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愛國情結,在外留學生為什麼回國?
先談談個人看法,我沒想過回去,如果回去,一個原因是:父母。
(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改變一下國內的狀況。)
不用談人才外流的原因。
說實話,對於我來說,相比起留在美國還是離開美國的抉擇,我更願意去爭取一種想去哪兒就能去哪兒的自由。想回國了就可以沒什麼損失地離開美國,又想去美國了或者別的國家就收拾行李出發。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值得留下的理由。國內雖然有各種奇葩的人與事,但畢竟生為中國人,我永遠無法不去面對這個既定事實而荒謬地一味追求其他;美國雖然好但是畢竟它的很多benefit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便入了美國國籍都是無法享受到的,比如文化的認同感(雖然我一直不覺得這玩意兒有必要)。
父母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我在眼前沒準還會礙事- -|||,當然我一定會想辦法多陪伴,但陪伴不意味著死守,他們也不希望我一直留在他們身邊,對此我非常感激他們的視野和胸懷。
我們不僅僅是中國人,我們都是屬於這個世界的,理應可以堂堂正正地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任意穿梭。
這是我的終極夢想,我也在尋找各種正當途徑為之努力。
——————————時光的分割線——————————————
距離寫下這個答案已經過去了快2年,現在我回到北京,努力工作認真生活,離自己的事業目標越來越近。
看到這個答案的時候覺得自己當時確實有點幼稚了,把理想當作了不遠的現實,把世間的殘酷當作自己的遊樂場。
說是心懷世界,但是每天穿梭在擠成一團的地鐵里,好像想那麼多也沒什麼用。
目標如何設置都不會有錯,錯的是離題萬里的虛無縹緲,而只有腳踏實地自己走,目標才有它的意義。
所以我不再想這些無用的結果,開始學會思考過程,思考下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
感謝各位的包容,希望可以在這世界中相遇。在美國呆了六年,前前後後看了許多人來去匆匆,說說自己的見解吧
首先說身份上的問題,
在美國,總是有個身份問題跟惡鬼纏身一樣跟在你屁股後面不放,從學校畢業後木有綠卡找工作本身就有難度,有公司的話還要去抽籤H1B,拿到之後申請移民又要做綠卡牢。。。面對如此困難重重一大半人已經給跪了
然後是專業上的問題,
我以前的學校里本科生群體裡面大多數中國人都扎堆到商學院,絕大多數都在金融,市場,經濟,少數底子硬的去學了會計,這幾個專業畢業工作的話對人脈,關係網路要求相對高一些,對於中國學生特別是那些2+2項目的學生難度很大的(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學市場的中國人去跟老美拼嘴皮子是個什麼下場),其中很多人國內家裡條件也都相對不錯,回去安排個國企公務員接手公司的不在少數,在美國High完了回國當然是很好的線路,何必在這兒變人生地不熟的死拼。我在以前的學校里五年認識的那些商學院的學生刨去嫁給老美拿到身份的女生,留在美國的寥寥無幾(可以說幾乎就是木有)
研究生的話大多是理工或者科學專業的,在國內相對比較好的學校讀完本科,過來讀研或者直博的,根據之前看到的蘭曉歡博士的研究,博士生90%畢業之後都留在美國了(我認識的博士生幾乎就是百分之百),可是你也知道,米國全國一年所有專業的博士產量也就幾百,本科生一學期就幾百上千人,根本影響不到數據。研究生的情況也差不多,能找到工作的最好,不行就接著讀博
再談談文化上的問題,
在國內的時候看美劇看大片看CCTV覺得米國怎麼樣好或者怎麼樣壞,來了之後覺得米國基本是個土鱉的清教徒國家,滿大街的太平P民,活的安逸而有樂趣,生活壓力很小,人對物質精神上的要求都不高,也很容易快樂。與此同時,國家尺度的制度建設相對完善。所以,對很多絕大多數本科生的感覺就是:米國人笑點太低,很多方面土的掉渣;物質上也沒覺得能比國內強到哪去,吃喝玩樂啥啥木有(大城市除外哈,我本科在一個大學村),然後又處處被管制(在家喝酒聲音大了會被鄰居舉報警察敲門),在這些小年輕眼裡,享受方面米國還是差國內一籌的,再加上上述說的身份找工作的問題,回國當然是不二選擇。
再就是能真正融入米國文化並享受其中的也是少數,現在學校里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除了上課之外都是天天抱團,硬生生在美國活出了自己的中國味兒,然後等畢業的時候還是對美國知之甚少,甚至回國找工作的時候發現英語都木有國內大學生好,更不用說那些留學生普遍面臨的寂寞空虛冷這種老話題了
最後我談談自己的感受吧,在美國呆了六年了,我個人對美國的感覺也一直在變化,一開始我覺得美國制度化嚴重,各行各業發展相對穩定,工作到中產,好像一輩子就望到頭了,相對另一邊的國內處在劇烈變化的過程中,感覺機遇遍地都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後來隨著了解的深入和中間穿插了一年的國內求職和工作經歷,覺得美國還是能給與各行各業一個相對公平的平台,社會關係相對融洽些,也不用事事都跟政治有關係,生活成本跟國內比也是雲泥之別,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上了這個台階,放棄還是很可惜的,所以還是放棄工作粗來接著讀研了。
僅僅是個人經歷和愚見,望輕拍,求指導
我自己的情況是, 家庭條件不錯, 父母在國內有穩定充實的生活. 現在在國外做個中產階級的工作, 但準備回國. 回國也沒什麼大野心, 也是做個中產階級.
我和妻子是這麼商量的. 假設生活滿意度分為好中差三個級別吧:
1. 如果我和妻子留在國外, 我們的父母也來國外養老.
我和妻子: 好(經濟條件好, 國外環境安逸)
我們的父母:中或差(語言隔閡, 寂寞)
2. 如果我和妻子回國, 我們的父母繼續留在國內.
我和妻子: 好或中(應該也能有個不錯的工作, 有車有房)
我們的父母: 好或中(生活了一輩子的中國, 即使有什麼缺點也早就習慣了)
3. 如果我和妻子留在國外, 我們的父母繼續留在國內.
我和妻子:中(每年見不了父母幾面)
我們的父母:中或差(每年見不了子女幾面)
我回國唯一的原因是為了趁父母還在,多陪他們。
剛從澳洲回國。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亞裔,在國外的事業發展一定是有玻璃天花板的。
可能我回國的原因和很多人不一樣。也許很多人不適應國外文化,交不到當地朋友,想念國內的生活,但我其實是完全相反。我一開始也是抱著嘗試留在國外的心態。如果單就生活而言,對我來說一定是偏好國外大城市的(目前住過最喜歡的是紐約,其次是倫敦)。我的朋友圈很少中國人,幾個月不說中文不吃中餐也沒一點問題。回國這陣子反而水土不服:出門到處都很臟很擠,地鐵的士總有股怪味,想找杯好咖啡好雞尾酒難如登天,還有其他各種逆向文化衝擊我就不細說了。總之就是,生活來說,我明顯更適應也更喜歡國外。
那我為什麼下定決心回國?直接原因其實是因為澳洲所有大公司的graduate program都要求有永居和公民,否則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能通過進一步的篩選了。不像絕大多數的留澳學生,我讀的不是移民專業,因為從一開始就不願意勉強自己讀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只為了一個永居權。我的朋友圈裡國際學生不算多,但就我知道的而言,還沒有看到哪個人事業是特別如魚得水的,基本都在做著一些overqualified的工作,為了留在當地而妥協。可能很多人覺得事業是為生活品質服務的,只要生活質量好,事業如何無所謂。但我知道如果換成是我,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一定會有不甘心。
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幾年和當地社會的接觸,讓我覺得,做為一個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亞洲人,在白人社會幾乎一定是被邊緣化的,不管你的本地朋友有多少,英語有多接近母語,文化有多融入。你總逃不開那些stereotypes貼上的標籤,你的事業會受限制,會有玻璃天花板,你的能力也許不會有那麼好的發揮空間。
我在大學住的寄宿學院就是當地社會的一個縮影。我的學院是我們學校最大最古老的兩間學院之一,因為追求多元化所以學生背景有比例控制:25%本市學生,25%本州其他地方學生,25%州際生,25%國際生。國際生里有很多的紐西蘭人,少數幾個交換學生,一些expat子女,剩下的是各國留學生,其中多數是東南亞國家的亞裔和歐洲留學生,只有很少很少的中國學生。剛住進這個學院的時候覺得大家都很nice都很好相處,但久了就發現其實是一個非常cliquey的環境,你會發現很多亞裔學生,不管英語是不是母語,都只和其他的亞裔一起出現。這樣的環境,當你是一個亞洲人的時候,你總逃不開被貼上各種亞洲人的標籤,而這總有那麼點煩人。你總免不了聽到:亞洲人都是不勝酒力的嘛,亞洲人都是只會念書的嘛;連別人說你hot都不要正常的說,而要說你是一個「hot Asian" - 不覺得聽起來好像有那麼點陰陽怪氣嗎?
但這些都還是很雞毛蒜皮的小事。我的學院有十幾個社團,有很多很多的leadership positions,但放眼望去,沒有見到一個亞洲學生在leadership positions上的。不止一個亞洲朋友在以亞洲人為主流的社團里可以做到president的職位,但在學院這個白人為主流的小社會,他們就是沒有機會。這不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嗎?而我的學院,已經是一個比社會更多元更均衡素質更高的環境了。很多人在說到國際生難以融入當地的時候總把原因歸到國際生自己的頭上,卻沒有想過,和一個外國人打交道,不僅令你緊張,也很令你對面那個當地人緊張。你是一個住在國外的人,做到這本身,你就已經走出了你的comfort zone。而對於當地白人而言,很可能他們一輩子也沒有在另一個文化里生活過,沒有交過一個外國朋友;和一個 外國人打交道,他們自己心裡也打著退堂鼓。很多澳洲人自己也承認澳洲還是一個很racist的國家,人們總是傾向選擇和自己相近的人,而不是一個外國人。這就決定了不管在事業還是生活上,你總是要比一個條件相當的本地人付出多很多的努力,而結果可能往往卻是事倍功半。國外事業的發展,networking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你作為一個亞洲人外國人,想做到和白人一樣如魚得水是很難很難的。這還不算白人學生家庭給子女提供的資源和人脈。
再看看在國外的中國人,過得比國內快活的,其實不少是藍領工薪背景的人。水管工礦工計程車司機,做著一樣的活,在國外的薪資能是國內的多少倍,當然開心。而普通留學生,做著腦力勞動,像國內校園招聘、管理培訓生這樣的機會,在國外找到同樣的機會是很難的。不是不可能,只是比起國內,是相當難。其實中產背景出身的學生,回國反而能利用起家庭的資源和人脈,再加上海外積累的經驗和眼界,發展空間很可能會比留在當地更好。就我父母的朋友圈來說,住在國外的人,其實現在狀況並不比當初留在國內的人好,甚至可以說差很多,而這裡包括很多大學教授等等受尊敬的職業。當然我們的時代不同了,狀況也會比他們那一代好很多。
當然我也有很多很多的遲疑和猶豫,覺得如果一回國就走不出來,被周遭環境改變怎麼辦。但是在我還在試圖找機會留在當地的時候,一個中國學姐和我說:現在回頭看,她的朋友里現在過得好的,都是不抱著一心要留在澳洲想法的人,而是哪裡有好的機會就毅然決然的去哪裡;回國不適應想再出國很簡單 - 大不了讀個碩士就又回來了,一切都還是一樣;而工作機會是不會留在原地等你的。這句話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可以說直接導致我頭也不回的離開澳洲。
其實中國現在的發展機遇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不僅海歸要回國,外國人都爭相要到中國來發展。我在北京上海的校友會上就認識了很多優秀的expat校友。如果你正在猶豫,那麼我的建議是多問問校友,並且仔細想想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千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如果遇到好的機會,就不要鬆手。
也許一兩年之內我的想法又會變,畢竟我並不是計劃永遠留在國內不回去了,但是如果從沒有試過在中國工作生活,我想我一定是會有遺憾不曾嘗試過。不同人對生活有不一樣的追求與理解。就我個人來說,在國外生活不圖事業、不圖金錢(觀念差異:國內朋友常用這個來加以衡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從不考慮國外生活),圖的是一種生活品質(觀念差異:國內朋友常用吃喝嫖賭來理解生活品質這個概念,所以他們當然覺得國內爽)——人們彼此之間彬彬有禮,社會秩序井井有條,住房醫療都有保障,只要把工作做好,生活上基本沒有後顧之憂。
曾回國住了幾個月,感覺就算自己開著寶馬享受(觀念差異:很多國內朋友覺得自己住高尚社區,開好車就很滿足,所以他們當然有理由生活在國內),可是路上髒兮兮的人行道,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群,很多人穿得邋邋遢遢就跑上街了,看到人也不打招呼不微笑,而且經常是一副苦巴巴的臉(外表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內在的差異)。回到小區,鄰居形形色色,業委會整天為車庫車位,移動基站物業費等事務操心。在國內的那幾個月,就想早點離開。
當然這些都是基於人嚮往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願望出發。作為一個中國人,未來肯定還會回到中國。一來父母要照看,二來金窩銀窩自己家總是自己家。
補充:
- 本人生活在瑞士,雖同為西方國家,但跟美帝情況有著天壤之別。也請大家在討論國外話題時,注意不要把美帝與西歐混為一談。
- 有人提到歸屬感,交不到朋友。我想說,交不交得到朋友更多取決於你的個人魅力,牛人在哪裡都不缺朋友。外地人在北京上海也很難交到當地的土鱉朋友。這時你會感到不入流,缺乏歸屬感嗎?有你也會說沒有,自己騙自己罷了。
總結:
- 國外好不好?國外沒有一些人想像中那麼好,也沒有一些人想像中那麼差。從沒出過國或沒在國外有正式工作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哪怕是經常出來旅遊的人),最好不要妄議國外的情況。
- 國外生活適合我嗎?很多人破釜沉舟為出國,我是相當不贊同的。因為國內存在很多對國外(尤其是美帝)的過分誇讚。對絕大部分人,出國並不能改變你的人生。那些混的好的,在哪裡混的都好,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還有,性格決定了你能不能適應國外生活,如果你是那種喜歡清靜、對生活品質講究挑剔的宅人,或者你是那種能力強有自信見誰都能侃侃而談的人,國外生活比較適合你。如果你是那種喜歡結伴聚會,不隔山差五跟死黨胡吹海侃就會憋屈的人,還是在國內老實呆著好。
這裡有不少人認為,既然在國外那就按照外國人的方式思考和生存不就完了?文化差異是必須要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國外沒有,國外有的東西你沒那麼喜歡到非要有不可。對於沒有在國外長期生活過又一心只看到國內黑暗面的人,想要讓他們去掉偏見睜開雙眼,實在是雞同鴨講。
我在美國七年,第一年覺得美國看起來很美,說不定移民也不差,第二年看過food inc之後加上各種生活瑣事看病求醫,了解到這裡驚人的愚民政治,又開始覺得美國非常糟糕。住的越久,感受到的越多,就越發感到深刻的文化差異。後來我開始嚮往歐洲,以為有文化底蘊穩重大氣的這塊大陸會比美國要好。再後來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些歐洲人。深交了解過之後才知道,比起有著深度暴虐賦稅沉重傳統的歐洲各國,美國已然是相當輕快自由的理想國。說到底,白人世界的精神都是同源的,好壞只有深淺之差,沒有本質的區別。澳洲,用腳指頭想也知道所差無幾。在白人的世界裡生活了這麼久,了解的越深入,就越清楚這種文化差異遠不止字面上看起來的這麼淺顯。它在每個人的個性和感官里,在愛好和談吐里,在社會體制和辦公室政治里,在各種人情世故以及更徹底的思維方式里。
前面有人說,為什麼非要子孫繼承中國文化不可?我再次覺得回應這種言論是雞同鴨講。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我不可避免的無法全盤接受白人的種種,而且深刻的討厭其中的某些方面。有比較才有鑒別。所以相較之下,也同時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中國文化很多卓越的方面。即使我本人的個性完全不符合溫潤如玉的審美,我依然認為中國文化勝過西方。因為喜歡自己,所以想要子孫也能得到這種福祉。道理很容易理解,可是具體入微的部分,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能明白。
為什麼要回國?具體原因很難贅述。用一句話來回答:我喜歡的東西國外沒有,國外有的東西我沒有喜歡到非要有不可。至於這些東西是什麼,見仁見智。曾在德國讀碩士。
德國很美;德國人很坦誠可愛;母校是歷史悠久名人云集的名校,只要你想,專業方面你能在這裡找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識;城市很小,卻精緻安適--關於它德國人有句諺語"世界上有兩種人,生活在此城市的人,和渴望生活在此城市的人。"
是的,這是個讓我既能認真學習,也能安心看燈看月,任著時光流逝的地方。現在想到那段時光,依然覺得溫暖。
但最終我在兩年前和男朋友做下了決定,各推了一個不壞的phd offer回來,兩年來沒有後悔過,目前很幸福。說原因我無法很有條理地說出來,簡單講一下那邊的生活吧。
事先聲明,這只是我的個人選擇,無法代表任何群體。回不回,去留肝膽兩崑崙,我無意表任何態度。
一.哪怕在中國
我第一天去學校圖書館的時候,被熱情的德國助教拉到了漢學系區。漢學系門口貼著九個漢字:「尋找知識,哪怕在中國」。
後來我知道了這句話典出是穆罕默德的聖喻「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然而如我所見,門口的漢字卻沒有譯出遠的意思。
我當時莫名覺得心裡被刺了一下,問:「掛這句話是何意?」助教有些緊張。說他並不知道這句話出處在哪裡,但他也覺得有侮辱性含義,隨後他表示:對不起,德國對中國還不了解,我想這樣的標語能破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後來我查到確切典出再去問了幾個德國人,無一例外不知其由來,只以為是叫他們莫要歧視中國的意思。
德國人的心理障礙或許破除了,但我每次經過圖書館的漢學系專區時,都多少有點不舒服。
另,圖書館裡面的中文書頗有一些珍貴的文獻與版本,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報紙期刊是來自於當地輪教人士的捐贈。我某天便看到一個德國學生認真地拿著詞典讀著一篇類似中國前boss已死,活的是只蛤蟆精的文章==!
二.歌德
因我的個人愛好,在德國時我課餘時分還在繼續學德語,以助能更好地理解德文詩歌。德語老師也會偶爾給我一些他喜歡的德人詩集,讓我有空自看。認識策蘭便是由此。
有一次讀歌德的魔王,頗覺震撼,有譯本斷不能言之壯美。興緻勃勃找了好幾個德國朋友交流,德國朋友都用奇怪的目光看著我:那個,對不起啊我們不太懂,不過其實,德國也沒幾個人能跟你深聊歌德...
同樣的境遇還出現了幾次。我們心中屬於德國的印記,其實並不很為德人自己所看重。所以在我業餘愛好德國詩歌這一節,其實反而是再次回國後看得更深——德國的日常土壤,並不能如我最初想像的,給予我足夠的養分支持。若要精專研究與討論呢,則一來限於精力與語言,二來限於人際(在國內能認識到的高水平能討論詩歌的人顯然也能遠遠多於在德國),也並不如國內來得便利。
歷史部分更甚。初來的時候老師便警告我:「在德國,除了歷史系專註研究二戰的人之外,普通人是絕不許說希特勒任何好話的(雖然他也格外強調這個惡魔是奧地利人跟德國無關),你跟人聊天時一定要注意這點。」
有禁忌便很難獲取民間的真實聲音,也不可能在閑談中遇到歷史。和我習慣的北京的哥見面就聊前朝今世,真真假假有的沒的胡侃一通大不相同。
三.導遊大叔
我在德國最暢快的一次從普魯士聊到德意志聯邦最後說到二戰,是在去布達佩斯路上跟我們的導遊,一個中國的司機大叔。
大叔談興甚濃。德國說完又開始聊中國抗戰,一個段落後他嘆了口氣說:看這麼多書好容易碰上個說的上話的,真舒坦。
大叔說他在國內是個建築設計師,著實做過不少項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妻子要求下全家來德國定居,國內的建築設計經驗在這邊不受承認,他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找工作受挫,終於在這邊投奔了幾個中國朋友,靠開車拉旅客營生。每月賺的工資很高,雖然工作苦點,但外快很多,德國福利也好,現在能讓妻子和兒子很有尊嚴地生活。
"可惜專業就扔了。"他嘆口氣。"現在什麼圖都不會畫了。"
我問他你兒子肯定是入了德國籍了?
他笑笑說我還留著中國國籍,太太入籍了。我兒子十八歲的時候有一次選擇國籍的機會。祖國強大了,不能讓他到時候埋怨我們啊。
我又問,那你覺得你兒子會怎麼選呢?
他苦笑說:哈,其實他也無從選擇了。連中國字都認不全……真是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若要回中國,他真是已經完全融不進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就希望他將來能學個他喜歡的專業,找個好工作,安安心心當個...德國人吧。別像我...…
他咽住沒往下說。
坐在副駕駛上,我逆光看著他並不具有太多稜角的側臉,莫名覺得很是蒼涼。
四.D的江湖
我所在的城市很小。華人很少,但再小的圈子也有江湖。
當地有個中國大叔D(據說是個偷渡出來的政治犯),自開了家詩社,常在華人社區論壇發作品,水平慘不忍睹,卻粉絲雲集。
D的生活來源是通過組織一些反華活動,用照片去和美國的某組織領工資,加上讓他的妻子一個接一個地生小孩,以此來領取政府的補助。我這兩年多見到他妻子感覺一直處在懷孕和坐月子兩個階段。
D在我的母校讀本科,德國學制寬進嚴出,於是他四十歲本科還是沒畢業。這數年來,他率領著一群老博士一直妄圖著佔領華人學生會。曾有一次幫學生會籌備春晚的時候,我聽到他煞有其事地密謀:現在學生會,xx部門xx部門都是我們的人,主席不足為慮,我們下一步要慢慢分化她和xx系中國學生的關係...儼然要策劃一場奪門之變的模樣。
當時我覺得又好笑又可憐。現在工作了回頭再想,更加喟然。
不知他如願當上學生會主席了沒有。他這一輩子,一半已堪堪過去了。他看不起跟德國人打成一片的華人,以愛國的流亡民主鬥士自居著,謀劃的最大目標卻不過是個德國高校的華人學生會主席,拿著自己寫的一些不入流的詩歌沾沾以中國文化傳承者自得,然後接受著一群更不懂的華人的追捧。
竟也是半生。真可怕。
五.白領姐姐
回國前申博士之餘,我們也在試著找工作--主要是歐洲總部派駐回國的這種。在參加一次博世的面試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一個姐姐。等候面試時閑著也是閑著,就聊了起來。
這個姐姐大概是三十四五的年紀,已是德國女性不修邊幅卻從容大方的氣質,沒有化妝,但自然為了面試還是穿了正裝,頭髮一絲不苟地紮成馬尾。
她說在德國畢業後在德意志銀行工作了五年,崗位她解釋了一下我還是沒太聽懂,她笑著說國內銀行沒有這塊業務。
我問你為什麼來面博世?專業似乎不太對口啊,而且這是面向回國的崗位。
白領姐姐說:「漸漸感覺到瓶頸了。德國人對我們亞非拉人士還是有點政策歧視,我的領導也是中國人,卡在中層已經十幾年了,一直無法再往上提。現在她四十多了,為了工作沒有太顧家,跟先生離婚了,雖然挺有錢,日子卻過得非常不順遂。我看她的樣子就覺得,我這一輩子努力,就為了混個現在就看得到的企業中層嗎?...所以我想趁著還不太老,回國看看。至少同胞不會因為國籍歧視我吧……但你看,我的崗位目前國內沒有對應的業務,所以我想試試其他的行業。至少我金融這塊也是懂些的,而且……我德語好。」
說到這裡她有些沒底氣。是啊,這麼多德國的海歸,德語好似乎也不算很大優勢。
我說你在銀行做了這麼久,為什麼不考慮國內的大銀行或者金融類行業,要來博世做個支持性崗呢?
她苦笑著說:我的工作經驗在這,崗位期待肯定不可能像你們應屆生一樣。但,德國的崗位設定跟國內完全不同,國內並不認我的經驗和現有職稱。現在我對中國的金融情況與業務模式也是一無所知…...去了金融機構,定崗很尷尬,人家開不起我要的薪酬,也不願和我談...…總之高不成低不就吧。
後來我博世的面試沒有下文了,也沒有再聯繫到這個姐姐。不知她最終回國了,還是繼續留在了德意志銀行。
她很有事業追求,不願一生停留在中層,但現在的她卻對自己很不自信。希望她能夠前程似錦,無論在中國還是德國。
六.蒙古大夫
我去的第一年,某次從高高的台階滾落,傷到腰椎骨,第二天幾乎無法起床。
同學扶我去醫院看,希望能檢查下骨頭是否有問題,或至少止痛。
德國醫院很可愛。等位的地方有各種小玩具、棋類遊戲,裝修的用色也並不單調,粉綠黃藍各種明媚。
我勉強歪在椅子上,等了一下午終於進去了。大夫的辦公室明亮溫馨。
大夫說:你怎麼了?
我說腰疼,從台階上滾下來了。
大夫也沒有檢查,溫和地說:要拍片子,可能要去我們城市最大的醫院。而且x光片是無法顯示骨裂初期癥狀的。
為了讓我明白什麼是骨裂,他還拿出畫筆給我畫了個骷髏骨架,又在骨架腰部畫了裂紋。圖如下……
我說那怎麼辦?
大夫說:你回家卧床靜養吧。等五天,如果疼痛加劇,不能起床了,我們就可以斷定是骨裂了。你再去市醫院拍個片子,那時候就可以拍出來了。
他調皮地沖我揚了揚畫紙。
我很崩潰,這五天就要坐等裂縫加大?
大夫說是的。我可以給你開點止疼片,但你一定不能多吃。
我於是拿著一盒芬必得和他那張畫,被同學扶回宿舍。
五天後,沒有好轉沒有加重。去找他複診。
又等了兩小時見到大夫。
大夫這次表示恭喜你,沒有骨裂。然後…給我介紹了個溫泉。葯都沒開。
我拿著一個他手繪的溫泉路線圖又回家了。
一個香港的同學借了我黃道益神油,當時還不是男朋友的同學借了我跌打損傷藥酒。最終還是用中國的土方治好了。雖然現在有時候還是會疼。
後來我很爭氣,兩年來再也沒有生病受傷,總算平安回了國。
七、小城的中國文化
我認識一名中國茶館的老闆娘。她的店裡錯落擺了不少古箏,以及各種紙墨筆硯。老闆娘會靠教西人寫中國字賺外快,還教彈古箏。
她的字大致是初學不過關水平,古箏則更糟,只會一首梁祝以備表演,還常常順不下來,節奏斷續。
但這並不影響她財源滾滾。
老闆娘有次跟我聊天聽說我會琵琶,還彈得堪堪不錯,大喜:我下月從國內進幾把琵琶,你來我這裡教課吧。
我說不能誤人子弟,我沒到那個水平。
她說:你會這個手藝,不出來賺錢不是白學了嗎?說白了,在國外還不是能多掙點錢就多掙點。老外的錢好騙。
不少華人聽說了,也都是一個觀點。中國文化在這邊是搖錢樹,會點就能賺錢。
我為此覺得很傷心。偶爾在她的上課時間經過茶館,看到幾個老外跟她學梁祝那專註的樣子,我更傷心。
回國以後我繼續學琵琶。不為了考級和賺錢。覺得非常快樂。
類似的事情還有,我們的城市年年會舉辦華人春晚。當地孔子學院院長老先生每年會表演吹葫蘆絲,簡直無法入耳。我帶著語伴去看春晚,語伴怯生生問我:他吹得好嗎?
我說不好。回頭我給你找正宗中國民樂。
她如釋重負:太好了,我也覺得好難聽。這幾年每年他都在這裡吹,我們還以為中國音樂就是這樣的呢,一直不敢評論。
機緣巧合因為某次我在論壇上看不慣D的詩,發帖砸了他一回。一個中國媽媽給我發私信,熱忱地表示希望我可以教她兒子讀詩。
我當時覺得就當打打工也沒什麼,且畢竟是好事,便說可以先去她家跟小朋友聊聊。
走進她家我頗嚇了一跳。屋裡擺著各個朝代各種風格的中國古傢具,迎面是個關公神像,像下有個蒲團。屋裡桌上是一大套如今民營企業家常置辦的茶具,旁邊擺著古琴,簫…
整套房子彷彿是個中國陳列櫃。看得出主人很拚命地在保存著她所認為的中國文化。
小朋友見到我進門也不抬頭,低著眉很矜矜地在大聲地念論語。
家長很得意地問我:李老師,你看我家如何。我家的孩子可是三語寶寶,我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他肯定比國內的小孩強遠了。
我諾諾道:很好,很好。
後來我沒有教她家孩子讀詩。這個家庭的氛圍讓我覺得壓迫感太強。我甚至很惶恐地想像了一下,將來我的小孩在這麼一個屋子裡讀論語,我得意洋洋地跟人吹噓他三語教育,不廢傳統的樣子,有點不寒而慄。
真正好學和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家,不該是這樣的。蒙學時候讀個四書就能把家長得意成這樣的環境,我有點害怕。
當然若我們留在德國,可能我們的孩子還未必能做到這點,十之八九會變成布達佩斯司機大叔的孩子那樣…
我不能接受。
零碎的小故事還有很多。不是德國的問題,不是德國人問題,也不是在德華人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我自己和這片環境不能很好地契合起來。
於是我回來了。我愛北京。
半月前在北京看世界盃德國奪冠,開心得瘋了一樣。但,我也並沒後悔自己不能在德國瘋這一回。
順便說下我這一屆畢業的幾個留在歐洲的中國同學動向。
一個在義大利讀博,一個留在了母校。都在歐洲四處逍遙,校內的照片一直是風景如畫,女朋友也換了一個又一個。
一個在當地中介機構幹活,專門接待華人旅行團,拿到工作簽證。他老婆也是我的同學,在淘寶開了店鋪,做奶粉代購。轉眼兩年。
一個在當地奢侈品商店憑藉自己的中文向旅行團賣表。提成豐厚,攢了很多錢。
一個在德國的kpmg工作,算是沒脫離我們的專業。天天叫著德國產假兩年請賜我個老公。
一個在華人火鍋店幹活,拿到了工作簽。
五個被考試卡著至今還沒畢業。
就這樣。
這是昨天發在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我認為的愛國主義——我們為什麼要回國?》
討論愛國主義,在中國現在是不時髦的話題了。我認為這是好事。記得小學時學課文,有個故事說有位老外在路上掉了一角錢的硬幣沒有撿起來,解放軍同志非得讓人把錢撿起來,並義正言辭的說「這上面有我們中國人民共和國的國徽!」當時看了覺得真為中國人長臉,現在想想有點不大對——總覺得這個故事透著一股子自尊心過強,敏感脆弱愛較真的勁。小時候愛國教育總在說,中國被欺負過,現在要不能再當孫子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憤怒的焰火才能真正的團結中國。「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我有我驕傲的倔強」,其實國際友人只是不明白你想幹嘛,覺得你出離憤怒的樣子匪夷所思。
中國的愛國教育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教人們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長江長,黃河壯,東北三省好風光,所以我們愛我們的國家。要按這種模式,去過的地方里,我最喜歡巴西里約,站在基督山頂,山夢幻水夢幻,我以為自己在拍迪斯尼大片。美國大峽谷也不錯,空曠靜謐,露營時漫天的銀河星光,我看一宿都看不夠。聽說非洲很多國家也美得很大氣,南極也是我想去一個目的地——總之,中國是極美的,但決算不上最美,要按山好水好來決定愛不愛國,估計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要叛國的,畢竟關於美的標準太不統一——日本也美啊,那種精緻典雅的美,能讓人屏住呼吸心存敬意的。
愛國教育還有一個邏輯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為了這五千年,我們也得愛國。這麼說我是離不開紐約了,那麼多博物館藝術展,我挪不開步子,光是莫奈的睡蓮我就能看一天。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都是人類智慧史上的明珠,實在是沒法分個高低,非得分個高低倒真顯得我們太好勝,太小氣了。
其實關於愛國主義,我最喜歡楊絳的《我們仨》里的話。解放戰爭前夕,楊絳錢鍾書被人勸著趕緊離開中國,但他們沒有走。夫妻二人牛津學歷,一身才華,去國外絕不是無路可走,他們也並不是對解放後的中國多麼樂觀,他們知道自己是「最沒用的知識分子」,只怕是不新中國被重視的。「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楊先生不從主義出發,不過誇祖國優越,也不對祖國有太高期望,切實分析,不過是因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意,不願意受在外被凌辱歧視的罪。
看《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李光耀被提問「新一代新加坡人是否會像老一輩一樣愛國?」李光耀說:「不太可能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世界才是他們的牡蠣。」在信息和人員流動都如此頻繁的時代,試圖用愛國主義來將人留在故土,是太困難的事情;而且人的成長背景也不僅僅是故土,而是全世界的訊息和變化的空間。也許會有人感嘆,為什麼中國在積貧積弱的時候,錢學森鄧稼先這樣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都願意回國,現在中國發達了,反而留不住人了嗎?我們必須承認當年一流的科學家願意回國,是個人在物質條件和科研條件上都做了很大的犧牲——需要犧牲來完成的事業對人的要求太高了,是很難持續的。科研人才水平再高,也只能做符合人性的事,唯有等價交換才能走的長遠。
但我走過一些國家和地方,我反而對中國的吸引力越來越有信心。每次聽別人提到「外國的月亮圓」時,我總擔心他們沒有真正的在那個緯度生活過。對中國的信心一是因為中國人的勤奮和危機感。現在中國GDP增長已經破7接近6.5了,舉國上下一片悲觀,覺得好日子不久了——我的天,巴西印度已經連續幾年在0增長徘徊,去年巴西還是負增長,中國只是在總體量增加後的正常增長速度,就算降到4%也還是世界發展的強大引擎。其實我和很多國際友人交流,大部分都認為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隻是時間問題。
工作需要會和各個大洲的人打交道,中國人一線城市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雖然離歐美一流公司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在英文水平、行業經驗、職業習慣上)但是工作效率肯定是比第三世界國家甩出幾百條街。非洲那是一個回復郵件接電話要看心情的國家,一些中國公司在當地設代表處主要是為了上門催促對方要記得回。。。郵。。。件。。。巴西狂歡節前後一個月基本大家都無心工作,去拜見客戶都是心不在焉,可我知道不少國內的同事都是過中國年前一天還在出差,只能祈禱飛機不要晚點能夠趕上年夜飯。就像我一提起非洲的合作夥伴就頭疼,中國人的敬業精神和危機意識,真的可以評為one of Best Partners inthe World(全球最佳合作夥伴之一)。
公平的說,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之高,真的讓很多國家羨慕。巴西里約是第二大城市,人口630萬,總共兩條地鐵,全程16公里,上下班交通堵得一塌糊塗,上下班時間從酒店去機場要提前4個鐘出發(正常開車1個鐘);里約和聖保羅之間不過500公里,全國第一和第二大城市之間主要交通是飛機!!!因為高速實在太爛,雙向二車道,500公里要開6個小時,路況趕不上我國省道水平。高鐵的安全性另說,但是珠三角主要城市一個鍾經濟圈,廣州到深圳130公里,高鐵40分鐘,票價80塊人民幣(15美元)——可以對比一下美國唯一的「高鐵」Acela高速火車,連接東北部走廊(華盛頓/紐約/波士頓),700公里要7個鐘,和中國T字頭火車差不多,波士頓到華盛頓要200美元。
更不要說中國強大的人口優勢——除了人口紅利對製造業的拉動,服務業也滿意到爆!我在美國生活時去沃爾瑪總會蒙圈,因為超市真的太大,服務人員太少,我找個東西要前前後後左左右右花十多分鐘。記得有一次在美國相機壞了要換個零件,零件3美金,服務費100美金。。。這和我們中國華強北中關村的差距也太大了吧!現在中國各種生活類app,上門怎麼便捷怎麼來(是的這個點了我剛抽空約了個明天上門幫忙做清潔的阿姨,美甲按摩也可以上門弄了,感覺有點怪所以我還沒有試過),真!的!太!爽!還有中國醫院!!!雖然被中國人民廣大吐槽,但是真的比美國歐洲香港公立醫院便捷太多,發燒要打點滴不用提前三個月排隊準備。。。有次出差前一天腸胃炎,我就在樓下社區醫院(步行3分鐘???)打了一天點滴然後第二天還是活蹦亂跳的起飛啦!
中國還有很多其他優勢啊!中國女性的地位雖然比不上強勢的歐洲女性,但是和亞洲其他國家(日本韓國印度)比已經好太多;中國吃的,我的天,我走到哪都不能沒有一百多種菜系(據我個人的不完全統計)的環繞啊!中國的護照,雖然不如歐美好使,但是美簽10年新加坡簽3年歐盟簽3年,這些正在逐步放開的地方真的是很吸引人。如果一定要說中國最大的不好的話,就中國人的焦慮感,漂浮在空氣中,如影隨形,讓人很不舒服。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30歲的人每天只想過朝九晚五的生活,下了班就想回家看看電影看看書澆澆花,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墮落?」我的天,每天工作8個鐘,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時間花在朋友家人自己身上,不應該是一個正常的人應該有的日子嗎?為什麼大家會覺得這個不對勁?我們祝福那些衝鋒陷陣獲得掌聲光環財富的人,但是我們也應該接受只是想要上好8個鐘的班是正常的,而且社會應該給正常的人足夠的物質基礎保護。我自視是一個非常樂觀開朗陽光的人,但是在國內這種「我不能輸給別人」「我分分鐘都在錯過什麼」「平淡的生活真的是沒有意義啊「的焦慮感,有時也會影響到我的心情,要自己非常強大才可以轉過彎來。
中國有很多好,也有很多不好,我不是什麼愛國主義者,我也不鼓勵別人這樣做——我希望我們都來做很現實、很實際的人。其實我覺得祖國正在變得更自信,因為就好像兩個人談戀愛,正確的方式是靠自己的魅力去吸引對方,對方會自覺地向你靠攏,得到了想要的回報,也會自覺自愿的付出,而不是用一些道德教條去約束強迫對方,這樣不能持久,對方也不會開心。有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回國,我總是很誠懇的說「如果****,可以回來;如果@!#¥,就沒有必要。」我覺得不管什麼人,做什麼選擇,都不應該是因為什麼主義,而是因為權衡了利弊。
我不會因為什麼歷史仇恨、自然風光、傳統文化就愛我的國家,但我也絕不把我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人文環境(特別是吃的)、敬業的同胞、上升的國際地位等等當做理所當然——實際上,他們不僅僅不是理所當然,而且得來不易,是我們走錯一些彎路又掰正過來,是我們那些值得尊敬的同胞用自己的時間、汗水和聰慧去賺來的。原來胡適說「最真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我希望的輿論環境是少談無私奉獻,少談忠貞愛國,而是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去努力的發展自己,去爭取自己的想要的東西。可以選擇對國家充滿信心,把握這個國家發展的機會;或者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環境,我都覺得特別的棒,特別的好——以及,只有內心弱小的人才會去道德綁架對方,真正強大的人只講求公平交易。
其實大道理就是馬斯洛需求原理,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所有愛國主義這種宏觀情緒,第一步還是回歸愛自己,愛家人,愛生活,至於愛不愛拉芳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愛自己。否則,無法想像一個連家人都不愛的人會大愛祖國。看到那種不由分說一往情深「愛國主義神經病們」,我一般繞道而行。否則腦門上容易挨上一塊愛國主義磚。
藉此機會我來講講自己的經歷吧:
我是2012年7月回國的,已經大半年了,從我個人經歷來說,雖然我的所有家人(除我之外),還有當時的女友都生活在悉尼,但是我還是毫不猶豫讀完悉尼大學Master當即回國。出於2個原因:
1.我個人價值的實現,我是個碼字的,會且僅會這事兒,在澳大利亞碼中文,不過就是閱讀量有限的華人報紙期刊上的約稿,而且這些讀者以50,60歲的第一代移民為主。在澳大利亞的年輕中國學生要麼不閱讀,要麼就閱讀國內主流互聯網媒體,比如騰訊。在悉尼很難實現自我價值。當然你可以說哈金,哈金的意義就在於獨此一份,多了就不叫哈金了。但是我回國了就不一樣。我能在更好更重要的平台實現社會價值,也是決定簽約騰訊《大家》專欄的理由。
2.作為「翻牆第一代」,對祖國現狀,我有一個跌宕起伏的認知過程。無論極右分子,還是極左立場,我都不認為代表最廣大最基本的人群。今後三十年之內,中國都是全世界資本和眼球的焦點,對,三十年內,中國都是舞台中央,那麼我輩中人,互道一聲,生逢其時,豈不快哉?目睹這片土地上一場可能會發生的巨大變革,並且親歷其中,作為一個小小的分子略盡綿薄之力,這難道不比在國外能吃上一點健康食品,不用喝豬肉排骨湯來得更有意義么?
3.另外作為第二點延伸,我見過不少海外民運人士,他們與互聯網時代脫節的觀念和影響力更讓我明確,能改變這片土地的唯一方式就是回到這片土地上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可惜的就是他們這一批人,固然有不少裹挾私慾,但是更多數是20,30多年前那一代人里最精華最頂尖的頭腦,但是最好的年華和精力都可惜被卡在時代的巨輪里動彈不得。
而我深信,互聯網是推動這一切變革的基礎力量。所以回國之後,看到韓寒正在互聯網折騰,我一拍即合,投身其中。另外電影是我本科碩士專業,也會繼續努力。
我輩中人,點滴努力,昔年種柳,依依漢南,樹猶如此,豈能旁觀?現在美國中部時間21:47,剛到家,看到這個,寫一小段吧。
現在在美國一家tech公司做UX Designer, 薪水還可以,有公司股票之類的福利,算能養活自己還能養個車貸之類的,想買什麼也可以買到,住的房子比北京實習的時候不知道好多少倍,室外就是泳池,健身房,開車上下班只要10分鐘就到了,陽光明媚,街道整潔,總有各種活動,music festival, 馬拉松,交互科技。到處都是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工作環境好的令人訝異。
我工作的內容也是自己喜歡的,美國機會很多,只要努力,有規劃,再加上點天賦,amazon,google之類UXD最嚮往的大牛公司也為你敞開大門,entry level就能pay到8k或者更多,升到senior就更別說了。當然,即使是普通的公司,福利待遇也甩國內很多倍,總之,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很美。
但是我還是覺得我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回去。
美國的留學和工作經歷對我而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修了自己熱愛的專業,學到無數以前沒接觸過的新東西,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也認識了很多有各種經歷和背景的小夥伴們和教授們,有些則會成為一生的朋友。畢業很快找到還算不錯的工作,同事相處也比較愉快,社區的鄰居們也很友好,還有熱愛騎行的帥小伙兒們住在樓下,想的話隨時都有活動可以參加, 每天窗外樹影婆娑里的鳥鳴聲會向我道早安,朋友們時不時出去嘗嘗新開的飯店,或者開車穿過55號公路,沿途全是的風景。
但是,還是更喜歡國內的喧鬧。尤其是在父親去世之後,我發現曾經堅不可摧,能保護我的那堵牆就這麼不見了。曾經我的夢想是自由,但經此之後,我更懂得了我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人群讓我感到快樂和放鬆,尤其是北京,半夜還無比熱鬧的酒吧,熱鬧的鼓樓,好運街,各色博物館,話劇,地下音樂和花樣百出的食物,社會認同感和話語權,朋友和家人都在,不用為身份,稅,貸款,工作和各種各樣不必要的事情擔心的安心感,等等。
和在北京做互聯網的朋友們遠程合作項目和聊天,能感覺到他們敏捷的頭腦,還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激情。
我enjoy美國的生活,在這裡我知道了nb的人到底是怎麼努力才得到成功的,我知道每個看起來幸福的人都付出了多少努力去換取現在的生活,我嘗試了很多之前沒試過的東西,學到了很多,甚至矯正了自己的某部分畸形的價值觀,成為了一個更好也更有價值的人。
美國讓我堅定的朝著我的路繼續前行,但中國卻是我心底真正的家。有些生活上的事情,在國內的國人,已經剛到在國外沒待幾年的留學生們可能體會不深。我記的mitbbs上有個很火的段子的大概是這麼說的:
在美國的生活無非就是幾個老中家庭周末搞potluck, 下了班琢磨著汽車換油和割草,娛樂的唯一寄託是amazon上找deal、地下室打乒乓,苟延殘喘。生個兒子怎麼教都不肯講中文,老頭老太孤苦伶仃一生最後客死他鄉,最終在chinatown的一個廉價殯儀館火化。
雖說段子是有點誇張了,但是我旁邊三大幾四十來歲的已經拿到綠卡穩定下來的普通中國人怎麼看怎麼符合這種狀態。他們的臉我總覺得比國內他們的同齡人老氣得多。物質生活已經安定下來的人都活得這麼猥瑣,那些還拿著h1b工作簽證膽膽戰戰的排綠卡的中國人就更滄桑了,你覺得喜歡這樣嗎?我是受不了。
正要回國的告訴你我的原因:
老子在澳大利亞這個鳥地方找不到工作啊!!!!!
面試了一大排,要不然就是坑人的,要不然就說要啥啥工作經驗和PR
我了個去,我剛畢業啊,畢業生沒有人權是么?!簡直就是……
PR我要有的話我會這麼苦逼的找工作?光PR就可以搞到手8萬澳元了好不好……
算了,回國打拚吧
我一直覺得知乎上有些人特別有意思。
如果有人問我:你為何不去做運動員/藝術家/作者/歌手/演員....
我肯定回答:因為我戰5渣沒能力啊。
但有些人不一樣,他們怎麼會和我一樣戰5渣呢?
他們一定會特別高大上的跟你說:
我不做不是因為我不行,恰恰相反,我明明可以做,但我就是不想做,我覺得這些道路不適合我,這些圈子太狹小束縛了我的發展,這些人歧視我不給我機會,我覺得這些東西不符合我靈魂深處的需求,我有其他更適合我的選擇,所以我雖然無法證明我有能力做,但我就是不做,我也不准你說我沒能力做,因為我只是不想,不是不能。。。。
————————
很多中國人在美國生活5年,卻連5個能夠一起下館子吃飯的美國人都找不到
再加上中國人又不多,結果社交圈子就是10個人到頭了。這樣的日子當然過不下去
在mitbbs上成天叫囂的大多都是這類人
很多人身在美國,卻寧願開一個多小時車去chinatown買菜,寧願裝衛星電視收看CCAV,寧願在電腦上看華語連續劇,寧願下載盜版中文書,寧願見不到中國人就不開口說話。。。然後回過頭來告訴你,美國真無聊。你說這種言論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開拓新世界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口口聲聲不想迎合別人,恕我呵呵,說這話的人多半只是缺乏社交能力而已。
如果你有10個會主動叫你去做客的白/黑人朋友,你自然就會對附近的球賽、音樂、酒吧、登山、滑雪、釣魚、沙灘全都了如指掌。
美帝的缺點有千千萬萬,但至少先混成這樣再來談萬惡的美帝好么,否則都是耍流氓。
文化差異當然有,但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交不到朋友的層面。即便只是10個泛泛之交,也足夠填充日常生活,這一條都沒達到的人,還是不必談什麼文化差異了。那叫缺乏溝通能力(or,語言能力),不必扯什麼歸屬感。
再說了,國內那種一起玩泥巴長大的弟兄情誼,長大之後本來就很難找到,我不認為這和國籍有什麼關係。
當然,我沒說美帝一定好,如果你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本回答不合適你。。。那很簡單,說明我說的確實不是你唄。我也沒說這麼簡單粗暴的吐槽就能總結所有海歸,請不必特地代入自己,更不必特地覺得我特地在罵你,何必特地自找不自在呢?
又當然,因父母親人回國的不在我吐槽之列。求輕拍
又又當然,因各種中餐美食而毅然回國的吃貨大帝們...壯士,請受小弟一拜
既然很多人問,你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指指點點,那麼我就統一回答了:
呵呵呵呵,本帖在自黑啊。
如何,夠酸爽了嗎親?
避免你們說我帶路黨,我來表個忠,我黑美帝也一樣很兇殘:
「六分之一的美國人沒有飽飯吃」是真的嗎?
如何評價近期美國對 Ferguson Decision 的抗議?
————更新————
既然說到吃,我賭上作為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就來談談美帝的食物。
我當然懷念國內的羊蠍子、水煮魚、干鍋雞,blablabla... 但同樣,如果回國,我也一樣會想念美帝的牛排、培根、三文魚、大龍蝦,blablabla...
你天天吃pizza當然會想念熱乾麵,但逼你連吃三個月熱乾麵,我包你聞到cheese香味就立馬跪舔。(以上感慨摘自某海歸的真實故事。。。信不信由你。。。)
西餐如果真像很多人嘲諷的那樣一無是處,那麻煩誰來解釋一下,肯記麥記這種垃圾食品在國內是怎麼火起來的?
傳統美國食物當然比中餐單調,但也有其可取之處。漢堡有幾種煎法,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來。更不要說美帝吸收了不少國際化元素,義大利香腸、西班牙火腿、巴西烤肉、俄羅斯熏魚、中東豆泥、墨西哥卷餅、加拿大楓糖,blablabla...我大膽猜測,這些東西有人一半都沒見過。
至於日韓印、新馬泰這些亞洲菜我都不想提了。除了美帝這個大雜燴,別處真吃不到那麼多各國風味。
我考考您,請隨便走進一家西餐廳,看看菜單,別說你是不是都吃過,單詞你都能認得全嗎?
說這些不是為了拿西餐去和偉大的中餐比較,只是想說明,很多人對國外生活的態度就和對西餐一樣:吃了幾頓漢堡、披薩,就開始嘲笑西餐。
這不叫愛國也不叫思鄉,這叫無知。
還是那句話,美帝的缺點千千萬萬,但以這種狹隘的目光,到哪兒都過不上好日子。
把狹隘當個性你就完了
最後的最後,光食品安全這一項,美帝就足夠完爆國內了。。。
——這條真沒什麼好爭的。美帝當然有美帝的問題,但一邊是合法的抗生素,一邊是違法的地溝油,逼你吃你吃哪樣?至於抗生素到底是不是有害該不該合法,這是學術問題;但說好違法的東西卻怎麼都禁不住,這就是安全問題。
知道吃進去的是什麼,和不知道吃進去的是什麼,兩個放一起,你還需要比較哪個更安全?
________更新再更新________
不少人回復我說「美帝等級分明,天朝機會更多」。最近看到了很多類似的文章,所以忍不住也來談幾句。
從市場尚不健全的角度,大陸確實有很多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只對已具有一定資本的特定階層有意義。但對於大多數一窮二白、房貸都還不起的窮學生來說,機會多簡直就是童話故事。
在美華人大多是第一代移民,無後台無背景,當然會比較困難一點。但同樣是無後台無背景,我才不信天朝會比美國機會多呢。
我並不否認,當達到某個高度的時候,確實會遇到瓶頸,靠一己之力很難和白人二代比拼。舉個簡單的栗子,比如李開復老師,他如果說自己觸到了瓶頸,回國更有前景,我信。
但很多人根本達不到這個層次,連邊都摸不到,就在那邊唧唧歪歪的說自己沒機會。酷愛給自己找借口的loser到哪裡都是loser
往細里分析,以示公平,咱們就分低層次和高層次兩個方面來說:
低層次,就說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美國是沒什麼好的,但自身努力一些,拼個吃穿不愁、有車有房,基本上是個人類都能夠做得到——就這麼簡單的要求,國內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
物價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裡的。堂堂名校學生,畢業了買不起房的有多少?靠父母救濟拼個首付,然後累得像狗的又有多少?
這一點無需辯論,任何否認這一事實的人都是單純的耍流氓。
在一個基本物質生活都保障不了社會,除了法制不健全留給你的鑽空子機會,我倒真的想問問,你所謂的「機會多」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去試試和窮學生說:「你買不起房沒關係,但是你機會多」。你看別人是會暴打你呢還是暴打你呢還是暴打你。
再說說高層次,當然我是不懂什麼叫上流社會的,但就借用hupu常說的一句話:「勒布朗這麼一個底層、黑人、單親小孩兒,能夠一步步走到萬人之上的地位」,在天朝你能嗎?
你牛B如王治郅,領導一句話就能廢了你的職業生涯。 反過來,領導一句話也能讓垃圾進國家隊,這就是你說的機會多?
有人覺得運動員只能算特例,恰恰相反,底層窮小孩兒可以通過拚命打球脫貧致富,這正是毋庸置疑的「機會多」。在天朝你可以一邊領低保救濟金一邊說我夢想做奧運冠軍嗎?
再舉個栗子,矽谷一個個一夜成名的年輕企業家可以做例子嗎?facebook的馬克同學可以做例子嗎?人家算不算是窮學生進入上流社會?所以美帝沒機會的論點到底是怎麼出來的?
如今你在天朝能夠不靠老爸不靠裙帶不靠關係不走後門不鑽空子只憑一己之力達到勒布朗、扎克伯格這樣的地位,那我喊你一聲英雄。到時候請儘管過來打臉,我時刻恭候
如果你在天朝因為有老爸有裙帶有關係。。。所以機會比美國多——那不是廢話么?那也很好,我祝你成功。只是請你不要誤導一無所有的窮孩子就行了
我實在不忍為美帝洗地,說這麼多自己都噁心。但只是不想看到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分子刻意誤導沒見過市面的孩子。天朝好不好,領導的家屬都用腳來投票了
想說的就這麼多,不喜請繼續拍
___________
本文已授權微信號:丙等星(bingdengxing)、在美國(laimeiguoba) 轉載。
其餘轉載請聯繫本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謝謝。
還有什麼想聊的,歡迎來找我
丙等星的值乎
留學三年,不請自來。
樓上說了各種因素,對我來說歸根到底,一句話:我想家了。
的確,一年在外,總是想念國內的種種。不只只是想念那些打電話一直問著什麼時候訂機票回來的家人,還有各種微信問著幾號回國的朋友們。還有許許多多在這邊吃不到但又心心念念的美食,和那些在美國找不到或者非常昂貴的娛樂項目。
對於我來說,想家是無法否認的,畢竟出來那麼久都見不到家人,當然是想一放假就奔回去。雖然可能少了在國外那麼多的自由,但是見到家人的感覺還是很好的。整年都是一個人,還是會很想念媽媽做的菜,爸爸的嘮叨,每個家庭成員相處的每時每刻。
而在國內也有很多關心著什麼時候的好朋友們,雖然在美國大學裡說是有許多朋友,但大多數都很難培養起比起高中同學那樣的交情。那些可以交心,聊心裡話的朋友,說實話,並不多。
畢竟,他們,是見證我成長的人。知道我的年少與情況,也知曉我童年裡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參與過我那些幼稚的冒險。現如今,已經很少再有當年的勇氣和衝動了,雖然成熟了不少,難免會回憶從前不斷犯傻的自己。
當然,國外的人際關係組成,可能也跟這邊的教學系統有關係,畢竟可能跟你同一節英語課的同學,到了數學課就都換了人。每個人完全不一樣的課程表,和走班上課的形式,要交到很好很好無話不說的朋友確實不容易。
相比在國內,每天面對著同樣的同學,上著一樣的課,朋友在一起呆的時間也更多。這樣更多的交流,就會比在國外更親切更交心。雖然微信可以聊天可以視頻,但是畢竟一整年沒見面了,面對面談談心還是很值得的。
而對於這邊的各種不正宗的中國「美食」,也是一個很大很重要想要回國的原因。經常在網上各種攻略看到哪裡哪裡有好吃的,一臉期盼跑去吃,卻經常是不好的反饋。畢竟在美國,即使有著食譜做法甚至很棒的廚師,但是沒有食材的話,還是很難做出中國的味道。
吃了各種不正宗的中餐,反而會更懷念國內的小攤小店。就像我很喜歡廣州的一家湯粉店,但在國外試了各種各樣的粉啊面啊,都找不到那樣的味道。以至於我回國第二天就頂著廣州火辣辣的太陽,大汗淋漓也要吃。出國的前一個晚上,九點多十點還是忍不住叫外賣,吃夠了再回來。這就是國內食物的魅力啊,國外什麼再好,食物還是遠遠不及國內的。
在國外的朋友們,有沒有覺得朋友們出去玩,玩多了,玩來玩去都是那幾個地方。國外的娛樂項目並不多,而且即使有也貴得嚇人。前不久去了一次密室逃脫,七個人差不多一百五十刀,而國內呢,一百多出頭。
而且密室真的就是一個房間,沒有想像中那樣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一路走去,遠沒有國內的有創意。唱K也是如此,去年一整年就去了一次,憋著想唱歌的癮啊,所以一回國就常常往K房跑。
在美國這邊除了找幾家café坐坐,不然就只能打打保齡球劃划船爬爬山,同一個地方,去幾次也和容易厭了。在這邊找不到地方浪的時候,還是很想念國內各種各樣的娛樂項目。
所以即使在這邊有這交際圈,還是懷念長大的地方,還是想回去見見家人,見見朋友。吃吃家常菜,走走以前上學的路,去吃真真正正好吃的美食。跟許久不見的好朋友促膝長談,來一個夜談會,去那些想玩卻在國外沒得玩的地方。
留學前,可能會對美帝有這樣那樣的嚮往;留學後,反而會感慨,「還是國內好啊。」也許人都會有這樣的奇怪的心理,尤其是我們這個年齡段的,既想出去乘風破浪,又會在某個時刻止不住的懷念家鄉。熟悉的是家裡的菜肴,父母嘮叨的話語,走出去就能聽到的中國話,那些理所當然的事物,可能往往會成為最讓我們珍惜的回憶。
其實不用有很多海龜的思想包袱,我想家了,我就回來了。我依舊可以好好發展,依舊每天下班可以見到家人和朋友,過著我認為合適舒適的生活,這就是我回國的原因。
----------------------------
留學黨快快來關注公眾號:WeAreInUSA
「我們不是權威,是來自留學生最真實的聲音」 美帝留學說是由北美留學生創建的留學信息平台,結合大量網路調查和親身經歷,堅持撰寫原創文章,解析留學生關心話題,為大家呈獻最真實的高品質文章。
大道理太多,剛瞄到有人連馬斯洛都搬出來了。你在開玩笑么。
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本來我家去了美國的人每一個都是博士,工作,H1B,沒人回來的。所以我從小以為我也是會這樣的。
拋開所有其他的理由,讓我下定決心的是在美國的時候我外公動一個小手術,我媽就請假回家照顧他。當時我就醒悟了,我艹,我外公還有我小姨和我媽兩個,我小姨可以放心在美國工作養孩子,我們家就我一個,我腦子燒了才要留美國。本文不討論高端的文化差異問題,只小討論下最符合實際的身份問題。私以為可以解決到身份和生存問題在美國生活下來的人才有選擇在哪裡的權利吧。而絕大多數的留學生是沒有上述能力的。
解決身份問題的途徑:
- 婚姻移民,找個有身份的人,以自己的婚姻換取一張綠卡,有多少留學生能做到?
- 投資移民,拿出近百萬美金獲取一張綠卡,富二代雖多,但是留學生中有多少?就算有這個條件花這個錢也要想一想把
- 技術移民,先不說一年6w5的H1b名額就能卡掉一大半留學生的念想,再就是3,5年在一家公司任勞任怨等排隊,把自己的青春都排完了。又有多少留學生願意?
- 親屬移民,什麼?你爸尼嗎已經是美帝的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以上條件都滿足不了的留學生還有下面2條路:
- 找工作,找到一個願意給你做H1b的公司的工作,還要在自己身份沒過期前趕上當年的申請,干過這事的人自然知道其中難度
- 繼續學生身份,每年花錢找學校讀書,基本就是花錢買身份。直到發現有上述4種解決方案拿到綠卡
那麼條件就在這裡,能有多少留學生可以搞定了?所以大多數的留學生還處於一個解決不了身份和生存問題的情況下,談文化差異,談吃不到好吃的,談要回國看父母,談回國建設我認為都是在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好讓在別人面前有一個說辭,給自己一點面子。因此問一個留學生畢業後是回國還是繼續留著這樣的問題基本等於bullshit,還不如問他廚藝修鍊的如何了來的實在。
火鍋、烤鴨、涼皮、小籠包、炸臭乾、煎餅果子、鴨血粉絲湯、姚記大包子……
僅表示個人意見。
日本, 大學期間和到30歲會領跑國內同齡人工資。
非牛人30歲後提升不大。只適合積累經驗,和小部分資本。買車買房過安穩日子。
國內感覺上機會更多,但是無錢無料的人,在那裡都混不開。
回國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混得不好,一種是混的太好。
混的不好的人上面說了很多了。交不到朋友,工作不順心,吃不慣飯之類的。其實歸根到底一句話,適應能力差。美國有美國人的休閑方式,比如體育,比如酒吧,比如PARTY。如果還是像在中國那樣喜歡下館子,唱歌,洗桑拿的話,其實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更適合各位。當初去美國顯然是沒考慮清楚,萬物都是有基因的,喜歡什麼國家,喜歡的就是那個國家的文化基因。比如相比較美國的自由主義,我更喜歡日本的嚴謹,乾淨,良好的服務和控制下的瘋狂。這是我選擇日本的主要原因。
混的太好的就是那些生活有保障的。比如他們已經有了綠卡,在美國也有自己的事業。但是在中國發現了更好的發財機會,然後選擇回來發財。中國的富豪移民普遍都是這種情況。想要的只是一個身份而已,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教育,法治和民主社會,財產保護更安全等。相當於上了第二個身份保險。如果你有外國身份,那麼遇到問題一來好跑路,二來別人也有顧忌,搞不好還會上升成國際事件,到時候一小撮別用用心的外國記者又會來搗亂。。。三是混的好了弄個統戰的全國政協身份都有可能。你看這些人回國了。他們只不過是利用全球化實現自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罷了。這種人為了一些政治目的,有的時候會忽悠大家投入祖國懷抱,趕緊回來。其實,中國看似遍地都是黃金,但有的錢不是你能賺到的。中國是真正的原始資本主義樂土,是大資本家,大商人,大統治階級玩兒的地方。
馬未都先生說過一句話是真理。「最喜歡美國的是在美國從事低端勞動的藍領階層,比如廚師。有文化的上層階級都不喜歡美國。」各中滋味希望題主能夠體會出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