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關於什麼的?


幸好題主不是問的「如何評價《易經》?」,不然這題誰敢答。

傳統上《周易》的地位很高。由於孔子推崇,春秋時即是儒門六經之一。漢立五經,尊《易》為眾經之首,後來的九經,十三經皆循此序。《易》既是儒門群經之首,同時在道門之中也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因此,《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著作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這麼一本傳統文化基石著作,所謂包含了一切規律、可應用與萬事萬物、從一大堆偶然中找出了必然的奇書,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於是我們想把這本神一般的書找出來看看,看了兩段你卻發現這本奇書枯燥無聊得要死,就算是看翻譯成白話的版本也完全不知所云。於是我們想,乾脆退而求其次,看看後人如何講它罷,結果發現關於它的著述汗牛充棟:有講它演化出了式占、歷忌、擇日、風角、堪輿、孤虛、行年、咒禁、行法等等一大堆高深莫測的東西,有的卻講,那些拿《易》占卜的人真是進了寶山卻對著一塊廢鐵坨手舞足蹈,《易》是種學問,是種哲學,是種思考方式,是各種可用於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學,明白了它,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升華。

哈哈,你看,這就是《易》。

最開始也許只是難以評價,如今呢,連它到底是關於什麼的,我們也不太敢講。

那麼我們只好來講一點關於《易》的事實。

(下文主要參考李零先生有關著述,參考書目不再列舉。)

  • 《周易》是本關於「筮」的書。

周易是關於占卜的。「筮」是占卜的一種。

中國的占卜有兩大類:「卜筮」和「日者」。

日者之術,即是擇日之術,派生於古老的星曆之學。

卜筮則需分而言之。「卜」即是燒獸骨或龜殼來占卜;「筮」即是將筮草作為算籌進行計算以占卜。

  • 《周易》是流,不是源。

這一點很重要,周易不是開天闢地就有的,周易只是占卜發展史中的階段產物,周易的地位是出於巧合被確立的。這即是說,周易並不具有天然的客觀正確性。

那麼周易怎麼來的呢?

傳統來講,周易的最後成書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1.伏羲畫卦 2.文王重卦 3.孔子作《易傳》。

現代發現來講,主要談兩塊:數字卦和三易關係。

數字卦:歷代均在一些出土的甲骨、竹簡、陶器、石器等上面發現這種卦畫或者說符號,以1、5、7、9表示陽爻,6、8、10表陰爻,稱十位數字卦。另尚有兩位數字卦。考古發現顯示,直到東漢時期,這兩種數字卦才最終退出歷史舞台,被今時所見的以「——」「— —」表示的陰陽爻徹底取代。

三易:《禮記》將《連山》《歸藏》《周易》稱為「三易」(前二均已失傳,僅93年王家台出土《歸藏》秦簡)。三書均是關於「筮」的書。根據《歸藏》《周易》兩書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我們認為「《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的說法並不正確。三易之間並無先後傳承的關係,猜測是三易並行於世,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選擇(就如卜、筮之間的關係)。

而周易能有如今地位,靠的是孔子的青眼。孔子作《易傳》,《易》被孔子選為儒門六經之一,由此奠定了《易》萬世經典的地位。至於道門么,道家不談易,道教才談易。道教創立時借了術數方技的力,嘗到了甜頭,術數方技成為立教根基之一,《易》也順理成章成為教中經典。由此,《連山》《歸藏》失傳,卜算式微,《易》一家獨大,光耀萬世。

  • 象數與義理

人有「善易不卜」之言,即是易學兩派鬥爭的結果。一部易學史,即是兩派鬥爭的歷史。

先秦談易,均以象數為主,兼以義理。自《易傳》出,漸談義理。由此便有了象數義理之爭。

象數義理之爭談來太繁瑣,僅提幾個點。

漢易倡象數,分古文易與今文易。後有王弼掃象,引老莊以解易,象數之易衰,義理之易盛。及至宋,仍以義理為主,然象數之易又興,自陳摶發端,引河洛以解易,後有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創先天易,後世將之名為「圖書之學」。宋之義理易自胡瑗起,後有二程、張載,均與象數易勢同水火。宋易義理一派後也成為理學根基之一。至於清,乾嘉學派整理漢易,卓有成就。象數派重新壓過義理派。

  • 易與方術

一開始講了,《易》是本關於「筮」的書,而「筮」只是占卜的一種。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所有的占卜,甚於所有的方術都言必談《易》呢?

這就關於易學的改變了。

易學是不斷不斷變化的。易學不斷變化,以適應時代流行的占卜方法。

商周最興盛的是「卜」,出土的甲骨龜殼便是它。然而衰落得最早的也是它。至於戰國秦漢,日者之術達到鼎盛(帛書《四時令》、《五行令》,楚簡《日書》均顯示早期日者之術與《易》無關),易學便開始向日者之術靠攏。之前談到的,漢易重象數,漢易學者當時最主要工作的就是將《易》的卦象和曆法相合,以期將《易》用於陰陽占候。

至此,《易》成功地從卜筮的學問轉型成日者、選擇的學問。

還有一次:《易》與後來各方術基礎的陰陽五行說的銜接。這個太複雜也太深刻,是後世易學及宗《易》的各種術數方技發展的基礎,一講又是長篇大論。今天只寫一點:銜接兩者的是相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

今天先留坑,得空再來填。


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著名的《易經》英文序,涉及了易經是關於什麼的問題:
「我不懂中文,而且也從未去過中國,但我可以向我的讀者保證,要找到進入這本中國思想巨著的正確法門,並不容易,它和我們思維的模式相比,實在距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想徹底了解這本書,當務之急是必須去除我們西方人的偏見。比如說:像中國人這樣天賦異稟而又聰慧的民族,居然沒有發展出我們所謂的科學,這真是奇怪。事實上,我們的科學是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上,這種觀點目前正處在巨變之中,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無法完成的任務,當代的物理學正求守成。因果律公理已從根本處動搖,我們現在了解我們所說的自然律,只是統計的真理而已,因此必然會有例外發生。我們還沒有充分體認到:我們在實驗室里,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我們可以見到截然不同的圖象: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幾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律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
正如我在《易經》里看到的,中國人的心靈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幾率層面吸引住了,我們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這種特別的心靈的主要關懷。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愛到漠視。我們必須承認,幾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幾率所帶來的禍害。然而,有幾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考量卻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旨無力,賤如塵土。石英水晶自然可以說成是種六面形的角柱體——只要我們看到的是理想上的水晶,這種論述當然非常正確。但在自然世界中,雖然所有的水晶確實都是六角形,卻不可能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水晶。可是,中國聖人所看到的卻似乎是真實的,而非理論的形狀。對他來說,繁富的自然律所構成的經驗實體,比起對事件作因果的解釋,更要來得重要。因為事件必須彼此一一分離後,才可能恰當地以因果處理。
《易經》對待自然的態度,似乎很不以我們因果的程序為然。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幾率的撞擊,而非因果鍵會集所所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時幾率事件所形成的緣會,而非巧合時所需的假設之理由。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情境的圖象卻包容一切到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會聚一起,成為觀察時的情境。」


大隱隱於微信群

北京下雪了,2015年的第一場雪。很大個的雪花,裹挾著少許雨水,很急地落下,很急地融化。

高中微信群中,已棲身廣東的一位同學說,那邊還在穿短袖。於是,就拿起手機,拍了段窗外的雪花,發到群中。

我的高中同桌,現已是老家城市裡的一位資深教師,高中時就有的唱歌愛好現在還保持地不錯,他把一首自己的作品也傳到群中。聲音和笑容一如20多年前。我在群中問他,「高二那次班級晚會上,你唱的是張學友的歌吧」。

20年,一個曾經如此遙遠和巨大的時間單位,居然輕輕地就站在身後了。這突然讓我感到吃驚,好像20年是被打了包,壓了縮。

我個性孤獨,高中畢業後,和高中同學就幾乎完全中斷了聯繫,只和極少數人有過極少數接觸。

「大聖」就是這極少數中的一位,他現在已是一位很胖的公司高管,但和他見面也是6、7年前的事了。昨天突然接到他的電話,說「祥子,我把你拉到高中群吧」。「祥子」也是我高中時外號,畢業後就廢棄了。

一度我以為大部分高中同學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了,但這些青春期的夥伴,總能在內心深處引發難以壓制和難以言表的情感。

微信群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它是喧鬧的,同時它又是孤獨的。

說它喧鬧,因為身處世界任何位置的成員,都可隨時在這裡分享信息,討論話題。同時,微信群也讓人在這個世界毫無隱遁之處,怎麼躲,總有一天會被拉到某個群里。

以前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而現在,與繁華的微信群比起來,「市」已經蕭條如「野」了。所以,現在的大隱必須能夠隱於微信群。

說它孤獨,因為微信群又很象古代的山林和山寨,給人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逃遁場所。麻痹和厭倦於當下生活人,可以隱遁進微信社會。

在沒有微信的古代,如果想隱遁,文人會選擇山林寺廟,而武人則更喜歡山寨劫掠。

每位日夜戳紅包到指頭髮酸的同學,都是位隱者。當然,也是位「癮者」。

每一位現代人都有隱遁需求,每一位古代人也都有隱遁需求。只是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隱遁手段。

進化論者說,現代社會比古代先進。按照這個說法,微信群一定比山林、山寨先進。然而,如果真的可以選擇,我相信現代的人們肯定選擇隱遁于山林、山寨的多,而選擇微信的少。

很難說社會是前進還是後退,因為當擁有使用高科技但卻虛擬的微信的自由時,使用自然而真實的山林、山寨的自由卻被剝奪了。

隱於市,還是隱於野,不單純是一個隱者的境界問題,更多地還是一個社會現實問題,是無野可隱,而你不得不隱於市的問題。

人為什麼會鍾情於隱遁?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熱愛獨立和自由。人是為了獨立和自由才去隱遁。

這一點《易經》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乾卦的第一爻(註:讀「搖」,不讀「駁」)的爻辭是「潛龍勿用」,就是教給你要學會逃遁,即便你有「龍」一樣的才華,該潛也要潛。

一條合格「潛龍」的標準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不要讓外界世俗改變自己,不要沉溺於謀求功名;該逃遁時務必逃遁,即便全國人民都對你橫加指責,你也不要鬱悶;自己開心就去做,不開心就拉到,心中要確立自己堅定不移的原則和信念。

這還不夠,《周易》還專設了一卦,直接叫「遯」卦。「遯」就是「遁」,整卦都在教你如何逃遁。更重要的是,在逃遁時,要做到「固志」、「正志」,就是要調整和修鍊自己的心志、心態,要意志堅定,心態端正、正直。

遯卦的象詞很值得牢記,叫「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遠離、躲避小人不要在表面上,而應該在內心裡。「不惡」即不在表面流露厭惡,「而嚴」就是在內心裡嚴加防範、劃清界限。

《周易》對逃遁讚美的高潮出現在「大過」這一卦的象詞中,「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遁世不悶」這句話在周易中出現兩次,足見作易者對「遁世」的重視。「大過」就是一個亂世,壞時代。在「大過」時代,需要有「大過人」的君子來整治患難。這個「大過人」的君子,必須能夠「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獨立不懼」和「遁世無悶」是一門硬幣的兩面,「獨立不懼」是正面,「遁世無悶」是反面。

儘管都倡導逃遁,儒家和道家卻有本質不同。道家的逃遁太機械了,為了逃遁而逃遁,逃遁本身成了目的。而儒家的逃遁意在獨立,是為了獨立而逃遁。逃遁是手段,獨立才是目的。這是三國時王弼所以認為孔子高於老子的關鍵所在,也是儒家成為中國文化之主幹,而道家則只能做末節的原因所在。(微信:歷史心性主義)

————————————————————————————————————

為何必須重新註解講解《易經》

本公眾號已經快一個月沒有更新了,有必要給大家說明一下,原因是我最近在專心準備對《易經》的重新註解和講解,在備課,呵呵。

隨著對全球文明史研究的深入,我發現了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易經》不僅在中國文明中佔據軸心地位,而且在全球文明中也佔據軸心地位。自古以來,我們就有《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說法,對《易經》在中國文明中的軸心地位,是不難接受和理解的。但是,說《易經》在全球文明中也佔據軸心地位,就很難被接受和理解了。

這個念頭首先出現在幾年前我對古埃及文明的學習研究中。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突然一種嶄新的宗教神學,叫孟菲斯神學,該學說認為,世界的根基在「八神團」,是這個「八神團」創造和支撐了世界。而這個「八神團」又是由四對神所組成,且每對神都是一公一母,或者是青蛙,或者是蛇。古埃及的神都有動物形象,或者直接是動物。

那麼古埃及孟菲斯神學的「八神團」為何是「八」,而且又分成一公一母的四對?如果對《易經》有個基本的了解,就很容易聯想到《易經》的八卦。《易經》認為,數字有奇偶,並用這種奇偶性去模擬和代表世界中的對立轉化,進而去模擬世界的變化,或者說天道的變化。每一卦有三位,每一位都包含奇偶兩種情況,2的3次方等於8,所以,最終卦的個數就是8 。八神團中8對應著八卦的8,每對神的公母則對應著《易經》中的奇偶,後來又叫陰陽。

關鍵的問題有三點。首先是,埃及學的資料顯示,孟菲斯神學對當時的古埃及來講,是一種突然出現的新思想,那麼這種新思想源自何方?其次,在整個全球文明史中,在有關所有文明的所有資料中,唯有《易經》能夠對「八神團」的數字8和一公一母的配對給出合理的解釋。再次,《易經》的出現遠在孟菲斯神學之前。中國傳統的記載是伏羲畫卦,伏羲有在神農之前,而神農是發明農業的人,這意味著伏羲時代尚沒有農業,而靠漁獵採集為生。考古學證實,農業的出現大約在10000年前,這是《易經》出現時間的下限。

所以,當時我的結論是,只有唯一一個可能,孟菲斯神學一定是受中國《易經》思想的影響而出現的。這也意味著,在5000年前,人類文明出現過全球性的中西大交流,中國的《易經》思想得以西傳埃及。說實話,在當時這讓我自己也很震驚。

隨後的這幾年,我也在一直留意和尋找上古時代全球文明大交流的證據。過程同樣讓我吃驚和驚喜,因為考古學完全支撐這一判斷,甚至遠在5000年前之前,全球文明大交流就發生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考古學證實,小米起源於中國的華北地區,但遠在8000年前,小米就西傳到歐洲了;小麥則起源於西亞的新月地帶,大約在5000年前傳到了中國。這意味著,伴隨著小米小麥的傳播,在8000年前和5000年前,全球文明之間也極有可能發生了大規模的思想交流、文化交流。

其間我注意到《夷夏先後說》這本書,該書的作者是易華,來自社科院民族所。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在人類文明中的青銅時期,大約在5000年前左右及其後,包括青銅小麥馬和馬車等在內,中國文明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是從外部傳入的。易華還認為,當時的全球文明是一個青銅文明,一個青銅體系,這個體系的中心在古兩河-埃及,而中國則是這個體系的邊緣。

這本書列出的證據極為詳盡,這讓我大喜過望。然而,就基本立意,該書卻又與我截然相反。我注意到上古時期的全球文明交流,在方向上是從中國影響西方開始的,是從《易經》文明的西傳開始的。而易華恰恰相反,他是從關注西方文明的東傳開始的,或者說僅僅注意到了這種東傳,而忽略了中國文明的西傳。

如果僅僅注意到上古時代西方文明的東傳,就會發現中國文明的中很多因素實際上都來自西方,包括我們吃的饅頭麵條,因為這些都是小麥做的。這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文明在源頭是也是西來的。這就是所謂的「西來說」。

西來說的始作俑者是瑞典地質學家兼業餘考古學家安特生,此人北洋時期到中國來為北洋政府找煤礦,意外發現了仰韶文化。因為所發掘的彩陶和在西亞出土的很像,這位歐洲鬼子就貿然得出結論仰韶文化來自西亞。《夷夏先後說》實際上和安特生一樣,也僅僅注意到西方因素可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而忽略了中國可能給西方的影響,都是「西來說」。所以,該書得出了中國是青銅體系的邊緣這樣的結論。而且是「夷」先「夏」後,「夷」就是西方,「夏」是中國。

但無論如何,安特生的發現,以及《夷夏先後說》中所列舉的更詳細的考古證據,證明了一個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在上古時期,在5000多年前,全球文明的確發生了大規模的文明交流。就這一點來說,為當前的主流知識所無法接受。

既然是文明交流,一定是雙向的,而絕不可能是單向的。在西方因素東傳的同時,中國因素也大規模西傳,並且深深影響和改變了西方。

目前我的基本判斷是,在這些上古時期所發生的文明的交流中,恰恰與「西來說」相反,中國文明也大規模西傳,而且中國文明對西方的影響遠大於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西方文明本質上屬於器物文明,其對中國的影響僅僅體現在器物上。而中國文明則是心性文明,對西方的影響更主要體現則心性心靈上。心性當然重於器物。

心性思想的根基則在《易經》。在青銅體系之外,更存在一個「《易經》體系」。中國固然是青銅體系的邊緣,但是古兩河和古埃及也是《易經》體系的邊緣。但是,決定全球文明走向的,並不是青銅體系,而是《易經》體系。所以,古兩河-埃及文明最終消失了,而中國文明則一直強健地存在至今。

也就是說,我對全球文明的一個基本判斷是,它是一個「《易經》體系」。從小米西傳的8000年前以來,中國的《易經》心性文化多次西傳,是西方文明不斷前進的背後動力。從多神教的形成,到多伸教向一神教轉變;從基督教的形成,到新教改革,再到反宗教的哲學及科學的出現,西方世界所發生的這一次次的「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槳」似的社會進化進步,都只有從《易經》文化的西傳中才能真正找到答案,都屬於「《易經》體系」的一部分。

所以,不理解《易經》,不理解心性學,不僅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明,也無法真正理解全球文明,因為不僅中國文明本質上就是《易經》文明、心性文明,全球文明本質上也是一個《易經》體系,也是心性文明。《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地位不僅在中國成立,在世界也成立。在世界範圍內,《易經》也是經中之經,其他任何經典都是其衍生物。所以,不理解《易經》,不僅無法真正理解中國的其他經典,也無法真正理解其他任何文明的經典。

更重要的是,現代文明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結果,本質上也屬於易經體系。但是,現代文明和西方世界中的任何一派的宗教和神學一樣,也是偏離易經本義和真義的。事實上,從《易經》的角度,現代文明在本質上和其他所有的宗教並無二樣,是一種新的總好形態。所謂,唯有理解易經了,才能準確知道現代文明對易經的偏離在哪裡,錯在哪裡。

所以,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驅動我去做兩件事。首先是重新註解和講解《易經》,其次是重新詮釋全球文明和全球文明史,即詮釋「《易經》體系」。今年做完第一件事,明年開始做第二件事。

我對《易經》的重新註解與以往所有的註解的不同之處在於,是全球文明和全球文明史的視野和視角下的歷史學方法。在全球文明史的視野下,藉助新的考古和史學材料,去恢復《易經》產生和演變的歷史背景,在這個背景下去審視和斟酌《易經》。不理解《易經》就無法理解全球文明,同時,不理解全球文明,也無法準確理解《易經》。

而傳統對《易經》註解所使用方法則是文字考據和象數,這兩種方法都忽略和脫離了《易經》所產生的歷史背景,所以,問題很大,導致很多經文解釋牽強附會,包括王弼、程頤、朱熹等這些學問大家。

對《易經》的註解和講解工作將會在4月下旬正式開始,將包括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理解《易經》的基本背景知識,譬如,歷史的變遷導致《易經》也發生了多次變化,導致《易經》是個層層積累的矛盾體系。再譬如《易經》的基本思維等等。只有對這些基本背景知識有個基本了解,才可能對《易經》入門。

第二部分,是對《易經》進行具體的講解,每一卦的卦象,卦爻辭,以及相應的傳,具體是什麼意思,每一個字都要弄清楚。然後,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解釋其真實含義。這部分是主體。

第三部分,在基本弄清64卦的基礎上,對《易經》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和解讀。譬如,《易經》中心性思想,數學思想,哲學思想,基本思維模式,以及政治、教育、宗教、軍事等等,以及《易經》中包含的歷史信息,這些歷史信息反過來也可為重構當時的歷史提供價值連城的史料。

這個工作可能會從4月下旬正式開始,形式包括文字稿、視頻音頻等,都會在本公號陸續發布,敬請關注,謝謝各位!

最後,還要對本公號改名做一個簡單說明。之所以從「新心性學派」改為「歷史心性學派」,是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中國傳統本質上就是心性傳統,中國的學問本質上就是心性學,中國文化本質上輕器物而重心性。但是,心性本身是抽象的,權變的,是不可說的。所以,孔子不談「性與天道」,只談事,談歷史事實。宋明儒家也遭遇了後人空談心性的指責。

事是人做的,歷史是古人做的事,實際上都是心性的展開。心性不可空談,只有通過事件和歷史來證實。心性表現在事件和歷史之中,事件和歷史則是心性的外化。所以,心性是歷史的,歷史也心性的。

「新心性學」實際也是「歷史心性學」,這兩個名字以後都會使用。(微信公號:歷史心性學派)


金庸先生寫的&<射鵰英雄傳&>是我最愛看的一部小說。其中四大武功高手之一北丐洪七公教徒弟郭靖一段讓我印象深刻。他教的一套武功名為」降龍十八掌」,威力之大,無人能敵。


我們來看郭靖,在溫婉柔淑的母親教導下,單純地在蒙古沙漠中長大。少數民族堅毅而樸實。
在這樣的環境中,郭靖從小性格憨厚老實善良,偶遇江南七怪為啟蒙師父。師父們變著法兒的教,他努力地傻傻地學。學了很多年,武功並沒有長進。師父罵他笨,他還是傻傻在學,依然很努力。


潛龍勿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郭靖是練武奇才,但他在沒遇到好的師父,自己的功力並沒有學到位的時候。像龍潛藏在深淵裡一樣,掌握好時機,該用的時候才用。雖然郭靖傻,並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但他最好的一個品質就是堅持學,哪怕暫時沒什麼成就依然在努力學,他也知道自己沒那個能力恰好用不了。


不否認郭靖有學武功很好的資質。但他在學武初涯就到了瓶頸,一直是默默無聞小卒一枚。這時馬鈺大師來了。教了郭靖最有用的內功。郭靖一往不變,努力地學。這時有點轉機了。由於郭靖自小心思單純,說白了還是傻。意外地,學習內功內心並無雜念,進步飛快,不到兩年,內功已有小成。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個時候,再遇到洪七公。一來就只教了一招,亢龍有悔。最簡單,呼的一掌。卻有很大的威力,一掌呼死所有想呼的。招式簡單,勁力精深,合了郭靖的胃口。這一學,學了… 一開始,郭靖使出全身力氣對著小樹苗呼掌,想學洪七公那樣一掌呼倒。但他使出渾身力氣,小樹苗只晃了幾晃,並沒有倒。為什麼?洪七公說,掌法精要在於」悔」 ,比力氣大,誰都會。但要能發能收,輕重剛柔隨心所欲,簡單一掌實則包含無數精妙。你領悟了悔,就成功了大半了。


所以亢的亢字,便是陽氣。而悔,是陰。陽陰結合,剛柔並濟,才是最精妙的掌法。降龍十八掌里亢龍有悔是第一招,意在出發制人。


易經里亢龍有悔還是有區別的。」亢」字意味著窮盡至極,龍到了極高之處,人生達到頂峰,趨勢必然會下降。這個時候知進忘退,力盡則悔,後悔已晚。同樣也是抓住悔字,才能功成身退,留下一笑與蒼茫天地間。


亢龍有悔在易經里是是最後一爻,在陰陽結合中還會經歷漫長的過程。在得到洪七公真傳之後,這過程不過區區一月有餘,但學到的知識已夠郭靖終身受用。
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作為一條龍,要麼藏於深淵等待時機,一旦抓住時機便趁機高高飛躍在天空中,居高臨下,大展鴻圖。掌握了這兩句的奧妙,那麼下半人生便可以無所披靡,天下無敵了。僅靠老師教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尤其是在郭靖得九陰真經後,苦練幾十年,
降龍十八掌已練出不小的威力,甚至超過了當年你的洪七公。他已經完全做到收放自如,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至剛之中竟生出至柔的妙用。


這還不夠。 郭靖處於武俠盛行的時代,是個人都會點功夫,武學練的很精的人也大有人在。郭靖和黃蓉初出江湖時,總有人與他們為難。
沙通天、藏僧靈智、彭連虎、歐陽克,一堆武功比他們厲害的人等著羊入虎口。見到就打不過。見到就打不過。洪七公原來垂涎黃蓉的廚藝,和郭黃二人相處了兩個月,降龍十八掌也教於郭靖十五掌,說什麼也不願意教剩餘三掌。他不高興了,教完這剩下三掌郭靖這傻小子可不就成了我徒弟。資質雖然醇厚,但有這麼個傻小子叫師父,我這個做師父的也臉上無光啊。聰明的黃蓉就言語相激,說你不教我們,我們以後給別人欺負了,死掉多可惜。最終說服洪七公將掌法傾囊相授。但是郭靖學會了以後,沒有就此暫停。


處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縱然已成為君子,有所成就。但仍需要日夜奮鬥加以練習,提高警惕以防災禍,這樣縱處危境,也可無咎。武功練的再好,打敗了當初一些小怪,可是比自己厲害的人還在後面。這樣的道理連傻小子郭靖都懂,他只需要不停的練,武功長進了歡喜一番,然後繼續練,練到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高峰。他甚至被周伯通啟發,學會變通,左手「鴻漸於陸」,右手「亢龍有悔」,二者相加,效果比2倍還多。這時郭靖的功力已能和五絕抗衡了。但他還年輕,趁著年輕繼續練習中,這樣的郭靖,武林中有誰能敵?


有多少武學奇才在練了絕頂武功的時候沒有繼續走下去,導致在不久後一瞬間被後人打敗。也有多少練武者在苦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也不如別人十年的功力。


&<易經&>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易經&>中的哲學是讓人一生受用不盡的。 易經通過每個卦象,來表達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每個卦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循環發展的。其中八卦體系,不管人和事在任何一階段都能在八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根據規律法則找到下一個位置。所以人們拿易經的一部分當做預測學。


易乃中國文化之源。 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儒、道、佛都是領悟易經的不同方面。


再更新:
南懷瑾把易經看作精鍊在精鍊之後的智慧精華,放到很多方面,自然科學、量子物理、做人做事等等都能有一定佐證,也可以理解為他是世界構成的底層代碼。正如易經的變易、簡易、不易一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易也需要變化來看,玩索而後有得,卦有錯卦、綜卦、交互卦,錯中複雜,需要從各個角度去看,去理解,而後會有得;而在變化之中他是遵循一定規律的,易經有不同的流派,他們有各自的一套方法去看待卦的變化,推測和觀測卦象變化呈現的象;而我所認為的最底層代碼就是最基本的易理,這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根本,是不易的。

說起來容易,真正吃透這簡單的東西卻有難度,看《易經雜談》的前半部分,每次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也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我們拿最簡單的陰陽來講,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只是一個代名詞,不要搞得太神秘,萬物是有正反的對立面的,是有兩面性的,沒有極致的,都在這陰陽之中變化,沒有東西能夠單獨存在。陰是什麼,陽是什麼,個中自有自己的體味,但是需要記住沒有極致的東西,陽極生陰,樂極生悲,天無絕人之路,否極泰來。

再說3畫卦,天地人3材,天地人也不要去搞神秘,它是代碼,事物的變化有3方面來決定,做一件事情,天是時機、地是自己的基礎、人是自己的本領;一個行業的變化,天是外在的經濟環境,社會背景;地是行業的技術基礎、發展階段;人是現在的行業構成,這些一個個的個體存在。再說卦象,天地之變盡於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事物的變化發展沒有超過6個階段的;而天地人也有陰陽之分,不屬絕對因此二三得六。這個我也不沒有很了解,6這個數字,為什麼是6不是8,再看吧。但是易經的整個體系是非常嚴密的,簡化到一句啊,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想我們看易經就應該把神秘的地方去掉,帶著學習的精神,把它看作一套方法論,用在生活中、工作中、思考中去體悟。不學易不可為將相,你能易經這套複雜的方法運用得純熟,那你看東西可能就看得很清了,做決策也會更加的準確,即使是情緒上的問題我想也能疏導,畢竟你大概知道你在做什麼,你能做到哪種程度,而天地又自有其變數。知易行難啊,我很覺得古人敝帚自珍,不願意把自己學習易的心得體會,那些精華的東西分享出來,批上了太多神秘外衣,讓後人不容易學習。

回歸到學易,最基礎的開始,我想是把64卦熟記,對卦與卦之間的變化爛熟於心,用孔子所做的註解去理解其中的變化,體味其中的妙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更新:在書單推薦中《命運的求索》是對命理學從古至今發展的方法論的研究,並未更多介紹易經。命理多是根據一個人的生辰八字來預測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與占卜是不同的。古人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表現為有規律的氣的運動。年月日時記錄了一個人出生時的氣,誕生生靈在天地氣運的變化中相互作用,算命則是通過一些方法去預測這種關係。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是記錄這種關係的方法,神煞,邢沖會合,大運留年,十神格局等是去解釋這種關係的方法,是古人不斷實踐總結,研究探索的結晶。不能說科學,只是一種預測揉雜了經驗判斷和觀察。但仍舊為古人的智慧所驚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對易經特別感興趣,所以熱烈地想來回答下,專業的我不懂,我從一個看客角度來說說我所認為的易經是什麼。
易經是一個研究變化的大成之作,他的方法是古人來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規律總結,怎麼觀察出來的尚且理解不了。
一、易經有三原則:
變易:即事物在不斷的交互過程中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沒有什麼是一定的。所以易經也不會下結論,而是要變化地看待問題。
簡易:事物雖然是變化的,但是古人堅信是由規律的,受一套自然法則約束;比如古人認為事物的變化不會超過6個階段,再變就會回到第一階段,也是陽極生陰的道理。
不易: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還有一個不便的規則,萬物負陰而抱陽,即事物都有兩面性,此消彼長而生變化。應該說太極圖就是對三個原則的演繹。

二、先天八卦
《說掛》裡面是這樣說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個人覺得這就是基本的世界構成,乾坤二卦定位確定空間;日月離坎二卦交替變化確定時間,出現四季;雷風震巽二卦帶來天地變化的能量;三方作用而生山澤艮兌二卦。一個先天八卦就巧妙的描述了世界的基本構成,覺得古人真是聰明啊。所以也是想從側面說明易經是來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總結。

三、理象數
理即易理,陰陽的相互作用;象即事物呈現的樣子,是現象是面貌是外在;數即術數,我個人感覺是時機。要懂得易經,這三者是基本,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中。

四、易經的應用
印象最深刻的是24節氣,雖然24節氣的形成非常複雜和天文也是息息相關,但是卻可以用易經12辟卦進行演繹,而且邏輯嚴絲合縫,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要下班了明天續更,解釋下怎麼用12辟卦來推24節氣。至於有人覺得易經是扯淡的,那得是多高明的騙子,騙了千千萬的聰明人。孔子解說易經而成儒家,中醫也來用,占卜家也來用,古代天文學業來用,兵法家也來用。那我實在不知道什麼樣的謬論可以引起那麼多聰明人,甚至是千百年來的人的前仆後繼。
補更:12辟卦推24節氣

易用陰陽此消彼長的變化來推演氣候變化,我們先看四季:立冬為坤卦,就是陰氣最濃的時候;同理立夏為乾卦,就是陽氣最濃的時候;立春為泰卦,就是外部陽氣開始上升,但是內部陽氣已很濃厚,萬物開始復甦;立秋為否卦,就是外部陽氣開始漸弱,但內部陰氣已非常濃厚,萬物開始凋零,聯繫到中醫,秋季也是最需要保養的時候,避免感染風寒。
我們接著看大壯卦,全名雷天大壯,立春、雨水過後便是驚蟄,春雷一聲響萬物欣欣向榮,開始全面復甦,世間的能力全面蘇醒,太陽回歸陽氣上升,這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接著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以此4個季節、12個月、24個節氣,非常有規律地被表現出來。陰陽規律性得此消彼長,四季變化輪迴,真得是太奇妙了。再去理解每一卦和每一個節氣的對應含義,就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了,奇妙至極!

五、關於占卜
易經的運用龐雜無比,最多聽到的就是占卜。占卜辯吉凶,知來世,這應該屬於命理學的範疇。而這個領域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的文明古國都有對於它的不同的研究。占卜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流派,用易經來占卜的也會聯繫五行、天干地支等更多的學說,是一個非常深的領域,不是拿幾個硬幣一扔就行了,如果是也不過是江湖術士的謀生之道而已,真去研究這個可能窮盡一生之力,也難窺一、二。但是我還是建議大家去了解的,至少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六、書單推薦
我對易經沒有特別深入的學習,但是願意和大家分享,也會繼續學習下去,如果有所得便來和大家分享。推薦幾本書給大家,讓大家更容易地去學習。
1.南懷謹《易經雜說》可以建立對已經的興趣,大概了解易經是個什麼鬼,通過南師的理解來撥開對易經的誤解
2.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是對孔子研究易經心得的闡述,也更能深入的理解易經
3.陸致極《命運的求索》是對命理學歷史的一個簡介,了解很多關於命理學的來歷和發展,知道來弄去脈,對學習易經會有更好地幫助,能有更多視野去理解問題,尋找答案。
4.徐芹庭《細說易經》相比易經雜說更為專業和深入地講解易經的關鍵點
5.王亭之《周易象數例解》對周易一些關鍵方法的解讀,這個比較專業了.這五本能研習透,我想對易經也就算得上入門了。如果有慧根有興趣,我想也會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去研究和學習。寫的不對的地方還希望大家指證,共同學習!


易傳中有四個字足以概括:文、變、象、數
寫的多讓人看花眼,反而是沒好好讀過的人。


看了一下各種答案,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學習易經就能有通天徹地之能,這個根本就是想多了,就像學習武術未必就能打得過人,但是如果堅持練習方法得當,身體是會健康的。
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東西會變得龐雜不堪,掩蓋了本來的面目,更不要說各種學說在人的不同理解下寫下了浩瀚的著作,只要是不同的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有所衝突,所以怎樣回本溯源就變成最重要又很難的事。而且又要理解本源,還要與現實結合結合實踐,不要說學習易經了,就是做任何一件事都會變得困難。還是王陽明說得好知行合一。

~~~~~~我是分割線~~~~~~~


易經是什麼,可以說易經是個長博客。在開始先祖在筆畫間勾勒,看見不同的自然現象,用不同的筆畫畫出。中途一代一代完善總結,從基礎八卦推出64卦。中後加上爻辭,各種不同人注釋,最出名的是孔子十翼。然後後人用於各種用途,讓其龐雜不堪。
易經是種學問,各種不同的現象際合演化。易經是種思考方式,比如說錯綜複雜,便是源於此。不用於實際不斷實踐就是空談。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很多東西都是源於易經 。如真龍天子、九五之尊、自強不息,否極泰來,謙受益,滿招損以及革命、道德、交易、學問等等都是源於易經。
說它是個什麼,它就是一種思想,不必神話它,要學習它,正確理解它,用它裡面各種聖賢濃縮的人生精華運用於生活之中,培養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斷讓自己成長,因為人歲數增長,心智未必增長,需要方法鍛煉,易經是個很好的入門途徑。
希望能幫到您。


一、《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二、《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三、《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徵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四、《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繫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五、《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天地萬物運行的底層代碼。


可以分為易理和玄學。
易理是古代統治者的統治學說、政治博弈的工具,也含有哲學。
玄學是來自原始宗教的一些跟三觀有關的東西。
但是目前的易學只剩下部分玄學了,所以你會看到神漢神婆一群一群的。


文王創業二三事
武王守業二三事


首先,我要說我沒有看過易經,一個字都沒有。
按理說,我是最沒資格來談它是關於什麼的,只是看過樓上諸位大談其包含的通天徹地之學,簡直能預知過去未來,看懂它就能如何的不得了,超越科學,放倒哲學。忍不住來扯幾句。
曾文正公說:依靠常識,可做萬事,那我們就來依靠自己的常識來分析下:
眾所周知,易經是五經之一,四書五經是我國科舉的必考典籍,更確切的說,四書的內容是必考,而五經在考試時是可選的,每名士子專攻五經中之一,稱為他的「本經」,考試時五經題目只需回答關於本經的內容。
這樣一來,太久遠的不說,明清兩代五百年,我們國家所有識字的人都看過易經,其中五分之一的人還精研過它。如果其中真有「通天徹底」的秘密學問,居然沒有一個人發現,這種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唯一的解釋是,看懂它的人都保守了這個秘密,這種可能性嘛,呵呵。


易經嗎?唉!
非線性科學體系,是當今科學的前沿研究方法,研究天地萬物的的規律,方法是混沌、分形、孤立子或者奇異因子(奇異引力)等,這與易經的研究方法完全吻合。易經研究天地萬物,研究的系統大無其外,小無其內,超越天地宇宙和人。易經認為:宇宙大人生,人生小宇宙,萬事萬物與天地、氣象等規律是一模一樣的,一切規律相同;找到了其中主要部分的規律(如一年四季氣溫變化和一天的氣溫變化,曲線規律就大致相似。花菜的一小支和一棵相似。蕨菜的一小葉與一大葉相似。每個幹細胞都帶有這個生物的完全遺傳信息和密碼。局部分形按一定分數維度重複構建形成了事物的整體。可以搜索網上的分形圖。),就可以類推到其他的事物;大易可以醫國、醫人、醫萬物。不論從量子物理、基因排序到宇宙天體,人和事,多麼複雜多麼混沌的系統,都外不開陰陽的基本分形,都外不開,產生、發展,直至最後消亡的規律。64卦是複雜分形維度(非線性科學是分數維度)的簡化整數基本6個維度,在此維度64卦是完全分類,符合人的記憶辨識範圍,再多維度,人已是無法分辨了,所以古人就用64卦解釋一切。易經可以解釋從「大無其外到小無其內」的所有系統,自然可以建立中醫體系、兵法體系等等,也用來算命(易學科學算命),算命只是易經的一小個用途(這使易經得以流傳),也是大多數人對易經的誤解。
易有三易,這就是簡易、不易和變易。以人為例:
人,有男女,動物有公母,有太陽就有月亮,等等,陰陽是萬事萬物的道,如此,人同樣符合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就是簡易。
人,只是萬事萬物的很小一個小整體,受到比自己大的體系影響,大的體系幾乎規定了自己的行為,比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規定了你一年必須經歷四季,地球相對於太陽的自轉規定了你每天的睡眠和活動,房間格局規定了你的行走路徑,公司的組織規定了每周重複的行為模式,如等等,很多東西是不能以人的意志或者個體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如陰陽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陰陽統一,所以有發展;陰陽有對立,所以物極必反。古往今來古聖先賢們受到「不易」這一哲理的啟示:順自然法則要有所作為,逆自然法則要有所不為。就是不易。人生過程,和一年四季變化規律相似,一個人體幹細胞完全承載著人體的全部遺傳信息,整體有時是由局部重複疊加構成。
宇宙從看得到的星球到看不到的星球的引力、射線、各種場,甚至別人的一句話,隨時隨機影響著你的意識和潛意識,你的行為也由於你的意識或者潛意識的改變而改變,你每時每刻都在長大或者變老,等等,世上的事,宇宙萬物,沒有一件事物是一成不變的。在時空之中,萬事萬物一定在變,不可能不變。就是變易…………


易者,變也。
往簡單說,易經是講變化的。
再準確一些是講變化中的趨勢的。
也就是說,這本書的著眼點不是現在,不是過去,而是趨勢。
試想,如果你知道了現在,又通過易經知道了趨勢,不就等同於知道未來了嗎?
所以,既然知道現在,又知道趨勢,大可根據易經的指點改變現在的狀態,得到不錯的未來。
所以具體到個人,就是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應該做什麼。所以有吉凶悔吝。


既然是哲學,都是用來解釋世界存在的。
比如《易經》、比如佛教、比如基督教、比如馬克思唯物主義。
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是什麼,是由什麼產生的,是如何運作的。
宗教、哲學是解釋人是從哪裡來的,人的一生為什麼要經歷這些磨難和痛苦、人為什麼要繁殖後代,不同種族的人之間是什麼關係,人和人應該如何處事、如何相處,人死之後要到哪裡去,解釋為什麼人生來有那麼多不平等,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平等,如何對待人生中的無可奈何,人應該如何改善自我。
解釋人應該如何與自然相處。
而《易經》中陰陽、五行的闡述,可以粗略的看做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即把世界看成是簡單元素的構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對應到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當中去,比如毛髮比做木,血液比作水,比如器具金屬比作金,土木建築比作木,交通車馬比作水,依據其相生相剋原理不斷轉換,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作陰陽,比如男女、比如大海是陽,山間溪水是陰,因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他們的特點和規律。
而在其之上產生的傳統命理學,則如同編碼一樣,按照天干地支的規律,依據生日(誕生、形成的時間)生成一個8個字的代碼,而每個字都對應好相應的陰陽五行,比如己巳年,己對應土,對應陰,巳對應火,對應陰,根據8個代碼之間相生相剋的規律,運算出一個人大致的人生規律。
再把這個代碼放到世界這個資料庫中,每一年,每一月也有固定的編碼,比如現在是甲午年,乙亥月,這是現在的時間代碼,把個人代碼和時間代碼相互作用,就是把人和世間萬事萬物聯繫起來,相互產生生克規律,也就有了我們所說的「運氣」。
為什麼會有世界,為什麼會有命,為什麼運氣有好壞,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易經》給我們做出的解釋。


略看過易經有關的書籍和視頻,不敢說讀懂了,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易經《繫辭》里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是關於天地間一切萬事萬物道理,是哲學著作,也是預測學,其與歷史、武學、兵學等各家學派都有聯繫。可以把周易的卦辭、爻辭看成一個個場景,教導我們在面臨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該怎麼做?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易經應該是最早的關於政治經濟民生個人的數學模型。
它被用來解釋過去和推演未來發展。


蜥蜴人的經,統治人類的就是混血爬蟲族。


《易經》是古人占卜、算卦的一種經驗總結。後孔子作《易傳》上升為哲學層面。這就是《易經》最初面目。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國學 | 易經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