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是不是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毀滅?

中華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不倒,其憑藉的是什麼?
--------------------------------------------------------------------------------------------
非題主註:很多童鞋糾結於四大文明古國這個概念是否成立。下面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四大文明古國

===================================
讀書不能太偏。


無論文字還是地緣,諸位都說的很清楚了。
我不是專家,這裡提個思路,僅供參考:文明的傳承,來自承載文明的人。

下面我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可能不是很系統。

如何滅絕一個文明?

簡單粗暴的「殺光所有人」固然有效,但對於地廣人多的泱泱大國,實行起來並不容易。
蒙古人試過(他們還想改田為草,統統養羊牧馬),沒成。
打不過就跑,過了江又能支撐好多年。
殺太狠了就起義,按下葫蘆起了瓢。
殺不光總要治理,統治階層管理者人數不夠,怎麼辦?
選些人做中層管理(官)咯。
用誰呢?做管理的,好歹得有點文化吧?
會搞這種三光政策的,本身多半沒啥文化(日本人例外)。
嗯,這裡有很多文化人,挑一些溫順馴良的吧。
完蛋,又回去了。

換一個,「燒光所有書籍,殺死所有文明承載者」(別忘了用自己的文明填補空缺)。
這個管用。只需五六十年,兩三代人,效果杠杠的。
燒書這事兒,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總體來說,效果還是有的。基本上每搞一次,整個文明都要元氣大傷一回。
不過書畢竟是人寫的,只要人還活著,燒了舊的還可以再寫新的。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人。
把能讀書會識字的人殺光了,沒人能懂的書籍就成了廢物。
那麼好了,哪些人是文明的承載者?
通常不外乎——貴族,僧侶,學者。

貴族,包括皇族、豪強、門閥、宗族,取的是血統,因此通常與權力的承載者高度重合。
你要剷除一家貴族,「斷其血統」是頭等大事。不然今天一個福王,明天一個魯王,後天一個唐王,煩死你。雖然皇室大族人口眾多,但畢竟目標明顯,一般花個幾年還是殺得光的。
在中國,貴族的問題在於——雖然門閥氏族真正沒落是在唐朝,但其實最早死在大澤鄉。
歐洲那片,貴族很多時候沒啥文化,有的地方甚至以讀書識字為恥。
一群沒文化的蠻子殺來殺去,文明傳承得下來就有鬼了。

僧侶,包括所有宗教人士,對於政教合一的文明,相當於是整個官僚階層。
一般這類鬥爭,都打著「聖戰」的旗號,一方或雙方都有宗教背景支持。
宗教戰爭是總體戰。麻煩就麻煩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野火燒不盡」。
中國以宗教為旗號的次數不多,大規模的也就黃巾軍、太平天國、白蓮教,都被鎮壓了。
明教也就方臘那次聲勢浩大,至於和明朝的關係,我個人看法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從歐洲到中亞到南亞,基本上只要是宗教戰爭,就是徹底殺光僧侶,再放一把火。
像這種宗教,一旦真的被擊敗,只要徹底鎮壓個二三十年,通常也就再起不能了。
你看那些落敗的文明,至今除了偶爾考古挖出幾片石板、泥版,還剩多少文化傳承?

學者,在中國就是「讀書人」的統稱。
中國應該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自古以來」的考試大國。
而且還有幾點奇葩之處:
課本於公元前5世紀成書,公元前1世紀定為官方教材,一直用到20世紀初。
公元6世紀確立制度,全國招生,統一考試,而且是國家頭等大事之一。
原則上不論血統出身,考試通過即可成為國家儲備人才;
然後這套制度一直用了一千多年,連統治者(征服者)都在用!
皇族以下,整個中層管理階級都是考出來的
今天還是泥腿子,明天考過了,魚躍龍門就是人上人!這直接導致「文化人」數量猛增。大戶人家但凡有點追求,就會讓家裡小孩上個「族學」,連姑娘都有機會讀蒙學。
這就是海量的「讀書人的種子」。
歐洲?你不是家裡第X個兒子被送進修道院,就連貴族也不一定能讀會寫。
制度領先歐洲一千年,牛逼大大的!

中國的另一個奇葩之處,在於儒家。
它看上去非常像宗教,重經典,講禮儀,各方各面都很像。
但你見過世界上哪個宗教的創始人,像孔子一樣,是「凡人」?周遊列國講學授徒,討不到飯還是要餓肚子,絕不會「五餅二魚」帶大家搓一頓。
就連迷信者,相信某人是「文曲星轉世」,那也是「天降星宿」,羽落凡塵還是人。
於是儒家學說神聖化,至聖先師神聖化,但儒家自己並不神聖。
你讀了儒家的書,承認儒家的理念,你就是儒生。
不需要純正血脈,不需要朝拜聖地,不需要朝晚祈禱。
「子不語」,說難聽點就是「關我屁事」。
你只需要讀書,讀書,讀書,和讀書。
儒家這套教材,還是歷朝歷代學者以「統治社會」為目標精心調教的。
不會讓你長生不老,也不能保證死後復活或者上天堂,但讀好了直接就是現成的公務員苗子。搭配考試製度,可以成百上千的量產官僚管理階層。
無論是誰,只要用它(哦,還有「外儒內法」),就有無窮的人力資源。
所以不管怎麼殺,只要漏掉一個儒生、一套經典,給個機會,整個儒家就能原地復活。
(xie註:需要聲明一點,我本人對儒家愛不足。我是自學名家。從結構上,名家擅長分析問題,法家擅長執行,中間負責引領方向、指導思想的,可以是儒家,也可以是任何一家其它學說)

重點不在於考試製度,也不僅僅是儒家學說(那只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是一套階級晉陞制度,和一套非宗教信仰為基礎的文化理論,兩者與統治階層的緊密結合。
窮文富武,讀書成為普通民眾階級晉陞最簡單、直接、有效、低成本的手段。
有文化=進入統治階級,沒文化=開國元勛也要家族沒落。
你作為統治者(征服者),想要用較少的人口(能養得起眾多人口的地方早就讓中國吞了)去管理如此廣袤的國土,並且要在短時間內拿出一套新的政府班子,除了繼續沿用這套「公務員量產制度」,還有什麼其他辦法?
啟用考試製度吧,起用儒生吧,反正只要保證皇族永遠是最頂層的階級就好。
整套文化體系接受下來,中華文明也就傳承下去了。

反過來,如果是周邊國家戰敗了呢?
納入中國版圖,需要官僚管理——考試!統一教材!
你作為被統治者,想要翻身,唯一的出路擺在面前,就是讀儒學經典,參加全國統考。
文化吸收完成,中華文明得以擴張和豐富。

至於現在,儒家的教科書已經被淘汰了,科舉制度也進化成現代考試製度。
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連小學生都會背。
你找個外國(隨便哪國)學生,讓他說幾句一千年前的古語試試?
不用翻成語詞典,只要打開報紙,說個「碩鼠」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都兩千多年了!

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歷史長河數千年不倒,靠的就是這麼幾句話:
子不語怪力亂神(破宗教迷信);
書同文,車(度量衡)同軌(文化統一,制度統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非殖民主義。總體來說,中國對歸附的藩國,比西方列強對殖民地,待遇是天壤之別);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誅獨夫」的政治正確性);
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提倡法制),對應的也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家與儒家的分歧,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另外這句話的解釋有好幾個,且互不兼容。亦有「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的解法,與法家兼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破血統論);
學而優則仕(階級晉陞);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化追求);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破民族隔閡,提倡文化認同);
(暫時這麼多,歡迎在評論里補充)。
千多年來,這些話連老弱婦孺都耳熟能詳,這就是中華文明優越性的積澱。

小么小兒郎呀
背著那書包進學堂
不是為做官(說說而已)
也不是為面子光(當然要有)
只為窮人要翻身
不受人欺負呀 不做牛和羊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不是很完善,暫時先這樣吧。

2016.05.18補充:
章林:說的不錯,以現代人的視角見識去看的話,挺有說服力的。可惜就是有點兒淺,我理解成為了通俗易懂不得不如此吧。

我的回復:因為如開頭所言,我真的不是什麼專家。
只是看到這個問題,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很深入,很細緻,就是好像還欠了點什麼。
就是那種……「這東西好像別人也有啊」,要麼就是「這東西到底是幫助還是阻礙一直有爭議啊」。
於是我就換一個大家還沒怎麼深入闡述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想法。
關於貴族、僧侶和學者的劃分,我覺得是個關鍵。
歐洲、中亞那些封建制、政教一體的文明,文化掌握在貴族、傳教士手中,普通民眾既沒有途徑,也沒有動力去學習。並且一旦遇到戰亂,貴族和傳教士首當其衝,都是優先被砍腦袋的。
只有中國,文化掌握在廣大讀書人(數量再少,也比貴族和傳教士多吧)手中,並且一般民眾為了自身階級晉陞,即使自己目不識丁,只要有機會也會讓下一代玩命讀書,就為一朝考上個秀才,有了「功名」,可以免除徭役,不會隨意受刑,有事直面縣官,在地主、族長面前更是昂首挺胸。這是讀書人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從最低一級就能享受。遇到戰亂,各方勢力爭相聘請讀書人加入自己陣營,連山賊都知道綁個「能寫會算的」上山做軍師。一旦打贏了,坐了天下,更要大舉提拔讀書人充斥朝廷,以彰顯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不食周粟」就是典型的「不認可」)。

再補充:
以上思路的前提,是外來的統治階級拿不出一整套可替代的切實可行的完善解決方案,不得不與原有的統治方式相妥協。
換句話說,如果入侵者、佔領者並不需要這套系統,自己能搞出一套更好的,並且確實推行下去,原生文明的末日就到了。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當士大夫們發現,「他們不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紳階級就迎來滅頂之災。
當讀書人發現,做官不靠四書五經,不靠詩詞歌賦,想要搏個出身,就只能捧著《1635年大宋公務員考試題庫》死命刨了。
從這個角度,芳草地就是儒家經典的催命鍾。


中華文明自我保存的歷史原因相當複雜,其中的重要一點是無法忽視的,古代中國發明了和延續了當時世界上最有效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學體系,在上古、中古時代有力地保證了華夏文明的向心力和相對完整性。

幾乎沒有哪個成熟的農耕文明沒收到異族入侵,可是,君不見印度、巴比倫、埃及,中古時都早已被異族文明徹底洗牌,而只有華夏文明依然堅挺而昂然屹立著。偌大南亞次大陸,四分五裂從未停止,各色侵略者輪番而上,令人驚嘆的哈拉帕早已成為灰燼塵埃,與中古、近古印度完全脫節;巴比倫和埃及,至今被7世紀才興起的伊斯蘭文明統治著,原生文明竟淪落為陪襯,甚至成為博物館裡永遠破譯不了的文字。

大家目前都對中央集權有著一定的厭惡和警惕,但不要用現代眼光來看千年前的古代。那時的文明,政府對國家沒有一定的控制力的話,後果是十分可怕的。而長時間穩定的中央集權可以為我們帶來:

1、中央集權使得文明得到穩定的發展環境,而擁有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逐步進化出更優政治機制,如分封制、舉孝廉、九品中正到科舉制度的各種進步和試錯。

2、中央集權制度使得文明可以承受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和軍事活動,如修建長城和軍事堡壘,如組建數十萬大軍對抗北方可怕的游牧民族。

3、中央集權制度使得文明能發展出強有力的自我認同感和文化威懾力,比如在異族統治下可以在人心深處存留華夏之本,比如可以強有力地漢化外族。

4、中央集權制度加劇了人才的競爭和異地交流,間接在一定程度豐富了文學、藝術、文化甚至科技在社會中的總含量。

等等等等。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從商周時期往後一脈相承。舉個例子,《周禮》中就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執掌朝政,到隋唐演化為尚書省丞相領導的六個重要職能部門,再到元朝(看,這就是漢化的案例)時直接對一省負責,明朝時則演化為直接對皇帝和內閣負責的六大獨立的政府部門。

歐美漢學界只要稍有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有研究的,無不驚嘆數千年前神州大地就能締造出如此精密的制度來控制整個國家,並稱之為「早熟的文明」。中國玩的這一套制度,直到西羅馬才有類似物在歐洲大陸枝繁葉茂,但其一直沒能達到中國政府對境內的控制力。在動蕩且人類的動物本性尚未褪去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有力地使得華夏文明保持生生不息的堅韌。

當然,其巨大的慣性在明清甚至幾十年前都成為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可是,這並不能抹煞中國早熟的中央集權制度對中華文明的維持與鞏固。

政治哲學是中國發明的更厲害產物。

中國的政治哲學起源於周禮,又因百家爭鳴得到進一步發展,進而使儒家、法家、黃老等流派成為支撐政治制度的內核與骨架,碾壓上古、中古的一系列「蠻族」,輻射整個東亞。你即使學來皮毛,沒有我這一文化核心,那也白搭,而你要是入了瓮,那就等著乖乖地被中華吸收殆盡。無論是鮮卑、羌、契丹、女真,還是蒙古、匈奴、百越、党項,無不臣服在這一套令人嘆為觀止的「可持續發展」的先進御民文化中,爭相採用,然後不得不被漢化和吸收,許多威風凜凜的民族更是被消化得連骨頭渣都不剩,直接使得華夏文明得以安穩保存,不至於被其餘三個文明古國,甚至印加、瑪雅、高棉等一樣被徹底取代。畢竟,要學習這套規章必須以漢人為師,必須延聘漢人學者,而體制內的漢人肯定又要比蠻人更熟練,因而漢人的地位和文化傳染性便可以得到保證。就像是無論怎樣的意識形態之爭,先進的科技總要被落後者學習吸納一樣,漢人的政治制度、政治哲學在中古便是蠻人們嘆為觀止的神奇科技。

雖然,這一套哲學體系比中央集權更快地衰落,並且在文藝復興後一系列西方哲學家的映襯下更是黯然失色,可其因為紮根於本土的特質以及千年來的不斷演化,至今仍有相當意義的參考價值,且亦絕不可否定其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卓越貢獻。

-


諸位答主討論的都是中華帝國延續至今,而非古中國擴張到秦,別忘了三位同行埃及巴比倫印度死於何時。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不被蠻族毀滅的方法是主動吞併蠻族。
古中國好戰能打四處擴張,正經的戰鬥民族,出土的戰車銅器比其他幾位加起來都多得多。沒有誰家領土是與生俱來的,商周初始地盤才多大,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都在內陸省,商被周爆菊之前還忙著遠征山東跟東夷掰腕子呢(其實商周究竟是不是一個文明~~~)。要說中國身邊的蠻夷不能打,周昭王怎麼死的?問鼎的是誰?管仲的棺材板也壓不住了。古中國把小區里的敵人打了個遍,能種地的全姓了華,到秦皇時已經擴張到農耕文明的極限,可惜被青藏高原北方草原南方雨林堵死。要不是東北太冷交趾太潮,東南亞朝鮮之流都是自古以來。
對古中國來說,這「地緣優勢」是正經的劣勢。。。
反觀把人力物力用來蓋金字塔的埃及,甭管是歷史還是傳說,埃及那三十個王朝也沒少被外人攻陷。你不能擴張,人家就要來打你,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古巴比倫也一樣,憑啥就是波斯崛起滅了你,不是你一路擴張吞併波斯啊?怪我咯?
能打的東征西討越活越壯,不能打的固步自封被別人打死,順理成章。

熱愛和平的人有兩種,一是誰都打不過哪都看不上的既得利益者,二是誰都打不過哪都看不上的小布丁,坐擁中原花花世界的中國是哪種?
秦漢傳承至今的原因諸位答主已經講得很詳細了,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發達的中央集權等等。
在工業革命前,農耕文明發展到瓶頸期而游牧文明逐漸開化後,農耕是必然處於守勢的,因為其能掌控的區域有限,所謂「鋤頭所及皆為漢土」,生產力限制不能開發利用草原,漢唐強勢擴張的領土並沒有什麼用,沒有大量國人耕種就無法實現有效統治。重複一遍,對強大的中國來說,這「地緣優勢」就是劣勢。
兼之有了弓馬游牧比農耕更適合打仗,就給人一種胡人經常南下牧馬而華夏閉門防守的感覺,成為所謂「漢族不尚武」的來源,更是在西方中心論下引出了河殤狼圖騰等奇葩。其實就好比老虎在山林中獵殺人類,那為什麼平原上沒老虎?還不是被人打死了!
當然人也有被老虎打的時候,和其他幾位被滅的同行如羅馬對比,摧毀一個文明,單單打敗入侵佔領是不夠的,還要用先進的文明同化或者大量屠殺毀滅傳承。而中國的文化先進,人口多地盤廣拳頭大,古典時代的文明大到了中國這種體量,是不可能被打倒的
首先,你打不過我。
其次,趁我得病你打贏了,我地大人多,你不能殺光我。
所以,落後的你想要治理我,就只能成為我。
比如司馬家的一群蠢貨內鬥迎來五胡亂華又如何,東晉的慫包苟延殘喘,北方的胡人怎麼統治都要跟著華夏的腳步。北魏的漢化改革吹到現在,那後趙前秦哪個用的不是漢制?在我的地盤聽我的,不聽話的就滾回老家去,或者淹沒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翻不起半點浪花——必須強調五胡亂華並不是什麼漢人末日,北方的大族還是強。冉閔不過是一軍閥,兩腳羊是宋朝土匪幹的。
再如耶律德光耀武揚威在開封登基,然後就被此起彼伏的起義嚇回了家,死在半道上。
即使軍力冠絕冷兵器時代的蒙古對中國都沒什麼好辦法,中國人太多殺不完,蒙古文明又落後,忽必烈還是老老實實的登基稱帝了。清更別提,活脫脫一明二代,華夏文化圈的一小撮漁獵野人而已。
只有日本真正做到了拳頭比中國大,文化比中國先進,可那已經是二戰了~


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但這又絕非偶然,這是有深刻社會政治和歷史文化根源的:

  一,歷史上,華夏族人口的迅速擴張對周邊其它民族構成了極大的張力,人口增長絕對是古代文明一個重要因素。華夏族的先民其實來自於河南陝西一帶,但在人口擴張的條件下,其治理範圍不斷由中心向邊緣擴張。周邊夷戎狄苗蠻或是百越等民族在與華夏族的拉鋸戰過程中,逐漸離開他們的祖居之地,逐步向東和向南方向移動,而華夏族憑藉人口優勢和文明組織上的優勢,使其他民族例如百越逐漸無法與華夏族抗衡。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十倍或是百倍優勢的人口往往是湮沒抵抗的最佳利器,在一個人口上佔據絕對優勢、文化先進民族的擴散中,其他民族要麼外遷,要麼就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接受同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分子。

  二,華夏民族在周朝經歷了文化上的民族身份認同的塑造,經過周禮對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確立,再通過孔子編撰《詩》《書》《禮》《義》《樂》《春秋》,華夏民族在文化上率先進入高度發達的文明階段,文化典籍的編撰構成文化心理認同的重要基礎,成為華夏族集體認同感和優越意識的重要來源。文化和文字成為聯結中華文明最為堅固的情感紐帶,可以在面臨任何挑戰或是逆境的情況下頑強地保護著中華文明的核心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歷經千年依然長存。

  三,文字是人類文明社會的重要表徵,在社會學家眼中甚至是部落分化社會到階層分化社會之間的標誌。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就是文字既不同於世界上一切其他國家的字母文字,同時也有別於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中國的漢字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不同原則的造字法,這既超越了簡單的象形文字,將語義的表達大大擴展,同時克服了字母文字容易引起方言向新語言轉化的現象。考慮到中國疆域廣大,各個地方的方言差別甚巨,尤其是江淮以南的方言更是紛繁複雜,如果採用字母文字拼寫,那麼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中國可能演化出大大小小几十種新語言,而新語言往往是產生新認同感的開端。而藉助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漢字,無論區域文化如何豐富多彩,無論中國人如何遠離故土,「書同文」都成為中國人強大的文化認同感的基礎。

  四,由於中國地處亞洲大陸,民族成分構成複雜,考慮到歷史上華夏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生存空間的爭奪戰,考慮到百越民族和其他民族散居在華夏族周圍的事實,一個逐漸成為億萬民眾主體文化的文明,一定是一個開放性的文明。正如筆者在本書《大國作為》第三章關於中日文化的比較中曾經提到過的那樣,中華文明發展出來的是一種開放的世界主義文明,日本發展出的是封閉性的、以高度均質種族為中心的亞文明,而西方近現代文明也是以基督教文化結合西歐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而構成的。因此中國人、日本人或是西歐人都具有很強的優越感,而中國人的優越感是建立在文化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民族主義恰恰是西方的產物,而不是中華文明的產物。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強大只是在西方世界逼迫和面臨國家危機存亡之際一種本能反應,而日本人的優越感則帶有極端狹隘和危險的種族主義精神氣質。

  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民族成分的複雜構成有關,與游牧民族不斷進入中原有關,也與亞洲大陸的基本地理環境格局有關。凡是在開闊的大陸地理環境上就容易形成一種「多元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價值觀,其對於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存在往往採取寬容的態度。「中國」的歷史概念與其說是一個國家的概念,還不如說是一個文化概念。凡是認同中國文化的胡人,都可以成為中原人士,前提是他們接受中華文化。唐朝的時候,許多波斯人、大食人、扶桑人和高麗人都在唐朝做官,能夠作很好的漢詩,禮儀上完全歸化於漢文化,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上,他們都屬於中原人。

  五,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大陸佔據文明系列的絕對頂端,同時中華文明具有開放世界主義的特徵,中國文明可以不斷吸取外來文化比如佛教等進而轉變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明的吸收和借鑒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同時由於儒家思想的「宗教特徵」比較薄弱,主要涉及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體系,所以,中國人雖然具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但卻沒有絕對主義的宗教觀點,這是中國文明面對外來文明時異常寬容的原因。除了歷史上一些統治者在面臨佛教和道教力量過於強大,以至對國家權力構成威脅時會採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系統地從民間社會和國家權力而來的「宗教迫害」和「宗教戰爭」,這是中國文化與許多一元宗教文明的重要區別。

  六,由於中國文明具有世界開放主義特徵,因此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天下」的世界觀,雖然帶有中國中心主義的觀點,但卻決定了中國文明本質上是內斂與和平的基本特徵。中國人的華夷序列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道德心理基礎上的庇護關係,儘管中華處在道德序列的頂端,但是中華帝王也必須以保護小國和周邊的秩序為己任,因此中國的「天下」理想是一種世界和平主義的理想和秩序,而完全有別於西方崛起時代的「殖民主義」和「蓄奴運動」。事實上,中國周邊的附屬國在向中國進貢的過程中,中原皇帝給予的回報往往遠遠高於附屬國的進貢,這導致許多附屬國爭先恐後地欲來中原朝貢。這樣經濟上不划算的朝貢制度只有可能存在於中國天下主義的治理結構中。如果按照現代的民族國家和民族國家的利益來看,這樣的虧本買賣是任何國家都不會做的。

  中國文化的文明先進性、文化開放性、吸收性和寬容性,中國文明特有的世界主義的「天下視角」使中國文明的同化力量空前巨大,任何一個外來游牧民族,即使在其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征服的目的往往是彼可取而代之,即取代中原皇帝成為中華的新統治者。在歷史上,文明的興起和衰落以至於毀滅本是一般規律,唯有獨特的中華文明能夠打破這個規律,就是因為中國文明的文化優越性和文明向心力所形成的,歷史上的游牧民族一旦進入中原穩定下來,第一反應都是要恢復儒學,建立漢官制,恢復科舉,成為中華文明的新傳承者。五胡亂華以後,無數匈奴、鮮卑族人士湧入中原,起了漢姓,與漢人通婚,最終融入到中原文明的浩蕩洪流中。

  因此,歷史上的軍事征服中國者,後來都被中國文化征服,往往是少數民族征服了中原,最後反而成為中華一分子,中國的疆域版圖就不斷擴大。這點倒是後金的皇太極看得很准,在皇太極在世期間,雖然佔領了明朝一些土地,但是堅決阻止部下對中原王朝的完全征服,他提出很深刻的一個問題:遼金夏,今日安在焉?征服中國的後果,往往就是民族特性被淹沒,成為中國文明的一部分。

  中華文明因其寬容和先進,因其不採取暴力的方式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反而引得周邊小國願意臣服於中華。中華文明因為其對不同宗教的寬容,而沒有產生任何對異教的迫害,反而容易使遷居中國的外來群體完全融合入中國文化。世界各國中最難同化的就是中國人和猶太人,因為中國人和猶太人無論到哪裡,都有自己的社區,都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節慶和宗教信仰,因此要同化中國人和猶太人是最困難的。

  有意思的是,雖然猶太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會建立自己的猶太教堂,參與自己的宗教崇拜,保持唯一的認同感,但在中國的猶太人卻是個例外。

  北宋時期,歐洲的猶太人由於在各地遭到宗教迫害,有一批就歷盡艱辛,移民到中國東京(今日的河南開封),他們初到中國的時候,還完全保留猶太教的信仰,建立了金碧輝煌的猶太會堂。奇異的是,在北宋的開封,回教徒、猶太教徒和當地的中國人相處得非常好,猶太人第一次在一個國家免遭宗教迫害之苦。由於猶太人嚴守舊約聖條,宰殺動物時,嚴格遵守挑筋的聖訓,因此中國人又稱其為「挑筋教」。17世紀中葉後,開封的猶太社團的猶太特徵開始逐漸淡化,今天這批猶太人已經完全喪失了自身的宗教特徵,成為與周圍中國人沒有區別的「猶太中國人」了,這是猶太人被同化的世界獨例。 這裡,中華文明再次展現出其文明同化的強大力量,不用暴力,反而使人歸心,這是中華民族海水一般地包容力量所致。
-----------------------------------------------------------------------------------------------------------------------------------

參考資料: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講師 劉濤《湯因比學說與獨一無二的中國文明》


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它是由唐加文先生髮表在《科學大觀園》上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梳理中華文明的基本脈絡》。答主本人不是很喜歡看歷史評論類的文章,總是覺得過於枯燥的,但是這篇文章卻十分吸引我,看完了也深有感觸,特拿來和知友分享。裡面的一些觀點相信也可以回答大部分知友的問題。
文章鏈接:中華文化的基本脈絡
----------------------------------------------------------------------------------------------------------------

我們一般說中華文化五千年,其實它真的跨入成熟文明的門檻,是離現在4200年。現在是公元21世紀,那個是公元前21世紀,等於對摺一下,一張紙對摺一下,我們公元後21世紀,那是公元前21世紀,中國文化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門檻。那麼文化成熟的標準是什麼?第一這種文化必須有文字,第二這種文化必須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可以小一點,但必須有居住的方式。第三必須有青銅器,所謂有青銅器就是必須有金屬冶煉,青銅的冶煉熔點很低,人類最早能冶煉青銅器就是能冶煉金屬的初步了。4200年前我們跨入了成熟文明門檻,那在世界上是第幾名呢?就像運動員比賽一樣總得有個名次,究竟是第幾名?肯定不是第一名。我們中國人喜歡稱大王,不是第一名就很難過,但事實上的確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誰?第一名是現在日子過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那個地方古代叫巴比倫文明。如果說得更大一點叫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是人類最早發現文明的地方。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某種意義上就是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時候,中華文明僅僅初露曙光,相差比較遠,他們比我們早得多了。


那第二名是誰呢?也不是我們。第二名是尼羅河邊上的埃及,這是第二名。第三名照理應該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國,一共四大文明。但是由於這六十七十年來印度的考古發現很少,而中國的考古成果是較多的。於是就有一些人在國際上把中華文明說成了第三名。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國的名次往前推的,推到第三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址是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文化,這個比較早,但這還需要國際上的認定。四大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


您可能會問,一個對後來世界影響極大的希臘文明怎麼沒算上呢?是這樣的,希臘文明,這是利比亞事件以後中國拆橋,拆到希臘一個島,叫克里特島。在這個島上發現的文明確實很早、很優秀、很燦爛輝煌。但是經過全世界的學者們的研究,這種文明是原來講的巴比倫文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儘管後來有所創造但不是原創,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還有一個文明,就是現在伊朗,當時叫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具有原創性的文明是四個古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這完全是一個逆反的狀態。留存到今天比較完整的文明確實只有中華文明。伊拉克是很少能夠看到巴比倫文明的遺留的,雖然文明古老,但是它沒有任何存檔,永遠是戰場,幾千年來永遠是戰場。所以他們自己也搞不清古代的東西是什麼了。甚至於他們的文化教育情況更是非常的差。我在伊拉克的街頭看到兩個小男孩在推車,一個11歲一個9歲。我說你們為什麼不上學?通過翻譯問他們,他們說爸爸死於戰爭,媽媽生病還有妹妹,所以我們只能勞動。我很難過,口袋裡掏出兩隻筆想送給他們,他們居然不知道這是什麼,因為他們沒讀過書、沒有上過學、沒寫過字。所以我當時心裏面非常難過,我說我多麼想告訴這兩個孩子:這叫筆,寫字用的,你們的祖先是全人類最早創造文字的人!


在埃及那是另外一種情形,他們如今連什麼是象形文字都不懂。更嚴重的是在埃及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找到法老的後裔,在亞歷山大我們現在所能遇到的幾乎都是白種人,這是歐洲侵略的混血結果,在他們的首都開羅遇到零星的阿拉伯人那也是戰爭以後混血去的結果。法老的後代在哪裡?金字塔時代的後裔在哪裡?血緣找不到了。我們在尼羅河南部的西岸找到了一個法老村,但是由於幾千年的近親結婚,他們在體力和智力上都特別羸弱,而且他們現在也是信仰伊斯蘭教,法老的後代蕩然無存。


那麼印度呢?印度表面上看起來都在,都有遺留,但遺憾的是他們無數次的中斷、無數次的滅亡,連這個過程都沒有人記述下來。他們的歷史已不清晰但是有一點知道,《大唐西域記》裡面歌頌的佛教是在十三世紀的時候,現在該佛教在印度已經消亡了。現在他們的佛教是道傳進去的。


所以,我們很難設想一個地方還有一些孩子,能夠很正常的朗誦著2500年前的老人家的話,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那是難以想像的,但是這個在中華熱土上真正發生了,所以這是一個從4200年前進入文明以後一個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


我們平常講五千年是不是講多了?沒有。因為既然我們成了到現在為止唯一還在延續的文明,如果說我們跳遠跳得特別好,就是因為起步的助跑動作應該是有很多到位的準備,熱身賽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4200年前中國進行了700年到800年的熱身賽。在這個熱身賽的過程當中,在這個起跑的過程當中,有六位偉大的王者,引領我們完成了這700到800年的準備。第一位是炎帝,第二位是黃帝,第三位我們可能有點陌生叫蚩尤,一個很難聽的名字,但是他依然很重要。後面三位是堯、舜、禹。這六位偉大的王者,為我們4200年的跨越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嚴格講起來是傳說中的人物,可能我們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資料,但大體上是這樣的:炎帝是個農業科學家,神農氏,他教會了我們中國人耕種,這很重要,在炎帝之前我們是采野果子吃,打野獸的,這完全是被動的。耕種,播種收穫這是炎帝,第一。第二炎帝發現了火,使我們能夠吃熟食,我們能夠在夜間工作,而且我們可以用火來防止野獸。第三炎帝親嘗草藥,發明了中草藥,避免了中華民族最早就有可能完全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傳染病,防止了。


那這麼偉大的人為什麼後來被黃帝打敗了呢?黃帝也許是這樣想的,黃帝覺得你雖然做得很好,但是我們現在的對敵情形太嚴重了,敵人是野蠻的力量,他要打就打過來了,所以我們要武裝自己,我們要冶煉金屬,我們要鍛造武器,我們要騎上戰馬,我們要巡視在我們的周邊,我們要發動戰爭來消滅那些野蠻的力量。炎帝覺得我安安靜靜的在過日子,老農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好?黃帝和炎帝就打起來了,打的結果黃帝勝了炎帝敗了,打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這兩位老人家渾身鮮血,面對面站著的時候,不知道幾千年以後世界上最多的人群把自己說成是炎黃子孫。如果知道的話,他們有可能就不打了。但是他們沒有聽到我們的呼喊,他們還是打起來了,我們拉不住我們祖先的衣袖啊!炎帝打敗了,黃帝勝利了,黃帝把炎帝的文明接過來了,所以我們叫炎黃子孫。但黃帝也有一個人打不過,那就是蚩尤,蚩尤管著現在山東、河南的東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帶,地方也很大,黃帝打不過他,因為他也有金屬冶煉,他也在製造武器。黃帝就像我們常人一樣,對於打不過的人對自己的部落講他是妖怪,因為文字是黃帝發明的,所以他把漢字裡面最難聽的兩個字給了他,叫蚩尤。後來由於自然的原因,蚩尤反被打敗了,黃帝又一次勝利了。那麼蚩尤的後代就只能不斷的逃跑,有的就歸屬於黃帝了,有的繼續往南遷徙,黃帝的部隊接著再追。追到什麼地方呢?貴州附近,現在的苗族據考就是蚩尤的後代。在此特彆強調,苗族的祖先不是妖怪,您看苗族姑娘的漂亮,看苗族小夥子的英俊,證明他們的祖先絕對不是妖怪,他們的美貌和善良勤勞是對祖先的一個最有力、最好的平反。


堯、舜、禹是黃帝的繼承人,一代代繼承下來,完成了這個準備,然後進入了中華民族更加重要的4200年,到了我們跨入文明的門檻。

古代的歷史我們要跳躍性的來看,再過好多好多年,到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公元5世紀前後。我們很難相信,我們都以為我們聰明,以為我們越來越聰明,其實不是,我們最多是他們的學生。最聰明的人那個時候都誕生了。這話怎麼講呢?我們來列個時間表,孔子比釋迦牟尼小14歲,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只差了7歲。這個座次大家還可以不斷的排下去,給大家造成什麼印象?聰明人那個時候全出來了,差10歲、14歲不就是同一個時期嗎?大家前後跨入了文明的門檻,然後量變到質變。到了公元5世紀以後智能大爆發,人類一起成熟了,聰明的人都一起產生了。那個時代被德國的法蘭克部學派稱為軸心時代,就是人類智慧的軸星就在那個時候。關鍵時刻中華文明沒有缺席,古希臘雖然是不原創,但是它那個時候表現得特別優秀。所以說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時候,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的岸邊打坐,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的岸邊散步。而且他們使命當中也有一個分工: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神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人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不太去考慮物,他們也不太考慮鬼神,民間信仰到處有鬼神,哲學家不思考,你看諸子百家,他這兩頭都不太思考。他就思考人和人的關係。印度哲學家思考人和神的關係,這個神不是迷信,按照我們現在的科學講超驗世界,就是超出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高層抽象天地,這就是中國哲學所缺乏的。不要以為他們迷信,恰恰是中國哲學所缺乏的。所以玄奘他們要從印度取經回來。西方哲學思考人和物的關係,主要不是考慮完全物質利益,他主要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事情。所以現在他們自然科學特別發達。

公元前5世紀前後,人類智能大爆發以後馬上進入到了帝國時代。雖然這批人在海邊思考,另外一批人在河邊漫步,思考再高深的思想,如果沒有行政資源的加持,沒有國家力量的保護,他們的思想,也將會隨風飄散。孔子算得厲害了,他的講話如果沒人聽,就算學生聽後記了下來,但學生的筆記也會很快被燒掉。那又怎麼能夠留傳下來呢?世界上聰明人多得很,為什麼留下了他們幾個?必須有行政力量的加持。必須由國家的力量來抵抗野蠻,來捍衛文明。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國,印度的孔雀王朝,一個個帝國起來滅亡、起來滅亡,最後地球上有兩大帝國,長時間的並肩共存,西半球的羅馬帝國,東半球的秦漢帝國,秦朝太短,漢朝時間比較長,秦漢帝國,壓住了地球的分量。這兩大帝國遇到了共同的敵人,叫做北方蠻族,野蠻力量,遇到北方的野蠻力量。中國的野蠻力量叫匈奴,對付匈奴秦漢帝國有兩個方法,秦始皇是造長城,漢武帝是打仗,漢武帝在位50幾年一直在打仗,培養了衛青霍去病這些大將軍和他們打仗,打的結果呢,匈奴打敗了,跑掉了,漢代也打得非常疲憊。我們在這打匈奴的時候,羅馬帝國也遇到了北方蠻族。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被北方蠻族打垮了。那麼北方蠻族是誰呢?就是被漢武帝打跑的匈奴,跑到西邊去了。他和當地的蠻族聯合在一起,經過幾代的努力,把羅馬帝國瓦解了。那是公元前5世紀了,地球上兩大帝國,一個帝國滅亡了,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慢慢長夜一千年哪!


此刻,我枯坐在靜靜的清華園裡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話,就是擔心當今和未來的年輕人在歷史書上往往看不到這樣一些很關鍵的東西。我們有些歷史書總在講著哪個皇帝和他的弟弟搞什麼陰謀,和那個妃子談戀愛,永遠講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重大的事情都沒有講,這個重大的事情就是這些東西,帝國滅亡了。那麼中國秦漢文明遇到什麼問題?也遇到了大麻煩,也遇到北方蠻族的進攻,匈奴雖然打跑了,但是北方還有很多蠻族。當時的中國被一個少數民族佔領,這個民族叫鮮卑族。鮮卑族來了以後立刻就要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中國的漢族他們會種地,我們不會種地,我們無法統治他們。所以一般認為應該是廢除農田,恢復牧場,恢復到游牧文明,那我們就可以統治了(他們熟悉的是游牧文明)。那麼有兩個策略,一個就是鷹派的策略,把漢族人全部殺光,鴿派的策略是不要殺光,讓他們成為奴隸在那勞動,兩派。但是值得炎黃子孫永遠萬幸的是在鮮卑族裡面居然出現了兩個極其優秀的人物。一個是女性,她其實血緣是漢族,在那做了太后,叫馮太后,我們不得不叫她文明太后。另外就是她的孫子,是鮮卑族裡面有一個拓跋氏,他一個字的名字叫拓跋宏,這個人在漢族的歷史書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這個人我懇請大家記住他,他非常重要,他年紀很輕,他死的時候才33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王者,但是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在他奶奶的帶領下(奶奶死後,他一個人掌權的時間不長)。在八、九年的時間裡面規定了幾個東西,一個就是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因此,第一,廢除鮮卑語,所有的官員都學漢族。第二不準再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第三遷都,從他們原來的首都,現在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遷到農耕文明的中心地,然後實行《均田法》等農耕文明的法律。最後一條鮮卑族的貴族,努力的和漢族通婚,造成血緣相通。大家不要小看,這幾條規定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成果,這個成果是人們無法想像的。首先中華文明不但沒有被消滅(差一點被消滅,羅馬文明其實當時已經被消滅了),而且更強大了,為什麼更強大了?我們的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個毛病就是太斯文了。

光有他們能不能搞成一番偉大的文明事業?不可能,缺少生命力,缺少強悍的力量。這一點,鮮卑族給予了,他們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語言,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服裝,他們丟不掉的是馬背上的雄風,他們丟不掉的是我前面講到了,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概。這一點一旦加給我們的儒家學說,加給我們的諸子百家,中華立刻強大無比。大家理解嗎?所以我們有的人不了解,以為光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就能建立偉大的社稷,不夠,一定要有北方少數民族的陽剛之氣,野性的加入,中華文明才會平衡。這是第一。


第二,這個北魏孝文帝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那就拜漢族文化為老師,而且也可以拜其他文化為老師。所以他又拜了印度文化做老師,因為當時正好佛教傳入了以後。佛教裡面有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留下的希臘文明的遺留;他又拜希臘文化做老師,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拜波斯文化做老師;拜巴比倫文化做老師。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請進來當了中華文明的老師。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去看一看,你進去就感到跟奇怪,上去以後怎麼感到是羅馬的廊柱呢?那是希臘文明的余留。那些佛像是印度文明,不然為什麼都是高鼻樑深眼窩的呢?這是希臘雕刻家的余留。希臘雕刻家經過幾次轉折以後,通過迦陀螺文化等等的余留,還有波斯文化,還有巴比倫文化,都在那裡,僅僅是雲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會。請允許我為您做個比喻,這些文明本來都很驕傲,互相之間沒什麼關係,就像我們大學裡面那些教授都很驕傲,互相之間見面的時候,禮貌點頭互相不理,但沒想到來了一個年輕的辦公室主任,把每個教授都當成他的老師,殷勤的找他們喝茶、吃飯,拉到一起開會,結果這些教授關係良好了,融合在一起了。這個年輕的辦公室主任就是我們北魏的孝文帝,文明融合了。多麼了不起!第一中華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氣勃勃的強大。第二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優秀因子融合了,這樣的話諸子百家兩個毛病克服了,諸子百家一個毛病就是太斯文沒有執行力。第二他們太封閉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文化。我們現在老在講國學,講文化,我們要看到它的毛病,毛病就是這兩個,一個沒有執行力的斯文,第二個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閉。但是在公元5世紀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這兩個毛病已經克服了。這兩個毛病克服以後,第三個優點又出來了,就是它不是主張通婚嗎?主張通婚以後,就造了新一代身體強壯,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所以,一個偉大的朝代馬上就要來了,這個朝代就叫唐代。


一個偉大的朝代就要來了,這個朝代就叫唐代。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去看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裡面那麼漂亮的石窟,中國由此邁向大唐。中華由此就邁向大唐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就開始了。而且大家注意,大唐之前的隋煬帝和大唐開創者唐太宗,他們的血緣二分之一是鮮卑族血緣。到了武則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鮮卑族。所以一個小小的民族由於它的英明的決策,把它的血緣輸入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創建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所以,我們對北魏孝文帝這個33歲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種尊重。因為,他不但避免了中華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滅亡,而且還一次性補強了中華文化所有的重大缺陷。


這個時候公元5世紀以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個時候羅馬帝國不是已經淪落了,已經進入黑暗的中世紀了。但中國由於孝文帝等人的努力又經過一百多年進入了偉大的唐朝,公元7世紀的唐朝,到現在為止還是讓人激動萬分。我們不管是在哪個地方來的人,只要是中華民族的子民對大唐都可以持有一種非常大的驕傲之情,非常了不起。當時,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羅馬城的人口不到五萬,當時歐洲一個一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是一個像模像樣的城市了。而當時大唐的首都長安城內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萬,70幾個外交使團,三萬多個外國留學生,城裡面吃的是阿拉伯麵食,用的是羅馬醫術,通用拜占廷的金幣和波斯王朝的銀幣。世界各國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場。物價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極其的少,這我們從唐代的歷史書里都可以看到。人們的幸福指數極高,證據之一是幾乎人人都在寫詩,上至太后下到船夫轎夫都寫一首好詩,而且寫得水平很高。《全唐詩》裡面任何一首詩都超過乾隆皇帝寫的那些自鳴得意的詩,唐朝是讓人羨慕的。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的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叫底比斯,一個英文的講解員在講解,他說我們這個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剛一說完她自己趕緊用英文加了一句補充,當然除了唐代的長安。她必須講當然除了唐代的長安,不講就沒有常識了。因為唐代太偉大了,太輝煌了。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個,一個就是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什麼叫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創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發布,這叫文化中心。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現在的紐約比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缺少詩意。長安那可是充滿了詩意,晚上是宵禁,宵禁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管理秩序,108個坊,坊的門關了,人只能在坊裡面活動。所以下午就很重要了,有很多很多酒吧,這些酒吧都是中亞,按照現在講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那些國家的漂亮女孩,叫胡姬來開的。傍晚時分,李白、王維這些人騎著白馬就到胡姬酒店喝酒,這都有大量的記述,他們自己也有大量的詩歌來描寫這個情景。如果你更開放,你受不了宵禁,那麼你可以往東走到洛陽,洛陽也很繁華,不需要宵禁。如果你更浪漫一點,那你繼續往東走,到揚州,那是什麼限制也沒有的了。所以他們的夢想就到揚州去,當時除了這些城市之外,成都也已經很繁華。這是唐代,公元7世紀到8世紀的唐代,中華文明發揮得非常優秀非常精彩,而且由於絲綢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不可動搖的中心了,這一點全世界都公認。


唐代很好,宋代是不是就不好了?宋代你看不好的理由很多,我們打仗老打不過人家,兩個皇帝都被人家搶走了,這個很丟人吧?好不容易有個會打仗的人叫岳飛又被殺掉了,你看宋江活不下去了、武松活不下去了、林沖也活不下去了,都只能上梁山了。好像沒人能夠打仗了,所以只能依靠一個家庭負責所謂的國防,這個叫衙門,衙門裡的男人不知道到哪去了,衙門是女將在守著國防。那麼他們的司令員是誰呢?叫百歲挂帥的老太太佘老太君,一百歲挂帥,你想這個國家多麼的荒唐?皇帝被搶走了、英雄上梁山了,國防由一個家庭的女士們管著,總指揮是個老太太。這個好多都是小說和戲劇的產物,大家不要完全相信。看看蠻好玩的,因為小說戲劇有的時候不完全講歷史,我們不能用歷史的真實來要求藝術。所以吳晗說過,我們這些搞歷史的人最喜歡看楊門女將這樣的事了,因為它沒有發生過所以看著特別輕鬆。這些年人類的歷史觀已經從朝廷興旺式轉向全民生態式。我們過去相信的全是朝廷興旺式,這個哥哥怎麼把弟弟殺了這個陰謀,這個宰相,完全是朝廷興旺式。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民生態式。宋朝如果從朝廷興旺來講不太好,但是按全民生態式來講就非常好,主要的證據是一幅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汴梁的一個商業景象的展現。按照我們現代經濟學家的概念,宋代的GDP是唐代的兩倍,它的各行各業都很發達,你看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了,從全民生態式來說宋代很不錯。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確實打不過游牧文明。幾十萬匹馬隊浩浩蕩蕩南下,你在農田裡面抓壯丁抓來的那些士兵是很難抵抗的,有再多的岳飛也很難抵抗。最後把宋朝滅了的是誰的部隊?成吉思汗的部隊,成吉思汗的部隊世界上誰抵得過他?沒有人抵得過他!他把半個亞洲佔領了,把半個歐洲佔領了,在要渡過地中海佔領非洲的時候,我們現在可以讀到非洲皇帝的日記,說成吉思汗要來了,我們趕快準備投降的儀式吧!其實,那個時候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他的後代了。宋代,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朝代。


蒙古部隊來了元代就不太好了吧?有的漢族教科書裡面老是說元代不好,說元代漢人的地位很低,時間也很短才90幾年。其實不,這是漢族歷史學家太狹隘的思維,我們今天用當代的世界思維來考慮,元代很優秀。我們舉幾個證據來證明它的優秀。第一大家知道後來歐洲終於醒來了,醒來以後有一本書使他們激動不已,他們的航海家拼了老命都要根據這本書去開搶新的地盤,新的地理大發現的這樣的一個時代,把它開拓出來了。哥倫布的駕駛台上放著一本書,麥哲倫的駕駛台上也放著一本書,達伽馬的駕駛台上還放著哪本書,這本書叫《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這個旅行家是歐洲威尼斯人,威尼斯在歐洲是最美的了,但是馬可波羅告訴歐洲人說我的家鄉不算美,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的地方在中國,他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去了好多地方,說最美的地方在中國,又富裕、又文明、又有禮貌,結果那些航海家瘋了一樣往中國走,哥倫布到死都不知道,他發現的是南美洲,他以為是印度離中國已經不遠了。那讓整個歐洲激動萬分的《馬可波羅遊記》,它寫的是哪個朝代?當然是元代。所以元代不是像我們現在有些歷史老師講的那麼糟糕,元代是非常精彩的。你看看馬可波羅的描寫就知道了,非常精彩,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覺得元代不錯的地方是蒙古軍隊的強大,是它把中華帝國的版圖安定下來了。我們現在外交部發言人說新疆從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實行有效統治,西藏從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實行有效統治。因為在唐代文成公主嫁過去那還不是有效統治。不僅是新疆、西藏,廣西、貴州、雲南也是從元代開始實行有效統治的。就是那個蒙古馬隊,正是它把大中華的國境大體安定下來的,這是元代的第二個功勞。

元代的第三個功勞藝術特別繁榮。富春山居圖是什麼朝代的畫?元代。青花瓷出最優秀的產品是什麼時候?元代。大家記住這是不到百年的一個短暫的朝代,什麼都產生了。那時候似乎中國文化什麼都有了,遺憾的是就缺了一個項目,戲劇。什麼意思?孔子沒看過戲,孟子沒有看過戲,藝術成就那麼高的屈原也沒有看過戲,這倒罷了,連李白杜甫都沒看過戲,中國好奇怪!2500年前,希臘悲劇很繁榮,印度梵劇很繁榮,中國一直沒有戲,中國為什麼沒有戲劇?但是到了元代這些問題全解決了,元代停止了多少年的科舉制度,結果使原來要考試的人,他沒有飯吃就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裡面去,說我給你們寫點東西吧?這些人裡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有馬致遠這麼一大群人,結果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的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使中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而元代的統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很高興,所以結果戲劇大繁榮,後來崑劇、京劇其實在文學上都趕不上元雜劇,趕不上關漢卿,趕不上西廂記,趕不上趙氏孤兒,都趕不上。所以元代很了不起,短短的90年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元代是非常不錯的。遺憾的是明代清代反而不好,明代清代有幾個問題一個是輝煌的時間太長了我們產生了自滿保守不開放。第二朱元璋是草根出來的,他實行了文化專制主義,文化專制主義就是文字獄,你有一個字說的不對全家殺頭,有的時候還株連九族,這個字寫得好不好對不對,完全看人怎麼解釋了。朱元璋過生日,人家說生日的生,他說你是不是諷刺我,我做過和尚,是唐僧的僧的諧音,把他殺了,拍馬屁都被殺了。在這種思維下就造成了文化思維文化創作力的嚴重的落後,再加上我們的封閉。結果從明代開始,明代國力開始很強,從明代開始一直到清代開始走向衰弱。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突然迅猛發展。歐洲夜實在太長,所以他們對黎明的感覺特別深刻。文藝復興的時候歐洲就是這樣,他們經過一千年的沉睡,夜實在太長所以他們對黎明的感覺特別深刻。而中國唐代宋代歷史上太輝煌,所以我們對黎明沒有感覺,反而走向平庸了。這是明代和清代的問題。這裡面讓我們現在有一點痛心疾首的一點就是我們明代清代的皇帝,他的腦子只管著北方的長城邊疆。實際上,世界上三種文明形態,一種叫農耕文明,一種叫游牧文明,成吉思汗他們叫游牧文明,另一種叫海洋文明。中國主要是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我們和他們打交道,造長城打仗都是游牧文明,後來關係好了不怕了,到清朝已經不修長城了,關係好了。但是對海洋文明我們一直都是井底之蛙,明代的時候出國一次鄭和下西洋,但是回來都瘋了,我們連鄭和先生死在哪裡都不知道,他的墓在哪裡我們一無所知。就是海禁的時代,結果這個教訓我們今天還在承受。海被武裝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海被瓜分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東海南海有多少問題都和明代清代有關。我們在歷史書上經常會看到一個章節,明代的時候打倭寇,我們出現了像戚繼光這樣的英雄,打倭寇確實需要打,因為有很多的海盜,但是已經被嚴重的擴大化了,有好多當時做海外貿易的人我們把他當作了倭寇。因為海外貿易在當時情況下需要武裝保護,武裝保護自己,明代的皇帝覺得你們怎麼能有自己的武裝?就把他們當做寇打了。所以如今經過歷史研究我們發現,當時的倭寇我們以為是日本人,倭當時以為個子矮的人,以為都是日本人,其實所有倭寇的最高領袖是中國的安徽人叫汪直,他死的時候留下了遺言,給朝廷講意思是開放海禁,鼓勵貿易。如果開放海禁的話,寇也成了商人。如果不開放的話商人也成了寇。這是汪直的遺言,汪直還說如果你們承認我的話,東海66個島嶼都能歸入中華版圖,都是我管的。但是我們還是把他殺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歷史誤會,就是我們的封閉、我們的保守、我們的失誤,我們的文化專制主義使明代清代兩個漫長的朝代跟原來完全沒法比了,和中國歷史上原來沒法比了。我們在文化上經明清兩代能夠和以前的文化相比,就是和孔子孟子屈原蘇東坡,和李白杜比相比的人有幾個呢?很少,也許只有兩個人,明清兩代幾百年只有兩個人能夠和早期的那些傑出人物相提並論,一個是明代的哲學家王陽明,一個是清代的小說家曹雪芹,他們能夠和前面的這些人比一比,其他的都比不上了,文化專制主義。當然我說句更悲哀的話就是近代和現代,我們連王陽明這樣的哲學家也沒有出過,連曹雪芹這樣的小說家也沒有出過,文化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創造力不斷的降低。而歐洲醒來以後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結果就造成了19世紀的中華文化的悲劇。什麼悲劇呢?就是每一個仗都是海上來的,不是長城來的。第二每個仗我們都失敗了,輸得一敗塗地。開始我們敗在遠方的英美手裡,英國和法國手裡。但是最後又敗在我們原來一個小徒弟日本的手裡,甲午海戰。至此,中華文化自信崩潰。現在,中國簽訂一個條約過去了一百多年,這個條約規定中國要向列強支付四億五千萬兩白金,這個條約是最恥辱的,因為中國當時的人數正好是四億五千萬,就是我們的曾祖父都承受過這樣的恥辱,他很可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沒見過白銀,但是也必須在血汗中賠出一兩給外來的侵略者。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當時英國德國法國的一些學者寫的書,說這麼大的一個賠款,如果落在任何一個富裕民族的頭上,叫誰賠,誰也將貧困得萬劫不復,萬劫不復就是多少年都翻不過身來、永遠都翻不過身來了啊!這是當時那個條約簽訂以後的時候,有良心的歐洲哲學家們所說的話,今天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今天可以給我們的曾祖父的在天之靈講了,我們沒有萬劫不復,我們的外匯儲備還是全球第一。想到這裡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咱中華民族實在是飽經風霜啊……畢竟中華文明走過來了,為什麼突然這一百年又過來了呢?這是4200年前的一種雄渾支撐著,在災難的時候這個民族一定有一種臨危意識,在災難的時候這個民族他有一種歷史的光榮被調動起來,其中有一些是孔子他們的優秀的設計使他調動起來了,所以他又回過神來了,成為到現在為止還是生機勃勃的一種文明。


從4200年前,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智能大爆發,孔子他們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一起思考問題。然後進入了帝國時期,我們成為地球上兩大帝國之一。到了公元5世紀那個帝國滅亡了,我們中國的帝國反而浴火重生建立了偉大的唐代,又建立了宋代,很了不起,元代也不錯,但是沒想到人家醒來了,人家一醒把我們比下去了,到19世紀我們被逼得非常狼狽,逼得最狼狽的時候,中華文明過去的一種優勢又被喚醒,所以到現在為止還不錯。這裡面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比如為什麼公元5世紀聰明人一起誕生了?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分工?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還有兩個我們完全不理解的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中華民族馬上要滅亡的時候,節骨眼上防衛北京的一個官員叫王懿榮,就是他發現了甲骨文,恰恰是他發現的甲骨文,他在八國聯軍進入的那一天自殺了,書桌上還放著甲骨文的殘片,而甲骨文告訴我們中國人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商代,四千多年前。然後就是在那兩天,八國聯軍進入北方的那兩天,敦煌發現了藏經洞,告訴大家中國有個唐代。請您允許我對這兩件事情做個比喻,就是有一個武士被人家打敗了,渾身都是鮮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自己童年的歌聲,他又拄著棍子站起來了。這童年的歌聲就是那個時候的甲骨文,就是那個時候的唐代曾經輝煌證據的發現,他又站起來了。


這是一位久經磨難唯一不死,永遠也不會被打垮的偉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華民族。

-----------------------------------------7月25日更新-------------------------------------------------------

幾天已經600多贊,看到大家喜歡並受到感動身為答主很高興。但是這篇文章畢竟不是我寫的,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所收穫即可。如果點贊的話,懇請大家去文章原出處點贊(也就是作者的博客),算是對作者的贊同和感謝了。答主只是搬運工而已。


文章鏈接:中華文化的基本脈絡


1人類文明絢麗燦爛、多彩多姿,人們都為自己的文明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樸素的感情。不過說到文明偉大之處,難免自傲自負。曾有一些韓國人出書認為自己國家是東亞文明的核心;而某些日本人說他們天皇家族有一萬兩千年的歷史;乃至一些法國人認為法語是最好聽的語言……凡此種種,都是不客觀的,從小處看,是井底之蛙,從大處看,是民粹主義,早晚會出問題,或者已經出了,即將再出。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犯這個問題,愛自己的文明,更要客觀看待她。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嗎?只能說比較悠久。討論文明的長短,要有考古證據,不然我說三萬年,他說一億年,那時間的盡頭,到底是誰的從前?實際上,中華文明,至少有3700年的歷史,這是有考古支撐的。當然啦,具體的長短,就很難說清,又會涉及一些鑽牛角尖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文明」,那就生澀無聊了。至少目前看,理智的說,中華文明上下4000年,是沒有問題的。至於5000年,則過譽了。比中華文明早的不多,但有,比如埃及、以蘇美爾和阿卡德為代表的美索不達米亞、印度的哈巴拉等等。和中華文明差不多同時的還有希臘克里特島文明、美洲的奧爾梅克等。所以中國人打不過洋人的時候,說「我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其實是自我感覺良好,歐洲文明不比中國短。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則是毫無疑問的比中華久遠且先進,咱們百家爭鳴剛進青春期的時候,埃及已經垂垂老矣了,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兩代文明,埃及5000年的金字塔就佇立在尼羅河畔,這是不得不承認的。

  但是中華文明依舊是偉大而獨特的文明,因為存在時間比較長,甚至至今存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早已徹底滅亡了,現在那裡是穆斯林的地盤;克里特島和哈巴拉與後來的希臘及印度也沒什麼傳承性——他們都是失落的文明,唯有中華是一脈相承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大致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漢字。
  中國近代貧弱的時候,曾經有人主張徹底廢除漢字,因為覺得漢字系統太落後,不適應現代社會。這種說法也有一點兒合理性,因為漢字的確是非常古老的系統。甲骨文發現的時候,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字了,說明其出現時間非常早,所以,漢字系統從古人記錄的最原始手段演化而來,既繪畫。從這個角度講,它不但比什麼英文、阿拉伯文落後,甚至比楔形文字還落後,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一個梯隊的,豈止是古老,簡直是古老。外國人覺得漢字難寫、漢語難學,因為漢字不是音節文字,這與大多數現代文字系統大相徑庭。以英文舉例,只要會某一個單詞的讀音,再掌握26個字母和一定的規律,拼寫出文字並非很難。但漢字系統就沒這麼智能。雖然漢字有繪畫的元素存在,所以按理說,可以根據文字分析出意思,但這種分析首先就要特別熟悉漢語,何況,隨著年代的推移,這種繪畫元素越來越抽象和淡薄。給一個不認識漢字的外國人看甲骨文的「月」字,他基本能明白這是月亮,因為就是畫了一個月亮嘛,但看現代漢字的「月」,就比較難了。看甲骨文的「水」,他基本能明白這個字和「水」或者「流動」有關,但是看現代漢字的「水」,他要能明白那絕對是蒙的。給他「一」,他能寫出「二」、「三」,那再問他「四」呢?他保證劃四個橫杠,那五呢?你再問他「一萬呢?」他就該打你了。何況,還有很多字的意思根本不可能靠繪畫表達,比如「尷尬」,這兩個字,鬼能猜出來它是「尷尬」的意思嗎?或者知道「尷尬」怎麼念,能寫出這兩個字嗎?絕對不可能。這不是很尷尬嗎?但是英語,如果知道「尷尬」的讀音,寫出「awkward」則還是有可能的,即便拼錯了,在文章中,配合上下語境,讀者也很容易猜出來。所以,現代文字系統,基本是「以讀音提領文字」,而漢字系統,由於太古老,變化太多、簡化太多,使得「以形象勾勒意思」這層本來的優點就已經基本泯滅了,同時, 「以讀音提領文字」的特性又非常弱——同樣一個「日」字,下頭一個橫念「旦」,左邊一個橫念「舊」,中間豎著一個橫念「田」,兩頭插出去念「申」,橫著一個橫念「目」,上下各一個橫念「亘」,壓扁了念「曰」,就是不念「日」,氣死你。當然,漢字有形聲字,但是讀形聲字的前提,就是你得本來就知道聲部的讀法。聲部有多少?英語單詞想讀出來,也得掌握字母的讀音,但是字母一共才26個。另外,英文的字母,是單向順序排列的,而由於 「象形性」,漢字的筆畫雖不多,卻是上下左右無序排列的,如果說英文是二維的,那漢字簡直就是三維立體的。比如「甲申由」之類的,「木林森」、「人從眾」、「火炎焱」之類的……總之就是玩死你。那麼,漢字到底是靠什麼和漢語向匹配的呢?話不能說絕,但是基本上——靠死記硬背。所以每個識字的中國人都應該給自己鼓掌,因為我們的確是學會了世界上最不智能的一種文字,不容易啊!

  但,恰恰就是這套極其落後的文字系統,成為了中華文明發展延續至今的最大功臣。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字不是音節文字,不表音。我們都知道,所謂「十里不同音」,各地方言是普遍存在的。假設,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漢語拼音一樣的文字系統,會怎麼樣?同樣一個你好,北京人就讀「你好」,寫也寫成「nihao」;而廣東人就讀成「累厚」,那就得寫成「leihou」;同樣一個姑娘,黑龍江人讀「姑娘」,寫成「guniang」,大連人就讀成「歸寧」,寫成「guining」……在遠古通訊極端不發達的漫長時間裡,由於讀音不同,文字會迅速分化,中國如此龐大,各地方言根本無法共通,久而久之,必會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統,文字不一樣,語言又不同,中華文明如何保證向心力?歷史漫長、世事艱難,分裂是必然的。反例是有的,古羅馬帝國疆域龐大,通用拉丁文,但拉丁文表音,隨著時間推移,語言文字系統就開始分裂成羅曼語族,直至今日成為義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 如果拉丁文和漢字一樣是象形文字,那我們今天面對的可就不是歐盟了,而很有可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文字是一種文明最核心的載體,文字分裂,文明安能長久?而中國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讀音再奇葩,寫出來的字也基本是一樣的,尤其是秦始皇以後。當然,世界歷史上廣泛存在不同語言文字的國家,但除非有一種核心文字系統做文化載體,比如漢字之於56個民族的中國、俄文之於100多個民族的俄羅斯,否則分裂只是時間問題。比如蘇丹,北部說阿拉伯語,南部說英語,分裂了;比利時,法語荷蘭語共存,估計也早晚分裂;塞普勒斯,一個道理。當然,很多國家是廣泛存在方言的,又使用表音文字,但沒有分裂,那是因為這些國家基本成型於近代甚至現代。因為人類越發展,文字分化的危險越小——發達的社會可以迅速抹殺語音的鴻溝,「方言」會逐漸消失,直至滅亡。但在漫長的古代時間裡,漢字的「不表音性」,或者說「讀音文字的互相獨立性」,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久凝聚力。

  第二,是龍圖騰。

  圖騰這個東西,如今似乎沒什麼用。但在古代,特別是原始社會,它是一種團結人心的有效手段。我們這個部落,和他們那個部落有什麼區別呢?大家都長得差不多啊。不一樣,我們部落信奉狗熊,謂之「有熊」;他們部落信奉黑鳥,謂之「玄鳥」,熊會給我們吃喝,給我們力量,鳥不會給,只會給他們部落。這是最原始的信仰,是人類在遠古時期能夠凝聚起來的強大文化元素。只不過,這個時期太古老了,可能遠比三皇五帝還古老,但是時間卻是漫長的,應該比整個封建社會都長。部落之間互相征伐,熊咬死了鳥、狼吃了羊、太陽晒乾了樹……在某一時期的中華大地上,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非常強大,他們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去和另外一些部落聯盟抗衡,古代的英雄們高喊著「為了部落」殺將出去,發現隊伍很難團結,有組織,無紀律。為什麼?因為我們部落信蛇,但是一些盟友部落不信蛇,信其他的,圖騰不一樣,沒有向心力,這仗怎麼打?於是我們的祖先一拍大腿,創造性地搞出了一個超級圖騰——龍!!!我們信蛇,所以龍基本還是蛇的樣子,但是有角,信鹿的部落也是我們一部分;有豬鼻,信野豬的也沒問題;有鷹爪,還會飛,信鳥的都進來了;還有魚鱗,信魚的也很安心了;還會噴水和吐火,信奉水火等自然元素的也高興了。看看這個新的圖騰,它上天入海,無所不能,兼容並包,有機組合,有一切你想看到的圖騰的影子。最妙的是,它還那麼神秘,讓所有人都心馳神往,卻不能得見,它是超越自然的主宰,是庇佑我部的無上存在,以至於它甚至不是單純的圖騰了,它升格為神。於是,在這個偉大的新圖騰的帶領下,這個部落聯盟腳踏實地,振興中華。所有其他的部落聯盟都被幹掉了或者吸收了,這個得勝的部落聯盟逐漸發展出了城市、進而發展為了國家。儘管在文明的發展中,龍的地位迅速下跌,甚至還有一個叫周處的敢去殺那麼一隻。但是毫無疑問,在遠古時代,龍圖騰提供了一種無可匹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什麼?因為這傢伙是編造的呀,沒這個東西,隨便一說,當然無敵了。一個蛇一樣的傢伙居然還能騰雲駕霧,連空氣動力學都不放在眼裡,在上古時代,簡直就是圖騰中的戰鬥騰。
  正是因為有「龍」這樣一個幻想出來的無比強大的圖騰,原始的中華部落才能兼收並蓄,百戰百勝。如果沒有龍,我們可能根本不長這個樣子。所以說什麼狼圖騰,羊圖騰,都歇歇吧,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嘛。

  第三,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有很多優缺點,這是所有文化的共性,愛它的,頂禮膜拜,恨它的,除之後快。其實儒家文化雖有糟粕,但還沒有壞到什麼罄竹難書的程度,只不過中國人近代受了太多欺負,產生了怨婦情節,外國人不好,少數民族不好,中國傳統文化也不好,沒這些東西,我們中國早強大了。如果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真正百分百做到,國家也不會淪落到這個樣子。儒家文化沒什麼大問題,而且是中華文明的股肱之臣。不談別的,單說一點——「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是一種入世的學說,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妻妾成群……啊,對不起,是,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的目的,還是為了兼濟天下。沒有實際利益的東西,儒家不願多談,也不願意去研究。所以,以儒家文化為導向的中華文明,是一個實際利益先行者,從古至今都是。正因如此,玄之又玄的宗教在中國從來就沒有地位。儒家思想深入高端階層,把持中國人思想上千年,宗教完全被邊緣化了。歐洲皇帝登基,得教皇加冕,君權與教權的鬥爭橫亘西方歷史,而穆斯林國家,更是把伊斯蘭教奉為一切之行為準則。為了和宗教相關的一些簡直無厘頭一樣的問題,同一宗教內部斗的你死我活,比如東正教和天主教,遜尼派和什葉派,而不同宗教之間更是大戰千年,直到現在耶路撒冷還打著呢。奧運會主辦權是絕對不可能給伊斯坦布爾的,因為那裡本來是君士坦丁堡。宗教在除中華文明圈以外的地方,影響力實在太大。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宗教國家。美國貨幣上寫著「In god we trust」,阿拉伯國家甚至憲法第一句就是「真主至大」。在中國,你能想像人民幣上印著「玉皇大帝保佑你」嗎?憲法第一句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是不是樂了?可在其他國家,就是這樣的,他們是正常的,我們才是異類。

  但異類,不代表敗類。事實證明,沒有宗教,不是中華文明的問題,而是中華文明的偏得。因為宗教實在是一把雙刃劍。說正面,它的確是可以教人向善,團結人心。可是,為什麼極端的宗教分子卻殺人不眨眼呢?極端的應該極端善良啊;為什麼不同的教派之間斗的你死我活呢?宗教不是團結人心嗎?宗教,是人類的發明,它不是從來都存在的,也早晚有一天會消亡。宗教的起源也許只是弱小的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但它卻迅速異化了。正因為宗教可以蠱惑人心,統治者們很快把它變成了萬能遙控器,以神人之間的通信者自居,於是高高在上;以不同信仰的正統者自傲,於是唯我獨尊。至少我,很難相信,揮斥方遒的君士坦丁真的相信哪裡有那麼一個上帝在保佑著他,但他還是簽署了《米蘭敕令》,不是他相信宗教,而是因為他覺得,應該讓羅馬人相信宗教。古老宗教系統的口口相傳和久遠宗教典籍的年久失修,給了統治者信口開河的機會,在玄之又玄的神秘氣氛下,所有的惡魔勾當,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披上天使的外衣。有人以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發達的基礎。錯了,基督教恰恰是西方文明發展的拖累,如果不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現在的西方無法想像。在那之前,匍匐在神權腳下的西方被新興的伊斯蘭世界摧枯拉朽般的撕裂。但很快,伊斯蘭教也走上了基督教的老路,於是你看到了現在的伊斯蘭世界。我們相信宗教建立之初的性之本善,但它很快就展現出毫無阻攔的可塑性,於是同樣的宗教,昨天還是耶穌,今天就是撒旦。

  好在中華有儒家 ,我們不研究誰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只在乎自己的兒子。所以這個文明的子民,在漫長的古代時間裡,在知識和理性之光不足以照射每一個角落的混沌中,沒有因為一天到底應該做幾次禮拜之類的無聊問題而分裂、爭吵、大打出手,甚至成為世代仇人。宗教真的可以團結人心嗎?試問哪一個宗教性國家地大物博、長治久安呢?神只能有一個,不同的神之下不同的人,也許可以相互尊重,但很難肝膽相照。何況這神,還有不同的繼承人,不同的繼承人,還有不同的信眾。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難道不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嗎?工業革命前,唯一穩定的大國就是中國,甚至比如今的中國還大,為什麼呢?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不信教,所以我們不扯淡。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作為一個從古至今未曾中斷的、並派生出一個強大的國家的文明,是有著深刻原因的。而這些原因里,至少不應該少了以上三條。有人說,要消滅漢字;有人說,要尊狼圖騰;有人說,要信基督教。他們不是壞人,但他們不懂中華之意義。可憐終有一天,漢字無人認得,神龍變為爬蟲,儒學不堪一用,則中華已亡。唯有長江東逝,不舍晝夜。


兼容性!如果你不兼容,人家只能把你趕盡殺絕,誰沒有落難的時候呢。
中國曆來沒有什麼有權威地位的宗教信仰和組織,這客觀上成就了華夏民族的兼容性,很容易和新的血液共存,因為虛懷若谷,反而在文明上吃掉了入侵者。
另一方面就是適當的抵抗和團結。為國捐軀上陣殺敵不是一個理性經濟人會幹的事,所以精明的猶太人總是被人追著打,厚道本分的日本人德國人反而容易被騙上戰場。中國人呢,這個」度「玩的很好,侵略者殺光你不那麼容易,而跟你共存也沒那麼困難。
----以下為2014年3月16日追加內容-----
不知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老答案最近突然收到好多個贊。有人贊就覺得好有動力,我自己又讀了一下,覺得這個思路還可以繼續講下去,可以講好長好長,嫌文字長的直接看三個帶下劃線的段落標題,嫌文筆臭的直接看斜體字的啟發性知識來源

第一個問題:兼容性從哪裡來呢?從「」這裡來。
地盤大人口多。地盤大所以戰略縱深大,就像俄羅斯,拿破崙希特勒打著打著就陷進去了打不動了。我們民族向來善於撤退,西晉不行了東晉北宋不行了南宋,拿空間換時間。比這更牛的是人口大,到現在中國還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更加更加重要的是,這麼多人口是一個民族。好多人都說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感化了夷族,我靠,這種話講出來你自己也不相信吧?至少在文明撞擊的開始階段,高級是次要的,主要還是大,面對數以億計有統一語言統一文化的人群,你只能被他們同化。同化他們?想都不要想。殺光他們?沒有這數億的良民,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什麼用?更何況這些溫良(辜鴻銘這個形容詞用得真好!)的人民在漢奸的帶領下非常善於化干戈為玉帛。所以,蒙古人奴役了華夏一百多年,最後變成了我們的少數民族,滿人統治華夏兩百多年,最後也變成了我們的少數民族。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大部分在海外都沒有分基地了,想「思遷」都沒有「見異」的機會。而且,我發現一個特點,侵略者殖民者有越來越客氣的趨勢,日本人比起五胡亂華比起蒙古軍比起清軍要客氣多了。我覺得這裡面一定有這樣的原因:華夏族的體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善在各種地理環境下生存,組織關係越來越盤根錯節。這種複雜性、多元性帶來的結果就是:啃他,越來越難;加入他,越來越容易並有越來越多可能性。侵略者就像身體內的菌群,你可以說他是入侵者,也可以說他是共建者。或者說這就像你吃東西,消化了他,就是營養,豬肉變人肉;消化不了他,就是積食就是陰寒凝滯就是毒,久而久之就是他來消化你,如同癌細胞擴散,如同活人變死人鮮肉變腐肉。義士的反抗就是排異機制,抵抗最殘暴的侵略者,刁民的討價還價就是消解機制,讓統治者對百姓客氣點,漢奸和順民就是吸收機制,鼓勵入侵者成為開明的殖民者,變成我們的第N個少數民族。這麼複雜精準的配合得益於這片歷史悠久的大林子養出了適度比例的各種各樣鳥。

  • 關於大傢伙的複雜性和有機性,可以閱讀建築師Rem Koolhaas的論文&。人家不只是會畫個大褲衩,隨便看幾篇他的文章都是biling,biling的思想閃光啊,秒殺那些暮氣沉沉的專家院士。
  • 關於侵略者如何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可以閱讀趙無眠的《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侵略者與亡國奴共建的中國》。

第二個問題:凝聚力從哪裡來呢?因為這是」一個「民族。
分分合合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為什麼有的國家分了以後就合不上了,而我們總能「分久必合」?一般合不上的都是帝國,所謂帝國,就是相對於民族國家來說的。本來就不是一家人,分就分了。羅馬帝國分開以後,到現在都沒合上過第二次,歐盟也僅在貨幣上實現了一致。而同一個民族一旦分開,總有人不遺餘力地討伐其它各部。百姓只是不樂意打仗,但由誰來做皇帝我們是沒意見的。只要你能打贏,我們就跟你過,只要你是中國人,你的統治就有合法性。也就是說軍閥打下了一塊地盤根本不用擔心平民的反抗,延安百姓今天唱著「東方出了個毛XX」明天就唱「中國出來個蔣XX」心裡一點愧疚都不會有。內戰中的軍人也沒那麼大的原則,一看形勢不行了馬上棄暗投明馬上想明白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道理。
可見,在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一旦某一個軍閥優勢明顯,一統天下的阻力就非常小。
中國歷史上有時也會號稱XX帝國,但漢族強大的同化能力很快又把帝國變成了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慕容復不能復國的根本原因是你說漢語你們全家都說漢語。

第三個問題:這麼「」的」一個「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請看世界地圖。
最重要的一段,待續


一曰能砍,二曰能忍,三曰不說。。。。。


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不是很準確,首先如果算歷史的久遠程度,比較文字出現的時間和開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的話,愛琴海的米諾斯文明跟中國文明出現的時間相近,而都比其他三個文明要晚。而且雖然米諾斯文明後來被邁錫尼文明徵服,哈拉帕文明也在被從伊朗高原來的雅利安人征服後變為吠陀文明,但是這兩個古文明都對後繼文明產生了較大影響,而這之後印度和希臘的文明都表現了很強的延續性。不像現在的埃及和伊拉克基本上跟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沒什麼關係。所以說「毀滅」也不算很準確。只能說中國確實是主要文明古國裡面文化延續性最強的。

如果說在歷史古國裡面為什麼中國文明的延續性最強,地理因素是主導吧。中國海河-黃河-淮河流域連成一片,其他的平原都較小,而西面南有喜馬拉雅山,北有蔥嶺和沙漠,與外界相對隔絕,這使得:

1. 由於北方的大平原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一旦有割據勢力得到這塊土地,在戰爭資源上會獲得遠超其他地區的優勢,使得內部統一非常容易,這使得發源於關中-河洛地區的華夏文明迅速擴張到整個東亞大陸地區,並在擴張的過程中與其他文明不斷融合。最後形成了巨大的人口。遠遠超過古埃及,古巴比倫,也超過了局限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龐大的人口使得中華文明即使被外族攻佔,也很難被同化。

2.與歐亞大陸其他文明的隔絕使得中國很難被其他的同等先進的農耕文明所征服。古代在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形成的大帝國,如羅馬,貴霜,阿拉伯等等都很難打到中國來,進而同化中國文明。在東亞大陸華夏以外的其他農耕文明如苗蠻文明,百越文明以及秦漢以後被同化的古蜀文明因為相對於華夏-東夷聯盟來說資源太少而被整合,中南半島、朝鮮半島上的農耕文明同樣無法對華夏農耕文明產生威脅。而游牧民族即使能夠佔領農耕文明,往往也是被農耕文明所同化。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元朝的蒙古族是個例外,但同樣中國也沒有被蒙古化),在世界歷史上,攻佔了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游牧民族也同樣是被羅馬的文化同化了。

所以總的來說,中華文明內部相對整合度高,而規模又大,但外部的威脅又較少,所以比較容易維持穩態。

此外,漢語的書寫系統表意文字(也有說是意音文字,因為有大量形聲字)可能也是個因素,西方早期有表意文字比如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聖書體,也有表音文字比如邁錫尼的線性文字B,但後來都使用由演變自楔形文字的腓尼基字母發展變化成的字母文字,這使得文字的傳承不是很穩定,當語音改變了以後,文字也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使得後人閱讀前人的典籍變得更困難。而中國人閱讀先秦的文字也相對容易,各地之間即使語音差別很大,文字也很相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文明的延續性和統一性。


漢字的作用功不可沒。
只有中國的文字一脈相承,其他的文明根本就沒有文字傳承下來。


看NHK的紀錄片,《中國文明之謎》。
漢字的作用功不可沒,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的傳承,古人的思想也是附加與文字之上的。


又想吐槽了,一大波沒學過歷史的西方中心論的傢伙跑出來秀智商。
第一件事是質疑四大文明古國,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自卑久了,對所有這類帶點自我吹噓色彩的題目都相當敏感,感覺又是某些政 治 集 團炮製出來愚民的論點,認為這是為了增加國民自信心的政治產物。看到這個題目,就有一種自己又被騙了的憤怒感。
這些人的心態,這個問題里的一個回答特別給力,為什麼有些人崇拜蔣介石?

無非是因為沒有什麼見識,咋一看稍微超出點教科書的東西,三觀就被顛覆了之後的報復性反彈而已。 自@澤地

有些人,其實俺也曾是某些人中的一員,看過某些質疑的文章,比如什麼廣為流傳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是中國人自己臆測出來的等等此類觀點,就感覺自己真相了,呵呵……

「四大文明古國」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另外不相信這個的可以自己去維基百科。

要說文明古國肯定不止四個,比如瑪雅文明等,但文明古國這個提法本身是有科學性的依據的,這幾大文明古國都是原發性的文明,分別代表了幾個能夠源源不斷誕生文明的區域,分別是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恆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

-----------------------------------不吐槽了,說說文明斷絕的問題-------------------------------------------

什麼是文明,應該包括主體的人群,和這個人群之上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知識……

文明的斷絕,比如兩河流域文明建立者的蘇美爾人,被之後的閃米特人征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消失在歷史深處,閃米特人的一隻,巴比倫人開始崛起,連文明的名字都改變了,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創者,不但自己的文字消亡了(注意:是消失了,滅亡了,而不是中文漢字的不斷演化),主體民族消失了,被閃米特人取代了,更悲劇的是古埃及,連金字塔的功績都成了阿拉伯人(閃米特人的一隻)的文化遺產。古埃及先是被波斯人征服,之後又不斷遭到希臘人,羅馬人的進攻,被強勢的希臘文明,取而代之,公元六世紀之後又被阿拉伯人取代。其主體民族,文明,文字全被幹掉了。這不是斷絕么?

再說印度,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幾個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後出現了幾個文明。大約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方圓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興起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磚蓋起的房屋,規劃嚴整的城市建設,先進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2500多枚刻有文字圖形和其他圖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後人昭示,這是一個代表著當時世界發展最高水平的文明。這就是被印度學專家稱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之後神秘衰落,古印度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的雅利安人入侵中,基本消亡。跟現在印度的文明關係不大。所謂的印度教源於入侵的雅利安人的宗教。之後為了維護統治,這也形成了所謂的種姓文化,從族群繁衍來看,沒有斷絕,但文明早已改天換地了,相當於一棵樹,伐其枝葉,上面嫁接的已經是其他樹種了。長期處於非原發性民族的統治下。當然,從文明的生命力來看,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和中華文明有得一拼。

說到印度,當然得說中國,很多人說中國人的地理條件好,從地緣政治來看,這個結論沒有問題。關鍵是看待事情的角度,這些人都是從中國是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覺得這些地理條件保護了中華文明,我看待事情的角度與之相反,這些地理條件雖然保護了中華文明,但也限制了中華文明的向外發展。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對土地的攫取的原動力 是可以耕種的土地。從地圖來看,目前的可耕種土地基本上已經是華夏於東亞地區的極限了,要想更大,就得跨山,渡洋,越過沙漠,翻過草原。

主要想吐槽的是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主體民族沒變過吧,主要的文明沒變吧?何來中華文明的斷絕一說?不過是一些河殤派過度的自我批判。
---------------------------------------------------------------------------------------------
最後想表明個態度,能不能不要這麼自卑呀,能不能不要總站在西方中心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呀,作為世界的重要原發性文明之一,有什麼不值得驕傲呢?

相關問題:
中國算不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這種說法是否成立?為什麼說印度文化中斷了?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文明好像都是在同一時期出現?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將希臘排除在外?


在抗擊外族的戰爭中,我們大可為我們的祖先感到驕傲,早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戰國時區區一國之力主動出擊匈奴,收復黃河兩岸之地。中有漢武帝出兵幾千里直搗狼居胥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後有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前面是直觀的感受,下面理性分析一下。中華文明成為是世界上延續性最好的文明有很多原因,「統一的國家」、「重忠孝的文化特點」、「人口眾多帶來的強大的國家實力使華夏族難於征服、難於統治」都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最最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具有首屈一指的地緣優勢

看看上面的歐亞大陸地形圖,紅圈是幾大文明發源地,箭頭是可能遭受的攻擊方向。

可以看到,中國因為地處亞歐大陸最東端,西面有青藏高原,東南有大海相隔,僅會收到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而且距離中東和歐洲時而崛起的大帝國距離遙遠,所受威脅是最小的。

跟中國同樣有地形優勢的是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僅會受到西北方向的進攻,但是由於距離中東和歐洲較近,經常受到大帝國擴張的威脅。事實上,無論是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和突厥人都曾攻擊印度並取勝。

古巴比倫及其後續的中東帝國實在是吃了地形的大虧,無論是歐洲的馬其頓、羅馬,還是附近的波斯,亦或是蒙古、突厥,只要是大帝國的崛起就必然吞併新月沃土,誰叫你是世界中心呢。

埃及其實也無險可守,地中海在戰時基本可當做內湖或者大平原看待,從西奈半島也可以長驅直入。

歐洲作為一整塊大平原,除了面對中東大帝國的直接攻擊外,還要抵禦來自北方的異族,維京人和日耳曼人的騷擾,更何況這地方自己就不安生,沒事就十字軍東征消滅異教徒。

正是靠著地緣優勢,中國躲過了絕大多數世界性帝國的崛起,其中包括亞述、亞歷山大、波斯、羅馬、突厥等等。

————————————————補充——————————————————
很多人覺得上面寫的虎頭蛇尾的,確實是當初寫的時候寫著寫著太累了,下面接著補充一下。如果說地理優勢是主因和客觀因素的話,華夏族歷朝歷代的人口優勢+統一國體 無疑是抵禦外族侵略的主觀因素,否則怎麼解釋印度在得天獨厚地緣優勢下的孱弱呢?

數據來源於瓊斯的《世界歷史人口圖集》和胡煥庸的《中國人口史》,單位為萬人。

上表簡單列舉了世界歷史上各主要國家的人口對比情況,可以看出只要是統一的時代,中國人口均可達第二大人口大國的兩倍。就連大家印象中近乎無敵的羅馬帝國,人口也相差漢朝2000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象徵著戰鬥力,春秋戰國時期動輒投入十萬人以上的戰爭,在歐洲戰場上基本上是百年一遇了。因此華夏族自然有資本連續抗擊外來侵略,再加上北方平坦的平原環境以及秦朝時代就建立的發達交通網,使得這個帝國大一統的時期完全超過分裂的時期。因此外族往往只能垂涎皇城的繁華而不得。更有漢唐時期直搗游牧民族王庭的顯赫戰績,農耕民族擊敗游牧民族直至首都,這是人類史上都少有的戰例。

再說回人口的事情,很多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朝之後無華夏,元與清無疑打斷了漢族的政權,但我認為中華的文化卻大部未受影響。最大的原因也是人口的問題,蒙古與滿清剛入關時都不到200萬人,如何統治人口過4000萬的漢人?不接受中國文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從兩個政權的結局也可看出,蒙古堅定種族隔離與分級政策,不到100年即被驅逐,而全盤漢化的滿清若不是國外的堅船利炮,大有延續300年以上,創造歷朝歷代壽命記錄的趨勢。

我們再談印度,這是中華民族之外文化延續性最好的國家,同樣的原因,人多,地理位置不易受攻擊,但是,這個地方分裂是常態,統一是暫態,只有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大帝國。其種姓制度的民族根源也導致這個文化對於家族的認同遠遠大於對國家的認同。印度傳統文化的喪失其實是西方殖民的那300年,不統一的國家使得西方國家輕易利用幫派之間的罅隙完全征服印度,我們回首看國內的時候,即使在最孱弱的1840-1949年間,國人也沒有完全屈服於西方國家,而又由於文化中對國家忠孝的基因,即使李鴻章、袁世凱、張作霖等人也能夠以民族大義為基本盡量博取民族利益,這點在印度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因為他們只有家,沒有國。

扯了那麼多,還是最後總結一下吧,啥也沒有圖表清楚。看看咱們的國家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這也就是華夏文明綿延4000年的原因了吧。


我來了!是的,我又要各種反對了!

本來看見這個問題不是很想回答,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是個「大歷史」型的問題,別說在知乎這個回答有字數上限的地方(這是真的,我就干過答題答到寫不下的事)。這個問題要想講好,寫一本書恐怕都不夠。而且歷史真不是見仁見智的事,尤其是這樣的「大歷史」問題,是應該有個比較明確而且經得住拷問的答案的,我要是再寫一次,「答案有且只有一個」的話,就得再一次在討論區和一些人爭論到鍵盤發燙。所以不想答。

但是,就在剛才隨手翻了一下,拍第二的答案是轉載唐加文的文章居然有接近500個贊,還稱其為「先生」,我真的坐不住了。他也配稱個「先生」!他寫的那是歷史分析還是賽詩會?
我覺得我必須做點什麼了!!!

===========================認真答題的分割線=============================

前面回答說是文化因素的請去面壁,好好想想四大文明古國能稱為文明古國的哪個沒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為什麼就中國從文字到思想都保留了下來,而別的古國不能,是只有中國的文化是文化,別人的文化都不文化么?

前面回答說是人口因素的請去面壁,好好想想四大文明古國哪個是被別自己人口多的異族征服和毀滅的?只有中國的人口數量是真的,別人家的都統計錯了么?

前面回答說是地緣因素的請去面壁,好好想想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緣因素差距大的特別多麼?百度一下地緣和地理這兩個的區別和聯繫,印度的地理優勢比中國只好不壞,古印度文明的毀滅就是偶然的么?

這次我不先說「有且只有一個了」,這次我試著帶著大家一起去探尋一下有沒有可能「有且只有一個」。

首先明晰一點,之所以完全不能接受大多數其它答案的關鍵是,這個問題討論的是文明的斷絕而不是簡單的入侵,征服與統治。言及入侵等問題可以從地理,戰鬥力等方面進行思考,但是言及文明就不能那麼簡單了。需要從文明的認定和文明斷絕的認定開始著手。

一個文明的確認需要滿足的條件,

考察一種古文化看其是不是屬於文明,國際公認有幾個標準:1.這個時代應該有城市;2.應該有文字;3,。應有大型禮儀性建築;4.應該有金屬器的存在,即有發達的冶金術。

這些是世界上比較公認的確定一個文明是否能被承認的主要條件,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由於殷商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殷商遺址,青銅器等。中華文明被認定為四大古文明之一不是梁啟超一篇滿含民族熱情的文章之後就自詡出來的,是有事實和考古依據的。
而一個古文明的有沒有斷絕,應該最底限是這個古文明的繼承者和延續者還擁有古文明一脈相承下來的文字的讀寫和理解能力還存在,這個文明的繼承者和延續者在今天的世界上有聚居地點(城市甚至是國家)的存在。如果按照這個底限的話,那麼中華文明沒有斷絕,而另外三個古文明已經斷絕的說法才能成立。

對於四大文明古國,所有的教科書上都說,

大河文明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故農業往往很發達。

聽起來真挺輕鬆,好像創建這些古文明的人類們,天生拿到一副好牌就出生在這肥沃的土地上,稍稍那麼一使勁,就把借著地理上的優勢把文明建立起來了。
事實上是這樣的么?
討論這個問題就得需要人類學方面的知識了,現在關於人類起源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是現在基於人類基因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遺傳信息來分析人類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會文化結構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分子學的興起,使得現代人的「非洲起源」說逐步佔據了上風。(這裡感謝很多師兄們的批評和指正,我確實受國內各大中早期直立人的實物展出和之後國內的教科書影響,對人類的本土直立人進化說接受度過高,而忽視來今年來人類分子學興起帶來的更新更科學的說法。所以這兩天在努力的惡補人類學相關知識,現學現賣,有不到之處請指正及諒解)
這裡也請大家隨我再回顧一下國內的新舊石器時代考古成果,
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都在什麼的地方?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周口店,這些地方除了山區就是森林,沒有一個是在大河邊上的,也沒有一個是在平原之上的,頂多是面朝平原。
再看看新石器時代,大地灣遺址、上山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河姆渡遺址,吊桶環遺址,玉蟾岩遺址,良渚遺址。看到了沒有,這時候人類才到達接近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地方。

舊石器時代從距今260萬年延續到1萬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差了將近300多萬年曆史,300萬年的時間,人類才從山地和林地來到了河流平原附近。為什麼是這樣的,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比如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是怎麼消亡的,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是為什麼以及如何遷移到世界各地的,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建造者基本上都「現代人」而非直立人。
另外關於「現代人」的來源還有「海猿說」,

由於海水的壓力和浮力,海猿在海洋中進化出了後腿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領,這就為再次登陸後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乃至於發展語言準備了條件。正因為如此,它們才得以超越其他猿類,進化成為地球上的真正的主人。
1、人類具有光滑的皮膚。所有的靈長類動物身體體表都生長有濃密的體毛,唯有人和水獸一樣,皮膚裸露光滑。
2、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皮下脂肪,而人類卻有皮下脂肪,明顯不同於陸生靈長類動物,而與水生哺乳動物相近。
3、人類通過淚腺分泌淚液以排出鹽分,控制體內的鹽分平衡,這也是水獸所具有的特徵,而在靈長類動物中確實是絕無僅有的。
4、人類所具有的正面性行為,通過出汗散發體熱的現象,也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大相徑庭。
5、婦女在水中分娩沒有痛苦,嬰兒也喜歡水,有游泳的本能,這也說明人類與水的關係非同尋常。
6、除人類外的靈長類動物對鹽類有著精準的攝入把握,而且在缺少鹽時會表現出焦躁的行為。這一點人類與他們不同,而和海豚,海豹等海生哺乳動物相同。
7、海豚在出生時,也是由一個充當「接生婆」的海豚來迎接小海豚。
8、人喜歡吃魚,貝類等水生生物,而猿猴則不。魚類中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對大腦發育有益。國外一位著名營養生物化學權威曾指出,人之所以進化到現在的程度,食用魚是很重要的原因。
9、人在潛水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稱為「潛水反應」的現象: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此時,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臟,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鐘的時間不致死亡。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

為什麼我要在這裡,花這麼多精力去現學所有的人類起源學說,和用這麼大的篇幅講這個看似有些歪樓的東西的膩?我的目的就是為了駁斥之前所有的唯地緣論,唯地理論。我們可以看見,如果是
早期陸生直立人是我們祖先的話,那麼無論他來自非洲還是我們本土,共同點是他們的祖先甚至是他們自己都是最悲慘的被驅逐者。因為最適合靈長類動物的生活地點是哪裡?森林裡。猿類吃什麼?

猿猴多為雜食性,以野果、野菜為食,有的種類也吃昆蟲或其他小動物。

這個好奇怪!怎麼會有的猿類去吃昆蟲和小動物?答案有且只有一個,無奈的進化,因為猴太多,野果和野菜不夠吃!!!(想想貝爺,除了特意給大家展示之外,他有別的不吃,非得吃各種嘎嘣脆,雞肉味的東西么?)我們繼續想,假如連續的幾年裡風調雨順,加上猿類的天敵極少(僅有虎和豹等少數貓科動物)。猴子多到這個森林承載不了。那時候會發現什麼?爭鬥和驅逐,勝者繼續在森林裡吃果子,失敗者滾出森林,見著什麼吃什麼。離開了森林的猴睡覺沒有了遮風擋雨的大樹,就只能鑽山洞,沒有了大樹,用不著胳膊在樹上蕩來蕩去,走路只能靠下肢。沒有了野果這種很容易咬得動的食物,有時候要被迫去吃點肉,你覺得肉對於猴來說是美味么?對不起,我想不是的,它咬都費勁,因為牙不行,所以牙也要進化。原來在森林裡的時候,天敵只有虎和豹,成年老虎因為體重而不能爬樹了,只有豹還行。所以天敵來了就上樹!現在被趕出森林,多了狼等等的天敵,有事可沒有樹爬了。怎麼辦?好在上肢力量還不錯,逼急了撿石頭去拍吧!於是早期的直立人就這麼出現了。(這段的細節算戲說幾句,別當學術論述看,就是給大家輕鬆一下)

所以,人類的出現還真不是什麼地理優勢,人類也不是什麼上帝的寵兒,是一群瘦弱的被驅逐者,面對惡劣地理環境用智商挖掘個體和群體的極限潛能才來的。所以,我從來都不認同人類在種群和制度上的優勢是簡單靠著地理優勢得來的。靠的是被逼無奈的智慧!

有人會說,這不對,這不符合,優勝劣汰的進化論。我想說,不是那樣的,因為「優勝劣汰」是我們課本上的用詞,我覺得關於進化論,最好的概括還是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候用的那八個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不過是我們的課本在編寫過程中覺得「天擇」有唯心和主觀色彩,所以沒用,而是用了他們覺得唯物和客觀的「優勝劣汰」。其實也不矛盾,在原本弱小的直立人適應了森林外的環境之後,他們就是在塊土地上的優勝者,你覺得再從森林裡被驅逐出來的猴能打得過他們么?

如果最終證明了「海猿說」是正確的,那麼早期人類適應並征服地理條件,到最後選擇合適地理建立文明的過程就能艱難,文明最初的唯地理論就更站不住腳了。

當早期人類的農耕和動物馴化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人類就不再是被動的遷徙了,他們將開始主動的去尋找更適合耕種的土地,然後成為農耕民族,或者是去尋找更適合放牧的草原,然後成為游牧民族。

說到這,大家會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是農耕的,為什麼?
因為只有農耕民族才需要定居,才能從村落演化出城市,因為定居才能使用相對沉重的青銅器,而文字和禮儀制度也需要靠享用剩餘糧食而不是天天去耕種的祭司們花時間去優化和傳播。而游牧民族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更原始一些的游牧採集者們也不行。

未完待續!
請大家別著急 ,回答這個問題要動用的史料太多 尤其是古印度和古巴比倫 都沒有一本書敢對那時候的事給出確定性答案的。我得挨個驗證這些史料和組織語言 這可沒有聊猴的事那麼輕鬆了。

不好意思,先說聲抱歉,這個問題太宏大,我得寫手稿組織一下再更新。
這裡先說一下,我的答案宗旨。
優勝劣汰是泛宇宙級別的真理,中華文明一直沒有斷絕原因在於過的幾千年歷史裡,因為我們在絕大部分時間裡是最優秀的。制度的創新和優化調整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另外三家在被滅亡的時候,文明不被繼承和延續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方面面對對手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論述點,大家先看看。

任何一個文明不可能不面對侵略甚至是征服,但是征服後文明能不能斷絕根本在於雙方的制度差值有多大,
低於徵服者,斷絕。(古埃及)
稍高於徵服者,斷絕。(古印度,古巴比倫)
遠高於徵服者,保留。(中國)
在歷史中 管理人民 ——遠遠優於——奴役人民 那三家被毀滅的時候都是奴隸制的。

奴隸制下只有貴族和祭司能掌握文字,他們是異族入侵是第一屠殺目標,而在非奴隸制的中國文字的掌握者比較廣泛,文明的火種就一直不會斷。什麼叫優秀?這就叫優秀。
在奴隸制中,最大多數的人被奴役,被同種族奴役和被入侵者奴役對這個人數最多的階層沒有區別,沒有區別才沒有反抗精神。沒有大多數的抗爭,反侵略就極難勝利。
等我組織完史料和順序之後,我會給出一個系統的論證。


中華文明進化出類似兩性繁殖的重生方法。(貌似還沒有人提到過這個觀點)

我不是來搞笑的~


幾千年來徹底衰落腐朽,至少有三次,周代封建文化衰微,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墮落,以及近現代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這三次,不是朝代更替,一家一姓的存續危機,是華夏以及後來的漢族文明淪於蠻夷之手的危機,顧炎武所謂的「亡天下」。

尤其在近現代,遇上底層架構不相容的西方文明,被吊打千百遍。按照@袁嵐峰 等科學工作者的說法,中華文明在近現代開始之前的這段掙扎史,算是是農業社會版本的科技鎖死,自身文明陷入了一個閉路的死循環。(參見三體中,智子鎖死人類科技)
遇見西方堅船利炮之前,我們已經落後野蠻,而且垂垂老矣。

我提一個看起來有點搞笑的的觀點,其實我們的文明就跟人一樣,它只是老了。除非跟其他文明結合,生出下一代新品種,它自己本身是不可能重振雄風的。

自然生命的永生,不是毫無可能,但這種生物體會永遠保持最初最原始的形態,不會進化,不能適應。環境稍有變遷,分分鐘滅絕。

社會結構的永生,自然界也存在:螞蟻的地下王國,蜜蜂的樹上蜂巢。
各種類型的螞蟻和蜜蜂基因里就被編輯好了社會分工角色,蟻后,雄蟻,工蟻(蜂王,雄峰,工蜂)一出生就得各盡其責,各安天命,兢兢業業,有條不紊。千百年來,當人類沿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官僚體系治理下的社會(科舉/維權/民主)的軌跡一路發展,天災人禍,幾經波折,蜂巢蟻穴中的社會結構卻還是最初的「有條不紊」的模樣。

中國古代法家學派追求過這種絕對穩定、靜態的社會形態。
他們希望老百姓拿起武器,就是為國家作戰的士兵;
放下武器,就是耕作上繳賦稅的農民。
平頭百姓不需要充任其他社會角色,所以不準集社,不準私學,不準議政。
法家試圖依靠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在古典中國鍛造出一個超級規模的蜂巢蟻穴。他們這套理論在秦朝徹底實施後,卻華麗麗地失敗了。秦也隨之覆滅。

西方當代的某些學者,以福山為代表,號稱西方民主是「文明的終結」。
倘若文明真的終結,人類社會固態化,萬物之靈反倒退化成各司其職的超大號螞蟻蜜蜂。
進化了老半天,還不如回去直接當昆蟲。多麼悲劇。

所以文明跟高級形態的生物一樣,要進化,就得折騰。
折騰對了路子,就興旺;
折騰錯了,就敗亡。
興旺了,就能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白日做夢。


文明跟各種社會組織一樣,都有自己的壽命,有自己的繁殖周期。
只不過不是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地計算,而是一千年兩千年的計算。

可惜多數的人類文明還沒熬過一個繁殖周期,就被族滅推平了。

@士雅的答案中說,文明有幾個發展階段,初生-發展-鼎盛-衰落-滅亡。中國的文明都經歷過,周期性的經歷過。問題就在於「周期性」。其他文明一旦衰落,就敗亡甚至銷聲匿跡於故紙堆里,這是正常現象。
那中國為什麼卻總能周期性的重新崛起呢?

自然界的生命形態,也是這幾個階段,新生- 發育- 成熟- 衰老- 死亡,跟文明的發展階段是一一對應的。
自然生命的延續,至少高級形式的生命,也並不追求自身的永生,而是通過與異性的結合,產生下一代生命,來延續並豐富自己的基因。
在此過程中,基因既得到延續,又得以重新排列組合,甚至發生變異,給生命帶來更多的可能。

中學生物課本上提到一個概念: 端粒縮短(telomere attrition)。細胞一旦分裂次數達到上限,端粒短到不能更短,細胞就會趨於死亡。不管你再怎麼換肺,換腎,換心,還是免不了一死。。
想延續基因,只有生殖細胞重新結合。
額,就是生孩子。

文明也這樣,當文明走向腐朽的時候,在自己身上怎麼折騰都沒用。不管是魏晉時候談玄學,還是宋朝滅掉之後談理學心學,看不到進步開放自信,反倒都是滿滿的狹隘與偏執,甚至自殘、自我閹割。
文明的基因想要永生,唯一的法子,就是給它找個媳婦,生個混血兒。

當然自個兒願意當受,找老公也行,不過娃兒跟誰姓,又得另當別論。

我們歷史上最昌盛的王朝,就是混血出身
華夏文明歷千載之演變,造極於唐宋。
唐宋盛世的肇始,不是繼承兩漢魏晉正統的南朝,反而是發源於文明邊緣地帶,混雜了胡漢血脈,篡奪了少數民族政權的隋朝。
南北分裂時,給周遭一群小番邦搞冊封的,是南朝。
北方政權的尷尬地位可以想見。
可是陳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說, 李唐的興盛, 「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最經典、最輝煌的混血文明,來自非漢家正統的北朝。


往前推一千年,在周代文明廢墟上重建華夏的秦漢兩代,沒有脫胎於齊魯晉宋等中原諸國,不是正統的諸夏。
他們都來自邊緣地帶。
秦曾被視為西戎,不通諸侯,不與盟會。
楚自認南蠻,自封楚王,不管王公侯伯那一套,有一套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但是秦漢兩代的基業,卻是關中父老、江楚子弟奠定的。
秦與楚是混血的。既有繼承了周代的文化制度,又殘存了邊緣地區的霸蠻之風。
上古版本的文明兩性繁殖。


往後推一千年,PRC的建立,也是混雜了多方精血的。
沒有千百年來社會制度和官僚治理體系的熏陶,tg不可能一夜之間平地上建起政治先進,組織嚴密,軍事一流的黨和軍隊。(對比之下,文明一片空白的非洲黑叔叔們,從獨立後一直混戰到現在。)
沒有千百萬的農民子弟,也就是KMT輕蔑地稱為「泥腿子」所匯成的滾滾河流,tg的人民戰爭也只是無源之水罷了。
沒有西方傳播來的馬克思主義,tg就沒有旗幟沒有靈魂。被扒了底褲的儒家,積聚不了這樣的號召力。

過去的一百年,生活在其中的中國人是最不幸的。
王朝的覆滅,前後近四十年的內戰,整整一個世紀、甚至持續到如今的劇烈的社會革命。
但是從千年文明的轉型角度去看,這是殘酷而必要的。

這一百年的痛,是古典文明現代化轉型的陣痛。是華夏文明與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結合後,誕生新型文明的必要前提。


你問我推翻清朝好不好呀,那我是滋磁的。
你說推翻tg?
哪兒涼快哪兒呆去。
我們的社會文化、社會結構已經做好了容納現代化的準備。
再折騰,就是草菅人命。

相比之下,次生級文明,如日本韓國之類,就沒有那麼多曲折,哪裡有大腿抱上去就好了。
中國卻不行,中國有自己的底子,未來的路,也必須自己去探索。

這是現代版本的文明兩性繁殖。

歷史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文明邊緣地區的半野蠻人,往往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甚至會產生更高級的文明。
相比於徹底未開化的野蠻人,他們接觸到文明地區先進的組織,制度,文化和科技。
但最重要的是,經過一兩代人的強人政治和深入底層的社會改革,他們做好了擁抱更先進文明的準備。
相比於文明中心地帶,他們野性未脫,精力旺盛,尚未驕奢淫逸,衰朽墮落。

宋初之後,隨著漢人文明的停滯,遼國在燕趙之地崛起成半封建半游牧國家。
契丹遼國文明化後,女真隨之從東北的邊緣地帶走出來。
最後在女真金國的邊緣,放出了蒙古怪獸。

相比於羅馬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安格魯撒克遜當年都是依附羅馬政權的半野蠻未開化民族。
類似與投靠漢帝國的匈奴,給唐帝國當僱傭兵的安祿山和高仙芝。
但羅馬帝國沒有笑到最後,日耳曼反而開枝散葉,在近現代文明史中獨霸全球。

歷史,全都是套路

說了這麼多,你有沒有聯想起,今天的西方,中國,和伊斯蘭/非洲 在當今文明史上各自的位置?


四個字:以人為本

這裡的人,不是指獨立的人,而是一個血緣關係群體。

以人為本,就不會「以神為本」,也就不會有宗教,有信仰,而且不需要有宗教,有信仰。實際上中華文明的特點,就是「以祖宗代上帝,以聖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綱常代信仰」。由此體現出來的,則是人本精神、現實精神和藝術精神。這是中華文明的三大精神。[1]

這樣的結構,非常穩定,難以破壞。

「中華」這個概念,向來是十分晦澀的。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文化認同的群體,故雖古今習俗相殊,仍然以中華自稱。

或許,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初生的「中國」了,但正是「以人為本」、「祖先崇拜」、「家國一體」,如此層層延展之結構,拓寬了中華之概念。如葛兆光先生所言,中華文化有如一個「同心圓結構」,歷經沿革,長流不竭。


因為我們有兩個優點,這兩個優點是很多民族不具備的:
1.打得過的時候一定要打。
2.打不過的時候一定要忍。
你們仔細想想,能同時做到這兩點的民族其實不多。


文化傳承問題。
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就不說了。印度是一個跟中國截然不同的文明,雖然考古證明古印度有輝煌燦爛的文化,但是他們自己之前從來不知道——中國不同,中國在現代考古學發展起來之前,就知道自己的文明傳承是什麼。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現在考古學也只是考到了商,還不甚明確。夏僅僅有一個影子……在印度,歷史上的這些輝煌在考古發現前幾乎就是不存在的。

這個就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特點,重視傳承。

另外,外族入侵對印度文明的侵害也比較嚴重。與中國不同,中國遭受的外族入侵都在發展期受到過中華文化影響,所以對中國的土地抱著貪慾,對中華文化卻又敬仰,所以外族入侵後基本上是被同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印度,入侵者多是外來文明,所以誕生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保證了統治者文化的獨立性,這種制度也是滅絕印度上古文化傳承的主要原因。


文明這個詞本身就有點模糊,至於文明是否間斷的標準也有爭議,這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以最最寬泛的標準來看,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唯二能說自始至終延續下來的,注意這裡是以最寬泛的標準來看的,除了這兩個文明,其他文明連討論的價值都沒有。而以最嚴標準來看,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自始至終延續下來。

那麼如果間於最嚴與最寬之間的評價標準,答案就出現分歧了。所以回答中國是唯一、中國不是唯一都沒有錯。歷史這東西玄得很,每個人的評價標準都不同。只要不是充滿嚴重偏見,每個人的歷史觀點都是對的。

附一張外國的歷史地圖,我很簡單的翻譯了幾個詞,供參考。最右是中國。在這個觀點中,印度和中國是唯二延續下來的。這份歷史線是1931年John B. Sparks製作的,雖然出版時間早,但重要在它表達了一種歷史觀。大圖食用更佳。


在冷兵器的陸地戰爭時代,中華文明徵服了人力可以到達的所謂陸地世界的盡頭,剩下的都是被認為不適於居住的地帶,例如東南亞,例如西伯利亞,最後才形成了大家所說的地理優勢,而內部趨向統一的傳統政治觀念使得這麼大片領土中的諸多地域文化沒有成為主流文化。


說中國地理位置特殊、隔絕的顯然是直接把統一後的中國作為中國的起始了。事實上,中國是從中原開始發展的,南征北戰,幾乎擊敗了周邊所有的民族,然後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中國周邊的民族統稱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他們都消失了,或者被中國吸收了,後來北方興起的民族被統稱為胡人,而中國後來的對外戰爭幾乎就是和胡人的戰爭了,其中最危險的當屬五胡亂華時期了,當時中國幾百年內戰,東漢末年5000W的人口在內戰中損失了大部分,導致胡人南侵,中國人被稱為兩腳羊,被當作食物,當時真的是幾乎滅族了,不過還好中國頂住了侵略,來了一波反殺,消滅了一部分民族,另一部分被迫北遷、西遷,遠離了中國,至此,中國古代再也沒有遭遇滅族之危,即使是元、清,也只是統治了中國,而沒能消滅中國的主體民族。
然後就是近代了,最大的威脅也就是抗日戰爭了,日本科技發達,軍事先進,又有文化上的優越感(日本人認為自己繼承了中華文化),中國當時人口雖然已經多到不可能被消滅乾淨(4WW),但是有可能被文化上侵略,成為亞文化民族,不過在美國爸爸的幫助下,蔣光頭頂住了這波,擊退了日本。
於是,中國文化就傳承到現代了。


推薦閱讀:

漢服能否成為國服?為什麼很少見到中國官方推動漢服作為民族服飾的舉動?
中國其他民族對漢族和漢人有什麼看法?
歷史上哪個民族可被稱為「真正的戰鬥民族」?

TAG:歷史 | 民族 | 地緣政治 | 中華文明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