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幾部從心理學角度看,非常經典的電影?


看到這個問題,自己也看過近千部電影了,就選出其中與心理學角度最接近的幾部,又精彩的,給大家列出來:

在回憶這些電影之前,我最先想起的三部電影,首推:愛德華大夫 (豆瓣)

「希區柯克不愧為電影大師,用精神分析的夢理論支撐整個劇情,結構嚴謹紮實,結尾又讓人驚嘆,相當精彩的構思。放心看吧,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望。」

第二部我想到的是:羅生門 (豆瓣)

黑澤明大師的經典作品,此片不僅短小精悍,而且思維嚴密,淺顯易懂又意義深刻。

這部電影從一件殺人案中不同當事人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每個人由於動機不同,所給其他人描述事件的原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辛辣諷刺了人性中自我的偏向性。


第三部:心靈捕手 (豆瓣)

在我心裡,除了《返老還童》和《教父》系列的 Number three。用令人讚歎的角度,剖析了一個經歷不幸的天才如何在周圍人的鼓勵中迷途知返的故事。這部電影對我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只因桑恩老師那段震撼人心的獨白,和其中一句至理名言:

「成功的含義不在於要取得什麼, 而在於你從那個奮鬥的起點走了多遠。」

這部融合了勵志、友誼、人道、愛情等多元因素的電影,會讓你看到人性的卑微和浩瀚,讓你懂得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的人生。送一句話給那些掙扎在困境中的朋友一句話:「一次兩次失敗,哪怕是一百次失敗,都不會讓人變成一個壞的、不值得愛的或者無能的人。」所以,放手去愛、去接受他人吧,相信自己,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天分。

後面這幾部,都涉及心理學的各個方面,排名不分先後:

1.沉默的羔羊 (豆瓣):系列

應該算是心理類影片中名氣最大的一部,而且連拍四部。第一部被稱為演技教科書,朱迪.福斯特 和安東尼.霍普金斯奉獻了影帝級的表演,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演、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當然啦,與第二部漢尼拔 (豆瓣)相比,第二部中,漢尼拔醫生切活人腦吃的經典鏡頭更讓人回味無窮..... /手動微笑。第三部紅龍 (豆瓣)我覺得拍的並不好。感覺第四部不錯,少年漢尼拔 (豆瓣),鞏俐所展現的女性魅力,與漢尼拔魔鬼的詭異相印成趣,外在的美與內心的醜惡的劇烈衝突,加上漢尼拔醫生專業的殺手手法,感覺暢快淋漓....

2.迷魂記 (豆瓣)

希區柯克這部首映於1960年的電影,為以後所有這個類型電影的樹立了標杆。一系列後來的精神病題材的電影都有借鑒,相當簡練與震撼。

在同一題材下,還包括:

.小李子參演的禁閉島 (豆瓣)以及另一部名氣較大的致命ID (豆瓣)

這兩部電影放到一起,我覺得它們都有將精神疾病「妖魔化」趨勢,這兩部電影的水平算是同類題材的翹楚。但是我不喜歡它們,我認為它們企圖用精神疾病作為鰲頭來娛樂大眾,事實上它們做的很成功。這也是人們一直以來對心理學電影的刻板印象。

當然,和這部電影同行的,還有那部我怎麼看都不喜歡的搏擊俱樂部 (豆瓣)。

於是就凸顯了另一部電影的珍貴了,就是這部:一級恐懼 (豆瓣)

雖然封面上是這位帥氣大叔,但真正讓人驚嘆的是諾頓扮演的假精神病患者。這部片子一反對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題材的電影的故弄玄虛的刻板印象,站在了法庭的角度看另一種偽裝的可能,算的上精彩。


3.在幾部沉重的題材之後,推薦這部喜劇:貓鼠遊戲 (豆瓣)

小李子與湯姆漢克斯主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經典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主人公以成功的假扮泛美航空的飛行員、哈佛大學畢業的醫生進而成為醫院主管、又成為伯克利畢業的助理律師,後來改行製造假支票,其高超的偽裝和騙術騙過了非常多的人,令政府機關的要員們束手無策。

4.移魂女郎 (豆瓣)

這部薇諾娜·瑞德和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電影,根據蘇珊娜凱森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講述在精神病院的經歷的電影,非常棒。

「與《禁閉島》結尾的話正好相反:真正勇敢的人,不是向死神妥協的人,而是如何活著的人。最後那句非常感人——「她們日日夜夜活在我心中」。」

飛越瘋人院 (豆瓣)

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內容就不贅述了,結尾相當震撼。當然除了結尾,就一切無感了。選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反映了上個世紀60.70年代以前,精神病院的一些現狀。最近也在看這方面的書,覺得它反映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刻板印象,特別是護士和精神醫生對精神病患的冷漠,對自己權威的維護,這樣扭曲的關係,讓人不敢深思。這也許就是羅森漢恩實驗之所以震撼的原因吧。

相反同一主旨的另一部電影——再生之旅 (豆瓣),基本上是對羅森漢恩實驗的現代視角的解讀。

5.美麗心靈 (豆瓣)

諾貝爾獎得主納什的經歷改編的電影,我至今還對片尾納什講的話記憶深刻。這部電影,反應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關於人們親密關係對於人們成就的影響。我認為納什說的對,他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他妻子,都歸功於她不離不棄的照料和付出。

我想再次引述文化心理學方面的權威,Hazel Markus的那句話:「當我們討論自我的問題時,我們就是討論一個生物體變成一個人的過程。成為人就是為社會化而努力。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你只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但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你自己,你得接觸、承擔或同化文化的內涵、理念極其實踐。做到這些,你才能成為一個人。你不能憑一己之力發展出自我。你可以成為一個生物學上的人,但要成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種文化規定的特有方式。」


所以記著:他人身上,有一部分的我們。

自閉歷程 (豆瓣)

講述一名自閉症患者如何戰勝疾病,取得學位,融入社會的故事。根據美國動物科學家、畜牧學博士——天寶·葛蘭汀自傳改編的電影,非常勵志。

同題材的電影,還包括叫我第一名 (豆瓣)和國王的演講 (豆瓣),這三部電影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自閉歷程》的作者還在TED發表了自己的演講,請戳這裡:Temple Grandin: 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

6.記憶碎片 (豆瓣)以及未知死亡 (豆瓣)

第一部《記憶碎片》是諾蘭的經典電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看過,第二部《未知死亡》算是它的印度翻拍版。兩部電影同樣講述一個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只能留住幾分鐘記憶的人,如何通過各種手段讓自己保留記憶,從而復仇的故事。當然,諾蘭的《記憶碎片》在深度上可能更高一籌,不僅僅是因為它先拍,而是最後諷刺了人行為的荒誕。但《未知死亡》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塑造的一種為了愛人奮不顧身的硬漢形象,手法上借鑒《記憶碎片》的倒敘,但更像是插敘,節奏鬆緊適中,更適合和朋友娛樂著看。而且印度電影的那個梵音配樂啊,真讓人震撼。

7.心靈的愛與恨:

希區柯克2012登頂《視與聽》影史第一的驚魂記 (豆瓣)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豆瓣) 撞車 (豆瓣)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豆瓣)

很難說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事實上大家普遍認為導演影射的是」平等「這一主題。一個身居他鄉的由於性生活而與妻子離婚的悲慘男人,如何在回到自己家鄉重振雄風,卻又設計讓妻子深陷囫圇。這讓我想起心理培訓時老師的話:性問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問題,更多的心理上的問題。客居他鄉在陌生文化中無所依存的男人,也喪失了身為男人的能力和尊嚴。而作者用這個事情映射平等......

「愛你,報復你,傷害你——讓你痛苦、絕望;讓你在痛苦、絕望的煎熬中依然愛我,讓你打碎自尊低聲下氣;讓你在低聲下氣中知道我多恨你,讓你知道我多愛你。」

撞車 (豆瓣)

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將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行為刻畫的淋漓盡致——故事裡的每一個人,即是受害者,又傷害了他人,每個人即是惡人,又是善人,但無論害與被害,善於不善,都在文化的大熔爐下變成非善非惡的人。警察、店主、鎖匠、搶劫犯、醫生各色人物都成了洛杉磯的種族問題的縮影,看完以後,真讓人想說一句:這就是美國,這就是洛杉磯,一個流淌著多重文化血液的地方。 「

這部電影,會讓你看到赤裸裸的歧視行為,看到被不同文化浸染的人們如何在不理解中走向毀滅,又在相互理解中得到重生。


8..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豆瓣),及庫布里克大師的經典作品發條橙 (豆瓣)

這兩部電影同屬科幻心理題材,用當時屬於超時代的技術(現在未必無法做到,來反諷當時社會的一些文化熱)。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記得我上高中時CCTV1的周末影院播放了這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還記得看到查理最後又回到他原本生活樣子,淚奔如我.....這部電影,改編自丹尼爾.凱斯的同名小說,1959年中篇獲得「雨果獎」,長篇發表獲得「星雲獎」,這兩個獎項代表了科幻小說的最高榮譽。這部作品,是站在自20世紀30年代心理測量學中智力測試開始盛行,社會對智商無比推崇的背景下創作的「反智」小說,也是反智主義的代表作。我心目中最棒的科幻心理電影,沒有之一。(PS:這部電影很難找到片源)

而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則是著重諷刺曾經的厭惡療法_百度百科。這部片子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是否為了讓老虎不再害人,就拔掉它的牙齒?從某個角度看,這部片子對美國社會更大的意義在於:是否為了減少兇殺案的發生,就要禁止槍械?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發條橙》這部電影,是站在一種倫理的角度,考慮拔掉老虎牙齒的問題。時至今日,厭惡療法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已經非常少見於應用在心理矯正中,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部電影反應的那個倫理問題:「讓一個壞人不再傷害社會,是否就要剝奪他攻擊行為的權利?」———NO!

9.鳥人 (豆瓣)

這類題材的電影,是演員演戲迷失自我,以致為了戲曲的效果而喪失了自我的意識。

同題材包括經典電影霸王別姬 (豆瓣),黑天鵝 (豆瓣),爆裂鼓手 (豆瓣),甚至社會角色扮演導致自己迷失的電影天才瑞普利 (豆瓣)。

10..浪潮 (豆瓣)及死亡實驗 (豆瓣)

社會心理學領域經典實驗的電影再現版,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米爾格萊姆無條件服從實驗、津巴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時候的震撼。如果說物理學最讓人瞠目結舌是電子的衍射,那麼社會心理學界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20世紀70年代的這兩個實驗。

這兩部電影同時再現了這一主題,《死亡實驗》更是以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原型而創作的。這兩部電影,引領我們思考,善惡這種簡單的兩分法,能否用來定義複雜的人?或者更進一步的問,在經歷了這場善惡拷問之後,我們究竟是自己人格的主人,還是服從於周遭情境的奴隸?


11.動漫電影分類 : 瑪麗和馬克思 (豆瓣)以及頭腦特工隊 (豆瓣)

同樣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感謝 @未知花的補充),當我們孤苦無依,當我們沒有朋友,誰能帶給我們內心久違的感動?

一部用普通人的孤獨,印證孤獨症患者如何在孤獨和絕望中掙扎的動畫片。導演半自傳體的講述,那讓人不適的畫風,都讓這部片子更加感人至深。「你是我的朋友,唯一的朋友....」,與最初《心靈捕手》更加顯著的愛情主題不同,這部電影著重於「朋友」,並且在此基礎上走的更遠。

有時候我覺得,對於人類而言,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親密關係的溫暖,莫過於愛的相互支持和包容。

而《頭腦特工隊》,是一部容記憶科學理論與幻想的電影,編劇的確大開腦洞,很值得推薦的一部動漫。


12.浮生一日 (豆瓣)

這是最後一部電影,也是我想作為結尾的電影,雖然它無關心理學的視角,但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浮生一日》的創意是,讓世界各地的人拍攝自己在特定一天里的生活上傳到Youtube上,然後進行剪輯而成的紀錄片。讓我記憶最深的是片尾的畫面:那個在暴雨中坐在車上,沖著鏡頭大哭的女孩,「我錄了一天,我以為這一天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什麼也沒有發生!!什麼也沒有發生!」,為什麼她想要錄製的那一天有所不同的呢?「我想每個人都知道我的存在,我想要偉大,卻那麼平庸」。

我們的生活軌跡也是一樣的,我們渴望偉大,卻跌入平庸的渦流中。但我同樣記得片中另一個男人回答他妻子的問題:「你恐懼什麼?」「什麼也不,過去我害怕你得癌症,結果你得了;我害怕你再得,你又得了。所以我什麼也不怕了。」我希望你也和這個男人一樣,真正明白勇敢的意義:

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馬克吐溫

勇敢不是向絕望屈服,而是找到一方解藥,來對抗存在的虛無。

我想:那些想要看心理學電影的人,也許就是和《浮生一日》中那個哭泣的女孩兒一樣,希望變得有那麼一點兒不一樣的人。而我希望你不要放棄,我希望你繼續努力,這努力不僅僅只是看電影——它可以作為培養你興趣的手段——但我希望你能有所深入,多看些書,從最普通的科普書,到專業,然後是文獻卷宗;或者走出去,看看外邊更遼闊的天地。然後將你所學到的東西運用的你的生活中去,思考你們的行為,思考這一切的意義。

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最後的「結局」依然無法更改,但拒絕平庸,即便我們終將平凡。

——————————————————

日報鏈接看完這些電影,要麼心塞塞的,要麼腦燒燒的(多圖)

時至今日,我覺得這篇文章已經自己成為一個很兼顧各方面的系列了,如果強行添加總會破壞它的完整。但是,的確有一部很值得加進來。

它就是狩獵 (豆瓣)。

很簡單的故事,很震撼和耐人尋味的結局。但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講,也是我要將它加進來的原因——它是對自弗洛伊德以來性侵壓抑記憶理論的無情嘲諷!關於童年性侵的問題,一直是心理諮詢的敏感問題。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性侵導致對童年屈辱記憶的壓抑遺忘。但是這與現代記憶理論,越是能夠喚起巨大情緒的記憶,越是記憶深刻存在明顯的矛盾。孰是孰非?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童年性侵記憶喚起」問題的複雜面——付諸法律和道德審判的可能性不僅僅有正義的伸張,還可能是眾人唾棄和妻離子散的冤假錯案...而海報中男主角在教堂回頭凝望的畫面尤其令人落淚....

詹妮弗.安妮斯頓曾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一切結束的時候說,我已經懂得生活的所有意義。「

我也希望如此。

最後的最後 ———

通過觀映這些影片的,閱讀書籍,豐富個人的閱歷,我們也許會執著某些東西是對是錯,某些理論是真是假,某些心理學的觀點是否真的已經窮盡「人」的問題,或者,也許你會疑惑現在這個學科為何仍舊有許多未解之謎。

你會疑惑,並渴望找到問題的答案,你會發現好奇心如氣球般膨脹起來.....

那就去探索吧!正是對這些疑問的回答構成了我們去閱讀、去觀影的意義.....

「我們不應停止探索......

所有的探索終將回到原點......

並重新認識該處。「

——T.S. 艾略特


《斷背山》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絕佳的心理電影。

大概因為套上了「同性之愛」這個名號便讓人聯想到了心理——甚至是心理問題。

我們不去贅述這部電影已經獲得的那些諸多榮譽,單說自從李先生的這部電影誕生,坊間談論起同性戀便又多了一種稱謂——斷背。成龍的《寶貝計劃》里也不忘調侃一番,借吳彥祖之口說出了「背背山」這三個字。由此,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愛情

心理學家對於同性之愛的看法並不統一,很多涉及愛情心理權威著作並未將同性戀單獨寫成一章,比如斯滕伯格的《愛情心理學》。在親密關係這一章節中,作者寫道「我並未專門討論同性戀這種關係,那是因為我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沒有本質區別,不需要單獨解釋」。看來,斯先生的理論是涵蓋了男女、男男、女女等三種情況的,而且沒有哪個情況屬於特例。那麼我們接住斯滕伯格先生的愛情三元論來看看斷背山裡的這兩個男人。

斯特伯格的愛情三元論大致如下。

人類的愛情雖然複雜多變,但基本成分都是三個,即親密(intimacy)、熱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

親密是以彼此的信任為基礎的情感表現,包括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點。

激情則必然伴隨有彼此間性的吸引,以身體的慾望激起為特徵。激情的形式常常是對性的渴望,但是從伴侶處得到滿足的任何強烈的情感都屬於這一類別。

承諾是內化為個體心靈需求的一種責任和約定,包括將自己投身於一份感情的決定及維持感情的努力。

承諾主要是認知的,親密是感情性的,而激情是動機性的。這三個成分程度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無愛——三低;

喜歡——高親密,低激情與承諾;

迷戀——高激情,低親密與承諾;

空愛——高承諾,低親密與激情;

浪漫之愛——高親密與激情,低承諾;

伴侶之愛——高親密與承諾,低激情;

虛幻之愛——高激情與承諾,低親密;

圓滿之愛——三高。

影片中,兩個男主人公相識於斷背山上,先是經歷了無愛都喜歡,一夜迷戀過後,擁有了浪漫。無奈之後兩人回到各自的家庭,開始了各自的伴侶之愛與虛幻之愛。其間,兩人都會借著釣魚打獵為名出去偷腥,又過起了眷侶般的生活。只是,當Jack離開人世只留下一件牛仔衣的時候,最終只剩下Ennies守得空愛。凝望著這件當初他們打架時沾染了血跡的衣服,他淡淡地說:I swear it.(這裡有一處雙關,我穿上它以及我發誓)。

可以說,除了三高的圓滿之愛沒有體現,其他七種愛情全都有所體現。當然我們可以說,有那麼一瞬,圓滿似乎已經到來。沒錯,但斯教授同樣也說,圓滿之愛很難堅持長久。

由此看來,《斷背山》真得成為了一部愛情寶典。

二、慾望

毫無疑問,李安是一位偉大的導演。偉大因為他的作品可以直搗人心,偉大因為他的作品沁人心脾。

斷背山是一種心理意象,它代表著人類最原始的慾望。這種慾望可能是意識深處的,甚至可能是深藏於潛意識當中的。慾望並不是性的代名詞,我們當然也不應該學習弗洛伊德,把什麼事情都扣上性的帽子以為萬事大吉。

慾望就是慾望。

慾望的作用在於將外表光鮮的人類一下子剝去了外殼,變成了赤裸裸的個體。在慾望的作用下,忽略了社會文化,忽略了禁忌風俗,只有人性靈魂深處最血脈噴張的迸發。斷背山裡與這兩個年輕人作伴的只有樹木森林,只有羊群野獸,這是一個人類社會的邊緣,所以一切慾望在這裡點燃。

Jack生來就是一個同性戀,而Ennies並不是。我們可以說,他不喜歡男人,只喜歡Jack。

這就是慾望。

儘管心理學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對很多心理現象都加以詳盡而準確的描述,但是慾望卻鮮有涉獵。

也許他們的慾望就是上帝犯的一個美麗的錯誤。

李安導演在拍完斷背山後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那是一個永遠也無法抵達的夢。

在夢裡有一望無垠的草原,有如詩如畫的風景,有一個知你懂你愛你的人相伴,這便是天堂。



2015.5.11 更新 原回答是5月6日


首先,非常感恩各位知友的認可,不管是點「贊」「感謝」還是「收藏」。

這篇回答貼出來的第二天下午,我正在教室上化工傳遞過程,隨手刷了一下知乎,看到小紅點消息,點開一看, @俞林鑫老師贊了我的這篇回答,隨之而來的就是各方知友的「贊同」以及「感謝」。答案貼出來之後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了,這次更新目的在於我想對關注過這篇回答的知友說的話


同時,再穿插一些之前沒有寫進答案的內容。


收到的每一位知友的評論我都認真的看了,很感恩,真的。

@高紫陽@伯邑考@忘記時間的鐘@二怪 他們都提到了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伴隨著徹也的自殺一塊兒出現在松子生活的中的
在知道松子在帶著被自己打得淤青的臉並且不顧與弟弟紀夫「斷絕家庭關係」的情況下

徹也和松子緊緊的擁抱在了一起,我想,這裡徹也是真心心疼松子的。徹也自己也是不懂愛的,他是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方式來回應松子的愛,最後徹也在留下這句話之後,在雨夜自殺了。

雨夜真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場景,徹也自殺,決定和龍洋一在一起,一段開始一段結束(好吧,這裡我確實又主觀了)

劉婷婷 不用說,這位就是看到俞老師推送,過來的咯

@徐卓真@木易星辰宇宙@Grit孫小小小姐@忻桑榆
他們的評論都很不錯,知友們可以看看

在這裡真心感謝@生艾迪天王@Arstar 三位知友都表示我的這篇回答很主觀。確實,我對於松子的解讀是基於我自己的理解,以及結合自己已有認知的一些想法。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好意思,老生常談了,只是我實在是沒能想一句能表達我思想的話了)

拆掉思維里的牆 (豆瓣)里有一小段我特別喜歡,和各位知友分享一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同一個班的學生收穫完全不同?為什麼同看一本書的如你會有不同的感悟?同樣是一個機會有人視而不見有人馬上行動?為什麼同卵雙胞胎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很簡單,雖然他們同在一個世界,但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即使生活在一模一樣的世界中,我們對世界也會有完全不同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你正在閱讀世界上唯一的一本書,因為是我和你共同創造了這本書。這本書對於你的意義是淡淡一笑還是改變你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有你決定。
我們戴著不同的鏡片過濾師姐的大部分信息,我們還用我們不同的經驗和記憶來解釋這些信息,搭建起我們的內心的世界,並且以為那就是世界的真是狀況。難怪佛教禪宗會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有形的事物)的說法,這句話翻譯成心智模式的說法就是,一切真實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於你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

重要的不是你的身邊發生了什麼事,重要的是,你自己對這件具體的事情賦予了什麼意義,意義對於你來說才是真正真是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主觀」的。

其次就是,請給一個高中理科 ,本科、碩士都是工科的女孩子一些包容(害羞)

特別感謝 @海珍松鼠一枚的分享。
我只能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的艱辛不會比西天取經容易多少,只是希望經歷了苦難的人,都還能對明天和未來充滿希望。
活著,就是一種修行。

張迪@楊溪 都提到了我在原回答里的這句話

愛是溢出來的而不是給出來的

我只是覺得,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去愛的人,難道還能奢望ta去愛身邊的人?
可能說得具體一點,你要愛自己,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己經營得更好——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富有——只有在你自己優秀和飽滿的時候,你才能用你擁有的去為自己愛的人付出你的「愛」——愛不是抽象的,愛,是你我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

工科女生想得有點兒多了~~~

下面是原回答

============================我是分割線================================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首先,有人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從松子本人的角度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完全就是在講自己的苦難史。但是,人生本來就是「第一人稱」的,「配角」也只能說這部作品恰巧不是以ta的第一人稱拍攝而已,而這並不會改變你以主人(第一人稱)的身份上演自己精彩人生的事實。其次,分享一下我在看知乎上所有問題下答案時的感受,好答案不在於對錯,在於讓思想獲得更多自由,在於看完答案之後的思考以及對已有認知結構的創造性。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一些自己的思考

《松子的坑洞,用一生去填補》

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川尻松子

在這裡,我覺得用「未被實現的願望」(借鑒精神分析的相關知識,由於童年創傷造成的潛意識的壓抑對個體人格和行為的 巨大影響,這種影響是貫穿更個人生的)來表達松子很恰當。松子的一生用精神分析@俞林鑫老師的答案都能解釋,有興趣的知友可以了解一下。

我把松子身邊人分為以下三類:

親人:父親,久美(妹),紀夫(弟),笙(甥)。

男人:阿龍(學生),佐伯(白牙老師)、徹也(作家),岡野健夫(情夫),島津賢治(理髮師),內海光司(小鮮肉)。

真愛:東惠


家(親人)是松子受到傷害同時窮其一生試圖拯救的地方。

小時候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每天懷著欣喜的心情等待父親的歸來,滿以為父親手中包裝精美的盒子是送給自己的禮物,沒想到父親只是將左手拎著的公事包冰冷的塞到了自己懷裡,徑直走向了樓上的久美房間,並「哐」的一聲關上了房門。自從松子懂事以來,久美的房間便是充滿了陽光——父親的愛,她是那麼的渴望感受陽光的溫暖,但是父親總是無情的關上房間的門。

在應該學會「愛」的年齡得不到愛,在形成「自我」的關鍵階段得到的全是父親冰冷的對待,使得松子只能帶著遍體鱗傷面目全非的「自我」一邊堅強的生活一邊奮力的將支離破碎的「我」修補完整。這就是也許就是松子「苦難」一生的真正原因吧。——當然,我自己並不覺得松子的一生是苦難的悲慘的,相反我覺得她是幸運的。


相信大家對松子的鬼臉記憶深刻,我們看看這個滑稽動作的始作俑者是誰,對,是父親。

為了能得到父親的愛(對於松子來說,這種哪怕只是自己做鬼臉博父親一笑,得到父親在自己身上多一秒的停留也是彌足珍貴的愛,),松子隨時都準備這能取悅父親,我覺得這種取悅是幸運的,而不像其他人說的那樣是卑微的,松子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就是得不到父親的愛,她不允許自己的支離破碎,她在努力獲得父親的認可,從而獲得完整的自我,一個具備「愛」屬性的完整的人,同時也是在替父親贖罪。

妹妹久美的依賴——羸弱的久美是很依賴姐姐松子的,每天松子都會到久美床前告訴她自己身邊的新鮮事兒,讓足不出戶的久美除了感受病痛的糾纏還能對師姐懷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弟弟紀夫的憤怒——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紀夫,紀夫在這場家族悲劇當中是一個潛在的犧牲者。父親所有的溫暖都給了久美,所有的暴怒全給了松子,而紀夫和松子一樣,對父親是十分敬重的,一方面他要極力維護父親在家庭中的威嚴,一方面他也十分渴望能像久美一樣得到父親的愛,但是他卻不能像松子一樣,將渴望通過極端外顯的行為表現出來,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他只能默默的承受著所有的委屈。

松子自身的苦難——這是不言而喻的。


從家裡面三個孩子的遭遇來看,所有的悲劇都是由那個自己就不懂「愛」,支離破碎的父親造成的。關於父親的這一切,在松子的潛意識裡其實是明白的,松子就是另一個父親,她在試圖修復自己與父親關係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父親完成他」未被實現的願望「——父親在童年也是未得到父母關愛。


松子的人生是大團圓,她是川尻家族悲劇的終結者。父親—松子—笙,他們是川尻家族悲劇的一脈相承。


父親一生都未實現自己的願望——獲得「愛」的能力,完整的「自我」。

松子在生命將終結時實現了——躺在地板上的松子幻想著(我也不能確定這裡應該用「幻想」還是「幻覺」,畢竟「幻覺」是用於精神病的,是帶有病理性的,松子也的確到醫院拿過精神科類藥物,但是,從始至終我都認為松子比任何人都活得清醒明白)為久美設計了一個甜美的髮型,並且說

看到這裡,我實在難掩激動的心情,松子辦到了,她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她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愛她恨著的妹妹久美。

上帝即是愛。你以前有打心眼裡恨過人嗎?能為這個人真心祈禱嗎?人心是脆弱的,為本應憎恨的人祈禱,這不太可能,可是,藉助上帝的力量,卻是可以做到的,寬恕不可寬恕的人,並且愛他,這就是上帝的愛。

松子就是上帝,松子就能做到如此的愛,可惜,松子自己卻不知道其實自己早就已經將「願望」實現了。雖晚,倒也算是在活著的時候了卻了自己的唯一心愿。

笙在松子姑姑的幫助下實現了——笙的女朋友在參加青年海外協助隊出發去烏茲別克之前的一通電話里說番話

人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什麼,在與,付出了什麼吧。

我覺得是松子借笙女朋友之口告訴笙,應該如何去追尋自己的幸福如何給身邊的人愛。在受紀夫所託幫忙整理松子姑姑遺物的過程中,那些破爛和遇到的人,幫助笙還原了一個模糊的松子姑姑形象,也算見證了松子的一生,正是這種旁觀,才使得一句簡單的話足以扭轉川尻家族悲劇的故事。

對於整部電影的基調,乍看是詼諧幽默的,不管是遇到棘手狀況時松子的鬼臉,坐牢的MV模式,還是和阿龍一塊兒吞大把安眠藥(我想應該是安眠藥)時阿龍的」貪生怕死「,都是能博君一笑的(*^__^*) ,我覺得這種表達方式和讓子彈飛異曲同工。

講述松子生活的每一個場景都是相對悲傷的,比如被冤枉偷錢、情夫的背叛、阿龍組織追捕落難,這些事件本身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要如何把近乎所有的苦難一氣呵成的呈現到觀眾面前並且保障不落窠臼——陷入悲傷抒情的氛圍,中間的一些插科打諢、詼諧幽默也就顯得那麼的從容不迫了,畢竟在看電影的兩小時時間內觀眾是全神貫注的(至少我是),誰也不想全程淚點看得個傷春悲秋。所以,兩個小時的電影負責講悲傷的故事,而思考則留給電影結束後的長長久久。 @王瑞 答案中的背景音樂部分寫得非常好。


先寫到這裡,總算是把親人這條線寫完了,等回了老校區再接著寫。


繼續來填坑~


與其說松子是在「愛」那些男人,不如說是在對自我進行救贖。


多年以後在一個雨夜的巷道里,阿龍見到了松子,寒暄幾句之後,就在阿龍轉身準備離開的那一刻,松子毫無懸念的挽留了阿龍

又是熟悉的大雨磅礴,熟悉的車廂內的兩個身影

松子把離開學校以後發生的事,全都告訴了我,和家裡斷絕關係,跟男人同居又被拋棄,做於是女郎,殺合伙人,進監獄等等,全部。——龍洋一

有朋友說,松子是在博取同情,把自己過去的悲慘告訴龍,是為了索取「愛」。這我就不能苟同了,阿龍本身的「自我」就是支離破碎的,怎麼能給松子「愛」呢?「

「愛」不是你給出去的,而是溢出去的。每個人都是一個杯子,被子里裝的水就是你的能量,在自己都是「半壺水響叮噹」朝不保夕的時候,怎麼能給別人帶去幸福、帶去愛?

就在阿龍說出那句「抱歉」的一刻——承認當年修學旅行時投錢的人就是自己,我明白了,當年還在上初中的那個男人是愛松子的。這是一個虐心的故事,那時候的阿龍確實是不知道自己已經愛上了老師松子的,然而更加可悲的是,阿龍和松子一樣,從小就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也就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將自己的愛傳達給松子,恰巧撞上青春期的叛逆。叛逆+不恰當的表達愛=傷害。這個傷害造成的直接後果——松子被迫離開學校

那一瞬間,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間接後果——對久美的恨、對川尻家族悲劇的抗拒,終於在這一瞬間爆發,松子在極度緊張+憤怒+委屈的心情下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憤然離開了這個從小就未曾給予過自己溫暖的「建築」——對於松子來說,這裡只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築,不是家。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松子離開時的「熱烈」,正表明了她千萬般的不舍。這裡有一個細節,在收拾行李的整個過程中松子都是十分激動的,無論是粗暴的往行李包里塞衣服,還是久美進來後用近乎哽咽的聲音說著

我要離開,我要離開。

以及與久美的「搏鬥」,這些場景都是喧囂的、熱烈的,卻在一陣翻箱倒櫃的翻找時撿起落在地上的信封——裡面裝著自己成年時穿著和服父親為自己照的那張照片,只在這一刻,松子是平靜的。我想正是此刻短短的平靜,松子為自己的離開舉行一場只有自己出席的儀式,而這時的熱烈絲毫不亞於瘋狂的外顯行為,這也是鬼臉最後一次出現在松子的生命中。

反正都是孤單生活,一個人不如兩個人——就是在這樣卑微的內心召喚下,松子決定和阿龍一塊兒孤單上路。松子慢慢的發現,原來龍和自己是一樣的,都是未能在童年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這不是我的牽強附會),都是兩個「自我」已面目全非的個體,這使得兩顆本就支離破碎的心貼得更加緊密。

確實「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松子也知道,從她離開家的那天起她就已經知道,自己那從小都未能實現的願望,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她真心的愛著身邊的每一個男人,徹也留下一句「活著,真是對不起」便永遠的離開了松子;龍洋一在出獄後扔下了一直等著自己的松子,再一次開始了自己的小混混生活。徹也和龍洋一是一類人(當然,也和松子一樣),到最後即使松子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愛,也未能將其救贖。雖然他們三人都是從小沒能得到過來自家庭溫暖的人,但是只有松子是在努力的活著,並且打心底里希望自己能一點一點的完整,我想這就是松子身上的「正能量」吧。


到最後,松子不再愛任何人,也不再允許任何人闖入自己的生活,而選擇一間臨河(很像家鄉的那條河)的房子一個人過著重複的日子。


作為一個前心理學學生,(被)上課和朋友給別人上課時,用到過這些電影——目的是輔助教學。一些原本就是經典作品,一些電影本身並不一定那麼高質量。它們都涉及、表現了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或是案例或是歷史,是供學生學習、思考的文本。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這些電影的選擇並不一定是「公認」的,只是我的教授,我的朋友在時間有限的課時中的個人選擇而已。

變態心理學課
這門課讓我們分析的電影,都不是《美麗心靈》《沉默的羔羊》這樣直接大篇幅描寫一個精神疾病癥狀的電影—— 嗯,教授覺得那樣太「直白」了。他更希望我們以電影為文本,用所學來分析其中人物的癥狀,Ta們的性情、環境、想法、行為、情緒的相互影響。 下面提到的主題是可以入手分析的點,但遠遠不止這一兩個。


改編劇本 (豆瓣)
當時與之相關的課程主題,至少有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時時刻刻 (豆瓣)
與之相關的,至少有抑鬱,自殺

處女之死 (豆瓣)
與之相關的主題,至少有自殺

美國麗人 (豆瓣)
與之相關的主題,至少有抑鬱,戀童癖

當時這門課還列了一些電影,但時過太久我不記得了。

生物心理學
生物心理學課上的電影則是描述一個具體的案例或者藥物,幫助我們理解課堂上複雜抽象的概念。
羅倫佐的油 (豆瓣)
這部電影是與ALD(腎上腺白質退化症)有關的,大體而言,這個遺傳病的患者由於某種長鏈脂肪酸異常堆積,侵蝕腦神經系統的髓鞘質,造成髓鞘脫失,進而妨礙神經傳導。其實本科的生物心理學不會要求這麼具體的內容,所以當時與這個電影相關的課堂內容是髓鞘化。 呃。。。。。。

無語問蒼天 (豆瓣)英文名叫 Awakenings
神經學家Oliver Sacks 有一本同名回憶錄,講述發現L-Dopa的臨床療效(以及用藥後果)的故事。當然,看電影之前「剛好」學到L-Dopa相關的兒茶酚胺。
這裡順便推薦一下 Oliver Sacks,他寫了很多「神經文學」的書,那些案例和故事對了解神經學科非常有幫助。 除了Awakenings 以外,《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也很贊。

(有機會再更吧)


推薦一部,心理遊戲。裡面含有很多的心理學看點。

「我認為《心理遊戲》的劇本是最好的劇本之一,」邁克爾·道格拉斯說,「我把這個故事看作是21世紀的過山車。每年,過山車的設計者都在努力讓過山車跑得更..

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非常棒。通過心理暗示,變化,讓男主去完成最後那一個動作。電影一開始就是男主角的一些回憶,那些回憶造成了他的一些心理。整部電影都是圍繞男主心理展開。男主生在一個富裕家庭,他父親在他小時候突然自殺了,後來他成為了商界成功人士,在四十九歲生日那天(他父親四十九歲時自殺)他弟弟給了他一個禮物,然後,故事真正開始了。。。我不做過多介紹吧,因為這麼好的劇本需要你自己去體驗,才能讓你更加深刻體會感受這部電影,然後拍案叫絕。彷彿電影的劇本中,寫著另一個劇本,故事人物被電影中的劇本左右著,而電影中的劇本又是有很多反轉巧妙。不到最後一刻,答案沒有揭曉,結局也許總是在下一秒改變。不多介紹了,在不看任何介紹之前去看這部電影吧,你肯定不會後悔的。心理學看點,自己去看然後體會吧。推薦。


《本X》

抑鬱症?強迫症?還是精神失常?
是極度不自信的人走不出、無人援助的最終結局么?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對性格內向且痴迷網路遊戲的人,心理分析極為透徹的電影。這部電影看的雖然壓抑,但警醒作用真的很大,起碼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絕不能這個樣子。
很想知道內向孤僻的人,掩藏在無助外表下的,究竟是英雄還是什麼?

強烈推薦另外一部《叫我第一名》,是關於克服多動症的勵志電影。而且男主很帥@.@

貼上其中一段台詞

嚴格意義上,可能這兩部並不屬於心理學,但電影中更多的是人類心理活動的表現,感覺還是可以推薦給題主及大家的。


心靈捕手 —— 自戀行為障礙者的回歸之旅
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 —— capa老師讓我們看的,說實話不錯,病因不詳,正在研究中
少年時代 —— 片中涉及當代心理學發展取向,從行為控制走向對依戀的理解
公民凱恩 —— 黑白片時代對於依戀理論的蒙昧理解
爆裂鼓手 —— 自戀障礙患者之間的戰爭
鳥人 —— 自戀行為障礙深度患者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台灣版陽光燦爛的日子,泛濫的力比多
MaryMax —— 艾森伯格患者
觸不可及 —— 具有治癒效果的往往不是聰明人
Her —— 當代科技如何讓人走向自戀的孤獨,又如何讓機器超越人類的自戀
兩天一夜 —— 治療抑鬱症的民間土法
美國麗人 —— 本能的覺醒是如何演變為 「一場對文明的全面進攻」 的,男主角必死
依然愛麗絲 —— 阿斯海默


最愛心理懸疑電影,和其他現有的回答可能有重複,希望這個list還算比較全面。(排名不分先後)

致命魔術

狗鎮

白夜行

十二猴子

老男孩

天才瑞普利

一級恐懼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心靈捕手

記憶碎片

香水

致命ID

盜夢空間

夢之安魂曲

搏擊俱樂部

告白

21克

老無所依

沉默的羔羊

七宗罪


沒有人說《消失的愛人》嗎......大衛芬奇刷新了我的三觀,裴淳華飾演的女主前後巨大的反差,復仇心理抑或對婚姻的維護在女主的變態中已經分辨不清,結局也非常嘩然,一切恢復安寧,婚姻繼續,比兩個人中死一個還恐怖...


沉默的羔羊
楊德昌恐怖分子,前邊看的我都發困,結局挺好


爆裂鼓手。
看得百爪撓心。
但我倒是很喜歡他和女友分手那一段的小插曲戲份。
男主開場就這麼說:

這幾句話明顯的表現出他對於鼓的痴迷已經漸漸佔據生活的絕大一部分。
女生是這麼回答的:

是的,最後女生說完分手拎包走人。

中間她這麼問過男主:

男生這麼回答:我想變得優秀。這段特別讓人呵呵噠,反正我是。
每一句對話都能感到他深深的自戀。當然了,無可置疑。他愛這樣東西。
之後就痴迷化了,這段應該是承上啟下了。
總之很精彩,一個鼓,一個魔鬼教師,一個要命的自尊心。
嘭的一聲。
爆炸。


攻殼機動隊95劇場版一生推
另外推黑澤明《影武者》


浪潮。愛德華大夫。斯坦福監獄實驗。致命ID,沉默的羔羊。入侵腦細胞。異度空間。等等


《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女主角從人人意淫的對象,到戰爭勝利後全鎮人民假正義之名對女主角進行各種羞辱,再到女主角丈夫作為抗戰英雄回歸後,那些曾經參加迫害過的小人態度的轉變。深刻反映了人性的自私與醜陋。


一部是耶魯大學心理學公開課提到的
《記憶碎片》 諾蘭導演

另外個人推薦布努埃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怪誕的夢境,非常有意思。結局一群人走在路上,完全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夢。

還有科恩兄弟的《撫養亞利桑納》《越獄三王》《沉默的男人》《老無所依》,表面看都是犯罪片,仔細一看,其實都是同一個主題—自我,本我,超我

還有一部大衛科南伯格的《談心療法》,評價不高,但是對於了解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基情,還是挺有幫助的,而且導演一直在暗示兩人分道揚鑣的真正原因。


《告白》

兩大男主的背後都有一個病態的家庭。至於美原電影透露不多而我沒看小說,所以不造。
當然不是說家庭環境可以和他們的人格互為因果。但多少可以看出影響多麼深。
班主任幾乎招招都是會心一擊。


上榜理由:戀母情結;青春期自我同一性混亂;霍妮提出的神經症癥狀;


先佔坑,有時間了再更。


社會心理學:死亡實驗。釋夢:穆赫蘭道。心理治療:k星異客,心靈捕手,禁閉島。厭惡療法:發條橙 。多重人格:致命ID,搏擊俱樂部,捉迷藏。潛意識:盜夢空間。沉默的羔羊是我的最愛。基本大家提的我都看過。現在還在硬碟里待著。


飛越瘋人院,超脫


為啥我覺得《蝙蝠俠 黑騎士》也符合這個條件


推薦閱讀:

《超體》有哪些不科學的地方?
如何看待九州向大銀幕方向的嘗試以及九州系列電影計劃?
為什麼《摔跤吧!爸爸》爭議這麼大?
美國隊長的盾牌要是扣在光滑的地板上,能摳起來嗎?
《環太平洋》有沒有吸取《EVA》的元素?

TAG:電影 | 心理學 | 電影推薦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