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沒多少感覺,長大才恍然大悟、讚嘆不已的好書或好文,有哪些?


高中語文課本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背的時候覺得拗口枯燥,慢慢長大,每覺生活艱難,道阻且長之時,都會想起這一段。為了看日出連夜爬華山,在黑漆漆的山路上,不停在心裡默念的也是它。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願此生都可以凡事盡我所能,道聲無悔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初中初讀此句,覺得喜歡,因為覺得雖然不是很懂,但是都是大白話,好背。

後來長大了,慢慢看父母老去,慢慢看到社會的一些陰暗面、人生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才慢慢懂得這句話中的嗟嘆。

人生就像一個破敗的旅館,我也不過是途徑的一個行人罷了。這是蘇軾寫給離別的好友的,更是寫給自己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條自己的路要走,遇到歧路險阻,你或許可以向古人、今人、朋友、愛人求助,但歸根到底,沒有人能幫得了你,你還是要自己去做出選擇。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輕的時候,總是急於表達。自己有點心事,趕快公之於眾,渴望被理解,渴望被關注。我也曾是一天能發十幾條說說的孩子,殊不知這並不能加重你在別人心中的分量。年輕的時候,看到一些文章,目睹一些事情而有所觸動或震撼,急於和別人分享,也正是因為見得少讀的少,使得這種觸動被無休止的放大,殊不知人們幾乎很難感同身受。年輕的時候,心中有憂愁有痛苦,急於要發泄要掙脫,可能有時也只是無病呻吟,殊不知痛苦這東西,不是親自經歷,誰也不會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後來長大一些,漸漸的不那麼急於表達自己了。有時候點開說說,打上兩行字,想了想幹嘛這麼矯情,寫短點吧,又想想發這有啥用呢,乾脆全刪了,於是隨便翻翻空間給朋友點上兩個贊。

可能正是因為漸漸明白,有的東西多說無益,懂的人自然會懂,大多數聽眾也都是聽你在自言自語。也漸漸明白,文字很難確切的表達出情感。詞不達意,或是這話一說出口,多快樂或多痛苦也難免顯得輕了。就像你愛一個人愛到像愛你自己的生命,可當你對她說出來時,也無非愛你二字罷了,真不比在她身邊感嘆一句,今夜月色真美。語言在這時候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話說出來也許輕的讓我懷疑自己的情感是否真的有那麼強烈,或許不值一提。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更新——————————

很感謝大家喜歡,看來也是說中了不少人的心思,畢竟這是大多數人都會親歷的一種成長與變化,只不過這種成長無關年齡,只在於心境。

我認真得看了評論區,不少人在糾結是不是「還太年輕」這樣的問題。其實啊,換個角度講,這種成長是不是多多少少會有些殘忍呢?如鯁在喉,讀懂了什麼是愁卻說不出道不明。那好,那罷了,說出來又能如何,留在心裡也未必不可,於是選擇沉默,進而漸漸真的安於沉默。

所以,如果你可以一直開心的「年輕」下去,我倒是更願意祝福你不經歷這種成長。成長嘛,一定是有代價的。

這秋真涼。

這酒真烈。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

——朱自清《背影》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第一次看到這首詩,恰是畢業季的時候,那時候第一次深切地意識到,有些人分別了,那麼這輩子,恐怕也很難再見面了。

所以這首詩,毫不費力就背了下來。

今天晚上看了某篇回答,心有所感,又想起了這首詩。


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小時候覺得這沒什麼。現在才知道,如果「綺綉」代指物質條件的話,那「略無慕艷意」則是極高的境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時間那麼長,世界那麼大,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小王子啊。
你看懂它的時候,就已經過了能看懂童話的年紀了。
就像我在別的答案里說過的。
那時候你還年輕,不知道怎樣欣賞一朵玫瑰的風情繾綣。
等你懂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玫瑰卻已經滅絕。
你曾被人馴養,你也馴養過別人,但是最後,你們互相拋棄。他再也不是你金色的麥浪,你也不會是他心裡的火焰。
小時候的王子不在你心裏面,他死了很久了,回到那片星空里了,如果你想哭,那是他在看著你。


個人覺得是這篇《小石潭記》。讀過那麼多篇古文,最喜愛的是這篇。在我還是個初中生的時候,因為太喜愛,只一眼就輕鬆的背下來了。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與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覺得全篇都非常的美,無數個壓力巨大頭疼劇烈的夜裡,我都會爬起來看這篇文章,它比音樂更撫慰人,更讓人感到清涼。
沒有太多的生活感觸,也沒有講述生活瑣事。在一個陽光大好的下午,穿過蔥綠散發薄霧的竹林中,凝望著小潭中清晰可見的魚,彷彿漂浮在空中,藍天白雲相融,遠方迂迴不可見。
清涼的人生終究只適合觀賞,不可久居。


以前看夏目漱石把「I love you」譯成「今夜月色很美」的時候,以為自己看懂了,無非是東方男人的含蓄之類。
今天烏魯木齊下了頭場雪,特別想把「下雪了」告訴一個人的瞬間,忽然明白了「月色很美」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那是和含蓄無關的東西,而且是含蓄的反面,是很直接的情話。

遠方的你,一定要替我照顧好自己!
—————————————————「嗯,就這樣吧」,「算了」…
看到這些時是怎樣的心情


高考前一天的早晨在教室里背課文,「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那時候我坐第三排靠窗,陽光澄澈,帘子被風吹得起起落落,坐我前面的姑娘扎著馬尾,發卡時而微微反射著光。

後來讀這一句,我總想起那天光影的聚合,好像一起一落之間,還看得到光陰的來去。

————————————————

還有魯迅先生的《故鄉》。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年少沒有經歷過離別,讀不懂字裡行間里人事已非的悲哀。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 too."

問:這是什麼情形下的對話?
答:多年未見的前戀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以前不明白一件看起來極其普通、甚至有點閑得蛋疼的小事,為什麼蘇軾要特地寫一篇文章。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現在才明白,月色雖然美,但缺少的是一個隨時隨地願意陪你虛度時光的人。
月色常有,而知己難得。


小學常常在課本、寒假作業上讀到林海音《城南舊事》里的文字,不以為然。直到去年冬天偶然讀完整本書,深深為之感動。

冰心說,童年,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讀《城南舊事》不禁傷感:我們是多麼不想長大,卻又不得不長大,被迫面對那個無可奈何的世界,和那些註定要消逝的人……

童年的不以為然,是因為哪裡能想到後來要獨自面對那麼多艱難又殘酷的時刻呢?

《城南舊事》開卷的文字《童年?冬陽?駱駝隊》,奠定了整部書感傷懷舊的氛圍,十分動人。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頭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空氣中。

爸爸在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爸爸和他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鬍鬚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麼要系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戴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您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裡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鈴鐺在輕鬆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裡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

——————————————————
教我這篇文章的我中學時的校長。那時的我只是很佩服他不帶書也能把課上的非常好。

他是一個很有氣勢的老師。在我上初三時動員會上,他說不管是學習還是以後的人生長路,人都要有耐性韌性血性。凡事要沉下心來認真仔細做到完美,要有永不放棄的決心,要有毫不畏懼的勇氣

他雖然是校長但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非常擅長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周三是「校長開放日」,任何人都可以和他暢所欲言。他的日子過的簡單但絲毫不顯得平庸。他把自己的QQ給學生公布。每天在空間里發自己練書法的圖片,讓師生共同監督。

我想。對他而言,要說「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每當看到《岳陽樓記》我會想起他。我要說:「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2017年1月30日————
今天讀書,讀到林少華先生的《異鄉人》一書里的《被廢棄的鐵路》一文,當中也有一段有關《岳陽樓記》的故事,我摘錄在下面。

驀地,我想起幾天前的同學會——我初一時人家初三那個班的同學聚會,聽說我回來了就把我也叫了去。這和我參加過的任何一次同學會都不同。沒有光鮮得體的衣著,沒有神采飛揚的面孔,沒有大腹便便的老闆、氣宇軒昂的官員和煞有介事的教授碩導博導。不諱地說,滿桌子不入流的面孔和不入流的衣衫,里里外外透出被嚴重磨損擠對的疲憊感。被廢棄的一代!可這能完全怪他們嗎?畢業正趕上十年「文革」,改革開放時一個個拖家帶口老大不小了,能要求他們人人來個「逆襲」嗎?席間不知誰提起語文老師,說他的語文課尤其古文講得好,隨即不約而同地齊聲背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聲音高亢而悲涼。其中背得最起勁也最完整的,是我身旁每天早上經我門前在小鎮子吆喝賣「豆面卷子黃麵餅」的這位絕對面黃肌瘦的學兄。聽的時間裡,我陡然湧起一股異樣的感動。

看來,不管是七十歲,還是十七歲,大家對這篇文章都會有所感觸。這篇文章承載了很多人的年少時的記憶。也許年少時不覺得好這篇文章好,又長又要全文背誦,但歲月逝去當我們回頭看,我們總發現回憶中的都是美好的。
歡迎你,也把你和《岳陽樓記》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歡迎你私信給我。


有時候真的挺佩服那些編寫語文教材的人,他們知道,那些收錄進課本的文章,雖然當時我們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強行理解,但是等到歲月流逝人長大之後,我們就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滋味。

小學課本的唐詩,李白的那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城市在外漂泊,晚上思鄉之情濃郁的時候,就可以理解李白的這首詩說的有多麼透骨。

王之渙的那首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我沒讀太明白,不知道是為了後面兩句做鋪墊還是有別的用意。但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真的展現了他那種氣魄,那種要登上高峰的氣魄。這是小時候無論如何也品不出來的。

中學時期的好文章就更多了。唐詩,宋詞,古文都有。

那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寫出了愛情,描述了古人的愛情觀。以前讀的時候沒感覺,現在感覺那首詩的畫面感極強,似有一白衣少年,優雅的彈琴給少女聽,期望她能夠接受自己的愛意。

高中時期的好文章我還記得不少。荀子的勸學是印象最深刻的一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這一段話,真的是意味深長啊。其中甚至涉及到了古人很多不被現代人理解的價值觀,這一段並不是單純的說堅持就是勝利,還隱晦的說了很多古人的理念(其實不隱晦,只是現代人看不明白)。把這一段真正的讀明白了,就能了解古代的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朱自清《背影》里的另一句: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
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段話常常讓我想起和父母的分別。年幼的時候嫌棄他們土裡土氣,到處求人,總以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不用理會這些俗事。直到真的步入社會,需要為稻粱謀,才開始想念有他們遮風避雨的日子,並且為當時自作聰明的自己感到羞恥。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魯迅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麼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長大後每次重讀高中課本上的很多文章,唐詩宋詞文言白話,都有醍醐灌頂之感。也許這些經典文章只有到了有一定人生閱歷過後才能引起共鳴,亦或是當年都被應試教育給蒙蔽了。越長大,越走越遠,受各種不同文化的衝擊,有些時候會覺得自己的意識和認知跟蘆葦一樣隨風飄,沒有紮實的根基。身居異鄉,高中語文課本確實是個極好的溫故知新之處,恩成人必修。

摘幾個我特別喜歡的: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勸學《荀子》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蘭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赤壁賦 蘇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推薦閱讀:

《冰與火之歌》中各種神的信仰體系是如何建立的?新神是暗指基督教嗎?
史上嚴重的毀書事件曾造成哪些名著失傳?
中國版的《你的名字》會是怎樣的?
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能否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你見過哪些絕妙的雙關?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