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及政府單位是否對漢服採取漠視態度?
為何官方組織不助力漢服復原運動?
看了下目前的答案,幾位高票答案把「漢服運動」自身存在的問題批得差不多了,但有一點始終沒明確地點出來,那就是這個問題問得本身是有問題的,首先得問,政府為什麼要扶持漢服推廣?
官僚機構的特徵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在有利益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得利的期待明顯高於可能的風險,官僚機構仍然會傾向於不作為。那麼題主請告訴我,政府和TG黨組織積極推廣漢服有什麼好處?
如果題主認為你的第三問中的「大漢主義」就是好處,那可以明確地說,你這個看法是完全不成立的,所謂大漢主義我搞不清楚到底是啥,但怎麼看怎麼覺得一股民族沙文主義的臭味,而且還是建立在血緣民族主義基礎上的,這跟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截然不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進程,從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以來,更接近於法國式的政治民族主義,也帶著較為明顯的德國式文化民族主義的特徵,唯獨血緣民族主義的特徵自光復會勢力衰落後基本就不存在了。在中華民族概念下化多民族國家為實際上的單一民族是很多人在理論上的追求,也是有成效的實際政治過程,改開以來的一系列失策(當然根子在建國時的共產主義理念上),幾個人數較多的民族其民族自覺性已經被極大的激發了出來,民族主義成為TG正在玩的一個危險火把,這時候搞什麼大漢主義簡直不但是反歷史,也是反現實,概而言之,自尋死路。
所以題主的第三點完全不成立。進而,這個問題問得就很蠢。
首先擺明立場,我本人沒一件漢服,也沒以任何形式參加過漢服運動,但我內心是支持的,從心理上講和少數民族重構自身文化之心理無甚差別。題主的問題,我覺得確實問的不好,應該改成這樣:
中國官媒及政府單位為何如此漠視漢服而同時重視少數民族服飾?為何官方組織不助力漢服復原運動卻助力於構建及宣傳少數民族服飾?漢族凝聚力增強,對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在這種漢少對比的提問模式下,我們才能看清楚這個問題的本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好壞」問題,亦不是簡單的「復興傳統文化」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嚴重「弱干強枝」的雙重標準問題。
當今中國,漢族民族意識被刻意打壓,而政府的許多所作所為,卻大力助長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就連許多民族意識幾乎消亡,可以被認為已經基本漢化的民族,也在這種氛圍中滋生了構建民族符號、強化與主題民族間差別的想法,比如各種少數民族語言的「復興」、民族分裂勢力、極端宗教勢力的崛起(後者因為恐怖主義等原因才逐漸被政府所注意並控制)等等。例如,自某久經考驗上台以來,新疆的清真寺由兩千多座增加到兩萬多座,增長了近十倍,穆斯林的人均清真寺數量超過沙特...這種優待換來了什麼呢?現實就是明證。
這就是漢服運動的大背景。可以說,當今中國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是漢服運動逐步壯大的催化劑。
這就是天平的兩端,漢族民族意識的增強是對少數民族民族主義增強的一種自平衡反應。任何無視這種大背景的批判,妄圖單方面削弱漢族的民族意識,都會讓本就極不平衡的天平更加向一方傾斜,結果無非是整個體系的崩潰。。。
另,現在中國的現實是,漢族大部分沒有民族意識(漢族中具有強烈民族意識者所佔比例遠小於少數民族中具有強烈民族意識者的佔比)。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高,在長期不平等民族政策壓迫下已經逐步麻木的漢族平民,崛起其民族意識,並依託於某種事務(如漢服)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任何暗示漢服運動會破壞民族團結、造成國家分裂的人,若不是夸夸其談民族團結的君子劍,恐怕就是自身的地方民族主義思想在作怪吧。
好吧,回到問題中來,以目前的形勢,結合漢族民族意識恢復之程度,綜合來看,漢服運動由民間自下而上逐步進行,而政府不加以阻止就行了。
實在看不下去了,先聲明利益相關:同袍,復原黨。
首先,這件事情上政府做的是對的。
本來政府就不應該過多干預文化。
(為最近被不可視境界線管理局封印了力量之源的二次元宅們表示同情。)
如果哪一天政府旗幟鮮明的聲明了對待漢服的立場,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是壞事。
這件事很簡單,我喜歡,我穿了,我不喜歡,我不穿。
相互尊重,互不侵犯,多大點事。
10/06/2015
有人說我講話不客氣,不好意思,我肯定客氣不起來。
很簡單,沒有誰請這麼一群不知所謂的人來代表自己。但偏偏就有這麼多人,硬要代表別人。譬如這位被我拉黑的:漢服概念不是弄不清的,大家總喜歡用字面去理解,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這個詞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是以前沒有的,創造之時就有定義,怎麼會模糊?是宣傳沒有做到位讓不了解的人胡思亂想。漢服不是古代服飾史,而是在古代服飾的眾多樣式中,根據服裝風格與普及程度,選擇一部分作為現代漢服體系。漢服不是考古,不是歷史,而是一種理念建設。只是以上的這些理念並未能宣傳出去,大家也不願意去聽,只會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請問,有誰請你們來創造「漢服」這個詞了?漢族民族服裝自古有之,需要你們來創造這種不知所謂的偽概念嗎?還理念建設,臉真大。
漢服不是古代服飾史,而是在古代服飾的眾多樣式中,根據服裝風格與普及程度,選擇一部分作為現代漢服體系。漢服不是考古,不是歷史,而是一種理念建設。
誰請你們來替我們選擇了?別自說自話代表漢族好不好?
漢族的民族服裝,從秦漢到元明清,一直都在,一直都在變化,你們以為元清就沒有漢族服裝了?別神經了,多的是,清朝N個皇帝都穿過還留了畫像。想穿漢族服裝,隨便挑個朝代的漢族民族服裝,做幾套來穿就是,那就漢族民族服裝,哪一朝的都是。
那就是標標準準的漢族民族服裝。從來都不需要誰去創造發明什麼「漢服」。
但是,你非要瞎整出一套不知所謂的概念和東西,然後還信誓旦旦美其名曰這是你們搞的「漢服」,跟我說這是你們定義出來的漢族民族服裝,真是謝謝,你愛怎麼玩隨便,千萬別腆著臉來代表漢族,更不要代表我。不然,批你沒商量,絕不會有一點客氣。
有人說回答不切題——我說很清楚了,現在連個所謂的「漢服」這概念都說不清楚,還想別人支持?連要復興什麼都沒搞明白,就跑出來喊口號要支持,這是在開玩笑嗎?題主不是想不通為什麼不支持嗎,我告訴他了,這怎麼不切題了?
------------------最初的回答----------------------------------------
漢服?作為一個專門修過中國服裝史課程的曾經專業人士,問幾個問題:
漢服的概念是什麼?漢族服裝?漢朝服裝?或者漢族的那個朝代的服裝?是朝服、常服、吉服?
誰能回答我,來,別跟我說你認為或者你們這個組織認為,我要的是公論,常識性的、絕大部分人,尤其是史學、服飾史專業人士認可的,沒有大爭議的準確定義。
我直接說吧,這問題,你們回答不出來。什麼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之類的片兒湯話,我絕對玩得更溜,還是省省吧。
漢族這個概念之有是什麼時候?此前此後的民族服裝是什麼樣子的?每個朝代的服裝特點有沒有變化?警告哈,別提什麼左右衽,好好去學下服飾史,明朝的時候,左衽常服有的是,而且還以你們這撥人以為的保留漢族特色多的南方地區為多。
也別跟我說什麼壽衣左衽之類的不著調的臆測,我直接給你們明時期的文獻記載,告訴你們那是活人穿的:其服飾,則江南人皆穿寬大黑襦袴……婦女所服皆左衽……江北服飾大概與江南一般,但江北好著短窄白衣,貧匱懸鶉者十居三四,婦女首飾亦圓而尖,如雞喙然。自滄洲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後,皆右衽。
看看,北方快出關了,才皆右衽,而南方才是皆左衽。現在告訴我,漢族服裝是左呢,還是右呢?
也別跟我說什麼明初是蒙元遺風,咱們多看點書再說話好不好。來,《元典章·服色》:公服,俱右衽,上得兼下,下不得替上
什麼叫「俱右衽」?解釋來聽聽?
內蒙出土的元代右衽服不是一件,壁畫就更多了,壁畫中元代官服的真實寫照就是右衽。文獻和出土實物表明,元代百官公服皆右衽。
見天就看見一群小白在那胡咧咧,說什麼明朝服裝左衽是元朝遺留影響……噗,元朝定製,那會蒙古服裝才是正經八百的右衽,怎麼個影響法?來,戳這裡,多讀點書有好處的,至少不會閉著眼胡說八道——【doc】蒙元時期蒙古族衣著左右衽與尊右卑左習俗
然後問題來了——既然蒙元定製是右衽,穿了整整一個朝代,那麼到了之後的大明朝漢族穿左衽,你來跟我說這是受了蒙元的影響?同學,腦子清醒點好伐,沙缽大的拳頭見過沒有?以後不要再在人前提起什麼明朝左衽是受蒙元影響這種胡話。
也別拿男女性別說事。知道元、明那會,連孔子像都有左衽的不?請問,孔子是男是女?
漢族交領右衽……來,看看是這個么?你們說的漢族服裝特徵,這裡都有哦:
唐代漢族民族服裝是交領不?你要說是,我可以隨便拿出無數不是交領的給你看,無論是朝服還是常服。
還什麼接袖……要不要看明朝不接袖的實物?接,不是格式,是因為受紡織技術的限制而不得不為之的拼接,誰會喜歡穿拼接的衣服?
還什麼系帶……那是沒發明鎖眼技術和扣子才用的好伐,有了扣子就開始用扣子了,有了鎖眼,直接盤扣就被淘汰了。誰有了鎖眼和扣子不用,特地用N條帶子代替扣子打結的?是嫌穿衣服脫衣服不夠麻煩咩?約個炮脫個衣服要解好多個結,要是那妹紙再文青點,每個結都用了不一樣的結法,大官人直接瘋特算了……
以上這些槽點,是我經常看見漢服眾們掛在嘴上的說法,這次就都順帶一起普及了。
同學,服裝形制是隨著歷史在變遷的,變遷的原因,就是為了淘汰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
我看見最多的,就是拿朝服當什麼漢服來用,一群人穿著漢代官吏上班打卡的制服,說這是漢族服飾。這等於你穿著現在的部隊制服,和我說這是當代民族服裝。
朝服是上班打卡穿的制服。金日磾一個匈奴人,上朝穿的也是這身漢朝朝服,那是打卡用的制服好伐,人家回家穿的才是他匈奴人的民族服裝。而霍光老大人回家後脫了朝服穿上的那身,則是漢族民族服裝。
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你告訴我,咱們該認哪一朝的?為什麼?
說清楚了,咱們再繼續討論那一朝的漢族服裝,該長什麼樣。
然後,才可以談什麼復興和復原的事兒。
------------
連什麼是「漢服」都沒弄清楚,迄今弄不出一個公認的概念,談什麼復興?
復興什麼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有人能回答,我很想聽,可惜迄今沒聽見一個能把這個概念說清楚的。
老實說,「漢服」就是個偽概念。
民族服裝就是民族服裝,從來就沒有什麼「漢服」。
漢族的民族服裝,一直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幾乎所有的元素,尤其是領、袖、襟這幾樣最基本的服裝要素的形狀和結構,都曾經消失和變更過,沒有一樣是從古到今一直不變的。
所以一定要談,目前為止,就只能談什麼朝代的甚至得具體到某一年代的漢民族服裝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一個不知所謂的「漢服」是什麼樣。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我很支持,我有很多搞中國古代服裝復原和研究的朋友,但對一些不知所云的杜撰的偽概念和所謂的復興,敬謝不敏,最好離我遠點。
這事的核心不在於穿什麼,而在於概念。有這麼一群人,你們自己愛怎麼玩都沒問題,誰管你啊。但是,如果誰整出來一個東西,然後告訴我說這代表漢族民族服裝,叫漢服,那就必須要掰斥清楚。
你自己隨便怎麼折騰都沒關係,但是給我記住了:
一,別張嘴就代表漢族。
二,別胡說八道誤人子弟。官方一直在支持,你看看近些年各地舉行的一些官方祭祀活動,穿的不都是漢服嗎?我也參加過本地教育系統舉行的祭孔慶典,參與表演的學生全都是穿漢服的。官方對於漢服的態度就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漠視漢服就對了。
我反對文化方面一切刻意的政府行為:發揚、振興、復興、傳承、甚至保護……不管打著什麼政治正確的旗號。反對保護文化?大帽子聽起來不小,沒事,正好我腦洞也大。
我反對保護的原因是:不必保護也不可能保護。文化是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滅亡是「自然」規律,應該順應這種規律。沒有群眾基礎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即便「保護」下來了,也是木乃伊乾屍,所有逆潮流而動只是徒勞無益的螳臂當車。
以常常需要振興的京劇為例:這玩意常常被冠以「國粹」,但其實名不副實,它歷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已,在中國三千年文明史上,只是非常短暫的驚鴻一瞥。在它之前,中國戲曲史上有數座高峰,元曲就是其中之一,但元曲的十七宮調,現在還有人唱嗎?
另一個需要保護的相聲的歷史就更短了,只有150年左右,更談不上國粹。相聲近幾十年發展慘淡,半死不活。德雲社橫空出世帶動許多相聲團體發展起來,讓許多人看到了所謂「相聲復興」的希望。但德剛紅了之後好像也進入的一個誤區,想高大上,想「傳承」「祖師爺」留下的「好東西」,常常自詡什麼相聲本門的唱(太平歌詞)。一旦他一本正經的唱太平歌詞我就像女優訪談一樣快進、快進。如果他一天全唱太平歌詞,德雲社馬上就得黃。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聽郭德綱相聲就是圖個低級趣味,我褲子都脫了是來聽你唱太平歌詞的嗎?
漢服甚至連京劇、相聲還不如,京劇們好歹還苟延殘喘,漢服則是隔代死透了又從墓葬里扒出來返祖。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以政府行為來推動這種腦殘事。
漢服迷的一個問題是:誤認為文化是靜止的,某一個時間截點的文化是最好的,是頂峰,是永恆不變的。殊不知,傳統文化也是不斷發展演進的,今天有些人瞧不起網路文學,就像《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當初登不了大雅之堂一樣。但幾百年之後,今天的網路文學也是傳統文化,說不定後人重新編排四大名著把《盜墓筆記》收進去也未可知。
漢服迷的另一個問題是:刻舟求劍,當初剃髮易服前穿什麼衣服,現在滿清亡了一百年了,就應該再從揚州十日之前開始重新讀檔。但是他們忘了「船」已經開走幾百年了,船舷上的刻痕早已不是寶劍掉下去的地方了,所謂覆水難收,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唯有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在學習融合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推陳出新才有希望。否則後人評價我們這一代人的時候會不屑一顧:這代人很懶,什麼也沒有留下,就翻出了前朝的東西供著。
但是不保護不意味著什麼也不做,政府需要用多媒體等各種方法如實的加以整理記錄放到博物館裡。讓後人知道歷史上的這個時期曾經有一個東西叫京劇(或其他東西),它是如何如如何的,這就盡到了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僅此而已。
至於說大漢主義,我不知道這是什麼鳥玩意。
也許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導致了更需要胡服騎射
題主的問題是:中國官媒及政府單位為何如此漠視漢服?為何官方組織不助力漢服復原運動?大漢主義不利於民族團結么?
首先標明立場,我是支持漢服復興運動的,並且自己也在本地漢服協會呆過一段時間,對於這方面也比較關注,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合適的。我所在的地區是純粹的漢族聚居區,本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宣傳是非常支持的。不談那些什麼假大空的什麼民族和諧之類的話題,就談現實問題,然後我開始作答了。
中國官媒及政府單位為何如此漠視漢服?首先這個問題就不存在。
- 首先官媒和政府單位從來都是非常支持傳統文化復興和建設的,這其中就包括了漢服。人民日報人民網應該算很權威的官媒了,都有報道過。但是不要指望人民日報每天什麼都不幹,天天在版面上刷漢服,國內還有很多更緊迫的民生、社會、政治、經濟問題要關注。也不要指望支持漢服復興的人士們什麼正經事情不做天天在街上發傳單,大家都有自己正經的工作,不可能天天翹班啥都不幹就在街上拉著人做科普。
配圖:CCTV算不算官媒?人民日報算不算官媒?
為何官方組織不助力漢服復原運動?這個問題也不存在
- 許多地方官方在漢服復興運動上下過大力氣。上網隨便一查,都是有很多地方政府舉辦各類和漢服相關的活動,除去一些辦砸了的不倫不類的東西外,也還有很多做的非常好的活動——至少說明官方是廣泛在做,做的不認真或者做的好不好另加評判。去年我市政府聯合本地幾家傳統文化推廣組織舉辦過漢式婚禮,同時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地都舉辦過相關的活動。本地媒體都予以了大版面正面坑定的報道。但同樣,不要指望政府什麼都不幹天天圍著漢服轉,更不要指望政府出面一切就能做好。一個政府要管轄的事情太多,這邊的釘子戶還有好多沒拆掉,高鐵工程也還沒竣工,政府也要辦事情的,沒有阻攔已經是非常大的支持了。
- 不要指望政府會無緣無故設個什麼工程撥款數百萬給你們漢服社。政府也不是傻的,投出去的錢要看回報的,給多少錢,能看到多少的效果這都要評估的。政府人員也不是歷史專家,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直接去辦辦不出什麼好東西純粹是浪費錢,但也直到不能指望那些雜七雜八的漢服社,他們(或者你們、我們)一樣幹不了大事(當然國內也有少數能夠辦大事的組織,我們也能夠看到這些組織也辦出了許多有官方背景的大型活動,我這裡所說的不包括這些優秀的組織)。 而大部分的漢服社成員根本就只是一群平均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孩子,很多僅僅是一腔熱血(或者一腔中二),極少真正有能力和干實事的,由此帶來的許多漢服社的運作資金來源和組織機構制度都是問題。拿出個幾十萬,就給辦一出不倫不類的成人禮,換我是政府的官員我也不會批這個字拿錢,更何況,就算錢給了你,你倒是給我開出發票來,讓我對納稅人也有個交代。甚至連應有的基本知識也匱乏的可憐——即便是漢服社,許多組織成員也對歷史和中國傳統服飾知之甚少。就算真有那麼一筆錢,還不如用來印製地方課程和文化讀物分發給本地的小學生。
每年11月1日方文山與西塘地方政府合作舉辦的漢服文化周,如果題主你是同袍,應該知道這個。
大漢主義不利於民族團結么?
- 這個問題我想罵你,別給漢服復興運動添堵。
2015年6月25日
政府要連穿衣做愛也管嗎? 怎麼這麼多奴性的問題?
(題目被改了,這個是今天題目中出現的新問題。著實無奈,漢服運動十多年推行至今每一步都走的不容易,只希望題主你這樣的中二孩子少給漢服運動招黑了。以下勉強答一下)
- 做愛當然要管,計劃生育就是關於「做愛」這件事的政策,而且是國策。多少人被上了環,多少人被拉去結紮了。
- 穿衣當然也要管,衣服直接代表了一種文化的象徵符號。政權對服裝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如清代統治者強制改變漢族服飾而進行的屠殺(不然你說漢服是怎麼沒的)。但現在官方管的不多,改革開放後政府允許自由穿著自己喜愛的服飾一般不予干涉,西裝馬褂漢服都是合法的服飾。現在中國唯一被命令禁止的服飾是代表伊斯蘭極端思想的黑罩袍。
- 關於奴性:我認為,奴性的反義詞是尿性。反正兩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一開始,漢服運動,只是單純的想復興漢文化而已,我想這應該是漢服復興者們的初衷,漢服運動當時還沒那麼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
但是,了解漢服,就會不可避免的了解了漢服的消亡史,在了解漢服的消亡過程中,又會不可避免的了解那些漢族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所以,就又不可避免的使很多人產生了民族主義傾向。先說明,有民族主義傾向,並非不好,但是就看你個人怎麼發展了,發展對了,就是什麼民族自信、民族自尊、傳統文化認同;發展錯了,就是「大某民族主義」。
但是我覺得,所謂的大漢主義者真的是極少數極少數,到現在為止我個人基本沒有在漢服圈裡遇到什麼宣揚什麼「殺光其他民族」「中國只是漢族的」等極端言論,這種人太少了,即便有也是腦殘,更何況這種人也會被漢族人自己唾棄。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有很多人,無端的被扣上了「大漢主義」的帽子。
漢服運動變得越來越複雜了,也變得越來越容易讓人誤解,唉,復興路漫漫啊
[我只是來吐槽的…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因為我也沒打算說服你]
我認為大多數喜歡漢服的同學,更多的是喜歡它的樣式吧。作為一種服飾,你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就像有的人喜歡連衣裙,喜歡西裝襯衫。但是我不懂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喜歡和民族扯在一起,特別是所謂的大漢族主義,聽著就很反感。什麼穿漢服是為振興我大漢族,把蒙滿同胞叫做什麼辮子,我就呵呵了。我只看得到背後滿滿的文化自卑。
作為一種個人行為,你愛穿不穿,就像你信不信教是一樣的。但是作為政府行為,明顯和民族平等的原則相悖。說實在的,中共其他的我不好說,但是在民族宗教的問題處理上,我還是很敬佩的。
還有,我想吐槽一下二次元小夥伴,整天不讀書刷些有的沒的古風段子,慨嘆人心不古,真的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有影響么?
貼一篇之前寫的答案。
這些人很奇怪,他們中很多人加入了一些奇怪的團體,如「古文圈」(存疑)、「漢服社」。其中真的不乏中文系的。
答主也是個酷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師從潘澈教授,大學時蒙凈空法師高弟蘇先生錯愛,忝為敝校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協會會長(主要是研究先秦諸子哲學)。社團活動時認識了許多中文系的同學,後來加了他們的qq,便經常在空間里見這些同學轉發一些類似題主所說的不知所云的古風詩歌,更有甚者還畫!!不是畫國畫,是鉛筆或者圓珠筆畫個古裝美女打個傘之類的,配上兩句詩。這些都沒太引起我注意,真正讓我認識到這些人走火入魔的,是一位學姐。
一次我在研究語流音變,個中頗有百思不得其解之處,便請教一位中文系的學姐。這位學姐平時不僅愛做個詩畫個畫,還精通縫紉之術,自己做了幾身漢服,還專門去西塘穿著漢服拍過照。我當時敬她有股鑽勁兒,我欣賞那種玩什麼就玩出來個樣兒的人。遇到這語流音變的問題後便恭恭敬敬向她請教。學姐專業知識過硬,三言兩語便講通了。我歡喜讚歎,對學姐更加佩服了。
道謝之後,本想結束這次談話,誰知她跟我聊個沒完,眼看到飯點兒了,我就說請人家吃飯吧,順道喊上了宿舍兩個哥們(其實這時候我已經隱隱感覺哪裡不對)。吃飯時,學姐用輕柔且快的言語告訴我她很愛傳統文化,經常幻想自己如果生活在古代多好。
學姐給我講,我們是理工學校,禮崩樂摧,隔壁師院有一社團名曰「漢服社」,專門自己縫古裝,社團里的青年男女常身著漢服,在樹林草地等幽靜處吟詩作對,好不快活!我心想,你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嗎?
果然,學姐繼續說到,她好開心有這樣的組織,於是欣然加入了。每周跟著師院的漢服社的「同袍」一起做活動。聽到「同袍」兩字,我暗暗覺得好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用在這裡倒是貼切。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是,直到一天,萬惡的方文山來我市搞一個什麼頌詩歌活動,主辦方邀請了漢服社去表演。我心想,那也挺好哇。學姐繼續說到,方文山影響挺大的,那天盛況空前,許多單位和個人都參與了,同袍們也很開心,可以藉此機會宣傳漢服社。誰知突然有一群穿著旗袍的女子上台表演,當時大家就憤然離場了。。。
我有點走神,學姐輕柔的口音不停的講述同袍們有多麼高雅,寫了哪些詩,我聽了頭暈暈的,滿眼的「前世」、「今生」、「繁華」、「逍遙」、「紅塵」,突然聽到什麼憤憤離去,回過神來,問到,你們為什麼生氣?學姐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我,說,我們是漢服社,他們竟然請了一群穿旗袍的女子,我們如何不氣?我一怔,還是不明所以,學姐看我榆木腦袋,解釋道,我們漢人是被滿族人奪取了天下,如今,漢服豈可與旗袍同台竟艷?
噗嗤一聲,我室友忍不住笑了出來。學姐彷彿沒有聽到,繼續說,同袍們回到學校後,由社長牽頭,聯繫了古文圈極有號召力的「孔雀少主」(存疑:年代久遠,筆者記不清是否就是這個名字,總之是個飛禽+尊稱之類的名字,鳳凰公子,鵪鶉姥爺,鷓鴣哥哥之類的),孔雀少主驚聞有著旗袍者公然與漢服同台,當即在網上發帖抨擊主辦方這種卑劣行徑。
那孔雀少主是做什麼的?我問到,學姐又一愣,說,你沒聽說過孔雀少主么?我搖搖頭,她說,那是xx古文網的版主啊!你居然不知道孔雀少主?
聽到這我明白了,他們是一群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以他們奇怪的世界觀認識周圍一切的人,組織看似鬆散,實則隨時準備對惹怒他們的人做出反擊。至於反對、否定他們的人,他們則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他們不會在乎低等生物的看法。
我也明白了學姐的用心良苦,她是想發展我!!然後將漢服社的精神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協會中。趕忙向室友使了個眼色,室友看看錶,快八點了!「走了走了,今晚DOWN基爾加丹..」,「還是懲戒騎T嗎?」
這就是我所知的一點點,以上。3.27更新
多了幾條評論,更新幾句。可以先翻到分割線看原答案在回到這裡。
當前的民族政策是一種略偏向於少數民族的平衡性政策,但實際效果有點「兩邊都不討好」,所以無論政府推出什麼樣的民族口號,都會破壞當前的平衡,其唯一能做的是改變民族政策(事實上已經在做),而不是推動民間的民族運動。
並非說有多想罵題主(好吧是想罵),漢服運動初期的前輩就沒有希冀政府的支持,相反,我們看看現在民眾對政府的態度,對於政府行為,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更趨向於「懷疑與反對」,現在的中國不是六十年前了,民族認同感的建立不再是政府的事情。看看學校的政治課,有人被所謂「洗腦」么?沒見過,反而更多人對社會主義持「無理的反對態度」。
民族認同感的建立於漢服復興是有互相促進作用的,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少部分人對民族有著深情,但大部分人不是。應該先讓民眾接觸漢服,了解漢服,慢慢的建立起民族概念。
所以政府推動不一定是好事,漢服運動是一隻紙船,政府的推動很可能將它推翻,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對題主生氣,是因為這樣的問題是不會得到「建設性」答案的,與我之前回答的「如何看待當下漢服運動中的民族主義」不同,現在的這個問題是很難讓人靜下心好好回答的,只會對漢服造成更深的負面影響。
所以這個問題就不該提出。政府看得見,該幫會幫,很多地方是有「悄悄的支持」的。這個問題若被扔到微博、貼吧,只會引起幾幫人的罵戰。
============================================
下面是原答案:
啊啊啊快看過來!
╭(╯^╰)╮千萬不要被題主騙了!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又對漢服有了一股不好的印象?!
口亨╭(╯^╰)╮生氣了。
前輩們早就論述過,漢服運動應當是一項民間運動,由於其民族特性與現實,不會是由政府推動進行的。我們不祈求任何人。華夏文化復興的前景,要靠我們自己堅持不懈地親手去創造。也正因為我們精神的獨立,我們才有資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會各界展開平等、善意、冷靜、耐心和充分的溝通,建設性的合作甚至妥協,展開充分的文化博弈。
漢服運動是民間力量生長,民間智慧覺醒的過程。漢服復興者不應一味把華夏文化復興的希望
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貴的人們」能復興文化,本身就
是一種奴性。
恰恰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把漢服做好,好到政府能夠接受,就目前政府的工作重心、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與支持度、平均國民素質,還沒有達到推動漢服運動良好發展的地步,相反我認為政府會毀了她。
而現在呢,參看中國的漢服運動有何局限? - 張氏文武的回答
如何看待當下漢服運動中的民族主義? - 張氏文武的回答
以及漢服、漢禮儀復興在將來有可能實現么? - 張氏文武的回答分割線之後的內容
對於漢服現實寫過一些了,不重複了。
下面開啟人身攻擊:
你是某些貼吧派來的間諜嗎?貼吧已經被你們搞的烏煙瘴氣,居然連知乎也想染指。就像有些來問漢服購買的,真不想回答,自己不會去「漢服商家吧」逛幾天啊,問形制的,漢服吧的精品帖都是喂狗的啊。你看看你問的問題,如果說前兩個在責問政府之時,第三個問題則直接將整個問題拖入「大漢主義」之中。幹嘛啊,居心叵測啊,提到漢服就只能是民族問題啊,經濟方式呢,文化基礎呢,題主用一個看似相關的「大漢主義不利於民族團結么」的問題,直接給人強大的誤導性:你們要從破壞民族和諧方面來談為什麼政府不支持漢服運動。
呵呵。
多看點文章,多自己想想,漢服運動不是就一幫人穿塊布玩玩,前輩們寫過很多文章。
政府忙著抓貪官,中西部經濟還沒起來,日本最近又不安分,哪有空管你這事兒。目前的民族矛盾還沒有到多危險的地步,民族政策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就沖這,就不要管那麼多,年輕人想復興漢服是好事,讓他們自己闖闖,咱政府別插手,等我忙完這陣再來看看年輕人們闖的怎麼樣了,弄得好咱給他們正名。
我一直堅持理性回答問題,盡量不帶太多感情色彩,以免讓其他人對「漢服復興者」有不好的印象。但是就你這問題,讓我都忍不住了。
看看其他答案,有多少是支持的,真是高級漢服黑啊。
喵了個咪的。按照現在這個情形,
政府要是支持漢服,
我估計第二天就一堆人要去留辮子了.
逢中必反嘛~
個人認為政府不應該對文藝類的東西進行任何沒必要的干預。
我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我喜歡漢服,我就穿漢服。我喜歡旗袍,我就穿旗袍。我可不想哪天政府規定我必須要穿漢服。當然,個人以為,政府弄個紀錄片,做做漢服的科普,這還是可以的。
這問題不成立,誰說官媒持漠視態度?
樓上某大V論證了半天又扯自己學識又噴糞。我就問你兩個問題,扣子是自然演變出來的為什麼明末出現了金屬扣清朝用盤扣?
日韓越同清朝一起幾百年,為什麼沒接受更先進易用的盤扣?
漢服復興如果是商業活動,我看還有點意思。
花錢的東西,只要有錢賺,都是會有市場的。
另,在我看來,某些豬隊友們穿的破爛也敢叫漢服?
這種漢服復興就算了吧,簡直荒謬。
老子當年在美帝拿碩士學位的時候穿的就是偽漢服,你說什麼?增添民族榮譽感?啊呸!單純就是因為覺得碩士袍子其實不怎麼好看,與其這樣不如穿個漂亮點兒的。我是很喜歡的,哪怕現代改良做工簡陋點又如何,穿的是逼格氛圍。朕就是這樣一個妹子,朕就是要出這個風頭,朕就是要美國妹子拉著我說:咉!你這個衣服是哪裡買的為啥跟我們的不一樣!
但是你問我要不要逼迫全國人民認同這個衣服好看牛逼?啊呸,自己喜歡就自己去找同好,憑什麼拉上全國人民還要把政府搭進去。這個服裝畢竟不是現代服裝,又熱又難受,不能上躥下跳大步子走路,又不能展現女性的美好線條。幹嘛要上面推廣???!!!
我到現在搞不明白啥叫純粹的漢族
你就讓政府省點支出,把錢花在正事上行不?本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花了不少錢了
我去博物館,看到各種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的時侯就想 我們漢族的服飾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可惜我在博物館找了半天沒有找到。漢服運動可能是有點問題,但是他們的出發點是沒錯的,我們漢族為什麼不可以有一套服飾?這應該也不是少數民族的專利吧,稍微接觸過一點這個圈子,大部分人都將此作為信仰一樣 不容他人說一點不好,但是只要他們熱愛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什麼錯呢?我相信多給他們一點寬容和理解,他們應該可以更好的融入這個多元化的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