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服裝品牌這些年瘋狂提價擴張的結果如何?有什麼教訓?

感覺08年以後國產服裝品牌就和打了雞血一樣,定價直追O克,O迪,瘋狂開店,極速擴張。然後11年看報道大家都快被庫存問題壓垮了。現在也沒看到誰成了中國O克,反而聲勢越來越小了,營業額也在跌。
我覺得庫存高只是表象,根源是定位錯誤。


這個問題不止是服裝行業這麼簡單,從08年開始打雞血擴張的不單單就服裝行業,房產煤礦鋼廠,再腦補任何行業,基本只要原先有底子的都在擴張。
有底子and碰到好的大環境而選擇不擴張,要麼底子非常厚,厚到不屑於擴張;要麼底子很薄,薄到沒資格去擴張;還有很少一部分是安分守己守著點小家產過日子的。

擴張的企業就類似於個人中屬於中產的階級,可惜大規模擴張的都被政策玩死了,華麗的4萬億隻是止痛劑,這個觀點到現在基本都承認。
要怪,就怪最上面。最上面給畫無比大的一個餅,商人很難抑制慾望。
所以就很好解釋為什麼要擴張,4萬億的背景,對企業而言錢真的多的沒地方用,自己的現金流(次貸危機導致生產原料成本大幅下跌,利潤空間加大)加上銀行翻倍的貸款額,這麼多錢幹什麼?留在手裡還天天貶值,不擴張難道去多買幾個房多建幾個辦公樓嗎?(我原先有位投資人是服裝品牌老闆,也不算大品牌,全部自有資金,那年錢多的沒地用一年買了四輛賓利,還在廠區旁邊建員工遊樂園,現在遊樂園已經空置了,賓利也賣了兩輛。)
好嘛,如果都這樣做了,現在的問題估計會變成:國產品牌為什麼賺錢了都投資房地產,不安心做品牌生意。
所以,企業大規模擴張,錯不在企業,只怪大方向錯了,導致大多數企業跟著走了錯路。企業唯一的錯誤是投機時過於貪心,偏偏我不覺得這是個錯誤。

說完擴張,再繞回題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定位沒多大錯誤。題主說的都是運動品牌,那就單說這方面,國產幾個有名的大牌子其實一直很用心在做,還是比較有拼勁的,對品牌維護方面也都可以,比如質量售後對個人而言不比阿迪耐克差。
不過品牌價值卻很難體現出來,原因和大多數人喜歡洋品牌還是有關係的,加上市面大量仿貨低價賣,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國產品牌店甩貨時無節操的店面宣傳語,讓消費者很難對該品牌產生好感。還有設計上確實差很大一截,所以品牌樹立方面確實不如國外品牌給力。
但是就價格而言,可以去國產品牌店裡去看看,運動品牌標價一般都比阿迪耐克之類低一個檻,阿迪耐克一雙1300+的鞋子很正常,裡面80%都是品牌溢價和設計成本,而國產運動品牌很少賣這麼貴的鞋子,包括衣服運動器材,價格都低一個檻。所謂的國產品牌標價高是相對淘寶貨和地攤貨而言,在實物原料成本相當的情況下,國產品牌標價還甘心比阿迪耐克低一個檔次,已經表明了企業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運動品牌價格定位不算錯誤。

關於瘋狂提價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08年前賣200的衣服提到300-400,算瘋狂嗎?一點不瘋狂!08年底到現在,路邊早點攤的熱乾麵都翻3倍了,房價漲得也不少,品牌衣服漲價不是很正常嗎?廣告費用漲了,上游的原料成本漲了,下游的店面租金翻番了,請個明星代言也都漲價,賣的東西能不漲價嘛?
在商言商,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你見過國產品牌吊牌價跌過嗎?為什麼成本跌那麼多,賣的東西標價不跌呢?因為是商人啊,追求利潤最大化啊。

不要認為國產品牌就是傻鳥,之所以擴張是因為努力。可以想像,如果成功的話,多少人歌功頌德,而現在,還不算失敗,冷嘲熱諷就來了。再一次證明成王敗寇。

樓上說的是優衣庫hm之類打敗的國產品牌,也未免太單純了。原先凡客鼎盛的時候打敗過誰呢?班尼路以純鼎盛的時候打敗過誰呢?傑克瓊斯和現在崛起的gxg又打敗過誰呢?還有那草蛋的阿迪王崛起的時候……
只是商場上很正常的風水輪流轉,不要動不動用戰爭結果形容勝負。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教訓就是錢多得沒地花的時候別再拿著老品牌擴張了,錢拿到國外去建新品牌,回來騙一陣子錢,假洋品牌被看穿了就再循環,這樣就不會有人說國產品牌定位錯誤了。
要麼就慢慢發展品牌,別把步子跨大。不過慢慢來不符合商人投機的本性。

補充,
如果答案有不足,歡迎補充,有錯誤,歡迎批評。
補充是由評論里出現較多的幾個問題為自己辯解下,我就說三點,不拖時間。
第一針對評論里很多朋友說我太過想當然,沒數據支持邏輯性不強,這點很抱歉沒做成數據帝。我答題的時候想的問題是為什麼擴張為什麼提價得出什麼教訓,這是題主出的問題,因此我很多文字出發點是對問題而言。
如果要數據,行業內的具體數據我拿不出來,我確實不是運動行業內的人。我只能上幾張原料成本走勢圖:

發這個原料走勢圖的意思是希望能表明從08年開始擴張是大勢所趨,經濟整體向好,所有行業全部觸底反彈,救市春風一掃經濟危機頹氣,連從6000點下來的上證指數都反彈到3000多點。但是從11年年初開始又出現乏力,止痛劑效果已過沒辦法。
而這些都只是基礎原料,棉花紡織織布印染成衣上架,中間很多流程,等到做成品牌成本的時候價格傳導很慢,終端品牌廠家是希望原料成本穩定的,偏偏07-14年成本價格大起大落,造成廠家很難精確控制成本。可以看上圖現在棉花價格已經再下一檻,可布料價格還是維持直線,這就是傳導的過程。

就像我前幾天打電話問朋友,現在一噸棉花現貨賣15000元,而有的紡織廠原先的庫存棉花成本都是17000,光這一層就一噸隔了2000塊錢。紡織廠下游的布料廠可能拿的還是18000棉花成本的紗線價格,再往下就更不用說,而且加上大趨勢一直在下滑,傳導慢的特點讓終端廠家的原料成本一直屬於虧損狀態。
原料成本都虧損,租金上漲,水電人工全部上漲,雖然提價更難賣,但是不提價應該怎麼辦?難道真虧本賣嗎?
可是在2011年前錢多啊,沒地方用,成本還要往上漲,不趕快擴張多建幾個倉庫多搞點成品以後原料成本飛天了怎麼辦?誰知道後來沒飛天還入地呢?庫存成本自然高了。
我的數據不嚴謹,但是邏輯是嚴謹的。因為我現在的邏輯是基於上帝視角來批判國產品牌的所犯的錯誤。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勢所向還盲目擴張,2011年後大勢是什麼?是跌啊!暴跌啊!!
2014年後大勢又是什麼?誰來開個上帝視角告訴我。

第二是對品牌的誤解,我在答題中將所以國內運動品牌統稱到一起,讓有些朋友感到不愉快,或覺得拉高某些國產品牌,關於品牌價值感我建議可以另開題。其中說到設計的問題,我在答案里說了,國產品牌差國外一大截,不敢否認,又糾結科技含量,難道含著的科技不屬於設計嗎?比如我說iPhone手機設計的好,還要加一句科技含量高嗎?不要逼我的膝蓋啊。

第三覺得我有民族主義,我想澄清下。如果我用幾萬塊買個包,我希望是國外奢侈品,我如果想買雙跑鞋會優先考慮耐克,我如果在小鎮遊玩衣服全部弄髒我會隨便買些國產品牌救急,因為它們穿身上至少是個品牌丟了髒了還不可惜。說這麼多只是表明我一點不民族主義,我希望出多少錢能得到相應的享受,不論是國產品牌還是進口貨。

對服裝鞋子行業我不是既得利益者,我只是個搬運工。
做企業有很多難處,在大環境如此慘的情況下,有些政#付機構還慫恿一些大企業繼續擴張,不擴張哪來政#績呢,貸款不給出去銀行怎麼賺錢?乖一點的企業還懂得陽奉陰違放慢腳步休整,那腦子2一點的就乾脆破罐破摔的也不少。
我一個租門面的,市場管理都跑來找我要不要多拿幾個門面,我說我店子貨都走不完,拿那麼多門面幹什麼?那市場管理不把門面租出去他怎麼賺錢?他才不管你死活呢,你死了自然有補上來的。
我知道其中的不易,所以理解廠家的某些在外界看來坑爹的做法。如果可以更舒服的賺錢,誰願意經常做冒險的事情?知道他人的難處就會理解他人的做法。
說回來和人的行為差不多,比如2個我熟悉的人(a和b)在兩個地方做了一模一樣我當時覺得很2的事情,a成功了,我都會佩服真厲害,這麼2的事情都做成功;b失敗了,結論自然是做這麼2的事情也只有你這個2b做了。
但是為什麼a和b當時會一起做這件在我看起來很2的事情呢?因為他們覺得一點都不2啊!

最後還是再加一句:
我來知乎是求進步學習的,如果我錯了,請提醒我,我會感謝你。


不重視產品質量與設計,企圖單純靠擴展和營銷來賺快錢註定是窮途末路!對於時尚行業,品味真的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作為一個買家,發表一點個人感受!國內服裝品牌有請設計師么?為什麼打著陽光青春口號的服裝品牌所設計的部分衣服散發著濃厚的渣土氣息?
真維斯二連發——這顏色搭配、這款式···已被我納入爸媽便裝首選啦!不要說便宜就不用心設計了,剛上市的時候也便宜不了多少,好嘛!你們好意思讓模特穿這種衣服上鏡???

再看看森馬砸重金請來的歐巴,森馬天貓旗艦店首頁廣告,這不是在微博上被眾女網友吐槽至死的格子襯衫么?有沒有感受到高富帥的氣場?這身段這五官也就穿出這麼個效果,我們平凡人怎麼辦啊?森馬你們是在自黑么!

賣不出去就瘋狂打折,為何當初設計的時候不考慮一樣買家的感受?浸淫在各種高大上的美劇、韓劇的年輕人們會接受貴品牌的時尚審美么?

沒什麼乾貨,純粹只是發泄一下,不要說網店都是過季過時的存貨,你店裡的也好不到哪裡去!要看一個品牌用不用心,其實看看冬裝就行了,一個個帥氣的模特穿得土肥圓上鏡,我都不好意思了!


說幾個問題:

1. 費用計算問題:不知道樓主說的一個標準男裝店80㎡是按在哪裡開店開百貨購物中心還是街鋪來計算的?總計50~80萬的建店費用是否含裝修成本和全年租金成本?還是另含貨品和管理費用?另外男裝品牌的定位也沒有交待清楚。以我所在公司的為例,定價398-3998的中高端男青休,裝修成本2000元/㎡,80㎡的店鋪投入在16萬元(購物中心及街鋪級別,百貨更便宜),以現有一點五線城市一樓購物中心價格核算,600元/㎡/月(三環內平均價格),管理費用50元/㎡/月,全年租金624000元,基本合計項也逼近80萬上限,更不提如果是北上廣核心商圈的街鋪租金價格更加驚人。如果值得是一季度租金及管理費,一季度合計208000元,加上裝修成本為368000元,剩下的40萬元是完全不夠支持一季度貨品費用和管理費用。而且題目中未計入水電費用和設備費用,稅金費用。

2. 國內品牌價格增幅:a. 維持品牌定位。每年貨幣膨脹比率,奢侈品每年還要有增幅以維持品牌奢侈定位,否則以初創純單價不變的話今天也可以是普及產品了;b.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租金就不說了,核心地段的商鋪畢竟就那麼多,遠的地方又沒人願意去賠錢培養,水漲船高很正常;人力成本除了上游的生產人力成本以外,下游的銷售人力成本增長幅度我會說出來嚇死你嘛?另外銷售人員90後,思維完全不適用傳統團建激勵模式,上午來下午就走,朋友們考慮過服裝們的感受嘛!摔!

3. 消費力:實質上消費力是分化的很嚴重的,附近lv一個月賣包包都是1500萬的收益完全沒考慮過我們這種屌絲的心態……不是顧客沒有錢,而是買得起顧客永遠在追求更高檔的品牌和服務,買不起的顧客一時半會成為不了你的核心客戶(有物質和審美及消費習慣等深層次原因),為了這兩種顧客,我大服裝行業蛋都碎了一地,只是為了一點轉化率啊朋友們!企業首先想起的手段就是打折,打折的運營成本比正價高多了……打折打到心碎有時候也不吸引人(情景1 銷售:顧客,你好!我們在打折了快來選選吧~屌絲顧客:哎呀,終於都打折了,但是都好醜,我不要。高冷顧客:花錢買這個還不如買件品質感更好的。情景2 銷售:顧客,你好!我們到新款了,好漂亮呀快來選選吧!屌絲顧客:我哎呀!新款挺漂亮!但是太貴了,我買不起。高冷顧客:現在你們的做工對得起這個定價嘛?我還不如買xx。),時間長了固有顧客還會覺得品牌形象下滑……於是只能漲價配合打折了,原有的核心顧客你們辛苦了~

4.品牌未來發展策略:不太同意答主說的未來發展是 兩個方向高溢價和高販量。因為糾其根本任何一個牛逼的服裝品牌也要面對每年大量老顧客流失和新顧客湧入的問題。其實解決高冷顧客越走越快的方向是發展更加高檔的品牌,而對屌們最大吸引力的還是性價比(低價那種性價比)。終上,對於成熟中端企業,真正的解決之路在拓展全線品牌,而不是像李寧那樣突然要更換目標客戶(我能說我不是90後所以不想買嘛……)這也是很多快銷的發展思路,才不斷退出中高端和大牌設計師限量款。

5. 吐槽設計、管理和服務:國內品牌真的好好檢討下自己的設計……某大鳥集團旗下的快銷形式女裝,設計走涉谷vivi狂抄我無話可說,服裝質量真心不敢恭維,這幾大百的定位和渣一樣的質量是決心在動物園的基礎上走高定嘛?

再吐槽一個國內最成功物流管理品牌,好不容易培養一個高端點品牌,天天在店裡面數「小王得到了一顆小松樹,小明還只有一顆小蘋果樹,小紅還什麼樹都沒有……」這樣好嘛!(當然最近他們已經好很多了)最後說下服務,國內品牌的服務還在上個世紀徘徊嘛……連我們公司也不例外,顧客試了不買是常態,某些歐美街頭風格流行少女品牌銷售員直接在顧客身後罵別人傻逼這樣好嘛?


最後,總結一下,服裝行業的高利潤時代早就過去了,國內行業巨腕們還是在思考怎樣打價格戰和怎樣沖銷量是極其落後的管理思想。要想取得和國際大品牌的同等地位,要進行上下游整合,渠道全面革新,管理方式更換等海量的工作。在這些方面有些品牌已經做得不錯了,比如中高的卓雅全系(那服務意識),中端的歐時力(那我看不懂的設計還是牢牢俘獲了騷女們的芳心,不過最近幾年有點質感Low了)中端的地素和她的高端diamond和中低dzzit(風騷的設計),最後是大家最想不到的mecity(這是最成功的從周杰倫成功去品牌化的國內品牌,尤其是打折時候的超高性價比甩zara幾條街,請大家多多支持國產品牌!就是不要再種樹了,真的……)


補充一點吧:因為題目的問題是為什麼提價還不掙錢,就分析了一下成本上漲和市場不景氣,管理設計很深層了沒有細說,如果有人想看可以分析一下。從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得出對品牌的認同感還是非常高,由於自己工作的公司成功救市了一個作死的國際品牌,對這方面的運作還是小有了解。

只是單純說說大家對國內品牌看不上的問題吧……mecity的設計簡潔大方不漏logo稱得上是歐美范基礎搭配,冬天的羊毛呢大衣成分含量高達80-90%的比比皆是,價位是1699。這種品質的羊呢布我能接觸到的價格都是110元/米,真的覺得很良心。對比Zara,同等價位基本都是不含羊毛,或者含毛量低於40%(都不能叫呢大衣了好嘛)。更不用提它的尺碼完全是中國人版型,那些買zara或者hm的妹子,不上個100斤最小號都要say goodbye,要不就永遠當晾衣桿……仔細觀看,你可以發現mecity的模特雖然不再用大熱的明星但是都改用國際名模了。不過因為它不成功的定位和沒有及時轉變的賣場陳列、管理、裝潢等影響,讓它在幾年領先快銷進入市場的情況下,也只能靠打折度日。這才是為什麼我說mecity「打折」性價比高的真正原因。

通過大家的回答,我還是能明顯感覺得到品牌文化對於服裝或者說銷售的重要性,這個培養過程一個是砸錢,還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大家真的要對國產品牌再寬容些。


你們覺得我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國內出一個zara嘛?我還有40-50年好活了嘛……


最近在做這個問題的調查,看了些新聞搜集了些資料,先談談看法,等採訪完幾個企業回來後再看看有沒有些新的收穫。
首先就如最高票所說的四萬億的影響,其次就是,中國的服裝市場發展還比較初級,或者說,單一細分市場上的品牌過多、市場集中度太低。最明顯的就是運動品牌,男裝也有七匹狼、利郎、勁霸、柒牌等一大堆。這些品牌的產品互相之間區別都不大,以往各自有自己佔優勢的地區,所以競爭還沒那麼激烈,在四萬億的雞血刺激下,所有的品牌都開始瘋狂擴張,佔領各個城市的主要商業區,這就相當於所有的品牌一下子都在共同的市場之下競爭了。但換一個角度,在其他品牌擴張的時候,如果你不擴張,很有可能從此被遠遠甩開。消費者所能記住的品牌數量是有限的,市場發展成熟的結果就是集中度提高,而現實也是,一些經銷商關店之後,會轉向做那些狀況較好的品牌的經銷商,使這些品牌反而得到了擴張。
在雞血過去之後的這幾年,不同品牌的實力也開始顯現了,那些在營銷、供應鏈、渠道等方面水平高、覺醒早的企業,在這幾年都慢慢挺過來了,有的甚至還更進一步(安踏超過李寧)。像安踏、七匹狼都在搞的從生產型組織向零售型組織轉型;七匹狼和安踏都在完善ERP系統、加快供應鏈反應速度;還有渠道模式,以往為了快速擴張,各個品牌都是經銷為主,現在都在轉向自營為主;至於電商方面,庫存高加上電商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做,現在大多以清庫存為主,但有些有遠見的已經在布局O2O了。說這些是想說明,服裝企業在這種危機之下,每天都在想著如何擺脫危機甚至更進一步,而那些較大的企業,本身實力雄厚,也有不少人才,在這種危機下迫使他們提高管理水平、去經營品牌形象,相信在這次危機過後,會留下更少、更強的企業。
因為接受採訪的企業主要是男裝和運動品牌(沒辦法也只能找到這幾家了),所以主要是對這兩方面了解比較多。當然我們採訪的並不都是上面所說的那種反應快速的企業,也有執迷不悟越做越差的,具體是哪家就不能多說了……


國內服裝品牌最大的問題是用國際一流品牌的價格賣國內三線城市夜市地攤貨。


個人覺得問題不在品牌定位,如 @成傑 所言,國內的運動品牌已經在盡量擺正自己的市場地位,以市場追隨者和補缺者的身份來面對消費者。
我認為根源是運動品牌這塊兒市場逐漸飽和,業績的提升不能靠盲目開店,而是需要精耕細作,提升同比。08年後大躍進似的繼續擴大規模,不向零售發展,只是加速了市場飽和的進度。
1、樓主可以想像下九十年代你在購買服裝(運動服/鞋)時有什麼選擇?恐怕X寧是大家腦海中跳出的一個(可能也是唯一一個選擇)。當年的X寧公司可以迅速崛起,除了靠著李寧先生的人格魅力及影響力,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市場的空白。
2、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間,體育品牌開始瘋狂地擴張,一方面各種體育品牌如過江之鯽,但大多數又曇花一現後隕滅,大家誰還記得當時的李小雙牌、鄧亞萍牌甚至占旭剛牌?另外一方面,就是瘋狂開店了,因為市場足夠好,經銷商敢開店,品牌商也樂於把更多的貨品壓下去。店鋪多了,自然銷售上去了。但是對於城市、商圈、經銷商等的選擇和規劃就不是那麼嚴謹了。所以大家會見到一條街上齊刷刷好幾家X寧好幾家X踏。
3、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中國市場是塊兒大蛋糕,X寧X踏X61(當年叫別克?)X丹就是吃蛋糕的小蟲子,因為當時這塊蛋糕對於這些小蟲子來說無限大,所以大家放開懷吃啊吃分裂啊分類,X迪X克是外國牛滴大蟲子,當時手還沒伸這麼長。可是後來蛋糕越吃越小(雖然整個蛋糕在長大),各個蟲子越長越大,大家就開始吃不飽了,想去吃外國蛋糕又碰了一鼻子灰,自己的蛋糕還被外國蟲子吃了不少。這種情況對於國內體育品牌確實是個瓶頸。所以我的想法是精耕細作,做零售,想辦法吃可持續增長蛋糕,讓蟲子自己的消化系統更好,能量轉化率更高,而不是竭澤而漁,蟲子們為了一口蛋糕魚死網破。
4、當然,隨著大量外國品牌的湧入,競爭確實越來越激烈,更多專業的、更細分市場的品牌的到來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對我而言,我最喜歡的品牌就是under armour和asics。
5、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和聰明。


發現這個問題里贊數最多的大神,也在我這兒點了一個贊,表示榮幸萬分啊。

國內服裝沒落,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去看:經營、技術、進出口貿易、國家政策等等........ 我只是一介屌絲,不懂那些高大上的知識背景,我只是......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去分析的。


~~~~~~~~~~~~~~~~~~~~~~~~~~~

我是從小學開始就關注服裝品牌的資深服裝品牌愛好者用戶。

國產服裝沒落,其實和擴張沒多大關係,最主要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種心理在作祟。

以前,國人認知的外國名牌,也就lv,ck之類的。不說lv,單就ck,價格也是遠遠超過森馬美邦之類的。因此,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美邦森馬班尼路。

這幾年,hm、zara、u衣褲等牌子大規模進攻國內市場,而且價格還和這些國產品牌差不多.....國產品牌自然一下子沒落了。再加之,hm、zara有設計優勢、優衣庫有面料優勢,而國產品牌除了牌子,就什麼都沒有,因此沒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要說李寧、特步這些牌子,我只想說,悲劇就悲劇在和森馬美邦班尼路成名在同一時代,在檔次上,被消費者打上了同一個標籤,檔次自然被拉低了。舉個例子就是:如果你面試了一個學校的3個畢業生,覺得這三人都是傻逼,那麼在面試第四個人的時候 ,本能地也會覺得這第四個人聰明不到哪兒去。 再加上這幫鞋子生產商(李寧姑且除外吧)的品類劃分有問題,一直在生產普通款的鞋子,從來沒出過耐克阿迪那樣酷炫款的高端鞋子),形象自然更low了。

還有一點就是,貌似那幾年全國人名對服裝的消費能力有所提高。本來覺得森馬美邦是大牌但是買不起的農村朋友們,都開始買這些品牌了.......最明顯的就是,國慶或者51假日,西單相關的地鐵里都是剛購物完提著服裝袋子的人。你會發現,操著不標準普通話、頭髮凌亂、看起來有點土土的人,手裡拿著的基本都是安踏森馬的袋子。所以.....你懂的,這些人又再次為這些國產品牌打上了一個low的標籤。


再補充定位上的一個敗筆。

很多人都知道李寧做過往高端轉型的突破。前幾年開始和耐克阿迪差不多賣一個價位了。為此還請了著名的過氣球星奧尼爾拍廣告。但是........想想當時耐克阿迪的廣告是請誰拍的?都是一線球星! 這不就是自己承認自己比阿迪耐克差么? 還憑什麼賣上哪個價格呢?

森馬最近請了李敏鎬拍廣告。 代言人這塊檔次確實上去了,但是你的服裝設計呢?用料呢?沒有與之廣告代言人檔次匹配的真材實料,消費者只會覺得好奇怪!#天呢!李敏鎬竟然代言森馬# 要請李敏鎬,你好得重新搞個高端品牌,進駐高端賣場啊!當你身邊都是三線品牌的時候,你說你是高端品牌,誰信?


再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本人某次逛西單的時候,買了一條以純的褲子。後來想去zara逛逛,於是把以純的包裝袋扔掉,把褲子放入包包里,再去逛zara。

例子二:本人所在的三線城市,有個gstar專櫃,每年過年的時候,基本是1折-3折大促銷。1-3折啊,在奧特萊斯都不一定能碰上。而同一賣場的某些假洋牌,卻生意很好。(假洋牌的價格不比真洋牌低)


在國人觀念里,國內品牌先天就是弱勢的。那jj來說,當jj被天津某公司收購中國商標權後,好多原先的jj愛好者開始不買jj了。當然,也有好多不明真相的人,覺得jj是大牌而投向其懷抱。

基於國內品牌的先天弱勢!
所以,國內牌子要拼,拼的絕不是高大上,而是個性。
廣告的不是我的形象多好,明星多大牌,而是我的用料、我的設計、我的心血。
再玩那種 我很陽光、我很大氣、我很時尚 之類的洗腦廣告,是必死無疑的。


那個時候優衣庫和HM之類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遍地開花,國產服裝業比如班尼路和美特斯邦威也更多的是想往它們這個方向上靠。結果優衣庫們一來,國產服裝從業者們發現,人家的新貨流轉率可以快到15天,而我們必須要三個月,價格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人家月月有新貨,你的新貨就只能按季度鋪開,瞬間高下立現。

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班尼路浮沉啟示錄:全年關店465家 收入下滑9.34%


宏觀上講,流通貨幣太多必然導致物價上漲,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力資源成本上漲,門麵價格上漲,所以服裝業價格必然上升。但是國內的通脹預期導致運營商將價格上升到人們無法承受的地步,所以商品出現滯銷。相應的營銷手段陳舊,除了會員制便是瘋狂打折,變相降價導致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價值產生了懷疑,由此進一步削弱了購買力,廠家經營無力,產銷由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從同類產品競爭角度分析,高端設計人才缺乏,產品設計同質化,在維持虛高價格的同時廠家為了獲取利潤只能這樣產品的設計和成本費用壓低。所以在消費者眼中一來設計不如大牌二來價格也不打牌親民。

解決辦法:價格回歸價值本身,走低端路線,保證長期利潤。在廠商能夠持續性發展的前提下投入研發資金維護品牌之後再提高價格。


家裡是做服裝的,廠子已經倒閉了,轉行干別的去了。
我家品牌也曾經輻射京津冀各大賣場,銷量還可以。
背景介紹完畢,開始答題:
國產服裝品牌這些年瘋狂提價擴張的結果如何?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有什麼教訓?
擴展的還是不夠大,市場品牌的運作不是很成功。

我們的失敗,不是因為盲目擴展的失敗。事實上,擴展門店延緩了死亡的時間。
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
1.招工難
2.國際品牌的衝擊
3.商場結算政策
4.電商的興起
上述4點合起來,就是大家所見到的提價的結果。
尤其是4。
我能說一句電商顛覆了好多行業嗎?凡是不適應這個時代的,都被淘汰了。


我覺得確實是定位問題
國產的運動系列比如鴻星爾克從一開始的廣告To Be No.1就是個錯啊!!!(笑)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3點:


1. 國產的款式、做工 在我看來不是很好。
2. 假如目標人群是二、三、四線城市,或者外來打工的,那價格就非常奇怪了!!!
3. 國際品牌進軍速度加快,原材料和租金、人力成本上漲。

另外 :
美邦 森馬 七匹狼等都是上市公司,是不是上市了以後就懶得去做好了?

有人提到KAMA,我反而覺得kama是相當成功了的。一件夾克賣三百已經很厲害。它抓住空隙市場了。
(他們家的衣服都是偏戶外+工裝那種FU的,質量還可以。。。)


有人說國產的定價沒有高啊,請看圖。。。。。。。。。

圖1 : 天貓李寧旗艦女運動鞋按價格從高→低

也許有人說這是李寧的高端款所以價格直逼Nike 、 NB?
女鞋啊大哥 女款運動鞋樣式不排在購買因素第一位嗎?
便宜的鞋子賣到80塊,貴的599,這樣定價真的好嗎?我這種俗人確實寧可多花點錢買NB。

圖2 :美邦連衣裙 按照價高→低來排序


圖3:Asobio 和 PullBear (看到有人留言指出Asobio是國產偽洋,去查了一下還真的是,我錯了!!!!= = 不過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偽洋中的戰鬥機來當經典案例了)

雖然我不認為連衣裙賣個二百五就貴了。
但是,我不知道國產品牌設計和定價跟這些牌子比競爭優勢在哪裡?
如果說目標客戶本來就是二三四線城市,那就快點把一線城市的門店多關一點吧。
( 美邦的業績下滑嚴重 股票價格一路跌啊。而且如果定位真的是二三四線城市,也早晚是作死。Tagline、Mecity不好好做起來真的是要作死。。。)


擴張遇冷其實除了定位問題,還有品牌價值和設計的問題,更遇上了某勾某a近年來大量出現的工廠店。而網路市場上,更是被莆田,東莞假鞋強力打擊。從白飯魚,af1,貝殼頭,新平衡和aj,近10年來,低價而並不低質的假鞋給予國內品牌很大的阻礙,尤其是年輕女性市場,賣進女裝店的aj和新平衡,不是李寧匹克能一戰的。再加上海淘日益便捷,能用並不貴的價錢就能淘到不錯的品牌的服裝鞋子,國產服裝品牌自然不好過。


我覺得很多國產體育/服裝品牌確實在定位上有一定問題:
相比高高在上的n*ke跟adi***等品牌,作為一個相對弱勢的品牌應該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從而揚長避短在大象踩不到的地板縫中生存甚至慢慢成長,而非一味追求大而全地大量投入生產高速開店擴張。

舉一個例子,高中時候安踏有一款叫"水泥殺手"的球鞋特別受學生歡迎,它拼的不是廣告代言明星,就一個特別簡單純粹的賣點——鞋底耐磨——想想你學校橡膠籃球場有幾塊,水泥場又有幾塊?這是一個特別有insight的產品理念,產品訴求簡單明確,配合特別惡搞玩味的產品名稱,吸引萬千騷年。相當一段時間內,要麼你特別壕買AJ、t-mac或者KG,要麼你就穿AND1或者水泥殺手就行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高中時候,李寧出過一雙"雷鋒"板鞋,是一款設計很考究細節很有趣的鞋子:
軍綠色羢皮,棕色橡膠底,絨毛鞋舌上嵌著五角紅星(請腦補一下雷鋒冬天戴的帽子),鞋後跟還有一顆復古的鉚釘...

好多年前的鞋子,現在看起來也一點不out,甩某國外老年人專屬N*wBal**ce幾條街...

但是08年前後,這些牌子跟打了雞血一樣瘋狂擴張,向高大上靠攏,開始扒NBA明星,拍一些洋不洋土不土的廣告滿大街投放,越看越像n*ke跟adi***,越來越同質化沒有特色越來越無趣。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看到這樣的產品,我的第一直覺是你這麼像XXX還漲價了那我不如多加點錢直接買XXX好了,或者我沒有那麼多錢那我直接買XXX的A貨好了價錢便宜好多。

於是真的應了那句話:他者皆地獄。

P.S. 最近一次看到李寧,是在一個shopping mall的中庭,臨時圍起來的一塊地方,裡面密密麻麻是鞋子跟堆在手推車裡面的衣服褲子,板鞋60塊一雙。


1.先說庫存問題,700多億庫存,有約90%是」房地產項目」庫存,剩下的是真正的服裝庫存.所以所謂剩了三年全國穿的衣服是錯誤的,應當是剩了三個月.

2.服裝行業本來就是容易庫存的行業,這些年來發展造成的庫存問題固然是有,但不至於到災難性的地步.

3.價格問題上面有回答.從結果來看,我認為成本推動型的被動漲價佔一部分,商家看好市場的主動漲價也佔一部分.

4.預期肯定有偏差,是一個根源.08年刺激消費造成的虛擬需求干擾到廠家判斷更準確.

5.競爭策略說我不同意,提價+擴張不是擠兌低端廠家,小型廠家的策略. 搶佔市場靠的是低價+高品質. 擴張不能體現競爭策略,只是對預期的一種反應.


額,先說利益相關吧:小掌柜,從事中低端服裝批發,不過和那種大的品牌關係不那麼近

我覺得這幾個品牌遭遇的問題共性並不多,更多的是自身的經營問題。
而且題主提到的大品牌其實境遇還算相當不錯。他們的擴張策略相當的有成效。真正遭遇寒潮的是我等下游是普通零售店,網店和服裝超市的雜牌/貼牌貨

尤其是今年整個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雜牌的銷售情況普遍都挺慘的。而這些大眾品牌普遍還行,哪怕遇冷,總體也是平穩的。

而提價我覺得也是有預期的。我們這個市場上營業員的用人成本兩年里至少上升了30%。而工廠里我沒有直接管事,不過成本上有20%以上的漲幅也是可以預期的。
這算是工價提升到合理水平和整體物價上漲的共同作用吧。

說有什麼可以總結的經驗,我不敢替這些大眾品牌總結,還沒這個資格。我只是說一點我自己經營時看到的

訂貨周期十分漫長。或者說流轉很差。不只是大牌,部分雜牌也有春季訂秋季的貨這樣的。一旦市場增速低於預期,壓貨的情形就十分悲慘。
比如去年的暖冬,我們一些順便做羽絨服的客戶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那些羽絨服後來50一件處理,我都替他們流眼淚
可是這次是羽絨服,下次是誰呢?

市面上流轉比較快的是打底衫和夏裝,貼牌的廠家可以做到隔天出貨。定製新款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時間。在售的款式通常可以控制在三天的庫存。二級批發商甚至可以做到每天五到十個新款,這就比較厲害了

此外前幾年服裝行業發展的算是不錯,現在增速一下來,競爭就顯得激烈起來了。然後也算出現了一些比較兇狠的競爭手段。比如對下游大量的賒賬,無底線的退換貨政策。
雖然也算是正常的競爭行為,不過普遍化以後,客觀上對廠家的庫存和資金健康造成了損傷。在之前也算還好,但就今年的市場狀況來說,有點雪上加霜的意思。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來,國產大眾品牌提價擴張的結果如何?
——總體結果是良性的。市場有所擴張,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前提下保持了一個平穩甚至穩中有升的態勢。

至於有什麼教訓,則是差異性的問題。具體不同的品牌,不同的策略,會總結出不同的經驗。


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說說我的經歷。2014年,我畢業的時候,優衣庫來我們學校招聘,大中華區級別最高的三人之一,來我們學校做宣講,講他們做衣服的理念,介紹他們品牌的突出優勢,講他們在中國的發展目標,最後詳細的介紹了他們的人才招聘和晉陞機制,每部分都讓我覺得內心激動,當時就非常有衝動要加入他們。成為他們的一員。
沒過多久,特步也來到我們學校招聘,我那時候還覺得特步也算國產品牌的代表之一,有些期待。結果去了之後,放了半小時廣告宣傳片,猛吹一通自己多麼牛B,看完之後也不知道他到底怎麼牛B,最後一張PPT是說招聘的事,沒說多麼需要人才,沒說去了之後幹嘛,沒說晉陞通道。你是來招聘,還是打廣告?要不要這麼Low,開出來來的工資更是嚇人,2400,這價碼,你來我們學校招聘,連人家三分之一都不到。
從此對特步深惡痛絕。我也狹隘的覺得其它國產品牌好不到哪去。


對於生活壓力日益增加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性價比才是王道啊。
以前在上海的時候,經常遇到打折,反而回到三線城市的家裡,我擦啊,完全看不到打折的意思啊,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樣吧,給你打個八折,我們家平時都不打折的。西裝好嘛,標價萬元左右好嘛,以前在上海的時候,西裝不打三折我是不買的。還有就是點名說李寧,價格直逼耐加或阿家,有意思嗎?那我直接買耐家好了。


文章最後說到,Nike的價格叫親民?樓主在逗我?


行業從製造到創造的轉變,製造是工業技術為基礎可以模仿。任何技術的提升和應用都可以引導行業的變化和發展。創造是人文精神為靈魂,這是不可模仿的。LV成為奢侈品是時間和創始者對人文理解的融合。不是模訪就可以的。但是時代在變化,精神也在變化,貴族須三代時間培養,土豪有錢就可模仿。現在從土豪到貴族時間也在縮短。服裝行業是個縮影,國人思想禁錮的時間太長,需要一個宣洩的窗口。從部分人先做政策到人人可做政策的轉變,歷史在淘金,現在留下的企業將會成為未來的典範。只有硬體是不夠的,沒有靈魂沒有創造。誰優化技術和時間就贏得升華的機會資格。機會每天都存在但誰有能力把握。


我們看到的服裝提價是外在現象,內在就是人工 原料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人工因素佔大頭。中國已經沒有人口紅利了。而且現在什麼東西都在漲價,不過總的來說,服裝售價上漲,折扣也挺多,好多人還運用電商,選擇更多了!


推薦閱讀:

《007:幽靈黨》裡面邦女郎的服飾都是哪些牌子?
《Begin Again》中格雷塔所穿風格的衣服能從哪裡買到?
有哪些好看卻在國內不知名的國外潮牌?
如何評價阿信主理的潮牌stayreal?
有什麼不錯的牛仔褲品牌推薦?

TAG:品牌營銷 | 服裝品牌 | 服裝行業 | 人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