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香港樂壇歌詞的地位和音樂性?
之前黃偉文舉辦了幾場演唱會,這讓我覺得很驚訝,一個填詞人的影響力竟然能夠號召起眾多歌手舉辦演唱會,我不知道這在別的國家有沒有這種現象?文字的力量能夠起這麼大的作用是不是跟我們這個民族語言的歷史有關係?可否從詩歌等載體找到根源?另外當很多人講起陳奕迅,王菲等歌手的歌曲時,他們好像不是在討論音樂而更多的是歌詞或者說是文學,這算不算是香港樂壇的特色或者是遺憾?
普通話的音樂性確實不大好,或者也可能是普通話使用者對普通話的優點有深刻了解的很少。我沒有跟粵語對比的經驗,但跟日語比,可以比較一下很多翻唱日語歌的普通話歌,歌詞能寫得比原作好的非常少。我能想到的例外是《人間》還是林大爺寫的...呃,對不住中島老太...
但即使詞很好,唱出來感覺還是有一點怪怪的。不說大陸,台灣的很多國語佳篇,像羅大佑,蔡琴的作品,蒼涼大氣或者小情小調都玩得來: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像這樣的詞,真的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了。可是,總還是有點不太對勁,就是哪裡不太對勁,隔一層,文學價值很好,可不是刺骨的話,沒辦法徹底進到心裡。
一定要讓我說緣故,大概真的是因為粵語和文言有很深的關聯,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詩詞的遺產不僅包括辭彙和表達,更多的是聲律。很多意象譬喻的好,不僅好在意思,還好在聲音。
比如水,死,里,耳,這些在中古是一個韻(平水韻四紙),但在普通話里就不是。很多好詩是用這個韻寫的,他們用的表達方式,要是普通話去用,就得適合普通話的韻,就沒法完美地、完整地把意象移植過去。而且古代有入聲,普通話沒有。粵語的音調系統相比之下更近似於古代漢語,和這些文化遺產的關係就更近。大學上古代漢語課的時候老師專門讓廣東同學來讀詩。同樣一首詩,用普通話念也美,但是用粵語念感受是更好的。
狗血的《小城大事》:
吻下來,豁出去
這吻別似覆水
再來也許要天上團聚
雖然歌詞講的是個很狗血的故事,但這樣的句子一下子就提升了整體格調,而且失戀的人看了真是往心裡疼。
可是,你用普通話念一下...是不是痛感減弱了?而且用普通話表達同樣的意思,創作者下意識地不會這樣表達,即使林夕自己也一樣。我不認為這是由於普通話不是他母語,他其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普通話自己的表達習慣,沒有用粵語的語法和音律往裡摻,結果就是表達效果減弱了。
音韻只是一個方面,語法也是。現代漢語吸收了大量西化語法,增加了表達的嚴謹性,但容易顯得生硬。現代漢語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時候是挺有氣勢的,但表達小情小調為主的流行音樂,需要的更多是宋詞元曲的細膩柔和。更慘的是我們大部分大陸人所受的國語教育是基於毛語體的...雖然毛主席寫的詩詞是古詩詞傳統內的,但毛澤東語錄就離得太遠,很多本來應該保存的文言文說法沒有進入現代漢語寫作者的辭彙庫。我們的流行歌曲創作者還沒寫出「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這樣的佳句。
還有個很慘的原因,我們比較擅長文學的「知識分子」,普遍鄙視流行音樂,跟流行樂的市場也搭不上邊...我們有海子這樣的大詩人,但90年代以後你很難去想像北大畢業的學生去寫流行歌詞,甚至像蘇有朋那樣自己去演戲當明星,自己不敢,家裡不允許,社會不支持,產業自己都無法消化。香港娛樂界大腕很多都是知識分子,黃祖師爺就不說了,林振強是Berkeley CS的(碼煩了么...),林夕和黃偉文都是名校畢業(想想大陸學生去了HKU和CUHK以後還能投身娛樂界的可能性),知識界不鄙視這種選擇,產業能消化,個人價值觀上能接受。這邊一幫文人學士,那邊一幫二三本技校出身,文化水平能比么?個別天才不在其列。
想想當年在學校的時候多少人說著畢業前要上超女,人生啊T_T 胡扯幾句,其實跑題了...不爭論,求摺疊。粵語就是一種可唱、並且音樂性極佳的語言,九個調,特別是連貫念起來,是錯落有致的音韻。
歌詞這玩意兒吧,呃,確實是我們非專業音樂人聽歌時最直觀的參考標準。而且,大部分非旋律黨聽歌,沖的也是某歌中某句詞戳中了自己某經歷某感情吧?
歌嘛,而且還是流行樂嘛,最重要的不就是詞曲唱三者的黏合和圓融性嘛。
我聽說港樂都是先有的曲,然後再根據差不多聲調的粵語字詞一一填進去的,所以你可以嘗試讀一讀粵語歌詞,會發現有曲調的影子。所以,比起國語歌所謂的「為了押韻什麼都幹得出來」,港樂在這一點上簡直優越太多了!就算同是爛大街的口水歌,也因為港樂其詞曲的優越性顯得比較高端。
還有啊,港樂的歌詞,啊,八卦性娛樂性太高了吧,不論是林夕、黃偉文、周耀輝、林若寧、陳詠謙、劉卓輝等作詞人的老市場和受眾,還是澤日生、郭偉亮、雷頌德、陳輝陽等知名作曲,香港藝人圈的gay文化太昌盛……呃,好吧,華語區演藝界最亂、娛樂八卦事業最系統化的,必然是香港啊。
再加上港樂的作詞人和他們的老主顧們私交很好,很多歌基本上都是量身訂做的,歌詞內容都是替這位歌手唱出心聲的。要麼就是香港的輿論自由度相對內地要高很多吧,所以一些社會時弊問題,他們也敢於大膽發聲。所以就決定了港樂歌詞異彩紛呈而且文學、文化含金量高的特點。
其他原因,呃,題主問題補充里說到的黃偉文YY concert這個事兒,它牛逼,牛在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所謂饕餮盛宴的港樂演唱會,眾星雲集,是一部活的港樂史什麼的,更是它已經是一個文化符號,是黃偉文風的潮流,更是黃偉文混跡的時尚圈和港樂圈的絕對火花見證。
再加上你問的,是不是文字的力量和什麼歷史民族文化的關係。這個基本上有個萬能答案,粵語本來就是一種優秀而古老的語言,其古早程度和文學性、音樂性都保持得比普通話更醇正。
最後一個問題問得實在是搞笑,難道你真的認為大家談論陳奕迅和王菲是為了歌詞的文學?哈哈哈哈,沒有什麼比消費他倆身上滿滿的槽點和八卦來得便利得手的事兒了!
其實一首好的音樂不僅需要有好的歌手演唱,更多需要有好的編曲和歌詞。就好比牙膏生產商賣的是牙膏、洗髮水生產商賣的是洗髮水。同樣,一首好歌其實歌詞和編曲本身才是賣點,而所謂的歌手才更應該是附加值。如果歌詞和編曲都很完美,歌手個人對歌曲的理解和唱功都是對歌曲的加分項。但說到底,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詞和曲。
之所以wyman作為一個填詞人空前絕後的在紅館開了這麼多場演唱會也證實了這個道理。香港大部分香港歌手都用過wyman的歌,也都很尊重他,所以當wyman有這個想法的時候,陳奕迅、黃耀明、謝安琪、何韻詩、容祖兒、周柏豪、李慧敏等一眾現代港樂代表人才會如此支持。
可是在大陸卻本末倒置了。現在網路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那些詞作者,無非大多都是出自林夕、wyman、方文山、周耀輝之手,其實都是港台人。大陸對詞曲方面相當的不重視。有樂手爆料說 他給一個出場費30w的歌手伴奏,他所得的報酬僅有四位數。可按道理說,如果沒有合適的編曲,歌手再怎麼演唱都不會有很完美的效果。
港樂確實是香港的獨有文化,雖然每況愈下甚至是固步自封,但你不得不說,港樂的詞和曲確實比內地的口水歌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八十年代的巨星也不用多舉例了吧,梅艷芳、張國榮、王傑、譚詠麟,哪一個現在說起來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當然香港人沒有台灣人來大陸發展的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語言。雖然大家都說港台腔港台腔,可是台灣人的國語比香港人強太多了,香港人要想唱好一首國語歌,咬字發音很關鍵,其實對他們來說過於相當於另一種語言。這點你可以去聽早期何韻詩的作品,對比粵語版,國語確實沒有了粵語的感覺。但如果用粵語開拓市場,肯定不如國語容易被人記住。而台灣人整體的文學水準其實是在內地人之上的,如果有心可以留意一下他們的措辭。對於台灣人來說,唱國語毫不費勁,所以台灣人更喜歡來大陸發展,畢竟大陸市場太大了。
不過陳奕迅這種語言天賦極強的就另當別論,但不得不承認,語言天賦確實幫助陳奕迅開拓了另一番市場。
說了這麼多,也跑題了…不過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什麼遺憾,很多香港的二三線歌手其實都不錯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專輯也很有內容,而且大多數人都以港樂為榮。不過以填詞人身份的開演唱會確實是絕無僅有,wyman自己都有在演唱會開始說過,這也算歌手們對於歌詞的致敬吧。
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
之前有過輝黃演唱會,98和二千年都搞過(登台的歌星數量以及在當年的走紅程度絕對不遜於黃偉文演唱會)。所以不是黃偉文第一個。之前的輝煌演唱會,顧嘉輝是作曲人,黃霑詞曲雙工,重在寫詞。還有李宗盛羅大佑能詞能曲這種自己唱也給別人唱的,要組隊唱歌也很容易。滾石那麼多紅歌不都是這兩位以及小蟲這些人嘛
還有,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討論詞,原因最重要就是因為只要你接受過義務教育,你就應該讀的懂詞,但是作曲,編曲,唱片設計,唱片監製,MV拍攝,這些需要專業人士才能說出個一二三來。給你一段旋律,你只能說好聽但是沒法說清楚怎麼好,聽配樂,一般也聽不出是什麼樂器配的。歌詞討論的門檻低,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大家都來聊歌詞。作曲編曲等,不是沒人聊,只不過聊的人都是專業人士,一般大眾不會關注就算關注也未必能看懂。
還有一個原因,豆瓣啊,知乎啊,很多地方聚集了大批愛煽情愛文青的人士,這些人一定要借著歌詞表達自己感動流淚的心情。一不小心,自己就把自己感動壞了。反正說到底流行歌詞還是屬於通俗範疇,又不是什麼古詩文,有點文化都能寫一點感受煽煽情。(注意,我不是說那些真的因為個人經歷被觸動而流淚的,我說的是那些動輒寫自己感動流淚的,感覺一個個都是水做的骨肉)
至於文化淵源,最早有詩經,有樂府,後來魏晉南北朝,唐詩宋詞元曲這麼一路下來,五四運動前後開始發起新文化運動,中國人的古典文化修養開始大步後退(注意只是說文化修養,不包括政治體制,民主思想等課題)古詩詞曲開始逐步從歷史舞台中心位置退下來,新詩開始流行,新月派詞人徐志摩等風靡一時(當年聞一多,戴望舒,艾青等很多人),解放後八十年代文藝復興,舒婷,汪國真,海子,顧城,食指乃至台灣的席慕蓉等又開始流行。
然後八十年代結束,短暫的文藝繁華也基本消停了,詩人作家都閉嘴幹活,或者乾脆賺奶粉錢去了(當然也有一狠心對世界說再見的),然後詩歌文學的江湖越來越寂寞,隔三差五有人冒個頭不是寫的水平太低就是後繼無力不成氣候,這兩年國內出來一個民間詩人余秀華,剎那間全民亢奮,上至國家大報刊,下至網路段子,紛紛關注。然而我們畢竟是個有文化淵源的國度,那麼在這種幾乎沒有好的詩人也沒有幾個正真作家的年代,中國人的文學愛好何以寄託呢?只好寄托在歌詞上了(還有段子)。於是乎,林夕黃偉文方文山們被全民追捧了。(國內也有好的詞作家,但總體來說,流行度不夠,不成氣候)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就現在而言,正真的好的詩歌雖然少但未必沒有(而且即使當代的水平不行,還可以去讀老一輩那些高質量選手的詩文或者再往前一點讀古人那些詩詞,又或者讀國外的詩歌啊),但是以我們現在的中文教育水準,對大部分人來說,林夕黃偉文或者國內的水木許巍朴樹(或者再往前一點李宗盛,羅大佑黃霑林振強)就已經是很有文化內涵很有逼格可以反覆探討的文字了。再深一點,讀不懂,也很難靜下心讀,再淺一點(比如鳳凰傳奇),感覺不夠有LEVEL。
而且還有一點,林夕黃偉文這些人寫詞的範圍其實還是很廣泛的(林夕寫的遠不只是情歌)。不管你是什麼愛好什麼類型的人,基本都很容易找到共鳴點。他們寫詞又這麼多,這一首不行下一首下下一首總會與你的情感共振。而且畢竟有那麼多歌手唱過這些人作詞的歌,只要是個中國人,基本應該都聽過一首(就算你沒有特意聽,你也會被動聽到),只要談這個話題就一定熱火朝天。題主過於吃驚了吧。編曲、歌詞、演唱本來就該三位一體。編曲是骨架,歌詞是血肉,不同的歌者賦給同一首歌不同的氣質。多聽聽同曲的不同翻唱,感受會不一樣。
大概是國內大眾流行歌的歌詞太爛了(國語歌詞有很多佳作,但是KTV流行的口水歌太多),不值一提,所以襯得香港歌壇那麼注重歌詞。
其實香港歌壇也有相當多的口水歌詞,不過粵語口水歌的詞比起國語同檔的口水歌還是略勝一籌啊。
1~的確水平很高手。樓上說港大的其實我們也有李健北大水木年華什麼的。但是感覺差了一丟丟。Sam,林夕和謝安琪許霆鏗都是港大 的。但是他們唱的港大校歌簡直了。第一次覺得校歌也能唱的血脈賁張。一個連校歌都能好聽的地區不容易啊。 感覺內地的歌深度不夠。不要跟我扯郭敬明的小時代好么。
2~創作者眾多。詞曲歌。接續的很好。輝哥推休後輩也有。林夕下了還有林日系 新歌手也還好不至於內地全是小鮮肉演技比歌技強。還有真是創作不是抄襲哦。時間延續感強。繼續舉例子羅生門三部曲十年的跨度啊。這個機靈抖的我承認我感動了。其實2002年第一場雪 可以一直寫道2016年。哈哈哈
3~歷史原因。感覺粵語歌之前起點就高。大陸就口水歌比較多。嘻唰唰 忐忑啊。
4~粵語歌其實受眾少。700萬加個一兩億撐死了。大陸歌受眾廣泛。
我最佩服香港樂壇的是 歌詞寫的就算大眾通俗但從來不失內涵和雅調。把東方人的文字內涵展現在了現代流行音樂上面。與其說拋棄了傳統,不如說這是創新,重新把東方人內涵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擺在現代社會。
所以我說怎麼現代沒有像古代李白,杜甫等擁有胸懷大志,把酒問青天的詩人呢,原來他們都跑去寫歌了。
在眾多香港音樂人,填詞人的努力下,把香港流行音樂做出了代表性和獨特性,香港流行音樂已經不只是音樂了,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
好多人會想 一首歌到底是歌詞成就了歌曲,還是歌曲成就了歌詞?雖然在現代流行音樂上兩者缺一不可,但香港樂壇的音樂告訴了你,歌詞的地位好像比較大一點。因為東方文化的關係和香港填詞人真的太出色了!就如lz所說,人民都跟喜歡討論歌詞,其實根本不悲哀,反而覺得欣慰,因為現在我們值得驕傲的漢字有一個平台可以向世人展現出它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就是流行音樂。
在眾多填詞人裡面,我最喜歡黃偉文。他的歌詞朗朗上口和通俗,但仔細回味卻是感同身受繼續深挖,竟然發現黃偉文有很多歌詞其實都是有一個系列的,例如黃偉文寫的詞《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羅生門》這三首歌是一個系列的故事,三首聽完真的彷彿聽完一個音樂劇一樣,所以我上面才說在林夕和黃偉文的兩個作詞家下把流行音樂變成了一件文學作品,一部話劇。
繼續安利 陳奕迅唱的《無人之境》
讓理智在叫著冷靜冷靜
還恃住年少氣盛
讓我對著衝動背著宿命
混忘自己的姓
沉睡的兇猛在蘇醒
完全為你現形
這個世界最壞罪名
叫太易動情
但我喜歡這罪名
驚天動地只可惜天地亦無情
不敢有風 不敢有聲
這愛情無人證
飛天遁地貪一刻的樂極忘形
好想說謊不眨眼睛
黃偉文把出軌扭曲的愛情寫的驚天動地泣鬼神,佩服!(並沒有故意誇大)。
還有很多很多經典的歌曲,安利不完 :)。
並不是說吹粵語什麼的,我上面也從來沒有說粵語優越性。從普通話出發的歌詞也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只是認為在一首歌詞的表達上面,香港樂壇的作詞人很認真,做的很好。
至於說音樂性,這要看你的個人興趣了,你是喜歡跟著節奏搖擺,還是喜歡聽故事呢?我比較傾向後者。
所謂的港樂,是好多偶然的火花擦出來的一瞬間
無論如何,曇花一現也是甜蜜的
在這個所有藝術形式都不足以奪人眼球的10年後,再續良緣不現實——最心痛的是誰還會去寫《明天會更好》?所有人都緘羞於口
70年代這一輩沒有物質追求的人才能寫出最pure的感情,《陪著你走》
香港寫歌的火得發紫的有許冠傑,側田,家駒貫中華建
前倆背景厚,一個是搞演藝,一個本身是音樂家庭。後面是靠自己崛起。
澤日生,王菀之,另外純玩音樂的樂隊,這些都是大家都不知道,就不要說了
不要說香港沒人寫歌,只是不會展示給外行人看,無論國內外編曲的人才本來就是稀缺,能紅的更少之又少。在大陸基本上是沒有? ? ?
所以北佬只能酸人家少,不能張嘴說自己沒有,內陸的窮鬼地方,汪峰土嗨也能吹,唉篩氣
在頒獎台上輝煌,但實際生活上還是跟 @江潯 這類垃圾,被看待的態度差不多。
在中國的生活環境,流行曲比國外更有生機。從「抄襲」的《暴風女神lorelei》就表現很明顯了
尷尬的是國內聽眾喜歡「寄情於歌詞」,輕易有古代詩人一樣怡然自得。
這樣,國內流行曲就跟女權和女性一樣,沒有被獨立對待。一直在傳唱和試水的夾縫中以單純的文化產品形式,無奈地如同玩物般存在。
全民音樂還沒入門就跌倒在門檻上,還有選擇聽外國的,或者毅然選擇去當日雜的,你怎麼看?
這樣的問題會引起陸大人的不適,我也只能這樣隱晦的回答了。
---
如上,沒了惰性獨立思考,什麼問題都能解決(???ω???)
滿街都是翻唱壓根沒有寫曲的
只能吹填詞的了,附帶整個華語圈子都莫名開始吹填詞,甚至把填詞吹的堪比譜曲
美帝流行音樂引領全球你能數出三個以上的知名詞作者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