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討厭別人說話時夾雜英文?

大家有時候看電影美劇學到的英文口語常用短句,或者是一些辭彙,講話的時候講出來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妥,為何很多人罵這種人?


中英混雜得分情況。

你們搞的這個東西啊,excited!
(還有,看我的個人簽名)

這種情況你會覺得說話人很親民。

我們今天去where一起eat eat啊?
有什麼好喝的juice推薦去drink drink啊?
我可以去wear一下這件clothes嗎?

這種情況你會覺得說話人幼稚。

Ok,今天的presentation上有誰能提出一個合理的proposal呢?或者一個比較有創新性的idea也可以。
這個lithium bromide已經吸水了,換個乾燥的。它很容易潮解的。
在反應的時候總會經歷一個cyclopropane的中間體……

這種情況你會覺得說話人不明覺吊。

F**k,what I can do today?
*Oh. yeah,你是我的寶貝~*,So你們有沒有感受到我的passion!
Yo. yo. 切克鬧,我不會輕易地go die.

這種情況你會覺得說話人很二。

Well,這麼做會意味著discrimination,因此,which means,你這個方案是個bullshit.
哦,Jesus,你這件看起來和鄉巴佬沒區別,為什麼不穿一件Chanel呢?
Ok,你給我聽著,現在,now,請你立刻給我重做,如果deadline之前沒有完成,你就準備被fire掉吧

此時你會覺得討厭。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看內容和語氣。


看了 @gilbertglaze 的答案,我可以補充一下。當年還在MSRA的時候,我們流行的就是,對那些起了英文名的,就把中文譯名念出來。於是同事里就有什麼,布魯斯啊,保羅啊,約拿單啊。然後更遠一些的組,就會有加百列什麼的。其實全他媽是中國人(逃

喂,加百列,我桌子上的書呢?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裡,這並沒有什麼奇特——喜歡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的好,此外全無用處。

語出《圍城》


因為這些人用的詞都是一些完全沒必要用英文表達的詞啊 = =

- Hey,你回來了啊,我一會要去一個group meeting,但是我下午打電話叫的grocery現在還沒送到誒,你一會兒如果在家的話,能不能幫我下樓拿一下?錢已經付過了,但是你要有cash的話能不能幫我付一下tips?我回家EasyWeb transfer給你。
- 不好意思,不行誒,我約了人去gym,你給Jas打個電話問下她什麼時候回家唄。

- Hey,你回來了啊,我later要attend一個小組討論,but我下午call的grocery現在還沒deliver誒,你一會兒如果stay at home的話,能不能幫我去downstairs拿一下?Money已經pay了,但是你要有現金的話能不能幫我pay一下小費?我later轉給你錢。
- Sorry誒,我約了人去健身,你call一下Jas問下她什麼時候be back home唄。

我覺得第一種一點都不討厭,特別自然,留學生在家都這麼說話。第二種我分分鐘想堵上他的嘴。

就問那些簡單動詞為什麼要換成英文??

同理,用technically, literally, deadline, presentation, hipster, verdict, cheesy, posh 等等副詞名詞形容詞都不奇怪,或者說,說話時夾雜的如果是英文中表達意思非常明確精準的詞(包括一些動詞比如judge)聽起來就完全不會討人厭。

「我在準備明天的presentation」 就很自然,「我在translate一個文件」 就有點裝b...
「完蛋了deadline要到了」 就很自然,「完蛋了截止日期is coming」 聽著像精神病...
「你是不是psycho」 就很自然,「你sound like神經病」 ......

......(⊙o⊙)…就大概真的是神經病了吧...

--------------------------------------------------------------------------------------------
11月23日更新:
好多贊受寵若驚。評論區吵得蠻凶的。這裡發表一點個人愚見。

有的人覺得第一種說法也很裝逼,這裡我不是很贊同,首先這樣說話的情況,肯定是默認對話的兩個人都是bilingual(對不起,你們看我也夾雜英文了 = = 但我不是故意裝逼的,只是1. 我專業是語言學,基本每天都要用到這個詞。2. 語法恰好決定這裡「是」後面應該跟一個表語,然而中文bilingual翻譯為「雙語的」,中文中這個詞只能放在名詞前做定語,而不能做表語。(謝謝評論區提醒,其實我知道中文沒有表語,只是為了便於大家理解)

這裡如果是打字,我可以思考1秒,把這句話刪除掉,改成「默認對話的兩個人兩種語言都會講」,但如果是兩個人在講話,話已經說出了前半句「默認對話的兩個人都是...」

這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詞是bilingual,然而翻譯成中文放在這裡語法上根本就不通,所以脫口而出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英文單詞bilingual。

還有的時候有的詞很難準確翻譯成中文比如curve, drop/withdraw等等。說話的時候一時想不出翻譯強行直譯的話就會變成深井冰:

- 哎呀今天考試好難,求curve。
- 不用擔心一定會curve的啦。

- 哎呀今天考試好難,求被按比例加權(?)
- (黑人問號臉.jpg) 你在講些什麼鬼

- 啊還有一個小時add-and-drop deadline就到了,要不要drop掉這個課啊啊啊啊啊!
- 不要吧你現在drop選不上別的課了呀!

- 啊還有一個小時選課的死線(???)/截止時間(?)就到了,要不要扔掉(666)這個課啊啊啊啊啊!
- 你的中文...也該被扔掉了我看...

跑題了,我想說的是,首先這樣說話的情況(如果不是刻意裝逼的話)肯定是默認對話的兩個人兩種語言都會講,或者說至少知道對方的英文水平是能聽懂這些單詞的。

其次我想說,這樣的語言現象不光是中國人在英文環境久了會出現,外國人在中文環境久了也會。我室友是一個在加拿大長大的中國人,英文是她唯一的母語。在我剛認識她的時候(3年前),她中文水平很差,基本上僅能寫出自己的名字,說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然而她與我和另外一個中國女生住了3年後,中文水平突飛猛進,並且由於經常聽到我和另外那個女生說中文,她耳濡目染,現在經常不由自主地在跟我們講英文的時候蹦出中文單詞。而且不僅僅是在我們面前,有時也在她的外國朋友面前,她的英文中(可是她的母語呢)會出現奇怪的停頓,甚至(很偶然的)會出現一些中文。據她說,那是因為她腦子裡此時出現的是一個中文詞,然而她知道她所有的朋友都聽不懂中文,就只好試圖翻譯成英文,但有時候又礙於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表述,話已經說了一半,只好先講出這個中文詞,然後再給她們用一句話翻譯這個詞。比如我聽過的就有:

有一天她當著她黑人朋友的面說出了:I『m so 委屈。「委屈」她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然後黑人問what is "weiku"?然後她又試圖解釋。

有一天她在開黑打遊戲,跟她的外國朋友說:Don"t use your 大招。外國人又問what is "dazao"?室友想了3秒還是我替她回答的"ult"。

等等等等的情況。她有時候開玩笑說,唉,現在我只能跟你們兩個說話了,我別的朋友都聽不懂我在說啥。

然而,她所有的外國朋友都沒有覺得她在裝逼。

這讓我不禁想,為什麼說中文夾了兩個英文詞,你們就覺得是裝逼了。而我室友說英文夾了中文詞,就從沒有人嫌棄過她呢?

同理,我在一個英法雙語的地區,我們這裡很多人說英文都會夾雜法語,或者說法語會夾雜英文,誰也沒覺得誰故意裝逼了。這裡我同意 @Arstar 在評論里說的「覺得別人中夾英是在裝逼難道不是因為你自己覺得說英語有逼格?」

那些說著上文「第二種對話」的裝逼的人也好,
那些覺得只要中文帶了一點英文詞就是在裝逼的人也好,

是不是歸根結底,都是源於心底里的不自信?


在美國呆了五年,去年回國工作。

確實如上面的一些回答所言,在英語環境呆久了,會一下子想不起來一些東西在中文中是如何對應的,甚至很多東西根本就沒有中文對應,這個時候說它的英語名稱則感覺最為方便。

但是我仍然儘力避免中英文混著說,平時跟人說話,碰到有英文表達的辭彙,都寧可稍微想一下怎麼翻譯成中文再說出來。

可是,在我回國工作之後,在公司里見到了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沒有在英語國家呆過的人,隨意拼湊著中英文辭彙,用跟標準差了十萬八千里的發音隨口說出來。

比如:你 take 一下這個 control。

比如:麻煩 Arno 多 take 兩個 section。

就像前邊說過的,之所以有的時候不得不中英文混著說,是因為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應的名詞。而動詞也這麼胡亂地湊熱鬧,真是不能忍。是的,take control 是一個片語,那麼把它拆開裡邊夾上漢語就更令人無語了。

中英文混著說也就算了,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發音還很離譜。timesheet 被說成「time細」,link 被說成 「凌克」。每次聽到都覺得頭皮發麻。

總之,有些時候雖然中英文混著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也請按照基本法來……

最後再夾帶一個吐槽——在美國呆了五年,在老外面前我從來都是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的拼音。可是回國進了公司工作,卻非要起一個英文名……貌似在國內主要是兩類人群在工作中使用英文名:在合資企業和外企上班的小白領,和美髮沙龍里的 Tony 老師。


=====================================

原答案寫於2015年6月26日。一年半後看了一眼評論,發現很多人反映 link 的發音就是「凌克」啊。對於這種說法,我要說:用漢字標註英語發音,你已經敗了。


其實我也特別討厭這種人,有段時間特別討厭自己把計劃生育說成one-child policy。後來我痛改前非,堅決用中文,然而一開口就是………………『一孩政策』。

英文文獻害死人啊!


你英語說的還不如我好,
我都一口河南話跟你聊天,
你又何必呢?

最重要的是:

數字、簡單動詞莫要用英文

我今天eat了four個包子

這個就很尷尬了


說話夾英文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夾英文裝逼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最開始說話夾英文是從海歸派那裡來的,但是為什麼海歸派說話要夾英文,作為一個留學生,很多東西我們真的日常就是用英文表達,很多東西甚至想不出漢語的表達意思或是漢語表達就是不清晰,比如Plaza這個單詞,你說中文是廣場也不對,說是購物中心也不對,我之前就被人問過Plaza是什麼意思,尼瑪Plaza就是一個地方有很多一個一個店鋪的那種地方,那不是廣場,也不是購物中心,那種地方就是叫做Plaza!所以我們說話夾英文是自然地說出來,但是很多人,特別是國內的人,裝的賊洋氣,特別拽的說哎呀,今天人家好不happy,想找一點fun的東西,你能不能understand找一個很match的男/女朋友是一件很difficult的事情啦。麻痹的,我是真他媽的受不了這樣的人,幹嘛啊,好好說話不會啊,而且你知不知道你的發音真的好他媽的難聽啊,You Motherfucker!


大家討厭是因為夾雜的都是初中辭彙


卸腰。

這得分開看,具體看夾雜的英文是啥內容。如果是特別純正的不好用中文替代的英文表達,或者在某個語境中用英文表達會更便於理解的,或者本身就是不太好翻譯的專業辭彙,那完全沒問題啊。現在出過國的人那麼多,跟國外人打過交道的人也那麼多,習慣英文的說話方式,個人認為是個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如果是那種用中文比用英文更方便的詞,也硬要用英文,吃個蛋糕也要說cake,有時候我會覺得沒必要。


不問青紅皂白聽到夾雜英文就要開罵的人,我再貼一遍這個圖:

不過,有一種人,說話夾雜的單詞都很簡單。但卻是可以原諒的。比如說I"m angry! Excited! 這些。


我不是討厭夾雜英語,我是討厭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如果你是通篇英語,詞量巨大,語法正確,時不時還能蹦出來幾句俚語,我敬你是個英語人才。

如果你是在主語、名詞上慣用英語,我可以理解你是海歸習慣,回國之後一時無法適應。


如果你是在副詞、動詞上慣用英語,我只能認為你是在裝逼,而且恕我直言,這種裝逼的方式非常low,我看著尷尬症都要犯了。


我朋友的相親對象。喜歡在對話中夾雜一些英文單詞,就「so easy」這類的,如是幾次,最後不知我朋友說了啥,他回了句「how to 理解?」我朋友忍不了了,就說能不能不要再說英文。
高潮來了,此君來了句:「哦,how to 就是怎麼的意思。」
嘲諷低端秀英文的各位你們都輸了?_?


我爸有一個朋友,非常看不慣他們公司的人說話都是
「誒,Amanda,你幫我check一下這個文件好么」
「今天我schedule了一個appointment,我可能要晚一點,你不用等我」
「Eason,去樓下幫我print一下這個文件好么,還有,幫我拿一杯cappuccino·」
這種典型「外企語」

於是
他每一次打內線都會用央視翻譯腔,一字一頓說
「喂?請問阿曼達女士在么?」

「(對方)……誰?」

「(一字一頓)阿曼達女士,」然後優雅輕吐,「Ms. Amanda」

……
……
平常見面當然也不可能放過
」早上好呀,伊森先生,」
「你好愛麗絲女士,羅伯特先生找你」

長此以往,幾乎所有受到他「語言攻擊」的人都不行了——「行了,大哥,我們錯了,你繼續叫我李狗蛋,成不?不裝了,大哥,不玩兒洋調子了,自打臉成不成?」

(順帶一提,我把此事講給我的高中小夥伴他們紛紛叫我吉爾伯特女士……真的是語言暴力大家可以回去自己試試)

我個人倒沒有厭棄到這種地步,但也相當不提倡說中文時穿插英文的行為——至少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在發生在自己身上。


其實,好好說中文,好好說英文,並非難事。
「這個英文詞在中文裡沒有確切的翻譯,我只能這麼說」的情況其實在日常對話中沒有那麼常見。
而且一般這種時候會說,「我不知道中文怎麼說,但是英文詞XXXX,你懂吧」
包括寫文章的時候,為了文體嚴謹統一,誰會主動穿插英語詞外與此?就算不得已穿插也要隨後附上翻譯。

再複述一遍
好好說中文,並非難事

「這個詞在我腦海里第一蹦出來的就是英語詞」都不是理由。
關注我的部分人可能知道我從小在日本長大,說實在話,我無法用中文表示的日語詞語多了去了——難道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直接蹦日語?因為「沒辦法,腦子裡第一蹦出來的就是日語詞」么?
我總會尋找另一種表述方式,並且盡量避免將日語邏輯搬到中文來。
日語不應該成為我在中文表達上的一種阻礙。
英語同理。
很多人誤以為英語辭彙量,短語,句式的大儲備,提供了表達語義的捷徑
大錯特錯!
錯的離譜!
什麼「大多數人考過英語六級,這個詞他按理懂」都不是理由。


依賴於對方的理解能力而不努力去嘗試使用現用交流語去表述是一種懶惰,對於自身語言能力沒有絲毫益處,甚至助長對語言的一知半解:要知道這種行為造成的後果就是混攪兩套系統的背後邏輯,直接無視章法胡亂用,破壞兩邊句法結構——最可怕的是一圈下來還不自知。

這種殘破不堪,三腳貓功夫,半瓶水晃蕩的句子遭致反感竟然還裝可憐哭訴,「怎麼大家說我裝逼,我並沒有,唉,現在的盧瑟,怎麼什麼都看不慣」

……
……
我已吐槽無力。

——好好使用對話語言,這是一種禮貌。

其實這個題目底下那些學法語的,德語的人的答案說得還不夠清楚么?

無論對話者英語水平如何,語境如何,理所當然地在中文中穿插英語,這一行為在姿態上,已經是一種傲慢。


「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詞,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說出來了」
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悲傷地問:
難道你母語表達能力,如此之弱雞?

別自己騙自己了。

你會說中文。

——————————————————————————————————————

我並不是說以後說中文絕對不可以穿插任何英文,也不會看到有人回家招手說Byebye,就開始狂噴,「你這個懶惰胚子!抽你丫的!」 也不是強迫那些說「我用Chrome」的人一定要一字一頓說成「我在用谷歌瀏覽器」,

我提倡的是別動不動就把
「結論為」說成「我的conclusion是」,
「你懂的」說成「you know what I mean」,「
「我懂你想說什麼了」說成「我get到你point了」
「我們的新項目」說成「我們的new project」
「正在下載」說成「正在downloading」
「真的是」說成「literally」
「我就算了」說成「我pass」

再說一遍,我想表達的是
好好說中文,並非難事。
穿插英文,並非必要。

用一門語言貫穿對話是種基本能力,更是種禮貌素質。
一門語言里過多穿插另一門語言並不值得提倡——這不是什麼歡天喜地大好事,千萬別有這種誤會。
誠然,中英文穿插說並不被憎惡到需要唾棄的地步,但這完全不是什麼值得讚揚的現象——別誤會甚至洋洋得意了。

————————————

以及,有人提到了,按照這個邏輯,平時說話的時候插入然並卵的網路用語也是不好的么?
在我看來,就是不好的——並不提倡,這不是什麼值得提倡的事情,不值得得意。

當然,我個人也老是愛說話的時候蹦些英文和網路用語什麼的,但是我有意識地減少這種狀況。

再說一遍:這現象不至於被憎惡被唾棄被不恥,但完全不值得讚揚鼓勵宣傳。


我就挺討厭這種的,比如我對桌那位,每天就這麼說。。

干jb啥去了??
別jb扯了!!!
啥jb玩意兒啊!!


給誰誰不煩??


文化要融合嘛,你的詞語我拿來用,用久了就變成我的了。

像deadline這種詞多好用,比「截止日期」調皮,比「你的死期」溫和。

但是……有無必要的詞都用英文也太殺馬特了吧(殺馬特們對不起),曾看某音樂選秀節目,一個女評委表情十分嚴肅的對台上的女選手進行點評,從著裝到舞姿,一段話里除了「這個」、「那個」、「還有」這類詞語以外,用的全部都是英文,fashion一詞出現了四五次,台上的女選手還一臉認真的頻頻點頭……這年頭連唱歌都必須過四六級了……

總之,在英語表達不會比漢語更好的情況下夾雜大量英語單詞的行為,都是放洋屁(fangyangpy).


很多回答都很優秀,我從另一個角度試著回答一下吧。
因為,這是一種「圈子效應」。

假如,你是一個喜歡看美劇、學口語的人,你跟有同樣愛好的人交流時,蹦出幾句美語,或者直接用Sheldon、Joshua、Laura稱呼劇中角色。這正常嗎?再正常不過了。

或者,你在4A公司裡面,跟同事聊天時,來一句「幫我check一下這個report」「多push一下這個project」「要engage更多人進來」之類,有沒有問題?沒有。你如果說「幫我看一下這個報告」,不會被人在心裡嘀咕「這個人不專業」才怪。

但是,如果這些情景,發生在不看美劇不練口語的人面前,或者完全不懂4A公司氛圍的人面前,他們會怎麼想?自然會覺得你是在裝腔作勢。

為什麼呢?究其根本,是因為「圈子」的隔閡

喜歡美劇,習慣性練習口語,是一種共同愛好,這些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擁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圈子」。對於不看美劇的人,他和你們就處於不同的「圈子」里。他之所以會討厭你夾雜英語,並不是單單出於這個行為本身,而是敏感地感受到了「圈子」的隔閡

人都有這麼一種心理:我們希望抱團,害怕被排斥,因為排斥意味著勢單力薄。因此,對於圈子的隔離性,一般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否定。否定圈子隔離性的存在,否定圈子邊界的存在,乃至否定圈子的存在。從而產生「看,他跟我們還是一樣的人嘛」這樣的心態。

這是一種出於「被排斥」的恐懼,是一種對於圈子隔離的不協調感。

另一種情況是:你可能只是學了幾個單詞,想顯示自己的逼格,故意在平時閑聊的時候拋出來——這種情況下,別人的反感就是出於這種原因:你想故意營造一種「距離感」,從而把你跟其他人區別開來,讓你自己形成一個單獨的「圈子」,藉以凸顯你的與眾不同和優越感。

這不啻於一種隱形的侵略和挑釁,別人對此產生的反感,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根本原因,同樣是由於「圈子」。你想通過建築圈子,來將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別人則想通過打破、否定這個圈子,重新將你拉回他們之中,藉以消除這種「與眾不同」的優越感

人有一個最根本的弱點:優越感。無論是誰,總是會在心底期盼自己比其他人更優秀、更聰明,同樣,對於自認為比自己更優秀、更聰明的人,會存在著暗藏的反感。這本質上都是對於優越感的爭奪。因為,長期的進化過程告訴我們:優秀的個體擁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而優越感就是對於優秀的證明。所以,我們總是渴望優越感,本質上是出於確認自己的存在更強、更有力的需求。

「圈子」的產生,就是建立在優越感之上。我們會對別人夾雜英語感到反感,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能講英語,通常意味著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優秀的能力;同樣,我們對別人抱團講方言會產生反感,也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潛意識:方言會極大增強小團體的凝聚力,而凝聚力越強的小團體,在競爭時就會更加有力。

我們總是希望被圈子接納,不希望被圈子排斥,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被圈子接納意味著強大,被圈子排斥意味著弱小。

其實,討厭別人夾雜英語還有一種可能性:你試圖在別人面前通過夾雜英語彰顯你的逼格,卻不幸說得並不自然和地道,更不幸的是又被別人看穿了,那麼這時別人對你的眼光就是:這個可憐的傢伙,他想進入我們的圈子,卻沒有那個本事,看,他正在努力想跳過那堵牆呢。

無論以上哪種情況,本質原因,都是出於圈子的存在而產生的每個人之間的差異。只是,有些時候,是為了消除這種差異,以減少別人的優越感;有些時候,是為了強調這種差異,增加自己的優越感

大概就是這樣。


上海話裡面的外來語 作為一個前殖民地地區 這是非常正常的語言習慣

1.強門貨(便宜貨) german貨
2.阿三(印度人) i say...
3.癟三 (乞丐) beg sir
4.水門汀(水泥地) cementing
5.斯必林鎖(彈簧鎖) spring
6.骯三(下流卑鄙) on sale
7.斯達特 (啟動裝置 日光燈裡面那個) start
8.阿飛(小流氓) fly
9.么克么克(太多了) much much
10.拉斯卡(最後一個) lastcard
11.派克筆(鋼筆) park pen
12.蹩腳--BILGE,船底污水,引申為骯髒的、下三濫、劣質的
13.大興--DASHY,浮華,華而不實,引申為假的、冒牌的、劣質的
14.赤佬--是英語「CHEAT」和中文「佬」的混生詞語
15.小開--小KITE,小騙子之意,後引申為對有錢人的泛稱,有時也用為老開
16.門檻精--MonKEY精,猴子精,引申為聰明的、精明的
17.戇大--GANDER,傻瓜,呆鵝,糊塗蟲,引申為受騙者,現被北方人讀若「港督」
18.混槍勢--混CHANCE,混機會,引申為渾水摸魚
19.撥落頭:指的是電插頭,來自英語的plug
20.時髦:來自smart。這個字最先流行於滬上,後來風靡全國。
21.老虎窗:屋頂上的窗子。英文屋頂為roof,音譯而成「老虎」。
22.三紋魚:指的是鮭魚。來自salmon。
23.羅宋:舊時上海人對俄國的稱呼,來自Russian。隨俄國人大量進入上海,帶來的還有「羅宋牌」,「羅宋湯」,「羅宋帽」,「羅宋麵包」等等。
24.康樂球:流行於舊上海的一種球類遊戲。來自英文corner ball的音譯,而在意思上也翻得很準確有特色。
25.嘎三壺(gossip)
26.嗲,DEAR,親愛的,可愛的,引申為嬌柔的,撒嬌的,媚態萬千的。
27.軋朋友(GET朋友,搞女人,結交異性)("軋"是一個普遍運用的動詞,可以進行各種自由組合,如"軋鬧猛"(湊熱鬧)。
28.拉三,LASSIE,少女,情侶,引申為妓女、賣淫者或生活不檢點的青年女子
29.大班,大BANKER,大銀行家,引申為大老闆、富豪。
30.退灶私,退JUICE,本義為流氓退還敲詐得來的油水與錢財,引申為丟臉、失面子)。
31.克拉,COLOUR,色彩,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現已少用。
32.接(劃)領子,接LEADS,接提示、接暗示、得到暗示("劃"為上海方言,意為給出、拋出)。
33.著台型,(衣)著DASHING,本義指穿著打扮很漂亮,後引申為出風頭、自我表現,自我炫耀。
34.窩色,WORSE,更糟的,更惡劣的,被引申為專門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
35.落佻,ROTTER,英國俚語,指無賴、下流胚、可惡的人、討厭的傢伙,名詞。後轉為形容詞,意為無賴的、無恥的、下流的、卑鄙的。
36.噱頭,SHIT,大便、胡說、謊言、大話,蹩腳的商品或表演,引申為吸引觀眾的低級趣味的表演,引顧客上當的騙局,以及各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引人發笑的手段。
37.邋遢,LITTER,雜亂、四下亂扔的東西,在公共場合亂扔廢物的人,引申為形容詞:雜亂、凌亂和不修邊幅26.四遞科=stick(棍子)
38.四剝林,spring(鎖的意思)
39.司遞克,stick( 拐杖 棍子)
40.也是最經典最著名的,「十三點」,society願意為社會交際等,此處指交際花,即那些活躍於舞廳歌廳的女士,舊社會認為這樣有傷風化,故現多用於罵人。
41.帕司 pass 證件 或者 通過
42.法藍盤 frying pan 平底鍋 或者指屁股


謝邀。。。

為什麼我覺得我說中文裝逼的成分更高?這是為什麼?為什麼?
其實,歐洲人覺得說中文更裝逼。


賣萌完畢

----------------------

我覺得這個問題好籠統,需要具體分析
主要是英文強勢,很簡單好用。

但我覺得這種情況,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愛面子,不自信,害羞,不善於表達

不喜歡就直接告訴對方,請用中文。

平時遇到很多中國客戶,外國同事介紹的時候,英文聽不懂也不說,最後造成我們重複勞動。我們在中國,當然有中文服務,你告訴我們啊。

印象最深的一次,去山東某酒庄,對方完全不懂英文法文,還要我一直說外語,因為這樣看起來我們檔次很高。唉,大叔,我們是來做生意的,沒有觀眾。

-------------------------
以下文字都是我個人觀點


個人經歷:
1.年輕時候 12歲以前
因為在法國,大部分人並不喜歡英國(現在也是)。雖然上個世紀並肩作戰了兩次,但是我們真的不喜歡英國人。因為歷史上法語一直是歐洲的上層語言,包括英國。現在英語這麼強勢,我們很失落。

2.12歲以後+
英語雖然強勢,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再用,可以交更多的朋友。
並且法語雖然勢微,但不像歐洲其他國家的那樣全面失守。比如德國雖然經濟強,但是流行歌曲方面幾乎一半是英文;西班牙語人口多,流行文化便更多。

現在很多人夾雜英文,是英文普及率很高。
其實我只是想說:英文好簡單。
所以對於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我是雙手歡迎的。我會中英法三種語言,說話的時候,以對方母語為主,其他語言作輔助,堅持實用主義
中國現在不也是常用NBA ,PS ,PS4,CPI,CPU,iphone
不過有一個現象:CBD,GDP,這些詞歐美人都很不熟悉。反而在中國很流行。

對反感中外文混用的,也分兩種情況:

一對一:
知道雙方英文水平都不錯的:
1.如果不喜歡對方中英文混用,應該提出。
2.如果對方繼續說,走人。

英文水平不行的:
他如果知道你英文不行的話,譴責他就可以了。
不知道的話,說明你的霸氣已經欺騙了他,告不告訴他真相你自己考慮。

一群人:
考慮場合,如果大部分人英文水平都很好,人家說英文這不是很正常的?


總之,要表達自己的態度,而大部分中國人連追女孩都要在知乎上找答案,連在課堂上和老師談笑風生都不會。(誇張修辭手法,上課應該不僅要回答老師的問題,還要製造問題給老師)

跑題了。。。。


如果你由於在國外接受過教育,尤其是我與一些要我輔導數學或者物理學課程的美高或者美本的學生,他們在一些專業術語或者對一個概念的定義,全程使用英文,我是一點也不反感,甚至會很耐心地聽完並且與他討論這種表述與國內教材的表述是否一樣。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名詞,我還是會善意地告訴他中文名詞是什麼,比如角動量,比如連續,比如導數。
但是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中文夾雜出一些英文,但是這些英文一點也不高級。很多辭彙,小學初中都接觸過的。但是這些辭彙的中文意思,你應該比誰都清楚。更不用說一些人強行切換英文了。
如果你確實在海外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一些辭彙確實不知道中文怎麼說,尤其是一些專業辭彙,連我們自己人偶爾也會蹦出一兩個英文。那麼這樣確實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你用詞很低級,那些低級詞恰好都有非常接地氣的中文表示,那麼抱歉,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我只能感覺到你在裝逼。


1. 確實有人在裝,但裝不裝我覺得明眼人都可以明顯看出來。

2. 有些詞翻譯成中文後意思不準確或者缺少了特殊感情色彩。比如說 affordance 這個詞在設計溝通中提到的話,我實在不知道用什麼中文,可供性?自己感覺不對,別人可能也聽不懂,最後還是要說affordance.

3. 看到挺多人攻擊說第一反應詞不成立。但我覺得個體是有差異的,有些人能比較好的區分開,有些人真的不能。舉個例子,我前老闆的女兒是中芬混血,我見她的時候她四歲,和我說中文就是中文裡蹦芬蘭詞,其實那些中文詞她也會說,但是有的時候就是話到嘴邊說成了芬蘭詞,而她姐姐就可以全部都用中文。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的。

4. 還有一些亞環境文化的因素。比如說很多外企都是這個腔調,有外國同事,發郵件平時用英文,很多詞比如說agenda,可以說議程,但是你發完郵件郵件標題就是「meeting agenda",然後和鄰桌說「我把議程發出了」,可能當時下意識會說「我把agenda」發出了。其實大家也都沒裝,就自然而然因為一些事情被傳染了。但是換個環境就覺得很裝。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5. 還有另一個思路理解:很多上海人之間講上海話的時候夾普通話詞,大家似乎沒覺得有何不妥。(就算覺得不妥也應該不是認為他們zb吧)


推薦閱讀:

早期有名的 Flash 作者們近況如何?
你見過或接觸過的網路紅人以及大牛,相對於 TA 在網上給你留下的印象,有什麼差異感?
沒朋友是怎麼樣的體驗?
哪些行為會讓你覺得對方很 low 很沒教養?
為什麼追自己的男生追一半就不追了?

TAG:英語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