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不曉人情往來的岳飛、海瑞備受推崇?

岳飛提出「立太子」這種禁忌。海瑞雖然清廉,但清廉到生活跟個乞丐一樣。像岳飛海瑞這種,明顯不會做人,為什麼歷史這麼推崇?


已修改!請管理員大人們放行。

~~~~~~~~~~~~~~~~~

最早手機碼字,比較凌亂。被大家批評了,稍微調整了一下。原文轉到公眾號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交流。

------------------------------------------------------------------------------------------------------------------------------

讀書越少,社會經驗越不足,就越容易有別人不會做人的幻覺。

岳飛海瑞這樣的角色,人情練達的程度不知道比你們嘴炮黨高到哪裡去了。政治鬥爭無處不在,不要說政府國企,民企都是你死我活。你看不到是因為你位置太低。岳飛海瑞這樣這樣在政治鬥爭中活下來一路到中樞的,你說人家不會做人,是你傻還是人家傻?謙和有禮和直來直去只是行事風格而已,哪有什麼心機深淺的差別。官場上商場上到了一定層次,只有表現得直率和魯莽而已,哪有真的一根筋二杆子的。很多真的老油條,反倒恰恰喜歡示人以直,直的分場合分場景,恰到好處而已。

一幫皓首窮經的獃子,躲在書屋裡猜測皇帝下地金鋤頭似的揣摩岳飛被害的原因就是不懂事兒。然後找一個岳飛談論立儲這樣通俗易懂容易讓家長里短的斗升小民找到共鳴的孤例以為發現了真相沾沾自喜。其實岳帥這麼玲瓏剔透謹慎小心的人在高宗登基之後就閉口不談所謂迎回二聖之事,對欽宗皇帝改叫「天眷」,以免嫌疑;更不會沒事拿立儲戳皇帝肺管子。岳帥跟朝中大臣無論戰和大都關係融洽,內侍、諫官里都有岳帥的鐵哥們,主和派大佬趙鼎跟岳帥也私交甚好。甚至跟秦檜都都沒有私人過節,以至於秦檜陷害韓世忠的時候還琢磨拉攏岳帥上賊船。求和第一波要弄死的就是相對更跋扈的老兵痞韓世忠元帥,秦檜想岳帥一併揭發,結果岳帥跑去通風報信從中周旋。以三百騎兵主動攻擊金軍主力斬將奪旗戰死小商河的楊再興,曾斬殺岳帥胞弟岳翻。岳帥能拋棄個人恩怨收服楊忠義報國。為啥岳帥能服眾得人。都在平日的恢弘豁達赤誠待人。至於唯一整不好關係的張俊大人,是連兒女親家韓世忠說賣就賣說揭發就揭發的主兒,滿朝文武都怵頭的角色。岳飛遇害,死在謀國不惜身。跟老韓一樣去寄情山水或是裝瘋賣傻也沒有過不去的私仇非要他性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彭德懷元帥被打倒,賀龍元帥被打倒,黑材料很多。而岳帥被打倒,黑材料都很難整,以至於有「莫須有」這樣的罪名。至於當時的黑材料,被管中窺豹拿放大鏡找到,就跟著來給秦檜翻案說岳帥罪有應得,基本都是腦迴路和心術的問題。

至於海大人,有機會去翻翻書,也是狡猾得可以,哪有什麼獃子樣。海瑞罵皇帝,固然知道以嘉靖爺的智慧不會真要他命,但是有沒有玩脫的可能?當然有,一旦玩脫可能就罪及三族。你讓別人雞賊一個試試。說到底還是海大人有為民請命甘願赴湯蹈火的決心和心理準備。英雄人物的事迹,從來就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那個讀書人最初沒有一點濟世安民的宏願,真的一上來就要做縮頭烏龜唯利是圖的畢竟是少數。官場社會上摔打兩年,吃點虧,黑起來比當年他們罵得貪官污吏的還黑。海大人這樣自己沒什麼污點,搞得同僚下屬都不好上下其手,變現一下的權利的,一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而是曉得世態人心,懂的機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真的一根筋就會得罪人,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英雄人物從來就是遠異於常人的使命感、自尊心、忍耐力以及萬世利天下名的志願。所謂烈士斷腕,普通人給毒蛇咬了,寧可等死都狠不下心來剁手。而對英雄人物而言,他去當機立斷已經是走到他那個境界立場的本能。你看似冷酷,實際是遠超過常人的理性。庸俗歷史編纂學總喜歡把英雄豪傑的事迹背後的動機庸俗化,成為通俗易懂的家長里短小恩小惠小情小願,從而自以為窺探到歷史的真相而洋洋得意;同時也得到了為自己平凡、卑微和庸俗掩飾的滿足感。其實大丈夫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給他們講了他們也不懂。市井間的群聚終日好行小慧相互吹捧的把戲被某些根基太淺閱歷太少的人當成會來事通人情的典範。真的擺上檯面的時候,連話都說不利索,貽笑大方。對有些動不動就嘲笑岳飛、海瑞不會為人的,還是好好搬磚,啥時候見了你們老闆你們科長你們縣委書記說話不結巴手不知道往哪裡放的時候再來討論高層政治人物和英雄豪傑吧。


謝邀。


宗澤不會覺得岳飛不會做人。

宗澤要教岳飛陣法。岳飛其實不在乎這個,但說了那句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想說的是後半句,但前半句給老領導面子。宗澤也點頭。


張用不會覺得岳飛不會做人。張用在江西折騰時,岳飛寫信勸降。第一句「吾與汝同里」,咱倆同鄉。之後就吹自己的戰績。末了說「今吾在此,欲戰則出,不戰則降。」不卑不亢地勸降,又給了對方面子。張用一句「果吾父也。」降了。


趙鼎不會覺得岳飛不會做人。平了襄漢,岳飛立刻辭制置使,請讓其他重臣經營荊襄。這聰明勁。


黃佐不會覺得岳飛不會做人。他一降岳飛,岳飛表授他武義大夫,獨自到黃佐那裡,摸人家背夸人家,許諾黃佐立功可以封侯,又試探性地問,讓你回去洞庭湖做內應,如何?——對黃佐信賴到這程度了。黃佐感泣,誓以死報。

趙老九自己,真覺得岳飛不會做人么?

岳飛年少愛喝酒,趙老九讓他到河朔別多喝,岳飛從此戒酒。

打曹成,岳飛特意叮囑張憲,誅其酋,撫其眾,慎勿枉殺,「累主上保民之仁」。到處給老九留面子。

劉豫兵馬要打過來,劉光世和張俊慫了想撤,岳飛眼睛有病,但一聽到老九宣召,立刻過來,來時劉豫家的兵已經撤了。老九親口對趙鼎說:「劉麟敗北不足喜,諸將知尊朝廷為可喜。」他也知道岳飛給足他面子了。


天下會覺得岳飛不會做人么?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軍紀嚴明,幾乎千古無二。四太子南下時,河北人都不肯聽他的,人民天天盼望岳家軍來。


世上配說岳飛不會做人的,只有岳雲一個人。多少功勞被爸爸大公無私地強行按住了?多少冒死陷陣被爸爸一句「因為是我兒子」給忽略了?


立嗣那事,堂堂正正,處理得也聰明。私下給領導留面子,又表忠心。之後見了太子,出來立刻大喜說中興基業有望。處理得無可挑剔。


究竟什麼樣的人會覺得岳飛這種堂堂正正又聰明的傢伙,不會做人呢?

秦檜吧?万俟卨吧?老九自己這個內心陰暗的慫人吧?

張浚說岳飛「避寵榮」,岳飛是懂得低調的。可是遇到奸臣和小人有啥辦法呢?坐牢倆月,無可證者。只逼出莫須有三個字來。

嘿嘿,非得自污才算會做人?只有奸臣昏君才這麼想。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習慣了蠅營狗苟的伎倆,便會覺得正常人不會做人了。靠點宵小伎倆走關係的傢伙,認為統率十萬軍、名聞天下、智勇足備千古稱之的人物不會做人了。好人不噹噹佞臣,才算會做人了。

當奴才久了,腰和膝蓋老彎著,便覺得挺直腰站著做人很奇怪了吧?


世上賢人多矣,偏想著從秦檜視角看岳飛,真也是想不開。


岳飛的經歷太複雜,等高人評價。
但海瑞絕對是人情練達、洞悉世情的老油條。

君主看來,他是忠臣;
同事看來,他是善僚;
百姓看來,他是青天;
讀書人看來,他是董道直行;
後代人看來,他是凜然風骨;
馬克思主義者用最深刻的歷史觀衡量,他都是「統治階級內部具有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的人」。

中國歷史上,獲得如此高度一致正面評價的人,鳳毛麟角;
而享受這個待遇,又能年過古稀、善始善終的人,真的比大熊貓還要稀有啊……


網路時代十幾年前的老謠了,還tm到處傳。low不low?

岳飛嘗面奏,虜人慾立欽宗子來南京,欲以變換南人耳目,乞皇子出合以定民心。時孝宗方十餘歲。高宗云:「卿將兵在外,此事非卿所當預。」是時有參議姓王者,在候班,見飛呈札子時手震。及飛退,上謂王曰:「岳飛將兵在外,卻來干與此等事!卿緣路來,
見他曾與甚麼人交?」王曰:「但見飛沿路學小書甚密,無人得知。」但以此推脫了。但此等事甚緊切,不知上何故恁地說?如飛武人能慮及此,亦大故是有見識。——《朱子語類》
——————————————————

岳飛建議立儲的時間點是在偽齊滅亡前後。當時中原盛傳金朝想要找一個新的代理人主持偽齊遺留下的領土。考慮到之前偽楚偽齊這樣異姓王朝不得人心。所以金朝方面考慮找個趙家人做偽政權天子。

這當然引起了工作在諜報第一線的岳飛的注意。當時有諜報稱:金朝將派宋欽宗的兒子來南宋或者北中原。
由於當時趙構沒有子嗣(唯一的兒子在苗劉兵變中被立為皇帝後「夭折」了),養了兩個沒有背景的太祖後裔在宮裡。這就是效法宋仁宗當年把還是團練使的宋英宗接入宮撫養的舊事,是個大臣就知道皇帝想幹嘛。但是這兩個孩子並沒有太子名分。所以宋欽宗之子是有可能打亂趙構繼承順位的。
何況,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岳飛去臨安面聖時,趙構還特地讓他去和未來的宋孝宗見面。考慮到岳飛的年齡小,這種動作已經可以算是給未來託孤打埋伏了。

在這一系列的前提下,岳飛肯定要以邊境重臣的身份做出表態。宣布自己和所在戰區的軍隊將效忠趙構及其指定的繼承人。而且為了避免誤會,岳飛還刻意秘密行事。連當時同行的幕僚都是在出發後才知道岳飛建議立儲的消息。
可以說這件事辦的非常漂亮。既即時表達了忠誠,又刻意縮小影響範圍,給領導個台階下。

反倒是趙構的表現非常愚蠢但是也算合理,在聽到岳飛立儲的建議後先是讓他不必再提,然後召見了岳飛幕僚與宰相趙鼎後得知岳飛的政治行為是孤立的,沒有成為群體風波的風險後又派人去安撫岳飛。

難怪朱熹吐槽:但此等事甚緊切,不知上何故恁地說?如飛武人能慮及此,亦大故是有見識。

順便一提,不要覺得立儲這事你不提就叫聰明,可以悶聲發大財。上個乾貨:
嘉祐間,近臣執政,多表乞立皇嗣。或雲蔡襄獨有異議(其實只是沒有上表附和)。洎英宗立,襄方為三司使,仁宗山陵,用度百出,而財用甚窘,蔡夙夜經營,僅能給。用是數被詰責。永昭陵復土,蔡遂乞杭州,英宗即允所請。韓魏公(即韓琦,策立宋英宗的最大功臣,號北宋「兩朝顧命定策元勛」)時為相,因奏曰:「自來兩制請郡,須三兩章。今一請而允,禮數似太簡。」英宗曰:「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卒與杭州。——《東軒筆錄》

你眼裡的所謂黑點,恰恰是當時人的粉點。大故是題主沒有見識吧?


如果給題主講一點岳飛結交內侍黃彥節,還和老九的叔叔齊安郡王關係很鐵。

入內西頭供奉官黃彥節,除名枷項,送容州編管。彥節嘗為岳飛軍中承受,後轉歸吏部。飛憐其貧,遺錢三千緡,且薦為睿思殿祗候,上不許。飛死乃抵罪。」

是不是題主又要發現岳飛原來是個四處鑽營苟且,窺測大內的油滑小人了?

所以說,沒有閱歷的人看歷史,永遠看到的只是所謂的做人,所謂的權力鬥爭。

沒辦法,他們的視野只有這麼大而已。


別的我不知道。你說岳王爺不會做人???

岳飛1136 年起不論在任何場合,岳飛都不再提起迎回宋欽宗的事情。
他在1137年春間寫給趙構的一道奏章中就只說道:「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ps:天眷就是皇帝的親戚。也就是說,岳飛就相當於直接站在趙構這邊,承認其皇位的合法性。

你告訴我岳飛是一個低情商的人? 這還叫不會做人吶?

還有,岳王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主戰派。

「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宋史 岳飛傳

但是岳王爺私交最好的宰相趙鼎,實際在當時是主和派。。。 趙鼎在戰略上主張持重、相對保守。但岳飛恰恰和他私交很好。在面對不同政見的時候岳飛能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

岳王爺和韓世忠, 吳玠等武將的關係也非常的好,岳王爺唯一一個沒有搞定的人就是張俊,但是問題是張俊這個人本身就是個爛人,他和誰關係都不好= =他誣陷韓世忠,和劉錡關係也極爛。

簡單點說,岳王爺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情商遠遠高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岳王爺最後被害,是因為趙九太不是個東西,趙九基本可以入圍有史以來最爛皇帝的積極候選人。 從一個出身河南普通農家的最底層的士兵到「曾不十年位至將相」 的人,僅靠著自己的武力和智謀就能做到?你以為是共產主義社會啊?

當然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你的情商智商有多高,你是個多有才的人,文武雙全,文韜武略天下第一,你遇到一個無底線的爛人上司的時候,你的日子就會不好過。


我族人能延綿5000年不絕,就是因為每當危機時刻就會冒出一些「不會做人」的人,硬是化腐朽為神奇把種子留下了。
第一個不會做人的是刑天,你說你領導都死了,族人的降了,自己頭都沒有了,還鬧什麼鬧?他就是不服了,這一不服就給炎黃子孫血液中留下「猛志固常在」的氣魄。
之後一個有名的不會做人的就是姜小白,你說夷人滅燕也好,狄人滅衛也罷,關你這個好吃懶做的老色狼什麼事?嘿!他偏要管,出人出力還不求回報,結果夷人狄人全沒了,我華夏人還在。
再後來淪為奴僕的勾踐,亡國滅家的張良,牢底坐穿的蘇武,匹馬西征的班超,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心不二的關羽,剛正不阿的魏徵,精忠報國的岳飛,清廉持正的海瑞,寧死不屈的文天祥……這一個個不會做人就是打不盡殺不絕。這個問題不單是題主疑惑,那一波波想征服中國的人更是疑惑,為什麼晚清都爛成那樣了,你等末等民族還不快快投降,為什麼還能湧現出一波波不會做人非要反抗還不怕死的人呢?為什麼全球的低等下人都會做人的當了奴才,這個民族就有那麼多不會做人的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永不放棄呢?為什麼這個民族就是殺不怕只要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能滿血復活呢?


不會做人?身居高位青史留名的人還要被人教做人?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中國的脊樑不會做人,難道中國的蛀蟲會做人?如果任由欺上瞞下、偷奸耍滑的人執政,中國早完蛋了。


你要相信世界上是有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的,他們的一切動力來自於理想,在理想面前其它一切都無足輕重。你口中的會做人,在他們眼裡可能毫無價值。
很多人曾經有理想,但是正因為你們這些人口中津津樂道的「會做人」而被逼到生活死角,最後變得和你們一樣,學所謂的「會做人」。而像岳飛海瑞這樣真的敢去為理想不顧一切的,自然會讓他們從心裡崇拜。
我就是其中一個。
可能讓部分人誤會了,補充一下,上面說的「會做人」是相對於普通人以提高個人生活水平為標準和目的而言的。但是我認為岳飛海瑞這樣的人,他們的「做人」標準和普通人不一樣。
就像某位評論里說的:日本人來了,有的當英雄,有的當走狗,你告訴我誰會做人?


岳飛死後,秦檜的高壓政策使得岳飛的形象難以被全面認知。在一心想要北伐的宋孝宗為之平反後,受岳飛後人編修的史料的影響,對岳飛的宣傳集中於忠、孝,奉為「忠義」封「鄂王」增添神話色彩,突出秦檜的反面角色避而不談與趙構的矛盾。

元朝由於是外來政權對前朝舊地實行安撫政策,而已經滅亡的南宋在民間又有感召力,因此這一時期岳飛的形象更主要在於其本身的悲劇性,淡化抗金的色彩。但由於華夷之辨的存在,儘管蒙元岳飛沒有廢止岳飛的封號,但又不會允許民間過分宣傳,因此岳飛的形象在此期間相對客觀公正。

明代由於外有蒙古威脅、內有流寇作亂,在這種環境下,岳飛的形象被官方與民間極大地提高。洪武九年,封宋少保鄂國武穆王,萬曆年間更是官方承認了岳飛的神明地位,尊為「三屆靖魔大帝」,各地都有官方支持建立的岳飛廟、岳飛祠,更有制度化的祭祀活動。由於明朝中後期奸佞當道、政治混亂不堪,一些士大夫也藉助岳飛神格化的形象,以宋言明。于謙、楊漣都曾借岳飛訴自己難酬之志。

到了清代,入主中原初期岳飛的抗金形象被清廷貶抑,雍正更是將岳飛移除「武廟」,同時以關羽代岳飛的策略,大建關帝廟以削弱岳飛崇拜,在文化思想層面打擊抗清思潮。而在乾隆開始,由於統治地位已定,岳飛「精忠」被刻意提煉出來,甚至塑造了一個明知必死,也要忠於皇帝的形象,軍事上抗金有相對淡化。清代更是多次重鑄秦檜跪像,將其欺上瞞下、隻手遮天奸臣的形象符號化,卻也遮掩了其漢奸色彩。

隨著近代在列強威脅下,民族主義的覺醒,無論朝廷還是民間,對於岳飛的宣傳又增強不少。到了袁世凱時期,更是「關岳合祭」,將岳飛崇拜提升到武聖級別上來。而民國時期,孫中山「五族共和」理念提出,戚繼光與鄭成功這兩位抗擊外國侵略的名將也被樹立起來代替成為岳飛為新的典型性「民族英雄」形象。史學界更是出現了將岳飛斥之為軍閥的言論(呂思勉)。

帶了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土淪陷,對於勝利與復土的渴望使得岳飛「還我河山」的悲壯口號響振華夏,國民黨將領常常以岳飛作為激勵軍心的榜樣。而在中共方面,岳家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的軍紀也成為毛澤東、朱德建設紅軍紀律的提供史料支持。

通過梳理就可以看到橫跨九百多年,岳飛的形象重點雖然根據當權者需求出現變化乃至貶抑,但只要民族處於危亡,對其的崇拜就會被更廣泛的民意推上頂峰。
追根究底,無論是抗金、精忠、蒙冤,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岳飛戎馬生涯,百戰不殆、力挽狂瀾、彪炳千秋的赫赫功勛。

戎馬二十年,岳飛的軍旅生涯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1122年到1129年,岳飛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四次參軍,先後隸屬真定府劉韐、平定軍、相州劉浩、投降派黃善潛、張所、王彥、宗澤、杜充。

見證了金兵鐵蹄下一路潰敗的孱弱宋軍,
經歷過平定城殺出重圍的浴血之旅,
看到了水患兵亂下,求生不得的父老鄉親。
劉浩麾下初露崢嶸,幸遇宗澤十三戰皆捷。
眼看著靖康之恥,面對趙構的轉進、黃潛善的避戰,岳飛憤而上書卻被逐出軍營。
北上大名府再度從軍,蒙張所器重「白身借補修武郎」,然而貶謫致死的張所、孤立無援的處境,岳飛只得率軍轉戰太行山,奔襲突擊斬獲敵酋。
宋高宗南逃江浙,留下宗澤坐鎮開封。宗澤積極聯絡各方抗金力量,岳飛從太行山區南下歸服,免于于王彥同僚生隙之責,在中原地區奮力作戰。
朝廷的消極政策,使得北伐抗金的大勢隨宗澤的抱憾離世而消散。繼任的杜充「殘忍好殺,短於謀略」,排除異己,自相攻伐,岳飛雖百般不願卻難以抗命。
1128年,金兵南下威脅建康,杜充借勤王之名棄開封南撤,飛苦諫不得。
馬家渡一戰失敗後,岳飛便脫離了暴戾無能的杜充,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獨立作戰的第二個階段。

杜充戰敗不久投敵,建康陷落,金兵南下,初生的南宋政權幾乎被趕下大海。岳飛率軍轉戰敵後廣德境內,六戰六捷,
金兵燒殺明州、臨安,岳家軍截擊常州,取得大捷。
後重新接受朝廷詔令,陸路進攻配合韓世忠黃天盪困敵,終於收復建康。

危機初解,南宋以岳飛等為主力平定江淮流域流寇亂軍,穩住局面。
1133—1134年,在岳飛提議與領軍下收復偽齊統治下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等州、信陽軍),如今的九省通衢之地。六郡得復,然而卻被朝廷限制休提北伐與收復汴京。
1135年,南平洞庭楊么之亂,穩定了襄漢之地大後方,為北伐確定了根據地。

此後的三次北伐建立在這基礎之上。

前兩次,朝廷詔令北伐卻限制目標,在岳飛得勝之時卻無後應而撤軍,致使中原舊地得而復失。

在兩次北伐之後,1137年岳飛上《乞出師札子》,其中將北伐的思路全局展現:

1、金國扶持偽齊是要以中國制中國,然後金兵從中漁利。為此,南宋可以離間劉豫父子,使其內部生亂,各路叛將倒戈,中原得以收復。
2、以襄漢為根據地,若出其不意據潼關之地,直取汴京、洛陽,偽齊統治薄弱,叛將倒戈,劉豫必然逃走河北。張浚、韓世忠北上必然擒獲。
3、如果偽齊堅壁防守,無可趁之機,宋軍進擊攻伐又難以運輸軍糧。那麼臣就需收兵,確保長江上游地區。按以往慣例,金兵勢必追逐襲擊而向南進軍,等待金兵到來,當率領各位將領或者挫敗敵軍的銳氣,或者等待敵軍疲乏。金兵謀利速戰速決,卻無法實現,必然會捲土重來。臣必定設下伏軍,攔截敵軍的歸路,敵軍小入埋伏圈我們就獲得小勝,大入就能獲得大勝,此後再妥善謀劃,進行下一步行動。假設敵軍看到我們進兵長江上游,合併軍力來侵犯淮河,或者分兵進攻四川路;臣便率軍長途挺進,直搗金兵的老巢。

可以看到岳飛的思路與八百年後的毛澤東《論持久戰》隱隱相符。

當年的金軍與日軍一樣,利於速勝而怠於久戰。
偽政權毫無主心骨,可威懾可離間以破之。
初期敵人勢大,若無良機只能防守,待到對方長驅直入,先挫其銳氣,再進行敵後作戰。
敵方越深入我們勝利就會越大,這便是南宋版的人民戰爭。

注意一下最後一招,跟解放戰爭中的劉鄧挺進大別山如出一轍:
蔣介石是攻陝北、山東,劉鄧從大別山直入荊漢、江淮之地;
金兵攻四川、江淮,岳飛從襄漢軍直插汴京舊地。

這就是調轉方向的翻版啊…

轉戰敵後華北、江南打游擊,建立中部根據地,歷史就這樣以鏡像的方式跨時空展現出來…

岳飛的第四次北伐,便將是上訴幾乎所有因素的總爆發:
剛剛政變完成的金國南下侵宋,趙構一味自保消極防守。金軍分兩路,西路攻陝西、東路攻安徽。
待金兵受阻,不顧趙構班師回防的命令,岳飛自湖北陸安揮師北上,十年間聯繫的中原好漢紛紛響應。此次派往河北的義軍首領負責在太行山區和河北、河東等路組織當地忠義民兵,在後方配合岳家軍作戰,北方許多州縣的民間抗金力量也紛紛揭竿響應,岳飛所部和由他聯絡的各地忠義民兵,對兀朮盤踞的東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六面包圍。

然而此時,朝廷詔命張俊撤出亳州,又下詔駐屯順昌的劉錡向江南調移。岳飛接連上奏,請求友軍支援,「伏望速降指揮,火速並進」,但一直未能盼到援軍。

沒有其他官軍策應的岳家軍全線出擊,郾城之戰、穎昌之戰、朱仙鎮破敵,將完顏兀朮逼入絕境。

然而,十二道金牌,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三年前,岳飛寫下《乞出師札子》,如今當初字裡行間的韜略中夾雜的隱憂終成千古大憾。

時人不懂岳飛,千年之後的今人又如何呢?

我原以為題目中認為岳飛不懂人情所以不應該傳頌的邏輯已經夠荒謬的了,然而高贊答案試圖將岳飛論證成既精通人情又兼具雄才的新英雄形象卻更讓人默然。

岳飛身後,各個時代的人們按照自己的需求將他和他的一生裝裱起來,或忠君或大義,乃至軍閥或者屠夫,岳武穆泉下有知也萬萬沒料到後世還給他來了個精通世故的評價。多年前的《新三國》為了表現人性化的曹操,於是便安排了路邊解手的片段,知乎的諸位為了告訴你岳飛有多麼偉大所以論證了一番他如何也精通世故。

當深入了解岳飛一生的波瀾壯闊與閃耀千年的雄才大略的時候,才知道這種論調無非是以麻雀之心揣大鵬之腹、皇帝的金鋤頭而已…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小重山》


狗屁!

官場險惡,血雨腥風,能做到副國級,省部級的,都是人精里的人精。

人精里有沒有胸懷天下的?人精里有沒有心繫百姓的?人精里有沒有捨生取義的?人精里有沒有大公無私的?

有,不但有,而且有,簡直太特么有了!

難怪有些人自己成不了人精,還有臉說岳飛、說海瑞,嘲笑英雄,臭不要臉,這些人不但智商低,而且格調還低。

狠斗私字一閃念,靈魂深處鬧革命,NND!


題主最大的問題就是將現代人崇拜「人生贏家」的思想接受得太徹底,以至於認為它是一套應該應用於所有層面的普世價值。

站在我們現代社會的個人層面,為了自己有一個良好的交際圈,為了我們在發展道路上多一些朋友少一些敵人,我們非常推崇「會做人」這種價值觀。我們推崇何炅的靈活應變,推崇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情商高到全世界都是我朋友的人生贏家。這沒有錯,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做人」是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但是題主,你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下到基層公務員上到國家領導人都是一群只關心自己的前途而無節操地踐行「會做人」這三個字的「人生贏家」,你覺得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歷史推崇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圓滿而八面玲瓏的「人生贏家」,歷史推崇的是舍小我為大家的忠臣良將。

也許對個人來說,並不是人人都要有舍小為大的英雄精神,不作姦犯科就不錯了。但是對歷史國家社會來說,推崇的必然是岳飛海瑞這種英雄。

最後關於他們會不會做人這一點。題主你覺得不會做人的人能「位至將相」?不會做人的人能從小縣官干到京官?他們不是真的不會做人,而是選擇了「不會做人」。

他們是以自己的人生變得坎坷為代價,讓國家的路走得更長遠。

難道你希望看到海瑞出一本《從縣官到京官——海瑞的為人處世之道》這樣的書?


你這做人兩字,怎麼那麼大排檔簽子味兒


海瑞把胡宗憲的兒子暴揍一頓,之後胡宗憲還拿海瑞沒轍。他這政治情商比諸位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題主說的「不會做人」,應該改為「不『想』做人」。


這問題……

這書看起來對文言文要求有點多,換一本。

這本吧:

還有這本:

看完書,這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書,還是自己看的記得牢,理解深。靠別人轉述概括,太懶了,即使知道也不會全,記不深。


建議題主先動手指頭搜一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93491/answer/2002654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59572/answer/46826507
以下為引用
---
說岳飛過於剛直以致不知變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和同僚關係不好,大概是現代人對岳飛最容易有的誤解之一。
我不太清楚這種誤解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眼看著越來越流行的。也許很多人在敬仰一個衛國英雄、特別是最後結局是悲劇的英雄的同時,也會自動憑著想像給他打上「脾氣太直」「不知變通」的標籤——不然他怎麼就死了呢?也許是這個年代袁騰飛這號的「良青歷」太多了,而一個誤解一旦在公共媒體平台上說出,就如同墨汁落入水中一樣,花多少力氣都不可能再完全澄清。

但實際上,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願意把目光從岳飛這個焦點人物身上移開,去認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時代抗金名將和大臣的生平的話,就很容易發現岳飛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當時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包容性遠比今人憑傳統印象想像的高,與同僚的關係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換句話說,歷史上真實的岳飛是文武雙全,戰功卓著,軍事才華突出,為人剛正,私德近乎完美;但絕不是「不容小人」,更不狂傲,政治敏感度也不低。相反他政治眼光遠大,政治嗅覺也極為靈敏;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獨立領軍後更是溫和、恭謹而且謙遜低調到了幾乎有些自我壓抑的程度,所謂的「循循如書生」「時人至今號為賢將」。——這是當時人對岳飛的評價,也是迄今為止主流的對於岳飛為人的評價。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本來是主流的觀點儼然要成了非主流了。

我估計上述觀點和描述恐怕會有很多人懷疑甚至覺得可笑,大概還免不了逆「還原真實歷史」「把神變成人」的大潮而動「神話歷史人物」的嫌疑。所以誠心希望抱持這樣態度的人,在笑過之後,也能有一點耐心把下面的證據看完:
-------------------------------------------------------------------------------------------------------------------------------------------
說到情商,當然主要看人際關係。歷史上的真實岳飛,基本是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都協調的很好。——比如在和武將的關係上,岳飛和方面大帥如吳玠、韓世忠的關係都非常好,甚至和二線將領,如劉光世手下的悍將酈瓊關係也非常好。——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和酈瓊是同鄉同時岳飛本人又有勇名,酈瓊作為武人容易對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在1134年岳家軍收復襄陽六郡的北伐行動中,劉光世本來是被朝廷詔令配合岳飛作戰的,但劉光世發揮向來的光榮作風,直到詔書已經下了一個多月、岳家軍已經收復襄陽六郡後,才打發酈瓊帶著人馬姍姍而至。然而岳飛不但不計較,反而上書請朝廷在犒賞此次軍功時,優先獎賞劉光世軍。於是劉光世覺得挺有面子,酈瓊也從此對岳飛心服口服。

順便註解一下:所有這些和岳飛交好的武將,本身基本都是性格強硬脾氣暴烈,從來不怕得罪人的主。搞好和他們的關係也決非易事。比如據史料載是當時武人中罕見的州學生出身的酈瓊,其實在當時已經屬於和上司和同事都處的不錯的武將了,但是和同為劉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卻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終在張浚、張俊的乖張措施催化下,於紹興七年發動了淮西軍變、帶著劉光世軍數萬人馬投敵;

還有吳玠,他和岳飛一樣算中興諸將中的後起之秀,加上本人所處的川陝戰區遠離南宋中樞,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極深脾氣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時的名將沒什麼交往,但唯獨對岳飛青眼有加。——如果說一般的書信往還屬官往來,還可以解釋成戰區鄰近、或者岳飛本人習慣經常致書各大帥問候致禮的話,那麼因為自己派去的屬官回來報告說岳飛軍中沒有歌女侍妾,宴席冷落的難以忍受,便立馬給岳飛送身價創了南宋一代人口買賣最高價格紀錄(兩千貫)的士家出身美女外配豐厚嫁妝,就只能理解為本人也風流倜儻的吳玠對岳飛的盛情了。

轉變比較明顯的韓世忠,一開始因為岳飛三十二歲就達到了自己四十歲的成就(建節,也就是獲封節度使的榮銜)一度很不爽岳飛,岳飛每次給他寫的問候信都統統不回復,直到岳飛平楊幺後主動送了他一艘車船才哄好。不過送車船之前他跟岳飛的關係,也已經算老韓的人際圈中不錯的了,因為他和劉光世的互相看不順眼已經到了要領兵開片、然後勞動皇帝和百官親自出面勸架、勸和了還要宰相帶群臣拜賀的地步。而和他是雙重兒女親家的張俊,與他芥蒂深到在紹興十一年陷害他謀反的時候可以連眼都不眨一眨。

就是這麼一幫神仙都犯愁的大爺,岳飛卻能與之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和公事上的合作關係(岳飛給韓世忠送過李寶、給吳玠送過本部二次北伐時攻下的陝州,紹興十年和吳玠的弟弟吳璘也有過軍事上的良好合作),這個人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到底怎麼樣,不言自明。


PS 說到和武將的關係,有人也許會說同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岳飛不是就不能搞定么?這個人岳飛確實是沒搞定,但是岳飛搞不定的人,別人也不可能與之相處好。——前面說了,張俊和韓世忠是雙重兒女親家,但紹興十一年秉承秦檜的意思下手誣陷韓世忠謀反、破壞楚州城防的時候,他乾的非常起勁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而出面搭救韓世忠使之免於被誣陷的,是當時還在秦檜拉攏之列的岳飛;另外張俊和另一位中興名將、同時也是趙構寵臣的劉錡關係也極差。原因是紹興十一年兩人同赴淮西作戰時,張俊因為不爽劉錡,竟然派部下士兵化裝成土匪去劫掠劉錡的營寨,劉錡識破後當著張俊的面手刃了他的部下,並聲言「有話去朝廷上說,我是朝廷官員,怎麼能和你手下的刀筆吏對質!」兩人公開撕破了臉。還有紹興七年其實算被張俊提拔打撈過的王德,最後也和張俊反目成仇,獨立領軍後對張俊毫不客氣,張俊求他辦事兒連點都不點。


——然後再看岳飛和文臣的關係。
說到這點兒前需要先要說一下當時武將和文臣的關係。其實當時的重要將領,大多都屬於「我上面有人」的。
比如趙構登基之初的重要將領辛道宗辛永宗兄弟,是趙構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
三衙宿將解潛,是高宗朝兩度為相而且官聲人緣都不錯的名臣趙鼎的人;
而戰功僅次於岳飛、雄鎮上流的川陝戰區主帥吳玠,是同樣兩度為相的重臣張浚的人。如果沒有張浚及其心腹幕僚劉子羽的賞識和支持,吳玠大概早就被自己的頂頭上司、吳玠之前的西軍宿將曲端玩死了。

不過,「上面有人」也從來是把雙刃劍: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順風順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麼屬於其班底或者說圈子的將領也不免跟著吃掛落。——吃掛落這事兒辛氏兄弟和解潛都沒跑掉,但最明顯的還是吳玠:紹興七年淮西兵變後,宰相張浚及其親信、同時也是吳玠好友的劉子羽都被追責處罰,吳玠當時的權力也已經受到了來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書請求以繳還節度使的榮銜為交換,保劉子羽免罪,卻被朝廷駁回。吳玠自己也解讀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議將成,高宗無意恢復,所以心灰意冷縱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然而起自卒伍、本來沒有任何官場後台的岳飛在這上面卻是個例外。例外就例外在他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從來沒因為宰執大臣的更換而受到影響。原因倒也很簡單:因為從朱勝非、呂頤浩開始到張浚趙鼎,再到也是宰執大臣級別的王庶,紹興初年南宋的幾乎所有中樞重臣,全都對岳飛極為賞識和信任,都把他看做是未來舉國北伐最合適的統帥,也都在他進行軍事行動甚至政治建言的時候,給了有力的支持,當然也替他在趙構面前說了不少好話。比如岳飛紹興初赴江西平定內亂,有薛徵言等人舉薦的功勞;紹興四年要求出兵收復襄陽六郡的建議被採納,是趙鼎大力支持的結果;紹興五年平定楊幺,如果沒有張浚壓下幕僚呂祉的非議,也會有麻煩。

而所有這些大臣看重岳飛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本人才幹出眾,經常能給統御他的文官掙臉(比如張浚紹興五年帶著岳飛平定了南宋數次圍剿都未能搞定的楊幺);但更重要的,是岳飛基本是當時所有大將中最「三好學生」的。——不但所有的朝廷詔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執行,叫幹什麼幹什麼,而且也不騷擾地方,也不和屯駐地的地方官亂掐架相反還處的挺好;也不和其他大將打架;也不虛報戰功;也不替自己的親信和親屬亂要官職封賞(當然更不替自己要);率軍征戰時朝廷給予的便宜行事的權力,一旦軍事行動結束也主動繳還;甚至給朝廷上報說我的屬官名額多了,請考慮裁減一下人太多了不好。

這些舉動也許在現在看起來沒什麼,因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將」好像就應該是這麼個范兒,天經地義一般;但在當時,宰執大人包括其他文臣們可不會這麼看,他們會覺得這些舉動豈止是三好學生,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寶貝。因為當時的歷史情況,是大將們打著滾為自己討賞就算了,吃空額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時候調不動或者找借口避戰(比如劉光世和張俊),一旦沒糧的時候就跟地方官和財政官員打架(比如吳玠曾經為錢糧緊張的問題,一口氣殺過數個負責錢糧轉運的官員。甚至還想殺掉中央任命的轉運使,後來被幕僚勸阻才罷手。)甚至直接揮軍攻城搶錢搶糧,以及為了互相看不順眼的私人恩怨就領兵開片(比如劉光世和韓世忠)這三條。

不過這裡需要強調一下的是,以上這些行為,雖然讓宰相大人們大感頭疼,但在當時、甚至在整個的古代中國,都是非常常見的狀況。——現在的人往往因為對歷史細節了解不夠,就拿現在的制度約束去想像古時狀況,總以為現在的軍隊有紀律約束,和民事民政系統界限分明,古代就應該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那麼這些大將就是軍閥這些軍隊就是私軍。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軍隊是軍閥部隊還是中央統御,要看制度架構和執行情況,要看錢糧甲仗、包括重要職位的人事任免權力在誰手裡,而不是看軍紀具體如何和軍頭之間亂不亂斗。——否則拿後兩條卡的話,你會發現從上古時期直到民國,中國的軍隊基本都是私軍都是軍閥~ 這就亂了套了。另外,古代的通訊條件遠遠不如現在,所以很多制度的執行力度到底怎麼樣,也不能簡單的和現在比。
總而言之,文官們最頭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沒有啥明文規定可以執行,或者已經司空見慣管都不知道從哪兒管起的事情。所以當岳飛展現出完全不同於其他將領的素質時,這些在戰亂年代被武將們折騰的夠嗆的文臣們對岳飛會是什麼態度,也不難理解了。

當然岳飛攏住這些大人們的手段也不僅僅是這兩條。比如當領導tz或者平級的同事表示岳飛啊我這有個人不錯想放你那兒鍛煉鍛煉的時候,岳飛也基本是畢恭畢敬照單全收。收了以後發現有的人特別能幹(比如後來長期負責岳家軍錢糧轉運的王良臣,本來是趙鼎的人,後來被趙鼎支配給岳飛)當然給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發現是人渣,也一般不會明著出頭打擊,而會讓自己認識的台諫官員出面把他彈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勝非大力推薦非要塞給岳飛不可的盧宗訓就是這麼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開罪人。
對了,說到彈劾人的話,岳飛當時在朝中結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員,還包括諫官系統的很多人(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岳飛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薛徵言在當時稱得上言官領袖,對岳飛助力極多。)


說完情商的問題再說政治覺悟——岳飛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極為謹慎的,而且還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極為準確的判斷力。
關於政治敏感,最經典的體現當然是岳飛對待「迎還二聖」這個口號的態度上——當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欽宗之子、動搖趙構統治合法性的圖謀後,岳飛不但從此在公開場合和奏章問對中絕口不提「迎還二聖」,而且連對欽宗的稱呼也成了「天眷」。他對政治的敏感性、乃至對君主也就是趙構的心態之認識有多深,明白人自能由此窺斑見豹。

而岳飛在政治上的謹慎、低調和包容性,則主要體現在三件事情上:
一是岳飛絕非耿介剛正到不能容人的愣頭青,更不是只知道喊打喊殺、聽到任何持重態度就要發火跳腳的「鷹派」;恰恰相反,具體意見、方略上的不同,從來不會影響到他和別人的私人關係。——比如和岳飛私交最好的宰相趙鼎,實際在當時是主和派(這裡特別提一下,趙鼎這樣的才能算主和派,秦檜不能算。他正確的標籤是帶路黨。秦檜本人及其親戚比如鄭億年與金人、偽齊的密切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和議渠道,是秦檜在南宋朝廷立身的惟一資本。否則以秦檜的資歷和才幹,他本來根本不可能進入中樞),而不是主戰派。即便不論紹興七年、八年間突然反對北伐、甚至支持秦檜聯絡和議的舉措,趙鼎在戰略上也是主張持重、相對保守的。但岳飛恰恰和他私交很好,可見岳飛並不是毫無包容性的人。

二是岳飛對朝廷的大政方針其實從來都是尊重為主,即使提意見,也是在重大事情上、在朝廷主動徵求意見時才有所表達,並且極其注意表達方式。這一點對集中的體現在岳飛在1138年第一次紹興和議中的表現上:當時岳飛確實在朝見時當著趙構的面表達了不支持和議的立場,最後還上了一道其實是表北伐決心的賀表,並且力辭和議後趙構給予大將們的封賞。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寬一點兒,看一下當時其他大臣的表現,就會發現岳飛的反應其實已經相當溫和了。——在連趙構的親信、向來八面玲瓏見風使舵的楊沂中都忍不住當面對秦檜表示反對和議的情況下,岳飛沒有像韓世忠一樣直接準備派軍士扮成土匪劫殺宋金使臣以破壞和議;沒有和很多文臣——比如胡銓、李綱、胡庄、朱松(朱熹父親)、張擴、凌景夏、常明、范如圭、方庭實、賈庭佐一樣指著趙構和秦檜的鼻子罵的他們狗血淋頭;甚至沒有直接、公開的指責過秦檜。只有一句措辭其實很溫和的「宰相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根據王曾瑜先生的分析,也是沖著當時地位比秦檜高、和自己的私交也比較深的趙鼎說的。——實際上,大概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還有學者寫論文論證岳飛的「忠」是愚忠時,擺出來的主要論點之一就是指責他在紹興八年宋金第一次議和時沒怎麼抗議,和胡銓這樣公開要求斬秦檜公開說趙構負天下蒼生,還有韓世忠這樣要以實際行動破壞和議的一比,太不給力太「明哲保身」了。

三是紹興十一年岳飛被罷兵權任樞密副使後,趙構曾特地下詔令他朝見立班時站在當時的副宰相(參知政事)王次翁之前,「詔參知政事王次翁序位在岳飛之下,以飛階官為少保故也」,但岳飛卻主動上書「請班王次翁之下」。——為什麼?因為王次翁不光是副宰相,還有個身份是秦檜的心腹黨羽。岳飛當時謹小慎微到了何等地步,對秦檜等人的認識又如何,看要錄里這一條記載也能看出來了。

所以不必奇怪,當紹興十一年秦檜開始秉承金人旨意著手摧毀南宋的國防力量時,他一開始找上的不是兀朮指名要清除的岳飛,而是韓世忠。——因為就像真。人渣張俊,把韓世忠、劉錡甚至後來的薛弼、王德都掐了一圈得罪了一圈,也找不出岳飛什麼岔子,只能在心裡默默嫉妒懷恨一樣,秦檜同樣也找不到岳飛明面上的把柄。但是韓世忠紹興八年想玩暗殺毀掉他的議和大業,還有不久前上書反對和議、等秦檜質問又栽給解潛的滑頭,秦檜倒是印象很深。而對於岳飛,秦檜當時最深的印象,大概不是後世人眼裡天經地義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這小子居然在紹興八年的時候都沒跟風罵過我」,是「兀朮信里的條件還沒說死,官家到底怎麼想的也還沒定,我先試試這個人能不能為我所用能不能徹底轉性,然後看兀朮和官家的態度再說」。
所以當秦檜準備誣陷韓世忠謀反時,他在明知岳飛和韓世忠關係很好、而張俊則一直嫉妒岳飛的情況下,仍然派了岳飛和張俊一起去巡視楚州。而如果不是岳飛堅決不肯參與陷害韓世忠,也不肯阿附和議;如果不是他的軍事才華和年齡優勢(岳飛是當時中興諸將中最年輕的,即使楊沂中、吳璘這樣的小字輩二線將領都比他年長一歲)已經嚴重威脅著金國的生存、以致當時實際秉持金國軍政大權的兀朮要點名清除掉他;如果不是他的君主趙構是個古今中外歷史上都少見的奇葩、一定要放著大好局面不要只求偏安江南還一定要得到金國的冊封才覺得安心的話,那麼這段歷史,岳飛這個歷史人物的最終結局,十成九的可能會是另一種樣子。
--------------------------------------------------------------------------------------------------------------------------------------------
以上貼了一段舊文。稍微改了些行文,略有刪節。文中列舉的所有事實均可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等史籍中找到原始記載。


最後忍不住再說一遍:歷史上真實的岳飛,確實有著中國文化傳統中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但絕非剛直耿介到不知變通的迂腐之人。如果歷史上的岳飛真的如此,那麼他根本不可能從一個出身河北普通農家的最底層的士兵「曾不十年位至將相」,更不可能組織出四次北伐立下不世之功。——因為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即使是戰爭頻仍的亂世,僅憑武功和私德就想坐到這個位置、做出此等功業,都是不可能的。上文論述時所提到的酈瓊、曲端等人,或者還有王彥、劉錡、韓世忠等其他南宋中興名將,就都是某種程度、某些方面上的反例。

---
看了一下問題下面的答案,沒有我滿意的啊,乾貨都太少了,大家都是從大框上來說的,什麼海瑞那一套不適合官場理念什麼的,我覺得都沒答到點上,其實海瑞是有他在官場上作用的。我來試試答一下這道題。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我先來說一下我的答案,一、因為張居正看清楚了海瑞在大明官場中的定位。二、二人執政理念過於不合。
關於海瑞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之前得朋友們已經說了太多了,我就不贅述了。海瑞這樣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場上的結果:海瑞的剛直一直被作為一種武器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用來反對政敵。


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的真相要由歷史本身來回答,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在海瑞的這一輩子中,曾經有兩個人重用過他。
第一個人是,徐階,隆慶元年,海瑞被釋放出來,之前因為他在嘉靖四十四年上的那一道著名的奏疏《治安疏》而被關押。在嘉靖死後,海瑞出獄,首揆徐階提攜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在做了大理寺右丞之後,海瑞上了一道奏疏,內容很值得人玩味。
奏疏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徐階成為了首輔之後,天下大治,一派欣欣向榮,而次輔高拱狡猾兇狠,才能平庸,不足以勝任內閣大學士,而且高拱指使抓牙搬弄是非,海瑞認為應該罷黜高拱。
當時的朝堂之中徐階和高拱的對峙已經勢成水火,在這個關鍵時刻由全國道德模範海瑞先生的一道奏疏開始炮轟,再合適不過了,史料中沒有記載,海瑞此篇奏疏是受人指使還是出於本意,但這篇奏疏的效果是,朝堂之中大量嘉靖朝遭罷黜隆慶朝受徐階提攜復起的言官集體出動,瘋狂攻擊高拱,最後導致高拱致仕。
第二個人是,隆慶皇帝,隆慶三年,海瑞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糧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在我之前的一個回答之中曾簡單的介紹過明朝地方總督巡撫的制度,海瑞這個官職具體管轄什麼呢?應天巡撫下轄應天、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十府,另外還海瑞還負責總督杭州、嘉興、湖州三省祱糧。管了大明大半個糧倉,這個職位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為什麼說海瑞此次升遷是出於隆慶的意思,因為此時的徐階已經致仕,高拱因為之前的奏疏事件和海瑞有仇,張居正尚出於蟄伏期,所以我認為,此次人員調動非常有可能是出於隆慶皇帝的授意。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隆慶為什麼要提拔海瑞到這麼一個重要的職位,讓我們看一下之後的事兒就大概能明白了。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期間的具體施政手段在這裡就不細講了,他將他的執政理念統統的落到實處,制定了許多不近人情的條款,其中最主要的是退田,直指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階。曾經有這麼個錯覺,大家都認為徐階鬥倒了嚴嵩,就自然而然的將嚴嵩和徐階套入了和珅劉羅鍋模式,認為嚴嵩是巨貪,徐階很清廉。其實嚴嵩的地產只有徐階的十七分之一,此時的江浙一帶就是以徐階為首的士紳階級把持,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海瑞的到來狠狠的打擊了他們,徐階的弟弟被逮捕,部分田產被退還。
這件事兒大家看懂了嘛,隆慶三年是隆慶皇帝迎他的老師高拱回朝的前夕,海瑞就是隆慶插在江浙打擊以徐階為首的士紳集團的一把利器。只要海瑞還是之前的那個海瑞,隆慶就達到目的了。
(在這裡多說兩句後話,高拱回朝之後沒過多久,發現了之前徐階派攻擊海瑞的奏疏,順道免去了海瑞的職務,此時的海瑞對於當朝者,已經發揮不了作用了。)
從以上這兩個故事我們能看出來,海瑞在嘉靖四十四年上治安疏成名之後,所有都知道他是怎樣的一種性格,怎樣的執政理念,同樣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利用他的方法,這時候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定時炸彈,甚至你是提拔他的恩人,他之後也有可能會炸了你,你說張居正之後會用他么?


第二點,張居正和海瑞的執政理念過於不合。之前的答案講的過於泛泛,大多指講了個概括,在這裡我會具體舉出兩個例子,來說明張居正和海瑞之間的矛盾。
首先是海瑞的那道天下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海瑞在這裡怎樣罵的嘉靖,卻忽略了海瑞在這道奏疏里也是有自己的乾貨的。海瑞對於革除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
以上節選自《治安疏》倒數第三自然段,注意一下這句話,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屯田、運鹽應該恢復徵收實物,來充實邊防軍隊的儲備)。看到這兒大家就明白了吧,一條鞭法的核心就是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在這裡說一下,一條鞭法並不是張居正首創,早在張驄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這簡直就是和張居正的改革對著干啊,張居正能用他么???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海瑞和張居正的書信往來,隆慶六年高拱被張居正放倒之後,海瑞曾給張居正寫過一封書信,委婉表達了自己想要為國效力的意思,張居正是怎麼回復他的呢?
張居正回復說:「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仆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愧焉。」
翻譯一下:「國家大法在您那地兒早不靈啦,您突然嚴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謠的開了鍋啦,聽眾也被搞迷糊了。我不小心佔了國家要職,只是有份兒在廷上說兩句,不能替朝廷給您發金牌,趕走那些蒼蠅似的議論,深感愧疚挖!」
我了個擦,張居正這話說的,真是有點過於陰損和虛偽了,明明批評了海瑞一頓,還說的海瑞一點脾氣也沒有,諷刺之情躍然紙上。
其實二人的執政理念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都痛恨貪官污吏,反對士紳兼并土地,但張居正已經明確指出來了,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這說明張居正認為海瑞那套洪武時期的嚴苛制度放到現在這個已經被潤滑油弄的從上到下油膩不堪的大明機器上,已經不適用了。

總結一下就是以上兩點,一是海瑞本人作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當槍使的性格讓張居正很不安,二是因為治國方略實在是不相同不融洽,所以張居正終生不用海瑞。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各位同好拍磚啊,嘿嘿。
編輯於 2015-05-0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在中國,有些人覺得會做狗,會做狼,做畜生。才算真的會做「人」。
啊呸


從來只聽說過古人流芳後世靠的是立德立言立功明理明知明教,至不濟也是個世事洞明……
你硬要說要靠會看眼色會來事會做人才能青史留名,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啊?

推崇岳飛海瑞等,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不屈於世俗的錚錚正氣,而不是生了一副見主上風頭不對就到處亂擺的軟骨頭,他們永遠敢於維護心中不滅的世間公義,哪怕世人笑他們「不會來事」,因為他們裝的事從來不是個人的榮辱。
而歷史,就是要用來洗刷他們生前所受的不平和冤屈,還其本來應得的朗朗清清一世名,不負忠臣良將熱血滿腔報家國。

而且你說他們不會做人……我覺得還是先好好多看看幾本史書細讀其生平再下結論吧,反正我覺得在南宋初年明朝中期那種局面還能立下一番功業,這能力這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的能耐亦非尋常人可比。
明朝崇禎年間老百姓之間信息交流不通聽信其叛國之言午門爭食袁崇煥之肉還可說是歷史的悲哀,而到了二十一世紀還要往忠良身上潑髒水那就真的是不該。


岳帥我不了解,根據目前知友的回答來看,他還真不是那種臉譜化的「剛正不阿」形象,我只想說一下海瑞。
海瑞的政績是很精彩的,稍微了解一下他的履歷,就會發現他破過冤案,治過河,都有不俗成績,像這樣和官場格格不入,又沒有個進士頭銜,卻還能步步高升,底氣就是他過人的政績,即所謂「精熟吏道」,要知道,明清時期基層全部被吏員把持,許多進士新瓜蛋子們只能被他們擺弄的暈頭轉向,海瑞在做地方官時卻能把他們壓得死死的,才能絕對不差。可遺憾的是,現在的人似乎只記得他種種「窮酸」行跡,以此為談資。
像這樣的人不可能傻,之所以故意擺出一副和全官場作對的態度,我想更可能是個成本問題,行政成本問題。
海瑞有一個例子給我印象極深,就是他在南京應天時,從地方上交中央銀子到戶部,按過往的「潛規則」,戶部大小官吏要收「部費」,海瑞一分不給,而且寫信給戶部長官,質問他們是為公還是為私,話說的極其難聽,戶部只好乖乖收下。
看上去很傻吧,不就是一點小錢錢嗎?我們看聰明人是怎麼做的:
崇禎年間,陝西鬧大旱,朝廷下撥10萬石糧食,在京城,「按慣例」扣下一半,到我大陝西的地方官員再「按慣例」再層層過手。最後災民領到的是五千石,二十分之一。
大家夠聰明吧?但是這個集體行為蠢不蠢?
行政成本竟然是規定的二十倍,多餘的十幾倍從哪裡來?羊毛出在羊身上。向刁民們要!
你要知道,現在國家層層撥款,被人層層貪墨還一片罵聲呢,當時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更低下,官僚轉嫁到他們身上的負擔是合理額度的十幾倍,不反真是出鬼了。
事實上,我大明滅亡原因的重要原因之一「沒錢」不是真沒錢,而是花一倍的錢,只能幹二十分之一的事情,如此國家,不亡何待?
我大膽猜測,海瑞之所以如此特立獨行,就是因為預見到這種可怕的將來,但他也不可能突然腦洞大開想出什麼「三權分立,互相制衡」來,他也只能從他所學的儒家經典中找出路,那就是「聖人」。
儒家的歷史觀是極為看重「聖人」的,不僅指孔子,上古聖王諸如堯舜也算,之所以叫他們聖人,是他們懂得「教化」。海瑞除了走這條把自身樹立為典型,妄圖「教化」別人,清一清風氣的聖人之路外,別無出路。結果也未能如他所願,他一生也只能淪為上層官僚互相傾軋的工具,一個被人供起來膜拜的木石土偶。
我之所以這樣揣測,是因為海瑞是鐵杆的儒家士大夫,而儒家思想黑點無數,但可取處「重民」思想恰恰是現在高喊著「星辰大海」的兔小將都比不上的。就像辜鴻銘對清末為了搞新政,加大對百姓的盤剝所發出的感嘆一樣:「家家都唱愛國歌,幾人能唱愛民歌。」
儒家思想的「重民」到處都是,我那會兒看書都快看吐了,當時我嗤之以鼻,至於說一些是個正常人都知道的道理嗎?還翻來覆去地說個兩千年。
但年歲及長,不由從中感悟出許多悲涼來,一個是個正常人都知道的道理,一個被說了千八百遍的道理,卻還是攔不住一大批掌握權力就感覺自我良好進而利令智昏的人,前赴後繼作死,其中還不乏一些「聰明之主」。譬如嘉靖。一個專制國家,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像嘉靖這樣,不好好乾活,專玩心機,耍小聰明的君主。
常見知乎有人對《大明王朝》里嘉靖的那一套「長江黃河」歪理讚賞不已,其實全是放屁。再怎麼逼逼,目的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嗎? 自己修道煉丹,為了提取年輕宮女們的經血,就想法折磨得她們形銷骨立,逼得她們鋌而走險,差點把他勒死在床上。之後還是不長記性,在宮賬里和妃子們玩火,把永壽宮燒光後,不顧國家財政艱難,在建三大殿的同時逼著要重修永壽宮,連一貫逢迎的嚴嵩都反對,站出來逢迎的,是反對嚴嵩的徐階。嘉靖管什麼嚴徐爭鬥?那套「長江黃河」背後的歪理就是:不管你們是誰,都得圍著朕轉!
別說之後的現代政治理論了,這套歪理連韃清的雍正的「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都不如。身為君主,不好好乾活,耍權術手段心機逃避責任,做甩手掌柜讓臣子們爭鬥 ,做不到「一人治」,享受起來倒是不遺餘力,以天下奉他一人之身。上失德,下失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帶動著整個明代上層都奢侈糜爛,不管是嚴是徐,哪個乾淨?
像這樣的皇帝,早就該被狠狠罵一頓了,只恨海瑞沒有武侯罵王朗之才,讓其栽於龍床之下!
不說了,好像跑題了……


在知乎上大部分是普通人。
舉個栗子,山東刺殺辱母案件。如果是海瑞在,不收你錢,在他的管轄範圍或是他知道了他可能會賭上仕途甚至身家性命為知乎精英要回一個公平,無他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岳飛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