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興衰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要素可以用來判斷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先佔坑。
看書記、市長的簡歷…算是一個偏門點的辦法。
========================這是時間分割線========================
4月2日補充如下:
首先呢,先預設個場景,比如看問題的人是準備或已經在這生活和工作的,或者準備或者已經在這投資的人們,利益相關者,看錯了要掏成本的,嚴肅嚴肅的討論啊。
城市是個複雜非線性系統,無法用簡單解釋和評估,由於我們經常用財務報表、公司治理結構(團隊)等判斷是否買賣股票、去不去某家公司就職,這跟我們選擇投資、工作和生活在某座城市有類似之處,那就快樂的套用價值投資法吧!
========================這是內容分割線========================
首先看一座城市的資產負債表,這顯然是個時點數,根據這個判斷,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顯而易見就是藍籌股,why?每年那麼多的人奔赴北上廣深,顯然都不傻,是不?
⒈ 區位,交通與周邊城市群,地理環境,比如上海;
⒉ 戰略定位,上級政府(含規劃)賦予它的權利和義務,給它的行政層級,比如上海vs寧波vs深圳,你懂的。
⒊ 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這個就要看城市以前整的規劃靠不靠譜,執行得怎麼樣,比如深圳曾有一版總規得過國際金獎,而且發展了二十年,基本上是這個城市格局;教育醫療水平,還有一點就是質量問題,樓渣渣,橋脆脆太多啊;
⒋ 人才及人口素質,比如人口結構(年紀,學歷,職業技術水平),比如北上的高校教育資源等,比如江浙一帶的商貿氛圍帶動的商業意識,比如上海這樣國內超一流的行政管理官僚體系;
⒌ 資源,重要的土地、原有的產業基礎、水啊,煤炭石油天然氣啊……
⒍ 環境......
========================這是分割線========================
其次,看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就是期間變數數
⒈ 突然間的國家或者上層級的戰略支持,比如最近一帶一路所涉及的核心城市,比如曾經的天津,曾經的上海浦東,曾經的深圳…這個時也命也,有時候餡餅砸下來,有的接住了,有的也沒有突變變好,比如天津砸了那麼多的大項目,最後也就那樣那樣了…
⒉ 突然間發現的資源,比如曾經的鄂爾多斯,一時間民眾暴富,曾經有很多煤炭換產業的規劃和方案,但是有點不幸的是,剛好有個烏托邦理想的將退休市委書記,把寶貴的資源換來的錢最後造了一座烏泱烏泱只有城沒有人的鬼城。
⒊這段時間的政策、制度和經濟環境。
========================這是分割線========================
最後,公司治理結構和主要運營團隊,也就是地方行政管理體系,那段時間的市委書記和市長為代表的官員們。就像同樣一份基礎材料,大廚和小工做出來的味道差很多,因為掌勺水平很關鍵。區域這場超大宴席的掌勺人是誰呢?市場和政府,市場是由大大小小的企業、機構所組成,初看起來似乎沒有話語權,但是他們會用腳投票,會離開沒有前途的地區,會選擇來到有前景的區域,所以呢,從指標性上來說與政府的相關性也很大,那麼就簡化地方行政管理體系,進一步簡化就是一哥二哥,不能幹吧,白拿薪水亂惹事,或者被下屬和某些企業亂忽悠亂行政;太能幹吧,政府大市場小,社會活力小。
機緣巧合,由於特殊的經歷,曾經寫過一本城市建設管理運營的書,把市面上幾乎所有能找到的書籍和檔案參考了一遍,包括中央黨校的培訓資料,然後驚訝壞了,My God!權力無邊、調動無比多資源的一哥和二哥,很多時候可能是不勝任的,因為沒有一家學校(含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浦東幹部學院等)能培養得出來,基本上是地區試錯試出來的,他們的能力、眼界和見識,是一個區域花了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成本培養出來的,而且因為種種因素,前幾年出現了一定的官員逆淘汰現象,而且文山會海、儀式、酒宴等等佔用了大量精力,有些勤奮的官員喝完酒後回辦公室凌晨批文件,不勤奮的當然交給副手、或者秘書之類的,政務基本靠蒙,效果跟布朗運動差不多,還好八項規定出來,部分的撥亂反正了。
話題扯遠了,重回什麼是理想中的一哥和二哥,簡歷大概具有以下特徵:
⒈ 有把事做成的經歷,決定了這哥們的基礎判斷力和部分意願,比如同量級機構一哥二哥經歷、下級區域一哥二哥經歷、重點工礦企業一把手、或者城建部門一把手、金融機構一把手等;
⒉ 要有一定的預見性、系統觀和全局觀,懂得城市未來可能是什麼樣?懂得本地區與周邊其它區域、或者國家的關係是什麼?那麼學習和工作經歷中應有規劃、發改、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或交通等類型背景,或者推進先進地區發展的操盤經驗,這些經歷是有幫助的;
⒊ 要有風險意識,最好是化工廠或者在某些特殊機構(只要不用心籌劃就會有安全事故)長期呆過的、或者在紀委監察檢察等機構短期呆過的;
⒋ 要有上層資源,比如高層領導的直旁系親屬、秘書,或者上層機構核心位置呆過,或者乾脆就是上級領導高配到某市做區域首腦;
⒌年紀,太早太晚都不太好,另外,特別牛掰的,還得有適度的起伏和停滯。
具體舉例如下,張總,現任董事會成員,以他當深圳一哥時的簡歷來看,根據他過往的從業經歷,基本具有這個職位所需要的資源、眼界、能力和意願,基本可以判斷出適合深圳一哥這個崗位,所以後來,拍板把荔枝節改為高交會;在朱總派周宣布深交所不要搞主板、全部移到上交所後,仍一遍遍向中央爭取份額,光是這兩項,就為深圳的科技和金融基礎做出了相當貢獻。
還有重慶的黃總,基本也可以套用這個模式,可惜他有個雄才但奇葩的搭檔,估計起不來了。
備註:投資選股要看投資人自身的條件和狀況,所以選擇投資、工作和生活在某座城市也要看當事人自己的基礎條件;另外,中央似乎在進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重新分配,拭目以待。
謝邀。
我很多次都說過:在談及指標體系的時候,一定要盡量縮減指標體系,否則所用的指標失去了對評價對象的針對性。
比如這個問題下面很多的答案:把所有和經濟相關的要素都羅列上來,其實相當於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因而我盡量選取具有針對性的要素:
第一,腹地範圍。
所謂腹地指的是能夠支撐其發展的地域。很簡單的例子:為什麼上海發展這麼快?最主要原因:上海擁有整個長江流域作為其腹地,發展潛力巨大。為什麼黃河流域沒有特大城市?最主要原因:黃河通航性差,腹地無法連接。
對於腹地,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一個區域內的大城市必須有足夠的腹地來支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是這個道理。
第二,交通可達性。
這裡指的交通可達性絕不僅僅局限於修路、修高鐵,更重要的是:能否承接周圍大城市的資本、知識、人才溢出。上海帶動了整個長三角地區恰恰是這個道理。
第三,地區文化。
地區文化從地理學角度講是空間,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社會資本。如地區人們是否友好,生活習慣、信仰等等,在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資源不可持續的趨勢下,這些「軟實力」越發成為城市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謝 @Zampeli Diana 邀。職業關係有時候要考慮在城市/區域投資選擇的問題。簡單說說個人關注的幾個方面, 也可以從這幾個角度深入研究。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不分先後。
* 定位 - 定位決定地位
- 目前/將來的主要產業,1產/2產/3產比例。當然要考慮path dependence的問題
一個傳統的定位不合當下產業發展趨勢的城市,要轉型也很難(比如底特律和鄂爾多斯)。運氣好現在的定位對了就會形成聚集效應更加做大做強(比如矽谷舊金山一帶和上海)。
- 首都城市有一定的先天優勢,穩定性
* 政策支持/城市管理者能力
- 國家/地區大一級的政策扶持
- 本地對於個人和公司的各項政策,例如稅收等等
- 透明度/創新程度/zf辦事容易程度(效率)
* 基建配套
- 交通(跨區域和區域內)
- 醫院/學校/商業等等
- 其中大學/科研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點,一般有重點大學的城市地區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 地理位置
- 一般來說沿海城市都是比較容易發展的城市
- 天氣/環境好,不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城市在其他條件同等下更有發展潛力
* 人口
- 包括了本地人和移民,大型的城市移民是佔了很重要的因素。而吸引移民的原因和上面提到的各個因素都有關,但移民又反過來更加促進了上面幾個因素的發展。
------------------
然後為了check我的想法找了一些機構內容,和答主的觀點類似。
下面是2014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中的圖
下面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2013 對2025熱點城市研究中的評判標準
//4/1/2015更新 -
有讀者評論說想看結果,其實答主本意是提供一個框架,每個人每個行業公司對於不同因素權重也會不同,所以比起答案分析過程更重要。但提供一個 經濟學人/花旗 對個城市的競爭力排名(前25)。
作為城市規劃從業人員,必須說,判斷一個城市興衰,首先是看城市性質,是否和國家大勢相吻合。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的城市性質定位為四個中心,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最近新加上了科技創新中心。這就意味著做外貿的,做金融的,或者國際物流轉運行業的,絕對應該選擇上海。做為經濟中心,很多公司總部肯定在上海,那就意味著諮詢,會計,法律,設計等頂尖生產性服務業從業者應該在上海。此外,未來將重點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意味著IT,科研,設計,文化人才將比以前更有機會,以前主要在北京、深圳。跟國家大勢結合,會發現國家經濟,主要是製造業受到了影響,作為經濟中心,上海首當其衝,寶鋼、上汽等行業受影響都很大,這也是維薩上海去年整體增速不如北京、深圳的原因。作為經濟中心,上海必然是全國經濟的晴雨表。
北京呢,2010版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是大國首都,國際城市,科技創新文化中心以及宜居都市。這個定位就意味著北京幾乎將永不衰落,即使中國衰落北京也未必衰落,不然如何體現大國首都呢,而且畢竟科技文化都是體現天朝盛世的重要保證。宜居都市這個定位比較扯淡,但意味著做環保和環境改善的,在北京將大有機會。還有一點,這就意味著,一些不能體現大國首都地位的行業,如鋼鐵,石化,普通製造,物流等等,在北京不一定有前途,首先這些行業工資不會太高,買不起北京的房,而且未來也不知道撒時候就會被趕走。
再舉一些二線城市的例子。拿武漢來說,城市性質是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這就意味著武漢的發展與中部地區整體發展密切相關,目前鄭州,合肥,長沙發展的都不錯,中部地區整體都還行,所以武漢的發展也大有希望。過去幾年,在沿海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主導格局下,中部幾乎被忽略了,所以武漢發展的一直不盡如人意,與大武漢的稱號不相匹配。當然,中部地區很不穩定,武漢中部老大的帽子戴的很不穩,如果湖南、江西、河南不鳥武漢,僅靠湖北一省之力是支撐不了大武漢的雄心的。
再拿重慶來說,中國西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重慶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城鄉統籌的特大型城市。這就意味著重慶在西部的地位不會動搖,雖然受到成都等城市的威脅,但國家對重慶還是大力扶持的。但作為製造業基地,在經濟下行的通道下,發展影響還是很大。
再看我熟悉的中小城市,比如馬鞍山,城市性質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和濱江山水園林旅遊城市。再一看,加工製造業主要是鋼鐵,想想未來城市會不會衰落。
再來看株洲,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長株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中心城市之一。雖然在新常態下工業在下行,但核心產業在於造高鐵的南車,所以還能穩住。作為長株潭的中心之一,能夠承接一部分長沙的職能,所以發展還是有希望的,但跟輝煌的計劃工業年代,還是不能比。
例如十堰,城市性質是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城市,國家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鄂豫陝渝四省(市)交界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以前十堰主要靠東風汽車,那個年代十堰人在武漢心目中一直是大款的形象。現在汽車產業正在下行,但憑藉武當山,十堰旅遊開始發力了,因此未來還是相對有希望的。最後一個定位叫區域中心城市,不要認為沒有用,去了你會發現,在那麼樣一個貧困山區,十堰簡直鶴立雞群。畢竟,窮的地方也要找一個點重點投入的。
第一、我們要知道一個城市靠什麼發展,它的經濟支柱是什麼。比如有些城市靠旅遊,有些城市靠工廠企業等等。找准了經濟命脈才能跟上形勢。
第二、看這個城市的主體經濟的地位如何。比如某地區主要發展旅遊,但其旅遊點級別不高,旅遊量不大,如此肯定很難發展,除非你有能力對其進行強大的改變。
第三、交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個地區交通不便肯定發展速度緩慢。看交通要看海陸空,陸地看地鐵、鐵路、高速、高架等;航空看機場,吞吐量,航線等;有水路的比有些地區沒有水路的要更多一條途徑。
第四、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國家為什麼不先開發新疆甘肅內蒙古地區?沿海先開發是有一定目的的,所以位置是個先天條件。
第五、國家政策。國家想開發哪裡就會給哪裡一些好的政策以支持。關鍵是要聽得懂國家的號召再去響應。比如開發深圳時招商引資,最開始發行股票時鼓勵人們去購買等。但當時很多人不認可股票,那些買了的人都賺了錢,但現在再想靠股票致富是不可能了,因為國家已經立法限制了它的發展,下保底上封頂。還有一些不同區域不同的模式需要國家給予特權。比如開發深圳時國家領導人說「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再比如澳門賭博是不犯法的,但放在內地就不允許。
第六、發達城市還是發展中城市。一個已經發展差不多的城市已經沒什麼機會了。因為很多行業該有的都有了,先機已經被別人都佔領完了,沒有什麼市場空白,要想翻身很難。但一個正在發展的城市機會就比較多了,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去拿下。
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固然重要,但當個人沒有能力去改變自身的時候,身處的環境再好也是一種浪費。我們都知道平台不一樣,價值會不一樣,但只要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除非我們不是金子。但是不是金子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能否把自己打造成金子。在我們沒有好的條件的時候我們去創造條件,創造出來了條件的時候就剩下自我實現了。
謝邀
應該是我在之前回答過關於城市衰落的話題,被系統推薦了,就被順手邀請了。
在我看來,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只需要一條指標,就可以判斷了。
就是這個城市留給「勤勞的人」的施展空間有多大。
之前的答案中,提到了,各種經濟學的指標。但是如果對比硬性指標,總是要涉及到數據收集等等專業行為。
作為一個普通人,想判斷一個地方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只需要參考我說的這一條標準就足夠了。
這個發展空間,可以是政策的優惠、資源的富饒、行業環境的成熟、甚至剛被轟炸過百廢待興。
就是自己願意努力工作,就能有工作,自己願意拼搏創業不會被勒大脖子,這樣的地方就有發展前景。
都想太多了,和城市一把手有直接關係
城市是周邊地區各種資源聚集形成的。
城市的發展就是各種資源聚集在一起產生的聚集效應。
我國還處在城鎮化的進程之中,城鎮化的基本動力是:
1、農業剩餘貢獻。
2、工業化推進。
3、比較利益驅動。就是城市的拉力和鄉村的推力,主要指勞動力方面。
4、制度變遷促進。
5、市場機制導向。
6、生態環境誘導與制約的雙重作用。
7、城鄉規劃調控。
最終是看美女的多少
決定一個城市的命運,有很多因素,但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我不贊成那種看書記、市長簡歷的看法,因為我認為形勢比人強。
========================這是分割線========================
第一:區位優勢。
做不做得好全世界最好的裁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成為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根據距離衰減理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近市場。線狀城市布局越靠近市場的城市,他的運輸時間越短,運輸成本越低,運輸途中的損耗越少,他收回資金的時間越短,資金周轉的效率越高,他所付出的利息成本越低。另外一種是城市在區域中的距離,最好是區域中心,這樣最利於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聚集,比如說長春。就是這樣的代表,日本認為長春是東北亞的經濟中心,所以大力經營。中國對東北的認識就是另外一個邏輯,那就是瀋陽更加靠近市場,所以東北的經濟中心就從長春遷至瀋陽。
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對東北的認識。
========================這是分割線========================
第二:資源優勢。
這種情況非常特殊,有資源優勢的城市都不要去,因為資源總是比你提前二十年退休。
有礦的城市大多有荷蘭病,最後都變成了鬼城,相反那些資源貧瘠的城市卻反而能後來居上。
========================這是分割線========================
第三:農業優勢。
遼河三角洲一年一熟,長三角一年兩熟,珠三角一年三熟,一年的差距並不大,但假如把幾千年的財富積累疊加,再復息計算的話,那差距就是天文數字。
假如珠江流域的面積可以和長江不相上下的話,那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不知要超過長三角多少。
a long long ago,帝都吃白菜都是問題。
========================這是分割線========================
第四:人才競爭力。
一方面是人才的數量,另外一方面是人才的質量。
========================這是分割線========================
第五:行政部門競爭力。
這個不想多說,海南省成立的時候,香港商人一度想控制海南經濟,最高峰的時候海南有三千多家港資企業,現在只有一家還在勉強經營。
a long long ago,有個地方政府欠銀行錢不還,我說誰了嗎?呵呵。
========================這是分割線========================
第六:企業競爭力。
假如這個地方有一家知名企業,會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有些地方之所以經濟不走路,最大的問題就是企業家的企業家精神被政治家扼殺。
========================這是分割線========================
第七:產業競爭力。
看這個地區的經濟,不僅僅要看GDP,還要看這個城市發展的產業,有沒有競爭力。比如說紡織就是沒落的產業,工礦城市沒有未來,但假如是生產多晶硅、軟體開發、汽車製造、製藥研發、電影、電視創作,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這是分割線========================
第八:宜居環境。
有命賺錢,還要有命花。那種衛星上找不到的城市,自來水汞污染的城市就不要去了。
而一些績效優良的公司和工廠也會面臨環境壓力,遷離那些破敗的底特律城市,最後剩下的都是打不垮的壞公司。
========================這是分割線========================
第九:商業文化競爭力。
一個沒有商業文化積澱的城市,太崇尚道德、秩序、公平、規則,而這種城市往往沒有發展前途。
========================這是分割線========================
第十:創新競爭力。
看一個城市的未來,要看這個城市的年青人的比例。那些未富先衰的城市,大多是老齡化嚴重的城市。看一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就看這個城市有多少創業園區,以及創業園區的運轉情況。
創新往往也意味著就業機會和升遷機會。
========================這是分割線========================
第十一:社會環境。
治安好不好,河道治理是否通暢,交通運輸是否窘迫,衛生狀況是不是讓人滿意等。
社會環境看上去不重要,但這個因素最終將長期作用於前面十大因素。
========================這是分割線========================
假如還不好參詳的話,買一本城市競爭力排行榜藍皮書,就一目了然了。考察中國四個超級城市,可以總結城市興起原因:
北京:兩種文化的交界點。元朝時開始興起,作為北方草原民族跟內地聯繫的跳板。明朝遷都同樣是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之後幾百年尤其建國以後,大一統體制下政府佔有優勢資源,北京處於政策中心、資源分配中心。
上海:海權時代港口、貿易優勢。
廣州:海權時代港口、貿易優勢。上海廣州在中國幾千年陸權時代發展並不突出,而是隨最近一兩百年西方貿易格局興起,你可以說這兩個城市是海權貿易下的蛋。
深圳:兩種文化交界點。改革開放之初,大陸和香港是兩種不同文化,深圳扮演了橋樑角色。用結構洞理論解釋,城市在網路中的位置決定其信息、資源與權力。
當然這些都是之前時代城市興盛原因,在第二產業逐步衰減、服務業佔比越來越大的階段,港口優勢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衡量標準變為:城市常住人口、科技公司集群、城市融資能力。
政治,人才,交通,運營水平。
中國600多個城市,明顯是直轄市比省會好,省會比地級市好,地級市比縣級市好。(政治也包括政策)
香港台灣的崛起都是因為大陸的人才大量湧入。包括世界霸權的更替,都跟資本和人的流動有關係。
交通對城市重要性很容易理解,鄭州石家莊哈爾濱武漢崛起……揚州崛起又衰落上海崛起
運營水平:長沙、迪拜、首爾、新加坡、深圳等屬於運營水平比較高的。
……我這回答的是大家都是城市,為什麼有的更好有的更差,而不是說為什麼這裡誕生城市,那裡城市消亡。
謝邀……才疏學淺,無法生產答案,只做答案的搬(an)運(li)工。默認所謂城市前景是指經濟而非軍事和政治,以下內容來自為什麼說「上海富了周圍,北京坑了周圍」? - 經濟學
保羅·克魯格曼因其對貿易和經濟地理學的貢獻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克魯格曼之前,傳統經濟地理學們在解釋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增長時缺少一套自洽的理論工具。但在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中,一個簡單的模型便可解釋城市的增長和企業生產時的集聚行為。
假設一個廠商面臨兩個不同地點的市場,在甲地,他可以賣出單位的產品;在乙地,他可以賣出單位的產品,且由於,該廠商選擇甲地作為主要生產基地。
此時,該廠商有兩種選擇,他可以選擇在甲地生產,將一部分產品賣到乙市場中,並支付一定的單位運費。他也可以選擇在兩個地點都生產,不支付運費,但支付在乙地新建工廠的固定成本。假設在本地擴大生產的固定成本標準化為1,那麼如果規模經濟很大,在本地擴大生產比在外地建廠更為合算,就會相對擴大。
此時,如果運費降低、達到了,且可貿易品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在外地建廠就不如在本地生產然後向外地運輸合算,該企業就會選擇在甲地擴大生產規模,放棄在乙地建廠。
這就是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的簡化版本。這個基本的模型有三個關鍵:
1,規模報酬遞增,即在同一個地點增大規模時單位成本下降。
2,運費降低,運輸變得便宜。
3,可貿易品比例提高,即大量的標準化產品可以在各地使用,促使貿易有利可圖。
當某個地點這三個條件都成立時,他就會出現企業集聚和生產擴張。這個模型對於美國19世紀中葉的大規模城市集聚和工業集聚有著非常好的解釋力。由於在該時期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鐵路運輸也逐漸普及,工業化則使得可貿易品的比例增加,企業就沒有必要各處建廠,只要在某個到其他地區運費較低的城市,不斷地擴大生產,獲得規模經濟,便可以獲得利潤。此時,美國的城市便出現了集聚。
在這個模型基礎上,根據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計算每個城市的內部人口購買力、周邊人口購買力以及海外市場購買力,再根據不同距離的運費折算後,可以計算每個城市的「真實市場潛能」。這個真實市場潛能,可以理解為在勞動力可流動、企業可流動的情況下,每一個地點的企業能夠面臨多大的潛在市場。
核心原則,是效率,也就是生產力。
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考慮到生產力前進方向,在關鍵節點上的城市。
比如,中西方效率交換的節點在上海和香港,只要這個方向沒變化,城市就會發展。
在比如,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在海運史上的地位問題。現在新加坡開始經濟斷崖,這個剛好可以用來佐證生產力趨勢。
這是個大話題...青年人比例
我認為一定要看這個城市的中產階級,畢竟中產是支持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中堅力量,那麼看中產怎樣看待現在與未來的教育,生活質量,城市建設,和創新精神,就可以看到城市的發展方向。
武漢有一個區域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孔雀東南飛,是最初展示人口流動的一句經典話語。然而如今的人口不只是流向東南部沿海區域,而是無時無處不在發生著。
樓市和房價分化背後的推手是人口流動。在武漢三環內的這兩個地方,他們不僅在房價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顯示著區域的懸殊。》》》武漢房價
老人與廠
青山區轄10個行政街道,包括青山的老商業區紅鋼城、正在崛起的新興商業區奧山、眾圓廣場以及被遺忘的角落武東等。
武東位居片區的邊緣。最早武東的定位是市郊工廠宿舍區,在這個面積不足7平方千米的街道,坐落有兩座老國企,武漢471廠和武漢461廠。
這兩座工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是當時蘇聯為支援中國重工業發展而興建的兩座工廠。武漢471廠現更名為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武漢461廠現名武漢船用機械廠,主要從事大型船舶配件的生產和製造。
魏師傅今年年逾80,在武東呆了整整56年,於20年前從廠里退休。1960年,他從武漢438廠借調過來,響應當時老廠支援新廠建設的國家號召,成為了武漢471廠的一名工人。
然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堅守中,魏爺爺對於武東的發展甚是失望。他說,武東幾十年的變化如一日,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特別是交通方面嚴重滯後,現如今連一條地鐵規劃都沒有。在他的印象里,這裡的唯一變化就是過去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的柏油馬路。
退休後,魏師傅與同是廠里退休的老工人,經常在工廠對面的小廣場聊天嘮嗑,這裡是他們住所附近唯一可供休閑的場所。小廣場的正中心放置了一座巨大的金鼎,象徵著工廠曾經的繁榮。
遠處的紅色外立面的樓盤便是片區內唯一的新盤武東金桂園,均價6900元/平
同是471廠退休的代師傅,年紀比魏師傅的稍微小一點。戴師傅在廠里兢兢業業幹了35年的鍛工工作,從小工一直做到班長,於2005年前退休。這幾年船舶行業不景氣,工廠的業績一日比一日差。老一代工人退下來,新的工人接替老工人,拿的工資卻仍舊只有2000多。
代師傅透露,工廠鼎盛時期在職工人有6000多人,現在剩下的不到一半,據說還要繼續裁員。》》》5條地鐵環繞的青山VS望穿地鐵的武東代師傅退休後一直賦閑在家,主要工作就是幫著兩個兒子照顧家庭生活的起居,日常就是接送兩個孫女上下學,做做飯,閑暇時就和老同事嘮嘮嗑,或者去工廠的老年人活動區域下棋打發時間,基本沒有離開過武東。他笑稱就像曾經的鍛工工作一樣,按照程序一步步來完成。
代師傅說,武東的年輕人無其他去處可以就業,唯一的選擇就是進入471廠或者461廠,但2000的平均工資對於有了家庭的年輕人來說根本不夠用。
迫於生活的壓力,武東的年輕人基本都流向了紅鋼城和漢口等發展機會更多、配套更為成熟的區域。代師傅的兒媳在光谷的一家日企上班,每月的工資能拿到4000多,大概半個月回一次家。「我本來很想抱個孫子,但迫於壓力大,兒媳不想生,我也只好作罷。」代師傅說。
「現在沒有人願意來(武東),說個不好聽的話,我的子女都不在武東」,魏師傅說,武東的年輕人談朋友都很困難,外面的人都叫我們三級菜農。
魏師傅和代師傅代表著武東的過去,而代師傅的兒媳代表著武東的現在。武東如今還有上世紀50年代建設的房子,這些早已屬於危房,但囿於資金的困難,政府一直沒有處理。
魏師傅那一代的老工人住的是廠里安排的單身宿舍,後來被改成了家庭宿舍,房屋頂部大多搭上了鋼柱鋼筋,因為房體曾經裂開。
建設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房子
這裡位於武漢市主城區青山區,卻一直還未灌通煤氣。這裡有大量土地被政府拆遷但一直閑置,因為沒有開發商接手。這裡房價低,但也沒有人願意過來買房。這裡只有20路和201路兩趟公交,這裡的居民翹首以盼了幾十年的公園,終於在10月25日開工,卻也只是象徵性打了一個圍擋。這裡只有兩所學校,一所武東小學,一所武東中學,片區的年輕人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在紅鋼城附近租下房子陪讀。
圍擋住的武東公園,投資900多萬
這裡是武東,它的過去和現在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片區內唯一的新盤武東金桂園,於2013年6月開盤,現均價6900元/平,開盤三年多目前還有20套房源等待年底加推。
然而在青山的另一邊,正在崛起著新的城市中心,那裡吸引著眾多的外來人口。
新城與外地人
據歷史資料記載,1951年12月,武漢市青山區首建,1952年6月因故撤區;1955年2月再次建區至今。
如今青山區發展最為快速的地區當屬青山濱江商務區規劃範圍,與武東的落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3年底,湖北仙桃人王女士與老公在青山區奧山世紀城買下了一戶91平的房子,均價9800元/平。
如今房子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8000元/平,王女士所居住的房子位於青山區二七大橋與和平大道交匯處。這裡的另一頭直達二七,通往漢口相當便捷。附近有奧山世紀廣場、武商眾圓商場等大型商場。生活配套相當成熟。
與武東沒有灌通煤氣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小區屬於集中供暖。小區周邊的公交車站台上貼滿了租房的廣告,訴說著這裡的高租住需求。
貼滿租房條的公交站台
在這裡居住著許多從外地而來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沖著青山區相對於武昌漢口較低的房價而來。
徐女士前年在這裡購房置業。現在她已經孕期4個月,當初看中這裡的原因之一是小區配備了休閑廣場,「以後遛娃會非常方便」,她說,附近的幼兒園小學比較多,公立和私立學校都有,以後孩子上學很方便。
在廣場上遛娃的市民
奧山世紀城隸屬青山濱江商務區的規劃範圍。這裡商業發達,生活教育配套充足,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據資料顯示,青山濱江商務區規劃總面積為2.19平方公里,新建建築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將主要集聚綜合辦公、商業、文化、酒店、公寓、住宅、學校等複合功能。
其中東片範圍是:東至建設八路,南至和平大道,西至建設五路,北抵長江,用地面積約1.47平方公里;西片範圍是:東至武鋼材料倉庫邊界—旅大路—建設三路,南至南乾渠路,西至三弓路—建設一路,北抵長江。
青山濱江區林立的樓盤
2015年2月2日,青山城建計劃正式下達,計劃總投資219.22億元。青山濱江區域綜合改造,青山濱江商務區東區一期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列入了該計劃。
今年年初青山濱江商務區核心區西片城市設計深化工作已經通過市國土規劃局審查,完成和平大道以北區域的規劃一張圖維護工作;開展D、E、39、44等地塊條件論證與優化;在整體城市設計基礎上,深化、完成15街國稅地塊、18街地塊設計條件論證。
片區因為規劃而興,因為無規劃而衰敗。
武東與兩座工廠共興衰,如今工廠每況愈下,武東也是十年如一日的沒有任何的發展。而青山濱江商務區,如今正在一步步從藍圖走向現實,越來越多的開發商覬覦這裡的土地。武東6900元/平的均價和青山濱江區將近20000元/平的均價,區別不僅在於數字上的差異,背後真正揭示的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環境的不同甚至是懸殊。
只要有經濟程度差異,只有存在資源分布不均,人口流動便像城市裡的火車站一樣,時時都在演繹著生活中的離別與歸來。
人口流動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城市與城市之間,甚至是發生在同城之中。
作為從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中壯大起來的武漢青山區,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歷過數次變遷。如今這個區域的人們也正在經歷著人口的流動與變遷。
「武東是個沒人管的地方,這裡沒有公園,沒有地鐵,開發商也不願意來。」這是魏師傅在我們臨走時留下的一句感嘆,語氣顯得又氣憤又難過。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那些為城市做出貢獻的人,但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曾經引以為傲逐漸被遺忘
延伸閱讀:老漢漂的濱江新城與年輕人相繼出走的武東
5條地鐵環繞的青山VS望穿地鐵的武東
來源:你知道嗎?武漢三環內還有6千元/平的新房!
從上次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在對比考慮。個人覺得也是多方面,簡單來說,首先,看這個城市在中央報告中提到的次數,如果國家重視,那這個城市發展的第一步已經成功。因為很多人都會覺得國家重視的城市,就業創業機會多,會有大量人員湧入這個城市。其次,緊跟上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大規模建設,樓房,道路,橋樑,甚至地鐵。既需要大量人員來從事這些工作。再次,也很需要解決大批湧入的人員的吃穿住行問題,那麼隨之出現的就是與吃穿住行相關的行業也會被帶動起來,相關產業鏈也會帶動。就這樣盤活了一個城市的經濟。
看這個城市的年輕人,從事創新、創業的多,還是投機、尋租的多。
就我而言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地理位置
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決定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否可以長久,就我所在城市青島而言,屬於二線城市,但屬於領頭羊那種,沿海讓青島有了一定的優勢。韓國、日本離得進讓其有了發展的空間。再者沿海能產生好多的工作崗位,許多人的想法就是從內陸往沿海發展,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想。
2·國家支持
修地鐵、黃島經濟新區一系列的措施能讓你感受到國家對城市的重視,沒事就在新聞聯播上播,肯定就會有發展前途的。
3·房價
4·人的素質
推薦閱讀:
※三個極度嫉妒的人分一個蛋糕,採用什麼策略,能讓三人都覺得公平?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低職高薪」現象真的是未來趨勢嗎?
※支持國產車到底有什麼好處?
※如何看待浙財大教授@謝作詩 的「低收入者可以幾人合找一個老婆」的觀點?
※北京房價能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