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更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馬懿?如何正確比較曹操和司馬懿?


謝邀。


曹操以一歸鄉校尉起兵時,海內大亂,群雄林立,東漢其實已亡。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說得好聽)時,天子自長安東奔,群臣死於溝壑,洛陽已成殘垣。漢獻帝與一乞丐無疑。曹操匡扶漢獻帝,類似於項羽扶立楚懷王,其實天下哪裡還有漢室?曹操自稱「天下無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這話實在不是吹牛:袁術這個假皇帝,不就是他搞掉的?各色偽稱皇帝者,又被他對付了多少?他這一輩子,除了漢中王劉備,哪個王都拍死了。

就這樣近乎白手起家,十幾年間,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天下得三分之二。論武,則天下三分之二實實在在打了下來,論文,則建安風骨,三曹豪詩。本人雖然酷虐變詐,但不失為奸雄。

歷代開國之君,論起家基礎之薄,最後成果之厚,有生之年完成度,能與曹操媲美者,也不過劉邦、劉秀、李淵父子、成吉思汗、朱元璋與本朝太祖寥寥幾人而已。

——其他,始皇帝握權時秦國已有天下泰半,南北朝無足觀,楊堅得天下最易,宋太祖多少承了柴榮基業,滿清立國是數代之功。

陳壽說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雖有吹捧之嫌,但也無法否認,確乎是曠世奸雄。


司馬懿呢?

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雄略內斷,英猷外決,也是個人物。然而:

曹操是借漢室威名,憑空打了天下三分之二。司馬懿是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本來有機會成一代忠臣。可是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靠權謀變詐、不守信用,坑了曹爽,還連帶坑了蔣濟。這裡頭最讓人心涼的一個細節是:

當時正始之變,曹爽部下謀士桓范,建議曹爽徵召兵馬與司馬懿對決。司馬懿則讓太尉蔣濟去對曹爽說,「太傅(司馬懿)指著洛水起誓,只要兵權,不會害你。」曹爽考慮了一夜,相信了司馬懿,交了兵權。可惜司馬懿根本不知信用為何物,正月兵變,二月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司馬家從此掌權。司馬懿沒忘記蔣濟,封了他都鄉侯,但蔣濟自覺失信於人,傳了假消息,坑了曹爽,於是拒絕封賞,當年也發病去世了。

——最關鍵的一次得手,是靠陰謀和失信來獲得的,實在不光彩吧?


司馬懿自己的後代晉明帝司馬紹曾經問王導,司馬氏何以得天下。王導就說了。司馬紹害羞得臉往榻上一擱,說得國如此,怎麼能長久?——連自己後代都看不下去,就不能怪歷史對曹操和司馬懿,厚此而薄彼了。


羅貫中《三國演義》雖然常調侃曹操,但到最後,還是給了他一段好詩送終。最後一句是,「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耳書生氣。」曹操是有資格談笑風生,鄙夷天下論者的,因為他再是酷虐變詐,終究是英傑雄奇,天下是他下來的。

司馬懿的天下,卻是權變忍耐,然而陰謀詭計,過來的。

格局大小,才具高低,那是一個眼裡只有滄海的奸雄和一個垂老陰謀家的對比,實在不是一個檔次啊!


老主人辛辛苦苦創立一份家業,將少主託孤給你,你怎麼回報三代主公信任的?殺少主,奪其家產。

得國不正先不提了,你們司馬家立國,才幾年啊,神州陸沉,祖宗之地盡失,豺狼橫行中原,萬民陷於水火?

遠了不提,就說老主人曹操在世的時候,哪個胡人敢來中原造次?


歷史上,曹操、司馬懿兩人都是有毀有譽的人物,雖然程度並不相同。但都不在特別受到「推崇」之列,近代以來曹操行情上揚,較受肯定。

中古禪讓之局,二人都是先起者,因此常被等同視之。石勒說「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梁武帝「非曹孟德、司馬仲達之以雄豪自命者也」。雖然褒貶有別,但對於曹馬卻都同等視之。

上世紀50年代,國內史學界風行為曹操翻案,譚其驤先生對此頗不以為然,他寫了篇《論曹操》,對郭沫若翻案文多有批駁,文中說:

自古及今,果然有很多人說曹操壞,卻也有不少人說他好,也有人在某些方面認為他好,同時在某些方面又認為他壞的。……至於人民群眾對於曹操的看法,北宋以前是怎樣的,現在已無可查考,我們只知道北宋以來,一直是把他當作反面教員的。也就是說,在小說戲劇中,他的臉譜一直是一張大白臉,沒有透露過一點紅色。……總之,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這是平情中肯之論,譚其驤區分了作為歷史人物和小說戲劇形象的曹操,兩者在明清以來雖有交集,畢竟有所區別。大體來說,前者是史評史論範疇,後者是通俗文化一種。

今人張作耀《曹操傳》,專門辟了一章「今古論曹評議」,收集歷代對曹操的評價,也把兩種曹操評價區分開來。大體來說,從三國以後,對歷史人物曹操,基本都是褒貶摻雜,不同時代傾向又略有不同。到了近代以來,胡適、章太炎、魯迅等人都大力表彰曹操。建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成為主流,曹操被定性為對抗士族利益的中小地主階級代表人物,興辦屯田和唯才是舉,都是具有重要進步意義,以正面肯定為主流。非馬克思主義學者如陳寅恪,同樣也以曹馬之爭為法家寒族與儒家大族的鬥爭。這些觀點雖然現在都不太講,但對於曹操大力肯定,卻是普遍接受的觀點。

司馬懿同樣有毀有譽。石勒是西晉和十六國時人,便對曹操、司馬懿頗為不屑,東晉劉惔評論桓溫「自是孫仲謀、司馬宣王一流人」,以孫仲謀相比,是視為英雄了,是兩種不太相同的評價。唐人修《晉書》,《高祖紀》史論部分為李世民御制,除肯定司馬懿「天挺之姿」,「雄略外斷」外,對其多所撻伐,批評司馬懿以顧命之身,行篡魏之事,未盡臣節。後世的評論也基本不出此範圍。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還曾經寫過《祭魏太祖文》,雖然也批評曹操有「不臣之跡」,卻依舊肯定其「雄武之姿」,「匡正之功」,畢竟還是高於對司馬懿的評價。

至於民間戲曲之中,曹操為大白臉,奸不掩雄,而司馬懿狼顧殘忍,形象則基本全是負面。更是高下有別。

所以,雖然兩者都並非完全的正面人物,但曹操不論是作為歷史人物,或是在通俗文化的形象,待遇確實比司馬懿好不少,比如鮑國安老師就長得比魏宗萬帥~

究其原因,曹操起兵結束漢末以來的混戰,恢復北方的秩序,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古人稱頌者,強調較多的是曹操的功業、用人、知兵和崇尚儉樸等德行,批評者則集中於殘虐酷殺,以及為曹丕代漢奠定基礎。在當代歷史評價體系中,統一北方依然是莫大的功業,唯才是舉和興辦屯田,更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值得大書特書之事。臣節如何,屬於「封建道德」,殘虐也是統治者個人性格,都不是今人關注的重點。曹操在近代以來得到極高評價,是水到渠成之事。

司馬懿有與曹操相同的污點,平定遼東,大興殺戮。正始之後,誅殺名士。較之曹操屠城和誅鋤異己,司馬懿的殘虐猶有過之。他對於曹魏固然有大功,但並沒有與曹操平定群雄相媲美的偉績。子孫平蜀滅吳,也多是延續三國以來曹魏的巨大優勢,因人成事。何況西晉統治基礎薄弱,國祚短促,既沒有為司馬懿創造足夠多的開國神話,也相應拉低了司馬氏篡魏立晉的正當性。司馬懿以受魏明帝顧命,卻為子孫篡位鋪平道路,更是有違一般道德倫理,連子孫聞之都要掩面慚愧。

王(王導)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所以雖然同樣是禪代,但曹魏和司馬晉卻是有所區別的,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得國之正與得國不正,王夫之《讀通鑒論》比較曹操、司馬懿,認為:

以雄傑之才起而圖功,其圖功也,以覬得天下為心,功既立而遂攘之,曹魏、劉宋也,而劉宋之功偉於曹魏矣。受推誠託孤之命,遂啟逆心,非不立功,而功不在天下,以威福動人而因竊者,司馬氏也。

雖然王夫之貶斥篡奪,但揚曹抑馬,表露無遺。

更何況,曹操除了軍事、政治的事功。還是詩人、文學家,注釋《孫子》十三篇,流傳至今。是個文武兼資,在各領域卓有建樹,非常有魅力的歷史人物。這就更非司馬懿所能企及了。


曹老闆的行為,北宋的老古板,天天跟新法唱反調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也不得不承認,東漢末年,天下無一地屬於漢家,曹操的江山不是從漢家手裡拿來的,是從群盜手裡奪來的。

曹老闆是正兒八經的憑藉軍功,憑藉外交手腕,縱橫捭闔,割據寰宇

司馬懿呢?

說起來,不得不提起同時代的另外一個人

諸葛亮!

同樣是託孤,劉備說「君可自取」,葛賊是痛感先帝知遇之恩,秋風五丈原,舍己忘身,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季漢。

司馬懿呢,曹叡臨終前,給司馬懿說不要忘了曹芳抱你,這種慕孺之情

主少國疑的時候,直接竊取勝利果實

可以,你竊取就竊取,你好好乾啊

結果咧,自己又沒能力,除了殺人,別的啥都不會,連既定政策都搞不好,九品官人制,好歹人家以前還能有中央把持,到你這直接下放給世家大族

清談誤國開始,世家門閥進一步開始

連司馬炎自己都說,晉朝沒有新朝風氣

果然,二世而亡

自己的子孫聽說祖宗功業,都羞愧難當

你說你怎麼比,你怎麼好意思比

阮籍窮途而哭不是沒理由的,三國被國人一代代記憶,也不是沒理由的,因為三國是一出巨大的悲劇

英雄過去,豎子成名

所以,不黑你,黑誰


強答一波。

先從漢朝為什麼滅亡說起。

看過諸葛丞相和王司徒陣前嬉戲的人都知道,無論是諸葛丞相論證蜀漢的正統合法性,還是王司徒論證曹魏的合法性,開頭都是桓靈無道。漢桓帝和漢靈帝是不是無道?那確實是無道,沒有問題。但是歷史上無道的皇帝多了,比桓靈二帝無道的也多了,卻並不是每個無道的皇帝都會百家滅國喪身。其實,別的不說,就是和兩晉的絕大多數皇帝相比,桓靈肯定也不會低於平均水準,算不上特別無道。

也有人認為是亡於宦官、外戚。

大家都知道,宦官只不過是皇權的延伸,宦官權力大的朝代也很多,但並不是每個出現這種情況的朝代都會很快亡國。比如說,唐朝和明朝的宦官權力一直都很大,唐朝從唐玄宗開始,明朝從明成祖開始,宦官權力就很大了,但這都是中前期的事,一直持續到整個朝代滅亡。如果宦官專權就會亡國,為什麼唐朝和明朝宦官專權這麼長時間,沒有滅亡呢?

外戚的問題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外戚干政,也並不會直接導致朝代滅亡。西漢一直都重用外戚,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就是外戚,他們領兵北征匈奴,封狼居胥,不僅沒有讓西漢亡國,反而開疆拓土,為西漢的強盛立下了不世之功。東漢更不用說,從一開始,外戚就在朝廷政治格局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東漢並沒有很快滅亡,反而延續了兩百年。這說明什麼?外戚干政並不會直接導致國家敗亡。

也有人說是亡於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確實規模浩大,但碰上農民起義的朝代也很多,也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會直接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之下敗亡。遠的不說,就說近一點的清朝吧。太平天國起義的規模肯定是夠大了,而且是直接威脅了全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但清朝卻並沒有滅亡,反而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迎來了同光中興。

黃巾起義其實也是在朝代的打擊之下,很快就被鎮壓了,唯一帶來的問題是地方割據。但地方割據也不會直接導致朝廷滅亡。最典型的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幾乎完全不由朝廷控制,各藩鎮都是關起門來成一統,自己玩,對朝廷愛搭不理的。就靠著男方半壁江山的財賦收入,唐朝也是苦撐了一百多年才滅亡。

也就是說,黃巾起義其實很快就被鎮壓了,藩鎮割據也不是什麼特別大不了的事,只要處置得當,中央領導堅強有力,並不是沒有機會重新恢復中央權威。

那麼,漢朝滅亡於什麼呢?

靈帝在繼承人選擇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何太后支持少帝辯,董太后支持劉協。但在靈帝還沒有最後做出決定的時候就駕崩了。朝廷鬥爭的結果是,何太后因為家族勢力更大,哥哥何進是大將軍,掌握軍權。所以完全不顧董太后的反對,就立了少帝辯為皇帝。宮廷里的宦官也圍繞著董太后和何太后分成兩派,進行內鬥。兩邊激烈鬥爭的結果是,何進以誅十常侍為名召董卓進京,董卓還沒來,何進自己先被十常侍殺了。董卓來了之後,並沒有支持何太后,反而在勢力壯大後,以董太后的名義廢了何太后,又廢了少帝辯,另立劉協為帝。各地諸侯以討伐董卓為名,進兵洛陽。董卓死後,他手下的軍隊為害中原,各地諸侯劃境自守,朝廷權威蕩然無存,整個漢帝國才算是土崩瓦解。後來,又是在董太后的家族的建議下,天子投奔曹操,讓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掃蕩整個北方,建立曹魏政權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就是董太后和何太后在靈帝繼承人的選擇分歧上。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董太后和何太后意見一致,都支持同一個皇帝,就不會有問題。但問題在於,董太后和何太后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的利益,而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自己家族的權力是否能夠得到保障。無論董太后還是何太后,都是如此。

把自己的家族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董太后和何太后就給大漢帝國的滅亡送上了致命的助攻。雖然王莽篡權時,同樣是以外戚身份進行的,但董太后和何太后顯然並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在她們眼裡,第一位的就是保全自己的家族利益。只不過,何太后的家族佔了先機,本想先下手為強,結果成了先下手遭殃而已。

董太后和何太后的做法在當時也算其道不孤,因為每個世家大族都是這麼乾的。國家存亡關我屁事,家族利益高於一切,這是當時每個世家大族都秉持的價值觀。怎麼樣能保持自己的家族利益存續,就怎麼決定。投降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家族利益就投降,沒什麼丟人的,丟人的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世家大族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是因為東漢中後期的察舉制。我當官的時候推薦了你,你當官的時候我已經退休了,那麼你就推薦我兒子。等我兒子當官當大了,再推薦更多人。這樣,就逐步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大家族。最典型的比如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還有楊修的弘農楊氏,也是歷經幾代人形成的大家族。司馬懿當然也是這其中著名的大家族。在司馬懿出來做官之前,他父親司馬防和哥哥司馬朗都已經入仕了。而且,司馬防在擔任洛陽令、京兆尹的時候,還舉薦了曹操擔任北部尉,是曹操的舉主。所以,曹操在飛黃騰達以後,又推薦了司馬朗和司馬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世家大族網路。

而且,一旦成為大家族,不光是後世意義上的大地主,而且對他們的土地上的人民有人身依附權,這些人就是這些農民的「主公」。這些土地是不向國家納稅的,他們所屬的農民也不向國家納稅。這些勢力特別龐大的大家族在地方上就成了地頭蛇,朝廷派來的命官治理地方也不得不仰仗於他們的支持和配合,所以每個朝廷派到地方上的太守、刺史都必須徵辟這些地方豪強擔任別駕、治中、主簿之類的屬官。

這就是說,到東漢晚期,全國的形勢實際上已經不能算郡縣制了,而有些類似於春秋時期,地方守令的屬官並不忠於朝廷,只忠於自己的直接上級,而當地的農民是否支持地方官員,也取決於他們所從屬的豪強大族的態度。而豪強大族是否支持朝廷派來的地方官,則取決於他是否能保護豪強大族的利益。用一個我們常見的繞口令的說法說,就是主公的主公,不是我的主公。結果就是上下離心,王綱解紐,整個政治體系非常鬆散。

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佔據的土地越來越多,導致失地流民也越來越多,最後就導致了黃巾起義。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張魯才用「五斗米道」這種帶有原始共產主義色彩的辦法組織起了一大批劉敏,從而也在漢中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割據政權。

察舉制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是,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得非常快。因為能否得到官員徵辟、舉薦從而入仕,並不取決於個人才能如何,而取決於個人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網路,所以,士大夫們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在所謂的「交遊」上。而「交遊」的主要內容無非就是談話、聊天。而要在一個社會交往網路上聲名鵲起,成為所謂名士,得到知名人士的讚揚,就必須在風度、談吐上顯得卓爾不群,與眾不同,談話內容也要讓人覺得高深莫測。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也就是非常殺馬特、非常另類的風格,而學術上也越來越傾向於玄學。至於治理國家所必須的法令、刑名、糧谷、經術之類的學問反而成了所謂的「俗務」,為人所不齒。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就像是一架散了架的機器,各個零件之間都已經銜接不上了,只要輕輕一推,就會整個垮下去,變成一堆廢銅爛鐵。所以,黃巾起義之後是董卓之亂,然後就成了諸侯割據的格局,天下大亂,整個漢帝國土崩瓦解。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劉備和孫策就開始崛起了。但相對來說,劉備因為出身最低,而且始終沒有建立穩固根據地,得到的地方豪強的支持比較少,一直到佔據荊州,才得到了穩定的根據地,進取四川。曹操和孫氏則是在大亂之後,首先回到自己的家鄉,利用家族影響力,在本地招兵買馬,爭取地方豪強的支持,再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建立政權。所以,不光是江東孫氏每個文臣武將在來投奔的時候都是帶著部曲兵來的,曹操實際上也是這樣,甚至連許褚都是帶資入股的,投奔曹操的時候也帶來了一些兵馬。只不過,相對荀彧、司馬懿這種世代公侯的世家大族而言,許褚只是地方上的土豪,出身差了點而已。

面對這種情況,曹操的做法是文武分途。在地方和國家治理上任用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主要是潁川汝南集團和兗州集團,比如荀彧就出自穎汝集團,程昱則出自兗州集團。從親疏上說,程昱算曹操的基本盤,但曹操卻更看重荀彧,就是因為荀彧所代表的穎汝集團的勢力更大。而且,這些世家大族的網路是一個越來越封閉的圈子,做官全靠出身,哪怕是能力平平的人,只要會投胎,也可以得到高官顯爵。而那些出身寒門的士大夫,哪怕能力出眾,只要沒有進入世家大族的社交網路圈子,就很難得到出人頭地的機會。拿我們今天習慣的話說,這就是階層固化的結果。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長期只靠出身就能得到高官顯爵,那麼整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能力毫無疑問會逐漸衰退,直至衰亡。所以,曹操到中後期,顯然已經意識到了世家大族與自己其實是離心離德的,很難建立起對他的忠誠來,這些人始終把家族利益置於整個政權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也有意識地提拔寒門出身的官員,並先後三次下令求賢,就是希望打破世家大族的權力壟斷局面,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政治精英內部的社會流動性。

同時,曹操在軍事上則堅決任用自己的親族來擔任鎮守一方的軍事將領,同時提拔那些出身較低的將領逐步進入較高階層。曹操最信任的用來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比如前期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就是他的宗族親屬,也可以算是他這個政治集團的原始股東。後期開始嶄露頭角的張遼、徐晃、張郃、李典、于禁等人,則是他在長期的戰爭中從較低的職位逐步提升起來的將領。

但需要注意的是,終曹操之世,世家大族從未獲得軍權,曹操也從來沒有讓出身世家大族的將領來擔任戰區最高長官。也就是說,曹操一直在努力在往世家大族把持的文官集團里摻沙子,但卻並沒有用世家大族往軍事將領中摻沙子。

也就是說,曹操對世家大族的防範和抑制的重視程度遠甚於對軍功勛貴集團的防範和抑制。而且,曹操在後期也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兒子。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曹彰。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曹操讓曹彰單獨領兵征討了一次鮮卑。在夏侯淵陣亡之後,曹操親征漢中,但並未成功。曹操在臨死前徵召曹彰前往長安,成為與劉備集團對抗的戰區最高長官。這個安排意味著,曹操的既定方針可能是用自己的子孫來擔任戰區長官,以平衡軍功勛貴集團,同時也是對掌握政治權力的世家大族為主體的文官集團的威懾。

但曹丕繼位後,改變了曹操的既定方針。因為曹丕是在艱難的儲位競爭中勝出的,而曹彰又在曹操死後奔喪時曾經問過「先王璽綬何在」,所以,曹丕對自己的兄弟是不信任的。曹丕繼位後,沒有讓曹彰返回長安繼續擔任戰區最高長官,而是改由曹操養子曹真替代曹彰,擔任西線戰區最高長官。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和近親屬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嚴令他的兄弟子侄成年後早早去到自己的封地,只給一百多老弱殘兵組成的所謂護衛,並且嚴厲禁止宗室諸侯之間的私人交往,實際上讓這些宗室諸侯在封國內形同幽禁,以致曹植曾多次上書,建議對宗室的防範稍微放鬆一些,允許宗室諸侯之間相互往來,允許宗室擔任實權職務。但曹丕並未同意。

更重要的是,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開始實施九品官人法,將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制度化。如果說曹操是用軍功勛貴和宗室來平衡和抑制世家大族,那麼,曹丕的做法和曹操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曹丕時期,雖然西線主要軍事負責任為曹真,東線為曹休,但世家大族也開始擔任軍事職務,嶄露頭角。

曹丕、曹叡時期,宗室與軍功勛貴集團和世家大族之間大體保持平衡,但世家大族的政治影響力和勢力開始明顯的上升。同時,從曹丕到曹叡,始終堅持著對近親宗室的嚴密控制和防範,乃至高強度的打壓。在曹叡時期,景初元年還曾經對曹操的兒子為主的宗室諸侯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打壓,以各種名義改封、削戶。比如曹植在就封后的十一年中,先後被改封過三次,三次被迫遷徙。

但曹叡本身無子,齊王芳和秦王詢都是養子,所以曹叡在臨終前大概意識到了危機,試圖讓曹操的兒子燕王宇和司馬懿、曹爽一起成為託孤大臣,受遺詔輔政。但經過長期的打壓,宗室都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燕王宇未敢答應。最終,在曹叡駕崩時,只有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馬懿和代表宗室的曹爽輔政。但這時候明明有更多血緣上更為親近的宗室,代表宗室的卻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曹爽。而曹爽的無能,也導致了高平陵之變中,世家大族支持下的司馬懿的壓倒性勝利。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又對曹氏宗親大開殺戒,不僅曹爽被夷三族,之後因為王凌叛亂涉及,曹操的兒子楚王彪也被殺,曹氏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在這個意義上,司馬懿的勝利就是世家大族的勝利。終曹操一生,無非是兩件事,一是消滅群雄,統一中原,二是努力打壓世家大族上升的勢頭。但曹丕採用的九品官人法讓曹操的努力付之東流,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公開化、制度化。到曹叡去世時,連曹操建立起來的賴以平衡世家大族的軍事集團也開始被世家大族大規模滲透。司馬氏在掌握了全部權力之後,世家大族終於完成了對政治、軍事權力的全部壟斷。

為了防止曹氏打壓宗室太過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司馬氏採取了大舉分封宗室,並且給以實際政治和軍事權力的做法,以對沖世家大族的政治影響力。而世家大族則在掌握政治權力的同時,驕奢淫逸,政治能力急劇退化。結果出現了八王之亂,接著就是五胡之亂,西晉滅亡。

世家大族「衣冠南渡」,又扶持起了東晉政權,重建了新的政治平衡。之所以能夠在南方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東漢晚期開始形成的影響力交大的門閥士族大多集中在北方,而南方這種能夠左右國家政治格局的世家大族較少。

無論曹魏還是司馬氏建立的晉朝,還是之後的南朝,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壽命都不長,政權的穩定性不強,在被權臣篡奪政權的過程中,皇室很難組織有效的抵抗和反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就是因為,對世家大族來說,家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政權更替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無論是哪個政權,都必須仰仗於他們的支持,才能維持下去。他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的家族利益與某個特定政權捆綁在一起。曹魏代漢,司馬氏篡魏,南朝政權如走馬燈般更替,世家大族始終作壁上觀,而沒有與皇室一起共進退。

因此,在社會階層固化基礎上形成的門閥士族的政治忠誠度很低。所謂司馬氏狐媚以取天下,狐媚的對象也就是世家大族。司馬氏能夠成功篡奪曹魏政權得益於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最後滅亡,也是因為他們並未得到世家大族的全部政治忠誠。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從東漢末期到隋唐重新統一全國這四百年的大混亂,最為根本性的原因,實際上就是世家大族與地方豪強構成的社會組織網路的封建性。曹操是在克服這個趨勢,是進步的,而司馬懿卻在迎合這個趨勢,自然是反動的。


最近真的是喪心病狂,一部電視劇就可以洗白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司馬家了。建議題主了解下三國以後的歷史,盡出些弱智皇帝,為我們貢獻了何不食肉羹的典故。晉朝和後面幾百年的苦難估計是中國人最不願意提起的歷史了。
隨便舉點例子,石崇鬥富時把香料當塗料塗圍牆。把侍女砍著玩,客人不喝酒就當場砍死勸酒的侍女,有次來的人故意不喝酒就連殺了數個侍女。跟他鬥富的那個斂財方式是直接帶地方軍隊劫殺過路商人,當時把還是小學的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更不用說後面帶來的各種民族入侵把漢族當豬狗一樣得屠殺。後面出了像石虎這種人,什麼你問石虎是什麼誰? 把人肉羊肉一起煮讓大臣分辨,拿人頭黨夜壺,把兒子戳瞎砍四肢當豬喂的人。晉朝簡直是中國歷史之恥。文化上就像其他答主說的因為自己就不忠只好"聖朝以孝治天下", 結果大家都開始人為比孝,24孝圖裡的那些噁心的孝道故事大多就在晉朝發生的,畢竟你的孝的等級高可以做官嘛所以都無所不用其極的去"孝", 文化名人則清談吃五石散(基本上就是種毒品).


因為被司馬家取代的曹魏是沒什麼過錯的,大家天天搞禪讓,依樣畫葫蘆,但沒想過的是,曹丕取代的漢,是已經名存實亡的漢,這個朝廷的招牌已經被黃巾軍,董卓以及各地的諸侯輪了一遍又一遍,天下已經不鳥這個皇帝很久了。相反,司馬家一步步取代的則是一個正常運行的政權,曹魏對外能保境安民(守蜀攻吳)驅逐外族(屠高句麗驅逐鮮卑),對內能使民休息繁衍生息,曹魏的統治是沒什麼錯誤的,即便有也遠不是人神共憤的地步,但沒錯的皇室被外人取代了。
所以在歷代統治者眼裡,得國不正者莫過司馬家,連續的幾代人用相當卑劣的手法去取代一個正常運轉甚至頗有建樹的皇室,最後還殺了一個皇帝才完成,跟基本白手起家親生扶起一個爛透的漢朝廷打造一片和平的天下最後取代他,公道自在人心。


朱元璋造皇帝的反,大家很資辭。
因為大家覺得蒙古人在中原囂張了太久,彼時天下已經大亂,到處都是饑荒和戰亂,而且蒙古人壞事做盡了,他們的皇帝是個敗類,應該被推翻。因此,朱元璋在世人眼裡,是個民族英雄。
但是朱棣在造反之前,猶豫不決了好長時間,就是因為坐在皇帝位置上的那個人,是合法的皇帝,是受文武百官和萬民認可的皇帝。在朱允炆的治下,社會正在逐步穩定,經濟正在慢慢復甦。這個時候,你朱棣跳出來造反,簡直就是亂臣賊子。
所以,朱棣在造反的過程中通,除了他自己的嫡系部隊,幾乎沒有人願意跟他站在一邊。全國上下都是反對之聲,連他去東北找他弟弟寧王朱權幫忙,都得用陰招,連哄帶騙又綁票的。所以你看,朱棣造反的口號是清君側。言下之意是皇帝本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身邊的奸臣。不過這種口號拿來給自己的士兵壯壯膽還行,根本忽悠不了其他人。
要不是朱棣的個人業務能力強,加上朱允炆圖樣圖森破,李景隆實在是奶義務,恐怕明朝的歷史會改寫。
而後來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的時候也是輿論幾乎一邊倒的反對。當時雖然明武宗有點亂來,中央也不乏奸臣當道,但總體來說國家還是穩定的,這個時候你跳出來造反,不就是砸大家的鍋嘛?因此,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朱棣的朱宸濠,在遇上個人能力遠超李景隆的王陽明後,個把月就慘淡收場。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宋太祖趙匡胤欺負人家孤兒寡母,謀權篡位,黃袍加身,但後世的評價還不錯。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趙匡胤情商比較高。
第一,他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我不想當皇帝,是同志們硬點我的。
第二,他對老柴家的人,還算客氣。柴宗訓本人也算是善終,死後還被趙匡胤以帝王禮遇下葬。而且趙匡胤還留下了一條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因此這也算是一次和平政變了。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整個宋代,皇帝對於文官集團那是相當溺愛的。因此,宋朝的皇帝口碑都還不錯,尤其是趙匡胤本人。

同理的還有李世民。雖然他壞事做盡,堪稱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但由於玄武門之變是局限在宮廷之內的小型政變,並沒有波及普通大眾,甚至連文武百官受到的影響都不大。因此李世民的評價也頗高。

再看看司馬家,為了個人私利,去謀權篡位,玩弄領導和群臣於鼓掌之間。
曹魏的幾個皇帝,無論是品行還是能力,都算不錯的。但是被他司馬家廢的廢,殺的殺。這種人要是還能有好評價,那是出鬼了!


曹阿瞞好歹靠自己打出來的天下,司馬家純屬鳩佔鵲巢,背信棄義,不勞而獲!

讀到史書里的曹操,人好歹覺得可愛有趣,讀到司馬宣王,那叫一個噁心厭煩。

後趙皇帝石勒不識字,常常讓別人讀《史記》給他聽,聽完還常常評價歷史人物,他常常說:「像漢高祖劉邦那樣的人物,如果我遇到他,只能北面事之,磕頭稱萬歲;如果遇到光武帝這樣的人物,我大概還可以和他逐鹿中原,爭一爭天下;像曹操、司馬懿父子這樣的欺負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的傢伙,老子瞧不上!」

說實話,石勒的話未必就有道理,起碼曹操的天下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掃黃巾、伐董卓、除袁術、戰袁紹、誅呂布、滅張魯、北擊烏桓,雄踞北方和中原,即便他的兒子篡漢自立,曹阿瞞自己的功績是無法掩蓋的,不愧是一世之雄。不光武功,曹家父子在文學上的建樹也是光輝而不朽的。

曹魏的天下,是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曹魏的聲望,是靠曹孟德、曹子建的不朽詩文建立起來的,至今我們還在念叨著《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白馬篇》和《洛神賦》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鄴下文人集團和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更是引領了「魏晉風度」的真正開啟。

而司馬家有何作為?司馬懿除了活得長,騙取曹丕、曹睿的信任,受曹睿託孤之重,卻恩將仇報,殺曹爽,奪權柄,鳩佔鵲巢,兒子更是弒君篡位,奪取了曹家的天下。《軍事聯盟》電視劇中的司馬懿,簡直就是一朵亂世中的白蓮花,一心為的不是自己,不是權勢,而是天下生民,而且處處神機妙算,料敵機先,編劇為了美化主角,甚至讓他在年輕時候就嶄露頭角,得到曹氏父子、郭嘉、荀彧的看重。

其實,在三國前半段,司馬家算哪根蔥?誅呂布、除袁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曹操在世的任何時候,司馬懿都沒有任何參與軍政大事的機會,可以說寸功未立,只會阿諛曹丕,屈身諂媚。電視劇卻出出給他找存在感,甚至把歷史上賈詡、陳群等人的功勞也安在他頭上,主角光環不是這麼加的,你可以重塑歷史人物,但你不能無中生有,貪天之功以為己功。

千載以降,人們為什麼喜歡曹操、尊敬劉備、喜歡諸葛丞相?因為曹操曠達豪邁,神文聖武,身上兼有軍神的智慧、權奸的陰謀和詩人的可愛!因為劉備沉毅大氣、百折不撓,為了理想和情誼可以付出一切!因為諸葛丞相天下奇才,卻選擇最艱難的崛起模式,一心所向,九死未悔。我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輝。

我們能從司馬懿身上看到什麼?戰場上龜縮不動如山?朝堂里口蜜腹劍?陰謀算計?望風投機?對曹家背信棄義?對妻子不仁不義?歷史上,他和張春華並不是《軍事聯盟》中那般伉儷情深、相濡以沫,而是始亂終棄,開口閉口「面目可憎老東西!」

他從未戰勝過諸葛孔明,他在蜀漢一州之力的攻擊下,嚇得不敢野戰,甚至要請聖旨為自己怯戰辯護。都說他耗死了卧龍,那是卧龍自己命短,他沒資格貪天之功。他在西線戰場上的表現,兩句話可以形容:「沙灘一躺三年半,今朝浪打我翻身。」電視劇中他養的那隻烏龜,倒是他的真實寫照。

司馬家的創業史,就是一部陰謀算計、投機觀望、背信棄義的黑暗歷史,不費吹灰之力,就血腥摘取曹魏的政治果實,以至於司馬家的後人,提起這件事,都臉紅不好意思見人。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東晉的晉明帝聽說了自家的發家史,都羞愧得臉朝下趴在床上,慨嘆:「我家祖先如此卑鄙,干下了這般不要臉的事,這樣的國家國祚哪會長啊?」果然,司馬家王朝在西晉遭遇八王之亂,在東晉被劉裕篡奪,王族被殺得人頭滾滾,終究沒有好下場。

司馬家的聯盟,從來不是什麼「軍師聯盟」,而是陰謀家和小人聯盟,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軍師聯盟》這部電視劇對曹操的刻畫相當出色,拍個曹操傳就挺好的,何必拉大旗作虎皮,扯什麼司馬懿呢?


曹老闆他自己一步步憑著努力打下了北方,曹魏基本佔據了當時天下的腹心之地,人口最多的地方,十三州佔據了九個,是他為了後來的西晉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曹丕取代漢室,其實無可厚非,曹老闆一生都想打破快要形成的門閥士族,但是找不到出路。你觀察曹魏時代,曹魏諸位皇帝是否有不義之舉,是否有亡國之相。
司馬懿鳩佔鵲巢,奪了曹魏的天下,才有這個基礎,他何德何能敢稱得上這個打下基礎這個稱呼,高平陵政變,殺曹爽,桓范等人三族,收監曹魏宗室,國家大事都決司馬懿的。還搞了一個退丞相,九錫的事情,如不是很快過世,估計他自己都想篡位,期後二子掌握朝政,濫殺無辜,當高鄉貴公曹髦,堂堂天子都要討伐司馬昭,司馬昭做出的反應竟然是在青天白日之下,弒殺君主,刃出於背,懲罰兇手時,連賈充都不願意捨去,殺了個成濟。司馬懿受魏文帝,魏明帝兩朝託孤之重,聲明顯貴,曹魏對他可以說是蠻好的,他卻奪人家業,他的兒子青出於藍,堂堂正正的弒殺君主,此後西晉立國,只敢談孝,不敢談忠,如此立國,焉能久存。
司馬懿是野心家,軍事家,政治家,但是絕不是英雄,梟雄,你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狡詐和野心,而曹操他是梟雄,從刺殺董卓,到魏王到漢征西將軍,他的身上除了狡詐,還有雄才偉略,抱負,令人深思。


晉滅吳 

    司馬炎把受降儀式的規模搞得盛況空前,召來文武百官及四方使者,國子監太學生齊聚一堂,他要向世人展示大晉王朝一統天下的赫赫聲威,藉以滿足自己那顆難以掩飾的虛榮之心。

     孫皓進殿叩首,朝拜高坐大殿之上的大晉開國帝王司馬炎。司馬炎賜其入座,大殿之下群臣一片肅穆。

     司馬炎難以抑制住自己無比愉悅的心情,準備揶揄一番這個亡國之君,他輕輕地開口了。

     「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此話一出,大殿之下群情洶洶,這廝太過囂張了。一個亡國之君怎敢放肆到這個地步?只是誰也不曾料到孫皓的這句話竟然成了一句可怕的預言,三十年後,司馬氏皇族真的紛紛南下江東,建都在江東孫吳舊都建鄴城(江蘇南京),整個晉帝國僅僅保有原來東吳領土的江南一隅之地。

晉是漢族遭受最大恥辱年代之一


因為歷史上的統治者比起曹操的行為更討厭和害怕司馬家的行為。
曹魏的基業是好歹曹操自己打下來的,雖然有藉助漢獻帝的名號,但是司馬家的基業是篡奪曹家而來的,如果推崇司馬懿,等於告訴臣下一個事情,如果以後臣強君弱,那麼臣下可以堂而皇之的取代君上,改朝換代了。
同樣的,這也是歷代為什麼會非常推崇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這樣的臣子真的是歷代君王的最愛的模板,能力非常非常優秀,分憂解難不在話下,託孤的話,絕對不會欺負你的兒子,也不會給自己子孫後代留下非常多的資本。


篡位前的準備過程驚心動魄,搖動天下大動干戈,唯獨司馬氏一家。
歷時16年,有史以來骨肉相殘最酷烈的八王之亂這樣的大鍋,有幾個王朝背得起?
請問五胡亂華這樣讓中國大亂300年的大鍋,有幾個王朝背得起?
請問司馬炎這樣的自私與卑鄙和平庸的皇帝,有幾個王朝背得起?
對司馬氏家族的評價,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這題必須來強答(搞笑)一波。

鄙人啟蒙讀物就是《三國演義》,讀著這部極力抹黑曹操的作品都能把我讀成曹操粉,竟然有人拿司馬懿來和他比……我勒個去,這個曹操能忍,曹安民也不能忍啊。

曹操的黑點很多,可閃光點更多,其他答主已經說了很多,就不重複了。政治題比過了,知名度也不用比了,我加賽個附加題——文學:

曹操同志別的不說,那可是把自己的作品硬生生塞進了一千八百年後的課本,把一眾中學生折磨得欲生欲死的,背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都舉個爪我看一下,放下的時候記得左下點個贊。

司馬懿同志呢?(演義一下)
曹操:「親自上場算我欺負你,我兒曹植、曹丕你隨便挑一個。」
曹植:「我來我來,後有詩仙李白十步殺一人,我——只要七步。」
曹丕:「就你?是七步後被我殺吧,這麼假的故事就別再說了ok?還是我來,仲達把你家的子侄都算上,我要打十個。」

司馬懿自個疲軟,趕緊鷹視狼顧,想找人出來頂一頂。後面有人冒了個頭:「兒子沒有文章傳世,倒是有句相關名言倒也流傳了快兩千年。」
「啥?趕緊說,別輸得太難看就行。」司馬懿沒木頭,稻草也將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現場已經完全失控,曹操拿著倚天劍正在追著砍司馬懿;曹丕拿著屠龍刀(???青釭劍被趙帥哥搶走了,臨時在手機頁游上點擊了一下)劈司馬昭等;曹植正在使召喚術——不對,他是在賦詩。嗯——賦詩?你爹和你哥都在拚命,你這麼悠閑合適嗎?哦,原來曹洪、夏侯淵等都衝上來了,大局已定……)

混亂中裁判宣布:「今天的比賽,曹操代表曹家完美勝出。司馬家還有喘氣的嗎,如果再加賽一場,你覺得比什麼你們比較有把握?」
還沒被砍死的司馬師大喊:「那只有比無恥了,別以為區區厚黑學祖師爺就會被我們司馬家放在眼裡,就是整個中國歷史有幾個家族敢和我們比這個?!」


因為曹魏的天下是曹老闆從一個宦官之家(還不如士族))從小坐大南征北戰經略整個北方自己打下來的,而司馬家三代則完全就是一窩子野心家靠著陰謀政變坑蒙拐騙欺負孤兒寡母偷來的,因此我晉生而不義,必然死於恥辱。

中國歷史上白手起家創造帝業往往需要三代經營方能坐穩天下,西漢的高祖和文景之治,大唐盛世也是從北周宇文泰到隋朝楊堅再到李唐盛世,其根本就是關隴集團的內部權力轉移,大元則是成吉思汗到窩闊台再到忽必烈統一中國。


可是同樣是三代經營,曹魏三代都做了什麼,你司馬家又作了什麼?《軍師聯盟》編劇導演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我們來看下曹操創業何其艱難,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集團相互傾軋,桓靈二帝實無實權,先有何進又有董卓,亂朝綱,廢漢帝,遷首都,外有黃巾之亂,諸侯自保,天下分崩離析。也就是說,四百年大漢基業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我曹老闆在漢為朝時就有了獻刀刺殺董卓的膽量和勇識,你司馬家哪個有這種氣魄?然後黃巾起義,曹老闆白手起家招募鄉佣抗擊黃巾賊,才有了兗州自己一點點的地盤,可是外部環境里有呂布陶謙袁術袁紹孔融張邈張超臧霸群雄環伺,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然後就開始了曹老闆,哦不,魏武帝逐鹿中原的高光神話,澳門首家賭場上線了,哦不,開掛一般的武戰神上線了。


父親曹嵩被陶謙殺害,次年征徐州;

張邈和陳宮裡應外合勾結呂布,背叛曹操;

曹操只留有兩縣的落腳點,差點投靠了袁紹;

兩年後,敗呂布,平兗州;

建安初年,曹操迎漢獻帝;

次年,征張綉,張綉先降再反,殺死了曹操的大兒子和愛將典韋;

九月,征袁術;

建安三年,殺呂布,定徐州;

建安五年,第三次被叛,這次是被劉備;

十月,官渡之戰,和袁紹決戰天王山;

建安九年,徹底平三袁,收河北境;

建安十二年,征遼西遼東,討烏丸烏桓;


總體來說,十五年,平定北方。軍事行動中重大失敗只有一次,卻前後被背叛三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可都是泣血的句子。


曹操於中原戰亂之地奮起,南征北戰,打遍北方無敵手,視世家如草芥,驅外族如兒戲,戎馬一生,武帝,當之無愧。北方有多難平定?下一個做到如此的人叫石勒,可也不敢競比曹操,後人也不敢拿石勒這個奴隸皇帝和曹操比。


這是武帝作為武功的戎馬成功,更不用說文的方面,這個三國第一詩人,詩歌,辭賦,文學水平可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排的上號的,橫向比可謂是魏晉第一,縱向比古今,也是和陶淵明、屈原、杜甫、辛棄疾,在一個水平線上,皆為上品。


更遑論節操和氣節還有對漢室的忠心,「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連平定了整個北方,也自比「周公」,就連人生極盛之時,墓碑上也是給自己寫得「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我想曹操的暮年,在鄴城當上魏王的那一刻,一定回想起少年時代的自己,那個在宮廷之上被授命於西園八校尉的自己,那個在長安街頭刻苦讀書意氣風發的自己,那個在誅殺何進的夜晚,仍然把劉備和袁紹當做是一生知己和兄弟好友的自己。


而你司馬宣帝,又做了什麼?


下午看有贊了再更。


《軍師聯盟》說是體現了司馬懿的隱忍,也就是悶聲發大財,有機會就爆一波兵直接帶走對方,事實上歷史就是如此,不過比電視劇里更無恥無節操的多。


司馬家小士族,因此早期的司馬懿根本就零存在感,電視劇里荀彧保他,郭嘉臨死前防他,楊修拼了命也要乾死他,就連八竿子打不著的徐庶告別曹操時候都要薦他...真是有夠厚臉皮把自己當根蔥的,和晉書里一樣曹操每逢打仗都問司馬懿計策然後如若所料,這麼神三國殺也給司馬懿一個觀星技能算了。不吹不黑,司馬懿最多算得上是善揣人心,也就是心理學十級學者,可以勉強說是小郭嘉。


曹操在位,司馬懿零存在感,在許都老家。

曹丕繼位,仗著曹丕四友的老交情,算是戰對了隊,榮膺太子黨,這時則為文帝臂膀。但無功績,扔在許昌老家。

曹丕死的早,臨死前命曹真陳群司馬懿輔佐之。明帝上線,司馬懿開始刷軍功了。

元年,斬孟達,第一滴血。

四年,升大將軍,和曹真伐蜀。看到沒,三朝元老了,司馬懿難得當一回攻,開始了和諸葛孔明的纏綿。但宣帝總是閉門不出,不敢剛正面,動輒「神遁」,一個遁地術逃的比土行孫都快。但仍然前有受活諸葛婦人之辱,後又死諸葛嚇走之典故。

但總算,又熬死了一個,曹丕只在位了六年,曹睿在位了十三年,可以說都短命,尤其是對司馬家來說,司馬懿活到了73歲,司馬朗活到了93歲。同志們,這說明什麼?活著才是最大的輸出啊!!這是司馬懿對外關鍵性的熬死人大法,對內則要等到熬死明帝了。如果明帝晚死個五年十年,只要熬過了宣王,也就沒他司馬家什麼事了。

然後,征遼東,築京觀。開始彰顯宣帝心狠手辣的蛇蠍一面。

及明帝死,託孤給曹爽和宣帝。這是嘉平元年,正月甲午,太白襲月,上奏廢爽。結合晉書前三節的宣帝景帝文帝綜合來看,是日,宣帝上奏太后,景帝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兵屯司馬門,文帝則嚇得一個禮拜沒睡好覺。

宣帝一生的隱忍奸詐和陰謀都在這一場嘉平之變中得到了宣洩和爆發,仗著人家家人都不在家,以四朝老臣的名義,以曹丕一輩子的摯友身份,以明帝臨死前對他寄予的信任,發動了宮廷政變,打了曹爽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政變教科書般漂亮甚至完美。

但是,不仁義,不厚道,不道德。

明明答應蔣濟保全曹爽富貴,卻出爾反爾滅曹爽桓范等人三族,這等於是把曹家連根拔起,以至於蔣濟羞愧而死。本來蔣濟們這些群臣只是不太喜歡曹爽才站在司馬懿這邊而已,沒想到司馬懿這是要徹底清算競爭對手甚至要取代曹魏政權,這時候大傢伙才意識到已經晚了,雖然有淮南三叛,但一一覆亡。

於是,從宣帝起,司馬家根本就是一窩子的野心家,犯上作亂,亂政朝綱,欺負曹芳孤兒寡母,甚至行廢立皇帝之事,乃至誅殺皇帝。把曹操沒幹過也不敢幹的事情都幹了一遍,更加沒底線沒下限沒道德。連百年之後的子孫提及的時刻都愧悔難當。

同樣是託孤,同樣是和李嚴奪權,你看看諸葛亮都幹了什麼,人家名揚千古,你遺臭萬年,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明天更新司馬師和司馬昭這倆兄弟,如果還有人看的話。


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和司馬懿給西晉統一奠基,從主觀上說,曹操是為公更多(東漢朝廷的招牌已經掉到泥里了,是曹操撿了出來舉起來,而且舉到他死),司馬懿是為私更多(曹魏是一個新生政權,並沒有搞到自己活不下去,司馬家是篡奪一個正常運行的政權),格局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從難度上說,他們差了好多個數量級。

曹操雖然有一點宦官背景,但是相比東漢末年那些軍閥,要麼是宗室、要麼是累世公卿,他的基礎是很薄弱的。更何況他起家的地方位於中原腹地,歷史上群雄逐鹿有個說法叫「金角銀邊草肚皮」,就是亂世佔據一個角或者一條邊發展是最好的,比如戰國時期秦國、楚國、齊國,因為這樣可以免除多面受敵,專心一面發展。處在中間發展的,是戰略形勢最差的,比如戰國時期的鄭國、衛國這些中原中等國家,基本就是大國爭霸的戰場。歷史上只有一個半人是像曹操一樣從中原腹地崛起成功的,一個是曹操,另外半個是朱溫(極盛時期只統一了2/3個北方,且很快隕落,只能算半個)。

曹操的崛起除了戰略眼光、軍事政治素質,也得益於他唯才是舉,用人不拘一格,促進了統治階層的新陳代謝,這對於東漢以來公卿大族把持地方政治兩百年而言,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在政治經濟領域,曹魏做了很多改革措施,發展生產,恢復了漢末以來糜爛的北方局勢。然而這個政權很快被士族代表司馬家篡奪了,政治格局又回到東漢末年的老路上去了,司馬懿三代人一代不如一代,西晉統治集團從建立那天起就已經腐朽墮落了,不僅開啟了歷史上第二個短命的統一王朝,還史無前例地將中國帶入了五胡亂華的慘烈歷史,造成近三百年的分裂混戰,然後題主你說我們還該去給司馬家的祖宗司馬懿唱讚歌嗎?


非常反感吳秀波的《大軍師司馬懿-軍師聯盟》,身為文科生+歷史愛好者+《三國演義》愛好者+三國文化愛好者,對於這種根本不是正史新說根本就是新編的劇妄圖標新立異的做法我非常髮指!
司馬懿一家是什麼貨色,曹丕又是什麼人,根本就是顛覆歷史人物好嗎!司馬懿成了錦繡智囊忠孝仁義伏線千里,曹丕成了飽受猜忌雄才偉略的少主明君?楊修是個陰鷙的豬隊友?
還大軍師?宮斗的軍事嗎?還軍師聯盟?你倒是找幾個都是干軍師的人搭夥呀!
呸!
…………………………割…………………………
說實話,我的回答比較適合《如何評價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本來覺得有點答非所問的,不想拓展,但是收到這麼多知友的評論,不勝惶恐!
歷史本身就是常常要被爭議的,那我們就先不談正史。
首先看到這部劇的時候,是白鹿原播完以後有預告片,(當然白鹿原電視劇也是被我重點吐槽的電視劇之一)當我看到演楊修的白孝文讓我有點齣戲之後,就發現這個演員演白孝文也好演楊修也好,都是「我很狠,我很兇,我很陰」的德行,就感覺只要他多練幾個模板表情,應該可以搞定不少角色。
再者就是這個片面讓我身感不適,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二到不行!
本來看了第一集之後我就揚言棄劇,但是家裡人在看,我在邊上邊玩手機,也瞄了幾眼。
看到很多人在贊說這部劇多麼良心啊,細節多考究啊,演員演的多好啊,飆戲啊圈粉啊……
嘁~
現在的電視劇好像只要服裝化妝80分,攝影鏡頭80分,演員有個六七十分的,哪怕編劇只有30分,導演40分,那這部劇就有90到100分了。這屆觀眾被芒果台之流,抗日神劇洗禮之後,真的好像是白米飯拌醬油就已經是美味了!當然沒有嘲諷的意思。
但是這部劇應該是達不到琅琊榜的分數。
舉個例子說司馬懿的核心辭彙:鷹視狼顧。百度百科:
中文名
鷹視狼顧
外文名
Clear-eyed and malicious
注音
yīng shì láng gù
釋義
目光銳利,為人狠戾
近義詞
鷹睃狼顧
╮(︶﹏︶")╭
這部劇的司馬懿,基本把鷹視狼顧當褒義詞用。
最讓人難受的是,這裡面所有的人,基本沒有讓人感覺到智慧好嘛!
楊修說漏嘴,撒比!
司馬懿為了不被招募,自碾雙腳,撒比!粉碎性骨折又站起來了,撒比!
砍不死人的劊子手,和刀下一定能留人,撒比!
那如何才能讓大家深深的感受到大!軍師司馬懿的智慧呢,靠觀眾們捧,還有就是靠同行襯托。沒幹什麼事郭嘉就說司馬懿是個人才,得不到要殺,沒幹什麼事回個頭的pose就讓曹大王虎軀一震,哇,不得了是個人才。然後就用幾件本身不是司馬懿乾的,但是編劇讓他干就幹了,但是別的角色也能幹的,顯得司馬懿有多能,但是我又感受不到太多的智慧成分的事情,不斷強調司馬懿的作用。
司馬懿呢,主要負責「我有才,但是我不說,你們都嫉妒我,但我就是又忠又孝又仁義還疼老婆,是三國最大的一朵白蓮花」,別人呢「司馬懿好牛逼,我們怎麼都算不到你啊,我們三國的節奏就靠你帶了」。
用這種嘩眾取寵的套路,反面人物正說的套路,下面幾部劇我已經為主創想好了,《大書法家蔡京之書法聯盟》《大元帥白起之將軍聯盟》《大法師申公豹之法師聯盟》《大皇后呂雉之巾幗聯盟》《大領袖黃巢之起義聯盟》……
嘖嘖嘖……


這是魏武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曹操誠然狡詐,然則曹魏的土地基本是曹操通過長期戰爭奠定的(靠自己發家致富)。這跟司馬懿父子三人陰謀奪權(偷來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功勞來說,曹操統一北方,鼓勵屯田,發展經濟。這是他的功勞。司馬懿和他兒子們,有這麼大功勞?除了陰謀詭計就是陰謀詭計,在此三人身上絲毫看不出人性的光輝。
喜歡比是不?先跟諸葛亮比,提鞋都不配,跟魏武比,是不配提鞋。垃圾就是垃圾。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我真是愛死桓溫,愛死劉裕了。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看到回答最統一的一次了。
稍懂三國歷史的人大多都不喜歡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們,我看的很多穿越小說有認為曹操是奸雄的,也有把曹操描繪的很正直的,至少在對曹操的看法上,大多數yy作家都是把他作為主角的一個值得尊重的競爭對手的,至於司馬懿,穿越過來的豬腳一般寧願把天下讓給曹操也要搞死司馬懿,由此可見司馬家的後代引發的五胡亂華的事件在大家的心中是難以磨滅的、極其痛恨的。司馬懿及其後代晉皇帝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註定形象不會太好。


看到張公子回答了這個問題,下面有評論提到了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勾起了答題的興趣,先下個個人結論:歷史更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馬懿,一在於司馬懿活的不夠久(不僅僅是指歲數,在這邊主要指從司馬懿真正掌握大權到離世時間太短),在世的時候沒有為後世積攢足夠的政治資本;二在於司馬懿的後代坑了這位實際奠定人。

1 與其說司馬懿像德川家康,倒不如說更像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原本也只是織田信長提拔的一位大將,靠平叛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家業,統一了日本,二個人分別的老闆曹操和織田信長還都有共同點,唯才是舉是一條,二位老闆都是在亂世以很弱小的實力起兵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基業,得來的天下貨真價實含金量高,所以大家對其推崇,而司馬懿和豐臣秀吉的家業都是建立在篡奪自己老闆家業的基礎上的,但二個人又有區別:

豐臣秀吉的確有大義名分,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遇難後,豐臣秀吉率先去平叛了叛軍,獲得了大義,又在之後通過武力解決了前老闆政權內的反對派,更重要的是,豐臣秀吉接手的織田政權離統一天下還有一段距離,豐臣秀吉接手政權後又繼續對外征伐,先後讓德川家康和其他地區諸侯臣服,才順利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順帶一提德川家康也是欺負豐臣秀吉留下的孤兒寡母建立了德川政權,但德川家康一來一直是豐臣秀吉的老闆織田信長是盟友,二來人家是憑藉自己實力一步步打下的家業,雖然也曾經被豐臣秀吉託孤為首席輔助大臣,天下卻多少是靠自己積攢的家當得來的,最為關鍵的一點,德川家康在關原合戰真正取得大權後,花了幾年時間通過一系列運作來鞏固德川家,並且臨死前滅掉豐臣家才安心死去,在掌握大權後熬了幾年才去另外個世界,不給自己子孫留下後患(自己子孫威望遠遠是趕不上德川家康的)相比較司馬懿就活得短了些。

而司馬懿則不同,一無大義名分,曹家將司馬懿看作是託孤大臣,本身也無大錯,結果司馬懿背叛了曹家奪了人家的權,大義名分上就虧了,政權來路不正,但也沒什麼,假如司馬懿奪權以後立馬發動戰爭,順手滅掉蜀漢和吳國二個政權,憑藉統一天下的大功和威望,即使取代曹家,非議也會小很多,但司馬懿活的不夠久又沒有巨大能力解決蜀漢和吳國問題,一直到自己孫子司馬炎才完成統一大業,談何改朝換代的政治資本?而且司馬懿真正掌握大權是在殺了曹爽後,而離離世還有一年時間,掌握大權後已經沒有充裕時間去擺平朝中的反對勢力了,也給子孫留下了後患,如果多活幾年,才掌握大權後逐步穩定朝中勢力再交班給自己兒孫,情況或許又會是另外一個樣。

一個是有大義名分,並且繼續積攢了政治資本才篡奪政權,一個本是託孤大臣,背叛了託孤重託後卻沒有順手完成統一大業來獲取政治資本,假如司馬懿能夠活得更久些,在其手內完成了統一大業,憑藉巨大政治威望去替代曹家也還說的過去,歷史評價可能也會不一樣。

可以看看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也是從自己老闆留下的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家業,但趙匡胤接手後一步步發動統一戰爭,在在世期間基本上統一了中原故地(除了燕幽十六州),隋文帝楊堅也是從自己的女婿兒子手裡篡奪了家業,但篡奪後很快就發動統一戰爭南下滅了陳朝統一了天下,後世在評價這二位開國之祖時,都會提到其統一天下之功,而非斤斤計較其篡奪之事。

所以,如果大義名分上虧了,也不是大問題,歷史上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又不是僅此一人,趙匡胤和楊堅二人大義名分上就不對,但大義名分不足就靠軍功獲取政治資本來彌補,完成統一在國人看來就是大功一件,後人也不會太去非議,司馬懿奪權後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2 其實司馬懿奪權名不正言不順,靠的是殺戮和陰謀,也不是太大問題,假如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是個欣欣向榮的朝代,司馬炎的後世子孫也肯好好乾,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老祖宗司馬懿也會跟著沾光,大部分人誰還會認真計較司馬家是怎麼建立的,去計較司馬懿當年的種種殺戮和陰謀,周星馳版的《鹿鼎記》里也說了:康熙在位老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我們為什麼還要反清復明?而康熙的天下也是花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代人的努力才換來的,幾百年後的曾國藩幕僚趙烈文也曾說本朝得國之易,建國初期殺戮太重,清朝建國也有著太多殺戮和大義名分的虧損,但因為出了康熙、雍正這樣的好子孫後代,還算得上國泰民安,也還是有人喜歡清朝,但是司馬懿的後代太不給力,建國沒有多久就鬧出了八王之亂,隨後就進入了黑暗時代,出了這麼大問題,老祖宗司馬懿的責任跑得了么?

總結:如果司馬懿活的夠久,在世期間就完成了統一大業,即使自己奪權多麼的名不正言不順,用了多少殺戮和陰謀手段,自己子孫後代建立的晉朝有多亂,歷史對司馬懿的統一之功評價也不會太低,後世的問題也不會全怪到這位祖宗頭上。

如果司馬懿的後世子孫肯好好乾,發揚家業,把國家搞得欣欣向榮國泰民安,司馬懿的那些問題歷史也不會太在意,還能沾上子孫後代的光。

可問題是,即無統一天下的巨大政治資本,子孫後代也是一塌糊塗,徹底搞亂了天下,歷史怎麼會去推崇司馬懿呢?


推薦閱讀:

當前外國的中國史學研究是否遠遠超過中國水平?
如果把現在的知識和真相帶回1000年前會怎樣?
為什麼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而不是殺人為首?
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中國歷史上哪一句話最令你感動?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三國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