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與父母溝通?

--兩年多了,這個問題也已經成了故事(畢竟多數人都愛聽故事)。題主提問時剛剛步入社會,疑惑頗多,同時拯救世界的心不滅。想借博學多才的知友解決家庭也是社會性的問題。也得到了知友門的熱情幫助。現在題主小家已成,工作繁忙,無暇再與父母促膝長談。也欣慰父母身體安康,仍願意與兒電話長扯瑣碎。每次回看親們的答案都感慨萬千有不同的理解更多的收穫。在這裡以頭搶地感謝大家,也祝福更多的人不被困難蒙住眼睛過得美滿幸福。

另外「不溝通」不代表放棄,而是更多的包容。

如題,如何更好的與父母溝通?

補充: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太絕對。有些父母固然不適合溝通(假設這個觀點成立),但不能否認,只要掌握溝通技巧並且稍微努力,很多父母是可以溝通的。自認為我的父母就屬於能夠溝通的。我也不願意現在能解決的事情推脫到以後,關係更加矛盾再去解決。很多事情不能拿結果說事,有些結果是我們承擔不起的。父母的確越來越像孩子,有很多辦法讓孩子聽話,但有些父母永遠不可能屈服,尤其不會向孩子屈服。但我覺得沒人不願意相信真理。

(劇透:我父親是一名農村中學的人民教師,自認為在有些方面永遠也達不到父親的高度,但也有一些方面,父親早就表現出來頑固保守的一面。我在家一個多月了,給家裡添了幾件家用電器,母親從開始的抵觸,覺得浪費錢,到現在也覺得買這幾件電器的錢花的值得。通過我一個月的努力,父母也由抵觸,慢慢願意與我溝通,雖然很多觀點永遠無法統一,但父母接受了我的一部分行為邏輯,我也從母親的抱怨和父親的堅持講解中得到了很多前輩的經驗教訓。我自己的溝通技巧也得到了提升。我想,如果時間足夠,我可以通過不斷改進的溝通方式,讓我的家庭達到更高的幸福層次。明天就要上班了這裡未免有點兒遺憾。)
(這些天的實踐,離不開知友們的出謀劃策,感謝知友們不吝指教。祝福大家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知友的回答:一、「讓自己有足夠的權利,約束父母」當然是個好辦法,但我就是在父親的絕對權利中長大,深知權利的害人之處,如果能通過溝通讓家庭關係和睦,何樂而不為呢?二、「幫父母解決生活中的矛盾」,但這又像知友說的,有時間成本的問題,我不能窩在家中解決父母雞毛蒜皮的小事。三、「通過自己的成熟穩重表現讓父母放心」,這個我完全同意,本人也是這麼做的,同時也得到了其中的益處。只是偶爾承受不了過多的責怪,心情極度低落。我相信自己能挺過去。

ps:後邊是我提問的本質原因。
到了今天,我想付出一定的精力,適當的代價,孝順父母,孝的最高境界,就是順。讓父母心情舒暢。但是怎樣讓父母心情舒暢,是一味的逢迎嗎?不計代價嗎?我認為不是,我所能想到的就是通過溝通,讓父母心情舒暢。向父母更多的展示我們光彩的一面,和我們處理問題的邏輯道理。也讓父母稍微接觸一下當今的科技,了解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知道我們未來的發展形勢,我們最求什麼,也讓父母掌握一定的防禦忽悠詐騙等社會陰暗面的能力。
如果從本質上解決了矛盾點,就能事半功倍的讓父母順心,中華兒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如何孝順,體現了現代人的行為能力,體現了我們的人生價值觀。
剛剛也看了知友們的類似提問,相當一部分知友對待父母採用強硬手段,我認為這是沒必要的,父母那個年代,可能為了奔波,也可能他們想法不夠成熟(不只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單憑他們養育我們這麼大,我們就該孝順,不必跟歐美等國家比,他們的社會給了成長中的孩子很多照顧,而父母拉扯我們這麼大靠過誰(這裡適當忽略我們的學校)。所以我們要一定要「孝」還要儘力的「順」。
這是我在知乎發出的第一個提問。謝謝知友們。

[題主也把努力半年之後的感悟寫了下來】現象舉例:一、我這人愛刨根問底,父母很同情達理。可每當談起如何教育下一代時,父母就以為我在埋怨他們,但是將來孩子或多或少要讓爺爺奶奶來帶些日子,難道就只能那麼糊裡糊塗的嗎?我不想我幼年時的痛苦在下一代身上重複。二、父母出生在60年代,跟大多數哪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一樣,父親與母親之間積累了不少的矛盾,憑藉忍耐走過來還算不錯。但是每當矛盾發時,作為子女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其實每次都是因為雞毛蒜皮點兒小事情。我想試著解開一點兒他們的心結。不說還好,一提這事兒他們一堆沒有道理有不符合邏輯的話,就跟氣糊塗了似的。難道只能讓他們在心底窩著嗎?降低她的健康風險對我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吧。三、父母從小溺愛我,我已有了工作,有自己的主管見解與生活能力。可每次回家都會遭到父母的嫌棄,和沒完沒了的擔心。我也不能不陪伴他們啊。四、有效的溝通,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父母的價值觀,從而吸收其中的精華與有價值的經驗。


謝邀。

假想有一群人,大半輩子都沒什麼選擇,被迫吃蘿蔔,並被告知蘿蔔是世上唯一可以吃的東西。久而久之,他們也會願意相信,蘿蔔是世上唯一可以吃的東西,其他的都是邪門歪道。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如果他們所生養的孩子,有一天忽然告訴他們:不只是蘿蔔可以吃,白菜黃瓜、雞肉豬肉都可以吃,這群人就會覺得很崩潰。
他們的選擇通常是:
盡量否定這一切,因為一旦接受了「其實除了蘿蔔,還有許多可以吃」,那他們的人生固守就會失去許多意義。

我們的上一代,就是這麼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人吃了許多苦,選擇也不多。他們經歷了單一的生活,覺得安全感是很重要的。一旦告訴他們有很多元的選擇,他們會覺得不安全,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失去了意義,諸如此類。


所以,不要用語言去跟他們溝通,用行動。

我父母從小不太管我,因為我總是能拿到可以的成績、可以的中學、可以的本科來給他們看。當然,在大學一年級,我爸媽還是試圖給我規劃一條路。我沒試圖反駁,只是安安靜靜的寫書出版、經濟獨立。

絕大多數愛子女的父母(某些純粹過管人癮的不算),在發現子女的經濟獨立,確切說,是「兒子/女兒掙錢比我多啦」時,就不太會那麼強橫的來管束了。
所以,溝通時,別試圖用語言去動搖父母長達數十年錘鍊出來的價值觀——沒有人會願意聽幾句話,就改變自己的人生信條、承認自己的許多堅持沒有價值——而是直接給出你可以經濟獨立的行動,讓自己不再是一個從屬的子女,而是作為一個對等的人,溝通會方便許多。


以我個人的經驗,不要跟父母溝通。基本上是無用功,而且會讓你更加挫敗,沮喪,懷疑。

我從小就在做跟父母溝通這項工作。我的父母也是60年代生人,出身農村,文化水平有限,經人介紹相處一年後結婚。婚後吵架不斷,從我有記憶開始就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架原因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吵架的激烈程度卻像是對彼此有深仇大恨,雙方都是臉紅脖子粗,聲音尖利,拍桌摔碗,互飆髒話,乃至動手。而且他們吵架從來不避我。

這是我童年的陰影,是我小時候最大的煩惱。起初是非常害怕,躲在房間里瑟瑟發抖。大一點之後開始嘗試勸架。小孩子勸架沒有任何技巧,就是哭著抱住一方,求他們不要生氣,不要再吵了,求他們有什麼氣沖我來吧。可是沒有任何用處,他們吵的激烈,眼裡只有對方,根本無視我。甚至發展到最後,因為我的勸架,他們吵的更激烈了,好像有人觀看的群架打的更酣暢一樣,本來還只是嘴上吵,我一勸,就慢慢開始動手了。

到我讀初中的時候,就萌生了跟他們溝通的念頭。勸架的時候不再哭喊,而是努力講道理給雙方聽。什麼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互相諒解寬容的重要性等等。可是還是絲毫沒用。記得有一次,我勸他們足足勸了一晚,嗓子都啞了。結果我媽來了一句「我真是高興,我閨女這麼會說」,而我爸則不耐煩的說「你不懂,少在這邊裝模作樣唱高調」。

後來還嘗試過一些其他溝通途徑,比如寫信。給父母雙方都寫了很長的信,可以說是字字都帶淚。但是結果呢?我爸沒有任何反應,而我媽,我相信她看都沒看。

這個過程非常折磨人,我的整個童年期和青春期都因此感到萬分沮喪,甚至有些抑鬱。到了高中,我放棄了。學習那麼忙,每天回家都累死了,實在沒力氣去做他們之間的調停員了,反正做了也沒用。而這時候我父母居然是這種反應:他們不適應我的放棄。先是表現在我媽那裡。有一次她跟我爸吵完,看我無動於衷,就坐過來跟我哭訴。我勸了她幾句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她就開始罵我冷血自私,直到把我罵哭。然後她看上去滿足多了,抹著眼淚說「你看你爸這是幹什麼呀,把一家人都搞得雞飛狗跳」。

這種事發生多了,我也不樂意被利用了。她再這樣做的時候,我就回嗆她,說我從小到大做的夠多了,是你們自己不願改變。然後她就哭天搶地,說都是我爸的錯,關她什麼事,說我不孝順,冷血自私,學歷越高越目中無人等等。然後就演變成我跟母親的吵架。

那段時間一度同情父親,覺得母親應該也是用同樣無理取鬧的方式對他,所以才導致吵架。可是後來又發生了一些事,讓我改變了這一觀點。有一次跟母親吵完,很沮喪很難過,哭的眼睛都腫了。爸爸要帶我出去散心,我不想去,他就硬拉我去。出去後給我買了兩支雪糕,接著開始了對母親的控訴。他說了足足有兩個小時,從他們剛結婚時開始說起,把我媽大大小小讓他感到不順心的事全都說了一遍,事無巨細,讓我驚嘆於他的記憶力。最後鄭重其事地跟我下結論:你媽媽精神有點問題,可能是某種神經病。

當時我已經高三了,這是我第一次感到重新認識父親。我不敢相信作為一個中年男人,他竟然能那麼幼稚。以前看他總覺得威嚴且成熟,頂多是脾氣有些暴躁,可是這次他的形象開始崩塌了。後來他又抓住幾次機會控訴我媽,每次都讓我對他更失望幾分。

至此我徹底放棄了溝通這件事。他們再吵架,再努力的想把我扯進他們的戰爭中,我都絕對保持沉默,無動於衷。可是奇怪的是,慢慢的他們吵的反而沒那麼頻繁,也沒那麼激烈了。

現在我獨立了,經過幾年的艱苦的努力,堅持自學心理學知識,基本克服了家庭帶給我的心理陰影,抑鬱也很長時間沒有複發了。我現在要做的是,不被他們影響我的行為模式,不把悲劇延續到下一代。

他們現在在神壇之下。我能客觀的評判他們,並不因為他們帶著父母的光環我就對他們有所差別。他們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弱點,他們在做父母這項工作上,並沒有很成功。但是這不代表我就完全抹殺他們對我的好,他們只是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盡了最大努力撫養我,那些傷害只是因為無知。

越是無知反而越不容易擺脫無知,因為思維局限。所以我再也不會嘗試跟他們溝通,我只是盡孝道,陪著聊些無關緊要的話,同時設定自己的底線,不允許任何人跨越,哪怕是他們。終於我們的關係都和諧多了,他們開始懂得尊重我。這是因為我的堅持,更是因為我的獨立。

我也深深明白了:人跟人之間是有界線的,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間。界線是什麼意思呢?不要試圖按自己的意識改造對方。對方不是你,沒有義務配合你。你也不是對方,沒有權利要求對方。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設定邊界。各人互不跨越對方的邊界,就能和諧相處。

————————

想不到有這麼多朋友關注我的回答,感謝。有很多朋友跟我有同樣的經歷,希望你們能擺脫陰影,過好自己的人生。@tuna魚 的留言給我啟發很大,我發現自己這篇回答有片面之處,因為的確有通情達理、可以溝通的父母存在。以下是我對他的回復,也算是這題的一點補充:


回復 tuna魚 :謝謝你的評論,對我有很大啟發。這題我的確片面了,的確存在通情達理的父母。不過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通情達理的話,他們自己就能處理好彼此的關係,無需兒女去承受他們的關係壓力,兒女只需要處理好本人與父母的關係就好了。

多年來嘗試去理解父母,找尋父母行為背後的思想動因,也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去分析他們。成果就是,我現在能夠理解他們,也非常同情他們(在這過程中我明白了,人的每一個弱點的形成背後都有深深的傷害),但是不再妄想改變他們了。首先就是因為他們拒絕改變,長大後我也試圖推心置腹地跟他們聊聊他們的心理,聊到他們的苦衷的時候,我媽就哭眼抹淚沉浸在自憐的情緒里無法自拔,我爸也是自憐身世覺得自己一輩子被這個女人耽誤了;可是到我開始給他們一些改變現狀的建議時,哪怕我說的非常委婉,收到的反饋都很不好。我媽就又開始指責我向著我爸,而我爸還是那句「你不懂」。乃至到最後,他們紛紛把矛頭對準我,好像他們的關係處不好,都是因為我調停不力。

你說的對,他們都深信權力法則,認為在家庭里誰聲音大、誰更會傷害別人,誰就有話語權。他們從來沒有共贏意識,不認為妥協和寬容能帶來任何收益。他們只想為自己爭取最大權力,壓制對方為自己服務。這種想法大約來源於舊式封建家庭的遺毒,加上童年經歷了那個人心惶惶、互相毫無信任的時代,最終造就了這種思維。

所以我也不期待能改變他們什麼了。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若自己就是選擇過這樣的日子,別人是無法插手的。其實我跟他們相處中,他們還是用權力法則那一套對付我,若我一直和善寬容,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試探我的底線。所以跟他們相處如果想保持平衡,我必須時不時冷落或暗諷他們一下,這樣反而會一直維持比較和諧的局面。

據我觀察,我的公婆也有同樣的傾向。我覺得時代影響了那一代人,他們身上都有某種共性。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說自己的父母開明通達,我都非常羨慕。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本心,這需要多強大的心靈或多優越的條件。我們這一代人能做的,也許就是理解他們,盡正常的孝道,最主要的就是拒絕複製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不請自來,我要提供點和父母有效溝通的正能量。之所以答這個題,我曾經和樓主有很相似的想法,覺得對父母最大的好就是幫助父母解決他們最核心的問題(更多是心理層面),使他們能舒暢幸福地生活,相比之下,買個禮物簡直就是無關痛癢的毛毛雨,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從我十幾歲開始。

而且,我也是這麼做的,更重要的是,我幾乎成功了。我和我媽什麼話題都能聊,很多朋友聽到我和我媽打電話,都不相信我在和我媽打電話,以為是和好閨密聊天呢,而且多半以為我是姐姐。

不,確切地說,我最多只能算成功了一半,我只成功地實現了和我媽的無障礙溝通,而在我爸爸這裡是徹底的失敗,而且很遺憾地,我二十歲出頭就永遠失去了影響我爸的機會(他去世了)。

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是,和父母溝通是可能的,但要分人。

不要一竿子打死所有人。

有的父母從小就建立了和孩子順暢的溝通,他們的孩子可能壓根不用發愁如何跟父母溝通的問題,我正在努力成為這樣的父母並保持下去。

有的父母相對比較容易被影響,他們的世界對孩子敞開著大門,比如我媽就是這種,孩子相對主動有意識地去影響他們是可能的。

還有的父母相對比較固執一些,不願接受新東西不願改變,甚至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細節問題上,這樣的父母想溝通往往非常難,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等機會,也許哪天發生些重大的事情,也許有轉機。

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如果很幸運你的父母相對容易溝通容易被影響,你要怎麼去做呢?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我能和我媽順暢溝通這事,我媽也有一半功勞,一個巴掌拍不響。

其實是我媽先向我敞開了心門,從我進入青春期開始。真的很奇怪,小時候我媽跟我距離很遠的,我跟我爸親跟我爸玩都是,補充一句我是女兒。然後突然有一天我媽就把我當成閨密了,話說我媽不是那種八卦的人,平時也沒幾個閨密。

我媽完全沒有家長的架子,非常坦誠地跟我交流她的想法,比如她那時候就跟我講,她看過書上面說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她覺得特別認同,但她周圍很多朋友就接受不了這樣的觀點(難怪她沒什麼閨密)。

從這一點看,我媽能做到這樣真是很了不起,我很快被她收為閨密啦。而且,我媽接近我不是為了所謂能更好地管我,不是的,她從來不管我的事,不干涉,不教育。於是,我可以很放心地跟她分享我的想法,我的同齡人的想法,我和別人的想法有什麼不一樣,和她那個年代的人的想法又有什麼差異。

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影響我媽。是我媽先敞開了心門給我,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我大一些也會開始影響我媽,但肯定不會那麼早,效果應該也沒有這麼好吧。

我相信,我媽真的只是找個閨密這麼簡單,沒有想著要影響我,而我當時確實是想著要影響她。一來想幫助她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煩惱問題(主要是心理層面),也就是我最前面說的這是我當時覺得對父母最大的好。二來我也有點小私心,我想我以後也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我看過聽過周圍太多負面的案例,在孫輩的教育問題上,在不干涉孩子小家生活的問題上,大家其實可以做得更好,而我現在有機會早早開始影響我媽,就不用等到我要結婚生子了才來開始企圖影響。

於是,從我十六歲起吧,我開始主動影響我媽,我跟她分享我的成長,我的夢想,我的價值觀,我媽都很理解很支持我鼓勵我,是我的後盾。我的學業、工作、感情、家庭,我媽見證了我的成長軌跡。我甚至跟她科普我的工作,雲計算是幹什麼的,大數據能解決什麼問題,互聯網廣告又是怎麼回事,她都能聽懂。

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穫了一樣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我媽對我的信任,她知道我有能力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對我很放心,就更不會到了老年企圖來干涉我了。

現在我在享受著多年溝通影響的成果。我媽現在在幫我帶孩子,她特別好,不干涉我們的生活,擺正自己是來幫忙的角色不越界,在育兒的問題上絕大部分都努力按我們的想法去做,我媽還去參加了正面管教家長課。我雖然是個在職媽媽,我們家的育兒環境非常理想,我們幾乎主導著孩子的一切。(ps: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育兒實況直播的文章,微信訂閱號「蒙台梭利家庭育兒實踐」或者「mtsljt」,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yt1)

我還有第三個問題想說,這是我這幾年新的成長,關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界限。

我想說的是,即使我這麼成功的搞定了和我媽的關係,我意識到自己還是越界了。什麼意思?

尤其在我有了孩子,我體會到每個個體都有他自己分內的事,是只能他自己去面對去解決的。即使是襁褓中的小嬰孩,他們自帶成長的藍圖,是他們自己學會了說話、走路、適應環境,家長的輔助角色的力量微乎其微,我們做多錯多,往往是在干涉孩子。

同樣的,當年我媽自己的一些問題,比如和我爸的關係問題,和她父母的關係問題,工作上的問題等等,現在看來我干涉得太多了,即使我當時可能真的幫到了她,看似幫助她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我還是越界了。

我過早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注意,我不是在說如果家裡有什麼經濟上的困難、生活上的困難,那一家人肯定是要互相幫助的,我說的不是這些。我說的是本該自己處理的事情,比如我媽和她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這不是我該管的事,可當時我和我媽閨密呀,我就插手管了。

最重要的是,現在看來,當時看似幫助她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其實沒有,只有她自己去解決才是真的解決,我的代勞並沒有真正的效果,最多給我媽了點安慰劑效果,卻耽誤了我媽去真正面對處理問題。

如果我不出手,退一萬步說我媽也沒去處理問題,那些問題也不會比我干涉的情況差到哪裡去,可能還會更好的。

我們家孩子兩歲就知道,跟爸爸鬧了矛盾要找爸爸解決,跟阿婆(就是我媽)有了分歧要跟阿婆解決,找別人沒用。

這裡就是想回答題主的問題,你的初衷非常好,你是個很善良很實在的人,但是對於父母的關係這種問題,你管不了也不該你管,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沒錯你很好心想幫他們一把,可是真的沒有用,他們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這是他們的人生,你管不著。

你僅僅需要處理的,是你和他們的關係層面,僅此而已。

對於那些父母比較難溝通的,也同樣如此,對孩子尚且不該管太多,何況是對成年人的父母。


最後,在說一點正能量吧。我的公公婆婆也是比較難溝通的類型,當年我家孩子剛出生,為了一個簡單的」寶寶哭不是只有餓一種情況「,完全沒法溝通。可是現在我們變成了」育兒專家「,我老公的姐姐最近生了孩子,在餵養方面他們終於有了一點點轉變,相當不容易的轉變。

面對難以溝通的父母,我們也不要永遠放棄,要尋找合適的機會,如果有機會可以一試,如果沒機會那大不了還是影響不了嘛。


先謝謝@劉柯 的邀請:)

題主好,你的煩惱是如何和父母更好溝通,特別是在下一代教育以及調和父母關係兩方面上。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也會面對溝通的問題,當然和家庭成員間的溝通還是有所不同的。心理諮詢師會事先規定好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在諮詢中努力扮演客觀、中立和共情的角色。在家庭成員內部可能無法完全做到,因為彼此之間有非同尋常的血緣紐帶。不過,心理諮詢中的一些原則和建議,你也是可以借鑒參考的,畢竟不同情況下的溝通有相似地方。

心理諮詢師是怎麼看家庭呢?我們會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這個系統內部有不同的家庭成員。他們之間互相聯繫交流,形成特定的互動模式。咨詢師會跳出家庭局部的角度,從整體的角度看待每個成員,特別關注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如控制、合作、情感、責任)。家庭系統就像一個小「太陽系」,每個成員有著自己的運行軌跡,也受到其他成員的引力牽扯。僅僅改變某個成員的軌跡,也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軌跡。時如果我們開始僅想強力改變一個成員,但一不慎會引起所有成員的無所適從,小「太陽系」可能會亂套甚至解體。

為了避免局部視角造成整體混亂,諮詢師會堅持客觀中立的原則。所謂客觀中立指的是,諮詢師不能放棄冷靜判斷,陷入情感偏頗的泥沼中去。當然面對感情深厚的父母,你不可能完全客觀冷靜。但也要小心注意,不能過度偏向一方,或者持對立立場。比如,小紅覺得爭吵中,媽媽比較可憐,就幫媽媽對付爸爸。或者,小明覺得爭吵中,爸爸比較委屈,就幫爸爸對付媽媽。這樣的結果無非是,一方得勢一方失勢,但無法解決彼此矛盾。畢竟這不是三國式的軍事鬥爭,一定要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

客觀中立,意味著你要先理解每一個家庭成員,而不是偏聽一個甚至完全一廂情願。在家庭諮詢中,諮詢師會好好傾聽每一個人的想法。特別是互相爭吵不可調和的雙方,諮詢師會先讓他們輪流和自己交談,讓他們彼此先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如果很多誤解是因為心裡話咽在肚裡說不出來,那麼盡量幫助對方把真實想法說出來,意味著溝通的成功完成了一半。你現在已經離家獨立自主了,分久的父母憋了很多話要說。父母作為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彼此相比也壓抑了很多話。這些壓抑和苦悶,你有耐心傾聽么?

如果題主能夠讓父母把話說出來,使得真實的溝通成為可能的話。那麼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學會重構問題。重構問題的關鍵,在於讓大家都能看到問題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也讓每個家庭成員都不會受到指責。比如說在下一代教育的問題上,當事人有當事人的想法,父母有父母的想法。大家的觀點不同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一方覺得自己很愚昧、很落伍,任何人都不願意繼續下去,等於對方在變相指責他們。題主在交流問題的時候,會不會也出現這種傾向呢?當然,也可能有父母控制過度的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話,更需要他們理解控制的消極面,而不是用一方的控制取代另一方的控制。

如何教育下一代?如果這個問題看成是爭奪教育主導權,這個問題肯定是非此即彼無法調和的。那麼能否適當地轉化問題成為,父母如何參與到下一代的撫育。這樣就不再是爭奪控制主導的問題,而是學會合作分享的問題。父母有自己的經驗和方式,有些可能不適合當前社會。但是通過合作分享的模式,他們可能更好接受這個問題。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關於孩子是否應該多吃零食,家長A和她的父親B產生衝突:

A:爸,你又給小孩買零食了!
B:小孩喜歡吃,就給他買一點唄。
A:我明明給孩子說過,不准他多吃零食的,你怎麼還給他買啊。
B:不就是一點零食嘛,有什麼大不了的嗎。
A:爸,你不是在鼓勵小孩不聽我的話嗎
B:你不是還不聽我的話嘛!什麼大不了的事,處處和你爸作對!
A:……

這個假設對話中,家長和她父親的談話核心,圍繞著誰來控制小孩,必然會引起雙方的衝突。如果從理解對方,合作分享的角度,可以產生這樣的對話:

A:爸,你看小孩吃飯的胃口不好!
B:哦,我給他買零食了,大概零食吃多了,少吃一點飯吧。
A:那營養會跟不上發育的,老師已經說他體質要注意了。爸,你也替我想想辦法,看看怎麼改善他體質吧。
B:呃,要不有空我多帶他爬爬山吧。
A:你現在身體也不太好,醫生說你不要過度勞累的。
B:呃,那你說該怎麼辦吧。
A:我小時候你不是教育我,要多多運動、少吃零食。你看你的教導下,我現在體質多好啊。
B: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以後少給他買零食吧。

儘管是一個虛擬的對話,但是可以給大家一個啟發。如果從合作分享的角度看待家庭問題,很多家庭中間的小矛盾會迎刃而解。當然重要的前提是,雙方都要意識到過度控制的危害,並樂意採用合作分享的方式。題主說,你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會不會無意也用控制的方式呢。如果可能是這樣的話,改變家庭溝通的途徑,也許該從改變自己開始。

另外,你提到調和父母矛盾的問題。在家庭伴侶共同參與的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更多關注伴侶間的互動模式,特別是互動中融入、控制和情感方面。諮詢師希望,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能夠容忍別人的觀點。如果雙方出現過度控制、激烈衝突,諮詢師願意成為溝通彼此的橋樑,讓雙方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傾聽雙方看法的過程中,諮詢師會特別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彼此的情感紐帶,一個是控制和主導權。作為應對方式,諮詢師一方面發掘改善關係的動機,幫助其回憶早期相識的美好感覺;另一方面會提關係中的過度控制,協助他們意識到破壞性爭論對關係的危害。

作為子女的你,可能達不到諮詢師那樣客觀冷靜,但你同樣可以成為溝通父母的橋樑,先學會耐心傾聽他們的看法,而不是急於偏袒甚至指責。也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關係的美好。作為父母愛情的結晶,你更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雙方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你可以幫助他們回憶;雙方溝通中的不良模式,你可以幫助他們感悟;雙方對彼此的願望期盼,你可以幫助他們傳達(當然可以適當過濾一些指責和控制的話題)。當然你要先做到的是,先適當控制自己的主觀情感,不要讓自己情感表達的願望,打破調節父母關係的努力。

作為家庭系統的成員,我們是同棵大樹上的綠葉,彼此分享著養料和水分。家庭的成長與和諧,才能滋養和支持我們。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更需要的是,讓家庭這棵大樹享受陽光,讓水分和養料均衡分享。運送養料和水分的過程中,我們的合力才能構成粗壯的樹榦。


希望我的觀點給題主有啟發,也歡迎認同的朋友多點贊。


我給的建議正相反,你要做的是放棄溝通。

父母的觀念不是你塑造的,是他們在幾十年的人生里,通過一件件遇到的事、一個一個交往的人總結出的。甚至是你父母的父母在他童年時給他植下的,根深蒂固,不可改變。

親身體驗鑄造的觀念是最牢固的,除非再通過親身體驗才可能逆轉,一個三十歲人的觀念是30年形成的,全改了恐怕也要30年吧。一來一去60歲了。所以我對改變所有成年人的三觀都不樂觀,何況已經邁入老年的父母?以他們的年齡你覺得樂觀嗎?

當然,你可以抗爭,去嘗試你所謂的「溝通」。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和上一代,尤其是未受過良好教育的長輩交流,本質上是跨維度交流。

什麼是跨維度交流? 一個三維生物看見地上有根長繩子,從一頭拿起來看看。這個行為在地板上的二維生物看來,就是本來挺長的一根線突然急劇變短。你和二維生物去解釋其實線沒有變短,那是雞同鴨講,二維生物的腦力處理不了三維世界的新觀念。

這麼一說感覺很殘忍,但這就是目前兩代人之間「溝通」的真相:你們是兩個維度的人。

除非你用他聽的懂的語言去講,不然百分百會被誤讀。遠的不說,就在知乎裡面,雞同鴨講的局面我們見得還少嗎?這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同齡人呢。

就算你歷經折磨,成功的做到了在一兩件事情上的「溝通」,但你有算你的成本嗎?這種「溝通」的成本比你想像的要高很多:首先會消耗你的精力和能量,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消耗一次需要時間恢復和補充。

其次這種「溝通」會消耗父母的健康,因為你這種「溝通」的過程不可能平和,平和則無效果。最後的結果我可以告訴你一定是一家子全痛苦。而且會伴隨大量的負能量彌散在家庭中。這些負能量最終一定會轉嫁到你的另一半身上,後果很可能是你意料之外的。

「溝通」的收益呢?只是家裡多了兩個什麼都和你觀點一致的老人家?

收益和成本不成正比,這是明顯的虧本生意。


不要去做虧本生意。

----------------------------------------------------------------
針對樓主的問題補充一些具體操作吧

1. 下一代的協助撫養問題,從高到低的要求分別為1智力教化、2性格訓練、3餵食清潔、4安全防衛。

要做的是將老人的協助嚴格限定在3和4。混淆了界線會導致大家庭和小家庭間無盡的衝突,如果你的另一半又比較觀念新穎有主見,結局一定是混戰。

2. 父母之間的爭吵問題,這個要理解為他們的一種奇特的對話方式。因為表達能力和情商的有限,這是目前他們之間最有效的解決矛盾和宣洩情緒的方式。你做的只能是畫好界線,比如不允許在孩子面前、你妻族面前吵架。

其餘時候,只要沒有打起來,你就別去掐火,你掐了他們也不懂該怎麼正常交流,反而減少了一個宣洩渠道。負能量總會找到出口,最後必然是其他家庭成員遭殃。

3. 對小輩的嫌棄和碎嘴,也是他們在表達能力和情商都不高的局限下對子女的一種關心方式。雖然是關心沒錯,但是形式是不夠尊重的,以施加他的意志和願望為主。如果不是礙於是親人,換成是老闆同事的話,很多人早就掀桌了。

比較低成本的反制手段是消極反饋。也就是不和父母正面還嘴也不給予任何回應。次數一多,他們那頭的「溝通」積極性就會下降。這個過程比較痛苦,但是其實是代價最小的。

再補充。我看到樓主一直在強調孝順這兩個字,說明你沒懂古人的智慧。

孝順的正確解讀就是我的意思。

「孝」和「順」 從字面上理解是贍養和順從,但是我可以告訴你:

順從的本質就是放棄交流。

是的,你沒看錯。溝通和交流一定是伴隨著衝突的。把這種衝突全部規避掉,搞一個營造出來的假象。這種表面的和睦討巧,其實有很大的價值,我管它叫「偽溝通」,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順」的真諦。

沒錯,你是好吃好喝的供著老輩。逢年過節你也會奉上笑臉說點讓他們哈哈一樂的吉祥話,也許興緻來了你還會教教他們玩電腦發微信。但是這種交流是不對等的,是你在「降維」,「降頻」,在遷就他們的理解力。

你永遠不會和他們討論你內心真正的難題,你感情上的掙扎,你對世界的理解。這些話題你留給了你覺得真正懂你在說什麼的人,和你在同一個維度的人。

孝順,就是贍養加偽溝通。就是我說的放棄真正的交流。

放棄治療,皆大歡喜。
降低期望,天下太平。

你好好參悟一下吧。


大家元宵節快樂!聽著窗外噼里啪啦的禮花聲,一個人坐在房間,卻一點也沒有覺得寂寞。晚上也沒有煮湯圓,因為我不愛吃甜膩的東西。朋友打電話來問我為什麼不組局,一是因為我在蛇口,位置偏遠,不方便呼朋喚友;二是和自己獨處的時間也是難得,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這個春節假期,按理說是很容易和家人吵架的假期:因為家人肯定會催婚,然後自己會反抗和不開心;二是不知道為什麼今年大家特別愛組局,每天都有大聚餐,大聚餐之後還會在家裡組局打麻將,而我很想簡單安靜的和爸爸媽媽多吃幾頓飯;三是家人一起呆上十來天,各種瑣碎的事情都會發生,真的從來沒有不吵過!事實上我也收到閨蜜的電話,跟我說真的受不了父母,好想趕緊逃回深圳。


每次回老家,我都覺得很好玩,好像是在不同的社會規則間穿越。因為在自己工作的地方,社會規則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和分寸感,是守時,是講效率,是在馬路上不可以隨便掉頭(會罰款),是開車必須系安全帶,是找一個朋友吃飯要提前兩三天去敲時間。我曾在紐約機場,看到身邊一個30多歲的男人在大顆大顆的掉眼淚,他看起來無助、脆弱,痛苦,但是我沒有去問他怎麼了,有沒有什麼要幫忙,身邊人也大多是面無表情——畢竟在The City,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也是尊重感,是保護自己也是給他人空間。我把這個叫做「商業社會」。

但是回老家規則就會大改變:路人都可以問你的婚姻、收入、家庭狀況,飯桌上每個人都可以對你的工作、感情、生活方式提意見,大家的檔期都很靈活可以隨時約隨時改,馬路上沒有太多規則堵得亂七八糟,大家之間做事憑人情的判斷而非明晰的商業規則。我把這個叫做「人情社會」。


但是一年至少有300天在「商業社會」里,回到「人情社會」時,也會希望自己習慣的方式是被尊重的。和家人相處十來天,衝突頻率會高,自己對家人的尊重感和寬容度也會不夠(我的台詞是「你是我爸,你怎麼這麼不理解我「,天地良心,就是因為他是你爸所以他才這麼不理解你啊,陌生人才容易理解),容易失態吵起來。吵的時候滿心委屈掉眼淚,只想馬上收拾行李滾回」商業社會「。

我自認為還算理解別人,但這樣的爭吵也不在少數。去年國慶回家,爸爸前幾天和同學在一起聚幾乎沒怎麼在家呆,我跟爸爸說好不容易回家,希望可以更多時間是家人相處吃飯出行的,爸爸卻覺得莫名其妙「不是一定要花時間才是陪吧?你回來了,每天可以見到就好了呀。「唉,在很多中國男人的心裡,他們對家庭應該做的更多是「出錢出力」,而對家人的陪伴和感情上的關照,是比較靠後的一環。跟我媽的衝突就太多,小到「大家應不應該來我家打麻將到凌晨」,「我的襪子到底沒有沒有洗乾淨」,大到「那個男人到底合不合適我「」我應該什麼時候有小孩「。我的天,我媽比較會的一招不是大吵,而是一副」你不聽我的話就是不愛我了「的樣子,讓我想跟她大吵證明我沒有不愛她!

但是!!!!關鍵點來了,我這次回家,真的全程都沒有吵架!!!我又長大了一歲,但是也沒有因為逼婚吵架!今年家庭大聚餐特別多,但是也沒有和親戚吵起來(當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親戚們全部都有禮貌有分寸感尊重我的選擇和決定,別問我為什麼,很多親戚都訂閱了我的公眾號)!!!


在大事上,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提前做功課,和我爸媽做很多溝通,關於我在婚姻的態度上。發現當面或電話溝通很容易不耐煩吵起來之後,我寫了一封2000字的信去和爸爸媽媽坦誠的說我心裡的想法、我的故事、我的努力、我對生活的態度。我想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不是真的怕砸在手裡,也不是真的要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個輸贏,他們是怕你不幸福,不開心,想要幫你幸福和開心。但是我坦誠的和爸爸媽媽說,我要的幸福已經和他們那個年代不一樣了,和很多別人家的孩子也不一樣,還是追我自己認為的幸福比較重要。而且我很努力,很認真的在追逐我覺得幸福的東西,沒有去敷衍自己,也不願意敷衍別人。我不確定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非常的理解,但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誠和努力,他們會比較放心,也明白催併沒有用,我可是個有主意的孩子哦。而且和爸爸媽媽分享你的想法,他們就不是在門外干著急,是被你邀請進家,一起去面對這個事情。

但是有時也會覺得雖然非常努力的溝通,爸爸媽媽還是不能理解!這個時候真的覺得很委屈,也很想摔東西!但是千萬記住一點!就是其實在你私生活的領域,父母是無能為力的。就是牛不喝水,父母並不能按著你喝水。但是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情緒,所以你既然堅持了你認為對的,那麼可不可以也妥協一點,給有情緒的父母提供一點情緒的安慰?比如隨便許諾「放心吶,今年一定會結婚的!」(這種一年之後才驗貨的鬼話,明年可以再用一次,沒有人會計較的),比如吹牛說「喂,雖然我沒有結婚,但是我這麼美/帥有才華會賺錢,根本不愁的好嗎?「(當然自己也要爭氣,別的方面好歹也給一點成績單嘛,把自己收拾得清爽陽光也算啊),比如撒嬌說」我真的好傷心,你們這麼說,我真的以為你們不愛我了「(男生自己去腦補版本就好了)。一年就哄個那麼幾天,而且目的是因為愛,爸爸媽媽雖然知道你在一派胡言,但是被你哄的感覺還是很開心的!

在小事上——每天相處的小事上的矛盾,有時候也會讓人抓狂。我只有一個原則,能妥協就妥協,不能妥協就哄。很多小事肯定是受過高等教育西方文明的你比較對,但是家不是法庭,不是所有的事都要條理清楚黑白分明記錄在案,家是善意疏忽,比如我爸隨手拿起窗帘就擦皮鞋,用完牙膏不擰蓋,我開車超級愛指責我(這個路走過多少遍還不認識)之類的事。窗帘多洗洗就好了,牙膏蓋我可以擰,開車一指責我就開始耍無賴「爸,我腦子真的沒有你好用,你可一定要教教我啊」。我想我們回家,不只是為了享受家人的陪伴大餐關心熱鬧,也是為了讓家人知道,我們超級愛他們,所以那些他們做得不夠好的小事,我們都可以幫他們做好。但是開車不系安全帶不可以忍!這個一定要說「爸爸你不系安全帶我我真的會很害怕的」,然後怎麼都不肯開車!

春節就要結束了,想到身邊的朋友都陸陸續續回到了「商業社會」里,又要開始打起十二分精神,上馬迎戰,又要適應快節奏的生活,迎接有距離感的社會,我想說一聲「恭喜」,也想說一聲「辛苦」。曾經尼泊爾旅行一個月,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思考「是不是西方的高效文明才是最好的出路」?答案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覺得最好的生活方式,別人不能定義我們的幸福,我們也要盡量不去Judge別人幸福的方式。「商業社會」也好,「人情社會」也好,沒有哪個是最優解。

看到不同社會的文明方式之後,我常常想,中國這一代年輕人有一個美國歐洲人不一樣的任務,就是他們被教育了西方文明的獨立自主追求個人感情的生活方式,但也要和接受傳統文化的上一代去妥協溝通。這個任務並不輕鬆,因為我們想要站在對的那一邊,但也不想放棄愛的那一邊。怎樣去妥協和平衡,是我和長輩們都在學的功課,以上一點點小小的經驗,和大家共勉。

元宵節快樂哦~?


世界上最會撒嬌的就是小丸子同學:

愛不是法庭,不是所有的要頭頭是道好用來定罪;愛是善意疏忽。


父母的三觀是他們生活的支柱。

用幾十年時間夯實的三觀,豈是我等小輩的三言兩語就能撼動的?蜉蝣撼樹,太難。如果非要去爭論,去改變,那麼你們家的劇情走向很可能演變成狗血家庭劇,你確定你想要這樣一個結果么?

如果真的很不滿於父母的三觀,你也只能採取長期的,逐步滲透的方式,逐漸的修整一下他們的觀念,但是不要奢望去改變,只有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才有可能改變三觀。

我很理解題主對於撫養孩子的問題的擔憂。在撫育下一代的問題上,父母通常都會對小輩的觀念表示不屑,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實踐出真知,你們小輩連實踐經驗都沒有就在紙上談兵?naive!

但是撫養人對於子女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我看見過很多爺爺奶奶輩的人,他們自認為優秀的教育方式,其實會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孩子們的三觀。小孩子是沒有辨識能力的,他們很信任自己的家人,所以家裡人很容易為他們灌輸三觀,這一點是很恐怖的。

有一次我和我妹妹在外面吃飯,一位奶奶輩的服務人員挺喜歡我妹妹,聊了幾句就開始逗她說,過年要要好多壓歲錢。我當時很不舒服,真的。我只能找個理由領我妹妹去了別的地方,事後我妹妹還在問我,這個奶奶說的是什麼意思。我真的很為這位老人家裡的孩子所擔憂。

要避免這種不良後果的唯一方式就是自己養孩子。@肥肥貓的答案說,要嚴格的讓老一輩對孩子的影響停留在「養」的階段,這一點我比較不認同,因為只要「養」了,就一定會有一些「育」,這二者是撇不清的。

最後說一下,你的父母理解不了你是很正常的,可能你的一些觀點在他們的理念里都是離經叛道的謬論。這種情況下,你能做的就是少說話,沒必要和他們進行激烈的爭辯,你改變不了他們,他們也改變不了你,爭辯的結果還會讓彼此都不舒心,正所謂費力不討好,便是如此。他們想說你什麼,就讓他們說吧,別做抵抗,他們開心就好。


感覺像是找到自己的影子,我跟你的情況一樣,首先父子關係,是在父親的極度權威中長大的,小時候是怕。大了懂事了,是尊重,覺得更多的時候是父母的不容易,所以他在我面前發脾氣,或是特別固執,擺家長作風的時候,我更多的時候是順著他,不較勁。

他們夫妻關係也是那樣,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吵架。我爸大男子主義,特別要面,容易極端。我媽說話特別惡毒,總是能用語言找到我爸的軟肋,現在60多了還經常動手,是雙方都動手的打架,我媽總是挨打,不過嘴上從來沒輸過,我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怕過你嗎。

有三件事讓我逐漸找到和父母的相處方式。

第一,我家在我05年畢業的時候搬來了北京,當時在南三環30萬買了一套房子,我畢業後工作掙得所有錢也都給家,每個月會給我點錢零花,像買衣服都是我媽領著我去的,我不抽煙喝酒,長得丑也沒女朋友,所以基本上沒怎麼花錢。因為從小家裡就管的比較嚴,所以當時的想法特別單純,我們就是一家人,共同努力,為家做貢獻。

到了09年初的時候,家裡賣了老家的房子,這時候手裡有40萬的現金,我建議再買個房子,我爸的建議是換個大點的,但最終的結果是我爸認為房價還會跌,跌到05年的價位。所以把原來南三環以60萬的價格賣出去,在西邊租了一套房子。我當時就反對,認為房價會漲,可是我爸非常強勢,他認為對的事情不容反駁,在09年中的時候房價開始漲,我去北三環看一個房,價格都定了,我打電話勸他,我爸非常確定的跟我說,要是還把他當爸,就不要提這個事了。最終,我預見了房價會上漲,可是卻沒有機會了。

這件事給我的感覺是,不要覺得父子就一定是一個整體,一個人要獨立首先就是經濟的獨立,只有你自己有可支配的資源,你才能為自己負責,像我爸,他賣自己的房子,花自己的錢,我只有建議權,但本質上跟我是沒關係的,不管掙也好,賠也好,這是我爸自己的事情,我沒資格埋怨,要怨也是怨自己為什麼不早點覺醒,讓自己獨立,不成為家人的附屬,自己掙錢為自己負責。

第二件事,是當時房子賣了後,我爸是個特別大男子主義的人,堅持認為自己沒錯,所以不買房,恰巧當時股市不錯,就把所有的錢投進股市,結果不用說,我們在賣房子之後又一大失誤就是炒股,當時什麼都不懂,在最開始賠了以後,我爸就覺得這東西太厲害了,玩不了,就認損失,賠了算了,我當時覺得我們已經房子就賣錯了,這股市是唯一的翻盤機會,只有在股市上才能輕易的掙錢。

當時真是紅了眼,平時買衣服都捨不得,可在股市上一天賠個幾千都沒感覺。可惜不是一個勵志的反轉股市,最終我們在股市上賠了很多錢,我爸不再讓我管帳號,而我當時還不服,管他要了十萬自己炒。後來這十萬也全都賠進去了。如果說賣房讓自己學會經濟獨立很重要,那股票賠錢就讓自己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錢更重要,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死的更快。

第三件事是結婚,媳婦很好,很善良,之前自己的性格有些像我爸,東北人大男子主義,覺得我說啥就是啥,一切要以我為中心。但是在慢慢的婚姻過程中會發現,其實你為對方考慮的越多,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說傷害對方的話,對方對你就越好。兩個人實現良性循環。而婚姻感情好,就和家裡人也和諧,和工作的同事也和諧。每天都是積極的狀態。

首先你要是一個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個體,然後是獨立的小家,再是獨立的大家。要先做好自己,才能脫離不斷的糾紛。

我同意你的孝順的說法。我也是在父母面前從來不說反對的話,他們要做什麼,我會看他們的情緒提出我的意見,如果我爸開始反感或是生氣,我立刻就不說了,順著他唄。成年人他也有承擔的能力。

我的立場就是堅決不啃老,房子啊,結婚啊,都沒用他一分錢,而我爸這種大男子主義的人,反而很內疚,覺得對我有虧欠。現在馬上準備要孩子,我就做好了一定不讓父母過來照顧的打算。他們肯定控制不了他們的脾氣和這麼多年的生活習慣。與期操那個心,不如我讓我媳婦不上班了,專心在家帶孩子。

當我不在向他們索取,而是有原則的付出的時候,我就有了話語權。然後向他們灌輸照顧孩子多辛苦,你們出去玩唄,自由自在的生活多好。說多了他們也就覺得帶孩子累了。

像我跟我媽就是說,別看我爸總說要給我帶孩子,那是因為他不用做飯收拾什麼的。到時候就累我媽一個,何必呢。我這我自己能忙的過來,堅決不用你們操心。

距離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雙方有了距離,也就有了神秘感。我天天給父母打電話,問他們在幹什麼,報告我這的情況,他們吵架的話我也聽不見,也不煩心。這樣的關係是我這麼多年,覺得最自在的時候。


-------------------------------------------------------------------
我也給答主一個建議。就是垃圾桶方法。
1,首先我們要感恩父母對我們的養育,其次是父母之所以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由於他們的無知,無法反思和正式自己。那麼我們也就不強求。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就讓自己在這樣的家庭的環境當中鬱悶下去,或是事不關已,看他們在爭吵仇恨中消磨不多的生命嗎?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做點什麼。
2,做什麼呢?就是讓他們開心唄。順著他們說唄,今天我媽說你爸就是畜生,我陪他去醫院打針,他心情不好就踹我腿,你說他還是人嗎。我就附和,我爸怎麼這樣,太不像話了,我媽哪對不起他,至於下這麼重的手嗎。其實我媽給我嘮叨這些不是想讓我給她出什麼主意。而就是一種情緒的發泄,那就發泄好了。我站在你這邊,跟你一起分泄。當我爸跟我說,這輩子就毀在你媽手裡了,我幹什麼事業她都攪活,要不是她攪活,我早就發達了。我就跟著說,是,我媽就是目光淺,只看小錢,不看大錢,她根本沒有你的那種眼光和格局。說完我爸也特開心,想著還是兒子站在他這邊。當他們把情緒垃圾和負能量都倒在我這邊的時候,在他們的內心,就開始有滿足感了,覺得自己不是孤獨的,是有人站在自己這邊的。自己是正義的,對方是錯的,因為自己有孩子的支持。這樣他們就開心啦。
3,接下來還有問題。就是當垃圾倒在了我這裡,我成了垃圾桶,會不會造成我心裡的煩腦。之前會,不會多看了心理學的書,自己掌握了如何去梳理情緒的方法後,這些就已經不是事了。更多的是當成一本有意思的書,和一個經典的標本案例。透過他們之前的關係,我更能印證書上說的道理,把抽象的描述變成具體的活生生的實例。反而讓自己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不知道我表述的是否準確。就是他們不在是扮演父母的角色,而是印證我明白更多道理的工具。這樣你在附合他們的時候就會輕鬆多了,用旁觀者看戲的心態。
4,還有個問題,就是這樣的牆頭草會不會讓父母真的感情更加激化,最後真的離婚或是惡化。我覺得不會,要離婚他們早就離婚了。像他們這個年代過來的人,不會懂得愛,不會因為愛而結合,也不會因為愛而分開。更多的是過日子的心態。不管怎麼打,怎麼罵,怎麼鬧,最終還是要過日子,一方有病了,另一方還是要照顧,今天打完罵完,該做飯掙錢,還是得做飯掙錢。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過日子的一部分。而我就是讓他們在這種過日子當中,不孤獨,不壓抑,有自己才是對的心理暗示,不心情鬱結就夠了。


我一直認為,面對許多有代溝的父母,同理心和寬容是最好的辦法,遠離或者強硬是這種粗暴的方式永遠不能讓你真正和解,而且,請不要貶低父母的學習能力,許多時候,只是溝通技能不夠,或是不夠耐心,或是你的能力不足以讓他們信服。當然,這個過程很漫長,也註定收到很大挫折,但當你享受到高質量的親子關係時,會覺得這種辛苦是值得的..


說說我的經歷:

兩年前,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否定部分來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時,我陷入了一個漫長的過渡期,這段時期里我從低沉,劇烈地迷茫,開始學習和父母溝通,和自己溝通到漸有起色,現在雖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但面對自己的情緒時能做到內心較為平和,和父母的關係有了巨大的改善。


親子關係對人有多重要?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孩子的核心人格在童年就養成了,而弱小的孩子是無法緩解父母的負面情緒,忽視和否定的,於是,一方面由於無法尋找客體來轉嫁自己的攻擊性,孩子會將這種攻擊指向自己,變得抑鬱,另一方面,孩子會認同父母的暴躁,否定,憤怒等。我們童年養成的特質,衝突,挫敗,如果未經意識化,會使人在生活中不斷重現,這便是強迫性重複。


因此,為了我們心理的健康,重寫這段關係有極大的必要。有人說, 遠離父母就可以了,可是真的甘心么?父母是你永遠繞不過去的坎,雖然你物理上遠離了父母,可心裡上總是抬不起頭。一句話:不能因為難就放棄反抗,放棄溝通。


一.不壓抑自己的憤怒


很多朋友在剛接觸心理學時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一種「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有被好好對待」的恍然大悟感油然而生,之後把憤怒轉移給自己的父母上,這很正常,我們被積壓的太久了,突然拿到這麼一個思想武器那感覺真是 …


但是鬥爭要講策略,講形勢,不然星星之火很容易被撲滅,比如,你得先評估一下你父母的接受能力?然後比較容易得出絕望的結論。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


從小事開始,彰顯你的邊界和反抗意識。

對於父母的壓制,學著去辯論,讓父母覺得,強加看法似乎是一個費勁的事情了,在重大問題上,遵從自己的內心,絕不妥協。


但這樣的反抗往往顯得無力,所以除了反抗意識,還需要:

二.讓父母看到你的能力


這裡的能力包含生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人不能有底氣地拒絕父母,劃清界限,與自己潛意識裡感到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有莫大的關係。擁有經濟來源,或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讓你在思考時更加獨立。


思辨能力體現在:我真的理解與父母從心理上分離的內涵和必要性么?面對父母利用愧疚感和佔據孝道的道德高地對我指責時,我能讓自己擺脫愧疚感的折磨,堅定自己的信念么?


須知,有許多人是痛並快樂著的,一方面遭受著父母的批評否定,負面情緒,一方面又享受其中的安全感,因為比糟糕關係更可怕的是:沒有關係。有這樣一個心理調查,你必須要到荒涼的孤島,有兩個選擇,要麼自己一個人去,要麼帶上自己的仇人去,結果80個人中有79個都選擇帶仇人去。我們害怕被人看不見,害怕孤獨,於是將自己封閉起來,犧牲了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換來一個糟糕的關係和虛妄的安全感,卻沒有想過,命運是操之在己的,人可以用短暫的孤獨提高自己,然後營造更高質量的關係。如果不能意識到這點,是無法有心力去堅持這個漫長而痛苦的工程的。


唯有明白心理上獨立的必要性,才能在和父母溝通時底氣十足,有理有據。


三.充實自己的思想


我們的時代是特殊的,從改革開放至今,不論是社會文化還是物質基礎,中國都經歷了從未有過的突變,這也意味著,在這樣一個急劇轉型期,許多迷茫,困境的解決思路不太可能有直接的樣板以供參考,因此個人的獨立思考,學習能力佔據了更重要的意義。


那麼,怎麼學習與思考?

閱讀:學習心理學,這是我認為最根本的辦法,在學習中,比心理學理論和效應更重要的是,你能從中歸納出人性的一些隱秘的,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比如會感覺到人有一種普遍的追求連續性和尋求平衡的動力,人的思維下意識追求快速而非反映真理,人在認知上會選擇能加深自我認同感的信息而寧願自欺欺人等),這種屬於自己的理論能內化於心後,你會更寬容,從理解地角度來看待一些行為而非下意識的情感宣洩和道德批判。


互動:與心理諮詢師或相關專業人士交流,加入相關社團,組織,小組等。


讀人:多看別人的經歷,觀察別人如何親子處理。在這裡非常感謝一位知乎大v,他的文章長期給我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東坡夜奔


分析:

觀察你父母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是怎樣的?

詢問,思考,反推你父母小時候是如何被對待的?

這種對待方式和他們現在的處事風格,心理狀態有什麼關係?

父母的兄弟姐妹又是怎樣的?

父母兩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如何?

父母的世界觀與他們的工作表現,待人接物的模式是怎樣形成的?

以上這些,都是為了增進你對父母的了解,相信我,理性和非理性是競爭性的,是零和的,當你了解越多,你對父母的不合理觀念越少。

而在與父母的溝通中,也必然涉及對大量的現實問題的看法。這時候,你的知識面,思考能力,論辯技巧重要性便逐漸凸現出來。


比如:

當你爸指責你為什麼非要去從事一個在他看來不體面不穩定的工作時,他是在考驗你:

什麼是真正意義的好工作?

體面和個人幸福感有多大的相關度?

現在的體面是不是永恆的?

那麼你可以跟他講講現代社會與他成長的那個年代的區別,鐵飯碗的變遷史,經濟轉型改變了人才的標準等等。

當你媽說你學那些有什麼用時,她是在考驗你:

興趣對人生活質量的塑造有什麼意義?

社會需要這種興趣的人么?

那麼你可以跟她講興趣對交友的作用,寬廣的知識面對工作的助益。

簡言之,不要把父母視為不可理喻的獨裁者,而是明白,他們對很多問題真的不懂,但出發點多半是好的,所以求同存異,我們有義務去給父母科普,讓父母與社會接軌,把和父母的爭辯視作一次檢驗自己認識水平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論辯技巧,而且還查資料和不斷思考以加深理解,收穫可謂大矣。

四.真正的和解


真正的和解最終目的不是讓你將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推給父母,而是能理解,你的父母雖然有時忽視你,指責你,並給你造成了影響,但他們本質上,也是一個沒有被正確對待的孩子,他們並非心存惡意。我一直有這樣一種信念: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本質並能理解他時,你會感到,之前對他的恨意是一種刻板的歸納,他是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和你的共通處多於不同處。


所以呢,我們可以作為一個給予者,可以給我們父母以無條件積極關注,可以用同理心,真誠,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他們,當他們體會到我天,原來親密關係還能這樣時,相信你們的關係一定有質變,而父母也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


如何關心?

舉個自己的例子:


我母親長期抱怨我爸的不關心,但她沒有學會合理地表達而是通過指責生活瑣事來攻擊,但我爸也沒能察覺,總是就事論事,結果往往爭吵升級,不歡而散。於是我安排他們坐在一起,我作為主持人,組織他們有序發言,同時教他們用「我感到,我希望,我感覺」來開始而非「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來表達心情。印象最深的是,當我媽媽激烈地指責我爸時,我打斷了她,然後向我爸爸說:其實她是希望你來關心她,只是她感覺被你忽視,而不會用讓人舒服的方式表達。這時我注意到她有一絲略顯羞澀的微笑,而我爸皺起的眉頭開始舒展,之後他們的聲音顯得平緩了許多,尤為難得的是他們最後互相表達了愛意。


我感到,在這樣一個不善於表達感情的文化里,這是多麼可貴的變化啊。


最後推薦書:

《親密關係》

《貪婪的大腦》

《人格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

《我們都有心理創傷》

三年前,我記得我和父母的話題流於表面,停留在「吃了么」「幹什麼」上,而現在,我可以很自然地和父母聊一個小時以上,我們雙方會詢問對方的意見並討論,當我真正地享受到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時,才理解這樣一句話:決定一個家庭和睦與否的從來不是收入,而是每個家庭成員的人格健康度。既然我們意識到,那就請傳播下去,給自己的父母,自己未來的子女以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有些不對題,希望有幫助。)


不請自來。
我從題主的問題可以判斷出來,題主還年輕,父母也還年輕,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當前的問題會慢慢不是問題。
我現在給題主的建議就是獨立,過好自己的生活。等你獨立到父母感覺到了,他們就不會擔心你了。

中國人家庭關係過於緊密,總是喜歡將手伸到別人的領地里去。孩子年輕的時候父母喜歡插手孩子的事情,跟誰交朋友,有沒有談戀愛,跟誰談,應該幹什麼,不應該有什麼愛好,不計其數,匪夷所思,煩死小孩;孩子長大了又反過頭來用插手父母的事情。應該吃什麼,應該怎麼過日子,老兩口應該怎麼交流,煩死大人。這種過於緊密的結果就是容易出現題主所說的問題,造成相互之間的矛盾。我感覺中國人適當的退後一步,更有利於家庭的和睦,生活不是搞科研,科研越清楚越好,生活越糊塗越好。什麼東西都想搞清楚,感情就容易出現裂痕。大事搞清楚就行了,小事糊塗。你說的事都屬於小事。

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就會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可言,沒有什麼需要矯正的地方。父母是獨立的個體,做子女的照顧好他們就行了。父母有自己的三觀,有自己的婚姻方式,生活方式,這都是幾十年生成的,你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利去橫加改變,只要他們自己過得開心就好,沒必要把自己的判斷加在上面。就算老兩口天天吵架那也是他們長期形成的交流方式,不代表感情不好,不用擔心,等年紀再大點就吵不起來了。

隨著你的成熟和父母的年邁,你和父母的角色會逐漸轉換,你會成為照顧父母的人。比如我,過年回家打掃衛生,洗漱做飯,購買年貨全都一肩挑,父母就
負責吃、睡、看電視,出去散步。我父母現在壓根不管我幹啥,我就算想說他們也不敢興趣。我前幾天給他們買了個ipad,教會了他們微信,整天和老同學們聊
天不好好吃飯;這兩天晚上玩兒遊戲不睡覺,讓我好好批評了一頓,吃飯睡覺沒收ipad,今天好多了。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樣,哄著好吃好喝好玩,就會開心了。


這種事的核心是「如何和三觀不同的人相處」 實際上對社會上所有非你主體之外的人相處,都在遇到這個問題,但是 父母,子女,配偶,三者 遇到的問題最迫切,影響力最大,也最無法逃避。


解決問題的本質是「相處」 不是「說服」,無論是溝通,理解,還是求同存異,本質上都是在盡量不損害各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讓各方呆在各自的「心理舒適區」

切忌「輸出價值 觀」 除非對方因事件遭遇價值觀可能起到變化,


他們不反對你的生活方式即可;你也別去摻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我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父母他們在骨子就認為子女是沒資格、沒立場對他們提意見、講對錯的。按我爹的意思是,我們是四六不懂的人。摻和了就非常容易成炮灰,被炮火狠狠的擊中。
和樓上一樣,我痛苦的經歷了勸、不勸,最後不管的時期。我也一直都覺得顧好自己就行,但家裡的問題已成為我心裡的毒瘤,永遠在那。我自己心裡很清楚,不告訴對方原因,就直接表達需要,這是憤怒的懲罰。說開了,就代表要放開怨恨與不滿,就意味著會原諒。可那久遠的怨恨說原諒就原諒,痛苦卻存在的太久,可如果我的痛苦被最親的人不以為意,我該怎麼面對?
可這才是你要告訴他們的。我們已吃飽喝暖,才有了其他需求。而這些需求大多都是童年少年時家庭的缺陷盲點,也是他們那時候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你溝通前一定要明白他們怎樣成長的。
要聽話、能省心。他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大人的事兒小孩兒少管,孩子為父母分擔勞動幫助家裡,父母承擔重擔能使家人吃飽穿暖,這才是我們的父母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價值觀。
我們生下來大多數生活不愁,那種想把所有東西都給你的感情,腳踏實地、一份工作干到老覺得驕傲的感受,現在自私自我的我們,能做到和完全理解嗎?

我們要的理智,是事情的對錯好壞,不是長輩的說辭;他們不知道,到底自我追求是會怎樣的,是否可以和家庭、義務、責任相比,更值得更好。我們不討論情感,不計較感受,只去論對錯,對他們來說只是傷害。
具體操作不說了,很多答案說的很好了。
用行動來表現你的價值與踏實吧,別靠說。子女教育問題,先感謝他們的辛勞付出吧。多陪陪他們,也少辯論吧,別忘了,他們也蠻害怕的。

可這一切,不是你一個人可以做到的


現在24,父母都50了,想想也是可怕,小時候覺得50歲是個很大很大的年紀,父母給我的形象印象一直留在35歲,結果轉眼間回頭看已經發現爸媽已經50歲了,忽然有種恍然失措的感覺。

父母那一輩人是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輩一起隨著王震將軍支援邊疆建設兵團紮根新疆茁壯成長的,經歷過貧窮困苦,就父親來講從小5歲起就是要承擔家庭責任的,男生要放羊放牛,翻地農耕,割豬草餵豬。 我爸初中畢業的夏天,他拼了命的幹活,一個16歲少年,為了能夠上高中,一個夏天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早上六點多早起去幫村裡富戶打工,到晚上十點多才能回家,中午連吃飯帶休息一個小時不到,他的腰疼病就是那時候落下的,啥時候問他最苦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他都會說,83年夏天,不過身子苦心不苦。 他83年去上了高中,83年高中是兩年制,然後考上了新疆的某個市級師範。 整個村,整個鎮子,近一萬五千人,就他一個大學生。 後來師範畢業,分配了工作,努力工作然後變成年級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

就他的整個人生髮展來講,吃過的苦和受過的難不是一個從小順風順水的調皮小子我能夠體會的。所以在我衣食無憂的時候還不能夠像他小時候那樣如饑似渴的像是海綿吸水一樣努力學習的表現來看,他對我的總體評價是偏失望的。

後來他發現我雖然調皮不愛學習,但是後來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不怎麼學習還是成績不錯的時候,他就不管我了。準確的說是,從小他工作忙,我媽工作也忙,對於我的學習一直都是處於放養狀態,所以我的成績最後對他們來說也算是一個意外收穫。

爸爸經常喜歡在家裡說我的不對,但是出去聚會吃飯卻對我大加誇讚。母親則是從來不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上,因為比我懂事的沒我表現好學習好,比我學習好的沒我懂事,所以在一個情商高會演戲的孩子的機智應對下,親戚朋友對我一致好評,所以也沒發生過什麼大的難以溝通的事。

爸爸媽媽都是很早很早就入了黨,他們的愛國的精神風貌從小就耳濡目染,難得的是一直保持客觀理性,之前抵制日本也只是不讓我去日本旅遊,更多的原因也是擔心最近核輻射二次變化的原因。最近抵制韓國也是給我說不許再去韓國旅遊,並不會在微信上當鍵盤俠,反而也會詳細向我討教中日韓三國關係,在薩德這件事上的各自做出的行為探討以及詳細了解薩德的含義,然後還和我討論事情的後續發展並且猜測各種可能性。

平常對我的工作雖然沒法指導,但是也一直大力支持,說得最多的兩句話還是「兒子你有沒有錢了?沒錢我們支援你」和「啥時候想回來了就回來,我們是你的後盾」,溝通的話也會敦促我飲食均衡別脫秋褲,總體來說,我們反而和諧的不像是一般家庭。

總的來說,我很幸運。

所以就我來講,我覺得溝通需要三點:

1.清楚的了解父母作為一個溝通的對象所提出的論點和需求,並且進行分析,可回答的直接回復,不可回答的按照模板套路過去,不要回復類似【你管我?】【不關你事】的話。

2.清楚地分析自己和父母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點,想辦法達成信息一致,按照你的意願把雙方信息溝通對稱,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3.在父母主動聯繫你之前主動聯繫父母,並且話語裡面帶上【一直想打電話沒時間】或者【早就想打電話了拖到現在】這種語氣,讓父母知道你是樂於溝通想去溝通的,父母兩人年紀大了在家很無聊的,除了看電視就是gossip,老的很快的,需要你多帶一些新鮮信息給他們打打雞血。

4.多問問爺爺奶奶親戚們的身體情況,多問問爸媽的身體情況,多敦促他們散步,出門走走,給他們營造一種被關係和呵護的感覺,有助於他們體會親情和軟化溝通難度。

5.了解他們提出某個方案和計劃的原因,分析他提出的方案的可實現性,如果不能實現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坦誠。

6.多見面,多見面,多見面,不能見面就多視頻,不能視頻就多電話。

7.多買點各種各樣的禮物,平常日子把家裡生活用品全包,現在天貓超市這麼方便,讓爸媽舒坦就是添加一個收貨地址的事。

父母要求的不多,就是想知道你的事,想幫到你,想和你溝通,想感受到愛。難的不是那些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難的是簡單的愛的體現,需要你主動和讓步,才能實現。


題主想知道如何跟父母溝通的方法,高票的答案就不要潑冷水了。就我個人給父母洗腦的成功經歷與題主分享一下。

要與父母溝通,要做到兩點:
1. 糖衣炮彈: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都包裝起來。
父母比我們多活了幾十年,通常都會因為自己的人生經驗豐富而不願意聽別人的勸告。更何況是比自己小了二三十歲的後輩。(想像一下一個小學生跑出來對你說,叔叔/姐姐,我來教你一些人生道理,是不是很想抽他)。
想要與父母溝通,就先要讓父母願意與你溝通。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要表達的包裝起來,引誘你的父母來聽。一種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先把父母誇一頓,例如您的人生經驗豐富,對我幫助很大云云;然後在告訴他們,「美中不足的是」,說出你的真實想法。

2. 身份對等:不要讓父母把你當成一個小孩,需要與父母建立一個平起平坐的地位。
還是那個小學生的例子,誰都不願意跟一個小自己二三十歲的後輩交流。除非你在某方面讓父母折服,讓父母明白你是一個大人,有自己正確和獨立的思考。這需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多與父母聊天,和他們聊他們關心的話題,並且多闡釋自己的觀點;並且在任何可能的機會展示自己靠自己能力取得的成績,讓他們對你感到信任和自豪。

做好這兩點,父母就很好說話了。都是自己多年的鬥爭經驗,從前父母都很固執己見,不管是對於他們自己的事,還是對於我人生選擇的事;現在家裡的大小事父母都要聽我的意見,他們也學會了尊重我各方面的選擇。

希望對題主有用。


孝順兩個字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孝:指奉養。
順:指順從。

你需要做的不是溝通,是在她說話的時候多說幾句姜還是老的辣,您老說的有道理。之類的話,讓她活的開開心心。並不代表你非得把她的價值觀和你的價值觀強行弄成一樣的。


題主我跟你講,
放棄吧。
放棄吧。
放棄吧。


首先,請接受不能在根本上改變父母的思考方式這一事實。年紀大的父母,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父母(我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請不要誤解,謝謝),他們憑藉著他們固有的思考方式解決了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問題,大部分的經驗都是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沒有經過別人的傳授,他們會本能的認為他們的方法沒有錯,所以,他們不會改。如果是生活在城市的父母,可能經歷更多的思想變化,接觸跟多的新鮮事物,還是有可能改變的。所以,請放棄讓他們改變習慣的想法。那樣只會讓你們的矛盾更深,生活得更痛苦。
請題主努力努力再努力,你的能力原來越強,你能幫助父母解決的問題的概率越大。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只會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才會產生矛盾,接著是埋怨,接著是翻舊賬,接著是埋怨。這是個惡性循環。問題不解決,這種循環就不會停止。如果在他們產生矛盾的時候,你把他們遇到的困難解決了,他們的矛盾就會自動消失。
請題主努力努力再努力,你讓他們感覺到你真的長大了,他們對你的嘮叨就會越來越少。可能是,十幾年的嘮叨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更可能的是,你無法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才會導致他們對你的擔心。請試著去解決一些他們認為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樣他們有一天就會發現,你真的長大了,不需要他們擔心了,那麼,你所謂的嘮叨自然就少了。其實,有人嘮叨也是挺好的。


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不要溝通。
用我爸的話來講就是:「你吃我的,用我的,不聽我的話就算了,居然還想我認同你,我這麼多年都活過來了,還要你教嗎,我們兩個下輩子不要再遇到了,免得互相傷害」
我爸覺得我每和他溝通一次就是傷害他一次……


單純不同意你說的孝順,我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孝」而不順
————————————————————
年前寫了一句,沒想到還有人贊,第一次知乎上答題。展開來講的話,我也是話在心頭落筆無言。我給各位轉一篇文章吧。————————(以下內容為轉載,作者為「晚睡姐姐」百度可搜。)

中國的語言其實很有意思,很多我們平時說慣的詞語都暗藏玄機。比如「孝順」這個詞,「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的意思。合起來,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於子女父母的標準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

這在我們年紀小的時候或許行得通,小屁孩什麼都不懂,家長自然在我們的世界中巍然挺立,呈現出一種「高、大、全」的形象,他們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不聽他們的聽誰的。在一個還沒有真正成熟的年紀中(不包括青春叛逆期),我們既無力給予,又無力拒絕。

但這種格局在我們逐漸走入社會,開始獨立承擔生命的責任之後自然被打破。我們要學會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對於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可以借鑒,但不能盲目的服從。「孝」,是前提,對父母一定要盡到兒女應盡的贍養義務,用劉大腦袋的話來說就是:必須滴。不過「孝」,不等於一定要「順」,父母對我們人生所能起到的指導作用,將隨著我們自己的成長和成熟逐漸淡化,如果一味的聽任他們的意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那這一程的生命無疑就是上一代的傀儡,會完全的失去個性的魅力。當然,不可否認父母所積累的人生智慧可能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難以企及的,但這不過是我們兩代人在年齡和精力上的時間差,即使如此,也並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完全聽從正確的建議而不去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生。

孝而不順,才能夠儘可能的處理好對父母的愛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之間必然要產生的那些矛盾。

在任何家庭中,父母一直把持大局實行一黨統治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時代進步了,思想觀念變革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無視這種變化強行將兒女束縛在自己單一的管制下只能是抑制了子女的獨立性。

人生就像走路一樣,父母在前,我們在後,中間保持一段距離,但父母慢慢的老了,走得越來越不快,我們卻正當盛年,步伐加快,那麼中間的這段距離理由應當有所有所縮短,如果還是沒有改變,不是說明父母天賦異稟老當益壯,就是我們做兒女的實在太不成才,一點長進都沒有。

生命就是一個輪迴,父母和兒女的位置隨著時光的改變會有一個自然地循環和接替。民間曾說: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做兒女所能給予父母的最大的愛,就是成長為一個能夠讓他們覺得驕傲的人。對父母,要尊重、關心、體貼,說通俗點就是,管吃管喝,管生活的好,但要是手伸的太長,就堅決不能慣著。

有人說這樣做父母是要傷心的。這我同意,中國的父母習慣在兒女的「翅膀硬了」,不再言聽計從的現實中感喟大勢已去的悲涼,並且很願意把這種思想灌輸給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道德上的壓力,讓孩子因為自己脫離父母的生活而先對父母心懷愧疚。所以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傷心是一種必然,是無可迴避的關於精力上的衰退所帶來的失落。要什麼樣他們才能不傷心?也許順從他們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做兒女的越沒有創造力,約依附於父母,他們越會覺得不滿足,反過來還會感嘆自己命苦,孩子處處需要自己照顧。

如果傷心是一種必然,那傷著傷著就習慣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和位置是鬥爭、試探的結果,做兒女的只要堅持立場不動搖,首先軟弱下來的,還是父母。當然這裡是指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個別只在乎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父母不在此列,這樣父母讓他們傷心就傷心吧,反正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可能我是天生就有反骨的那種人,我認準要做的事情我不會因為父母的阻擋而停步。為此晚睡爹經常抱怨不已,鑒於他老人家經常偷看我的博客,我必須要說這是一個:

態度和藹、善解人意、勤勞善良的——爹。

其實以上描述純屬虛構,其實他老人家是一個:

作風浮誇,好大喜功,恃才傲物的——人。

要想讓他高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實了,說你笨;機靈了,說你沒城府;懶散了,說你不求上進;勤快了,說你不像大家閨秀。沒好了我就。在若干年裡,我一直尋求著讓他可以滿意什麼都不挑的辦法,但終於我發現,挑刺是他老人家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消遣,企圖通過又孝又順的方法來讓他承認我是好孩子幾乎是徒勞。所以我學會了一手抓孝心,一手鬧獨立的政策。生活上關心,但堅決不被他的意見干擾到自己的原則。剛開始的時候晚睡爹也抵抗來著,不過就像所有的太上皇最終都要認識到政權已經徹底歸新科皇帝,而自己卻大勢已去一樣,他到底是適應了物質待遇有所提高,政治待遇直線下降的地位。美滋滋的過上了晚年的美滿小日子,除了個別時候發現牢騷之外,基本滿意這個完全不聽話的女兒了。

根據我多年來與這樣一個爹鬥志斗勇的心得體會,推薦給大家對付父母的四大法則:

裝聾作啞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看你這件事情怎麼能這麼做呢,你錯了,你應該如何如何。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在旁邊一臉麻木,默不作聲,其實心思不知道神遊到哪個爪哇國去了,爹說的什麼全都沒聽見,一轉身就扔到腦後去了。

不置可否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為什麼不在網上炒作一下自己呢,你看人家誰誰誰。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隨聲附和,「哦,是嗎」,「哦,這樣啊」,「哦,原來如此」。晚睡爹看到有回應,說的越發來勁,其實什麼效果都沒有。

轉移視線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怎麼從來都不聽話,你要氣死我了。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不慌不忙的岔開話題,說:爹,聽說有個飯店新開業飯菜賊好吃,今天我請你和我娘去試吃一下如何。到飯店小酒喝著,晚睡這邊小恭維話溜著,早就把教訓孩子的事情忘記了。

直截了當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這次別給我來那套裝聾作啞、不置可否、轉移視線的做法,你當我看不透你陽奉陰違的小伎倆嗎,今天你就說這件事情你辦不辦吧。不balabala了,也不用刪去那麼多字,完全是何去何從生死存亡的選擇了。晚睡同學毫不怠慢,直接就說,「不辦」。不管接下來他老人家如何狂風暴雨,晚睡自巋然不動。就算被攆出家門也沒關係,過幾天等他消氣了厚著臉皮再回來。

和自己爹娘不必較真,有的人蔘不透這個道理,經常因為父母的極端言行或者一些做法而生氣,覺得他們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其實有什麼理由讓父母一定理解我們呢?管我們吃好喝飽,管我們受教育,讓我們可以長大成人,這就是他們所能做到的最大貢獻了,他們把自己的精血分散在在每一刻相處的時光中給了我們,今天的這個你我已經融入了他們的影子,不管怎麼變化都不會擺脫他們了,那又何畢再來要求他們一定要緊跟著我們的生命,洞察我們的每一點變化和迷惑呢?這段路,曾經是他們領著我們走,現在,該是我們領著他們前行的時候了。

放下怒氣與苛求,用寬容的、豁達的,甚至寵溺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會發現,愛是一種本來應該輕鬆的事情,只要降低那些因為接近而逐漸提高的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比較成熟的心智和相對獨立的人格。那些一直被父母控制和約束的孩子,已經習慣於接受父母的管理,根本不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和膽量,一時間難以做到讓他們敢於反抗自己心目中的權威。而且能不能爭取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要拿實力來說話。

有的人成家生子,事業有成,卻看見父母就威力全無,對父母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活來成全父母的意願。要我說這樣的人就是從心理上沒有真正成年,一遇到事情就回歸到一個小孩子的心情,所以才任由父母擺布。

還常有人問我,為什麼父母對我總要管頭管腳的,甚至干涉我的婚戀問題呢?而我的反問是:你覺得自己表現出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獨立和能力了嗎?你所做的決定是足夠理性的嗎?像那些在已經成年後還膽怯懦弱,賴在家裡不走出社會,或者行為幼稚不堪凡事都沒有準主意的人,僅憑一時的激情和任性來做事,人惹了禍習慣讓父母來收拾攤子的人,別怪父母不拿你當成年人看待,用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管理你。真給了你權力,你也用不好,不如收回算了。

想當一個大人,就要先做一個大人。

我兒子告訴過我一句話,也不知道他在哪本書上瞄來的,但是我很感動。他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是的,不管父愛還是母愛,這些高貴而無私的感情都是為了讓我們最終成為一個和他們完全不同的人,就像艦艇終要離開母艦去遠航,情感上可以無限延長,但精神上,我們必須獨立成長。

孝,而不順,這是兒女之愛的最後歸宿。每個人都將迎來生命中這樣的一天:孩子與父母並肩行走,而行動的方向不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把握。

本觀點的最終解釋權歸晚睡姐姐一人所有。如有不同意見,請自行消化,嚴謹驚擾博主。

(這段申明僅針對偷看博文的晚睡爹,爹啊,莫怪孩兒揭你隱私,我就是這麼一個「滾刀肉」,您是知道的。)


所有的父母或者說大多數人都不會承認自己是個不通情達理的人的。
感覺最火那個回答理里有兩段
就算你歷經折磨,成功的做到了在一兩件事情上的「溝通」,但你有算你的成本嗎?這種「溝通」的成本比你想像的要高很多:首先會消耗你的精力和能量,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消耗一次需要時間恢復和補充。

其次這種「溝通」會消耗父母的健康,因為你這種「溝通」的過程不可能平和,平和則無效果。最後的結果我可以告訴你一定是一家子全痛苦。而且會伴隨著無窮的負能量彌散在家庭中。這些負能量最終一定會轉嫁到你的另一半身上,後果很可能是你意料之外的。
覺得這兩段說的很符合現狀,就是每嘗試就一個問題溝通或者嘗試沒話找話之後,都會特別鬱悶,並且他能對你發脾氣,你又不能一樣,所以每次只能不發表意見,不然肯定會吵起來,雙方都傷元氣,(如果他只是心平氣和的還好,我不愛聽最多傷我一個人的元氣,如果是我被罵或者是吵起來,可能六方會談都傷了)而且每這樣一次就會疏遠一點兒。當年之所以抑鬱,很大程度也是因為這個,對我是心靈摧殘,對他估計也是,但問題是同在一個屋檐下,不溝通他又覺得寒心,又會怪,反正咋說咋有理,而且你也有時候會覺得是不是這樣不太好,躲避也不是長久之計,或者也有於心不忍,,但是長久以來的心理障礙坐下的病根兒真的是。。。可是又不能避免要說話,日子還得過,,,這是一個死循環的感覺,所以我只能盡量面兒上過得去,但又不能他愛說啥當沒聽見,時間久了又要挨罵,好糾結。
還有,題主說如果親情都要斤斤計較,世界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但是事實就是親情很多時候是斤斤計較的,甚至計較的更多,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你是他們的子女,所以才會計較更多,比如你總覺得父母對別的小孩兒比對你好或者你父母總覺得別人比你好,你是不是會計較?如果父母總覺得你對別人別提他們好,或者一方總覺得你對另一方更好,他們是不是會計較?少有不會吧?!因為是親人,所以會無限制索取更多,並且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實並不是這樣,但大家少有能意識到或者能做到


推薦閱讀:

妻子經濟獨立,不太信任、在乎丈夫,反對婆媳同居,我該怎麼辦?
我從小被繼母長期傷害致殘該怎麼辦?
怎麼做能讓大兒子接受有個小妹妹?

TAG:生活 | 情感 | 教育 | 人際交往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