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光耀?
是新加坡前總理,不是那個導演。
幾天前謠傳他去世的時候,就有人邀請我答題,我沒有說話。畢竟「蓋棺論定」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現在李光耀去世了,維基百科頁面被擠爆。各大媒體紛紛發文評論。
我也寫點東西。
李光耀這個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你都得承認他是一個少見的明白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都明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到治國的時候,他也非常明白新加坡需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
李光耀祖上是客家人,生活方式卻已經西化。小時候家裡想讓他上華文學校,他去了一段時間,嫌老師水平太低,執意要去英文學校。
高中時遇上日本侵略。日本人沒來之前,亞洲殖民地對日本還是很自豪的,認為這是打破西方優越神話的象徵。日本人來了之後,亞洲殖民地人民無比懷念英國。
日軍撤走後,李光耀去英國念書。去倫敦一開始接觸的是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接觸過費邊主義,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著作。按照李光耀自己的回憶,他從拉斯基那裡學到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外「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從費邊主義那裡汲取了殖民地爭取獨立和經濟平等的重要性,從毛那裡學到了政治鬥爭的技巧。也在這個時期,他對列寧式共產主義的憎惡紮下了根。
這個人讀書是真正「拿來主義」的,他覺得什麼值得吸收借鑒,就主動去讀什麼。真正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劍橋畢業後,李光耀回到新加坡,當選議員。59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63年,新加坡與馬來亞一道以馬來西亞聯邦的形式獨立。
李光耀當時的設想是要留在馬來亞聯邦,成為大馬來西亞的一部分。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曾對與他一道謀求新加坡獨立的共產黨開刀,動用各種強硬手段壓制共產黨。馬來亞對他的反共政策是認可的,但是馬來族害怕華人影響他們的主導地位,64年新加坡接連爆發種族衝突,65年馬來西亞踢開新加坡,新加坡被迫獨立。當時李光耀在電視上一度失態,記者會中止20分鐘。
當時的新加坡就是一片漁村,第三世界水平,國內還有華人、馬來人、各種來自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移民,國際上與印尼關係不好,馬來人還要搶回他們貿易中轉地的位置。所有人都不看好這個沒有希望的國家。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李光耀開始超神。
李光耀的第一個舉措,是練兵。
被踢出馬來西亞4個月後,馬來西亞駐新加坡步兵旅的准將來見李光耀,以保衛他安全的名義堅持要護送李光耀去國會開會。一國元首被另一國警衛隊護送去開會,用屁股想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李光耀當時什麼也沒說,默默同意了。
同年,新加坡秘密向印度、埃及、以色列求助他們幫助訓練軍隊。前兩個國家拒絕,以色列答應了。
也是在這一年,新加坡開始組織人民衛國軍。李光耀的想法是用十年時間達到像以色列那樣,雖然不要全民皆兵,但至少要有一批能夠迅速動員成為戰鬥力的人民。
以前我曾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談起,拋開意識形態偏見,單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講,以色列和朝鮮的策略其實是類似的。它們都是地緣政治爭端夾縫中的小國,都要強調共同體的團結一致、紀律嚴明,都要依靠反撬大國博弈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形勢使然,沒有辦法。新加坡也不例外。
當然,金家在治理內政方面,基本是純粹的垃圾。
在沒有穩定國際環境的前提下,小國要想成功地生存,必須走集體主義、紀律嚴明、准軍事化的道路,這是那些批評新加坡缺乏自由的西方媒體根本無法理解的。
李光耀有多硬?68年處死在新加坡引發爆炸事件的印尼突擊隊員,當年印尼就在新加坡旁邊海面上搞軍事演習。69年新加坡華人和馬來人爆發激烈衝突,李光耀有先見之明從以色列進口了坦克和裝甲車,開上街震懾暴徒——當時新加坡還很窮,沒有錢,但馬來西亞還沒有坦克,被李光耀的坦克震懾了,所以沒有敢在族群衝突中支持馬來人。
這一切都是發生在新加坡經濟騰飛之前的。新加坡一直實行全民服役,該你服役了,你不去公司工作,老闆受損失,這些在大家眼裡,都理所當然。
這是一個緊密團結的共同體。
我們的生存原則很簡單,只有一個:新加坡必須比本區域其它國家更加剛強勇猛,更加有組織和富有效率。——李光耀
李光耀的第二個舉措,是發瘋一樣地招商。
現在大家只看得見新加坡的輝煌,看不見在此之前李光耀為了招商愁白了頭。
新加坡一開始嘗試過開造紙廠、陶瓷廠、造船廠,甚至還有魚鉤廠,全部失敗。
67年李光耀訪問馬爾他,看見碼頭工人因為蘇伊士運河關閉沒工作,領著全薪打球,大為驚訝,一問,英國人因為該地的戰略意義,給予全面支持。
李光耀當即決定,新加坡絕對不能走這樣的依附道路。68年,英軍開始撤離新加坡,到71年撤完,新加坡因此損失大筆好處費,李光耀眉頭都沒眨一下。
67-68年,李光耀多次親自去美國招商。憑著優秀的口才和準確的判斷力,一些美國商人被他吸引了。
當時的經濟學受左翼思潮影響,批判發達國家對殖民地的剝削。但李光耀的觀點是,反正新加坡沒什麼自然資源好剝削的,你無非是看著我們的人勤勞。我們的人本來就勤勞,有工作不是很好?難道所有人都一樣懶,才叫不受剝削?
為了招商,李光耀提出第二個舉措,那就是動用群眾組織,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在公共安全、個人安全、教育、服務方面能跟第一世界相比的國家,為投資者服務。
中國共產黨如果能夠利用這個辦法,消滅所有的蒼蠅和麻雀,我們沒有理由不能協助人民改掉第三世界國家的習性。——李光耀
他不是反共嗎?你看看他怎麼從共產黨身上學習長處!
人民行動黨雖然是一黨獨大,但快到大選的時候,黨幹部/候選人老老實實拉一張桌子去小區聽選民意見,聽選民說你去年哪裡做得不好哪裡要改善。這個一黨制跟群眾緊密聯繫的程度,根本不是某些黨能比的。
新加坡為了把自己建成城市花園,連口香糖都會禁止。
當時恰好趕上大陸搞文革,很多人認為台灣、香港離大陸太近。李光耀把新加坡搞成全心全意為投資者服務的天堂後,吸引了一大批美資企業。到裕廊工業園區設立,新加坡就此開始走上騰飛道路。
李光耀的第三個舉措,是把新加坡打造成金融中心
當時新加坡有一位經濟顧問溫斯敏,對新加坡助力良多。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廣泛流傳:他去見美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副總裁,說新加坡要打造金融中心。對方說,好,你過來。然後給他看地球儀:整個金融世界的活動,最早是蘇黎世。蘇黎世上午9點開市,然後是法蘭克福,然後是倫敦。下午蘇黎世先閉市,然後法蘭克福,然後倫敦閉市,紐約就開市了。紐約完了之後是舊金山,等舊金山閉市了,全世界金融活動就睡覺了。而如果你新加坡做起來,全世界金融市場就會第一次全天候運作。
然後李光耀決定,做。
開始做之後,李光耀的原則就是,不向大國壓迫新加坡貨幣匯率的要求低頭,不向大公司的裙帶關係要求。還是上文中那個副總裁,有一次為了國際信用商業銀行跟李光耀求情,李光耀堅決沒答應。91年,該銀行因信用不佳停止一切業務。
李光耀對誰都不卑不亢。形勢逼人的時候,他可以默默忍受,但從不低頭屈服。
新加坡是個小國,周圍所有國家都會下意識用大國心態來看他。不管李光耀怎麼成功,他都改變不了新加坡不可能成為大國的事實。
想像一下今天的馬雲走在路上,來一個市長還能對他頤指氣使的情況,你覺得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李光耀就是這麼過來的。
跟馬來西亞的恩怨就不說了。
蘇加諾訪問新加坡的時候,指著新加坡的樓說,印尼人的錢都花在你們這蓋樓了。
李光耀什麼話也沒說,一直看著蘇加諾後來被推翻。
菲律賓政要曾經就阿基諾被刺之後的局勢徵詢過李光耀的意見。李光耀委婉指出菲律賓不適合採納美國式的分權制度,菲律賓沒有聽。
呵呵。
李光耀跟中國的緣分很有意思。
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是朝鮮戰爭之後,中國在東南亞的政治地位一下子變得很高大,畢竟是跟美國正面干過。李光耀在國內推行的許多舉措,比如推廣英文教學,比如關閉傳統華人為主的南洋大學,比如反對共產黨向該處滲透革命,其實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70年代的時候,周恩來曾託人帶話給李光耀,奇怪他一個華人為啥這麼害怕中國入侵新加坡。李光耀回復,他根本不擔心中國侵犯新加坡,因為這樣對中國一點好處都沒有。他討厭的是中國不斷告訴其它東南亞國家應該搞共產主義革命。
76年,李光耀來北京見過毛澤東。毛對他來說,是一個巨人,他的國家一直都在這個巨人的影子里。而他對毛來說,什麼都不是。
但李光耀看到的是這個巨人垂垂老矣,口齒不清,說話需要張玉鳳遞紙條。
李光耀坐車經過長安街的時候,大概暗暗比較了這裡低矮的平房和灰濛濛的天空,與新加坡的城市花園。然後他堅信,儘管巨人依然橫亘在他面前,但他自己才是對的。
李光耀跟鄧小平之間的關係也很有意思。他第一次是在人民大會堂見鄧小平,對大會堂里的痰盂印象極為深刻。新加坡全國公共場合都沒有痰盂,78年鄧訪問的時候,李光耀專門讓人準備了痰盂,但是鄧沒用。後來人民大會堂也不設痰盂了。李光耀專門在回憶錄里記了這一筆。
插一句,1982年的時候鄧小平跟撒切爾會談,吐痰吐得把撒切爾看愣了。聯想到78年鄧到新加坡沒用過痰盂,看來吐痰也是他的外交武器。
李光耀跟鄧交談的時候,曾經當面對鄧說,中國不應該再輸出革命。他沒想到,鄧接下來問他,我該怎麼做?
李光耀愣了一下,然後說,停止對印尼和馬共的電台廣播,停止對游擊隊的支持。
鄧小平照做。馬共總書記陳平徹底丟掉了在湖南的電台主播這個工作。
78年越南入侵紅色高棉政權,現在還有人拿這個黑TG。但當時東南亞國家,比如像泰國這樣的,人心惶惶。李光耀當時就致電泰國首相剋良薩,絕對不要接受越南人開出泰國保持中立的條件。同年見到鄧小平的時候,李光耀告訴鄧,克良薩決心把泰國生死託付給中國,只看中國是否對越南舉動不聞不問。
鄧小平面色凝重。第二年,中越戰爭爆發。
李光耀在位時鞭打過美國人,美國官方說他是理解中國的最好橋樑。
李光耀一生堅決反共,習大大說他是值得尊敬的長者。
因為這個在最絕望的時刻領導一個國家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實用哲學,他用這套哲學不偏不倚地對待這個世界上的每一股力量,不會有隱瞞,不會有偏袒。他自信跟著這套實用哲學走,而不是跟著某些主義或意識形態走,才會成功,不管對誰都一樣。
這個人儘管自我,但是公道,所以他說的話可靠。所以他的對手還是朋友,都會尊重他。
看看李光耀的奮鬥史,有時候你會覺得這不是一個政治家的成功史,這是一個企業家的成功史。李光耀的故事基本上跟馬雲一樣勵志。
我認為這才是對李光耀的正確理解:他是用管理企業的方式管理國家。
李光耀74年的時候成立淡馬錫控股公司,這家公司到13年投資組合價值大概1690億美元,年盈利83億美元,比騰訊高10億美元。這家公司全面控股新加坡的銀行、報業等機構,規模比東南亞其他地區華人銀行資本加起來還要大。
這家公司的CEO是李光耀的兒媳婦何晶。
新加坡還有一家更神秘的公司,就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控制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還持有盛大12%的股份。
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李光耀。
這兩家銀行加起來,能夠掌控新加坡絕大部分的不動產、金融、媒體行業。所以新加坡的事,李家人在飯桌上就能決定。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大資本為底氣,新加坡才能成功地搞公積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制度。新加坡人想要有房,基本都能有房。
李光耀在評價新加坡福利制度時說,我們不搞施捨,不學歐洲那一套。新加坡不養懶漢。
當然了!如果你從企業高管的角度出發,你肯定不願意雇懶漢!新加坡人在李光耀眼中,就是他的員工!所以他那麼重視住房和教育,提倡新加坡人要早結婚多生孩子,這一切都是勞動力資本再生產!
我覺得看明白這一點,就能客觀看待新加坡了。新加坡的問題跟不民主、不自由沒有什麼關係,而在於這個家族企業選的接班人可靠嗎?家族企業未來的投資方向靠譜嗎?少了第一代創業者,企業董事長的眼光會不會出問題?
在目前可以預判的將來,新加坡的國際優勢,也就是馬六甲海峽通道和金融中心地位尚難改變。跟香港不同,新加坡離大陸足夠遠,暫時不會受到上海崛起的挑戰,但受到影響是難免的。李光耀不卑不亢的作風能使他贏得周圍大國的尊重,但李顯龍有沒有這個本事,那就難說了。
至於國內,我對新加坡反對派的看法跟香港年輕人差不多。他們沒有生於動蕩因而不理解新加坡為什麼要像軍隊一樣紀律嚴明,他們不是英國人而做著英國夢,想要改變卻不知道要變到哪裡去。真正靠譜有為的年輕人,是關注新技術、新產業這些真正改變世界力量的人,而不是上街鬧革命的人。新加坡的未來繫於這樣的年輕人有多少,以及威權政府是不是能像過去一樣成功吸納這些有為的年輕人。
至於這條道路到底好不好,我不評價。
我只能說,在這個世界上,政治組織形式豐富多樣的程度,超過了很多人的想像。道路的好與壞,最終只能以是否能夠可持續地保障其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標準。
一覺醒來頓時被這麼多贊嚇到,承蒙知友錯愛。答主不是政治/國際關係/人文歷史等任一方面的專家,只是對這些都有興趣,在忙於糊口之餘雜學旁收而已,不能回復的私信和邀請請大家見諒。除了知乎的鏈接,本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 敝帚自珍之情,還望各位體諒。
很多知友覺得李光耀的政治哲學過於冷酷,昨天紐約時報編輯推薦的新聞評論中也有人說Singapore is the most heartless place from bottom up that I"ve ever seen (新加坡是我見過的從廟堂到民間都最冷酷無情的地方)。對此,我不想做任何對錯或好惡的判斷,只想說:1)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要面對《三體》中描述的那種宇宙圖景,李光耀這樣的領袖可能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希望——雖然另一些人會說這樣生存不如全部滅亡;2)新加坡以其真實的社會政治實驗告訴我們,所謂個性、獨立思考和特立獨行的自由,都是珍貴而社會成本高昂的東西。如果你我有幸擁有,請善加珍惜,不忘初心,牢記責任。
- - - - - - - 我是雞湯和原答案的分割線- - - - - - - -
李光耀是一個在「我所敬佩的名人」榜單中無論何時都會進入前五,但卻無論如何和「喜歡」二字不搭邊的偉人。原因無它,正如前面一位答主所說,看別的政治家的傳記,你看到的是滿滿的雞湯;看他的書,滿篇都是究極理性的現實主義。
你希望這個世界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清這個世界事實上是怎樣的,並在接受這樣的事實的前提下努力去做一點事情。 這就是李光耀全部的人生和政治哲學。
每個人的資質、自律和品格從不平等,因此每個人從不應該被賦予同等的決定社會事務和公共政策的權利和權力,而應該共同為一個更大的目標服務——因此,新加坡的學生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要經歷層層篩選,被分成三六九等、進入技校、大專或者大學(當然有別的自考途徑,但那是例外);也正因如此,新加坡把高學歷女性懷孕生產時獲得更多的補貼作為國家政策;還正因如此,中學的思想教育課本上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對於新加坡作為小國所面對的危機的洗腦,直到每個人都認為由精心篩選出來的精英治理國家是一件值得感恩戴德的事情。
結果大家都看得到——這個城邦國家經濟發達,法律公正嚴明(當然你要是反對黨領袖經常被半夜查水表那是另一回事),人民各司其職,安居樂業。 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口號往往是什麼不自由毋寧死,其實對於大多數庸眾,幸福和自由從來都不是同義詞甚至沒有很強的正相關。至於那些深刻的追求、掙扎與所謂更深層次的自我實現,西方自由主義說這是人人皆有的高貴平等的品質,共產主義說我們總有一天可以化小我為大我的一部分,而李光耀說,其實大多數普通人都不太需要那個叫做靈魂與思想的東西,讓他們在世俗的框架內規矩過好世俗的一輩子就好了,更高深的問題留給一小部分社會精英就足夠了。
你可以選擇喜歡這三種思想中的一種或另一種,然而不得不說,李光耀的思想可能確實更接近人性中不那麼愉快的現實。
然而諷刺的是,基於這種思想所設計的社會制度在李光耀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卻也可能無法持續。新加坡第三代的明日精英們(和我基本同齡的那一批)聰明能幹,接受過一流的教育,然而卻由於缺少創業時期的磨礪而失去了感知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思想的能力。他們勤奮刻苦,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理所應當,卻往往忽視了與他們同樣勤奮刻苦的平民後代僅僅是由於起點低而無法進入他們的圈子,進而也就忘記了英雄可以起於草莽之中,而即使是「愚蠢」的庸眾,也同樣擁有集體的智慧和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蘇格拉底所論述過的政治體系墮落的三種情形——民主成為民粹,開明專製成為暴君獨裁,精英共治成為門閥世襲——如何避免第三種崩壞的出現,是新加坡在未來二十年內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最後講個故事作為結尾:
我在美國念本科的時候,某次去找哲學系的一位教授辦理一項手續。和藹的美國老爺爺看到了我的簡歷,興奮地說:「啊你在新加坡讀過書!那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對他們的政治很好奇......「
我:Erh, it is the real "Republic" on earth. ( 額,那就是理想國的現實版)
教授:What republic? (啥?共和國? —— 英語中」共和國「 一詞和《理想國》書名同音)
我:I mean Plato"s "Republic". (我說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
教授(恍然大悟狀):Then LKY must be a really great maniac. (那李光耀一定是個偉大的瘋子)
國有大小之分,領導人也有高下之別,李光耀就是其中最頂尖的那批。
人們往往因為新加坡經濟方面的成功,忽略了李光耀更為高超的外交能力。以新加坡的體量,500w人口,新加坡想要成為地區領導,李光耀想要擁有非凡影響力,單單靠經濟是做不到的。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台灣經濟規模不知比新加坡大多少,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無人和李光耀是一樣的國際大咖,也無人可以成為東盟、TPP之類的區域經濟組織的倡導人。
為什麼李光耀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讀李光耀關於國際形勢的訪談,你會發現李光耀從不忌諱直言自己立場,但同時也非常尊重他國家立場。你會覺得李光耀的行事作風,非常符合孔子的益友三標準,在國際問題上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比如李光耀長期倡導美國介入亞太事務,認為只有美日同盟才能平衡中國,並率先組織TPP,希望藉此削弱中國在東南亞地區貿易的主導地位。
可當記者問他美國該如何處理中國的關係時,李光耀的思路就不一樣了。他說美國應該尊重中國崛起,遏制中國崛起既不符合美國利益,也不符合現實。美國和中國之間更多是競爭關係,而不是敵對關係。在中國必然崛起的情況下,美國應該和中國好好坐下來,好好談談如何處理彼此矛盾,如何協調、領導國際事務。甚至當聽到美國政府領導批評中國人權、民主時,李光耀批評這些言論完全是扯淡,因為美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所以他鼓勵美國領導人多了解中國。
當李光耀談中國發展時,他建議把「和平崛起」的崛起二字改為「復興」,認為這樣利減少國外誤解,有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顯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口號,就是吸收了李光耀的建議。同時,他一再強調中國領導人要警惕民粹主義,這樣會引火燒身。除了這些,李光耀居然還鼓勵美國放開對中國武器和高科技出口,你見過這樣遏制中國的領導人么?
李光耀不僅關心亞太事務,還關心中東問題。在奧巴馬決定從伊拉克撤軍前,李光耀再三建議美軍一定不能撤。因為他覺得如今世界和平主要威脅是極端伊斯蘭主義,美軍撤出伊拉克會給極端勢力錯誤的信號。讓恐怖份子覺得他們只要繼續製造恐怖襲擊,就可以實現他們的極端主張。因此美軍撤離伊拉克後,甚至會造成敘利亞、土耳其、埃及等地惡化;所以李光耀鼓勵奧巴馬應該和俄羅斯、中國及其他世俗化伊斯蘭國家國聯合起來,共同打擊極恐怖主義。當然奧巴馬沒聽李光耀的,不過幾年過去了,李光耀當年預言一語成讖,如今別說敘利亞,就是土耳其都開始出台法律將「強姦幼女合法化」了。
你是不是覺得李光耀這個人很奇怪?他拉攏美國制衡中國,卻鼓勵美國和中國合作,同時還給中國崛起獻謀獻策;他不但關心東南亞周邊事務,還關心八竿子打不著的中東地區安全。這就是李光耀,一位立足於新加坡這樣彈丸之地的領導人,卻能獲得非凡影響力的原因:
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我覺得任何一個沒有在新加坡待過的人都很難完全了解李光耀的偉大之處。
很少有哪個政治家能夠受到其治下的人民如此真摯的熱愛。尤其對於當地經歷過新加坡獨立初期以及高速發展時期的中老年一代而言,李光耀本人便是新加坡這個國家以及整個民族的化身和保護神。在每一個老一輩人的眼中,就算李光耀已經垂垂老矣,就算實際上李光耀從上世紀90年代起便已經開始放下他手中的權柄,只要他還在,每一個人就會對新加坡的發展和繁榮保持近乎盲目的信心。這一點就算是在金融危機那幾年,淡馬錫控股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之時也未曾改變。今天我們econs的prof在講解新加坡經濟政策的時候,說著說著便泣不成聲,只得宣布提前下課。對於他們而言,隨著李光耀故去的,不僅是一個如同父親一般的師長,還有他們對於一個美好未來的信心。
最可怕的一點是,這種信心並不是盲目的。和就算被cultural revo那麼折騰但只要喘口氣又能生龍活虎的中國不同,一個彈丸之國只要一步走錯就能萬劫不復。但是面對著國內激烈的種族衝突,冷戰,數次金融危機,他從未作出過哪怕一次次優的選擇。手段或許其時看來過於激烈,復盤時卻總是無懈可擊。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李光耀或許是近古以來最富有武俠氣息的政治家。他在新加坡獨立時的悄然淚下,他又從無到有,在一代人的時間之內帶領一群勞工和漁民的後代建立起來一座或許是世界上精英氣息最為濃厚的發達國家。他厭惡民主,卻為近乎世上所有的民主領袖所敬服,讓最大的民主頭子基辛格為他頒獎。他在上台之後殘酷鎮壓國內的共產勢力,把幫助他獲得政權的馬共盟友放逐海外近半世紀,卻又和現在世界最大的共產主義勢力的幾代領導人惺惺相惜。無論對他和他的meritocracy有多少詬病的人都必須承認,李光耀本身便是最大的meritocracy,而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也少有人能比他做的更加完美。
而對於我個人而言,他的名字本身便是為政治家這個詞作出的最好註解。他完美展現出了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而他的一生,便是對於成功這個詞的最好詮釋。這個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比能夠留下一個構建精巧而高效的國家,600w安居樂業的人們和他們世世代代永不斷絕的尊敬更加偉大的成就了罷。
附圖是學校圖書館門口,學生排隊為李光耀在本上寫悼詞。從頭到尾全憑自發,半天卻也寫了半本千頁的A4本子。2015年3月25日11:00更新
這是夜晚的新加坡。根據「紀念李光耀官網」和《海峽時報》,目前排隊等候時間是4小時。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加入隊伍,需要等到明天早上三點才能進入國會大廈瞻仰李先生的遺容。
來源:海峽時報 攝影: AFP
---------------------------------------------------------------------------------
無需多言,是非功過,時間與新加坡人會給答案。
李光耀先生的靈柩今日(3月25日)從總統府移至國會大廈供公眾瞻仰。
新加坡版《十里長街送總理》。我雖然沒有去現場,但是光看電視直播就感到動容。
李光耀先生抵達國會大廈後,為了看一眼李光耀先生,以到哪裡都喜歡排隊著名的新加坡人在國會大廈前排起了長隊。
有序的新加坡人靜靜地在路旁等待。
隊伍排到了幾公里外的克拉碼頭
穿過了新加坡河。
新加坡政府決定24小時開放國會大廈供大家瞻仰。截止至2015年3月25日下午3時,排隊隊伍需要八個小時才能消化完。因為隊伍之長,政府並不建議公眾加入隊伍。
孫燕姿也在排隊的隊伍中。
如果能翻牆的話,這是今天下午海峽時報拍攝的排隊短片,帶你從隊伍的一頭到另一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Y2OFEcL0xQ【來源】
- NEO XIAOBIN, CHEW SENG KIM, WANG HUI FEN, 海峽時報 Passing of Mr Lee Kuan Yew: Lying in state extended to 24 hours daily till 8pm March 28
- 李靜儀,新明日報,http://news.omy.sg/News/Local-News/story20150325-334829
【備註】
本答案有關照片均從海峽時報和OMY.sg摘錄並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我會及時刪除。謝謝!
尼克松曾經說過,LKY的舞台太小,他如果生在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時代的話絕對是並肩邱吉爾,迪斯累利和格萊斯頓的地位(attained the world stature of a Churchill, a Disraeli, or a Gladstone);
鄧公和1978年和LKY會面的時候,看到繁榮和整潔的新加坡時不免感嘆道,如果自己掌管的只是上海的話也可以迅速地做到像新加坡那麼好,可是他面對的是整個中國 ;
老百姓們,特別是那些仍還在用獵奇的眼光看待這個偉大城邦的西方人,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重複的一定還是那些對新加坡經典的刻板印象——口香糖和鞭刑(chewing gum and caning),Michael Fay一案又將要被無數庸俗的美國電視頻道再次提起;
反而是在youtube上一段LKY演講下面瞥見的一條網友戲謔的留言,比起上面的那些看法更能概括LKY的一生:LKY is the Bruce Lee of politics.
多麼恰當的類比啊,李光耀就是政界的李小龍,一條硬漢兼一位智者。新加坡獨立之時,一貧如洗,強敵環伺,魚龍混雜,他硬是領導著幾百萬人民在如此不利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建立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面對西方媒體對他個人,以及新加坡的政治體制的攻擊,他勇敢用現實取得的成績和自己的辯才進行回擊,以至於當政治正確的妖風把西方政治家變得畏手畏腳之時,他卻在大談特談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和精英政治。他一手開創的經濟發展的新加坡模式不僅在東南亞生根發芽,也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直到現在每年還是有無數的中國公務員去以他名字命名的政府管理學院進修。
他對國際關係的深刻的洞見,就像李小龍的截拳道的哲學,讓人咀嚼至今。一個人的影響力和他舞台沒有關係,你或許認為Bruce Lee就是一個戲子,LKY不過乃一彈丸之地的不值一提的獨裁者,但是他們作為兩個偉大的人類,歷史自會給他們公允的評價。李小龍逝世已經近半個世紀了,罵他的人,瞧不起他的人早已經偃旗息鼓,但是Bruce Lee這個名字確牢牢的和功夫電影和武術綁在了一起。新加坡國父,新儒家,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溫和威權主義者(soft authoritarian)等等只不過是LKY目前所獲得的一些稱謂,他的影響力不會隨著他的逝世而離開,學界政界對他的研究與爭論也不會停止。不管是研究獨立殖民地發展史、東南亞區域經濟、威權政治、多元文化下的社會治理等等一系列話題,LKY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避不開的一個名字。
對了,上面提到那段短短的視頻是1980年LKY強硬地解決了新加坡航空的罷工事件後所做的演講。LKY身著捲起了袖子的白襯衣,揮舞著拳頭,怒目圓睜地說道:
Whoever govern Singapore must have that iron in him. Or give it up! This isn"t a game of cards. This is your life and mine, I"ve spent my whole life building this, as long as I"m in charge, nobody gonna knock it down.
LKY is the Bruce Lee of politics!
今天寫的遊戲之作,供大家一樂。
新史記·星洲李相國世家
李相國諱光耀,華夏苗裔,祖籍交州。曾祖沐文徙南洋,居星洲,以其善賈,家資頗殷。光耀少時,華夏式微,泰西英吉利竊據星洲,光耀祖雲龍以英吉利其強,使入英校。光耀天資過人,盡習英人道術。弱冠入英之劍橋太學,修禮法之科。
光耀貌甚偉,素有威儀,好任俠,每遇不平事則瞋目切齒。與英人辯禮法,義正詞嚴,英人奇之,相謂曰:「此客必據一方。」其於英之太學得涉德意志馬夫子克思公之學,深然之,曰:「馬公之學其精乎?亦可繩天下矣!然羅剎文王列寧公以馬公之學為禍世間,不亦李斯之於荀卿乎?」臧否聖人,其量至此。
後歸星洲,時星洲尚屬馬來國,星洲之驛吏苦馬來國久矣,奮起罷工,光耀為之請命,鄉人稱之。後以眾望舉孝廉,三遷為星洲令。星洲百姓多系華夏苗裔,與馬來本非一族,時星洲貧弱,馬來人益輕之。久之,嫌隙日深,星洲遂立國。後人論及此,皆曰:「非星洲立國,實馬來棄星洲也!」語意甚戚。
星洲人立伊薩為王,光耀拜相。時星洲歷倭亂未久,城池傾廢,坊市污濁 ,民有飢色 ,國無餘財,然光耀勸慰國人,內立法度,時天下皆廢肉刑,唯光耀力排眾議,民有小過即受敲扑,奉韓非之學以鎮其國,兼行墨家之道以慰其民;外恃馬六甲之天險,縱橫大國之間。未幾,幼有所養,老有所終,政通人和,富甲一方。會盟南洋諸國而為盟主,列強未敢小覷。
光耀果而有斷,不喜異見, 歷仕四君,乾綱獨斷。星洲野語曰:「乃知李國相,未識星洲王。」其亦自曰:「吾非相,乃攝也。」居相位三十有一載,傳門生吳公作棟。越十四載,吳公傳位顯龍。顯龍者,光耀嫡子也。
光耀雖遊學西洋,然不喜西人曲直朝政。用事時,異己盡墨,西人時有邸報妄議之,光耀直言駁斥,西人未敢應對。遂笑曰:「西人空逞口舌之利而內無智謀,吾若從之則為清談所誤也!」遂黜之。有非之者,謂其當世之王莽、董卓,光耀對曰:「蓋民主者,為民做主也,觀今天下為政者,為民做主孰勝於孤乎?」
光耀素善偽帝蔣氏經國,遣師戍夷洲,曰「星光營」。然其事天朝亦勤,文革十一年(1976),入貢京師,謁太祖,太祖甚嘉之,封獅城侯。光耀拜受封爵,氣定神閑,談吐自如,太祖奇之。是年太祖駕崩,天地哀慟,華承公繼大統,改元「凡是」。凡是三年(1978),鄧平王攝政,幸星洲,執其手曰:「四凶惑先帝,荼毒華夏,今天子聖明,剪除四凶,國運日昌,卿可外援。」光耀遂命星洲商賈營其業於姑蘇。宣帝市場二年(1993),為東道主,使欽差汪公道涵、偽朝特使辜公振甫會於星洲。自古漢賊不兩立,光耀能迴旋於兩岸之間而遊刃有餘,不亦有大略乎?
其暮年寢疾篤,時入醫監。某日傳其已薨,各國邸報爭相登載,未幾,證其謬傳也。光耀笑曰:「我言清流無智,以今日之事觀之,此言何如?」又曰:「孰不欲生乎?然孤年近九旬,世間憂樂已盡歷矣,若需卧榻而生,苟延殘喘,毋寧死矣!」聽著接壯其志。
景帝國夢四年(2015)二月戊戌,卒。舉國皆為垂涕。
盲琴師曰:百乘之國其無英雄乎?李相國不睦列寧王之聖教而深非西人之學,遊走兩岸之間而攝乎諸強之列,不奉國君之命而妻子持國之政。然其君師之,其民父之,鄧王待之以友道,蔣公視之若弟兄,何哉?其治星洲也,居者有其房,病者有其醫,老者有其養,學者有其教,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如是而已!其家天下者,實乃以天下為家乎,不亦仁乎?星洲實方五六十之國也,李公使足民、有勇、知方,又習其禮樂,由是觀之,李公勝子路、冉有遠矣。視天朝之康樂公、徐太尉之輩,其視百姓如草芥,則百姓視其如寇讎,真乃奸佞哉!百乘之國其無英雄乎?由是觀之,李相國真英雄也。然其後人可繼之乎?其亡而政息乎?猶未可知也。
轉一張經濟學人的圖片
可以說李光耀是十分務實且具有影響力的領袖。
去年3月29日,新加坡為李光耀舉行了國葬,當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但是新加坡幾乎全部市民都打著傘靜靜地守在靈柩車路過的街邊,就只為送李光耀最後一程,不禁讓人感慨好像新加坡版的「十里長街送總理」。
對於新加坡人來說,李光耀的許多理念、政策和價值觀已經融入到了新加坡的公共生活,更像一種「公共資產」。李光耀曾經說過「物質上的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而在今年1月份的國會辯論上,新加坡最大反對黨工人黨主席林瑞蓮就因想表達新加坡需要被打造成非凡的國家,不能只是看重物質而引用了李光耀的上述觀點。
正如李顯龍在紀念李光耀逝世一周年的講話中提到「現在內閣有新的團隊,以新的方式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但大家仍受到李先生的啟發,堅守他所捍衛的精神和價值觀,為新加坡建立更好的生活。」
「新加坡是不需要個人崇拜的,而李光耀本人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告訴世界說。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李光耀生前多次公開表示要拆掉他在歐思禮路38號故居,因為這棟百年老房雖外表依舊完好,但室內牆壁已有多處裂縫,對於修繕和裝修這棟房子所需的花費,他認為他的子女是無法承擔的。
其實新加坡為了杜絕貪污採取了以富養官的方法,公務員工資普遍都很高,2015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年收入高達170萬美元(約人民幣1100萬),遠超排名第二的奧巴馬40萬美元。即便兒子如此之高的收入,李光耀也不想把錢浪費在修繕房屋上。
此外,李光耀生前曾說,因為他家房子的緣故,導致房子周邊無法建造高樓大廈,因此這個路段的房價一直都不高,如果拆除他自己的房子,一定會帶動當地的房價。
在許振義看來,李光耀要求拆除他的住所正是務實的體現。他不介意自己有沒有在新加坡留下跟自己有關的東西,因為自1977年李光耀領導清河運動開始,如今的新加坡處處都留下了李光耀的痕迹。
這幾天回答這題後開始關注和看了其他知友的回答以及一些回答下面的評論,很有趣。
看到不少知友將自己利害關係闡明,如現在住新加坡或者曾經就讀工作等資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讓閱讀者能夠知道其觀點來源是道聽途說還是親身經歷。好吧,表露背景:答主屬於在新加坡的第四代,童年香港長大,高中大學六年在澳洲,於新、港、京等地工作過,目前於滬工作。
我還是保持不在此評價李光耀老先生,作為對老人的尊重。繼續說一下一些評論中的偏頗和邏輯思路誤區:
1。某知友的回答和評論中看到其對新加坡人的看法是心理扭曲、心裡陰暗、行為乖張,也說新加坡人打從心底就看不起中國人。當然,該知友說明曾在新加坡的大型企業工作多年以及經常要去新加坡開會,自己是CEO以下沒有人會碰他的位置,但是和新加坡人工作就覺得人家很囂張看不起人。看到該答案下面的評論有不少人在新加坡工作讀書居住的都說沒有感覺像這位知友受到的那種歧視。本人作為一位在不同國家社會居住工作和學習過的人來說,一個人如果在其他人沒有感覺到被歧視而自己感覺強烈的時候,應該首先檢討自己是否過於敏感,如果不是,那麼是否自己言行舉止令人不喜歡,所以引來這麼多歧視呢?另一方面,新加坡人因為精英理念(meritocracy)在生活、建設以及教育中根深蒂固,相處起來可能會覺得對於各種要求上都會比較嚴厲苛刻,這個其實不是歧視,只是一貫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教育環境造就的習慣性對事的反應而已,在新加坡也是這樣(新加坡人出了名很喜歡投訴的,因為覺得某些東西不符合要求或者做得不夠好),很要好的同事和朋友間在討論工作或者事情的時候都會據理力爭。是否精英,大家覺得都是以實際能力說了算。在新加坡公司裡面也很多公司政治,大家也各出奇謀,跟各大公司世界各地都一樣,新加坡人就特別陰暗乖張的說法可能不公道。
2。也看到不少覺得李光耀先生獨裁或者打壓反對黨的言論,或者說反對黨沒法在新加坡崛起。首先,新加坡政黨是否能執政,還是由公民一人一票投出來的,人民有最終決定權。如果反對黨的政綱,領導能力,誠信等等能夠有足夠力度來贏得選票的話,當然可以贏出。人民行動黨包攬了大部份新加坡的政治精英和人才,令到反對黨資源貧乏的說法其實也有問題,政治傾向應該不是工資多少來衡量的吧,如果這些精英想錢看才參政的話,新加坡執政黨只會吸引一群貪圖金錢自私自利的人。再說用誹謗罪告競選的反對黨員之舉,其實如果對方沒有說無根據的話,怎麼構成誹謗呢?如果執政黨亂說話,也可以受到其他黨派成員起訴。訂立的制度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反對黨執政黨都可以通過這些制度來公平的競爭。
3。有人覺得生活在新加坡說話都要小心,有點白色恐怖的感覺,沒有敢在地鐵說反國家的言論之類的。這種謠傳就等於在70-80年代初不少中國人以為香港遍地黃金,有些甚至想盡辦法偷渡到香港,後來才發現各種艱苦、各種不適應。新加坡人朋友間經常吐槽這個不好那個沒效率之類的,這被稱為「咖啡店對話」Kopitiam Talk,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其實,在公眾媒體上只要有足夠清晰的客觀論據,也可以指出政府或者執政黨問題所在。關鍵是「有足夠清晰的客觀論據」,不能也不應該憑空捏造,胡亂發言。因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亂說話當然有應得的報應懲罰。這樣大家才能理性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而不容易被情緒煽動。沒有民眾的監督質問,哪來前些年那些慈善機構的醜聞揭露呢?其中還包括國家腎臟基金會(NFK)!
4。還有就是不少人覺得新加坡是世襲的。其實政府是民選的,假設新加坡的執政黨推舉了像三胖或者少將類型的來說這是我們的總理人選,大部份投票者的選票投給那個黨呢?如果就算給面子贏了,真的幹不出成績,甚至髮型言論都被全世界拿來當小品笑,下一屆的投票還有戲嗎?所以這個說法邏輯不成立,因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已。還有,老先生後的吳國棟總理不應該被遺漏。再說,其子參政需要你情我願才行,如果老先生子孫都不願意參政,逼也沒有用。
5。還有人說因為李光耀批評過中國,所以就對他沒有好感。這個邏輯也是很有問題的,辛虧大部份國家和人都不會這樣看待事物。不然,因為對方說了自己親戚朋友不好或不對,所以我不喜歡他或者甚至視之為敵,這是很黑社會的邏輯,講義氣不論對錯,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對錯分明幫理不幫親才是對事實的尊重,才是真正幫助他人,隱瞞對錯幫親不幫理,其實是落井下石。對錯不分,人家說不對就討厭人家,這個只是純感情用事的言論觀點。
——————————這是上面看到一些知友的答案和評論後添加的以及下面原回答的分割線——————————
不邀自來。
本來不知道知呼上有「新加坡」和「李光耀」這兩個標籤,剛剛發現,也看到這個標題。
在此題中回答的各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李光耀的自傳,多少人看過他和媒體的對話?有多少人在新加坡居住(或居住過)?又有多少人是新加坡人?
在每一個時代,都有該時代的時局和限制,這些也要放在地域和國際形勢中一起參考。
他的一生,他的貢獻以及錯誤,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很公平的成績單。
在此,我只想提出:
他是新加坡人!一個處處為了新加坡安危和發展而奉獻一生的人。
那些認為他作為華人卻反華,或者說他曾經出言批評中國,甚至對台灣支持之類的,請放下你們對李光耀的YY和一廂情願:他因為長著一副華人的臉,因為是客家人,因為姓李,因為懂得說中文(他老人家是後來才學的),因為提出東方思想之類的說法,就把他當中國人(或者流著中華民族的血)看待的,請弄清楚以下幾個認同感層面的概念區別:
1.血緣認同
2.文化認同
3.國籍認同
1。血緣認同
血緣上無疑是流著中華兒女的血,不過我們將歷史和人類遷徙史再往前移,我們都是非洲的。只是按照血緣來看,難道英國移居美國和放逐澳洲的那些後裔也要效忠於英國?不能反對英國?
2。文化認同
文化雖然有同根的部份,但是歷史是過去,文明是不斷演變不斷發展的,李光耀以及大部份新加坡人都是幾代之前越洋前往南洋的華人後裔,和去舊金山新金山的人沒有太大的區別。新加坡的發展和歷史經歷,自然令到其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和政治及人生觀點,這些不能被忽視,也令到新加坡人跟「中國人」不一樣。同理,美國和澳洲的文化和英國的當然也不一樣。
3。國籍認同
這個更清晰,新加坡從英國殖民地開始,到1963年進入馬來亞聯邦,到1965年獨立建國,壓根和中國沒有土地上的關係。新加坡本來就是一個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坐飛機還要飛5個多小時呢!
基於上面三種認同層面,時下中國大陸對於新加坡的親暱感,在新加坡人眼中會覺得很奇怪的。李光耀在上面三個層面上都是絕對的新加坡人,他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新加坡謀福利,他判斷時勢也是從新加坡利益出發。
他批評中國兩句,叫他家小心中國,也是從新加坡的利益出發。很多中國大陸人士甚至學者居然覺得感情受到傷害了,這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我陶醉。當人家成功的時候,很容易不自覺地找些相關的因素把自己靠攏過去。就如之前的美國大使,就因為流著中華兒女的血,大家就特有親切感,這豈不是自欺欺人?
——————————————————分割線——————————————————
好像我沒有回答對於李光耀的評價,因為我覺得歷史將會是一個最好的見證,新加坡的將來會是在他奠定的機制下蓬勃還是萎縮。針對給評價的角度和方式,我個人有幾點看法,希望避免太大的對被評價者的錯誤理解:
1。不要將李光耀等同新加坡現狀。因為現實有種種變化和限制。要回到其當時所做決定的那個時代,他是否在他職位上履行了自己的責任或者更多。這些機制是否利益了新加坡作為國家以及新加坡人的民生。
2。不要試圖將李光耀從他的時代和地域抽出,硬生生移植到不同的時代或地域。所以什麼「如果他管個如中國這麼大的版圖,一樣落個一團糟」之類的說法跟說「如果我爸是富一代」一樣只是純YY。
3。不要試圖以自己的感情道德價值觀加插在被評論的人身上,只要看他的決定和當時的環境以及他所考量的因數。就像說「安排自己兒子接班,這是獨裁者必然會做的事情」這樣的評論就加插了個人判斷「安排兒子」(真的是他刻意安排的?)「獨裁者」(我們下的判斷標籤,如何從客觀角度判斷需要清楚)「必然」(這裡的必然邏輯關係需要有論證才行)等等的不必要的主觀思維干擾。
4。也不要因為某些個人,媒體,機構對李光耀做出了標籤性的描述就覺得那是值得信的或者因此把人家的看法當作自己的看法去評價。官方評價已經出來了:先賢
乙未年二月初四,獅城王薨,小喪賜謚,今上謂之「賢」,故有李賢王光耀之稱
http://weibo.com/2803301701/CaCA8lNZV?type=comment#_rnd1427524825153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
剛看到一篇文章,我很認同,就順手轉一下
陸子胥:國人錯看李光耀
國際時事騰訊新聞獨家稿件2015-03-19 02:54
在當代知名的外國政要中,李光耀算中國公眾最熟悉的一位,可同時也是官民兩道誤讀最深,爭議最大的國際領袖之一。
李光耀受到中國公眾廣泛關注,首先是因為他領導新加坡在冷戰時代一路走來的成功。他利用冷戰時代的微妙大國對局和地區局勢,小心翼翼又不失尊嚴地維護了小國新加坡的安全,又及時抓住1970年代後新一波產業與經貿爆炸性成長的浪潮,使新加坡從一個面積微小、資源匱乏的農業小島變成了世人稱羨的夢幻般花園國家。最主要的是,由於其主導的一黨長期執政的威權政治理念和管制嚴苛的強勢政治作風,新加坡成為1980年代後中國尋求發展的榜樣,因此所謂「新加坡模式」在中國學術界和媒體經常受到熱烈討論,不無官方背景呼之欲出的大力提倡者。當然,這也是引發國人爭議的第一個焦點。
作為冷戰時代的著名領導人,李光耀歷來以全球戰略論述著稱。他被稱為小國的世界領袖,小巨人等,他關於中國崛起的論述不僅是一種理論思考,更指導新加坡制定和修正有關外交和經貿政策,投資中國,使新加坡成為深度參與中國過去30年經貿轉變的國家,也由此為新加坡的經濟與產業升級轉型提供了新視野。他讚揚中國文化和潛力的話語,都會引發中國人對自己國家認知方面的共鳴,而他對中國成為大國和強國的種種負面前瞻,或因此支持美國在地區的存在,則成為中國公眾相當部分人群對其敵意與批評的靶子。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移民後代為主體的國家,雖然在種族與文化平等的政策下擁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日常生活中華語非常普及和常用。作為客家移民的後裔,李光耀與中國血緣及文化的聯繫,都能激發中國公眾對新加坡的友善和親近的感情,而他對新加坡主體性的話語,特別是,當其在兩岸問題上採取不忽略台灣的政策,則立即被中國公眾解讀為意在危害中國大陸利益的行為。
總之,中國公眾對李光耀的認知和觀感高度分裂與矛盾。這都是由於對他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誤讀的原因而造成。如果仔細回顧他親自擬定實施和幫助制定的有關政策,並聯繫他本人的論述,人們不難看到,李光耀的一生奮鬥和思考,其主導和支持的諸般政策,一切的一切,唯一的軸心和重心只是新加坡的利益。作為新加坡這一現代奇蹟般人造國家的締造者和監護者,他認識到其資源的匱乏,生存環境之危險,時代之機遇和變換,最後,是其承受失敗的底蘊的脆弱,為此,他殫精竭慮,關注世界與地區的風雲,以有限的資源在驚人的風雲變幻中把握國家政策的航船,他是在這種背景下思考新加坡的立國與治國之道,也以此制定和修訂對中國大陸及台海對岸的關係。離開這種新加坡主體的根本視角,無法理解其包括對華政策在內的一切思慮和作為。
因為有太多後殖民地區失敗的例子,李光耀及其同伴在與馬來人的聯邦計劃失敗後,被迫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而那時的新加坡是一個農業化和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嶼,其歷史上大英帝國時代的軍事作用於事無補,而且成為一種懷璧其罪似的危險誘因。針對其民情和國情,李光耀選擇了至今被一些人稱為獨裁和壓制的精英主導制度設計,運用殖民者遺產的現代法治和社會理念,結合大多數居民有強烈認同的儒家倫理和文化,李在一個主要風俗為大陸性的島嶼上採用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以這種上層制度設計來保護種族和文化的多樣性,並強力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新加坡模式並不具備普遍的適應性,它只是李光耀及其同僚對現實挑戰反應和摸索的產物,是新加坡獨特歷史和國情的一環。對於中國人來說,汲取新加坡成功的經驗,正如向其他各國的成功之處學習一樣,如果以模式套用來看待,未免邯鄲學步和刻舟求劍,因為中國的地緣、國情和時代環境,都與新加坡差異太大。
新加坡的騰飛和成功的最初背景是冷戰時代美蘇楚河漢界的爭霸,地處印度洋與太平洋要衝,而且面對印度支那美蘇代理人戰爭的前沿,新加坡選擇與美國結盟,這不僅是安全上最好的保險投資,而且也使得發展經濟有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98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李光耀將目光加速投向中國大陸,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機遇,他更意識到,隨著美俄勢力逐步撤出該地區,獲得經濟實力的中國必將逐步轉化為軍事和政治的強國,地處南中國海盡頭的新加坡與中國的干係只會愈加近密,對此不能不未雨綢繆,或採取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所以李光耀關注中國力量的崛起與成長,一面加大對中國的經貿交往力度,升級外交關係和人員往來,號召學習中文,但與此同時,卻在各種場合不斷提醒中國力量的潛在危險,推動與美國新的軍事和安全合作,以及在南海爭議中嚴格地恪守中立和緘默
。
在中國大陸的國家戰略政策方面,1990年代後差不多10年時間內,對台灣的反獨促統一直是優先的政策課題。作為華人國家,新加坡與兩岸均有深厚廣泛的血緣和文化聯繫,與海峽對岸保存有冷戰時期發展起來的軍事合作關係。新加坡軍隊在台灣島的訓練雖有地理上的必要性,但其中不言的潛台詞則是新加坡在遭遇軍事侵略的危險時,台島軍隊將很方便馳援和進行聯合作戰,這本是以大吃小的世界上不便明言的威懾。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建交很晚,但其中並未妨礙雙方經貿合作,兩國直到1990年才建交,是因為李光耀意識到,要更大力度參與中國的發展機遇,對兩岸的關係已必須升級以適應現實。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要放棄台北,只是一種重心的調整而已。所以,新加坡新領導人上台前會突訪台北,因此鬧成軒然大波。台灣在各種全球經濟排名中高居20位以內,其與新加坡的傳統關係,雖已沒有官方形式,但依然是李光耀遺產中很有活力的一部分,在兩岸之間保持微妙均衡,從而保持對兩岸事態的影響力,又不損害新加坡的超然,這是李光耀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因為他認為,這最符合新加坡的利益,也符合兩岸的利益。大陸公眾對此感到受傷其實是由於一種謬托知音和自作多情。
中國公眾中某些對李光耀及其政策理念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反感,基本原因都是沒有認識到李光耀所懷抱的這種新加坡優先的主體意識,也忽略了過去50年來新加坡雖然一路風光,而其掌舵者所面臨的無處不在的挑戰和危險。竭盡全力去確保新加坡的生存和成功,在其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後,還要保證不會因政策的失誤或外部威脅夭折,這是李光耀一代人念茲在茲的目標,也是其遺產中最核心的部分,理解了這一點,則中國公眾就會對李光耀涉及中國的言行持同情之理解,並不再有所謂背棄祖宗的指責。作為一個華人為主體的移民國家,中國人應該為新加坡的成功感到驕傲,對其獨特的處境和國家政策理念予以理解,並從中汲取發展中新良好合作的養料,畢竟,歸根結底,兩個有同樣血緣、語言與文化紐帶的社會,更容易在一個風雲變幻的世界上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礎和合作機會;即使存在分歧和爭吵,對於中國的未來地區利益和前景,新加坡的成功和保持繁榮是一個正面的地緣戰略資產。李光耀之後,這一切也沒有改變。
騰訊新聞特約評論員:陸子胥
要我個人回答的話就四個字:
華人之光
至於那些聲稱李光耀是反華先鋒民族敗類漢奸美帝走狗之類的某群體請勿評論
去一趟新加坡就知道他的厲害了 我只看結果 其他叨逼叨逼的 都是個人意淫
就知道會有很多人說新家坡是小國所以發展好小國多了去了
轉聯合早報的評論: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upplement/lky/feature/story20150323-460062
建國總理李光耀走了,新加坡正式進入沒有李光耀的時代。雖然早有準備,早有談論,這一天的到來,仍然舉國悲慟。
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勢,自古以來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國外交家基辛格評價,如果是以李光耀的例子來看,那顯然是英雄造時勢。
李光耀在1959年新加坡自治時擔任總理,直到1990年11月將棒子交給吳作棟,前後長達31年,是民主政治世界中在位最久的總理。隨後,他擔任內閣資政,直到2011年大選後,才從內閣引退。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李光耀在國內及海外,成為了新加坡的代名詞。他留下的政治遺產,難以悉數。
在眾多政治遺產之中,領導層的自我更新是突出的貢獻之一。李光耀及其第一代領導同僚積極培育接班人,讓政治領導層在有序的情況下更新,並確保政策的賡續性。早在1990年吳作棟擔任總理後,新加坡便平穩地步入後李光耀時代。目前,新加坡已是由第三代的李顯龍掌舵。因此,李光耀的離去,不會讓新加坡的政治領導層出現斷層的現象,也不會如美國已故政治學者亨廷頓所說的「人亡政息」。
正如李光耀在一次訪談中指出,他在1990年就交出大權,有問題的話早就發生了。此外,新加坡非常謹慎挑選領導班子,因此他的治國基本理念將繼續是新加坡發展的基石。
李光耀的治國理念,並沒有遵循任何教條,而是通過實踐而來。新加坡是在新馬合併後又分家的特殊情況下,取得獨立。在艱難的大環境下,李光耀推行務實的政策,以確保脆弱的島國,能夠生存與發展。新馬分家使新加坡失去了傳統的經濟腹地,而英國決定撤出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加劇新加坡獨立初期的失業問題。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轉以全球為經濟腹地,積極吸引外資,解決就業問題。新加坡頒布嚴厲的《工業關係法令》,並建立勞資政的共生關係,以確保工業安寧,從而使投資者放心。另一方面,李光耀也謹慎處理種族、宗教與語言的敏感問題,以維護政治的穩定。
在制度設計方面,李光耀致力於建設廉潔的政治與官僚體系,對貪污採取零容忍的立場。此外,他也推行唯才是用的制度,讓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幹,而不是靠膚色、財富或家庭背景取得社會地位與報酬。他採納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觀念,但擯棄西方放任式的民主及個人權利至上的思想。在社會價值觀方面,他傾向於社會大於個人的儒家傳統。與此同時,他也通過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將國人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政治安定及良好的社會秩序,成為新加坡的品牌。
有批評者將新加坡形容為「保姆之邦」,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受到政府的呵護。其實,這也反映了李光耀巨細靡遺的治國作風。從機場的建設到個人的行為,從語文及種族政策到國人的婚嫁及生育問題,都有李光耀的意志和身影。在建國初期,雖然經濟建設是頭等要事,但李光耀還是致力於將新加坡這塊土地培育成聞名遐邇的「花園城市」,並巧妙地使經濟發展與綠化城市結合在一起。他表示,在他推行的眾多計劃中,綠化計劃的成本收益最高。
李光耀也通過社會運動及嚴刑峻法,提高國人的素質,這包括清潔運動及禮貌運動等等。外國通訊員冷嘲熱諷他推行的社會運動,並語帶雙關形容新加坡為「罰款之邦」。但李光耀自信地說:「他們可以嘲笑我們,可我深信最後開懷大笑的會是我們。」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及多元文化的國家,同時又必須以全球為經濟腹地,因此李光耀在建國初期,便決定以英語為共同的工作語言。此外,他也堅信,每個族群必須學習他們的母語及文化。他的雙語雙文化政策,雖然無法讓所有的人感到滿意,但卻配合了新加坡的國情。這個政策,讓新加坡在經濟需要與文化穩定力量之間,找到平衡點。
在國際舞台上,李光耀運籌帷幄,否定了小國無外交的說法。實際上,新加坡今天在國際上享有的地位及影響力,遠超過其地域或國力。在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李光耀在大國之間穿梭自如,與它們建立不卑不亢的特殊關係,並贏得國際的尊重。他經常從戰略的高度,為大國分析時局,闡述各自的利害關係,從而為新加坡這個小國拓寬外交空間。
新加坡雖是小國,但李光耀這位小國領袖對時局的精闢分析,贏得許多大國領袖的認可,並將他的直率批評視為諍言。因此,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扮演的中轉站角色,不僅是在經濟層面,也表現在外交領域。
李光耀的國際觀,也是以務實為核心。對他而言,沒有人虧欠我們,要生存與發展,我們就必須對其他國家有價值。另一方面,小國要避免淪為附庸國,就不能依靠大國的恩賜,而是確保大國之間的勢力均衡。因此,他大力主張美國在本區域維持軍事力量,並認為這是區域穩定的基石。與此同時,他也積極鼓勵中國以和平的姿態崛起,在本區域扮演積極的角色。
當美國失去了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新加坡讓美軍使用它的軍事設施,以確保美國在本區域的軍事承擔。當中國在借鑒外國的經濟發展經驗時,新加坡推展了新中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從而提升兩國的雙邊關係。小國能夠在大國戰略競爭的夾縫中游刃自如,展現了李光耀敏銳的戰略思維。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年是新加坡獨立50周年,國人在享有安全、富足與尊嚴的情況下,昂首邁入建國的另一階段,這與國人在獨立初期的忐忑不安,形成強烈的對比。新加坡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從第三世界晉陞為第一世界,李光耀居功至偉。對李光耀個人而言,他走完了一個充實又意義非凡的人生。對新加坡而言,他留下的政治遺產,彌足珍貴。新的一代將在他奠定的基礎上,承先啟後,再創輝煌。
李光耀是當之無愧的建國之父,其功績將為後人銘記並久遠傳誦。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upplement/lky/feature/story20150323-460062#sthash.U8wPisep.dpuf作為一個長者,他總有一些人生經驗。
但他也是政治造神運動中的一分子,當然許多政績結合到道德層面,就成了某種精神領袖。看他自己的描述,倒還冷靜。我覺得他是一個優秀的國際政治講師。
政治課很難上,一些政治學學者滿嘴都是名詞,卻書獃子氣十足,實操太差。而政治家有的水平很高,但也需要高水準的聽眾,否則的話不在一個層面對話,雞同鴨講,只好開始談哲學問題。另一種是水平本來不高,講的也是大家都聽得明白的話,但聽來聽去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政客的伎倆稍放鬆就露餡了。還有的是能做不會說,做的很靈活,一張嘴沒轍。人們最需要的是一種水平很高,但又用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來講國際政治。這政治家中,能有這個水準的,李光耀算一個。
有人戲言,中國政治課水平最高的是北京的哥,這背後當然是「地命海心」的揶揄,其實從國家層面來看,李光耀也算是「地命海心」的3.0版本,作為尼克松當年《領袖們》一書中列舉的政治領袖,他是為數不多活到21世紀的政壇領袖,他的才能和視野遠遠不止一個新加坡的舞台,而他老人家最大的優點,就是語言清晰,他的國際政治課深入淺出,一針見血,是國際政治少見的明白人,可謂良師。
最明顯的是其人物傳記。像毛這樣熟讀歷史的人當然不會傻到自己去給自己歷史定位,他惜字如金,不留日記、不留檔案,連中央搞一些會議的錄音都讓他不悅。西方政治家的自傳或回憶錄又總是充滿了濃濃的人生雞湯,看著像宗教故事書,當勵志圖書溫暖心靈足矣,但了解大國政治還少了點什麼。如朴姐這本《絕望鍛煉了我》
比如他看中國,有人希望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走西方傳統的民主,有人覺得中國的中產階級興旺起來後,政治風氣會逐步變化。李光耀不這麼看,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說最關鍵的是「傳統」,「五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只要中央政權是強大的,這個國家就安全,只要中央虛弱了,國家就紊亂」「一人一票如果會造成中央的虛弱,那麼中國人絕對不會嘗試。」他認為中國不會實現一人一票,要實現也就是在縣鄉,最多到省一級,這話說的好不好聽是一回事,但現實如此是另一回事。
他的政治哲學總結下很有意思:「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是在小的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間穿梭。這話聽上去好沒有激情,但細細品一品,和紅遍左右兩營的切格瓦拉那句「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是一個意思。
李老先生誨人不倦,尤其點評各國未來的走向,基本是一路黑到底,不拍馬屁也不趕潮流,在他眼裡,政治這事沒什麼情懷、夢想,就是一個問題出現,解決一個問題,如果三體世界來臨,他必然是執劍人的角色。
而且,他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天朝開國之初,「老朋友」的稱呼像大熊貓一樣,稍微有點交情,就送了出去。南來的北往的,有的是找上門來的要主持公道的,像西哈努克、胡志明、金日成等,有的是人家順口說了句恭維的話,當時需要個捧哏的,就有了「老朋友」的稱謂,像施密特、葉利欽、日本的若干位前首相等,有的是他們不想要,但咱們需要也給了,像老布希、小布希、薩馬蘭奇、安南等。還有是咱們也不認為是,對方也不認為是,但卻被寫進黨史文集中的,如那個著名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毛老先生一句話,就給關係定了位,傲嬌到無以復加,我能想起的,也只有魯迅給別人定位流傳千古的。
這麼多年,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越來越少,有的是咱們闊了,人家有點不好意思攀這個親,像阿爾及利亞、坦尚尼亞的兄弟;有的是沒有了共同的階級基礎,朋友之交淡如水,漸行漸遠,像古巴、越南。有的是互看不上,各自羨慕嫉妒恨的記憶揮之不去,像朝鮮。總之,就像《紅樓夢》里劉姥姥和金陵王家,本來是結的親家,想凝結一下裙帶關係。結果混在一個世界裡,一個沉淪了,一個出息了,這老朋友總得有新聯繫,要不散就散了
還依然有老朋友稱呼的,並這麼多年維持下來的常來常往,過年過節串一串親戚的,得有個條件,一,撐得起個「老」字,既然是老朋友,要是沒有上幾代先輩就凝結好的友誼,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二,配得上個「朋友」,就得持續有相互聯繫的事由和共同話題。這其中,有兩位老先生當之無愧。
他們都見證了天朝從開國到現在的每一任最高領導人,他們都來往於國家之家,政治影響力始終保持,他們都會發表合時宜又不拍馬屁的言論,保持風度又維持溫度,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長者,他們把自己的一點人生經驗都寫進了自己的書中。
一位是美帝的基辛格博士,一位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
目前,在中國政壇都沒有五朝元老。觀察天朝的方式,前人說前人的事,今人拍今上的馬屁,本是常態。但有「老朋友」李光耀的觀察,來看天朝這麼多年的變遷,是另一個角度。
好比曹雪芹寫《紅樓夢》,從自己家族的角度寫起,他已知家族敗落的結局,所以用筆總不免草蛇灰線,暗埋伏筆。寫榮華時烈火烹油之餘也要留點讖語,元春省親大喜事,前面接著的就是秦可卿、秦鍾姐弟二人的死亡;寫大觀園花紅柳綠別有洞天,接著的就是王熙鳳、寶玉叔嫂二人遭暗算,瘋魔不成活。
倒是其中劉姥姥作為一個見證者,沒有作者這麼多的感慨。許許多多的物是人非,從劉姥姥的眼中來看,也不過是人間日常景象,老人家來去自如。但要真要聊寧榮二府的變遷史,這二府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怕都沒有她老人家能說的通透。這就是長者的魅力。
李光耀在1976年見到了毛澤東,「我只是在毛的事業的末期見到他,不是在他的頂峰時期」,這個時候的毛已經油盡燈枯,他說「只看到了一個傳奇人物的影子」,一位女士先將他帶有湖南口音的話解釋給一個通譯員聽,再由通譯員翻譯成英語,整個會面局促費力。李光耀認為,如果毛活著,將必然會繼續走蘇聯的路子。
鄧小平是李光耀欣賞的,他們見過許多次,李光耀眼中鄧是印象最深刻的國際領導人,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實際,鄧見到了新加坡的巨大發展,馬上向新加坡虛心學習,不明白怎麼干,就一點一點學,先從引進外資開始。完全沒有老大帝國的包袱。這一方面是因為鄧有著堅強的意志,認準的事情不會妥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鄧在當時的天朝,是經歷過長征的最高領導人,資歷上超過所有的懷疑者,強者哲學可以貫徹到底。
李光耀對老大帝國是藏著100個小心,知道鄧先生愛吐痰,專門準備了一個高檔痰盂,結果鄧先生一口都沒吐,可見,鄧先生也知道李光耀正在國內用酷法來治理吐痰,互相尊重了彼此。
江三代給李光耀的印象是「熱情、友好」。他更像一個西方的政治領導人,會抓住李光耀的胳膊問「你認為美國人對我怎麼看」,會大聲唱義大利歌曲《我的太陽》。
江先生是個爽快人,聊得興起,嫌翻譯麻煩,直接說,乾脆你說英語,我聽得懂,我說漢語,你也聽得懂。兩人用另類雙語溝通起來。
在李光耀來算,胡四代算小兄弟,兒侄輩。不免對老人家有點沉著、謹慎,和江三代恰恰相反,胡不張揚,記憶力很強,溫和、慈祥。這基本上都是實在沒夸人的話時蹦出來的詞,看得出兩位沒有什麼交情,他都覺得胡在他面前有些拘謹。
對習大大,李光耀的評價很有趣,「莊重」,大概是有大國之風的意思,李光耀覺得這種莊重是生活的磨練,是今上1969年到農村生活這麼多年,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念頭,他說習是個心胸寬廣的人,他甚至將今上類比為納爾遜.曼德拉一級的人物,話里話外都是捧哏的話。
觀察完了領導人,對中國未來將向何處去,李光耀的思路是回頭去看中國的傳統。這個思路很有趣,我們觀察一個政策,嘗嘗看決策者、看民意,看時代背景,卻很少跳出來看這個政策是如何而來,從這個角度去看,天朝的模樣會是怎樣呢?
有沒播的,請移駕到微信公號:深夜座談會(lietome-bang)看全文
未完待續,有贊再更新。模擬下李老先生如果出席中國兩會,該如何回答記者提問。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新加坡的年輕人大可以把李公光耀罵作獨夫民賊,但是最好還是不要忘了,是誰領導他們的先輩,把一個內憂外患的夾縫小國,變成一個有很大的成功率實現社會轉型的超一流發達國家的。如果新加坡的下一代能夠走出李光耀的陰影,讓新加坡更上一層樓的話,李公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吧。他按照他的方式守護了這個國家幾十年,能做的都做了,是時候交給新一代人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無論是在民眾口中從太陽變成殭屍臘肉,還是從「shopping你好」變成「你好糊塗」,都不過是期望能有一個人包辦一切罷了。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偉人也不例外。做好這一代人能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後人吧。
----------------------------------------------------------------------------經各位指出,新加坡獨立時沒有那麼不堪。是我弄錯了。不過說是個內憂外患的小國,應該沒問題吧?
我覺得李光耀是被過高評價的政治家。 由於政治宣傳的需要,新加坡人民取得的成就, 被過多地歸功到他以及他的黨身上。 而由於國內環境的因素,國人似乎也比較受這類說法的影響。
其實 , 李光耀的事業高峰期, 是在60-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崛起的時候。 當時亞洲這四個政府得國不正 ,所以都要依靠經濟增長來標榜政權的合法性。 朴正熙是政變上台的, 蔣經國是繼承其父的權位, 港英政府根本就是異國殖民政權, 李光耀的政權的民主程度也非常可疑。 同時, 由於已經是要重視民意的時代,所以對於專制政權最容易被詬病的腐敗問題 ,他們也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很多措施。 港英政府和李光耀政府都力求廉政, 而朴正熙和小蔣至少也做到了個人清廉。 從這裡看李光耀並不特別。只不過後來朴正熙被刺殺,小蔣也去世了,港英政權被趕走了, 而李光耀憑藉他家的長壽基因活到91歲,成為這個強人時代的活化石。
而從國家的發展上看, 如果不是僅僅考慮新加坡,而是放眼整個東亞, 就會發現當時這幾個國家的經濟崛起,不能說是哪個強人的特別功勞,不然的話,豈不是上天有眼,在這幾個國家都同時降生下一個又廉潔又勤政的獨裁者? 其實,因為當時歐美日的產業轉移,正好適合東亞這些極其勤儉又有商業傳統的民族, 而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和人口儲備地處於自我封閉狀態,所以當時世界上所有這些幾個有著東亞儒家文明傳統的國家, 除了越南內部打成一團, 中國和朝鮮在走另一條路,豈不是都在實現經濟騰飛么?而且,這些國家政府採取的發展措施,其實大同小異,說明情勢比人強,在那個時代,有理智的政府大概都會這麼做。
到了80年代中國這個成本窪地開始發揮作用以後, 這些國家陸續被迫轉型,有的轉得好有的不好,但是不管怎麼樣,和60-80年代那種經濟一路奔騰的形勢還是不能比,何況還有中國這個迅速膨脹的巨獸在一旁比較。 多數人都是感性的,不可能全面分析,所以現在這些國家的不少人都有今不如昔之感,對80年代後的領導人各種看不慣。這樣,韓國人因為對朴正熙的懷念而選舉了朴槿惠當總統, 台灣人現在說起小蔣總統還是覺得他是最好的領導, 香港人之所以遷怒大陸遊客,也是懷念80年代之前那個在港督統治下比大陸遠遠先進的時代。比較起來,由於李光耀的長壽和李顯龍的成功繼位, 這位碩果僅存的老一輩領導人,在這些後來在民主制度下只能走馬燈式上下台的其他領導人襯托下,更顯得德高望重了。
其次, 新加坡這個國家雖然是到了1965年才成立的, 但是其實他們秉承的是華人幾百年來的生存策略,只不過在新的形勢下作了一些改進。 所以他們的發展策略有其必然性,並不能歸根於李光耀的高瞻遠矚。
自從西方殖民者來到東南亞(特指馬來和印尼群島)以來,最大的問題是由於當地土著的文明發展程度比較低,而且作為本地人天生不可靠,所以必須利用同樣是外來的華人來做為輔助統治。 華人成為西方人建立的城市(馬尼拉、巴達維亞)里的中間商、工匠、麵包師。1603年23 000名華人在馬尼拉 慘遭屠殺後, 「這個城市本身已陷人困境,因為沒有華人,就沒有吃的,也沒有穿的」。 歐洲人從此深深地懂得,沒有中國人,他們的城市就不可能建立起來,他們的貿易就不可能維持下去,連生活必需品也無法保障。 華人最大的優點,他們不但勤勞,而且對政治權力沒有興趣。 歐洲人評價說 :「華人也象猶太人一樣,他們蹲縮在東南亞人膝蓋下面,但奪取他們的財富,然後把這些財富寄回中國」。 因此,如果把東南亞的殖民地看出一個生態系統的話, 不同民族就分別佔據了不同的生態位。 歐洲人當然是佔據了食物鏈的頂端, 而華人由於具有古老的文明傳統,善於經商和工藝,又是對政治地位無所追求的外來人,所以成為對殖民者很有用處的中間階層。當地有常言說,華人只要有奶可擠,看來不會介意牛屬誰所有。(關於這一點,和印度人在英屬非洲殖民地的作用是一樣的)。
特別是新加坡的前身海峽殖民地, 從1825年由萊佛士創立以來,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就成為為東南亞全境的一個巨大貿易中心,東南亞、印度、歐洲、中國的貨品都要通過這裡流轉, 而這裡面華人一直都是最大的種族集團。 (二戰時日本入侵東南亞, 除了美國的菲律賓以外, 東南亞唯一的大仗就是15天的新加坡圍城,面積廣大的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反而不費吹灰之力,新加坡的重要可見一斑)。
所以新加坡獨立後, 這個帝國貿易樞紐失去了軀體,原來依靠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產品都不再通過它來加工和中轉。但是,沒有資源,新加坡仍然擁有英帝國在這裡統治200年的精華----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豐富的行政和商業經驗,以及英國式法律。 作為海峽華人, 他們謀生的本能就是為西方國家提供專業服務, 輔助他們開發東南亞的富源。 英國人撤走了, 出於本能, 新加坡政府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到各個發達國家招商。 他們從以色列得到啟發, 逾越抵制自己的鄰國,直接同歐美進行貿易 ,吸引它們的製造商到新加坡來進行生產,然後把產品輸往發達國家。為了這個目的,李光耀說「我們必須培訓人民,使他們有能力提供具有第一世界水準的服務,協助人民改掉第三世界國家的習性。」所以新加坡努力證明新加坡工人的素質跟得上跨國公司的要求, 同時通過對城市環境的建設和當地人日常行為的約束,工作語言的訓練(就是新加坡著名的幾點: 花園城市的建設、日常衛生的嚴格管理、英語教育的推行),其背後的統一目的,就是使得第一世界的人在當地也可以過得愜意,因此願意在這裡投資和生活。 不過, 提供這樣的服務,其實不正是海峽華人多年來的拿手好戲么? 他們只不過是在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里保持了同樣的生態位。 以前這個生態系統是英荷殖民地,而如今則是全球網路,他們致力於充當的,還是那個恭敬的專業的中間服務者的生態位,「 只要有奶可擠,看來不會介意牛屬誰所有」,當然了, 也就是李光耀所謂的實用主義。
所以新加坡的崛起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傳統因素,有幾分要歸功於李光耀或他的黨的努力 ,有幾分要歸功於時代、新加坡的自然優勢、新加坡人民的勤奮能幹,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
另一個討論角度是, 為什麼李光耀的神話在我國特別有影響?
這其實是因為改革開放後中國需要找到發展的榜樣,最佳的選擇肯定就是亞洲這幾個國家。 但是, 這種榜樣的尋找是帶著隱藏的目的的。 當初清廷考慮立憲,其隱藏的目的是保持君權,所以一開始就決定學習德國和日本的憲法,因為這兩個國家對君權比較沒有限制。 而80年代我國是為了在假定保持現有體制的情況下找經濟發展的榜樣, 而經濟榜樣中日本已經有美國式憲法了, 香港這種殖民地沒什麼可學的, 韓國和台灣是意識形態的敵人,所以只有新加坡作為榜樣了。 另外, 李光耀也意識到他的言論對其他國家的價值 ,和另一位機靈的老頭基辛格一樣,經常在指點各國的評述中對中國體制似貶實褒, 所以很榮幸地經常被國內報紙引用。
現在李光耀去世了, 大家都在總結他的遺產。我不禮貌地來總結一下他留下的債務吧。
最近讀本?霍洛維茨的《創業維艱The hard thing on hard things》里學到了一個新概念「管理債務」。德?坎寧安是第一個設計維基百科的電腦程序員,他提出來了「技術債務」的概念(你也許可以通寫快捷代碼或不潔代碼的方式節省時間,但最終還是要把時間還回去,還有利息。通常這種交換很公平,但如果你沒有把這種交換記在腦子裡,你就會遇到大麻煩) .本提出了個平行概念「管理債務」。和技術債務一樣,當你犧牲掉代價高昂的長期利益、做出權宜的短期管理決定之時,就會發生管理債務。和技術債務一樣,交換有時很有道理,但很多時候又沒有道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引發了管理債務卻並不負責,那你最終就會落得管理失敗的下場。
類似的,在李光耀留下的遺傳中, 我覺得負面的部分,可以稱之為他的「管理債務」,就是他為了經濟的發展, 犧牲掉代價高昂的長期利益、做出權宜的短期管理決定。這些都需要新加坡人在將來做出努力彌補。
首先就是文化方面的管理債務。在當時為西方國家提供可靠的工人和管理者,加強英語教育, 這肯定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應當由政府來一刀切。 立國之初,除了10%的海峽土生華人,其實更多的是講家鄉語言的新來的華人,這從某個角度看, 也可以認為是很好的文化資源。 但是李光耀政府實行了徹底的英語化教育(包括著名的對南洋大學的壓制),實際上切斷了新加坡的中華之根。到了中國開始發展時, 李光耀又開始提倡華語,但根斷掉了,就沒法接起來了。文化不僅僅是一些日常用語,不是你想做哪國的生意就可以學得到。
舉個例子, 雖然改革之初鄧對新加坡期望很大, 但其實在中國的經濟崛起過程中, 新加坡起的作用,遠遠弱於台商和港商,《李光耀回憶錄》里津津樂道的蘇州工業區,現在那邊已經都是台資企業了。 這裡除了產業結構,還有一個原因, 新加坡人由於英語教育,對於中國的理解遠遠弱於台灣人和香港人。
個人也是這樣。有個調查(其實也感受得到), 跨國企業有那麼二十年傾向於使用境外的華人來做中國公司的高級管理, 但台灣人和香港人有不少都發展得很好, 但新加坡人卻乏善可陳。 原因是因為台灣人和香港人都有一定的中國教育, 所以對中國比較容易產生理解, 而新加坡人對中國環境非常陌生, 除了長著華人面孔和會一些中文口語外,其實和歐美人沒什麼差別,那自然就沒有職業優勢了。
李光耀只是覺得在70年代熟練掌握英語對於職業發展更重要, 在回憶錄中嘲笑南洋大學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哪裡會想到有一天中文和對中國的理解有可能成為更重要的競爭優勢呢?所以高度自信的政府實行的實用主義,就是只能看到短期的好處 ,而沒法適應變化莫測的高度不確定的未來。
另一個是政治方面的管理債務。新加坡的政治體制,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是有用的。 但是在80-90年代其他國家都在改變的同時, 李光耀卻不僅極力保持他的黨的位置,甚至還讓李顯龍來接班。 這其實是他最大的敗筆。 作為國父級的人物,何必如此? 往好里說, 李顯龍確實個人素質不錯,但就是為了瓜田李下也不該接班。 李光耀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為不相信別人, 有根深蒂固的精英主義情緒。在他的回憶錄, 多次提到了他的學習成績,他太太的,兒子的,兒媳的。 學霸一家統治的國家可真可怕呀。
但是這種憑藉學歷的精英主義的體制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長遠來說,每個政權都必須通過民意來證明合法性。體制維持越久, 將來改變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也是不證自明的。
總的來說, 李光耀由於壽命太久,又一直發揮政治影響力, 所以我們往往會忽視到,他其實是二戰之前就奠定價值觀的化石級人物。 在他的少年,他上的學校的課程大綱,是為應付在英帝國各地舉行的劍橋文憑考試而制訂的。( 多年後他遇見來自加勒比海或太平洋偏遠島嶼共和聯邦領袖時,發現他們也用同一課本,接受同樣的訓練,而能夠同樣引述莎士比亞戲劇里詞藻華麗的段落。)英國的殖民地教育制度培育了干分之一最優秀的人來受英文教育,使他們成為精英分子,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校友網路。他們進類似的學校,讀過同樣的課本,有著某些共同的處世態度和性格。 他其實很單純,一生信奉的,只不過就是他的祖父從英國高級船員那裡學到的:講求秩序、實力和效率。新加坡是經濟好點的朝鮮???天下之大真是啥都有啊,,,。。。
李光耀的著作很多,也有很多資料評價他的所作所為,我就不在這裡重複那些wiki, google上面可以搜到的東西了。我就講幾個自己的感受。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非民主體制。你可以覺得這是讚美,或者諷刺,但這正是老李達到的成就之一。你可以說這是個小地方,但地方小未必就好管理。有點公司經營或者生活閱歷的人都知道,很多時候小地方,小組織反而難搞。更不用說這個地方沒有一點資源,處於赤道,氣候極不適合居住,水都要靠進口,等等。
新加坡跟中國兩個國家,但儒家文化保持的不錯。比如估計孝道,估計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相近等等。李是個有點奇怪的複合體,他出身梅山,但受到完全西化的教育,因此在坡強行推行英語並基本取得成功。可同時他也醉心於傳統的儒家文化,希望坡不要全盤西化。李可能和清末那批洋務派有點像,有些崇高的強國理想,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同時也不會放棄自認為最重要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不同的是洋務派失敗了,李在坡成功了。
所以你會發現坡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混合體。西方的一些東西,比如議會制度,嚴明法律,契約精神等在坡得到很好的貫徹,同時這裡也保留了很多華人的文化傳統。
當然坡也被人詬病缺乏民主,李家遮天,政府無情等等,這些需要另外再細細討論。但我認為有一點基本沒有異議,即李帶領的人民行動黨政府是全世界最有效率,最有智慧含量的政府之一,如果你有機會在世界各國都呆上一段時間,就會明白我說的這段話。很多時候,執政者及其政策對國家的影響力都被神話了。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想想馬六甲因河口淤塞衰落前,在印度洋貿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主體民族是勤勞聰明的華人,又有英國殖民者苦心經營百年留下的完善管理制度和基礎設施。雖然土地狹小沒有石油橡膠什麼的,在人均GDP方面當個小康之國也沒啥問題。
還有天朝,我承認TG很偉大,但幾十年來的成果更要歸功於天朝人民努力奮鬥,TG的早期領導人們也很清楚地知道天朝理應成為大國強國。太祖怎麼說的?「你有那麼多人,你有那麼一塊大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球籍!」
……而就算晚清、民國那樣的衰弱期,天朝在世界上仍然是無法被忽視的重要國家。
至於美國,76人那批開國元勛雖然定下了基本調子,但他們當時可沒打算把美國建立成一個集權國家、一個強國、更想不到工業化吧。後來美國的成長過程又是靠著哪些大神總統呢?
幾年前曾經有過一次面試,桌子對面的馬來西亞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
那時候年輕氣盛,我是這麼回答的:
「過去三十年東亞發展最快的城市應該算是深圳,但我連一個深圳市委書記的名字都背不出來。
我也不認為把任何一個深圳市委書記調到寧夏當領導,就能在寧夏複製深圳的成功。」
當然,我面試沒有過。李光耀總理是一個很坦誠的獨裁者,從別人的書里我們得到的都是勵志故事,他的書里是殘酷的真相。
推薦閱讀:
※政治正確和言論自由的一線之隔在何處?
※為何 ISIS 不隱忍到在背後金主的支持下,奪取政權後再露出兇相?
※英雄變惡龍這段話怎麼解讀?
※中國現在有哪些值得驕傲的方面?
※英國公投脫歐是不是民粹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