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我想知道該如何提高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最近在為一個來年1月份的轉折性考試而複習,感覺總是投入不進去,以前總覺得自己做事情都挺簡單的沒有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讓人抓狂,但是在學習上這件事情總是沒辦法讓自己的精神注意力集中上去,比如高數這個學科,能有什麼辦法提高我對學習的能力嗎?
篇幅很長,但它值得你停下來讀一讀,也許你的思維方式會就此改變。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學習能力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它卻是回報最高的投資。我們無法通過掌握一種方法就實現「快速提高」,但是正確的方法一定可以幫助你少走彎路、不會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
這是喵關於學習策略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講了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及時獲得學習中的正反饋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 知乎;第二篇講了如何克服困難,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歡、覺得困難但又不得做的學習任務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 - 知乎。這一次我們來系統地談一談,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本篇內容的主要參考的是我在 「拆書訓練營」課程的過程中記錄的學習筆記,經過整理、總結得到的,加入了一部分個人見解。因為覺得受益匪淺所以分享給大家。
提高學習能力的本質是學會思考。
首先,我們來區分兩種學習。一類叫「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一類叫「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是以通過考試或者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學習能力」,屬於第二種學習的範疇。
「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主要包括三個維度:
要想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從提高內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問和反思經驗的能力這三個維度入手,並且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知行合一。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時,無論是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這篇文章總共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分別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學習的三個維度進行了闡釋,給出了具體可執行的行動方案;第四個部分是個人在「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兩種不同學習過程中的體會。
- 內化和應用知識
《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作者給出了一種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3張便簽來幫助實現「內化與應用知識」的方法:
前幾天收到一個小朋友的私信,滿滿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聽了你的建議去讀了《學習之道》,但是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呀。裡面講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還是學習不好。」
「XXX我早就知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人們在接觸到新的信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已經知道的內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它來源於在學校中學習時老師教給我們的習慣:總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過去學過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沒有錯,我在之前寫的關於學習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過聯繫新課程與舊課程,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路」、「用已經掌握的公式推導得到教材給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幫助記憶」。這個推導的過程,本身就是從舊知指向新知的箭頭。
附會本身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止步於附會。找到新知與舊知的相同之處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處,則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學習者則會追問,這個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內容細節的差別在哪兒?適用條件有沒有差別?對細微的知識有多敏銳,就體現了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
市面上常見的提升人際關係與執行力的暢銷書,比如卡內基《人性的弱點》,比如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人說前者是「提升人際關係的聖經」,也有人說它「講得是誰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錯的人根本意識不到,所以根本沒用」;有人說後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有人說它「老生常談,名不副實」。
為什麼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評論呢?除去個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種人顯然更多地附會舊知。提出新的理論的人少之又少,但同類的書中它們之所以能成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把「老生常談」進行了「生動演繹」——你本來就聽說過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樣實踐,它告訴你怎樣把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這是的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們去花錢花時間在這本書上。
具備內化和應用知識的一個表現,就是把附會的本能反應,升級為界定新知舊知二者邊界的理性反應,從而能更深入、更敏銳、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時還加深了對舊知的認識。
我們回看上面的「便簽法」。在「重述信息」(I便簽)這個步驟中,很多人會止步於附會舊知,或者乾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內容。就算你把書里的這一段背下來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義在於「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內容,是很難用自己的話表達的。為了達到「內化與應用」的目的,可以在具體操作時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在「回想經歷」(A1便簽)這個步驟中,切忌泛泛而談。沒有具體時間、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講的是認知而非具體經驗。為了讓這個步驟執行性更強,可以參考這些要素:記錄的事件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敘事體現了起因、經過、結果;原文或I便簽的諸多要素有明確的對應。A1便簽最關鍵的是經由新的知識點刺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經驗,從而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以獲得個人成長。
當你要規劃A2時,先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如果在原書中很重要,但是對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為止,去看後面的內容吧。當你真的決定要把書中的知識用在實際當中時,先定目標。規划行動必須是自己可以實現的行動,而不是對原文的摘抄,哪怕原書的建議給的非常具體,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識。
我們總是習慣於在新年到來之際「表決心」:「新的一年,我要讀100本書,我要瘦20斤,我要……」;總是喜歡在考試結束後發誓「下個學期我不能再這樣頹廢了,我要好好學習」,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標過了三分鐘熱度就再也沒碰過。因為這些目標都太遠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努力才能完成它。當你打算執行「規劃應用」(A2便簽)步驟時,先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的(Relevant)、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標(即目標遵循SMART原則)。然後問問自己:具體行動步驟是什麼?誰?在哪裡?何時開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簽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
只有對「規劃應用」這個步驟的那些問題很清晰,才能提高對決心或感慨的辨識力。能夠判別哪些決心泛濫的話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無法落地;哪些是確實可行腳踏實地的建議——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能力。
2. 分析和整理信息
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信息遠多過知識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備這種能力,可能會今天看到「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幾點」於是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明天發現「不懂得時間管理,你已經輸在了起點」,後天又發現「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體人和寫手為了博取閱讀量會刻意地偏激、誇大、煽情甚至誤導。
並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識。二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知識的上下文主要顯明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如何避免盲從輕信,鑒別那些信息是對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試著從以下8個方面入手:
分析信息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鑒):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他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整理信息的關鍵是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側擊):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以幾天前在知乎引起熱議的《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為例來試著用上面的8個方面分析與整理這篇文章的內容吧。斜體字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讀到下一個部分。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嗯我正在讀大學,而咪蒙卻支持休學,和我是有關係的。
注意,這個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對我不重要」,可以直接關掉這篇文章了。如果認為不重要還繼續看,接下來的每一分鐘時間除了變成沉沒成本以外,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
——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她的實習生學了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自己的「喜歡」休學了,作者支持而咪蒙認為「為了學習,你休學吧。」
——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
——作者認為:①現在大學的很多課,太沒營養了,浪費時間,也浪費生命。②人生最難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麼狗屁的世俗標準。③互聯網時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發力的。
——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
——對於假設1她舉了一些個例來印證她的觀點。請注意這裡,她的樣本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提出的,並沒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師是「是極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說「很多老師」,沒有任何來自權威機構的數據的支持。而在我的認知里,四年間我上過的幾十門課程中,如她所說的不足3人。對於假設2,作者沒有論證。什麼是自己喜歡的?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有標準可以參照嗎?怎麼樣才算「找到了?」 這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論點。對於假設3,有知友指出論據里「北大教授」說的話其實是哈佛一名教育學家說的,而且這名教育家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作者的論據與論點矛盾。
——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我可能在畢業之後能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業」,既拿到了文憑也實現了心愿;也可能在大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實現心愿」;也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歡」;也可能休學了,「喜歡」的事業失敗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也可能從明天起奮發圖強成了一個學霸。
——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依從作者的觀點,我應該休學。可能的好的結果是我靠著在社會中磨練走向了人生巔峰,壞的結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學位證還一事無成。
——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我可能維持現狀,不好不壞地過完四年。不改變好像也沒什麼嚴重的。
再考慮適用邊界:
——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
——有。作者自己就是個不支持她觀點的事例,作者是山東大學的文學碩士,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卻支持實習生休學。
——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條件,如果我要去做這件事的話,首先要考慮休學成本。如果「喜歡的事」失敗的話可能得重新高考,這個成本有點高。靠寫字賺錢養活自己,萬一我靈感枯竭了怎麼辦?如果讀者不喜歡我寫的東西怎麼辦?如果我掙的錢不夠花怎麼辦?我想去的傳媒公司第一門檻是學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要考慮的因素。
——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有,「讀書無用論」。其中的兩種:一種是高學歷的人給學歷沒那麼高的人打工;另一種是讀了很多書最後都忘了。觀點一側重的是「單一原因」導致「唯一結果」,事實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複雜的;觀點二沒有考慮到「結果是多樣的」,即「不讀書的話,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記了」這一方面。
——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角度不同。這篇文章的側重於「理想」,上面的兩個側重於「原因和結果」。相反的信息如知乎問題「如何看待《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下前幾位答主,側重於道德、營銷策略、經濟水平等不同方面。
重要的不是信息是從哪裡來的,重要的是無論拿到什麼信息,我們可以去判別、加工信息的質量,可以給他補上上下文。你越能一針見血地問到這8個問題,就越能體現自己的學習能力。
想要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在一切與學習有關的事情上反求諸己。
這裡的「學習」是廣義的學習,既包含「以知識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認為「都是別人的原因」:從小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因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水平不行講得不好;和女朋友關係不好老吵架是因為她太作;和男朋友關係不好老冷戰是因為他不夠愛自己;和上司發生爭執是因為他太變態……也許你說的這些理由都對,但是,學習還是不好;還是沒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工作人際關係也一塌糊塗。而「反求諸己」的意思則是,從自己開始改變——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它對我很重要,我也應該做點什麼來讓它變得更好不是嗎?
為什麼大家在校的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離開學校幾年之後就天差地別了呢?其實每一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本來就差別很大,只不過在學校的時候你只看到了學習成績,就誤以為已經了解了他的全部。畢業1年之後,溝通能力和在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帶來的影響就會顯現;畢業3年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能力、關係能力就會把差距拉大;畢業5年之後,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邏輯能力和影響力;畢業10年之後拼的是成就、幸福,而這些主要來自於在婚姻中不斷成長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和激勵他人的能力。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但能力改變命運。對資產不多的年輕人來說,最優的投資要投資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具備的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長能帶來指數增長的自我升值。
而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3. 追問和反思經驗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並不是所有的經歷都是經驗,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覺精察,不進行反思、總結,那經驗就不可能變成智慧。
大衛?庫伯(David kolb) 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去。
在「內化和應用知識部分」我們介紹了便簽法,再來複習一下這部分內容吧:
改進一下,就得到了「追問與反思」,實現庫伯學習圈:
在真正的行動中檢核信息,然後發現新問題再去反思,如此形成循環。
追問和反思經驗,在經驗中學習的要點如下:
A1部分用來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一定要是自己親身遇到的問題,不能是想像的問題、理論的問題,或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問題最好是緊迫的、比較重要的,因為解決無關痛癢的問題很難帶來真正的學習。要儘可能簡短。沒必要進行過多分析,用幾句話簡要描述就可以了。
I部分用來重述信息,澄清問題,理解問題,找到根源,從而重新定義問題。當在A1便簽中寫下問題時,一定不要急於尋找答案或者採取行動。一定不要直接從A1跳到A2。因為同樣是自己的經驗,在讀書時想到的和在解決問題時寫下的A1有著本質的區別。未經反思的經驗都是不可靠的,未經追問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
經反思,背後的假設、前提或標準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錯誤的。
與第二部分「分析和整理信息」類似,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追問的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鑒):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樣?那是我期待的嗎?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發生什麼?
然後對問題的原因假設追問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什麼其他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側擊):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在寫A2的時候,要注意目標性、行動性、關聯性、可控性。
仍然優先考慮目標,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效果你就滿意了。這樣的話,你在A2中寫下的行動或者應用,都是為了拉近現狀跟目標狀態之間的距離。另外,儘可能要求自己在A2便簽寫下一個以上的行動方案。因為有多個備選的方案會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結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後在綜合考量每個方案的現實性、可執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據可控性的要求鎖定具體行動。
我在參加「拆書訓練營」課程的時候老師給了一個用來分析的範例,直接貼在這裡了:
用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大專學歷,工五年工作經驗,感覺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因為英語底子太差,無法閱讀最前沿的技術文檔。手機上裝了一個「新概念英語」的app和背單詞的軟體,但覺得英語水平成長很慢。
對問題追問前因後果:
——為什麼學英語對我很重要?
——英語本身對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術文檔都是英文的
——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越來越多地需要英文文檔。
——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1.英語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於用於學習的時間少;3.沒有能夠指導自己的人。
——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我該問問去技術大牛,看看他們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
——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技術能力會上升,可能升職加薪。但是我們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術,技術崗位機會比較少,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對問題的假設追問適用邊界:
——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這個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個技術專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強。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就我這個底子,即使只是到流暢看文檔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件事可以用什麼其他方式來完成?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
——如果我有機會定期參加技術培訓也許會更好。可惜,我們公司很少安排學習機會。我有一個朋友在騰訊,他們參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都很多,我估計很看重技術的公司都會很在意技術崗位員工的成長、培訓等等。
——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
——真正的區別在於我的公司很少有學習機會,給技術專家也沒多少晉陞的空間,總是想的自學。
I:我怎樣找到並能進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的企業?
你會驚奇地發現,你通常認為需要解決的、最近一直很困擾自己的問題,經過反思、追問,大部分都會被重新定義。
A2:一周內約XXX喝咖啡,請教他的成長之路和學習方案。一個月之內收集到兩家目標求職公司,以及兩家用於練手面試的公司……
在經驗中學習,最難的是追問的不同視角。
經驗經由反思和追問可以沉澱成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可以升華為知識,知識經過聯結和行動會內化為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如此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就達到了知行合一,產生了學習之道。
收藏居然是點贊的4倍,只收藏不點贊的人,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生氣)
這篇文喵從早寫到晚,寫了整整一天,為了表示鼓勵,給喵點個贊吧~
大腦是一個可以持續成長的東西。
是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見的大腦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長的。問題只在於,你是否懂得,大腦成長的奧秘?
這一篇文章的內容,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學習,去體驗和實踐。
一、大腦能力是否可以增長?
學生時代,我一直是所謂的學霸,尤其初中高中時,在全市高手集中的學校里稱霸,同學對我的評價從來都是——「天生聰明」「天才」。
這個刻板印象如此之強,以至於很長時間之內我都不敢告訴別人,在小學時,我的成績很平庸,對於奧數之類的難題毫無興趣,作文也不生動,記憶力也一般。總之,勉強可能算是一點點小聰明,離「很聰明」尚有距離,「天才」更是離我太遠。
如此的平庸,以至於我上初中的重點班都沒考上,還是花錢買進去了。大家都知道,高中比初中難,初中比小學難。小升初,是競爭最弱、最容易的一個環節(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如此的)。在這個最簡單的小升初環節里我都沒什麼競爭力,你可以預估我的天賦水平有多少。
然而到初三的時候,我的天賦出現了一次大爆發。從初一時候的班級十名左右,到初三的年級12次月考全部年級第一。這是第一次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開始驚訝於我的「天賦」,認為我超級聰明。尤其數學物理之類較難的科目,老師在黑板上出一道題,很難的壓軸題,其他同學還在抄老師的題目,我就把題目從思路到答案都做好了。這更是我所謂「天才」的佐證。
那時候我自己都奇怪,怎麼好像腦子突然聰明了?真的,有些題目的思路非常奇怪的,我就是莫名奇妙的能想出來,第一次見到就會做。那段時間,我的思維能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周圍的同學,原來看起來和我差不多聰明的,突然一下就被我拉開了差距。這個差距,不是他們的學習不認真了,就是感覺在智商上出現了差距。
高中的時候這個情況再一次重現。進了全市最好的省重點高中,高手雲集,競爭更加激烈了,高一時,我在班級里只有20名左右的水平,年級里300名開外。但是到了高二,我突然又智力爆發了,進入年級前10名。真的是智力爆發,不是更加努力了之類的。論努力程度,我高一時就已經足夠努力了。
人的智力難道不是固定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突然的爆發增長?
二、大腦成長的奧秘,在於一種力竭感
很多年以後,我回顧那時的場景,逐漸明白為何會出現那種突然的智力爆發。儘管那時是我因為一種非常搞笑的原因而選擇了對應的行為,今天我卻發現,正是那搞笑的原因促使我一路成長。
在上面兩個智力爆發的時期,我都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智力、腦力逼迫到極限,形成一種強烈的大腦的力竭感。你可能不太能夠理解什麼叫做大腦的力竭感,讓我先來解釋一下,當年的我是因為什麼樣的可笑原因而選擇了這種方式。
或許有人知道,當年有一部火遍全中國的日本格鬥漫畫,叫做《七龍珠》。七龍珠講述的是戰鬥種族賽亞人的戰鬥故事。漫畫中賽亞人的戰鬥能力超強,源於他們的一個種族特點——每一次體力用盡、瀕臨死亡後又活過來,戰鬥力就會飆升。所以在漫畫中多次出現一個場景——賽亞人將全身所有的力量全部用盡,極端疲憊、表情極端痛苦,在死亡邊緣垂死掙扎,灘在地上,連用手爬的力氣都沒有了。當賽亞人度過這個難關後,他的戰鬥力就會大漲。
我看多了這漫畫以後,如此的沉浸其中,以至於不知不覺就把這種「體力用盡瀕臨死亡又被救活」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當然,我沒法找人打架打到全身力氣用盡,於是選擇了把難題當做敵人,把大腦的思考力當做體力,經常採用這種「腦力用盡瀕臨死亡」的模式來學習。
你也可以想像,假設你的身體狀態是做俯卧撐20個就會累了,那麼,當你做了30個的時候,身體會有什麼感覺?就會感覺非常累了,很想休息。但是你又強行做到了50個,這時候,又會是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已經到極限了,必須休息了。可是還不行,還要再繼續做下去,一直做到100個。
這樣,你就短暫的體驗到了一種力竭感。
然後,你把這樣的力竭感類比成大腦的感覺,就是我在上面的兩個時期,所經常感受到的狀態。
你一定要理解,大腦感覺到勞累,和產生這種力竭感是有多麼的不同。長期工作以後,我們的大腦自然會感到疲憊,這沒什麼了不起的,就像一個戰鬥力超強的格鬥家,幾天不吃飯都會餓趴下。
可是讓賽亞人不斷變強的不是不吃飯的飢餓乏力,而是吃飽了以後,卻在短時間內以高強度的格鬥把能量全部耗盡。對應的,大腦的力竭感也不是因為持續工作太長時間而疲勞,而是,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內就極高強度的使用腦力,然後造成大腦的力竭感。
力竭感,一定是主動高強度用力而造成的。
那個時候,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著一道超級難題,連續死磕幾個小時(一般2-3小時左右)。這幾個小時,我不是面對著難題發獃,而是持續高速思考和嘗試,快速消耗腦力。
我不知道你是否體驗過這樣的感覺,很痛苦,非常的難受。我想一般人肯定會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放棄,因為真的太難受了,感覺大腦要爆炸。實際上,一般人的習慣是20分鐘左右放棄,30分鐘很多人就到忍耐極限了。可是我一次次不斷逼迫自己持續更長的時間,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腦思考力耗盡。
這種痛苦,沒有體驗過,不會知道它能夠強到什麼程度。毫不誇張的告訴你,初中我進行這種突破的時候,有時會痛苦的趴在桌子上哭。
是真的哭,不是用誇張的手法去形容,而是真實的會哭出眼淚來。這種哭,也不是那種生氣了、委屈了、很悲傷的流淚,而是力竭的哭,有氣無力的哭, 連哭都哭不出來的哭。
你要區分,這不是因為做題做不出來的痛苦、自卑、恨自己無能的哭,而是不帶這些情緒,僅僅是因為力氣用盡後的痛苦式的哭。具體表現為,只要放棄思考,躺倒床上休息,就立刻不會哭了。
一段時間內,我每天晚上在家裡反覆使用這個方法虐待自己的大腦。大約1個月之後,我就感覺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所說的那種智力的爆發。這是我初中的經歷。高中時候與此類似,不過由於已經有了初中時候的經驗,倒是沒有累哭,而是在力竭之後失神的癱軟趴在桌子上。
這種力竭感,給予了我兩次爆髮式的大腦成長。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真的是大腦能力的賽亞人。
三、來自認知心理學的證據
最有意思的事情在於,這種從超級賽亞人的身上領悟出的力竭模式,居然還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找到了一點對應的證據。
當我們記憶文章的時候,最習慣的方法就是反覆讀,反覆背誦。當我們反覆背誦的時候,實際的模式就是,嘗試背誦一下,如果哪個地方忘記了,想個幾秒鐘(一般不超過15秒),然後就確認自己是真的忘記了,再次去朗讀課本。
眾多心理學實驗都確認,這種記憶方法是非常低效的。比較高效的是下面一種。
在你背誦文章的時候,可以嘗試不斷測試自己。注意,不是單純的反覆朗讀,而是稍微讀一兩次後,就強迫自己嘗試把文章背出來,很費力的去回憶剛才背了什麼內容,不能幾秒鐘就放棄了。這種方法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朗讀要強的多。
從力竭的程度上來說,第一種方法耗費的腦力就很低,而第二種方法就很耗腦力。你可以嘗試一下,在好像已經遺忘了文章的時候,強行逼迫自己去長時間回憶,不準再去看書,持續5分鐘以上——僅僅5分鐘而已——腦子在不停的想,不準發獃、不準停下來,會讓人覺得多麼的疲憊。
有心理學家統計了幾百個關於記憶的實驗,最終明確得出結論,正是這種費力、痛苦、讓大腦疲憊的主動造成力竭的行為,造成了記憶效果的提升。這種力竭感,在記憶的學術研究領域,叫做effort processing(耗費努力的信息處理)。回憶文章的時候感覺越困難、越消耗腦力,記憶效果就越好。
可以看到,在記憶領域,這種賽亞人式的力竭做法依然是成立的。
那麼,這究竟是一個巧合,還是真的是對大腦運作方式的一個確認呢?我們還可以繼續看。
比如,比起簡單的普通學習(閱讀材料、理解材料),費曼技巧是一種被廣泛證實有效的深度學習的方法。費曼技巧能夠同時促進人的記憶和理解,尤其是對於比較難的內容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
所謂費曼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在大腦中模擬給別人講課。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費曼技巧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閱讀材料、理解材料這種不太費力、不會造成你力竭的事情,轉化成給別人講課這種比較費力、讓你形成主動消耗腦力的事情。這種形式的轉化讓你的力竭感能夠更容易產生。
可以認為,是這種力竭感推動了你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你看,不僅大腦的記憶功能會被力竭感推進,理解也是一樣。
再比如,學習知識的時候,比起普通的學習,更好的方式是寫文章(或者做演講、開課程),把知識教給別人、展現出來。很顯然,寫文章是要讓你上升到作者的水平,普通的學習僅僅要求你擁有學生水平,那麼寫文章就會比普通學習更容易造成你的力竭感。或許未必真的會力竭,但是肯定要更加費力一些。
所以,不論是大腦的理解還是記憶功能,都會被力竭感所提升和推動。大腦的其他思考功能,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樣可以。
四、一些注意事項和難點
這種主動消耗腦力,乃至消耗到力竭的方法,極少有人在頻繁使用,因為它讓人很痛苦。大部分使用這個方法的人,都是被外界所逼。比如,被高考和考研所逼,短時間讓自己力竭了幾個月;被工作的領導所逼,短時間力竭了幾個月。
這幾個月的力竭式訓練,極大的開發了他們的大腦潛能,但是由於其痛苦程度太深,一旦脫離了外部壓力以後,這種訓練模式就停止了。
極少有人會主動的把自己逼迫到大腦力竭的情況,因為不習慣承受這樣的難受的感覺。然而,這樣的難受其實是可以去習慣的。當你使用越頻繁,力竭的難受感覺就會越淡。比如劉未鵬在他的著作《暗時間》中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習慣這種硬著頭皮做事情的感覺」。這種方法的意思就是,習慣於這種力竭的難受感(但是他所指的是一種比較輕微的力竭,與本文略有不同)
再比如,體力上的力竭感,一樣的非常痛苦,但也是可以習慣的。軍人出入軍隊的時候,剛開始接受高強度的軍事訓練,每天都在遭受力竭感的洗禮。最初的幾天,他們會感覺無比的痛苦崩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痛苦就逐漸降低,一兩年後,同樣的軍事訓練雖然勞累,但卻不會讓他們特別痛苦了。
類比下來,大腦上的力竭感的痛苦,也是一樣可以適應的。
另外,在進行這種力竭式的突破成長時,有一些重點注意事項。
1大腦的力竭式訓練,需要是自己主動用力,而不是被動消耗。比如,體力訓練,需要你主動跑20公里,而不是找個車子拖你20公里。腦力的力竭,不是死磕15個小時不休息讓大腦低效的疲勞,而是在較短時間內,對較難的內容進行死磕,從而造成力竭。
2大腦的力竭式訓練過後,一定要進行充分的休息,尤其注重平息情緒。這一點與肌肉的鍛煉類似,高強度鍛煉而不充分休息,會造成身體的疲勞積累,讓訓練無效化。大腦的訓練一樣,高強度的大腦訓練,一定要配合充分的大腦休息,散步、運動、睡眠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而對於力竭式訓練所必然帶來的各類情緒,則要以明確的自我認知、訓練目標,以及舒適的休息來化解,否則很容易中斷。
3初期的痛苦,一定要忍住,要去習慣。不可因為一兩次的強烈痛苦而放棄,哪怕含著淚,哪怕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爬也要爬著堅持下去。這種不斷逼迫自己到極限的痛苦將永遠存在,而你卻會變得越來越強大,並且能夠控制這種痛苦,平靜的與它共處。
4檢驗訓練是否成功的標準,是你的思考能力是否真的有長進,尤其是有了一種大腦很有彈性的感覺。長時間訓練你會感覺,自己的思維爆發力很強,自己對思維狀態的調整得心應手,既可以放空腦子什麼都不想,也可以瞬間集中精力把大腦運轉到最高速。
5有多大的力竭強度,就有多大的成長速度。一點點的主動消耗腦力的難受,能讓你有一點點的成長;真正的力竭式訓練,會讓你不斷蛻變,永不停歇。
這種大腦思考力的訓練,外表上是不顯山不露水的。體育鍛煉,別人尚且可以看見你在跑步、舉重;而思考力的鍛煉,別人根本無法識別,或者僅僅認為你是在普通的認真學習而已。突然有一天,他們會發現你的思考能力變得超強,忍不住感嘆「你真是個天才」「你真是天生聰明」。
而你卻輕輕一笑,深藏功與名。
最後補充一句,大部分人,可能還是微量力竭比較合適一些(包括我自己的學習策略夏令營中,給學生的課程也是微量力竭程度的訓練)。進度雖然慢一點,難度卻也第一點。徹底的力竭式訓練,很多人可能是堅持不下去的,我自己也只是階段性用用。
可是不試一下,又怎麼知道你是不是 the one 呢?
————————————————————————————
其他可以參考答案:
葉修: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差別在哪呢?
葉修:如何訓練思維的深度和縝密度?
葉修:高中學習,什麼樣的應試方法是好的?
葉修:如何獲得更有效的閱讀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葉修:為什麼很多書看完了之後,回到生活中,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葉修:為什麼有很多學生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什麼都懂,但是做題卻不會做?
建了一個qq交流群,學習的策略4群:640614054(入群密碼:葉修)
另有一個公眾號:學習策略師(xuexicelueshi)
這就是我們交流的平台
關於學習這件事,我有很多話要說,我希望大家的眼光可以放得更長遠一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僅僅是學生在課堂里的學習。而我認為所謂的學習能力強,是一個人在處理複雜社會情況時所反應出來的綜合素質,不管把他放在哪個崗位上,都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出色工作的水平,並且能在未來的時間裡持續提升自己。
這兩年來我在公司里見過一些同事,他們剛開始經驗不夠,做的也不好,但是幾個月下來,發現他的工作水平直追那些經驗三五年的老員工。
他們也就是我所說的那種學習能力強的人。根據我的觀察,這類人不僅僅業務水平提升的很快,在平常的人際交往的時候,也非常如魚得水,能讓更多的人喜歡。
在此,我稍作總結,希望可以對大家提供幫助。
一.你提高不了學習能力,是因為你還沒有進入學習的大門
正如我之前所說,所謂的學習能力強,是一個人在處理複雜社會情況時所反應出來的綜合素質,我不管把他放在哪個崗位上,都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出色工作的水平,並且能在未來的時間裡持續提升自己。
所以,談學習能力,是玄虛的,因為能力並不是一個量化直觀的東西,而我們在工作上,會更加看重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把好柴,我們做的只需要添一把火,就能打開他自我完善的道路。
在這裡,學習能力要更系統的劃分,看一個人的能力,是看他有沒有掌握好的方法,以及他對方法的熟練程度。掌握了好的方法,提升能力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要注意,我這裡談得方法,不是什麼番茄學習法,某某學習法等等,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學習方法,就會有一套按部就班的過程,按照這個過程走,就能掌握學習方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學生思維。在踏入社會後,我們就應該知道,現在我們的目的是在工作中創造價值,而不是在考試中得到一個好的分數,所以我們說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方法。
二.掌握思維方法,讓你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想要學習能力提高,本質上就是提高思維能力,但不僅僅是做數學題的思維,而是一直廣泛的處理問題的邏輯分析能力。
這種能力,我稱之為判斷能力,只要能夠內化這兩種思維方式,就能夠直觀的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什麼叫內化?就是指在你面臨任何的問題的時候,都用這兩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首先,是分析判斷能力,分析,就是將事物拆開,將你需要觀察的事物,分成不同的元素。例如在要處理的任務中,先找出重點完成的部分和次要完成的部分,梳理出任務的條理和次序,這樣能讓你更加效率的完成工作。
其次,是綜合判斷能力,它和分析判斷能力正好相反,我們在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或者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要主動的尋找他們和其他事情之間的關聯,發現其中相同的地方,並進行思考。這裡面「判斷」
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你需要不停的將不同的事物綜合起來,進行有組織的思考。
而這兩種判斷能力基礎,就是邏輯,但是邏輯是一門硬功夫,不是我說一兩句話,就能有一個方法去提升的,我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邏輯入門》這本書,進行一些書中的訓練,你會發現你的生活一下子開闊了一個世界。
三.給你一個小目標,你能做到嗎?
現在的人,非常喜歡不勞而獲,都妄想通過一兩個簡單高效的方法就能獲得巨大的提升,但我認識的一些學習能力非常強大的人,其中包括我的很多同事,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的踏實,能耗得住時間。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但是不一定只有天才才能成功,那些成功的人,他們不僅努力,還有一種非常強大的能力,就是對既定目標期許的完成能力。
對既定目標期許的完成能力,理解它並不困難,甚至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我們從小就是按照這種方法,從小學學到初中,從初中學到大學的。簡單的說,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然後完成它。繼續下一個目標。
但是在社會裡,能夠完成自己定下目標的很少,所以我之所以提出來說,因為這個能力里,重要的不是定下目標,而是完成目標。大多數人,都在一天兩頭的做計劃,最後計劃往往不了了之。
對既定目標期許的完成能力,就是對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驗證,如果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到達自己成長的標準,這樣的人,在工作中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可以交給他干,很讓人放心,記住一點,最好的學習能力提升,就是更高效率的工作。
四.老一輩的經驗,是你學習的最快捷徑
我在前面也說過,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他會與周圍也相處的十分融洽。甚至可以說,這也是他學習能力之所以強大的奧秘之一。
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學習方法,我稱為高效學習溝通法。
在一家公司里,總有人比你的年頭更久,總有人比你經驗更多,這個時候,你自己閉門造車,顯然是不行的,你需要與其他人交流。
這些人,他們工作多年,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維和方法論,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經驗的教誨,立馬就能在自己的學習,工作中起到作用。
但是這種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交淺言深,沒有人會白痴到把自己的一切都全盤托出的。所以你更需要去跟他們搞好關係,又不刻意,而且在很多時候,你需要去學習的那些人,身份地位,往往要比你高很多,你如果想與他們等價的交流,就得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個時候,你必須得意識到一點,想要自己獲得有效的提升,不付出代價,是不行的,你得自己捨得花成本去學習,去跟他們打交道,但又要不卑不亢,與他們的平等的交流,總而言之,放低姿態,認真謙虛,總是受人喜歡的。
五.知識這東西,任何時候都不能落下
與學習能力,密不可分的,就是對知識的掌握了。
不管在日常生活,還是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不停的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利用在工作當中。即使開公司,不管是策劃未來走向,還是管理公司這百來號人,我都一直非常重視閱讀,雖然平時非常的忙碌,但是每天都會盡量抽出時間去讀書,去了解世界最新的消息,尤其是我們這一行,頭腦更不能閉塞
你需要做的,是把知識當做一種可以調配的資源。
每天留給自己讀書的時間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比較忙碌,我會有時候直接花錢去請教專業人士,該花的錢就得花,他們把知識儲備和醞釀的過程,值得這個錢。
學習能力強的人,更懂得時間資源的寶貴,他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當然,適當的放鬆也很重要,很多人愛說什麼,成功人士一天只睡三個小時,這種新聞聽聽就行了,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得進行持續性的勞動,那麼身體也會受不了,沒有人是一塊鐵板,需要放鬆和娛樂都是很正常的。
其實,我們本身就具有潛力,不管是誰,只要加以訓練,都能在特定的領域發揮自己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可以的,要給自己定下目標,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完成。
六.不會提出問題的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有一類人我不是很欣賞,就是不論老闆說什麼,他們都會說是是,然後照做。他們也很努力,工作上的事情都能好好的完成,但是卻很少有出彩的地方。
我不是說他們不行,事實上這樣的員工算挺好了,但他們缺乏自己的主動性。
我和員工交流,更希望他們可以對我提出異議,能夠對一些工作上的問題,有所懷疑,有自己不一樣的思考。對一些地方,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完成。
好的學習方法,一定要有主動懷疑,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習,有質疑,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那些學習能力強的人無一例外都是能夠主動思考,主動提問,我能從這類人身上看見熱情。只有抱著這種心態的人,才能走到別人的前面。
學習這件事情,我只相信兩樣東西,一是努力,二是方法。很多勵志的書,只強調努力而不提方法,而很多傳授方法的人,又只教方法,而不督促別人努力。但是在我這裡,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學習不是一種本事,而是一種堅持,只有堅持,才能在漫長的風雨之後,看到彩虹。
本人高考時為廣東省理科前十名,之後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就讀,就讀期間為營銷系內成績第一名,畢業時也通過之前的自學進入了大多人歆羨的管理諮詢行業。覺得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也比較有發言權,在此說上一說。
這篇回答里,大家都在講學習方法的事情,我想更深入一層,分兩個部分談談如何去學習學習方法。希望認同的朋友可以給我點個贊。
一,如何鑒別學習方法
- 剔除無關問題要害的雞湯
我認為有兩類文章,屬於根本看都不用看的雞湯。
第一類比較好辨認,屬於老派雞湯。其特徵是,給你雞湯,但是不給你勺子。這些雞湯比如:恆心非常重要,努力非常重要,運動非常重要,作息規律非常重要,多問老師問題很重要,做題不求多要做深...... 不勝枚舉。一般來說,我們看完這些雞湯後的感受就是,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些我早就知道了啊,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啊(攤手)。
有這樣感覺的原因在於,他們告訴你一個很美好的結果,但是根本沒有告訴你達到結果的方法。你所能做的,還是依賴你一直以來的習慣。
第二類不好辨認,混跡在眾多優秀回答之中,屬於新派隱形雞湯。其特徵是,給你雞湯,同時給你一堆勺子,導致你也不知道哪把是用來喝這碗湯的。寫這類回答的人,一般屬於既往經歷中的成功者(三本考上北大、高考狀元等等),寫的回答也基於自己的成功經驗。他們往往會告訴你一大堆他們當時成功的具體做法,細節可以深入到:每天學習到幾點,用錯題本分幾個欄目,一周跑幾次老師辦公室,上課做不做預習。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是重要的,哪個是不重要的,應用起來怎麼考慮優先順序。因此,你還是會不做任何改變,繼續你的習慣。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文章作者並未深入思考,連自己都不知道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因此只能像潑水一樣,把自己的行為事無巨細地傾倒出來。要剔除這種回答,我們需要關注作者對於問題的分析水平,一般作者對於問題分析得越深,花的篇幅越多,最後拋出來的方案也越切中要害。
- 確認自身問題,篩選適合自己的方法
所幸,知乎的高贊回答中,雞湯並不是很多,答主往往有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底蘊。那麼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的篩選,確認自身具體的學習問題,篩選適合自己的方法。
所有的學習過程,在我看來可以分為以下五步:
- 我該學什麼東西?(學習內容的選擇)
- 怎麼讓自己想學這東西?(學習動機的建立)
- 怎麼記住學習內容?(記憶方法)
- 怎麼理解已經記住的學習內容?(構建理解深度的方法)
- 理解了這些東西我該怎麼去應用?(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每一個步驟都可以牽扯到大量心理學的內容(比如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與具體的操作技術(比如如何制定計劃,如何畫思維導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確認自己到底是哪一個步驟有較大的問題。根據我的經驗,在學生階段,問題大多出在2與4兩個步驟,而在職業生涯階段,問題大多出在1與5兩個步驟。
在確認好自身的問題後,就可以針對性地尋找解決方案了。假如我們認為我們的問題在於學習動機的建立(比如經常拖延、厭學、學不下去、無法專註),那麼我們就要去學習具針對性的知乎回答部分,並在此基礎上拓展相應的心理學知識。
二,如何使用學習方法
- 以行動改變為導向
在找到適合我們的學習方法後,我們就需要開始應用了。在應用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你一定要產生相應的行動改變,不能只是空想。
本來就指向行動的方法,比如計劃制定,時間記錄等等,自然不用多說,你用了這些方法,行動必然會產生改變。關鍵在於有些學習方法其實是思維上的方法,而非行動上的方法,比如類比學習法。類比學習法應用的時候,就是讓你去對比A與B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獲得更深的理解,只在腦子裡進行即可。但我推薦,使用的時候,我們都能把類比的結果寫在紙上,把思維的變化轉化為行動的改變。
我們這麼做的原因是方便跟蹤我們的改變,不至於陷入我們學會了新學習方法的幻覺。在每次進行行動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可以重新被提醒,最終慢慢轉化成一種習慣。
- 每個月的行動改變不超兩個
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後,你往往能看到4-5條,甚至上十條的行動改變建議。
但我推薦你做篩選,只選擇不超過兩條進行改變,原因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本質上學習方法這東西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我們看到十條建議,他們的本質都是相似的。比如,讓一個人提升英語的寫作能力。一方面他可以進行詞塊的背誦,一方面他可以找到範文進行仿寫對比,另一方面他還可以進行課文背誦。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找到表達某個意群的固定套路,所以其背後的邏輯是完全一樣的,沒必要重複應用。
第二,人的習慣改變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段時間中你進行的改變越少,你就越容易達成你的改變目標,否則就容易應接不暇,最後全部放棄,不了了之。
總而言之,找到適合自己的可操作性方法,並節制地進行行動改變,是學習學習方法的關鍵。
更多系統學習方法內容,敬請關注專欄 實操式高中學習方法
公眾號「凱文學法」,高中學習乾貨,篇篇原創精品
這是一個晚來了兩年的答案,忍不住還是寫了。辦法有很多,大概說幾點。
1.思維的提升比方法重要100倍。
一個人有怎樣的自我認知,就會有怎樣的思維,就會有不同的工具使用類別和方法論。就像我在我的另一個回答想看書,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該如何選擇? - 衛藍的回答說過,要想更高效率地閱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高自我認知,實際上也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
比方說,你有「事物發展是非線性的」的思維,知道自己對學習的投入可能帶來的產出不是量的疊加。當自己遇到瓶頸的時候,你可能就不再是繼續增加自己學習時間和單純靠題海等方式去學習。而是尋找「最小限制因子」。從缺口處入手。
如果你有「刻意訓練」的思維,那麼你可能就知道為什麼很多從小畫畫很好的人長大很少會當畫家的——因為他們的訓練單純停留在興趣和獲得外部讚美的層面,所以他們的水平大概率會保持在業餘的水平。就像一個足球愛好者,他們偶爾會踢球,但是他們都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踢,因為那樣可以讓自己享受和舒服。但是一個專業的足球運動員,他們會被強迫「反腳踢球」,會被要求最短時間內跑完全場。後者的訓練更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區內,所以後者他們的學習獲得的能力水平更高。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也應該如此,不單看自己看得懂的書,否則進步會很慢。
如果你有時差思維。你就明白原來「自己努力時不見成效,吃喝玩樂的時候成績反而好了」並不是吃喝玩樂帶來的學習進步。就像自己聽到1000米外的聲音,聲音的發生實際是3秒鐘前。看到的蒼天大樹已經在20年前就開始生長。而當前的努力,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夠看到的。而這個時間,也許是一天,也許是一個月。請相信,它一定會到來!
2.正確利用心理學和生物學知識。
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知識對學習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只要善於應用,絕對可以事半功倍。
比方說,我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個心理效應——他人在場,指的是他人在場能夠促進行為的完成,提高效率。每當我一個人去圖書館分神很厲害,我就會挑一個人比較多的地方坐,因為這樣自己會受到周邊一定的干擾,分神也會較快回來,繼續學習。
還比方說,我知道「道德許可」——當一個人做出一件符合某行為的規範時,會放鬆對這規範的執行。所以我們經常會對自己說「學習了一小時了,我玩會手機放鬆一下吧。」實際上就是一種道德許可的表現,利用前面自己對學習行為的執行,解釋自己玩手機的行為。有的人喜歡在重點知識下面劃線,但是那樣反而讓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對那部分有所鬆懈,反而不利於記憶。我知道這些心理學知識,所以我會在行為發生之前,提前預測出我的行為,然後進行改進。
3.建立及時反饋系統。
看得到努力的結果能夠刺激人們更加多地努力,產生心流,甚至成癮。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成癮的,就像巴普洛夫的狗那樣對鈴聲上癮。關鍵在於正反饋。如果想要保持對學習的適度熱情,我的建議是建立可視化的反饋系統。
遊戲讓人成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的反饋可視化——「還有10積分就可以升級了」。而且非常速度——「打死BOSS就可以領取屠龍寶刀了。」兩者都能夠讓人立刻感受到完成某一行為之後的獎勵。人的決策大腦——邊緣系統非常喜歡做出能夠快速得到多巴胺的行為決定。所以,儘可能地讓自己的努力可視化,得到反饋。比方說,下載一些英語單詞軟體,每天完成多少辭彙量的積累。將自己的日常行為分數化——完成一章書的閱讀5分。在自己看完一本書後獎勵自己吃塊巧克力。記錄自己行為和進步的點滴。這些都有利於保持自己對學習的熱情。
4.培養固定習慣
我們做出一個行為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我們高中的時候經常作息表安排的滿滿的,擁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進入狀態,但是大學的時候往往沒有固定的課表,學習上沒有固定的教室,這樣自己需要花相對較多的時間去決策學習的時段和空間,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上了大學就不習慣和學習效能降低了——因為沒能培養起時間感和空間感這樣的習慣,也就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不良。良好的習慣能夠減少意志消耗,讓一個人更容易進入狀態,進行學習。
5.保證身體健康。多睡覺,多鍛煉
身體健康的人擁有更高的應激能力和更為良好的內分泌系統。同樣在嘈雜的環境中學習,健康的人能夠更為專註。而且健康的人能夠保證更為持續的學習時間,嗯,頸椎痛的人就知道。生理上,人人都會有「喜新厭舊」的心理,也就是超限作用,這是因為神經細胞持續接受相同刺激後,會產生適應,提高刺激閾值。所以一個人學習久了,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一段時間後,最好能夠出去走走,那種休息屬於「主動娛樂」,非常有利於減緩大腦疲勞。
推薦書籍:《自控力》《金字塔原理》《瞬變》《影響力》《如何閱讀一本書》《決策與判斷》《社會心理學》《行為與進化》《混沌學》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所有的知識如果沒有經過重複和鍛煉,進入自己的大腦,成為思維的一部分,幾乎很難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正面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方法論進步卻很小的原因。所以,請儘可能去使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進入思維當中,包括這個答案。
昨天寫的互補回答:怎麼提高信息轉化率?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從思維上徹底改變學習模式?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學習能力的訓練分成以下4步:
第一步:學會老師教的東西。
這裡的老師可以是傳統意義的老師,也可以是任何一個你認為的學習對象。看似很容易,實則不容易,我當了近7年老師,發現做到這一步的學生非常少,而這卻是第一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學習英語語法?其實預習要學的知識,帶著問題上課,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步:從書上獲取想要學習的知識。
當我們漸漸成年,有了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的時候,沒有比書能給予更多知識的工具了。更何況書在中國是如此便宜(對比原版書價格)!當然,選書也是一種能力,不要浪費時間在一些沒有太多營養的書上。有些書籍,休閑放鬆大腦可以,但是絕對不能長期看,否則自己被洗腦都不自知。「霸道總裁愛上我」這類書我18歲之後基本不看了,如果非要看,也是看一些影視劇作。也許是因為研究生寫論文的關係,我經常看那些被引用多次的文獻,事實證明如此,這些書籍往往能提供獨到的見解。
第三步:將書上知識舉一反三。
既然書是工具,為什麼不把書用起來呢?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聽了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中間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舉一反三」的功力。我倡導的筆記法永遠是把筆記本一分為二來記錄,左邊是當時的內容,右邊是關鍵詞以及留白,方便後續增補相似內容。長此以往,總結規律的能力會逐漸提升。光總結還沒有用,當認知新生事物的時候,還要去想到底之前是否見過類似的,這種對潛在聯繫的思考往往是很多學生欠缺的。
思維導圖或許可以幫上忙。
但是依賴它是不能進步的,畢竟它起到的最大功能是總結,總結之後的思考才是重點。
我覺得每一個學生眼中擅長教學的老師都有一個特質:善於用深入淺出地講知識,好老師所運用的多半就是聯繫法。比如:物理老師講到「電流」的時候用「水流」來比較兩者的異同,這些都會讓原本看不到的概念在學生腦子中瞬間清晰起來。
說到這裡,我有想推薦錢鍾書先生的《圍城》。
其中裡面有一段我特別喜歡:
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裡;除醋以外,麵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兩人吃得倒了胃口,談話也不投機。
第四步:探索沒人教過的東西。
創造屬於自己的從0到1才是極難的,這也是為什麼山寨橫行的原因。創新是如此珍貴,每當有了新的idea產生,試圖把它執行下去,犯了錯誤再去總結,直到形成一套系統,這才是完整的閉環。不斷試錯、不斷改進,這個過程之中學習能力的提升遠比照葫蘆畫瓢來的迅速。這也是我如此喜歡創業的原因,只用創業者這個身份,能夠激發我無盡的創造力,給我機會實現之前天馬行空的想像。
首先,答主個人利益相關:高中文科成績全市前20,大學答主就讀於國內前五的法學院,年級TOP10%。這篇文字會涉及以下內容:外在知識體系解構、內在知識體系建構、主動性知識重構、知識面拓展。答主想分享一下我關於學習能力建構的一點淺見。全文6.5K字,但值得閱讀。大家也可以收藏了再看呀~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要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但是什麼是學習能力呢?
我認為,學習能力是學習者本人的智力、能力與特定學科內容有機的結合。
這種結合越緊密,你的學習能力就越強。換言之,就是你能在學習中,發揮出越大的效率,你的「學習/時間生產率和效費比」也就越高。
而學習能力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
根據我多年的學習經驗,學習的過程可以抽象為6個步驟,每一個步驟代表一種能力。它們按順序分別是:1. 獲取知識 2. 深度解析 3. 內化適應 4. 合理遷移 5. 反饋執行 6. 補充強化。這6個步驟的執行能力就分別對應一個組成部分,它們的綜合便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而此外,還有兩種獨立的能力,可以對我們的學習能力施加影響。一個是自我監控的能力(並不完全是自制力!),一個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並不是一個人獨自學習的能力!)。
我將就如何提高以上八種能力給出我的意見。順序是自我監控——1~6——自主學習。
1.自我監控能力。
也就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針對自己的認知偏差,積極的對學習做出控制與調整,以期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既包括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抵抗誘惑」的能力,更包含當我們發現方向不對勁時「調整思路」的能力。我們選擇學習行為,首先出於一種改變生活狀態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動機而不是其他。所以,要相信我們肯定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學習。
關於抵抗誘惑,已經有太多的雞湯被灌了下去,在此不贅述。但是,「調整思路」值得我們大多數人反思。因為,中國式的阿卡德米傳統讓我們大多數人傾向於「目不窺園、發憤忘食」之類的學習,從古代的私塾到現在的高三學生,哪個不是從題山書海里殺出來的飽學之輩?但是,這種學習方式並不好,也難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調整思路是必要的。
一個思路的錯誤在於,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增加效果。錯了。結論甚至都無需推導。比如,做一整套要花兩小時的練習題,呼呼呼一陣狂寫,最後草草完結,累得要死。但是,不如先做五十分鐘,再休整二十分鐘,再做五十分鐘,不僅可以做完,而且錯誤還較少。不休息的工作、無端的精力損耗,都是不經濟的。
另一個思路的錯誤在於,經常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不夠努力,而不是方法不正確。比如,有人在語文學習時,很想把作文分數提高上去,天天看作文書,這本身就是一種不經濟。為什麼?語文作文提分非常難,但通常拉分數很小,以60分計,42分的入格分很容易得到,而最厲害的選手無非也就是55左右。你在作文上投入如此多時間,卻忽略了前面基礎部分的大頭。並且,光看作文書不自己動手練,他們的這個方法適當與否,本身就值得商榷。很可惜,許多學生並意識不到這一點,仍然認為是自己記的素材不夠多。其實,這種思路的錯誤,正是他們的損失。
2. 內在經驗的外部運用:獲取知識——深度解析——適應內化。(即科技樹右邊三者)
什麼是獲取——解析——內化?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從哪裡去找知識?怎麼分析這些知識?又怎麼把它們變成自己的?
在獲取新知時,一次良好的學習過程應該是有目標規劃和時間管理原則參與其中的,在這裡,有5個原則是必須的:
1. 學習預期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學習預期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學習預期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學習預期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Relevant)
5. 學習預期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獲取知識,我們必須注意方式方法以及渠道,不要選擇那種效率較低的、碎片式的、分心distraction較多的渠道,比如,在有QQ閃光的電腦上讀書,不是一個好選擇。另外,也必須將同時期同等學力者作為參考。這就是「可以達到」(Attainable)。在這裡,我只談論SMART原則中的「A」,A也是最難把握的原則。比如,就看書為例,如果你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並無過人之處,那就完全不建議將《純粹理性批判》作為課外讀物,因為那樣只會浪費你的時間。這就是「同等學力」,我認為比較好的獲取標準是,較之同等學力者略微高出,努努力,能夠夠得到的書本,也就是說看的半懂不懂的書是最好的。
全懂的書吧,很難求新知,完全不懂吧,更難求新知。所以說,半懂不懂是最好的。答主是在8歲時接觸到羅斯·特里爾教授的《毛澤東傳》,當時真可以說是看的半懂不懂,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該書也極大地影響了我關於近代史的態度。這種讀書的標準,就是比較可取的。
這被稱作SMART原則,其餘四個字母的奧秘,留待大家自行去意思自治。
而解析和內化知識不僅有對該學科知識的拆解分析(disintegration),也有對該學科知識的重構(reconstruction),重構即是一種內化。在這裡,我認為對獲取的新知識,不管是一門學科,還是一本書,要抓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概括了解」,而基本點是「材料」與「概念」。
首先談概括了解。
你需要一本入門書籍來概括了解一門學科,或者通過掃視目錄來概括了解一本書。這有兩個好處,第一,明確該學科最起碼的基本研究常識。比如以法律為例,你首先應該知道,法律包含哪些學科,比如憲法,刑法,法理,國際法等等。然後你要明白這些分支之間的關係,比如民商事法律和經濟法靠的比較近,憲法與行政法靠的比較近,所以,明白這些宏觀聯繫對你建立初步的知識體系是非常有好處的。這會讓你在面臨相近概念時注意辨析,在面臨區別概念時加以聯繫。第二,制定方法。在明白了研究常識後,方法的制定成為可能,例如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法學作品以權利分野為中心……等等,不一而足。
談一談概念的組織。
人文社會科學,大多數都是概念的科學。有無數的概念需要供我們理解。而其中的主要概念,又是搭建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這裡以歷史學科的梳理為例。我們在整理歷史知識時,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應該特別重視概念。你可以嘗試以不同的分類入手,這種分類可以是由你自己定義的,也可以是現成的分類。一切都由你自由操縱。
比如,在你著力於古代政治史時,你完全可以按照現成的體系,將知識分類為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政治概念,例如家天下,法律概念,例如五刑。這是可行的一條思路。而當你著力於總體史學或者史學史時,你可以將其分作總概念與分概念。這種分類方式就是由你自行定義的了。如井田制、按畝納稅、均田制、租庸調製、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就屬於分概念,而土地制度或者稅制是總概念。這樣,你就把具體、繁複的小知識點與抽象、複雜的大知識點聯繫在了一起。此外,關於土地制度的知識,也可以在你學習經濟史或者土地史時發揮作用。
再往上,你可以分解到土地制度、政治繼承製度、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經濟政策等多個版塊,而這些版塊再往上,就與具體國家相關,比如漢帝國的軍事制度,羅馬帝國的軍事制度,波斯帝國的軍事制度等。再往上,就與國家類型相關,比如古代帝國的軍事制度,中古帝國的軍事制度……把這些小型的概念逐步加碼,最後就得到了屬於你自己的一部世界軍事制度史。可以說,到這個階段,你已經是小半個軍事制度史的專家了。作出這樣的整理,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但是依然非常值得,尤其是如果在你的專業相關方向,那就更加強烈地建議了。
這種知識歸納方法的優勢在哪裡呢?在於你不一定記得每一點,但你的高度比別人要高很多。至少和別人提起羅馬軍團時,你的頭腦中就會飛出一個個概念,一條條邏輯通路,而不是單獨的一個個故事。你的頭腦中將會浮現出帝國的組織形態,政治哲學基礎,工程技術成就,對外征服的時間線,政治缺陷與優勢,而不是約米尼,不是五賢帝,不是3世紀危機,不是戴克里先皇帝,不是阿德里安堡之戰……這就是有知識體系與無知識體系的最大差別。也就是你們學習能力的差別。你的知識是體系化的、有深度的、有重點和方向的,而如果缺乏這種體系,就是讀了再多書,實際上也只是對史料(即故事)的重複平面堆積。達不到深化的效果。
再談材料的組織。
現在,你已經了解了許多概念,但對學科的具體材料還是把握不好。可能是因為你忽略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材料:學科基本理論和動態。
這些材料將為你提供研究該學科的基本方法。比如,在你準備去研究法學論文寫作時,你就應該先去讀何海波老師的《法學論文寫作》,在你準備去了解歐洲近代法制史時,你就應該準備一本戈爾德·克萊因海爾的《九百年來德意志及歐洲法學家》。你為什麼能夠知道這些書呢?因為在讀「概括了解」的那些書中,已經有人告訴過你了。而學科具體材料方面。這包含著適當的發散了。比如,你已經讀過了史學史的書,知道了了解哪個朝代應該看什麼書,知道了哪本書的效力如何,知道了《明史紀事本末》是一部傳統史學史上很高評價的書(所以你就會去讀)。或者你讀二十四史,在你了解了關於中國古代史學一些基礎知識之後,你就會明白,哦,原來這裡這個「紀傳體」就體現為《史記》,這個「修前朝史」就體現為明任命宋濂為元史總裁……這種知識再認的過程本來也是對知識的加深以及體系的強化。
就像你讀罷史書,注意的是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那麼所有的史實都被這一關係所串聯,自成系統了。日後再讀別的史書,將這一線索拿出加以分析,自然也就嵌套了更多史實進入你的知識詞典。這條線索就像詞典里的部首,下面穿著大大小小的具體材料,在真正要用時就極為方便快捷。因為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沒什麼用處,而且非常容易忘記。
解析問題,靠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我們在日常的輸入過程(例如閱讀)中,會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而對這些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加工,抽象為理性認識,最終尋找出事物內在聯繫,把握事物的本質,這就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一般在 18~49 歲時達到個體一生中的頂點,因此,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處於一生思維能力的頂峰區,有很多機會等待著我們。
但是,每個人的記憶力都是有限度的,你需要有意識地使用一些手段來輔助記憶,筆記,卡片,目錄,文檔,都是好辦法。了解到的新知,就立刻歸入相應的體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當然,這需要你長時間的積累與堅持,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一旦龐大的知識庫準備就緒,也就正式意味著你已經基本完成了「獲取——解析」這一過程,下一步,就是內化了。
內化輸入信息(即將學到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懂的東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舉例來說,英語中有很多「小品詞」,這些詞許多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一詞多義讓它們很多時候比Big words更難掌握。它需要的是練習,以及從練習中尋找正反饋。如何尋找正反饋以激勵自己,我會在下一節中提到。
3. 外部學習的內在建構:遷移——執行——強化。
什麼是遷移——執行——強化?通俗來說,就是把你學到的東西拿去運用,再最後收效加以強化,到那時候,它就真正成為你自己的了。
這種過程需要的是長久的練習。在此舉外語閱讀為例。我們都有這個經驗,一開始學英語或者其他什麼語言時,在閱讀該語言寫成的材料時會極為難受,總像是頭腦中有一個翻譯機一樣,一個詞一個詞的認,而且語言與語言之間還會相互影響,更是痛不欲生。可是讀的久了,讀的多了,也就自然能夠比較流利地讀下來了。
這是為什麼?
根據語言學的理論,這種過程稱作「解碼」(decoding),也就是我們頭腦中關於辭彙、短語、篇章的記憶(即新知識)被調動起來處理和理解外部信息的速度和能力。首先,我們必須面對新材料(raw material)的輸入,其中調動自身經驗與知識的速度就是我們的遷移能力(transference capability),而將這種經驗與知識用來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執行能力(execution capability),最終理解知識,並且用這種理解過程來加強我們對知識的記憶與思維聯繫,這就是強化能力(enhancement)。
對於一個德語的初學者而言,在他的腦海里,是他的母語(中文)和他的第一外語(英語)早已紮根的語言結構,包括語法,詞法,因此,當他在面對不熟悉的德語時,其代入感是必然的。他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反應」,哦,這不是英語,這是德語,那德語的規則是……
所以就會讀的這麼痛不欲生。但是經過多次練習,就能夠慢慢適應了,我們的神經系統調取知識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運用自身經驗加以分析的過程就會越來越嫻熟。
此外,我們還要善於利用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外物,但是要注意不要矯枉過正,尤其是法學。任何沒見過的概念,最好立即去查書。甚至包括「代理」這樣的概念也最好去查書。法學中有大量的專有名詞,根本不是能用日常生活中的語境來解釋的。因為,這些辭彙大多數都是當年日本人翻譯過來的,先被法律採用,而後意思變化,才進入了生活。而如果我們望文生義,就會適得其反。因此,這種利用經驗加以解讀的能力,也是內化能力的一個方面。
還是以學習英語舉例。如果你是一個英語辭彙量非常大的人,但苦於對辭彙運用不熟練,只會背不會用,那麼,就說明你的內化功夫還不到家。你還沒達到Native那樣的表達水平,所以,你應該用你的筆法,把你想表達的東西寫下來,也許會非常幼稚,但是總比什麼都不寫要好。用專業的話語來說,這就叫以寫作輔助輸出,語言充當腳手架,輔助習得語言。
記得我高中當年比較喜歡背辭彙(當時辭彙量大約在6000~7000左右),便勇敢地試著用英語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戰爭的小說,大概是1000詞左右,描述的是曹操在赤壁摧毀了周瑜,統一全國的腦洞故事。題目叫做「On the shining path of the reunification」(大意是三分復歸一統)。這個題目本身取得並不好。而且當時的很多辭彙仍然用的很稚嫩。比如,我將三國中的「主公」一詞自作聰明地譯作head,但是如果今天,我會譯作warlord。當時我形容曹操南下赤壁的艦隊為「massive warship groups」(巨大的戰船隊),但如果我今天來寫,我會使用「stalwart armada」(偉岸的艦隊),或者按照 Lawrence Venuti 關於歸化和異化的理論,直接譯作Armada(無敵艦隊),來讓外國人直接明白這個艦隊的強大。雖然當時譯的不夠好,不過,當時那種受到讚歎和崇拜的成就感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那種被注視和欣賞的感覺是難以抗拒的。並且,在我搜索素材例句時,記住了許多辭彙的使用方式。
看,這就是正反饋和內化的力量,從那一次寫作後,我明白了許多辭彙的真實用法應該是怎麼樣的,不去研究,它們就永遠停留在紙面上。寫語文作文也一樣,看作文書多了,就模仿著寫一篇,寫同題作文,下水作文,都是可行的方式。不通過行動,內化永遠不會自己實現。
一般來說,最強的正反饋來源應該是考試成績,但是也不盡然,我們要有「不為他人而學習,不為有用而學習」的精神,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兩個進入大學時成績差不多的同學,完全有可能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學習素質。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將所有的賭注都壓在考試上,努力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是正道。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需要的是求知的情懷,而不是慾望的驅使。
4.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一般是指我們是否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比較合理的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再對學習結果加以評價的能力。我認為,這是整個學習能力的頂峰,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培養。
一個誤區是,自主學習並不是固步自封不與他人交流的「自己學習」,也並不是毫無控制的「自由式學習」。自主學習應該是通過學習者獨立活動,將外界知識融入到自身內在的知識體系中。客觀來說,這其中的自我評價能力又是最難培養的。它直接影響到你的信心、遠見、選擇方式等多個向度的表現。
通俗來說,這就是自己評價自己「已經到了哪個地步」的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以讀書為例。答主因為高中時有比較好的文史基礎,剛剛上大一時,急不可耐地借了法學名著《論法的精神》來看,想「攻克」這本大書,一個月下來,看是看完了,可是感覺並沒學到點什麼,當時的心情別提多沮喪了。
而後來我才發現,這是我自己對自己定位不準,沒有察覺到當時自己「還離論法的精神這種書差太遠」,而後來學了部門法,以及一些基礎法理學知識,再回過頭去看《論法的精神》,不得不感慨該書的遠見之深,原先許多走馬觀花過去的語句,如今卻能拊心長嘆,與孟德斯鳩男爵有了共鳴。但是,直到現在有許多書我也不願意看,雅克·德里達的我不看,伊曼紐爾·康德的我不看,黑格爾的尤其不看。無他,因為的確明白,自己看了也是白看。這就是對自身評價的理性建構。這對於節省時間,主攻「專業」是極有好處的。
當然,這種自我評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多時候,不妨也可以問問老師和同學,看看在他們眼中的你,究竟是怎樣一種水平,畢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嘛。
此外,答主本人的專業不是教育學。本篇回答得到了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李潔博士的指導,在此一併感謝他。也希望這篇回答能夠幫到你們。
祝你們所有人讀書愉快,智慧充滿。
說一下改變了我一生的一些小知識人大致有三種思維模式
視覺思維
聽覺思維
感覺思維
且每個人都有比較慣用的思維模式,也有不擅長的
視覺思維強的背書厲害,記憶力好
聽覺思維好的邏輯思維好,思路清晰
感覺思維好的理解能力強,學東西比較快
以我為例,我典型的聽覺思維強,數學參加奧數拿過獎,玩各種音樂遊戲都是身邊最厲害的,而且跳街舞樂感比較好
但我視覺思維不好,和人交流都是低著頭專註的聽對方說的話,所以我的語文英語什麼的從小都比較差,背東西特別慢
後來我改用聽覺思維去學習東西之後效果很好,文科一隻中下水平的我高中二模時考了全校第一
我的方法很簡單,因為我是聽覺思維的人,所以我把所有看的東西念出來,用耳朵去記憶自己說的話,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書本上的字,效果非常好
同理,視覺思維比較強的人理科差,因為理科的東西都很抽象,在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沒辦法在腦海里浮現出數學公式物理定律到底是怎樣的,所以他們只靠死記硬背套公式根本無法理解數學的真正本質,建議你可以取長補短,利用自己記憶力好的優勢進行題海戰術,把各種類型的都做了然後記住,考試就十分輕鬆了
你記得自己自己昨天晚餐吃的什麼嗎?還有上次旅遊和上上次旅遊去的哪裡嗎?請在腦海里自習回想,得到答案後再繼續往下看
剛剛你想問題的時候眼睛向上看的屬於視覺思維的人,向側面看的屬於聽覺思維的人,向下看的屬於感覺思維的人
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下內視覺,內聽覺等相關內容我正在Coursera上一門叫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的課程,而課程的結課任務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將學到的學習能力教給他人。於是我在知乎找了個提高學習能力的題,順便交個作業。
其實這門課很多方面講的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反覆被要求做到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因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而不願或懶於付諸實踐。這門課從神經學的角度分析了大腦的運作原理,解釋了許多我們忽視的方面的重要性,簡直打開了我的學習之門,現在都忍不住在結課後趕緊投入C語言的懷抱呢。
1.勞逸結合(Related topic: Focused and diffuse mode of thinking)
只要我們活著,我們的大腦就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而之所以我們在完成某些任務時會覺得大腦很疲憊,而閑暇的時候覺得幾乎沒有用腦在想,是因為我們啟用的是大腦不同的模式:集中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集中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你的大腦集中時所處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在你的大腦中建立可見的新的神經單元,並且可以隨著鞏固,變成長久穩固的神經聯繫。
而發散模式,則是你打盹的時候,你運動的時候,你郊遊的時候,你逛街的時候,你大腦所處的狀態。
這兩種模式並沒有高下之分。許多有很高成就的人,都能夠利用這兩種模式的切換來完成高質量的作品。
畫家達利,在大腦長時間處於集中模式後會感到沒有新的發現,這時他就會拿一串鑰匙在手裡,然後躺下打個盹。在即將睡著的時候,手一放鬆,鑰匙就墜落將自己驚醒。然後他就會一躍而起把自己剛剛產生的想法帶入創作中。
無獨有偶,愛迪生也是用這種方式創新的——只是手中的東西換成了鋼珠。
從這些例子來看,我們再想想很多時候自己身上的經驗,就會發現當自己的大腦處於發散模式的時候,往往能產生很多新的觀點。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模式比作Windows的三維彈球,我們的思維就是彈入大腦系統的那顆球:
當處於集中模式時,我們的頭腦工作得很緊張,可以在我們面對的問題的小範圍內進行高效的運作(左紅),但也因此難以將思維拓展到更寬廣的層面,比如利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左黑)去解釋現有的問題。
而當我們轉換為發散模式時,我們思維中的「阻礙」變少了,這就更有利於我們從一種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各種「一拍大腿」「一拍腦袋」往往都是這麼來的。
因此回到標題——「勞逸結合」並不是消極地迴避自己正面對的難題,而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轉換大腦模式,使自己離期望的結果更加近一些。
2.睡眠(Related topic: Sleep)
睡眠往往是我們一天中讓大腦處於發散狀態的最長時間了。研究表明(總覺得這個詞不太負責任),在睡眠中,大腦在不斷地生成新的突觸,而另一些突觸則在消亡。大腦會強化你認為重要的知識和記憶,沖淡那些不重要的。所以們可以把睡眠想像成「沖走大腦垃圾信息的河流」,讓你的大腦保持清醒和健康。
另一方面,大腦還會在睡眠中演練你學習過的知識難點,這實際上是一種複習的過程。如果你在睡前小小回顧一下你學習的知識,你夢到這個知識點的幾率也會增加呢!
考試前一夜,不足的睡眠就無法沖走你頭腦中的毒物,你的所有準備也會大打折扣了。(當然,把複習當預習、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你可以自己權衡一下睡不睡覺。我覺得這種情況的童鞋也不會來看這個問題的吧。)
3.你到底學到了嗎?(Related topic: Illusions of competence in learning)
這正是我犯的錯誤,請大家跟我一起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細細看了一遍書,就認為自己學會了?
我是不是用筆把自己判斷的重點勾了下來,就認為自己學會了?
我是不是看了例題和解法,看明白了,於是就認為自己學會了?
當知道自己死也解不出的題的答案時,一拍腦袋大叫:「天哪我怎麼沒想到!」,然後,就認為自己學會了?
錯錯錯!這些全都不代表自己學會了!
這是一種自我麻醉,你甚至會一遍一遍地去回顧自己勾下的知識點,然後抬起頭來默念很多遍;或是考前不斷溫習練習題的答案,確定自己能夠看懂而自信滿滿。
然而,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老套吧?)
為什麼,我們在後文會給大家介紹。
總之,不要用上面提到的方式給自己一種虛無的成就感,看書時,不要輕易地勾!畫!重!點!
4.思維模塊(Related topic: Chunking)
以前,我的一位老師曾讓我們以最快的方式寫下自己能想起的牙膏品牌,然後告訴我們,研究表明,人在快速反應中最多能同時記住七個同類的東西。
而在課程中,教授告訴我們,實際上只有四個。人在大腦處於集中模式時,可以允許四方面的知識同時運作,就像一個四腳章魚,把自己的觸手伸到三維彈球的面板里挑選知識。
我看到這兒的時候正在哀嘆人腦怎麼這麼無力,而接下來教授就告訴了我們:這不是四個單一的知識,而是你在某個方面組成的思維模塊(Chunk)。這個模塊的大小,完全由你來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知識的系統化。當你接觸一個全新的知識時,就像是給了你一片拼圖——看起來毫無意義。而思維模塊就是將這些概念和知識逐漸拼起來的過程。當這一片區域的拼圖逐漸成型時,這個整體將會更加容易記憶,也能讓你更好地對整個拼圖的那幅畫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H-E-L-L-O,單記五個字母感覺很難吧?但當你把它們組合起來——hello!就突然有了意義。
我們日常的行為看似無意識,實際上充滿了複雜的神經聯繫。比如我們寫信時,我們的大腦在同時進行執筆、組織語言、調用記憶、想漢字、用眼看等等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又可以細分為無數更小的模塊。然而我們卻全然不知,只覺得自己在簡單地寫信而已。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活動已經模塊化了,根本不需要我們意識到,它就在流暢進行了。就像把一個文件夾包成了個zip。
這時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看懂一道題的解法並不等於自己解出一道題了。自己解題的過程,相當於往知識的模塊加入一片,與既有的知識相互聯繫;而看例題則像是給你一片邊緣光滑的圖像,它雖然自成一體,你也看得出是什麼樣,但就是沒有突起和凹陷,無法與既有的知識拼圖整合在一起。
如何組成思維模塊?
①完全集中精力在你要學的對象上。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不易分心的場所(周圍沒有你熟悉的娛樂方式),關掉手機的即時消息推送。因為你的思維章魚只有四隻腳,僅僅分出一隻腳去關注別的事情,也會讓你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②理解你想要模塊化的基本概念。
對你要模塊化的東西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③不斷地練習。
在建立模塊的時候,不斷地練習不僅能夠讓你鞏固知識,還能增加這個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聯繫,從而建立一種「環境」(context),讓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一個模塊,更能知道什麼時候不該用它。
接下來就說如何練習。
5.如何練習?(Related topic: Testing)
在掌握知識點之後,你的大腦神經元中就有了新的關於這個知識點的突觸。如果放任不管,新形成的突觸就會漸漸弱化直至消失。如果能利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來進行有規律的複習,就會不斷加固既有的突觸,最終將知識牢牢記住。
因此,要不斷通過小的測試來考驗自己。
記憶卡(flashcard),類似學生們平常用的那種半個手掌大小的空白單詞本。就是一個方式。在卡片的正面寫上線索,比如一個單詞,一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一首詩的名字,然後在背面寫上需要自己回憶的內容,和關於這個內容的記憶法。記憶法我們在下一節來介紹。
然後,先是高密度地複習,記住的就放在一邊,沒記住的反覆記憶,然後過幾天再把所有的卡片拿來複習一遍。對於記住的卡片,逐漸放慢複習步調來回顧。
就像是想要增長肌肉,你想在一晚上高強度地鍛煉是無法取得成就的。只有日積月累地鍛煉才會有效。而對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鍛煉,和肌肉的鍛煉正是同樣的道理。
6.有效的記憶法(Related topic: Metaphor, story, and visualisation in learning)
許多人會覺得用圖片、兒歌等來記住知識的方式是旁門左道,根本對學習百害而無一利,實際上,在經過調查研究後(好籠統對不起),人們發現利用記憶法記憶的學生,甚至比死記硬背的學生對問題和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記憶宮殿法」(Memory Palace Technique)。這個方法對於記住一個列表的互相關聯不大的東西最為有效。首先你要選擇你記憶中熟知的建築,比如你的家,然後把東西一件,一件地放進這個房子里......Barbara博士的例子我到現在都忘不掉:如果你要出門買牛奶、麵包和雞蛋,你就閉眼開始慢慢的想像:一盒巨大的牛奶放置在客廳正中,一塊麵包慵懶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顆雞蛋從茶几上滾落碎了一地.......這個方法越用越熟練,你甚至可以想像數學公式在你熟悉的家裡漂浮。
對於數字,可以和自己熟知的數字來進行關聯。比如,1965可能是你某個親戚的生日;11.0可以是百米衝刺的優異成績;104可以是我兒孫繞膝的年紀......
第三種類似於縮寫記憶法。課程中的例子是英文的,重述可能達不到效果,因此我舉一個例子,是我路考的時候按教官的指南編的停車步驟,因為是應急用,現在已經記不清內容了,大家意會。
傻(剎車)瓜(掛檔)和(離合)傻(手剎?)逼(關閉發動機)全(安全帶)有(油門)
聯想記憶法:cation(陽離子)和anion(陰離子)這兩個詞該如何記住?對於cation來說,你可以想像有一隻cat,它有軟軟的paws(爪爪),因此,cation是「positive」的;對於anion,你可以想像onion(洋蔥)會讓你哭,因此是negative的。
當遇到抽象的公式時,想像你在公式和圖表間徜徉,他們字母的長相、曲線的弧度都可以觸摸得到...也是用來記住它們不錯的方法。
引用: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by Dr. Barbara Oakley, Dr. Terrence Sejnowski
-------------2015.11.14--------------
這門課程又要開課了,11月30日,新鏈接是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大家可以加入課程,跟著進度完成作業,收效會比自學要好。
-------------2015.12.06--------------
嘗試添加一些內容順便複習,先把想寫的標題寫在這裡留個坑。
7. 小技巧:宇宙有多大?(The power of ten)
如何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瀏覽器壞掉了..找不到視頻。視頻的原名就是「The power of ten」,內容是從俯拍一對野餐的男女開始,將畫面不斷縮小,顯現出海岸、州界、國家、大洲、地球......直至整個宇宙,然後放大回野餐的男女大小,再繼續放大,顯現出男子的手臂、皮膚、毛孔、細胞......直至最小的顆粒。
這個視頻是要告訴我們,在對待問題的時候,既要不斷地往後站一步,從問題中抽身,思考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也要不時地在小處著手,思考具體的問題。這樣往往能帶給自己很多新的想法。
8. 小技巧:如何高效地寫作?
找尋點子
找一張紙,把它橫過來,在中間寫上自己要面對的主題,然後圈上一個圈。接下來,你想到什麼就在周圍些什麼,然後將連續地思路連在一起,並列的思路全都連在主題上。
這樣,你就會在整理思路的同時,對自己要寫的東西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不要帶著編輯的視角去當作家!
當我們寫作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在很小的地方不斷糾結:這句話應該用哪個詞?用什麼句式更好?如此一來,寫作就成了一件極其折磨人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馬不停蹄地往下寫。你可以蓋住自己已經寫下的部分,等到寫完之後再回顧,會發現自己寫的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有一個網站可以幫助你寫作:Write or Die 2 (右下角有個try選項)如果你在一定的秒數內沒有寫東西,網站就會播放各種慘無人道的噪,催促你趕緊寫。
9. 小技巧:不自信的怪圈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擅長學某個東西,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己把自己拉到了一個不自信的怪圈裡。舉個栗子:一個人想要學習法語,但是他並不自信,因為他認為他已經20歲了,已經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於是他就開始相信自己的這個想法,覺得再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了,於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只做出一點點努力,因此沒有取得任何進步。-----------「你看吧!我就說我學不好了!」
你真的需要吧借口都拋開,儘管開始學習,並且努力。沒有什麼是板上釘釘的,
10. 小技巧:團隊的力量
在學習的過程中,組成團隊、和隊友互幫互助帶來的好處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當你新學習了一個知識的時候,你把它一字一句地記在了筆記里,你會覺得自己完全理解並且掌握了這個知識。但如果你嘗試和別人探討、重述這個知識的時候,卻會發現有時候你沒有辦法完整地表述出來,或是與他人在一些概念上有爭執。這個時候你實際上是在真正地學習這個知識:你通過複述鞏固了記憶,或是通過討論找出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11.小技巧:假設自己在教別人自己剛剛學到的知識
」你最好騙的人,就是你自己。「很多時候,我們在瀏覽所學知識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跳過自己覺得難,或是弄不懂的點,然後以為自己已經全盤掌握了知識。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拿出一張紙,好像你在教別人一樣,寫下自己對這個概念的解釋。這時你就會發現在解釋到某些地方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點對於自己來說很模糊,或是不知道如何準確地解釋。非常好!你已經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了。下面一步很簡單:去複習書本,或是請教別人吧。
12.小知識:沒有你不擅長的東西
有些時候,人們是否擅長一個東西取決於他們和那個東西接觸的頻繁程度。人們在遇到新的領域或難題時,很容易在一開始遇到挫折,然後就武斷地覺得這個東西很難,自己一點兒也不擅長。對於這些領域的專家和大師,會認為他們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實際上,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在遇到挫折時,不要想著」哦我不擅長這個「,而是」哦,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上面「,這才是正確的想法。嘗試分離大的目標、建立小的目標,一點一點去實現它們。當你有一些進步的時候,你就會更感興趣,也會更加自信,更會理解更多這個領域的東西。
13.考試技巧
考前自問清單
考試之前,對著這份清單來考核你到底有沒有準備好:
①你努力去理解了課程內容嗎?
②你和同學一起討論作業的問題了嗎?
③你在做作業前,你嘗試和同學討論解題大綱了嗎?
④在小組任務討論中你積极參与了嗎?
⑤遇到問題時,你問老師了嗎?
⑥你搞懂了全部作業的問題了嗎?
⑦你在課上詢問沒有弄清楚的作業任務了嗎?
⑧如果你有一個知識導覽,你可以做到解答全部的要點了嗎?
⑨你嘗試略過具體計算,快速產生解題思路嗎?
⑩你拿著知識大綱和同學互相提問了嗎?
?如果考前有複習課,你參加了嗎?參加的時候對於不明白的問題問老師了嗎?
?你考前好好睡覺了嗎?
由難跳到易
拿到考卷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所有的題看一遍,然後嘗試做最難的題。不過這個技巧的要點在於:一旦卡殼,就立刻跳到下一個問題去做。這樣一來,你的大腦就跳到了發散模式在後台運轉,默默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考完出考場的一瞬間想到了難題的解決方法----考試結束了,所以大腦自動跳到了發散模式,於是新的想法就產生了。
有些人會說,這麼做題不會糊塗了嗎?其實這就像大廚一樣,在煮肉的時候攪一攪湯,再切一些菜,互相之間不會亂成一團的,因為你的大腦在不同的區域運轉。
轉換心情
有些人在考前回患上焦慮症,他們會手心出汗、渾身發抖,心跳加速.....實際上,如果你換一種對這種癥狀的解讀方式,把「我害怕這次考試」變成「我對於即將而來的檢驗很興奮,我對做到最好」,就會對你在考場的表現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腹式深呼吸
考試的時候做一些腹式深呼吸,但不要僅限於胸腔,而是把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將空氣緩緩吸入直到充滿你的胃,是不是感覺鎮定了許多?不過不要等到考試才這樣,提前幾周就練習,熟能生巧。
平時練習選擇題的技巧
蓋住選項,先嘗試自己解答。
擁有B計劃
認真地規劃一條你考試失利的人生選擇,儘可能詳細周全。這樣你在考試的時候就會得到極大的放鬆,實際上離你的A計劃就更近了一步。
考前放鬆並不可恥
考試的前一天,快速地瀏覽一遍學習的知識。不要為自己考前沒有盡全力複習而感到自責,馬拉松選手是不會在跑前一天完成個10公里的,因為他們需要積攢能量。
當然,我可沒讓你去參加派對喝個你死我活,這不是放鬆,這是放縱....
引用: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 by Dr. Barbara Oakley, Dr. Terrence Sejnowski
又畢業啦!
不知道強行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被打,有點緊張···
比起知乎上那麼多的清北、Ivy大神,我一隻文科本科生還是有點水的···
但是我有特殊的學習技巧!(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自動白眼)
怎麼說呢,我初中就開始早戀,寒暑假作業從沒寫完過,上課看小說不知道看了多少本,大學翹課抄作業更是經常···反正各種不是好學生該乾的事情我都干過,但成績一直還不錯。
意思就是,我的學習技能,是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效果,性價比比較高。具體大概是下面醬紫:
1.認真聽,培養專註力
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會被旁邊的人問,老師剛剛說啥了?老師又說啥了?老師又又又說啥了?那個時候我就發現,咦,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專註呀。專註說起來是很小的事,但是可能在幾秒之間,錯過的信息量就天差地別,甚至錯過了最關鍵的內容也有可能。
培養專註力我有一個比較喜歡的方法:聽寫/聽說英語新聞。在短時間內抓取大量信息,要求最大程度的全神貫注,非常鍛煉腦子。具體做法就是,找到每天的BBC News,一般頭條新聞1分多鐘,拿來聽寫正好,我們聽力課的要求是聽4-5遍,能寫出大概內容,還原程度越高越好。這個方法比較痛苦,因為新聞說的太tm快了,但是效果極好,聽完之後神清氣爽,整個機靈了不少。另外也非常能提高聽力水平,每周1次一個月+每周2次半個月+每天一次半個月,雅思聽力考了8.5。
2.不要留下任何模糊不清的想法
其實我是個比較隨性的雙子座,但是在學習這件事上,我非常的吹毛求疵,非常的追求完美。比如,高中的時候背文綜題,大多數同學是知道個大概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行了,但是我比較強迫症,必須要背到跟標準答案一字不差才行。大學的時候考微積分,每個步驟都有分,結果不對也不會扣太多,但是我一定要一遍一遍算到完全和答案一致。
這種強迫症其實是比較浪費時間的,但是如果把很多知識都模稜可的放著的話,最後整個學習體系就會亂掉,任何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而知識都是相互關聯,一件事模糊了可能導致很多事都模糊。所以不如一開始就不留下任何疑惑,讓所有的記憶都是明確的,準確的。
培養這種能力主要就是靠強迫自己,絕對不能得過且過,每個小細節小疑惑都弄清楚,成為習慣效果會不錯~
3.盡量別用電子產品,有時最土的方法才是墜吼的
這一點是我的個人偏好,僅供參考!!!編程或者寫論文什麼的除外,能不用電子產品就不用。
同樣一篇英語閱讀,我在ipad上看要比在書上看多錯2-3個,同樣一個數學題,我看ppt的理解速度大概是看書的70%。電子產品無法讓我沉浸到「學習」的感覺之中。
我還比較反感一個東西,網路課程視頻。如果真的要學什麼東西,就去看書,看書,看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看大學教材,不懂就查資料,寫郵件問作者問老師,這種最土的方法其實真的好用。
4.獨立的自制力
現在很多時間管理app,一定時間不能解鎖手機啊,完成20分鐘學習就獎勵一個番茄啊,什麼什麼的,說是培養自制力,其實是在毀掉人類的自制力啊朋友們!為什麼你的時間,你工作學習的節奏要被一個app掌控?這很危險啊地球人!
這個做起來比較難,但是還是非常推薦大家試試,不用每天背單詞打卡,學習的時候不用軟體提醒,不找人陪伴監督,手機不用藏起來,就放在面前。你就這樣學習,能堅持一會是一會,這次堅持了5分鐘,下次就10分鐘,20分鐘,半小時···一切節奏由自己掌握,自己提醒自己。
如果能堅持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再深層次一點,這是在鍛煉一種,」想做什麼就能去做」的自主能力,你會港覺到,自己的人生又掌握在自己手裡啦!
大概···就是醬紫了···
當然,任何學習要想取得成果,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我雖然該玩的都玩了,但是到了準備考試的時候要比別人努力很多倍,吃飯時間經常是一動不動,啃著麵包在教室刷題。玩掉了多少,就要還回來多少,學習這件事還是比較公平的~
反正不管任何方法,只要努力了總會有效果的,你說你努力了但是沒用,那大概也許可能還是不夠努力吧~ 小學的時候,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孩子。個子不高,長得不帥,體育項目永遠有人比我厲害,在課桌上永遠做不到一個小時,學習自然也一般。
那時我很愛瞎想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是什麼東西?試著動了動自己的手,發現竟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每一個動作!試著去感受自己的構造,越發覺得生命的不可思議。
那時也愛想數學題目。可是,可能我由於從小養成的思維習慣不一樣吧,我想題目不是為了把他做出來,而是喜歡鑽牛角尖。把題目中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通通找出來,然後死勁的去想,去感受一些與答案相差甚遠的東西。
覺得我聰明嗎?我很笨啊!計算老是算錯,做題目老是比別人慢!被文章老是背不下來!
小升初的自招考試,去參加劃片高中的快班考試,連最簡單的數學題都不會做。全市最好的私立校沒考上,但是我鄰居家的小孩考上了...還好運氣不錯考上了第二私立校,但得知我的數學只有59分,還是靠英語89分才進的....
世界奔潰有木有!原來我英語還不錯有木有!聽說高中有文科有木有!
為了之後的分班考試可以考近英語班,我努力學習了三天的數學奧賽(為了總分)。然後以數學第三的成績進了數學班........
世界又奔潰有木有!但是好激動有木有!
忽然意識到自己似乎是有著極大的潛力,我以後是不是不用當飛行員,可以當一個科學家!?
然後滿懷著激情學了一個單元數學,以為自己可以在數學的舞台上叱吒風雲之時,數學又考了不及格......
世界第三次奔潰...
但是心中燃起的那麼一點希望我還不想就這麼熄滅,安慰自己是我小學學的少,只要努力學一年一定能趕上!可是為什麼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題目別人覺得理所當然?為什麼一道題目條件那麼多別人不會亂掉?為什麼別人計算可以做到全對?為什麼這麼難的卷子有總有幾個人可以考到滿分?
然後喜聞樂見的墊了一個學期的底,....我都懶得數世界奔潰了幾次了。慢慢接受了這一切,勵志的發現自己自己有一個別人沒有的長處!逆商特別高!真的是可以做到用一個理由安慰自己一個學期啊!
不知不覺到了初一下,陷入了二次元。當我在二次元玩得正high時,一次數學竟然考了滿分....
哎,又在玩我。
然後又考了一次滿分
。
。
。
竟然
開始有人覺得我很厲害?
開始發現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東西有的人竟然不理解?
開始在學習上越學越輕鬆?
開始覺得自己叼叼的?
有一次,一位學霸對我表示不屑,說我這輩子進不了年段前30。離期末考還有10天,我當時的水平在年段100左右。我看著他自負的微笑,反正我早已奔潰一萬次,不差這一次,決定再豁出去一次,打下了給我10天時間,必進30的賭。
然後就考進了年段前15....(那時的學校的成績大概是全市最好的吧)
那之後這個賭傳開了,感到同學驚嘆的目光,受到老師的注意,成為辦公室的話題。
我那時才真正想明白,哦,不,是真正敢確定我一直以來的一些想法。
有的人學習好,學的輕鬆,只是因為他養成的思維方式適合應付應試教育。
有的人看一遍高數就能刷題目,是應為他的思維習慣了完美的邏輯。
有的人學習老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他很笨,只是從來沒人告訴他該怎麼學。不是具體的學哪一科,而是學會應付現在的知識和考試。
他們現在的區別在於從小養成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既然人的頭腦那麼牛逼,難道處理不了幾道世界級別的數理化競賽的題目?
所以呢?何為學習能力?何為聰明?何為智商?在我這個閱歷極潛的年輕人看來,所謂智商高,只是你更適應某個東西罷了。
不是說某人的頭腦叼叼的,只是他更適合。
所謂天賦,也許是遺傳的模式讓你在某個方面適應的比較輕鬆。
所謂學習能力(不是同一個領域的學習),只是你懂得怎樣讓自己去適應新的東西罷了。這也是我現在敢不做作業,考試前只看一遍書的原因。(英語等科目除外..)
知道的人暗自慶幸,看著不知道的人對自己十分崇拜。不告訴他們這一切的秘訣。
難道不是這樣子嗎?
智商高是怎樣的體驗這類問題
這有什麼好問的?
真正知道的人呵呵一笑不說話,半懂不懂的人來尋找贊同,以為自己很厲害的人出來裝個b。
所以怎樣智商才會變高呢?怎樣提高學習能力了?
看到隔壁家的baby了嗎?看到他無知而又清澈的眼神了嗎?
像他那樣注目這這個世界不就好了嗎?關於提高學習能力,有人給出的方法是列詳細計劃,設計獎懲方案,用名言或現實激勵,番茄學習法……
我感覺對於自制力高的人這些方法可能有用,而對於自制力差的人,這些方法有點陳意過高,不切實際。
在設想所有人的自制力為零的前題下,我將儘可能客觀,儘可能實際地分析學習的過程。
一、學習的第一關是處理誘惑。
以遊戲為例,誘惑就是門檻很低,入門很快,快感很高的東西。
而學習恰恰相反,它是門檻較高,入門較慢,快感較低的東西。
學習的枯燥會增加遊戲的快感。遊戲的high點過高,會使學習的樂趣很難被發掘。
如果一個人長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就更加不會去學習,也難以入微,這門課的學習一定會失敗。
大腦會本能地選擇刺激更高的東西,讓遊戲與學習較量,遊戲可以不戰而勝。
二、學習的第二關是處理厭學情緒。
學習並不是一件十分友好的事情,它先需要你背誦一些定義,熟識一些定理,能靈活運用時才產生快感。
學習自行車、學習游泳也是一樣,學習初期只有痛感(摔倒,嗆水),只有上了道,快感才開始產生。
而且學習需要把你慵懶的大腦激活起來,高速運轉,會導致大腦疲憊,如果長時間沒有獎勵,大腦就會排斥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的初期,是學習過程的最危險期,此時受挫逃避,就危險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處理辦法就是:
1、用一天中最興奮的時間學習新知識,而非背誦。
2、儘早讓自己體會到成就感,並客意放大成就感,獎勵自己,「今天你太棒了,司郭儀。」
3、給自己信心,再堅持堅持就能看到希望,再堅持堅持就能挖到金子。
三、學習的第三關是選擇學習環境。
環境對一個自制力為零之人的影響是足以毀天滅地的。
在適宜的環境中學習,學如平原走馬;
在不適宜的環境下學習,學如逆水行舟。
孟母三遷,一點也不過分,這是孟子成才的堅實基礎。
最上等的學習神器,是有好的學習環境,與大神一起競爭、角逐。
中等的學習條件,有學習的環境,和老師同學「隨波逐流」。
最次等的學習條件,是自創學習條件。(令人崇敬,各位加油!)
四、學習的第四關是發掘快感。
只有快感是唯持學習的唯一動力。
鞭策、激勵對於度過學習危險期(初期)是比較有用的,然而靠立志維持學習是不可能的。
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突發事件,比如假期、生病……靠立志維持的學習狀態就立刻被打碎,你將會恢復立志前狀態。
保持學習狀態的唯一動力來源於學習的快感。
如果始終沒有體會過學習的快感,沒有體會過獲取知識的愉悅,你已經失敗了。
如何發掘學習的快感?
1、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學不會是正常的,學會了值得鼓勵。
2、對知識進行翻譯和再創造。怎麼生動怎麼來,怎麼直觀怎麼來。(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
五、學不可以已。
一位好朋友說,學習要爭分奪秒,複習要見縫插針。
說得太棒了。
如何學習和應用「如何提高學習能力「的回答,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世界上的學習有兩種,一種是信息式的,一種是轉化型的(transformative education)。目前的傳統教育都是信息式的,很重要。隨著學生的練習,老師的教育,學習能力會逐步提高。學習能力的突破性提高,則不是信息式教育的結果。對於很多關於「如何提高學習能力「的諸多回答,也是成為信息的一部分。分析研究這些會有幫助。知乎和Quota的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此,提供對於問題的答案(信息),解決問題。
轉化型的教育的思路則不同。它是內省、反省式的。運用得當的時候,會事半功倍。
不少人自己或者周圍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學習成績很一般,但是過了一個年齡階段,突然突飛猛進,這其中發生的變化並不是信息積累的結果,而是context的變化。用老師的話講,就是這個孩子突然知道要學習了。
」突然知道要學習了」這句話很關鍵。一個孩子如果自己沒有看到學習對於自己所真正關心的東西的價值所在,家長只能期盼那天早日到來,或者創造條件讓那天早點到來。
對於題主所問的,自己如何提高」高數」(或者別的東西)的學習能力,可以試試挖掘什麼東西阻礙自己專心學習高數的東西,什麼借口、什麼理由、什麼畏懼等等阻礙或者打斷了自己。停下來看看、自省,看看會發現什麼,和自己身邊信任的人談談。這樣做,可能答主們提供的很多技巧一下子變得有意義起來,更容易操作。最好不要通過電子設備完成閱讀和學習。但是可以用他們當輔助設備。
動腦想,用筆記。
我把這個問題下的所有回答都看了一遍,非常感謝大家的精彩回答,筆記整理如下:
分割線-----------------------------------------------------------------------
[toc]
元認知
================================================
## 元認知很重要
要提高自我認知,提升元思維能力
能力的提升點點滴滴、境界的提升一日千里。
&> 二階序:規律的規律。
## 什麼是學習能力?
適應新的東西的能力。
成績好,說明適應**這個階段**的**考試**,說明專門化程度高,技能點都分配到一個技能樹上了,並不一定代表學習能力強。
如果在更大的時間跨度,更大的範圍內考察,並不一定總是適應新的東西。
## 適度質疑
既不能完全脫離老師的思路,脫離學科的框架,也不能全盤接受別人的觀點,只學習老師的內容。完全聽話或者完全不聽話都是不行的。
外部環境
========================================================
## 他人在場
&> 有他人在場,會受到同化,提高效率
應對:一個人學不進去,可以去圖書館
## 學習氛圍
最上等的學習神器,是有好的學習環境,與大神一起競爭、角逐。
中等的學習條件,有學習的環境,和老師同學「隨波逐流」。
最次等的學習條件,是自創學習條件。
## 學習形式
傳統的學習形式,如紙質書,給人一種沉浸感,有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而電子產品,干擾因素多,會降低學習效率。
## 排除干擾,形成儀式感
關掉手機
刪除遊戲
不要音樂
學習困難內容,要在一個較長時間不被打擾的地方
內在動機
============================================================
## 道德許可
&> 學習一會兒之後,會感覺滿足,自我暗示,放鬆要求
應對:知道這個原理後,提前預測自己的行為,進行改進
## 自制力
以遊戲為例,遊戲就是門檻很低,入門很快,快感很高的東西。
而學習恰恰相反,它是門檻較高,入門較慢,快感較低的東西。
經常玩遊戲,快感閾值變高,就不會對學習產生快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要有自制力,不能對遊戲上癮,不能放縱自己刷朋友圈,刷知乎。
## 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知識就是力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 學習的樂趣
保持學習狀態的唯一動力來源於學習的快感,獲取知識的愉悅。
鞭策、激勵對於度過學習危險期(初期)是比較有用的,然而靠立志維持學習是不可能的。
應對:
- 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學不會是正常的,學會了值得鼓勵。
- 對知識進行翻譯和再創造。怎麼生動怎麼來,怎麼直觀怎麼來。(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
## 正反饋
成癮,心流,正反饋
應對:自我鼓勵,分數化,獎勵食物,記錄進步
## 不要畏難
有些時候,人們是否擅長一個東西取決於他們和那個東西接觸的頻繁程度。人們在遇到新的領域或難題時,很容易在一開始遇到挫折,然後就武斷地覺得這個東西很難,自己一點兒也不擅長。對於這些領域的專家和大師,會認為他們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實際上,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在遇到挫折時,不要想著「哦我不擅長這個」,而是「哦,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上面」,這才是正確的想法。嘗試分離大的目標、建立小的目標,一點一點去實現它們。當你有一些進步的時候,你就會更感興趣,也會更加自信,更會理解更多這個領域的東西。
## 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 「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恆,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曾國藩
## 時差思維,不要急功近利
學習並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它先需要你背誦一些定義,熟識一些定理,能靈活運用時才產生快感。
而且學習需要把你慵懶的大腦激活起來,高速運轉,會導致大腦疲憊,如果長時間沒有獎勵,大腦就會排斥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的初期,是學習過程的最危險期,此時受挫逃避,就危險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應對:
- 用一天中最興奮的時間學習新知識;
- 儘早讓自己體會到成就感,並客意放大成就感,獎勵自己,鼓勵自己;
- 給自己信心,再堅持堅持就能看到希望,再堅持堅持就能挖到金子。
總體策略
=========================================================
## 專註
學習新東西時,專註可以調動一個人所以的智力資源,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但是專註力是稀缺的,並非人人都有,也不能長時間保持。
不要多任務。多任務適合計算機,不適合大腦。
那麼如何提高專註力呢?
&> 可以試試聽寫/聽說英語新聞,通過在短時間內抓取大量信息,要求最大程度的全神貫注,非常鍛煉腦子。
## 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
目標明確,可以集中資源。方向正確,可以少走彎路。
這個世界需要專門人才,不需要門門通,樣樣松的所謂的通才。
&> 所謂的通才,是掌握了二階序,精通幾門專業,並能融會貫通的人;並不是凡事只知道皮毛的門外漢。
## 要有學習計劃
一是先設個目標,預覽要學習的內容,明確在什麼**時間**內里掌握到**什麼東西**,以及**深入程度**。
二是計劃你要如何學習它,採取自己鑽研、認真聽課、整理並理解筆記等手段,並預先決定投入專註程度大小。
三是立即行動,一二三四思、讀、寫、講、練,要鞏固再來一遍。
最後,反饋,一定量的鞏固題目必不可少,就是為了檢測學習效果,掌握效果後就總結,不好就再次複習,在時間允許範圍內接著思考。
若超出了你的額定時間,好了,請不要再糾結了,快去問老師、小夥伴吧,關鍵是掌握他們的思路,化為己用。然後再給他人或自己講幾遍,加深印象。
## 充分利用時間
學習要爭分奪秒,複習要見縫插針。
## 多次衝刺好過一次馬拉松
跟健身類似,多次小鍛煉,好過一次大鍛煉。這是因為:
- 你需要休息。
- 你休息時也在進步。
- 邊際效應遞減。
## 補短板
遇到瓶頸,找最小限制因子,即短板
## 勞逸結合
Related topic: Focused and diffuse mode of thinking
當處於集中模式時,我們的頭腦工作得很緊張,可以在我們面對的問題的小範圍內進行高效的運作(左紅),但也因此難以將思維拓展到更寬廣的層面,比如利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左黑)去解釋現有的問題。
而當我們轉換為發散模式時,我們思維中的「阻礙」變少了,這就更有利於我們從一種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各種「一拍大腿」「一拍腦袋」往往都是這麼來的。
因此回到標題——「勞逸結合」並不是消極地迴避自己正面對的難題,而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轉換大腦模式,使自己離期望的結果更加近一些。
## 睡眠
Related topic: Sleep
睡眠時,大腦會強化你認為重要的知識和記憶,沖淡那些不重要的。
另一方面,大腦還會在睡眠中演練你學習過的知識難點,這實際上是一種複習的過程。
當然,臨時抱佛腳的時候,你可以自己權衡一下睡不睡覺。
## 思維模塊
Related topic: Chunking
人在大腦處於集中模式時,可以允許四方面的知識同時運作。這不是四個單一的知識,而是你在某個方面組成的思維模塊(Chunk)。這個模塊的大小,完全由你來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知識的系統化。當你接觸一個全新的知識時,就像是給了你一片拼圖——看起來毫無意義。而思維模塊就是將這些概念和知識逐漸拼起來的過程。當這一片區域的拼圖逐漸成型時,這個整體將會更加容易記憶,也能讓你更好地對整個拼圖的那幅畫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H-E-L-L-O,單記五個字母感覺很難吧?但當你把它們組合起來——hello!就突然有了意義。
如何組成思維模塊?
&> 1. 完全集中精力在你要學的對象上。
2. 理解你想要模塊化的基本概念。
3. 不斷地練習。
在建立模塊的時候,不斷地練習不僅能夠讓你鞏固知識,還能增加這個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聯繫,從而建立一種「環境」(context),讓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一個模塊,更能知道什麼時候不該用它。
## 練習
Related topic: Testing
### 對抗遺忘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知識不複習就會遺忘,因此要不斷通過小的測試來考驗自己。
記憶卡(flashcard),類似學生們平常用的那種半個手掌大小的空白單詞本,就是一個方式。在卡片的正面寫上線索,比如一個單詞,一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一首詩的名字,然後在背面寫上需要自己回憶的內容,和關於這個內容的記憶法。
然後,先是高密度地複習,記住的就放在一邊,沒記住的反覆記憶,然後過幾天再把所有的卡片拿來複習一遍。對於記住的卡片,逐漸放慢複習步調來回顧。
就像是想要增長肌肉,你想在一晚上高強度地鍛煉是無法取得成就的。只有日積月累地鍛煉才會有效。而對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鍛煉,和肌肉的鍛煉正是同樣的道理。
### 形成肌肉記憶
根據一萬小時定理,要成為專家,需要有針對性地刻意重複練習,離開舒適區,形成肌肉記憶,條件反射。本質是把底層技能封裝起來,形成一套整體動作,從而有精力在更高的層次上考慮問題。
注意:一萬小時定理特別適用於體育、音樂等領域,而不特別適合數學等領域。不過在大多數領域(比如編程),該定律都有一定作用。
## 有效的記憶法
Related topic: Metaphor, story, and visualisation in learning
圖片、兒歌
記憶宮殿法」(Memory Palace Technique
對於數字,可以和自己熟知的數字來進行關聯。
縮寫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
形象化
&> 當遇到抽象的公式時,想像你在公式和圖表間徜徉,他們字母的長相、曲線的弧度都可以觸摸得到...也是用來記住它們不錯的方法。
## 費曼學習法
根據學習金字塔,向他人講授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獲取信息
==========================================================
## 快速閱讀
- 指讀法
- 速讀練習
- 閱讀時不斷問what/why/how,加深理解
## 快速筆記
### 筆記流
- 不要做細緻,漂亮,完整的筆記
- 最主要的觀點
- 詞語,而不是句子
- 用圖像,圖表,箭頭建立聯繫
理解信息
==========================================================
## 什麼是理解
&> 從理解者的角度來說,理解就是用已知的概念來解釋了未知的概念,並形成了新認知的過程。
因此,我們對所需要理解的概念的理解深度和準確度決定了我們的理解能力。所以要深入準確地理解基礎概念。
一種方法就是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什麼是XX?並得到一個定義性的回答。
## 不要一知半解,要理解清楚
雖然在看書、作筆記,但是並不懂。
尤其是學生階段,知識比較系統化,某些基礎概念不搞得清清楚楚,後面一定會遇到瓶頸。
## 可以一知半解
把學習材料都弄懂,當然是理想的狀態,但是耗時,而且有時總體效率並不高。
如果不是學生,不是正經上課,可以適當一知半解,好處有四:
- 減輕心理負擔。有時候,非要看懂,往往就不看了,豈不是適得其反;
- 以量取勝。雖然單個材料掌握得少,但是總體學到的東西多,這條不適用於系統的學習內容,如教科書;
- 工作要求。在工作中,往往要求快速、大量地了解新知識。如果從基礎慢慢學起,沒有那個時間和條件。這時,需要什麼學什麼,當時學習當時用,是唯一可取的方法。
- 根據二八定律,80%的內容可以在20%的時間內學會,學習剩下的20%的內容邊際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參見TED視頻:20小時定律。
## 放慢閱讀速度
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和觀點值得花功夫弄清楚。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 找更好,解釋得更清楚的教材
有時候是教材爛,不是你的錯
## 找容易點的教材
能力與挑戰要適應
有時候就是你不行,不要想著大力出奇蹟,要循序漸進
知識結構化
==========================================================
## 結構化的方向
### 時間上向深度拓展
探究知識產生的背景
### 橫向穩固拓展
與本學科其他知識關聯起來
### 立體發散拓展
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關聯起來
## 如何結構化?
### 比喻
連接不相關的知識
### 內化
與自身感覺和情感體驗關聯起來
### 圖表化
精簡信息量,並以人類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
### 視覺聯想
藉助符號、圖像的聯想進行記憶
### 歸納壓縮
精簡信息量
記住指針,而不是對象
## 糾錯,優化知識結構
找到錯誤,及時糾錯
判斷是關鍵錯誤還是簡單錯誤
快速練習,難度由淺入深,獲得正反饋。
實踐
==========================================================
## 你到底學會了嗎?
Related topic: Illusions of competence in learning
細細看書,劃重點,看懂例題,都不代表已經學會。
為什麼看懂一道題的解法並不等於自己解出一道題了?
&> 自己解題的時候,調動了大量的知識,把解體方法與既有的知識相互聯繫;而單純看例題則無法與既有的知識拼圖整合在一起。
## 實踐
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 考試技巧
### 由難跳到易
拿到考卷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所有的題看一遍,然後嘗試做最難的題。不過這個技巧的要點在於:一旦卡殼,就立刻跳到下一個問題去做。這樣一來,你的大腦就跳到了發散模式在後台運轉,默默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考完出考場的一瞬間想到了難題的解決方法----考試結束了,所以大腦自動跳到了發散模式,於是新的想法就產生了。
有些人會說,這麼做題不會糊塗了嗎?其實這就像大廚一樣,在煮肉的時候攪一攪湯,再切一些菜,互相之間不會亂成一團的,因為你的大腦在不同的區域運轉。
### 轉換心情
有些人在考前回患上焦慮症,他們會手心出汗、渾身發抖,心跳加速.....實際上,如果你換一種對這種癥狀的解讀方式,把「我害怕這次考試」變成「我對於即將而來的檢驗很興奮,我對做到最好」,就會對你在考場的表現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 腹式深呼吸
考試的時候做一些腹式深呼吸,但不要僅限於胸腔,而是把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將空氣緩緩吸入直到充滿你的胃,是不是感覺鎮定了許多?不過不要等到考試才這樣,提前幾周就練習,熟能生巧。
### 平時練習選擇題的技巧
蓋住選項,先嘗試自己解答。
### 擁有B計劃
認真地規劃一條你考試失利的人生選擇,儘可能詳細周全。這樣你在考試的時候就會得到極大的放鬆,實際上離你的A計劃就更近了一步。
### 考前放鬆並不可恥
考試的前一天,快速地瀏覽一遍學習的知識。不要為自己考前沒有盡全力複習而感到自責,馬拉松選手是不會在跑前一天完成個10公里的,因為他們需要積攢能量。
當然,我可沒讓你去參加派對喝個你死我活,這不是放鬆,這是放縱....
其他
==========================================================
## 鍛煉,健康
## 把事情當作項目來做(直接看原文就好,這個角度很特別,總結不來)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今天想簡單談談如何提高學習能力。這個問題好象是「老生常談」,在這裡,我個人希望能給出更明晰的回答。
按照我一貫的習慣,我想在談「如何提高學習能力」之前,先探討兩個更加根本的問題:
1、學習什麼?
2、學習能力是什麼?
說一句題外話:「如果對一個問題,我們不能找到它的本源,則我們難以對它做到全面而深入的解析。」
問題1、學習什麼?
個人以為,人類學習的東西只有兩種:
a. 技能;
技能是一種操作或運動,依賴於肢體的配合,比如乒乓球或者計算機操作
b. 知識
知識基本表現為各種信息的集合。
在我們的成長中,學習最多的就是知識,故通常情況下,每提到學習,人們自然的反應就是「知識的學習」。
註:所謂技能,請一定不要和知識混淆,技能是一種操作,是一種運動的熟練程度。
所以,我們的學習能力無非就是學習上述二者的能力。
學習能力高,自然學得快或好;
學習能力弱,自然就那樣…
問題2、學習能力是什麼?
同樣有兩種:
a. 學習技能的能力;
b. 學習知識的能力。
學習的東西不同,這兩種學習的能力自然不同。
對前者(技能):需要更發達的運動神經,更好肌肉彈性與運動感覺,這些,大多是天賦,就好比一群人去學開車,一定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更不用說職業化的運動……
而對後者(知識),我們則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人類學習知識的能力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
首先,從根本講,所有的知識都由文字或符號組成,所以,在學習知識的能力中:
第一要素:能看懂或能聽懂或能感知文字或符號的能力;
在圖中,可以看到:
人類接受信息(文字或符號)基本通過三個途徑:
1? 視覺:基礎是識字,文盲可不行;
2? 聽覺:基礎是有聽力和掌握一門語言,文盲也可以;
3? 觸覺:健全的人不需要(麻將高手除外),而盲人則主要通過觸覺來辨識盲文;
人類的其它兩個感覺「味覺」與「嗅覺」則完全做不到對文字或符號類信息的接收。
所以,學習知識的能力的基礎是上述三個感覺。
而當這些文字或符號通過上述渠道進入學習的中樞—大腦後,後續的工作則完全由我們人類的最強器官—大腦來實現。
中學時,讀過一篇鄭板橋的古文,其中有幾句到今天也印象深刻: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 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有竹, 並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倏作變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可見,人類對所有信息的處理都是在人腦中完成的。
而對知識要達到理解或掌握後的運用,我們會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這些知識在我們的腦海中應該是清晰或系統的,中學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善於把書讀薄」,講得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在學習知識的能力中:
第二因素:思維
上圖表示,對文字或符號的處理,思維與上述三個感覺是基本同時開始的,思維反應的速度越快,對信息的處理速度也越快。
而在學習中,對信息的處理還有一個輸出的環節:
表現為我們對信息的徵詢或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說」和「寫」來完成,當然也會用「肢體語言」,而在其中,思維同樣起著關鍵的作用。
總結:思維應該是我們學習知識的能力的核心,它消消地隱藏在「聽說讀寫」的後面,表現為一個人對信息的歸納、重組及總結的能力,這項能力高,則學習者對知識的概括,分析,整合能力就高,學習的效果自然更好。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
而當我們學習的知識更多表現為文字或符號的組合時,思維更多地是應用「結構化思維」,這也是我為何一直關注結構化學習的根本原因。
我個人認為:從思維的開發開始,將學習從當前的「知識的積累式學習」轉化為以「問題」為核心,以清晰思維為基礎的「對知識的結構化學習」,必然是未來教育及人才培養的根本實現路徑。
在這條路上,我希望與更多的共識者同行……
關於思維與結構化思維,我會在其它文章中闡述……
提高學習水平,一半是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另一半是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人再理性,也是一種情緒化的動物。我們之前的學習提高總是愛講方法,而學習的熱情卻講得少。在滿懷熱情的人眼中,方法總比困難多。大部分人不是敗在方法上,而是敗在了心態上。先解決情緒思想,再去掌握方法行動。
1、發現你的學習熱情。它可以是你自己的一定成就感、滿足感,會讓人稱讚認同,可以是一種證明自己、不服輸、「自己本來就很優秀」的倔強,也可以是要讓他人羨慕、另眼看待的心理,又或者單純改變糟糕現狀的想法,還或者是對知識的敬畏仰望。總之,你必須找到它,在內心強化它,反覆溫習它,你才會發現自己的初始動力,發現自己的希望的力量。在你渴望的狀態中學習,你會效率大增,你會變成真正你要學。如在偏遠山區的孩子刻苦程度、進步程度大於在城裡衣食無憂的孩子,窮困家庭父母一直把要學習的緊迫感灌輸給他們的孩子,他們改變現狀的動力更足,在艱苦環境中卻更積極的去學習。所以,堅定「我想」、「我要」的決心。
2、方法論。目標、計劃、行動、反饋。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目標是指路明燈。人生既要有長期目標,又要有短期目標。短期學習目標,例如你要學習微分學的三階求導,你先設個目標,預覽要學習的內容,明確在什麼時間(時間意識)內里掌握到什麼東西(內容)、以及深入程度(深度)。二是計劃你要如何學習它,採取自己鑽研、認真聽課、整理並理解筆記等手段,並預先決定投入專註程度大小。三是立即行動,一二三四思、讀、寫、講、練,要鞏固再來一遍。最後,反饋,一定量的鞏固題目必不可少,就是為了檢測學習效果,掌握效果後就總結,不好就再次複習,在時間允許範圍內接著思考,若超出了你的額定時間,好了,請不要再糾結了,快去問老師、小夥伴吧,關鍵是掌握他們的思路,化為己用。然後再給他人或自己講幾遍,加深印象。
能力是需要通過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來獲得的,學習能力不是你聽來的,而是需要你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來的。一定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打起精神來,學習的難題是來考驗你的,包括你的膽識、你的智慧、你的進取心、面對問題的逆商,你要做強者。另外,要成為一個學習領域的大神,你就要知道學習大神們的思維、行動,和他們有溝通、交流。
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別急躁、立即分析、總結目前狀態,
立即行動改變現狀,勝利終會在你手中。
希望能幫到你。
之前嘗試將學習力的相關知識和經驗總結成一篇文章,但是無奈制定的大綱稍顯龐大,用近來零碎的空閑時間又難以做到寫得足夠好,所以就索性把其中的一些點轉成一個個的小tips。雖然不是那麼成體系,但也能讓大家更快速的接受,系統的回答其他知友也已有較好回答可參看。此外,雖然寫了學習力方面的東西但確也不敢自詡學習效率很高,而恰是覺得自己學習效率值得提高才有所思考及借鑒。如果你也有較好的經驗可以和我一起交流自然是極好的。
我很餓,並且我需要進食: 學習就好像是進食,要有飢餓感才能更好地去主動尋找食物。因此飢餓感或者好奇心就十分重要,它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更主動的去學習。而學習的飢餓感則來自於對自我一定程度上的否定。這裡往往存在一種人,他是渴望著學習並保有一定的飢餓感,但是每每遇到新的人事,他卻首先用自我的體系對其得出一套精緻的解釋,於是他便覺得得到了答案,也就停止了下來。這就好像一個餓鬼不去覓食,只是想像著吃掉了一個個的漢堡然後好似真的覺得飽了是一個道理。不要試圖用你的體系去解釋所有的問題,而要像做物理理論一樣,去實證你的體系並隨時保持更改的可能。這樣才會有新知識的增長。偏執容易培養,不易消除。
不是越多越好: 所謂高效當然是「又快又好」,然而談到「又快又好」,會令我們想起我國建國初期大搞建設時提出的一系列標籤式口號,令人感覺疑惑又矛盾。因為根據常識來說,你要不做的快一點但粗糙一點,做的慢一點但好一點,速度與質量之間總要取得一個折中。然而這樣一種常識卻基於這樣一種假設:「我們的投入與產出總是成線性關係」,可事實是,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投入與產出都不成純粹的線性關係,邊際效應總是存在。而在一些邊際效應更為明顯的領域裡,又快又好自然就成為了可能。「學習」這件事一旦確定好了目的(產出)那麼自然就是一個邊際效應明顯的事情 。套用著名的2/8理論就是:80%的學習效果來自於20%的學習時間。這告訴我們學習就像做大多數其他事情一樣,要快而准而不是慢而全。
多個小衝刺好過一次馬拉松: 有過健身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想增肌的話,就不該用較輕的重量地持續不斷完成整套練習,而是應該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用你當前最大承重來完成較少的動作,然後控制每個小組休息的時間。這一點在學習中甚至在其他具有可塑性的方向也是相似的。你不應該制定一系列自己肯定無法實現的長期目標,然後按圖索驥般地去實現。而是制定一系列高強度的短期目標,並控制目標的數量,以最大能力去實現它。
理解力的本質:我們在武俠小說中常看見,還是屌絲的主人翁總是碰巧撿到一些武林秘籍或遇到得到高人而習得一身本領,而小說家在描寫這些習武過程時總會描寫主人翁極富悟性,輕鬆就學會了本領還會道出一番自己的見解。其實這種將理解看做是悟,並將其與天賦過度捆綁的觀念普遍存在。然而就理解力本質而言,它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後天的。那麼什麼是理解?從理解者的角度來說,理解就是用已知的概念來解釋了未知的概念,並形成了新認知的過程。比如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沒有魚鱗的魚。」那麼理解這句話的基礎就是首先認識到「世界」「沒有」「魚鱗」「魚」這些名詞概念以及例如「上」「的」等介詞表示的關係概念。在這些已知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就理解了這句話。因此可以看到,我們對所需要理解的概念所包含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的準確度決定了我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能力。那麼顯然,提高基礎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準確度有助於我們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這裡有一個個人覺得有用的技巧提高自我對於概念理解的準確度,那就是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什麼是XX?並得到一個定義性的回答。比如:什麼是「分析」?什麼是「邏輯」?什麼是「特徵處理」?什麼是「平行宇宙」?
試著講故事: 知識是人關於自然認知的集合,人的認知特點具有關聯性,人所產生的知識之間自然有著眾多的關聯。所以一個好的學習者往往對不同的事物都感興趣,保持著一種本然的好奇心,這樣他才能夠找出各種不同知識間的關聯,將各色的點串起來,產生更多創意,也更有效地影響自己後續學習。試著講故事是一種建立知識間關聯的好方式,將你學習的知識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出來,不僅要講述出待學習知識中主要人物(概念)的背景,特點,以及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再看看你的知識體系中哪些故事和這個故事有相似或關聯的部分,也嘗試把它們連接起來。
快速練習,並學會獲得即時正反饋:人在情感上始終是一條巴普洛夫的犬。幸好我們懂得怎樣來誘導這隻小狗。為了掌握知識或者技能我們需要進行大量練習,然而要在練習中依舊保持學習的動力只有獲得即時的正反饋才行。不要遲遲不肯練習從而獲得反饋,也不要在一開始練習時就設置過於困難的任務。由易到難並保證任務的完成,並從各種渠道獲得正面的反饋,讓自己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
學習力的矛盾:俗話說,你的優勢在某些時候會成為你的劣勢。學什麼都高效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都做得太過出色也會導致我們無法挖掘出自己真正所長以及內心渴望做的事情,你可能會陷於一種做什麼都還不錯做什麼都可以的困境中。可是只學自己喜歡的自然也是不行,在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時往往又不得不跳出舒適區學習一些不擅長或不喜歡的東西,並且理解不同類型的知識又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在這裡多面之神又一次露出鬼魅的笑容。
-------
可關注訂閱號: 褪藍
原答案被知乎刪過一次,再回答一次!
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吧^O^
一個人學習能力強,則學習狀態往往很好或者非常好。
所以實際上,提高學習狀態,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學習能力的提高,或者直接提高學習能力。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學習狀態第一大指標--每天有效學習時間
一般的,一般人每天學習時間在6到10個小時左右,學習時間再長一點,身體就頂不住了。
如果你能夠堅持每天高強度鍛煉(跑步、器械等)一個小時以上,並能明顯感到身體的力量和精力的增長,那麼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能夠提高到11、12個小時;如果你能夠練成至強至純的自信心,或者真正領悟了心態與學習的融合,你還可以把每天有效學習時間提高到13、14個小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效學習時間的極限,你可以不斷挑戰這個極限。
但在一定的階段,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也就這麼多,不要犧牲心態、身體和大腦清晰度等,來換取多那麼幾個小時的每天學習時間。
定義:有效學習時間
有效學習時間,是指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或者老師的安排,將某些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的學習時間。例如記住了某些知識、或者理解了某些知識,或者通過練習更加深入的記憶和理解了某些知識,或者通過深入思考更深層次更靈活的理解了某些知識的學習時間。你上課記筆記而沒有理解、記憶、思考,當你看書而沒有領悟到任何東西,這些學習時間都不算是有效學習時間。 而如果你學習誤入歧途,例如選擇了粗製濫造的參考書,學習了錯誤的知識,鑽研過偏和過難的題目,本來清楚的概念變混亂,或者因為學習狀態太差學習而造成大腦混亂,那麼,這些學習時間就是「負」的有效學習時間,因為你還得花更多的有效學習時間來彌補學習誤區,從而減少了有效學習時間。
明顯的,同樣的學習強度下,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越長,則學習能力越強,那麼如何提高這個指標呢?從「物質」意義上來說,需要你的「身體」足夠強。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一般的,在一定的學習強度下,身體處於初級階段者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在7、8個小時以內,超過7、8個小時,就會出現大腦不清晰、反應遲緩等現象。超過10、11個小時,就會出現類似生病的癥狀。
一般的,在一定的學習強度下,身體處於中級階段者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在10個小時以內,每天能夠保證10個小時以內的有效學習時間,學習時大腦基本清晰。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超過10個小時不到12個小時,仍能堅持學習,但會出現大腦不很清晰、反應遲緩等情況。超過12個小時,身體就會非常疲憊。
一般的,在一定的學習強度下,身體處於高級階段者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能到達12 個小時以上,超過12個小時,就需要通過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提高心態等方法來維持。
學習狀態第二大指標--每次最長學習時間
定義:每次最長學習時間
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指你在一天之中,在清醒的前提下,不離開座位專心學習,時間最長的那次學習時間。例如,你雖然坐在座位上學習了兩個小時,但每學習半個小時就走神了,或者干點其他事情,那麼你的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就只有半個小時。
有的人能在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學習,一坐就是3、4個小時。有的人則不同,每過一兩個小時,就必須出去走走。還有的人,一邊學習一邊左盼右顧,或者邊干其他事情邊學習。
每次最長學習時間的量化指標
心態不夠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就不會很長。身體不夠強,每次學習時間過長,時間久了,就會傷害身體。一般的,一般人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能夠達到2個小時以上,就能基本保證學習。 「狠勁」充足,或者學習時心情很平靜者,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能夠達到3個小時以上。
對於身體達到高級階段者,如果「狠勁」充足,或者學習時心情很平靜者,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能夠達到3到4個小時以上。
心態非常強、身體非常強者,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能夠達到5個小時以上,而且不會傷害身體。
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一個人學習能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有些人通過連續一、兩個小時學習某門課程,已經漸入佳境,反應速度越來越快了,卻停止學習出去休息了一會,等休息完了回來再學習,卻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對這門課程的好感覺了。這樣,就白白浪費先前這一、兩個小時積累的良好感覺了。 所以,只要你對某門課程有了很明顯的好感覺,有很多學習心得,感到時刻都要有突破,你就要盡量延長每次學習時間,無論你感到多麼的焦躁,你都要堅持下去!
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的意義
學習效果:一個人從坐到座位上到完全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需要一段時間,從幾分鐘、十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一旦你離開了座位,好的學習狀態就沒有了,再回到座位上,你又得重新進入學習狀態。所以,在大腦清晰程度相同的條件下,連續學習4個小時的學習效果,遠大於每隔1個小時就休息一會兒共學習4個小時的效果。
超越「極點」:更重要的是,有時,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超越「極點」的過程,例如,你一動不動的學習了四個小時,可能會有幾次超越「極點」。而每隔1個小時就休息一會兒,共學習4個小時,可能連一個「極點」都沒產生,更不用說超越「極點」了。
所以,通過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你可以每次多超越幾次「極點」,從而產生更多自信心。 提高深入思考能力:通過不斷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你還可以提高深入思考能力。因為在知識煩亂、大腦感到混亂時,你理出清晰思路的能力越強,你的深入思考能力就越長。
你連續學習的時間越長,你從混亂中找到正確思路的機會越多。 提高考試狀態: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提高考試狀態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中國普遍的學校時間安排是每學習40、50分種就休息10分鐘左右,但考試時間卻長達2、3個小時。所以你要想在考試時保持良好狀態,就要提高自己的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的能力。
簡單的說,同樣的兩個人,如果兩者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一樣,都是8個小時,但是其中A的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2個小時,而B則是3個小時。那麼可以說B的學習能力則至少是A的好幾倍,B的學習效率也至少是A的好幾倍。
為什麼?連續學習2個小時和連續學習3小時,有時候,其效果差別很大:連續學3個小時,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你連續學2個小時後,休息一會,再學3-4個小時。也就是說,最後的那一個小時,頂得上再學3-4小時。
更多的時候,這還不僅僅是一個效率的問題,對於個人而言,如果你每次最長學習時間不夠長,有些知識你則無法真正掌握,永遠無法越過那個點,這就不是效率差幾倍的問題了,而是有還是沒有的問題了(類似於0和1的差別)。
所以: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一個人學習能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那麼如何提高這個指標呢?請往下看: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與「狠勁」
你學習時的「狠勁」越足,你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就越長。反之,你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越長,你的「狠勁」積累的越足。每次最長學習時間與身體
你的身體越好、身體狀態越好,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就越長。 對於身體差者,如果每次最長學習時間過長,就可能造成學習狀態下降,甚至傷害身體。因此,對於身體較差者,要每學習一段時間,如幾十分鐘到1、2個小時,就趕緊休息一會兒。對於身體好的人,要充分利用身體的優勢,在需要時,盡量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
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和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有如下的關係:
一般的,隨著每次最長學習時間的延長,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就要縮短。例如,你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1個小時,每天可以學習10個小時,那麼,如果你每次最長學習時間是4個小時,你每天能學習8個小時就不錯了。
學習狀態第三大指標--學習強度
學習強度,是指學習時意志、精神、「狠勁」等凝聚的程度。
可以用在確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的多少來衡量,例如,在一個小時內,掌握知識的多少,做出難度適中的題目的數量等。
學習強度越大,單位時間內掌握的知識越多;學習強度越大,攻堅能力越強
自我增大學習強度,達到學習方法的極限
一般說來,增大學習強度,是學習進入中級、高級階段的必經之路。你要學會自我增大學習強度。 你可以從身體、心態、學習方法等方面增大學習強度。
例如,不斷激勵自己、提高「狠勁」、調節飲食和營養、調整作息,增大體育鍛煉的強度,使用更高級的學習方法等等。
當你把意志、「狠勁」、身體的潛力都發揮到學習中去了,就達到了學習強度的極限。
循序漸進增大學習強度
學習強度,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由你目前的心態、身體狀態和學習方法決定,一旦你達到了你的學習強度的極限後,你就很難在短期內大幅增大學習強度。一般的,心態、身體、學習方法等等,均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明顯的進階。因此,作為心態、身體、學習方法綜合體現的學習強度,也需要至少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取得明顯的提高。 一些人,學習不能取得明顯進步的原因就是學習強度沒有明顯的增大。
學習強度,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學習效率。
和大家認為的不同,提高學習強度,並不是靠自己催促自己,因為「意志力」僅僅作為一種引導,更多的,要依靠本身所具備的能力: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提高心態,增大和保持學習強度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狠勁」、產生自信心、平靜、凝志、激勵自己,可以增大和保持學習強度。心態處於高級階段者始終「狠勁」十足:
如果你在一天中所有的非睡眠時間內,無論是學習時,還是不學習時,都不斷地激勵自己、不斷的平靜自己、不斷提高「狠勁」,這樣,你會始終「狠勁」十足,你往往是沉默、深沉、反應迅捷,你的學習強度就能始終很大。王散在考試前後學習強度較大,考試過後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習強度就慢慢降低下來了,表現在學習時很容易分心,經常邊聽音樂邊學習、邊看電視邊學習,學習時經常犯困、鬆軟,經常完成不了學習計劃。 後來,他制定了更具體的學習計劃,每天必須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並讓父母監督完成。學習上碰到了比較難的題目,硬著頭皮做下去;該背下來的知識,硬背下來;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反覆思考。 每天早上起床後,就激勵自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意志都放到學習上去。有時,甚至找個鏡子看看自己,是否很嚴肅、很認真。 經常的,其他同學去玩耍了,王散還是坐在座位上堅持學習。 一段時間之後,他比以前更嚴謹了,表情上更嚴肅了,經常在學習到深夜時,感到自己的意志力似乎在不斷凝聚。 提高身體活力,增大學習強度
一般的,你學習時身體狀態越好、精力越充沛、大腦越清晰,學習強度增大的越大。因此,你可以通過飲食營養、鍛煉身體、嚴格作息等方法,提高身體活力,從而增大學習強度。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狠勁」、產生自信心、平靜、凝志、激勵自己,可以增大和保持學習強度。
將高強運動產生的「狠勁」用於學習
由於高強運動之後,人的大腦清晰度會大大提高。所以,把通過高強運動產生的「狠勁」用於學習,往往學習強大增大得非常明顯。劉堅強經過半年時間,把學習從初級階段進階到中級階段,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高強運動提高「狠勁」,學習時的「狠勁」大幅提高,學習強度大幅增大。 以前,他學習時總是拖拖拉拉,時間抓不緊,該今天完成的學習任務拖到明天,該記住的知識記個大概,該練熟的習題做個差不多就完事,學習時感到煩躁就得出去走走,學習時間久了就沒興趣了,鍛煉身體時來兩下就結束了。 後來,他用三個月時間,養成了高強運動的習慣。一開始,他跑步100、200米就得停下來,引體向上只能做1、2個。隨著循序漸進提高運動強度,三個月後,他每天下午跑完5000米、做完100次引體向上。做這些運動時,他經常達到「極點」,當運動到很焦躁、很疲憊時,不斷對自己說:「我要堅持、我要堅持!」不斷對自己說,我要「狠」、我要「狠」!就超越了「極點」。每次鍛煉後,他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卻充滿力量,感覺似乎有無窮的力量從自己的身體中往四周不斷彌散。 在高強運動後的一、兩天內,他會感到身體充滿力量、反應靈敏,感到「狠勁」十足,他就把這股「狠勁」運用到學習中去,並不斷增大學習強度,例如,加快做題速度、縮短學習間歇時間、延長深入思考時間等等。最重要的是,他還養成了做不完一件事絕不罷休的習慣。
學習狀態第四大指標--大腦清晰度
一般的,隨著每天學習時間的延長、隨著學習強度的增大,一般人的大腦清晰度會下降。
學習時有足夠的大腦清晰度,是學習處於高級階段的必要條件。
學習處於初級階段時,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不斷延長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可能更重要些;在學習的中級階段,為了深入學習,保持和增大學習強度可能更重要;在學習的高級階段,為了靈活運用,保持和提高大腦清晰度就是最重要的了。
當然,在學習的任何階段,大腦清晰度越高,你學習進步得越快。
定義:大腦清晰度
大腦清晰度,在本書中,是指一個人在學習時,大腦清晰程度和反應靈敏程度。大腦清晰度高低的量化指標 有了大腦清晰度高低的量化指標,你就能很確切知道,在不同的情況下,大腦清晰度的高低。
這樣,你就能更好使用提高大腦清晰度的方法;你就能知道自己在一天中什麼時候學習效果最好;你就能很準確知道經過一段時期身體和學習的訓練,大腦清晰度是否明顯的提高了。
可以根據在確定時間內,解決靈活性大的問題或者做出靈活性大的題目的數量,判斷大腦清晰度的高低。
例如,在正常情況下,你能在一個小時內寫完一篇500字左右的語文作文;而當你體育鍛煉結束後,就能在一個小時內寫完一篇1000字的語文作文;而在你感到犯困時,在一個小時內,僅能寫出一篇300字的作文。這說明,體育鍛煉後,你的大腦清晰度很高,而當你感到犯困時,你的大腦清晰度很低。 再比如,你早上9點鐘到10點鐘可以做完5道靈活性很大的數學題目,而在晚上9點鐘到10點鐘可以做完8道靈活性很大的數學題目,這說明,你晚上的大腦清晰度高。而考試時間卻是在上午,所以,到了考試前,你就要通過調節生物鐘、改變體育鍛煉時間等方法,使你在上午大腦最清晰。
大腦清晰度直接關係其他三個狀態,所以提高、保持大腦清晰度是最為必要的。大腦清晰度也只能為學習而「犧牲」,以下是各類方法: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從身體、心態和學習方法三個方面提高大腦清晰度
身體狀態越好、心態越好,大腦清晰度保持的越久。從心態上,學習時越平靜、心情越輕鬆、精神越振奮,大腦清晰度越高;從身體上,身體狀態越好,大腦越清晰;從學習方法上講,記的越准,思考的越深入,大腦越清晰。
你可以通過調節飲食、嚴格作息、高強度運動、在學習的間隙做體育鍛煉等方法保持和提高大腦始清晰度。 某些學習方法,如「精挑極背」、「深入思考」等,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學習時的大腦清晰度。 大腦清晰度越高,你學習和考試時反應越快捷、越靈活、越快速。 戀愛時、身體不適時、生病時,大腦清晰度會嚴重下降。
你要盡量避免談戀愛、身體不適和生病。 對於那些長期每天學習時間過長、長期經常熬夜、長期作息不規律、經常談戀愛者,如果大腦清晰度已經降低的很厲害了,應該用專門的時間提高大腦清晰度。
學習時保持輕鬆、愉快、振奮
學習時盡量保持輕鬆愉快振奮。如果你學習時氣恨、憂鬱、壓力過大、緊張等不良心態比較嚴重,你就要儘快消除這些不良心態。提高「狠勁」、收心靜心、凝志
對於一些心態處於初級、中級階段者,或者心態不穩定者,通過提高「狠勁」、平靜、凝志,可以提高大腦清晰度。要有好的學習環境
一般的,學習時,空氣越新鮮,周圍環境越安靜,大腦越容易清晰。 在安靜的公園裡學習,大腦清晰度很高;通風好的安靜的教室,大腦清晰度也很高;在安靜的家裡學習,大腦清晰度也可以;在嘈雜的家裡學習,在咖啡館、書店等地方學習,大腦清晰度很低。對於自學者,比起在正規學校讀書,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往往意志要更堅強,付出的要更多。 身體處於高級階段者:身體處於高級階段者在身體狀態好時,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通風好的地方學習,從而提高大腦清晰度。
音樂對大腦清晰度的影響
顯然,邊聽音樂邊學習,大腦清晰度會降低,所以,盡量不要邊聽音樂邊學習。但有時,你感到很煩悶、很急躁、對學習沒有興趣而強迫自己學習,可以邊聽音樂邊學習。但你不能長時間邊聽音樂邊學習,例如,你不能連續邊聽音樂邊學習超過2、3個小時。邊聽音樂邊鍛煉身體,對大腦清晰度影響不大,你在鍛煉身體時,可以聽一些激奮的音樂,從而激發你的「狠勁」。
通過嚴格作息提高大腦清晰度
嚴格作息。晚上睡覺前收心靜心,早上睡醒後根據身體所處的階段和身體狀態做運動,可以提高一整天學習時的大腦清晰度。通過小睡提高大腦清晰度
小睡可以提高大腦清晰度,尤其是晚上睡眠質量不好時、白天學習感到很睏倦時,應該小睡一下。只要能睡著,有時,十幾分鐘的睡眠也很有效。通過體育鍛煉和高強運動提高大腦清晰度
體育運動、尤其是高強運動,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大腦清晰度,運動出汗後,大腦會很清晰。一般的,運動時,運動強度越大、運動速度越大,大腦清晰度提高的也越快。身體處於中、高級階段者,可以養成隨時鍛煉身體的習慣。在學習時感到大腦不清晰時,就運動一會兒,運動強度越大,時間可以越短。例如在學習的間隙快跑10多分鐘、或者單雙杠10多分鐘、或者啞鈴10多分鐘,大腦清晰度會明顯提高。 身體處於初級階段者,要儘快使身體進入中、高級階段,否則,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學習強度的增大、學習時大腦清晰度就會降低。
記憶和思考對大腦清晰度的影響
記憶的越准、思考的越深入,越能提高大腦清晰度。因此,學習時採用「精挑極背」、「精挑極練」等學習方法學習,可以很有效提高大腦清晰度。反之,做偏題、怪題、錯題,很容易把你的大腦搞亂,並且容易使你產生氣恨、鬱悶、壓力過大等不良心態。
合理飲食、營養足夠
大腦思維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完全可以在你正常的飲食中攝取。只要合理搭配食物結構,多吃一些奶製品、豆製品,多吃一些水果,適量食用肉類,吃飯定時定量,就能保證你有足夠的營養物質。有時,專門吃一些食品如魚腦等,也有好處。 目前人類的科學水平,尚無法生產出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者的大腦清晰度的藥品,所以,你沒有必要食用、飲用那些商業宣傳的所謂的「補腦」、「健腦」類東西。 保持穩定的心態,使自己的飲食不受情緒的影響;提高體育運動頻率、加大運動強度,使自己能夠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的營養,是提高大腦清晰度的好方法。
戀愛、縱慾等降低大腦清晰度
戀愛、縱慾等大幅降低大腦清晰度,作為學習者,應該盡量遠離戀愛。睡覺過多或者過少、戀愛、縱慾是大腦清晰度的三個大敵。有時,錢麗麗整整一個晚上陪男朋友一起,第二天,她學習時感到大腦發木、精力萎靡,往往幾天後大腦才能恢復清晰。
身體不適和生病
身體不適和生病降低大腦清晰度。一方面,你要每天堅持鍛煉,防止身體不適和生病;另一方面,一旦有身體不適或者生病的預兆,要提前休息。學習處於高級階段者必須時刻保持大腦清晰
從學習狀態的角度,學習處於高級階段的核心是大腦清晰度。每天學習時大腦不清晰,你學習很難進入高級階段,就算進入了高級階段也很難保持。很多學習者長期用功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氣恨、壓力過大等不良心態較多,經常在大腦發木、疲憊、酸軟等不良身體狀態下學習,加上鑽牛角、練習過少或者過多等學習誤區,使得學習時的大腦清晰度很低。
因此,如果你感到學習狀態很差,學習時大腦清晰度很低,你必須通過體育鍛煉等方法提高大腦清晰度。
大腦是否清晰的感覺
大腦清晰度越高,你學習時反應越靈活。大腦清晰度很低時,你會感到似乎有什麼東西堵住了大腦;而大腦清晰度很高時,你會感到很清新、很靈潤。 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學習強度的增大,有些人的大腦清晰度會下降。但對於長期通過高強運動、嚴格作息、強化靜化純化心態等方法不斷提高大腦清晰度者,學習時間的延長和學習強度的增大並不會使大腦清晰度下降很多。對於有些學習時「狠勁」十足、學習時能不斷的產生自信心者,如果學習時又能不斷的平靜自己、保持輕鬆愉悅振奮,可能會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和學習強度的增大,大腦清晰度反而會繼續提高。 大腦清晰度低:談戀愛之後,錢麗麗經常和心愛的人一整天在一起,有時,晚上也在一起。一段時期之後,她學習時感到大腦發木、似乎有什麼東西堵在腦子裡,比以前反應慢多了。 大腦清晰度高:有時,李慎強感到學習累了,就靜坐一會兒,十幾分鐘後,他感到大腦非常清晰,有一種很清新的感覺,感到大腦靈動無比,感到很活潑,身體很舒服,於是,他又開始學習了。
綜上所述,不斷的提高者4個指標,個人的學習能力就會不斷的提高,這些,都是一些很「本質」的和「學習能力」直接相關的指標(其他的就不說了,比如你必須要會吃飯、呼吸,否則你的生命都不存在了,這些明顯更本質,但是意義卻不大。)
4個指標中:
每天有效學習時間是一種長期的積累,如果學習某門課程的時間的積累不夠多,那麼一門課程就不可能學好。反之,如果有了足夠的每天有效學習時間,你才具備了突破的可能,可以認為是量的積累。
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在你對某門課程積累了足夠多的時間後,通過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實現階段的提升。比如從初階到中階、從中階到高階等,實現質的突破。
學習強度,則屬於心態、身體與學習融合得足夠好,才能將學習的潛力完全的發揮出來!這個時候,你的記憶力、理解速度、思維速度等,才會真正的提高!
大腦清晰度,大腦清晰度直接與其他3個指標所關聯。明顯的,大腦清晰度不夠高,其餘3個指標不能能很高。但是這個指標經常被大家所忽視,我沒知道這個道理前也這樣,犧牲睡眠時間,延長每天的學習時間,結果當然很不美好。
當然,除了這類指標,還有另外一類指標:
比如各種階段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具體學習方法的變化和融合等,如果這個掌握得不好,也容易造成學習止步不前。
那麼,我從宏觀上說說學習的各個階段的不同之處:
(未完待更,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