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有意義嗎?

學校暑假會有支教活動,有的線路是新開的,也有的被放棄的。這種活動有意義嗎?也許對學生們是很好的體驗,但是對貧苦山區的孩子們會不會反而變成一種負擔?


是的,我就是那個髮絲隨風凌亂,臉蛋曬得黑里透紅,眼睛裡充滿求知慾望的女孩,我就是那個在支教老師要走的時候,涕泗橫流,追逐遠送,需要他們用「雖然我們不在同一塊土地,但我們共看一片藍天」來安慰的女孩,就是那個因為他們的到來,第一次看到火箭模型,第一次摸到足球,第一次念起「碩鼠碩鼠」的女孩。而他們的到來產生的影響,我們班七十一個人都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英雄、大衛、珍妮、希拉里……他們為我們打開了語音教室的大門,帶我們看《冰河世紀》,而在此之前,語音室只是學校擺的面子。他們帶著班裡被欺負的同學去其他年級復仇。他們和我們踢球滾成一團。在愚人節的時候背後貼我們「傻瓜」,被我們叫「老鷹」也毫不介意。太多歡樂的回憶,不用多說,時隔十多年我今天還能坐在這裡答題就是明證。


孩子成長的路上,需要的不是一個板著臉教自己守規矩,一題不對就怒目相對拳腳相加的老師,而是一個可以陪她成長、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哥哥姐姐。在電話剛剛開始在農村安裝,大頭電腦還只是用來玩撲克的歲月,這些支教的哥哥姐姐們送來瞭望遠鏡,不僅僅讓我們透過它清晰看到對面山頭院落里的老母雞,更給我們展示了他們所看到的世界。

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當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人生與人民的事業緊密相連,他所創造的就是永恆的青春。

——江澤民在紀念共青團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作為哈工大派出的第一屆支教團,他們來到我們大山的時候,徐本禹還沒有感動中國。

他們七個人,四個去了我們縣最窮的鄉,三個留在了我們學校,隊長孫老師,要簽他的公司年薪給出了十來萬,我們的班主任程磊父母身體都不好,勤工儉學補貼家用,隔壁班的張獻峰,妹妹當時剛上大學,生活費需要他出,每個人都面臨著種種機遇和挑戰,但他們來了,每個月700元補助,用最美好的青春陪我們一年的成長。程老師下課總是待在教室里,最後走的時候才說,一是怕下課打鬧出事,二是,希望多些時間可以和我們在一起。他的這番話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後來,我初為人師,站上三尺講台,才發現它是那麼有魔力,看著孩子們的成長是多麼欣喜。

長空凝藍,盡西風笑,東風殘弱,天涯曉寒望斷。竟回眸,笑語喧喧。足踏黃土鏗鏘。憶來時,豪情倒海萬重山。

這是那個185高,皮膚黝黑的,時常斜挎著個背包,大大咧咧的程磊寫的,寫在他寒假開始,將要與我們小別的時候。

回家,背著半麻袋老鄉們送的山貨,核桃、棗、酸棗,甚至有家長打聽了他們幾個的尺碼,做了黑布鞋。

07年,支教團為我們寨疙瘩鄉籌集捐贈了一個圖書館,城裡的孩子無法體會山村的圖書資源是多麼貧瘠,拿我們鄉來說,到現在也沒開過一家書店,就連隔壁鎮上也沒有,知乎上有人問,人一輩子應該讀多少書,我不知道,我曾經看到蘇州市區有父母為上小學的孩子一個寒假就訂購圖書三十本之多,而我故土的父老鄉親,一輩子所見的圖書也寥寥無幾。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要建個圖書角,我們把家翻遍,一共湊了三本書,包括我奶奶用來夾剪紙的那本泛黃的沒了封面的百科冊子。還記得發下課本,第一件事就是把語文書翻個底朝天,就連數學書封面的大熊貓都是那麼的遙遠而親切。我們就是這樣一群除了人教版教科書就什麼書籍都接觸不到的小野人。04年吧,鄭淵潔回鄉祭祖,學校組織大家去鄭淵潔童書博覽館參觀,記得介紹里說,他是影響中國的十大人物,我們一臉懵逼的聽著,對於連皮皮魯是什麼鬼都不知為何物的我們,影響中國是多麼洪亮而空洞。

希望不要有人攻擊捐贈了圖書山裡孩子也不看,真的有,這裡有我之前寫的一篇,真實的寫一個想讀書的女孩:

其實我並不認識她,有一次偶遇也因為我的羞澀而沒有仔細瞧她。大概是一米七五的個頭,長頭髮,比較清秀。我只能寫一點她的事,我不敢寫更熟悉的人。
她家住在山裡,過了東張,在我們村到西張的路上有個岔道,沿著田埂走去,下個溝再走上一截子山路,大概就到了,不過,我沒去過。我媽說他們小時候十里八鄉的跑著看電影,聽戲,大隊鬧熱鬧,我小時候幾乎沒見過那陣勢,我沒去過旁的村子,連我們村的人我現在也認不完。
她家有一台電視,就是她和外界唯一的聯繫,她哥結婚的時候買了電腦,她嫂子鬧著要的,但是家裡沒網線。當年中考,她考的是全鄉第一,可是他們鄉一個高中也沒考上,她妹妹中考又考了他們鄉里第一,也是那年唯一一個上了高中的。當時,老師痛惜她是塊讀書的好材料,不能費了,結果,她媽,那個早年喪父,四十來歲我見到時已經兩鬢蒼蒼的女人堅決決定,她,必須出去打工。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個寡母,托著四個兒女,一個老娘日子的艱辛哪能形容,兒子結婚,對於一個在莊家地里刨食的家來說,十萬塊的彩禮是當頭一棒啊,可是你就得挨著,別人家的事情都是這麼辦的。讓女娃子不念那沒用的書,出去干點活,她老娘有什麼錯。
然而,沒有人知道後來在她身上發生了什麼,兩年後,她回家了,和所有人吵鬧,而且很兇,她不是沒有看到八十歲的奶奶做一家人的飯還得餵豬,也不是沒有看到哥哥扛鐵犁弄出的血印子。可是她就是想吵,像家裡人,全世界人都欠她的一樣。她媽一聲不吭,想著,精神是不是出毛病了,過些日子趕快尋人家嫁了吧。
可她猜中了她媽的心思,鄭重其事地講她不會輕易嫁人,在她理想沒有實現以前,哪裡都不會去,手裡摘著辣椒的她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但她有書,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的課本,當年,她不知費了多大的勁兒,從鄉里的中學背回去,十幾里的地哪!還有幾本讀者,青年文摘,是當年器重她的老師送的,還有一本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上大學的妹妹拿回家的,妹妹知道自己對不起姐姐,經常省些紙筆回來,哪裡知道,呆在家裡,她只能看著這些紙張慢慢變黃。
我們村和我年紀上下相差不到五歲的女娃,念了高中的只有兩個,理由似乎僅僅是我們倆初中時在縣城裡念的,多麼可笑的現實。我的姐妹們幾乎永遠鎖在那塊土地上,生兒育女,繁衍生息。
我不是說讀書就如何如何,,了解我的人應該明白。或許我真的只是在感慨,我們縣中考升學率是30%左右,那麼多那麼小的孩子,該走向哪裡?我只是想到左思在門閥森嚴的時代嘆息「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在我身邊的餘音……

最近看電視劇《碧血書香夢》,雖然台詞爛的讓我忍無可忍,但還是堅持看下去了,或許,這裡埋藏著我自己少年時代的初夢。

有人說,現在好了吧?我看並沒有太大改觀,常年不在家,就算在家也不懂如何為孩子挑書的父母,常年不分享網路新知,分享就多是心靈雞湯的老師,這不怪他們,環境如此罷了。就算信息社會,有效信息流給需要的人也是一件並不輕鬆的事。

剛剛隨手翻了學生訂閱的幾本雜誌,蠻有意思。這孩子的父母從桂林來上海打工,把她帶了來,看她聊起阿爾法狗眉飛色舞的樣子,我想,如果孩子留守在沉寂的老家,應該完全關心不到這些吧!

「常常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幸福之中!也許有一天我什麼都失去了,我想在祖國的西部,我還擁有這樣一群可愛的孩子。」

摘自新華網黑龍江頻道--西部燭光:哈工大第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紀事

我就是那個羞澀的小女孩。

這個信誓旦旦的學生就是我,可惜並沒有兌現,被大學錄取那天給程老師打電話,他很開心,一個勁兒問大家長高了沒,問了這個問那個,我似乎已經看到他那爽朗的笑聲了。是的,你們還有我們。


講個支教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這些山區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軌跡。國家一直在提倡九年義務教育,然而,地區的貧困、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這裡的村民和孩子根本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一個支教老師的加入,到底能改變些什麼?



九月份第一次看到這班孩子,是在一個晚自習課上。


寄宿學校座落在山坡上,日光燈管邊飛滿了各種小蟲,被燈管燙傷翅膀還會執著地撲騰。孩子們好似早已習慣,只有我在擔心蟲子會不會突然在我說話時向我衝過來。窗外蛐蛐的鳴叫聲此起彼伏,而教室裡頭的這群孩子,一點不比外頭安靜,或許是新開學的興奮,也或許是沒把我這位新來的支教老師放在眼裡。

在來之前,我像很多支教老師一樣,想當然地以為山裡孩子都應該是淳樸的,渴望知識,會在我的關愛和教育下成長。我期待著去改變他們,也渴望看到自己的改變。然而事實並非這麼理想化,不愛學習的孩子大有人在。


初一的學生正處於躁動叛逆的青春期,又保有小孩子調皮搗蛋的天性,遠比我想像的更難對付。他們整天勾肩搭背,拉幫結派,說著「你若動我兄弟一雙翅膀,我便廢你一座天堂」這般令我汗顏的團伙口號,也會在課堂上偷偷把粉筆頭塞進板擦,等我擦出一條長長白線時哄然大笑。


這樣的小麻煩不勝枚舉,倒也為我的支教生活增添了鬥智斗勇的樂趣。我知道他們可能不是好學生,但一定會是好孩子。為了贏得他們的好感,我決定採取一些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


傍晚時分,我帶著他們跑到後山念單詞,深秋的樹葉落在我們頭上,總有幾個孩子注意力會被吸引過去。有一次周末,本該用來上課的時間被我悄悄拿來給孩子們看電影,我帶著他們溜進會議室,用全校唯一一台投影儀放《海底總動員》,他們在黑黑的房間里笑成一團。


晚自習的時間也被我拿來教他們唱英文歌。我以為我可以教很多首,但他們學得很慢,每一句話都得用中文標註發音才能跟著唱。


我教他們的第一首歌,也是唯一一首歌,是甲殼蟲的Hey Jude。他們戲稱其為黑豬,每每唱到「黑豬,Don』t be 阿肥」時,他們就笑得前仰後合。就這麼一首歌,我教了整整一個月。


這所寄宿學校的學生大多家在山裡,周末也不回家,出校得老師批准。學校每個月有一次小長假,那時候學校才會空空的安靜下來。我每天和他們吃住在一起,除了對他們的性格有所了解之外,還知道了不少他們家庭的故事。


班裡有個文靜的小姑娘叫小麗,稚氣未脫的臉上有種隱忍倔強的神情。她的成績一直不錯,上課也很認真。第二個學期開始時,她個頭忽然躥高了,明顯進入了青春期。除此之外,我發現她的神態有了一絲異樣。我妄自猜測,她一定是早戀了。


我對班裡的早戀現象打壓不多,因為我也是年輕人,覺得只要她能把握住自己就好。但是漸漸地,她的成績下降了,周末經常要求出校,上課也昏昏欲睡。我找她談過幾次,她都矢口否認談戀愛,一口咬定我冤枉了她,我只好作罷,叮囑她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有一回課堂上,她低著頭不知在寫些什麼,我斷定那不是做筆記,心中一惱,直直地走向她。她下意識地撕下那頁紙揉成一團,但還是被我手快給奪走了,紙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小三去死」和其他一些污言穢語。


我驚住了,我還沒有見過如此偏激的情感,而這竟出自一個文靜又堅忍的女孩子。


我狠狠地責罵她、警告她,也苦口婆心地勸解。她緊閉著嘴,眼裡滿是淚花,皺巴巴的紙被她局促地撫平,上面的字眼已如爛泥般不可辨認。但她沒有做出丁點改變,成績直線下滑,還交了一群最讓老師頭疼的朋友。


直到有一天,節日小長假,家長來學校接孩子,我見到了小麗的父親。他高高瘦瘦的,皮膚曬得黝黑。小麗站在父親身邊,面無表情。他遞來一根煙,我看了一眼,那包煙應該是50塊的貴煙,而他自己抽的是幾塊錢的雜牌。


「老師對不住了,最近家裡有些事,沒來操心孩子的事,勞煩你多管教管教。」


「家裡出什麼事?」


他父親神色略有尷尬,但還是如實地告訴我:「和孩子她媽離婚,我又找了個伴。」聽完我久久沉默不語,我知道小麗的母親長年在外做保姆,父親則在山裡種田,長久的分居和這個新出現的伴,想必就是離婚的原因。我這才反應過來那些憤恨的「小三去死」意味著什麼。

圖 | 帶著孩子們在山坡背單詞


在這個封閉的學校里,家庭的矛盾像團飄散不去的積雨雲,長時間的分離阻隔了陽光,所有的孤獨和恐懼都留給孩子們自己來承受。


坐在第一排那個小個子的男孩叫小登,上課時他總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下課雖然活潑,但不胡鬧,碰到別人總會大大方方地道歉。他長得像小時候的我,因此我總是格外關照他,每次遇見我,他都會笑著說老師好。


小登在我看來就是個簡單快樂的小男孩,但我發現他從來不回家,即使是小長假大家都走光了他也留在學校。沒人了他就自己在山坡上看看書,或是在坑窪不平的球場上扔扔籃球,孤零零的。直到第一個學期結束時,我發現他還是沒有回過家。我看了他的檔案覺得很奇怪,他並不是孤兒啊。


直到過年後開學的第一天,小登的父親送他來學校,我才第一次見到他的家長。辦完入學手續,我的工作也忙完了,發現這位父親在等我,執意要請我吃飯。我不好推脫,便和他們一起去縣城飯館吃飯。


飯桌上,一向眉眼笑盈的小登卻一聲不吭,我以為是因為跟老師吃飯會緊張,一直給他夾菜,讓他多吃點,他也很聽話埋頭吃。他父親給我遞煙,我不抽煙,但還是收下了。


「老師啊,吃完飯我就要走了,孩子還麻煩你帶回學校。」他還說了一大堆讓我多關照多監督多教育的客套話。


「您在哪工作?」我問。


他說在一個北方大城市。


「那多久回來一次?」我又問。


「一年就回來這麼一個禮拜,短短地過個年,看一眼孩子,在老師這給孩子存點生活費。」他說著往我手裡塞了一把鈔票。

「您在外工作,那孩子母親總在家吧,或者爺爺奶奶之類的老人?為什麼小登放假了都不回家呢?」剛問出口,我就後悔了。


小登父親像被我審問的學生一般如實講述了家裡的情況。他在外打工,和別的女人好了,小登母親知道後扔下家走了,不知下落,三年了。簡單的幾句話,讓我噎得說不出話。


吃完飯,他去趕最後一班開出縣城的大巴車。小登站在我身邊,看著他父親的背影在漸暗的夜色里模糊。一年,就回來七天,留下一筆錢,然後再等下一個一年。


小登的個頭才及我腰,我摸了摸他的發旋,卻發現他在微微發抖。我俯身去看他,他的眼睛裡全是淚水,正一聲不響地往下掉。我拉起他的手,走回學校。


初一的孩子已經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小登雖然沉默,但乖巧懂事,不至於讓人太操心。而小晨卻讓我無比頭疼,至今都不敢多回憶。


小晨從來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老師們對他的要求就是守規矩就好。快到清明節時,他偷了初三學生的手機,翻牆出去,賣了二十塊錢,事發後被初三學生抓住,鬧到了校長辦公室。


我電話通知了家長來學校處理,說話時我已經盡量語氣和緩,但似乎所有家長都懼怕接到來自學校的電話。聽到我說請來一趟學校之後,電話那頭便立刻附和:「好好好,馬上就來,老師你別生氣。」即使是從電話里聽到,我也有些不忍,一個比我年長的男人在向我表示歉意。


我等了三個小時,小晨父親終於滿頭大汗地跑進來。


「怎麼這麼久?」我問。

「這個點沒有大巴車了,我是跑著過來的。」他說。我瞥了一眼他的鞋,薄薄的底,三個小時的山路,踩到那些石子鐵定鑽心的疼。我心裡一陣苦澀,早知道來一趟這麼不容易,我就不叫他了。

最後的結果,是讓小晨賠200塊錢。小晨父親一邊低眉順眼地向我賠罪道歉,一邊從口袋裡掏出一隻塑料袋,五元,十元地往外湊錢,很不放心地數了好幾遍,才顫抖抖地將錢遞給校長。他轉向小晨,氣憤地斥責了他。


小晨只站在旁邊一動不動,神思恍惚的樣子,好像什麼也沒聽見。對他父親來說,這一天不僅沒有收入,反將血汗錢往外掏,還要在山路上來回奔波六個小時。等他回到家時想必天早就黑了,而小晨卻連他說的幾句話都聽不進去。


哪知第二天,小晨又偷了一個手機。當他父親再次趕來的時候,已經快哭了。


「你到底想幹什麼!」這是他父親對他唯一的質問,小晨沒有給出回答。沉默似乎是這個少年唯一的武器,緊密地防守著自己,讓大人無所適從。父親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問他:「你還讀書嗎?」


小晨非常堅定地說,不讀了。他父親眼中閃過失落的神色,還是不甘心地又問了一遍:「真的不讀了嗎?」這次小晨看了眼父親,有些猶豫,最後還是點了點頭說:「不讀了,我回去幹活吧。」


我給他辦理了離校手續,並幫著他父親一起去寢室收拾他的鋪蓋。在送他走到校門的時候,我忍不住問了一句:「小晨,成績不好沒關係,可是你一再偷手機賣錢,是為了什麼?」


「清明要到了,我想給我媽買束花。」他撇了撇嘴,小聲地嘀咕了一句。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這樣的故事越多,我越發現,我來支教,能改變的非常有限。他們和我相處的這一年時光,不過是漫長生命長河裡的一滴水,將在他們進入荒蠻社會後瞬間蒸發不見。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六月份,我就要完成支教任務離開他們了。和來時一樣,又是一個涼爽的夏夜,幽幽蟲鳴從外面傳來。我們正上著晚自習,忽然停電了。我從辦公室拿來幾根蠟燭,在教室的角落裡點亮。停電了上不了課,我便放歌給他們聽,把手機開最大音量,切換到隨機播放模式。


不知是不是巧合,歌曲跳到了那首Hey Jude,音樂一響起,所有孩子都輕輕地跟著拍子唱了起來。要知道,這首歌是我剛開學的時候教的,現在已經過去快大半年了。平時記一個單詞都困難的他們,竟然還記得。


也許很多很多年以後,只有少數幾個念了高中或是念了大學的孩子,才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黑豬的秘密——「Hey Jude,Don』t be afraid.」


有個支教老師告訴過他們,在這個滿是艱辛與磨難的世界裡,請不要害怕。

作者胡曉斌,現為研究生

編輯 | 馬璇


本文選自真實故事計劃(ID:zhenshigushi1)。真實故事計劃是國內首個真實故事平台,每天講述一個從生命里拿出來的故事。投稿郵箱tougao@zhenshigushijihua.com,原創首發千字500——2000元。


如果你有好的支教故事,也歡迎投稿。


支教有意義嗎?長期支教有意義嗎?短期支教呢?作為一個兩者都做過的人,這個問題,我早已自問過無數次。此刻再面對這個問題,我百感交集。

如果回到大四的時候,我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有。那一年,我組織了一個公益夏令營,帶著我校一群義工到湖南通道去待了二十天,給當地的孩子開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和課程。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短期支教,我們是按著夏令營的形式在做,學生自由報名,打亂原有班級隨機分班,小班教學。現在看來,已經很像社工項目,上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課程以及夏令營其他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夏令營的總目標服務的。感謝當年以個人名義贊助,並且不肯留名的人——其實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就拿著他贊助的錢做成了一個夏令營——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很高興我們沒有辜負您的信任。

短期支教一向很有爭議。我去做夏令營之前曾向參加過「燈塔」短期支教項目的師兄請教,他說了很多對短期支教的擔憂。印象最深的是,他說很多短期支教志願者對分離時當地孩子的不舍引以為傲,而他認為這些分離處理得不好會是創傷,孩子對分離的態度也能看出短期支教對孩子可能有的長期影響。於是我在義工面試時必問的問題是:你覺得夏令營可能有什麼弊端,怎麼避免?團隊建立以後統一思想,底線是盡量避免傷害。我們的夏令營設計時特別注重最後的環節,特別設了一個告別儀式。但是後來實施起來還是出了些問題,孩子們的情緒反應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很感激當年團隊里有學社工的和學心理學的義工,把分離時孩子們的突發情緒處理得很好。

從我的經驗來看,最少當地政府、合作學校、媒體、參與的學生以及家長對夏令營的反饋都是好的。我們走的時候,有老師對我說:「你就當通道是娘家,以後有事沒事,或者心情不好了,就回來散散心。」現在想起都有點淚目。一年後我去回訪,校領導、學生,仍然歡迎我。我也曾擔心做這麼短時間就走,會不會對參加過夏令營的孩子有什麼負面影響,然而孩子們說,你們走了以後,我們用你們教的方法去鼓勵沒參加過夏令營的同學,認識了不同年級的朋友很開心,我們自己還經常聚會。老師們說,這些孩子比原來自信了,有幾個調皮搗蛋的變得聽話了。聽到這些,我當時很欣慰。我不在乎他們學到多少新知識,我在乎他們的成長,看來我們做到了一點點。

夏令營結束後,我參加了西部計劃,支教一年。如果在支教結束那時再問我,支教有意義嗎,我應該會說,沒有意義。因為支教那一年,我不斷地不斷地自我懷疑。雖然我做了很多事情,我仍然秉持著「成長第一」的信念,關注成長多於知識。然而我可能錯了,對於常規的老師來說,知識的傳授或許更重要。

支教那一年,我做了很多事情。我幫學校聯繫外界資源,為學校募到上千冊圖書,幫學校開了一個圖書館;引入一個助學基金,當年捐助了超過100名貧困學生;引入一個獎學金項目,設優秀獎和進步獎,鼓勵校內優等生和進步顯著的學生。我為學校開設了青春期性教育課程,請支醫志願者和我一起給學生上課;為學校開設心理健康項目,以心理情景劇為主題上課,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開設心理健康課。我搭線讓學生和我的師弟師妹們結對交筆友,讓他們與大學生直接接觸。

回想起來,當年的我無師自通,做的事情基本就是駐校社工的工作,並且都做得挺好。然而我有一個致命短板——教學。我非師範專業畢業,真心不懂教學。西部計劃鼓動很多熱血的大學生去支教,但是沒有相應的培訓和支援。我為了教好學生,一年看了三十多本教育學的書,向當地老師請教,對學生軟硬兼施加精神獎勵加物質獎勵,沒事就去家訪,什麼招都用了。然而可能我天賦有限,這麼努力,教學效果仍然不好。看著我的學生跟我關係超級好,什麼都聽我的,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我常常自我懷疑,如果不是我教他們,換成別的老師,或許他們成績會更好,能考上好的學校,改變命運。所以我去支教是不是反而害了他們?這個自我懷疑在那一年乃至支教結束後幾年裡一直折磨我,讓我懷疑支教的意義。

支教結束兩年後的五一,我的學生們中考前夕,我又一次回到那裡,因為我承諾過會在畢業前回來看他們。山區的輟學率很高,當時很多學生都已輟學到外地打工了,還在校的學生聽說我回來,都跑回學校來看我。女生們一看到我就哭了,抱著我反覆問我過得好不好,卻不知跟我聊什麼。到我走的時候,她們每人給我一封信。離開的車上我一封一封看信,一邊看一邊哭。

當時我再問自己,支教的意義是什麼?我還是答不上來。唯一的安慰是,我教的那個班,輟學率比其他班都低很多。如果我的支教讓更多孩子願意在學校里多留兩三年,這也算有些意義吧。

再後來,我決定去讀社工碩士。在讀書時,收到一封學生給我發的郵件——很驚訝,當年最後一節課上我給他們留了我的郵箱地址,但是從來沒有人給我發郵件,我以為他們都把這事忘了。學生說,老師,我上了縣城的高中,謝謝你教我認識自己的缺點。我又不爭氣地哭了。這時再想,我支教的意義,對於他們,是給了一些啟發,給了一些關注,幫他們發現了多一點的可能性去成長;而對於我,是為了做好支教這件事,我拚命地學了很多,也因此找到了我想做和擅長做的事情。

我不敢在此妄評支教的意義。支教的效果千差萬別,短期支教和長期支教需要的不一樣,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做法。然而,對於每一個用心去支教了的人,最少,總會留下一些痕迹,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對當地的社會。

PS. 對於支教志願者,相關的技能培訓和支援真的很重要,不是有知識就能教好學生,理念很重要,心態很重要,技能也重要。大家都在關注支教對當地學生的意義,有多少人思考過對志願者的意義呢?支教做得不好可能對當地學生有傷害,同樣可能對志願者也有傷害。真希望志願者到這些地區去,不是燃燒自己,而是雙贏。


支教是我們領導用來懲罰我的方法,按學校規定,支教是新入職不滿三年的教師才去的。我們領導還沒有派我去點離昆明稍微近的地方,他還派我去了一個幾乎是全國最窮的縣份,光從昆明坐車到那需要三天。一天八個小時到縣城,一天五個小時到鄉上,再走三個小時山路到達村裡。

我們領導覺得榮獲全省教學和科研一等獎的漁老師該去鍛煉下,作為一個只有專科學歷靠馬屁上位的領導,教學和科研並不是她的強項。某個年輕男老師到處獲獎確實讓她的臉上不太好過,畢竟按照她自己的想法,這個學校只需要她就夠了。


當然我們領導錯了,我去支教的這一年不僅沒有打垮我,反而讓我變強了。


人必須在最艱難和最單調的環境中,才可以明顯的思考一個問題,你到底想要什麼?你能做什麼?


我的願望是成為心理學大師,當我的實驗室和在教育廳的人脈都被領導斷了的時候,我才清楚的思考,有些時候人的內心探索遠比外界環境要重要。


支教最大的好處並不是環境優美,並不是人心溫暖。支教最大的好處在於,當你離開了你所熟悉的一切你就有機會思考,到底你有什麼潛在力量可以突破你現有的瓶頸。


在這個沒有必勝客,沒有手機遊戲的地方,我唯一還能做的就是寫文,但是我只會寫科研文,離開了實驗室,我毫無頭緒。


有人告訴我,雞湯文不需要數據。不過,我是心理學專家啊,怎麼能去寫我平時很討厭的雞湯文。心中有個聲音告訴我:別BB了,快去吧,雞湯文不需要實驗室數據,你TM都發配支教了,還這麼矯情。


誰知一寫就無法收拾,半年時間,劍聖喵大師的公眾號已經五萬多粉,在網路上開始小有名氣。十幾家出版社找我出書。


原來我真的可以干一件,我原本完全不擅長的事,當沒有了外界事物干擾,我傾盡全力時,人真的能突破自我。


我想起了一件事,中國現在的精英階層很多都是當年第一批恢復高考的考生,他們都曾作為知識青年下鄉鍛煉,有的還蹲過牛棚。


支教這種陌生環境能讓你專註,自從我去支教回來以後,我的拖延症消失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效果,和我去的幾個人中,有幾個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消極怠工,經常找借口回家幾個月不下來,這樣的人心性太弱,支教的好處是需要有足夠決意才能體會到的。


支教回來,整我的領導說:部門實在派不出人,打算再讓我去一年。


我說:好啊,我這一年所有平台粉絲接近五十萬,都依賴於您的安排,我寫一篇文章詳細地說明下您對我的打造,XX名人也會幫忙轉發,我幫您出出名?


領導的臉色立馬就暗了,連忙說:我還是考慮讓新入職的老師去下吧!


我第一次發現和人渣溝通居然有效果。


現在我對什麼全省教學科研比賽不感興趣了,我眼睛盯著互聯網,它連接著全國。


為了表明我故事的真實性,我PO出幾張照片給大家。


雲南怒江蘭坪縣石登鄉是個美麗的地方,你每天都能看到雲霧繚繞的碧羅雪山。

這裡還有著非常神奇的東西,神奇的藍色鳥蛋,不知道有沒有人敢吃。

聽說冬天來這個湖洗澡,會看見碧羅雪山的女神下凡哦

順便一提,喵大師每天喝的水都是純真的農夫山泉哦!

有一位朋友去支教幾個月後,對學生極差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積極性傷害到,他問我:不是,貧困地區的學生都想著知識改變命運嗎?怎麼都這樣。


我回答他:如果你前二十多年,一直吃不飽。後面有人告訴你,打工可以賺錢,可以吃上好吃的東西。你是很難分辨這個打工到底什麼,乞討算打工嗎?

所以農村貧困地區更缺的是德育老師,可惜我所支教的石登中學沒有一個音樂老師,即便是主科老師也是缺乏的很。有時一個老師加上早讀和晚自習一天會有8節課,不過他們的工資卻少得可憐。許多優秀的老師都拚命地往縣城調。


前段時間,北京某著名高校的老師在縣城的數月支教生活結束後,召集我們去參會。雖然我對吃這種事情向來不排斥,但我還是悄悄地請病假了。我心中的想法是:同樣的學生人數,縣城中學有200多位老師,鄉村中學卻只有60多位老師。你覺得哪裡更需要老師?


如果真要支教,請來大山深處體驗,不要走馬觀花似得支教幾周或者幾個月。不支教一年,你體會不到這裡的快樂與沉重。

這個地方我還會再來的。


最後要說一個奇人。

這位是和我一起來支教的黃老師。


黃老師已經五十三歲了,副教授,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為多位省長做過翻譯,實實在在的大牛。當學校派到他的下屬來偏遠地區支教一年時,這位年輕的老師一下就哭了。在找到了幾乎所有校領導哭訴無果後,他找了他們處長黃老師。


黃老師說:別哭了,我替你去。你是青年,你還有希望。


學校派了三個人下來,有兩個打了退堂鼓,唯一欣然而來的只有我,再加上這個接近我父親年齡的黃老師,一老一少這個組合真的不搭。


但黃老師下到石登鄉後以茶會友,上到新上任還沒有一個月的縣委書記,下到菜市場賣雞的老闆,他無一不熟。清晨我上街吃早點,老闆看見我就說:喲,這不是和黃老師一起下來支教的周老師嘛,早點錢免了,有空我們一起黃老師那喝茶去。


這一年,黃老師成了我畢生的摯友。


在石登鄉,幫助我的人很多。


比如,名義上是個校長,實際上是個保安加門衛的熊校,為了改變這裡教育落後的現狀,你很艱辛也很屈辱。


每天忙的不可開交的鄉黨委張書記和楊鄉長,在我腎結石發病時,專門去縣城醫院看我。當然主管教育的楊副書記直接在衛生所看我疼的叫了一天,實在太丟人了。


我知道在這個地方,吃雞是最高禮儀,下來我來的時候不要招待我吃漆油雞了,我真的受不了,好意我心領了。


還有住一次的各位支教老師,深夜寫作影響你們休息,我非常過意不去。


石登鄉,我還會再來的,我再來時會帶著一支隊伍來,一支幫助貧困地區的愛心隊伍。


無意間看到,進來現身說法。
2007年7月大一暑假,上大學未滿一年的我朝氣蓬勃,總是積极參加各種學校的學院的班級的各類活動,嚮往豐富的生活,期待認識更多的人,當然還為了社會工作獎(你懂的)。
學院在暑假結束前貼出了招募暑期社會實踐志願者的通知:組成社會實踐隊利用暑假時間前往安徽省滁州市某縣城的小學進行為期半個月的支教活動。猶豫了再三,我決定報名參加。經過篩選(報名人不多啦)成為暑期實踐隊一員。
7月中旬,由1名老師,3名大二學生以及5名大一學生組成的實踐隊,坐著火車唱著歌,浩浩蕩蕩向目的地---只有三間瓦房的學校進發……後面的故事,我就不詳細敘述了,總之帶著孩子們做做遊戲,介紹一下大上海,探訪一下貧困家庭,再發點獎學金禮物什麼的,整個支教活動就結束了,全程不過一個星期。
這個活動,在我參加的時候已經持續了十個年頭,每年暑假都會有一個實踐隊去支教。支教?從我回來後我就在想,我們在人家暑假的時候過去,孩子們被迫來到學校聽我們講離他們很遠很遠的可能一輩子都去不了的城市過不了的生活,做一些無聊的遊戲走一些過場,這真的算支教嗎?我覺得沒有意義。所以大二暑假前當老師建議我作為老隊員再去一次的時候,我推辭了。後來當年和我一同去支教的隊友作為隊長帶領了另一批大一新生繼續寫著「十二年堅持不懈」的歷史。我嗤之以鼻。
那個暑假結束,大三剛開始的時候,隊友從滁州歸來,與我分享一些支教中的見聞,突然提到「有個小朋友還問我,去年那個胖胖的哥哥今年怎麼沒來呀?」(說的是我……)我突然就不知所措了,不是高興,不是感動,我是真的不知所措。我一直以為他們當時也一定和我們一樣,只是想早點把這該死的活動結束,好能繼續回家玩泥巴去,怎麼會去記得誰長的什麼樣子?因為他們的面孔,我一張都沒有記下來……
後來我還聽說,那些10年前參加過我們支教的小朋友,已經有人努力讀書,考到上海的大學來了。我想了很久都不明白,也許對於很多可以參與這個討論的人來說,我們支教的內容都太微不足道了,聽上去支教就是一個形式大於內容的空殼,因為它確實是。可是或許,那些俗套的百度下來的大上海圖片和介紹,對他們來說是真的前所未有的知識吧?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來我們第一次用筆記本電腦為他們播放視頻時,幾十個孩子拚命往前擠的場景。我們確實做的太少了,但是那不是我們停止的理由,支教有意義,它的意義就在於,越堅持意義越大,因為誰都有權利擁有更好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是希望。
在大學畢業前後(記不清了),我聽說,定遠縣的那個破瓦房小學已經沒有了,政府投資建了一所條件稍微好一些的小學,所有的孩子現在都在那上學。這是我到今天為止最後一次聽到有關那裡的消息,不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會不會在上海碰見那個當年那個記得我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我會請他吃一頓飯,向他道歉,請他原諒我當年的愚蠢和自大。
令我慚愧的是,除了世博會,我再未參加過任何志願者性質的活動,也再沒有支教過。
PS:當年一起支教過的大一隊員,除了我還有四個,除了一位現在在國外,其餘都在上海。這四個人,一直是我的摯友和知己。


我都在這教了三個月課了,要是沒意義讓我情何以堪……
短期支教對孩子有害無益,提倡長期支教。要想支教,就準備準備起碼待上一學期吧。
竟然有人給我贊,人生第一個贊啊!
決定認真回答這問題,短期支教不是沒有意義,是太害人啦。也許你來到這邊體會到了意義,但是對那些孩子真的沒什麼幫助。現在很多學校已經不缺物質了,缺的就是長期教學的老師。
這麼說吧,我在的這個學校是完全由支教老師撐起來的,沒有一個當地的老師,而且是以一個學期為單位往上疊加的。按理說時間不算短了,但這種一年或者半年換一批老師的頻率已經讓我感受到弊端了,還是時間太短了。首先這些孩子的基礎普遍不好,其實不奇怪,山裡的孩子也並不是傳說中那麼好學的,也貪玩,甚至比城裡的孩子更沒有「規矩」。每個老師都有自己教學方式,頻繁的換老師讓他們如何適應?成績不好,也就不奇怪了。雖然我們總說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品德,說的沒錯。但是我們來這最重要就是帶給他們知識,讀書對於他們可以說改變命運的最大方式了。
唯一覺得欣慰的是這裡的孩子普通話還是比較準的。我也有些後悔因為自己只打算待半年或者一年的,來的這裡才發現遠遠不夠。但是這種義務的勞動,沒有一定經濟基礎,實在很難長久。
最大的希望還是村裡能通上校車,孩子們能去正規的小學上學。


2017.09.25更新……

今天我打開《凡人歌》,評論里看到了自己學生的留言,淚奔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

——————————————

2016.10.11更新...已經結束了美麗中國兩年的支教,離開了雲南,成為了一個經歷過短期支教和長期支教的退休支教老師。
-----------------------------------------------------------------------------------------------
無論短期還是長期支教,重在教書,貴在育人。

首先,想談談很流行的暑期支教,支教不是去蓋一個社會實踐的戳,也不是去鄉下遊覽山水、體驗生活。如果去支教前,用心了解了學校的所需,努力準備了想帶去的課,事先和隊友們討論好了想帶給孩子們的體驗和收穫,那麼這樣的支教無論時間長短,它都是有意義的。

2012年暑假,我和大學好友們去了貴州大方縣一個偏遠的小村裡支教了三周,我們所做的是上課、家訪、調查、食品安全宣傳、編校歌、排小品、辦文藝晚會、自製籃球架書架、設立長期獎學金。對於孩子的來說,他們的生活因為我們的出現有了一些新體驗。而這些新體驗的影響力大小和長遠是無法預估的,有的孩子同往常一樣恢復了正常學習生活,有的孩子則改頭換面有了一些夢想的種子,有的孩子則依舊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輟學回家。

短期支教,一定要抱著做實事,並儘可能不麻煩校方、尊重校方的態度去。

2014年,我畢業了選擇加入美麗中國NGO成為支教兩年的項目老師,這與我之前那段山裡短期支教經歷中學生對我的觸動、學校對我們的認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今我覺得支教一定要抱著專業教書、專註育人的態度去發揮自己影響力。
-----------------------------------------------------------------------------------------------
2016.4.11必須貼圖更新!!!
我大學暑期支教時教的學生時隔五年聯繫上我了,他考到挺好的一所中學去了!很驚喜,短期支教如果認真抱著做實事、去解決當地緊急需求的目的去,我相信它肯定是有意義的。

--------------------------------------------------------------------------------------------
2016年8月,我結束了在雲南支教的兩年。

兩年中時常有人問我「支教有意義嗎?」,我的回答是:短期內我並不能評估支教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產生了意義,未來我也不確定是否對孩子產生了意義,但做教育就如同做一個播種人,務實一點好好培育好眼前的種子更重要,未來有種子破土而出便自然會證明意義的存在了。

更新一些支教期間孩子們的成長瞬間,或許他們的成長就是教育/支教的意義所在了。

  • 短期支教教過的孩子告訴我他沒忘記三年級時告訴我的夢想,現在打算高中畢業去當兵或考體校

  • 長期支教教過的孩子剛教他們時,班級語文平均分在65分,許多孩子很聰明但學習習慣和態度上或多或少存在小問題,花了一年時間溝通磨合,孩子們自然進步到80分,更懂得有效率地學習

  • 小學畢業考時,班上39個孩子的均分進步到了83分,班上有4個孩子考取了全縣最好的中學(錄取比例200/1300,全鎮共9個孩子被錄取)

  • 一些孩子能更自信地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更大膽地表達,有了夢想

  • 一些孩子更自由地去表達、創作

  • 一個有讀寫障礙的孩子開始寫一些句子和段落

  • 一個在班上經常搗蛋的孩子上了中學和我分享語文進步到82.5,考進班級前十

  • 一個對管教「問題孩子」很頭疼的家長看到孩子成績和態度的轉變後給我發的話

支教其實會伴有難以改變大環境的沮喪感,但當這些瞬間出現時,我會覺得做這件事雖然難,但很值得。

教育意義的發揮,有時不在乎支教時間的長短,深刻明白你所要去的地方要什麼後,付出真心,用對方法,它都會產生屬於它的意義。


作為一個飽受詬病的大學生短期支教的體驗者,去年暑假去了甘肅定西進行了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我們13個人是第二屆去那個小學支教的學生~期間還發生了6級地震,當時沒把我嚇死,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
1.意義,就我個人而言,他們那些孩子給我的震撼、感動遠比我能給他們的多很多,我去之前也擔心過這個問題,擔心自己會給他們帶去不好的影響,在回家的火車上遇見一個律師,和他談起這個事情,他說,我可不可以把你們的短期支教理解為一種「被善良」?也許你們在他們心裡種下了不好的種子,也許你們讓他們看到了世界的花花綠綠而讓他們對現狀不滿,也許你們無意中擊碎了他們本該有的幸福,給他們的生活加上了一份沉重和所謂的「不幸」色彩。

我想他說出了我來之前的猶豫。我害怕我給他們傳播的大山外的世界太過美化,當他們走出大山,面對城市,那種夢想與現實的落差會深深地刺痛他們,令他們失去方向,找不到前行的意義。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突然記起我初中的時候,從我家那個很破的小鎮到爸爸打工的深圳的時候,我爸問我喜歡深圳么?我說不喜歡。因為這個城市有著太多的我沒見過的誘惑,然後又親眼目睹了爸生活的窘迫和艱難,我討厭這種太過強烈的對比。好像偏題了,不過我們在支教期間也儘力和孩子們一樣,生活簡樸,至少我們去支教不是去享受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是應該去排除雜念,儘力給予孩子們我能給的關心。當時的那15天現在想起來都像是夢一般的感覺,每天上完課,晚上還要開會,討論反思自己班裡的情況,再備課,雖然很累,但是覺得很滿足。

2.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知識,更多的是關懷和陪伴。這也是很多人反對短期支教的原因,就和樓上的一樣,我支教完最深的感覺就是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沒法去一個個好好了解他們,去解決他們的困惑。現在過了快半年了,我們三年級就17個孩子,現在還經常給我打電話的也就只有一兩個了。其中一個還是之前在班裡受全班排斥的一個女孩。附上我支教回來寫的關於她的故事。
————————————————————————————————————————-

劉小玲是我們三年級最大的孩子,她很「笨」,很鬧,很無厘頭,開始確實很讓人頭疼。那天,她和娟霞吵架後又打架,最後亞麗拉著我去教室。娟霞哭了,小玲坐在教室後面臉上有憤怒、不滿。她的普通話我根本沒法聽懂。所以只能讓給其他孩子給我翻譯。但是敘述的時候很多孩子就開始七嘴八舌說自己都被她打過,不記得是誰說了句,她不打人還是劉小玲嗎?我看得出幾乎全部孩子都在排斥她。小玲只是一聲不吭,咬著嘴唇,眼裡有憤恨和無奈。我把其他孩子都趕出了教室,只剩下了我和她。開始我和她說話,眼睛總是迴避我,還是一句話都不說。突然發現她和小時候那個天天惹老師生氣的我好像,不論受害方怎麼哭,我從不辯解,也不哭。因為流淚就說明我輸了。我沒有任何人可以依賴,只能自己為自己保有最後一點可憐的尊嚴。就這樣,和她說起那麼不懂事的自己。她的眼淚流下來了,我明白能讓自我保護意識這麼強的女孩子當著別人留下眼淚是件多麼困難的事,這是壓抑了太久之後的爆發。就這麼哭個不停了,好心疼她,最後乾脆就直接抱著她一起哭了。和她做了個約定,後來果然安靜了不少。31號那天,partner把她放在教室最後一個人坐,治國不願意和她坐,我們排練節目,六個孩子在上面唱《隱形的翅膀》,她,周紅,芳艷就這麼哭了,弄的我瞬間束手無策。正好那時候陽光從窗子里照到她的桌子上,她就那樣趴在桌子上,抹著眼淚,唱著歌。瞬間覺得那樣真性情的小玲好美,是有內心升騰起的那種溫暖。可能她真的這輩子都走不出這座大山,但是我希望她能記得那個溫暖的擁抱,在她覺得黑暗的時候還能看到一線光亮。第一次有了這種被需要、被依賴的感覺,我這才明白原來我一直尋找的就是這個,我覺得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成功了多少,而是你被人需要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孩子很多心理戒備都很強的,你得花足夠的時間和他們一起去經歷生活,慢慢信任你了,就自然會向你打開心扉了,但是這需要時間。我不知道我以後還會不會再去支教,很多人說想去給孩子們傳遞夢想,我自己沒有夢想,自知沒有傳遞給他們夢想的能力,當時想的只是想讓他們學會能夠更多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因為當他們不管以後能不能走出大山,生活總是會有不平靜,會有坎坷,而夢想總是很容易被現實所囚禁,他們要學會去真正的直面生活。


3.支教活動首先最重要的還是一顆責任心和愛心,這就應該體現在你的提前準備中,他們不需要老師,需要的是能真正貼近他們內心、滿足他們需要的人。當然並不是像電視中宣傳的那樣,也有不聽話的孩子,會出現城市中孩子也會出現的很多讓你頭痛的情況,讓你不知所措。最讓我驚訝的是,在支教過大半的時候,我們13個人中很多有倦怠(可能很大程度和海拔、最重要是飲食有很大關係,後來走的時候基本上每個人都瘦了6、7斤,每天就是土豆湯就一個饅頭,碗里的土豆才剛蓋住碗底)感覺都要堅持不下去了,孩子們後來也各種情況都出現了,所以說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理想和衝動所蒙蔽,既然選擇就要對孩子們負責,我就覺得自己這點做的還不夠。


對了,還有一點,那些孩子們課餘生活是相比城市孩子是很乏味的,晚上放學了還得去放羊,照顧弟弟妹妹。我們班的小孩很多都得走很遠的路上學,所以中午都不回家,我每天中午都陪著他們玩,如果能多教給他們一些遊戲,或者多一點運動器材(乒乓球啊、籃球啊、羽毛球啥的,我們去之前這些學校都是不給孩子們的)。至於書嘛,孩子們有個圖書室,但是好像他們比較喜歡看的都是腦筋急轉彎、猜謎語之類的,至於那些名著什麼的,他們好像都不怎麼看。這點我是深有同感,高中的時候去市裡讀重點中學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城市裡的孩子底蘊和version差的可不是一點兩點,高考失利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在重點班心態一直沒法平衡,直到現在還覺得自己活得好狹隘,一直跳不出來。


還有好多想說的,我寫文字就是邏輯性很差,太隨意了,不過這份心意希望你能明白。

所有的付出只因愛的力量,我們都一樣~獻給所有為孩子付出的人們~


引用我去年支教回來後寫的文章里的一段話:
「對於短期支教,一些人認為我們短時間內去關心愛護他們又離開了,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傷害,因為我們走後他們會想念我們或者不再喜歡原本的老師。但是我認為,這相當於一個人在很飢餓的時候,你手上剛好有一碗粥,你卻說,「我不能給他,因為他吃完這碗粥了還是會餓」,而拒絕了他讓他繼續餓下去。
我不能保證所有孩子在支教過程中都受益都有所改變,但至少在我帶的六年級的班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很明顯的變化,從沉默、內向、怯弱,變為主動、積極、開朗起來。這過程中我也說過,不論你們的老師是誰,變得更好更優秀,是你們的責任因為這是為了你們自己。那麼就為了這三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短期支教都是有必要進行下去的。」
這個答案回答了很久了,不知道最近怎麼贊突然多了起來。我自己本身就是貴州黔東南人,我們當時去的學校,是在貴州六盤水的一個村裡,在一個很高的半山腰上,村裡只出過一個大學生(專科),很多人初中沒有讀完就輟學打工了,輟學的原因一是家裡困難,二是村裡基本都這樣輟學沒什麼奇怪的。
從村裡去鎮上坐班車要走兩個多小時,很多學生從沒去過縣城。因為比較偏僻,有什麼領導下來檢查都不會去他們那裡。校長跟我們隊長講過,鄉里對他們的要求是,沒有教學質量要求,只要別出事故,你在學校帶著學生玩都行。我們不討論學校里的老師是怎麼上課的,但是至少我們去,學生會覺得,原來有老師是這麼認真的,原來有這麼多人是上了大學的。我很贊同評論里一個知友的說法,我們不是帶他們走向大世界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是讓他們「發現還有更大的世界」。
我們無力改變他們的命運,我們也只是他們整個人生的一個過客,他們也許終將在初中時候輟學,然後打工娶妻,嫁人生子。但有可能在那麼一些孩子心裡播了顆種子,讓他們知道,外面還有更大的世界,我要走出去看看。

這是我和我帶的六年級同學們的合照。

隊友的抓拍。

這是給學生寫的明信片。

這是班裡的一個男生在我走的時候給我的信,我很喜歡他,但他是個很安靜的男生,很少主動跟我說話。
所以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淚了。


有意義。


說支教沒意義的,大概主要是兩個方面:


1、支教者有自己的目的性,動機不純。

答覆:請看完我在另一問題下的回答:

你如何看待支教這件事和懷揣支教想法的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現狀太惡劣,不相信支教有能幫助到孩子

答覆:確實,親身經歷過基層一線工作的人,大抵都會對中國農村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的現狀感到失望,那是見識過真正現實的殘酷、冰冷乃至人性惡的一面之產生的無力感。然而,理想之花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她不是溫室里澆灌出的花朵,而是從最冰冷殘酷的荒原上頑強地生長起來,給禁區帶來希望。中國基礎教育現狀之殘酷和令人失望是事實,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去努力改變現狀,哪怕是一點點,胡適早已經說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無論成功概率是多低,只要能幫助到一個孩子,那都是巨大的成功。


補充一句:公益與支教都除了需要愛心,還是一個技術活。參見:

如何應對支教小孩子的「要求」?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最後要對所有那些有志於支教(及其他公益活動)的朋友送上我個人的一段話。


首先非常感謝你們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致力於把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為一個美好的理想和初衷而來。然而,我們不是神。我們沒有帶領所有孩子走向真善美康庄大道的道德義務,事實上,即使有,我們也根本沒有那個能力。我們要正確而深刻地意識到,我們只是一群普通人,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望著把這個世界變得一點點好的不同,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要從事公益的事業,不僅僅需要有愛心,還需要有相應的知識、能力,紀律,良好的管理。這一切並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就可以的,它需要我們學習,思考,鍛煉,實踐,在錯誤中學習,在挫折中成長,在失敗中前進。在這條公益的道路上,不僅僅是我們在幫助他人,我們也經由這個過程也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世界和我們都變得更好,這是我們投身於這個事業最大的回報。


一路同行,與諸君共勉。


————————

附上一個日本NHK拍攝紀錄片《激流中國》報道的中國支教者故事

ed2k://|file|nhk_jlzg9.mkv|314688804|081DCDE4E2BC4EB1CDCB2F1184765024|h=FESWBM4CHBNRFYNLJGJQGUO4P2DAACIP|/

另:有關支教,公益等問題,歡迎私信來討論。我很樂意在我能力範圍內提供解答。


題主所想的很好。

我的理解是:

對於當地小孩來說暑期支教意義待考量。人家孩子好好地放假了還要拉回來上課這是一種不人道。但他們接觸了之前沒有接觸的人和思維方式,走出去的觀念可能會加深。如果我是小孩,我不願我的暑假時間被剝奪啊。但也有一些孩子暑期要幫助家裡做農活,一些孩子不願意做反而願意回來上課,也有一些孩子對家裡感情很深不願意看到父母操勞想幫忙。總之這實在是比較複雜。

對於暑期支教大學生來說有意義。看到了體驗了不曾看到和體驗的世界,豐富人生觀改變價值觀。

---------------------

長期支教對於當地小孩有意義,志願支教者的教育水平及視野比較高和廣,教育手段教先進,能帶給孩子更多。
長期支教對於志願者而言有意義,幫助他人豐富自己,但可能經濟上會有壓力等。
長期執教對於志願者家人而言是一種離別,豁達的親人會支持你,不豁達的親人會反對你,但他們都會想念你。


對於能夠長期堅持志願者活動的人,挺高尚的。


意義二字,從來就是人們苦苦追尋卻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起碼,這些支教者的到來,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從來沒有的東西。
跟我一起支教的小夥伴跟我講過一個「死亡漩渦」的故事,說的是螞蟻下雨天遷徙的時候會緊緊跟著它前面的一隻螞蟻。一旦一群螞蟻連成了一圈,它們就構成了一個「死亡漩渦」,它們會一直在原地轉圈而無法及時遷徙到安全的地帶去。
對這些孩子而言,生活未嘗不是在一個死亡漩渦里。他們的父輩讀書少,也不覺得讀書重要,做辛苦的工作,拿微薄的薪水,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後,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他們更熱衷由於出去抽煙喝酒打群架,從來不會想未來。未來對他們而言,大概也就是和他們的父輩一樣在一個大城市打工,重複簡單的勞動,安然地活在這個城市的最底層。
而這些支教者的到來,很大程度上在告訴孩子們,在這個死亡循環之外,還有另外的世界。
=======================================
大概介紹一下背景,我們去的學校是城市郊區一所私立的寄宿學校,學生都是沒有本地戶籍的農民工子女。而且與其他答案不同的是,我們的支教團隊比較特殊,有7個中國人和7個外國人,他們分別來自波蘭,土耳其,葡萄牙,馬來西亞。每個班都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外國人負責,所以中國的小夥伴除了自己上課之外,在外教上課的時候,還要在旁充當翻譯,畢竟小孩子的英文程度非常有限。
題主問有沒有意義,我私自揣測他是在問對學生的意義。畢竟,對假期支教的大學生而言,新的體驗和經歷總是一件好事。甚至是被支教的學校而言,他們也得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想一想有幾個農民工子弟小學能有金髮碧眼的外教啊。上課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學校招生的人拉著隊伍在窗外看外教o(╯□╰)o。
在我以為,對學生而言,即便是假期的短期支教,也是有意義的。
首先,他們看到了從沒有想像過的生活方式,他們被告知,他們可以也應該夢想另一種生活,一種他們父輩完全沒有過的生活。我和一個波蘭的妹子負責一個六年級的班,我們花了兩節課的時間來跟孩子們談未來。但是很可悲的是,大部分孩子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未來。他們對未來模糊的概念,便是重複他們父輩的路:讀到不想讀書,就在初中或者高中輟學,然後出去打工,然後結婚,然後生小孩。對他們而言,上大學是一件不在考慮內的事情。更不要提像他們的波蘭老師一樣,還在上學就飛越近半個地球來到另一個陌生的國家。於是,這兩節夢想課,由孩子們講自己的夢想,變成了我和波蘭妹子講自己的生活。我給孩子們看我的學校,以及各種晚會,社團活動,實驗室的瓶瓶罐罐以及價值不菲的龐然大物;波蘭妹子給他們講她的國家,講她是怎樣靠自己打工賺獎學金攢足來中國的費用。我們用我們自己,告訴孩子們,這裡還有這樣一種生活,除了重複你們父輩的人生,你們也可以有這樣的人生。讓我多少有些欣慰的是,孩子們聽進去了我們的話。課後有學生悄悄跟我說,他將來也要去我的學校,也要去她外教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看到了一種新的人與人相處的方式。支教過程中,最出乎我們意料的一件事就是,最聽話的那個班竟然是孩子年紀最大的那個班。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孩子,都不是什麼好好學習的三好學生,抽煙、喝酒、為了搶女朋友打群架,他們乾的一件也不少。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樣的一群孩子,年紀越大便越會無法無天無法管束。但其實,不同於三年級小朋友的調皮搗蛋,這些初一的孩子會認真聽你講道理,你對他們的好他們全都知道。在此之前,他們一直被當做壞學生粗暴的對待,無論是他們的家長或老師,都很少心平氣和地跟他們溝通。我知道說這句話也許會招黑,但很多時候,確實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他的涵養也就越好,脾性也就越溫和。而這些孩子的家長,以及他們那些大專畢業的老師,生活的不如意讓他們對待孩子時難以保持一副體貼耐心的模樣,尤其是聽到這些孩子又闖了什麼禍的時候。支教結束的時候,孩子們給支教老師的話里,出現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溫柔」。課下談心的時候,甚至有好幾個同學跟我說,「如果我的老師有你這麼溫柔,我不會像現在這麼調皮的」。
很多人會說,支教擅自改變影響孩子們的生活。比如,你高考失利而上的這所大學,當地的小孩子受限於教育質量,也許付出十倍於你的努力也不能考上。讓他們知道有人生活地那麼好而他們卻掙扎在底層,而且他們哪怕拼盡全力也難成為那些精英中的一員,確實有些殘忍。但不告訴他們這個事實,他們也許永遠也不會意識到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像魯迅筆下的黑屋子,讓這些孩子在這黑屋子裡「昏睡而入死滅」,難道還成了一件仁慈的事情么?
最後,說一下關於支教時間的事。能以學期為單位當然是最好的,這樣可以讓教學系統性地進行,給當地學生更好的教育質量。短期支教當然也是有益的,但對其而言,上文提及的關於眼界的作用,是遠遠大於其微乎其微的教學作用的。


「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我卻不知道。」
—題記
2016年8月30日我坐上石林號列車從上海前往貴州安龍一中支教。
當時老師推薦我去,我是拒絕的。第一是因為大四了,正是找工作的關鍵時期;第二我以後準備從教初中,安龍一中是一所高中;第三我在大一的時候參加過志願者活動,我想我體驗過了。
老師說,你參加吧,這對你找工作有幫助。
我不能說我是不帶著雜念過去的,但是事實證明,這對找工作幾乎沒有幫助。
但是我感謝自己選擇去了那個美麗的地方。
那是我心中最珍惜的回憶,剛回上海的時候,我怎麼也寫不下來這段回憶,好像腦子因為太想念而自動克制我去回憶。現在時隔三個月,我想寫下來這段經歷,我不想以後回憶起來只剩下感覺。
我們一行九人,來自不同專業就這樣坐著火車出發了。後來我問過,為什麼要讓我們坐火車過去,坐了整整兩天兩夜。貴州的老師說,那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路的遙遠。
2016年9月1日凌晨三點我們到達了興義站。在雨中,貴州安龍一中的領導們等在車站門口守望著我們。我們一夜沒睡,他們也是。
車慢慢開進安龍一中,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清,我心裡想,啊,這裡就是我要支教兩個月的地方。
那晚停電,我們點了蠟燭就休息了。

第二天,我們就分配了工作。我是負責擔任高一(16)班的班主任和(17)班的語文老師。我看著課程表,我會和這裡的學生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第一次見到我的學生的時候,我是很緊張的。一個班級有七十個學生,一雙雙眼睛看著我。那時候覺得好陌生,這裡的孩子怎麼長得都一樣,黑黑的,瘦小的。離開的時候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月的時候,我們都不適應。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安龍的早晨非常的冷。我們摸黑起床,六點半就是與學生跑操,七點吃早飯,七點二十分早讀,七點四十就要開始上第一節課。第一節往往又是語文課,所以對我來說早上就像打仗。我還鬧了個笑話,我有一條黑褲子,早上起來天又黑自己又著急胡亂一穿。一直到早上上完第二節課,有一個學生跟我說,老師你的褲子有點奇怪,我一看…原來是正反穿反了。真的很沒臉誒,可是有意思的事,這件事發生後我和學生迅速就拉近了距離。
我雖然是科班出身,在進行高中教學的時候仍然遇到很多問題。我很害怕冷場,喜歡拉著學生走。上課不是老師的作秀,一堂好的課不是以學生「開心」、「注意力」為主要標準。重要的是,讓學生能獲得一種自己打開文本的途徑。很感謝這些學生,他們與我一起成長。晚自習是從六點到十點半。回到圖書館後,我繼續批改作文。在讀作文的時候,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語文老師。交流有很多方式,在他們這個年齡,他們更願意用文字的方式表達。我通過作文了解每一個人。即使有一百四十幾本作文,每一本作文我都會寫上一段評語,我把這看作是一種交流,也是留下點什麼吧。最後離開的時候,我突然很放心,想對他們交代的話和希望都寫在評語里了。
教師節來了,晚自習下課的時候有學生等在樓下。送了我一朵紙折的花,裡面放了桂花,那個味道我還記得。
其實第一個月的時候,非常的不適應。我記得我們幾個人輪流去醫院。每個人都有一大盒子藥箱。我是腸胃炎,感冒,咽喉炎交替進行。有一天半夜兩點多肚子痛醒,在廁所里我想明天能不能請假,反反覆復的想。第二天我看看還行就還是去上課了,看到學生真的會忘記很多東西。
足球比賽,我和女生一起為男生加油。一開始我很想贏,但當我看到一個男生拚命踢而摔跤的樣子,我忽然有一種媽媽的心態…就是…輸贏不重要,我的學生,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平安。結果我們倒數,但是我還是很開心。
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許多難忘的故事,在這裡分享一二。
一、
有一次查作文的時候,發現有個學生沒有交。我找了那個男生,他說他交了。他考進來是班級的最後一名,可是在語文課上會很積極地回應我。簡直小粉絲!我叫他自己來辦公室找,失望的是,沒有本子的蹤影。
我讓他坐下來,跟他談了很久。我告訴他,我很信任他,把140本作文本一本本的找。他一直站著,臉紅紅的,低著頭。第二天,辦公桌上就有了一本作文本,寫得認真又感人。沒有好學生和壞學生之分,只是成長的階段不同。始終覺得罵不能解決問題,只是讓他們被動地去做,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學生主動地成長嗎?
剛才他抱著語文書來背書了,以前的筆記本也補全了,丁老師說我笑的很開心!
教育是不辜負的付出[愛心],不斷摸索著…


二、

一個學生在看閑書,他說這本書不是他的。然後以紙條的形式把書的主人名字寫在詩裡面。


三、

有一次晚自習寫作文的時候,有個學生一直趴著,精神很低落。我看到後問他,他什麼也不肯說。我讓他出來聊一聊,他只是拚命的搖頭。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很煩惱,如果學生不願意與你交流,怎麼去幫助他呢?
早上我在批作文的時候,他的作文題目是《一張紙》,寫了很長。原來是之前我讓他們在紙條上寫下夢想,他回想自己的成績位列班級的末尾,這一個月的學習又如此吃力,但他想努力改變這一切。他在紙條上寫好夢想夾在語文書里,他的兩邊同桌回來了,拿起他的書嬉戲打鬧,紙條飄到了地上,地上有水,等他衝出來撿起的時候,它還在滴水。
同桌認為這不過是一張紙。他寫到這不僅是一張紙,而是他的夢想,他的嚮往,他的期盼。
交流有很多方式,我感謝他以作文的形式告訴我。
這個追夢少年,我相信紙上的夢想雖然打濕了,他依然會帶著心中的祈望奮然前行?

這些平凡的小事,也是成長中的大事

時間很快,到我公開課的時間了。我反覆修改準備,這是對我這些日子的檢驗,是對我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們的負責。
公開課終於上完了。
上課前,學生拉著我說:
老師你別緊張,我們陪著你呢
可我還能陪你們多久呢?

想家訪已經很久了,可有些事總是要在最後才會去珍惜。
我準備去副班長家裡走走。
一向不苟言笑的學生今天忽然講了好多小秘密,忽然愛笑了,忽然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唱起歌來。
十多公里路,
我們在風中,歌聲中,陽光中…
他忽然在風中輕輕地說一句,老師,你們還會回來嗎?
車流聲飛馳而過,
我沒有回答。

那天拍紀念照,陽光很好,那是最好的我們。現在回頭看看,那時候的笑容燦爛而真實。

於是,作文里開始出現對我的不舍,他們說天氣轉涼的時候,我們就像大雁一樣飛走了。

於是我開始夜夜睡不著,我們一行人有一晚就在操場看星星,好像有意讓時間變慢。

2016年10月28日晚自習突然停電,在黑夜裡,孩子們突然為我唱了一首《再見》,唱完後燈亮了,就像一場天意。
我給他們放了一個影集,是曾經為他們拍的照片,並附上我想對他們說的話。
我對他們說,三年後,我們班,一個都不能少。
晚自習後,我回到辦公室。
整理好東西,打開手機發現好幾個電話。肯定是快遞電話,我拒絕了好多次。可是它一直打過來,我忍無可忍地接了。
「喂?!」
「老師,是我們!」
「啊?你們用寢室的電話打來的嗎?」
「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
這是我們班的男生,平時我一直說他們是高冷、害羞加內向。
接著一個個過來讓我猜是誰,他們不知道其實我早就記住了他們的名字。
「老師.!你看到我們了嗎?」
「等等!我去拿眼鏡!」
我衝出辦公室,他們就在對面的陽台上向我揮手。我在籃球場上坐下來了,看著他們。
有個男生唱了一首歌,我也唱了一首歌。第一次電話那邊是一群人聽我唱。
一會兒電話那頭的宿舍阿姨開始罵起來了,一會兒…保安拿著對講機喊著…
「老師,你們別走了吧。」
「你們還會回來嗎?」
「別騙我,你們明天不走吧?」
「老師,以後不要不接我的電話好嗎?」
—「嗯,以後我每一個電話都會接,我不會再錯過。」

2016年10月29日,我們要走了。
下了很大的雨。一大早學生就找我一起吃早飯,我吃的時候他們就一直看著我吃,沒有太多的話,每次抬頭都是他們的笑容。吃完早飯他們就像我的騎士在我左右,走的很慢、很慢。

雨越來越大了,學生沒辦法來送了,他們在窗台上看著我們,我們看著他們,太多的話和眼淚都在安龍的雨中。

忽然看到四五個人從雨中沖了過來,我往前走,發現是我的學生。那一刻眼淚是止不住的掉下來,想著別感冒了呀,想著這一別我們何時才能相見。我和她們緊緊的抱在一起,看著她們眼淚止不住的下來,我早已哭腫的眼睛再此流下了眼淚。
車開了,我們一行人在車裡泣不成聲,四個男生也默默地擦眼淚。
你體會過眼淚流乾的感覺嗎
我以為我流幹了
可還是會不自覺的流下來。

也許是因為經濟條件,也許是因為遠離電子產品,他們的摺紙很精緻也很用心。看著他們的信,彷彿還在身邊。
早上六點的時候,我會想他們在跑操了吧
第三節課後,他們要做廣播操了吧
1點的時候快午休了睡吧睡吧
2點我可憐的娃又開始上課了
5點晚飯咯
6點晚自習咯
10:20點終於晚自習結束咯
這些學生是我的軟肋,也是我的盔甲。
但是看到某某同學為了逗我開心早上偷偷塞給我的紙條,瞬間笑了。


在家裡到了晚自習下課的時間
很困很困,我守在手機旁…
他們在電話里問我老師今天我們聽到你在教室門外為什麼沒進來?
我就靠著牆,聽聽你們的聲音就好了…

「今天是我們分開的第五天,閉上眼睛,我還能感受到你,就離開那麼一會兒,我以為我一睜開眼睛,我一叫你,你就回來了。」


我們同行有位老師有一天說她做了很可怕的夢。就是我們一起回上海了,發現忘記記下他們的聯繫方式了,忘記寫下自己的手機號碼了,很著急很傷心。
這個夢得到了我們的共鳴,這裡的孩子幾乎每個月都會輟學一到兩個。三年後,班級能剩下幾個,我們都不知道。

讀到這裡,你就會發現雜念沒有了,我們有的是最真切的感情。
我一直想夢到重逢的那一刻,我想那一定是我最幸福的時刻,誰會知道這裡有我的多少想念與期盼。
我們總愛賦予事情「意義」,可有些事情不是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意義。


作為曾經接受支教的學生,我是一個反對短期支教的人,在下文中,我所說到的,也僅限於短期支教。
支教有用嗎?有用!
對於支教者本人而言,支教是自我理想的一次實踐,也是自我價值的一次體現,更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和探索。
這種實踐和體驗是必要的,無論支教者本人是貧是富,這種經歷,都會給支教者本人帶來諸多感觸。
在這裡,我假定支教者自身是出於幫助他人去支教,而非是為了考研加分、發展分加分、社會實踐加分等功利目的去支教。
從支教者本身來說,即使是發自內心、無功利的支教,也是可以收穫良多的。
那麼,從接受支教的人來看那?
短期支教對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一場華麗的表演罷了。
支教老師帶來了很多新的東西,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幫助他們改革,幫助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支教老師告訴他們,學習要勇於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
支教老師來了,學校以前不讓用的音視頻設備讓用了,學校老師以前體罰學生,現在不體罰了。
所有的一切,都變的美好了。
支教老師雪白的牙齒,整齊的一劉海,標準的普通話,讓我們以為我們和城裡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們德智體美勞的發展,我們歌唱,我們歡快的滾鐵環、打籃球。
後來,支教老師走了。
音樂課停了,美術課停了,體育課也停了。
體罰來了,放學後留下來寫作業也來了。
我們怨恨,我們懷念。
怨恨本土老師的無情無知,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啊!
懷念支教老師的好與善良,他幫助我們睜開了眼。
後來,我們參加考試,才知道,原來考試只考成績,不考德智體美勞。
後來,我們長大,真正了解了山區教育現狀,才知道。
支教老師沒錯,但是他們的理念,不適合放在山村。
山村老師錯了,但是他們的錯,是幫助山村孩子在考試中能夠增加競爭力的重要方法。
所以,支教對於學生而言,實際沒有多大的用處,反而會讓學生因為過早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喧囂與繁華,過早接觸了自己並不能真正理解的先進教育理念而和現實脫節。
註:本來想客觀寫一下的,可是最後情不自已,就這樣吧,句句肺腑,希望能有幫助!


他們所經歷的事,在若干年後,也不過是歷史學家的寥寥數筆;我們所幫助的人,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只有少部分能回國定居。文化的消逝,歷史的背棄,在泰國清萊省的許多華人村落,這樣的悲劇一直在發生。幾天的時間裡,我們確實不能帶來什麼知識上的增益,但至少我們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種下了一顆種子,讓他們對中國有所希冀,對自己的身份有所了解。

大陸不承認我們是大陸人,台灣不承認我們是台灣人,泰國不承認我們是泰國人,但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是陳校長在皮卡車上跟我說的一句話,也是溫港村們的心聲

我至今都感到驚奇,我會來溫港村育才小學當支教老師。起初,我只是想和朋友去做helpx項目,順便去周邊旅遊,而helpx的host又是個大忙人,發的郵件回的很慢。碰巧我朋友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了泰北清萊有這麼一個義工支教的項目,教村裡華文學校的小孩子中文課程。他有個學姐在那邊恰好做這個項目,商討之後我們覺得那裡有熟人,支教又比較有意義,又看在host那邊不知是啥態度的份上,就臨時決定好直接去清萊那邊做支教。

我們並不是直接找到的學校,而是由「泰國清萊中華文化教育協會」這個機構招收義工,我們是事先在國內和協會通過電郵聯繫好,按要求發去自己的個人信息和支教時間,經過審核確認以後就可以過去了。我們一行四個人,都是大二學生,協會的總理事長是柯先生,上圖最左邊的那位,一個馬來西亞大叔,自己也是華人,在泰國這邊為本地的華人學校提供一些師資。

2月2日早上我們一行人到達協會,下午就聯繫好了陳校長,開車送我們上山。清萊北部有很多這樣的小學,均是民辦,上課時間也比較尷尬,泰文學校放學了,華文學校才能上課,相當於夜校吧。由於這裡的居民很多是國黨老兵的後代,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教材和一些資金基本都靠台灣,教的也都是繁體字。

孩子們往往最藏不住感情,最有靈性。和這些年齡參差不齊,皮膚稍黑,說著泰語的小傢伙們在一起,你自己的孩童心也往往被勾起來。從最初的怕生,害羞,到最後的留念不舍,泰國中國這兩個概念,在你心中也逐漸模糊了,孩子的們發光的眼睛,不需要任何語言就能讀懂。

剛來的時候拍的,一二年級的一位小女生

三四年級兩個活潑的小男生

幼兒班上的小迷妹,還跟我們小聲地講我要去中國

來上學的孩子大多是華裔的後代,也來自本地原住民家庭的。有適齡還沒上學的,校長會去他們家裡把孩子們硬拉過來。貧苦家庭上不了學的,拿稻米菠蘿來換,學校也收。畢竟上華文學校也有一些現實利益,比如懂中文的員工,在政府的有些規定下,工資可以翻倍;大學也能報考中國的學校,可以作為留學生,獲得分數減免(參加高考);在泰國做導遊,帶中國團,也能有不少收入。中國在崛起,文化輸出,經濟輸出都在不斷加強,華文學校慢慢會有未來的。

給小朋友準備見面禮物

第一堂課,全校一起上太極拳,我打的很爛不好意思

做義工有幾種不同的選擇,可以做長期支教,教一些數學,計算機,英語等一些正式課程,一般是一到三個月。我們是做的生活營項目,時間一個星期左右,主要是給孩子們帶來中華文化的一些氛圍,教一教弟子規,禮儀規範;以及一些音樂課,遊戲節目,給孩子們寓教於樂。

我給一二年級上的弟子規(陳校長用泰文翻譯,教的是繁體字)

每天上課之前的拜孔子像(真的佩服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我上學就沒拜過)

我們就住在學校的旁邊的一間屋子,那裡原來是校長自己的居所。屋子打掃的乾乾淨淨,床單也是新鋪好的。生活方面肯定要自理,唯一缺的只是水,因為二月份是泰北的旱季,農村普遍缺水,除了飲用水,基本靠的是蓄水。校長專門買來了桶裝的過濾水,用來洗菜和飲用。晚上是沒有熱水用的,而且清萊這邊晚上溫度很低,得忍著洗冷水澡。房間還貼的有小朋友畫的畫,以及台灣,泰國地圖。屋外貼的有泰王九世皇像,樑上掛的是青天白日旗。

屋前的小朋友們

屋內,當然這是我們倆男的房間,還有一間在隔壁

第一天的晚宴,三國人齊聚一桌(來的還有對台灣夫婦,已經吃過了)

我逐漸意識到,支教這個詞,其實不是很妥當,因為它意味著幫助和扶持,即強勢對弱勢的一種傾斜。然而在這裡,我們每天只教兩個小時的書,剩餘的時間,都和當地人在一起生活,感受著他國文化帶來的一次又一次驚奇。這更是文化間平等的交流,互相去感知這個豐富的大世界。

課餘時間我們的日程也基本上被排得滿滿的,當地人總想帶我們去看看新鮮有趣的事情。就在飯後吧,陳校長開車帶我們去看當地傈僳族的新年晚會,我們還認識了一位當地的泰國哥們,成為了我們的摯友。

一起跳新年舞

這個哥們,叫Thit,中文不太會講,也代表著這裡大多數年輕人,對母國嚮往但又感朦朧

我們到來的消息也在整個村裡慢慢傳開,有熱心的本地叔叔帶我們去自己家裡坐。這裡所有的遺民們,即使沒有見過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名字,卻把他自己個性中最真誠,最柔軟的一面,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來,在這其中,又包含著對故土多少次的深切思念。

這位胖一點的叔叔,是全村華校的校董事,在這裡德高望重。他說這個村有很多也人是雲南移民的後代,很希望孩子們不要忘卻中國,有能力再次回國紮根。隨後,他自費掏出一千銖做油費,要另外兩個叔叔帶我們看看風景

隨後我們就到了電影電視裡面經常提到,談之色變的金三角這個毒.........獨一無二的旅遊風景區
湄公河畔

收到對面的手機信號

上面提到的那個大學生,Thit,他的妹妹也在育才小學讀書,但自己不會中文。在我們白天空閑之餘,他開著皮卡車,載我們去清萊一些隱藏景點,一路上即使是英語交談,熱烈親切的感覺並沒有減少。

清萊皇太后大學

正在建設的生態公園

借別人的Kawasaki過把癮

接下來的幾天就不能這樣獨自玩了。因為正逢周末,泰文學校的孩子們休息,華文學校白天就要上趣味運動等遊戲課程,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學校的計算機室(也就三五台電腦,不過比較新)上電腦課。陪孩子們做遊戲,是我們之間熟悉最快的時候,大一點的男孩子會故意拍拍你,讓你幫他吹個氣球。小一點的女孩子會要你抱抱,一直跟在你的身邊。這裡雖然偏僻,可孩子們其實非常聰明,絲毫不遜於國內私立幼兒園的小朋友。慢慢地,孩子們不再害羞,眼神中的光彩也逐漸放大,參差不齊的中文水平,根本也不是我們之間的障礙了。當孩子們跟你熟悉,慢慢留念你的時候,你也會預料到分別那一刻的痛苦。是的,我們無法陪伴孩子們更多的時光,我們希望更多的志願者們去了解他們的存在,感受他們在文化夾縫中的忍痛,帶給他們希望,歡笑和淚水。

中國連大媽都能唱的流行歌,以及TF的作品,在這裡差不多是孩子們最活潑的中文教材了,我們放小蘋果和孩子們拉圈,用ppap教孩子們英文。一遍又一遍,音響里傳來的只有快樂,只有幸福。

我的最後一課,完全沒有按安排,隨性講了一堂中國地理。我指著黑板上的手繪地圖,一遍一遍地教孩子們讀,「中國台灣,中國雲南,去北京,去上海,看長江,看黃河」。這堂課我講了民族,講了省,講了大家是從雲南來的。我當然知道不少孩子帶著疑惑的神情,可我就是要講,這真的讓我想起都德的那篇《最後一課》。我不管孩子們聽不聽得懂,就是想要他們記住,一遍遍的跟我讀「我是中國人,我是雲南人,我要去中國」。我只能這樣了,我的孩子們,咱們以後可能再也見不著了,可當你踏上中國的土地,不管你想不想的起這堂課,我都是無比欣慰的啊

這次經歷也相當程度會改變我的一生,人不能如螻蟻一般,按部就班地消耗掉你的青春,你的生命,抬頭看看,有多少你還未知的存在,你還無法體驗到的困境,以及還在等待著你的歡樂。在這個逐漸以移民海外,拿綠卡為榮,以去中國化,讓下一代成為ABC、CBC為目標的時代怪圈中,有多少人以一輩子,幾輩子的精力去保留,去傳承有些人棄之如敝履的中華文化,有多少人渴望著踏上母國的土地,渴望去中國大學裡深造。在清萊溫港村這個小小一隅,大陸人,台灣人,馬來人,泰國人,為了同一份信念,在沒有任何體制的支持下,去努力,去堅守。

敬柯先生,敬陳校長,敬所有的村民和義工們。

救救孩子。

清萊中華文化教育協會公眾號:CCCEAT

轉載請先聯繫本人

2017-2-22


去年十二月我去了廣東雷州參加藝術支教,教五年級孩子們創意寫作和演講。他們還沒放假,我們的課和他們日常教學穿插在一起。時間很短,只有一周。

大一時我打過的第一個辯論賽題目是「短期支教的利弊之爭」,反方認為短期支教者更多為了滿足自我的理想與情懷,瀟洒而去,講課潦草,沒有成熟地考慮好孩子們想要什麼。

出發前沒想那麼多。我只知道,如果一件事必然是利己利人的,那就去做,別管天平最後究竟朝哪頭傾斜得多一點。


那幾天陰雨連綿,學校里低頭啄食的雞都凍得沒了力氣。當地人說,雷州幾乎從來沒這麼冷過。操場上全是一坑坑的小水窪,稍不留神鞋子就陷在泥漿里。這種天氣很多孩子竟然不穿鞋子上學,腳上僅僅套兩個塑料袋。

我從小也在農村長大,躺在牛背上曬過太陽,守著深井打過水,在莊稼地里松過土。但沒想到這的條件比我預期還要艱苦。當然,我來這不是為了體驗差異性生活,不為了找到優越感後咋舌感慨一番,所以我收斂起驚嘆的嘴巴,認認真真備課。


寫作課本想按照好萊塢那套經典模式教孩子們寫巧妙完整的短故事,但發現他們短時間裡很難內化輸出,他們一邊睜大眼睛好奇聽著,一邊眉頭緊鎖似乎並不太聽懂。我索性扔掉準備好的教案,即興教他們怎麼寫好最普通的作文。

講怎麼寫人,寫最熟悉的人比如媽媽,隨口提問——媽媽生氣的臉像什麼?

沒想到他們脫口而出的答案那麼有趣。

「像咕嚕冒泡的火鍋!」

「像坑坑窪窪的火星!」

「像爆炸的紅辣椒!」

「像包子,像滿滿的垃圾桶!」

總之我是想不出這樣的比喻,那一刻起我真心喜歡上這群孩子。


但課程無論怎麼上,必然無法兼顧每個人。一開始看著幾個孩子四處打鬧不聽講,我有點失落甚至憤然,「我犧牲了這麼多跑來這為你上課,你竟然都不領情」,類似產品經理思維,認為我想做的就是用戶想要的。後來想通了,不能進行思維綁架,畢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是每個人都想要你帶來的「知識」與「情懷」,你的內容對一部分孩子而言無用而無趣,比起上課,他們更想去操場上撒野跑一跑。

但站在講台上時不由自主生出責任感,跟中二病無關,跟台下很多雙發亮的眼睛有關。當你感覺到他們信任你,目光一刻不離地追隨你,你一定願意為他們傾其所有。小時候覺得很多老師都傻逼,賺著那點死工資,幹嘛總是要拖課,鈴聲一響一拍兩散,皆大歡喜多好,他輕鬆我們也舒服。——那天下課了,他們班長問我什麼是「意識流小說」,我在台上玩兒命解釋,直到數學老師抱著作業本尷尬地進來我也不想離開。終於理解小時候那些傻逼的老師們。

漸漸跟他們產生感情,女生們纏著我聊一些小心事,比如最近看的偶像劇,比如一直很煩班上哪個男生。男生們也和我談人生理想,我發現一大半男生都想當警察。放學後我和他們一起走出校門口,他們走遠後依然回頭朝我揮手,我看到夕陽在他們肩膀上融化,覺得這就是人間美好的樣子。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或者說自私的。有人溺於貪婪,有人樂於奉獻,但本質都是在尋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過對有些人來說,奉獻的過程與最終回饋,能讓他得到的更多而已。

幫助他們的同時溫暖了你自己,為什麼不去做呢。只要真誠且方法得當,短期支教終究是利大於弊的。無論你目的是什麼,想到知乎上一句高贊答案,「所有利他行為都應該被鼓勵,即使布施者最後也得利。」

最後一天我們要乘大巴車離開學校,我以為這群天真的孩子們會憂傷,會懊惱,會哭,沒想到他們每人給我送一隻千紙鶴,然後笑著和我說謝謝和再見。

我幫他們拍了很多照片,洗好後寄回學校。我想這就是最美的一期一會

這就是支教的意義。縱使拋開理想,拋開功利,拋開一切,我們還有美妙的相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一件令我現在想來都懊悔的事。

班長是個早慧的小男生,有個在縣城念高中的姐姐,他看過姐姐的很多名著。他上課最規矩,兩條胳膊緊緊貼在桌子上,眼睛幾乎不眨,死死盯住黑板。下課後就會害羞地跑到我身邊來問我問題,問我還可以讀哪些書,問我怎麼堅持寫好日記。他讓我想起小時候,想見識更大的世界,比起同齡人有一點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卻不令人討厭,甚至俏皮而可愛。

我很喜歡解答他的問題,臨走前他羞澀地問我要電話號碼,我愣了一下還是沒有給他。


當時和我同宿舍的女生教四年級,她第一天就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電話,當天晚上很多小朋友打給她,她也愛心泛濫跟他們一個接一個聊到深夜。第二天,第三天……孩子們已經習慣放學後撥通她的號碼和她閑聊,她的聲音不再那麼溫柔,開始不耐煩,應付,甚至掛斷。

我能理解不懂人情世故只懂依賴的孩子們,更能理解她的力不從心。我怕走她老路,怕自己遲早失去耐心辜負孩子們的信任,索性就此一期一會,相忘於江湖。

很久之後我才知道,我走之後班長到處打聽我的號碼,詢問班主任,校長,最後依然未果。

我無力改變他的人生,但至少能陪伴他成長一段時間。

現在仍有彌補的方式,可有些事,只適合留給遺憾。


支教的最大意義,說起來未必有許多人相信,但是,它正在於讓大山深處的小孩認識到世界之大,精彩紛呈。

有了這樣的見識,他就不會一生只守著村頭那口井,當他長大的時候,也就避免了「我本可以選,但我以為世界只有這麼大」這種悲劇。

所以,我支持帶著世界地圖去支教。


至今支教第四次,其實給孩子除了帶去物資,日用品,更多的是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比起城裡的孩子,他們對知識更渴望,下課了也會圍著我們轉,沒有ipad,沒有手機,父母大多出城打工,他們要幫家裡幹活,有的孩子每天來學校要翻兩座山,但是風雨無阻。

高興到跳起來

很多人想到支教,會覺得很苦很累,但是現在民間組織的支教活動,其實條件已經不這麼艱苦了,比如說我們在麗江開7個小時車上山,有的學校能直達,有的學校步行兩個小時,山上雖然不能洗澡,但是喝水什麼的不成問題。

上山

我為你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

孩子的宿舍和教室,晚上給她們講故事。

說拍照大家都來了

快樂不比城裡的孩子少

跟孩子一起跳橡皮筋

給孩子們上音樂課

那天是六一兒童節

孩子們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

中秋節,領了月餅。

下課了,教孩子們跳舞

她們也教我們跳舞

一件事,上千位志願者,堅持了十年。

我最愛的學生,每次都給他特別帶新衣服,送了個手錶,小夥子每天戴著。每次回去他都會第一時間叫!蘇老師!你回來啦!

我本科是播音,但是我教孩子們跆拳道,帶體育課,女孩子在上生理課,我就帶男孩子去操場打拳。

農家敞篷車上山

雖千萬人

寫這個答案本著知乎牛人多,最希望能吸引有支教想法的人,支教團里有很多大神,從20到50歲,從博士後到大學生,都是滿腔熱血,甚至辭職支教的很多,我雖然是副領隊,知識水平是組織里中下的。

支教路上,山裡的女孩子對兩性知識水平幾乎沒有,比如一張衛生巾會用一個星期,不懂避孕導致成年後墮胎率十有八九,港大的老師們每次都有一個生理衛生的課,女孩子聽完後都是哭著的。

孩子們沒有體育老師,我們上次送去籃球,全校的男生女生追著一個球跑,因為沒見過,我們的男老師就教他們怎麼打。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家裡情況特殊,輟學,我上次回去,他牽著羊在教室外聽我講課,這種事很心酸。

最難過應屬告別,孩子們都哭著問能不能不要走,我也是一步三回頭,可我知道,我一定會回去,並且我也做到了。

山裡條件雖苦,但是孩子的眼神和對你的喜歡,會撐著你走過很多漫長歲月,我在創業中,有時候扛不下去,心裏面會想起孩子們,這是我很大一個動力。

如果說很多人覺得做不了太多事情,沒關係,你的關注,就是一份關愛。

支教團歡迎各位有特長,有愛心的人士。支教,我們是認真的。

聯繫方式在下,歡迎有想法的人私信,誠心必回。

謝謝大家。

我的證件照

http://weixin.qq.com/r/HkPs9EXE5BibrQGX9xY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很多大學生公益不過是精神跟團游|交了一點感動自己的愛心門票,就肆意踐踏孩子們心裡的山水

人是同時具備善惡的動物,但是人的善心會為了感動而盲目地膨脹,而這感動混合著大部分年輕時候的自我為中心,讓很多所謂的大學生公益成為了一把對那些弱勢孩子們的精神屠刀。

很多敏感有點所謂愛心的人可能和我一樣,在初高中的時候被電視或者書籍上一些公益領袖的事迹感動過,於是便天真的從高中開始或者大學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捐物捐錢,響應一些長短期的支教活動,以及一些精神上的交流。也有和我一樣選擇一個公益社團從一個社員干到社長,在大學裡面活在自己熱烈的公益夢裡。

在這樣年輕熱烈的公益夢裡,不少自以為充滿愛心的年輕人,在冬天捐冬衣給孩子們禦寒,給遠方的孩子送書或者寄明信片,或者是就近的城郊短期支教,抑或是寒暑假的長期支教。在這樣形式多種,氣氛祥和的過程里,不少的大學生感覺自己作為中產階級的小善心理的滿足,感覺到自己似乎為那些鄉下的孩子們帶去了人生的希望和生活物質的溫暖。

可事實上呢,比如說所謂的捐冬衣,大部分學生們送愛心的冬衣因為沒有合理的洗滌和存放處理(就算碰上好心人洗了一次也不能到達給孩子們穿的要求),每個人在衣服上的細菌或者是別的其它的髒東西混在一起,導致這一箱衣物存在極大的衛生隱患,而且冬衣的種類上,很多學生捐的很多是不合時宜只是自己不需要的夏裝(我甚至見過捐不洗的bra),而且大部分捐的冬衣並不適合孩子們穿,我的意思不是說顏色圖案什麼的不時新,而是根本沒有什麼禦寒功能,而且大小上對孩子來說也極其不合適。

在這樣的「愛心」冬衣計劃里,結果是什麼,我曾經聽好幾個那裡的村長給我描述,衣服在村裡面都堆積如山,甚至因為寄來的時候沒洗乾淨而發臭,孩子們依然沒有合適的衣服穿,最後還要村民們花精力搭了一個大棚子把這些衣服都放進棚子里,而且第二年第三年即使說不用捐了卻仍然有不少的學生社團捐來的所謂的沒用的冬衣。他們帶著學生們幼稚的愛心和善舉,把這個村變成了廢棄的衣服垃圾站,而孩子們身上依舊沒有一件合身的冬衣。

還有所謂的送書寫信,我去實地的小學看的時候,大部分學校的書只是被鎖在屋子裡,只等教育局來檢查的時候在打開裝樣子,因為雖然時不時的有書寄來,但是沒有人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孩子們都還不會管理書籍(書籍借閱的可能性很低),寄來的書籍也是亂七八糟,從低俗類的言情小說到四六級英語單詞書,這對一個孩子來說,不僅很難培養出一個好的閱讀品味,甚至可能對它們本身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捐助和丟棄並不是一個意思,但是很多的學生仗著自己是獻愛心,不管自己捐助對象的要求,只是挑出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然後扔給那些孩子們,按我來看,這比把這些東西二手轉賣了的人都沒愛心。因為你轉賣了,至少讓人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他需要的東西,這也是一種互相幫助,但是你把你不需要的東西扔給不需要的弱勢群體,還美名其曰是幫助,我實在想不到這算哪門子公益。

還有傻愛心泛濫的重災區就是支教活動,最近各個公益社團越來越流行起所謂的短時體驗支教,就是在假期選一個落後的地方,面試幾個看上去活潑點的大學生,然後組了一個團隊就去了(我以前也是這樣的傻學生)。然後在那裡把孩子們從假期叫出來上個十幾天的課,然後他們覺得他們就給孩子們帶去了一生積極的影響,比如一首英文歌,幾個大城市或者別的他們接觸不到的見聞。

但他們不知道他們浪費了不少孩子們的假期,或者是人家家裡的農忙時候,我去的那次帶隊的學姐還是個能體諒人的好姑娘,她跟孩子們說是自願來校,不強制他們,但我聽不少孩子的家長抱怨過,以前有些大學支教團仗著自己的名聲,通過學校要求地方支持,所有孩子們在假期被強行叫來學校上課來滿足他們所謂的公益活動,孩子們想走,校長為了滿足地方的要求也不讓孩子們回去,甚至有些志願者會體罰孩子們。

要改變一個孩子真的不是靠個十幾天的支教就能改變的,如果人那麼容易改變,就不需要靠無用功的愛心活動來滿足大部分人的空虛內心。當你真的打算給那些孩子帶來一些所謂積極的對他們人生有益的東西時候,首先你得會教,很多人連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而且也絲毫沒有從教經驗(我認識大部分人只是網上抄個課件,怎麼教,如何教,如何溝通絲毫沒有了解過)。

如果一個孩子本來在一個高中學歷的鄉村教師的教導下,至少有了基礎的謀生常識,但是他卻因為一些錯誤的觀念,有了盲目滋長的野心或者其它不適合他的觀念,我覺得這是毀教而不是支教。

很多去支教的學生覺得散播什麼中產階級的見識和生活方式,能讓這些孩子們以後更有可能向上流動,但你除了給他們描繪那些美好的生活願景,卻不教給他們實現的能力,因為你也不知道如何實現,你是天生的,你不知道如何靠後天來成為中上產階級,所以這些孩子們空有你畫的一個餅,卻根本不知道如何吃,其中不少的人後面就選擇通過犯罪去搶那樣的餅。

真的稱得上支教的,我覺得至少得像那些能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去陪伴那些孩子,帶給他們對他們當前處境有用的知識,你告訴他們巴黎鐵塔多美,倫敦大笨鐘多笨,然後他們也滿眼希冀,可一輩子幾乎沒機會相見,而不如你先告訴他們,怎麼面對荒蕪滋長的盲目人生,怎麼讓自己在困難級別的人生副本里擁有更多的通關訣竅和愉悅的遊戲心情。

我佩服我看到過的很多動輒就把幾年的光陰交給了那些孩子,一心鑽研著怎麼教給他們真的有用的東西的支教老師們,但是很多所謂的精神跟團游的大學生們,他們的心腸的確不壞,但是的確辦了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壞事。

還有很多學生會反駁說,我們雖然去的時間短,但是正是給孩子們帶去了所謂的素質教育,你看我們有外語課,音樂課,趣味數學課。但我想說會幾個外語單詞,會鸚鵡學舌般唱出一首你們覺得好的音樂卻不懂得它好在哪裡,這並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需要培養的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自己靈魂和愛好的能力。就算你請他看再高的陽春白雪,對他的素質卻沒有太大好處。

更重要的是你們還很殘忍,孩子們在那個年紀是安全感模式樹立最重要的時期,他們天真地相信了一個人,但是這個人轉眼間就又帶著他們的信任離去,或者離去時候許諾再相見的,後面的人生里早已把他們忘記的一乾二淨。於是他們開始覺得,人是可以不講信用的,也是只需要滿足自己的。就算不談這些,單單每個學生教學方法的差別,就讓每個孩子陷入世界觀和學習觀的混亂中,他們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支教老師們來一次就一個說法,他們腦子裡有無數個說法,其實是沒有說法。

所以我想對那些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還算有點愛心的傻學生們說,做公益需要多考慮一些,你需要明白你所做的是否是真的對孩子們有益,你對他們做的是否是他們所需要的,你的愛心是否只是為了感動自己,而你是否有能力通過教育或者其他的方式來給他們的人生以積極的影響,而不是只是為了從對人家的人生指指點點中獲得所謂的老師的快感。

我希望有一天孩子們可以穿上別人捐的適合孩子們自己穿的冬衣,希望每一個去支教的人都是深思熟慮後決定持續性帶給孩子們溫暖的靈魂。


感謝你看完這篇文章,這次有機會去找孩子們玩


不請自來,回答一發。

概念釐定:本文中提到的「支教」均為全職支教。關於短期支教意義的看法,請見文章末尾。

先說背景:本人2013年大學畢業,畢業後通過為中國而教(Teach Future China)到河北壩上草原上的一所農村中心校支教了一年。原本的項目設計是兩年的全職任教,但一年之後,結合個人的教學經歷和未來發展規劃,經過慎重考慮,我離開學校並在機構全職工作了兩年。也算是既支過教,也做過支教。

好,入正題!

題主問的是:支教有意義嗎?


我的回答是:有!

下面開始亂扯,前方多圖預警!

關於「支教的意義」,我想舉一個小事例:

我在和朋友們聊天中會經常聽到他們對於「支教」的評價,「你去支教了?好有意義啊~」、「支教老師好偉大啊,你做的事情好有意義喔!」……

這個時候我一般會反問一句:「有意義?意義是什麼?」

…………

友盡。


(以上為真實事例)

從我和身邊的朋友、大叔大媽們的聊天中了解到,他們在和我聊天前,對於「支教」的理解一般都是這樣的:

一個年輕人跋山涉水去到一個人煙稀少、接近原始的山區,然後在房頂都沒蓋好的小平房裡教著一群雖然手上髒兮兮,卻撲閃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們。

相信很多和我年紀差不多的知友對於這幅圖片都不陌生吧?

(圖片來源:希望工程)

而較為年輕的人們,則通過他們了解到了支教:

(徐本禹,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志願者網)

(李敏、孫麗娜夫婦,201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圖片來源:《湖南工人報》)

沒錯,我們支教的地區確實都是祖國經濟相對比較薄弱的村鎮,部分教室環境和大部分人想像的也很相似:

(2014年貴州某校點課室圖,已撤點。窗戶紙是老師和孩子一起糊的,偶爾還要一起修修房頂。圖片來源:為中國而教)

但除了這種符合傳統印象的圖片,其實在這兩年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多農村小學的硬體條件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比如:

(2016年河北某校點,當地農村均已覆蓋班班通(觸屏投影)。圖片來源:為中國而教)

(這是我當時上課的教室照片,攝於2013年,據說2015年也已經建上班班通了~)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這和我了解到的支教不一樣啊,來這裡支教有意義嗎?

是的,我們回到問題上。支教有意義嗎?你期待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所謂的「意義」都是我們人類自己賦予的,只要我們願意,我們能夠給一切事物都找到「意義」。

比如很多人難以理解的追星族,在你看來毫無意義的「瘋狂」行為,可能就是粉絲們一個個重要的生命故事……其中滋味,非親身經歷者,難以言說。

所以在我選擇去支教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想過它的「意義」。

但在我結束支教之後,回過頭來,發現支教好像還真的蠻有「意義」的:

1.填補農村教師缺口。個人覺得最大的意義所在。

在網路上,經常會看見很多人對於「支教」有質疑:「你們這些支教的年輕人,初出茅廬,能勝任老師這個職業嗎?能教好學生嗎?」

我很負責任的說:不能!

或者說起碼短期內不能,適應教師身份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沒有具體的規律,因人而異。

(本人在大學畢業前已考取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但也不敢輕言自己是一名及格的教師。)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件事,在我們進行期中培訓的時候,小夥伴們最多反饋的就是:「啊啊啊啊,教書比想像中難多了!!!」、「為什麼怎麼教他們都學不會啊~~」、「怎麼可以管理好課堂呢?」……這種對於自身教學能力的懷疑,在團隊當中始終存在。直至到任教第二學期開始,情況才會慢慢好轉。

那既然我們不能保證教學質量,那我們去支教不就是禍害農村的孩子們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談一下目前中國基層小學的現狀:


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據統計,2014年全國小學的師生比為:1:16.78(2015年的尚未公布,根據以往規律推測,數值肯定會更低)低於教育法要求的1:23,看上去我們的教師隊伍建設健康、飽滿,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從2012年至今,我走訪過貴州、雲南、湖南、河北、陝西、青海等地超過60所農村學校,比這所學校師資更緊缺的,比比皆是:

貴州凱里地區某校,完小,6個年級共6個班,全校只有5個老師

湖南湘西地區某教學點,4個年級,4個老師,教師年齡均超過55歲

雲南昭通某校,完小,500多名學生,10個班級,17名老師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老師們,從早到晚不停地上課,也總有一個教室是空的;白髮發蒼蒼駝著背的老爺爺,不僅要啊整天站在教室里講課,還要處理學校的行政工作、管理食堂、後勤、看門;老師們不僅從早自習到晚自習要包班上課,還要管理宿舍,完成各種行政任務,嚴重超負荷工作。

這只是我見到的師資非常緊缺的農村學校,還有沒辦法親自去,但是聽說到的:

全校只有1個老師,20多名學生,一二三年級都有,三個年級的學生在一個教室上課,也就是傳說中的「複式班」。這位老師要任教所有的學科。」


(摘選自前工作夥伴的工作總結,已得到授權引用。案例僅供參考。)

而在三年的農村走訪過程當中,我看到的是:

目前很多農村小學的情況是連滿足開課條件的教師都找不全的。

飽受詬病的「撤點並校」為什麼會出現?


基層教師(特別是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極其稀缺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所以,在很多支教地區,當地教育要面對的不是「好不好」,而是「有沒有」的問題。


這個時候,支教老師就是極其重要的師資力量。

2.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知識,還是其它?

支教老師在當地,他不僅是一個學校教師,還是孩子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載體。而對於大部分寄宿制小學的學生來說,支教老師還得承擔部分監護人的責任。


所以,支教中除了知識的傳授,個人認為還有更重要的是,成長的陪伴。

沒錯,支教老師對比當地老師來說,在教學能力上肯定是有所差距的,但是,我們的學生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他們可能還需要能夠帶領他們身心成長的導師(或者說是榜樣)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國內很多農村、縣城的學生早早就接觸到互聯網,有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們配手機或者給家裡添置電腦等。單純的「知識」已經不是他們求學路上最大的需要了,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出外打工,孩子們就留在家裡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帶,有的甚至寄宿在某遠房親戚家裡,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可能才是當下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比如說去年畢節的留守兒童凍死事件,還有許多涉及黃賭毒的案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寫到這裡,稍微說遠一點。因為可能會有很多知友有這樣的疑問: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我們很多小時候也是面臨一樣的情況啊,怎麼我們那時候就沒有所謂的「留守兒童問題」呢?

根據本人的觀察,我覺得原因有幾個:

1.8.90年代互聯網技術尚未發展。

我們在農村長大的娃兒,有過最多的記憶肯定是和大自然有關,無論是爬樹掏鳥蛋,還是下河捉魚,又或者到田裡捉青蛙,我們的童年相比現在的孩子,顯得更加單純,「誘惑」也更少。一台電視機,幾本連環畫,可能就是我們小時候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了,不像現在,我們的孩子需要面對呈爆炸趨勢的信息。

2.社會氛圍相對安全。

比起現在屢發的安全事故,比如拐賣小孩、猥褻事件等等,90年代的農村社區氛圍顯得更為簡單、淳樸。大部分鄰裡間關係和睦,相處和諧,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飯點,經常都會去隔壁奶奶家蹭飯,特別是那油煎小黃魚的味道,至今難忘。(噢,口水留到鍵盤上了(-__-))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基層的交通情況也得以好轉,過去幾天才有一趟的班車,現在已經能做到一天幾趟,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口流動更加頻繁,社區的人口構成也相對沒那麼穩定,由外來流動人員延伸出來的刑事案件也隨之增多。


言歸正傳,當我們這些支教老師去到當地,我們其實就成為了社區中的「眾矢之的」,包括校領導、家長和別的老百姓,他們都正悄悄關注並議論著這些著裝入時,面帶燦爛笑容的年輕老師,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生來說,支教老師就是他們認知城市,認知外面世界一個重要的真實載體,也是他們成長路上重要的榜樣。

所以,在農村支教,你就是真正地踐行著「言傳身教」的理念,學生除了會從你身上學到教材上的知識之外,他們還會模仿你的言行舉止,小至你隨口的一句「卧槽」,大至你「T恤+牛仔褲」的著裝風格,這一切一切,都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舉個栗子吧。我當時支教的學校是寄宿制完全小學,孩子們都要上晚自習。因為小學的作業量不大,班裡的孩子晚上經常就是在那兒打打鬧鬧,或者聊天開小差啥的,我看班的時候一般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打擾別的同學做作業,孩子們喜歡做什麼都可以,畢竟無論是老師和學生,一天下來已經很累了。這個時候我一般都會坐在課室前面小桌子上,一邊看著他們,一邊閱讀,這可是我全天最寶貴的放鬆時間。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晚上也不怎麼打鬧說話了,上晚自習的時候手上也會捧著不知名的小書或者繪本在看,下課的時候還會圍到我身邊問我在看什麼書。我發現,這個晚間閱讀的習慣竟然不知不覺感染了他們,之後,也驅動我著手將班裡的圖書角做了優化…..


所以,在陪伴他們的這一段時間裡,請務必牢記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絮絮叨叨了這麼多,其實最後只是想和各位想去支教的小夥伴分享一點自己的感受:


對於你來說,支教可能只是你漫長人生中的一次經歷,但對於孩子們來說,你就是他們成長路上一位重要的老師。所以,在感性的驅動下,請以理性去思考、對待這個選擇吧!

文末黑彩蛋:

其實,大千世界,你也沒有那麼重要啦~~~~~~~~~所以,想做就用力去把它做好就是了!

噢,差點忘了短期支教的意義。其實一開始我是非常不認可短期支教的,你想,一群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把孩子們難得的暑假佔據了,用稚嫩的技巧講著課本上枯燥的知識,這場景,怎麼想都不對。要知道,短期支教提倡所謂的「素質教育」,「在玩中學」等概念,在志願者離開之後,對當地老師可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孩子們會有對比,覺得本地老師的講課不如大學生哥哥姐姐們將得有趣,但只有教育工作者知道,只注重體驗,忽視練習的學習有多麼的可怕…

幸好,近幾年國內的短期支教也慢慢地向「鄉村夏令營」模式轉型,帶著孩子們讀讀書,做做遊戲,拋開課本過一個充實的暑假,其實會比傳統的短期教學來得更有作用,畢竟對於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和城裡孩子最大的差距,可能不是在學校內的學習,而是在校外的活動上。

所以,如果是暑期到農村開展志願性質的鄉村夏令營,我是舉雙手雙腳支持的!!!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說的不一定對。歡迎拍磚、交流、討論。o(^▽^)o)

最後,感謝幫助我完善本答案的夥伴們,謝謝!


推薦閱讀:

你對即將上大學的新生有什麼建議?
在華南理工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不上大學還有什麼出路?
如何理解一個大學女生去上課,花時間化全妝,打扮自己,卻成天不洗衣服的心理?
為什麼在名牌大學卻覺得身邊人大多自認為平庸?

TAG:大學 | 兒童教育 | 意義 | 支教 | 暑假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