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燒藥的藥理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
11-25
機體發熱疼痛一般是體內前列腺素PGs引起的,該該種物質一般在體內有環氧酶COX催化生成,常用的解熱鎮痛葯能夠抑制COX的活性,減少PGs.的量,從而起到降溫陣痛的效果。不過PGs本身為機體的一種保護性物質,能保護胃腸道粘膜,所以有些非特異性的解熱鎮痛葯會損傷粘膜,乙醯氨基酚就是這種情況。
首先較為具象地理解一下發燒的機理:
病毒侵入——身體發現了——提交報告——產生炎症——傳遞到中樞——體溫升高
其中,報告傳遞到中樞有一個信號兵,叫PG。
退燒藥的機理,就是直接把PG這個信號兵滅了。
常用解熱葯為 對乙醯氨基酚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581.htm
發熱的原因大致分兩種
1.機體產熱增加,體溫處於較高水平,但中樞體溫調定點不變,此類發熱為一過性,可以不必刻意吃退燒藥;
2.中樞體溫調定點升高到這的發熱。
解釋中樞體溫調定點,打個比方,就是預設溫度,就像熱水器,一般給調到37攝氏度左右,測得的體溫就是37攝氏度,但是,要是調到38攝氏度,那麼和原先設定的37度就高了,就算是發熱了。
此類發熱用到的就是上述藥物,主要作用於中樞體溫調定點,使其降低,具體一系列作用機制可參閱上述鏈接中的藥理毒性部分。
常見的解熱葯的不良反應有: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胃炎、潰瘍等)、肝腎損害(有肝腎功能異常者慎用)以及其他未知損害。一般正常人服用應當沒事。
其他解熱葯,如阿司匹林,常用於風濕熱及抗血栓。
真的覺得寫的都不太全面。唉,當年俺讀書也不好,現在都交給老師了,還要再查wiki才腦補回來。
最傳統的退燒藥乙醯氨基酚的副作用非常小。只要不過量,不會引起腸胃不適。孕婦嬰兒都可以用的葯,可想他的副作用多麼小。
炎症的產生是由於postglandins (PG),的提升。postglandin有三大類,這裡涉及兩大類,一個是產生炎症的,一個是發燒的。而在產生PG的酶,COX2是可以局部被activated的。其中自然涉及很多免疫細胞,發現病原並提供信號的過程,產生一個循環。而paracetamol也就是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多麼生動的名字啊)是cox2的抑製劑。於是也不痛也不熱了。但是,並沒有說,免疫細胞就不來了,只不過表象上,沒有發炎了,發炎是一個信號,知道哪裡有問題。是我們的innate immune system/先天免疫在作用,初步的快速的殺死病原。而最終,還是要通過,adapted immune system產生抗體才可以全部消滅。
因為病原在37度的時候,生長最佳(我們的酶都是這個溫度),但是一旦溫度升高了,他們就會受不了,所以,我們才有發燒,雖然也犧牲一點點自己的個別細胞的利益,但對於病原是致命的,所以要發燒,是比較有效的讓病好的方法。燒的高,病原死的多死的快。身體也會根據敵我雙方的形勢對比來決定發派多少免疫細胞,讓身體升高多少度。但是有時候,敵人太強大,燒太高了,身體本身其他的機體頂不住了。所以,就要補救,要退熱,保自己。
百度上的詞條有點不靠譜。paracetamol是很安全的,因為它都不用處方啊。
從人體機理上看,產生髮熱是身體這個時間這個狀態所需要的功能(比如殺死病毒),如果盲目降溫那麼病毒還是在體內生長,但如果不加限制也不行,所以醫生才會告訴你高於38.5才用退燒藥。要經常鍛煉身體,提高健康狀態才是最重要的,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很強大的。
非甾體類抗炎葯,阿司匹林布洛芬屬於這類,作用機制都是抑制了體內的環氧化酶(cox)活性而減少了局部組織的前列腺素(是一種會引起體溫升高等炎症反應的自身免疫活性物質,也就是激素)。
cox有cox-1,2,3三種受體,解熱鎮痛抗炎葯作用於cox-2發揮作用,不良反應正是因為發揮作用的同時非選擇性的抑制了cox-1,所以會產生胃黏膜損害,加重出血傾向(抑制血小板聚集),水楊酸反應(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瑞夷綜合症(兒童在患有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時偶可引起肝衰竭合併腦病的癥狀)等不良反應。
乙醯氨基酚是二代退熱藥物
布洛芬是三代的
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血液方面的疾病
不完全準確 記得不清了
推薦閱讀:
※有什麼對治療口腔潰瘍非常有效的藥物?
※為什麼有些葯的可能副作用很多,仍然可以上市並且給病人使用?
※什麼是好葯?什麼是暢銷葯?
※「是葯三分毒」這種論斷科學嗎?
※20140210 期《財經郎眼》疫苗之殤所說問題是否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