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合適么?

這是我第一次問問題,可能有些不足,見諒。我是名高二學生,最近在學哲學,但我們教科書上的偏向非常明顯,按它的原話來說|唯物主義從本質上是正確的,而唯心主義從本質上是錯誤的。我書其實讀的也不多,但我多少有點偏向客觀唯心主義,也許在更高的地方,有雙眼睛看著我們。當然我對這兩種主義也不是很清楚,難道世界上的學者已經達成共識,唯物主義才是正確的?如果還在爭論,那教科書向我們灌輸這種思想合適么?


我認為中學哲學教育問題並不在於支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而在於:
1、教條主義,把哲學教育當作意識形態灌輸的一種,從而失去了哲學的反思、批判、包容、求真的特點。
2、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的、實際上非常思辨、非常複雜的理論問題變成立場問題(以前叫哲學的黨性問題),一定要分個對錯、高下,同時對唯物主義的解釋仍然停留在樸素唯物主義階段,對唯心主義的指控則比較膚淺。
3、哲學教育一定要拋開物質-意識、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種開篇方式,而用更加豐富、相對簡明的主題和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一種很錯誤的認識:所謂哲學基本問題(假定我們承認有這種問題),物質和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中的簡單問題、起點問題,其實大謬不然,它們是最複雜的問題之一。適合立場灌輸,但不適合哲學教育。


高票諸位的回答和討論很是精彩,我基本都給點上了贊同,但覺得是缺少了什麼,或者說偏離了什麼。仔細想來,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教育的問題,更重要和關鍵的是,這是一個基本教育的問題、一個社會問題,當然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各位精彩的回答主要是針對於問題描述的前半部分,
但各位在自己擅長的學術上討論了太多,而忘記了問題的主身。

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合適么?

對於問題的解決程度上,我更傾向于欣賞一個不起眼的用戶 @周亦琛的回答:

合適。
與其讓你們混混沌沌不知道三觀會長成什麼樣,不如給你們統一一個錯不到哪去的三觀。反正你們想自己塑造的會自己塑造,不想塑造的,那麼這也夠了。

還有韓東燃最後說的一段:

灌輸唯物主義沒有錯,因為唯物主義的思維模式更加簡潔直接,對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唯心主義則引入了客觀世界以外的變數,對於有能力駕馭它的人來說,的確是可以馳騁於一個人為建構的思維遊戲之中;而對於高中生而言,則有可能使得他們陷入錯誤的思維模式之中。

相比於各位的學術討論,這個回答才是回答了問題。相比之下,韓東暉老師只是最後說道:

適合立場灌輸,但不適合哲學教育。

@黑色筆記本 提到

洗腦未必是壞事,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給民眾洗腦,因為大多數民眾沒有能力分辨哪種選擇是最好的,因此需要被引導,這也是洗腦的積極意義。

當然跑偏也是知乎的習俗之一…………
我想從與 @周亦琛相近的觀點,展開來論述一下這個問題。
先放回答:
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合適,絕對合適。

我將分為三個方面來闡述
1.我國人口結構及教育需求。
2.我國教科書的唯物主義反對了什麼。
3.哲學教育的難度,與義務教育的普及性。

1.我國人口結構及教育需求。

按人口總數受教育程度劃分,小學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88.53%,初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61.75%,高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22.96%,大學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8.93%。各種教育程度的人口,具有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佔總人口的8.93%,每10萬人受大學教育的人口8,93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佔14.0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佔38.79%;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佔總人口的26.78%。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54,656,573人,佔總人口的4.08%,文盲率(文盲人口佔15歲以上人口比重)4.89%。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馬建堂介紹,中國的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8930人。

「這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我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進步,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馬建堂說。

來源:中國居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
各位,和我一起來念一句話:我們不是這個國家的主體。

我們不是這個國家的主體,哲學教育也不是我國教育的主體(其實我國是沒有哲學教育的)。我國的教育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技術的傳承、共識的傳播。
技術的傳承不用太多說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共識的傳播」。一方面,從我們接受教育開始就被傳播例如「地球是圓的」,「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繞著地球轉」等等已經毋庸置疑的共識。另一方面,在一些不那麼「毋庸置疑」的問題上,我們要不要達成共識呢?肯定是需要的。但是,這些問題其實人類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怎麼辦?我國以無神論立國,黨性上信仰唯物主義,在我們國家宣揚無神論與唯物主義,並沒有什麼道義和倫理上的不妥。並且,我國官方並不迫害、仇視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群。
與國外相比,參見
西歐宗教教育對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7期
國外宗教與教育關係的法律制度--《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02期
試論德國現代宗教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都師範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
論美國宗教教育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宗教教育與傳播方式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河北工業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倫理學研究》2003年02期
我國的唯物主義教育一點都不過分。
並且,就我個人看來,無神論與唯物主義,是更優秀的世界觀。
無神論與唯物主義教育,不知道比宗教教育高到哪裡去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大部分個人接受教育的原因是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而不是尋找42的意義。也就是說,在當前環境,大部分人來說,哲學教育並不是必須的教育,大部分人並沒有哲學教育的需求。在這種條件下,籠統的(粗暴的)輸入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以達到社會的普遍共識,是很正常,也是很正確的普通教育思路。

2.我國教科書的唯物主義反對了什麼。
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哀嘆是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沒有大一統的宗教信仰,但是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一點很清楚。但在中國的傳統人文內涵中,尤其是山區農村,神秘主義流產甚廣。甚至,我與一位事業略有小成的研究生學長談話時候,他也表示:「雖然他不信宗教,但他相信冥冥中有人所不能抗拒的力量撥弄著世界」。具體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又含糊其辭,不能表達出來。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自由,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過於強烈的神秘主義是一種迷信,會導致很多問題。Encarta百科全書上對「迷信」的定義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為或儀規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我們來看看這種神秘主義迷信的具體化後果,可以分為三個大塊,生活習慣、迷信活動、解決方案。
生活習慣
包括很多俗成的或根據諧音等演變來的禁忌和顧忌,隨意找一些例如:

從事導遊行業的人,在途中忌說酒店鬼故事,此舉會犯酒店神靈,令團員真的遇鬼。

從事護士專業的人,在病人面前忌除帽,因看上去像喪服,在院永不除帽,當病人彌留時(翻白眼那刻),護士不要與病人四目相對,會緣分未了,下世必重逢,看額頭就好。

從事賭場生意的人,忌小孩入內,每個賭場的布局都有風水之說,例:拉斯維加斯裡面養了好多鬼仔,拍熄賭客身上得三把火,沒了火就沒了運氣,小朋友入賭場掉下的玩具會吸引鬼仔,鬼仔也怕哭聲和童子尿,但如果你想用這方法贏錢就大錯特錯嘍!

當然這些都是扯淡的,用一些不知道怎麼想出來的東西來增加神秘感和重要感,以達到維護某大師或某理論的目的。

迷信活動
參加一些奇怪、神秘,實質上都是一部分人在其中作梗,欺騙其他人的活動。例如求神拜佛、跳大神、求子求財等等。這些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民俗文化,但是絕大部分的活動,是某些人收斂錢財的欺詐行為。例如
7對夫妻利用封建迷信詐騙 眾多受騙者不知已受騙
女子迷信「狐仙」去上香 帶倆女兒和家中存款「人間蒸發」
文昌災民自救重建家園 老漢破迷信「鬼節」修房屋
更有甚者,例如
台灣一母親迷信靈修 強迫11歲女兒當性奴
四川兩婦女因迷信「全能神」喪命 揭秘其控制信徒手段
數不勝數。

解決方案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例如生病、事業不順等等,不從生活和事實中尋找原因與解決方案,而是將希望寄托在一些虛幻的迷信上。例如我老家就有過某神婆用酒精給人洗頭驅鬼致死的案件。
再例如
婦女迷信「全能神」 生病拒醫致喪命
女子回婆家養傷 連續兩天被迷信婆婆朝臉上吐水
等等。

那這些和課本中的唯物主義有什麼關係?
顯然,一個唯物主義者是不會迷信的,也不會相信超自然的力量。生病的時候會去醫院,而不是去驅鬼。

@韓東暉 老師提到我們的唯物主義中有教條主義的傾向。但是,教條主義的唯物主義顯然比教條主義的神秘主義更有利於人和社會的發展。而教條主義並不是那麼好打敗的……二者權其優,我們建造一個全民生病看醫生的社會,顯然比全民生病跳大神的社會更好。
教科書上的唯物主義,儘管是教條的、很大程度上不正確的,但正是這種唯物主義的傳播,使得農村、山區的人也知道在生病的時候去醫院(儘管有可能是在跳完大神之後……)

3.哲學教育的難度,與義務教育的普及性。
關於哲學教育的難度,突然發現 @黑色筆記本在哲學普及,有無前景?該如何做是好?中已經講的很好了。


合適。絕大部分人這輩子也不會接受更嚴肅複雜的哲學教育,那還不如灌一個差不多能用的。


謝邀。。。

本來另一個答案還沒更新完,我先來聊一聊這個問題吧。


1,我不認為這本教材的設置是不合理的,因為這門課叫思想政治(or思想品德),它更多作為的是一個普及性的思考讀物,而不是一本完全的哲學入門教材,故而其中將一些既定見解或論斷不加完整論述的加入到整個闡述中,這是普及性讀物常見的行為,因為普及性讀物的作用更多是淺顯地敘說一些具體問題的知識或者將某些有共識的價值觀論點,而普及性讀物就是在此基礎上初步為你拼造一個基本的思維語境,而不是提供你完整的思考,就如同果殼網的科普文一樣。而思想政治的課程,首先從一些瑣碎問題,包括心態,禮儀,行為方式出發,開始進行闡述,以建立學生一個基本樸素倫理觀,闡述一些基本的文明禮貌,然後闡述這些文明禮貌涉及到的相關法律和背後的價值觀基礎。在這之後,慢慢對於我朝的共識倫理觀開始,開始立足於樸素唯物論的方式,來論述我國道德品質的歷史語境,然後在這些價值觀背後的一些元思考,再開始介紹我們的政治制度,慢慢從價值觀具體到政治學理論層面,開始系統地闡述我們國家的機制。在這之後,我們開始了解這些機制內蘊的經濟學常識,以及介紹我國廣泛採用的政治經濟學範式,以及思考一些簡單的經濟學問題,然後我們在擴展到馬克思主義本身,而這裡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做過很多削減,甚至將某些討論性的觀點直接和盤托出,故而我認為把它定義為「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樸素唯物論」比較合適。。


而當我們了解一些樸素唯物論的立場基點以後,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案例來建構一套自己的樸素唯物論的初級方法論,而本書引導你建立的就是基於歷史語境的初級歷史唯物論。而在這一切建立以後,你就可以對於歷史學的一些相關性分析做出強大的解釋力,利於你理解中學歷史中事件分析和階級論分析。。


故而,作為一本普及性讀物,這本書是起到了很大的學習作用的,故而謂之「教條主義」,顯然是不妥的,畢竟他的成書思維就是僅僅以編撰普及性讀物的思維方式去做的。


而真正涉及教條主義的東西是這門課的教學方法是欠妥的,因為老師引導學生建立一些初級思維範式的方法是生硬地記憶某些既定的觀點和論斷,並沒有去考察這些觀點論斷的歷史語境和邏輯方式,最多做一些很樸素的闡述,然後將這些既定結論記憶下來拼湊一個初級方法論,來帶入到具體問題的分析之中。這類教學方法確實是涉嫌「教條主義」,因為他確實達不到本課的普及性效果,而且由於我們大學也並非開展全方位的哲學導論教育,故而這一段對於學生思想語境的塑造就顯得非常生硬和零碎。但是就本書而言,我認為問題並不大。。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確實是哲學終極問題的重大爭論之一,但是在所有命題上都採取這類立場劃分實際上是欠妥的。

而從古典時期到近代哲學這段思想歷程中,idea和matter的界定也並非建立同一個範式下,比如柏拉圖的idea更多的是感性世界外一類實存的理念,而這個理念是物的物本身和物系列的本徵的加總。而柏拉圖將理念擺在第一性,高於物質之上的存在,更多是預設了一類可以佐以物認識必要性,並真實存在的一類一般理念,此為物的涵義,故而嚴格而言理念論並非是完全與物質世界對立的存在。


故而,古典時期的第一性之爭雖然廣泛存在,但是在哲學論述上並非是將兩類完全割裂並對立來討論,古典哲學的範式中,更多強調客觀世界所有總因的完備統一體。


而我們所說的「第一性之爭」更多得是近代哲學(即理性主義到德國古典哲學再到馬克思主義這段時期)中爭端,此處的idea是指從屬於認識主體(即人本位認知)的一類觀念。而此處對於matter的定義更多是傳統形而上學的定義,即人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且為表現載體並為客觀發展規律所約束,在經驗世界中的屬性體現為運動和變化。


這段時間就是第一性之爭開始爭鋒相對起來。

而在馬克思之後的大量學派中,並沒有完全延續這類爭端,在很多學派中並不預設第一性的討論,甚至在其範式中第一性的分割是毫無意義的,比如很多人並不認為存在物質和意識對立統一的實在界線,比如很多人認為過分引用物質和意識作為元問題的規範基點是欠妥的事情,他們有自己角度的規範基點。。


故而,你大可不必要情緒性在所有命題上都延續「唯心/唯物」這種二元分法的站隊,更何況,就題主的描述而言,題主質疑樸素唯物論的立場更多是情緒性地認為樸素唯物論過於「武斷」,而轉向你所謂的「客觀唯心」,這種世界觀的建構方法實際上有些自High的意思在裡面。。。

3,思想政治如果不用普及性讀物的標準去考慮,而是把它考慮成哲學入門讀物的話,確實是不合格的。倒不是因為他輸出了什麼意識形態,而是他合盤托出了一個建立在樸素世界觀上的認識論,並沒有附上比較完備的論述,就直接叫學生記憶性的接受。這種方式,作為普及性讀物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哲學入門確實欠妥。一個最佳的例子就在於,很多人對於高中教材理論的反感在於認為其武斷而單一,並與意識形態有關;而很多人對於高中教材理論的認同,在於其解釋力貌似很強大。這兩類都是應激性的反應,甚至有些情緒化在裡面,都不是哲學思辨後的結果。而如果我來做一個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更多的是以比較吸引人的具體命題來展開哲學討論,而不是直接扔一套東西給初學者。。。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物的-


得看是什麼教科書。

首先,完全無立場的教科書是很難找到的。畢竟作者也有自己的觀點,他寫東西免不了會受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的影響。

然後,如果是哲學教科書,那麼「明顯」的偏向唯物主義是不合適的。

但問題是,你的教科書不是哲學的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它當然得偏向唯物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唯物主義的。。。不偏向唯物主義,反而就不是一本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了,因為那樣就不能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觀點了啊。


在這想提出點個人看法希望得到討論。

1. 韓教授@韓東暉,我完全贊同您關於哲學教育不應該是教條主義,以及 倘若是哲學學習啟蒙階段,這本教科書若作教材,其關心的問題過於深入,追求過於本質的觀點。

2. 我對這門課存在的思考。

我曾在這個問題上反覆良久,最初總覺得彷彿有人壓迫著我去認可些什麼,來回思索,良久之後,好歹得到一些個人解脫,分享出來,也希望得到更多討論與學習。

首先,這門課在低年級叫思想品德,高年級叫政治(包含一個部分是哲學部分),而不是稱為哲學入門或是啟蒙。這個差異是展開接下來看法的立足點。

細觀內容,從最開始的講文明懂禮貌,慢慢到一些與自身相關的法律,逐漸到馬克思主義所立足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再到政體制度,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等,思來想去,大抵整門課程的意義在於建立一個對於中國社會體制的初略了解及弘揚認可的道德品質而所謂的哲學部分,是有前提的,是用以闡述執政所立足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世界觀的哲學基礎,它就像一個哲學流派的自著書的一部分。倘若割裂的單單看,柏拉圖 盧梭 黑格爾 甚至任何一個哲學家,都是有強烈的個人的偏向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偏向就是唯物主義。

所以把它當作哲學入門書,或者哲學導論是不恰當的,這也不是這本書著書的目的所在。他的本質,名字就寫得很清楚了,是政治書,是闡述本國政治的指導思想所基於的哲學基礎。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接觸其他流派的書籍

其次,一個流派的書,如果不是代代更迭,時時維新,就會有一個問題,無法在時間緯度上始終自證其合理性。所以,如果以真正哲學思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就不應該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就好像看到柏拉圖或者黑格爾的著作,也不會認同他們寫的就是真理。真理一說,在哲學裡不存在,因為哲學哪有什麼是非對錯,非此即彼。獨立思辨過程,才是哲學真正之美。而對於想全面認知並體悟哲學的,沒有哪一本書可以做到。

一言以蔽之,這是政治書,其中涉及到了政治體制的哲學基礎,而政治向來都是有立場的,這點不分國界。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教科書的認知過程及現階段結論。希望能對題主有哪怕一點點的幫助。

PS:最後堅持說這本書就是洗腦的,只能說…能被這種書洗腦的人,就我個人人身安危以及社會穩定來說,還是比被其他的異端學說洗了去比較好。怕就怕那些,得意洋洋覺得自己沒被洗,而從此走上一生黑的路的人,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洗腦。


祝好。

-----15/08 -----
針對徐圈圈同學的評論補充一點吧。

除了最一開始表明我贊同韓教授觀點,以及最後面吐了個槽,我是否有任何其他主觀思想,要強加於你?

審題「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合適么?」,就像 @滷蛋同學所說,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教科書這樣編排合理么 以及 教科書這樣編排好么?一個偏客觀一個偏主觀,一個偏向於哲學通識一個偏向於政治哲學,韓教授的答案回答了一方面,我表示了贊同,筆記本同學哲學科班出身,我也受益匪淺。但是這不妨礙我偏向於對客觀上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作為一本涉及郭嘉制度的教科書,這樣的編排是否合理」。

打個比方,如果在法國政治類教科書(不是歷史類哦)里編進,英國光榮革命的優越性,積極宣傳保守主義哲學哲學,且不論光榮革命好還是法國大革命的形式哪個好,這會官方上動搖法國大革命的根基,動搖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自家人打自家人?所以說這樣的編排本身是不合理的。這也是我之前回答的出發點。但是教科書寫得再好卻不等於,自由主義優於保守主義,或者保守主義優於自由主義。

政治哲學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絕對有立場。

懂?


——————接下來是吐槽 推薦跳過不看——————

連尊重都不會的人,居然還可以談哲學,想必這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你反向洗腦水平比教科書還高呢,完全就是給自干五拉粉嘛。

難道!!這是傳說中的!!

勇於犧牲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幸好我匿名。給自己的機智點贊。

ps: 真是高大上的人生意義。


我很喜歡題主說的「第一次問問題,可能有些不足。」

如今的小朋友問問題越來越不講究,好在還有題主這樣的小朋友維護了提問者的節操。


你們玩哲學的小朋友都要稍微注意,如果你們執拗於關注對錯,那高中畢業以後就再也不要碰哲學,否則你們會越學越傻。在我們這個神奇的社會文化里,能教人變聰明的東西其實不多,但能把人教成大傻b的東西比比皆是。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大傻b,推薦你們讀一讀王小波,他對大傻b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知乎上如果有50萬個不懷好意的成年人正嘗試著向你們解釋什麼是「真正的哲學」,那麼就同樣會冒出50萬個不懷好意的成年人去捍衛高中政治課本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他們加在一起就是100萬個不懷好意的怪蜀黍。太嚇人了。

這種環境里,太過一本正經會顯得很不合時宜。想必那些哲學類問題的資深答主(同樣是怪蜀黍)都對此深有體會。什麼時候你們小朋友能意識到,教條主義和攻擊教條主義,同樣都只是「政治正確」,同樣沒有任何哲學價值,你們小朋友才算上了哲學的道。

如果你們只是喜歡批判別人的感覺,就像那些怪蜀黍一樣,那你們是上了哲學的當,上了我們這些怪蜀黍的當。


從過來人的角度看,哲學同樣是一種灌輸和說教(我從不懷疑像是大哲學家黑格爾繞了那麼一大圈,其實本意還是在迎合著啟蒙運動的「說教精神」,就像席勒同樣從浪漫主義藝術創作的角度再施以一些煽情的技巧,把當時的藝術也變成了一種「說教」),只不過這些東西都是你我主動去找它。

我們為什麼會去主動找東西灌輸自己?這不是蛇精病嗎?

事實就是這樣。我不是學心理學的,我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如果你對這種心理特別感興趣,不妨去看看李銀河的《虐戀亞文化》。


比起受折磨、被壓迫,我們更討厭乏味

高中課本於是乎就成了一個「乏味」的對象,一個所指空洞的能指符號。

那是因為你們看不到這些乏味的東西背後隱藏的巨大利益,你們看不到所指(意義),當然就會去責怪能指(形象)。如果你們也像我當年那樣,想考個燕京大學哲學系或者五道口理工學院哲學系,最後卻只考到人大附中附屬大學(又稱中關村大街59號第二黨校)哲學院,也許你們會更加珍惜這些課本里講的東西。

(順便提一下,高票答主是我本科老師)

我覺得你們面對高考語境是不會感到乏味的,它令人窒息,尤其你們是文科生。除非你已經確信今年的文科省狀元就是你了,哈佛耶魯都offer你了,那OK,沒問題。你可以花點時間代表廣大高考生,你甚至可以代表我們,站出來說,高中課本都是大傻b寫的。

我對此不置可否。當年廣東x科我選了政治(x科150分),最後考了珠海市政治單科第二名,我沒有覺得我為此而學傻了。多年以後的考研政治我又考了80分,我也沒覺得我更傻了。所以,我覺得教科書里的「唯物主義」還挺合適的,至少我對此無感,沒有偏頭疼。

此外,思考可能確實是個很乏味、很枯燥的事情——比起那些現成的思想或書籍。許多怪蜀黍骨子裡迷戀的都是後者,因為這樣他們可以在你們小朋友面前裝個很大的b。看一個人是不是矯情就看他的書架是不是很精緻,以及書籍擺放是不是特別講究;而看他是不是好苗子,只需要看他那些書是不是已經被翻爛了。

我有個偏見,愛思考的人一般不會特別愛惜書本。從不看書、也不愛做讀書筆記的人,卻老是喜歡給他們買的書包個書皮,真是見鬼了。

成人世界就是這樣無聊,充滿了各種b。當你剝開那些虛幻的外表以後,最後剩下的乾貨大小還不如你昨晚剪下的手指甲。話語discourse永遠是一種暴力,但暴力絕不只存在於話語里,很可能它也在各種「主義」里。此外,談戀愛作為一門學問比哲學難多了。到了我這個年齡,我周圍已經充斥著這狗那狗,這絲那絲。他們這些無聊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拿一個哲學博士(或國外的PhD)的學位不費吹灰之力,卻不敢過年回家陪七大姑八大姨聊天(因為他們已經不會說人話)。

我由衷地,誠懇地,希望你們小朋友將來不要變成這種人,不要早熟,不要長大,不要越學越不行。像我這樣,多延續一會兒童年其實挺好的。


畢竟這些充滿暴力美感的高中知識,其目的就是用來提高你的考分,否則你們學它作甚?

(在你們理解暴力美感之前,我還是稱呼你們為小朋友更好)

據我曾經的考察,國內幾所知名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大多不會換家裡的燈泡,無怪乎他們稱呼自己是這狗那狗。有上知乎搞思辨、搞批判的時間,你們不如自學一下修電腦、修手機,去看一下比較實用的科學類答案,去隔壁果殼學一些科普知識,多跟正兒八經的科普作家學知識,哪怕重新去翻翻房龍老爺子寫的那些書。

如果你不懂如何談戀愛,至少在知乎果殼學一下如何科學地減肥。這類好答案真的很多——這其實也是一種暴力美感式的學習(勵志)方法。相信我,到了大學,會修電腦的書獃子比會講哲學的書獃子更受歡迎(我假定你們都已經是書獃子且總想抵賴),而會修電腦的瘦子又比會修電腦的胖子有人緣。

反正沒人喜歡大傻b,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說過,哲學上道的第一層,應該是你把你特別討厭的、那些根本不合情理的觀點或理論,講得比發明這個理論的本人還清晰,有條有理。到最後你也分不清楚你討厭什麼了。於是很多人會開始討厭你,但也會有高手開始願意和如此矛盾和糾結的你開始真正交流有價值的話題,比如你的老師,你的導師。

如果你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b(被教科書騙了),你壓根不糾結,那你的導師也會在你面前裝成個快樂的大傻b,讓你以為他/她真的是個大傻b。沒辦法,他們就是這麼狡黠。

你能把法x功的原理講得比李x智本人還頭頭是道,卻壓根一點也不信那套東西,那麼恭喜你,你是個學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的好苗子。

你根本不懂藝術創作,卻和同學大談特談藝術的本質,讓那些正在學畫畫準備藝考的同班同學很信服你,那麼恭喜你,你是學哲學(尤其是美學)的好苗子。

你能在車禍碰瓷現場調停無辜的司機和賤兮兮的大媽的糾葛,那麼恭喜你,你是學哲學(尤其是倫理學)的好苗子。

你能像我這樣去講漢語,像我這樣講話,而不出現任何A或者B的公式和模型,那麼恭喜你,你是學哲學(尤其是邏輯哲學)的好苗子。

你能忍住作為文化人的心理抵觸去擁護特朗普,就像你特別欣賞希特勒那樣,你能看進去像《第三帝國的興亡》這本書而且把它當做黨史類的書目去看,並且你不是德棍或德吹,那麼恭喜你,你是學哲學(尤其是政治哲學)的好苗子。

說起來還真有些悲涼。多年以後你會像太宰治那樣發出感慨: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最後,沒有一絲唯心氣質的唯物主義,都不是什麼正經哲學家搞出來的;

同樣,沒有一點唯物理想的唯心主義也多是在耍流氓。

而辯證法,是哲學史最大的詭辯。

可這些和你們高考有什麼關係?祝你們高考成功。

最後的最後,送你們(高中生)一句話(高中政治課本里唯心主義那一環節里有寫):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這是人大附中附屬大學哲學院院服背後印的一句話,只不過他們是用拉丁語寫上去的,叫做 Cogito ergo sum。法語原文是 Je pense, donc je suis(熱棒死,東熱死胃)。

我們當年八九成的學生都以熱棒死東熱死胃為信條,沒有這種東西支撐,我們早就被世俗世界和互聯網聯手洗腦成個大傻b了。還好我們有一顆不願意成為傻b的心。你說它是唯心主義?好吧那它就是吧。


這句話不夠有哲學的b格是嗎?那我再送你們一句更牛b的。

我思之處我不在,我於我不思之處而在。 」——拉康

(很抱歉我還沒翻到這句話的法語原文,請法語帝幫我補充謝謝;

感謝PhD@Inesy的法語補充,你們直接看回復吧我已經推薦了 ( ̄ε  ̄) )

-----------------------------

本文參考書目: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羅伯特·所羅門

《第一哲學沉思集》笛卡爾

《閱讀你的癥狀》吳瓊

註:文中字母「b」只是一種常用的哲學符號,並無實義,請不明真相的小朋友們勿盲目舉報


6這個問題可以從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兩個方面來解讀。我國哲學教科書模式來自蘇聯,起於斯大林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這篇文章定下了一些基調。首先,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一個是誰決定誰,一個是是否同一。其次,唯物主義哲學是對的,唯心主義哲學胡說八道(文中總是說唯心主義哲學「硬說」)。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唯物主義的區別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後,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方向延伸。可以看到,這些基調至今未變。下面從兩個角度來解讀這種哲學教育模式。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1.這種教育方式毫無哲學性可言,完全是為了政治的教條灌輸。它在論證上十分乏力,或者幾乎沒有論證。它不是高屋建瓴地理清哲學的基本邏輯,而是反過來先提出模型,再找例子來佐證。這種高考作文式的說明方法不能起到基本的邏輯思想教育作用。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否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唯物唯心劃分方法是否過時?自馬哲出世之後,如恩格斯自己宣告的,舊哲學被終結,實證科學開始領導各個領域。不管是英美分析哲學還是歐陸哲學都與傳統的以統領世界為目的的哲學不同。哲學的目的改變了,哲學的那個基本問題是否正確就成了問題,唯物唯心的陣營劃分也就產生了問題。

3.唯心主義胡說八道?從樸素的角度來看,當然是物質先而精神後。但唯心主義發展數千年,在這數千年中,它還往往佔據上風,這說明它不可能那麼簡單的是胡說八道。列寧認為唯心主義是放大了人的主觀的作用。我認為唯心主義是物質力量尚不發達的社會的正常思潮。唯心主義的邏輯基本是自洽的,在建構大而全體系的舊哲學方面也比唯物主義更強大。馬克思也說,相比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發展了人能動的方面。而教科書用幾個經驗化的例子就否定人類幾千年的思想產物,這實在是過於荒謬。而兩大陣營的哲學史觀也阻礙了學生對於哲學問題的思考,把本來鮮活的哲學史變得極其單調。
總結:作為哲學教科書,其基本目標本應是啟民智,普及哲學基本思想,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哲學邏輯,結果它變成了思想灌輸。而即使是思想灌輸層面,它也極其失敗,因為它的架構和邏輯都既過時又脆弱,根本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說。1.它曲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觀念,把馬哲唯物等同於舊唯物。它把存在決定意識的過程看做是舊的反映論,認為物質如投影一樣投入意識。實際上,馬哲中的存在指的是這樣或那樣的具體關係。就認識而言,這個關係指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具體表現為實踐。認識是主體對主客體關係的能動反映,是對實踐的認識。

2.它曲解馬哲的架構,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方向延伸。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遠早於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反倒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向自然界方面的運用。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證也完全獨立,並不基於傳統物質決定論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是物質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社會。這和對自然界的觀點沒有多少關係。

3.它曲解馬哲的方法論。它不認為應該通過現實的運動來反映原理的實在性,反而預設原理的實在性強行套到現實上。並且它把馬哲庸俗化,不用它分析社會運動,天天搞一些雜七雜八的瑣事來強行拿原理套,實在荒謬,無異於用毛思想治療精神病。
總結:哲學教科書不僅在哲學教育上是失敗的,在馬哲教育上也是失敗的。同時這導致了相當數量的人對馬哲的曲解與反感。

以上。
——————2016.11.14更新——————
發現答案被頂上來了,做一些更新。

教科書體系的所謂偏向唯物主義,實質上是偏向機械唯物主義。它沒有理解,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並不是繼承了機械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思路,而是另起爐灶,走了把辯證法現實化的路子。

機械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實質上是把唯心主義中的主觀或客觀的先驗神改換為物質存在,然後依然由物質存在生成超越現實的規律。不管是四元素式的樸素唯物論,還是後來的基於近代自然科學的唯物論,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都希望找到囊括一切歷史,包含一切現象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學。因此,當他們走到具體現實中,就不得不把當前的現象當做永遠的現象,把個體的東西看做是全體的東西。他們臆想出的規律脫離現實,只不過是換了概念的唯心主義。

教科書所教授的所謂辯證唯物主義依然不脫離機械唯物主義的思路,它還是以先驗普遍規律為基礎來進行論述,一樣是包著唯物主義外殼的唯心主義。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關鍵在於辯證法。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概念的,思維的辯證法,而馬克思則把辯證法倒回來,辯證法是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唯心的辯證法把自己視為超越現實的普遍規律,而唯物的辯證法把自己視為分析現實世界的方法。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列寧分析帝國主義的不平衡,毛澤東分析中國社會的矛盾,這才是唯物辯證法。先欽定一系列規律,拿一個事問你這違反了辯證法的哪條規律,這完全是一種唯心的辦法。

綜上,教科書所謂的偏向唯物主義,實際上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相去甚遠,仍然是機械唯物主義式的「半截子」唯物主義,或者說,只是披著唯物主義皮的唯心主義。


教科書這樣講沒什麼問題。

這本教材的目的不在於培養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所以不能把它當成哲學的入門書籍或簡本。

雖然簡單粗暴,但是教材的功能並不在於全面。關於一件事情存在多個觀點時,把所有的觀點都灌輸給初高中的學生是不恰當的。

打個比方,初高中的書中對於什麼是權利、什麼是法律,都給出了非常直接肯定的定義。

但是到了大學,翻開書,關於權利會給你講8種以上的不同定義,關於法律,會給你講無數不同流派的定義和設計。

後者無疑是題主更喜歡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是不適合寫進高中生的教材的。高中是要參加標準化考試的,教材的內容應該簡約而直接,反映到試卷上可以通過簡單打分的方式測試出學生在記憶、分析、理解方面的基本能力。

我對初高中教材唯一的怨念是,它並沒有告訴你,這種觀點是中國的共識,學界還存在不同觀點的交鋒。但是,這其實無傷大雅。因為教科書並沒有攔著你去看其它讀物來補充知識,當你應付高中考試之餘有能力有興趣去學習建構一個更完整的哲學觀時,你大可以四處找書來讀。

而對於一個不看課外讀物、企圖從教科書中獲取全部知識的人來說,教科書里的價值觀對於學習和生活來說,已經是一種最優選項了。


據我觀察,幾十年的教育下來,到老年還能保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的人屈指可數

所以,也沒啥需要糾結的


作為高二學生,你學的那不叫哲學,叫思想政治。。。
PS:補充一下,個人非常不建議高中生思考哲學之類的東西,背書考高分上大學這種神聖的事情,怎麼能被思考玷污了呢。。。


非常同意前面 @韓東暉老師的答案,但我希望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一些補充。
首先教科書的內容選取其實不僅僅只有「科學、正確」一個決定的維度,其他綜合的考慮當然計算進去也沒有問題。但是這門課既然叫做哲學,我更希望從哲學本身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拋開政治層面的影響。

題目中說教課書上的原話是「唯物主義從本質上是正確的,而唯心主義從本質上是錯誤的。」那麼我想說這根本不是哲學!因為哲學的本質其實是懷疑,古希臘蘇格拉底從懷疑開始了一切,試圖以各種方式尋求真實,於是才有了哲學。並且連我檔信奉的嗎克思主義哲學其實都是「唯物辯證主義」,而不是簡單的「唯物主義(唯物一元論?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

其實哲學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最早的哲學家試圖用公式推理證明出哲學命題的答案,例如「生命的意義」;後來發現人就是不理性的根本沒可能像做數學題一樣計算出這些問題;再後來由於科學的進步、進化論的發現又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了哲學的發展;並且中間還經歷了由宗教主導的黑暗社會等等。

提出辯證主義的黑格爾認為「研究哲學就必須研究哲學史,看這門學科是如何演變的。歷史是辯證法的實踐者,我們人類只是歷史的工具。」對此我非常認同,因為了解柏拉圖思想是如何演變到現如今的「實用主義」和「生命哲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像辯證法說的:

「真理是在變化的。只要有理論,也就會存在一個反對它的理論。這兩個理論互相衝突,在衝突中最後會共同形成一個更高級的、新的理論。」

並且一直以來的哲學思想都在試圖回答一個永恆的問題:

既然哲學的核心思想是懷疑,那你又如何能夠言之鑿鑿的讓我們相信你說的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呢?

於是就在這樣的輪迴中,哲學一直艱難的發展到現在,甚至都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突然教科書或是任何一本書說「哲學就是XXX,而XX是錯誤的。」那真是一個笑話一般的存在了,不過有意思的是每個提出了哲學理論的大師都是認為自己的答案就是終極答案了,不需要後人再努力了。

所以至此很明白了,哲學的終極意義其實一直沒有改變,就是懷疑、理性和思辨。從學科本身來講,我覺得這才是需要教給學生們的。所以很顯然直接告訴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不合適的。

那這是說哲學沒用嗎?這是哲學在眾多科學中的地位:

而即使是「科學」,在哲學的體系之內也就是一種經驗主義,堅持實用主義,並且完全開放,允許質疑,反對獨斷論。
具體可以看看我專欄中的讀後感:哲學也可以很歡樂——讀《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 從作品本身說開去—《讀後感》『觀後感』 - 知乎專欄

順便附上我自己整理的哲學史,有興趣的童鞋可以以此為綱好好了解一下哲學史,包括羅素和馮友蘭的中外哲學,而不僅僅局限於人家幫我們選定的教科書:


合適。
與其讓你們混混沌沌不知道三觀會長成什麼樣,不如給你們統一一個錯不到哪去的三觀。反正你們想自己塑造的會自己塑造,不想塑造的,那麼這也夠了。


我是一名高校教師,本學期剛開完專修課,西方哲學史。所以對於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有資格談下看法。


當前我們中學的哲學課程設置絕對是有問題的!哲學不是教的。


我們中學哲學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根本沒有辯證唯物主義這個概念,這是前蘇聯列寧提出的。我國哲學課程延續使用。

事實上,哲學絕不是簡單的唯物,唯心之分。平常所說的什麼物質決定意識,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等等,這只是應付考試用的。真正的哲學並不是教授人們哲學知識,而是教給我們如何去思考。

唯物就是對的,唯心就是錯的。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比如,我們是先有飛機呢,還是先有飛機這個理念?答案自明!

假如你真正對哲學感興趣,或者將來進入大學接觸到哲學課,你會真正領略到哲學殿堂的神聖與光芒,一位位哲學大師的風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阿奎那,笛卡爾,康德,尼采,黑格爾,叔本華,格德格爾,維特根斯坦………那時你會發現,我們現在的
思想是多麼的幼稚。

推薦哲學入門書籍《蘇菲的世界》。說這些,祝你學習進步!


一種定理的成立,都是有條件、有範圍的。
哲學的「主義」有許多種,教科書說的怎樣,只是教科書所提倡主張的那一種而已,教科書不會因為你去學跟它不一樣的東西就燒死你,現代社會相對寬容。
唯物主義是當下最適合解釋社會的一種,學習它並生活在它所作用的人類社會,會令你少許多阻力。


肉食者鄙。

高票答案真的都挺好的,我讀高中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個問題,工作間隙也讀一點哲學通俗讀物,盡情享受笛卡爾他們這些大咖的智力遊戲吧!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在讀更多書之前,先別想太多,很容易迷失。


先說個事兒。貧道中學時候的思想政治扯得很好,但學的不是哲學,所以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題主,作為一個對中學思想政治研究頗深的人,貧道想對你說,如果你想學政治,那你可以好好去看課本。但如果你想真正學好哲學,你得撇開教科書。中國的教育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洗腦系統,這個不必多說。
教科書上明顯偏向唯物主義,是必然的。根據中國的國情來看,是合適的。
【首先,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是以馬列主義為思想指導的。因而意識形態上必然向唯物主義靠攏,國家機器下轄的一切系統必然以維持政權為目的來運轉。因為教育系統為了這個目的必然會偏向唯物主義。為了維持國家穩定,這個是必須的,無可厚非的。
【哲學研究的不是正誤。研究對錯的是政治而不是哲學。兩者可不能混淆了。哲學是一門依靠理性論證系統地研究「對象」的範疇和相互關係,研究最普遍最廣泛的規律的學科。
哲學應該沒有必然正確的描述。所謂的正確,不過是向更少錯誤的一方妥協而已。
【所謂的唯物和唯心的爭論……這估計都是馬克思年代的事情了。但共識是不可能會有的,哲學的流派這麼多,誰也打不倒誰。


題主有這樣的思維非常值得肯定。但唯物主義的普適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過例外,因此是值得專門向世界觀仍未定型的高中生推廣的。

舉個簡單例子。許多宗教認為人類是被神創造出來的。但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這樣的神,以及神創造人的可信證據,因此我們對此表示懷疑。而以達爾文拉馬克為首的生物學家認為人類是從原始靈長類演化而來,並給出了可信的證據。

如果不嫌麻煩,教科書應該把這兩種說法都擺出來,然後讓高中生自己判斷。但是高中階段我們沒有時間去學習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高中生應該集中精力學習人類文明最基礎的,最久經考驗的知識。

如果把唯心主義放進課本,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也應該在學習生物的時候學習一些中醫的五行學說,學習地理的時候也該學一點占星術之類的玄學。顯然這樣一來學習的效率就太低了。

唯物主義在改造世界這方面是完全經得起考驗的,不信的話可以去閱讀更多哲學著作。我相信閱歷越多的人越會相信唯物主義是改變現實的最佳途徑。


同為文科學生,幾句話概括一下自己感受。
個人雖然見識淺薄,但是偏向唯心。
原因嘛,沒有別的,就是因為課本里到處宣揚、偏向……
我覺得如果中*特*馬是較為正確、完整的哲學,那為什麼教材編者不敢全面地介紹一下其他哲學呢?
還有,一個人有沒有選擇學習哪種哲學的權利呢?
當然沒有了。
還有文化、經濟、政治和國家與國際組織,課都講不完,政治老師怎麼能細緻地帶你走進哲學世界?
所以我的解決方法是,自己在課外學習其他的哲學,個人感覺學習其他哲學對你的哲學生活成績也是有幫助的。一個主義哪怕你不信,也可以分數高。
最後提醒一點:《蘇菲的世界》中關於馬克思的部分有刪改。


一,學者沒有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二,不合適。


感謝知乎和題主,看到這個問題感到很開心。我高中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困惑。但那時候我是個很貪玩的學生,可能僅僅思考了三分鐘就跑去玩遊戲了。而且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知乎,就算知道,可能也不會花時間去提問吧。


中學生接受和學習哲學,在思考教材上提出的幾個基本問題之前,首先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一門學科,是一個非常大的範疇,更是一種【看待和接受世界的方式】。就好比題主說的,「也許在更高的地方,有雙眼睛在看著我們」,這是題主認識這個世界的出發點。在專業的學者看來,這或許是一句很業餘、很不成體系的話,換句話說,多少有點「業餘」。但我覺得這種「業餘」不是壞事,中學時期的「業餘」幻想很可能會在以後變成偉大思想的萌芽。


對於中學生來說,系統的學習哲學這樣一門複雜深刻的學科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前邊的回答提到了,高中哲學教材選擇「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作為切入點,是有歷史遺留原因的。往大了說,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問題,並非一時半刻就可以改進的。現在我們可以質疑唯物主義,放在四十年前,這可要算是政治錯誤呢。話又說話來,題主正因為學習了這種「不合適」的政治課程,才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開始哲學思考的第一步,這樣看來這本教材也還不是一無是處,對吧?


在哲學問題的思考中,我們不應該輕易做出「誰對誰錯」這樣的判斷。這是高中哲學教育最不合理的地方。一個受過哲學思考訓練的人,不會輕易的下結論,而是會不斷地分析、批評、反思,然後提出新的問題。甚至對於某些問題來說,它的答案並非是最重要的,而是回答者的立場和態度真正折射出思想的光輝。


哲學問題和物理問題不同,你無法對它進行一個「非此即彼」的科學判斷。對你的問題的諸多回答中,肯定有你認為合理的答案,也會有你不以為然的答案,它們都是建立自己答題者自己的根據之上的。希望題主能夠讀一讀所有人的回答,記住自己認為合理的部分,也不要忽視反駁的部分。相信你一定能大有收穫。等到樓主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就能夠脫離高中的哲學教材了。當然,這一定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回答比較啰嗦,見諒!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教育 | 唯心主義(Idealism)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教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