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許多父母都以對子女好為名行禁錮子女思想及行為之實?
謝邀。
的確是這樣的,而且有規律可循。
中產階級的父母會對子女在這一方面比之底層階級(經濟上)有更多、更大、更主動的影響,單子女家庭比多子女家庭中子女更容易受到這些影響,父母經歷了重大變革(戰爭、移民、經濟大蕭條)的也會更少在思想上行為上「禁錮」子女。
下面是可能有幫助的題外話:
- 並不是所有的「禁錮」都那麼能夠被明顯察覺,有的禁錮來自於潛移默化,但影響同樣重大。比如年幼時的擇友干預——「他爸媽離婚了你別跟他玩兒」,年少時的興趣的定向培養——「學鋼琴吧能陶冶情操」,長大後在接受高等教育時的擇校問題——「爸爸當年就是X大畢業的」;「媽當年考X大沒考上,可惜了」,比如幾年來、十幾年來、幾十年來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兒對他人的情緒化的評價——「我們單位那誰誰,昨天XXX,所以XXX,他一直就這樣XXX,真XXX」。
- 這些行為一般上有個依據場合不同的或明或暗的共同特點:「我這是為你好。」請參考這個問題:父母認為自己的付出是孩子對自己的虧欠對嗎?對孩子公平嗎? 裡面對於這一點有更加深刻和透徹的分析。
- 重點來了——這種「禁錮」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利無利呢?我想這才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按照現在的新思維,很多人會義無反顧地把「禁錮」拍死,但事實上恰當、適度地「禁錮」是子女教育中必要的內容。我最近在讀異類 (豆瓣) ,這本書很一般,但是它在前一百頁提到的幾個案例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回答,它起碼為家長如何合理「禁錮」子女提供了一些線索,大概總結如下。
- 好的「禁錮」其實是一種「演習」。一棒子全打死的管制是極度缺乏藝術的,就算你是全地球人的祖宗你也不能靠強權要求一個孩子這樣或那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研究就發現,底層階級家庭的孩子謹慎、靦腆、不善於提出條件——他們去和兒科醫生接觸,醫生讓幹啥就幹啥。但是,七八歲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女已經開始在同成年人的交流中試圖掌控溝通節奏,靠提出問題來引導交談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原因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與父母有過類似這樣的遊戲:「兒子,等會兒醫生叔叔見了你,你怎麼說呀?」「我說叔叔好!」「對咯,那醫生叔叔問你哪裡難受你怎麼辦呀?」……讓子女融入社會規則的「演習」型「禁錮」是好的。
- 「禁錮」不應當與任何社會的主流變革浪潮作對。詳情請各位參閱《異類》,以及比爾蓋茨、喬布斯的成長經歷。
- 「禁錮」不應該像學校裡面的bully——老子胳膊比你粗你就應該聽老子的。文化素質低的家庭也「禁錮」,文化素質高的家庭也「禁錮」,區別就在於一個是酒後辱罵毆打加恐嚇,一個是晚餐時的討論與教誨,你說孰優孰劣?
- 綜上所述,「禁錮」是中立而無害的手段,弄得爹媽和子女動不動不歡而散是親子交流的藝術和方法問題,不是手段本身的問題。我做培訓的時候總是強調,不要一味鼓吹賞識教育和積極引導,好像萬物都有陽光普照與春風輕撫的一面,孩子和社會之間——醜媳婦總要見公婆,祖國的花朵不結真正的果實那要花朵何用。懲罰(不是體罰)、批評、加壓——這都是手段和方法,該用當然要用,只是很多人從「用」引申到了濫用與亂用,這樣就造成了而今層出不窮的「坑爹的孩子」,殊不知,只是很多人自以為是地管教子女,是自己做了「坑孩子的爹」在先。
damn true!他們最喜歡在你不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理直氣壯美其名曰為你好。你無奈照做了,之後後悔了他們還會說當初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我們只是提了意見而已。
限於部分自己不怎麼成功卻強勢的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希望孩子(特別是女孩)能夠生活的安逸,以自己有經驗經歷為由替後代做選擇。
這類家長活的就挺沒有自我,受上輩人的制約和限制很多,並且嘗到了甜頭,深信「那些以前不聽父母話 的人活的一塌糊塗」他們身邊很多例子告訴他們,太自我容易自焚。所以不希望後代擁有太多自我選擇的權利。
所以,這個「好」無非就是,他們眼裡的孩子,應該像他們以前聽從父輩們安排一樣,覺得什麼都被安排好了最省心。
這種限定,在無形中就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禁錮,也使得很多人,就真的這麼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沒有踐行的勇氣。剩下的,和傳統和家裡選擇相抗爭的,被譽為「叛逆的一代」
非常同意「第一步還是要讓父母習慣於子女不聽話,這樣一旦發生分歧,我們執意按照自己意願來,他們也不會落差太大,第二步就是經濟獨立,拒絕家裡的一切幫助,不管是給錢,還是買車,還是買房,如果能挺住拒絕家裡的一切幫助,那麼父母就會覺得他們根本無法掌控,那麼我們也就自由了」
我覺得我簡直是這兩步的活例子。我從小家教非常嚴,各種課外班不說,晚上不能出門,不能去同學家,唯一的娛樂就是看書,也非常聽話,還有一點點被二十四小時監控的臆想所以就算父母不在家也不敢看電視。高中的時候出國了一段時間,覺得西方人的教育方式非常不一樣(當然也有可能是經濟的差距),回國之後就開始反抗家裡的意願,幾乎整整一年跟家人除了吵架沒有好好說過話,後來他們就習慣了... 幸好是當時吵,現在跟長大了跟父母說重話都會非常內疚,大概再也沒有機會了。 從此以後我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他們的意見,小至買什麼衣服,大至大學讀那間,甚至會明明覺得他們的意見有道理偏反著來,因為習慣了... 我父母非常寵我,所以雖然會一直持續不斷地口頭貶低我的選擇,但是實際上不會用經濟來限制我。我覺得「禁錮」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不覺得我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主要是上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我不覺得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但是對我們這樣西化嚴重的一代(尤其是我...),是很難理解他們的這種想法的,因為我們受到的各種潛移默化的個人主義影響。我父母經常會說「如果你怎麼怎麼樣,我這輩子就沒有別的要求了」。我有時對這句話的感覺就是,憑什麼我也活一輩子,你也活一輩子,我怎麼過要考慮你的感受呢?雖然這麼想是很自私的。因為父母有「一家人跟一個人沒有區別」這樣的想法,相對同等經濟條件的西方孩子我享受的關注和幫助是多很多的,但是在我有能力回報的時候,卻沒有同樣的世界觀了。
第二步就是現在有一份工作可以自己自足一段時間,所以開始可以跟父母討論我希望他們是怎麼樣的。對我來說,物質的支持和「更保險選擇」都不如在我闖蕩這個世界時精神上的支持重要。年輕時多失敗才能有進步,才能開發自己所有的潛能,而如果父母不願意接受「失敗」,結果只能是從其他人身上找「避風港」,因為靠自己承擔壓力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不考慮成敗的。可惜的就是父母是最擅長做孩子避風港的人,只是如果進了避風港就不能出海,可能水手就只能再也不進港吧。而如果每次失敗的代價不是自己給而是父母代給的話(雖然我父母常常給我的失敗買單哈哈),當然也不能不接受那個自己不想要的選擇啦。
從我自己的角度反思,這也是找到工作後我才開始跟父母討論的問題,並不是以前他們不會聽我說話,而是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的信心跟他們對話。另外就是在孝順父母的傳統觀念下,固執己見似乎是很邪惡的行為。很多人(包括同齡的朋友)會告訴我,即使父母沒有道理,你也要對他們好呀,因為他們畢竟是你父母。但是我有一個朋友從來不會在我吐槽的時候告訴我怎麼做是「對的」,所以我常常跟他吐槽我跟父母的矛盾。有一天我父母做了一件很讓我感動的事情,我跟他說了,然後說,真不明白他們怎麼能同時這麼無私而又自私。他說,你用了二十多年終於明白了你爸媽也是人,而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啊。我覺得自給自足對我最重要的一點並不是父母不能用經濟來壓制我,而是我終於把自己的位置調整成跟他們平起平坐了,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我能以平常心對待他們的缺點了。我想,很多像我一樣吐槽父母小時候給的禁錮影響了之後的發展的人,並不會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其他的長輩,或是正是因為自己在心理上還沒有接受「父母不是萬能的」,所以才會覺得父母的缺點或無心的傷害對自己有巨大的影響吧。
最後,其實我覺得以前對我"禁錮「對我的性格發展還是很有好處的... 因為現實來說,父母是為了你好而逼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社會上的其他人很可能就是為了自己好逼你做(或者是誘惑你做)你不想做,或者是以後會後悔的事情了。例如學校用成績排名,社會上用工資排名,例如上級用權力壓人。在短期自尊心被打擊的情況下,一邊敷衍上級的要求,一邊堅持自己的努力,並且接受可能不成功,或者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功的可能性,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我感覺我從小跟父母的鬥智斗勇,也讓我在社會上抗打擊的能力特彆強大呢。
確實是的。
讀書時我媽對我管的很嚴,成績不好的不許一起玩,有男生打電話來問作業都要被她質問半天,同學聚會也要問都有誰,是男是女,成績怎麼樣;出去吃飯,會一直打電話給我,在哪,趕快回家。十幾年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畢業前的那個元旦,全班同學準備一起出去狂歡一下,結果一出校門就看到我媽在門口,不由分說讓我回家……後來聚會什麼的我都不去了,除了兩個特別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學都不怎麼聯繫了。
我高中時很喜歡吉他,非常想學,我媽說那是小混混才玩的東西。有一次我們班主任的吉他寄放在我這裡,我背回了家,結果家裡一場腥風暴雨!我媽又哭又吵,說我不學好,不務正道。我解釋了只是幫班主任代管一下,可我媽還是像天塌了一樣,指著我邊哭邊罵,那種感覺,無法言說。
後來高考完我還是買了一把吉他,卻沒有動力再學下去了。每次想到我媽的那一場大鬧,就心裡很堵。現在她說,你畢業了有的是時間你也沒好好學。在我最想學的時候扼殺了我的熱情,而且是那麼極端的一種方式,到頭來她卻說我自己不努力。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我家陽台可以看到我們學校門口,一到放學時我媽就在陽台上看,看我什麼時候出來,和誰一起……比如我讀大學的時候,晚上會突然打電話到寢室來查房……
沒錯,她認為她是為我好,可我需要這樣的「好」嗎?真正的愛絕不是限制,恰恰相反,真正的愛應該是為孩子分析所有可能的後果,讓孩子自由選擇。
現在我也有了女兒,我不會像我媽媽對我那樣對待我女兒。
在我看來,如果兒女能夠做到經濟獨立的話,能夠不靠父母自己付首付,自己操辦婚禮,那父母是禁錮不了你的,意見大不了搬出去自己過。我覺得很多控訴被父母禁錮的人應該都是沒有勇氣或者沒有能力脫離父母生存吧
說說我的經歷吧,12年大學畢業,剛畢業家裡就讓我去雪花啤酒。因為家父在雪花啤酒東北那邊的工廠工作,而我在南方某一線二線之間的城市上學,恰好那個城市也有一個雪花啤酒的工廠,又恰好家父一個朋友在那裡工作,於是家母就跟瘋了一樣一定要讓我去雪花啤酒,美其名曰在那裡有人指點我。可是我非常非常非常不願意去,因為一來工資要比應屆畢業生平均工資低上一千塊,而且除了每天六元錢的餐補,沒有別的了(爸爸在那裡工作一輩子並且漲工資的次數少之又少,所以雪花的薪酬福利我還是知道的);二來因為那個工廠,偏僻到坐公交進城一趟要三個鐘頭不止,而我卻偏偏喜歡城市裡熱熱鬧鬧車水馬龍的,基於這兩個原因,我說什麼也不要去,而且找工作那段時間和家裡關係搞得很僵。家裡幾乎每天給我打電話問我有沒有去面試,面試的單位是什麼。我每說一個單位,爸媽就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說那個單位不好,那個單位不靠譜,還是雪花啤酒好。直到我面試了一家外企,也順利拿到了offer。我也在考慮要不要去那家外企,因為面試的這份工作接觸面太窄太窄了,所以心裡還是偏向於不想去。就在我考慮的時候爸媽竟然告訴我他們要來我那個城市,要我千萬等他們過去後再決定!謝天謝地他們坐火車來的,等他們下火車那我就真的只能乖乖窩在雪花了,於是趁著他們在路上,我只能和這個我並不是很想去的外企簽約了。簽約以後,他們趕到發現死牌落地了,於是我媽大哭一場,各種控訴我不聽他們話,總之控訴到讓我真的覺得自己好不孝順啊.....
在這個外企幹了不到兩年,因為工作面實在實在是太窄了,於是我提出了辭職,一是想做與人打交道更多的工作,二是我想離開工廠離開車間。我找到了一個可以不在工廠工作,又是與人打交道,而且收入也要更高,還是剛剛組建的部門中的一個工作。但是這事被家裡人知道了(他們總是能從社交網站上找出蛛絲馬跡然後電話打來逼問,如果我咬死了不說他們就會說我什麼都不跟家裡人說不把他們當親人云雲),又是找出各種理由說我找的工作不好,還是他們的雪花啤酒工作好。而且又用我爸的面子綁架我,說我爸豁出老臉找他那個朋友給我安排了個工作,我要是不去的話,以後我爸爸很難做等等這類這類說辭。他們這次成功綁架了我,我也就來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12年就要我來的雪花啤酒。
收入縮水已經是顯而易見了,住的偏這個也是在所難免,宿舍我搬進去的時候,屋子就是毛坯房把牆刮個大白還是一蹭到身上就白的塗料,屋子裡只有一張床一個電燈一個吊扇,沒有別的了,柜子桌子椅子都沒有。所謂有人指點我,我感覺不到,完全感覺不到。何況現在雪花的工作跟我專業相差甚遠,我又完全不擅長....辦公室里,大家都在熱熱鬧鬧的講當地的方言,我卻一句也聽不懂,甚至有一次開會我被要求做會議紀要可是大家都用方言在開會....
這種一定要讓我按照他們的意願來生活,我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禁錮,可是還有更可怕的,就是他們不遺餘力的否定我,真的是不遺餘力。潛移默化的讓你接受這種否定的暗示,覺得我自己什麼能力也沒有,只能乖乖的按照他們的做。和家人打電話的時候,我稍稍透漏出一點對工作對住宿的環境的不滿,他們就會拋出「你自己找的工作都不是像樣的工作,如果是像樣的工作為什麼要從上一家單位辭職,這些就說明你現在一點能耐沒有,如果你離開雪花,連跟現在差不多的工作都找不到。要不是他們給我安排我就是什麼工作也找不到的廢人「這種話。這種否定的暗示,一次兩次我能頂住,可是我被他們說了快一年了。最讓我覺得心中百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的是,他們還會說,他們當初沒有逼我來雪花,是我自己選擇的!
這種否定,真的是很可怕,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我現在也都不怎麼往家裡打電話了,社交網站上親戚全部屏蔽,什麼都不透露給家裡,暗戳戳的準備跳槽。
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父母根本意識不到他們在禁錮子女,而是他們覺得他們已經把最好的資源都給子女了,子女就應該去用這些資源,而不去想子女適不適合用這些資源。而且如果從小就很聽話的子女,突然間不聽他們的,那麼他們會接受不了,於是一定要強迫子女按照他們的來。
要想打破這種禁錮,第一步還是要讓父母習慣於子女不聽話,這樣一旦發生分歧,我們執意按照自己意願來,他們也不會落差太大,第二步就是經濟獨立,拒絕家裡的一切幫助,不管是給錢,還是買車,還是買房,如果能挺住拒絕家裡的一切幫助,那麼父母就會覺得他們根本無法掌控,那麼我們也就自由了
大多數父母(注音是大多數)的出發點確實是為孩子好,但是這個好,一定是建立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的。每一個拚命逼迫你遵從的任務後面可能都有他們自己曾經的遺憾,你可以說他們是把希望轉嫁到了你這裡,也可以說他們是不想看著你遺憾。一個因為學歷不夠下崗的父親很難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孩子小的時候,禁錮可能是社會規則,不能隨地大小便,看見人要有禮貌,不能不問自取。孩子大了,可能這種禁錮就會越來越多的打上父母個人經歷個人觀念的標籤,要好好學英語,不要沉迷網路,不要早戀,要有眼力勁,談戀愛要門當戶對。沒有辦法,社會在發展,你在長大,你在經歷外來社會價值觀的碰撞,但是你的父母,他們已經越來越沒有精力去適應新生事物了,他們只能用舊的人生閱歷去試圖抓住你。
你要是真的有能力證明自己的路走的通,走的好,那你就自己走,用事實來說服他們。
我覺得,沒人再能有比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
首先給各位看官介紹一下背景,男方是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白手起家。女方是落後農村的小學輟學者。
成為中產階級後,彼中山狼的本質就體現出來了,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沒有好的方法教育你,就只好打你。對我做的事可以細數一二,印象最深的是小學寒暑假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反鎖在房間里;打架事因反擊欺負我的人卻被他質問道:為什麼不找別人,偏找你;大概是因為模仿電視劇橋段,你知道,那些年跪搓衣板很流行,當然我也忘記是犯了什麼事,只記得跪板子到深夜,至今膝蓋處寸草不生。曾經看見說對父親的感情都是由崇拜到輕蔑再到崇敬的雞湯文,感覺自己可能正處於輕蔑的階段,後知後覺,對他沒有過任何崇拜去年九月去派出所報了案,最終在親戚家住了幾天了事。不過是順應潮流的中孫狼現在瀕臨破產。
那女人小時候也曾經歷過心理創傷,發起瘋來罵街一流,只不過在外人面前是人模人樣的。平靜的時候勉強可以交流,我問她:我和你們講道理你們怎麼也不會聽呢?她回之:我們講道理又講不過你,也不明白,你聽話就是了嘛。毫無邏輯。
和其他人的印象剛好相反,這個中產階級倒是從來沒有逼迫過我學什麼,反倒是我要學什麼他們覺得麻煩。我和他們的衝突大概只在我不喜歡上這小地方的學校而已,初中在外地時歷史的期末考最後材料題是王光美回憶錄,會到本地的第一次國旗講話是:努力四化,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更不要說小學時的作業和班主任了。
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都有各的不幸。講太多旁人也不會理解,大家要看案例的話去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不過先說一句,雖然都是真實的,但那個小組卻沒能有什麼積極解決的方法,深受其害的人不要太過沉迷。
最後回答問題,是不是以某名代某實:
他們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背前人的書,「子女就該孝順,父母就該有權利」
在我看來問題的根源在於缺乏文化,那個中山狼也不過初中學歷,那麼就又不得不怪國家了,難免有人要噴的話,我再補上一點,怪自己吧。成就事業的人的家庭有兩種可能,一是美滿的家庭,二就是殘缺了的。如果你的兩親活著還不如死的好的話,那就是絕好的環境了。
我意識到這一點後,就一直在懷疑,他們如果是故意這樣做的話,他們簡直天才了呀。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父母給的到底是「建議」還是「禁錮」,我覺得全都取決於子女怎麼選擇。如果你心裡不同意父母的說法,但是行動上又不爭取實現自己的想法,一邊接受他們的安排一邊自我懷疑同時懷疑父母並且埋怨,那當然是"禁錮「沒錯了。
我是在突然發現我越來越像父母的時候,有一種警醒
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像一種可怖的力量
越成長越發覺和他們的相似點越多
離開了中學時代後,大多數父母很少要求子女具體怎樣做
你現在所接觸到那個最真實的你
一定是有父母思想的影子的,或多或少一定有
你的人生規劃、你的夢想、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朋友、你的興趣愛好
這些都是專屬於你個人的東西,可影響無處不在
雖然我自己坦然的說希望我不要像任何人,甚至可以清楚的說出我爸爸媽媽思想觀念上的缺點
這一些缺點有一部分也原封不動的被保留到我的性格思想里
但,如果是血緣親情使然,我接受
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所以我像他們
因為父母抱著對子女好的名義,給子女安排最保險的路,害怕子女受挫折和傷害,不想他受苦於現實生活中掙扎,表現最為明顯就是子女的工作和婚姻走向以及未來人生規劃......這取決於中國傳統的保守教育觀念,在乎他人的眼光以及顏面的而不尊重子女自己的選擇和感受。還有重要的是子女無法獨立,仍舊依賴。
如果你的才華和勇氣足夠撐起你想要的一切,父母怎麼會操控你的一切!
我的老頭現在就又逼著我給兒子早教,並不是不推崇早教,只是對他的方式及其防禦
今早一番爭論引發了我多年的情緒,
---------------------------------------------------------------------------------------------------------------------
時隔12年,歷史又開始重演,「學英語啊,教他學英語啊」只不過這次老頭是逼著我教自己兒子學英語,而我除了反感、狂躁再就是膩煩,不但不想服從這個指令,反而是一肚子的情緒開始往外冒。
縱觀自己的學渣生涯,處處都是這種聲音,沒有人關心我睡的夠不夠,吃的好不好,過得開不開心,有沒有朋友,每天都是學習學習學習,希望看到我的時候永遠都是拿著書刻苦用功,原話是只要看到我在玩就心裡不舒服,一切娛樂交友興趣都是禁止的,除了學習,而我就算偶爾有一絲學習興趣馬上就會被更強的厭學情緒壓住,32年,有選擇性失憶症,可還是清楚的記得水果湖電車站那快餐特有的難吃味,你說餿了吧?沒餿,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地溝油的緣故,早飯呢、是永遠不變的番茄雞蛋面,番茄雞蛋面,番茄雞蛋面,到現在我都害怕這個東西,真的吃怕了啊,晚飯,一般都拖到8點開飯,哎,這是個可怕的流程;
批鬥(指老頭數落我);
聯合批鬥(指老頭老娘一起數落我);
審判(指對我下定論,都是我的錯之類);
判刑(這個是最怕的,因為每次看到他嘆氣我彷彿覺得自己這輩子完了,不記得原話,意思就是我完了,是個又蠢又沒出息又沒長進的東西);
評書(指老頭工作不順心回來抱怨社會不公或者各種社會奇葩事,民事刑事案件分析,都會在這個時候發生)
輪番上演,不記得自己吃了啥,更沒有吃過好吃的印象過,只記得唯一給我安慰的是給我買來學英語的復讀機,我用它來聽歌,聽廣播,105.8,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磁帶很少,因為沒有錢買,再就是給自己灌各種文摘的心靈雞湯,告訴自己自己沒有那麼差,不管怎樣都不要放棄,這些雞湯就跟咖啡因一樣喝時爽,勁過了更難受,從頭到尾的逃避,從頭到尾的惡性循環,整個學業生涯不是沒有一鳴驚人過,但都是曇花一現,終歸還是隨波逐流。
跟我一起吃過飯的人大概都知道我愛點牛蛙,想來也是因為年少時,過生日父母都會做這個我吃的緣故,記憶中的美食啊,那已經不光光是美食了,那是救贖!那一天,不會有責罵,不會有嘆氣。
當然也有意外,記不清是10歲還是9歲,一起長大的好友到我家來,慶祝我生日,剛開始一切和諧,後來卻因為什麼事變成了大呼小叫,你什麼都趕不上別人(指好友),什麼都不如別人,吧啦吧啦……所以我從來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不如別人或者別人不如你這樣的話,一句這樣的話不如被鞭子抽10下。
還記得小時候喜歡看書,於是讀一年級之前要我認字,教會我查字典後,要我自己查字典,不認識的字查字典記在白紙條上,晚上檢查,白紙條上生字不夠就沒好果子吃,這是沒有邏輯性的考核,故事書上哪來那麼多生字啊?我只好該看看,該玩玩,一看鐘到下午5點了,就翻開字典看著生字就往紙條上抄,1分鐘解決問題。
或者是小學二年級,給我買了一個電子琴,我很開心,還偷偷的跟著音樂老師學會了雙手彈奏,那個愛打小孩把小孩罵哭的美女看到後驚訝不已,這是誰教的?我害怕的說我是我爸爸,美女老師驚喜的語氣馬上暗沉下來,我好想抽自己,承認是自己看她的手指落法,注意節奏自己練會的 很難么?很難么?很難么?也許真的很難,我更擅長也更習慣面對各種否認和打擊,別人的誇獎和驚喜的眼神對我來說更像拿針在扎我的骨頭,讓我全身難受,想找個地方躲起來痛哭
這還不算完,會彈琴代表從此考核多了一個項目,每天都會有任務,一首曲子必須彈200遍,彈300遍,我彈,拚命地彈,用力地彈,飛速地彈,希望200遍快點結束,希望琴鍵被我彈斷,希望這該死的琴壞了就不要再買了
又或者逼著9歲的我一天寫2篇作文,上午一篇下午一篇,我好不容易完成任務,屁顛顛的拿去給老頭審核,得到的評論是寫的不錯,不過都是你平時看過的那些套路,明天寫4篇,吧啦吧啦……沒有肯定,沒有表揚,沒有雪糕,沒有好吃的,沒有動畫片,只是明天得多寫幾篇,我那時的心情只能用寡淡來形容,寡淡,寡…淡…
學習帶給我的樂趣遠沒有一塊雪糕,一部動畫片的多,甚至不如睡個安穩覺來的實在。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了繪畫,就自發的臨摹,創造,畫素描,畫卡通,畫畫讓我平靜,讓我開心,起先沒有阻力,後來沒有鼓勵,到了高中就是徹頭徹尾的反對,因為很喜歡傑克遜,所以照著磁帶盒封面畫了傑克遜的眼睛,突然有天老媽回來把那副草稿往桌上一甩,鄙夷地說「我們同事說畫的一點都不好,一看就不專業」這是什麼情況?那時的我聽到這話除了心裡一沉沒有多的感覺,可現在真想對那位同事說,親,大媽你婚姻不幸福家庭不和睦是極好的。
這些都打擊不了我畫下去的熱情,直到某天回家,發現我的草稿全部被老頭用筆亂塗亂改,起先還笑著數落我,後來直接扔在了我臉上,高考考這個嗎?高考考這個嗎? 從此以後,收筆。
因為畏懼父母嗎?不光是,更因為畫畫帶給我的痛苦開始比快樂多,不管筆下的人物多麼美好,多麼可愛,終究只是讓自己更自慚形穢,這種反差開始讓15、6歲的我抑鬱,不爽。
被老頭同事的女兒嘲笑全身上下加起來不到100,被班主任當全班面說是丐幫幫主,噩夢一般的初中啊,所幸是自己不當一回事,可到了高中,面對炫富我可以淡定,可總被老頭剪成2 8式,還經常剪缺了,打扮成土豹子中的戰鬥機,我怎麼淡定,怎麼在省政府的紈絝子弟中立足,這絕對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我落下了一個駝背的毛病,原因很可笑,因為身體發育,穿衣服前面很難看,我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平胸啊平胸啊,不要長啊,再長就見不得人了,可那小背心擋不住我的意念,甚至為了那小背心的肩帶不要總露出來,我每天用膠水把它和衣服的領邊糊住,除此以外唯一能做的就是含胸駝背,一輩子的痛啊,現在每次被人嘲笑飛機場的時候真希望坐上小叮噹的時間機器,去內衣店買7件文胸砸在16歲的自己臉上,這玩意大不可怕,小才可憐,小才丟人!
寫到這裡才知道自己不是真的失憶,只是實在不想回憶了
小時候的我不會哭,只知道自己總不大開心,有次很煩躁從樓下往下砸東西,砸完整個人更不好了,就再沒砸過,10歲以前,雪糕,動畫片,電視劇,遊戲機,走親戚是最幸福的事,10歲以後,睡覺、睡覺、睡覺是最幸福的事,一睡解千愁啊!
渾渾噩噩,噩噩渾渾。
轉眼我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居然也混了個本科文憑,戀愛,失戀,結婚,東漂,懷孕,回中原養胎,待產,11年我的寶貝來找我了,
寶寶的到來是我的新生,我知道我愛他,我也知道他愛我,每個睡不踏實的夜晚,換的每張尿不濕,做的每頓飯,每次給他買東西的思前量後,每次他生病了我的焦頭爛額,每個關於他的夢,每次把他抱在懷裡,每次他笑著扭著喊著媽媽朝我跑來,我就覺得這個世界不算太壞,老天對我很照顧,心裡有種感動到不行,石頭在崩裂的感覺, 不是沒有累過,不是沒有煩過,但我付出的越多,反而感覺越幸福,開始覺得一切都有意義,開始覺得自己任道重遠,也漸漸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步一個腳印,一環扣一環的,沒有捷徑,需要的只是耐心和堅持。亂教比不教可怕的多。
所以,現在你又吼著我要我去教不到4歲的兒子英語,天天逼著我要他英語入門,要他超前,我他媽還能淡定嗎?
我有一個媽媽群,幾個閨蜜都已為人母,經常在裡面探討育兒經驗,吐槽各種家庭教育問題。今兒個閨蜜兒子因為六一表演臨陣退縮,晚上在家裡引發了一場關於家庭教育問題的大討(zhan)論(zheng)。
事情是這樣的,三歲的孩子上午出去活動,中午沒怎麼睡覺,下午等候演出的時間足有兩個小時,而且現場比較擁擠悶熱,最後上場的時候就不肯上去了。爸爸大發雷霆,認為孩子膽小、懦弱。
我昨天看了一句話,感受頗深,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缺的不是溝通,而是缺乏把彼此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尊重。這句話,是因為網上爆紅的兩封父子對話的家書,有網友發出的感慨。百般滋味在心頭,你的父母是怎樣說服你去考公務員的?他們是怎樣告訴你上學不能戀愛,畢業立刻結婚的?
首先,我們把他當作一個人吧。不管他有多麼優秀或者多麼普通,他都有優點缺點,更有情緒和感受。他不想上場,是因為不舒服?還是不耐煩?他當時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樣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夠一直樂於向父母傾訴內心真實的感受,是不是能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嘗試先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聽他傾訴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然後再幫助他陪伴他一起解決今後類似的問題?
第二,我們能否不給孩子貼標籤。膽小、懦弱、怕事、內向、嬌縱……我們的孩子如玉璞,他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是靠你一手一腳帶出來的,而非三歲定八十。況且,他一歲的時候怕生人,兩歲的時候只說不,三歲的時候有主意……這些都不是貼上標籤的理由,而是怎樣陪伴他成為他自己。
第三,不參照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經歷了一樣的過程所有人都上場了,唯獨你做不到?我們也想想小時候父母跟我們說別人家孩子英語考100分的時候,你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孩子覺得你不認可我的努力,為什麼我數學考了100分你看不見?我跑步跑得很快你看不見?我作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第四,放下父母的面子。希望子女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究竟是「為了他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事實上,完美的孩子又是否存在?我們的孩子,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不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面子這個砍,說來容易,做到不易,且做且克服吧。
第五,言傳不及身教。最後,落實到方法的問題,老話,你希望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得是怎麼樣的人。應該感謝孩子,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更好的你,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孩子。
末了,我推薦一個微信公眾號「媽媽專欄」,關注教養問題。她會讓你釋懷和反思,孩子的這些調皮和落後,原來是他發育發展的過程,原來做得遠遠不夠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希望大家有一個愉快的周末,孩子們六一快樂!一家人重複一個人的生活軌跡。
父母對你的干預不是最好最適合你的,卻是最保險的!答主女 ,不管有什麼事諮詢他們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是哪個最保險,哪個前途更好,而不是考慮你什麼性格更適合哪種選擇。。不過本人從小有點焉倔,一般問他們之前就會有答案你,但是還是會問他們意見。
目前與父母關係有點疏遠,再改善,糾正偏激觀點
這也是必須看是什麼樣的父母。
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社會基礎,事業也做得很好,或者是眼界開闊思想通達,他們給你的建議自然是有用且正確率高,而且隨著年紀增長,子女自己也會意識到父母是正確的,這樣就不存在禁錮一說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我,讀大學出來辛苦創業小有積累,並準備一直工作,我媽見到我就說我應該不工作,靠老公養著,每天九點起床,去跳個廣場舞,中午午睡兩小時,下午看看電視,晚上九點睡覺,我爸爸曾在我考大學的關口要我輟學進他單位做事。這種建議能說好嗎,估計連穩妥都談不上吧。
曾經也很糾結,是要聽他們的還是不聽,後來發現,有自主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在他們設定的圈圈裡面活著枉費這一生。
對於這種很逗的問題還是忍不住吐槽一下,說幾點自己的體會。
第一:你以前當乖孩子聽父母的話吃大白兔奶糖,我以前不聽話要獨立和自由吃大嘴巴子,你憑什麼長大後能有思想,能夠行為自主?
第二:選擇權在自己手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選擇的,你可以放棄選擇,但是不要放棄選擇的權利。
第三:父母的建議永遠都是最保險安全的,但是一定不會是最好的。
最後,父母常常並不是以「為你好」來禁錮所謂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只是認為你沒有長大,還是個孩子,需要指導和幫助,當你真正能表現出獨立自主(主要是經濟獨立),這也都不是個事了。你不獨立,他們的建議就是命令;你獨立了,他們的建議就是參考。【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我是來講故事的
首先推薦一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47972/answer/39663643
「既然我得不到,那麼放棄總行了吧」,抑鬱的嬰兒不得不學會放棄對溫柔回應的渴望,他們對慾望進行了過度壓抑。渴求完全的獨立,永不求人,個性剛直,追求完美,他們以此來報復和挑戰那個冷酷的母親。
這段話是摘自上面那個鏈接的答案
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有一種被一眼看穿的感覺
我要講的故事是我和我母親的故事
23年前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由於上一輩並沒有給創造好的條件給我父母,所以我父母一直都勤儉持家,艱苦樸素。努力為我創造更好的條件。
母親是個好女人,好妻子,她燒的飯特別的好吃。她對家人,對老人都特別的好。
我沒有說她是個好母親,因為她對我從小的教育,她對我的要求,真的可以用苛刻和殘酷來形容。
她很愛我,很愛很愛我,但是這種愛的表達方式,我真的是無法接受。這種愛對那時幼小的我來說完全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我從小都特別聰明伶俐,還沒上小學,加減乘除就都滾瓜爛熟了。於是,我媽對我的期望也就尤其的高。
小學的時候,每次考試我幾乎都是滿分,那時候我媽媽就覺得我考滿分才是應該,如果有一次考了98以下,那麼她就會很不滿意,她表達不滿意的方式就是打罵我。
她會用各種各樣難聽的辭彙來貶低我,她會扇我巴掌,我經不起打罵,嚎啕大哭,她會更加的厭煩,會更用力的打我罵我,不允許我哭,哭得越凶,打得越厲害。
那時的媽媽是威嚴的,我害怕她害怕的不得了
也有一次受不了,在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一個小夥伴到我家來,我把一大包的喔喔奶糖拆了和她一人一半分了,媽媽走過來問我要糖吃,我說不給你,後果可想而知,就又是一頓毒打,媽媽說還是我買的糖呢就吃不到你了,以後等我老了還能依靠到你?反正就是各種毒打的理由。我委屈的不得了,小小的我一個人關在房間里哭,等媽媽上班去了,想到媽媽平時總是叮囑我插電視機插頭時,手不要碰上的插頭上的金屬片,會觸電死的。我不知道那個時候那麼小的我怎麼會理解死是什麼,怎麼知道死能讓自己解脫。於是在哭了好久之後,我把一半插頭插進了插座,然後用手觸碰了另一半露在外面的金屬片。手指被狠狠的麻了一下,我嚇得立刻縮回了手。
於是第一次自殺沒有死成。
生活還是恢復到了原樣。
從小到上高中前,我一直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媽媽說一我不敢說二。因為我怕她打我。然而我的妥協並沒有幫助我逃脫被我媽毆打的命運。
後來逐漸長大,十幾歲的時候,她每次打我,我都特別的害怕,我就各種躲藏,那時候家裡建了三層的小樓,帶院子的那種,我就和我媽玩起了各種貓捉老鼠的遊戲,我躲在陽台的角落,躲在衣櫃里,躲在床底下,躲在爺爺家的後門口,把自己反鎖起來。
各種各樣的方式我都用盡了,可每次還會被媽媽捉到,暴打一頓。
如果我把門反鎖起來,她會不停的拍門,踢門,我哭著大喊,你讓我靜靜行不行,她還是各種威脅,各種踢門,各種憤怒的罵我。
這一個個場景都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童年的回憶里。
而我爸爸是個非常沉默的人,他不和我溝通,而且通常情況下他和我媽是一個戰線的,他們從來都非一般的團結。
轉折點是在高中,那時候剛進去青春期的我開始叛逆。
面對我媽一如既往的管制,我開始說不,你要打我你就打吧,你打死我我也不聽你的。
受不了的時候,我開始各種離家出走。
好多個夜晚,我趁我媽不注意,奪門而出,像受了驚的小鹿,一路狂奔,直到確認我媽找不到我。
好多個半夜,一個人在路上遊盪,沒地方可去,只好躲在路邊哭,哭累了去找個24小時的KFC坐一會兒。
有一次在橋上淋著雨哭,巡邏的警察叔叔過來問我是不是爸媽吵架,我哭著跑開了。
還有一次自殺,是發生在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高中是個省重點,同學們都是各個初中選拔上來的佼佼者,我因為不適應,再加上和媽媽的各種鬥爭,成績變得很差。成績越差,越挨打,越打,越不學,就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我的高中徹底毀掉了。
當有一次爸媽聯合起來把我暴打一頓後,我什麼也不說,咬著牙也不哭,終於等到他們出去後,一個人默默的到房間里寫了一封遺書,然後拖了一條雪白的床單下樓,鋪在了廚房裡,打開了煤氣,蜷縮起來,靜靜的哭,靜靜的睡。
只是後來過了大概半小時,在我快要睡著的時候,外公突然來到了我家,不停的叫我,敲窗,我也不開門,動也不動。於是外公把我爸爸叫了回來,我爸打開門,關了煤氣,恨恨的打了我一下屁股。我只好又爬起來回了房間。
數不清的歇斯底里,數不清的鬥爭與哭泣
這就是我二十歲前的生活。
也有快樂的時候,媽媽給我做好吃的,或者考試考好了媽媽也會心情好帶我玩,但是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在爸媽面前撒過嬌,從來沒有過半點依賴。
獨立,倔強,永不求人,追求完美
小時候的經歷造成了我這樣的性格
從小衣食無憂,但是卻特別特別的缺愛。
習慣了一直一個人,習慣了孤獨,習慣了一個人咬牙堅強。
說那麼多,可能有點跑題,但是我想告訴題主的是,就是這樣的媽媽,從小這樣的經歷,那麼深的積怨。我也還是很愛她。
現在我越來越大,上了大學,在遠離家鄉兩千多公里的遠方。
天高皇帝遠,現在我媽媽再也管不到我了。隨著她年齡的越來越大,我發現她也越來越依賴我,她會很想我打電話回去和她聊聊天。她會很希望聽聽我身邊的事情。
昨天她打電話對我說,你現在還沒工作就那麼忙沒空給我打電話,以後你工作了,豈不是更沒時間了,你這個女兒我不是要白養了啊。
我安慰她說,還有半年畢業後我就可以常回家了。
媽媽說,你回家了我給你做好吃的。
寫到這裡,突然好想好想流淚。
媽媽是好媽媽,她一直都那麼那麼愛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都是留給我。只是她愛我的方式,她對我嚴厲的管制,讓我十幾年的在她身邊的生活那麼那麼的痛苦不堪。
可是那又怎樣呢,她還是我的母親啊,我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她是我最親最親的人啊。
有時候我也會不耐煩,但現在大多數時候,我更多的會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和她討論一些事情。她大多數時候也會對我的觀點表示贊同。
我想,她一定感受到了,女兒在慢慢的長大,已經是思想成熟的大人了。
我還是很愛很愛我的母親,現在很多時候,我都把她當成是小孩,好多事也會囑咐她。
我知道她會很想我,我知道她在遙遠的家鄉牽掛著我。
在和前男友分手的時候,我很深刻的認識到,只有家人才是你最大的依靠,才是你最溫暖的港灣。只有爸媽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拋棄你。
所以,你還有什麼理由對你的至親發脾氣,不耐煩呢。
他們說的你不愛聽的,隨意的附和一下就好了。他們反覆重複的,嘮叨的,都是對你滿滿的愛啊。
這個社會上,還有幾個人會如此這般的牽掛你,為你擔心為你憂。
走過很多很多彎路,流過數不清的淚水,現在23的我,依然感激媽媽從小把我照顧的那麼好,給了我這麼健康的身體,高高的個子,姣好的面容。依然慶幸,經歷過那麼多事情的我並沒有染上惡習,沒有自暴自棄。
今天的我,依然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依然特別特別的愛我的父母,愛每一個愛我的人。
我相信,未來的我一定會更加的幸福。
我相信,明天會更加的美好。
被父母以愛之名逼在家呆了兩年
推薦閱讀:
※在父母否定中長大的人怎麼調整自己的心理?
※小孩被同齡小孩打,家長是否應該教育孩子打回去?
※如何看待10 歲男孩稱「父母不配有我這麼優秀的兒子」?
※中國普遍反對早戀的理由是什麼?
※「姐姐要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