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暴力對待過的中國孩子也會在成年後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嗎?

美國影視劇里,動不動就心理創傷。

小時候被父母打過啦,上學時被老師當眾批評啦,當兵時擊斃大量敵人啦,都能在心裡留下深刻陰影,進而嚴重影響到後來的正常生活。
但這些事情,好像對中國人來說壓根不算是個事。被父母打貌似是家常便飯,被老師當眾批評過些年就忘光了,上陣殺敵是本分、殺越多越自豪,很少聽說有人因此就心態扭曲。
是美國人太矯情了嗎?還是中國人活得太糙?
=======================================
感謝@俞靈均 提出了個很好的點:懲戒式體罰和宣洩式毆打的不同,中國父母打孩子的主流是懲戒;歐美近年來已較少體罰了,一旦出現父母打孩子很可能就是父母酗酒之後的泄憤式毆打。
=======================================
其實我想問的是,社會普遍環境和文化傳統對於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個孩子生活在蠻荒時代,吃不飽穿不暖,所有人都一樣。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面對豺狼虎豹的威脅,經常半夜被叫醒,緊急轉移,顛沛流離。
另一個孩子生活在當代的發達國家,周圍人都衣食無憂,但只有這個孩子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動輒半夜裡被叫醒躲避(有債主突擊上門討債)。
這兩種不同的環境,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否有不同的影響?
=======================================
衛計委發布的中國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人口總數,是將輕度焦慮輕度抑鬱都算進去的。

我的問題的限制條件是:
1. 嚴重的心理創傷,已經嚴重影響到將來正常生活的。
2. 被父母打所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問題引起的心理創傷。
可能是我之前表述不清,引起誤解。抱歉了。


各種高票答案已經把嚴重的、明顯的心理創傷都說得差不多了。我說點好像還沒怎麼有人提到的一點。

過去,因為中國家庭的結構,親子關係的普遍特點,比較缺乏感情交流。最能描述這種狀態的一個中國特色的辭彙是「問心無愧」,父母、孩子做了什麼為對方著想的事也不會說出來,問心無愧就行。當然更多的是雙方都沒有真正為對方著想,但是都以為自己出發點就是為了對方。

我小時候跟父母最常見的一種相處模式就是,跟他們逛街,我看到個挺漂亮的衣服,我會說這個衣服挺漂亮的啊(而不是爸媽我想要這個衣服能不能給我買),父母一看,覺得一般般就掠過了。最後逛了半天,往往我什麼也沒買到,或者買到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慢慢地這種相處模式對自己的影響就變成了:

不願意、也不懂表達自己的感情需求。

後來我談戀愛,初戀,異地戀,大學畢業的時候分手了,對方在自己大學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打電話給我說。我一聽,心情很沉重,但說不出來,客套了幾句就把電話掛了,然後自己心情壓抑,飯都吃不下,但就是不跟對方說,也不知道怎麼說。

美劇里的美國人普遍沒有這種毛病(為此我還跑去quora發過一個問題問是不是美國人真的像電視那樣婚戀關係里有矛盾了會想辦法坐下來談,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如果雙方處在一段確定的戀情關係里,那麼雙方有什麼重要的決定,都習慣坐下來,好好談。比如你要留在某個遙遠的地方工作,正式簽約前應該跟對方商討說,我拿到了某某公司的offer,基於什麼什麼原因,我想去那個公司工作。對方一聽,覺得不高興,也會當場表達出來說,你要是留在那麼遠的地方,我們的關係是不可能保持得下去的,除非你覺得我也可以去那裡找一份工作,而這樣可能又會有什麼什麼樣的問題。總之雙方會談,也許會有火藥味也許最終達成共識,但都會注重交流雙方的情緒和意見。

我剛才說我的這個談戀愛分手的個案大家不要以為很少見,留意一下你會發現其實中國人(尤其是80後以及更老一輩的)在婚戀關係里特別彆扭。比如說夫妻雙方不合,老婆的情緒發泄得要靠閨蜜,老公很可能就要跟自己的死黨出去喝上兩杯,雙方發生的矛盾,最後要解決不是靠坐下來面對面儘可能心平氣和去談,而是隨著時間過去,先慢慢淡化這個矛盾,靠所謂的雙方默契來解決,有些可能根本就沒有解決,就一拖再拖(比如經典的婆媳矛盾)。

為什麼中國人的夫妻雙方做不到坐下來談?因為大部分人在小時候試圖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時得到的反饋都是消極的(父母忽略、或者認為小朋友就是矯情)。

我再說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典型的案例。我有個外甥女,三年級,該學英語了,有一天因為父母沒空放我這兒讓我幫忙照看一下,還強調說她英語不太好讓我給指點指點。我先跟她玩了一會,後來要寫作業了,英語作業。我就說,你開口念呀,不開口念的英語沒用的。她就一直抿著嘴,我想辦法鼓勵她,最後發現她竟然哭了,把我嚇一跳。

後來我去她家吃飯就特意留意她跟父母之間的溝通模式,發現她父母對她特別喜歡用命令的語氣,要做這個,做那個,一看到有抵觸的情緒或者表情,兜頭就罵,她雖然才三年級,就已經在很努力剋制自己的所謂「負面情緒」,免得挨罵。

我幾乎可以肯定她以後長大了也不會喜歡跟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些不是什麼很嚴重、一般情況也不會導致反人類行為的問題,但說真的,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這樣活著好累。


8月5日更新:感謝知乎網友們的熱情,評論和私信我都一一閱讀過了,很遺憾,因為時間有限,而且出於保護來訪者隱私的考慮,我並不能一一回復。目前我沒有開設網路心理諮詢,如果以後開通了,會通知大家。

看到評論和私信中那麼多關於童年創傷的故事,我與大家一起心痛著,允許自己哀悼失去的童年歡笑,心疼過去受過傷的自己,憤怒給予傷害的人或行為,是創傷癒合路上必經的過程。不過,人生的路還很長,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此外,還收到了一些無理詆毀的評論與私信,對此我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不解釋。

為什麼知乎答題還要給出文獻?是因為我覺得我答題答得再怎麼好,也不可能超過那些歷經層層修改的學術論文,如果大家覺得有什麼不懂或者存疑的地方,可以參考回這些文獻。

以上。
———————————————————————————————————————————
贊同@李曉煦 的回答。
但是,作為一名專門做創傷的心理諮詢師,我必須得要說明的是,體罰和肢體虐待是兩回事情,問題中的「打」沒有講到底是哪種情況,但以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來看(80後70後),虐待的情況遠遠多於體罰。

體罰(Discipline):這是父母對於特定的不良行為的一種反應,是事先與孩子商量好的規則,當孩子做了某不良行為,他/她是能夠預料到體罰的到來的。

肢體虐待(physical abuse):虐待是孩子不能預料的,往往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他/她被父母打了。之前父母沒有與孩子達成過規則,孩子不知道他/她做了什麼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體罰和肢體虐待往往都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憤怒。
然而,體罰,一般來講,父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和教育孩子,告訴孩子怎樣做才能達成父母的希望。體罰有度有量,不會因為父母的情緒而改變。肢體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泄憤怒情緒,並且用「打」來告訴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你必須要無條件服從我。父母越是憤怒,肢體虐待越嚴重。

一般受到體罰的孩子,不會害怕父母,而是會尊敬父母與父母制定的規則。

大家可以自己判斷一下,小時候被打的情況到底是體罰還是肢體虐待。

說完了這兩者的區別,再來說說看被打大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創傷,可以對照中國社會的現象來看看是不是這些創傷的折射。

P.S. 這裡被「打大」指的是肢體虐待。虐待會直接導致的心理疾病童年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我在另一個回答童年時的家動蕩且無法給予自己安全感,成年後能做些什麼讓自己安寧下來? - 朵拉陳的回答中已有解答,在此不再重複了。

1. 情感上的影響

被打大的孩子一般都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好像捉摸不透,常常困惑於他們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比如說突然暴怒,或者社交恐懼等),這是因為他們從小的成長環境不鼓勵,甚至嚴厲地懲罰孩子的情緒表達,孩子沒學過怎樣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並且由於中國社會「家醜不外揚」以及「棒下出孝子」等在我看來是victim blaming的文化傳統,孩子們對被父母打罵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洩,只能轉化為向自己的攻擊,例如認為「都是我不好好做作業所以才會被我爸爸揍」,通過攻擊自己為父母的虐待行為作出解釋

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虐待中生存的策略是相信自己是那個有罪的人生活在上帝主導的世界,而不是接受自己其實生活在由魔鬼主導的世界裡。他們心力內投的「客體」(父母),其實不是真正的父母,而是自己的想像。這往往也影響了他們日後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因為他們要保護想像中父母的「好」,不願意接受真相發現自己的「好」。

這是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做心理諮詢的原因呢?據CNN報道顯示2009年,我國患精神疾病的人口已超過1.7億,而住院治療的不超過15萬(CNN原文:「Around 173 million Chinese suffer from a mental disorder, according to a 2009 study published i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he Lancet. 」).

成年後,這些內化的負面情緒日積月累,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還有些人會用酒精、毒品、賭博、濫交等自我毀滅行為來麻痹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些其實都是源於他們對於童年陰影的「自我調節機制」。

許多成年人的「無名之火」,其實都是冤有頭債有主。你開車的時候對著路人大吼的時候,你其實是想對誰大吼?你回家了以後向著老婆臭臉的時候,你其實是想給誰臉色看?你對著孩子屁股狠狠踹了幾下,你其實是想告訴誰你比他/她強大?

你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那麼的強烈?我覺得很多中國人從小到大都沒有細細想過這些問題。然而,只有把情緒歸根究源了,才能化解。不然的話,極端的例子就是會出現拿刀捅人、路怒症、摔孩子等等駭人聽聞又莫名其妙的社會事件。

2. 自我認識和他人關係的影響

被打大的孩子一般往往覺得很難信任別人,因為在兒童時期,本該保護和養育兒童的成年人卻對他們虐打和辱罵,這是對兒童深深的背叛。這在我國社會也很常見,人與人缺乏基本的信任。

難以信任別人的結果,就是難以形成和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澳大利亞的一個調查顯示,被打大的孩子們,成年之後會比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敗,而且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Draper, Pirkis et al. 2008)。我想中國這愈演愈烈的離婚率和小三率,也說不定是這暴力家庭背景的衍生。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不對?當被父母一直罵「你這個笨蛋」,「你這個沒用的人」,孩子會不知不覺地相信這些評價,並且認為這就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這就導致了當孩子長大了以後強烈的自卑感和自輕感。

比如說,當一件事情沒做成的時候,一個受過打罵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脫口而出「我真他媽的沒用,真他媽的是個笨蛋」,並且感到十分的泄氣並且輕易地放棄。

在婚戀方面,被打大的孩子會想到「我這麼蠢/笨/懶,不值得被人好好愛」,所以自暴自棄,甘當二奶,或者遇人不淑再遭家暴這種事情,在家庭不幸的孩子身上也很多見。

重新建立對自己的信心以及他人關係的信任,是治療童年創傷最重要的一步。

3. 身體健康的影響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是一直處於「驚嚇」中的,因為打罵的不確定性。這讓他們的情緒一直處於警惕和高漲的狀態中。


一般都有睡眠問題,免疫系統很差,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些身體上的問題:比如說婦科問題,腸道易激綜合征,偏頭痛,心臟問題等。

更別提這些年來孩子被父母虐打致死致殘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了。


文獻:

Draper, B., Pfaff, J. J., Pirkis, J., Snowdon, J., Lautenschlager, N. T., Wilson, I., Almeida, O. P. (2008).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General Practice Proj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6(2), 262-271.


Bostrom, M. (2003). Discipline and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parents, parenting, child development and child abuse. Severna Park, MD: Public Knowledge, LLC.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MentalHealthStation,一個簡單的心理隨筆。


我日他娘的沒出現心理創傷。
因為中國很多人還認為抑鬱症就是「想不開」,「就你事多」呢。所以「小時候那個不被打,早就過去了」
我七八歲背誦的古詩文都忘不了,媽的我七八歲挨得打能忘?
媽的鋼筋鋼條都上了我能忘?打完小半個月我特么都不能坐著我能忘?我特么當時沒被打傻了就肯定不會忘啊。我平時不說是一碼事,這種東西不可能忘記了。
我日他娘的沒出現心理創傷!不過是一群人根本不當回事還生說沒有吧。


Hi大家好。又是一個深夜我來更新了,又鼓足勇氣看了自己的答案和大家的評論。(之前一直沒勇氣回顧,?╭╮?我很玻璃心,會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我不會看)。謝謝大家的鼓勵,理解,和吐槽我16歲還用拼音的,寫字丑的。。現在再回顧也沒那麼難受了。
我現在24歲了。再有五天就結束四年的留學生活準備回國了。我和我父母幾乎每周視頻一個小時左右,他們現在會聽我講道理,會贊同我的說法,不會強迫我做任何事。甚至,會說你想去哪裡工作我們都支持你,只要你過得好。
不說什麼原諒不原諒的吧。原生家庭對很多人來說像牢籠,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可以選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了,我們可以去組成一個有新傳統的新家庭。也許有些事很難克服,但並不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家都有新的開始?( ′???` )比心。

-----------------------------------------
以下是原答案。

哭著看完了幾乎前一百條答案。被很多話戳中。
去翻了六七年前自己寫的日記。如果不去看,真的不記得當時自己是有多憤恨。

字很醜,還夾雜著拼音和錯別字。說的話直白又幼稚,但是當時的心情就是這個樣子。

我現在談戀愛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容易暴躁也極端,非常決絕,但是也不覺得後悔,沒心沒肺。
不喜歡孩子,也不想生養小孩。
有社交障礙,對於突如其來的熱情不會回應,對於第一次見面會覺得非常局促和尷尬。
和伴侶一起的時候,常常下意識的打擊對方,否定對方。
我一直覺得我內心有個地方死氣沉沉,不會感動,沒有反應。

現在想起來,我不想說我父母是怎麼對待我的,我會好好看一下大家的回答,和建議,希望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與過去的父母握手言和,與過去的自己一些安慰,慢慢變得更好。


說說我爺爺吧。
他小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然後爸爸娶了後媽,後媽生了好幾個孩子。他就在那樣的家庭長大。
有次我和爺爺奶奶在家吃飯,偶爾說起了鄰居家沒有媽的小孩,爺爺忽然想起了小時候。當時他一直吃不飽,結果有次突然回家,發現後媽趁他不在家,給弟弟妹妹做了很多好吃的。他說著就放下筷子,泣不成聲,那是我僅有的一次看見爺爺流淚。


8月8日晚補充。
補充下, 其實爺爺是寬厚的人(或者說軟弱吧),工作以後,憑藉修理拖拉機的技術,賺到40多塊錢的工資,聽奶奶說當時就是高工資了,可是爺爺每個月都寄給家裡20塊錢,自己依然過得十分艱苦。性格缺陷也是無法避免的,這裡不提。
有評論說這答案不符合題意,這是答主審題不細緻造成的,只看到了心理創傷,跟父母的嚴格管教沒有關係。下面說答主自己的親身經歷。

第一件事。
答主從小上學,靠著一點小聰明,也能考上前幾名,雖然從來沒考過第一。可是答主神經比較大條,不記事,記不住老師留的作業,記不住哪天開學,凡此種種。有次記錯作業了,我媽去開家長會,回來當著奶奶的面指著我說:XXX(我的大名)啥也不是!現在想起來很來氣的,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奶奶家,又沒讓她帶著,她憑什麼那麼指責我?可當時只有傷心。
第二件事。
答主應該上了高中,有次在家不知道說起什麼事情,談到了對孩子講話的態度,我說太強硬是不對的,小孩也有面子。我媽露出很鄙夷的表情,說小逼崽子(她經常在生氣的時候用這詞說我)有什麼面子?!我認識到,跟她說再多都毫無意義。
第三件事。
高考。答主第一次高考,全省2279名,不夠「好大學的好專業」,最後錄取到哈工大的一個普通專業。我不願意重讀,可被我爸一頓咆哮嚇住了(暴脾氣)。他上學的時候是學霸,上山下鄉錯過高考,心中有遺憾。我被趕回去重讀,還住在爺爺奶奶家,特別鬱悶。高三的教室像蒸籠,既熱又悶,壓抑無比,差點憋出抑鬱症。結果第二年高考,我破紀錄的考到全省349名,但是分數估少了,所以還是報了哈工大。我爸知道分數以後就暴跳如雷,一個勁的數落我為什麼估錯了那麼多,最後來一句,要不你再讀一年吧!在他看來,考上名牌大學的高分專業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拼了(我的)命都值得。
後來,我經常做噩夢,突然回到縣城高中了,又重讀了,又開始刷題了,心想這尼瑪畢業都特么三十歲了啊!!!


怎麼可能沒有心理創傷,你知道我們國家為什麼這麼多人 既憎恨權威,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既喜歡大包大攬替別人決定,又特別喜歡推卸責任。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愛自己。有嚴重的依賴和反向依賴的心理模式怎麼形成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對他最大的要求是」聽話「 ,為討父母的歡心而活著,這讓多少人成年後 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和世俗的標準里。

很多父母在孩子做完任何事後都缺乏正面反饋,這讓多少人成年後永遠對自己不滿意,而又永遠相信自己無法做到滿意,從而變成了沒有執行力的人。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總是用」這是為你好「 」我工作忙都是為了你「」這種說辭無腦的推卸責任,讓孩子從小就憎恨強加給自己的責任,以致於成年後 變成不負責任的人。

到底是叢林造就了狼仔,還是狼仔造就了叢林?

========================殘忍而快速的分割線 上面是舊答案=====================

感謝大家的評論與贊 同,今天早上偶然發現這個回答 被很多人轉到微博上,估計有不少的所謂「聖母」 和 「欣賞中國傳統」的人在罵我,我在評論區里也拉黑了幾個人,不是因為他們反對,而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你沒有資格,你沒有發言權」的態度,不管這個態度是不是溫和或激烈的表現出來,我總會拉黑持有這種態度的人。
知乎的原則和氛圍是什麼?
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與見解。」
而不是「寫出高度具有 專業性,具有權威性,泛用性的大眾教材」
我 分享出的東西,你若喜歡就點個贊 ,不喜歡就點個反對和 沒有幫助。
我並不欠你們一篇論文或一套教材 。

回到問題本身, 在我國 孩子遭受不當的家庭環境 ,更多的並不是單純「懲戒式體罰」和無腦的」宣洩式毆打「 多數介於兩者之間,可以稱為」以懲戒為名宣洩「 即使父母們毫無自知,他們生活中的壓力,孩子做錯事,只是一個觸發點,之後就是壓力無腦式的宣洩。 有人稱家有家法,但是 家長是否以身作則,是否立法於顯,是否家長犯法與子女 同罪? 沒有的話 有什麼理由有什麼底氣敢把這種行為叫做」懲戒「? 無以樹信,何以立威?

寫些這些文字並非讓成年人把自己的生活中的不如意,把面臨的壓力, 責任再無腦的拋給已經無力負責,無力償還的父輩。
我只是想告訴那些年幼時遭遇 不公正對待,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人們,很多事,不是你們的錯,你們理應更好,你們可以更好,傷害是有原因的,不要怪罪自己,願你們都被溫柔對待。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我從過年離家到現在一個電話都沒打給父母過。因為感覺沒什麼可說的。小時候我和父母之間很難有稱得上是交流的時候,之間的對話多是信息的傳達,或者是他們對我的指導和訓斥。後來上大學離家後,就很少主動和家人聯繫。每次拿起電話的時候就會想,這點事沒必要說吧,說了他們會不開心的吧?越往後就不想打電話回去了。但是我回家的時候,表現的也很正常甚至要比我身邊的同學朋友更親近家人。我經常會想這是為什麼?後來我發現在我和我父母的關係中我一直處於一種討好者的角色,後來慢慢的發現自己總是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時,我就開始躲著他們。但當在不得不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就又自動扮演起了討好者的角色。
現在的我喜歡逃避,宅,難與人長久相處。可能都與這種家庭關係有關吧!還有最大的問題是我可能不會想要結婚生子。
像我這種情況,我不說誰會知道。


我是比較抗揍的,當然這裡也感謝各位家長不殺之恩。
我長大後還算是個好人,但是用我老婆的話講:「你本來可以變得更好。」
我膽怯,在遊戲里pk都緊張得發抖。
我敏感,別人無心的舉動會讓我如臨大敵,甚至反擊。
我刻薄,說話總是帶著鄙夷且對人不對事,還會長時間的記仇,找後賬。
我厭惡自己的做派,因為總能從中看到父母的影子,但是我改不掉,那都是從小熟悉的,下意識的行為模式,只有事情過去,自己冷靜下來才能反思,然後後悔。


可能題主認為的大規模心理創傷是那種顯性的,比如重度的抑鬱症,重度精神分裂,這種實實在在影響到人生活的創傷。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能被看出來的創傷不可怕,起碼將棍棒教育的惡果暴露在了陽光下(你看你這樣打孩子把孩子打壞了),還可以治。


可怕的是打進骨子裡的暗病,這個治不了,而且有可能會禍害到下一代。


動物進化出痛覺就是為了規避各種各樣的危險,這個痛字有助於你更好地活下來。

面對小孩犯錯,很多家長沒有耐心去跟小孩解釋這樣做為什麼不對,即使解釋了,小孩可能都沒有相關概念以至於無法理解大人的解釋。怎麼辦,建立痛覺相關的條件反射唄,短平快!犯錯,打一頓,再犯再打,打到長記性為止!

但我那時就覺得很委屈,我為啥被打?莫名奇妙啊,去遊戲廳玩遊戲,怎麼就被打了?考試考差了,怎麼就被打了?辯解了幾句,怎麼打得更凶了?為了逃避毆打,我開始說假話。誒~,我發現說了假話後,我爸媽不打我了耶!好開心!結果謊言被拆穿之後,又被打的半死。父母為了治好我說謊的毛病,跟我說,你說實話,我們不打你,然後我說了實話,麻痹打的更凶,草!以後誰還講真話?我只知道做這件事會被打,所以我不能去做,那如果我做了不被發現,豈不是就不會被打了?


這就是我當時小學3年級的想法,可不可怕?還好我現在能意識到當初這些「思想種子」有多危險,也慶幸自己沒長歪。


看看棍棒教育帶來了什麼,第一,沒有思考的愚昧,你只知道做這件事會被打,不知道為什麼被打,一棍子下去你就不會思考了。第二,逃避以及謊言,小孩說謊要麼為了獲得更多的好處,要麼就是為了逃避懲罰,接踵而來的伴隨癥狀還有責任感榮辱觀缺失。第三,僥倖心理,投機取巧。


有了這三個惡劣本性慢慢發酵,什麼樣的敗壞品德調配不出來?這種暗病比這人被打到精神出問題都可怕百倍。


還是打個形象的比喻好了,棍棒教育如同病毒,有的人中了毒發作了出了問題死了,病毒到他這就斷了,不會再害人了。有的人卻成了病毒攜帶者,還作出了一番成就,看!他就是中了這毒才有這番成就的!施毒者引以為傲,中毒者信以為真,這特么就要惡性循環了!題主認為的大規模創傷,就好比03年的非典,大規模的顯性反應出問題,但是正因為大規模的暴露問題引起了重視,這病毒不出1年就被滅了!而棍棒教育這毒,毒了有幾千年!


我記得以前看鄭淵潔的《智齒》的時候,有一個橋段。裡面男主角的兒子是個小學生,在學校被冤枉偷東西,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要告訴我爸」。聽到這話老師愣了一下,因為老師的想法本來是「你要不從實招來,我就告訴你爸」

你覺得在中國有幾對父子能夠如此依賴信任?

連「請家長」都成為學校的一種處罰手段,你還說沒有心理創傷?
--------------------------------------------------------------------------------------------------
經評論提醒,原著中是女兒,特此更正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何況成年人了,誰會把我有「心理創傷」這四個字寫在臉上,不說不代表不難過,不流淚不代表不痛。

我不曉得你們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隻被樹枝劃傷肚子的猴子,它為此留了很多血,而它見到朋友就扒開自己的傷口,說我受傷了,傷口好痛,它的朋友們就安慰它,同情它甚至告訴它治療方法,可它後面還是繼續扒開傷口給別人看,最後感染而死。

你跟別人說起你的傷痛,同樣是在撕扯自己已經癒合的傷口,每一次撕扯傷口就換來更大創傷,更何況你的傷痛說與關心的人聽,會換來他們的心疼,而被那些不懷好意的小人知道,則是他們當做取樂的素材,時間久了你就懶得開口,而那些疼痛被深埋在心裡,逐漸扭曲著你的心靈。

我也同樣經歷過這個階段,所以我很清楚知道這個過程,你要造就一個孩子的心理扭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她做了什麼不順你意的時候,或者完全沒有理由的時候,暴打她一頓,刻意把家裡門鎖上,不讓她出去硬是餓著她一天,等等,或許她還是看似正常地長大了,但出了社會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與人接觸時掩藏自己,努力讓自己不像一個奇葩,不敢敢跟別人走太近,生怕別人發現自己那些難以忍受的缺點,在表面上她笑著但是心裡卻硬生生地把人們隔離了出去,自己快樂的時候總是一大幫子人,卻在受到挫折時翻遍通訊錄找不到人訴說,因為不相信任何人。

你當然發現不了,因為我們都是一副沒事人的樣子,沒有提起,誰又知道誰身上發生了什麼,說白了,我們都是裝在套子里的人罷了。


創傷人群過於龐大,就形成了一個常量。這種常量讓你意識不到創傷。
舉例說明,中國的孩子在出生就被斬斷了一隻胳膊,這種傷害在最初痛徹心扉,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似乎忘記了這種疼痛,雖然生活中會出現諸多不便,然而看看其他人也是這個樣子,便也習慣了,滿大街都是缺胳膊的人。偶爾身邊出現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則會被眾人視作異類「你看那個人,父母的話都不聽,不孝子,嘖嘖嘖。」
而想要意識到這種傷害的存在,只有哪天把你丟到一個四肢健全的環境里,你才會發現,其實你才是那個殘疾的人。突然傷口的疼痛從童年洶湧撲來,不可遏制痛哭流涕。
身體的殘疾一眼便可看到,然而心理的殘疾卻難以察覺,集體性的心理殘疾更是國人之殤。
悲哀。


我有一個學生,彈琴的時候身後有影子和聲音就會分神出錯。
我問他,你小時候練琴是不是父母喜歡從後面看你彈,出錯了就突然伸手打?
他特別驚訝問我:老師你怎麼知道?
我笑著說,感覺有東西靠近的時候不要慌,真的不放心你可以看琴板的反光來注意安全。慢慢就可以控制了。
他說他會試試,然後有點兒開心的說真的好用哎。

------

嗯,我為什麼會知道呢?
因為有人在身後就無法安心彈琴或做事的問題,我用了很多年去克服。
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要身後有人經過就會忍不住全身發抖,會習慣性走在隊伍的最後,會時常回頭看身後的安全距離。
而我克服的第一步就是讓身後的環境被自己能掌握,利用反光體來隨時觀察自己的處境。

------

但直到今天,我還是養成了不突然在別人身後說話或出現的行為習慣。包括上課的時候,如果要做示範要打斷學生,我一定會從側面給他們「老師要靠近我」的心理暗示後再伸手。
對於這種會無端緊張的學生則會在他們已知我在身旁的情況下從側面走到身後。讓他們感受身後有人其實也並不可怕。以此來讓他們儘可能放鬆。

------

你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反社會反人類的大事。
但童年受到的傷害,一代一代,經年累月的存在著,從未消失。


謝邀。


大家發現不了,才說明這個事的嚴重性。說明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事太他媽普遍了,我們都不當回事了。


中國人普遍的自卑和嚴重的戾氣,就是家暴所產生的心理創傷。

一般來說,家庭暴力普遍的會導致自卑和戾氣,有其他誘因會轉為暴力傾向。

通過觀察幼兒行為,可以看到一個特徵。假設幼兒被攻擊,而自己不能攻擊到對方。通常會攻擊自己,從而釋放內心的情緒。然而在成長階段中,暴力往往是不可反抗的行為,伴隨的還有語言攻擊。

語言暴力造成自卑感。——兒童的心理很脆弱。當有人不停的謾罵和侮辱,又無法擺脫這種環境,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自己解脫,就是認為對方罵的是對的。大腦意識會讓自己接受這樣一種看法,以免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持續性的焦慮和不安。

肢體暴力產生膽怯。——膽怯是一種神經質的行為。往往來自毫無理由的家庭暴力,一點小事就遭到懲罰,可能懲罰並不嚴重,但往往在心理產生了一個機制,遇見點什麼事都感到害怕,這是一種心理投射。

無法反抗帶來的戾氣。——情緒是需要釋放的。大量的積壓就會產生戾氣,然而越是自卑,越是膽怯,情緒越難以釋放,積壓的戾氣就越來越嚴重。從而有可能引起一種行為:「報復社會」。

所以...網路噴子你懂的。(自卑,膽怯,懦弱,戾氣,想證明自己的存在)
所以...每次看到人肉搜索,我都覺得是精神病人的集體狂歡。
所以...大家都挺可憐的。


由於暴力的不同(規戒或無理,程度),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也會不同。但可以看到一個中國人普遍的人格特徵,服從權威。通常在中國的家庭觀念里,只要你聽話就有獎勵,不聽話就挨揍。從而讓天朝子民的人格形成了一套與之匹配的生存機制。

如果大家都這個逼樣,我們又怎麼能發現不正常呢?根據天朝名言所說——「你跟大家不一樣,你不正常。」那麼我們跟大家都一樣,看起來好正常的。

中國的父母有一個誤會,他們覺得暴力下出好孩子。而教出的只是盲目聽話,且扭曲懦弱的人。
他們認為好孩子就是,老實巴交,聽話。哪怕有一天他的孩子出去把人給捅死了,還他媽有臉說:「他平時不是這樣的啊,我的孩子是好孩子啊,從不敢跟我頂嘴,一定是你們誤會了」。

家暴的影響遠遠不止如此。

孤獨無助:在家庭暴力後獨自一人呆著。或面壁懲罰,或鎖在屋中。
冷漠自私:在暴力環境下外界冷漠。比如其他親人的冷漠,鄰居的冷漠。
缺愛:在成長環境里渴望被關懷,而中國的家長非常習慣於冷暴力。

而更嚴重的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緻來

在家庭暴力環境里,人會產生自卑心理。頻繁過度的自卑導致過度的反彈。自卑從心理機制上來說是個好事,它讓人進步,或轉換目標,從別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優勢。然而在家庭暴力的環境里,經常性的語言暴力導致長期自卑和焦慮,從而產生了一種絞盡腦汁想證明自己的心態。

我覺得這對人來說是最難以忍受的。對什麼都提不起勁,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旦在一件事情里證明不了自己,立即進入焦慮的狀態,而後自卑,反彈,幻想自己能一飛衝天,一旦發現無望,立即循環焦慮,自卑,過度反彈這樣一個過程。從而失去了人生樂趣。


都這樣了還不叫心理創傷。那我真不知道什麼才算心理創傷了。


恰恰相反,心理創傷是極其普遍而且是危害巨大的,家庭創傷造成的問題折磨了幾代人,很多受害者重新變成施暴者,深陷其中的人只感受到痛苦,卻並未察覺到原因
講一個學員的案例【案例的公開已獲得學員授權,且案例中個人信息已處理】
學員是一個30多歲的女企業家,正在二次創業,面臨較嚴重的拖延狀況,時間管理出現很嚴重問題,自己無法克服來參加私指課,在培訓中,發現更加嚴重的問題:她無意的提到她不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給她帶來的精力方面的困擾:
家庭關係異常冷清、婚姻幾近崩潰
對兒子同時存在溺愛和虐待的情況
經濟收入很高,但是嚴重缺乏幸福感,輕度抑鬱
自我對生活的整體評價用她自己的話講:感覺生活麻木而且絕望
我就問到了她的童年
她講,她父親脾氣暴戾,酗酒,一點小事就會動手打人,母親生完女兒就被毆打住院。父親同樣殘暴的對待她和她的哥哥,後來父母離異,兄妹跟隨母親生活
戀愛時,她特別害怕自己的未來的丈夫會和父親一樣打人
這成為了她挑選結婚對象的重要指標
她特地找了一個看起來溫和儒雅,沒有任何威脅的工程師,是個技術口的優秀年輕人
但結婚之前,還是感覺深深的焦慮,為了再次印證:無論發生什麼男友都不會動手
在婚前的一次家宴,她因為一點小事很無禮的當著男友父母的面打了男友一巴掌
當時她老公捂著臉很驚恐的看著他,依舊沒有要動手的意思,這才徹底放心
婚後,她對丈夫很不滿意,如同對自己和生活很不滿意一樣
她覺得丈夫沒有情趣、不愛幹家務、沒有男子漢氣概等等
婚後的生活幾乎就處在一個她不斷的挑她老公的毛病,她老公則默默忍受的境況
家庭環境異常冷清,夫妻像是陌路人
在我看來,她老公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儒雅而且異於常人的隱忍,妻子口中所謂的毛病,吹毛求疵的成分多一些
在親子關係當中,問題同樣也很嚴重
溺愛和虐待並存,生活方面異常的遷就和呵護,吃用都是最好的
學習方面則是非常的嚴厲,給孩子安排了很多補習班,孩子稍微流露一些不快
懈怠或者任性的時候,她就會非常嚴厲的去批評,也會使用體罰
她自己的話講就是,抑制不住的一種想要打孩子的衝動
父親至今獨居,她到現在仍舊非常恨她父親,過年只去看望母親,孩子從來沒讓見過姥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他的哥哥性格孤僻,脾氣非常的暴虐幾乎是他父親的翻版,只是不喜歡喝酒,婚後一年離婚,離婚的原因也是家暴,曾懷孕期間毆打妻子致傷,孩子生下後,母親照看兒媳期間也曾對母親毆打和辱罵多次
兄妹兩個關係冷淡,幾乎不怎麼打交道
這其實是典型的因為早年被父母不恰當的對待而導致的心理創傷
但是問題除非惡化到需要看心理醫生
不然很多人根本無法察覺這是因為早期被父母的不恰當對待而產生的「創傷」
為什麼這位女士如此的挑剔丈夫,以至於婚姻關係變得像父母的婚姻一樣冷淡呢?
精神分析上講叫做「移情」也就是轉移關係,她把早年和父親的關係,轉移到了和丈夫的關係中,這是普遍存在的情況,之所以婚姻不順
病態的父女關係造成了病態的夫妻關係
她在潛意識裡一直試圖通過自己的「無理行為」「引誘」自己的丈夫像父親那樣對待自己,也就是毆打虐待自己,如果不是他丈夫性格上的隱忍,發生這一切幾乎是必然
這是她意識層面無法理解的一種潛意識做法
這也是童年遭受暴力創傷之後普遍存在的問題
1、嚴重創傷者,成年之後仍舊存在暴力問題,也就是傾向於用攻擊來表達情緒,最終不是成為了施暴者,就是成為了引誘對方施暴的」受暴者「
2、溝通能力弱,也就是我們下意識的會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緒,難過的時候不能夠通過語言」溝通「來說明:我很難過,而是採用「行為、動作」比如:悶在那裡不吃飯,不說話來表達難過
嚴重的會通過「讓你也難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難過,比如通過毆打,謾罵引起對方的痛苦,讓你感受到他的痛苦
3、缺乏安全感,親密情感關係中像抽水機,總是向對方索取愛和關懷,同時不停的抱怨對方給的少,給對方過多壓力,多疑而薄情,不敢徹底的把情感開放,總是有所防範和保留,很難也不敢動真情
4、內耗嚴重:經常性、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外強中乾,看起來兇悍,大大咧咧,內心脆弱敏感,經常性的自我否定,內耗嚴重,非常耗損精力,會讓自己沒有氣力去處理好外部事務,案例中的女學員嚴重的拖延也是來源於此
5、弱勢:不敢拒絕,討好迷信權威,逆來順受,特別容易被事情和環境左右,自己的時間、空間、利益特別容易被侵佔,同時缺乏自我保護和有效溝通的手段,一般是採用「讓自己難受」「或者讓別人難受的」方式來發泄情感,把關係弄糟
重度的會存在家暴和犯罪行為
輕度的就是各種情感障礙,自我發展障礙
去年接訓的幾例重度的拖延學員也是與此有關
暴力問題很可能是「口欲期」問題,就是語言能力沒有充分發展,表達情緒和感受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表述
輕度的會通過折磨自己來表示「我很難受」
重度的會通過折磨他人,通過讓他人同樣難受,來表達「我很難受」
最後的建議是,如果長期遭受家暴的困擾,不管是施暴者,還是受虐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問題,建議做心理諮詢
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可以自己學習「精神分析」相關的知識,來自我救贖
生活應該是很美好的,不公平的早年經歷讓你們承受了很多不該承受的痛,希望你們可以實現自我救贖,從家暴的怪圈中走出來

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一次做一個英語的小測驗,大致是讓你根據句子意思選擇最適合的詞語。

裡面有個句子是這樣的,我就不寫英語了,直接給大家寫中文:

她的家人__了他,因為他失業了。

我一看,想都沒想就填寫了「懲罰」的英文單詞。然後錯了。我翻答案,發現這個地方的正確答案是「安慰」。

有些東西,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里不構成心理創傷,比如一個人有暴力傾向,或者待人很苛刻。在這個社會有時會成為美德。比如他可以說他的暴力傾向是「為你好」,他的刻薄是嚴厲。他欺騙他人是「有本事」,給自己說「不成功,就去死」是有上進心。

只不過有些人做得過火了點而已。


親戚的孩子,目前在同濟念大三,除了我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覺得他懂事乖順上進,是品學兼優的典範。而只有我知道,他內心的陰影一直都在。

他念初三那年,第一次找我求助。中考壓力對於他來說,異常的大。他來我單位找我,看到他的時候我很驚訝,兩眼無神,皮膚鬆散,整個人的狀態像一張弓,緊繃著,充滿焦慮。他在我辦公室坐了快兩小時,這期間我沒有催促他,他開口第一句話是「姑媽,我想死。」

那天,我聽到了讓我震驚的事情。他爸爸,我應該叫他四哥,是個農村戶口的無業游民,他媽媽是外來妹,爺爺開了一家小加工廠,全家的生活都靠爺爺一個人撐著。他媽媽在爺爺廠里當出納,爸爸除了工作什麼都干。吃喝嫖賭,沒有他不會的,在我們大家族內,他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一個敗類。賭錢輸了、喝多了、在外面受了氣了,回家就打老婆孩子,我這位嫂子沒有主見,雖然很愛孩子,但四哥打孩子的時候她是不敢勸阻的。小孩子是在極度恐懼的狀態下成長的,每到放學,別的孩子都急著回家,他寧可留在教室里把功課做完,天麻麻黑了才不情不願的回去。但是,就算這樣,關注到他的人也很少。

我問他為什麼想死,他說萬一考不上重點高中會被爸爸打死。我看著他,不是束手無策,而是心疼萬分。慢慢的給他做了心理疏導,他看上去精神了一些。第二天去找他爸聊了聊,他爸一開始死不承認打孩子的行為,我嚇唬他以後再打孩子我會報警,還會收養他兒子,讓他們斷絕父子關係。真得感謝他即是文盲又是法盲,居然被我唬住,這以後基本上不再對孩子動手。但是,依舊打老婆。看到媽媽被打受屈,小朋友的內心也是崩潰的。高中住校,他暫時逃離了可怕的家庭,寒暑假借口補習,經常住在我家。

在我家住的日子,我仔細觀察他。他處處謹慎,膽小,自卑。每天起很早打掃衛生,無意中打破我爸的煙灰缸好多天都惴惴不安,吃飯盛多少吃多少不敢夾菜,很想要遊戲機不敢碰,明明很想上網卻一再婉拒我爸讓他隨意玩的邀請。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我爸養的金魚死了,其實是因為一天當中被不同的人餵了四次魚食,脹死了。他一再的跟我和我爸認錯,說不是故意的。我爸讓他放鬆點,還告訴他魚死的真正原因,但他仍然一個勁的認錯,搞得我爸非常無奈。

我特地把他帶出去吃飯,跟他溝通,之後,他的狀態又好了一點。

高考之前,再次出現中考時的狀態,整個人很糟糕,拚命學習,一天的睡眠不超過五個小時,他媽媽給我打電話,我以幫他補課為名把他接來我家,幫他疏壓,他對我說姑媽我都懂,我知道我現在很不好,但我必須拚命,我要考上好大學,最好是外地的大學,只有那樣我才能逃離父母。

現在他是大三的學生,成績很好,正在準備出國,他爺爺給他承諾支持他留學。他一再對我強調,出國最大的目的是離開家,最好永遠不回來。

他是個很乖的孩子,外人能看到的他的表現都符合好孩子的標準。他對人對動物都保持著善良,從沒因為內心的惶恐不安而虐待過任何一隻小動物。但他對父母有些無限的恨意和恐懼,他只想逃離。

我希望他遠走高飛,因為我知道他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休養內心。他一直以來沒有傷害過其他人,我相信以後也不會,他是有能力明辨是非的孩子,也懂得包容。但父母給他的傷害,這輩子都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他,他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模仿父親的劣行,但因為那些劣行造成的心理創傷是無法抹去的。

並不是每個被傷害過的孩子都會在長大後報復社會,但他們內心的裂縫一生都無法彌補。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們寬容他們,他們害怕踏錯一步,活得緊繃,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父母的印記。我只希望我親近的這位小朋友,能獲取調整心態的能力,在時間的流逝中,內心真正強大起來。


看到那個孩子高考後自殺的新聞,究其背後的原因,還是因為被打,所以又把痛苦給勾了出。

假如那個孩子沒有死,那從小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了能正常生活嗎?
1

高考分數陸續揭幕,雖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總算也要開始一段新的人生。可有些孩子卻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數了。

比如四川達州的小斯,

因為他參加完高考後,在QQ空間留下長達2800多字的遺書,自殺了。

遺書中除了發泄他積聚以久的不滿之外,還描述了他和父母相處的各種細節:

比如,明明答應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獎勵一塊錢,卻沒有兌現過;

比如,經常無緣無故被打,考98分要被罵,吃飯打嗝要被打,夾菜姿勢不對也要打;

比如,很難的月考,考到全校73名,媽媽一句安慰都沒有。「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比如,手機不給買,遊戲不給玩,甚至看到QQ在線要被罵

……

可即便是這樣,孩子死後,父母不是忙著尋找原因吸取教訓,而是第一時間忙著辯白:「他怎麼不想想我們的好。」

顯然小斯已經預見到了父母的反應,所以他的遺書上說,「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

「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才十幾歲的孩子,怎麼就會有如此強烈的厭世情緒。

也許有專家會跳出來說,現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不過被爸媽說兩句,打兩下,誰不都是那樣過來的?

好吧,那假設小斯沒有死,帶著這些創傷長大了,他會怎樣。那些從小受過的傷害,長大了就會不治而愈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並沒有

2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類似小斯經歷的人。

他小時候喜歡畫畫,並且也很有天份,老師把年級出黑板報的任務都教給他。他最想要的就是一個寫生板和一個可以背在身上的筆套。可他爸說這樣會影響學習,死活不給買。自己偷偷做了一個,被發現後二話不說就給扔了。

中午放學被留堂,不能及時趕回家熱飯給他爸吃(他爸單位離家步行5分鐘的路程),他爸追到學校,當著全校所有老師和同學的面一頓暴打。

答應了暑假帶他出去玩,一年一年從放假等到開學,一次也沒有過。

作業從來不輔導,哪天想起來了,發現字寫的不夠工整,就連整本作業、課本都撕掉。

吃飯時一言不合就拿手上的東西打過來,筷子、毛巾、板凳、痒痒撓都挨過,每天都有「新驚喜」,打到累為止,被打了還不給飯吃。

考到全班第二名還是會被打,會說「我從來都是考第一的,你怎麼不考第一」。既然考得好壞都要打,那還用功念書幹什麼呢?

所以他很早就輟學。

寒冬臘月離家出走四十多天,也沒有人去找他,只能蹭在人家五塊錢一晚的網吧里取暖。

被好心的同學帶回家,看到人家早餐吃牛奶麵包,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自己難過得心如刀割。

……

以上的文字不知道你看了之後會有什麼感想,但其實這些乾巴巴的文字,根本沒法跟他口述的情節相媲美,總之我第一次聽他說的時候,整個人都震驚了。

腦海里只有一句話,「你是親生的嗎?是親生的嗎?」

別問我為什麼知道辣么多細節,實在是他每天在我耳邊繪聲繪色地嘮叨,那些情節我可能比他自己還印象深刻。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這個從小就被暴力對待的人就是不高興先生。

與小斯不同的是,不高興先生沒有去死,而是選擇了活下去。

但生活也並沒有因為他選擇了相對死,更艱難一點的「活下去」而對他有多少改觀。


3

之所以叫「不高興先生」,是因為他很少笑,更別說開懷大笑。對人總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樣子。除此之外,他的身體和心理也都是問題多多。

胃口很差,不能好好吃飯

一周歲以內,不高興先生的媽媽因為工作忙,沒辦法按需哺乳,他會經常被一個人丟在坑上哇哇大哭。

因為沒有通過奶水跟媽媽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聯結,所以他直到現在都不能喝牛奶,一喝就拉肚。(在孩子最需要媽媽的奶水時,如果無法得到滿足,他就會變得絕望,從而排斥媽媽的奶,拉肚是由心理到生理的一種表現)。

小時候吃飯對他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因為他得小心翼翼擔心被打,所以不可能吃得飽,吃得好。

我曾經問過不高興先生,有什麼是他吃不到會特別想念的東西?他想了想,說沒有。

對於他來說,吃多吃少,吃壞吃好都沒所謂,沒感覺,吃東西只是為了活著。

營養跟不上,發育不良身體差

在不高興先生青春期長身體的時候,學校附近的小餐館一頓午飯要2塊5,但他家每天只給他2塊錢,不高興先生吃不起午飯,只能用1塊錢去買一份白飯,用另一塊錢去買半份麻辣燙豆乾,再厚著臉皮跟賣麻辣燙的小販要一點湯拌著吃。

就這樣,還不能天天去要,不然就會招人煩,所以間隔的那幾天他就選擇不吃。

我問不高興先生為什麼不跟家裡人說,他說父母不相信他,還說已經給你錢了,自己不吃就餓著。

上課的時候吃不飽,那回家吃總可以了吧。

可他媽媽因為工作中午不能在家做飯,他爸爸是那種連鹹鴨蛋也要把蛋黃自己挑著吃的人,加上擔心被打,所以不高興先生在家也吃不飽。

吃的不好,自然營養就跟不上,身體就會弱,免疫力差。

上小學的時候,冬天得了肺炎咳了四十多天,也沒人管,最後直到咳吐了血,父母才著急把他送進了醫院。

由於飢餓是一種常態,不高興先生養成了一副吃不胖的「好身材」。 直到現在,不高興先生還是很能挨餓,常常連著好幾頓不吃都不怕。

不高興先生是家族中唯一長得比爸爸矮的孩子。

不能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

不高興先生一歲多的時候被寄養在別人家,有一段被父母「拋棄」的心理創傷,使得他跟父母的關係直到現在還無法親近。

不僅是父母,對身邊的人亦是如此。

100天,即便你99天對他好,只要有一天怠慢了他,他也會立刻翻臉。

這一點在小福氣出生之後更為明顯,他會感覺自己被忽視被冷淡了,情緒非常不好。

自卑絕望脾氣大性格差

任何事情,不高行先生的思維都會往最壞的地方去想。總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揭示出人性中最醜惡的一面。

可如果你揭穿他,他會立刻爆發出來。

自卑心令他不敢去追求美好的東西,比如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姑娘,更好的生活品質。

做任何決定時也猶豫不絕,唯唯諾諾。

有暴力傾向

不高興先生曾經把他前女友,一個又瘦又小的女孩子,頭朝下拎起來打。(他現在不打我,不是不想,是害怕打不過)。

對小朋友雖然隱忍著沒有經常動手,但還是會從言語上爆發出來。

稍有刺激就會摔東西,砸門,顯得很不成熟。

愛抱怨,愛推卸責任

不要問我為什麼對他的過往這樣熟悉,這都是托他的福,每天他都會把這些童年的陰影拖出來一遍又一遍地傷害自己。

「我現在這麼慘,都是他們害的」這樣的潛台詞在不停地折磨他。遇到了挫折了和困難,都以此為擋箭牌。

刻薄脆弱氣量小

不高興先生就是那種典型的「看起來高冷,但其實是自卑」的人。所以即便是他依然很渴望和父母建立聯結,也不肯輕易地邁出那一步。

他害怕被比較,害怕再被傷害,他只能聽好話,只能讚美他。

當然這些,他父母仍然做不到。

4

看到這裡,先別急著問我上輩子是如何拯救了銀河系,才找到這麼一塊「稀世珍寶」。

當然他也有他的優點,可能是我看到了他心裡那些閃光的東西。


在這裡我只是想討論,那些從小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即便是當下沒有死,長大了也不見得會過的好。


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成年後,沒有找到自我救贖和自愈的方法(通常是通過學習心理學或皈依宗教),還會繼續把這種傷害的模式帶給自己的下一代。

更可怕的是,明明給孩子造成了這麼嚴重的心理傷害,甚至讓孩子賠上了性命,但這些父母竟然仍不自知,還要繼續抱著「他怎麼不想想我們的好」「是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謬論。

比如小斯的父母說,「遺書中寫的都是很久以前的事,自己的孩子誰捨得打他」

比如不高興先生的爸爸說,就打過一次,沒想到他這麼記仇。還認為這是家醜,他不應該告訴我。

都說天下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但天下也沒有隨隨便便就不知感恩的孩子。只是一場拳腳,打散了父子親情,一番譏諷毀了一個原本單純美好的家庭。

孩子之所以用各種偏激的方式來表達心裡的忿恨,最終還是為得到愛啊!

可惜小斯到死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父母的愛。

無論是小斯還是不高興先生,其實這都不是個別現象,豆瓣上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就是這些孩子們的一個非正式的組織,讓他們有個地方可以互相傾吐,彼此依偎。

在那個小組裡,可以看到小時候被打被冷暴力過的孩子,成年後也許看起來很開朗樂觀,孰不知他們都已經被換了一副心腸,再也沒辦法做回那個天真快樂的自己,一輩子都將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里。

最後我想說,

如果你也曾經被父母暴力(含冷暴力)對待過,或者你現在正被父母以暴力對待著,也請千萬不要絕望,畢竟生命是自己的。

——只有活著才能遇見希望,才能遇見真正接納自己的人。


更多家庭話題討論,請關注微信公眾號chenyanmama0514


說中國孩子沒創傷,那你覺得知乎大片出現的打擊題主風氣是怎麼形成的呢?答題時只顧強調自我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氛圍是怎麼形成的呢?評論區里不好好說話不講邏輯直接鐵口直斷的環境是怎麼形成的呢?拿嘲諷當日常拿惡言當有趣的回答卻常常獲得高追捧的例子又是源自何因?

許多曾經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成人後卻反而因為「燈下黑」,看不清自己此時的處境是因何而成。許多就發生在眼前的事,因為太過於熟悉,反而都成了盲點。你覺得你現在面對世界時的言行是屬於你自己,其實,那些都是你從父母對你的態度上學到的翻版。時代變了,掌握的知識技能不同,與父輩的人格卻還是極為相近。因為從小被不斷用語言與行為打擊,所以成年後默認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打擊就是日常。因為從小沒有被平等對待過,成年後在相對安全的網路上,練就了一身嘲諷鄙視功力來彌補童年的創傷。因為感受極少被顧及,家中常常是父母的「一言堂」,因此在成年之後,對與己不同聲音也格外敏感,聽到不同意見時恨不得一句話把對方堵死。吐槽吐成了習慣,惡口變成了個性,這些都是我們早已接受了的事實,它們稀疏平常到,不站的好遠看自己就感覺不出來這些並不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曾經在另一個回答中寫過: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最常見的是會養成對立型人格,容易把別人給的普通建議判斷成是在和自己做對;習慣性揣測他人動機,以為若不判斷對方下一步會做什麼,意外傷害很可能會像童年般突然到來;個性過強不懂得包容,因為從小就沒被最重要的家人或師長包容過,包容的課題在性格長成期無人以身施教;任何情況任何事都很難認識到自己錯了,每一個常被打的小孩,都無法了解到自己究竟錯哪兒了,暴力讓人關注更多的是接下來該如何應對而不是自我反思;有了要求不會妥善表達,為達成目的所做的私下舉動要比明面行為多;凡事喜歡往壞處和嚴重了想;會對孩子使用暴力的父母,其實都可以歸結為對情緒的自控力、變通性差,而這些特點都會像基因一樣深深扎據在孩子的意識里。如果這個孩子在成人後個人能力不強,則很容易形成對外忍聲吞氣,對戀人不依不饒的特點,俗稱「窩裡橫」;有人會產生無情特徵或情感表達障礙,在哀求無用的家庭里,孩子會學會自動屏蔽讓自己不舒服的那部分感受以減少心理傷害,而所有曾反覆受傷的地方,最終都會結上厚厚的疤,變硬變鈍,心也是一樣;如果這是一個女孩子,她可能會不夠自信。被打大的女孩,對自我的認可度不會很高。暴力讓人缺乏尊嚴,其實不論性別,當一個人在幼年時面對他無法抗拒的暴力時,他一度的自我尊嚴感一定會被壓制的很低。(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嗎? - 翡柏的回答)

中國孩子的創傷不只體現在與父母的關係上,還有學校的教育,曾經在校受到的體罰上。小學階段被老師聯合起來孤立班級里幾個頑皮孩子的經歷我想大家都有過。用成績甚至外表、家庭狀況來給人劃分出個三六九等且用不同態度來對待的記憶應該也不會那麼容易被忘掉。如何站隊我們是從小就都熟練掌握了的,成績不同家境不同的孩子不能做朋友,如果好學生和差生之間產生了友誼,作為差生的那位是會被老師與家長強制警告的。我們從小懂得了太多太多,導致了成年以後的世界觀都是扭曲的,我們會把人與人之間劃分成「女神」,「屌絲」,「各種婊」,「各種渣」,我們從來都不覺得那有什麼不對。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高低有別的嘛,各人有個人的標籤,就算難聽點,那又有什麼問題?

有人從小沒在家庭中感受到過足夠的母愛/父愛,成年後便一直從以複數計的不同女性/男性身上恣意索取。有人碰上丁點大的事情就吵著鬧著分手,其實他/她只是太想掌握關係中的控制權,幼年的經歷讓他/她以為關係中一定要有服從方與控制方,凡事一定要分出個勝負對錯才算合理。有人從小受過太多難為和打壓,成年稍有地位之後,反而做起曾經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恨不得事事都難為別人,以給人添麻煩以達到自我滿足。有人成了表面上唯唯諾諾的附和者,背後卻把欺騙與背叛當家常便飯。有人對人際關係心存恐懼逃避成宅,有人活得像只刺蝟把叛逆期一直延續至今… 可真的是沒辦法啊,能影響我們一生的,通常都是在幼年時就被灌輸言傳身教的東西。

從小受過太多磨難的孩子,被本該被最親最愛的人溫柔善待的孩子,長大後卻都成了一個個復仇者。他們做過的太多事,都是在強化童年對此時此刻的影響。那些最初源自命運的無奈,最終卻成為了束縛自己與他人的局限。如果這些都不算創傷,所謂的創傷必須是要焦慮到抑鬱,有自殺傾向之類,那這個世界對創傷的定位未免也太狹隘了些。當創傷成為了集體事件而不單單針對個人,我們就都成了時代的犧牲品。那些從文革時期走來的父母,參過軍階級等級意識分明的父母,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只能生一個卻又對孩子性別不滿意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習慣把生存壓力帶回家的父母,把幼小孩子當出氣筒的父母,自身還沒有準備好就已經結婚生子的父母們……如果時光能倒回,你們是否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聽聽就在你棍棒下幼小孩童的感受?總有父母會怪成年後的孩子與自己不親近,對外人際關係差,家庭關係疏離等等,卻不想想孩子的無情傾向都是因何而成。他們在幼年時學會的只是屏蔽感情隱藏痛苦,可卻從來都沒有人教會他們該如何正確的愛人與接納愛啊。


絕對有影響。
你可以上父母皆禍害小組看看,那些至今痛苦不能原諒的孩子們,數量並不少。也可以調查下各類罪犯的童年生活。
絕對絕對會有影響。
當然精神暴力和肉體暴力一樣恐怖,挨打未必是最可怕的體驗。

中國人不是不會心理創傷,而是缺乏意識,即使嚴重影響到生活,也不會往這方面想。
酗酒不算事兒,戒酒無名會是啥玩意?
打老婆打孩子不算事兒,家務事警察都不會管啦。
抑鬱症不算事兒,就是閑著想太多。
心理創傷算什麼大事?沒缺胳膊沒少腿,不是活得好好的嘛。

一方面,家暴再兇殘,父母也不會被剝奪養育權。沒人在乎沒人管制。
一方面,孩子若對父母有怨懟,必有大批聖母來襲,balabala父母有理,你得體諒,不孝子天理難容
;我也被打過,我怎麼沒心理陰影?你怎麼這麼矯情;雖然我心理陰影面積不小,可我現在特孝順,你要向我學習,多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嘛,父母有難處你懂不懂呀?

總之孩子問題再嚴重,很少有人會認為是父母養育不當造成的。都是這孩子自己不懂事不學好咯。

~~~~~~~~~~~~~~~~~~~~~~~
這個問題居然火了,也算是側面印證了這件事。只吐槽對不住大家的贊,特來更新。
其實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有很多相關研究。可謂觸目驚心,然,並卵。

隨手找了一篇論文——

中西方的同:
打不是親,罵不是愛。地球人都這麼想,別騙傻子了。

中西方的異:
中國兒童因懲罰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反而更嚴重!

先立規矩,賞罰分明,五十年不動搖,這是真為孩子好,孩子也能體會得到。

從來沒教過孩子對與錯,不反省自身,反而怪罪孩子居然沒能自行開悟的(舉個例子,沒受到過丁點性教育的幼兒無意間做性遊戲,父母大驚這孩子是不是有病啊);
立下規矩隨心變更,賞罰不分看心情的,不客氣的說,都是禍害型的父母。

美:體罰也好,關禁閉也罷。有理可依,意在懲罰其過錯,而不是只求孩子乖乖聽話。老子今天受了氣就是要拿孩子當沙包玩,民間和政府都不是作壁上觀吃素的。

中:孩子做錯某件事,或者根本沒做錯什麼,單純是父母情緒陰晴不定難以捉摸,意在發泄——打打打打打,打是為你好,打了也白打,沒人問沒人管。沒準兒別人還會附和幾句:哈哈打得好,不聽話就是該打。叮咚,二次傷害成就達成。

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今天的京劇不受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喜歡?
中國古代神話能構成一個體系嗎?如果能,是何種邏輯及聯繫?
「舉案齊眉」的「案」中是否有酒?
紅樓夢裡的女性人物都對應什麼花?

TAG:心理學 | 中國文化 | 家庭教育 | 家庭暴力 | 家庭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