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不是優秀的人,但是在努力變優秀的路上。

24歲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我一直過著「被安排好的生活」,在學生時代中扮演著「好學生」的角色,找了父母眼裡的「好工作」;又覺得懷才不遇,掙扎在不甘平庸與無力改變的糾結之間。在加班中迎來了自己的本命年生日,零點的時候大哭了一場,將所有的委屈、不甘心悉數傾吐。擦乾眼淚接著加班,心裡卻暗暗做了一個決定。

我自己的命,要自己定。

生日的前一個月,一位好友問我,「倩倩,你打算以寫字為生嗎?」我搖著頭笑著說,「不會啊,只是想給自己找個樂趣而已。」

生日的那個月,我收到了第一筆稿酬,150元。心裡美滋滋地想著,真好,又可以上天貓超市買零食了。

5個月後的今天,我以超乎自己想像的速度成長著,接觸到了以前不敢想的圈子,認識了越來越多厲害的人——我似乎運氣很好,總有「貴人」相助,我甚至不曾想過他們會成為我的朋友。他們毫不吝嗇地幫助我,和我分享全新領域的知識,引領我成長。

這5個月間,我讀過的書、學到的知識,比過去四年加起來還要多。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向更遠的方向拓展,知識體系變得更龐大、更精深。大學時我曾長時間痛苦於完成自己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痛苦於拼了命努力也只能做到「好」而不是「出類拔萃」,也曾為自己資質平庸感到自卑。現在我覺得,自己或許是有那麼一點點天賦的。

倒不如說,更相信的是「天道酬勤」

總結自己的經歷,綜合與圈中好友們交流的內容,我覺得「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主要有三個要素——一是明確目標,二是持續學習,這其中包括了管理人生與管理情緒,三是反思總結。

這篇文章比較長,有7k字,先用思維導圖梳理一下文章的架構:

Simon Sinek在Ted演講《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動》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黃金思維圈模型。他將我們看問題的層面分為了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what」,即「是什麼」層次,是事物的現象、成果,或者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層次是「how」,即「怎樣做」層次,是我們做事情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層次是「why」,即「為什麼」層次,是我們做事情的目的與理念。

我們大部分人思考問題都是從「是什麼」出發,卻很少考慮「為什麼」。Simon認為,「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令人振奮的領袖和組織,他們思考、行動、交流溝通的方式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他舉了蘋果公司的例子,大部分pc經銷商的思路都是「我們做最棒的電腦,設計精美,使用簡單,界面友好。你想買一台嗎?」而蘋果公司的溝通方式則是「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分精美,使用簡單,和界面友好。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想買一台嗎?」由此,他指出,人們買的不是你做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做公司的目標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產品的人做生意,而是跟與你有著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

這個Ted演講對我的觸動非常大。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於是我們每天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這是我們實現「好好學習」的過程,可我們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好好學習」;或者說,因為「好好學習」的目標是「考上好大學」,於是實現這個目標以後就失去了方向。這也是很多人上了大學以後頻頻掛科的原因——原有的生活「失控」了。

「迷茫」似乎是學生時代的必經之路。大三的時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出國,考研,還是工作呢?有的人擇其一而奮鬥之,有的人做了兩手甚至三手準備。但是——選擇考研的,真的是因為醉心學術,想把整個青春奉獻給學科的發展嗎?還是因為想要一個更高的學歷,增加未來找工作的籌碼?還是因為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為了讓自己多幾年的思考時間?——選擇工作的,真的喜歡自己簽約的那份工作嗎?真的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了嗎?還是僅僅因為收入高、待遇好?或是為了逃避象牙塔,早日離開日復一日讀書考試的生活狀態?

老實說,我也迷茫。大二的時候迷茫,和室友在熄燈後一起感慨「學了夕陽產業,未來路在何方」;到了大四,簽了三方協議,參加完畢業典禮,還是迷茫。

畢業前,我對體制有著極其強烈的抵觸情緒。因為在那時的我的心目中,它是「腐敗」、「關係」與「官僚主義」的代名詞。讀了許多書的緣故,我對於世界的認知有著不切實際的古典主義情結。後來一段實習的經歷讓我看到社會的冰山一角,這才心灰意冷地發現,哪裡都有人情與關係,這並不是體制的專利。強烈抵觸的另一個原因是,我不想過著「一眼看到自己40歲」的生活。

迷茫的我不知道該怎樣選擇,本著「不要太忙碌」的目的找了現在的工作,算不上喜歡,但的確是當時的最優解。如今畢業一年,歪打正著的選擇居然沒有讓我後悔。

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什麼工作是能「一眼看到老」的,真正決定未來的從來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若我只是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領著死工資過著混吃等死的生活,那我便真的如自己「預知」的未來一樣,在歲月蹉跎中哀嘆自己一事無成,二十年如一日地等待退休領養老金;若我心懷野望不甘平庸,平台和地理空間從來都不是束縛能力的枷鎖,心有多大,就能走多遠。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我很慶幸自己終於認識到了這一點,我也很慶幸後來在朋友的指點下,終於漸漸新的領域找到了門路。《富爸爸》一書中將自己熱愛且可以掙錢的稱為自己的「事業」,區別於「工作」。

你找到自己的「事業」了嗎?

明確目標,就是告訴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黃金思維圈中的「why」。在具體執行某一件事的過程中,再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的(Relevant)、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標(即滿足SMART原則的目標)。

持續學習與總結反思,則是黃金思維圈中的「how」。

我在自己的最高票回答葉倩倩:如何提高學習能力?中提及過,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是關於能力的能力。這裡說的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包括「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是以通過考試或者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學生生涯只是我們生命中很短暫的一部分,「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可能隨著離開學校而告一段落,在考證、參加培訓的時候偶爾被提及;但「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卻貫穿了我們的一生。

後者包含了三個維度:

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時,無論是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抵有三種——通過閱讀從書籍中獲取;瀏覽微信、網頁、知乎等「碎片化信息」獲取;通過分析經驗(包括自己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並進行歸納、總結獲取。

對於第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採取「RIA閱讀法」,而對於碎片化的信息,我們可以追問「前因後果」與「適用邊界」:

(此方法引自「拆書學院」線上課程)

前(前車之鑒):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他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側擊):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在一個信息遠多過知識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備這種能力,每天只會把時間白白消耗在「淘」的過程中,卻很難真正發現金子。和學生時代感慨「為什麼做了很多題卻沒能考好成績一樣」,在成年後喟嘆「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更何況你看到的「道理」還不一定是正確的。

獨立的知識叫做「知識點」,相關的知識點連綴而成,形成「知識網」或「知識樹」,多個知識網路與知識樹構建成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知識集大成的結果。

這是我入職以後著手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方法,開始操作的時候會有一定的難度,熟練以後就會震撼於它帶給自己的收穫。篇幅限制,此處不再展開。我曾在兩篇知乎回答中具體寫過,一是葉倩倩:如何提高學習能力?講的是從成人學習的三個維度分別應該怎樣提升,二是葉倩倩: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講的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除此之外,我們要學會管理人生。「管理人生」的意思是「讓我們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中,過上期待的生活」。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新年的時候給自己制定了一大堆計劃卻一項也沒有完成?說好的下午上自習,看了一個小時書就玩起了手機?明知下午有一個重要的課程,聽了10分鐘就開始昏昏欲睡?工作忙忙碌碌,每天面對郵件與消息轟炸,一年下來卻覺得自己毫無長進?

這裡我們要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精力管理」,精力管理不是用日程表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而是「全情投入」,確保高效完成每一件事。我們的體力、情感、思維、意志都是有限的,過度消耗的結果是,我們只能用更長的時間、更疲憊地完成相同的工作。 如果把精力劃分為四個象限,在第一象限中完成的學習、工作任務無疑是最高效的。

我們總是把時間過多地消耗在了工作與娛樂上,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休息;我們會花費很多時間做「緊急的事」,卻對忽略了看起來不那麼緊急但十分重要的事。比如說系統地學習,比如說陪伴親人,比如說處理好自己的親密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什麼才是自己最看重的?其次,應當注意勞逸結合。離開書本或工作,轉而投向遊戲並不是讓自己得到休息的好方法,因為高刺激的活動會消耗許多精力。真正可以完全放鬆的「休息」是類似於有氧運動、冥想、睡眠等「不需要大腦高速運轉」的方式。在工作與學習中,我們可以採取「番茄時間法」把時間切割為25分鐘左右的片段,在片段內保持絕對的專註,相鄰片段間儘可能地放鬆。同時,在與家人、朋友溝通時「全情投入」。維繫親密關係的普遍規律是,你投入的時間越多,感情就越深厚。

要學會情緒監控。我曾經在自己的經歷類回答中寫過,我自大二開始飽受抑鬱症的折磨。治療這種病的常見處方葯之一是草酸艾司西酞普蘭。這種葯的盒子上有一張俏皮的臉,大約是希望「吃了葯的人心情會變好」。

面對這種「不能被徹底治癒、且隨時會複發」的病,通過有意識的訓練逐漸好轉些之後,我更加重視自己的情緒變化。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分享過自己生病的經歷,患病以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它會不請自來地找上我,得出的結論是和我敏感的性格、「迴避型」人格有很大的關係。

真正認識到「情緒管理」是在讀了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之後(這個系列總共有6本),書中提到,提高元認知(metacognition)有助於抑鬱症的康復,同時有助於正確處理其他不良情緒。他將情商定義為「情緒智力」,事實上,「了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與識別他人情緒」才是情商的主體,我們平時說的「社交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於是我開始按照那些提示認知、處理自己的情緒。

首先,了解自身情緒。想像一下「靈魂出竅」的感覺,當我們面臨悲傷、憤怒、恐懼、焦慮的時候,把現在的自己設定為一個「旁觀者」,站在自己身邊看著被情緒左右的自己。知道自身的情緒,也知道自己對該情緒的看法。例如「我生氣了」,「生氣對我不好」。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中立,客觀地進行評價,就好像在觀察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一樣。

然後,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成為「激情的奴隸」。憤怒是最難控制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三種途徑消除憤怒: 一是質疑觸發憤怒的想法。二是生氣的時候擺脫對方,分散注意力,等自己冷靜下來。惹我們生氣的事放在心裡越長時間,我們就會越生氣。三是在憤怒的想法剛萌芽的時候控制它,並把它們寫下來。面對悲傷,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玩電腦、睡覺。對抗輕度抑鬱,我試用了有氧運動、認知再造、積極替代、通過專註轉移注意力的辦法,輔以外部幫助(主要是來自男朋友的),目前來看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從確診抑鬱症到現在,經過長時的訓練,現在我基本上能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除了抑鬱的情緒,其他負面情緒也減少了許多。對於憤怒的控制尤其顯著,曾經特別容易生氣的事情現在很快就能平息下來。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資源,但是不加以明覺精察,那經驗就不可能變成智慧。反過來說,如果能提升反思和提問的水平,每次遇到問題都是一次很棒的學習機會。我在第一個鏈接文章中給出了一種方法,即「庫伯學習圈」的應用版(此方法引自「拆書學院」線上課程):

除了用「便簽法」,這種思路的執行還有另外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即「反思日記」。反思日記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梳理一天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對這些事情逐一進行反思;另一種是針對某一件事進行反思。這裡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兩篇「反思日記」:

第一篇是按照日程來進行反思的:

事件:

早上開了周例會,回顧過去一周的工作任務。整個下午幾乎都被瑣事填滿。有點不開心。

分析與反思:

別人的教訓就是我的經驗,在以後工作中要更加細心,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辦事,以免出現紕漏。瑣事把時間切成了碎片,事情一亂起來就沒有嚴格按照前一天制定的計劃執行,有些沮喪。在以後工作中要注意整合碎片時間,統一回復郵件、集中撥打通知電話,只要確保在下班前完成即可。

第二篇對我來說更加實用一些,我在每次寫完文章以後都會分析它們為什麼高贊、為什麼撲街,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筆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以我最近的一篇文章葉倩倩:有哪些你明知是假卻希望是真的故事?為例。兩天前我在睡覺時夢到了去世的爺爺,醒來以後悲慟得久久不能平息。我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在思考,如何能讓讀者感受到我的這種情緒,並引起大家對於陪伴親人的重視。

前幾天在二刷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作者對於結局只是輕描淡寫幾筆,在情緒突然湧出、達到巔峰的時候戛然而止。這種感覺令人如鯁在喉,合上書很久我都沉浸在難以抑制的悲傷中。於是我就模仿著用這種方法表達「悲傷」,用人物對話、衣著樣貌、人物動作、靜物描寫撐起全文,沒有使用我習慣的表達主觀看法的句子,用最平淡的陳述收尾,忽然轉折然後戛然而止。

這是我嘗試的一篇習作,總體來說共情方面是比較成功的,評論區說「決定要多陪陪爸媽/爺爺奶奶」讓我倍感欣慰。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的全局控制能力不足,目前只能寫一些小的場景片段,我的乾貨也很明顯地暴露了這個缺陷,字數較多的時候讀者就會失去耐心,說明我的文章吸引力不足,寫作能力有待提高。

真正吸引人的好文是不會囿於篇幅限制的。為此我要多讀名作,記錄它們「引人入勝」的方法。世界上有用的道理有很多,但是大家普遍聽不進去;有用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大家普遍看不進去。所以我在接下來的寫作修習中要注重將「晦澀」的知識與方法演繹得生動易懂。

經驗經由反思和追問可以沉澱成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可以升華為知識,知識經過聯結和行動會內化為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如此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就達到了知行合一。

當我們明確了目標,用正確的方法一步一步去踐行,成果——也就是黃金思維圈的「what」,無論是我們正在進行的學業還是工作成果,都自然會水到渠成。

總結一下文章的內容: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真正決定未來的從來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

引入了一個「黃金思維圈」的概念,牛人的行為處事方式都是從「why」為始,以「what」為終,與普通人恰好相反。為了讓自己成為「牛人」,我們也要學會這種思維方式。

在此基礎上,總結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三個要素——一是明確目標,二是持續學習,三是反思總結。前者對應「why」,後兩者對應「how」。

制定的目標需要滿足SMART原則。

持續學習是廣義的學習,既包括學習知識,也包括解決自身問題。想要高效地學習,必須要學會構建知識體系。除此之外,還要學會管理我們的生活,管理好我們的情緒。

反思與學習循環往複,就達到了知行合一。可以通過「庫伯學習圈」進行反思,也可以通過反思日記幫助自己成長。

如果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點個贊呀~


高度的自律!!!平衡好慾望!!!長期的專註!!!

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算是作為這兩年來思考與實踐。

我思考如何變得優秀,是兩年前的暑期才開始的,那時候我高考失敗,人生陷入低谷,人在低谷的時候總是會多想,或是反思或是幻想,總歸是給自己找一份慰藉。

很久以前,我翻完這條問題下所有高票答案,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走上人生巔峰的道路就在腳底下了,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然後我開始囚徒健身,學習武術,泡圖書館看書,背著書包去旅行,每周寫一篇文章,看TED刷網易公開課。學古箏,學畫畫,練陶笛,學習護膚,穿衣打扮,去留學………這些標籤把我裝扮漂亮得不像話。

可以,這很知乎。

然而,這些不過是為優秀堆砌起的詞華藻麗的皮囊,當的扒下這成皮,還是那個浮躁,懶散才疏學淺的平庸之輩。

華麗的外衣讓我沒那麼狼狽

我愈加的緊迫,變得優秀的核心本質到底是什麼?

如何變得更優秀,很多人會推薦去讀書,健身,旅行,創業,留學等等,但是如果不發生本質的改變,這更像是朽木之上砌高樓,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塌了。

仰慕華麗優雅的天鵝,要學習的是水下撲騰划動的腳蹼,而不是優雅的姿態。

大眾認可的優秀是什麼?

考上名校,實現財務自由,爬上很高的位置,納斯達克上敲鐘……然而這些都太難太難。

知乎里有百分之0.2的人能做到就不錯了。

變得更優秀倒著推導,就很有意思。

優秀的人為什麼優秀呢?

一是外部條件,比如機遇,家世 等等 思聰老公有這天然的優勢。

二是自身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品格,學識,能力……

或許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優秀的人有個共通的素質:

自律,高度的自律。

這裡的自律並不是說拉屎都要工作,吃飯都要看書那種啊。

一,高度的自律,控制住自身誇張的慾望,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曾經有過日計劃是這這樣的:

晨讀

背單詞

寫文章

練古箏

練陶笛

畫畫

練武術

刷網易公開課

同時我還在創業,還要上課!

後來……

我就把自己給玩崩了……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所以一定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是所有好的對自己都是好的!!!

二長期的專註,俗稱堅持。

現在姿態是三年前決定。

堅持,極少有人做到這一點,所以優秀的人才會那麼少,喝了水就能立刻解渴,吃了飯就不餓了,效果是立即出現的,但堅持不是,需要三年可能是更久才收到回報,
而人,只有十秒鐘記憶。

但凡我認識的人裡邊,沒有一個人能夠專註某領域多年還默默無聞的

浮躁的社會缺少專註的人。

那如何更好的堅持下去呢?

人堅持的動力有兩種,其一是內心的力量,如周總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但也只有大毅力者方有這份力量。

其二是外界給予的力量,比如讚揚,利益,名望,正面的反饋等,我更喜歡稱它為正反饋。

我目前所有能堅持下來的事情,都離不開正反饋。

假使我考了好成績,我的家人老師其他人沒有任何讚揚的話,估計我也懶得念書了

假使在學習生活中我讀的書沒有任何作用的話,估計我連閱讀的慾望都沒有了。

但凡是我堅持下來的,都是有過正面的反饋的,其他的在興趣消磨殆盡後消失了。

所以,一定不要再深山裡練神功,我們需要外界的動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end

試錯!

很多時候會糾結,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做,我的選擇是:如果做這件事的後果承擔得起,就會去嘗試,做永遠比不做的好。

就如前文所說,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失敗了,但是找到心中最愛,一切都值得,沒有什麼比心有所愛更奇妙的了T_T

但凡使你狼狽的,都會讓你更強大。

就像,如果以上的事情我都沒做過,我又拿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19日更新

我要嘗試新的事物了,這次我要做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訂閱號,名字就叫秀書生 微信號是我名字的拼音xie bo chu ,敬請關注喲!

秀書生的個人空間嗶哩嗶哩彈幕網

秀書生的美拍美拍

願與諸君共勉!

不要放棄手中點贊的權利哦

在國外演奏中國民樂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秀書生的回答 - 知乎


1 心智的成熟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心理基礎。


對於心智成熟的標準,個人認為主要有四點: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符合個人實際狀況的自我價值認知,自我分析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


(1)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


這在很多心理自助書籍里提到過,個人感受:做好情緒控制,確實對自己的提升效果很明顯。


通常的做法是在頭腦里設置一個「監控系統」,經常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建立內觀的意識和習慣。


我個人還會在隨身帶著便簽或者在手機記事本上記錄對自己的提醒,經常翻閱。還見過有人甚至在手機屏保上設置提示語。


在每天睡覺前可以回憶,總結,記錄自己全天的情緒狀況,在月度季度年度評估自己情緒控制上的進步程度。


下一個略顯武斷的結論:沒有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人很難在變得優秀的成長道路上保持穩定性和持久性。


(2)符合個人實際狀況的自我價值感。


指的是對自身在社會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自身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在生活圈和行業內具備的影響力和社交價值以及自身所擁有的物質條件等有清晰的認識。


不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去浮誇自吹甚至偽裝,也不在面對強者時自我貶損自我矮化,遇到弱者時也不踩軋欺辱,在遇到外界壓力時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3)自我分析和反思的能力。


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人的心理特點,培養自我體察能力,能在對別人的觀察和比較中,客觀看待自身的不足,並且能分析出對方處於優勢的原因和方法。


(4)換位思考的能力

與其說這是能力,倒不如說是一種思考習慣。


很多行業的從業人員會把這一點作為基本的能力,比如銷售,營銷。


理解每個人成長的不易,懂得不同人的個人利益的差別和成長經歷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存在著差異,會為你在今後通往優秀的路上減少很多麻煩和障礙。

2 對人心、人性、人情世故、世態炎涼等的認識透徹,在人際交往中能得體處理各種複雜關係。

提高的方法就是多讀書,多讀史,多讀解讀類的書籍,還可以多回憶分析曾經經歷過的人和事,多去思考每個人的利益訴求。


在中國社會,大多數人在這方面的認識都很欠缺,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如果這方面的認識粗淺空白,常會陷入迷惑甚至會失去很多本來可以抓住的機會。


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值得你細細琢磨。


補一句:一開始這麼做你可能會覺得很累,但時間長了,你在人際交往方面會心態平和許多。


直接點說,其實就是利益的問題,很多時候之所以你處事不順,即使你當時不太明白具體原因,但多數都是由於某些利益因素沒搞懂或者沒考慮到造成的。


所謂身邊的高人,也只是懂得的知識比別人多,汲取的教訓比人深刻而已。

3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


知識和信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見識思維的高度,重視學習和吸收前人留下寶貴經驗,是個人成長的捷徑。


但要注意的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被知識的廣度分散了人的專註度,儘快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選擇自己專註的領域,會讓人的成長速度大幅度提升。

4 提高技能,努力提升自身在專業領域或職業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或職業領域學習和發展的最初階段,就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宏觀思維和鳥瞰意識,這個得需要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多去了解同行業狀況。


提高方法:可以採取有步驟有過程的多讀一些行業分析類的文章,訂閱高質量的微信公眾號,多與行業內的資深人士交流,提前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並為之做準備,並在可承受的代價範圍內做一些新的挑戰和嘗試。

5 對自身的錯誤和不足要有糾錯意識和糾錯能力。


要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短板,確定自己的能力範圍和擅長的領域,這方面可以做一些心理測評和性格傾向測試。之後,正視自身的錯誤和不足,想清楚勝任自己的工作需要提高哪些知識和技能。


優秀人士往往都有自我審視和總結的意識,儘管其可能在外面處於營銷效果和商業目的的考慮,會採取誇大誇張等與自身性格不符甚至違反常理的言辭和行為,但私下裡獨處內觀自己的時候,往往是另一幅樣子。

6 對自身的要求趨於嚴格,在行為確立尺度、確立原則、堅守底線。


對生活要有自己的理解,不人云亦云,不因一時的得失和所處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和價值判斷。


對自己在做事的執行力和結果上有嚴格要求,時間觀念強,但尊重別人在生活習慣上和行為上的差異,同時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信任因素,將眼光放長遠,不損人利己。

7 多經歷事情,根據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有意識地磨練自己。


努力培養自己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和發展趨勢的能力,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問題的發展培養做有依據的預判性,並在出現偏差之後分析具體原因。


從人的成長發展來看,見多識廣確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人都有舒適區和安全區,無論是心理上和事生活中,沒有人願意輕易地脫離舒適區,而你之所以你迷惑你忐忑你緊張你不自信你手足無措你語無倫次,與你曾經歷過事情的數量少、所站的高度低以及你接觸過的人不夠多有關。


正視自己的不足,警惕在自己思維和行為上陷入模式化的境地,時常有意識的提示自己要具有進取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

8 在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欣賞自己,喜歡自己。並且尊重別人。


思考自己以前曾取得過哪些成績?哪些成績是別人不經過努力就做不到的?哪些成績是因為自己具備某種特質才做到的?而自己是通過何種方式才具備了這樣的技能的?


可能正是由於很多人都沒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所以才很難做到發自內心的欣賞自己和喜歡自己,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

9 塑造自己的精神氣質,尤其是領軍氣質


有責任感,有擔當,能識別成破利害,能權衡利弊輕重,在完善自己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自身在意志品質方面的提升。在人格上培養出這種精神氣質,並且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的證明自己,在校園中和職場里你將會比別人更快的脫穎而出。


「性格決定命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結論了,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


每個優秀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性格特質,都會經歷各種挫折和打擊,但努力追尋生活和幸福的真諦,認真體會人生層面的喜怒哀樂,接受人性層面的光明陰暗,懂得成長和進步的不易,是個必須經歷積累的過程。


除了前面答主們提到的自律、踏實、執行力等等之外,我認為優秀還具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擁有獨立的人格——真正優秀的人通常都了解自己,堅持自己。他們能夠堅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因為他們明確自己想要什麼,在和家人、伴侶的關係中也能「拎得清」。

如果在未擁有獨立、成熟的人格之前,就因猶豫不決而受到他人影響朝著某個方向盲目地追逐、奮鬥,或是不能在外界壓力下依舊忠於自己的內心,那麼即使達成了世人眼中「優秀」,人們也無法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的成就和價值。

因此,真正的優秀與堅持自我的能力密切相關。

「堅持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與獨立人格和堅持自我密切相關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它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壓力下依舊堅持做自己想做的。

這個概念由Murray Bowen提出,指的是一種能夠分辨和管理個人的情緒和理智,並將自我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括了個體內心的分化——分辨理智過程和感受過程,以及外部人際的分化——把自我從他人那裡分化出來兩個層面。

個人層面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堅持己見,容易在做出決定以後反覆和改變,可能是因為他們總在做決定時被那一刻的情緒或感受所裹挾,並把那誤以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結果

因此,要堅持自我,首先需要區分哪些是一時的情緒衝動,哪些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而這也是自我分化所強調的。

舉個例子,當分化水平較低的人被問道工作中的感受時:「你做這份工作開心嗎?」他們可能會回答:「挺好的,收入不錯,壓力也不是很大」——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感受與思維。

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可能會說:「這份工作條件挺好的,但我感覺不快樂,因為這不是我會為之心動的事業。」

從中可以發現,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夠清晰地區分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思考」。收入好、壓力小、條件不錯,這些更多是基於客觀事實評估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而提問問的是感受,是你的個人情緒,是你工作中開心與否。

而分化程度高的個體不僅能夠辨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還具有選擇在特定時刻,要讓自己受理智支配、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

他們在面對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情境中能夠謹慎思考與分析,再做判斷。高分化者即使在極端的應激時刻也依然能夠用理智主導自己的行為和思緒,不被激烈的情緒所干擾。

與之相反,低分化個體則常常完全被情緒左右。他們難以自制,難以客觀冷靜地看待事物,情緒和衝動總讓他們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或是因為被情緒裹脅而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此外,他們也可能在應該盡情釋放情緒和感受時又被理智困住,東想西想,顯得過於瞻前顧後。

外部人際層面

在家庭與親密關係中,一個真正擁有獨立人格的人應該能夠既保持個人的獨立,又能與他人建立好的鏈接。自我分化程度同樣代表著人際關係的成熟,它強調的也正是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

Bowen(1976)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關係中都能始終堅守住一個「我「的位置(i-position)。也就是說,他們能在關係當中保持一種清晰的自我感——明確「我」的立場,「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他們不會因為他人失去自我,誤以為對方的立場就是自己的立場,對方的看法會抹殺自己的想法。這要求人們在面對來自重要他人的壓力時依然能堅持自我(Bowen, 1978; Kerr, 1988)。

而分化不足的人由於沒有堅定的「我」的位置,導致他們在為自己做選擇時極大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他們可能在判斷要不要和一個人在一起時,想著「我不能和這個人在一起,因為我家人不喜歡Ta」,或是「我朋友都覺得Ta很好,所以我應該和Ta在一起」。

又或者,他們會因受到他人感受影響,而把那誤認為是自己的感受。比如,一個人在選擇自己職業時因為父母堅持說「你一定會喜歡做這個的,這個很適合你」,而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會喜歡,即便事實卻並非如此。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自我分化更像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自我分化不是一種要麼有,要麼無的能力,而是一個連續的譜(Bowen, 1976)。完全的分化狀態其實並不存在,但在這個譜上越靠近那個理想化的狀態,就越能夠了解自己,越少受到他人情感和思想的裹挾,從而更能堅持自我。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人格的獨立?

自我分化作為家庭系統理論的基石,核心是個體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分化。Bowen(1976)強調,家庭有兩個最重要的功能:協助成員的個體化——也就是找到自我,以及,為個體提供一種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簡單來說,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會讓人同時體驗到歸屬感與獨立性。

在嬰兒時期,我們對直接照料者的依戀是非常完整的,因為我們的生存完全依賴於父母。因此,我們也無法區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差異。隨著成長,我們慢慢建立起「我」的概念,開始將自己與依戀對象區分開來。

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開始被允許在家庭中與父母有不一樣的感受和觀點,或者做違背他們意願的決定,我們就能逐漸感受到「我」的位置和邊界的存在。而如果我在家庭中始終只能是父母意志的接收方——他們決定我的一切,那就容易在長大後表現出很低的自我分化水平。Bowen曾說過,一個人的成熟,也就意味著Ta能不斷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

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堅持自我,擁有更獨立的人格?

1. 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由於自我分化低的人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感受從伴侶、父母的感受中區別出來,所以他們自己的幸福和悲傷會收到對方情緒的強烈影響。如果你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那麼你的首要任務就是試著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感受。

首先,在你與他人相處時,試著在內心對你感受到的情緒提出質疑——這是Ta的感受,還是我的感受?

此外,還有一個幫助你找回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具體化」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不能簡單地說「我感覺不好」、「我覺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體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以及那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體會過?要先識別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體是什麼,用心不斷練習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覺達成更好的關係。

2. 學會辨識情感和理智

在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同時,你也要學會辨別自己的情感與理智。情感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強烈的,但它們通常都是難以抑制的、下意識的感受。尤其是在爭執、辯論,或是情緒激烈的情境中時,你要問自己,現在是我的情緒在起作用,還是理智在起作用?

比如,你周圍的人都認為你的工作沒有前途,你也清楚地意識到它可能無法讓你過上優越的物質生活。可是,你就是覺得每一天都幹勁滿滿,會希望能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感到快樂,滿足,充滿熱情」,這就是你的感受。

而理智則是客觀的,需要經過思考與分析,同時也是有據可查的。它不像自然發生的、有時甚至是「侵入式」的情緒或感受,理智思考更多的是一種人們主動選擇的狀態。比如,你在糾結是否要辭職時,想到這份工作是你擅長的,想到你已經在這個行業呆了很久,想到和同事關係不錯,但也想到未來發展的問題,這就更像是一種基於理性而非感性的判斷。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回顧一下自己過去所做的一些決定和選擇,看看自己更多忠於情感還是理智,以及它們分別給你帶來了怎樣的結果和後續體驗。此時,「堅持自我」的含義也會變得更加明確,

你會更清楚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你想堅持的是哪一面的自我——感性的?還是理性的?不過,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感性與理性同樣重要,沒有優劣之分,它們在不同的情境中發揮著各自的功能。

3. 主動與原生家庭建立適當的邊界

當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間邊界過於模糊,就是時候主動建立起更加健康的邊界了。首先,你要謹記即使是父母也無權干涉你的個人決定與選擇,在他們試圖這樣做時,你要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意願。你的人生應該以你的意志為基調,而不是父母施加於你的「你想要」、「你應該」或是「你適合」。

其次,當家庭成員之間出現矛盾,並試圖將你牽扯進來,或是一方想要拉你「站隊」時,你要告誡自己和對方:這是你們之間的矛盾,我的過度捲入絕不是有效、長久的解決之道。當然,你可以傾聽他們的想法,可以給出你的建議。但僅此而已,你不能替他們決定,無法幫他們執行,更不該犧牲自己去解決他們的糾紛。

這一開始會有些困難,甚至可能受到家人的責難。但,如果你因此對於建立個人邊界感到焦慮或愧疚,要記住,完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分化,才是擁有獨立人格的關鍵的第一步,而這正是堅持自我最重要的前提。

以上。

原文發表於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清楚自己要什麼?| 如何科學地做一個堅持自我的人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一人際交往方面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Timothy Leary

利里博士當年對著3萬嬉皮士說的話,放在今天仍不過時。

1. 首先學會充分的認知自己,而不是通過與他人作對比來定位自我。很多人習慣於線性的數字化的考慮社交關係,而用單方面的簡單的對比顯然更容易知道自己是「好」,還是「壞」。可惜的是,傳統教育最可怕的一點便是兩分論,非黑即白地去評價一個人(包括自己),跟小朋友看EVA時抓著你問薰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的幼稚。

找一個不太忙的時候,在紙上寫下十個自己最驕傲的經歷,成就或者優點,再寫下十個自己最討厭的,最不滿意的以及最遺憾的十點,回憶一下從小時候到現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各個事件對自己性格產生的影響,可以最快的幫自己更全方位的認知自身,並且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各方面的特點,無論「好與壞」,是因為什麼慢慢形成和固定的。

2. 我深深覺得,所謂的厚黑學跟PUA有異曲同工之處,大概就是過於講究技巧,而忘了人際交往的本質。很多人錯誤的認為,人際交往的目的只停留在利益交換,這就好比男女之間的交往只能已got laid or not結束一樣令人覺得可笑。

學會創造一種能讓對方更好表達自己的氛圍,在我看來才是人際交往中需要注意的技能。很多覺得自己遊刃有餘黑白通吃的裝逼界人士,其實只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現自己,他們所鑽研的也是怎樣讓自己顯得更有魅力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且極具麻痹性的做法,說這是飲鴆止渴,是因為交流是雙向的,單方面的展示可能讓對方對你產生敬佩,喜歡或者迷戀,但你自己並不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充實自己或者啟發自己的東西;至於麻痹性,則是因為這種方法其實最為簡單,因為幾乎不用考慮交流對象的不同以及對方的想法,「只用把自己做好」,其實並不夠。

學會化繁為簡,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大方的說出自己真實所想,並充分給予對方表達的機會,尊重對方的看法,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健康的人際交往氛圍。功利心並不是不能有,但在如今契約精神越來越強的時代,交際的功能性越來越虛化,大部分時候硬實力到了,很多東西都是水到渠成。非要在酒桌上拼個你死我活,亦或是鞍前馬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卻本來得不到的東西,要麼是對方太low,毫無原則,要麼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對方根本不在乎。

3. 要有底線,要有遠見,一時的吃相難看可能得到了自己暫時想要的,卻也同時讓別人眼中的自己定了型,雖然你可能比其優秀更多。 二 學習方面

1. 學會進行知識的整理與輸出。信息爆炸,能學到東西的途徑不僅限於課堂、書本,你們肯定都有過在車上刷微信訂閱號、知乎、虎撲或豆瓣的經歷,其中也是不乏內容豐富,質量頗高的乾貨。不管老老實實看書還是碎片時間閱讀,都是知識的輸入。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單純的看,看完後不管覺得內容不錯還是不行,總之下一步是會選擇關閉頁面。小部分人會點收藏,但其實也只是讓其靜靜的躺在一個萬年不會看,也從來想不起的某個網站或APP的收藏夾里。這時候你只完成了知識輸入,卻沒能有所輸出,並不能起到實質效用。因此養成把日常輸入的有價值的知識集中進行整合,方便需要時調用或是產出自己的方法論是十分必要的。

2.學會挖掘源動力。很多人回想起自己高考前的時光,都會感慨自己那時各種懸樑刺股,鑿壁借光,每天打了雞血般學習十幾個小時居然可以堅持一年時間。拋去一小部分年齡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你那時候源動力堅定而單一。

大部分的人,感覺自己越來越無法堅持一個好習慣,越來越無法靜下心去長期學習一種東西。我們習慣給自己找借口說,時間不夠,工作太累,或者誘惑太多。但這都不是根本的原因。Paul Graham說過一段我很喜歡的話: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須遠離人群。但是走得越遠,你的處境就會越困難,受到的阻力也會越大,因為你沒有迎合社會習俗,而是一步步地與它背道而馳。小時候,每個人都會鼓勵你不斷成長,變成一個心智成熟、不再耍小孩子脾氣的人。但是,很少有人鼓勵你繼續成長,變成一個懷疑和抵制社會錯誤潮流的人。

你在高中的時候,因為身邊所有人都會鼓勵你去學習,你也知道學習是你當前人生唯一的重要目標,堅定而單一。但如今,你面對太多選擇,太多想要的東西,又同時有了太多借口和退路。全才不是不存在,但一是你有極大的可能沒那天分,二是大部分的全才是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後才有了基礎,時間而客觀條件去開拓新的領域。短時間內能學會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很多,從疊衣服,做飯,摺紙,到需要稍長一點時間的調酒,開車,彈吉他。先問自己,你真的需要這個技能么?再問自己,你願意真正投入自己寶貴的精力時間去完全掌握它么?最後問自己,我需要的是一個小的技能,還是一個更大的改變。

承認吧,你對自己的不滿意,並不是來源於你不會疊衣服,做飯和摺紙,甚至也不是因為自己不會開車,調酒或者彈吉他,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你最不滿意的是缺少動力讓自己更上一個台階。

沒有捷徑,逼迫自己。推掉不必要的社交,戒掉浪費時間的愛好,讓自己感受到孤獨和清醒,一把槍指著頭,三個月內必須達到預想的目標,一件事,一件可以讓自己更上一個台階的事,會比無數看似有趣的生活妙招更讓你喜歡自己。

公眾號:WeBallsohard

這應該是個特別酷的公眾號。私人寫字爆照的地兒,也會分享在四大洲體驗過的酒、美食、旅行,還有愛情。希望大家最終遇上那個人,眉間是銀河,眼中有星辰。


大家可能知道,我有一個雞湯爹(上司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莫言最經典的十句話」,感覺很腦殘,怎麼辦? - Jennyyy 的回答),他常說一句話:


一件事,如果你去做,那麼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因此只要你去做,成功的概率就是50%。但如果你不去做,成功的概率就是0%。


雖然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還很小,我對這句話也是相當嗤之以鼻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我很小,但是我也知道概率不是這麼算的。


但在2015年的結尾,當我看到這道題目,回想了自己人生中的幾個重要轉折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以我短暫的人生經驗,變優秀的秘訣,卻正在上面那段看起來很扯的話中——

『一』


大概是從對考大學這件事有概念的那時起,基於非常膚淺的理由,我特別想去復旦的某個專業。


這一切在當時看起來希望都非常渺茫,因為那個專業的分數很高。


而我高三分班考的成績,在48個人的班級中,是26名,我的分數距離要考到的分數遙不可及。


在那些6點醒來,10點半踏月回宿舍,背書到12點,做夢都在背文綜順口溜的日子裡,我一點點地靠近我的目標,第16名,第13名,第8名,第5名,第3名,第1名……


(具體的學習方法戳: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Jennyyy 的回答)


而當我以為我已經足夠靠近的時候,我驚恐的發現,考前報志願公布的數據中,那個專業在整個廣東省只招一個人!


而出了班級,我的競爭對手存在於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而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強勁對手,我都可能去不了,而被調劑到一個食之無味的專業。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不是個勇敢的人,我很討厭風險,其實我很害怕。


家裡人也不支持,覺得這麼報風險太大了。我甚至為這個跟我爹吵了一架,一個月都住宿舍沒回家。


而說來好笑,當時讓我下決心做最後決定的,是老師貼在教室後面的一篇高考感悟。


故事的女主人公也是奮力要上復旦,身邊的人都不看好她,而她將這宏偉而又卑微的願望工整地寫在日記本里,去復旦摘了一片樹葉放在裡面,每當疲倦和懷疑的時候,就摸摸那片樹葉。


而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篇文章就是我的『樹葉』。


我在最後一刻上交了申請表,老師掃了一眼,問我:『沒填錯吧,不改了?』


我說:『沒有,賭一把。』


考試第二天的中午,數學考試結束,我就知道自己數學考砸了,倒數兩道大題全部不會做,只是根據題目的信息,瞎寫了一些步驟上去。


我回到空無一人的宿舍,蒙著被子哭了一會,覺得自己搞砸了,不該這樣賭。但哭了好久之後,我突然又輕鬆了。


『既然已經這樣了,就努力把剩下的幾科考的儘可能的好,大不了明年再來。』


而抱著這樣的念頭,x文綜倒是超常發揮,考了144,數學也沒有想像中的低,大概是給了一些步驟分。


抱著不高不低的總分,我忐忑地等待著結果。


而我成功了——雖然考的不算很好,但因為考前報志願,大家都很謹慎,分數線並不高,反而讓我佔了便宜。


當然,不是每一次豪賭都會得到美好結果。但這次經歷,就像一顆『別害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種子,埋在了我的生命中。

『二』

事實證明,盲目的愛通常不能長久。大概是在我大二的時候,就發現自己不是很擅長所學的專業,而因為不擅長得不到正反饋,也漸漸地不怎麼喜歡這個專業了。


那怎麼做呢?畢竟已經錯過換專業的時機了。


我那個時候突發奇想,去選別的專業的專業課來上。我是這麼想的:如果毫無專業基礎的我,在一堆有專業基礎的人中間都能做好,那麼說明我確實是擅長這個專業的吧。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選了法律、日語、外交、中文、哲學、歷史、新聞系的專業課,有時候,同班的人不僅是該專業的,還是該專業的學長,坦白說,壓力挺大的。


其實我很猶豫,怕掛科,怕拖累總分,怕自己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失敗而變得消極。


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讀到王小波的一段話:


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常常失敗。


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長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而正是這段話,一次次鼓勵我在『避免風險』和『勇敢嘗試』之間選擇了後者。


在那段時間,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各個專業的書和論文。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門關於日本外交的課程,我前後精讀了三四本書,為了寫一篇關於日美關係的論文,總結梳理了四五十篇論文。


而最後,在一堆大三的學長中間,我作為一個外專業的學妹,我的論文最後拿到了A-。


當然,在所有冒風險選擇的專業課中,也有失敗的結果,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的成績。


但當大四畢業的時候,我看著學校列印的成績單上的那幾個得來不易的A, A-,B+,我覺得,雖然別人不覺得,但在我心中,他們就是我的徽章。


不是因為得到了什麼具體的成績而成為了徽章,而是因為,我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和擔憂去做了而獲得的徽章


而事實也證明,那段時間積累的閱讀能力、梳理能力、輸出能力是我非常寶貴的資產,在我後來的人生路,又或者是我今天在知乎寫答案,都是那個時候積累起來的能力。


我再一次感受到:如果你真的那麼想做,你就會想盡一切方法用盡一切努力去做好。嘗試可能會失敗,但不嘗試所保持的『成功紀錄』卻是空洞的


而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在大四的時候,經歷幾番糾結,決定去香港讀JD,一個自己很喜歡,但是職業前景很不確定的項目。

『三』


平心而論,JD是很充實也很辛苦的兩年。


剛過去的時候,由於英文能力跟不上,也不是很會抓重點。一門課一周大概有80-100頁的課本內容要讀,再加上3個左右的核心判例(每個在10-60頁不等),每周四五門課,經常看書看到半夜兩三點。


有一次發高燒,看的特別慢,到最後看著看著就哭了,邊哭邊繼續翻書。


現在想想,那個畫面應該是很好笑,眼睛和鼻子都是通紅的,一隻手擦眼淚,一隻手翻書,還要小心眼淚不要落在書上,因為課本都很貴,一本HKD400-500,掉在書上很心疼。


而自己能力的不足還不是最打擊人的,最打擊人的,是你和周圍人的差距:


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一次老師在講Tort law(侵權法)的一個案例,關於一個人騎自行車不戴頭盔被撞了,責任如何分擔。講完了之後說,這裡還有三個類似的判例,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其中第三個是講那種三輪車不戴頭盔被撞了的。


這時候同班的ABC就舉手說:老師你錯了,這個案例我都看兩次了,是電單車,不是三輪車。


這麼說吧,一周一門課三個核心判例,同類型的判例則大概有二十多個,通常只是由老師稍微講一下,而不會要求大家去看。


而當我只是狂喝咖啡加熬夜才能勉強能夠看完課本內容連核心判例都只能看summary的時候,人家可以看完所有的邊邊角角的案例,還看兩遍,還都記得住這種小細節。


那種感覺,就像是你知道有人跑在你前面,你以為自己奮力直追就能靠近,而當你靠近了,你才發現,你們之間隔得不只是距離,你和他之間,根本就被懸崖隔開。


那大概是我長那麼大,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做被碾壓


更不用說生活環境的考驗人:


剛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租了那種隔開的套房。洗手間小到坐在馬桶上,膝蓋就在洗手間外面。由於房子舊而潮濕,很容易生蟲,半夜醒過來打蟑螂的經驗都有好幾次。導致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聽到有響動,就覺得有蟑螂,睡不著。


後來退租的時候,房東還耍賴要扣掉所有押金,還找了個黑中介不斷地打電話謾罵我。最後是我搬出自己學法律,而要去小額法院告她,她才退還了一部分押金。


我很難說通過這段經歷我獲得了什麼具體的成就,但我卻能很有信心的說,通過這段經歷,我確實變成了更優秀的人。


因為已經被徹底的碾壓過,反而學會了專註於自己的道路,欣喜於自己的一點點進步;


因為在挫折中被錘鍊過,反而知道了原來自己也有那麼強的韌性,再考慮風險的時候,不再把所有的風險都當做難以承受的;


也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未必能得到你一開始想要得到的結果。


但請永遠珍惜能激發出你光和熱的事物,因為他們才是你變優秀的源泉

『四』


這樣看下來,你可能會覺得我很笨,撞了南牆才知道回頭。也可能會覺得我很不瀟洒,每一個選擇,都做得很糾結。


沒錯,我的確是這樣。


我的知乎個人介紹這樣寫:『不是甚女神,也並非萬能。如果你覺得我的答案有幫助,不過是因為我因為同樣的事情困頓過、觀察過、思考過、成長過。』


即使是今天,我也依然會害怕、會糾結,會擔心投入的一切沒有回報,會害怕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依舊會恐懼失敗。


在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和真正適合做的事之前,可能還會碰很多次壁,因此也會有更多素材來答題。


可相比於N年前的自己,我還是勇敢了一點:


我發現,想要變得更強更優秀,有些時候,就是在於拋開你的害怕,放下你的完美主義,收斂你的精明,而只是簡簡單單地『去做』罷了


我真的進步了一點,也在此過程中點亮了不少技能點。


比如說我在寫這個超長的答案之前,給自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


『寫這麼長,肯定又會出現「太長不看」,完了肯定也沒有贊,可能還要被罵。這樣我的玻璃心會受不了。』


『但只要寫出來,就還有50%的可能,可以給正在做重要決定的人一點啟發。而如果不寫,則可能性就只有0%了呢。』

而所有想要在看不到出路的生活中,迷信一點希望,希望豪賭或者小賭一把的人們,可以在評論區找尋你的同伴。

你會發現,你並不孤獨。

而希望這篇,能給你勇氣:)

===

看到評論區很多人受到了鼓舞,很開心,因為我不小心把這篇轉到了朋友圈,所以我那個很喜歡看雞湯的爹看到了,還專門寫了一段話發給我,私以為他比我要有激情,所以放上來,為大家再加把油!

以下是我爹給我寫的?(? ???ω??? ?)?:

===

讀女兒的文章有感


簡妮是我的女兒!儘管我是第一次當父親沒有經驗,讓她的心路歷程充滿了坎坷,但第一次看到女兒坦露心聲的文章和大家的留言,我還是被深深地感動了一一不僅僅是看到自己的女兒在成長!而且看到女兒的成長也在影響別人家孩子的成長!


可見人不論在什麼階段都需要喝點"心靈雞湯"的!--畢竟一個人的經歷、經驗有限,不可能事事靠自己體驗,多讀一本書,就等於多和一個人交流,多學習一些別人經驗 。尤其人在面臨孤獨、恐懼時,更需要有書中人為你分憂解難、指引方向!

我是個下過鄉、扛過槍、蹲過廠、闖過海、經過商的50後,儘管我比起那些高中一畢業就能考大學、留學的60、70後來說,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也沒有什麼背景,但我從小就很自信,什麼事都想去試一試!原因就在於我一直都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各種勵志方面的書。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想從書中汲取營養和力量!以至於現在年過半輩了,還經常翻看各種勵志方面的書!並且可以靠寫書、授課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一直認為女兒的智商、能力、顏值都是很好的。但也許是缺乏我們這代人經受過生活歷煉的緣故,有的時候,她會表現得不夠自信,甚至恐懼……這和她平時只注重看專業書、消遣書,不屑看勵志書是很有關係的。為此,我曾大聲對她說過:我要是有你現在這樣的條件,上天入地我都敢去!這是我的心裡話!


年輕,沒有什麼不敢試的!不管是委屈、挫折、失敗,都是滋養你成長的"雞湯"。如果你一天到晚只喝一碗清沏見底的清湯,你還有成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嗎?

記得當年我從市政府辭職下海時,沒有一個人不對我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但我卻擲地有聲地回了一句:我不走出去,天上掉金子,我也撿不到。儘管我現在沒有撿到金子,但卻撿到了比金子還寶貴的東西-一自信和行動!


前幾年,有個出類拔萃的青年找到我說,他準備花10年時間讀多少專業、結識多少人、然後20年後想成為聯合國XX組織領導,問我有何建議?


我說:我從事職業顧問十幾年,發現許多沒上多少學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凡事先做了再說,邊做邊完善,最後硬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做成功了。正可謂「無知者無畏」 而我們文化程度高一點的人也有一個共同點:凡事先等等再說,總覺得只有具備了什麼條件,才能去做,結果一等二看,再好的機會都與你拜拜了正可謂「見事太明,做事則失其勇」


他聽懂後,幾年前就辭去公司高管,隻身赴京開創海外業務,現在成了代表國家有關部門與外國使團、跨國公司談判的傑作代表。不久前,在京重逢,他深有感觸地說:三年前,如果我沒有想到就去做,我是根本不可能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做出今天這樣成績的!

孩子們: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你!但一定值得你借鑒!心靈雞湯,一定要喝;不喝怎麼知道什麼能喝、什麼不能喝呢?別忘了,自信的前提是行動,行動的結果,才會更加自信!願你們與簡妮一同成長!


===

對,我爹還是覺得我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喝雞湯(咳咳,請容我吐槽一下……)


每天早上我洗澡的時候,都會想像自己五十年後想成為的樣子:
優雅,時尚,充滿人格魅力的老太太。走過無數國家,經歷過數種文化的深層熏陶,會講六七種語言,從不擔心沒有工作可以做。具有歲月給的從容與睿智,而保持著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

上圖是Linda Rodin.我很喜歡的一位六七十歲還很時尚有范兒的老太太,也是我的手機桌面。

為了實現這個形象,每一年的12月31日我都會給自己定下第二年要實現的5個目標,比如考下某個資格證,每周運動兩次,把一門語言入門等等。到了當年7月會回顧一下看看實現的進度,然後到了下一個12月31日會總結5個目標的完成程度,並制定下一年的目標。

這個問題下很多知友認真給出了提升自己的建議,然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話,在我看來遵循那些計劃也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

別人說健身好,你便也健身;別人說要多讀書,你就去看書;別人寫字,你就去開微博;別人背包旅行你也背包旅行,別人泡知乎你也泡知乎,別人去練PUA你也去搭訕妹子。
請問你真的知道做了這些,在哪裡,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質了嗎?你健身是減脂還是練肌還是保持健康?你讀小說還是詩歌還是達爾文進化論?你練寫文字真的能讓你對生活中那些不滿的地方改善嗎?……

是的,讀書,寫字,旅行,健身,這些都是好事,而且聽起來多麼美好,積極,向上啊!可是你真的需要它們嗎????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些努力,對不起,只能是浪費青春罷了。

要我說,在制定任何的計劃之前,你需要的,是變成一個勤於反省,不斷認識自己,不斷與自己對話的人。

「哦,我在這次旅行中過的簡直太愉快了,這是日常生活不能給我的。我愉快的原因不是因為風景,而是因為我認識了好多來自各個國家的人。」
「對的,我總是能從接觸新的文化中獲得力量和滿足自己的好奇。」
「如果我選擇一個新的技能,我會選擇一門新的語言,因為它們可以打開一整個世界的大門,讓我和更多人交流。」
「那麼我想在30歲之前掌握四門語言。我要先選擇一門新的外語,然後用2年左右掌握它。」

收集那些不經意間讓你打從心底興奮,充滿動力,覺得活著好有意義的東西。思索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思索什麼讓自己沮喪,悲傷。思索自己天生所追求的東西,覺得有魅力的人和事物是什麼樣的。不需要嚴格的計劃,也不需要和他人比較,你會在屬於自己的這個方向越走越遠的。

我們都應該努力去變得更優質,但是不要讓他人定義我們的優質。


(我決定刪了重寫,在刪之前已經有110多條評論了,可能後來的朋友有點看不懂,不要見怪)

評論區有位朋友,好像是個妹子,說的對,我們應該給優質先下個定義。

優質,優質,當然是優秀的特質。
而怎樣成為一個優質的人,大家尋求的答案應該是——哪些技能能讓我同時掌握好多好多優秀的特質。

在我回答之前,已經有500+答案了,大致包含了「死胖子趕緊健身去」,「死宅男(女)趕緊旅行去」「醜八怪趕緊讀書去」等幾類。大多停留在技法層面,卻又搞的一副很有心法的樣子。

基本上,大家都主張技多不壓身,想要變得優質,你得懂點哲學心理學吧,你得懂點博弈論相對論吧,你得健健身跑跑步吧,你得旅旅行見見世面吧,世界那麼大,你總得去看看吧?

所以,我下面要開始跑題了……

你想要變成那樣,你總得有時間吧?所有人現在螞蟻一樣奔波往返於公司和出租房,你哪來的時間?別告訴我你白天忙完了八個小時晚上回家還要讀兩頁弗洛伊德再舉半個小時啞鈴學兩門外語。

你想要有時間就得停止這種奔波吧?停止這種奔波……錢呢?難道你要要著飯學習弗洛伊德么?

在你生存還成問題的時候你跟我談個屁的優質。很多年輕人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還沒入世,就談修行。整天在那對著手機顧影自憐的發一堆「面朝大海」「歲月靜好」。

你住著不到10平的地下室,吃著不到20塊的盒飯,往哪春暖花開?
你每天聽著鬧鈴起床,擠著地鐵公交,受著客戶白眼,哪來的歲月靜好?

不談生存就談優質,純屬意淫。

所以,我要談生存,優質根本不用別人教,給你50個億你馬上就能知道什麼叫優質。

我要談,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這一代人,怎麼生存。

什麼叫「這樣一個時代」,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溫水煮青蛙的實驗想必所有人都聽過,後來被一個小孩證明是假的,用溫水煮青蛙根本煮不死,反而是用開水,青蛙一下鍋就八分熟了。

這就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時代,我們所有人都已經意識到了水溫在上升,我們都在逃離。但是我們找不到路,所以我們才有那麼多迷茫,所以有些東西我們才看不懂。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見一個問題,國家為什麼鼓勵大學生創業,商業大佬為什麼鼓勵大學生創業。

我想但凡會做點邏輯推理的人應該都明白,是因為國家根本提供不了那麼多就業崗位,2014年畢業生簽約就業率不足30%。十個人七個找不到工作。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你以為你看透了國家的陰謀。我告訴你,不是。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這種情況都在發生。因為時代變了,因為互聯網時代來了,來的太快了。

在工業文明時代,全靠人力分工協作,進行富士康似的流水線生產。而在互聯網時代,因為各種機械的加入,大量的人力會被擠出組織化機構。

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一旦成熟,所有的運輸司機都會失業。
3D列印技術,一旦成熟,失業的人會更多,做軍火的,造汽車的,殺豬的,宰羊的,都會失業。你想搬磚都沒地兒搬去,因為,房子也是列印的。

就是這樣一個時代,科技文明不斷的往外排擠人力,而人力則拚命的跟機器搶生意。

但是我們終究是干不過機器的,這就是我們那70%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不是國家不努力,而是科技太牛逼。

什麼叫「我們這代人」,我們這代人應該怎麼做。

我們這代人,就是已經感覺到了水溫的變化,努力跳出溫水的人。跟年齡無關,跟意沒意識到水溫上升有關。

很顯然,有的人沒意識到,還在拼著命的往組織里擠,進個中字打頭的企業就牛逼哄哄以為能安享晚年了,考個公務員就意氣風發以為能平步青雲了。但是,不可能,你沒機會的。

越臃腫的組織,死的會越快,所有的大型組織都將面臨著大規模的裁員,你認為率先被裁掉的會是誰?會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嗎?

那不進大組織,進小組織行嗎?目前看來,是可以的,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但是你也知道這有多艱辛,每個月為了兩三千塊錢忍辱負重活的像狗一樣的人大有人在。

那小組織不好混老子去創業總行了吧。對不起,比混小組織還難,鄙人親測。

那好像只能等死了。其實並不是,繞了一大圈,我終於又繞回正題了,我特么簡直想給自己鼓掌,這都能繞回來。


答案是,成為一個優質的人,一個擁有優秀特質的人,不用多,一條就夠。

這條特質能保證你能和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資源對接。

比如說健身,如果你擁有一副好身材,懂得健身理論,你可以做教練,你可以寫軟文,你可以拍內褲廣告,還可以當鴨……

比如說旅行,聽說有一個小夥子,不知道哪國的,反正就是外國的,十年時間一直在旅行,旅成了專家,還寫了本書,在全球都有不少粉絲。現在,全球所有的大型旅遊公司都邀請他免費去玩,飛機全是頭等艙,酒店全是5星級,那真是,估計他爽的都找不著北了。

你可以不屬於任何組織,但你「優秀的特質」能保證你跟任何組織都對接的上。

這就是我理解的優質,也是我認為這個時代,我們這代人應有的生存哲學。

很多人今天還在糾結是就業還是創業,但創業和就業其實沒什麼區別,太封閉了。每個人,應該學會,接受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叫優盤式生存,這是羅輯思維里羅振宇提出來的。優盤,自帶信息,(要有一技之長),不裝系統,(不加入任何組織),隨時插拔(只因利益而聚集,解散),自由協作,(我可以插到所有的USB介面,和任何電腦合作)。

很多人還在糾結「我想創業,但我什麼都不會,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怎麼辦」

的確,我們的教育體系從沒教過我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社會也不鼓勵我們這樣做,因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仍然停留在工業文明時期,試圖把每一個人釘在工廠,釘在流水線上,終其一生只能當一個螺絲釘。

但是工業文明時代即將結束了,當溫飽問題越來越不是問題,當機械越來越替代人工,大量的工作崗位會被機器佔領。就像過去的100年里,美國99%的農民都被擠出了農業,今天,從事農業生產的美國人已經不足1%,但是卻養活了100%的美國人。

當我們被機器擠出工業生產,人們的工作方式會變成,互相服務,互相增加生命體驗。簡單來說就是幾乎所有人都要被擠向娛樂業,你寫小說給別人看,別人拍電影給你看,小說+電影再給其他人看。其他人再搞其他娛樂項目給更多的人。當所有人都不愁吃不愁穿的時候,只能互相娛樂以增加彼此的生命體驗了,總結起來就是——城會玩。

玩,你總會了吧。如果你要創業,也應該著力於——給這個社會多一份體驗。

儘管我不太看好那個做穿戴式避孕套的,但你不得不說,妹子的方向是對的。雕爺牛雜碎賣的也不是牛雜碎,而是一份體驗。某些國產爛片拍的也不是電影,它們讓一些人哭,一些人笑,一些人火冒三丈,一些人優越感爆棚,它們增加了一份體驗。

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城裡人會越來越會玩。而「鄉下人」只能在旁邊驚嘆:「卧槽,哎呦卧槽……現在的年輕人卧槽,卧……槽……」


已經嚴重跑題,收不住了,就再多跑幾光年吧。


說了半天,其實我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就業?創業?優盤式生存?我也沒有什麼特別擅長的東西,我也知道沒事的時候看看書,練練字,健健身,旅旅遊。但是我非常知道,我並沒有因為做這些就變得「優質」,我也不會因為做這些就變得「優質」。除非我找到自己那塊「長板」,並且用它獲得生存,否則我是不會變得優質的。

未來,是誰也無法預測的,誰也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我們至少要知道不應該做什麼。那些今天還在拼了命的往公務員大軍,往大組織里沖的人,沒準明天就要去天台排隊。那些拿著三五千工資還在修身養性淡泊名利假裝「優質」的人,希望你們能一直「優質」下去。

…………更新點………………內容………………


有一個雞湯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 有個富翁,到海邊旅遊,見個漁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他就勸漁民多幹活兒多賺錢,漁民就問富翁賺了錢有什麼用,富翁回答說,那就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漁民說,我現在不就躺在沙灘上曬著太陽嗎?

這個故事的本意是告誡富翁不要只顧著賺錢,應該享受生活。

換句話說,這個故事是寫給富翁看的,但是富翁沒看,漁民卻當真了。

我上文通篇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富翁和漁民雖然都是曬太陽,但是效果是不一樣的。

很多「漁民」連溫飽都沒解決,就在那餓著肚子曬太陽,舒服嗎?家裡老婆孩子還在等著你打魚開鍋,你卻在這曬太陽,要臉嗎?


經常看見一些年輕人,主張窮游,徒步,動輒就幾塊錢走遍全中國,幾包速食麵就敢出境。我知道,你們管那叫情懷,叫夢想,叫一堆我所不能理解的名詞。我就想問一句:漁民,餓著肚子曬太陽,舒服嗎?

說的再難聽點,你是在消耗全社會的公共資源來成全你的情懷你知道嗎?

每年有多少這樣的情懷愛好者不幸失蹤,喪命。又要發動多少社會力量搜索,救援。

在我看來,餓著肚子曬太陽模式的「優質」,不要也罷。沒錯,這就是功利主義,年輕不談功利,你想等什麼時候談,滿口假牙的時候嗎?


刪改之前的答案里,我提到長短板理論,我說木桶理論不適用於個人發展,我說不要老想著通過補短板來變得「優質」,而是應該集中力量加長自己的長板。很多人覺得,我也沒什麼長板啊,我也沒覺得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賦啊。

你有,一定有,每個人都有。肯定會有一件事,你做起來感覺得心應手。肯定會有一件事,你隨便搞兩下就讓其他人覺得——卧槽有兩把刷子。


前段時間看見有個問題,大概意思是,為什麼感覺自己的思想根本停不下來,而其他人好像能做到什麼都不想。然後答案里一大堆嘲諷題主的話。

其實這種差異是存在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留意過運動的極限狀態。在極限狀態下,你
腦子裡閃出的任何一個極其微小的念頭,都會瞬間打亂你的心律,讓你失去節奏。
而可以做到什麼都不想的人,顯然比經常想問題的人更適合運動,這就是天賦,是「長板」。說起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句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再打個比方,吹牛逼,也是一項可以被當做長板刻意去磨練提升的品質。而且是一項非常牛逼的技能。

有的人會覺得,這他媽,誰還不會吹啊。但是我告訴你,你還真不會。

別人問你一個月工資多少,你咬著牙往上翻三倍五倍封頂了,而有的人就敢十倍百倍的翻,更重要的是,他能圓回去,天衣無縫,毫無破綻。試問,你能做到嗎?

別人問你,這玉米粉有啥用啊,你卯足了勁的吹,也只敢說營養價值高,健康。而有的人就敢說這玩意能保健,補腦。

有的人,就是有這樣的「長板」,吹到天昏地暗,吹到飛沙走石,吹到所有人都信。

再比如,寫小說,好多人都跟白雲大媽一樣,七天憋出六個字來。而有的人,一拿起筆就才思泉涌,根本停不下來。

這些,都是「長板」,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的「長板」是在道德之外的,是在社會主流生存技能之外的,那就要看你自己怎麼理解了。

當然,並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吹牛逼,鼓勵也白搭,你沒那天賦。
我是鼓勵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長板,把它應用到生存技能。不管你是就業還是創業還是優盤式生存。都應該保證,你去和其他資源對接的,是你最長的那塊板,而不是短板。

長板的特徵,也已經說過了,就是你做起來特別得心應手的,隨便搞搞就能讓別人驚嘆卧槽的技能。


那個,就是你自己身上「優秀的特質」。


我還是想好好答一下,11.30此時本應該睡覺的。
跑完步回來,做了簡單的拉伸,五組俯卧撐和深蹲。補充能量之後洗澡刷牙準備享受睡眠迎接新的一天。

題主說想要變好,其實很簡單,沒有必要在心中一直懷有自己不好想要變好的目的和暗示。 以前老是覺得自己沒有想要的那麼好,想要變好。做了很周密的計劃,幾乎是想要控制每一分鐘,就連上廁所也會定一個時間範圍。然而,這滿滿的計劃在我做完爽了一次之後,就把我拖進了自責的深淵。我幾乎沒有一天完成過!不過好在答主神經大條,遇到這種事從來不糾結,過幾天就徹底忘了這個計劃表。

最近在聽清華學堂的演講音頻,其中有一集是一個清華心理學留校博士講《摩托車維修藝術與拖延症》。大概2小時時長,聽了不下4遍。主要是講生活之中為什麼會有拖延症,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拖延。有些觀點是很值得思考的,我總結了一下。他說做計劃其實是在反人性;說自己具有拖延症甚至是懶癌事實上是在詞意上對自己的否定;人應該對正在做的事情平心靜氣,學著去享受當下。

我對自己有了深深的反思,他是教我們不要計劃嗎?Do everything just follow your heart?在嘗試了幾天之後,我感覺有點用。我的精神狀態和睡眠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花的錢反而少了1/3。手機鬧鐘響了就關了躺回床上,然後就到中午了。早餐省了耶!! 所以我又去聽了一遍,他好像也沒說不讓做計劃,沒有計劃,放任自流憑我這自制力完全就是一盤散骨頭。

我又開始了計劃,不過不是以前的那種計划了。 一日三餐還是那麼過著,但是內心不一樣了,追求的東西改變了。我不再要求今天做什麼,但是早上7.要起床,早飯後去圖書館。每天清晨看到校園裡蠻多mm的,感覺我好幸福,自然、人文美景倆不誤。精力充沛,保持裝逼。 到了圖書館,我才拿出書想了想做這個吧,這是我主動挑的,自然順眼一些。比如說我做的是數學,然後我也不管自己能夠做多少,反正就看,就做,就記。在這期間「數學,我不想人類,我只想你。」思緒千萬不要飛走,飛走了就不能平靜的干現在想做的事情了。 不知不覺我就能這樣坐一個多小時,接杯水,看看其他雜書。又來一個小時。我就是這樣高效。當思緒已經溜到圖書館之外了,甚至開始思考人類了。我就會啟動發散思維,跟隨肉體出去走走。

晚上堅持鍛煉,身體必須要健康。爺爺最近的大病,讓家庭負擔加重。他有退休金,可是偏偏不像院里其他年長的那樣去享受生活,還是去種地,挑重擔。我很佩服爺爺的精神,但是做法卻不妥。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得常年住院,願安(?? . ??)

睡覺之前要刷牙,到老了你會感謝我的提醒的。學醫的同學的告誡不得不聽撒,怕以後給她做病本樣歷。


==========總結=========
1.知乎手機版碼字真累。
2.早睡早起身體健康。
3.活在當下。
4.保持健康的習慣,這會是你終身的財富。也是你子女最大的財富。
5.常去圖書館,多讀些經典。
6.故事終究是我的,方法也是我的。你如果只是照搬照抄任何一個人的經驗而不結合自身情況,藥丸。
7.經常點點右上角,體現寬容與智慧,傳遞幸福與肯定。
8.轉載請告知。


========受寵若驚的更新 2015.07.31 起於此===========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萬知友尚孔方。感謝眾多朋友賞臉。
如此多的評論,我秉著活在當下的心情看完了,也回復了一些迫切關心的問題。
1.音頻:
【聽課吧】拖延症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困境

2.刷牙真的有好處,學醫的同學還說:一年應該洗一次牙,防止牙結石。

3.作息習慣是自己養成的,也許你是夜貓子,在夜晚效率很高,就像葛優。我覺得也沒什麼。

4.速覽前幾條有經驗的答案,大都提到讀書。我想起了昨晚哲學博士聊到的「澳大利亞城市雖然跟我們農村差不多,房子都破破爛爛的。但是,每一家裡都有至少兩大架子書。他們的零碎時間不是對著手機屏幕,他們走在路上手裡面還是書。地鐵里沒有喧囂閑聊,有的是翻頁的聲音。」
我想引用新東方創始人王強老師北大演講時的一句話:「當你對讀書的渴望超過了性,那麼你就離成功不遠了。」其實,這是反人類的,繁殖是本能,學習是後天的。超過談何容易?

但是,每個人說的話,即使是誇大了的甚至荒誕,也只是指引著你朝著那個方向努力,就像一盞明燈,一立路標,一束綠光。至於你能不能做到,這不是他的目的。

至於讀書的問題,還是請教在書海里搖曳小舟的 @張佳瑋 。
謹拜。
========受寵若驚的更新 2015.07.31 終於此===========


========反覆斟酌的更新 2015.08.01 起於此===========
仔細閱讀了其他答者 @蘇菲 的答案,想談談自己答案淡化的個人理想問題。

有理想總是好的,有一個目標為之奮鬥,為之癲狂。

但是大部分人年輕時的理想要麼太大太妄,要麼就只是隨口說說。沒有充分的社會經驗,不知道前方高能,理想之路時常在檢修,被迫繞道。如果按照無用不學的求利觀點,恐怕不會有第二條道前進了,人生也就止於此!
不過,若真是那樣,人生也少了幾分不確定性不是嗎?所有人都朝著多金的領域前進,競爭的多了,金子也不夠分了。所以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在目前的狀態下評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對將來有沒有用。還是舉高中生用爛的喬布斯學字體藝術的例子。喬布斯根據大學裡所學的書法課設計出各種漂亮美觀的英文字體,極大地推動了個人電腦的發展。現在人們用的英文字體大都是喬布斯他們設計出來的。

你能想像高考填報古生物考古專業的北大畢業生嗎?你能嘲笑從熱門的金融專業漸入天文學專業嗎?北大宣傳片《星空日記》 展示了理想的力量。
私以為:

  1. 有理想總是好的。
  2. 蘇菲的答案對於一份擁有穩定工作並明白自己處境的人有很大幫助。
  3. 做自己想做的,其他的交給天吧。
  4. 自己很佩服像曹雪芹那樣的人,吃的都沒有,卻給人類留下了豐盛的精神食糧。

========反覆斟酌的更新 2015.08.01 終於此===========

========寵辱不驚的更新 2015.08.14 起於此===========

這是我目前知乎上最長的答案,也是最詳細的答案。不僅毫無生氣的講訴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考研黨每天平淡無奇的生活,更講訴了自己如何看待這樣的自己以及內心的態度。

下面貼上今天火車站裡的所思所想:
在武昌火車站周邊居然沒有一家店賣書賣雜誌報紙,更別談專門的書店了。周邊全是餐飲店,快餐店。如今的社會更多的是速消文化,可以看看IM,朋友圈云云。越短越經驗越雞湯已成為快時代的品味。在大眾學術環境已經滿目瘡痍之際,大部分對學術的樂趣已僅僅只是一紙文憑。我當然不會否認有些人對待學術的態度還是依然認真,這些人也是我敬佩的。

改變這種情況需要讓人們覺察到這種文化這種「飲食」習慣不好,不過人們還在追趕這種潮流,譬如神曲的追風。短時期內這種速消文化還是有相當大的市場的,作為敏銳的投資者可不能失掉這個市場。
========寵辱不驚的更新 2015.08.14 終於此===========
終結:引用班主任的一句話「懂的人不講也會懂,不懂的人你就是講一千遍一萬遍他也不懂」。中間是一段很長很長的人生歷程,你比別人多一些悟性,成長速度快非常之多。即使沒有人教你,你也能從生活中,從周遭的事物學習到。只要自己願意,總是有辦法變得更優質。重要的是現在去實踐,去闖,去奮鬥。
更多感悟:請參看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孔方的回答


1、制定健身計劃
優秀的靈魂需要健康的體魄去承載,肥胖、臃腫、多病、無精打採的人,思維也會受限。
2、制定讀書計劃
好書才是人類精神的階梯,網路上的文字快餐,所謂暢銷書的速食文字,看多了只能留下空洞的頭腦。看有智慧的書,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書,才能吸收到營養。
3、制定寫作計劃
至少每周寫一篇文章,不是微博150字,不是知乎抖機靈,而是有起承轉合,有邏輯推理,有文字斟酌的文章,可以是日記,也可以是博客,這是自己思考能力的鍛煉,是事物分析、觀念形成的過程。前幾天收拾書櫃發現我上大學的日記本,才發現我的寫作能力,特別是英文寫作能力,不知不覺提高了不少。
4、多和朋友聊天
包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不是聊八卦,不是談美女,而是通過聽別人說來增長自己的見識,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掌握不同看問題的角度。說則是鍛煉自己快速反應,快速提煉要點,組織語言,準確表達。
5、聽音樂,看電影,看美術展,逛博物館,關掉電視
別一味追所謂明星,看說謂大片,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看些大導演的電影,要學會思考電影語言背後導演想表達的思想,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多逛美術館,博物館,我現在出差有空就會去當地博物館,美術館看看,現在國內這方面發展很快,很值得去。少看電視和電視劇。
(對本條持不同意見者,移步如何評價電影《鳥人》(Birdman)? - 光頭奶爸的回答,也許能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6、學會做飯,幹家務
人只有自立才談得上自強。
7、it has never been too late to start over.


如何變得優質?—————— 反正我告訴你,一直逛知乎是沒任何作用的!
什麼?潑你冷水?
請往下看,不服不辨。

你每天打開知乎,關注的每個話題、每個大V的動態都玲琅滿目地陳列在你眼前,你就像臨寢的Emperor一樣,一頁一頁地滑動滾輪,考慮著翻看哪位的牌子。

你喜歡讀書,因為「人丑就要多讀書」。於是你用急切又略帶激動的右手點開了某位大V在「書籍推薦」下的回答,你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立志要讀遍他推薦的每一本書。你給自己制定了讀書計劃,每個星期一定要讀完一本。為了配合這個目標,你用剛發的工資買了Kindle,開始暢想自己學富五車、逼格全滿時候的樣子。來,第一本,平凡的世界,嗯.. 挺勵志的,雖然主人公最後仍留在礦井裡,被劃破臉毀容,但他實現了男人的成長和擔當;第二本,圍城,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現在跟方鴻漸的處境很像 ..馬蛋 原來我已經深陷圍城還不知道,我要考慮跟我女友分手,我有更宏偉的事業等著我去實現;第三本,一直看小說,換本有實際意義可操作的吧,窮爸爸富爸爸,哎喲.. 這個好,原來我一直接受的教育只是讓我做個好僱員,中國的教育制度真是失敗,我要自己開公司,我要當老闆!;第四本 ...這本又是小說,看了三分之一,跟平凡的世界劇情差不多嘛,不看了... ;第五本 ..太長了...看不下去了;第六本、第七本、第N本 ..我還是看看抖機靈、看看段子吧,挺好玩的 。。話說,讀書也沒啥用啊,同事還覺得我怎麼越來越難以相處了 ..

你喜歡健身,因為你腦海里浮現出全身肌肉群爆表的運動員、知乎里身材逆襲顏值劇增的健身達人、你之前的屌絲同學居然練了兩三塊腹肌就泡到妹子。你又發現了新的世界,你開始關注**健身、男神之友的無基礎健身,你幻想半年之後,你脫下背心,向基友和同事們展示你傲人的身材,和以前不理我的女神突然投向你花痴的眼神,你頓時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你關注了住的小區附近的健身房,甚至地鐵口發的折扣傳單你都專心地研究。什麼啊,這裡器材不夠,總是要等;那裡環境差,還沒有私教;有私教居然一節課要400,坑爹啊。不需要了,誒 .. 怎麼回家了還打電話推銷課程,我去!滾蛋 ...

你喜歡跑步,因為跑步聽上去好像不需要很大的開支,聽上去也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來,我先關注下跑步的話題,看看有什麼大V可以翻牌子.. 長期跑步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跑到微微出汗的還能實現健身前的熱身,加快新陳代謝、永葆青春 ..你想起了小區里總是晨練的大爺氣色總是很好,又憂國憂民起現在的年輕人熬夜、玩手機都不鍛煉,都不考慮20、30年後的健康和幸福。你激動地換上一身還算運動的運動裝和跑步鞋,開始上路了 .. 第一天,跑步的感覺真爽;第二天,還是爽..;第三天,同事喊著吃飯,這個不能不去;第四天,天氣降溫,好像要下雨,今天算了..;第五天,工作被老闆屌了,好不爽,還跑啥步 ..第六天、第七天、第N天,誒,我不是要跑步嗎 ..

你還喜歡 ......很多很多,不過後來都沒有實現你想要的樣子,你的知乎粉反倒還漲了一些。

很多天以後...

你仍習慣性地每天點開知乎首頁,看著藍白相間的窗口或嚴肅或激憤或傻笑或羞射 ...

你從來都知道要讀書、要健身、要跑步,你一心想做一個思想的巨人,但是邁不開的雙腳卻註定你只是一個行動的矮子。

醒醒吧,關注你眼前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
本來只是對自己的一番自黑,沒想到評論區前赴後繼的躺槍。我只能說,

題主剛來知乎的時候,深深被各行各業的精英們高(mei)大(ting)上(guo)的回答所震撼和拜服,感覺像闖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能夠跟各領域的前沿專家們站在同一個頻道,這對我初出茅廬的我來說,神奇而又令人激動。

我開始貪婪地關注著各類話題、各路大V,意淫著看著他(她)們的回答、汲取他們的經驗,以後就能像他們一樣,坐擁人生閱歷和知識沉澱。

我拋開了新人階段應具備的謙卑和踏實,在辦公室里肆無忌憚地刷著知乎。看著一批的小夥伴們不解的眼神,我甚至都有點鄙夷。你們知道什麼?

中二的心態讓我浪費了大量的熟悉業務的時間,去其他部門跑一個單的時候,被人主管厲聲責問,「你這單沒填完就讓我簽,你客戶經理怎麼當的?」突然劈頭蓋臉的一頓屌,以及後來工作上頻繁的出錯,讓我正視起自己的問題。

不關注自己手頭上的工作,不踏踏實實地學習業務知識,反而整天泡在和工作無關,和業務不掛鉤,無助於KPI的所謂知識社區里,是不是有些眼高手低?

當然,如果你覺得關注KPI狹隘,要開闊視野,注重提高精神境界,每天喊口號式地讀書、跑步、健身,請問你有落實到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里嗎?

我喜歡關注DIY裝機方面的問答,以及也經常逛一些IT論壇和網站,每天看最新平台的裝機攻略。不過,我後來發現要真讓我去組裝一台電腦,我可能會對著一堆零件犯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麼淺顯的道理好像很多人都不懂,你看了再多的說明書、指導手冊和攻略,不如你去動手做一次,收穫遠比你看別人的經驗來的多,而且出錯的過程會讓你理解更深,還能檢驗其真偽,何樂而不為?

最後,所謂優質,不過讀了萬卷書,也行了萬里路罷了。


私以為把題目中的「優質」改成「優秀」會更好,無奈撞題無法修改。
不潑雞湯,說點可操作的步驟。

先做一個單選題,以下哪些屬於優秀:
A. 讀書
B. 健身
C. 實踐

選好了?

我要公布答案了
。。。
我要公布答案了
。。。
。。。
我要公布答案了
。。。
。。。
。。。
我要公布答案了
。。。
。。。
。。。
。。。
我要公布答案了





公布答案了:

都不是!

優秀是一種狀態。
而讀書、健身、實踐,是行為。

的確的,知乎上很多人提倡讀書、健身、實踐啊什麼的,個人也很贊同,畢竟這都是很好的習慣。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優秀因人而異,一味遵從他人計劃,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不算是真的優秀。


嗶嗶完了,說正事,變得優秀需要四步,依次排開:定義優秀,量化優秀,規劃優秀,追求優秀。

1. 定義你的優秀
「優秀」因人而異,先定義出自己的,然後前進。不然方向不對,走在多也是歧途。

拿張紙,寫下你眼中的優秀。
有人會寫成為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有人想當姚明那樣的籃球明星,還有人呢,希望能夠像崔友元那樣為科普事業盡(?)心(?)竭(?)力(?)

我定義的優秀倒是沒那麼高大,就是想能夠早點換個女盆友,畢竟現女友太丑了,還被貓破了相:

2. 量化你的優秀
優秀定義好了,但這只是個概念,我們還需要把它量化。
比如有人定義自己的優秀是「全身全意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樣直接說出來,未免有口號之嫌,不如量化:

  • 10年之內,
  • 解決100個就業崗位,
  • 捐贈1萬頓免費午餐,
  • 創造1000萬GDP。

在說回我的栗子:換個女朋友。
量化在紙上:

  • 1年之內(2016年11月19日前)
  • 不嫌我矮
  • 不嫌我窮
  • 不嫌我丑
  • 不漏氣的

3. 規劃你的優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好每一步,可以讓你更有節奏感,更高效的完成目標。
如果是社會主義建設:

  • 第10年之前,完成所有目標;
  • 第8年之前,70個崗位,7k頓午餐,700萬GDP
  • 第6年之前,40個崗位,4k頓午餐,400萬GDP
  • 第4年之前,20個崗位,2k頓午餐,200萬GDP
  • 第2年之前,10個崗位,1k頓午餐,100萬GDP

比如吧,還是找妹子那事,倒序規劃:

  • 不遲於2016年11月19日前,找到女友
  • 不遲於2016年8月19日前,建立好感
  • 不遲於2016年5月19日前,重點培養
  • 不遲於2016年2月19日前,廣泛撒網

4. 追求你的優秀

設立好了規劃之後呢,拆成攻略點,分布攻破
如果是建設社會主義,但從提供免費午餐開始:
先思考這些問題:

  • 午餐提供給哪些學生,這些人都在哪裡?
  • 這些學生會接受午餐么?當地相關機構支持么
  • 午餐的標準是什麼?
  • 午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保證善款不被挪用?
  • 午餐是我自己提供,還是號召更多人一起參與?
  • 如果出現法律法規問題,如何解決?

思考完了,逐步實施。

再說回追妹子那檔子事:

  • 妹子喜歡啥?
  • 妹子缺啥?
  • 妹子在哪出沒?
  • balabalabala ...

說完了~~么么噠

但是呢,追求優秀並不是一條坦途,
不是,
不是,
不是,
真的不是,
就比如我要找個妹子。。。

謝謝收看,下期再會!

// 如果更加方法論一點,不妨移步這裡 怎樣做才能不虛度大學的時光? - 吃喵糧的汪的回答

// 行文之後,我想多說一句題外話:真正的優秀是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為。不因「生活所迫」而奴顏婢膝。不攀附權貴,也不輕視草木低,不成為讓自己鄙視的那種人。


結合自己身邊同齡優秀的人和大牛們,睡前碼幾個小建議。

TIP1:如果惰性太強,就去找刺激,
看看朋友中優秀的人,自己距離他們有多遠。
看看心儀的姑娘,你怎麼才能配的上她。
看看世界有多大,你有多渺小。

TIP2:跟優秀的人在一起
找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上的導師,分析他們的動作,言談舉止,時間管理,關注的東西,努力記住他們的言語,看過的書。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想法和那股勁兒,魂兒。

TIP3:學會獨立思考,但不固執
從不吃別人嚼碎的東西,不管是誰。
一旦你開始獨立思考,你會發現,
你習慣了慢慢總結自己的思路和自己面臨的問題,沒有比解決自己的問題更酸爽的事情了。

TIP4:ENJOY,最高境界
你努力變得更加優質,並不是因為自己想變得優質,而是你已經習慣去做一個優質的人,
一個無法忍受不高效利用時間的完美主義者,
一個不甘願接受權威,能理性的享受自己思維激蕩的靈魂自由者,
一個骨子裡看到好的設計或完美體驗就感到舒服的偏執狂,
到了這一步,你已經無所謂優質或更優秀,因為你已經沉醉在優質的世界裡,你已經習慣了優秀。

-------------------------------------------------------2015/2/8更新---------------------------------------------------------------
再次看自己的答案,可能會聞到到雞湯味兒,今天來完善下自己的答案。列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 時間管理

這個好多人都說了,我說下自己感受。準確把握自己干每件事情消耗的時間沒錯,但是我覺得還應該讓時間過得更有質量。該玩就玩得痛快,該工作就高效率工作。要把時間從量化提升到質化。

  • 心智解放

推薦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其中詳細說明了心智力量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人的行為和是受大腦支配的,你想的透徹,想的深遠,自然行為就跟上了。好處不多說,就是豁然開朗,不會累。

  • 堅持運動

這個就不多說了,就講個故事。從前有個人失戀了,他是怎麼走出來的呢?錯,他是堅持每晚跑步,跑出來的。3個月後,他重啟了。從此以後,遇到死機就不再叫網管了。
跑步分節奏,第一周每天5分鐘,第二周每天7分鐘,第三周每天10分鐘,第四周不想跑了?好,給自己配首適合自己跑步節拍的歌,本人是雷打不動em的stan循環,略微抑鬱質,請謹慎選擇,不過跑開了,感受會不一樣。


感謝各位知友。

這個回答,有人覺得好,是因為我捅到了他們的G點;有人覺得差,是因為我踩到了他們的痛處。但我們都是有理性、有情感的物種,個中的好壞利弊,自己也有個評判標準,我給出的,也只是一鍋加了香菜的濃湯。

為什麼我要強調專一和專註,因為在這個時代里,浮躁是主流,而其他的,都是其次。

—————————正文————————
不要上知乎看各種雞湯式的人生建議,相信我,看了只會讓你多幾分快感而已。

別人碼出來的隻言片語,充其量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腳註或者旁白,別想著可以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認真、持續、專一地完成它。

不要急功近利地用它來謀利,
不要以為完成它你就能獲取精神上的快感,
更不要因為別人的橫加指責而放棄這個興趣點,
你要做的,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

英雄史詩般的好萊塢爆炸大片、屌絲逆襲高富帥的都市情感劇、上山屠蛟龍,下海擒猛蛟的武俠小說,個中的套路,都是主角無比專一的眼神,他們之所以行,是因為他們足夠專一。

別想著知乎有你想要的一切,你的一切,都握在你手中。

http://weixin.qq.com/r/1zrYwDfEVGorrXOj92-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來焦躁地答一下這個題。
就我個人的經歷和秉性,如果外界有太多的信息衝擊我,我特別容易變得焦躁不安,因為感覺心太大,能力卻有限,感覺自己好像有好多好多事要做,什麼什麼都不會,好慌好累啊。
我特別喜歡專註在一件事里,把那件事做得又大又好,比如我看書,可我卻不太喜歡進書店,因為每次進書店,就感覺書店好吵,不是人吵,是書太吵,陸琪、俞敏洪、馬雲、喬布斯……情感、勵志、商業……各路人馬,各種類型,裝幀精美,封皮亮晃晃的,爭先恐後,張著大嘴,在朝你叫、對你說,我就特別慌……好像好多好多時令新奇的人物,我都不認識;什麼什麼先進新潮的理論,我都不知道。
我喜歡回到家,躲在家裡的小書齋里,拿出我的專業書(我是中文系的),反覆讀,我不喜歡讀很多很多的書,我喜歡讀一本經典的書,反覆讀、以此為基準延伸地讀,把它裡面的含義讀得又厚又大,每讀一次,我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現,不同的領悟,我就特別高興,好像我又進步了一點點。
並且我喜歡以某本經典書或者經典作家為中心,然後慢慢探尋去畫圓,或者以它為索引,慢慢地沿著它往上擼、追本溯源,比如:我喜歡郁達夫,郁達夫有幾本代表作《春風沉醉的夜晚》、《遲桂花》還有後期有幾本,我就先看,讀著讀著,誒!老郁這個人寫東西好風流誒,老郁前期代表作和後期代表作不一樣誒,為什麼會這樣呢?然後我去找他寫作的背景,哦,這個時代背景還有他的留學經歷造就了他的寫作風格,和他寫作風格相似的還有一批人,都是留學日本的,郭沫若也是,他們這批人還形成了一個流派,這個流派里的人寫的東西都這樣,抒情性強,愛自我抒發,誒!雖然主要特徵一樣,其他作家每個人身上還帶一點非常細微的性格特點,比如,郭沫若也多情,但他區別老郁的風流頹廢,他狂奔直放哪……誒!還有一個流派叫為人生跟他們這種抒發自我的流派完全不一樣誒!怎麼不一樣,我去看看葉紹鈞的小說好了。這樣,慢慢的,我往上擼,我讀書就成系統了,而且相互有比較,前後有邏輯關係,構網成線的。我特別喜歡這樣。不太喜歡把一大堆書買回家,今天陸琪,明天俞敏洪,後天喬布斯的,特別破碎。
而且我做事特別喜歡浸淫其中,時不時就在想,我是老師,做老師之後,就喜歡觀察孩子,看到一個孩子我就會看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從他的樣子想像他父母的職業,他父母對他的態度,想他們家庭教養模式的得失,我這麼做過嗎,如果他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該採取一些什麼的方式。我不太喜歡把時間分割成很多段,上午學烹飪,下午學畫畫。
說這麼多,我就想表達,我還是挺難一個階段做很多事,學各種不同的東西的,一個階段又讀書又烹飪又旅遊又健身的,又教育又金融又經濟又寫作的,我還是喜歡從自己的職業或者喜好出發,以它們為中心,慢慢探尋去畫圓的,把它們做得又深又大。
然後,當同一件事,我能比別人做的更好,做的更完善,更專業,我就覺得我好像有一己之長,我就會安心一點,更有後盾一點,更自信一點,更從容一點,更巋然不動一點,變得優質了一點。
可能我就是那種1字型人才,其他知友都是T字型人才吧。
————————————————————————
各位捧場,謝謝你們。
網路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一點點文字就讓人長出無限的幻想,其實我讀書不多,讀得比較窄,比較象牙塔,也比較死,讀本專業的東西多一點,其他的涉獵的比較少。所以,真的特別謝謝各位的抬愛!
大家相遇,都是緣分,一起切磋交流,我要向各位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最近看了一集TED演講,只有短短的6分鐘,但內容卻非常有啟發性。

我想,可以將演講者講述的內容整理擴展下,作為該問題的回答。

該問題下已經有了很多優質的關於「想變得優秀該怎麼去行動」的回答,那我就結合這個TED演講的內容講講變得優秀前應該避開的五大思維誤區。

————————

1.相信一夜成名(Believe in overnight success)

在這個追名逐利,甚至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常常能聽到某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

比如某技術大牛開發了某個APP,並迅速轉賣了專利,一夜之間名利雙收。

這類故事其實大多數是真實的,但傳入我們耳朵時,很有可能變得不完整。

如果我們深入去調查,就會發現這位技術大牛,他有相關的計算機碩士和博士學歷。

在他成功開發出這款APP之前,他至少有過30次失敗的嘗試。

而他,在編程領域也已經鑽研了近20年的時間。

這位技術大牛,能夠在一夜之間實現名利雙收,是他多年來所有努力加起來的結果。

大多數普通人,只看到了一夜成名者光鮮的一面、成功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們所付出的汗水與淚水。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不代表不能去嚮往他人的成功,不能去了解成功者的故事。

但我們應該帶著足夠的好奇心與辨別力,不被這些成功者的雞湯故事所迷惑,視線也絕不局限於成功的表面,而是從成功者的故事中汲取養分,深入地研究他們成功的原因。

優秀的人,相信天道酬勤,厚積薄發,不會天真而愚蠢地認為,成功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擺脫功利心,不再幼稚地聽信一夜成名的故事,沉浸在你所鑽研的領域,不在乎最終結果的成敗,是變得優秀的前提。

————————

2.相信別人有你想要的答案(Believe someone else has the answer for you)

我們身邊,有太多的「樂於幫助」我們的人。他

們往往好為人師地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要怎麼做。

他們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是我們的同學朋友。

也許他們的指導是對的,但只是相對他們過往經歷而言,把他們成功的經驗放到我們身上,其實不一定適用。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往往需要獨自面對重大人生抉擇的能力。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與判斷,懂得自己分析目前的狀況,在關鍵地時刻做出一錘定音的選擇。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來自他人的建議。

對於他人真誠的建議,我們也需要虛心地傾聽,禮貌地感謝。

但我們也不應該死板地聽信權威,要敢於質疑權威,在權威發話時,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

再厲害的人,也無法給我們的人生提供完美的答案,他們的建議,只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給我們作參考。

我們總是需要自己做出決定。

即使在做出抉擇後,我們也會磕磕碰碰,摔著頭破血流,但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哪怕再崎嶇,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與意志力走到最後。

沒有人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沒有人能指導我們的人生,每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都應該由我們自己獨立面對,這是變得優秀的根本。

————————

3.在一時的成功面前止步(Decide to settle when growth is guaranteed)

其實,世界這麼大,機會那麼多,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能夠取得其領域內的一點成績。

但大多數人,往往就止步於此。

他們認為現在自己的生活很安逸,收入也很客觀,一切都很棒。

所以,他們認為,也許是時候停下腳步休息一下了。

而這一停,他們往往就再也沒有動力繼續前進了。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絕不能滿足於現有的一丁點成績。

我們要具備更大的野心,更大的志向,使我們前進的腳步一步不停。

我們保持著永不停歇的腳步,不是害怕被他人超過,而是害怕自己一旦自己停下,就變得懶散,沉迷於享受,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會在漫長地一生中取得各種階段性的成功,區別一個人是否真正優秀的一個點,就是在面對這些階段性成功時,是選擇停下腳步選擇安逸,還是在階段性成功之上再攀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就。

當你達到一座峰頂時,你需要更努力地攀爬到另一座峰頂。

雖然,你已經可以在這座峰頂上享受美景,這固然很棒,但你還可以通過更大努力,見識到更加壯觀的風景。

永不懈怠,不滿足於階段性的小成功,不斷攀升,是變得優秀的源動力。

————————

4.相信錯誤永遠是別人的(Believe the fault is someone else)

失敗者常常發出各種抱怨:

「我有一個非常棒的想法,但卻沒有投資者願意投資。」

「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產品,但市場實在是太糟糕了。」

如果沒有投資者願意對你的想法進行投資,如果沒有顧客願意購買你的產品,這其中肯定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沒有一個人能夠單獨地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實現它,你最終失敗了,那是你自己的錯而不是他人的錯。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永遠不能無厘頭地把錯誤推到他人身上,我們要敢於承擔責任,不怕背鍋,不怕遭受他人的非議。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不單單是需要具有承擔錯誤的勇氣,還要善於反思,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從而為未來的成功做好鋪墊。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如果事情最終搞砸了,不要把錯誤歸結到他人身上,而是要積極地承擔錯誤,避免下次重蹈覆轍,這是變得優秀需要具備的心態。

————————

5.相信只有結果本身是最重要的(Believe that the only things matter are the outcomes themselves)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短片。

一群人一起去攀爬一座很高的山。

我們能看到他們汗流浹背,爬得很辛苦。

但他們還是最終爬上了頂峰。

他們開始慶祝,但兩秒鐘後,其中兩人互相看了看,說道:「那麼,我們下山吧。」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結果本身,而在於旅程。

當你收穫成功時,你會被幸福所環繞,但那美好的時刻只是短暫的瞬間,而你的人生不只是一瞬。

想要變得更加優秀,不能只在乎結果,而是要盡情地享受旅程的每一步。

每個人的旅程都很簡單,都是由一步一步的腳印組成的。

有時候,我們會走得很順利。

有時候,我們也會被絆倒。

如果走得很順利,那麼短暫地慶祝下吧,因為大多數人要熬很久才能等到那短暫的慶祝時光。

如果不幸被絆倒了,把這段經歷變成學習的機會。

如果我們在前進時所留下的每一步腳印,都是用來慶祝或者學習的,那麼,我們就會開始享受我們的旅程,這是變得優秀的最終奧義。

————————

全文完。

如果各位看官覺得我的回答寫得認真,對你有所幫助,那就點個贊,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哈。

最後,放上TED演講鏈接。

TED——五個毀滅夢想的方法


畢業後,拉開大家職場差距的四個階段(最致命的是第2階段)

1/6、差距是暫時的?還是會越拉越大?

你是不是已經很久不敢看朋友圈了?

剛工作時老是跟你借錢的彼特,最近又買房了;當年一起到洗手間逃單的Andy,正在曬歐洲十五日游;曾經被你罵成翔的小李,現在是百萬粉絲的大V;方案回回被總監退的「劉胖子」,居然混進了阿里……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曾經一起傻逼著的同學們,收入差距一點點地拉開了,漸漸地,連前面人的背影看不見了。

但是你要有信心,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因為真正的差距,並不是不敢看朋友圈,而是打開朋友圈也無所謂了。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2/6、畢業前兩年:「職業化」拉開了30%的差距

職業化,這就是新人向職場人轉變的第一步,差距就從這裡開始。

網上有人吐槽,是個負責系統運維的職場新人,抱怨老闆不考慮員工感受,新系統更新永遠是半夜12點;出門永遠要帶著筆記本,不管洗澡還是啪啪啪,一個電話,第一反應不是穿衣服,而是上網。

後面的回復更精彩,一個程序員老鳥,提供了一段有大片即視感的回憶:

股市暴跌那一年,巨大的成交量把證券營業部的系統搞出故障,整個運維部門全體出動,一半的人緊急搶修,另一半人呢?拚死抵著辦公室大門,不讓門外操著板凳的憤怒股民衝進來。

事後,頭兒安慰他們說:「你們覺得委屈,營業部經理被打成腦震蕩跟誰說理去?你怪那些股民?人家一分鐘要損失好幾十萬,我聽說還有人兩三倍透支,倒欠了營業部幾十萬。」

所謂職業化,就是站在職業角色的立場上,重塑自我,理解合作夥伴,考慮客戶心理,而不是以個人的立場看問題。

現在學校教育越來越崇尚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一進職場就先蒙圈兒了。公司體制本質上是集權的,領導們就是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員工首先是職業化的執行者,才能保證高效率。

不過,工作前兩年,大家都是在起薪點「起跑」,你「職業化」轉變得早,頂多也就拉上30%的差距,很多人並不重視。

但這關不紮實,下一關「技能化」上就要吃大虧,埋下了日後差距的隱患。

3/6、畢業三到五年:「技能化」拉開了一倍的差距

不能「技能化」的知識和能力,就不能變成工資單上的數字。

一位體育記者介紹工作經驗時說,採訪一場賽事,趕到場地後,先別急急忙忙地找人採訪,一定要找到洗手間,把最不可預知的風險排除掉。

一位都市報老編輯對新編輯說,這個行業你能做多高我不知道,但能呆多久,取決於你正常寫稿的速度。

一個職業投資者和一個業餘股民的最大區別,不是預測走勢的能力,而是前者只搞自己能搞的行情,後者三天不搞就憋不住了。

就連一個職業詐騙犯也清楚,第一步不是去騙人,而是用弱智簡訊篩選出容易上當的傻子。

在工作的前兩年,你加班到天明熬出來的工作成果,最後是一堆毫無用途的垃圾,領導還要安慰你,誰讓你是個拿底薪的新人呢?

但想要你的薪水以每年30-50%的速度往上漲,你必須讓你產出的價值大於你付出的成本。

唯一的保證,就是「知識技能化」。

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以分為「可重複的經驗」和「不可重複的挑戰」兩部分。

「知識技能化」第一步,就是通過大量「刻意訓練」,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工作在「可重複的經驗」部分更高效,就像前面的老江湖總結的經驗。

第二步就要解決「不可重複的挑戰」問題。

《CopyBook》里,廣告大師Simon Dictetts講過一個他從業不久時發生的故事:

那天,他把自己憋了幾天的文案大招交給了頭兒,頭兒先是誇了他一通,然後給了他一個「學到這寶貴教訓的時刻」:

這廣告有可能成為偉大的廣告。你現在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會一輩子跟著你。要找對語調堅持不懈。……還要記得,這廣告一旦付印你就不能再作任何修改。」

這也是他廣告生涯中,第一部代表作誕生的時刻。

廣告人的「代表作」的意思是說,下次你跳槽,就可以跟對方說:你知道那個「味道好極了」的廣告嗎,是我寫的。然後你就可以開一個比現在高50%的薪水要求了。

這就是職場第二階段拉開差距的秘密:穩定你的產出,多餘下來的時間,把其中你已經做到90分的工作,再提高至100分。

在這個階段,你的薪水的下限是穩定產出的價值,上限是做出100分的工作的價值。

此階段薪水的增長,都來自知識技能化帶來的紅利,做得好的,至少可以和平均水平拉開一倍的差距。

但職場大部分人也都會止步於此階段,想要工作五年之後,薪水還能繼續保持高增長,就得靠第三階段:中介化。

4/6、畢業五到十年:中介化的程度,決定了三到五倍的差距

技能化就是「賣時間」,所謂薪水高,就是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高。

但一個人就算天天加班,工作時間也就十來個小時,瓶頸很快就會出現。薪水再想往上,就要把時間玩出花樣來。

技術人員的世界裡,有一個奇怪的定理——唯有技術平庸的人,才能領導一堆技術大牛。

這很好理解,因為這個技術平庸的人,是他們中唯一能跟公司其他部門打交道的人,也唯一能進行非技術思考的人。

現代社會裡,「企業」是基本的經營結構。為什麼要一大幫子人坐在一個辦公室里的工作,而不是像以前的手工匠那樣單幹呢?

肯定是因為1+1&>2。

1+1不會憑空大於2,「中介化」就是整合人和人的工作,這其實是「時間批發」的工作,買下屬的時間,整合成團隊工作,用1+1&>2的效應,再賣給公司,薪水就是中間的差價。

所以作為管理者,能力體現在協調下屬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能「外行領導內行」,不是對領導的貶低,而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想要薪水最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更多的人,但整合更多的人,「批發時間」就不夠了,還要建立「時間的多級營銷體系」——管理下一級的管理者。

此時,除了協調、分配這些基本動作之外,還要知道如何激勵員工,如何幫員工規劃職業生涯,如何建立晉陞體系,等等。

不過近些年,「公司的邊界」開始被打破,所以「中介化」的另一個方向,是做「知識大V」,這是「時間複製」的工作,可以極大地突破公司規模的限制,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就不展開了。

「中介化」程度,取決於你整合了多少資源、把時間複製了多少份,不過,它也有上限。

這就是第四個階段的職業瓶頸——個人價值觀。

5/6、畢業十年以上:價值觀造成十倍、百倍的距離

一位企業的創始人和他的高管團隊發生了分歧,起因是這位創始人想在公司成立一個醫療小組,服務所有高管及家屬。

經理們問,為什麼不用第三方服務機構呢,這才經濟高效。

但創始人堅持自建團隊,他認為在健康面前,錢就是個屁事兒。員工和外部團隊的盡職程度,當然不一樣。

這位創始人的話不一定正確,員工未必就比外部團隊敬業。但這個觀點又無法用一般的管理原則去挑戰,因為它來自創始人的價值觀。

企業高管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決策,有一些決策,需要豐富的經驗值、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進行理性的分析;但還有大量的決策是全新的,與其說是科學決策,不如說「賭一把」的成份更大些。

這個時候,價值觀就是「最高法院」,

到第四階段,大家都是「成功人士」,以後的發展,除了運氣,主要是價值觀的差異。

巴菲特大學畢業後,做金融的他,不到曼哈頓,卻回到了他的故鄉——南方小鎮奧馬哈,就像我們一線城市名校畢業後,回到了我大東北的四線小縣城。

巴菲特的理由是,在熟悉的地方更自在,就像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喜歡喝可樂吃薯條一樣。

這可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他總結自己的投資風格時,其實講的是他的價值觀:別人追求變化的東西,我永遠在「人類永恆不變的價值」上下賭注。

雖然那時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並未形成,但他的價值觀早就註定他最終會形成獨特的投資風格。

當然,價值觀沒有對錯的標準,只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區別。

你的價值觀符合這個時代,你就是飛起來的豬;否則,你只有繼續等待屬於你的時代的到來。

好在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只要你有耐心,一輩子總能逮著一個開「大」的機會。

6/6、缺啥補啥,不嫌晚

總的來說,職場人差距的拉開,就是上面四個階段。

如果你還處於前三個階段,真的,沒事跟前面的人聊聊天,以徹底讓自己死心,安度晚年。

或者從頭開始,按上面的方案,缺什麼補什麼。

什麼?怕來不及了?

英雄少年者,自古無好死:項羽24歲起兵,30歲,自刎了;霍去病19歲挂帥,23歲,掛了(所以別摸人家雕像祈福了);曹沖7歲稱象,13歲,早夭了。

而大器晚成者,自古長壽多: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活到90歲;齊白石66歲還要靠34歲的徐悲鴻提攜成名,93歲才無疾而終;姜子牙76歲拜相,硬是把生命堅持到139歲。

雖然沒法少年成名了,你還有老當益壯的時間啊。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職場規劃相關的其他文章

扎克伯格: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你天天那麼忙,才是你做不成大事的原因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弱者心態」的?


我真正對「優秀」二字有概念是很晚的事情。然而我對「不優秀」,卻是早早有了體會。

小學的時候,學習不錯。但粗心大意,所以不拔尖。父母管得松,每天就知道傻玩,對任何事都不上心。到了六年級,在理智上理解有升學壓力這回事兒,但是情感上和實際行動上仍然傻呵呵的該幹嘛幹嘛。而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知道小升初考試成績那一天,結束了。

我仍然記得三十多年前那一幕。爸爸告訴我,你數學98,語文85,總成績183,加上少數民族照顧的4分之後是187,而附中的分數線是187.5... 而且,師大子弟(我爸爸是師大老師)的照顧分,聽說今年要取消... 我現在都記得自己呆若木雞噤若寒蟬的樣子。

我腦子並不能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因為之前的生活,往往是沒有後果的,或者說沒有什麼不可逆的後果。爸媽生氣了,只要我認錯,一天之內就過去了;在學校惹麻煩,被老師罵,也難過不了幾天;某一次某一科沒考好,總有下一次考試,下一次考好了,就沒人管你之前考的好不好。總之,生活好像不需要我為我的行為負擔什麼責任,絕大多數時候由著性子來就挺好。

直到這一次。

第一志願沒有考上,被調劑到的學校基本就是升學最不好的學校(在當時幼小的心靈里這是極端糟糕的事情)。而我第一次發現,這件事好像是不可逆的:後果很嚴重,但是還沒有什麼辦法補救……換句話說,我必須要承擔我自己行為的後果了。

那次對我打擊很大。除了後悔,我覺得害怕,覺得無助,覺得不知所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經歷。那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行為和自己要承受的後果聯繫起來。

後來,子弟照顧分又恢復了,我僥倖上了那所中學。但這件事給我造成了足夠大的震動。上初中後,我第一次開始主動的努力學習了。叫努力可能不大準確,應該是認真。我並沒有額外做習題或者補課或者熬夜,但是上課絕對專心聽講,放學了認認真真做作業,考試的時候如果提前答完會回過頭檢查。在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試上我考了全班第十。用父母的話講,叫做差點沒考上的人能考前十名,我們知足啦……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首先有兩條:

第一條: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自己所處的境遇不好的時候,更多看看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一句話說,你現在在哪兒是你過去兩年來的選擇決定的;你兩年後在哪兒是你接下去兩年中的選擇決定的。我非常認可。

優秀需要努力;而努力是不舒服的事情;長期持續做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有足夠的動力;這種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對於現狀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人人都有,但是能夠「化不滿足為力量」的人是少數。連接「對現實的不滿足」和「努力」的橋樑,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條:認真,或者說投入。什麼叫投入?我的理解就是全身心的做事。比如上課聽講的時候,就要全神貫注抱著把老師講的都聽懂的態度去聽;寫作業的時候,就要一心一意抱著把作業全做對的態度去做;用現在時髦的話,叫「活在當下」,不論在做什麼,專心致志的把眼前的事做好,再去想別的。

聽課的時候想著打球,打球的時候想著沒寫的作業,寫作業的時候想著追劇,看電視的時候又想著……這大概是最糟糕的狀態。這樣不僅僅做事效率低,生活質量也差。不投入的時候,連玩都沒有幸福感。

(未完待續)

突然意識到明天可以睡懶覺,決定熬夜更新……

從那一次考試開始,我成績越來越好。從班裡第十名,到第五名,到第一名……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初二的一次期中考試我就考了第19名。什麼導致的?我也不知道。不過那段時間我的確比較淘氣,上課換座位,偷偷抽根煙等等。我知道我知道,這都超級小兒科,但是我爸媽都是老師,我從小都是乖寶寶那種。


一個按照當時標準比較「嚴重」的事情可能是「早戀」吧。不過說早戀似乎又誇張了。連手都沒碰過,事實上連個情書啊紙條之類的都沒有。就是互有好感,然後被同學們各種開玩笑,然後拚命不承認,然後就成為「一對兒」了,然後就稀里糊塗的分手了。整個過程都是柏拉圖式的啊啊啊(不過對方顏值比較高)。


傳統理念反對早戀的一大理由是分心。我當時真沒覺得。但甭管怎樣,我最淘氣的那個學期,就是我成績下滑最嚴重的那個學期。


那個時候正好趕上我哥回來(他比我大14歲,從小的感覺更像個叔叔),知道我的成績後大發雷霆。直接把電視機調轉過來放了。對我說:「期末考試不考第一名,你永遠都不要看電視!」

這話現在說出來好像挺平淡的,但是我當時是被嚇壞了。特別是把電視調轉過來。我記得特清楚,電視的屁股朝外放著,我覺得特別刺眼,特別難看。我覺得自己犯了巨大的錯誤。而且覺得因為我一個人全家都不能看電視了,挺內疚的。


總之我就又開始好好學習,然後期末就考了……噹噹當……第二名……我回家就哭訴了歷史有一道題老師其實多扣了我兩分要不我就第一名了的悲催事實(我懷疑能哭出來可能和對電視的渴望有關),然後哥哥就很大氣的允許我看電視了。那也是我初中最後一次在班裡考第二名。初三的每一次考試我都是班裡第一。


上了初三,中考的壓力正式出現。吃了小升初的虧,我是很重視的。但是看著那厚厚的兩本政治書,我就覺得恨。純粹的死記硬背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東西,我是真討厭啊。就在這個時候,我聽說參見競賽得獎可以「保送」。我立刻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出路。


回去和爸爸說了這個想法,他很支持,我們立刻著手開始了對物理競賽的準備。為什麼是物理競賽?因為他是物理老師(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我和我哥能去北大讀個物理博士)。他從師範大學的圖書館借了幾十本雜誌出來,就是那種給中學物理老師看的雜誌。上邊有許多初中物理拔高的內容,但是更關鍵的是,上邊有過去幾屆物理競賽的考卷和標準答案。


因為我有明確的目標(通過保送避免背政治),所以格外有動力。在考試前的三周,我每天晚上花兩個小時看雜誌做題,不明白的就問父親。然後就去參加了考試,有兩道題居然是換湯不換藥,總之卷子做著很順手。後來成績出來了,我是呼市一等獎,內蒙二等獎。可是老師一直沒有提保送的事情,於是我的第一次投機夢就這樣破滅。


還是老老實實的背了政治書,參加了中考。在最後一門考完出來的時候,老遠看見年級組長手裡拿著幾張紙,笑嘻嘻的看著我。她招呼我上前,說:「恭喜你,你被保送上咱們學校的高中了。」


我去,我居然就這樣被算計了……後來知道,老師這樣安排是因為上一年n個保送生沒有參加中考,導致學校中考分數受到影響,於是出此妙策……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還可以加這樣幾條:


第三條:還是要有人逼。當然有超級優秀的人從小就自己管理自己,但是多數人,特別是小的時候,還是要被逼一下的。畢竟,進步是個辛苦活兒,有幾個人天生能夠喜歡呢?當然,逼你的人也要有水平。我哥通過非常文明的手段,達到了非常暴力的效果。現在的我回憶起電視機那段經歷,不但沒有任何陰影,而且充滿了感恩。


第四條:目的要明確。進步往往是痛苦的。為什麼?因為進步意味著改變,而改變往往不舒服。怎樣克服這種不舒服?對於另外一個事物或者狀態的追求。目標越明確(不背政治書),這種渴求的痛苦,或者說怕得不到的痛苦,就越能驅動人們克服那種努力的痛苦(晚上自學物理競賽題)。


第五條:比別人多做一點點。我記得當年全年級因為物理競賽保送的只有兩三個人。我不清楚其他人的經歷,我之所以得獎就是因為賽前三周的努力(當然,如果沒有我父親的得天獨厚的幫助也肯定不行)。這件事當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時候你真的只需要比別人多付出一點,就會有很不同的效果。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4日凌晨)


~~~~~~~~~~繼續更新


從初中到高中還有一件事對我影響很大:籃球。


我小學體育很差,而且很不喜歡體育。上了初一,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子就迷上了足球。一開始完全是運動白痴,從一整節體育課能踢到兩腳球為榮,到逐漸能踢上四五腳;後來回了家偷偷練,希望自己能進班隊參加比賽。然而每次我都是那第十二個人。甚至有次有個同學受傷不能踢了,我興奮地脫了外衣就往場地里跑,懷裡揣著的護膝護肘掉了一地……然後隊長指著另外一個我認為不如我的人說,你上。於是我默默回頭,彎腰撿起來沾滿了土的護具,離開了球場。


所幸個頭逐漸長高,於是去打籃球。大家都很爛,又是打半場,所以個子高的很佔便宜。那個時候每次活動課都會現場分成兩隊,分人的方式是找兩個水平相當的人猜拳,贏者先挑。換句話說,每天下午的活動課,都是一場迷你選秀。我居然開始穩定的進入前四,甚至偶爾成為前二。


後來一次班級比賽,我躊躇滿志的上場,卻發現自己打野球的那兩下子真上場了根本連北都找不到。回家後開始埋頭苦練,期待下一次比賽的時候露一手。從此,正式的開啟了我中學四年的籃球生涯。籃球曾經是我的摯愛。有多愛?舉一個例子。

(喬丹當年就是我的神)

當時覺得扣籃是世界上最酷的事情。我高中時一米八,於是只好練彈跳:

1)讓媽媽給我縫了沙袋,一條腿5斤,綁著沙袋跑跑跳跳(對腳踝壓力很大,很不舒服)

2)我上課在5樓,每個課間10分鐘我都跑到樓下籃球場上摸籃板;因為總是最後一刻瘋跑,被樓道里其它班級的同學各種嫌棄

3)在家背地理歷史的時候,把書放在床沿,我把一條腿搭在另外一條腿上一邊看書一邊做蹲起

4)打完球之後,扛著我們班最重的胖子(190斤)做蹲起

5)不放棄任何跳的機會。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蹦起來夠一個東西,房梁,燈管,樹梢,等等等等

6)經常一個人在籃球場上跳,鑽研各種姿勢和心法,就為了能多跳一厘米

7)翻遍各種專業雜誌書籍找提高彈跳的秘籍,就差買興奮劑了

(高三時的照片。當年特別期盼能夠靠籃球博得女生歡心,然而那個年代的女生似乎對籃球無感……貌似在我畢業一年之後「灌籃高手」紅遍大江南北……人要任命啊)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真的是痴迷了4年,也全身心的為止付出了4年。感覺那4年的生活是圍繞籃球在轉。我曾對父母說,我好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不干涉我打籃球。


結果呢?我從運動白痴,到成為高中籃球校隊隊長,並且兩次得了呼市第三(第一和第二都是靠特招生的,而我們的隊伍是純業餘的);從體育不達標(初一引體向上一個都做不了,800米和50米都不及格),到參加運動會,還偶爾拿個名次。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還要再加上興趣和堅持。


第六條:興趣和堅持。把這兩條放在一起,因為我覺得沒有興趣很難堅持,而且沒有興趣時的堅持意義不大。為什麼?堅持的意義不在於簡單的重複。


大家可能都聽過一萬小時理論,可這理論有個前提:練習的難度和強度需要不斷提高,換句話說練習的人需要不斷突破自己。如果僅僅是無腦的重複1萬小時就可以成為專家,那麼我們每個人在20歲之前豈不都應該成為語言專家?事實上簡單的重複可以提高熟練度,但是無法真正提高技能。


在長達一萬小時的歷程里(每天三小時來算大概十年),每時每刻都想著如何挑戰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沒有興趣,根本堅持不下來。或者堅持下來了,也僅僅是把那些個動作做出來,而心思根本不在裡邊。


這種興趣,是廣義的興趣。當我頂著呼和浩特的寒風,在零下十幾度的氣溫里,一個人奔跑在球場上的時候,那種感受很難用舒服或者享受來形容。但是堅持在寒假裡的每一天都練習三個小時籃球,那種滿足感和自豪感,卻又讓人上癮。


有了興趣,就可以堅持,而且是不斷鑽研的堅持,全身心全方位全時段的琢磨一個事情……這不就是著名的1.01的365次方的道理嗎?1.01^365 = 37.8; 1.02^365 = 1377.4; 1.01^730 = 1427.6 ...這樣下去,想不優秀都難。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5日)


~~~~~~~~~~繼續更新


中學還有一件事:練字。


我從小字難看,小學就被老師各種批評。也曾努力過幾次,但是沒什麼效果。直到初一的時候,需要寫賀卡。給女生寫賀卡。字難看被老師說是一回事兒;一手難看的字給女生寫賀卡,不知道為啥這事兒深深的刺激了我(從小愛面子);甚至想請一個字好的同學替我寫,結果被婉拒;只好硬著頭皮……從那時起,就真正有了練字的意願。

我估計和絕大多數我那個年代的人一樣,我的啟蒙字帖是「龐中華」。找一張薄紙,蒙在字帖上面描。描了幾十張,發現一點用都沒有。又描了幾十張,發現還是沒用。於是有些懈怠。看著自己的「狗爬字」,就又有了動力。從初二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在練,但是成效一直不大。到了後來,練字幾乎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每天回家,在做作業之前,我會描上一篇。某種意義上我已經放棄通過練字提高自己寫字,而是逐漸開始享受那個過程。因為至少在描字的時候我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


這樣持續了兩三年,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寫字的感覺在變。就好像我的手指會突然知道該往哪裡運筆了,而且手的感覺和我自己的直覺好像是不一樣的;而當我允許自己按照手指的意願去寫的時候,寫出來的字比居然比原來好看了一些。


這讓我練字更加有動力,寫字也更有自信。漸漸的,同學們也注意到我的字體。直到有一天,同學們推薦我參加學校的硬筆書法比賽,然後我居然得了二等獎。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堅持。特別是在沒有效果的時候還悶頭堅持。怎樣才能沒有效果還堅持呢?前邊說需要興趣,我覺得另外一個就是功利心。


第七條:不能功利心太強。功利心太強的時候,難免短視。短視的結果是稍微付出,發現沒有回報,就想改變方向。很多人對於努力的態度是,除非我能明確看到回報,要不幹嘛費心思?問題是凡是能立竿見影的事,多半價值有限。如果真有一個機會付出一塊錢,能夠保證收回兩塊錢,難道不是會吸引所有的人去做?而當所有的人都去做追求同一個機會的時候,那個機會就不再是機會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做事沒有捷徑。但凡想做出點事情來,還是要花笨功夫。笨的意思不是不動腦子,而是不總是朝三暮四的想哪條路可以更省力。


有人會說這和第四條目標明確不矛盾嗎?我的理解,目標明確是從長遠的戰略上;功利心是指每天的心態。其實這也是優秀的重要素質之一,能夠把看似矛盾的兩種事物統一起來。


拽句英文: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F. Scott Fitzgerald 這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F.S.菲茨傑拉德的一句名言,翻譯如下: 一流智慧的檢驗標準,是有能力既在腦中同時具備兩種相反觀念,又仍然維持正常行事之能力。(轉自網路)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8日)


~~~~~~~~~~繼續更新


上了高中,學習上基本是一帆風順的。高中三年印象中有一次年級第四名,剩下都是第一或第二。而且我還是沒有熬夜,沒有補課,也沒有做過老師布置之外的習題集。後來被保送清華(清華每年給呼市和包頭最好的四所中學提供六七個個保送名額)。


這個時候的我,感覺找到了學習的節奏。上課的時候效率特別高,聽完課基本掌握95%;所以回家作業完成的比較快,從不晚睡;早上精神抖擻去上課,而且打心底里對很多課程感興趣,所以我的地理歷史生物等等副科都很好;下午自由活動課痛痛快快打場球,心情愉快……一天下來有張有弛,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是全身心投入,從來沒有覺得特別累或者壓力很大。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因為我覺得我只用了潛力的50%。


日後很多次的經驗證明,凡是我有類似想法的時候,現實總是會及時的在我臉上狠狠來一下,讓我知道自己姓甚名誰。

去了清華,高數第一次其中考試,我得了60分。雖然我考完我就已經有很不好的預感,但是還是沒有想到這麼糟糕


那次我真的很難過。有幾個原因。


1)我以前考60的時候,班裡多數人都是三四十;而這次,班上有考98的……

2)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過。因為去北京前被老師告知,如果保送生因為學習成績被勸退,該中學被取消保送資格一年。不知道是不是老師編出來嚇唬我們的,但是我自己深信不疑,而且覺得我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母校帶來這樣的危害。所以基本上我在學校就是食堂/宿舍/教學樓三點一線,連籃球都放棄了。

3)考試從來沒有這種感覺過。很多題根本不是答錯了,而是壓根不知道怎麼答……連胡亂寫都不知道怎麼寫……

4)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這麼笨。有好多題感覺明明遇到過類似的,但是就是不能舉一反三。

5)我不知道怎麼面對父母。


總之那是我學生生涯當中第一次有被擊敗的感覺(不過不是最後一次)。於是我就更加努力。


清晨,我經常是第一個站在食堂門口的人。那個時候食堂往往還沒有開門,我就站在門口背單詞。我也經常是第一個站在自習教室門口的人;門沒開,我就站在路燈下看書。我逼著自己做到了完全沒有娛樂,所有一切時間用來學習。期末考試考完回家,我媽說我看上去就像個流浪漢似的。


我第一次覺得我用盡全力了。更可怕的是,我內心裡隱隱覺得這似乎還是不夠。因為我根本沒有找到中學裡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果然。在這樣的努力了一年之後,我在我們班的綜合評估排名第16。我們班31個人,換句話說,我是名副其實的中流水平。然而問題是,綜合評估里增加了很多諸如班幹部/運動會/一二九合唱/等等等等和學習沒有一毛錢關係的事兒,要是只考慮學習,我連前20都進不了。


更令人沮喪的是,打開我的成績單,有一個明顯的規律:高數、線性代數、物理、化學……凡是和專業相關的課程我基本上小於等於70分;英語、軍事理論、馬哲、音樂賞析……凡是和專業無關的課程我基本大於等於85分。結論很明確:我根本不是一個理科生。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光靠努力還不夠。


第八條:光靠努力是不夠的。更準確地說,光靠蠻力是不夠的。大學一年級是我有生以來學習最「用力」的時候,然而學習成績卻幾乎是最差的時候。其實即使在當時,我也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卻懶於改變,或者說沒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


一方面那麼刻苦,另一方面卻懶惰?這怎麼可能?這非常可能。


懶惰其實和勇氣是直接關聯的。每天起早貪黑學習是件辛苦的事兒,然而更辛苦的,其實是真面自己的弱點。我當時的問題,出在學習方法上。而我不敢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對我學習方法的疑問,基本上是在質疑我的整個人,整個人生。


在中學,上課認真聽講是一件投資回報很高的事情。因為老師一定會把每個重點掰開來揉碎了重複50遍,所以只要掌握了課堂內容,其實絕大部分內容已經掌握了。大學完全不同,首先老師講課沒那麼細緻,第二也很少重複,主要靠自學;然而我的自學能力很差。這裡的自學能力差,不僅僅是從技法角度,還有從自我管理角度。自學者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障礙,恐怕是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逼著自己動腦子把費解的事情搞明白。


我把累,分成三個類型:體累,腦累,心累。對於我來說,最容易克服的,就是體累。而在大一的時候,我的努力其實僅僅是體現在這個層級上的。而這個層級上的努力,往往價值極低(絕大多數情況下,容易的事,價值都低)。

表面上,大一的我也克服了腦累,但是實際上不是。因為其實我不願意自己動腦子把知識掰開來揉碎了吞下去,我還想像中學時那樣有人一口一口地喂我。導致的結果就是,我那著高等數學的課本翻來倒去的看,但是卻並沒有明白裡面的本質,所以根本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而心累我就更沒有克服了。要面對自己的短處,需要強大的內心。要承認自己過去賴以成功的方法居然不再管用,需要很強大的內心。其實我的直覺已經告訴了我正確答案,但是我只要一想這個問題就心煩意亂。因為我害怕自己承認了問題的存在,卻找不到解決方案。那樣一來,我豈不萬劫不復?我豈不永遠不可能再優秀?


於是,我寧可用肉體上的辛苦來麻醉自己,幾乎是一種逃避。一方面我告訴自己,再試試老方法,也許這次就管用了呢;另一方面我安慰自己,你看,你已經儘力了,就算沒做到你也沒啥好難過的。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是我強烈地懷疑,這種心態會讓人客觀上變笨。變得沒有靈氣,沒有創造力,甚至記憶力都會下降。就好像一個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已經在想著怎樣逃跑的軍隊,很容易被一支實力不如自己但是信心十足的軍隊擊垮一樣。


有一篇著名的微信文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勉,去彌補思維上的懶惰。我覺得講得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優秀,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那還要靠什麼呢?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11日)


~~~~~~~~~~繼續更新


大一的經歷對我打擊很大。雖然沒有至於被勸退,但是距離我給自己定的目標差得太遠,而且有點看不到希望。為了安慰自己的心靈,我給了自己幾套理論:


a)不在比賽中輸,有兩種方式:1)贏,2)不參加比賽。我可以選擇後者。

b)人類社會就是零和遊戲,我拚命地得,就要有人失,意義何在呢?

c)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是便利,而不是幸福(自己對理工科已經越來越痛恨了)


然後開始打遊戲。記得當時打英雄無敵II,第一次體驗了熬夜。那時剛剛體會電腦遊戲的樂趣,某天晚上熄燈後,決定打會兒遊戲再睡覺。把接線板從水房引過來(我們當時經常自嘲說我們作為電機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電網最早的認識是通過水房偷電開始的),我就開始了我的遊戲。過了一會兒,宿舍里另外一個哥們說,啊,你還在打遊戲啊;我說嗯;又過了一會兒,另外一個哥們說,你不去上課了嗎?


聽到這兒我一驚,回頭看了一眼窗戶,這才意識到已經天亮;想站起來,卻發現兩腿一軟,差點站不起來。就這樣玩了一宿,居然完全沒意識到。

大二這一年,除了打遊戲,還讀一些人文類的書籍。經常穿著拖鞋拿本書,一個人跑到荷塘(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那個荷塘)旁邊的一個亭子里;然後就覺得自己像個落寞的文人似的,夕陽西下的時候,經常被自己腦子裡臆想出來的悲壯所感動。


除了看書,還試圖留長發,想扎個辮子。結果又談了一場不成功的戀愛,而且因為戀愛把頭髮也剪了。到頭來,人發兩空。


大一的時候學習不好,但是至少不擔心不及格。大二的時候開始擔心掛科。這種害怕是真實的。因為掛科有可能畢不了業。不能畢業對我來說最不能接受的,是面對自己年邁的父母。


這樣混了一年,終於受不了了。決定有所改變。改變的導火索也很逗。還是因為遊戲。我上鋪的兄弟有一天對我說,你不學習也就罷了,打遊戲還不好好打。你看隔壁宿舍的誰誰誰,還經常破個記錄挑戰個極限啥的。


這番話對我觸動很大。我內心深處也知道這樣不對,其實就是慢性自殺。但是我又實在提不起神學習專業,因為我知道我以後一定不會靠它維生(不光是不想,更重要的是不能),所以在上邊花的每一分鐘就格外顯得沒有意義,何況還那麼痛苦。但是這番話讓我意識到,甭管怎樣,我總得在某個地方做點什麼事兒吧?哪怕打遊戲也行啊。


於是我決定出國。我們專業出國的人不少,但是多數是研究生畢業之後。何況我們那屆是第一年實行4+2保研,所以讀研是多數人不假思索的選擇。我知道如果我大三拚命一年,應該可以去一個比較不好的專業讀研,但是那真的不是我想要的。而選擇出國的原因很簡單:1)我知道我肯定要出去看看(我哥在我小學的時候就出國了,所以很小就有這個想法);2)出國是我能想到的最艱苦的一個環境,我希望那種艱苦可以讓我覺醒過來,振作起來。


然後就稀里糊塗的加入了考GRE和TOEFL的人群,然後申請,然後就真的出去了。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九條:主動找個方向持續地努力,什麼方向都行。可以不努力學習,但總要有個願意為之付出辛苦的興趣愛好吧?可以不努力工作,但總要在某個方向有個一技之長吧,寫毛筆字吹口琴都行啊。不願意在被這個社會廣泛認可的事情上努力,總要有個自己認可的方向吧?


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有很多解。其中一個,是說,其實通過大量的努力去優秀地掌握一項技能,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換句話說,成為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成為優秀的跨欄運動員,和成為優秀的企業家,這裡邊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如果你真覺得自己優秀,就找一片天地證明一下,不要找借口。而你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積累的這種優秀的習慣,在其它方向上往往會對你大有裨益。


在過去六年中,我面試過接近一千個人,錄用過其中的上百個人。我幾乎每次必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業餘愛好,你堅持了多少年,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因為我堅信,一個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有過堅持多年不斷進步的體會,TA很容易把這種體會帶到其它事情上來。因為這是優秀的重要特質。


然而給過我眼前一亮答案的人很少。多數人真的沒有在任何事情上主動地持續地投入過大量精力。很多人做過的唯一「持續大量投入精力「的事情就是應試教育,但是多數都是被迫的。做同樣一件事,哪怕一模一樣的動作,主動和被迫是完全不同的。


想要變得更優秀嗎?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先把時間和精力花進去再說。不要一步沒有走,已經再想這樣是否最優,這樣是否投資回報最大化,這樣是否一定有最好的結果……這些想法多數時候是沒用的;或者說這些想法是對那些已經把功夫下進去的人才有意義。邊走邊想,邊試驗邊琢磨,用事實和實際行動和時間證明一切吧。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12日)


~~~~~~~~~~繼續更新

2000年,我真的去了美國。雖然討厭工科,但是工科是我唯一有可能拿到獎學金的方向,所以只好忍下去。最早去的是RPI(在Troy, New York),讀的是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的博士。課程還是我一樣討厭的課程,但是因為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就沒有獎學金,沒有獎學金我就得退學),只能拚命學。成績終於不差,但是厭倦有增無減。

後來有機會轉到Gannon University (Erie, PA),立刻毫不猶豫的就轉了。Gannon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學校(RPI的工科至少是二流),而且去讀碩士,我為什麼會轉呢?因為這是一個Gannon與GE聯手辦的項目,學員在Gannon讀一個兩年的碩士,於此同時每年在GE工作1500小時。關鍵是,GE負擔學費,而且每年提供25,000美元的生活費。對於那時的我來說,這就是天文數字啊。

(一個天主教學校,只有幾千人)

(GE做火車頭的部門)

這個項目真的很贊。兩年時間,學員可以在3-4個部門輪轉。獲得碩士學位的同時,在GE積累接近兩年的工作經驗。而且以往這個項目的畢業生往往在畢業前就被GE錄用。對於一個工科的留學生來講,這幾乎完美。

(能看到車頂上隱隱約約的2005嗎?這是當時5台engineering prototype中的一台,我曾經在上邊工作過)

然而這段日子也並不快樂。我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很好的機會,我必須把握。然而我就是提不起神。有多提不起神?

1)在學校上C++的課程,我硬生生沒過。但凡我稍微努力一點都會過,因為老師並不嚴苛,但是因為討厭編程,連作業都會忘記交
2)在實驗室做高壓擊穿試驗(用幾千伏的高壓試驗一個電子器件,記錄起被擊穿時候的一系列狀態,從而找出薄弱環節)。擊穿了一個,需要換另外一個,我居然沒有關電源就直接伸手準備換,大概手裡電極20厘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不對。如果當時摸到了,多半就掛了。
3)當時大量用MathWorks的Simulink,我知道如果我精通這個工具肯定對找工作很有幫助(當時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剛剛破裂,工作已經開始不好找),可是就是不願意學。

因為我在RPI上過一個學期的課,我可以少修一些學分,然後早一個學期畢業(早一點畢業就可以早一點賺錢)。但是我意識到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沒敢提前。但是畢業了依舊找不到工作。那個時候是2003年,美國經濟最不好的時候。曾經有幾個公司對我簡歷感興趣,但是一聽我是外國人而且沒有綠卡的時候,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

不過給我最大打擊的,卻是我當時所在的部門。在我即將畢業的時候,那個部門放出一個職位。工作職責基本上就是我在做的事情。在那個職位上,我做了一年。按理來說,這個機會應該是非我莫屬。然而我心裡清楚,我的經理和經理的經理對我並不滿意。因為我雖然每天不遲到不早退,每個交給我的事情我都盡量去做好,看上去在做著一個兢兢業業的員工應該做的動作;但是我的精氣神並沒有在工作上。我最多只能算一個二流,甚至三流的員工。

果然,我參加了面試,沒有拿到工作。然而這不算什麼。和我一屆的還有一個清華自動化的,他們把工作給了他,但是他沒有要,而是去讀博了;公司還是沒有把工作給我。就好像為了確保讓我毫無疑問的明白公司有多麼不待見我一樣,公司後來又面試了一個歐洲人,給了offer,結果那人因為簽證問題過不來。然後,公司還是沒有把那機會給我。那個職位空了7個月,仍然沒我什麼事兒。

看到過很多關於招聘的經驗談,其中一條這樣說: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寧可空著,也不要放不合適的人進來。我就是那個「寧可空著也不能被招進來」的人。

我的人生又一次到了低谷。在美國,外國人畢業之後有一年的時間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就只能離開美國。我不介意回國,但是我介意被這樣掃地出門。我來美國不是為了讀一個我討厭的專業的碩士學位的,也不是為了積累兩年我沒有激情的工作經驗。我來美國是為了改變自己。在美國的頭兩年,我覺得我還是原來自我的一個延伸:魂不守舍、弔兒郎當、稀里糊塗、聽天由命。

我真的受夠了。

於是我從申請工作開始。首先我讀了幾本關於寫簡歷和準備面試的書。然後我給自己規定,每天要發100封求職信。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1天100封,300天就是30,000封。我只需要三萬分之一的成功率。

大約在發到七八千封的時候,我得到了我第一個面試的機會。那是在印第安納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做汽車車燈的公司,在招工程師。我開車8個小時,住在公司安排的一個小旅店。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最後看了一遍為面試準備的資料。穿好西裝,打好領帶,對著鏡子里的自己,我說:「你今天TM必須把這份工作搞定!!」

面試進行的很順利,到最後hiring manager送我出去的時候都在問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了。果然,等我開車到家,家裡的留言機上已經有公司HR的留言,說我拿到了offer。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其實這段經歷並沒有告訴我怎樣才能優秀,但是卻明確的告訴我怎樣才能不優秀。

第十條:僅僅是做出動作,而沒有精氣神,是沒有意義的。來美國了,真的有了生存壓力。迫於壓力,不得不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兒;勉強做出來的東西,最多只是二流三流,根本稱不上優秀。問題的根源在哪兒呢?我覺得是興趣是激情。做自己有興趣和有激情的事情是什麼樣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14日)

~~~~~~~~~~繼續更新

然後我就來到了印第安納的一個小鎮,Seymour,人口:18,000。小鎮有一條主幹道,我記得很清楚路旁有一個沃爾瑪超市,兩個Shell加油站,還有一個麥當勞,以及一些小店……小鎮上大概總共只有不到10個中國人,剩下的幾個好像都在一個中餐館打工。

我加人的公司叫Valeo Sylvania(就是法國的Valeo和美國的Osram Sylvania合資的公司),專做汽車車燈。我的工作就是主管昂科雷的大燈的自動轉向系統(就是方向盤轉動的時候,車燈會跟著一起轉)。

(我加人公司的時候這個車才剛開始設計不久呢,我離開公司的時候還沒有正式量產)

憑良心說,一個25歲沒有很多經驗的外國人,能夠遇到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幸運。我的職位是Systems Engineer,但是我做的事情有點像項目經理,所以我會做大量協調工作。對於我來說,基本上是離工程和技術越遠,我越開心。但是這份工作,對於我來說,還是不夠遠。所以我工作的時候,還是沒有找到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生活上,平平淡淡,不好不壞。平常的我早上7:30上班,下午4:30下班,很少加班,偶爾出差。周末去一小時外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買菜吃飯。在車程半小時的地方有一個大一點的小鎮,鎮上有一百多華人。每個周末我都過去打球,大家說說笑笑;過年還會一起開個聯歡會啥的。年薪5萬美元,在美國的小鎮上可以算是結結實實的中產。攢兩年錢應該也買得起房。一切似乎都穩定下來了。

(周末的時候自己給車打蠟然後擦得亮亮的也是一種享受)

然而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

其實那個時候的我也並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是我非常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那就是「隨波逐流」。我已經受夠了一次又一次被生活玩弄於股掌之間。

一次是在GE的時候。

還在GE的時候,我經歷了第一次公司裁員。在聖誕節前幾天的一個早上,我照常上班,突然看到一個陌生人走進來,手裡還拿了不少零零碎碎的東西。他找到另外幾個老員工,開始道別。他說,我在這裡工作了20年;沒想到,今天早上進辦公室,等待我的卻是那張pink slip(解僱通知單)……

我在旁邊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感覺腦子都不轉了。中學政治課上學的各種資本家壓榨悲慘勞動者的畫面嗖嗖的在腦中划過。那人大概50歲出頭。在美國,這個年紀的人很有可能,1)太太不工作;2)還在負擔房貸甚至車貸;3)孩子在讀大學……就這樣,在聖誕節的前幾天,說被裁員就被裁員了。我很難想像他是怎樣面對他的妻子的。

這次經歷,幾乎給了我心理陰影。除了被解僱對生活造成的壓力,對於我來說,被解僱有點侮辱人。我可能是神經過度敏感,但是那種被拒絕被否定……我很害怕那種感覺。

還有就是我找工作那次經歷。身邊明明有職位,公司就是不要我。

即使在印第安納的新工作,我也有很多不順心。

比如身份問題。在美國工作的中國人,大概最在意的就是身份。當時面試的時候,我壓根兒不敢提辦綠卡的事情。工作了一段時間,我就試探性地問了問HR,有沒有可能辦綠卡。結果每次HR的回復總是模稜兩可。我還是抱了一點點希望,直到我得知,我的前任就是因為工作了三年而且表現很好,公司仍然沒有辦綠卡才辭職去的加拿大。

沒有可能辦綠卡,那就意味著這個地方不能久留。但是立刻又找不到工作,總不能就這麼混著啊?後來我想,何不讀個在職MBA,讓公司出點學費也好。這樣以後自己多少還多點資本。去找HR談,這次HR倒是很直接:不行。理由也相當耐人尋味:你已經有一個碩士學位了,不需要第二個。換句話說,公司覺得你夠優秀了,所以不支持你變得更優秀。

身份和讀書的事情發生之後,再結合之前的經歷,我決定做出些改變。怎麼改呢?

我想來想去,只想到讀MBA。我當時是這樣分析自己的:首先,作為一個痛恨工程的工程師,我在這條路上肯定走不遠;第二,我雖然對管理感興趣,但是管理崗位對我不感興趣,因為我沒有任何經驗;第三,我想回國,但是我當時的情況,回國能夠找到的工作恐怕比自己本科畢業直接找到的工作也好不了多少,因為本質上我除了英語有提高以外其實真的沒長什麼本事。

在這種情況下,讀MBA似乎變成了唯一的路。然後我就開始了準備過程。我前所未有的努力。GMAT考了770(滿分800),托福考了297(滿分300)(關於英語學習,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個回答: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 塔爾蓋的回答)。給斯坦福商學院最著名的申請文章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我足足寫了8個月。推到重來的改動不下20次。在基本定稿之後,我逐字逐句的改了不知道多少遍。3000字的文章,每一句話,每一個短語,每一個單詞都推敲過。

文章寫到最後,我幾乎是釋然和平靜的感覺。因為我覺得我真的第一次可以不誇張地說,我使出了我的全部本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斯坦福不錄取我,那麼應該是命運之神對我有其它安排。當然也不光是因為這篇文章。在長達一年半的準備過程里,我幾乎做到了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來申請MBA。這不僅是我第一次這樣努力,而且是我第一次努力了這樣久,而且是我第一次在並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努力了這樣久。

也因為這段努力,我心裡有種暗暗的自信。因為我知道,即使申請不到MBA,只要把這種努力程度用到別的地方,我也一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我當時最喜歡的一句話:Grab life by the horns(抓住生命的犄角)。我覺得特別形象。很多時候,命運就是那樣可怕那樣不可控。但是害怕並沒有什麼卵用。與其抱著腦袋被牛角戳屁股,不如迎頭而上,跟它斗個你死我活。

準備了一年半,終於提交了申請。在斯坦福結果揭曉的那幾天,說不緊張是假的。太多期待,太多付出,太多感慨。那天早上,我7點多到了辦公室,突然發現桌子上電話的紅燈在閃:說明有留言!按說這個時間很少有人會有留言啊。因為怕失望,我趕緊壓抑住自己內心的高興,手微微顫抖的輸入了語音郵箱的密碼。話筒里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當我聽到「congratulations,你被斯坦福商學院錄取了」的時候,我的手都麻了。從來沒有那麼興奮過。真想大喊兩聲,告訴全世界的人。那一刻的自豪、滿足、欣慰、激動,似乎再也沒有經歷過。大概沒有什麼比苦苦付出之後收穫的果實更甜了吧。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一條:要不滿足於現狀,要敢折騰,要dream big


申請MBA這件事給了我許多learning:

1)在諮詢一些過來人的時候,他們都勸我不要申請斯坦福,因為我的硬體條件不夠好,而斯坦福錄取率太低(一直低於10%)。而我覺得,我就是喜歡這所學校代表的一切,就是要試一試。最多就是沒有被錄取,又能怎樣呢?

2)在準備的時候,我就把我的心路歷程都寫在了博客上。有好朋友說,你這樣做不怕到時候不成功沒面子嗎?我說,我就是不想給自己留任何後路。

3)在申請上之後,身邊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於我決定辭職然後貸款去上學的決定表示不太理解,覺得我放棄綠卡是不明智的選擇(事實上當我提出辭職之後,公司試圖通過申請綠卡來挽留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斯坦福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讓我重活十遍我仍然會做出一模一樣的選擇。

要想優秀,首先要敢於伸手去夠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時候把手伸出去把腳踮起來,已經戰勝了90%的人。

不敢伸手的人怕的往往也不是失敗本身,而是沒面子。問題是,誰在看你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最在乎的人,還是自己。那個成天以嘲笑別人失敗為樂的人,基本肯定是個loser。

不敢伸手的人往往有很多借口:萬一不成功,我的辛苦不就白費了嗎?我的經驗是,只要把心血花進去,其實辛苦不會白費。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標,這些辛苦會在未來某天生出利息。而且,很多時候,即使我們不努力,那些省下來的精力也並非去做了更有意義的事,而是散落在朋友圈電視上網聊天里,什麼痕迹都沒留下。

不敢伸手的人還有一個常見理由:我還沒有想好目標/方法/方向,等我想好了我就出發。越是複雜的事情,越是不能靠空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邊走邊想。一方面,空想的東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來,會給我們很多靈感。

有的時候,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好是卓越的敵人)。手裡已經有了什麼,就容易被牽絆,就容易患得患失。去夠更高的果子,肯定有風險。然而沒有風險卻又高回報的路,哪裡存在啊?

(未完待續,於2016年2月21日)

~~~~~~~~~~繼續更新

2006年8月,開車四天橫穿美國。走到中部和西部的幾個州,經常幾公里沒有一輛車。荒涼的程度絕對比得上內蒙。進了加州突然就不一樣了,靠近了洛杉磯的時候就更加不同。明顯有到了發達地區的感覺(考慮到我原來工作的地方真的是in the middle of no where...我從辦公室的窗戶看得到玉米田)。

等到進了斯坦福校園,完全被那種氣氛俘獲。

後來才知道,這叫西班牙風格。整個校園裡到處都特別開闊。所有的房子基本都是低低的,兩個色調(磚紅和土黃),配上加州乾燥空氣里的明媚陽光和藍天,還有到處都是的草坪和棕櫚樹。校園被大家昵稱為farm,真的有點像。

同學們的經歷一個比一個傳奇,Navy Seals/Green Beret(美軍特種部隊),大學沒畢業創業成功公司賣了幾百萬,奧利匹克運動員,某國總統兒子,某國際知名大企業董事長孫子,Rhodes Scholar……還好有了清華的經歷,我已經習慣了在智商和努力和成就上被人碾壓的經歷。

更關鍵的是,這次上學,和以往完全不同。

這是我自願選擇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清楚我為什麼來上這個學。當目的清楚的時候,做事就變得有條不紊。學校提供的機會特別多,從優秀的教授、到有趣的社團、到每天都有的講座……雖然目不暇接,但是靜下心來的時候,還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我感興趣的課程(組織行為學),我就拚命選;我不感興趣的課程,我就只做到及格。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所以再苦再累也沒有抱怨。苦完累完,更多的是滿足和踏實,還有躊躇滿志。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所以和旁人比的心態也少了很多,更多是在和自己的目標去比。而且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也能去享受整個過程。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於是會更用心。這與大學一年級的狀態正好相反。那個時候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早出晚歸,腦子卻並沒有真正用進去。MBA這兩年,對於我感興趣的課程,我是真的把心思放在上邊了。

最明顯的例子,是斯坦福商學院的「奇課」: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際動力學)。因為投入,因為用心,因為心甘情願,這門課讓我有鳳凰涅槃一般的經歷。毫不誇張的說,這門課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我公號上「人際關係動力學」系列)。

兩年的學習經歷,讓我收穫了知識,也收穫了朋友;更重要的是,開了眼界。知道這個世界原來如此豐富多彩,知道了這個世界還有如此多的活法。職業發展越到後期,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越低,胸懷和見識的重要性越高。知識和技能往往足夠努力就可以獲得,而胸懷和見識卻不是一個人獨自努力就可以拓展的,還需要周邊的環境等諸多因素。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二條: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們可以時常換個井看看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的看法有局限性(其實即使害怕也沒用,除了上帝我們每個人必定是局限的),最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但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很難,因為我們看這個世界的唯一視角,就是自己的主觀視角。怎麼辦?

多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讓自己的局限性暴露無遺:原本你覺得自己很懂的地方發現山外有山,原本你認為很簡單的東西發現在別人手裡可以別有洞天,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發現其實並不一定是絕對真理,原本你不屑一顧的理論發現其實自己的不屑其實來源於不理解……這樣的事情經歷得多了,會讓人變得更謙遜。我對謙遜的理解,不是在遇到優秀的人的時候肯學習,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對事情隨意下結論,因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有了對世界的多樣性的敬畏,有了對自己的局限性的認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觀點就少了一些障礙,換井觀天的意願就會強很多。雖然終究我們還是只能看到自己頭頂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們心裡可以裝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未完待續,於2016年3月4日)

~~~~~~~~~~繼續更新

斯坦福的兩年,是快樂而充實的兩年。這兩年,其實很奢侈。一個成年人,放棄工作,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專職學習新東西,專職思考未來,專職嘗試不同的事情。每當我回頭,都能為自己有那樣一段經歷而感恩(斯坦福的錄取率每年都低於10%,任何選拔如果低於這個百分比,其實運氣的成分就變得重要起來)。

讀MBA,最重要的思考可能就是職業選擇了。因為絕大多數人讀MBA不是為了換行業就是為了換職能。某種意義上,MBA把大家各自的起跑線洗牌重組了一下(當然,僱主還是很看重之前的工作經驗的),於是每個人都面臨很多選擇和機會。

我當時對於職業選擇只有兩個要求:1)回國,2)管理,3)global pay。至於說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管理,我真的沒有想很多。直接回國做管理拿global pay的機會不多,於是諮詢似乎是個不錯的踏板。

在實習的時候,我嘗試了管理諮詢。去的公司叫PRTM,規模不大,但是在Operational Strategy方面挺有名的諮詢公司。公司的氛圍很好,但是短短12周的經歷還是讓我很明確的知道,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記得和一個senior partner一起上項目,坐在客戶的辦公室里,這位和友善謙遜的partner拿出電腦跟我一起看PPT和Excel;一方面我認同這種身先士卒不擺架子的工作方式,但是另一方面,我腦子裡想到的是商學院一位毒舌老師(這老師也是神人,自己創業成功賺了幾個億美金於是就開始教書,完全處於興趣)對於諮詢行業的調侃:The prize for winning the pie eating contest, is another piece of pie (贏得吃餡餅大賽的獎勵,是一個餡餅)。我看著這位聰明、努力、友善的partner,心裡想,做了這行就意味著,假設我特別成功,七八年以後我將會做和他今天做的同樣的事。

我不是詆毀諮詢行業的意義,事實上我的好幾個好朋友都做過諮詢或正在做諮詢。而那麼多成功的諮詢公司存在了那麼多年,還成就了那麼偉大的品牌,一定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那麼大的價值。但是對於我來說,諮詢永遠隔著一層紗。我不想思考完了不行動,我想直接為結果負責。

通過這次經歷,我更堅定了我要走的路:General Management。二年級的時候,我面試了3個工作,Google,Apple,和Danaher(一家財富500強公司,有點像小一號的GE)。最終都拿到了offer,算上PRTM給我的return offer,我總共拿到4個。幾個面試都特別順利,蘋果那個面試總共5輪,到第三輪的時候面試官已經不問問題開始向我sell了。(關於面試,我想另外寫一篇文章,這裡其實還是有很多技巧和策略的)。

選擇不算艱難,很快選擇了Danaher,因為我當時覺得和自己路數最一致。

Google的機會是在北京的Online Sales and Operations Manager,我當時覺得自己不是高科技的料(C++掛科的人),所以沒有認真考慮。現在回頭看,其實自己當時還是挺短視的。互聯網在2008年的時候,我居然也沒有看出來這東西席捲地球的趨勢。如果我當年選擇了Google,我估計自己早就已經創業了。那意味著什麼?我也不知道。歷史無法假設。

Apple的機會在加州總部,是Supply Chain Manager for iPod enclosure(iPod殼子的供應鏈經理)。我當時覺得去蘋果這種地方做供應鏈,顯然是沒有發展啊。而且當時我對蘋果完全不感冒,就覺得是一個有點貴的電腦公司。如果我當年看過喬布斯轉(那個時候還沒出版),我真的有可能去這家公司。

Danaher的機會是在一個牙科醫療器械公司參加一個Gener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就是一個輪崗三四次培養總經理的機會)。一想到熬幾年可以成為總經理,而且輪崗的時候可以把我在銷售市場等方面的短板都補上,而且是和諮詢公司一樣的pay(還有stock option),我高高興興的就選擇了Danaher。

去Danaher其實還有其它分公司可以選擇(更偏工程和技術,看上去和我過去的經歷更合拍),但是最終我選擇了牙科。原因有二:1)牙科是醫療行業,在國內是新興行業(水漲船高);2)當時這家公司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在國內還很小,我覺得我有機可乘(池塘小就顯得魚大嘛)。事實證明,我這兩個判斷都是正確的。(對牙科行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我的另外一個回答 在實體經濟一片下滑的大環境中,哪個行業還可以? - 塔爾蓋的回答)

在美國總部工作了兩年,總體而言平平淡淡乏善可陳,除了我做銷售的那段經歷。

這家公司是個銷售主導的公司,公司里的總裁副總裁級別的人物,80%都是銷售出身,連HR VP都做過銷售。我一進公司,立刻被告知我做牙科生意,最大的短板就是銷售。雖然我極其不情願(那個時候我的臉皮還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厚),但是也沒辦法。

簡單的產品培訓完之後,就是電話銷售。

你有多討厭接到那些房產中介或者理財產品的電話,美國牙科診所的前台就有多討厭我。因為我是新手,所以給我的客戶要麼是已丟失要麼是從來沒有買過產品的非客戶,換句話說,就是cold call。本來就緊張,被人連著掛了幾個電話之後,我連說話都開始抖。而且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坐著六七個銷售(我是歲數最大的),我還特別不好意思,特別害羞。用第二語言,打電話給我不認識的客戶(準確的說有點討厭我),推銷我不熟悉的產品(不光不熟悉產品,關鍵不懂銷售)……我一輩子可能都沒那麼囧過……

每次看著長長的電話單,我真的要鼓足勇氣才敢開始撥電話。然後基本被很沒有禮貌的掛斷幾次之後,要出去透口氣吃塊餅乾感覺才能把失去的氣血補回來。這樣的日子做了一段時間,基本上沒有什麼斬獲,但是膽子稍微大了一點。接下去就是面對面銷售。

我當時自作聰明的說,我應該聚集在華裔牙醫上(加州的華人非常多)。銷售經理說,好的,不過你不要碰現有客戶,因為那會讓客戶奇怪為什麼有兩個代表服務於我。我說沒問題,然後我就花兩天時間把一個差不多10公分厚的黃頁里所有的華人牙醫都挑了出來,把電話和地址存在Outlook里,也確保在公司CRM里沒有。我心想,我一個一個篩過去,我就不信我打動不了一兩個醫生。(我們的總裁是多年的銷售出身,非常看重銷售技能。為了給他個好印象,我也特別重視。)

然而第一天出門,就打碎了我的夢。我挑了幾張我認為印刷最精美的銷售單葉,走進了第一個華人牙醫的診所。等到人家出來,我一張口,才發現自己其實屁也不懂。跟人說話根本不是聊天,我只會背誦銷售培訓里的賣點。沒過幾分鐘,我自己都呆不下去了。

然後我想,也許堅持堅持就好了,沒準碰到一個美女牙醫就是看我順眼,我咋說她咋信呢。於是又嘗試了幾個,發現一樣的無效。我介意的不是沒有成交,而是自己那種尷尬笨拙窘迫的狀態。不但沒有賣掉東西,而且還給人留了不好的印象。

有一天,總裁問我銷售進展如何。我說,呃,努力中。他笑著說(這是個喜歡開玩笑的人),你什麼時候賣掉第一單,什麼時候回國。從那以後,他每次見到我都會問我賣掉了沒有。雖然是半開玩笑的,但是對於一個想要拚命給老闆留下好印象的新人來說,壓力大啊。

我還在堅持,經常一天四五個客戶跑下來,雖然沒說幾句話,但是整個人已經低落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的地步。又堅持了一段時間,所有的客戶都被我聯繫過一遍,我連醫生的時間都約不到了。(後來意識到,華人客戶多數喜歡比較便宜的產品,而我們公司的產品幾乎是最貴的。而從客戶細分角度來講,我的挑選方式,基本上是選了最沒有可能買我們產品的一個客戶群體。但凡有可能,應該已經被之前的銷售代表拿下了。)

我想不能坐以待斃啊,就和當地的銷售代表聊天,問能不能和他們一起拜訪客戶,給他們打打下手。有兩位痛快的答應了,和他們一起跑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問其中一個,你有沒有什麼雞肋客戶,你自己跑覺得不值,但是放棄又覺得可惜的?我可以幫你跑。因為我不要銷售業績,所以賣掉什麼都算你的。他居然也爽快地答應了。

於是,我成了全公司學歷最高的銷售代表助理(那位好心的代表剛剛本科畢業兩年)。終於有一天,有一個診所的護士,見到我之後,直接讓我下一個50美元的訂單,買幾個小零件。我確定的知道不是我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客戶,也不是我的如花似玉的外表影響了對方的判斷,也不是我的努力上進感動了蒼天;多半是那人看我可憐,丟給我一個小訂單打發我。

但甭管怎樣,我賣出去了我的第一單。雖然有些勝之不武,但是這個訂單是我寫的。我有生以來的第一單。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三條: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沒幹掉你的那個東西,讓你更強壯)


坐在電腦前回想當年的囧,我自己都覺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雖然不能說駕輕就熟,但是肯定不會那樣難受。為什麼?因為經歷過了。

很多時候,我們邁不過去的坎兒,都是心魔。

沒人喜歡被人掛電話,可是掛了又怎樣呢?沒人喜歡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可是摔倒幾回又怎樣呢?優秀的來源是進步,而進步的本質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進步。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時候,一定不擅長啊,沒做過的事怎麼可能一上來就擅長呢?

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適區,可為什麼很少人這樣做?我覺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敗,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別人對你的嘲笑,如果對你造成任何傷害,都是你自己允許的。我不是說忽略別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因為怕失敗怕被嘲笑怕沒面子,而不敢去嘗試不同的事情,這大概是優秀的最大敵人。

在印第安納的時候,有一次當地華人組織春節聯歡,讓大家報名齣節目。我自告奮勇報名唱歌,我雖然沒有五音不全,但是嗓音並沒有那麼動聽,而且我其實很不喜歡站在舞台上做一個我不擅長的事情那種感覺。我之所以報名,就是為了證明給自己看,只要我想,我有勇氣做我不喜歡做的事。

後來真的唱了,唱的也如我想像般難聽,我自己也如我想像般難受。但是我知道,我有這個勇氣和能力。

還是在印第安納,公司每隔一段時間會開全體大會。到最後,總裁會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我是新來的,英語還說不利索,業務也不大懂;以我的本性,我一定會躲在角落裡。但是正因為我有這個想法,我決定逼我自己每次開大會都一定要問一個問題。於是我每次開會從第一分鐘開始就會思考我要問什麼問題,因為我不想問沒水平的問題。然後我就真的做到了三年中每次開大會我都會問問題。

問了問題讓我升職加薪了嗎?並沒有。但是鍛煉了我的膽量。到後來,已經逐漸覺得這樣做很有趣了。而且,在我離開公司的時候,總裁還專門和我聊了幾句。雖然我是公司的最底層,在工作中從來沒有和他有過交集,但是因為我每次都會問他一個還不是那麼糟糕的問題,他就記住了我。

如果你想變得更優秀,就要主動去做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讓委屈撐大的。我說,人的膽量是讓窘境撐大的。沒有膽量,不可能真正的優秀。

(未完待續,於2016年3月5日)

~~~~~~~~~~繼續更新


賣出了我人生的第一單,然後也差不多該回國了。2010年初,我正式被派回國內。

那時的公司,百廢待興。公司剛剛成立沒幾個月,除了辦公室幾乎什麼都沒有。我回來才兩個月,總經理因為和美國總部鬧不和被解僱,於是公司更加混亂,我成為臨時的負責人。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我真的嘗到了又當爹又當媽的滋味。

公司要發展,第一步就是僱人。當時我同時和四五個獵頭打交道,篩簡歷排面試走流程;以至有好幾個獵頭以為我是公司的HR經理。

公司要賣貨,第一步就是備貨。我是所有人當中最懂產品的,於是我硬著頭皮在幾萬個貨號當中挑(xia)選(cai)那些最有可能在中國大賣的。定的多了怕庫存高被美國老闆罵,定的少了怕斷貨被代理商罵。

銷售代表雇進來,沒有人做培訓,我來。從產品到理念,從公司文化到規章制度。

沒有IT支持,我來。各種弄網線、設置郵箱、改密碼、連VPN,我的那點三腳貓本領都用上了。

美國總部要財務數據,我們沒有財務經理,我來。破破爛爛搞了幾個Excel表格,自己都看不過去。好在美國財務一看我們這個狀況,也就不逼我們了。

母公司CEO(這可是500強CEO哦)要戰略計劃,可我們連總經理都沒有,我來。和兩個同事熬夜兩天拼湊了一個PPT出來矇混過關,居然還獲得好評。

簽不到代理商,我和銷售經理一起上陣,各種畫大餅喝酒摟著脖子稱兄道弟掏心窩子拍胸脯。

任何事,只要有價值,只要沒人做,我就會盡量去做。

等等等等……

然後團隊就那樣搭起來了,業績活生生就做上去了……直到公司重新招到一個總經理,然後我從臨時負責人被放到市場部經理的位置。我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我一點不後悔,因為那段日子我學到了很多。

我本科畢業就出國,在國內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對國內的牙科也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一窮二白的狀態進入到一個一窮二白的公司,從零開始。其實如果不是公司一片混亂,也輪不到我做很多決定。在一個一切穩定的大公司里,一個新來的,學流程學規矩學政治恐怕都要幾個月時間。

也許有人在那個情形下會做不同的選擇:城頭變幻大王旗,是不是應該看準方向再努力,否則萬一站錯了隊怎麼辦?或者說,是不是應該先談條件再付出,省的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也的確有人勸過我,說我沒必要那麼較真,又不是自己的生意,不過打工而已。

但是我還是一點都不後悔。

我好不容易給自己爭取到了一個能夠體現價值的機會,我不想浪費。我平庸的時間已經足夠久了,我要shine。我要把我的全部能量都釋放出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些什麼。

而且從完全功利的角度上說,這段經歷讓我迅速的了解了公司各個職能部門的意義和做事方法,而且也幫助我和美國總部的各個部門建立了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Ergai(我的英文名)在美國總部那邊就是China的代名詞。很多人不管有什麼事都首先找我。而我也充分發揮了自己英語的優勢,和在總部待過兩年了解情況的優勢。

只有做得多,才能學得多;只有夠操心,才能有收穫。老天在這個問題上,是公平的。

事實上,我後來的辭職,與這種狀態的丟失,有很大關係。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四條:There is no limit to what you can do, if you don"t care who gets the credit(如果你不在乎誰能得到什麼,你的成就也不會有止境)


說句實話,不在乎很難。但是,我們終究要有取捨。如果你想學本領,那麼你就要承擔得更多,付出得更多。

為什麼?

因為,如果沒有承擔,就沒有學習。承擔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

我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如果你不能做決定,或者做決定之後不能承擔這個決定的後果,你就無法真正學習。

舉個例子,騎自行車。

如果騎自行車的時候,如果旁邊一直有人扶,就意味著你不可能真正做決定,換句話說,你就不可能培養起來看到東西躲避和剎車的條件反射。因為每次遇到問題,這個問題總是被自動解決了。你自己這裡就算有學習,也純粹是理論層面的:前邊出現東西的時候,爸爸做了那件事我們就不會撞車了。這種學習和自己騎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算旁邊沒有人扶,如果你在騎的時候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但是保護輪可以讓你在多數時候不摔倒,那麼這個時候你培養出來的感覺(學習到的技能)其實也是扭曲的。或者說,當你帶著保護輪騎得很好的時候,在拆掉輪子那一瞬間你就會發現,世界完全變了,很多原來的「技能」已經不再適用。

其實在大公司里混日子,與帶著保護輪旁邊有人扶的騎車非常相似。

越好的公司,流程和制度越完善。流程和制度很像保護輪,它們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不煩錯誤少犯錯誤。流程的最高境界,其實是「防呆」。防呆是什麼意思?就是獃子都不會做錯。那麼我們想想看,我們每天在這樣的系統里做事,我們的大腦能夠得到多少刺激,獲得多少進步?

如果你在有一個管理起來事無巨細的老闆,你能學到什麼東西?因為這樣的老闆就好像那個一直扶著你騎車的人。你的確摔倒的概率降低了,但是你也基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還覺得自己做出了很多成就。在一個優秀的平台上工作,你有時候很難分清,什麼是你的作用什麼是平台的作用。而多數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傾向於認為是自己的作用。比學不到本領更糟糕的,就是明明沒有學到,但是還覺得自己很牛。

~~~~~~~~~~繼續更新

回國的前三年,是最累的三年,但是也是最開心的。看著團隊一天天壯大,看著自己負責的生意一天天成長,看著自己負責的品牌越來越家喻戶曉,也能感受到自己對於行業、管理、和生意的認知逐漸加深。

可是隨著公司規模的變大,很多東西都在變。第一個變化就是公司人數超過100的時候,不是每個新員工都叫得上名字;第二,隨著各種規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官僚機構的感覺逐漸開始出現;第三,隨著公司規模變大,層級變多,結構變複雜,政治的味道開始出現。

其實,這些現象都是難以避免的,甚至必要的。畢竟,一個大外企不可能很隨意的做事。為了確保公司不犯低級錯誤,肯定要通過種種制約手段,讓一個人的不小心不可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種按部就班的日子越來越難熬。每天處理200封郵件不再讓我覺得日理萬機創造價值,而越來越覺得流於形式,因為太多的郵件都是關於申請批准或者給予批准;一年到頭做PPT,不再覺得是實現自己腦中的想法,而是覺得在應付差事。

隨著對公司的業務越來越熟悉,隨著過去幾年的積累逐漸在市場上越來越有效果,隨著團隊的建制越來越完善,我的日子越來越輕鬆。銷售有經驗豐富的全國銷售經理幫忙搞定,市場部有幾個部門經理搞定執行細節,我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於是我開始大量讀書。我還在團隊內部開辦了Mini MBA,把我認為經典的課程精華傳授給大家,目標是通過兩年20次課程讓大家對於生意的理解上一個台階。這一切都獲得了預期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什麼地方不對……

我第一次在周一早上有不想上班的感覺;以往的我想到去公司要設計的項目,要完成的事情,有按捺不住的興奮。我的頸椎開始頻繁地疼。頸椎是我的晴雨表;每當它疼,很少是因為累,往往都是因為煩躁,因為壓力大。

其實那一年是我回國以來最輕鬆的一年,業績好,人緣好,職業發展也好。回國4年,晉陞3次,被總公司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經常去參加一些針對總經理級別的培訓和會議,而我往往都是裡邊最年輕,級別最低的人。我知道,只要再熬一兩年就會成為某個公司的總經理。

但是我突然覺得自己不想熬了。因為我想到喬幫主的一段話。

(喬布斯當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對我衝擊很大。沒有看過的同學強烈推薦。喬布斯斯坦福大學演講(高清,雙語字幕) 標清)

這段話是這樣的: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當我十七歲的時候, 我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想做你今天將要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很多次被給予「不是」的時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而我當時的狀態,已經不是「假設這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想不想做這些事」的問題了;而根本就是,我真的多一天都不想再做,不管我生命還有多少天。


想清楚這一點,我意識到是時候做一些改變了。我開始和一些獵頭聯繫,把簡歷也改了改,和總公司的HR也傳遞了我對現狀不太滿意的想法。然而我突然意識到,即使我提前兩年成為總經理,並不能改變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我對這種工作方式越來越無法接受。即使我換一家公司,情況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事實上很有可能更糟。


舉個例子。


每到月底或者季度末,美國那邊的數字壓力就傳遞過來了。因為歐美市場連續幾年不好,所以總部的人對中國市場總是寄予厚望。這些我完全理解也接受,誰讓中國是高增長市場呢。我不能接受的,是到了月底之後對於數字的那種不顧一切的需求。明明是下個月會自然而然出現的訂單,這個月就是打折也要把它拉進來;代理商明明已經有庫存,就是硬壓也要讓他們吃貨;到了月底,逼著每個銷售代表東拼西湊一些訂單,能抓多少是多少。真的是為了數字而數字。


月初給下個月做預測,又是一個「藝術」活兒。預測的最高境界,居然不一定是準確,而是合適。太低了找死,太高了作死,但是什麼是不高不低?這要分情況討論。


而到了年底,情況又變得微妙。一旦當年任務已達成,或者當年任務還差很遠,立刻開始有訂單也不發貨。因為怕把今年的base「無謂」做高,讓明年「受罪」。這些遊戲我都懂,而且作為一個打工者,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我保護。但是我不喜歡這種做事的感覺,我不喜歡玩數字遊戲。我喜歡真正地做事。


再舉個例子:每年一度的戰略規劃。

寫到第五年的時候,我已經練就了古代文人的八股文技能。我太了解美國總部的思維方式,也太知道當年的「熱詞」或者說"strategic priority"是什麼。所以把一些大的framework稍稍修改(比如coverage vs penetration),加一點中國特色的東西(比如發改委對醫療的新政策),弄一些所謂的insight(比如二三線城市怎樣怎樣),配加一點令人震撼的strech goal(比如翻倍),最後再弄點新鮮玩意(比如什麼digital marketing或者social media),一篇香噴噴的,冒著熱氣的,催人淚下的China Strategic Plan就做出來了。

趁著老外們心潮澎湃,趁機再多要一些人頭多要一些錢……可是總部總要砍掉一點怎麼辦?沒關係,我們的數字報上去的時候已經多加了一些……

其實我深刻地懷疑,總部人也完全知道我們玩的什麼把戲。只是他不想揭穿也沒必要揭穿。揭穿了又有卵用?

這些遊戲,每個大公司都有,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並不懷疑大公司也在創造大公司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東西,更純粹一點,更自由一點,更簡單一點。

想清楚這些,我意識到,創業是我唯一的路。

(未完待續,2016年3月13日)

~~~~~~~~~~繼續更新

說到創業,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斯坦福校友陳歐。

沒錯兒,就是那個我為自己代言的陳歐。

他比我低一屆,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打交道不多。吃過幾次飯,聊過幾次天,他還因為選課的事情給我打過一個電話,大概僅此而已。所以當時他並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聽說他是在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人談到他在做一個化妝品網站。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一個大男人,又沒有電商經驗,做化妝品網站怎麼可能成功?我也覺得大家的分析挺有道理。

再一次聽說,就是關於他的網站如何火,什麼一天就做幾千萬云云。然後大家就各種羨慕嫉妒恨,我也不例外。

再後來的故事,基本上百度都搜索得到了。總而言之,他用三年時間把一個化妝品網站做到NYSE上市,成為NYSE的220餘年歷史上最年輕的CEO。他也一瞬間成為斯坦福校友中最家喻戶曉的一位。如果你讓我描述一種典型意義上的登峰造極的成功,那基本也不過如此了。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身邊,對我影響很大。我突然有點看不上自己原來做的那些事情。總覺得比起他來,我管的那點生意,有點不值一提。和他的成就相比,我做的事情顯得如此渺小。更可怕的是,按照我當時做事的趨勢,如果畫一個延長線,到5年之後,依舊不能和他相提並論。這個想法,深深地動搖了我。

與人比,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這道理我懂。但是,如此具有可比性的人,反差如此之大,還是讓我不能淡定。創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真正面臨抉擇的時候,心裡還是很虛。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我從小成長在學校院里。上大學、出國、工作,全都是中規中矩的路數。現在突然要辭職創業,面對巨大的未知,這個轉變太大。我心裡很害怕。

與身邊的親友聊這個事,大家居然都很支持。當我把創業的想法告訴我太太的時候,她說:「我肯定支持。因為我理解你有多麼想做這件事,如果我不支持,你會記恨我一輩子的,哈哈哈……」

我沒有想到我會這麼容易得到她的支持。她本來就比我保守,而且那時我們剛買房,而且準備要老二;創業意味著拿原來20%不到的薪水,生活水準肯定要下降;而且這種下降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比較95%的創業公司都已失敗告終……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肯支持我,我很感激。

我的父母知道以後,一方面很擔心,另一方面還是支持。如同我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類似的經歷一樣,They are always there for me,他們總是給我無條件的支持和愛,讓我覺得無論我在外邊經歷了什麼風浪,總有一個港灣是永遠等著我歸航的。他們做了一輩子老師,根本沒什麼積蓄,但是他們居然做好準備全部拿出來給我用。這就是父母,永遠想著自己的孩子。70多歲了,還在為自己奔四的孩子操心。寫到這兒我眼淚都快下來了。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岳父。他平常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他知道我的想法之後,專門對我說:我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平平淡淡的,沒什麼成就。但是我支持你創業,年輕人就是應該闖一闖。你在前邊好好乾吧,我們在後方全力支持!」 我當時特別感動,感動得都說不出話來。這番話聽著,就好像是老派電視劇一樣,然而我知道裡邊的情份。

然而最終推動我走出那一步的,是我哥,親哥。他長我14歲,非常優秀。從小他就是我的榜樣:出國、回國、做管理,我無一不是在追隨他的腳步。在我成長的路上,他更像一個導師,總是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提供想法和建議。

當創業的想法剛剛冒出來的時候,我第一個告訴了哥哥。沒想到他比我還興奮,他對我說,「你一定要去做,這麼好的市場,為什麼不做?而且你的性格,你的特點,很適合去做這件事。」當我的創業想法略有雛形的時候,他說:「我要是年輕10歲,也辭職跟你一起去做。就算別人不投資,我也要投資你。」

不得不承認,我哥的熱情影響了我。本來我非常的瞻前顧後,一會兒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一會兒覺得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很可惜,一會兒覺得創業這事根本沒有那麼靠譜,一會兒覺得活那麼累幹嘛輕輕鬆鬆不也挺好……但是他的熱情突然讓我覺得我好像沒必要再猶豫了。

在創業這個念頭出來之後的第三個月,我正式提交了辭職信。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五條:人是環境的產物。


雖然我們都願意覺得自己是特立獨行的,但是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當你的同學把考90分當作天經地義的時候,和當你的同學把考60分當作最高要求的時候,你會如何設定你的目標?當你的同事成天抱怨指責偷懶的時候,和當你同事每天學習思考進步的時候,你的狀態會是怎樣的?

巴菲特說,你在職業發展上,最重要的決定,是你選擇誰做你的配偶。不能同意更多。我覺得道理很簡單,因為你的配偶和你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任何人,所以Ta就是你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你配偶的世界觀價值觀為人處事,必定對你有極大的影響。或者正面,或者負面。

還有一個說法,說你最終擁有的財富,是你最要好的五個朋友的財富的平均值。細思極恐。但是還是說的同樣的道理。如果同學當中有人成為億萬富翁,會讓多數人對於如何定義財富上的成功,有新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

到底是進入了好的環境才能優秀,還是優秀了才能進入好的環境?我覺得它們互為因果。越優秀,就越有可能接觸到優秀的人;接觸到越多優秀的人,就越有可能優秀。

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1)努力進步;2)認真挑選你身邊的人。

(未完待續,於2016年3月28日)

~~~~~~~~~~好久沒有更新了,趁有時間趕緊寫點兒

創業維艱,這句話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離開公司的第一天,感受還是蠻奇怪的。一方面躍躍欲試,覺得天高任鳥飛;另一方面,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沒底。畢竟自己即將開始一段總體而言成功率小於95%的事情(指創業);畢竟自己沒有一丁點創業經驗;畢竟是在三十大幾的高齡(對於首次創業來說)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被許多人羨慕的機會。

組建團隊,確定方向,找錢,開干……一轉眼已經一年多。從來沒想過創業會容易,但是確實沒有預想到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難。自己做事了,才發現那些被說了一百遍的創業的苦都是真的。

1)沒有後方,都是前方。在大公司的時候,面對客戶是前方,回到公司里是後方。創業,特別是初期,根本沒有後方。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問題。想要解決問題,又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

2)從零開始,百廢待興。原來可以依賴公司的資源,自己的團隊,個人的積累;一個初創公司,什麼都沒有。如果你想讓一件事發生,那麼你最好直接確保它發生。不過至少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了,自由了,對吧?

3)自由。有那麼一句話我特別認同,「創業給你自由,創業給你自由讓你把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工作」。的確如此。然而最熬人的還不是工作,是焦慮。

4)「24x7的焦慮」。創業之後,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模糊了,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只要稍微閑下來,腦子自動開始考慮工作的事情。根本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基本上對所有其它事情都不感興趣。有一半時間是在思考各種可能性,還有一半時間是在焦慮。各種擔心。方向,團隊,生意,融資,或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焦慮什麼……

我是天性樂觀的人,在創業中我居然開始有些明白「抑鬱症「是什麼意思。我覺得,抑鬱就是沒來由的焦慮。焦慮居然成為常態。原來在公司的時候,只要下了班,只要我想,多數時候還是可以把工作暫時放在一邊。因為本質上,在大公司里,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大不了的。實在不行,我換個地方一樣打工。然而創業不同,因為責任。

5)責任。我,作為創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家庭。我拿著不到原來五分之一的工資,每天忙得顧不上家裡,全家人的生活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關鍵我還不能保證這種日子要持續幾年,而且持續幾年之後一定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我必須要考慮清楚創業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團隊。有好幾個都是從很好的公司辭職出來,放棄了很多和我一起創業。雖然說我們都是成年人,自己做自己的決定。但是,我必須對得起他們的信任。

投資人。沒有投資人的支持,我們的事業就沒法開始。我必須為這份支持負責。

客戶。客戶信賴我們,而且我們做的是醫療服務,所以必須踏踏實實把事做對做好。

創始人的詞典里也不能有借口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根本沒有意義。如果由於這次創業,我的家庭白白受苦,團隊浪費了時間精力青春,投資人浪費了錢,客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不管我能找到多麼好的借口,這一切依然都是我造成的。我必須負責。

如此徹底的負責,對人的心態影響很大。除了壓力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指責。因為指責在這裡不值一分錢。創業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除了想辦法解決,沒有第二條路。如果要指責,我也只能指責自己。

就這樣,創業已經一年多了。居然慢慢的,慢慢的,在忙亂之中,有了一些進展。

下邊是去年這個時候我發的微博。

下邊是診所現在的樣子。

(不好意思,圖有點多,看著我們的診所,就好像看到自己baby一樣,自豪感爆棚)

我確信,未來遇到的困難只會更多更大。但是,我一點都不後悔。重新來一遍,我還是會選擇創業。因為,這就是我要的生活。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六條:想要,就行動。


創業以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好想法根本不值錢」,甚至還有壞處。怎麼講?

舉個例子先。

在2013年初的時候,我剛搬家,打車上班成了每天早上的一劫,特別遇上下雨。有一天我想,現在智能手機什麼都能做,肯定有app是可以幫忙約車的。一搜,果然,就下載了兩個。結果一輛車都沒約到。然後我就卸載了。

滴滴出行,這個估值幾百億美金的公司,當年還叫滴滴打車,創立於2012年9月。而在2013年三四月份的時候,至少在上海,它的服務還完全不能用。

我不是說假設當年我也做打車軟體,這個時候我就如何如何。事實上我覺得假設當時我做了,99%我會失敗。但是如果當年我做了,今天的我一定不是現在的能力和水平。

再舉個例子。

我在2013年2月申請的微信公眾號。那個時候,我就「敏銳」的覺得這東西一定是未來。我給敏銳打雙引號的意思是說,這種敏銳並沒有卵用。因為在我鼓搗了三天之後,我就因為煩而放棄了。當然我給自己的合理化理由是,我應該聚焦於當時的工作。

2013年到2015年,是公眾號的紅利期。那個時候我但凡開始,並且堅持下來,這個時候一定已經有所成就了。我從去年7月開始重現折騰這個號,到現在不到一年,不敢說碩果累累,但是各種好的壞的經驗倒是積攢了一籮筐。越發後悔沒有早兩年開始。

再好的想法,不落到實處,都是扯淡。而且是有麻醉作用的扯淡。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有很多「好點子」?他們描述點子的時候總是唾沫星橫飛,繪聲繪色,結合當今國際形勢和最新科技潮流,各種巧妙和創新;然而他們永遠只停留在點子階段。

事實上這是多數人,因為淺嘗輒止最容易。出點子,只是把一件事做成當中最簡單的一步。

在腦子裡設想一些情景的時候,是不需要為這些情景的後果負責的。如同在野黨對執政黨的攻擊,總是說執政黨政策的缺點和自己政策的優點,卻從不提自己政策的缺點。就好像這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種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做事方法一樣。

當點子在頭腦里飛的時候,很多細節在「好點子」的光輝下,都顯得不重要。然而現實里,就是細節決定成敗。雇的每個人,做的每個決定,選擇的每個供應商,花的每一筆錢,制定的每一個策略,一個企業就是由千千萬萬個這樣的細節累積而成的。

當我們沒有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的「點子」可以隨時改變。如同在頭腦里炒股,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因為有些原本覺得不錯的股票跌了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自己其實自己早就覺得這個股票哪裡不對勁。

這些「好點子」,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優秀,很有想法。於是更加安於現狀。或者更喜歡評頭論足。

然而,直到邁出第一步,這些點子都是虛的。有人說沒有能夠倖存到A輪的商業計劃書。意思就是所有的生意的方向,都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所有覺得憑著一個點子就能創業成功的人,多半沒有闖過業,甚至根本沒有做過什麼高不確定性的事兒。

可是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或者是晃晃悠悠的一步,真正的learning就開始了,真正的進步才有可能開始。

想要學英語?不要猶豫是這本書還是那個app,這個老師還是那個方法啦,隨便哪個立刻開始都比原地踏步地猶豫強。

喜歡某個女孩?不要糾結她是否喜歡你,不要糾結什麼是最好的搭訕方式。立刻行動起來,追!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怎麼做。

打算鍛煉身體?不要總想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或者裝備還沒有配齊。立刻做二十個俯卧撐,時常走走樓梯(別跟我說走樓梯對膝蓋不好,長期不鍛煉對膝蓋更不好)。做了一點,總比一點不做好。

希望換工作?不要躊躇那些未知的事情,不要擔憂那些風險。拿出簡歷來,現在就開始改;找到獵頭的電話,和他們聊聊;去招聘網站上,看看都有什麼機會。把offer拿到手裡再考慮要不要換也不遲。

想要變得優秀?立刻開始行動。讀書也行,寫文章也行,跑步也行,旅行也行。做啥都行,別閑著。We only live once. Do something. Anything. If not you, who? if not now, when?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銘,希望你喜歡。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dance
like no one』s watching, and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像不需要錢一樣工作,像無人觀看一樣跳舞,像從未受過傷一樣去愛。

文章終於寫完了,生活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於2016年4月17日)

~~~~~~~~~~

下邊是我的公眾號(Ta_Ergai),記錄了我關於創業、職業、和讀書的一些思考。

http://weixin.qq.com/r/-HX-5z7EMGNPrXqE9yDu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努力賺錢
我認為一個成天為買不起喜歡的衣服吃不起想去的飯店而煩惱的人是沒資格談優質的,不論男女。這個沒有任何建議,腳踏實地認真工作就好了,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沒有捷徑。
2. 在意細節
我認為一個鞋子領口臟成狗,頭皮屑落滿肩頭的人也是沒資格談優質的,不論男女。
Tips:
女生:頭髮油了請馬上洗。內衣褲請穿成套。包包里請備常用補妝清潔物品並定期整理包包。除非你16歲否則不要穿或使用一切帶卡通人物的衣服物品,尤其錢包!不要戴劣質飾品,要麼不戴要麼買好的。刮腋毛。有鬍子的話請漂白鬍子。毛衣起球了就不要再穿了。等等。
男生:穿合身的衣服,不要因為胖就走hiphop風。好好洗臉洗頭洗澡真的不要有頭皮屑落在肩頭好嗎答應我。不要留指甲,尤其小手指!定期換錢夾。不!要!穿!皮!涼!鞋!等等。
男女通用:指甲乾淨。練字!!!即使你已經30歲了!!!
3. 控制情緒
我認為優質的人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冷靜自持的,理智淡定的。
作為一個白羊座我其實沒什麼資格說這個,上學的時候基本有火就著了從來不會忍,參加工作半年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大進步了,想發脾氣基本可以忍住。這裡說的控制情緒不是單純的壓抑自己,而是在出現問題時首先考慮解決辦法。其實你發脾氣除了一時爽還能帶來什麼呢?上司的反感,朋友的失望,愛人的傷心。再沒有其他了。
4. 獨立
不過度依賴任何人,有自己的生活、喜好、朋友。
5. 健身讀書看好電影
基本上面大家都說到了,我慢跑一個月減重6斤還在努力中。大學四年沒有好好讀書也是我最後悔的事情。每周看一部好電影已經堅持了半年,不要看看就算了,自己看不懂的就去看影評。
6. 不要賣弄不懂裝懂
非常贊同樓上六層樓哥哥說的年齡越大越為自己知道的少而羞愧,這很正常,不懂的東西不要評論,少說多看,不要不懂裝懂。世事千千萬你不可能樣樣精通,你只要比別人知道的多一點點就好了。
7. 稱讚別人
比如看在我敲了這麼多字的份兒上給我個贊,你已經開始變的優質了。^_^

以上這些是我從我身邊優秀青年們身上看到品質,而我自己也在努力的向他們以及更多優秀的人學習,一生這麼短,不想做一個平庸且甘於現狀的人。


小透明開心結束悠長假期回來了,向大家say hi. 說英文是因為工作和生活中用到英文會比較多,而且有時候翻譯成中文後會變味,若因此引起有些人不適,只能抱歉了。

--—-———————————————————————————————————————————

我只能選擇我能回答的問題,請描述的稍微具體一些,我會在正文里回答同時@各位,不一定很及時,盡量吧。我不是四大的,請各位也不要揣測了。

普通人和牛人的區別在於:普通人腦海里過了一千種想法,而牛人正在實踐自己的一種想法。

說了那麼多,唯一能落到實處的事情就是鼓勵大家包括我自己向前走,不要害怕。

----------------------------------------------------------------------------------------------------------------------
說我一個老闆A的故事,70年代初生,女,長相來講,默默無聞,畢業於一個默默無聞的學校,在我們這個海龜名校扎堆的地方,實在不起眼。


剛來的時候只是個普通主管,之前的經歷不錯,被前任實幹派的上司看中,招了進來,然後上司走人,她被並進另一個部門,就開始了一段黑暗歲月,同期進來的,同樣是小領導,三年後基本都升到了M,就她一個人還是Sr,但是沒人注意她在這三年里已經考上了某名校的研究生,還開始考CFA。


第五年的時候,又空降了一位新老闆,把她那塊分了出來,新老闆得知她在考CFA,當著大家的面來了句:年紀那麼大還讀書啊。聽得我們周圍人也都覺得一陣尷尬,新老闆的口無遮攔讓大家都覺得心裡一緊,但是A反而很坦然,說 是啊,學無止境。


一年後,這位新老闆的口無遮攔最後給他自己惹了大禍,被下放去了別處,A的這部分又一次群龍無首,直接被公司GM接管,也就是在第六年她終於升級到AM,這一年她研究生畢業,拿到學位,兩年後她完成了所有CFA的考試。在第九年連升兩級成為SR M,第十年成為controller,和她同期那些人大部分人還是M,極少數成了Sr M。


我有幸做過她的下屬,感觸很深,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樸實,說話也沒什麼特別,深入接觸以後才知道魅力在哪裡,她依然是我見過最不會說話的領導,她說自己並不聰明,但是我還是被她的才華和做事方法所折服,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委屈,甚至為她抱不平,但是她做事就事論事,溫和的處世態度為她贏得很高的評價,在這些面前委屈真的是小兒科,算不上什麼,而且她非常謙虛,謙虛到有人覺得她虛偽。


離開她部門的時候,她送了我句話:首先你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位置,自己控制自己人生的進度,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別人過得如何。


我至今都很感謝她,這個平和的心態讓我後來也受益匪淺。


在我眼裡她就是A Level。


優質是什麼,是別人覺得還是自己覺得?


忙的時候每天加班,負能量爆棚,壓力大到吐,甚至有時候靠去知乎解答各種問題來換思路,夜跑的時候我問自己,這樣過有意義嗎,我再問自己每天跑步是為了什麼,為了健康,為了超越自己,那麼為什麼加班,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負擔目前的工作,所以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絕對不可以逃跑。

在此明志。

--------------------------------------------------------------------------------------------------------------------------------


PS:抱歉各位,我是知乎小透明,很喜歡小透明狀態,寫這個只是激勵一下自己,其實每個人周邊都有牛人,多數都很低調,只是我碰巧了解多一點。大家能夠認同,能分享正能量是更好了。建議大家多關注身邊的大牛們,網路畢竟是虛幻的,現實生活才是多姿多彩的。

好了,小透明個人情況放送過了,話題結束。

我匿名除了喜歡小透明狀態外,更不希望在這種說說自己或者身邊人有多優秀如何成功這樣的話題里被大家關注,來知乎只是希望能遇到和自己想法或者愛好相似的朋友,畢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讓各位菇涼失望了,小透明是女生:P

---------------------------------------------------------------------------------------------------------------------------------

沒有想到大家會這麼關注,所幸對A的背景和有些經歷稍微做了些模糊處理,A不上知乎,應該說我周圍99.9%不上知乎。

這裡是簡寫的全稱:
M: manager
AM: assistant manager
Sr:Senior
GM: general manager

放個鏈接給需要的人看看 還有幾個人實在@不到 @權春燕@Shaoshao chen
被英文縮寫的職位有哪些?

@橙花 抱歉,因為不知道你是什麼行業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我不敢輕易地說具體應該怎麼做。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可能是相當於一個職業倦怠期,或者說缺乏一個長期的職業發展目標,也有可能是從事了這個職業之後,發現將來並不如自己所想,產生了落差感。

把職業變成興趣,或者把興趣變成職業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至少我做不到。

與其焦躁,不如做個分析,先給自己列幾個選擇,主要兩個方面:一個是你想做的,另一個是你可以做的 ,分析一下可能性和可行性,以及要付出的代價,確定方向以後,先看看公司有沒有內部輪崗,然後找行業獵頭聊一聊,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機會。

如果真的有想做的事情,只是缺乏一些硬體上的條件的話,我覺得可以試一試,比如考個證書,學個新的語種。never too late to learn

@youminn kyuu 怎麼判斷自己的加班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還是因為公司職能劃分不清、人員配備不到位而承擔了多個人的工作量呢?

其實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斤兩和擅長領域,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心裡是有點虛,不過儘力而為就是了。

關於公司職能劃分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挺複雜的,我只能提供一下思路。

從人的角度來講,有的部門老闆特彆強,下屬相對比較輕鬆,有的老闆是甩手掌柜,底下的人會比較累。從職位本身內容性質來看的話,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可靠的同事圈子,你可以嘗試觀察和你相似職位的工作量和工作範圍。或者和其他同行公司相似職位的人員配置和職能範圍。

@慕松 問題很有代表性,工科碩士,剛工作,目前很輕鬆,不知道以後想做什麼,所以想讀個什麼證書像MBA之類的看看。

假設你目前從事的是技術方面的工作,建議你先鑽研本職工作,外企的話,把英文學好,工科出身的大多心靈手巧,但是嘴巴就沒這麼利索了,多練習語言表達,然後技術轉管理,成功的話,前途無量,我們公司管理層基本是理工科出身,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辨邏輯上,理工科絕對是碾壓文科的。

如果已經是管理層,那建議看看上升通道和公司環境,關於公司本身我就沒法展開了。MBA肯定要讀的,但不一定是現在,我的觀點一直是確定好工作方向再去讀研,這才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賈琪 1、如何在處事時放開膽量去做,2、怎麼出去拓展業務,3、在職場中口才真一定要很好嗎,4、我現在身在二手車行業,公司剛起步沒有什麼業務,待遇也一般般,我個人也是剛接觸這個行業,但是我就是汽車專業的,給點建議。

關於二手車行業拓展業務方面,我給不了建議,沒有接觸過。我把問題放在這裡,看看有沒有相關業內人士可以給建議。

大概也就問題3,能說兩句,職場中口才很重要,但不只是口才,尤其做業務的,

說個例子:附近新開的一家健身中心,我辦了卡,健身中心一般會例行公事又是體檢又是送節私教課,但是推銷私教的健身教練明顯就不讓人那麼愉快了,整個過程中,他完全否定了我跑步的鍛煉方式,造成一種不上私教課就完全達不到鍛煉效果的錯覺。我不得不對他明說了辦卡原因,就是為了跑步和游泳。他立馬畫風一變,開始喋喋不休代謝率這個問題,我更加不知所云,最後我只能明確表態不會買私教課。這位教練立馬說,好吧,你下次來試試,來驗證一下我的話。最後離開的時候,個人感覺非常不愉快。至今都沒有找他上私教課。

這個案例分析一下,為什麼我會感到不愉快。

1、從頭到尾都沒有完整地介紹他私教課程內容。
2、沒有考慮到客戶的需求,辦健身卡的原因是什麼。
3、為了說服別人,一味地貶低其他產品,來抬高自己的產品。
4、在無法說服的對方的情況下,把話題引向更陌生的方向,更加雲里霧裡
5、談話的時候沒有保持適當距離,讓人更加反感。到後來,兩人距離幾乎不到20公分,我是慢慢地向後向後再向後。
6、在這種逼迫式推銷下,沒有給彼此留有餘地。買賣不成,人情也不在了。

銷售不是我的領域,並不專業,這是從客戶體驗的角度提出的幾點。歡迎專業人士更多的建議。除了口才以外,肢體語言,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專業和專業周邊的知識也很重要的。一次讓人愉悅的談話才是良好的開端。

好吧,快一個月了,我至今沒有去那家健身中心,實在不想看到那個教練。

@EMING Tseng
在讀研究生,是否該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本專業上,還是考證,學其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面臨的問題:如何判斷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到足以把現有的精力分散出去做另一件事情。 通過這3個月來,渾渾噩噩,精力基本全部放在本專業上,但是收效甚微。以至於讓我自己覺得還不如分一部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上,來取得更多的產出。

這又是個沒法下手的問題,太空泛了,轉換思路,我只能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研究生怎麼安排自己的學業和課餘。我不知道是什麼導致您這3個月渾渾噩噩,但是從描述來看,目前應付課業已經是比較吃力的狀態了,我個人建議是:先找一下自己不在狀態的原因,是對專業不感興趣,還是這專業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疇。如果是前者,可以考慮換專業,後者的話,建議和導師談一談,看看有沒有解決方法。

我個人大概算是精力比較充沛的,因為是中等生,只追求成績基本能夠到獎學金這個級別,所以課餘時間很多,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事,也算是沒有辜負大學生活。

至於考證這件事情,我不知道您要考什麼證書,如果是專業資格證書,建議您找好以後發展方向再考,不過很能理解在校生的心情,我當年也是這樣,總覺得多考點證書,心裡踏實點,好像將來找工作的時候希望大一點,但是畢業時候發現,然並卵。

每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幾乎都有條固定的新聞:今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創新高,就業前景如何如何不被看好。然而回過頭來,大家不都是順利地畢業,找到工作,一步步奮鬥到現在。

想對所有學生朋友說:請享受自己的學生生活,這幾年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然而這些時光一眨眼就過去了,終於成為你這輩子都回不去的歲月,踏上社會以後才知道什麼叫純真什麼叫美好。那個突然在高一課堂醒來的梗,想起來真的很感慨。---喝了杯奶茶,突然有點傷感。

以上。


推薦閱讀:

逗比和女神能否共存?
為什麼我的成績那麼好,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優秀的人因為什麼原因而優秀?
如何記高質量的日記/工作日誌/學習日誌?
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TAG:學習 | 生活 | 教育 | 思維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