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來答一下。(收藏的人比點贊的人多3倍是怎麼回事……)

欲罷不能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專註力。我主要講一下關於學習節奏的控制。

很多人學習能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學習心態有些薄弱,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常常學了一整天,看了下自己記錄的真正學習的時間,不過才4個小時,奇怪時間都去哪裡了,明明覺得自己在圖書館坐了一整天啊。帶著滿滿的焦慮感和負罪感回到宿舍,逼著自己再學習,學得腦子都疼了。學不過3天就癱了,陷入一個極度萎靡的狀態。要麼就說沒完成的任務推到明天,結果明天也沒做……

改變這個狀態其實很簡單。真的非常簡單,很多人都知道的方法,但真正能很好實行的人沒幾個。

要維持一個好的學習心態需要注意以下的問題。

1,如何選擇學習時間?
首先要明確,你的大塊空檔時間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多。有的時候你空出一整天的時間準備去學習,在時間線上貌似這24個小時里16個小時都是可用的。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會有很多打斷你的事。在一天早晨規劃好時間,看哪些時間段是確實有事的,事件和事件中間會有些小的間隔。如果這個小間隔超過20分鐘,就用它來學一點點東西。因為他們夾在兩件事中間,你會不得不強迫自己快速進入狀態。隨時帶著你要用的資料,提前選好一個非常近的學習地點,在那個空檔里快速開始行動。往往這些小間隔時間也不長,而且再學完之後你往往要開始事件2,疲勞感會瞬間被轉移掉。像一場迅速的突襲戰~不付出任何疲勞感,燒殺搶掠一堆知識~

不要選擇晚上學習。
很多人在時間的學習上喜歡選晚上。我原來也偏好晚上,因為看起來從下午7點鐘吃完飯之後,我到12點至少有5個小時可用。這個時間看起來又長,又安靜,腦子又清晰。事實上,錯。幾乎所有的人類到晚上之後精力會有所下降,會傾向於在這個時間放鬆和娛樂。你用它來學習,常常會有一種「啊,我好辛苦啊,都這麼晚了,我還在學習,為了學習我真是犧牲了好多啊」這樣的想法。會讓你覺得很心累。更可怕的是要是你沒按自己想像中的速度完成任務之後,你沒有時間再補救自己的任務了,只能選擇熬夜處理,或者推到第二天。這都不好。其次,在睡覺前大量用腦,會讓你的腦袋又緊張又疲勞,會影響你的睡眠質量。小心髮際線啊少年們!小心痘痘啊少女們!所以,盡量避開晚上。

2,把時間的分成幾段。假設你今天打算學習6個小時。你可以早晨安排2.5個小時,下午安排2小時晚上安排1.5個小時。這樣你只要保證中午12點之前學滿2.5個小時就可以了,學完2.5h之後你就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而且2.5h看起來一點都不長唉~一下子心理壓力就小了有木有。也沒有那麼痛苦嘛~

把盡量多的任務放到早晨和中午完成,晚上只分配一點點任務,這樣早晨重晚上輕的任務安排,會讓你覺得早晨已經完成了任務的一大半,下午和晚上就有了一種已經領先於計劃的掌控感和勝利感,讓你能心態更飛揚。

3,吃飯的時候保持悠閑和放鬆。這個很重要!!吃不好心情會變差的!!中午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小時慢悠悠的把飯吃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吃完飯腦袋就當機了……整個人好像都傻了…因此需要再玩一會兒,睡個覺啊,刷微博啊,追劇啊都行。把精神頭吊起來才行…保證把你自己的注意力從學習任務中轉移開,一直想著學習的事情會就像開了一堆後台程序一樣會消耗你的精力和意志力。這個是為了下午能更專註的學習所做的準備。感覺早晨學2.5h就可以連吃帶玩2小時,興奮。這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獎勵,會讓你越來越帶勁兒。

4,繼續打碎時間。把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砍成不足1個小時的區間。學一個小時,就放鬆10分鐘左右。這10分鐘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看點不相干的書啊,回個微信啊,聊個天啊。這個很重要,注意力如果一直維持在學習上會讓你覺得自己學了很久的時間,直接導致你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訣竅就在於,維持短時間的巨大精力的爆發,然後打斷。再重新下一輪1h的衝刺。

4,轉換地方。不要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多給自己踩點幾個作案地點。比如說早晨在圖書館待了一早晨,下午你要換去一個沒人的空教室。在同一個地點停留太久會讓你覺得時間過的慢。這不利於壓力的減輕。

5,換材料。假設學了一個小時英語,下一個小時就學別的東西。換材料又助於你減輕對學習的厭惡感和疲勞感。維持新鮮感,剛一個小時正學到興頭上,在興頭上打斷,這樣結束的時間點就儲存了一個興趣盎然的心理遺留,以後想到學習就會有一個很饑渴的感受,有助於學習成癮。 不要總是學到吐才停手,在結束時間點上對學習的印象會通過累積被固定下來,讓下次你一想到這個學科就覺得噁心。

6,在一個小時的間隔里維持專註,下個app設置一個45分鐘的時間,禁止自己打開手機中不相干的娛樂app。

7,無論是中間10分鐘的間隔,還是中午,下午長達一小時以上的休息時間都千萬不要去學習了!!!!不學習也是偉大計劃中的一部分!!要和學習一樣認真嚴肅的執行!!不好好吃飯想學習的事,會讓你情緒很緊繃的!!!你下午還想不想好好學了!!你的終極任務可是要哄騙大腦說明明也沒有學很久嘛~明明好輕鬆的嘛~去玩,去做別的事情。一定要保證這個時間不幹學習的事情……千萬要及時清理疲勞的雜草呀。

到了晚上你就可以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和放鬆的感覺磨磨唧唧的泡熱水澡,泡奶茶,泡漢子了……多爽。。。

整個學習方法的核心,就是保持短時間的超級集中點,切換打斷帶來輕鬆感,空隙娛樂帶來獎勵感,減少體感時間的長度來減少心理壓力。

有人在評論里問我說,按照我的方法一天能有幾個小時在學習啊?

我只想說,不要總是很貪心的用每天的疲勞度和耗費時間長度來衡量自己學習的成果,會導致注意力和效率的降低,更加不利於長期計劃的堅持和心態,實在得不償失。不要讓自己太累,不然真的會厭惡學習的,而且積累了太多的疲勞會讓你一時半會根本恢復不回來陷入癱瘓。不要做一個枯坐在圖書館的雕塑,要努力通過提高效率和學習方法來壓縮學習時間,不要「假裝學習」「假裝刻苦」,誰說學霸就一定是那個死讀書的人呢?

有人說6個小時太少了,能學10+個小時才是需要技巧的。

我個人認為,能保持6小時的超級集中專註的學習已經很足夠了。有人不間斷的幾小時幾小時的學習,注意力最多最多維持3小時左右就開始衰退了,後面的幾個小時只能是在毫無產出的虐待自己。再說了,10小時以上的學習是一個非常規的狀態,這種狀態維持不了太久的時間,而且要付出的心理和身體代價非常大,真是花樣作死。況且,決定學習成果的是真真正正有效使用了幾個小時,而不是磨了多少時間,不是嗎?犧牲浪費那麼多時間搞得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點點成果,甘心嗎?

生活當中不僅僅只有學習一個部分啊,題目是如何欲罷不能的輕鬆學習,而不是如何虐待自己自殘式的學習,我說的對不對。

你可以試試:-D嘗試一天看看我的方法怎麼樣~

推薦3個app

可以用來記錄每天的時間使用情況,誰用誰知道。

用來專註小時間。

用來打卡養成習慣。

附送一個思維導圖的app

我的公眾號:恆變的解憂雜貨鋪

http://weixin.qq.com/r/nTnA2AjEHVVirUy792yP (二維碼自動識別)


開篇點題【記手賬+每日計劃】
( ′ ▽ ` )?每次在任務後面打完勾內心是要上天的 然後迫不及待的想把其他都打上勾 所以就 欲罷不能 停不下來了 【多圖預警】【 用流量在答題】

這是 手賬本 然後還有日常的 任務本(就不好好寫字了

選了幾張發上來
啊總之就是。很享受這個過程。每次每日任務全部完成以後(經常完不成

比如這張。 高考假放了六天完全浪過去了呵呵?)
就會有一種。

「哈哈哈哈哈哈老子最帥的感覺」

--------回答問題分割線--------
啊這個手賬本 是我在 晨光店裡 淘到的 它好像是 拾光出的 妖獸集冊系列的

Orz只能幫你們到這裡
然後 平常用的筆。

感覺用自己看著舒服的筆會比較想寫字耶

----回復一些問的比較多的問題---

·會不會很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去刷題
啊不會呀,手賬是總結性的一般一周才做一次 10分鐘左右差不多就能完成 平常在寫的都是計劃本 1分鐘就好了(另 我覺得 如果記好手賬能讓一天的學習都充滿動力的話,寫一兩個小時也OK的呀:D

?字寫的不好不會畫畫怎麼辦?
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啦 記手賬主要目的是要對學習任務有規劃呀 畫畫什麼的只是起娛樂作用的 (畫畫不好可以用貼紙和膠帶(另 「字跡不好高考判卷是要吃虧的~」共勉:D

?定了任務也完不成怎麼辦
啊這個我就 沒辦法了呀 所有的這些說白了就是要靠自覺和自製 可能是因為我被特殊背景—高三 推著所以完成度比較好 你可以這麼想嗎 「我費這麼大勁做好的任務怎麼著不得打個勾?」 :D 不學習是要落後的呀。加油~

----碎碎念------

被這麼多贊嚇到 然後我發了一個動態 內容是「媽呀我在知乎上得了好多贊 我好方呀??我是不是要火了??」
然後得到的評論清一色的是。 「智障」
_(′?`」 ∠)

-----強勢更一波手帳

ヾ(????)?~ 希望可以幫到你呀~


感謝每一個點贊的人,為了方便需要的人,我更新兩個地址,免去搜索。

一、是網易公開課翻譯過的課程。
http://open.163.com/khan/

二、是志願者翻譯的中文網。
https://zh-hans.khanacademy.org

感謝,那些默默付出的人,這些贊應該屬於他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4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刷刷刷,700個贊了,在此感謝大家 ^_^

感謝大家指出錯誤的地方,已更改,謝謝大家支持。
有些乎友反應我答不對題,其實是這樣的,可汗學院裡面有各方面的知識,而且知識體系清晰,詳細,課講的也很不錯,生動有趣,知識點講的透徹,是個高效學習的好地方。 當然我講的可汗的事比較多,成了重點,可能會誤導到大家,我初衷是想從側面讓大家更加了解可汗學院的。可汗本身就是天賦異稟,這點我等常人只能望而興嘆,還好這樣的神人,不是像某些人把聰明才智用到商業上,而是把造福人類做為人生觀,當然這裡沒有對錯,有的只是情懷之別,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一個人,但是我沒有他的天賦異稟,能做的只是分享給更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2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讓我想起了,08汶川地震,願逝者安息,生者依然幸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問題了,為了需要的人,還是應該答一下。

這位神 叫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39歲。他顛覆了美國教育,成為了數學教父,讓數學老師不再講課,比爾蓋茨都捧著他。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但是他卻拒絕了把成果商業化估值10億美元!

這位神人出身不是太好,是孟加拉國到美國的移民。但他卻是個天才,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四年讀完了數學計算機科學,拿了兩個本科學位,後來還拿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無意中成為數學教父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薩爾曼·可汗有個小侄女叫納迪亞,2004年她在新奧爾良上七年級,數學成績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給她輔導。對於當時28歲的可汗來說,數學是他的強項,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專業之一就是數學。

可汗和納迪亞不在同一個城市,可汗通過互聯網教納迪亞學數學,講得生動有趣,概念清晰,納迪亞的數學成績提高神速。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讓可汗給孩子輔導數學。經過可汗輔導的孩子,數學成績都直線上升。

可汗想,這樣輔導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視頻,放到互聯網上,讓大家免費觀看。結果回到家他就躲進衣帽間里,把自己關起來,拿攝像頭開始錄製視頻。

他的視頻非常生動,能在十分鐘內把一個數學概念講完,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他把自己關在衣帽間錄製了一年的視頻,從小學數學,到高中的微積分,再到大學的高等數學,統統講了個遍,共計4800個視頻。

這些視頻在互聯網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點擊率接近5億,共有4800萬人觀看。

精通計算機的Kahan還設計了一款軟體,用於跟蹤學習者的進度,還可以評估學習效果。

在美國,有2萬多所學校,上數學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講課,讓學生觀看可汗的視頻,老師只負責答疑。

就這樣,他一個人憑藉一根網線顛覆了美國的傳統教育,掀起了一場革命,他已然成為數學教父。


可汗還是一名計算機極客,他寫了數據挖掘程序,搭建了網站,叫汗學院。他把視頻放到他的免費網站上,讓孩子們像打遊戲一樣學習數學。

汗學院的月訪問量達到了500萬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網站,月均訪問量也不過150萬人次。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生、高中數學教師丹·邁耶說:「如果你在美國教數學,你就不可能沒聽說過薩爾曼·可汗。」

拒絕10億美元

可汗的視頻獲得成功後,很多風險投資機構找到他,希望注資成立公司,將視頻收費,可汗可以立馬成為坐擁10億美元的富豪!


但是,他卻拒絕了,他寧願做一個中產階級,只接受別人的捐助,也絕不收費。他說:我就是要做免費教育,一旦收費,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嗎?我想像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比我現在活得更有意義。

對可汗來說,他的人生價值 = 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 他所活得的收入,這個比值越大,人生價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福布斯》撰文稱這是一個一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而當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公司,也不過才7000億美元。

比爾蓋茨是狂熱的粉絲

可汗成為美國數學教育的寵兒,受到許多科技領袖的熱捧。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國的數學教育有多糟,而數學水平的高低對於美國的未來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結果中,美國的數學和科學教育質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舉行的TED大會上發表演講。

演講結束,全體聽眾起立鼓掌。比爾·蓋茨還當場上台,和可汗討論他的教學項目。

蓋茨可謂是可汗最狂熱的粉絲之一。他曾經花費很多時間教3個孩子數學和科學的基本概念,可孩子們總是聽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薦了可汗的網站。沒想到,那些他怎麼也解釋不清的知識點,汗通過短短12分鐘的視頻,就讓孩子融會貫通。蓋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後來,他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到可汗,邀請可汗到微軟公司面談,並通過基金會向可汗捐款150萬美元。「我認為,薩爾曼·可汗是一個盡一切所能利用技術讓更多人學到知識的先鋒,」蓋茨說,「這是一場革命的開始。」


谷歌注資200萬美元

谷歌也是汗學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發起「十項目」競賽,為5個「可能改變世界」的組織提供總額1000萬美元的獎勵。汗學院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贏得200萬美元注資。

美國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及其妻子安是汗學院最早的資助者。2010年春,可汗從在線支付平台發來的郵件得知,有人給他的賬戶注入了1萬美元,捐款人是安·杜爾。

他寫信致謝,稱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並表示如果汗學院有校園,他樂意將第一座教學樓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區區1萬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筆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張10萬美元支票,堅持要給汗發工資。此後,她成為汗學院的「拉拉隊長」,並且經常拜訪汗的辦公室,「有時甚至會帶來蛋糕」。

有了資金支持,Khan立即開始了憋了很久的事:拓展教學科目、將課程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大批各領域專家的助力下,如今,可汗學院的課程包括歷史,健康護理,醫學,財經,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美國公民教育,藝術史,經濟學,音樂,計算編程。


可汗學院 《中文房間》教學視頻

2013年,可汗學院發布了西班牙語版本,隨後發布巴西葡萄牙語、法語、土耳其語版本。目前,來自不同多家、有不同語言背景的志願者已參與進可汗學院課程的翻譯中,這些在線課程將有望被翻譯成的語言包括:

漢語,德語,西班牙語,捷克語、印尼語、義大利語,斯瓦西里語,挪威語,波蘭語,俄語,土耳其語,葡萄牙語,保加利亞語,希臘語,烏克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孟加拉語。

可汗學院《薛定諤的貓》教學視頻(非常生動有趣)

福澤他人的Khan功成名就,但天才總有奇葩的一面。

Khan在哈佛讀書期間遇到了如今的妻子Umaima Marvi,兩人育有一個6歲的兒子和3歲的女兒。

兒女雙全的人生大贏家,今天依然到處忙著演講,但很多次,還沒有回答完粉絲的問題就要趕忙立場:我得回家給孩子洗澡……


隨後留下驚詫的眾人揚長而去。


Khan的理念很簡單:我是視頻背後的老師,也是一個爸爸,我的孩子和全世界的孩子一樣,應該得到好的教育和陪伴。

對了,Khan創辦的可汗學院對全球網友免費開放,全程無任何廣告,界面美觀簡潔,堅決以不盈利為目的(有越來越多的慈善家捐助)。

來自轉載,出處未知。。。


高中學習三部曲

有哪些每天堅持效果顯著的高中學習習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51966/answer/211505022?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你高中時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輔導書?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068025/answer/191641615?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寫給高中生)
花了五個小時認認真真寫下這篇回答。

首先,我相信任何一個普通人,不管你成績有多麼差,多麼沒有自制力,經過使用合理的學習方法和一年的時間努力,考上一所985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利益相關: 全國一卷,理,高考大省某五線城市,無加分無補課,一年時間從班級倒數第五到第二,一本線邊緣到top10大學)

因為之前那篇關於學習資料的回答,很多孩子私信評論反響不錯,我決定把語文,數學,英語,理綜(物化生)六門的學習方法寫下來,希望幫助到你們。

更多高考,復讀,心態等問題方面的諮詢,歡迎移步值乎。

高中用什麼資料,戳這裡

我的知乎回答:你高中時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輔導書? 更新啦!你們要的學習方法! 我的知乎回答:有哪些讓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068025/answer/191641615?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數學:

數學是高中所有學科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拉開差距的一門學科。學好數學,走向985之路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人都會覺得數學難。我也是,我數學一直不好,高中常年100-110分,考個120都能高興個半天。最要命的是我還產生了畏難心理,一考數學我就心慌肚子痛,一看試卷就完全懵掉。

我在數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包括但不限於——背各種題,亂做試卷,背課本概念……

特別是高三有段時間,數學成績經過我的努力之後,反而下降了,本來還可以考110+結果考了80多。

那段時間真的特別想放棄,試捲髮下來我都不想看,每天哭,不過後來還是咬咬牙,堅持下去了。

數學是我最後提高上去的學科,一直到高考前兩月,我的數學才穩定在135/140以上,高考也考出了131的成績。求各位滿分大神不要笑,第一年高考92分的我還是挺滿意的。

① 擺好心態

先跟大家算筆賬,高考也好,平時的考試也好,一張數學試卷,絕大部分都是基礎題,真做不出來的,無非也就是選擇最後一題,填空最後一題,和最後一道大題的最後一問。5+5+7=17,再加上馬虎失去幾分,怎麼都能考個120+

但事實上,能在高考中考到這麼多的少之又少。原因正是很多人基礎知識掌握的並不好,或者誤以為自己基礎掌握的還可以。

② 打好基礎

上個回答也有很多人問怎樣才算掌握了基礎知識。對於數學來說,絕大部分題,你能很快反應出這是考察了什麼知識點,知道用哪個公式解決,就說明掌握的較好

高中數學包括《集合與函數》《三角函數》《不等式》《數列》《複數》《排列、組合、二項式定理》《立體幾何》《平面解析幾何》等部分(我那時候考的是這麼多)

這幾個章節,要清楚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推導過程是怎樣的,公式有沒有都記住。

不明白的一定要去問老師,問同學,一定搞明白,因為不管如何考試,高考考的始終都是這些知識點。

回顧時記得要結合高考題,經典模擬題來做。知道知識點了還不夠,還要知道怎麼用。

推薦我上個回答中的高考複習講義,或者53,金考卷,45套

③ 數學思想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想。這也是它和別的學科最不一樣的地方。


● 化歸與轉化思想:

數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想。轉化是將數學命題由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的變換,化歸是把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

? 我覺得最典型的例子即是不等式變化。做不等式的時候,往往題目中給的是我們不熟悉和沒見過的,通過乘除,加上未知數,通分等方式,將其轉化為我們見過的不等式進行求解。至於如何轉化,就要根據題目特點和涉及的知識,以及每個人相應的數學知識儲備(想想自己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進行。


● 函數與方程思想:

將所研究的問題藉助建立函數關係式亦或構造中間函數,結合初等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加以分析、轉化、解決有關求值、解(證)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討論參數的取值範圍等問題;方程思想即將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運用數學語言轉化為方程模型加以解決。

? 這個思想涉及到了高中數學中的方方面面,很多難題只要建立起方程模型進行求解,即得出正確答案。


● 分類討論思想:

根據所研究對象的性質差異,分不同的情況予以分析解決. 分類討論題方式多樣,具有較高的邏輯性及很強的綜合性,注重理解和掌握分類的原則、方法與技巧、做到「確定對象的全體,明確分類的標準,分層別類不重複、不遺漏的分析討論」。

? 注意!忽視該思想經常導致分數得不全。


● 數形結合思想:

「數」與「形」結合,相互滲透,把代數式的精確刻劃與幾何圖形的直觀描述相結合,將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巧妙結合,來尋找解題思路,要熟練掌握一些概念和運算的幾何意義及常見曲線的代數特徵。

? 比如要熟悉e^x,二次方程,lnx,經過那些點,增長速度等等,心裡都要一清二楚,很多問題畫出來圖,就迎刃而解了。


④ 大量做題&整理錯題

這麼多數學思想和知識點的應用,看課本根本看不出來什麼,只有通過大量的做題,才能掌握。做題注意以下幾點:

● 不光要會還要熟練。

考試的時候只有120分鐘,平時做題就應該集中注意力,掌握答題節奏。課下你可以絞盡腦汁用各種方法來做一道題,但考試的時候沒有機會,所以一定要在會的前提下熟練。

● 平時做錯的題要分類——

是因為粗心大意做錯的?

是因為對知識點不牢固,差一點就作做對了?

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頭緒,一籌莫展?


除了第一種粗心大意的情況,剩餘的都應該好好做筆記總結,務必記下自己當時是卡在哪個地方,由於什麼導致沒做出來。這比抄完錯題記個答案步驟效果強多了

(●???● |||)?我是英語的分割線∑(??д??lll)



英語:

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同樣十分重要,這裡只講筆試不講聽力。

英語是長期活,一星期,甚至一個月不學,成績都可能沒什麼變化。但是一旦你落下,想要再追趕上就難之又難。

我的英語基礎尚可,高考前英語穩定在145+,高考中英語也考了143的成績。

很多英語不好的孩子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單詞。背不會,背了就忘,單詞太多無從下手,都是孩子們反應的問題。

① 背單詞

●必修+選修1-8八本書課後的單詞撕下來,裝訂在一起,早讀就用來搞定這些單詞。

單詞怎麼背又快又牢?

首先給自己規定一天背多少單詞。

已經會的直接略過,不會的單詞前面標記號。

第二次背的時候,只看標記號的部分。

我記憶的方法是講讀音和字母結合起來,會讀就會拼寫。

②培養語感:

●語法是系統學英語的工具。不看語法就學英語是大忌,只會吃力不討好。

怎麼學語法?
語法是英語中的最大難點,很多學生都為此頭疼。

我的觀點是:背語法,做套題,一套不夠就兩套。

錯題要反覆看,反覆背。語法需要大量的語句和閱讀練習,也是拿好完型填空,改錯,選擇和作文的必要法寶。

以上單詞和語法學完了,恭喜你,你的英語可以達到120了。

③ 閱讀理解

想要拿到更高的分,同時做的更快(我通常英語寫完+檢查完還有30-60分鐘,閑著沒事幹,睡覺)

我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畫括弧,補課時也教過表妹,反響也很好。

做閱讀分析句子結構時,把主語謂語動詞通通畫出來。


比如這一句,是不是剛看就感覺蒙了。這句話講了啥?

畫完括弧:

順著我畫的括弧來讀,主語是Apple computer,

Apple computer要幹嘛?它發售(launch)了一款iPod。

什麼樣的iPod?可以觀看電視+攜帶型音樂播放器iPod

什麼時候?October

然後? 跟television network協定了(strike a deal)

協定好要幹嘛?
擴大其可以供用戶購買的、用於在移動終端的節目範圍, 包括《迷失》、《絕望的主婦》以及《法律與秩序》。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Apple發布了一款新產品,這個產品是幹嘛的,還能跟television network合作幹些啥。

你還怕它閱讀理解考你嗎?


? 抓住主語,抓住動詞和謂語。

定語,從句,都是為了迷惑我們的視線,讓這個句子變得看起來很複雜。

高考英語一定會有你不認識的單詞,一定會有你不了解的科技/歷史/新聞出現在閱讀,完型中。

所以這個方法很重要。

④ 作文:

有很多老師推薦下圖的斜體。

實際上,除非字特別好看的人才會讓改卷老師賞心悅目。寫的稍微不好的都會顯得特別潦草。

? 想速成,求高分,建議以下的圓體字。
(圖來自百度,我晚上回去給大家傳一張我寫的字體。)

(●???● |||)?我是語文的分割線?∑(??д??lll)

語文:

我現在人還在學校,等放假回家給大家上傳我的摘抄本和心得。

我個人非常喜歡文字,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給大家

三毛對於個人情感和人生起伏描寫的很細緻,

余秋雨對於文化等龐大主題寫的深入淺出。

(沒時間的就看文化苦旅就夠了)

除此之外,語文老師當時讓全班同學買了一套唐詩宋詞元曲,厚厚的一大本。

我都翻閱了一遍,並把自己覺得好的詩詞都摘抄了下來。
我語文記憶力還算好,也因為這個原因作文寫的也不錯,經常被老師拿來朗讀,並複印到全校傳閱那種。
(超級厚,如上圖。)

多看古詩詞,對於做古詩詞鑒賞這一題也是很有幫助的。

理綜等到晚上回去再寫。餓死了,要去吃飯。


(●???● |||)?我是物理的分割線∑(??д??lll)




物理:


物理其實是所有學科中最快提分的一科。

高中物理其實就是套模型,基礎差又想速成的,學習資料建議我上個回答提到的高考題型一千例。

首先牢記物理必備基礎知識——概念、公式、模型、定律。

高中物理分為—運動,力學(受力分析),電場,萬有引力,磁場,動量/能量守恆

(PS: 物理之美在於它將複雜的萬事萬物抽象為極簡潔明了的一句定律,或公式。這種美是賞心悅目的,它和藝術上的美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所以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繪畫和音樂玩的也很好。)

怎樣才算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呢?

我舉運動為例。

①最基本的追及、碰撞

②重力作用下的幾種運動:自由落體,豎直下拋,豎直上拋,平拋,斜拋,類平拋,

③圓周運動: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最低點和最高點);勻速圓周運動(是什麼力提供作向心力)

④帶電粒在電場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帶電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勻速圓周運動,磁場力受力分析

⑤(選修)簡諧運動;單擺運動; 波動及共振;分子熱運動;

以上知識點是否清楚物理過程及原理?是否看到一道題能夠明白這是考察了哪個物理模型?並列出相應的公式?



對象、條件、狀態、過程。(解答物理題必須明確的內容)

這些需要結合典型題來熟練。推薦我上個回答中的高考題型一千例和高考複習講義。


(●???● |||)?我是化學的分割線?∑(??д??lll)



化學:

和生物並稱為理科中的「文科」

顧名思義,考試就是全部來自課本。

必修一+必修二,還有一本選修,三本書,請務必滾瓜爛熟

反覆背,背到閉眼就知道哪個知識點在哪一頁,背一遍又一遍直到噁心。

現在我上大學兩年了,閉上眼睛,對課本的知識很多仍然還有印象,包括每段字旁邊的配圖——二價鐵遇到空氣的顏色變化,銀從CuSO4溶液的析出的模樣……仍然記憶猶新。

需要計算的一般是配平方程,以及求某物質量等等。

記兩大定律——元素守恆,電子轉移守恆,一切迎刃而解。

當然一樣少不了大量做題進行訓練強化。


(●???● |||)?我是生物的分割線?∑(??д??lll)

生物:

生物考試全部都是書上的原話,三本必修+一門選修。背,往死里背就對了,每天早讀一章一章的過。

難點是遺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記住,原理分析好就對了。

● 有很多孩子問我怎麼才能激勵自己寫這麼多資料,背這麼多書。

效率啊!不求起早熬夜,但要有效率!我看過學渣學習,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二點,一天十八個小時,能有四個小時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間就很不錯了!

太多人只是在表演勤奮欺騙老師,也欺騙自己,成績說明了一切。


● 除了效率,還有很多人讓自己太舒適了,沒有壓力。

對!你沒聽錯!!很多人其實是高考壓力不夠,才沒有足夠的動力鞭策自己!

高三過年,沒有走親戚,沒有串門,我自己一個人跟老師申請了一間教室。

每天早上七八點去,做一張數學試卷,糾錯;下午吃過飯去,做一套理綜,糾錯,晚上看語文和英語。

大年三十和初一都照常,年三十晚上媽媽做好年夜飯,全家一起看春晚,是唯一的放鬆。

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二十八那天外面突然下大雪了,我一個人在教室凍得只打哆嗦,第二天就重感冒了,不過當天的任務還是堅持完成了,一點都沒覺得苦和累。


發小大宇當時和我一個班,過完年回來我問她寒假學的怎麼樣,結果她告訴我,她寒假在家也是雄心壯志要學好數學理綜,於是——

「 先把房間暖氣開足,萬一凍著怎麼辦呢 」

「 坐著太累了,我就在被窩裡寫題唄 」

「 哎呀我再去超市買點好吃的,動腦子這麼辛苦,不補充點能量怎麼行? 」

結果你猜怎麼著 —— 她寒假在家吃了/睡了一寒假。理綜和數學資料一點都沒動。


關於學習習慣和方法我會寫另外一個回答,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但足以讓大家粗略了解所謂學霸和學渣的不同了。


總之,按照以上的方法肯定沒問題的。

堅持一年,學習習慣再不好,再不愛學習,假設我以上介紹的方法和學習資料你能夠做到60%,至少三本到一本絕對沒有什麼問題。(我發小已經驗證這一點了,我也輔導過表妹,謝絕噴子)

如果以上100%做到,甚至更多,985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我自己就是例子)


結束語:

介紹學習方法的有很多,但是我不一樣的是,我喜歡自己先做到,並驗證完,才會把學習乾貨寫下來。

歡迎學弟學妹報考雙鴨山大學,雙鴨山大學歡迎您!

還有記得關注——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我(??????ω????)??????


我們認為,真正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不僅應該是高效的,還應該是簡單實操的。畢竟,獲得「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的真正目的是學習,而不是方法本身。

那麼怎樣的學習方法是簡單且高效的呢?

在看Doctor Who的時候我發現,博士在無法理清思緒的危急時刻總會一遍一遍地自查,把自己思考的過程仔細審視幾遍,或者是嘗試給同伴解釋當時的情況,以此來找到自己思維上的漏洞,完善整個知識系統,從而解決問題。

實際上,在這樣的流程當中,博士用到的就是兩種非常簡單,但又極其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教育專家Ulrich Boser 在新書《學得更好(Learn Better)》當中介紹的「自查」以及「向別人解釋自己學到的內容」。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Boser在書中所寫的簡單、高效的學習方法。

1.確認學習動機並且找到學習的價值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漲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個人興趣」。具體是哪種動機不重要,關鍵是,在學習一個事物之前,如果人們能意識到學習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它。研究也證實,如果人們越是能意識到自己所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關,他們會學得更認真。

而確認學習動機和找到學習的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過程,學習的價值本身就可以稱為動機的一部分。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打算學一種統計軟體,我們可以問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用到統計軟體?」 越是能詳細地描述出我們應用學習成果的場景,我們越是能認可學習的價值(p.54),動機也就越明顯越明確,對後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2. 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

認知心理學家Art Graesser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人們能多問自己「為什麼(why)」與「怎麼樣(how)」,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精確的理解。比如,當你讀到「低自尊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低自尊怎麼影響我和他人交往」,經過思考後,你會給出一些解答。比起僅僅一句「影響親密關係」的陳述,這些解答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此外,你還可以試著「自我測試(self-quizzing)」。比如在學習了某種概念後,過一段時間,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嗎?」接著,讓自己試著把概念重新闡釋一遍,重新對照一下書上的概念與例子,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3. 試著給他人解釋你學到的內容

在學習了新知識後,你可以找一個過去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朋友,試著向Ta解釋你所學的內容。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導他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過去所學的知識。這是因為,在教導他人時,我們相當於自己理解和篩選出重要的信息,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它們。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向別人講清楚所學的內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4. 不斷將新學到的內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新學信息和原有知識的關聯

Boser認為,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將它們納入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比如,當你學會了「痴迷型」的概念後,你需要把它們和你所知道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聯繫起來,才能更清楚:「你為什麼成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樣影響了你的親密關係」。不然,僅僅知道「我是痴迷型」這個概念,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識體系後,人們也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因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它,你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來學的新知識。 你可以通過聯想,或者分析新內容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把它們組織起來,從而真正讓新學到的外來的內容也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怎麼樣?這些方法是不是非常簡單實操?你準備好開啟「欲罷不能」的學習了嗎?

以上。

原文發布在:睡得多的人學習更好|導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不定期更新

雖然我也很想告訴大家一種簡潔明快的「欲罷不能的學習方法」,然而,在我看來,並沒有

以下都只是一些較好的學習方法或關於學習的思考
多思多行,提出你自己的方法吧

最新更新:20160511

每次我折騰電腦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莫名其妙的欲罷不能的狀態。
比如 搞LFS什麼的,不解決就不想吃飯,不想睡覺,而且真的不會感到困哦,凌晨五點也不困哦。
你也有類似的狀態吧,那麼為什麼會這樣?

************** 啟:學習成癮 ****************

其實,欲罷不能 說白了就是一種成癮狀態,就像網癮,煙癮之類的。
學習,也是可以成為形成一種成癮狀態的。

要成癮,關鍵是形成正反饋,說的直白點,就是形成越學越爽,越爽越想學 的循環。
然而,由於一般的學習的成效,往往來的比較慢,不像網路、香煙一樣,當場就讓你爽,所以難以形成強烈的及時的正反饋。
但是,這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自我培養與訓練(需要了解自己、了解 人),形成正向循環激勵的。
比如,學習一項新的東西的時候,務必 務必!! 在最初的三天內,(最好是三小時、或三分鐘內)讓自己嘗到甜頭。 就像,學編程,最好三個小時內,作出個讓自己感到「卧操,我怎麼這麼牛逼」的東西,而不必搞清楚那些原理與概念什麼的。這樣,最初的成就感能支撐你向前走一段時間,渡過最初的攻堅期,達到在外行看來有些牛逼的程度。然後,你就可以通過不斷地在別人面前「顯擺」獲得成就感,支撐自己走下去。

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所需的核心技能,讓自己有動力自主順利地繼續學習。
參考: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時間各是什麼? - 學習
************ 20150714 更新下這部分,關於 快速有效的學習方法,BEGIN **************
結合上面鏈接中的TED(《The first 20 hours-How to learn Anything. Josh Kaufman》)和其他相關的書籍
核心:「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其實就是上面的TED中的核心方法,也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核心。
該TED中所提到的「20小時快速入門學習方法」的四個步驟:
1. 分解、細化技能(定位自己真正需要的技能,避免目標泛化)
2. 學習 直到 能夠自我糾正(獲得能夠得到「及時反饋」的能力)
3. 排除干擾(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4. 持續學習20小時(核心在於:越過「困難邊界」,克服「陌生」,達到「入門」)

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核心「刻意練習」的四個方面則是: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2. 大量重複練習
3. 獲得及時有效反饋
4. 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不符合「刻意練習」理論要求的學習過程,即使持續十萬小時也並沒什麼卵用

可以看到,「20小時快速入門學習方法」是符合「刻意練習」的。
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能讓你更快、更順利地獲得正向反饋激勵,從而更有利於持續前進。

參考:
哪來的天才? (豆瓣)
如何學習一門新的編程語言?——在學習區刻意練習
怎樣練習一萬小時 ? 學而時嘻之
天才訓練指南 ? Page 1 ? 學而時嘻之
*************************** 20150714 END *************************

各人的價值觀不同,重視的事物不同。一般而言,大家都是有虛榮心的,所以「顯擺」這個途徑是比較通用的。當然,如果你與眾不同,你需要把學習和你所重視的價值事物聯繫起來,比如:追女生、獲得認可、獲得財富、證明自己、報仇雪恥等等。
也就是說,要找到動力!動力!動力!
讓學習成為你 獲得自己所渴望的事物的 最習慣最順手 的方法,就像你口渴就想喝水一樣,形成「路徑依賴」。

舉例:
1735年,28歲的歐拉發現了新的行星軌道計算方法,用了三天時間計算一個彗星的軌道,結果導致了右眼失明。高斯的評價是「如果我用那個方法計算三天,我的兩隻眼睛都會瞎掉!」
摘自: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教育
備註:網上的名人事迹都是真的,你可以相信!呵呵
參考:為什麼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 - 心理學

*************** 學習理論的實踐:背單詞 **************
知友 @Jessie 問到「背單詞之類的怎麼短時間讓自已嘗到甜頭?」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中提到了背單詞的方法:

在背單詞的時候,事實上,在做所有類似的必須記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

我的一個朋友曾跟我分享他的做法:當年他終於搞明白要拿到獎學金就得獲得GRE高分的時候,背單詞量要求嚇了一跳。他說,他用兩天才說服自己這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一共要搞定20000個單詞,而因此可能獲得的獎學金是40000美元左右 且連續4年沒有失業的可能,那麼每個單詞就值20元人民幣,這還只不過是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所以,他終於明白背單詞是很快樂的,他每天都強迫自己背下200個單詞,每在確定記住了一個單詞前面畫上一個勾時,他就想像一下剛剛數過一張20元人民幣的鈔票。每天睡覺的時候總感覺心滿意足,因為今天又賺了4000塊!

上面的這種方法,應該是可行的(畢竟是李笑來大神說的)
然而,人與人情況不同,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個人認為,對於背單詞,在找甜頭方面不好搞,倒是可以探索下「如何減少背單詞的痛苦,增加背單詞的樂趣?」
或者,可否優化自己背單詞的方法,使之效率更高、痛苦期減少?
或者,找個共同前進的戰友吧,和你的戰友一起背單詞,每天相互監督,相互提問,誰輸誰請吃飯,這樣會好些。
比如,可以用個背單詞APP,我只用過 扇貝 和 百詞斬。在我看來,百詞斬比較有趣,但是它的看圖識詞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使得用戶依靠印象選擇熟悉的圖片,而非真的掌握詞的意思。它可能適合平時沒事看看的人。扇貝則相對較為枯燥,適合考研等需要短時間內刷單詞的人群。
背單詞卻不使用的,都然並卵。背單詞的過程中,一定要伴有大量的閱讀等,可以看英語新聞、小說之類的。可以試試 扇貝新聞。
可參考:

  • 大一學生,英語基礎非常一般,下決心想利用空閑時間學英語,請大神指教(&>_&<)? - 英語學習
  • 每天堅持做什麼(一小時左右)可以讓英語水平在一年半載內得到大幅提升? - 學習
  • 如何才能堅持學英語?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學習方法

***************** 學習系統的升級:學習方法優化 ******************

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參考:怎樣理解雷軍說的「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 互聯網

欲罷不能是種被動狀態,也是個牢籠,有時候甚至會形成一種強迫症,比如不學習就會焦慮。哈哈,那種感覺很酸爽。但是,你也要意識到,學習在於結果,不在於過程、不在於時間的消耗、不在於你時時刻刻都在學習,更不在於滿足自己「我在努力」的感覺。而為了達到較好的結果,你需要的不僅僅是持續的學習(欲罷不能),同樣重要的還有學習的效率
所以,你要留出時間去思考:

  •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 自己適合哪種學習方式
  •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 你想要達到什麼樣的學習目標

並且,還要保持良好的精力:

  • 合理作息(無論今天的學習效果是否滿意、學習目標是否達成,都要按時休息)
  • 堅持運動
  • 留出時間處理雜事(比如,保持個人良好形象、換洗衣物)
  • 陪伴家人 等等。

沒達到欲罷不能的狀態之前,簡單點,不要考慮這麼多,輕裝上陣。
思考:為什麼要學習?知識有何用? 參考:為什麼我的成績那麼好,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 人際交往

**************** 學習系統的構建:個人理念部分—&> 學習的意義 *****************
論學習的重要性:
假如你想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研究下學習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講個寓言小故事:

老員工向老闆提出加薪,「我已經有十年工作經驗了,為什麼一直沒有漲薪」。
老闆反問:「你真的有十年經驗?你只是把一年經驗復用了十年」

反思你自己的情況:上學十來年,有沒有十來年的學習經驗?是不是把很少很初級的學習方法用了十來年?
所以, 你需要主動地去研究和學習學習方法。
那麼還可以拓展下,你的看待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呢? 你真的有和你年齡基本一致的經驗和水平嗎?
再者,我們考慮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了數千年,人類這個群體發展並積累了數千年的文化、知識、智慧,然而,「人」自身並沒有進化多少,今天出生的人類和數千年之前出生的人類有什麼不同?沒有吧。所以,只有去接受和學習現代社會的知識理念智慧,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
參考:《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

論堅持與如何堅持: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上面已經提到了:
為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率效果,我們需要保持良好的精力,所以需要 合理作息、堅持運動 等等。
還要補充一些:
對於 學習 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簡要說下,學習的過程,並不是 看看書做做題就完事了,應該形成 理論-&>實踐-&>評估-&>總結-&>修正缺陷和問題-&> 理論 這麼一個循環。

具體的初步行動方法(依舊先行動再說別的):
建個Excel文件,記錄每天的學習情況,包括:日期、所用時間、所學內容、次日安排、當日自評(5分制)。
每天記錄,次日注意修正前一天所存在的問題,每周總結。

你可能會說,至於這麼麻煩嘛。
其實,不至於的,這就是個選擇題,選擇成為大神就別嫌麻煩。
拓展關鍵詞:時間管理精力管理

一句話:你要成為你的學習之路的指揮官!掌控大局!

*************** 學習系統的構建:學習狀態的穩定性 *****************
知友 @雨燃 評論到:正反饋系統不穩定啊,如果不是真的熱愛學習,萬一哪天覺得學了竟是些沒用的東西豈不崩潰。
先說後半句,人總會走錯路的,走錯了就改正唄,還能有什麼辦法?
然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學習知識或技能,可以簡單地歸為基於兩種目的:

  1. 為了生存、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2. 僅僅出於興趣,覺得有意思

對於後一種,應該不存在什麼有沒有用、會不會崩潰的問題。
而對於前一種,前面已經說過了,學習 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在實踐階段,檢驗學習效果、檢驗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使用效果。
在評估和總結階段,時刻謹記:你的學習是有目的的,是功利性的!
思考:

  1. 我的目的是什麼?
  2. 我所學知識和技能對於達成目的到底有多大用處?
  3. 目前這種方法或學習方向是否是最佳的?
  4. 如果不是,該如何修正?

多反思,多問自己問題,思考!思考!思考!

說說「正反饋系統不穩定」的問題。才疏學淺,說的不好別打臉
這玩意不穩定嗎?我要說 不一定,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好吧,等於沒說。
在理想情況下,具有良好反饋的學習方法,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是可以良好的運行下去的。
那麼,現實情況呢?實際上,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阻力,所以不可能到達理性情況。
那麼,怎麼辦?發現產生阻力的事物,然後 幹掉它。不讓老子學得爽,就去死,哈哈
比如,我喜歡跑步,跑起來就感覺很開心。但是鞋裡有個沙子,呵呵,這讓我很不爽,那就把它清除出去嘍。
上面提到的:合理作息、堅持運動、處理雜事、陪伴家人等等,就是為了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減少阻力。試想,假如本來想著今天可以搞定一個學習章節什麼的,戰意爆棚,但是你沒有休息好,頭昏腦脹。這種時候的感覺,嘖嘖,簡直是怒火焚身、糾結要死。

接下來,再給 我摯愛的學習 減少點阻力:觀念
人的行為是觀念的反映,與個人的觀念息息相關。只是有些觀念,自己可以察覺、知曉,而有些深層次的、潛意識中的觀念,難以察覺,卻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個人的行為。
那麼,觀念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發揮影響的,我們又該如何弄清楚並對它形成有效的控制呢?
請移步:
普通人怎麼讓自己更努力?(1) - 修行 - 知乎專欄
普通人怎麼讓自己更努力?(2) - 修行 - 知乎專欄
普通人怎麼讓自己更努力?(3) - 修行 - 知乎專欄
普通人怎麼讓自己更努力?(4) - 修行 - 知乎專欄
第一次看到這個時,我如獲至寶。但是現在再看,又覺得並不是完全正確。
有些人的某些行為只是出於習慣,而非什麼觀念。
之後有空再展開說。

思考:
欲罷不能的學習狀態,是不是最佳的學習狀態?
上面提到過,欲罷不能是個牢籠,是被動的。陷入這種狀態後,情緒被其左右,生活被其左右。試想,假如你今天學習效果不佳,看誰都不順眼,女朋友這時候撒嬌發脾氣,你會是什麼反應?別他媽的煩老子,老子沒學爽,這個世界都想毀了。呵呵,顯然這種情況不太好,並且沒學爽的時候很常見啊,比如,有個知識點想了半天沒想明白,有個程序死活調不通。
所以,我更推崇 可控的、平衡的、主動的學習。其實也就是建立上面所提到的學習體系:理論-&>實踐-&>評估-&>總結-&>修正缺陷和問題-&> 理論,並且做好及時放鬆與泄壓、合理作息、堅持運動、處理雜事、陪伴家人等等這些事情。
換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把狂熱的學習狀態關進籠子里,自己做主人。

說到這裡,恐怕大家想要的 不是 欲罷不能的狂熱式的學習,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自律、高效、完全投入、能達成目標。
而 欲罷不能的狂熱式的學習,之所以吸引大家,可能就在於它能讓我們做到:高效、完全投入。

給個關鍵詞和鏈接:心流狀態
在工作中如何獲得心流(flow)? - 心理學
有什麼快速進入心流狀態 (flow) 的方法? - 心理學

完畢。
************************************************

不能把世界讓給你所鄙夷的人 —— 老子曰

大V是知乎第一生產力

贊同不點贊,就是沉默的大多數!!就是對於美好世界的不負責!!


---------------------
說一點關於理科學習的想法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點,甚至在高中畢業,到大學各種考試,到考研,都沒有意識到:
知識水平的提升是和完成了多少任務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你上了多少課,做了多少練習,與你的分數並不直接掛鉤。要真直接掛鉤的話,清華北大985就沒有那麼難考了。在高分段尤其明顯。
看看你身邊努力的人,最刻苦最努力的那幾個人,真的就是考到全校最好嗎?
因此想要提升你自己,悶頭做題,光靠努力,是不行的。
如果你真的懂了這一點,那麼我接下來說的這些你都不用看了。
-------------------------

——————以下是原文——————

看了看樓上的回答,很多答案說來說去沒有答道真真正正的點子上,都是老師們和成績好的同學們已經說過無數遍的那一套。
先說重點:我認為,許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在理綜上,然而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有兩點主要原因。
1、理科當成了文科來學。只會貼標籤,而忽略了概念的本質。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非常用功的女生英語很好,而理綜怎麼學也還是偏科。因為英語光靠努力是可以的,而理科光靠努力是不行的。
2、為了「做作業、完成任務」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不懂得什麼才是「學習」。很多學生認為,要提高成績,首先必須要努力學習。這一點固然沒錯。但是應該怎麼努力呢?我看到過很多很多人將努力學習定義為「多買點資料來做」,整天沉浸在題海中,好像這樣就一定能提高成績似的。如果只要做資料、背書就能提升成績,這麼簡單的話,那高考也就不會這麼難了。學習的目的,是自己提升了多少,而不是做完多少練習。學習的過程是通過各種方法提升自己的過程,而不是完成任務的過程。

展開來說。
1.什麼是「貼標籤」,什麼是「概念的本質」?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高中化學中烯烴這一塊。乙烯有很多的性質,比如能發生加成反應、能使溴水褪色、能發生加聚反應等等。各位在高中的時候,學到乙烯這一塊的時候,是怎麼記的呢?
背唄。1、加成反應。2、溴水褪色。3、加聚反應。4、能和高錳酸鉀反應。真簡單,就三四條概念,一分鐘就背出來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這就是貼標籤。遇到知識點,只記憶它的表面,背它的很多性質,而忘了他的本質。
同學就會問了。貼標籤有什麼不好嗎?
這就好像你新認識了一個同學。你記得了這個同學是穿紅衣服,知道他經常穿運動鞋,短頭髮,皮膚還很黑。然而,對這個同學的認識也就到這裡,你只知道他的表面特徵,而不知道他的性格,他的內心,這樣你是永遠都不會真正認識他、和他成為好朋友的。你每次遇到他不會有熟悉感,只會想,「哦,那個紅衣服短頭髮的人」。

貼標籤有很多問題。第一,容易記錯。乙烯,就那麼幾個知識點,你可能能背完。但是如果再加上炔烴芳香烴,醇醛酮羧酸,你還能保證能每個都記住,不會混淆嗎?
第二,做題的時候不會用。記住概念是一回事,能不能在做題的時候用上去是另一回事。所以老師一直在強調「理解性記憶」。什麼才是理解性的記憶呢?
其實,烯烴這一塊,真正的知識點只有一個:
烯烴是C=C雙鍵。重點在於這個雙鍵。雙鍵這貨不穩定,兩個鍵多少有點排斥,所以其中一個鍵容易斷開。
正因為有一個鍵容易斷開,斷開之後每個C多了一個單鍵,而單鍵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必須得找個東西結合起來。這個東西可能是H,可能是Cl,可能是Br,也可能是OH,或者直接就是另外一個C。
所以烯烴能發生加成反應。遇到HCl,把H和Cl搶過來,裝到自己斷開的鍵上。遇到Br2,直接把它拆開,給自己每個C鍵接一個。什麼是加成反應?就是把別的小分子拆開,然後裝到自己的鍵上。
所以烯烴能使溴水褪色。
也正是因為雙鍵這東西不穩定,遇到氧化劑就「把持不住」,斷開了,所以它能讓高錳酸鉀褪色。同理,乙炔也能,而聚乙烯沒有雙鍵,所以不能。
至於乙烯能催熟這類的比較偏門的特殊的性質,需要另外記一下就好了。

回到剛剛你認識的那個同學。你只有在真正了解他了以後,才會真正的熟悉他。為什麼他喜歡穿紅衣服?因為這人比較外向,紅衣服惹眼。為什麼他短髮運動鞋並且還很黑?因為他愛打籃球。
高中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大多數都是「這個同學是短頭髮」或者「這個同學穿紅衣服」。而你真正需要掌握的,是「這個同學性格外向」還有「這個同學喜歡運動」。
你只要了解了這個人的性格,那他的外表特徵就順其自然地記住了。只知道他外表特徵的話,你根本談不上「認識」他。

所以,學習理科,掌握它的根本性質很重要。
比如說,你知道了守恆定律,所以在解涉及到動量和能量的題目時,你就會用它來分析運動過程中的狀態變化。再根據這種變化列出動量方程,動量守恆方程,能量守恆方程。
守恆定律用的熟練了,化學配平也就不是問題了。化合價升降是守恆的,電子移動是守恆的,元素更是守恆的。怎麼簡單怎麼配。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基本性質的重要性:
或許你認為參考系的內容只是物體運動哪一章很水很簡單的內容。但是,搞清楚了參考系是怎麼用的、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做運動分析題的時候就能更得心應手,而且你就會用「變化參考系」這種高級的技巧了。比如這個題:

套筒A長20m,與B相聚50m。t=0時刻,小塊B以10m/s向上射出,同時套筒A自由落體下降。問B從A中穿過需要多少時間?
你是不是還在傻傻的算A的速度方程、B的速度方程,然後再求B與A接觸的時刻以及B與A分開的時刻,相減得到穿過時間?
不。你只要變換一個參考系,假設兩個物體都在一個向下的,加速度為g的參考系中運動。那麼A就是靜止的,B就是勻速運動的。所以,B穿過A,需要2秒。

怎麼樣,一個需要算10分鐘的題,變化參考系之後只要10秒。

---有同學表示上文說的「找性質」找不到,在這裡統一回復一下
之所以你會去「找性質」找不到,我個人認為,可能是這個原因哈。
首先我得說,就我個人來說,我從來沒有去故意找某個東西的基本性質
我覺得,可能你沒有糾正過一種看法,就是:
一個物質,是因為它是這種物質,所以它才會有這種性質。
並不是,你學習了這些性質,再去認識這個物質。
舉個例子。Cl,是因為它最外層有7個電子,所以它需要再來一個電子,形成8個。於是他有強氧化性。
最外層電子離核越近,越容易捕獲電子,所以F的氧化性大於Cl大於Br大於I
是物質本身的結構決定他的性質。
怎麼看出物質的本質?就是物質本身決定的。你學習Na的時候老師一定會告訴你Na還原性的原因是它最外層有一個很容易跑掉的電子,但她更多的時候是在告訴你由此產生的性質。
但是,你學習性質的時候,要時刻記住本質。
說這些可能你不太容易理解而且有點繞。。。我給你說一種比較直接的方法。
就是,你不要刻意去找,你在學習到每一條性質的時候,去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質?
嘗試著自己去解釋,別人教你的終究是別人的,你自己解釋出來的才是你自己的
另,你現在才高一,有很多時間去探究更深的東西,學習不要淺嘗輒止。
祝好!

---------------2015.1.22更新------------------------
謝謝同學們這麼多贊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努力「和」時間安排「的話題。
前陣子在知乎上面看到一句話,」如果努力就能成功的話,那成功未免也太簡單了。「我覺得這句話放到高考上面再合適不過了。誠然,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努力是不夠的。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三年的高中學習時間(不算復讀的話)。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這是不會變的。老師和家長們之所以一直強調努力,是因為這樣做了確實會讓我們花在學習上面的時間更多,然而,這樣的做法是有上限的。

我們的時間就那麼多而已。好多同學為了有更多的學習時間而放棄了休息睡眠的時間,這是得不償失的。良好的休息是學習的一部分。在我畢業的高中,在年級前50名的人裡面,只有少部分人每天學習到晚上1點之後。而年級50-200名這個範圍裡面,卻有很多非常非常「用功」的同學。每個學校裡面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每天學習到很晚,一兩點根本只是起步,三四點才睡覺是常有的。然而,這麼用功卻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回報,成績依然沒法達到頂尖的水平。於是,他們把原因歸咎於還不夠努力,於是每天睡得更晚。這樣下去的結果,少部分人確實成績有了一些提高,但是大多數人不斷的惡性循環,睡得越來越晚,最後輕則形容枯槁,有的人最後身體與成績都垮掉了。

要想保證高質量的學習,每天最少得有6小時的睡眠,睡七八個小時就更好了,但是這樣一來,學習的時間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提高效率。如果別人每天需要花四個小時來完成作業和複習所學的東西,而你只需要兩個半小時,那你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你休息時間多了,第二天精力充沛,你花在複習和作業上的時間就會更少。這才是良性的循環。

怎麼做到良性循環呢?大學裡有一句玩笑,「大學一個學期的課,高中生兩個星期就學完了。」這句話是說大學課程即使平時不學習,期末突擊兩個星期就能學會,然而大學一學期的課程,數量和難度難道只比的上高中兩個星期的課程嗎?只怕不是這樣吧。而高中每天十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如果是一個大學生每天學習這麼長時間的話,兩個星期學會一個學期的課程確實不是問題。這就反應出一個問題:高中的時候,我們浪費的時間太多了。不是浪費時間在玩上面,而是浪費在學習上的時間太多了。什麼意思?1+1+2這樣的題,你做一萬遍,對你的學習也絲毫沒有幫助,同樣,做過的題再做一遍,已經懂了的習題上課再聽老師講一遍,已經熟透的知識再去一遍遍的刷題,這些對於你自身水平的提升非常小。一套試卷做下來,有70%的題是完全懂了的,20%的題是不太清楚,做了以後更清楚的,10%的題是完全不會的,那你做這套試卷的時間,只有30%的時間是真正有收穫的。(其實30%已經相當好了,我後面會說。)老師們一直在給大家說,「題目即使做過,多做一些對提高運算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上課講題,即使大家已經把題目都做過一遍,再聽一遍也能鞏固鞏固,記得更熟。」但是,如果是為了提高運算能力,那我為什麼不去做自己不會做的題目來提高?如果是為了鞏固知識點,那我直接去學習自己薄弱的知識點不是更快?只有當你真正感受到,本來這個知識點不會,通過我的學習現在我會了,或者,本來這個方法我用的不熟練甚至根本沒聽說過這種方法,做完這個題之後我會用了,這才是真正的有了收穫。你每天6點起床,7點開始學習,晚上12點休息,這12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你真正的感到付出之後有收穫的時間有多少?仔細想想,可能有三小時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因此,首先,時間要花在刀刃上。你回去做完了一套試題,花了一個小時,第二天老師再花一小時來講一遍題,而你真正想聽的題可能就一兩道而已。那講題的其他時間呢?鞏固知識?別傻了。題都能做了,再鞏固一遍有什麼用?聽老師把你解題的步驟再做一遍很有成就感?有這點時間,你拿去專門突破不會的東西,哪怕是背幾個單詞不好?大家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時刻問自己,我花時間在這上面到底有沒有意義。不然,你以為你努力學習了,其實你並沒有。所以我一直覺得高中最後悔的事兒就是上課老師講題的時候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因為已經會做的題我也不會認真去聽)。但是,上新課的時候聽課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其次,學習一定要用心。從小聽到大,好多人仍然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看過最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就是做題的時候,左邊放著題目,右邊放著答案,看一行答案,寫一行題,自以為自己已經記下了答案的解題思路。(而且這樣做題的人不少。)這樣做一遍之後,同樣的題目,改改形式再給你做,八成你還是不會。做題要思考,自己想自己的方法,即使真的解不出來,也是在自己思考了之後再去問別人或者是看答案。並且,看了答案之後一定要自己獨立再做一遍。很多同學就是懶得思考,看到不會的題,自以為只要背了答案的解題過程就OK了。拜託,這麼多題難道你全部背一遍答案?高考哪有答案給你背?這種做題法,學文科或者是被生物還行,如果是用在物理數學上,那你就跪定了。很多同學願意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只為了再多做幾個題,卻不願意動動腦真正思考一下解題的過程,不願意總結題目、概念的基本性質規律(之前有說過了基本規律的問題),只想把題目做完了事,這是學不好理科的,哪怕你花再多的時間。

2015.5.4更新
(非高三人員可以忽略此段)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到高三下學期以後這個階段,一般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你了。學的好的,老師在課堂上說了這麼多,你真正不懂的真正需要花時間去想的有多少?學的不好的,做了半天題,懂了的就懂了,不懂的仍然不懂。
最後一個月是最關鍵的時間,應該是對每一個真正的針對性的查漏補缺的時候,然而課堂教學模式卻極度的浪費時間並且毫無針對性。我之前高中的時候就深受老師課堂上講題的困擾,一套卷子都已經做完了,會的題老師講下來對自己沒有絲毫幫助,聽老師把自己的解題步驟重複一遍沒有絲毫的成就感,而不會的題只佔百分之十,為了這百分之十的題卻要浪費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何不自己看答案自己思考?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整天的學習時間都被課堂填滿。發現了自己有漏洞,卻找不到時間去填補,因為時間都花在了重複的做已經會了的題目上。捫心自問一下,一套一套的模擬題做下來,你真正感覺得到了多少的提升?一張卷子裡面有多少題是你不會的?做完這張卷子之後多少題是你本來不會,做了之後搞懂了並且之後遇到不會錯了?
少得可憐。一套卷子,兩個小時做完,老師花一小時講評,付出了珍貴的三小時裡面,至少有兩個小時被浪費了。
所以上課實在太浪費時間了。按我所在的學校,每天10節課,每節課45分鐘,再加上做作業的時間,每天至少有10小時花在學校,而除了吃飯洗漱睡覺之外,給自己針對自己查漏補缺的時間,卻幾乎沒有。
高三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物理電磁學那裡基礎不紮實,我知道自己數學不等式那一章解題方法沒有摸透,不規則的三角形的三角不等式題根本不會做,然而我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我沒有時間。我的時間還有很大一部分花在我已經學的很好的力學和空間向量這些只是上面。最後高考的時候,我三角不等式的那道題直接空著了,10分就這樣沒有了。這是廣大高中生的悲哀,奇怪的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麼多的被浪費的時間。
讀過大學的人應該可以體會到這一點。如果你期末複習,一兩天突擊一門課的時候,卻被老師抓過去,給你一套70%你都會的題(並且這套題和期末考沒有直接關係),像平時上課一樣慢條斯理的講一些你已經懂了的考點,最後再花兩小時把題目講評一遍,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受不了這種極度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吧
而自學的優勢在於,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不懂的是什麼。從這些地方去突破,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所以,不要再一套一套的刷題了。沒用的。
如果你電磁學不懂,那就把複習資料上那一章自己仔細吃透了,再去找歷年真題里電磁學的內容做一遍。不等式一點也不會,你甚至可以從教材,從你的筆記開始。都好過在你已經懂了的知識上浪費時間。

----------
更新一段評論

GuardianWang
作為河北某知名重點高中走出的學生,我覺得文章讀起來很爽,但站在當年的高中視角卻不完全認同。
無論是老師在大會小會上強調的,還是歷屆學長學姐返校傳授的,都在強調課堂的重要性,哪怕是到最後一周,最後一節課。
我很贊同你說的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薄弱的知識點上(同感~),但是必須承認中國考生的生存環境是高考,也就是說這是不完全同與大學的一套遊戲規則。
我們的老師也在高三反覆強調一個身份的區別:考生與學生的區別。
高中,尤其是高三,我們更準確的定位是考生。
因此複習要按著考試大綱走,按著出題趨勢走,而不是完全按著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尤其是偏怪難)走,而對這條路最好的領路人,則是老師,他們上課講的,確實很多是自己會的,但同時也是最能拿分的高頻考點。
我確實也不很贊同這種考試體系,但是如果必須考慮高考的特殊背景,那麼我認為高三階段自己複習與老師教學計劃安排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寒暑假期間。
因此私以為最好的計劃就是跟著老師的計劃,這樣才有利於在高考中以最大效率提分、得分(身邊很多同學為例)
嗯…至少對於高考是這樣…
然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很開心地花了兩天通過知乎和公開課去弄懂專業課中一個小節的知識點~

周嘯(作者) 回復 GuardianWang
首先很謝謝你花這麼長的時間認真讀完我的回答並且給出這麼好的評論。
關於你的觀點,我大概知道「河北某重點高中」是哪一所學校,然而你高中所在的學校的教育質量與全國大多數高中的教育質量並不是可以同日而語的。答主高中所在的學校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已經是最好的了,但是教育質量比起省會的高中來說不知道差多少去了,比起衡水這類的全國好高中差距更是非常的大。(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每年的清華北大數目大概在0~1個,一本上線率不到40%)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起你想像的要差太多了。我大四的時候曾經在家那邊的高中當過一段時間的老師,對此感受非常深刻,大部分學生根本就連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都無法完全做到。另一方面,負責的老師無法兼顧基礎差和基礎好的學生,最終導致兩部分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都沒法get到最適合自己的知識,另外很多小學校的老師真的就不是那麼負責的…………這個時候就最需要培養起來獨立思維的意識,首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會然後怎麼做。可能你理解的,花更多的時間在薄弱的知識點上,是指去鑽研一些難題、怪題,然而就大部分學生來說,「薄弱的知識點」可能意味著他們真的完全不會,我教過的學生很多連基本的萬有引力方程都還不能被背清楚。這個時候在盲目的跟著老師上課走就收效甚微了。有興趣的話建議你上網查一下各個省,尤其是西部一些省的考生人數和一本上線率,你應該會對此更有理解。

剛去開通了個值乎(知乎賬號還沒綁定上老是失敗??),如果有問題想進一步諮詢的話可以去上面問我吧。理科學習,英語學習,考研英語之類的都行~鏈接如下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沒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有!那就是利用「費曼技巧」在在知乎上答題

記住一個原則:如果你沒辦法通俗易懂的講解,證明你理解不深! (淺出,深入)

抓住兩個核心
1.上癮
2.學習

在知乎答題為什麼會上癮?

知乎之所以有那麼多高質量答案,是因為點贊機制,我努力寫答案,別人給我點贊就是對我的肯定,會讓我有快感,點贊就是小學時代的小紅花,是正反饋的,人類某種程度上是巴普洛夫的狗

汽車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能解決人的代步問題,人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價值,很大程度取決於他的使用價值,也就是對別人,對家庭,對社區,對公司的價值,在知乎上答題,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會讓我有價值感,即使別人沒給我點贊,我都會在心中自我點贊——產生價值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知乎看到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如果只能選擇一種,其他丟掉,毫無疑問是「費曼技巧」

在使用「費曼技巧」之前,需要明確一點,學習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以前我一直對此感到糊塗,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材,都是先講知識點,章節後是練習題,然後是測驗和考試,這樣給我一種錯覺——「知識先於問題存在」 ,難怪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書到用時方恨少,你不知道學知識用來幹嘛不要緊,先學了,說不定以後就能用得到,這樣是毫無效率,因為這樣沒有目的

同學A:電商專業,修完以後,嘗試做淘寶
同學B:為了做淘寶而去學電商

比對一下,誰的學習更有效率?

不同目標導致不同效果,再對比一下以教學為目標的編程老師和以做產品為目標的一線程序員,以美感和藝術追求的武術大師和街頭打架霸王

有問題,就有重點,如果沒有問題,大腦會把全部都當成重點

一般好的教材,在講述一個知識點之前,都會告訴你,生活中的應用場景,為了應付什麼需求,為了解決什麼困難,讓你知道知識存在的意義,而爛的教材,上來就開門見山談知識

什麼方法最高效率?

很多時候對一件事情有興趣,是因為你擅長做那件事情,那件事帶給你成就感,如此循環。

那怎樣讓你擅長學習?答案肯定是使用性價比最高,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

根據上面的數據,聽講的效率最低,教授給他人的效率最高

以前我總有自私想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別人學會了我的知識,我豈不是吃虧了?

根據上圖,如果我給別人講解一道題,同學收穫只有5%,而我的收穫卻是90%,我是賺了!

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容易找到學生來傳授知識,這時候,知乎真的幫大忙了,到處都是有問題的學生,提供我機會去解答,可以稱得上」知乎學習法「了

除了」講解「以外,有機會還要實踐,動手,動手,動粗,(╯‵□′)╯︵┻━┻

看一遍C語言書 = 閱讀(10%收益),但敲一遍代碼 = 實踐(75%收益)

什麼是費曼技巧?

在 @朱沖喵 答案中很好講述了費曼技巧的來源,引用一下

費曼技巧來源於當他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時。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互聯網時代下搜索引擎是個好選擇),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這是一個分治的思想,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多個可理解易學習的小問題分而治之。

費曼技巧具體步驟,引用自Scott《如何高效學習》

第一步 .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首先選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哪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 假設你是老師,正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
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費盡口舌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當你感到困惑時,返回去吧
每當你碰到難題感到疑惑時,別急著往下走,學習不是單行道,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錄在紙上。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
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嗦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理解它

我們絕大多數知識在絕大多數時候都隱藏在潛意識,我們平時所做的推理過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動的,發生在潛意識中的,而我們只能感到一些中間結論,不信你回憶一下你在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有多少次覺得「反正就是這樣,我感覺它是對的,但是你問我,我也說不清到底怎麼回事

為了讓一個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須要知道從不明白到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這就迫使我們隊我們大腦中整個知識體系來尋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東西統統挖出來,把大腦中的那些我們知道,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潛在概念或假設都挖出來,把它們從內隱記憶拉扯到外顯記憶中。因為只有完全知道,並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來龍去脈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講得通通透透

給別人講述概念,和在知乎給別人答題,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剛學了一個新知識點,我就會在知乎上搜索有沒有相關的題目,如果有的話,我就會去回答,這樣會另外最快速的掌握透徹那個知識點,你們快試試哈

另外也貼一下關於」費曼技巧「的其他帖子

怎樣看待 12 個月內自學完成 4 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 33 門課程的 Scott H. Young 所謂的超速學習理論和方法(費曼技巧)以及背後「Get More from Life」的理念?

號稱終極快速學習法的費曼技巧,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怎樣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


2017年9月17日 update

一年過去了,再回來修改這個方法,再去看這個費曼方法,再去看我給出在知乎答題的建議,有了更好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直以來,我的關注點,都在如何找到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提問,為什麼我要尋找這些方法?

回答,因為學習太重要了,知識太多了,不用高效的學習方法,根本搞不過來,比如一本&<數據結構&>,就有磚頭那麼厚,我怎麼看得過來呢?

提問,為什麼我要看完並理解好這本這麼厚的書呢?

回答,因為這是程序員的基本功,看懂了技術就會大有增長,但就是沒時間,平常加班也多,並不像大學那樣大片大片的時間

提問,那既然沒有大量時間,為什麼還要讀完呢?先讀一章行不行?等以後有時間,再讀另外一章?

回答,也可以,那我應該從哪一張開始讀呢?從第一章開始嗎?然後每個星期安排一章節去讀嗎?然後採用費曼方法去理解?

提問,為什麼要讀完一章?現在信息量這麼大,只讀一兩頁行不行?另外你是怎麼判斷要讀多少頁,多少章節呢?

回答,我好像是書有多厚,我就要把它讀完,有多少章節,我就讀多少章節…還沒有想過到底要讀哪些,到底哪些可以不讀

提問,那如果有一個判斷的準則,幫助我們篩選知識,被篩選的知識,我們可以不學,那豈不是也不用浪費費曼方法了?你學習的標準是什麼呢?

回答,增長我的某種能力

提問,為什麼要增加某種能力呢?我們怎麼知道你的能力是否得到增長了?也可能是你讀完書以後能力退步了,我們怎麼來判斷呢?

回答,我想判斷的方法是我以前不會解答的問題,我看完書以後,可以被解答了,比如我不會解方程,讀完以後就可以把它解出來,這就是判斷標準

提問,我們學習完一本數學書,是為了解決解方程這個問題,那是不是有點浪費了,因為它可能還有其他的部分,比如幾何部分,是不是可以不用讀呢?解決什麼問題,就讀哪些部分,是不是更直接?

回答,我讀多了,甚至把整本書學習,不是更好嗎?可能我現在學習了,起不到用處,但可能未來會有用啊!我怎麼知道我現在學習的東西,未來會不會派上用場呢?

提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為了解決未來的某個問題而學習呢?我們能不能學了,馬上就派上用場呢?馬上可以得到反饋呢?難道我們此時此刻就沒有要解決的問題嗎?在工作中,生活中

回答,所以判斷要不要學習,該學習哪些,不該學習哪些的標準,就是看那些知識能解決,以後的問題,就以後的學習來解決

提問,如果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的話,那為什麼一定要通過看書呢?能不能看視頻?能不能問別人?能不能花錢讓別人替我們解決問題呢?我生病了,去看醫生,還是花時間自學醫學呢?

回答,所以其實最重要的事情,是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然後尋找相關解決辦法,我之前把順序倒轉了,以為只要學習了某種知識,就可以解決該領悟的問題了,有點像學生思維,以為把書讀好了,其他問題比如就業都會自然被解決。

相反很多會賺錢的人,他們不一定是會某個學習方法的人,但他們一定是會解決問題的人,解決某種特定的問題很在行的人。而一些很會學習的人,可以很快掌握知識的人,並不一定是會解決問題的人,否則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都是老師教授了。被形容為死讀書的人,通常會進行大量的學習,卻很少能解決問題

學習過很多道理,不一定能過好這一生,但能解決很多問題的人,我相信這一生不一會過得差,小到如何成功減肥,如何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等

所以對於學習,我認為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問,並且去尋找答案,費曼的方法只是提問與尋找答案的一個範例而已,至於把自己講明白,還是寫在紙上,還是講給別人聽,還是在知乎上寫答案,都只是尋找答案的體現而已,比如上面這一段,就是不斷提問,不斷回答的方式

汽車是需要有動力才能行駛,學習也是需要有動力,動力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你對於問題的好奇與困惑,當找到答案以後,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會給你帶來正面的反饋

記得一個外國教授評價,中國的學生很用功去學習,但他們很少去思考為什麼要學習

總結

1.提問-找答案,能夠排除無關知識,減少學習內容,為學習肩負

2.好奇心與困惑,是學習的動力,而找到答案又會提供成就感,正循環

3.解決當下切身問題,而非茫無目的學習,為將來學習

4.當明確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什麼,不學什麼之後,然後才到費曼不費曼的問題


謝邀。
分享一個這些年讓我欲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大學喜歡喝奶茶,特別喜歡在一個學長開的奶茶店打拖拉機,那個奶茶店滿滿的一牆壁便簽,很受啟發,我一直特別愛貼便簽在住的地方。
大學宿舍往牆上貼喜歡的唐詩詩句。
後來自己住,背詩經,衛生間牆壁上貼著喜歡的幾首詩經,洗澡的時候讀一讀,「出宮」的時候盯著看一看。

「我房間的一面牆,總是習慣貼一些便簽,偶爾玩遊戲、看電視眼睛累了,伸伸懶腰,看看我的這些便簽,很舒服」

「我一直讀《紅樓夢》,但並不是每次重讀都從頭讀到尾,有時候就挑喜歡的章節讀,習慣家裡貼一張紙,自己慢慢梳理,邊讀邊添加,搬過幾次家,寫過幾張紙,每回都更有新的收穫」。

再後來學英語,要背的東西更多了,經常寫個便簽順手貼著,平常玩遊戲眼睛累了,就轉一轉,牆上的便簽看一看,算溫顧,效果特別好。

「這是一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牆上貼的便簽是不規則動詞的變化形式,傻不拉幾的背過」

「English Grammar In Use,我自己出去吃飯、曬太陽的話,會隨手撕一張帶著,當報紙看,但並非看完就直接扔了,偶爾遇到知識點講的很好,值得複習的,會撕成一段一段的摘錄,往牆上一貼,偶爾瞄一眼,就複習了,效果極好。反而是書里專門畫的重點,從未翻過。」

「看美劇遇到特別好的句型,會挑出來,寫個便簽,貼牆上,經常看看,看的時候通過這個句型多造句,收穫很大。也就像
This house offers a beautiful setting.
This place is thoroughly boring.
This place is dead.
這樣簡單但實用的句子,可我自己寫句子又寫不出來,喜歡寫中式英語的,我就專門寫個便簽,多看,慢慢遇到類似想表達的時候,腦子裡第一反應就不是中式表達了。」

真的是一個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無論學習什麼,或多或少總是會有一些東西要背誦一下的,背過了要複習。可專門抱著書複習,挺枯燥的。自己整理,寫幾張提綱擎領的便簽,有空就瞄一眼,不費精力,可長期這樣,效果驚人。我能背的幾首詩經,都是以前洗澡反覆看的那幾首,其他的就算背過的,也慢慢忘記了。
它最大的特點是不費精力,大掃除的時候一抬頭,就瞄到了某個點,這個點就能被複習一次。關鍵在於寫便簽的時候,要想好怎麼寫能讓自己一目了然的能複習,寫便簽的過程,也很鍛煉個人的總結能力。
有需要背東西的朋友,可以試一試,效果真的很好,能培養習慣,讓人不知不覺就複習,學習,溫顧,知新,當然欲罷不能了。

開通了個人公眾號——sparetime2017 / 姜大白,在哪裡我把關於自學英語的內容系統的整理了,現已開門迎客,歡迎大家去看一看,有朋自遠方來~

http://weixin.qq.com/r/szrexuPEML5Prael92_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竟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道題,我好感動。大恩不言謝。
我就按著他要求的,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來說吧。僅限文科。理科我真不懂。

1.邊學邊想,思考內部邏輯關係。
例如:中央行政機關機構、組成、職能、機構設置、編製管理等。我就想,我是小李同學,那我要如何讓下面的人來幫我做事?我要設置哪些部門?他們應該幹什麼?程序應該如何?然後應該用什麼樣的體系?然後就會發現,基本都有一套規則幾乎可以套用。

2.用實踐經驗套入各種學習之中。
例如:公務員懲戒無非就是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時間都是6個月成倍數向上翻。讀書的時候不是會經常惹是生非,學校給的處罰也無非就是警告記過記大過、留級撤職和開除。留校察看時間都是6個月成倍數向上翻。

3.把問題真實化。
例如:我立志要在全球賣三無面膜發家致富,那麼錢不夠我得貸款,那我得搞清楚我該用國際商業貸款還是國際銀團貸款還是項目貸款?有沒有誰願意給我擔保?我在大波波賣的時候他們又出門惹事攻打隔壁鄰居被人家打過來了我怎麼辦?我大兔子給我哪些保障?還有我賣的三無面膜如何交稅?逃稅有什麼後果?當兔子法律和其他我賣遍全球的法律發生衝突又該怎麼辦?


4.把學的新知識用一張圖講出來。
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懂了,等你講的時候會發現,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這樣幫助自己二次記憶。然後講不要照著書,而是在腦海中繪製一張圖.

5.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大家和自己鬥爭幾十年,應該知道自己的強勢和弱勢的地方。比如我,在家裡看書,旺財首先過來跳我身上,大哥,別看了,來摸摸我,我的毛順的不得了。所以,我看書學習就只能去自習室。我去自習室吧,還喜歡看可愛害羞小姑娘,所以我一般都選教師里有可愛妹子的坐下來,心想要給妹子做榜樣啊,一定要好好學習。

6.通過課外輔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等增加對你學習的東西的愛。
比如,今日說法讓我明白了,我想到的發家致富手段,都有前輩想到並做了。咳咳,也被抓了。


這篇文章之前被很多公眾號轉載過了,現在放上來,希望能給各位一點兒思路。

========================================

沒有正確學習方法,笨鳥先飛也沒用

我以前學習狀態是:每天絕大部分時間在座位上很認真的看書學習,不過每回考試的成績都很差勁,跟我付出的「努力」完全不成正比。而反觀班級里那些回回年級前幾名的同學,他們每天學習時間不多,有的甚至還在追連載小說,可考試成績總是特別好。

我向他們討經驗,得到的回答是「很簡單啊,只要把老師講的弄懂,做做例題和課後習題就行啦」。於是,我把書上的例題習題都做了兩遍,成績還是沒有什麼起色,那時學習對我來說是痛苦的事。

後來上大學,成績看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在自己喜歡的課程上學得輕鬆自如,漸漸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我發現,

配合自己的節奏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做到了這幾點就能體會到學習的有趣之處。


後來我在翻看學習方法論的相關書籍時看到了《學會學習,從自我認知到高效學習》,這本書是由日本作家齋藤孝所著。對於學習,書中有16位偉人的「原創學習法」,作者提出的觀點是

只要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會迅速強大起來。

很多人因為做不好感到苦惱,接二連三的失敗叫人想要放棄。不過,我們應該意識到就算你做的不好,也不代表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也許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學渣去問學霸該怎麼學習,得到的答案對學渣幫助並不大。

因為雙方的實力懸殊,適合學霸的方法對於基礎薄弱的學渣沒有可行性,照著做得到的結果反而會打擊自信心。

所以,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努力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習習慣、行動模式以及思維傾向。

  1. 用什麼方法記得最快?
  2. 在什麼地方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3. 在什麼時候最有幹勁?

每個人的性格和接收知識的能力各有不同,越是強迫自己就越容易心生厭惡。與其這樣,還不如找一個自己不怎麼排斥的學習方法,找准跟自己契合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提高。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堅持→突破

而想要掌握學習法,必須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考高分,上大學還是贏比賽?
確定目標之後就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定要有自己「制勝球」——自己能熟練運用的獨門秘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本書中提到的16位偉人的學習方法,很有借鑒價值,我選出了幾條具有代表性的。

1 獻給很努力卻沒收穫的你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命名思考法」

想要保持學習的緊迫感,必須制定目標與期限。學生時代的考試都有期限,這讓我們無形之中多了一份緊迫感,而成年之後的學習基本就沒什麼時間限制了。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

  • 制定目標
  • 決定期限
  •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根據你三年後想要達到的水平,換算出第一年、前三個月以及今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把它們寫下來,放在看得見的地方。

遇事多想想該如何為其命名,這樣才能提高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在命名過程中獲得準確把握事物概念的關鍵。

不能滿足於獲取情報,而是要做到用自己的對這些情報進行歸納總結。

2 獻給愛找借口的你

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有的人學習效果不好,是因為他們從開始學習到全身心投入學習,花費了太長時間。如果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密度的學習。想要快速進入狀態,首要任務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 「我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完成這件事!」

斯蒂芬-金給自己定下每天寫10頁的目標,設定一個時間段然後忘我投入,不完成任務決不罷休。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徹底屏蔽外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擾亂學習節奏。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集中注意力。

  • 創造一個場景
  • 與外界隔絕
  • 沉浸其中

選定一個能與外界徹底隔絕的時間段,營造一個讓自己容易專註的環境,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標。

3 獻給無法明確目標的你

歌德的「限定法」

歌德雖然精通多門語言,但他在寫作時規定自己只用德語,正因為他只專註於一件事,才能做到與眾不同。儘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晚年時仍感到遺憾,要是以前能把精力花在寫作而不是研究礦物上,肯定會寫出更多文學作品的。

觀察那些厲害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 都專註於某一領域並不斷深入,最終達到頂尖水準 。我們也應該學會限定一個方向,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與眾不同。

4 獻給正為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效而發愁的你

村上春樹的「體能強化法」

村上春樹說:「不僅是寫作還是跑馬拉松,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在了解自己的性格、身體特點的前提下不斷進行鍛煉,才能做到持之以恆」。

寫作的過程是辛苦的,需要你將注意力像激光一般集中於某一點。

從無到有,精心編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精力,非常需要好的身體做支撐。

能做到20年如一日的長跑,長期堅持是唯一的辦法。而堅持的訣竅在於:掌握好節奏。他寫長篇小說時,就算還想繼續往下寫也要學會適當放下筆頭,這樣第二天才會寫得更輕鬆。

很多人做事情不能長久堅持的原因就在於,做事沒有節奏。心情好有精力時,就超額完成任務;心情低落犯懶時,就把當天要做的事情延期。

我很佩服那些每天寫文章的人們,不過我知道自身情況,所以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兩天寫一篇文章。這樣我有時間緩衝,可以看書思考,人也沒有連軸轉的疲憊感,很好地堅持了下來並養成了習慣。


在堅持某件事的初級階段,一定要想辦法讓身體的良好狀態持續到明天。

前面提到的我們一定要有自己「制勝球」,這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積累。上述這幾種偉人們原創的學習方法,也是在堅持執行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成效的,為了讓大家有學習的動力。作者還分享了幾個速效學習法,幫你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自信心。

1 一氣呵成學習法

閱讀英語文章,就算看不懂也要堅持到最後。這個方法可以讓人在英語學習之初迅速建立自信心,讓英語變得不那麼陌生。

2 連休集訓法

已有工作的人應該利用節假日的連休,自主地進行短期學習集訓。給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全情投入,總之先不管質量,試著以數量取勝。

3 身臨其境學習法

進行換位思考,多帶入自己,想想如果面對類似的問題時自己應當如何解決。哪怕就是在看電視時,也要邊看邊想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

4 王牌參考書反覆練習法

很多數學成績好的人並不是聰明過人,而是把參考書做個五遍十遍。第一遍最重要的是理解,第二遍時不會做就繼續看答案,第三遍開始會熟練起來,要做到看一眼就回想起來的程度。就這樣堅持,練習超過五遍以後,做完一遍的速度會有明顯的提高。

學海無涯苦作舟。苦,更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學霸說自己學習很快樂,因為他們找到了符合自身性格特點的學習法,並堅持了下去。

各位!


被收藏很多,卻沒多少人點贊!!!


你們!!!


(2017.4.27晚第15次更新。)
要點:
1.對比聯繫。
2.類比聯想。
3.費曼技巧。(最詳細)
4.抽象具象互化。
5.結構化思維。
6.基於遺忘曲線的學習記憶。
7.基於問題的學習方法。
8.高效學習方法。
9.遊戲化學習方法。
10.POWER學習法。
11.錯誤究根法。
12.5W2H學習法。

ps:文章很長,希望能耐心讀完,文章全是自己學習經驗的分享,還持續增加內容,記得點贊喔!!

首先提個醒: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反之亦然,這是學習方法的悖論。還要注意一味追求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捨本逐末,最重要的是實踐行動!

1.對比聯繫。不是老生常談啊,別小看這一個小方法,是有很大科學依據的。初步接觸一個知識,如果沒有深入思考,基本都是獲得的是一個模糊的感性的認識,即所謂的「習得的假象」:我知道啊,但是一到讓自己寫出來,就瞬間懵逼了,此方法可以檢驗。
按照馬哲觀點,聯繫是客觀的,是普遍的。這是真理啊,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世界是統一的,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本質。

人腦處理複雜的東西需要時間,學得越多時會感覺越模糊,此概念和彼概念感覺上的類似(畢竟習得的是模糊的概念)會導致理不清思路。作為一個理工科生,面對眾多的公式,不對比聯繫找出公式之間的相似點和聯繫點,會被各種公式的字母搞混。

只能想到《材料力學》中的公式: 扭轉切應力公式個彎曲正應力公式具有結構結構相似的聯繫,對比起來能夠方便記憶,且能深刻認識到應力公式的統一性。

對比聯繫能幫助我們消除感覺上的模糊感,同時能夠對比一起來記憶。聯繫就是和過去的知識點聯繫起來,在原有的知識點上記憶,把所有知識點串通起來。

學習了一個知識點,至少應該問以下幾個問題:
它和之前哪一個知識點類似有區別?
若不相似,區別在哪裡?
若相似,可不可以總結為一個知識點?(如一個公式,一句話)
它還能換一個表達方式嗎?

注意:這個是最基本的方法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絕對不能忽略,做好這一個功夫,至少可以提高效率0.1倍。
ps:我到了大三才真的開始學會這一個所謂的學習方法,讀了十多年的書,最基本的方法都沒掌握,當自己發現自己不會學習的那一刻,說真的是很崩潰!!!

2.類比聯想。知識點太多,怎麼辦?簡化唄!怎麼樣簡化?類比比喻!人腦知識儲量有限,簡化有助於記憶儲存。類比可以分為結構類比,原理類比等。基本的學習步驟為:學習,檢測,評估交流,反思總結。其實在費曼技巧(下文)中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這也說明各種方法都是混用的,這樣也能提高效率。

3.費曼技巧。首推費曼技巧。物理大神費曼「發明」的,其實是受他的父親影響下學會的。非常實用。以下為部分根據。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念裡邊的章節。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 25 英尺,頭有 6 英尺寬。」父親停頓了念書,對我說,「唔,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這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麼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就是這樣,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我想像居然有這麼這麼大的動物,而且居然都由於無人知曉的原因而滅絕了,覺得興奮新奇極了,一點也不害怕會有恐龍從窗外扎進頭來。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麼,實際意義是什麼。】】(摘自費曼原話)

備註:很多人也只是把很表面的步驟給出來了,但是具體怎麼運用費曼技巧說的不深入。因此做了大量的補充。因為別忘記了,如果費曼技巧的第一步沒做好,第二步幾乎不可能,依次類推。

要點: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即去術語化)。
或者說抽象的東西具象化,能達到一看到就能記憶起來,達到快速做出來的效果,不少牛人都是「視覺思考」的,因為抽象的東西在他們頭腦里已經具象化了,而人腦是對邏輯的儲存較之圖像更為困難。

因此,類比和比喻是最高級別的加工,為每一個知識點尋找類比或者比喻(具體方法見後面,在慢慢更新中),這樣就能化為通俗易懂的東西了,且能佔用較少大腦里的邏輯推理「認知」資源,達到快速反應的效果。

費曼技巧的步驟:

?第一步 -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後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首先,應該要分類,(數學)概念可以分為存在性概念和構造性性概念,存在性概念就是只闡明概念的特性,而沒有指明計算的方法,如方程的根。構造性性概念就是具體指出了怎麼操作來獲得概念的結果的,即定義的本身就指明了計算的方法,如導數:變化率的極限。

然後,分析它的組成:一個概念的定義(即一個完整的句子)必然會含有主語,謂語,賓語,這是最基本的成分。為了限定範圍,會加定語和狀語進去。

舉個例子:人(主語)是(謂語)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的物種(賓語)。(來自百度百科)。我們從一個概念的定義便可以去學習到很多東西,為什麼賓語是「物種」,而不是其他的呢?限定成分「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能不能換為其他的?和我們之前學過的概念有什麼聯繫?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概念的本身去挖掘其內涵,我的意思是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集成,當我們過多地尋求別人給出的類比,就會失去一個概念本身蘊含豐富的知識。

別忘記了一個概念的定義必然是一個抽象的過程和結果,其本身就值得我們去探究,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當外部資源不足時,就要好好利用本身內部的資源。

還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東西: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屬與被從屬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概念的超系統(爸爸)及其附屬超系統(叔叔,姑媽),自系統及其附屬自系統(我自己,我的哥哥),及其子系統(我的兒子,我的女兒等)等去考察一個概念。通過同類的系統(親人)去尋找其共同點(我和爸爸一樣是八字鬍的等),從而對一個概念有著很深的認識。

附上圖以具象:

?第二步 - 設想一種場景,你正要向別人傳授這個概念。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 就好像你正在教導一位新接觸這個概念的學生一樣.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關於這個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還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步驟:①可以分不同對象:給父母,給弟弟,給一年級的學生等等,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來自不同的背景的人解釋,不同人因為知識存儲量不同,必然理解力不一樣,通過給不同背景的人講授,需要調整自己多方位的觀點和信息知識,調動所有生活經驗去呈現給別人,以達到自己從不同方位和角度思考一個問題,一個概念。

②最好的方法:比喻和類比。比喻和類比本身可以分很多種類,我們都說完發散性思考,然而這是我們大腦進化過程中的利弊共存的特點,發散性即代表無目的,無方向,就像盲人行走一樣,太多不相關的東西會聯繫過來,重要的是自己注意力分散了也不知道(畢竟是漫無目的的,頭腦開了小差都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聯想和類比。那麼,該怎麼做呢?還是回到類似於第一步的方法去,按一個定義的成分去聯想。

比如,可以用原理類比方法,結構類比方法,外形類比方法(形似便湊合),方法類比等。原理類比:媒人是人與人之間的媒介,錢是物品與物品之間的媒介。結構類比:這一個在數學學習應用中會經常用到,電腦的控制系統就如人體的控制系統。CPU即人腦,軟體即各個大小不同的器官………。外形類比:外形類似即可以對比在一起記憶。

注意:不能只是在腦子裡想,其一,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經驗,感覺想得很清楚,但是一到寫就寫不出來了,我們要儘可能地避免這種似懂非懂的學習過程。

其二,因為人腦工作記憶的容量很小,如果思考的邏輯鏈條很長,我們會迷失在某一邏輯鏈條處,因為我們在思考推理的過程中,一邊往前思考,還要花費精力到記住之前的結論上去,這樣會導致我們思考短暫分散注意力,會導致思維的不連續性,而用筆來代替就不同了,把自己思考的過程羅列出來,我們隨時可以回去檢查自己的邏輯鏈條是否錯誤了,隨時可以去利用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出的推理結論,從而我們會把更多的認知資源放到往前推理上去。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覺卡殼了, 就回顧一下學習資料。
無論何時你感覺卡殼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學習資料並重新學習讓你感到卡殼的那部分, 直到你領會得足夠順暢, 順暢到可以在紙上解釋這個部分為止.

步驟: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先是詳細地回顧一下原始的學習資料,一定要合上學習資料去回憶剛才複習過的材料,不能邊看著邊複述,因為一旦你看著一個句子的關鍵點後,句子自然而然地複述出來了,而我們本來就是要對一個概念的關鍵點重點捕捉,無論感覺多難,都要合上資料再去複述。最好動筆寫下來。

?第四步 - 為了讓你的講解通俗易懂,簡化語言表達。
這一個其實是一個抽象的過程,與第一步剛好對應起來,之前我們通過尋找例子來弄明白一個概念,現在我們對一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提取所有我們之前知道的例子,我們把他們抽象成,濃縮成一句話,以方便記憶,把信息量很大的一段話濃縮成幾句話,這樣我們的記憶量就減少了。這是一種抽象到本質的方法,同時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直達問題核心所在,從而快速尋找到解決辦法。

我覺得,一個概念的獲得,肯定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費曼技巧的第一二三步),再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最後一步),抽象(濃縮)到具體(比如案例,例子)是為了好理解,具體到抽象是一種深化,通常考試里會有名詞解釋的,如有時候我們知道「貨幣」這個東西很常見,見過的類型也很多,但是就是寫不出來一個很好的概括性的定義,而這時候我們需要回到定義本身去,從我們簡化(手段:比喻,類比,聯想,比較等)的結論中去體會其本質。這樣就不會因為過度簡化而丟了本質。(貨幣:一種用以等價交換的媒介)

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 如果你的解釋很冗長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可能並沒有你自己想像得那麼順暢 -- 你要努力簡化語言表達, 或者與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係,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總結:?推廣是學習科學研究的必由之路。我們應該經常地將一些重要的結論,有趣的習題進行推廣,這樣就使得我們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有趣和深入。

?類比屬於發散性思維,作用恰當的類比,可以由深入淺,舉重若輕的功能,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因為其有發散性,所以需要一定的「模型」、「模式」去思考的,這樣可以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的可能。

對評論區的回復:有人說用費曼技巧太耗費時間了。我覺得,這並不會耗時間,當然啦,相比於只掌握一個概念的名稱,在別人面前裝個逼還是挺好時間的。但是,但是,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一開始就對一個概念有著很深的認識,會減少我們錯失認識更多東西的機會,因為我們積累知識是呈指數增長的,當我們對一個知識有些不深的思考和認識,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我們以後再碰到類似的知識時會自動忽略,之後會造成失去更多的知識。

可能現在在一個問題上我們花的時間很多,但是一旦我們掌握了,就會成為我們新一輪知識的基礎,我們對一個概念的忽略就會造成指數的基數很小,以後知識的增長很慢。說白了,就是函數y=8^x和y=9^x,的區別,我們每一次的知識都會壯大基數(如從8?9)。(這一點說的不太明白,我也是沒太懂,按費曼技巧的標準來說)

4.抽象具象互化。這一個是學習的深化。面對抽象的數學,這種方法最有效。面對一個個複雜的公式怎麼辦?舉一個例子,數學建模,自然界很多東西的增長用數學來描述都可以是指數模型y=e^x,如理想中的人口增長,金錢的複利,信息量的增長等。抽象乃看到事物的本質,一方面是有利於記憶,因為簡化的結果,進一方面,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模型就可以直接掛鉤,快速理解。抽象的東西具象化。

這幾天幾乎看完同濟大學朱慈勉教授的精品課程《結構力學》,感受頗多,其中有一點很深刻的是朱老說的話:為每一個公式和數字尋找物理上的解釋(賦予物理意義),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費曼技巧),最好就是能自己表演一下(具象化),就代表你懂了。

真不愧是老教授啊,感悟頗多,他非常強調「基本概念」,同時也是說明了我在上面用費曼技巧解釋如何深度學習一個概念的重要性!!!

5.結構化思維。俗稱畫大綱圖。現在的思維導圖軟體這麼發達,手機也是可以裝的,比如我在其他回答里的圖就是用手機畫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也是非常認真碼上去的)(關於自己訓練過的思維方式)

電腦上能裝的思維導圖軟體多的是,隨便搜一下就可以。什麼?_??_?不會畫?可以讀一讀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書,實在不想看,具體方法可以按照以前老師教的列大綱圖方法來做。

6.基於遺忘曲線的學習記憶方法。
艾賓浩斯曲線,人在正常學習一個東西後的記憶保持曲線如下圖:

學過後兩天的東西不及時複習大概忘光了,還剩下大概27.8%,及時複習可以帶來很大的效果,如下圖:

及時複習能夠使記憶保存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因此,所謂的當天複習是有多麼重要了,不要等忘光了才回去複習!!!很多學霸都是當天複習的,這樣就增加了效率,減少了「重新」學習的可能。

基於該圖線,可以分為複習時間為,5分鐘,30分鐘,12小時,一天,兩天,四天,七天……當然啦,那是針對背單詞提出來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複習時間,比如當天晚上複習,第二天晚上複習,然後是這一個星期的星期天複習,然後一個月後複習………

7.基於問題的學習方法。
學習就是不斷地問問題:

Question 1: What"s My Purpose for Reading This?
(目的)
Question 2: What Do I Already Know About This Topic?
(基礎知識)
Question 3: What"s the Big Picture Here?
(主題)
Question 4: What"s the Author Going to Say Next?
(聯想)
Question 5: What Are the "Expert Questions"? (問問題)
Question 6: What Questions Does This Information Raise for Me?
(自答)
Question 7: What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Here?
(作者用意)
Question 8: How Can I Paraphrase and Summarize This Information?
(簡化轉化)
Question 9: How Can I Organize This Information?
(重組織)
Question 10: How Can I Picture This Information?
(形象化)
Question 11: What"s My Hook for Remembering This Information?
(記憶)
Question 12: How Does This Information Fit in with What I Already Know?
(連接過去)

通過不斷地自問自答,逐漸深入習得對應的知識。


10.鮑爾學習法。
由羅伯特·S·費爾德曼(R.S.Fredman)。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原書第6版》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 , 2013.08,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發明的。


Power(鮑爾學習法)其實是遵循一個既定的步驟,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減少心智內耗的系統方法。power一詞是各個步驟的首字母組合起來形成的。
1.Prepare(準備),知道時間的去處,也就是要預習和複習。
2.Organize(組織),使用要事日曆、每周時間表和每日事務清單 ,了解自己的薄弱學科。
3.Work(實施),遵從你制定的學習計劃
3.Evaluate(評價),了解你的短期和長期成績,形成對比,有比較才有進步 。
4.Rethink(反思),認真反思你管理時間的個人風格,也就是個人的時間利用率。


具體可以參見
《P·O·W·E·R學習法 成功學習的五個關鍵步驟》海南出版社 , 2002,和《鮑爾學習法》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10.08
17年作者還出版了一本用power學習法學習數學的書,沒有中文版

Introductory Algebra with P.O.W.E.R. Learning. by Sherri Messersmith, Lawrence Perez, Robert Feldman

(4月27日第15次更新,增加了第7點,以後還會更新更多內容。有共鳴的童鞋希望點個贊,收藏的同時記得點贊啦!!!!)


[高中生專用]上面幾位大神說的是如何進入快速學習狀態,我就續著說說進入學習狀態後的一些建議和做法。

以下為更新內容,建議先下拉閱讀正文。

2017.3.11.凌晨。更新了錯題處理的具體做法。一種比較科學連貫可靠的處理方式。對深度思考能力、總結能力、解題思維能力都有幫助。但必須持之以恆,量變產生質變。

2017.2.24.(解惑而非乾貨,求乾貨的直接下刷到正文)解釋一下為什麼物理化學生物分知識點而數學必須按題型。

首先要明確知識點和題型的分級誰更細,大概是這樣:

模塊——單元——小節——知識點(考點)——題型(當然這並不權威,可以當做我亂分的)

不過至少明確了一點:一個知識點下,可以分支出一種乃至數種題型。

所以,一方面。數學和理化生的特點不同。

數學要一個題型一個題型的整理,畢竟數學題型套路深。數學上一個知識點光看可能什麼也看不出來,但要是分析它延伸出的題型,絕對是大工程。

但理化生就不必了,它們雖然也有一些比較複雜又比較典型的題型,但並不佔多數。要說整理的話,只要把寥寥可數的幾個步驟固定且複雜易忘的題型整理一下就好,大部分還是分知識點。因為它們的知識點上題型的分支相對零散,但在零散的題型分布中,又有不少只是做了些簡單的變換。

可以這樣解釋:當看到一個沒見過題型的數學題時,可能我們想半天都想不出個思路來。但老師講過、自己也做過整理後,再遇到相同題型輕車熟路。但理化生則是經常會遇到沒見過的題型,但是對應的知識點你掌握了,該做還是能做,就並不影響你解決這種題型。考量來說,大概是因為,理化生三門講的都是一些具象的原理,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那麼針對於該現象所出的題,翻來覆去也離不了它的本源道理。當你已經對該現象各種變化趨勢和狀態轉換了如指掌時,題型不過是在切換情境和問法而已,本源理念依然同質。

而數學則不完全一樣,它是抽象的、純粹的理論計算,各個方面都能翻新出千奇百怪的變化,沒有一條原理可以貫穿諸題型的本質始終。

比喻起來,理化生的知識點是一條線,線上伸出各種各樣的枝節,是為題型。而數學的知識點是一個圓心,諸題型分散排列成圓形,皆指向圓心,本身卻不連貫。(或偶爾有相連)

另一方面,命題特點的不同。這也是由學科特點導致的。

理化生命題,尤其選擇,常常是各種知識點雜七雜八混在選項里,比如化學最高頻的選擇題題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下列方程式書寫錯誤的是?」諸如此類,要說總結題型?多麼簡單我現在就替你總結好:

判斷型選擇題。依據題目要求,剔除錯誤項,選出正確選項即可。(或相反)

然而這有啥用?所以總結起來困難太大,而且並不值得費這麼大力氣。

以上,只是解惑, 不是乾貨。或許我的認識也存在誤區。

2017.2.11.還是有不少朋友反映一些地方語言過於學術,看不懂。我想說不懂的地方一定都要私信我!不要半知半解!因為我的典例整理等等方法有個缺點就是非常耗時,如果各位沒有按照正確的格式整理,達不到應得的效果,卻白白浪費了時間,那就罪過了!所以看不懂一定問我。但僅限今天,因為明天我就開學了……

2017.2.7.主要划了一些重點,上電腦修了修排版。增加了個人對化學的學科特點的理解和注意事項。

————————————————————————

有朋友需要題型整理的例子。我拍一張我的吧……書寫比較草不好意思,湊合看,主要是格式……

————————————————————————
以下乾貨區。

還是從應試講起吧。

1.應試能力

應試的哲學更多的體現在教科書與一本本教輔上。

教輔書的設計無不是老師們煞費苦心所安排,一本好的教輔書在排版、策划上都要以應試的方便為準。只要敲開應試的門,教輔書的編書思路和優秀與否就都好確定了。

它的指向在於「吃透」試卷,並讓它為自己的學習指明方向,也能提高總結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考點。有時候一小節的基礎知識加上拓展知識非常多,滿滿一大頁。要是全能記住當然好,但是實在沒有必要。這一節可能就考一句話,最重要的那幾句里的之一。

所以在平常做卷子時要善於總結,哪些知識反覆出現,哪些知識四五張卷子下來都見所未見——重點次重點一目了然。

當我們多分析幾張類似歷年期中、期末的考試卷後,會發現其間明顯存在的出題規律。也就是其中包含很多重複出現的「題型」(這個下面再詳說)。這會令你在考試前有恃無恐,心中有數。當然這是基礎紮實得差不多後要做的事,如果上來就先分析卷子而完全把複習定格在反覆出現的題型上,那一旦出題者想在今年「別出心裁」一下,你就掛了。(我這次就這樣,標準題型全會,非題型的沒怎麼對……)應試能力很重要,但它只是個輔助工具。想用把好槍首先要舉得動它,並有配得上的合適子彈。(血的教訓,說多了都是淚……)

至於分科的應試策略,下面再提。

2、學習思路的建立

學習思路是指對自己學習情況的整體把握以及針對自己的問題做出相應補充任務的能力,使自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獲益

擁有清晰學習思路的人,大多是那種平常看起來天天玩天天浪最後還學習倍兒棒的學霸。我曾經懷疑他們比我們學得好是因為基礎紮實,可後來發現即使是同樣全新的知識人家依舊比咱厲害,那麼一定是能力的問題。究其根本就是他們擁有正確的思路(甚至大部分都不自知)。他們或許難以將其言狀,但腦中就是有這種意識。所以他們回答那些「你是怎麼學的?」的問題時總是答「就那麼學唄。」(當然其中不乏一些心機boy明明知道就是不說)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種感覺該怎樣說,這本該要通過自己去體驗才能悟得真理。我也只提些建議引導一下吧。

第一,我們要清楚階段學習的所需掌握的內容。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學完一本書或一章節,甚至細化到每一節課,要知道自己都學了些什麼。

你能否邊翻課本邊滔滔不絕地把課本上每一部分的知識及考察方向都完整地說出來?哪些是記憶部分,哪些更需要理解,哪些是技巧或思想,有什麼常考題型?哪些部分必須背過,哪些只要熟悉思路就好?其實老師講課就是這麼講的,他們講的也都是要考的。試想我們能達到這個程度的話,考試還有什麼問題?

但這絕沒有說的那樣容易,如果真等著全學完了再想著總結,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很容易弄亂。因此我們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做總結(這是種能力)。回憶一下,當你全神貫注地剛剛聽完一節課時,短時間內其實是可以達到剛剛的要求的,只是這種時間很短,又通常被浪費。所以必須每節課都把握好。

從現在開始,老師每講一節課,都自己做做歸納:這節課講了幾個考點或題型?分別怎麼做?老師有何補充?

如上所言,剛講完時就總結是最有效最全面的,如果老師比較會教,每節課的結尾就會給你留出這段時間。雖然一般大家會在亂鬨哄的說話中度過……(這令所謂會教的老師每次都會在寒風中哭喊懷才不遇,我們總是不懂他們的教學智慧……)

總結出來可以直接記在個本子上,你會發現其實每節課講的問題都不會很多,整理起來並不難。還能順便提高語言概括能力(全國卷語文真的會考這個)。

第二,要會總結「題型」,並區分題型與技巧。

題型,指的是有固定使用條件,固定解題思路甚至固定施用步驟的題目。

它們有很強的類型性,算是應試考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溯其根源也很簡單,中高考經年累月地進行,老師們出題的套路不可能時刻變化,想到什麼出什麼。他們一定是根據固定的考點套用固定的套路來設問的。起初可能複雜可怕,但是時間一長,這個套路就逐漸被發現、研究透徹了。

對題型研究深刻的人,拿來一張卷子,他都無需挨個思考怎樣做題,只略觀一眼題目就能張口道出題型,隨即聯想起該題型的固定思路,套進題目中,思維便能少走很多彎路,做題也快。

舉個例子——物理上的速度最大值問題,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的物體,速度最大值會在加速度減到0時取到,之後它會做勻速運動。這就是種題型。

題目通常會給出物體的受力情況,阻力會大於動力,但阻力會逐漸減小或動力逐漸增大,最終阻力與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加速運動就變成了勻速運動。我們的思路是先分析受力過程,然後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將力轉化成加速度,再套用運動學公式,求a=0時v的值。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情景千變萬化,但步驟都是相似的?這就是題型。

姑妄言之,單數學這個科目的所有題目,其中能歸類出題型的題目能佔到80%。所謂稍難的題,無非是兩個或以上數目的題型套在一起罷了,把兩個題型的思路簡單銜接依舊是同樣的解法。

所以題型這東西需要我們特別重視,最好是所有題型一個都別落下。別擔心它的數量,整個高中所有題型加起來能有幾百個?每天兩三個題型,總整理得完。(一定要精益求精,題型實在是太重要了)

接下來詳細地說一下題型如何整理。(敲黑板劃重點)

典例整理:針對題型進行整理,整理的例題能較好的反應該類題型的基本考法與標準作答步驟。典題整理分五步。

題目摘抄與標準答案:對所選題目的謄抄及標準答案的鋪排。標準答案盡量自己作答,但必須步驟完備,思路清晰在所抄的題目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本題的關鍵詞。(整理下來的例題要具備且只具備這個題型的特點,別把那些綜合性題目當一個題型整理免得複習時思路混亂。典例整理不是為了整理難題,題型是基礎,先打好基礎再想難的!還有題目可以自己做,但別直接寫典例本上,打一遍草,對著標準答案修正好步驟再往上謄。要是劃得亂七八糟複習起來心會很煩亂並想把一整頁都撕掉……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得先去把剛撕的幾頁廢紙掃乾淨了……)

②題型總結:即拋開題目,先為本題所考題型取個恰當且具有針對性的名字。(這很重要,必須要規範命名)然後別管自己上邊整理的題目單就題型來作總結,分兩步:題目應用,題目解法。(可以簡稱為「用」、「法」)題目應用就是指這類題型中有什麼關鍵詞或者標誌性條件以便一讀到就能想著這種題型。題目解法則是解題思路,先幹什麼後幹什麼都寫清楚,包括那些看起來沒用但為了得分必須寫上的步驟。

③本題思路:先寫出題目的「關鍵」,再對上邊摘抄題目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套用剛剛寫好的題型總結。用連續的箭頭來解析每一個步驟是如何推想的,如何引出下一步的(這就要求所整理題目的「典型性」),一般採用倒推法。具體格式為:題目中某某關鍵詞或關鍵條件→想到了對應的題型→結合方法有條理地解答→得出答案

④關鍵環節:對應上面的思路分析,找出題目最容易忽略的步驟和自己易錯易混、想不到的部分,單獨提出以示其重要。

⑤由此及彼:同類題目的不同問法或方法步驟的變形,盡量再摘抄一道思路相同步驟不同的題目,簡單寫出不同的步驟(算數之類的步驟可省略),做到舉一反三。(這一點具體怎樣做到?可以在每次做完一節的對應題目後,摘出其中一個題型的題目,比較異同。如果二者題型相同但是在不同條件下分支出不同的處理對策,就一併整理上吧)

在進行這樣的整理的過程中,你會對這種題型逐漸產生深入的理解,同時產生更多思考,也能熟練一下該題型涉及到的知識。剛開始整理的時候的確是不容易的,既慢又艱難。這是因為這種方式打在了思維盲區上,或許在這之前我們從未想過要這樣做做總結。但它是對總結能力的一種培養,總結的越多,能力越強,速度自然就漸漸提上來了。而且總結能力的提升對整個高中學習都是有幫助的,它能讓你更迅速地抓住問題的關鍵,更好的歸納信息,看透核心。

幾個步驟都完整細緻地做下來,就已經算是把這題型「吃透」了。即便這樣挺耗時(我有時一題一節課,滿滿一大頁都只是一道題的內容),但一題勝三題。從今往後再也別聽老師的把所有「做錯的題都整理在錯題本上」啦!根本沒用!那樣做的話一個月下來能整理幾十道。到了總複習時能有上百道錯題,有的當時錯了但現在已經熟的不行,有的依舊生疏再看卻已思路殘缺中斷,分析不透。況且真的複習起來老師還是會以大量做題為主,只有考試前最後一兩天能給出兩節課左右時間看錯題。兩節課上百道題,且毫無重點,看去吧……只會讓你因自我感覺複習不徹底而心慌,別無它用。

而我們如何避免這種狀況呢?按我說的來,兩節課時間足以複習完所有題型,並且達到熟悉。

還記得之前強調要給每個題型取名字嗎?題型命名有兩個好處:
一是可以使我們做題時條件反射地先想到該題型的名字,不容易搞混,也不會使這個題型空有方法,太過抽象。如果老師認識全班所有同學但都叫不上名字,那連上課提個問都是很不方便的。
第二個好處。當我們學完一個章節的知識、整理了這一章節全部的題型後,就把所有的題型名字單獨在一張紙上用框架列出來(只列名字),旁邊用紅筆標上對應整理的題號。然後對著框架看吧,每一個題型的「用」和「法」是不是都掌握了?也可以拿筆在草紙上寫一寫。只回憶「題型總結」那部分的步驟就好。如果哪個題型想不起來了,對著旁邊的題號去翻到前面,從頭到尾把之前詳細整理的題目看一遍,徹底掌握它(類似查字典)。

所以,準備個厚重、結實的典例本吧,它是你的理科複習大殺器!

小提醒:一個題型的所有相關步驟最好都整理在一面上,把一道題切成兩半、翻著頁看是很麻煩的,還容易打斷思路。

第三,技巧的總結

不是所有題目都可以套進題型里的。即便是題型性最強的數學中,也不乏見到許多總結不出什麼題型的題目。它們就需要大量做題積累經驗,熟練地應用基礎知識並掌握一定的特殊技巧來解答。我們可以把做題過程中能總結出的特殊技巧、規律甚至小口訣之類的都記下來(可以記在課本上)。它們通常有很廣泛的應用,無法簡單地用一個題目來表示。我們可以在一章結束後,也列一個技巧框架,把記在課本上的技巧統一整理到典例本的一頁上,每頁留出空白,隨時補充。理綜三門都十分適用。(當然,「三短一長選最長」這種技巧就別記了,自己心裡清楚就好……)

技巧的整理如果追求規範,可以分以下四步:
(1)應用條件:在什麼條件下會用到 (2)思路方向:往哪方面考慮 (3)方法流程:具體的應用步驟 (4)注意事項:易錯的環節

第四,錯題處理

前面已經說過,錯題沒必要拿著個錯題本單獨整理。但這不代表每次做的錯題都不用管了。那做題就意義不大了。

高中刷題,為的根本就不是那些對的題,圖的是那些錯題!

一個錯題能反映出太多問題,如果只是簡單改改,題就白錯了!

每完成一套試卷,都要把錯題考慮著分為一下三種並在題旁標記:

「惜」:因為看題不仔細等非知識性原因致誤的題目。

「缺」:會一部分,不全會或概念比較模糊的題。

「空」:完全沒有思路的題。

可以說,錯題整理已經不全是改打上叉的錯題了,半懂不懂蒙上的、照著課本抄上的全都要處理。不用處理的是那些徹底明白、把題目問法千改萬改都會做的題。

一份卷子(除高考卷外),最值得沮喪的是一堆「惜」,最值得歡欣的滿卷的「缺」和「空」。認真處理這張卷子,比再做一套都強!

「缺」的處理:對於這種半會半不會的題,首先要思考空缺的是哪個知識點的漏洞。然後反思自己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比如指數函數的題錯了,回想一下:指數函數的圖像,基本公式,各個點的含義等等一系列基礎知識有沒有漏洞。然後再考慮是否是做題技巧的問題。這種題型是否整理過?如果已經整理過是哪裡出了問題?是不是題型的整理還欠補充或者總結的思路不夠全面、普遍?還是整理完後思路有遺忘不記得怎麼做了?然後對著挨個去複習,反正要麼是基礎知識有問題,要麼是做題技巧有疏漏。

「空」的處理:基礎知識和做題技巧都有缺漏,這題就會有根本無從下手甚至題目都看不懂的感覺。建議專門準備個錯題本,不用很正經,就是弄懂後先把錯題標準步驟看懂了答案的前提下獨立地完整地做一遍。不用抄題目,打草也可以打在旁邊。這個本子不是用來複習的,只是為「空」題準備的而已。做完改正之後,再重複「缺」的處理步驟,確保由點到面的擴增,也就能高效的處理錯題了。

現在假如給我一道錯了的題目,讓我高效地處理它。我會分為這麼幾個步驟:

找關鍵節點——思路正推——思路反推——考查方向——題型總結——自我講解

下面是解釋:


找關鍵節點:抓住題目中的關鍵點。這樣問自己:這個題想做出來一定要明確哪一步,想要找出老師講的正確思路,我的思維需要搭上條什麼線。

比如物理,一道運動學問題第一問用了動量,第二問我們依然在動量的領域考慮這個問題,而答案是用功能關係解決。

我們就要考慮:這道題怎麼就能和功能關係擦上邊,而動量就解決不了呢?怎麼看出把相關物理量代入動能定理或能量守恆定律的公式中呢?

這時候你看見題目中或明或隱地給出了或者能間接計算出初、末速度。即可求得動能損失量。那麼損失的動能去了哪呢?我們又需要想到水平運動情況下動能常常損失在產熱上,往這方面一思考發現題目中也能通過Fl(相對)求產熱,題目思路就通順了,下面的步驟可行雲流水。

上面的幾步里環環相扣。我們要找出其中的關鍵。編者出這道題,他因為哪一步能把你難住而沾沾自喜地摸下巴來著……(我想我大概儘力說清楚了,因為這是個挺抽象的東西,我找起來很容易,但很難描述。)綜上所述,所謂抓住關鍵的目的是確定正確思路

思路正推:把正確答案的思維鏈條從頭到尾捋一遍,熟悉它。

思路反推:反思自己在鏈條的哪一環斷節了。比如還是上面的物理問題,我們可能想不到動能損失在產熱上或者Fl中的l沒有當做相對位移來計算,那麼就要反思錯誤原因。是因為這方面不夠熟悉,不夠熟悉的原因是基礎不紮實或者相關練習不夠。如此就能漸漸確定自己的薄弱點,慢慢改進咯。

考查方向:由題目考點對應到所學的知識,這一步主要是為培養結構化思維做墊腳石,也是很重要的步驟。同時你能夠使自己漸漸通過類比題目摸清一個知識點的多種考察形式,學習更有方向性。

題型總結:這一步就開始總結出題的套路和步驟了。具體我就不再重複了,參照我之前的【典例整理】問題中的「題型總結」部分,再看看該題型以前是否有過整理。沒有的話,數學整個題整理成典例,理化生就專門找個本子記某某題型什麼思路就行。(這就是所謂的題型思路記錄,也是很重要的)


自我講解:通過上面的環節題目已經很通透了,不想發揮一下自己的講課水平嗎?在自我講解的過程中,你能夠最後熟練一遍題目,並檢驗自己是不是徹底弄透了這道題。是否在任何一個角落中還存在生疏的環節。

3、理綜各科與主科三門的特點

1.語文:

特點:除了語言表述能力和靈感,其他積累可以直接靠刷題。值得總結題型的主要是是現代文閱讀和詩詞鑒賞。所以說語文完全沒什麼恐怖的,甚至非常簡單

命題:題型十分固定,總結一番、理清思路就好(相關總結請看我其他答案,包括小說閱讀和古詩詞鑒賞的題型)

教材:教材上直接考察的部分就只有名句默寫,6分……

2.數學:

特點:分為基礎定義、題型、技巧三部分。基礎打好,題型弄熟,技巧掌握。數學絕不會差。也需要刷題來輔助。

命題:大部分題目都有固定的題型可依。同時需要積累些技巧。處理好題型後需要題海戰術,技巧在此過程中自然會慢慢熟悉。

教材:只提供了最基礎的定義及其推理過程。但每一章的「習題A習題B」中還是偶爾會有可整理的典題出現。(不過編課本的傢伙很不負責任,有些題的答案噁心難算,算出來那個數……根本不能給人正確答案的感覺。)

3.英語

特點:吃基礎,靠積累。能總結出題型的只有作文(模板之類的),其他題型雖有些小技巧,但大部分還是需要硬實力的。辭彙量不夠或語法不通永遠無法學好英語。

命題:題型完全固定,但是沒有太多可琢磨的地方。I卷考辭彙,II卷考語法。看哪卷得分不行就補哪塊吧……(辭彙量推薦手機軟體「百詞斬」,擴辭彙量很好用。語法別買大語法書,浪費錢,非常枯燥且講不明白,根本看不進去)

教材:Reading每篇都很精彩,裡面的長難句值得好好分析好好學習。(但大多數老師棄置迤邐……)生詞表的單詞還是大部分要背過的(為了辭彙量,為了I卷……)

4.物理

特點:題型雖多,需要特別總結的卻不多。個人感覺道理真弄明白了大可不必花時間總結題型,可以不變應萬變。物理的解題思路是與基礎知識相通的,紮實定義和公式比一個個總結題型有用。基礎雖少,全是精華。要靈活運用。物理最適合用上面說的每節課都小結一番的方式學。

命題:基礎的失分反而時常多於難題。考的都是教材知識的變形延伸。物理不必分題型,分考點就好。透徹理解某個考點的原理,這方面怎麼出題就都不怕了。

教材:物理課本編得很是工整精細,很多定義中包含著定理的適用範圍,不加註意就會失分嚴重而且莫名其妙。建議把各個公式中所有的物理量都最詳細地標註其物理意義。(例如「庫侖力F:真空中兩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適用範圍是真空,對象是點電荷。這些一定都要弄清楚,否則就容易用錯)

4.化學

特點:知識點細碎。有同學說化學的知識點細碎到永遠也了解不完。我的建議是先把老師補充的都記住。其他知識點見到一個記住一個吧,真正的高頻考點是不會只出現一次的。即使第一遍沒重視,第二次出現時補充在筆記中相應的位置就行了。

命題:選擇題幾乎清一色的「下列xx正確的是|下列xx錯誤的是」……大題整體性比較強,通俗點說就是有些大題你一旦題目分析不出來幾乎一分都得不到。而這種題又偏偏特別考驗知識儲備。所以平常的積累一定要達到。而且知識點一定要適時總結總結,動不動就串一遍。(先列主框架再逐漸補充分支那種形式,想到什麼寫什麼)

教材:我是山東省的,所以用的大部分是魯科版。只有選修四是人教版,裡面真是……太乾淨了。沒顏色也沒重點。大部分知識靠的是老師補充。

最後提醒一點:化學必修一必須學好!即將學選修四的同學先別忙著預習,必修一先前沒學好的速複習必修一!尤其氧化還原反應那一章。

5.生物:高中生物類似文科,具體學法見仁見智,比較簡單。提供一些記憶方面的心得吧。(唯一有點技術含量的必修二答主學的也不夠好……還請各位予以指教)

註:記憶部分的三個技巧:

理解記憶是最重要的。先理解,再記憶。

理解不用多說,比如生物,經常大段背誦的東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在腦中想像這種動態的畫面來幫助理解(圖像這種東西很難忘)

記憶總的來說是沒有什麼捷徑的方法的。但若想提高記憶效率,有以下三種辦法:

1.數目記憶法:一天時間內反覆利用零碎時間一遍遍看需要記憶的內容,每當記憶要衰弱時就看一遍(理解著看!)這個對英語很有效(畢竟英語沒法理解)
2.填空提問法:把長段基礎知識挑出關鍵詞或者需要關鍵記憶的部分,抄下來,關鍵詞用空缺代替,然後在另一張紙上寫下空中的答案。整理一個大的知識框架。再對著框架自我提問式的填空,所有空都在紙上填完後對照答案批改,一兩遍就記得很熟了(前提是作答時足夠專註)雖然效率很高,但是這個方法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繁瑣,耗時也長,我也只是偶爾用來記憶大段內容。
3.默寫回顧法:當你感覺一段知識都掌握得差不多了,又模稜兩可擔心有空缺時。可以將這部分知識以知識框架形式默寫出來,想到什麼寫什麼,一直到你絞盡腦汁再也想不出任何東西為止。然後對照課本補上你遺漏的,一遍見效,且越寫越熟。第一遍最艱難,耗時最長,再寫就飛快了。

這是我個人琢磨的三種記憶方式,不知還有沒有更好的,總之記憶沒有捷徑,三種方法效果雖好,代價卻是大量耗時。

最後一點建議:

1.勞逸結合。如果實在覺得學著沒效率乾脆就玩吧,別耗時間,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動,浪費生命啊!(但該學的時候還是要逼自己的)

2.謹慎刷題。盲目的刷題效率是最低的,尤其是假期,沒有超人的毅力或霸權主義的家長,誰能刷的下去?即便刷也刷不出水準!學習的主要時段還是在學校。如果一定要在家刷,就要分知識點。先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個總結,把所有掌握的不好的地方都列出來,對應著就刷那部分的題。然後做好錯題處理和技巧記錄。說不定還能發現從未整理過的新題型。

3.興趣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為自己布置的任務要充滿趣味性做起來才有動力。比如,用硬卡紙做個「講題小人」,每處理一道錯題就對著它把題完完整整講一遍,既有趣,又便於在講的過程中發現漏洞。畢竟會講了才是徹底會了。能講和理解是90%與10%的差距。

4.導師與教輔。最懂你的導師就是你自己!要試著做自己的導師,為自己制定最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和任務。這樣最容易發掘自己的漏洞,可以把所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整理到一起,挨個問任課老師。這樣老師的作用才是最巨大的。教輔要選擇思路清晰的,最好是把知識點與題型方法分開講的那類。推薦曲一線(編《五三》的公司)的《知識清單》系列,習題化清單和知識清單都不錯。還有理想樹公司的《6.7》系列和必刷題系列。對高考考點的複習比較有針對性。

嚴肅聲明:題型和知識點不一樣!題型不是知識點!什麼「冪函數的性質」之類的不叫題型!不要隨便看見本教輔上寫著「典例」兩個字就以為和我說的是一個東西!完全不一樣,別信!按我說的來!現在的教輔據我所知還沒有一本真正達得到我所說的要求!

最後,拜讀大神 @葉修 的一切學習方法相關答案。


可以看看《學習之道》這本書,學渣逆襲的不二選擇,裡面提到人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專註模式和渙散模式。

我感覺自己長期處於專註模式,因為我很拼想無時無刻都得到進步,所以一直去學習,結果我持續這樣的狀態有一段時間了,越來越發現自己專註去看一樣東西很累,甚至最後頭痛。

剛好有看到《學習之道》這本書所說的,我們應該要適當的在專註和渙散模式中切換。

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去死磕,倒不如去睡一覺,因為睡覺的時候大腦也幫助你消化你學到的東西。

醒了再去做題目說不定就能找到答案,因為你用一個能力值全滿的大腦去應付題目。

我也試了一下這個方法,沒想到還真靈驗了,因為我這個當下解決不了一道難題就很煩躁,結果越煩躁就越想知道,也就越得不到答案了。

感覺人真的不能太拚命,這樣反而事倍功半,一下子做5小時的練習還不如分成一個星期每天半小時效果來的好,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

短暫的高強度提升只會消耗你大部分的精力、意志力和信心。

我的科目考試是有大量的數學公式去幫助完成題目,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知道題目的本質是什麼,單純套入公式就可以完成題目。但這樣往往學習效果並不好。

就像下圖一樣,我們的不加理解的記憶就是一個碎片,如果題目稍微更換一下就會一頭霧水,理解很重要。

我告訴學生,內化的會計基礎知識像在鍵盤上打字一樣,它會變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我不需要想著打字的動作,系統組織思想就會指揮著雙手輸出了這些話。
每堂課末尾,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囑學生,在掖好被子睡覺前,要看看借貸法則和會計恆等式。
這是為了讓他們睡前最後一眼看的是反覆念誦的會計知識。當然!除了冥想和祈禱,得由這些知識為當天畫上句號。
——黛布拉·加斯納·德拉根 特拉華大學會計學教師

方法:

試著回想學習材料,即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單純閱讀材料好得多。

心理學家卡皮克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斷重複閱讀筆記或課本(撇開這種學習策略有限的優點不說),卻很少有人在學習時進行自我測驗或做提取練習。

當書本(或谷歌)擺在眼前時,大腦會產生錯覺,以為學習材料也同樣存入了大腦,可這只是小和尚念經。

看書畢竟比回想簡單多了,學生因此執迷於自己的錯覺——堅持低效率的學習方式。

所以,確實許多人求知若渴,也費時費力,卻沒學到什麼東西。著名的心理學家兼記憶專家艾倫·巴德利寫道:「只有用對了學習策略,求知心才不會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

你也許會想,自然科學和數學裡的一章節有那麼多問題和概念,根本沒法一次性學完!現在就該由機遇的法則登場了:幸運女神只眷顧努力的人。

請專註於你正在鑽研的部分。

你會發現,一旦把首個問題或概念存入腦中的圖書館,不管存入的是什麼,第二個概念進入腦中就變得容易一些。第三個同樣不會太難。

不是因為這些問題本身簡單,而是隨著你的努力,這一過程變得更輕鬆了。

在幫助那些在學習苦海中掙扎的學生前,我總會先問他們是如何整理課堂筆記和閱讀筆記的。往往第一次面談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探討如何整理並對信息進行組塊,而不是我對著學生解釋概念上。一個星期後,他們會帶著已經梳理好的材料,再次回到我面前,他們都沒想到自己竟記住那麼多內容。
——傑森·德尚

從老師或課本那裡學習一種新解法的時候,為了學會這種新技巧,一段學習期間內,你總傾向於不斷練習。

在完全理解之後,仍持續不斷地學或練,我們稱之為過度學習。

與其在同類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長時間去學和練,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學習時間段上,以避免過度學習。

這不是說長時間學習就一定是壞主意。只要學生不在同類技巧或概念上投入過多精力,那麼學習時間長一點並沒什麼壞處。

一旦理解了概念「X」,學習重心就應該轉移到別的概念上,過幾天再來回顧概念。

太多的學生只是為了交差而寫作業。他們做完一道題,去對照一下後面的標準答案,微微一笑就接著去做下一道題了!
我建議他們在這個「微微一笑」和「接著做下一題」之間加上一個步驟。
請捫心自問:假如考試中我遇到的這道題和其他問題混在一起,而且我不知道它在課本上的出處,我還會這題的解法嗎?學生應該從準備考試的角度,去思考每一道作業題,而不是僅把作業當作一部分任務去完成!
——邁克·羅森塔爾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數學高級導師

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保羅採用的學習技巧

1. 讀一讀(但還不要去做)布置的家庭作業和模擬測試/小試題。邁出這第一步,就可以預熱大腦來學習新概念——形成新組塊。

2. 複習講義筆記(盡量不落下每一堂課)。上一個小時的課抵得上讀兩個小時的書。如果我能忠實於上課和做筆記,而不是盯著表只等下課,我的學習效率肯定不止如此。之後幾天,趁這些課程在我腦中還記憶猶新,我會去複習筆記。我還發現要是能抽半個小「時向教授提問,完全相當於讀三個小時的書。

3. 重做課堂筆記中的例題。不論老師還是課本提供的解題方法,都不會給你問題反饋。所以現成的答案從來也不能幫我達到練習的目的。有了這些例題,必要時就有了條分縷析的解題參考。

重做例題會有助於鞏固知識組塊。學習時我會使用不同顏色的筆:藍色、綠色、紅色,而不僅僅是黑色。我發現這可以幫我更專註地閱讀筆記;內容更明顯了,而不是一頁雜亂無章的數學大雜燴。

4. 完成布置的家庭作業和模擬測試/小試題。這樣就可以為大腦構建「記憶肌肉」(muscle memory)組塊來解決特定問題。

關於拖延:

說一件事你肯定不陌生:偶爾有那麼幾次,只靠通宵補習也還能得個不錯的分數,而且清早完工的時候甚至有點興奮。

這就像賭博一樣,一點小成功會讓你心存僥倖,重蹈覆轍。

你甚至開始說服自己——拖延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本就是你的一部分,跟身高或發色沒什麼兩樣。畢竟,如果拖延症那麼好治,你不是早就該擺脫它了嗎?

然而,隨著你所接觸的數學和科學領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發重要。曾經屢試不爽的習慣,最終會回過頭來給你當頭一棒。

有個學生跟我抱怨考試沒通過,還告訴我考前一天他學了整整10個小時,我說,「這就是你沒過的原因」,學生不可思議地看著我,我的回答是:「你應該堅持每次學習一點點。
——理查德·納德爾 國際大學,數學高級講師

你是不是喜歡早上一起床先查查電子郵件,逛逛Face-book?

你可以改變一下,先定時工作10分鐘,然後獎勵自己上會兒網。

讓你驚訝的是,這個自我控制的小練習將讓你的一整天都充滿對抗小惡魔的力量。

提醒:第一次坐下來嘗試本方法,一些小惡魔會大肆尖叫抗議,好像要吃掉你的腦子。別理它!這個訓練的重點之一就是學著對小惡魔滑稽的做派一笑了之,因為小惡魔會故技重施,預言一般地誘惑你「瞄一眼Facebook沒關係的,就這一次。

分享一個很有用的小建議:即刻開始行動。
這個建議聽起來相當簡單,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喜歡去圖書館的安靜樓層,因為在那兒常可以看到與我狀態相同的人。學習的時候,最適合我的方法是讓自己親眼看到學習場景。如果我看到別人在努力做作業,那麼我也會更想去做作業。
——約瑟夫·科因 歷史專業大三學生

  • 要改變習慣,可以改變對信號的反應,或者乾脆迴避信號。獎勵和信念有助於促成習慣上的長久轉變。
  • 關注過程(如花費時間的方式),而不是結果(想要達成的目標)。
  • 用25分鐘的番茄時間在短時段內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專註工作了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 確保規劃一些自由時間,滋養你的發散模式。
  • 「心理對照」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激勵法——想想最糟糕的現狀或者不堪回首的過去,然後將它們和樂觀的未來做對比。
  • 你會因為一心多用,讓思維無法形成充分、豐富的聯結,因為大腦中促成聯結的部分還沒來得及鞏固聯結,就被拉去做別的事情了。

如何增進專業知識並減輕焦慮:

1. 全程在紙上解決一個重難點題目。(要保證的是,你有現成答案,不管是你以前做過這題,還是書中已有解答。但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看答案。)在下手解題之前,或還沒徹底得到答案之前,千萬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過任何步驟,或自欺欺人地說「太好了,搞定了」。要確保每個步驟都有理有據。

2.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關鍵步驟。如果你覺得重做同一道題有點奇怪,可以想想看,你不可能只彈一遍吉他就學會一首歌,也不可能只舉一次啞鈴就算完成了鍛煉。

3. 休息一下。如果需要,你可以去研究下這門學科的其他內容,之後就去干點別的。比如做兼職、學習不同學科,或者去打打籃球。你要給發散模式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消化這個問題。

4. 睡眠。在你睡覺前,把這個問題再過一遍。如果卡住了,那麼就反過來去聆聽問題的聲音。你的潛意識會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做。

5. 再來一次。第二天儘快地把這個問題再做一遍。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題。你對這問題應該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你甚至不明白自己當初為何會卡在這個問題上。到了這會兒,你就能神速計算每一步了。多關注問題中最困擾你的那個部分。這種持續關注難點的做法,叫作「刻意練習」。儘管這樣做有時讓人疲憊,但它是高效學習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它的替代或者補充做法,是去解答一個相似的問題,看看能不能輕而易舉地拿下它。)

6. 給自己添新題。再挑一道重難點題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題的相同方法來解這道題。本題答案會變成你組塊資料庫中的第二個組塊。在解這道新題時,重複1~5步。如果已對這個題目得心應手,就去做下一道。你會驚喜地發現,儘管你的組塊庫只有幾個固化組塊,但已經可以大大提高你對學習材料的掌握程度,以及高效解決新題的能力。

7. 「主動」重複。走去圖書館的路上,或是鍛煉的時候,可以在頭腦中回想解決某個題目的關鍵步驟。你也可以利用等公交、坐車,或者是等教授走進教師前擺弄拇指的閑余時間。這種主動排演能提高你回想關鍵概念的能力,有助於在家庭作業或考試中回想要點。

請記住,已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學習材料,它在記憶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純粹的重複閱讀,回想才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刻意練習方式。

1. 在拖延期間不要去開電腦。電腦總讓人難以自拔。

2. 趁還沒開始拖延,先看看家庭作業里最簡單的幾道題。(這會兒還不必動手去做。)

3. 在小紙片上抄下待解決的等式或方程,到哪都隨身帶著,直到它們讓你覺得拖不下去了,再回來做作業。

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它讓問題徘徊在發散模式中,甚至在拖延期間,學生也一直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伊麗莎白·普勞曼(Elizabeth Ploughman)

可以嘗試列舉任務清單,不要光憑記憶去完成任務,把每一項任務寫下來並且完成會特別有成就感。

「救火隊員」式的努力,沒有目標和方向性的努力,只是低品質的勤奮。

這種勤奮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費力不討好」,看起來很忙,但沒有突破性的成果。

最後推薦幾本關於關於學習的書籍: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學習之道》

《練習的心態:如何培養耐心、專註和自律》

《如何高效記憶》(原書第2版)

《如何高效閱讀》

《如何高效學習》

《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麥肯錫工作法》

《習慣的力量》

《自控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聰明人用的方格筆記》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下面點個贊 喲。

在微信公號【阿貓讀書】中回復:高效學習,打包上面所有書籍。

回復:知乎,送愛讀書的人:豆瓣TOP250書籍+10本英文有聲書+20G最全英語資料包(這幾年積累的,嚴選精品)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現在是念著博士,做著諮詢等等的工作,養加菲貓,社交娛樂之餘,每年要看100來本書吧。

(擼貓讀書兩不誤)

能看那麼多,並且保證質量,全靠堅持和看得快,以及一些還不錯又很容易實踐的方法(關於看得快,在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回答里提過因為從小就看書多,看多了就自然能看得快,貴在日積月累的堅持,速度一定會提高的)。

說點關於看書的方法吧。

總結來說有3點:

1.一定要讀一些你不熟悉甚至不喜歡的領域的書,跨學科跨領域的內容會讓你受益匪淺。你需要進步的地方也往往藏在你不喜歡的領域中間。我自己會保證每讀1本心理學的書(保證專業的精進)也一定會讀1本非心理學的書。

2.要帶著問題看書,這樣才能保證看書的質量。

3.記錄閱讀時間。

第2點和第3點我會細說一下。

關於第2點

之前有朋友問我怎麼保證看書的質量,我認真回想了自己的看書過程,發現自己每次都帶著這些問題看書:

1.作者講了什麼?

2.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3.他的推導過程合理嗎?

4.如果是工具書,還會問一下作者的結論在生活中可以怎麼應用?

大部分書我都會在看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邊看邊思考這些問題,相信我,只要你有意識地去刻意堅持,總有一天這習慣會像呼吸一樣伴隨你看書過程。

有的書太難,或者看的時候因為不喜歡於是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時候,就會每看完一節便問自己這4個問題。這樣問有個好處,一來答出來了你就會有滿滿的收穫感,二來答不出來再返回去找答案的時候注意力會更集中。

強調其中的第3個問題,即使是大牛的書,也要問自己他的推導過程合理嗎?因為邏輯縝密不代表邏輯合理,尤其是數字會騙人。證據若只展現一方面,哪怕是真實的證據,也會誤導人。

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盲從的跟隨者,一定要問自己第3個問題。

至於第4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看書是為了實用。

如果帶著實用的目的看書,就一定要時時刻刻問自己怎麼應用?

有的作者善於結合理論與實踐就會把怎麼應用直接告訴讀者(比如《人的七張面孔》和《影響力》,都是溝通和社會心理學的書)。

但有的作者其實只擅長講抽象的理論,怎麼應用還得靠自己琢磨(比如《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語言學的書,琢磨清楚怎麼應用的話這本書會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不容易,一定不能逃避。

關於第3點。

我會在讀每一本書的時候記錄每一節或者每一章是在哪一天讀完的,後來也會在目錄上方寫上開始讀的日期和讀完的日期。

(讀《童話的魅力》的時候做的標記)

這樣做很多好處:

1.讀完再標記日期會讓人有收穫感。

2.記錄開始和結束的日期令人有儀式感。而且已經有了個開始,會讓人想要有個結尾,可以激勵自己讀完。哪怕中間斷了很久,痕迹終究會讓人產生延續感。

3.再讀的時候會知道自己上一次讀是什麼時候,觀察自己幾個月或者幾年以來的變化和領悟。

這4本都是關於童話的心理學書。

其實我看了記錄才發現最早一本讀於2012年,最晚的讀於2017年。結合這5年的經歷,再返回去略讀一遍這些書的時候,會更明白自己的思考是如何進行以及如何發生變化的。

再上一個圖,《這才是心理學》。

這本書很久以前就有朋友推薦給我,但我一直覺得我心理學都學那麼久了,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看一本入門級普及性質的書呢?雖然這樣想,書我還是買來了,看記錄會發現2015年的時候我有試著去讀,但最終還是沒讀下去。

後來又有兩三個朋友推薦,於是在2016年重新開始讀,並且看完了,非常贊,推薦給大家。

對了,因為周圍人都知道我喜歡看書,而且領域廣泛,所以各行各業的朋友都會主動向我推薦他們覺得質量上乘的書,比如最近讀完的《孵化twitter》就是被推薦的,讀完後覺得真是好啊!也推薦給大家。

我是曹公子,與大家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來我的公眾號「曹公子」一同交流


說下我高四的學習方法吧。
高中喜歡逛貼吧。貼吧,有種群體叫水軍,有種行為叫水經驗,有種習慣叫簽到,有種榮耀叫等級......這種種,不過是一點點數字激勵,帶來的卻是莫大的精神滿足。若將此作用於學習,會帶來什麼呢?我大膽得將其結合,總結出貼吧升級學習法。

我大膽將其結合,總結出貼吧升級學習法。

首先,我想要說明的是,任何學習計劃和技巧,或多或少都帶有創造者的主觀意志,所以當我們借鑒使用時,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自身情況來加以利用。當我設計這一計劃時,我先仔細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2014 高考我語文122,數學119,英語115,文綜251。(為什麼考600多還要復讀?我也不想啊,志願不服從調劑,被退檔了唄⊙︿⊙)明眼人可見,我數學、英語成績偏低。所以,針對這一特點我制訂了以數英為主的學習計劃。

學習升級計劃

  2014 年8 月20 日開始

  (1)數學:

  做一道小題,經驗值+1;

  做一道大題,經驗值+2;

  每複習一道錯題第一遍,經驗值+1,第二遍 經驗值+2,第三遍漲經驗值+3,第四遍經驗 值+4。

  (2)英語:

  每背5 個單詞,經驗值+2;

  每背一篇作文,經驗值+10;

  每做一篇閱讀/ 完型,經驗值+2;

  每複習一條英語語法知識,經驗值+1。

  (3)語文:每背一篇古詩/ 古文,經驗值+2。

  (4)每天早起簽到:經驗值+3。

經驗值由練題量和考試成績所得,所謂多勞多得,高分多得,將自己的學習成績無形化有形,已達到數字化激勵的效果。而加上升級法,將經驗值累計以不斷升級,帶有刷級的快感,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如何設立等級? 當然用大學啦,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就是你刷題學習的動力。附上我的等級制度,僅供參考。(因為我是黑龍江人,所以大學等級這麼安排⊙ω⊙)

  一個月期限

  等級與經驗值:

  (1)黑河學院:0~50

  (2)佳木斯大學:50~120

  (3)八一農大:120~210

  (4)哈師大:210~320

  (5)黑龍江大學:320~450

  (6)東北林大:450~600

  (7)蘭州大學:600~770

  (8)吉林大學:770~960

  (9)四川大學:960~1170

  (10)武漢大學:1170~1400

  (11)中國人民大學:1400~1650

  (12)北京大學:1650~2000

我第一個月的成果:共積累經驗775 點,達到等級(8)吉林大學。

獲得經驗值和升級還是蠻爽的。其實,經驗值獲取不僅僅是刷題和考試,亦可以是相關體育鍛煉,書桌整理。例如,你不愛體育鍛煉,體質不好,那你可以用「繞教學樓跑一圈+10 經驗」的方式激勵自己。

「貼吧升級法」採用了量化激勵的原則,相對新奇有趣,不足之處在於量化得太細緻,每做一道題都要算經驗值,統計的時候稍顯麻煩。學習任務重時,恐怕就難以堅持統計。

其實這個方法最讓我受益的是養成了改錯題的習慣。因為在經驗設置中,改錯題得的經驗要比做新題要多,並且錯題回顧得越多,經驗值越高,配合星號法(就是每重做一次錯題就在旁邊畫一個星號),直到「五星既出,榮耀歸來」。(是不是很中二)而星號法是我在一本叫《秘笈》的書中看到的,於是我受啟發到那貼吧發了個貼,就是這個內容啦,後來被《秘笈》作者收錄到續作《蘿蔔計劃》里,所以有人覺得眼熟就不奇怪了,我就是那個二貨(笑哭)。

錯題本,到畢業記了三本。

最後我來到了北京師範大學。

從此,我過上了幸福的學渣生活。(。??︿??。)

——————————萌萌噠的分割線———————
評論里有人推薦了playtask這款APP,我下載下來看了看非常不錯,如果有喜歡這種玩法的童鞋可以試一試。什麼時候這個升級法也可以開發一個APP呢?軟體的自動操作和精確計算可能會簡化經驗統計,同時聯網屬性加入用戶互動,外界的競爭反饋比起自娛自樂來說,激發的能動性就大得多,容我開一發腦洞,哈哈哈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相關鏈接
地理高考答題有哪些答題技巧及術語模板? - 王大可的回答
高三複讀一年是怎樣的體驗? - 王大可的回答


以十五分鐘為單位
1個時間單位:一段睡眠 1個list單詞 一課歷史 一個政治專題知識點 一道導數 一道圓錐曲線 一道地理答題 一課政治默寫 背一篇古文
2個時間單位:一套數學選填 一套文綜選擇 四道數學傻逼大題 五三一個專題
3個時間單位:一套壓縮數學大卷(只做選擇填空最後兩道 導數圓曲)
4個時間單位:一套壓縮文綜大卷(正常做選擇 大題簡寫零散關鍵字)

拿指針表的話,直接把表放自己的書旁邊,走了四分之一個圓,對時間的感覺也更敏銳。有種身體每一個感官都在被「時間」包裹的感覺。

所以我每天的學習計劃是這樣制定的:
1.估計我會有多少個時間單位
2.列出這些時間內需要達成的目標
3.在「目標」後標出預計需要的時間單位

打遊戲的感覺,熱血沸騰的完成感,置身無我之境,再也沒有寫著寫著突然想照鏡子,然後流失好幾個小時的情況。
因為時間完全在統治之下了。

我這種方法還給我帶來一個好處,「時間觀念」也更強,別人跟我說要做什麼,或者去哪,因為經常有「時間單位」這個思維模式,所以我能在腦子裡簡略計算一下之後,馬上報出所需時間。
我覺得這點既是社交禮貌,也是成熟的體現。
最最最討厭約人遲到時支支吾吾地道歉,不停解釋「馬上,快了,我也不清楚要多久」的人。如果是男士那會顯得更討厭。遲到就遲到,等的人也並沒有深刻埋怨,但需要的是你能報出一個準確的時間。指針咔咔咔到點,人也出現。


還有我好像高中三年都沒有答不完卷的情況。
倒是,有答卷的時候睡得很香的情況。


兩種機制: 主動機制和被動機制

被動機制:

1.獎勵機制。
"歐巴~ 你每做一道題我就脫一件衣服 ( ????? )" (你對象)

2.懲罰機制。
"臭小子,少學一分鐘,老子就給你一巴掌(?_?)"
(你爹)

3.激勵機制。
"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為了實現偉大的宏大的理想,為了你的夢,奮鬥吧"
(你老師)

主動機制:

1.計劃
"早上8.00起床…… 9.00讀書……" (大致遵守的才叫計劃哦,其他的都是扯犢子( ????? ))


2.引入競爭

"媽個雞,小明在學習啦,不行,我也得學╭(°A°`)╮"

3.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超級重要)
"啊… 好刺激… 還要繼續… 停… 停…停… 停不下來了…(?? . ??)"


4.認識自己

"我很窮,我很醜,我很low,我很沒文化,我不學習就一輩子找不到對象,人丑必須多讀書o( ̄ヘ ̄o)"


5.發現學習的樂趣

(從不喜歡的裡面強行發現喜歡的,或者強行催眠自己喜歡)
"噫,原來還有這種知(zi)識(shi)。咦? 這個知(zi)識(shi)好像也不錯…… 啊!還是這種靠譜(shuang)"

想要學得停不下來,一定要主動被動機制一起運用,並且最好有強制執行的規則。加油喲,活到老,學到老,祝你享受學習的樂趣吧。


有兩種特別好的且已經被實證檢驗過的方法:

1.以教為學(費曼技巧)

2.以秀為學

第一個方法無需多解釋,樓上的答案都提到過,就是通過教授別人來提升自己學習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在哈佛案例教學法中,教別人和立即應用的吸收率都是高達90%。

第二個方法十分逆天,至少對於我來說的轉化率高達100%,毫不含糊,絕不說謊!

什麼是以秀為學呢?

就是為了裝逼去學習。

這個我就得說說自己的案例了。

我讀小學的時候,喜歡上了隔壁鄰居的妹子(別問小學時期的愛情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要內容),就行想拚命在她面前證明自己。

當時老師給每個人發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圖文並茂,特別精緻的那種,有一次我們在陽台上寫作業的時候她看到了我的那本書,問:「這本書我們怎麼沒有呀,我能看看嗎?」(她比我小一屆,還沒發那本書)

「拿去吧!你喜歡的話我送給你好啦!」

「啊?那你不要嘛?」

「哈哈,我都背來啦!」(瞬間裝逼讓我自己都猝不及防)

「哇,你好棒!真的假的?」

「真的真的,不騙你,我明天最後看一次,後天送給你吧!」(一旦她當場抽查的話就尷尬了,還是給自己一個緩衝期比較好)

說完大話之後我把這本書的詩詞從頭到尾抄了一遍,然後開始自己背了起來……上課背、下課背,甚至上廁所都在背,晚上回家吃完飯就在那裡背書,只有那一天我父親覺得我是個聽話的boy。

隔日我把書給她,她開心地像個孩子(好像本來就是),我永遠都忘不了她那滿臉天真爛漫的笑容。

可是,只有一件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那就是

她為什麼不抽我背詩啊?不怕我說謊嗎?


題主所問,無非是如何從一個學習意願為0的學渣轉變為一個熱愛學習的學霸,以至廢寢忘食,此所謂欲罷不能。我看了樓上許多熱門的回答,論及了許多優質的學習方法。然而在我看來,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卻不能讓他們愛上學習,達到欲罷不能。

看到「欲罷不能」四字,我想起一個學生高二暑假時的學習狀態,用此表情包形容最為切貼,以至於當時,我差點把他當成變態。但對於這個問題,我非常願意推薦他當時的做法,因為那是符合人潛在意識里的付出回饋機制的,相信可以改變許多學生現在厭惡學習的狀態。

相對於學習,相信大家都更加喜歡打遊戲,其根本原因在於打遊戲能夠給予大家一個及時的回饋。比如打完一局能夠獲得經驗+5,金幣+5。然而學完一小時語文,你並沒有文言文+5,閱讀理解+5的直接體驗。有所付出,卻少有直接回饋,這種不平衡,才是大家對於學習有所厭惡的本源。


根據西方國家十年來研究的回顧與評析,付出——回饋工作壓力模型,即ERI,以社會交換理論為視角,從付出、回饋、過度投入三個方面探討了工作壓力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理。在對近十幾年來有關ERI模型實證研究文獻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 系統地介紹ERI模型的理論基礎、模型的適用性驗證、相關變數探索及模型拓展等, 發現目前的ERI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和適用性。該理論認為人們在工作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是需要通過薪酬、尊重、發展前景等作為補償的。同樣,學生們在學習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是需要進步、收穫、發展來作為回饋的。

所以,要想熱愛學習的關鍵在於,每學習一段時間,就給予自己一個直接的回饋,從而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

下面就介紹一下前文所說的學生的親身經歷。

2015年暑假,我又接手了新一批准高三,其中有一位市重點男生,過去兩年近乎荒廢了學業,最擔心英語。對於之前從未重視過英語的他,辭彙量是一個最大的挑戰。於是他買了一本四六級辭彙,他一直相信啃完這本,高中辭彙一定不在話下。然而單啃辭彙是極其無聊的任務,但他逼迫自己在第一天里翻完,於是他度過了極其痛苦的一天,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除了吃飯如廁他都將自己沉浸在辭彙中,關掉了所有的電子設備,拒收一切外來信息。然而,他說,翻完一整本,他卻並不知道自己還記得多少,此所謂沒有直接回饋。許多人止步於此,而他為了讓自己有動力堅持下去,在大半夜揣著五十塊到樓下燒烤攤,點了二十五根肉串,一邊吃,一邊想:啊好爽,明天再翻一遍就再獎勵自己來擼串兒。於是第二天他就拉肚子了,不管,還是好爽(作為老師,還是建議大家吃點健康的東西)。如此堅持了七天,他就基本能搞定這本辭彙手冊了。搞定了辭彙,就為之後做題打好了基礎。

綜上,對於學習這種不會給你太多直接回饋的方面,我們要學會自己給予自己獎勵,遵循我們所謂的付出回饋機制,以此來獲得長久的動力源泉。

然而,回饋自己的方式並不唯一,可以用自己一直想嘗試卻從未勇於一試的事情來刺激自己。有了這樣的條件反射,我們才能愛上學習,欲罷不能。

另:新開公眾號,定期範文發放,有需要的同學可關注

微信號:ywtg_yyj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地涉獵一個領域的知識?
男生十六歲要知道哪些事?
為什麼部分中國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主動提問?
有哪些既不貴又實用好看的書包?
為什麼大學的學神反而不是讀書時間最多的人呢?

TAG:學習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