為什麼西夏沒有單獨的西夏史?是被蒙古滅族了嗎?
圖多,這答案是我花了100塊錢,坐在西夏王陵前寫的,一邊寫一邊瞅了瞅身後的大土堆,害怕埋葬在這裡的九代帝王還魂出來打我。請大家趕緊找個能辟邪的wifi掩體免費觀看。
寫作背景:我從黃河源頭順流而下,用一條小橡皮艇漂到西夏王陵所在的銀川市時,已經漂了2415公里。猶豫著是要找家賓館蒙頭大睡,還是去看西夏王陵。奈何我一心奢望憑一己之力,完成NHK紀錄片般的大作,只能忍著疲倦去了西夏王陵,因為日本人拍黃河紀錄片時曾經去了那裡。
最近寫的答案都很沉重,這次趁機寫個輕鬆的自戀文,有道德潔癖者勿入。
-引子
西夏王朝在國人的記憶中,大多只能聯想到虛竹和夢姑,究其原因有四:
一、倪匡小說寫的太好看(天龍八部里,虛竹夢姑這段是倪匡為金庸代筆的)。
二、西夏的文物和文獻,都沉睡在俄羅斯的博物館,國內專家不方便下手研究。
三、西夏自己沒有修史(可能是西夏字太難寫,用漢字寫又有失顏面)。
四、元朝史官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唯獨沒有修《西夏史》,因為西夏是他們不共戴天的仇人,是成吉思汗在遺囑中下令要屠城的地方。
國內關於西夏的遺址主要是西夏王陵和黑水城,王陵早被成吉思汗派人搗毀過,黑水城實際上已經被俄羅斯人掏空。
-西夏為何無緣進入正史
世界歷史記載,南宋時期中國有宋、遼、金和西夏四國,大理國雖然當時也是獨立國家之一,因其國力羸弱,並未被賦予筆墨。不過對現在的中國人而言,只對「宋」有歸屬感,中國正統歷史中,也只認為「宋」是當時的中國。
約900多年前因賀蘭山庇護而崛起的王國「西夏」,不但無緣步入中國正史,還在成吉思汗「全部誅殺」的遺囑中,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這個王朝連同它的輝煌與夢想,統統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
-西夏後人
自稱是西夏後人居住的南長灘,就在黃河邊。我漂流經過時,特意留心觀察了四周。南長灘地處黑山峽,兩岸崇山峻岭,山峰像木頭被火不完全燃燒後變成的木炭一般。當然,峽谷山坡上的,是黑色的石頭,而非木頭。
圖:漂流在南長灘邊
百度百科上說:這個神秘的村落,雖小卻擁有三個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群山環繞使得南長灘村幾乎與世隔絕,村裡人姓拓,自稱是西夏後裔,並保存有完整的族譜。2008年12月,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寧夏首個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漂在南長灘旁邊時,我猶豫了一下要上去看活人,還是去西夏王陵看故去之人。到底他們誰才會講真話呢?至少,死去的人講假話的概率更低吧,這樣一想,我便一溜煙漂過,去銀川找西夏先人們去了。
-進入西夏王陵
圖:大土堆就是西夏王陵,帶個紅頭盔的就是我,樣子有點傻,但其實非常有文化。
西夏王朝與現代寧夏的唯一聯繫,是一張100元的門票,通過一張印著毛主席的鈔票,你就能穿越到西夏九代帝王的安息之所。看來,想見帝王,終究要有帝王級別的引薦。沒有毛主席,我們是看不到西夏王陵的。
其實,我有點懷疑陵墓內是否真有屍體,因為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帶兵征討西夏,蒙古兵直馳賀蘭山下,焚燒西夏陵,挖陵暴屍,1227年,西夏王朝覆滅,城中所有軍民均被屠殺殆盡。
難道,這些從王陵中被殘忍拖出來的屍體,成吉思汗會安排人放回去?還是已經被圍困多時的西夏王朝興慶府曾經突出重圍,把屍體又放回陵墓?這兩種可能性貌似都很小。
最大的可能,是陵墓已經屍去墓空,而旅遊局又擔心, 大家不會為了幾個土堆掏100塊,畢竟誰都想看乾貨,因此欲蓋彌彰,沒有公布陵墓中是否有屍體。
要單純從西夏王陵這個旅遊景點中,看清飽含人性中的血性和劣性的西夏王朝,你需要強大的知識儲備和無邊的想像力,因為真的就是幾個大土堆啊。
一位寧夏朋友說,他曾經爬上賀蘭山頂,遙看這片陵園,頓覺豪氣橫生,概嘆實在是一片風水寶地。陵園背靠賀蘭山,面向黃河,屬於風生水起之地,也許這是西夏王朝能夠異軍突起,稱王近200年的原因吧。
圖:西夏王陵模型,王陵背後便是賀蘭山脈。
-臨死前的詛咒
這個短暫的王朝最吸引我的,是他們強悍的戰鬥力和淫逸的生活。也難怪我的紅顏知己說,暴力和情色,永遠是最吸引男人的地方。其實我覺得這同樣是最吸引女人的地方,只是被兌換成力量和愛情兩個詞語罷了,其意想通。
蒙古大軍消滅西夏整整用了22年,這是他們橫掃歐亞大陸遭遇的最頑強抵抗,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中了西夏人的毒箭。可見西夏人的戰鬥力和堅韌都不是一般人可比,因為強悍的西夏,使得蒙古大軍侵略宋朝的步伐慢了許多。
圖:成吉思汗立遺囑
也正因為如此,在和西夏交戰中重病於六盤山行宮的成吉思汗,生命垂危之際,仍然咬牙切齒地立下遺囑:死後秘不發喪,待夏主獻城投降,將他與興慶府內所有兵民全部誅殺。
是誰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又或許是帝王將相終是與我們凡人百姓不同,生命的最後一刻,惦記著的不是愛人兒女,而是敵人。換個角度來看,成吉思汗的內心,是多麼強大啊!
西夏都城被攻破後,蒙古軍隊帶著復仇的情緒燒殺搶掠,西夏宮殿、廟宇、祖墳都成了開刀的對象。考古報告《西夏三號陵〉記載,在發掘清理地面遺址時,發現了5個大灶坑,灶壁燒結層厚10厘米,這些都是蒙古軍隊焚燒挖掘西夏王陵的證據。
有時想想,帶著金銀財寶去死,招來的不外是盜墓者和復仇者,或者是考古者。死後的安寧一去不復返,倒不如一把火把自己燒成灰,撒進江河湖海,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圖:蒙古與西夏的血戰
當然像我等平民,死後怎麼著都行。只是有點擔心,我死後你們就沒有這麼精彩的探險文章可看了。
-富二代的優勢
讓我們忘記死亡,以平常人的視角,來看看西夏的整個興衰史吧。其實也就是扒一扒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發家史。
李元昊的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末,作為夏州党項族首領,率部參與平定黃巢起義(黃巢就是那個把百姓磨成肉醬作為軍糧的人,吃人不吐骨頭說的就是黃巢,魯迅稱當年被黃巢活生生磨成肉醬的不是人,而是「兩腳羊」),因功被唐王朝封為夏國公,授定難軍節度使,賜李姓。從此拓跋帶領下的党項族,不斷向西開拓。
儘管朝代更迭,這支党項族卻混的風生水起,唐之後又對宋俯首稱臣,被賜趙姓。
為什麼皇帝都覺得自己的姓那麼高貴,非要賜給別人呢?果然,不止我一個人這麼想,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想法與我是一樣的,待我向大家慢慢道來,從這位偉人的出生開始說起吧。
宋景德元年五月初五(1004年5月26日),元昊出生在靈州(今寧夏靈武)。他爺就是個很厲害的角色,曾經反抗宋朝並屢打勝仗。他爹更勝一籌,雖然表面上對宋朝稱臣,私底下卻積極準備党項立國的各種事宜。
儘管毛頭小伙李元昊一再催促父親當老大,但姜畢竟是老的辣,他爹趙德明(有些唐粉,非要叫人家李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
遼興宗 封宗室女為 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宋朝一看坐不住了,立刻封德明為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党項建立的姻戚關係。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他爹終於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就差宣布登基了。
就在此時,他死了,時年51歲。
別問我他怎麼死的,總之元昊順利登基稱帝,成為西夏王朝的開國皇帝,自號「大白高國」。登基後的元昊迫不及待地廢除唐朝和宋朝的賜姓-李和趙,改用党項姓「嵬名」(不會念「嵬」字的童鞋請自覺關注我),又廢去宋朝西平王的封號,用本族語自稱「吾祖」。
圖:元昊塑像
所以現在還老叫人家李元昊李元昊的,是一種歧視性稱呼,人家跟唐和宋,早就撇清關係了。後面我只好叫他元昊了。
我現在越來越相信,能不能成功,和你爹或者你爺是誰,或者你遠祖是誰,有太大關係了。
我爺我爹都沒混出名堂,但我嚴重懷疑,我是不是跟元昊有什麼遠親關係?因為內心隱隱感覺,我將來也能混出名堂。
圖:左元昊右閃米特,像不像?
-論髮型的重要性
元昊稱帝後,第一道命令,便是下令禿髮。當時党項族人已經被漢人同化,沿用了多年結髮風俗。元昊想強行去漢化,效仿鮮卑族髮型,自己麻利地先剃了,然後下令境內百姓三日內必須禿髮,不服從命令者殺頭。
可以想像,當年多少西夏帥小伙,在頭髮和腦袋之間糾結掙扎啊!
圖:最終的髮型是醬紫,沒全禿,兩側各留一撮頭髮。
我有個大膽的假設,西夏王朝的覆滅是否也和這個髮型有關。試想當時的西北並沒有各種溫暖好看的帽子,室內又無暖氣,大冬天的禿著個頭,能不凍傻嗎?
這點從元昊自身和其後代的變化,就可以窺見一二。
少年時的元昊,就被認為:英氣逼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據說當時駐守陝西沿邊的大帥曹瑋,一直想目睹元昊風采,派人四處打探他的行蹤。曹瑋聽說元昊常到沿邊的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得見。
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畫像,曹瑋見其貌不由驚嘆:「真英物也!」
我懷疑這曹瑋是個同性戀。但也由此可以推測,元昊在青少年時期,還是很英明神武的。
但看看元昊禿頭後乾的一些事情吧。
-奪妻弒父
勵精圖治之餘,元昊也不忘享受美色,怎奈女人都是別人家的看著順眼,他殺掉自己的小舅子野利遇乞,將其妻子沒藏氏攬入懷中。在沒藏氏懷孕後,他沒有像我們的某些富一代,迫其墮胎或是以錢安撫,而是直接廢了現任皇后和太子,扶沒藏氏上位,並立了她的兒子諒祚為新太子。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小三要拜神,非沒藏氏莫屬。
圖:元昊遭廢太子刺殺
沒藏氏成為新歡沒多久,身強力壯時年43歲的元昊,又看上了廢太子寧令哥準備迎娶的媳婦沒移氏,迅速將其佔為己有,並在賀南山和天都山建了多處行宮,終日和沒移氏尋歡作樂,將國事交予小舅子沒藏訛旁打理。訛旁為了自己和妹妹的未來考慮,挑唆寧令哥刺殺元昊,以報奪妻廢母之恨。
從這一點來看,小舅子都是靠不住的。
寧令哥趁父親不備,在元昊寢宮門口,揮劍削掉了父親的鼻子,元昊痛極,失血過多,翌日死亡。
彈指之間,灰飛煙滅。
抱歉,又回到了死亡這個話題。沒辦法,你坐在墓地寫東西,大腦會控制不住地想到「死」。
總結元昊禿髮後乾的事:廢后立小三,霸佔兒媳,同時,他還兼有殺母、殺舅、殺妻、殺子(元昊將自己一個預備謀反的兒子沉到河底淹死了)、殺大臣的罪名。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其後代的故事,繼續研究髮型是否影響了西夏王朝的命運。
-通姦的正能量
元昊被削鼻流血不止而亡後,廢太子寧令哥被沒藏訛旁(教唆他去刺殺父親的人)處死。元昊和沒藏氏不到一歲的兒子諒祚當上了皇帝,沒藏氏和他哥哥沒藏訛旁長期把持朝政。
沒藏氏耐不住寂寞,又大權在握,便弄了兩個相好,怎奈她畢竟還年輕,周旋的功力不夠,公元1056年,情夫李守貴因妒生恨,把沒藏氏和她另外一個情夫保吃多砍死了。
我覺得找情夫,名字還是很重要的,像什麼守貴啊、富貴啊,保吃多之類的,最好不要找。一定要選一個脫俗且霸氣的名字,閃米特這個名字就挺不錯。
訛旁一看妹妹沒了,趕緊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年僅九歲的諒祚,舅舅變岳父,政權依舊被沒藏訛旁把持。
諒祚長到15歲,不但通曉了男女之事,也慢慢知道世界是怎麼回事了。想著撒撒嬌向過去的舅舅現在的國舅要點權利,沒想到沒藏訛旁不但不給,還開始嫌棄諒祚礙事了,準備密謀砍死諒祚。
沒想到,這個秘密被訛旁的兒媳婦梁氏聽到了,而梁氏正是諒祚的通姦對象,她屁顛屁顛地跑去給情哥哥報信,恐懼和憤怒讓諒祚變得心狠手辣,麻利地將沒藏氏家族80人全砍了。
一場驚魂後,諒祚知恩圖報,把梁氏立為皇后,把梁氏給自己生的兒子秉常立了太子。
說實話,這是我聽到的最正能量的一個通姦故事,通姦男因為通姦,保住了生命和王位,通姦女因為通姦,變成了皇后,沒有驗過DNA的兒子變成了太子。
太勵志了!
-短命的皇帝
遺憾的是,公元1067年,時年21歲的諒祚死了。看吧,禿頭之後,帝王一代比一代短命。7歲的秉常成了新皇帝,梁氏成了太后,她讓自己的弟弟當國相,將朝政把持在娘家手中。
圖:小皇帝秉常
於是,歷史開始重演。梁氏弄了幾個情人一起玩耍,因為心裡有鬼,老擔心小秉常壞事,所以和一位腦子比較好使的情郎共謀,把小皇帝給軟禁起來了。
雖然自己風流成性,梁太后對自己的兒子管教甚嚴,簡直就是中國現代父母的樣板啊。他不允許秉常自己找女人,硬著把自己的親侄女小梁氏嫁給兒子當皇后。
因為情人太多,招致梁氏陰氣大損,華年早逝。皇帝秉常覺得自己這輩子活的太過窩囊,無顏面對西夏父老,公元1086年,在26歲的美好年華,糾結死了。
於是,老梁太后的親侄女小梁太后給秉常生的兒子乾順,3歲就繼承了皇位。朝政由乾順的舅舅,小梁太后的哥哥粱乞逋把持。
圖:粱乞逋
粱乞逋的性格和小布差不多,是個好戰分子,大權在握5年間,發動了數十次對宋朝的戰爭。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這位梁哥哥還想當皇帝,梁妹妹也不是吃素的,設計把自己的哥哥殺了。
粱乞逋死後被風光大葬,現在西夏王陵的108號陪葬墓,便是這位梁哥哥的墓地。因為正當壯年被謀殺,這位梁哥哥的冤魂久久不散。寧夏考古工作者在他的墳墓中,發現了兩具盜墓賊的屍體。
盜墓絕對是個技術活,而且要有操守,像這種殺氣太重的墓就不該動手。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富二代們一定要小心舅舅。
-儒學興國與亡國
舅舅死後,經過數次戰爭和皇權更迭,公元1099年,16歲的乾順終於掌握大權。他對外採取和解政策,讓西夏人民休養生息。並禮聘名儒,傳教漢學,讓党項人重新系統地接受漢文化。
圖:重新接受漢文化
乾順死後,他的兒子仁孝繼承父志,大力推行儒學,並請高僧到西夏講經,是一位虔誠的禮佛者。
父子倆在位的108年間,西夏王朝在政治文教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好景不長,公元1193年,仁孝駕崩,西夏國勢迅速由盛轉衰。
在西夏王朝的最後35年間,共經歷了5位皇帝,和金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爭。
無論西夏的皇權爭鬥多麼狗血,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彪悍的戰鬥力。
西夏自元昊算起,共有十代皇帝,它以弱小的實力,在長達約190年的時間內,先後與同時代的宋、遼、金相抗衡,其中著名的戰役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都取得勝利,使宋朝損失慘重。
在定川寨之戰後,宋朝宰相呂夷簡驚恐地說:「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這些戰例已被列入中國戰史的典型。
最可以用來顯示西夏實力的,當然是成吉思汗鐵木真臨死的耿耿於懷。
-西夏文字與裝逼派鼻祖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元昊的其他事迹。
元昊其實還是「裝逼派」的鼻祖,他在登基5年後(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西夏文字。當時党項族已經使用漢字多年,耗時三年,野利也就倒騰出五千多個西夏字。
其實也就是野利老師,對著漢字使勁琢磨,要怎麼加筆畫,才能把原來所有人都認得的一個漢字,寫成一個所有人都不認得的西夏字。
圖:野利老師在艱難創字
雖然只有五千多個字,但元昊已經等不及了,宣布西夏文字創製成功,並推廣使用。但是,所有人都不認得,野利老師有時自己看著看著,也忘記是什麼字了。
不得已,元昊又安排人編撰了一本《番漢合時掌中珠》,其實就是一本西夏文和漢文的雙解詞典,西夏人要利用這本「掌中珠」,把西夏字翻譯成漢字,他們自己才能整明白是什麼意思。
可惜這本《番漢合時掌中珠》在19世紀初,被俄羅斯人挖走了,但俄羅斯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挖走了這本神詞典。所以儘管他們將黑水城的西夏文獻和文物幾乎洗劫一空,但也是束之高閣,因為俄羅斯的漢學專家也不知道這些鬼畫符般的文字是什麼。
元昊成功地在俄羅斯也裝了回逼。最遺憾的是,元昊的後人們,並未能用野利老師辛苦創造的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歷史,實在是太難了啊。
【後記】
看看錶,西夏王陵要關門了,我明天也還要繼續漂流黃河呢,回見了哈。
感謝點贊的知友!
關於西夏,有單獨的《西夏書》,清代學者周春所作,只是沒被列入二十四史這個正史序列。這與這部書是私修的有關。正史序列除了前四史之外,都是官修。陸遊《南唐書》、馬氏《南唐書》等儘管都是紀傳體,也都是學術考證完備之作,但終究不能進入正史序列。
至於官方不修《西夏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官方看來,西夏不夠格,即因為這個政權在主權上不具備獨立性,曾多次向唐、宋、遼、金稱臣。沒有獨立主權就沒有官方修史的資格,而只能成為正史里的番國。大理國(段正淳家族)也是因為這個,沒有被修史。導致正史上對他們記載很少。(宋史上只有一百多字)他們知名度也很低。很多人甚至以為這一家族是金庸先生杜撰出來的。
二是沒辦法。這與成吉思汗的滅夏戰爭有關。成吉思汗六征西夏,滅夏戰爭打了22年,到了最後成吉思汗是在用生命作戰,西夏滅亡,成吉思汗也隨之去世,可見這一仗打得如此艱難。而成吉思汗對其艱難打下來的城池態度只有一個,就是屠城。對西夏屠城造成兩個惡果,第一是西夏的典章和文物受到破壞,修西夏史的材料被破壞掉了。第二是西夏精英遭到屠戮。西夏原本是個小國,主要精英在於國都,而在對國都屠城的過程中幾乎全部西夏精英被血洗。儘管後來党項也被當作色目人成為第二民族階層,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党項人進入中央政治系統。脫脫修史的時候,自然也沒有西夏精英能出來整理西夏文獻,西夏的文字和文化又難以被他族理解,所以修史之事只能作罷。
關於西夏研究的原始資料,史金波先生推薦過幾種,我把史先生的推薦抄過來:一、羅褔萇、羅福頤《宋史夏國傳集注》,二、戴錫章《西夏紀》校點本,三、清吳廣成《西夏書事》校證,四、《西夏志略》校證,五、清張鑒《西夏紀事本末》校注本,六、明代祁承煠《宋西事按》校證本,七、清代周春的《西夏書》校補本4冊,作者是胡玉冰。這七部史料中《西夏紀事本末》很難得,我個人只讀過白話本。胡先生的《西夏書校補》很好,但我只粗略看過一點,還沒有詳讀。10月23日,補充了部分反駁高票回答內容。
先糾正一下高票答案的幾個問題:
拿自己的文字修史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情,過去的西夏文基本上已經深入到了百姓的生活當中,比如說曾經發掘出來過西夏文的地契,所以就這個問題反對一下上面那位高票答案,問題顯然不是出在文字的難度上,不然你讓西方人看中國文獻的時候怎麼想。
而且《番漢合時掌中珠》在後來的拜寺溝方塔的搶救性發掘當中也有出土,在當時也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套辭典。而且俄藏黑水城文獻已經被整理出版發行,就是一般人承受不起罷了……另外,有些西夏文語法也是前蘇聯的西夏學家發現的,比如在句尾重提一下人稱代詞的特有語法結構,所謂的束之高閣說的有點誇張。只能說是有點誇張,當時整理這批資料的時候,是中國和對方一起整理的。
另外最高票答案還說:其實也就是野利老師,對著漢字使勁琢磨,要怎麼加筆畫,才能把原來所有人都認得的一個漢字,寫成一個所有人都不認得的西夏字。
可以說借鑒是有的,但是完全照搬漢字增減筆畫純屬是沒學過西夏文所造成的誤會吧。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西夏文裡面的「夏」,就是他們國號的夏是這麼寫的:
【湊活用畫圖做了一張,大家勉強看吧,寫的有點難看】
這要是按照漢字改的,這個字也太喪氣了點吧?
以及我曾經在其他的回答中說過的一個字,漢人的「漢」:
這個字左邊在西夏文裡面是「小」的意思,右邊是「蟲」的意思,鄙視之氣呼之欲出,這能是漢字改的?
以及這位答主所提到的「陵墓內是否還有屍體」的內容:
其實,我有點懷疑陵墓內是否真有屍體,成吉思汗親自帶兵征討西夏,蒙古兵直馳賀蘭山下,焚燒西夏陵,挖陵暴屍,1227年,西夏王朝覆滅,城中所有軍民均被屠殺殆盡。
……
最大的可能,是陵墓已經屍去墓空,而旅遊局又擔心,家不會為了幾個土堆掏100塊,畢竟誰都想看乾貨,因此欲蓋彌彰,沒有公布陵墓中是否有屍體。
作為維基百科「西夏王陵」條目的主編,以我現在查到的資料,目前由考古工作者挖開的陵墓地宮只有六號陵一座,裡面有兩具盜墓賊的屍體。原有的東西基本上早就被盜掘乾淨了。此外,西夏王陵雖然有九座陵,但是七號、八號、九號被毀壞的很厲害,七號的陵園被現代建築侵佔,八號陵的陵塔上方曾經被修建過水塔,九號陵的陵塔已經殘缺了三分之一。各個陵墓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盜洞,而這些盜洞的年頭都不短了。其他的沒挖開的原因未知,但是至少都沒有探開地宮。
另外,旅遊局才不管你裡面有沒有屍體,又沒有屍體和遺址本身關係不大。君不見清東陵主要陵寢當中的棺槨都被盜掘一空,但是門票還是賣得那麼貴,這和裡面有沒有屍體有關係?
【PS:西夏王陵的景區規劃得非常有問題,因為直到現在,這九座陵能確定陵主人身份的只有七號陵一座,而景區直接就把三號陵定成了李元昊的陵墓。】
------------割,下面是答案的主要部分------------
然後回復一下答主的問題吧,答主說的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關於史料的問題:
必須說當年在西夏國存續期間,西夏人是有自己的史書的,比如說有套史書是屬於西夏人自己的實錄,被稱作是《李氏實錄》,可惜後來在清朝時期該書才傳出存世消息,而這個時候就已經很難尋獲了。當時同時期的書還有《趙元昊西夏事實》、《西夏事宜》、《西夏雜誌》、《契丹夏州事迹》,元代修史的時候這些書統統都沒有被列入,原因嘛,我沒研究過,不敢胡說。而在脫脫他們修著其他國的史書的時候,西夏由於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存在,也就被專門編出了一個大的章節,各本史料相互補充各有詳略。
但是二十四史裡面沒有,不代表就不給西夏人修史料了。
西夏的史料在清代中後期,出現了大量的專門史學家,其中比較著名的著作是《西夏書》(後來被國內學者整理成了《西夏書校補》,本人收了一套,開篇一上來講的是後宮而不是帝王譜系,這個有點不太適應),最近的則有吳天墀所整理的《西夏史稿》。詳細的參見樓下 @馭筆峰居士 同學的回答,他在這方面比我的更加詳盡。向這位朋友表示欽佩。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關於是否被蒙元滅族的問題:
要知道党項族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蒙古人打西夏打了6次,能出門打仗的肯定不少都死傷慘重了。最後一次,蒙古把西夏滅了,並且差點把興慶府,也就是今天的銀川給全屠了。為什麼說差點,實際上是沒有全屠的,被人給攔下來了,至少《元史》裡面是這麼寫的,我當時整理西夏王陵的時候有所查閱。有人說屠了幾十萬人,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聽說的,但是我很好奇那些資料是哪裡來的:
《元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察汗亦力撒合》:眾方議降,會帝崩,諸將擒夏主殺之,複議屠中興,察罕力諫止之,馳入,安集遺民。
倒霉的只有李睍一個人。其他城池有沒有被屠,我暫時沒有時間查資料,我也不敢妄論。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西夏的文明到了元代之後並沒有完全消失。原因很簡單,現在考古發掘到的大量西夏文資料,有很多都是元代才寫成的,最近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換句話說,如果說党項族被殺乾淨了,那真的是在開玩笑。
以下是早些時候去銀川出差時花了半天時間去西夏王陵的遊記,看見此問題下眾多愛好者討論氣氛甚好,就貼過來湊個熱鬧。
其實寫的和本問題關係不是太大,大家看了就當一樂吧。
———————分割線————————————————————
「有沒有搞錯?都快過年了,別人都是死活往家趕,還要我去那麼遠的地方出差?我不去!」我朝領導吼道。
反抗是徒勞的。
於是在48小時之後,離春節還有一周的時候,我踏上了去往銀川的飛機。
既然無法反抗,倒不如想想在結束了出差任務之餘,當地有什麼可以享受的。大西北,回民,鮮美的牛羊肉,夏都,關於這個城市的印記一個一個在我腦海中閃過。這其中最讓我著迷的,無疑是那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謎一樣的國度——西夏。
站在銀川這片土地上,處處都透露著西夏這個古國的千年沉澱,興慶區、西夏區、懷遠東路,懷遠西路,靈武……連寧夏一詞本身,都取自「西夏安寧」之意。當天晚上和同事一塊兒吃飯的時候,看見這樣一瓶酒:
取名「大夏貢」,酒瓶做成了一個宋瓷當中最經典的梅瓶的形狀,酒廠可謂用心良苦啊。
我的行程總共是兩天,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午是公事,自然按下不表。第二天中午一得空,我便直奔此行的最重要的所在——西夏王陵。
西夏,由党項人李元昊於公元1038年建國,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歷時194年,但是如果從党項人的始祖拓跋思恭在唐僖宗年間佔據夏州,建立藩鎮割據政權算起,這個政權存在了將近350年,已經超過了南北宋之和、李唐王朝、明、清這樣的大一統帝國的存續時間。
但是這樣一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王國,竟然在二十四史中沒有做為一部單獨的正史出現,而是僅僅在《宋史》的「外國列傳」一章中以外國的身份出現,這讓我很是費解,是撰史的史官對這個國家有特別的偏見嗎?還是西夏本身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一邊想著,計程車已經不知不覺穿過了銀川市的主城區興慶區和金鳳區,來到了西夏王陵所在的西夏區。
出來之前我一查天氣預報,說銀川的溫度是零下10度左右,在南方長大的我一看這溫度直接就嚇尿了,於是箱子里大包小包的衣服,連絨褲都帶了一條以防不測,諸葛一生不弄險~~萬一凍感冒就不好了~~結果一下飛機就後悔了,這比杭州熱多了啊啊!恨不得短袖外面套件外套就夠了啊啊!到了房間里簡直熱的想脫光啊啊!
上一張地形圖應該能說明氣候問題。
圖中A氣泡所在便是西夏王陵,這可是一塊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
(註:西夏皇族党項最早發源於今天青海省東面的黃河源頭一帶,後來在唐代內遷到今天的寧夏及陝西省的北部一帶,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影響,党項族開始逐漸接受漢族的文化和習俗,西夏王陵的選址也是充分反映了漢人重風水的特點。王陵位於銀川市西郊的賀蘭山麓,坐東向西,背靠雄偉的賀蘭山,面向平坦富饒的「塞上江南」——銀川平原,九曲黃河如同西夏王國生命的血脈一般,「背山面水」,這在古代風水中是極好的。
王陵所在算是整條賀蘭山脈的中段,雄偉的賀蘭山脈擋住了西北方阿拉善高原南下的寒流,這使得整個陵區的氣候溫暖而乾燥。
王陵的位置地理結構很優越,賀蘭山脈溝壑縱橫,但是偏偏陵區這一段的山口的洪水流量不大,陵區所在又是這一帶附近的高地,所以洪水對整個陵區幾乎沒有威脅,同時地下水位很深,土質緊密,有利於修建陵墓這種大型的地下工程。)
整個陵區共有9座王陵,和兩百多座陪葬陵,千百年來,西夏王陵帶給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無盡的謎團。
最神秘的,莫過於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能鐵板釘釘的弄清楚每一座陵墓到底埋藏著哪位西夏君主。
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各種武俠小說和古裝劇中的場景是,就算江湖地位再低的龍套角色死後的墳前也會有一塊木製的靈牌插著,上書死者名號,方便來日男女主角前來拜祭(但是往往都不會來,誰讓你是死龍套呢?),堂堂一國皇陵,怎麼會連埋的是誰都不知道呢,考古學家都是吃乾飯的嗎?
且聽我細細道來。
先來看看整個陵區的分布。
整個陵區坐落在賀蘭山麓,國道G110從附近南北向經過,在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一共分布著九座王陵,從南至北,被依次命名為1-9號陵。
事實上的情況是,目前除了7號陵的墓主能確定身份之外,其他八座,竟然無一能100%確定墓主。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當然是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整個陵區遭到了無情的人為破壞和盜掘。
最初一次毀滅性的破壞,來自於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當時西夏國的首都是興慶府(即銀川),蒙古人和西夏的戰爭一共進行了二十多年,鐵木真本人曾經6次進攻西夏,連他自己都死在了西夏投降之前,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賀蘭山一帶是其重要的戰場之一,戰爭給西夏王陵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1226年,蒙古人對西夏展開了最後的殲滅戰,蒙古軍隊將興慶府(銀川)團團圍住,但是攻城戰進行的並不順利,西夏軍民殊死抵抗蒙古鐵騎,給蒙古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成吉思汗本人也在這時含恨離世。
一直到半年後,西夏末代君主李睍才開城投降,蒙古人一直到這時才宣布成吉思汗的死訊,並隨即洗劫了興慶府並盜掘、毀壞了西夏王陵。
(有個野史小故事說西夏為了投降蒙古,獻了一個美女給成吉思汗,哪知這美女恨蒙古人至極,在鐵木真和她親熱時一口咬掉了鐵木真的小雞雞,導致鐵木真流血而亡,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在之後的幾百年里,由於地處邊陲,中央政府對西夏王陵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民間區的盜掘從來未曾停止過,最終使西夏王陵成為一片廢墟。
到達景區門口時已是午飯時分,一下車,我顧不得啃幾口乾糧就直接買票往裡走,要看的東西不少,時間有點緊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區2座門闕上的四個大字:
%#……¥#*%(¥#*¥
老實說,經常在博物館裡逛的話,隔三岔五就會冒出這種「靠,我真是個文盲」的念頭。
問了一下門口售票處的同志,得知從右至左依次為「白高國大」四字,翻譯成漢語為「大白高國」,因為西夏語的語法里時不時會給你來一記倒裝,具體的語法本人才疏學淺你們就不要問了……
我把左邊那兩個字發去給幾個朋友一看,結果他們一致認為我去了殷墟……別說,仔細一看還挺像的。
「大」是我國歷代王朝的自稱,大唐,大宋,大明,大清都是這樣叫的。「白高國」是西夏的自稱,由於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最早的聚居地就在今天的青海黃河源頭一帶,黃河發源地水色不黃,自古就有「白河」之稱,可能是為了表示對祖居地的留戀和崇拜,西夏人自己就管自己叫大白高國。
一進門坐著擺渡車先到了西夏博物館,一路上兩旁擺放著幾個翁仲,穿的已是中原的漢人樣式,看樣子像是新弄的。
西夏博物館的主體是座帶點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看介紹是1998年開館的,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白色的建築外牆顏色依然鮮亮,可見銀川這塊地方確實是雨水不多,空氣濕度不高,換成在我們江南,三四個雨季一來,不少商品房的外牆都不能看了呢。
門楣上「西夏博物館」五個字的西夏文(從右至左讀!),來之前我看了幾篇西夏文,一直以為西夏文字基本都是左右結構的,來了之後發現自己又文盲了,上下結構的也是有的……右二那個在死字中間插了一個卅字的,就是西夏文里的夏字,上下結構。
一進門就看見了一座西夏力士的石雕,應該是根據陵區內出土的石刻樣式做的,西夏人的畫風真是呆萌。
博物館裡東西不少,篇幅關係只能挑幾個大家看看。
這是西夏的石刻畫,從中可以看出党項人當時的主要居住場所還是帳篷,同時由於佛教的傳入,塔式建築也開始出現了。
(註:塔這一後世司空見慣的建築形式,是在東漢末年開始,隨著佛教從印度的傳入而開始興盛的)
西夏女人的身材真好!
左下角的那個東西很有意思,我看著像史籍記載中党項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渾脫」。
党項人由於自古居住在黃河附近,他們的水上交通工具頗具特色,把牛羊殺死之後,從頸部將肉和骨頭掏空,再用繩索將四肢這些容易透氣的地方捆綁,充氣使皮囊鼓漲起來,將幾個皮囊連接以後固定在皮筏上,便是一艘天然的橡皮筏了。
大約是這個樣子的(其實就是今天的羊皮筏子啦):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一件木桌,這個形制和河北鉅鹿北宋遺址出土的一件高桌已經相當接近了,無束腰,腿足用圓木,無馬蹄,安裝橫向的棖和角牙,這種結構來源於同時期的建築形式,而且對後世中國古典傢具的巔峰——明清傢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仔細想想,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老人家裡是不是也能看到類似樣子的木頭桌子椅子?
這件木桌相當新,我跑去問大門口一位看起來象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講解員姑娘,她告訴我說這是根據原件的樣式做的複製品,原件在倉庫里擺著,不過從墓裡面挖出來的時候品相也是相當完好,由此可見賀蘭山角這塊地方有多乾燥,一個木凳子,在地底擺了將近一千年,竟然還沒腐爛,你說這水土和地質得乾燥到什麼程度?
沒能看到原件,好遺憾啊。
(河北出土的一件北宋高桌)
(註:在中國古代,建築物的木工技術被成為大木作,而木製傢具的木工技術被成為小木作,兩者在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
這是敕燃馬牌,西夏皇上傳令的時候用的,意思就是「見此牌如朕親臨」,和我們中原的玉璽蓋章文化不太一樣。
西夏的冶煉技術相當高,所以西夏的兵器製造水準也相當高,西夏劍與當時的蜀錦、定瓷、浙漆並稱天下第一,連宋朝的皇帝和官員都以配有西夏劍為榮。這把劍因為出土太久,品相一般,布滿了鐵鏽,我看了半天,發現它是圓柱狀的劍,有點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長矛的形制,按這長度沒生鏽的時候估計得有二十斤重,我只能說能單手揮動它的人臂力簡直是……
這是一件鎖子甲。
中國最早的鎖子甲見於歷史是在三國時期,曹植向皇帝哥哥曹丕寫了份《先帝賜臣鎧表》,把老爹曹操賞給他的名貴鎧甲都隨之一起獻給了曹丕,言下之意是:「你弟弟我就是一介文人,沒有舞刀動槍的意思,哥哥不必擔心我造反。」這裡面有提到鎖子甲,史籍記載鎖子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說明此類甲在對付弓箭類遠程武器時有奇效,箭頭射到甲上的鐵環時便被卡住,即使入肉亦不深。
但是好像宋朝的盔甲形制里鎖子甲很少見啊,那個時期並不流行這類甲啊,為啥同時期的西夏人會有呢?我只能又興沖沖的跑去門口問解說員姑娘,姑娘告訴我,原來這是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在歐洲打下來的戰利品,帶回國的戰利品,是從今天內蒙古的黑水城遺址出土的。
(左圖為西夏銅執壺,右圖為明永樂甜白釉執壺)
西夏銅執壺,和右邊這件明朝永樂年間的甜白釉瓷器,是不是很像?跨越幾百年的傳承吶。
看見這張扁壺瓷器的圖片的時候我簡直驚了個呆!差點以為自己走到了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介紹說該展品被兄弟博物館借展,所以只能看看圖片。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心中的震撼程度:
青花瓷!
連同時期的北宋南宋都沒有的青花瓷,在西夏出現了?中國幾千年的陶瓷史就要改寫了嗎?
我再一次沖向博物館前台的姑娘……(我也不知道我走過去問了她幾次,總之是很多次,我估計姑娘有點覺的我不懷好意),結果這回連姑娘都不知道這個,只好請來了西夏博物館的館長。
我一聽說館長大人要出來了又驚呆了,我面子這麼大的嘛,連忙正了正衣冠。
館長姓施,很和藹很乾練的一位中年大叔,看起來臉上就寫著「有學問」三個字。我興奮都結巴了:「館長你好,這是青花瓷嗎嗎嗎嗎嗎~~」館長臉色有點陰沉,好像是在說我眼神不太好,然後告訴我說不是的,這就是個剔花,不是青花……
本來如果是青花的話,我後面還有一百多個問題想接著問的,這釉料是鈷料嗎?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啊?釉料哪裡產的啊?巴拉巴拉,結果被館長一記悶棍全部打回了肚子里……
我連忙到網上找到了圖片,原來正品是這樣子的,一看便知是離寧夏很近的陝西耀州窯出品:
(圖片來自網路)
施館長你好,你們館是不是該換一個好點的相機了………………
這玩意兒叫螭(音吃)吻,是中國古代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好吞物,常被整在中國古代建築物的屋脊兩側,從它嘴裡吐出整條屋脊,這個螭吻一米來高,應該是蒙古兵沒能完全毀掉的建築部件,正是有了這些出土的建築物殘件,專家們才能復原出西夏王陵原來沒有被毀掉之前的樣子。
中原古建築中的螭吻(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人頭鳥身的叫妙音鳥,佛教梵語當中叫「迦陵頻伽」,是半人半鳥的神鳥,據說生於雪山之上,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屬於給佛祖們跳舞看的舞鳥。
回家以後我在北宋人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我國古代唯一的官編建築書籍)中找到了中原地區建築上妙音鳥的原型(和中原佛教的飛天有點點像,但是一個是人,一個是鳥):
《營造法式》中關於北宋建築中妙音鳥的原型圖
一組呆萌的石刻力士,和博物館門口那哥們一個風格,西夏人的畫師我估計到今天來畫暴走漫畫肯定功力不淺……
看完博物館已是兩點多,時間有點緊張,陵區都還沒看呢。
我匆匆走出博物館,剛出大門,便被腳下的地磚吸引:
於是我又只能返身向博物館前台的姑娘走去……(我覺的再來幾次就可以約姑娘一塊兒晚飯了)
姑娘告訴我說,這是西夏文里李元昊的「昊」字。似乎知道我是文盲,姑娘還不忘提醒我,插插朝下才是正確的閱讀方向!我感激的朝她望了一眼,終於滿意的離開了。
不知道西夏王陵管理處把這個「昊」字做成地磚鋪滿地面讓人踩過是個什麼意思,我沒想明白。
西夏博物館旁邊是西夏史話藝術館,我對這種後來建造的東西都沒什麼興趣,進去隨便轉了一圈,拍了幾張照片就出門直奔最近的三號陵。
我站在三號陵的神道前,遠眺整個陵區。
賀蘭山到了這裡,變的層次感分明,通過望遠鏡朝遠處細看,一片波譎雲詭,時而又顯得張牙舞爪。從神道起點望去,山勢就象地平線上徐徐靠近的百萬騎兵,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象徵著力量,象徵著皇權的不朽,也象徵著這個民族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裡所表現出來的氣魄。
這是大自然送給這些長眠在地下的西夏皇族們一幅天然的長卷壁畫。
這是我簡單畫的三號陵平面圖(小學美術不及格),三號陵是諸多陵園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目測東西、南北的長各是三四百米的樣子,資料上說面積15萬平方米,這面積不小了,我記得北京昌平的十三陵里定陵長陵好像也就這麼點大,要知道那可是五百年後富庶的大明王朝吶,少數民族政權的皇陵都這麼大,牛逼。
3號陵的墓主,據考古學家推測,正是西夏的開國君主李元昊。
可能你們會問,剛才你不是說:除了7號陵之外,沒一個能確定墓主的嗎,怎麼又說3號陵是李元昊的陵呢?
關於這個我要解釋一下。
由於整個陵區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被損毀的太嚴重,導致各種有價值的文物已經被洗劫一空,所以導致考古學家在推測墓主這件事情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為從表面上看,沒有任何信息可以透露出墓主的身份。
但是,還是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留下。
首先,是碑文的殘片。
盜墓者可以把值錢的寶貝全部運走,蒙古士兵可以燒毀地面建築,可以砸碎石碑,但是他們一般沒有精力把所有的碎石瓦礫通通運走,這些被砸碎了的碑文殘片雖然在後世被各種偷盜者運走不少,但是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近幾十年做的考古發掘當中,總還是有一些碑文殘片陸陸續續的被發掘出來。這其中以三、五字的居多,10字以上的就比較少見了,超過二十字,亦或是能成句子連讀的,已屬精品。正是根據這些碑文上,考古學家們可以找到一些信息。7號陵墓主身份的確定,正是拜一塊出土的碑文殘件所賜。
其次,是發掘出土的建築物的部件。
中國的建築史上,建築的風格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西夏從建國到滅亡,時間跨度將近兩百年,建國的時候還是北宋初年,滅亡的時候卻已將近蒙元時期,中原的建築風格在這期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做為逐漸漢化的西夏王朝,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從陵區發掘出土的一些建築物的殘件,給了古建築專家一些信息,讓他們得以推測墓主建造陵園時間的先後。
然後,是9個陵園的位置分布,可以透露出一些信息。
我國古代流行陰陽堪輿和五音姓利之術,這是從西周的陰陽五行發展而來。大體意思,就是將天下姓氏按照宮、商、角、徵、羽五音歸類,每個姓歸屬不同的音下,而和每個音對應的,有不同的吉位。
西夏皇族的姓氏,有好幾個。唐僖宗時曾賜夏太祖李繼遷李姓,到了宋太宗時又賜姓趙,西夏建國後,李元昊又自稱嵬名氏,党項的先祖又為拓跋氏。
專家們推測,西夏王陵的9座帝陵,是以宋朝時候流行的「左昭右穆」角姓貫魚葬法來分布的。
(註:「角姓祖墳下丙、壬、申三穴葬畢,再於正北偏西壬地作一墳,謂之貫魚葬,不得過於子地」。其埋葬順序和具體方位為:先葬尊位祖穴在丙,即東南;再葬昭位壬穴在西北;再葬穆位甲穴在東北。以上三穴葬畢,再以正北偏西壬地取穴。以此類推,左昭右穆即成以條穿魚的角姓貫魚葬。看看西夏王陵的平面圖,整個9座帝陵,正是以1、3、5、7號陵墓的連接線為軸線分布,比如1號陵在東南方向為丙位,祖穴;二號陵在西北方向,為壬位昭穴;3號陵在東北方向,為甲位,穆穴……等等。)
根據這些陰陽五行之說,專家們推測出了九座王陵的建造先後順序,結合史書記載,方能大致推斷出九座王陵的墓主身份。
但是,以上幾條,除了碑文信息上的明確證據之外,都算不得是鐵證,只能算是推測。而且近些年的考古發掘頗有驚喜,推翻了很多以前的結論。真正能板上釘釘確定身份的,只有7號陵的主人——夏仁宗李仁孝。
這3號陵的主人,雖然沒有留下具體的文字證據,我們暫且就按照之前專家的推測,認為是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吧。
一進陵區首先是東西兩座闕台,闕是我國自秦漢以來古建築中的典型造型,一般都在建築群的入口處,3號陵的這兩座門闕呈圓形,為黃土夯築,據推測原來應該是一座塔形佛教建築。
看看細節部分,層層夯築的結構非常明顯。當年建造的時候,工人們先在兩塊立起的木板中間填入黃土,然後用大鎚夯實,接著抽走木板,繼續夯築上一層……循環往複,方能建起這高高的塔樓。
過了闕台以後是兩座碑亭,是放置墓主人碑銘的建築,可以想像,當年這裡放著李元昊的碑文石刻上,一定講述著他的功績:向西打敗回鶻,向南擊退吐蕃,同時在北宋和遼國這兩大勢力之間保持著走鋼絲般的平衡,同時還記錄了他創製西夏文字,建立中央官制的統一之功。
對於地處西北的西夏人來說,李元昊就是他們的秦始皇。
可惜,這兩座碑亭,如今也只剩下了磚砌的台基。
西夏在極盛時期的疆域,大多是在李元昊時期拓展穩固的,他的赫赫武功,頗有點三國魏武帝曹操的意思。
說他像曹操,是因為我讀到了一段李元昊不太拿的上檯面的故事。在《三國演義》里,曹操曾經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而誤殺降臣蔡瑁張允,而李元昊也象極了曹操,中了宋朝名將種世衡的反間計而自毀長城。
當時李元昊手下最能打的武將要數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兩兄弟,宋朝在西北的青澗城守將種世衡對這兩人頗為頭痛。有一天種世衡聽說有個花和尚叫王光信的,精於騎射並且熟悉西夏境內的山川道路,就派他攜帶一封藏於蠟丸內的密信前往西夏野利旺榮將軍府,信里說大宋知道你早有歸降之意,現在已經封你為夏州節度使,望你早早起事,誅殺李元昊。
野利旺榮倒也不傻,從王光信身上搜出這封密信以後知道有詐,連忙將信和送信的王光信一起送到了興慶府李元昊處。他的原意是宋朝來勸降我,但是我忠心可比日月,皇上英明。但是李元昊看了信,審問了王光信之後,卻開始猜忌野利旺榮。等到西夏和北宋開始和談,野利旺榮做為武將的作用已失,隨即被李元昊的誅殺。
再說野利旺榮的弟弟野利遇乞,也是一員虎將。種世衡聽說野利遇乞和當地一個部落酋長關係親密,就去找來這個酋長的兒子蘇吃曩,這蘇吃曩是個不折不扣的沒腦子,種世衡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給他披金戴銀,他就感動的不得了。種世衡連忙表示金銀錢財乃身外之物,我這人就喜歡交朋友,蘇吃曩聽了這話恨不得跟種世衡掏心窩子。種世衡這才亮出底牌,說我聽說西夏國主李元昊賜給了野利遇乞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刀,我做為一個武將,對這把天下文明的寶刀仰慕已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近距離看上一看。
蘇吃曩也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怎麼的,一拍胸脯表示野利遇乞和我爸是哥們兒,我這就給您去取刀來。果然野利遇乞府上都知道這蘇吃曩和主人的關係,誰也沒注意盤查他,被他從野利遇乞的書房把寶刀偷了出來,獻給了種世衡。
種世衡拿到了這件關鍵的道具之後,立即昭告西北軍民,說野利遇乞以李元昊所賜的寶刀為信物,已經歸降大宋。李元昊聽說了這件事以後果然中計,隨即殺掉了野利遇乞。
至此,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這對李元昊的左膀右臂雙雙被殺,西夏不得不向宋朝稱臣。
我們今天已無法獲知李元昊在整件事件中的心境變化,但想來他和曹操有一點是相通的:在取得了戰功,獲得了領土之後,變的自負;在地位變的高高在上之後,變的多疑。
台基上有幾個清理出來的力士雕像石刻,我想湊上前去拍一下這些力士的可愛表情,卻被鐵柵欄擋住。猶豫再三之後,還是放棄了翻牆而過的想法,繼續向前。
再往前就進入了3號陵的主陵區,這陵區的形制是仿造當年西夏首都興慶府的城市規格所建,為的是讓皇帝死後依然能按照生前的規模在地底享受。主陵區分前端的月城和後端的內城兩部分,這裡是月城的入口處。
站在月城的門闕處望向李元昊的墳頭,感覺和剛才在神道起點又有所不同。剛才所見,只覺賀蘭山在地平線上忽然竄起,猶如百萬党項騎兵所帶起的漫天塵土向自己湧來;待得走到陵墓內城,這陵墓的城牆建築卻又蓋過了那奇駿的山勢。剛才在神道起點給你的感覺,就像是李元昊乃是草原民族無可爭議的核心,帶領著歸附於他的各個部族,團結一致,對外謀求武力的擴張,到了這裡,卻又感受到他除卻精神領袖的另一面。
李元昊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有人的七情六慾:做為帝王,他希望在他死後,他的帝國能傳至萬世,因此他將陵墓的入口開向東南,對準廣袤的銀川平原,想來是希望死後可以通過大門繼續看著他那千秋萬世的基業;做為梟雄,他懂得要成功,必須六親不認的道理,於是連自己的生母衛慕氏都能忍心毒殺;做為一個普通人,他留戀人間的繁華,於是他營造了這巍峨的皇陵,希望到了另一個世界依然能享受人生。
到這裡為止,似乎還沒有好好介紹過李元昊這個人。
可是要說李元昊,必須先說說他的爺爺、他爸爸和他的西夏國。
(圖片來自譚其襄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李元昊的先祖拓跋思恭最初做的,是夏州節度使,夏州在今天陝西省靖邊縣(五角星處,在銀川東面幾百公里呢,要東渡黃河),這地方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大王所建,最早名為「統萬城」,黃易寫的《大唐雙龍傳》里此城有不少的戲份,寇仲徐子陵在這裡曾和邪王石之軒有一場遭遇。
唐朝的時候,党項先祖拓跋思恭因為參與平叛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夏國公,而封到了這裡。至此開始了党項人割據一方的歷史。
僅僅一個四周被沙漠包圍的夏州,當然不能滿足党項人的需要,於是他們開始謀求擴張。
但是,談何容易。
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乃是一個四戰之地。
東面,出了陝北高原,便和大宋隔著黃河對峙;南面,想要進入陝西的關中地區,必須攻克蕭關,可是蕭關天險又豈是這麼容易突破的;北面,是國力強盛的大遼;西南,是在唐朝曾經攻克過長安吐蕃人;西面,兇悍的回鶻人佔領了河西走廊。
生存何其艱難那!
從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開始,党項人開始了艱難的地盤擴張。在東線,為了在遼國和北宋兩個大國的夾縫之間謀求生存,党項人總體上奉行了「聯遼攻宋」的方針,李繼遷娶了遼國的公主為妻,多次聯合遼國進犯北宋邊界。
被北宋還擊,打不過了,就投降。
等捱過這口氣了,接著打。
西線,歷經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父)、李元昊三代党項人的努力,終於在北宋的時候向西打退了回鶻和吐蕃人,奪取了河西走廊。
這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說,就連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本人,都死在了和吐蕃人的戰鬥中。
至此,到李元昊時期,西夏已是一個擁有20多個州,幅員遼闊的大國。史籍記載西夏國「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圓兩萬餘里。」
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三國時期」。
《宋史》記載,李元昊此人「性雄毅,多大略,善繪畫,能創製物始。」「曉浮圖學,通藩漢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攜《野戰歌》、《太乙金鑒》」「圓而高准,身長五尺余。」總的來說:相貌堂堂,博學多才,具有領袖氣質。
就和這陵墓內城的的陵台一般,一望便是整個陵墓建築群的核心。
如今,我終於走進了陵區的內城,離這位領袖的墳頭,越來越近了。
在他還是太子時,李元昊就經常勸他的父親夏太宗李德明不能臣服於宋,他的父親告訴他說:「我們的國家並不大,長期用兵,已經很疲乏了。我們的部族30年以來都穿著綾羅綢緞,這都是大宋的恩惠啊,我們可不能辜負了。」李元昊當場就反駁他的父親道:「穿皮毛,從事畜牧業,這是我們身為蕃人的天性,大丈夫在世,當然應該稱王稱霸,綾羅綢緞有什麼用呢?」
奇怪的是,就這樣一個具有王霸之氣的男人,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里,竟然捨去了他的姓氏,而直接稱其為「元昊」。
我記得20年前我念中學時,還沒有互聯網,課本上說西夏的開國皇帝是元昊,讓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認為元昊姓元,並且和北魏孝文帝元宏有著血緣關係……
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現在人教版的中學歷史課本,果然,20多年過去了,這位開國皇帝仍然是一個連姓都沒有的可憐傢伙。
仔細想來,應該是我們課本的編寫者對西夏在遼、宋之間選擇了遼國,而並未選擇我堂堂中原王朝作為盟友的一種憤恨吧:你既然選擇了遼國,那我們漢族人給你的賜姓李姓,你也不要用了,就叫你元昊吧。
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遼史》《金史》,都是元相脫脫組織編纂的,可能也是因為西夏對蒙古人的抵抗過於激烈,導致最終只得在二十四史中落得一個「外國」的下場。
但願以上皆是我的惡意揣測。
一進內城便是獻殿,這是後代子孫祭祀的場所。從台基的規模來看,這獻殿,是一間巨大的方形殿堂建築。
遙想當年,這裡香煙繚繞、燭火搖曳,李元昊的子子孫孫們,就是沿著神道走過門闕,穿過月城,最終來到這獻殿里,皇帝恭虔誠肅地步入神殿,在這進而向「皇天上帝」、「諸方神佛」和他們的開國皇帝三拜九叩,貢獻酒食,祈禱上天和祖宗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場景煞是隆重。
只是這獻殿,如今也成了一片廢墟。
這獻殿有一奇特之處。一般中原王朝修帝陵,出於防盜的原因,墓道入口都是修的越隱蔽越好,似乎不約而同的,都在和盜墓賊們玩一個千年捉迷藏的遊戲。最典型的要屬曹操和武則天,史籍記載曹操修了七十二疑冢,武則天乾陵的地宮入口更是讓盜墓賊們活活的找了一千多年。
但是西夏皇帝們似乎比較無所謂,他們一方面把陵園修的氣勢磅礴,另外一方面似乎完全不擔心盜墓,大大方方把墓道的入口放在了獻殿這裡。
這裡似乎就是墓道入口,不過已被一塊鐵板蓋住。不知道《盜墓筆記》的腦殘粉們到了這裡,會不會毅然掀開鐵板下去一探究竟。
墓道上方被一層厚厚的封土蓋著,高出地面不少,一直通向最終的陵台,以形為名,稱之為「魚脊樑」。
3號陵地宮還沒有正式發掘,根據之前6號陵的發掘結果來借鑒,大約應該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非考古專業,你們看個樣子就好!):
同樣令人奇怪的是,墓室並非象中原墓葬一樣,位於陵台的正下方,而是位於陵台前方10米處的地下。這大大的方便了盜墓賊,只需要拿洛陽鏟探明墓室位置,直接挖到墓室前面位置便是。
於是,在走完魚脊樑之後,一個巨大的盜坑出現了。
蒙古人乾的。
這盜坑下面便是墓室的入口,現在已經被封住了,不知何時有機會進地宮一看。
站在盜洞處來一張陵台的全景,看著不大,卻有21米高,6層樓的高度,號稱「東方金字塔」來著。我在博物館裡看見了專家根據原樣推測的復原模型,是這個樣子的:
圖中黃色圓餅所在,便是墓室的位置,我很容易便找到了。
我情不自禁的站到墓室上面拍了張照,這塊不大的地方上面布滿了腳印,顯然很多人也都來踩上了一踩。
站在上面的時候,我一下想起了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里最後的一段:
成吉思汗勒馬四顧,忽道:「靖兒,我所建大國,歷代莫可與比。自國土中心達於諸方極邊之地,東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成吉思汗雙眉豎起,舉起馬鞭就要往郭靖頭頂劈將下去,但見他凜然不懼的望著自己,馬鞭揚在半空卻不落下,喝道:「你說甚麼?」郭靖心想:「自今而後,與大汗未必有再見之日,縱然惹他惱怒,心中言語終須說個明白。」當下昂然說道:「大汗,你養我教我,逼死我母,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說了。我只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佔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佔了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郭靖又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甚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他生性戇直,心中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成吉思汗一生自負,此際被他這麼一頓數說,竟然難以辯駁,回首前塵,勒馬回顧,不禁茫然若失,過了半晌,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在地下。
人死之後,葬在地下,佔得多少土地?那也不過這般大小。
是啊,縱然你生前英明神武,赫赫武功,百年以後不也是誰都可以把你踩在腳下嗎?(想到這裡,不僅又佩服起金庸老先生的筆力了,如此功力,居然沒有獲取到夏夢的芳心,真是遺憾。)
人都是要死的。
李元昊的死法也可算是歷史上的特立獨行。
李元昊所立太子叫寧令哥,太子妃是年輕漂亮的沒移氏。一天李元昊看上了太子妃,他也不跟兒子講什麼虛禮,直接搶走了兒子的老婆,然後廢掉了自己原配的皇后,太子寧令哥的母親。年輕的太子怒火中燒,終於趁一日李元昊醉酒的機會,進攻行刺,削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受傷太重,終於撒手而去,而太子寧令哥,自然也因弒父被處死。
西夏史讀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
無數的情節和情緒紛涌而起,佔據了我的腦子。
皇帝搶走自己兒子的老婆,這在中原王朝幾千年的歷史上也算不上是個稀奇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在被唐玄宗照入後宮之前,也曾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稀奇的是太子寧令哥的弒父之舉。
有說法寧令哥是受了奸臣沒藏訛龐的挑唆而進宮弒父。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在做出這樣大的舉動之前,應該都會思索再三,權衡利弊。
一面是奪妻廢母之恨,另一面是太子之位和幾年後唾手可得的江山;一面是失去自己心愛的女子,另一面是失掉自己性命的危險;
同樣的2選1,李瑁選擇了隱忍,而寧令哥,選擇了弒父。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耳邊響起的,是那首經典的「愛江山,更愛美人,哪個英雄好漢寧願孤單;好兒郎,渾身是膽,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
為了妻子,連老子都可以不要;為了愛情,連江山都可以捨棄,請讓我在這賀蘭山下,為太子寧令哥默默的點個贊。
站在李元昊的墳頭下朝上望去,斑駁的封土上依稀可見當年輝煌建築的痕迹,我很想問李元昊:「如果可以重選一次,你依然會選這個美麗的女子,還是你的鼻子?」
我也想問問太子寧令哥:「如果可以重選一次,你會選江山,還是選美人?」
我很想知道他們的答案。
李元昊的一生,與其說他是在北宋、遼國做鬥爭,不如說他是在和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間做艱難的選擇。李元昊的身上,背負著中國歷史上所有少數民族的領袖們都要全力承受的一記二律背反。
放開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意味著融合和民族獨立性的喪失;堅持民族特性,意味著長期落後。——做為一族的領袖,他必須做出抉擇。
從他的做為來看,他對中原漢族文化有著明顯的抵觸情緒,漢族皇帝賜給他的李姓,他不要了,改名「嵬名」,自稱嵬名曩宵;中原人的潮流髮型——束髮,他表示不屑,下令全體党項人改禿髮;中原王朝的漢字,他不想用,讓野利仁榮創製西夏文;他還規定了所有人的穿著服飾,修改了禮樂制度——看的出來,他並不想和北魏孝文帝一樣,讓党項人逐漸漢化,他希望他領導的這個民族,是獨一無二的,是和中原漢族迥異的。
可是,歷史的趨勢,真的能為個人所阻擋嗎?他的子子孫孫們,在他死後,依然能將這個民族的精華一致延續下去嗎?
從三號陵出來已經三點鐘了,一邊走感覺肚子咕咕直叫,中飯因為趕時間來景區,都沒來得及吃。於是我坐在路邊的休息處,一邊啃乾糧一邊開始看剛才手機里拍攝的圖片。
一邊看一邊發現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沒弄清楚。
那就是:寧令哥到底是誰?
一般來說,都認為寧令哥就是為妻弒父,然後被處死的那個太子寧令哥。
但是當我讀到《宋史西夏傳》的時候,很明確的記載著李元昊死後繼位的西夏毅宗李諒祚:「諒祚,景宗長子也,小子寧令哥。國語謂"歡嘉"為寧令。」
一個死了的人,怎麼會又活過來繼位當了皇帝呢?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有2個可能:
一是寧令哥在西夏語當中,有著特殊的含義,類似於我們中原狗蛋兒,瓜娃子的小名,西夏人也喜歡這樣稱呼小孩子,造成李元昊的兩個兒子都這麼叫,結果被記入了正史之中。
另一個可能,自然就是《宋史》寫錯了,寧令哥是寧令哥,李諒祚是李諒祚。
我又一次來到了西夏博物館拜訪施館長。還沒走到,遠遠就看見一個人影在博物館門口曬太陽,走近一看,正是施館長,只見他一手拿著水杯品茗,一邊悠閑的朝著陵區方向眺望,似乎那裡在訴說無盡的故事。
道明了這次的問題之後,施館長告訴我說:寧令可能是西夏的一個官名,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寧令者,華言大王也。」在西夏語中,寧是王,令是大,按照西夏文形容詞定語總是在後的原則,寧令哥就是大王哥。
至於《宋史》載國語歡嘉為寧令,應該是宋史寫錯了。
跟有學問的人聊天就是長見識啊,我又嘰里呱啦問了施館長一堆問題,這才離開博物館,坐車前往1,2號陵。
1,2號陵位置很近,景區把這裡叫「雙陵」,連入口都是同一個。戈壁灘上孤零零的插著這塊導向牌,上書「雙陵」二字的國語、西夏語、英語、韓語、阿拉伯語五種文字,為什麼不寫俄語呢?現在世界上西夏資料最豐富的是俄羅斯,應該有很多俄羅斯人前來拜訪才對啊。
1,2號陵,之前一直被認為是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和父親李德明的陵墓(來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位於整個西夏王陵的最南端,原因自然是基於宋朝「左昭右穆」的風水方位學說。
但是事情在2009年,起了變化。
從施館長處我了解到,2009年的時候,在6號陵出土了兩塊石碑殘片,其中有兩列字:「……有二歲,在位三十……」,按照在位時間三十年,或者三十多年來對照,西夏十二位皇帝,只有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符合條件。
因此在2009年,6號陵因為這塊碑文,被推斷為夏太宗李德明的陵墓。
那2號陵又是誰的呢?
既然6號陵是太宗的陵,按照魚貫葬法的方位學說,說明西夏王陵的尊位應該在陵區中間,而不是南端,李元昊的爺爺和父親,李繼遷和李德明的陵墓應該是4號和6號。
而1號和2號,應該是夏襄宗李安全和夏桓宗李純佑,但是似乎學界也沒有下定論……
亂了!全亂了!
開擺渡車的師傅顯然也沒有得到這個2009年的考古訊息,一路上滔滔不絕的和我講述了李元昊他爺爺和他爸爸的事兒。
雙陵距離3號陵大約5公里,擺渡車慢悠悠的開了10分鐘,停在了一個「遊客中心」的建筑前。說是遊客中心,但是連個鬼影子都沒有,大門緊閉,顯然是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一下車我馬上感覺不對:這裡和剛才3號陵完全不同,這裡的風也太大了!我站在原地不動,背後風吹過來,如若稍不用力,整個人就能被風推著向前。
師傅看我一下車,就關上門開車去了前面的等候點,留下我孤零零一個人在這戈壁灘上。
沒辦法,來都來了,我只能硬著頭皮向雙陵走去。
這時候兜里的手機震動起來,我卻只能感受到手機在震,全完全聽不見鈴聲響,耳朵里全是山風的訇哮。
接起電話一看,是個杭州的朋友,我只得朝電話吼了一句:「我在外面出差!現在不方便接電話!回頭聯繫你!」也不管對面能不能聽清楚,便掛斷了電話。
沒辦法,這時候的我,必須彎著腰保持身體彎曲,才能少許抵消風阻,勉強邁步向前。
這也太邪門了!
不會是剛才我在李元昊的墳前踩了幾踩,他的同胞們在向我表示不滿吧?
(後來我才知道,1,2號陵之所在恰好為賀蘭山此處的一個風口,這季節山風頗大。)
走了大概3分鐘,來到了陵墓入口。這裡的破敗之相比3號陵要嚴重的多,從入口處望去,一片斷壁殘垣。
由於是地處風口,夯土建築也風化的遠比3號陵厲害,部分建築上的夯土已有脫落的跡象,需要人工加固。
賀蘭山風常年帶來了大量風沙黃土,造成一些建築幾近被黃土掩埋到了地下。
這是1,2號陵的陵台。
這兩座陵墓的主人,到底是李繼遷和李德明,亦或是李純佑和李安全,現在似乎還是不能確定,考古界有說法,歷史教授們也有說法,在沒有明確的鐵證出現之前,西夏王陵帶來的這個謎團可能將一直存在下去。
我正想著要不要在這兩座巨大的墳頭前來幾張自拍,之前定的手機鬧鐘響了,到了該動身去機場的時間,這裡離機場也好好幾十公里,誤了飛機可又得多呆一天。
明代的王遜寫過一首《夏宮秋草》,很有意境,拿來做為遊記的結尾:
夏宮秋草
明 王遜
壞宮秋草滿,猶說李王朝。
鴛瓦埋兵碎,龍墀沒火焦。
霜摧晨慘慘,雨腐夜迢迢。
知有英雄在,為螢吊寂寥。
臨走時我從地上撿了一塊琉璃碎片和一塊琉璃瓦,帶回家做個紀念。
透過碎片一照,陽光差點亮瞎我的眼,那可是西夏的陽光吶!
(完)
西夏曾經分別向宋、遼、金稱臣,所以元朝只編了遼宋金史,而沒有西夏史。
党項人並沒有被滅族,明朝中期還有過西夏文時刻。
西夏並不是一個党項族國家,党項人在西夏人口中是少數。西夏除了党項人,還有漢人、回鶻人等其他民族。党項人人數太少,西夏滅亡後就融入到別的民族中去了。
以訛傳訛。西夏並沒有被滅族,元代有很多河西籍的官員和僧侶等。西夏遺民的社會地位也是相當高的。直到明萬曆年間仍有人使用西夏文(陳寅恪在柏林所見,參見民國時出版的《西夏研究》,今收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不過有關研究存在一些問題。推薦可以看看新出的一篇 西夏遺民研究綜述(具體名字來不及查啦)
西夏既不是漢人建立,又沒有入主中原,無人認其為正朔。。於是只能享受西遼、大理一樣的待遇。
另外,成吉思汗雖然因西夏而死。但他死後元朝給予了党項後裔色目人的待遇,要高於原遼、金、宋三朝的遺民。抖個機靈吧,有多少人知道是西夏磕死了成吉思汗?
沒錯,大家沒有看到,別看成吉思汗一路西攻,事實上就是,最終死在了進攻西夏的路上⊙▽⊙
所以,一個弄死了成吉思汗的國家,想想後來的蒙古會怎麼對待這個國家,就覺得可怕-_-||西夏是由羌人的一個分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人党項族建立或稱復國的,時隔百年不忘復國,有點頑強(羌人中最出名的子孫就是戰爭組織能力超強的匈奴族,作為突厥人的匈人就是借用號稱匈奴混血的鼎鼎威名一路打到歐洲的。西夏的國都按照匈奴故都的規矩建在鄂爾多斯西南的統萬城。)。西夏為成吉思汗垂涎已久,滅亡之後,有一部分西夏人南徙四川、西藏等地區。在今天四川康定的木雅人,國內外學者們認為與西夏有密切關係,他們可能就是西夏党項人的後裔。強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後,殲滅西夏,使游牧於河套一帶的西夏党項上人被迫南遷進入四川西藏一帶的康定地區,是很合乎情理的事。《以尼瑪神地》(完整單行本名為《以尼瑪傳說》)中就有提到木雅人。
明代晚期萬曆年間,還有人能用西夏文將詩文寫在藏文本的經典上。可見西夏文至少延續到十六世紀,距創造文字之時已歷時約五百多年。
西夏文仿照漢字六書——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形聲而創造。孝仁帝時還「慕大漢體風」特立大漢太學,尊孔子為「文室帝」。西夏文中吸收了許多漢族語彙,這同農耕的漢民族與北方游牧的羌人党項族長期一道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不僅名詞中有相當多的漢語借用詞,而且在動詞、形容詞中也有許多使用漢語的借用語。所以西夏是有單獨的歷史的,只不過沒有流傳到廣為人知。
西夏滅亡後,它的民族文化和文字並未一下子完全消失。元朝時,政府還印刷了許多西夏文的石刻和佛教經文典籍。著名的居庸關元體文字石刻其中就有西夏文。我國南方杭州也存有西夏文的佛經。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能從語言的產生、融合、消亡中窺見西夏党項族的影子。謝不邀。 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地處偏遠,不是古代人所承認的我國固有領土,而是那時候的鄰國,且與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還一直佔上風,試問後人修編史書的時候怎麼可能把一個敵對的,域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劃入「中國」這個概念呢?史官寫史是從當權者的角度想的,即使寫了西夏史,也不會被承認是漢人的歷史最多算當時的世界史。
首先說蒙古原因西夏沒史的,那是不懂古代修史原則。古代今朝給前朝修史,表明的是承繼性問題,也就是正統。不是什麼雜七雜八的都可以修史的。元朝時期遼金宋三國正統性爭的不可開交,最後脫脫拍板三個都是正統,三史一起修。而西夏是沒資格爭所以附在宋史等裡面。
《遼史》、《金史》、《宋史》都是元代脫脫編的,打西夏的時候成吉思汗死掉了,蒙古跟西夏不共戴天,故沒有修西夏史。
關於党項有沒有被滅族,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蒙古滅西夏後進行瘋狂的屠城,全殺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沒有全部被殺,党項人原路遷回了他們的老家,在四川西部一直生活到現在。
因為《某史》都是後一個朝代為前一個正統朝代修的正史,以表明自身的合法性。西夏只是地方性政權,而不是正統王朝,自然不會有《西夏史》。
拓跋思恭帶領党項人崛起,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牛哄哄地創立了他自己都看不懂的西夏文,設計了丑爆了的地中海髮型,經濟軍事實力達到鼎盛,在漫長的太子弒父,小舅篡位,皇后執政的權利與遊戲和連年征戰後,190年的西夏滅亡。西夏存在時,宋遼不承認西夏王朝,滅亡後,忽必烈又因爺爺鐵木真征伐西夏途中死掉,遺囑就是幹掉西夏這一世仇而不給西夏修史,再加上西夏文抽象難懂,終究還是被歷史遺忘了。
有個『番漢合同為一家——俄藏白山黑水城文獻』的合輯出版吧(╯_╰)
很多的資料都在小日本和俄國李自成就是党項人,西夏地區居民在元朝屬色目人犯愁
主要是因為不夠格啊,地處邊陲,國小民少,雖然是個小強,但對周圍的影響力太有限。為前代修史,是有繼承前朝正統的含義,你讓元朝去認一個邊陲小國為正統,元心裡也會想你夠格嗎?
同理為啥沒有同時期的大理,要說更早,十六國時期一堆的涼國,地盤基本也在西夏那塊,也沒哪個能混出一個以自己命名的正史來。
宋、金、遼至少都有過爭奪正統地位的嘗試,西夏沒有。
如果西夏也修史,那大理國呢?西遼呢?
建議大家去看央視紀錄片《神秘的西夏》那裡講得一清二楚有圖有真相,非常好看
大概是成吉思汗臨死前說一定要弄死西夏吧,唉,這個王朝一直被周圍的國家輕視,大家都不想承認跟他平起平坐
太祖鐵木真在進攻西夏時駕崩,難說元人是為了這事兒專門不修西夏史的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