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佛祖,菩薩是怎樣的存在?

佛,菩薩是有神位有法力的類似上帝,真主,奧林匹斯眾神這樣的神?還是類似孔子,默罕默德這樣的先賢?還是耶穌這樣的神的人化身?
也就是說按照佛教觀點,佛祖和菩薩能不能影響現實世界?

按照我對佛教淺薄的認知(我家鄉這裡沒有宗教氣氛),佛祖釋迦牟尼是一個博學的長者,他教導弟子和世人貼合世界規則(因果論之類)的做事方法。
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會有信佛人去寺廟許願?反正佛祖菩薩他們不管事,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己好好讀佛經,更能得到好結果。


兩千多年前,在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悉達多太子誕生了,其父凈飯王甚寵溺之,給他建了冬、夏、雨三時殿。為他遍延名師,傳授技藝,以致其十幾歲就學會了五明四吠陀,學冠一時;文既成武復就,悉達多又苦練百般武藝,並在隨後釋迦族貴族的比武中,名得頭籌。在悉達多十六七歲時,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妃,他的父親凈飯王怕他寂寞,又選送數百美女陪他玩樂。後來耶輸陀羅公主為悉達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羅睺羅。兒子出生後,悉達多卻倍加苦悶,一直存在的出家的念頭此時更加高漲了,他十分害怕被剛出生的兒子給徹底拖住身。又相起自己那年游四門時所見生老病死之種種態相,終覺留於俗世繼承大統,做一國之君,非自己所願。他終於忍不住向父親辭行,意欲出家。凈飯王雖百般不舍最終還是無奈同意,於是太子未向妻兒告別,夜出王宮,自為沙門。他先是遍參諸修行人,行六年苦行之法,最終因營養不濟差點餓死,後幸得牧女相救,喝其所供之乳糜,方保性命。後於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日夜參悟,終得正道。其後遂傳其所悟,於世說法四十九年,在其八十歲的時候,終入涅槃。

這就是釋迦牟尼一生之梗概。

為何悉達多能成佛,為何我們難成佛?為何釋迦牟尼能悟宇宙之真理,為何我們的佛教卻流於消災祈福,燒香磕頭?

我們來看,釋迦之一生

論地位:迦毗羅衛雖小,他也是一國之太子,且這個太子不是中式的太子,沒有父皇的猜忌,沒有兄弟、群臣之暗算,他受凈飯王的極度寵愛,甚至只要他想,可以隨時接王位。為一國之至尊,卻不受國事之操勞。
論出身:悉達多為剎帝利之種姓,釋迦族王子,不但父系是王族,且生母、繼母、妻子皆為公主。不可謂不貴。
論財富:無需多言,至少不會為錢財而發愁。
論情感:唯一遺憾的是生母摩耶夫人難產而死,但其繼母大愛道亦是其姨母,對他的關愛並不遜於生母,母愛於他是並不缺少的。年紀輕輕又娶妻生子。父慈母愛,妻賢子慧可謂美滿。
論修養:學識淵博,文冠一時,武功高強,亦堪驍勇,絕非無知無能之輩。
論相貌:儀錶堂堂,以至後來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至於其他,健康、智慧,威望無一不足,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身邊美姬環繞,僕從成群········

佛教有個詞叫「福報」
我們想想自己,再思索古往今來你能想到的所有的人,福報之大能出悉達多之右者有幾人?

為何彼能成正道,而我輩卻流俗,答案顯而易見了。
我們苦苦追求的東西人家已經玩膩了。譬如小兒,一塊糖,一個撥浪鼓看見了也要眼直,伸著手咿咿呀呀的想要,攥到手裡就不肯。可是這東西對你這個成人來說還有這麼大吸引力嗎?同理,功名富貴,佛陀生來便已享盡,我們還在燒香磕頭,念經拜懺苦苦祈求時,佛陀已棄之如小兒之撥浪鼓。

人是有俗欲的,這是人之本性。這些俗世之欲驅使我們不斷去尋求,求富、求貴、求美、求情······
可是機會是稀少的,苦難是重重的,壽命又是短暫的。於是我們往往在無盡的追求中耗盡了生命與精力。
如果將生命比喻成一條大道,那麼俗欲就是一道道溝壑,或深或淺。大道的盡頭是宇宙之玄義、是人生之真諦、是佛之果位。可是我們過不去,光是填平這些溝壑就夠我們忙的了。所謂欲壑難平,正是如此。有的人路上的溝深,為了填坑,一抔沙土也會讓他瘋狂,所以他可以為了幾千塊錢不計後果,殺人越貨;他可以為了一個小小的職位卑躬屈膝,喪盡天良。有的人路上的坑淺,他有機會添平大部分溝壑,接近大道盡頭,得見一縷曙光,然而時間有限,生命有期,他終究無法到達點。

最終能到達終點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有奇大之福,一種無絲毫之欲。
有奇福者人生道路為一條坦途,不會為了填坑而費事費力。這就是佛陀。
無絲欲者腿奇長,彈跳極遠,這些欲壑並不能阻攔他。這種人是天生的聖人。這樣天生的聖人有誰?我不知道,也未曾聽說,因為這種人必然無名。

所以佛陀是什麼,他不過是一個走到了大道盡頭的人,他看見了盡頭的光與景,然後向我們描述並召喚我們一同前往。

有一群人用種種方式向他頂禮膜拜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填平溝壑,這是佛教。
有一群人不斷背誦和思索他的言論並不時時填上自己的想像加以轉述,這是佛學。
還有一群人聽聞了他的描述,心生嚮往,努力填坑向著盡頭前進,這便是佛法。

搞佛教的拜了一輩子,最終溝還是溝,他一輩子也沒邁過去,困死在了坑邊。
搞佛學的學了一輩子,結果不知不覺自己又挖了一個深坑,最終把自己埋在了其中。

所以什麼叫學佛,哪個是正道?
好好過日子就是學佛,掙錢養家,敬老尊賢,愛妻憐子,有自尊心,有慈悲心,有公德心就是行正道。所以禪宗講行也是禪,坐也是禪,吃飯喝茶,劈柴打水無不是禪,這話不是妄言。

若問佛教就如此平淡嘛,佛教有沒有神跡與神通?有,今天努力填溝壑,明天努力填溝壑,後天努力填溝壑。一門心思,巋然不動,不思巧技,不思邪法,或許有一天你抬頭一看,赫然發現,前路的溝壑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這就是佛陀接引,這便是菩薩顯聖,你再仔細一看,發現你自己已是菩薩、佛陀。所以佛度人,人自度,佛乃人,人乃佛。

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可譯:去吧,去吧,向著大道的盡頭去吧,大家都向著大道的盡頭去吧。努力平溝壑,菩提薩婆訶。


--- 11/13/2015更新在最後 ---

本人大學在讀,專業是宗教研究,主攻佛教,尤其是東亞佛教。無宗教信仰,也不與任何宗教組織/協會掛鉤,所以以下回答純從學術角度出發,信與不信、靈與不靈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因為一直從學術角度學習相關,所以不太會用一種傳教的口吻來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學識淺薄,佛教也是學習不久,語言較簡單直白,有理解錯誤或表述不當的還望大家指出,互相學習。


佛祖釋迦牟尼,相當於佛教創始人,歷史上真實存在。但關於他的所有故事是不是都是真實的,信徒與非信徒各有各自的看法。學術角度研究宗教非常核心的一點,就是不要過度追究真的假的,而是在所存有的經文、傳說、風俗之上再發展出一些新的學說和理論(就好像考據耶穌是不是和聖經里說的那樣走過了耶穌撒冷更像是考古學家會關心的問題)。


先來說說佛祖、佛陀和菩薩這三個概念。

佛祖,特指釋迦牟尼,顧名思義佛教的開山始祖。

佛陀(Buddha),指的是真正圓滿覺悟(Attained Enlightenment)的聖者。[曾經糾結過如來佛是哪個佛,後來發現一切佛陀都有十種徳號,其中一個便是如來,所以其實所有佛陀都可以被稱為如來佛。好奇其他九個尊號及每一個意思的可以百度,解釋的非常一目了然,這裡就不偏題地複製黏貼了。]

菩薩,即菩提薩埵(Bodhisattva),指的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梵文中Bodhi(菩提)為覺悟,Sattva為有情]。菩薩比佛陀低在尚未真正圓滿覺悟(Enlightenment not yet attained)。在釋迦牟尼出生後到覺悟前,以及他的最後的幾個前世里,他也是Bodhisattva的狀態。


試圖把佛陀、菩薩與上帝、真主、奧林匹斯眾神、耶穌、穆罕穆德相比的難度在於,這些來自西方的人物背後所代表的西方思維模式並不一定能完全準確地套用在東方宗教概念里。甚至「religion」這個概念都因為由西方引入,很多時候都會有關於佛教是不是一種religion的學術討論。


佛陀釋迦牟尼本身來講,他從未宣稱過自己是神或上帝,或上帝之子,也沒有像穆罕默德那樣死後需要選擇繼承者。但是考慮到佛教六道輪迴中有天道,而佛陀正是特殊於他們徹底掙脫了六道輪迴,所以天道中的諸神(類似奧林匹斯眾神)應該是低於佛陀的。佛陀和孔子或許相似,因為兩者都宣揚過關於如何處世為人的內容,但孔子沒有像佛祖一樣有過多超驗主義的內容,沒有著重於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


至於佛教能不能影響現實世界,在佛教觀念里,我沒有聽說過佛陀說會像上帝一樣親自獎賞或懲罰一些人的所作所為的故事。猶太教徒出埃及在沙漠里遊走,找不到出路失去希望的時候,背棄與上帝的契約,自己造了個小金牛作神一樣祭拜的時候,上帝一怒之下懲罰他們在沙漠里流浪了四十年才找到應許之地。但是佛陀並不是上帝,佛教經典中不曾提及他有改寫人命運的能力或意願。即使是有殺生之過的人,不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嘛。

佛教覺得,所謂的「獎懲」,或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和跌跌撞撞,自由我們前世今生的所作所為導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之前的果,我們現在所做的決定又會是將來的因。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是,水面上的波紋都是我們之前投下的石頭所激起的。所以好與壞、幸與不幸,都怪不到佛陀頭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歸根結底都是每個人自己導致的。

至於為什麼還會有人去佛寺許願,要理解這個問題得先認識到佛教的發展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

其實類似的動態發展在西方宗教里也可以找得到,像基督教也經歷過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分支,各分支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教條、教義。而基督教至少還有一本(幾乎)統一的聖經可以作為一切的核心。佛教典籍大概有上千本,本來就留了很大的發展餘地。更何況佛教從印度尼泊爾地區向外擴散,到底中日韓東南亞之後,又與當地的文化、本土宗教信仰有了交流和融合,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佛教借鑒了很多道教、儒家的元素。現代佛教分支數不勝數,有些人試圖根據最古老的傳統定義所謂「真正的佛教」,而否定之後的任何發展,這個在學者看來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段是為了鋪墊大小乘佛教的介紹。大乘佛教(Mahayana)宣稱起源於釋迦牟尼同時期,但是從文本批評(Textual Criticism)的學術方法來定年出現較晚。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Theravada)的區別在於自利和利他,大乘覺得小乘光顧自己修行、只渡自己是不夠的,還要渡他人。大乘佛教認為,有些菩薩其實早就可以圓滿覺悟成為佛陀然後超脫與生死輪迴,但就是為了渡他人留在了六道輪迴里。大乘佛教多流行於東亞,中國就是(藏傳佛教 不同於漢傳佛教,但是也屬於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則在東南亞比較常見。[小乘佛教的名字是大乘佛教給扣上的,以顯示大乘更偉大一點,儘管小乘佛教才最接近於釋迦牟尼的佛教。但是剛剛說了嘛,去追究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不是學者所關心的。]

佛教與西方宗教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西方宗教,如基督教,你要麼是基督徒或不是,你要麼信耶穌或不信,而佛教的追隨者既有出家的和尚尼姑,也有未出家的居士。也就是說,你不需要非跑去廟裡把頭髮剃了換個法號才可以信佛,你也可以在家念念佛經做一個居士。去寺廟燒香拜佛,是一種表達自己宗教信仰的方式。有些人覺得只有跪在佛前禱告佛才聽得見,有些人覺得只要心誠在家禱告佛一樣聽得見,這都是個人選擇。喜歡去寺廟燒香拜佛是緣於傳統,去寺廟可以聽法師講經,也可以通過功德箱里支持寺廟和佛教。畢竟佛教特別注重積德行善(making merits),而居士在經濟上或物質上資助寺廟都是很好的積德行善的方式。那想要有很多很多善報,就多積德咯。

另外,佛陀或菩薩無法直接控制你的命運,但是可以渡人。就比如說凈土宗,即一種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存在的佛教,主要特點在於相信,如果來生可以出生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就一定可以圓滿覺悟成佛。尤其是印光法師所宣揚的凈土宗,要想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通過不停的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以實現的。一心一意相信凈土宗的信徒,根據凈土宗的觀點,在死時自會有阿彌陀佛來渡。所以不能說他們「不管事」,但是他們也不會因為你今天沒有念「阿彌陀佛」就來影響你明天堵不堵車。


因為「religion」這個概念來自於西方,所以很多時間當我們去思考宗教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套用一種西式的思維模式。就比如宗教就一定要有一個神,這個神有超能力可以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是釋迦牟尼的佛教,非常注重自己的修行。佛或菩薩不會監督著你理佛,因果報應、投胎轉世,皆在個人。


--- 11/13/2015更新 ---

抱歉沒有更及時的回復所有評論和更新內容。能在知乎看見答主那就是答主又在為寫paper拖延了……上次也是寫paper的時候拖延了一晚上寫了這篇答案,首答竟然這麼多贊答主真是要飄到天上去了(哈哈,「答主」,還沒適應這個新身份呢)。

嗯,把自己拉回來。真的很謝謝大家贊,雖然不能跟動輒幾K幾十K的大神比,但是每一個贊都是對答主漫漫求學路上的肯定。知道這每一個贊都不是因為爆了照或其它,而是因為扎紮實實的每一個字,覺得非常受鼓舞。


挑評論里一些未得到其它知友解答但是我又可以稍稍提供一些小想法的東西補充下。關於金剛乘、日本佛教,前者不夠了解,後者實在太過龐大。答主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可以來說什麼,所以抱歉不能給你們滿意的答覆了。

關於書目

看到大家問推薦書目,我也很希望能夠給出一份非常紮實的精品書單。但是覺得自己書讀得還不夠多,還不能夠很負責任地就給書單,所以抱歉不能如大家願。個人覺得可以先從一些故事性強的書開始看起培養興趣,讀讀釋迦牟尼的生平或者各類神話一樣的傳說。佛經非常難讀,尤其是不要像答主一樣從心經入手,那樣會覺得自己很沒有慧根的……(以及吃素並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幫助讀懂很晦澀的佛經,不要問我怎麼知道……不過三天瘦四斤我也就不抱怨什麼了吧)


關於專業

是的,確實是有這個專業的。不是,這個專業沒有比其它專業厲害多少。只是冷門和不好找工作,所以很需要興趣和魄力來讀。事業前途渺茫的答主決定還是先寫好下一篇paper再考慮好了(然後我會發現下一篇paper之後是下下篇paper和下下下篇paper……)


關於「佛祖」這個概念的澄清

有答案里提到其實沒有「佛祖」這個概念,因為在釋迦牟尼之前有前世佛,之後有後世佛。這是對的。當我說「佛祖」的時候,是因為從純學術角度看,佛教最早的教義、傳統等等是從釋迦牟尼開始的,作為一個創始人一樣的存在,他被視為「祖」。雖然他說了有前世佛,但是前世佛沒能傳授給我們佛教,所以不算「祖」。[P.S. 如果你們好奇的話,下一世佛是彌勒佛]


關於「轉經筒」

真有意思最進剛提到「轉經筒」就看到有人在評論里提到了。簡單的科普,轉經筒就是把抄好的經文放進去,然後轉一圈相當於念一遍筒里的佛經。看到評論里有人覺得轉經筒疑似偷懶不夠虔誠,我能理解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懶得真的讀一整遍好長好長的經,但是又貪圖讀完一遍能積的德,抱著這樣僥倖的心態去轉,確實有些不夠虔誠。不過如果我們想一想其他人的視角,比如不識字的信徒,那轉經筒也許就是他們唯一能通過佛經表達信仰的方式了。在非常邊遠、欠發達的地區(比如藏區),當家徒四壁的一家人把家裡的60頭牛牽出57頭捐給寺廟的時候,你再看著他們去轉那個轉經筒大概只會想落淚吧。再加上心經里說的「色即是空」(「色」,形式),如果心是虔誠的,讀佛經、抄佛經、轉轉經筒,真的有區別嗎?苦行僧確實讓人可敬,但沒有那麼辛苦地去朝聖的信徒也不能說就不虔誠。從多麼辛苦來衡量多麼虔誠,似乎有一些武斷。


另外說一點點關於西遊記

答主也是看西遊記長大的(六小齡童簡直童年男神),不過細想這部幾乎可以說是奠定了大部分中國人對於佛教的初步了解的諷刺性文學作品,似乎佛教被諷刺的非常厲害。玄奘法師,多麼了不起的宗教領袖,上次讀他生平簡介之後答主分分鐘把他奉為了新男神。自學外語,一個人靠腳和偶爾的駱駝從絲路一直走到印度地區。就因為當時的中國佛經混亂不系統,教徒覺得很困惑,所以他覺得應該有一個人站出來去始源地把系統的佛經請回來。玄奘作為一個外國人研習印度本國宗教,卻能在印度沒多久被舉國上下膜拜的不要不要的。回來以後更是翻譯了大量的佛經,為後世教徒留下好多寶貴的資料。結果在吳承恩筆下,成了一個慈悲泛濫、優柔寡斷、手無縛雞之力的無用和尚,身邊跟的徒弟都是動物。如果取經路上真的有九九八十一難,那真實的玄奘就是自己一個人全部挺了過去。想像一下唐僧悟空結合體,分分鐘新男神有沒有。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佛教的印象還局限於西遊記,想想有些傷心。不過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看到贊和評論那麼激動,大多數人不關心的話題其實還是有人在乎的。所以,謝謝大家的關注,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更多人從嚴謹的角度了解佛教。

額外的一個小小想法徵求

答主正在確定接下去為期一年半的project主題,會先花一個學期做文本研習,暑假再實地考察,然後之後一年專心寫作。目前主題還在構思方向,大家要是不嫌棄可以推薦一下有趣但缺乏研究的主題呀。先謝謝大家咯。


作為一個半桶水,覺得題主提了個好問題,強答一發,都是按照我的個人理解所總結的,不保證對,僅供題主參考。

首先,題主的一部分認識是正確的:

佛陀教導我們按照規則(比如因果律)趨利避害,離苦得樂。

但是也有不正確的。

比如「不管事」。

再比如對世界的認識——佛教認為,世界和自我,都是我們非常堅固的幻覺。

以我的粗淺理解,打個比方來說,我們現在正在玩一款全息遊戲。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心理活動,都跟真實的一模一樣

(想想小時候看的2d電影和現在看到的3d電影,再想想如果六種覺知都能模擬又是什麼效果)……

這個遊戲的名字叫六道輪迴。

我們現在所在的大地圖叫娑婆世界,小地圖叫地球。

而且,我們身邊沒有NPC,大家都是玩家。

包括你家的喵星人,汪星人,動物園裡的猴子,晚飯吃的螃蟹,鄰居家的漂亮妹妹,長得歪瓜裂棗的同學,去鄉下上墳時候在空屋子裡見到的阿飄,還有天上的神仙……所有這些各種不同形態的,可見或不可見的有情生命,都是玩家。

注意植物和菌類(比如蘑菇木耳)不是有情生命。但是有些植物相當於是某些鬼道眾生的房子……

每一個角色玩到死以後,並不會自動退出遊戲,而會根據遊戲里的成績,隨機生成一個新的角色,甚至可能會換地圖……

佛法就是指導我們離開這個遊戲,回到現實世界的攻略。

但是,那個現實世界是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力的。

而且,最大的困難是,我們幾乎所有的玩家,都忘記了自己其實只是在玩遊戲,而把這個遊戲角色當成了自己。

而當我們玩死一個角色,隨機生成新角色以後,這個轉換過程中劇烈的疼痛,又會令我們忘記之前的所有記憶

(有些人會保留一些記憶殘片,這樣就會出現一些人按照自己的前世記憶找到上輩子生活過的地方,見到上輩子的親人),

然後又把這個新的遊戲角色執著為自己……

想要認識真實的世界,做到從這個遊戲里從容離開,想回來的時候也可以在這個遊戲里來去自如,我們只有一個方案——這也是這個遊戲最大的bug——就是修行佛法。

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跟佛菩薩保持聯繫……

也可以從佛菩薩那裡獲得幫助。

但是佛菩薩不能直接毀掉這個遊戲,因為那樣我們會認為世界和我們自己都真的毀滅了……

(想想黑客帝國裡面如果主機直接毀滅了……虛擬世界崩潰了,人類能回到現實世界嗎)

佛菩薩只能引導我們,早點找到離開這個遊戲的路徑,並且親自離開這個遊戲。

就醬。


菩薩與佛本來都是和我們凡夫一樣,經過五十二個級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方可成佛,我們自己都是菩薩,但需要明心見性後,才可以稱為菩薩摩訶薩,我們平時說的觀音,大勢至菩薩都是等覺妙覺菩薩,是明心見性後廣修內六度萬行,經十地後方能到達的層次,他們都會最終成佛,這也是我們修學大乘的終極目的


『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你要小心邪魔外道。

————————————————————————


雜阿含經第九○五


我是這麼聽說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摩訶迦葉尊者與舍利弗尊者住在城郊的靈鷲山上。

這一天, 有一大群遊方的外道行者來參訪舍利弗尊者,寒喧問訊後,坐在一旁,問道:「尊者!有情眾生在死後還以另一種形態活著嗎?」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外道行者接著問道:「那麼有情眾生在死後就一無所有了?」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也沒有意義。」

外道行者聞言,追問道:「這麼說來,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它存在,也可說它不存在?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類問題都沒有意義。」

外道行者們問道:「尊者!為何你的老師沙門喬達摩認為這些問題沒有意義?」

舍利弗尊者答道:「因為它們對修梵行沒有利益,修梵行的根基也不是建立在那些見解上。前述那些見解不能使人斷愛去執,無助於心意的安止與內明的開發,不能使人徹悟無生,不能使人止息煩惱,不能通達涅盤。正因為如此,世尊不具說前述那些見解的對否。」   

外道行者們又問道:「那麼,尊者!你的老師沙門喬達摩說些甚麼呢?」

舍利弗尊者答道:「世尊教導我們認識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滅苦之道(四聖諦)。」

外道行者們問道:「尊者!為何沙門喬達摩宣說這些?」

舍利弗尊者答道:「因為它們對修梵行有益,修梵行的根基也是建立在四聖諦上。四聖諦能使人斷愛去執,達成心意的安止與內明的開發,使人澈悟無生,令人止息煩惱,通達涅盤。正因為如此,世尊一向宣說四聖諦。」   

聽了舍利弗尊者的回答,外道行者們很不滿地呵罵道:「尊者!為何關於有情眾生身壞命終後之去處的各種見解,你不能明確地答覆其對否,只是一昧回稱『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你沒有知識,缺乏智能,像嬰兒一樣的無知,實在不配為上座長老!」

外道行者們說完這番抱怨指責的話後,紛紛起身離去。  

外道行者都離去之後,舍利弗尊者來到摩訶迦葉尊者的住處,彼此寒喧問訊後,各自入座。舍利弗尊者向摩訶迦葉尊者談起自己剛才與外道行者對話之事,順口問道:「尊者摩訶迦葉,世尊為何不置答『眾生有常?』、『眾生無常?』...之類的問題?」

摩訶迦葉尊者答道:「因為『有情眾生死後仍存在』、『有情眾生死後一無所有』、『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它存在,也可說它不存在』、『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這四種見解,無論採取其中任何一項,都是由於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生起、聚集、滅去、覺受、過患,乃至出離,還未能有所認知。

成就正覺的聖者對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生起、聚集、滅去、覺受、過患,乃至出離,均已如實了知。

對這樣的聖者而言,『有情眾生死後仍存在?』、『有情眾生死後一無所有?』、『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存在、也可說不存在?』、『有情眾生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存在、也不能說不存在?』這類的問題,根本沒有意義,因此世尊不具說它們的是非。」   

經過這番議論後,兩位尊者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


知乎盛產佛教發明家。"好好過日子就是學佛,掙錢養家,敬老尊賢,愛妻憐子,有自尊心,有慈悲心,有公德心就是行正道。"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普世價值,你爹媽如無意外從小就會教你,是所有正常人類本來就應該追求的東西,什麼時候成你佛的教導了?釋迦牟尼是好好過日子了還是掙錢養家敬老尊賢了?有自尊心還去要飯?有公德心不做點實事?釋迦牟尼的四聖諦,說白就是世間皆苦,涅槃最樂。"好好過日子"和你佛本意根本就背道而馳。貴教說謗佛的怎麼著來的?


佛法是真實可以實證的法,可以通過修行實踐來證實的。佛是已經通過無始劫以來的修行最後證得了一切生命實相的智慧;菩薩是已經發願要成佛,已經在修學佛菩提道的過程中,還沒有圓滿成就,其中隨著證得智慧、修集福德、定力的差別,有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階位,大家很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不過有的菩薩其實是古佛現菩薩身來幫忙弘法度眾。ps:說起要真正了解佛法,必須要實際履踐,不是研究歷史、研究佛經就可以明白的。


單單從發菩提心的角度來說明菩薩與阿羅漢的心量境界差別吧:

在經中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典故:是說有個徒弟背著行囊,跟著阿羅漢師父後面走,他走著走著,忽然間發起了大心。他心裡想說:我要行菩薩道,要救度一切眾生。這位阿羅漢是個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他想:這個徒弟,竟然敢發大菩提心,真是個了不得的菩薩啊!我這個師父都還作不到呢!於是,他就趕快把行囊拿過來自己背,不敢讓這位發心的菩薩徒弟來背。可是這個徒弟跟著大阿羅漢走了很久,腳很累了!他心裡就想說:走路就都這麼辛苦了,那麼行菩薩道真的是太苦了!我看我還是修聲聞解脫道,早點入無餘涅槃就好了。這位大阿羅漢馬上就知道他這個徒弟又打消了發大菩提心的想法了,所以他就又把行囊還給徒弟背了。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要發大菩提心、修菩薩行,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光是決定發心,就已經超勝於大阿羅漢的果證。從證得解脫的難易度來說,如果非常精進的話,可能只要一生到四生就可以證得阿羅漢的無餘涅槃。但是如果想要成就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的話,那麼就一定要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究竟圓滿的。


您真實地把所有人,所有眾生,甚至一草一木,當作菩薩來對待、恭敬和敬仰的時候,再看看自己,那正是菩薩的存在。


我就說個實際情況吧…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佛陀是通過內觀成佛覺悟的…而佛經只是類似於史書的作用…你天天讀經書你說能升官發財還是能順風順水?所以…佛的巴利文覺悟的意思…覺悟是需要去修行的…而不是讀幾本經書拜佛祖,念經就能有成果…要靠自己去修行和練習的…練習觀察自己的內在…


佛祖和菩薩嘛,就是對著自己能夠狠的下心來做實驗,不迷信任何一種既有理論,既有說法,而是真正的探索真理的存在咯。
有句話說的好啊,「輪迴是戰場,菩薩是無畏的勇士。」
想想吧,能把生死輪迴當做戰場一樣的去戰鬥的存在,那就是傳說中的賽……呃,大丈夫啊!


一位佛教徒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看不到菩薩嗎?你的父母生你養你,不求回報地愛你,無時無刻地牽掛你,難道你看不到菩薩么?

11月3日
這句話主觀性很強,所以不被認同很正常。
我可以接受你不喝雞湯,但不能容忍你在雞湯里吐口水。


總的觀點:
若要評論,我覺得佛和菩薩是最好的老師。他們指引我們方向,告訴我們方法。
若要建議,我認為諸位若不能踐行佛陀教導,說他千萬般好也是無益。

以下是根據自己的認識答題,不一定正確,希望糾正:

佛,菩薩是有神位有法力的類似上帝,真主,奧林匹斯眾神這樣的神?還是類似孔子,默罕默德這樣的先賢?還是耶穌這樣的神的人化身?

佛是覺悟者,其他的答案里有對佛與菩薩這些定義的解釋。個人覺得是合適的。
佛教強調的是脫離六道輪迴。
孔子是個思想家,他的學說主要用於解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處世的問題。
耶穌是神,他有情緒有憤怒,這一點大致和我們所說的神仙相似,神仙也是有情緒的。
默罕默德我不了解,但從聖戰這些情況而言,我猜想可能也是有情緒的。
佛與菩薩沒有我們的這些情緒,喜怒哀樂這些東西已被拋下。佛教不僅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且還教我們如何脫離這些問題。
所以,佛、菩薩、羅漢與其他哲學家以及其他宗教的神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按照佛教觀點,佛祖和菩薩能不能影響現實世界?

佛教認為一切由因果定。佛的法力再大,也無法改變因果。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不能影響現實世界。
但是……
「影響」這個詞作何解?
佛陀教導我們,我因其教導而在日常行為中種下善因,之後迎得善果,這算不算佛對我的影響呢?
你看,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能夠影響現實世界。他們把正見給予我們,誰踐行誰就會被影響。

按照我對佛教淺薄的認知(我家鄉這裡沒有宗教氣氛),佛祖釋迦牟尼是一個博學的長者,他教導弟子和世人貼合世界規則(因果論之類)的做事方法。
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會有信佛人去寺廟許願?反正佛祖菩薩他們不管事,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己好好讀佛經,更能得到好結果。

首先,我覺得你的觀點很有道理。甚至覺得就是正確的。
事實上很多信徒本就是迷信佛教,以為燒香捐錢後佛陀就會滿足他的心愿。
其實呢?自己的果報來自自己的因,哪是求佛菩薩能解決的呢?
但是……
去寺廟許願其實還有可以有另外的意思。
1、去寺廟是朝聖,也是尋求印證。
我們去寺廟尋找高僧大德,禮拜他們,向他們學習請教,可以印證我們自己的所思所學是否走在正途。請他們幫我們糾偏,這是很重要的。畢竟自學是很容易學偏的。
比如我就經常遇見一些信徒,他們自己在家翻看了一些佛經,也沒向真正的高僧大德請教印證,於是便自認為已經通曉佛理,他們覺得自己已經了解了宇宙真相,到處宣講他們的認識和觀點。在我看來,這是很危險的,這種行為不僅不是弘法,反而是在害法。
關於這種現象,我想多說幾句。在我的觀點裡,不分對象的向他人傳播佛教理念是不好的。這是不管是否有緣就強行向他人灌輸的行為。遇見修養好的人,他們可能一笑了之,要是遇見有情緒的人呢?搞不好反而讓人反感,之後這個人可能在很多場合攻擊佛教。你看,這種攻擊就是我們胡亂傳法帶來的惡果。我們不僅沒有對佛教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在害法。
2、寺院是種象徵。
它象徵信徒的精神家園。信徒們常回家看看,香火旺盛,惹人親近,利於佛法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時常督促我們不要忘了自己的信仰。寺廟就是物化的學校,我們常去看看,可以時刻提醒我們謙虛謹慎。

我對佛教的認識很淺,以上談的都是個人觀點,不代表正見,特此聲明。


所有的父母都是他的子女的菩薩,但其中也分為初發心菩薩和初地菩薩,前者是大多數,後者是鳳毛麟角。何為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會退轉,譬如一小兒發願要平定此星球上一切爭鬥,他就成為了初發心菩薩。後來他長大了,覺得應該掙錢為先,向前看齊,他就是退轉了。但他就不是初發心菩薩了嗎?非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是初發心菩薩。如果給他足夠長的時間,比如說讓他長生不老,他還是會重新行菩薩道圓小時所發之願。這就是初發心菩薩。而初地菩薩則不同,初地菩薩不會退轉。假如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初地菩薩,那麼此人不僅是並且必須是很有智慧,而且對那人的慈悲心絕不會退轉,可以說,如果一個人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初地菩薩,那麼這個人也有成為真正的初地菩薩的潛質。在此門檻交疊效應十分明顯。其實越往上越是交疊大,一直到七地菩薩為止完全交疊。一個人只有是七地菩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七地菩薩,不能由他的一廂情願所決定,因為八地菩薩又叫觀自在菩薩。


佛祖,就醬


謝邀。
上面各位說的很好了。世俗來說,佛有形,有祖,有姓,有生死,有數量,有概念,這叫依眾生而立;但究竟上,佛是覺,是智慧,是寂滅,不可言說,不可定義。

因此,是怎樣的妄想,佛就是怎樣的存在。分別上,有個佛菩薩在度你,這是真實的;在無分別上,其實佛就是你,你就是佛,是自己度自己,這也是真實的。

這個怎麼理解呢?就是從眾生的角度出發,佛的存在就是無所不在,就像我們身邊無盡的虛空一樣;而從勝義諦的角度出發,沒有所謂的佛,也沒有所謂的存在不存在。

其實,如果真正能明白「顛倒夢想」的含義,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依諸法無我去思量,就能明白佛菩薩的存在性是怎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爾時發心即轉法輪菩薩。至王舍城詣竹園中。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無相音佛問訊世尊。少惱少病起居輕利氣力康耶。以大蓮華奉上世尊。

佛即受華而告之曰。無相音佛安隱無恙善教化耶。

答言世尊。無相音佛氣力康強眾生易度。所以者何。彼世界中大眾集會。有四凈法。何謂為四。
善根清凈為菩提故。
無量戒凈正發願故。
無量見凈不得法故。
所觀清凈不取相故。
世尊。彼眾無有毀禁破戒壞威儀者。亦無有是三毀之名。彼國土眾。觀此世界所有眾生如獄拷掠。我今請還。唯願如來至彼世界。

時佛告言。止善男子。至彼世界欲何所為。我今於此亦化眾生。

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殷勤三請。唯願如來至彼世界。若不臨顧。我當自以報得神力接此世界。如一念頃置於彼土虛空分中。

時佛默然。聽此菩薩現大神通自在之力。欲令眾生具足善根亦為示現度知見力。

時此菩薩。即以右手斷取三千大千世界。猶如陶師以杖轉輪。持之而去。

時舍利弗覺此三千大千世界皆大搖動。白世尊曰。持此世界並我等去。持此世界並我等去。

爾時世尊。以隨智音柔軟和雅悅可眾心。具足深遠不高不下。簡要不亂能示義趣。答舍利弗。非我所為。其音普聞大千世界。

時有眾生貪著我心依止有見。皆大驚怖得厭離心。余諸四眾。但見如來菩薩圍繞而為說法。如轉輪王安處正座。如大梵王在眾梵中。

時發心即轉法輪菩薩。皆持十方無量世界令集一處以示眾生。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令大風起吹諸世界。互相觸搏壞裂破碎。皆悉散滅。

佛現神力。諸大梵王及諸梵天。於見聞法計常不壞。所謂梵王諸梵宮殿。今皆自見宮殿散壞。甚大驚怖生厭離心。各作是念。此諸宮殿先自成立。而今皆悉相搏毀壞如水波盪鼓浪成沫。若水竭盡日曝風飃皆悉磨滅。則是我等無常相也。俱懷戰悚合掌禮佛。

。。。。。。


釋迦摩尼存在,凡夫,佛祖不存在,菩薩,凡夫


我來回答吧,不算信徒,但是有一定的了解,拜讀過金剛經,壇經什麼的,對佛理的圓潤通達也相當拜服,但你問我會信么乞丐,,我還是要說,我不信!

首先,佛教不是燒香拜佛,甚至佛教自己的經典都不支持這個行為,佛學是一種修行,需要相當自律的人才能修出一定的成果,反正我是沒有那種毅力了,但放鬆一點要求,多存善心,舉個例子,你街上遇見一個乞丐,你不知道真假,拒絕援助,但你身邊的人你總了解吧,比如那個親戚生了重病,你去看望一下,經濟上給點支持,這個也是修佛,有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又是容易的,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懂佛教,但是他有佛的哪個小境界,這個也是很好的。所以說,知不知道菩薩在不在,無所謂,勤修自省就好


曾經有一名中二少年
他,有著所有韓國偶像劇男主角的光環
然而....
他卻「中二」
在見識過「生老病死」後,少年發下誓言「我要成為海賊王的...」哦,不好意思拿錯劇本了,應該是「我要拯救世人」
於是,因為主角光環的加持...
少年踏上了尋找夥伴之旅,並成功組建了自己的提姆,根據「奶法戰」的分工原則,形成了「菩薩」「羅漢」「比丘(尼)」


推薦閱讀:

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動手打人?
大學男生的消費觀應該是怎樣的?
拖延現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應對?
怎麼處理和叛逆期孩子充滿火藥味的親子關係?
關係親密的人之間要說「謝謝」嗎?

TAG:歷史 | 心理學 | 文化 | 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