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滿清能統治人數幾百倍於己的漢人二百多年?
一直認為清朝是中國歷代中的異類,作為異族能統治中國二百多年,即使到了王朝末期,擁有相當大能量的漢族大員依然是維護這個異族王朝。
為何滿清能統治這個國家二百多年?而其他的少數民族做不到呢?
如果拋開民族矛盾,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我看來,這個話題可以轉化為滿清基層統治有哪些成功之處。不帶偏見的說,滿清基層統治在執行力和執行人員水平上都超過了晚期的大萌。究其原因,則是滿清在人員選拔、財政稅收上和大萌的不同帶來的。
總體而言,在缺乏通訊手段的古代,基層政府的管理水平可以簡要表示為管理人員人數和水平的綜合·/管理對象的總人數,當然,管理人員根據時代的不同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委託下的地方豪族。
大萌晚期的問題在於,由於人才選拔機制和稅制改革都出了問題,導致基層管理人員的人數和水平都出了大問題。其一,由於我萌晚期歧視吏員出身的人才,甚至歧視一切非進士出身的人才,我萌數量龐大的秀才和舉人階層視基層工作為畏途,寧可癱瘓在家也不去工作;其二,我萌的士紳優待為士人們癱瘓在家提供了經濟基礎,只要有個功名在身,家庭再有一些積累,完全可以不出仕,就是出仕也可以選擇教諭這種清貴職務,讀晚明幾大公子哥早年的詩文,很多中心思想都是這樣的——老哥科舉不中不要緊,趁此良辰美景,幫美人們修個車,生活還不是美滋滋;其三,由於里甲制崩壞,力役折銀,以及前文所說的科舉人才不願出仕幾個因素,很多地區基層事務長期落入幾個吏員家族的手中,近親交配的產物如何我不多說,而很多公共工程政府不承擔,地方大族也不願承擔(有那閑工夫還不如合夥把銀子分了),整個基層的動員和組織能力都墮落到了相當低能的程度。
但是到我大清入關後,時代就變了,首先在人才選拔上,相比大萌,大清的學歷歧視沒有那麼嚴重,選官的首要原則是滿族優先而非學歷優先,即使你從基層干起,要是會鑽營,拍好外派的滿老爺馬屁,那最後的結局也未必會差。而哪怕你是正統的進士出身,先不說最核心的幾個部門你競爭不過滿人進士,連貼身包衣都未必競爭得贏,一個不小心卷進中樞的敏感政治問題,這輩子就交代了,所以有清一代,自覺科舉無望,投身基層官場的人不少。其次,士人們癱瘓在家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保障都被大大削弱了,從清初開始,滿清高層就一直在收拾不聽話的士人,幾次大規模文字獄大大打擊了士人們的安全感,雍正的一體納糧則動搖了經濟基礎,這種情況下除了少數大族子弟還能悠閑度日,大部分人無論處於經濟還是安全考慮,都會盡量在政府內部謀個職務,這也催生了清代一個獨特職業——師爺,清代的師爺在基層政府運作中實際上替代的是明代基層政府的佐貳官,這在客觀上提高了政府基層管理的姿勢水平。此外,清初的幾大弊政讓人民苦不堪言,但也變相督促下面的各級政府提高了動員和組織能力。總而言之,清代基層管理人員數量和姿勢水平的提高也是問題的答案之一吧。
打了這麼多字,其實我最想說的只有七個字——趙老爺還是欠干!
PS: @溫體仁,閣老啊,大明那麼多秀才和舉人癱瘓在家不幹活,內閣就沒啥說法嗎?先說點別的。
假設我有一個女朋友。
異地戀,
從沒有見過面,
我們既不聯繫,
她不送我禮物,
我也不給她錢。
那麼,請問,
我真的有一個女朋友嗎?
(事實上我就是單身狗)
如果一個政府,
既不收稅,
也不征糧,
當然也不修路架橋,
那麼,這個政府真的存在么?
一般來講,兩個主體發生聯繫,男女朋友之間也罷,人民和政府之間也罷,大概有四種方式:
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而傳統中國,政府和老百姓的聯繫非常的弱。
弱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以稅收為例,清朝中葉以前,國家全年的財政收入在3000-4000萬兩之間。
而全國的GDP至少在10-20億兩規模。
也就是說,政府預算佔GDP只有2%-3左右。
作為對比,現在中國政府的預算,佔到了國家GDP的25-30%。
法國這種社會主義國家,甚至可以佔到50%。
反過來講稅收得少,政府提供的服務就少。
傳統中國,政府只提供幾個非常有限的公共服務:
國防、賑災、治水,再就是斷斷案子。
一個普通農民,如果不是運氣不好,可以一輩子不和政府打交道。
傳統中國農民的生活是很枯燥的。
絕大部分中國農民一輩子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
縣太爺就是他們見到的最大的官,至於皇帝是誰,那就是一個符號。
永不見面的異地戀,女朋友的顏值很重要麼?
那麼,皇帝是滿是漢很重要麼?
反正老百姓碰到的縣官、衙門的衙役、給地主收賬的狗腿子,都是漢人。
甚至,皇帝是不是日本人,都不重要。
抗日戰爭早期,淞滬會戰的時候,日本人的轟炸機夜間轟炸中國軍隊。
陳誠在回憶錄中記載,遍地都是小鏡子的反光,都是中國老百姓給日本轟炸機指點方向的。
管你國民黨共產黨還是滿洲皇帝,誰來不是種地納糧?日本人還給小優惠呢。不賣白不賣,對不對?
後來發現,真不對。
切勿用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去審視當時的華夷之辯。
現在所謂的國家,和當時所謂的國家,真不是一回事。
我來說一些相對非主流的內容。
第一,漢人,尤其是漢人老百姓,其實不太在乎是誰統治,只要政策好就可以了,有些高票答案說,滿清徹頭徹尾的投機主義,狗屁個民族政策,其實,都是很偏面的。
早期清兵入關,一路打到紫荊城,趕跑了李自成,其實北方地區理論上是無政府狀態的,就算有大順政權管理,也是一塌糊塗。清兵過來以後,其實最多也就是軍事上打跑了李自成,政治上,說到底,還是漢人治漢,以洪承疇為首的一幫投降的漢人加上本身就是關外的漢人組成的實際治理機構很快就運作起來,北方民生迅速走上了正軌。
第二,乾死南明的,也不是滿洲人,而是漢人自己。明朝是有陪都南京的,原則上,比南宋的情況好的多,可是,崇禎自殺殉國,太子沒有提前到南京,史可法愚忠,個人能力堪憂,東林黨和邊境軍閥各自搶奪冊立之功,活生生的自己玩死了自己。在北方落入滿清之手後,南明居然還打了幾次內戰,活活把自己作死。而且攻打南明的主力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南明邊境四大軍鎮的降軍,這裡面史可法真的有負他的名聲。(固若金湯的揚州這位史可法大英雄守了一天就跪了,真是可悲可笑,相比洪承疇困守關外孤城半年都能頂下來,要不是內奸出賣,還能頂的更久,兩者水平,高下立判。)
第三,漢人老百姓其實也沒這麼大的反抗精神,要不是後來搞出一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極端政策,與漢族傳統的儒家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差距太大,真的不會爆發太多的抵抗運動。朝鮮一直用崇禎年號用了兩百年,清朝剛剛定都北京的時候,朝鮮過來朝貢,都穿的是明朝的衣冠,明朝遺老看見了都潸然淚下。結果,二十多年以後,朝鮮朝貢團再來,居然有漢人問他們為什麼穿戲服來朝貢,甚是奇怪。可見,遺忘的速度之快。
題外話,朝鮮一直在訓練軍隊準備和南明一起兩面夾擊滿清,只要南明發起攻勢,朝鮮就奮起相應。可是年年盼王師,王師就不來,不僅王師不來,還節節敗退,真的是,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PS:我自己手打的,很多都是回憶,摻雜了各種各樣道聽途說的消息,要是有不同意見,友善的討論,OK?
題目本身的隱含義是有問題的。題目為「為何滿清能統治人數幾十倍於己的漢人二百多年?」,說明題主認為清代是滿人對漢人(且不說無視了其他文化人群)的統治。而其實漢族知識分子廣泛地參與到了清代的統治當中,所以清代的統治實際上還是皇權的、階層的而不是民族的。用樓勁先生在《北魏開國史探》中所說的,在中國歷史語境下,用統治者族屬來解釋問題,是有其局限性的,必須要認識到我國歷史上大量的王朝存在著「傳統帝國」和「異族政權」兩個概念,需要先對「傳統王朝」的一面進行必要考察,並且做了充分比較、衡量的基礎上,在考察「異族政權」的一面。這一規律不僅僅適用於清朝。
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來考慮,為什麼政府加上軍隊的人數那麼少卻可以統治一個國家的所有人?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需要解答。首先滿清不是現代意義的「少數民族」,恰恰相反現代少數族群是掙脫了八旗奴隸制之後,成為自由人才平等締結形成的(並根據利益最大化而選擇漢化,即認同華夏漢的國族——中華民族,這與維護個體群體的充分權利並不矛盾)。至於胡運二百年,道理很簡單,想想皮薩羅科爾特斯,為什麼征服墨西哥秘魯即知。
清代統治的是一盤散沙沒辦法組織起來的人,人再多,也是被分而治之,各個擊破。而華夏曆代由於皇權並沒有西伯利亞游牧漁獵的那種,把人身十百千戶控制、財產交給可汗分配的奴隸制,充滿了自下而上的自組織,如地權基礎上的三老制、宗族、鄉約等,所以根本無法想像那種直接面對八旗部族奴隸制壓迫、控制的局面。
滿清作為八旗的部族立場、民族壓迫政權,無論是對華夏漢人,還是對其他族群如蒙古、苗人(南方少數族群大多是漢人宗族),還是對八旗直接奴役的滿人底層平民,其奴役手段堪稱全面徹底、史無前例(所以很多滿人志士也跟著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大略為:
經濟奴役——數十屠城,遷海,閉關,禁火器,跑馬圈地,康乾持續饑荒,連防禦性的藤牌也禁止;
文明奴役——剃髮易服,禁結拜,割地賠款,百年文獄,四庫毀書,旗民隔離駐防;
政治奴役——投奴,禁跨省進香,軍機處,皇族內閣,二十人聚會殺,首崇酷刑;
社會分化——滅絕士大夫階層,留下偽儒(如弟子規、二十四孝等篡改,把儒家的君臣契約、革命權利,歪曲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單向奴役),以共同壓迫農民奴隸(後者一部分演化為洪門,幾經八旗破壞但最終由孫中山《致公堂重訂新章要義》激活,同時演化一部分逃亡南洋,發展晚明虛君思潮而建立了領先美國憲法十年的蘭芳共和國)。
用恢復中華、建立共和的偉大民族英雄在《民權初步序言》的話總結:
——「中國四萬萬之眾等於一盤散沙,此豈天生而然耶?實異族之專制有以致之也。在滿清之世,集會有禁,文字成獄,偶語棄市,是人民之集會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奪凈盡,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種族不至滅絕亦云幸矣,豈復能期其人心固結、群力發揚耶!」
而另一方面,如果要回答「為何明清易代」?從局部看,戰役勝敗都是兵家常事,但從整體看,即使南明還有翻盤可能。甲申悲劇從三個方面總結吧:
一,戰略層面。1.社會:士農分離,前有弘光聯虜平寇,後有李張余部數被排擠。2.政治:家天下,故孫可望野心未遂降清自亂,鄭成功受制名分進退失據,基層無兵財,難有機抗敵。3.軍事:退揚一誤,粵戰東不援西二誤,長江西不救東三誤,圍寧不攻四誤,入川受阻五誤,入緬六誤。
二,隱患層面。大明的民族政策或對外政策,出現嚴重失誤,收留養大被朝俄夾擊的絕境中的通古斯,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南明士大夫更搞「聯虜平寇」,等於西周申侯聯犬戎,漢魏內遷匈奴、西晉繼續內遷僱傭內戰、唐授安祿山兵權、宋兩次遠交近攻聯強滅弱反噬自己,歷代失誤齊發。明亡之悲且痛,在陸沉為奴,亦在決策之不甘。
三,權力層面。漢唐前期,靠都督、都護,外戰撻伐,犁庭掃穴,各自扭轉幾百年低谷,漢唐後期,靠州牧、藩鎮,在羌亂和安史之亂後再次崛起,吊打周邊胡戎,但宋皇室為保家天下,剝奪了漢唐後期的地方力量,兵權財權地方皆不能自主,故皇室一潰全國淪陷,明又因蒙元留下的胥吏等權力結構失衡,在這個問題上還沒來得及撥亂反正,又因類似緣故,地方無法形成機動抵抗的力量,故兩次淪亡。對比抗戰,因辛亥走出家天下,自下而上靠「三千縣之石礎」,做到年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繼甲申以下東亞病夫之殘軀,空前凝聚,血戰曠古懸殊之勁敵,最終一雪三百年國恥。
以上。
統治手段就是個屁,民族政策更是扯淡,一水的投機倒把嘴臉,把群眾當傻子,個人搞投機,被市場拋棄,國家搞投機,被歷史拋棄。政策的實行實際上是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沒有相互理解,相互磨合,沒有公平交易做後盾,再好的政策也是無用。
吐槽完畢,正文如下。
歷史是人口決定的,而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糧食產量決定的。如果玉米,紅薯和土豆早進入100-200年,恐怕滿族政治集團在努爾哈赤時代就被消滅了,而西伯利亞,搞不好就是中國人的了。(這些糧食作物,流通技術,氣候變化,傳統中國歷史所忽視的賬冊,表格,實際是對於歷史的走向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非人力的因素會比人力因素更能決定王朝的興衰。)
如果把中國的歷史看作是帝國指數(大一統指數)的變遷,找出市場,機構投資者,散戶的構成,對於歷史規律就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首先來介紹,帝國指數是大一統指數在帝國時代的表達,時間自秦漢開始,自1912年結束。
帝國指數的機構投資者:皇族(以愛新覺羅家族為代表的八旗),軍閥(以吳三桂為代表的軍事集團),前朝皇族(朱家的藩王們),門閥(張廷玉家族,李鴻章家族等等,曾國藩為首湘軍政治集團),學閥(朋黨集團,桐城學派,東林黨人),以及在路上的,軍事集團,血閥士大夫集團,門閥士族,學派。
散戶:小農以及低階層官吏,其傑出代表為,陳勝,劉邦,蕭何,朱元璋,我朝太祖等等。
市場:氣候,可耕地數量,人口數量,糧食產量,通貨產量,物流速度等等。
而皇權只是帝國指數的單一冠名權而已,價格絕對市場自由競爭,容易出現壟斷,至於為什麼自由競爭容易出現壟斷,嘿嘿,我也不知道,不過看著Intel以及更早的標準石油公司,你大概會認為我所言非虛,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都會去在機會出現時,權衡利弊以及各自的對於風險厭惡程度,去競爭帝國指數的冠名權。
帝國指數是由市場驅動的,在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吃完市場之後,如果市場還有剩餘,帝國指數走強,如果持平,指數呈現出振蕩狀態,如果不夠吃,指數進入下降通道,皇權會面臨喪失帝國指數的冠名權的風險,帝國指數有反饋性,指數看漲,皇權的維護性看漲,指數看跌,皇權就可能被更快的拋棄。而很多時候,朝臣們對於皇帝的期待,是希望皇帝陛下作為吉祥物出現的。翻開歷史就清楚這幫飽讀詩書的臣子們為何有這種想法,第一,明君可遇不可求,基本和買彩票的中獎的概率差不多,彩票這種智商稅,恐怕收不到這些朝堂上的權臣頭上;第二,明君在位的時候,朝臣們的日子往往苦不堪言,工作壓力大不說,搞不好待遇還差(洪武時代),考核嚴格(張居正時代)。從實際治理的角度來看,皇權對於天下的形勢,也很難有實際的作為,以朱重八之狠,尚且有殺不盡的,前仆後繼的貪官,更不要講深宮裡面長大的皇子皇孫們有能力制服貪腐問題。至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看上去,人事任免權在皇帝手裡,但現實是,朝臣們掌握著提名權,而且還有官員實際能力的解釋權,皇帝除了看臉度人,只能寄希望於臣下盡忠了,事實是,忠臣和明君一樣,都是買彩票一樣的概率。大多數的皇帝和朝臣們,都是打卡上班,混吃等死的態度,太平年間,就是由吉祥物式的皇族和得過且過的朝臣們組成的。皇權可不就成了冠名權。
問題轉化為,為什麼滿族人能夠把持帝國指數冠名權長達兩百餘年?我們先把滿族人這個去掉,首先來理解,為什麼明帝國之後,為什麼沒有出現南北朝時期或者唐末的分裂局面,而新形成的大一統能夠持久達200餘年。然後,我們來分析為什麼漢族不再去造反,不再去持續的造反以重新奪得這個大一統王朝的冠名權?
第一步,更新我們的眼光,跳出人事任免的政治鬥爭,轉向宏觀歷史市場,來分析為什麼明末的天下沒有重演分裂的局面。
第一,民族性玩家減少,有利於帝國指數回歸。明朝末年,和東漢末年以及唐朝末年是不一樣的,東漢末年是北方的多個民族大規模入侵的前夜,禍根自董卓引西涼武人入京便種下,此後各色胡人便一直和中原貴族們眉來眼去,以馬上的忠心換馬下的權謀,五胡亂華,南北方一共6個玩家,你方唱罷我登場,打完了外戰打內戰,打完了內戰搞宮廷政變。這些作為徹徹底底的打開了亂世的枷鎖。至於唐末則是已然入侵的多民族搏殺的戰場,玩家還是6個,沙陀,党項,契丹,女真,蒙古,漢族。市場的錢就那麼多,想要上市圈錢的公司比錢還多,遠遠超過了承受能力,怎麼夠分,於是帝國指數自打下滑後,就沒上來過。唐朝建國之前,民族性玩家就剩下突厥和漢族了,朱元璋的民族對手也就是蒙古人,而到了明末民族性的機構投資者就剩下了,漢族和滿族了,競爭不再激烈,無論歸了誰家,最後都是過升官發財日子的問題。第二個,大家都知道,一旦統一之後,市場會很大,人命會很貴,再打來打去,是不得人心的。有了這兩個認識,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統一是歷史趨勢,顧炎武講,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拆開國家和天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變相的告訴大家,明朝該滅亡就滅亡,根本不值得為了朱家亡天下。市場上玩家只有兩個,都盼望著統一,問題在於能統一之後,能持續多久?這是一個嚴肅的200+年的長治久安的問題。在歷史市場中,冠名權的維護者和挑戰者的博弈,機構投資者和散戶之間的相互博弈,他們的勝負決定了冠名權能持續多久。
天下初定,大清帝國IPO之後,各種機構投資者開始閃亮登場,八旗,綠營(前明造反軍隊以及國防軍),三藩,明朝故員集團,散戶就是大動亂中活下來的,剛剛分到土地的小農,小秀才,小地主等等。
我們先來分析局域性市場,第一個是,明朝末年災害之年之多,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到了清軍入關之後,氣候轉暖,而且持續的時間很長,於是收成好了,那為什麼要造反。第二個是可耕地數量的大幅度提高,大量的散戶就去了400毫米降水線地區搞開發,湖廣,雲貴,大西北。人人有地種,有收成,這個時候忽悠散戶大規模造反就難上加難;第三,外來作物的引入,玉米,紅薯以及土豆,雖然是補充作物,但是災荒來到的時候,這些補充作物恰恰是可以續命的粗糧,災民得以續命,則無需造反,市場就穩定了下來。下圖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降雨分布圖,注意陝西處在哪個地方?而外來作物,正是大規模的推廣於降水不多不少的地方。最容易出現造反的地方,被這些作物平定了。而且,新王朝開啟的時候,天下兵馬還未馬放南山,軍隊的戰鬥力還在,在這個時候造反,無疑是收益算是高,但是風險更高,而風險厭惡程度高的機構投資者是不會忽悠散戶鬧事的,反而會利用皇權去忽悠散戶為他們做事。誰會去選擇雖然高收益,但是風險更高的造反事業呢?大概只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吳三桂了,老頭61歲的時候,終於要做一件天下人都知道他要乾的事情了,造反。你看,滿清立國不到30年,某前明機構投資者要來競標冠名權了。多少機構和散戶會聽他忽悠呢?不多不少,就是他原先打下來的那一片。
初期,老吳同志就是一邊打仗,一邊寫信給自己的老部下。寫信忽悠那些機構,快來啊,我這裡要IPO啦,趕緊來入股啊,打仗就是證明自己的預期業績嘛,注意是預期,而不是實打實的分紅。我們來看看其他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的反應如何。說到三藩之亂,就不得不提提到的一個人物就是王輔臣,他在這場8年的戰爭中的表現就很值得玩味。王將軍是農民軍出身,後來跟著吳三桂剿匪(老部下),康熙12年,吳三桂起兵之時,他任陝西提督,鎮守西北,吳三桂給他寫信勸他一起造反,我們看到,這就是一個比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忽悠一個比較小的機構投資者嘛。王輔臣最開始的表現是,把吳三桂的書信直接轉發給了康熙,皇帝看完之後,派了一個和他關係不好的莫洛去做他的上司,叫做陝西經略,可節制關中軍馬。康熙13年,王輔臣殺了和他關係不好的莫洛,在漢中起兵,然後向西去攻打甘肅去了,需要指出的是吳三桂的戰場集中在東線兩湖一帶,然後不到一年半,王輔臣平涼戰敗後,就被康熙招安了,最後說是畏罪自殺而亡。而平定陝西的,是誰呢?一個前明降將(小機構投資者)張勇,他一邊打,一邊推薦了自己手下的小散戶趙良棟和王進寶。趙良棟,1621年出生,1645年從軍,加入的是清軍。王進寶,曾任職於張勇麾下,順治年間成為中層領導。為什麼這幫綠營不合起來,跟著三桂直奔北京IPO呢?這幫順治年間才入伍的將軍們,正處於滿清的招牌下事業的上升期,為什麼要跟著一個61歲的老頭造反,成功了還是做將軍,失敗了是滅門,這種散戶和機構,你用預期的收益忽悠他,風險還特別大,愛新覺羅家不但分紅分地分奴才,而且其帝國指數在初期是看漲行情,以後會分更多的土地和奴才,傻子才會跟著吳三桂這時候做空市場。事實上,陝西的戰爭一共就持續了不到兩年,拋去練兵,調兵,僵持,勸降亂七八糟的,倒是有很高的概率是這幫人給皇帝打了一場表演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三藩之亂,搞了不到4年後,大家看清楚形勢之後,所有的機構投資者都堅決的站在了皇權的一邊,吳三桂一死,其部將迅速的就投降了。然而,局域性的市場因素,在康熙末年,已經無法再為帝國指數貢獻多少紅利了,如果不出現新的市場資源,帝國指數就維持不下去了,這個就是大一統王朝的百年魔咒。(無論誰混,第一個百年都是充話費送的,後面的日子,就是且行且珍惜了。)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張居正變法改革,按畝征銀,使得大明正式的成為了白銀帝國,而明末市面的白銀受到海運以及錯誤的經濟政策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導致通貨緊縮,生產蕭條,物價飛漲,勞動力大幅減值,最終釀成大規模民變,在歷史殘酷的博弈中,被滿族機構投資者搶下了帝國指數的的單一冠名權。但是通貨的問題,愛新覺羅們和朱家遭遇的一模一樣。當土地無法滿足人口的時候,如果沒有通貨,帝國距離滅亡就不遠了,因為大家維繫帝國的動力就是共同發財,沒有共同發財了,就沒有帝國了。1500年左右,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後面西班牙和葡萄牙花了大概半個世紀的時間,在大西洋兩岸建立了海洋霸權。而張居正生於1525年,卒於1582年。在張居正之前,大明帝國通過白銀,在嘉靖年間得以續命,而伊麗莎白一世,於1588年摧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大英帝國海軍開始走向全球擴張的道路,開始了全面對抗西班牙帝國,原有的秩序開始鬆動,新的秩序還未能建立(海盜叢生),大量的白銀不再能通過美洲-西班牙-東南亞-福建輸入中國,而明代的通貨緊縮,發生在1600左右。機構投資者們吃完了市場,散戶們不夠吃,散戶們就得用腳投票,機構投資者出現分化,對抗,帝國指數開始急劇下跌,最後滿清入關,塵埃落定。
大清乾隆年間,皇家海軍成為了七大洋上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在新的秩序下,白銀開始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彌補了十全老人在武功上對於國庫的損耗,大清得以續命,你們還記得乾隆年間,英國人對於中國著名的訪問么?乾隆末年的時候,其實民變已經成為了帝國一個常態問題,屁民們銀子不夠花。好在政府手上有銀子,就調兵鎮壓唄。可是國庫的銀子用完了呢?乾隆死後半個世紀,清代版本的李自成,洪秀全出師廣西,發動了席捲了半個中國的天平天國運動。兩者的不同是,李自成組織的是一群吃不飽飯的,而洪秀全組織的是一群找不到工作的,賺不到錢的。綠營的戰鬥力早就跟渣一樣,大清的國庫不給人家發錢,憑什麼要求他們士氣如虹,盡忠職守。皇室只能權力下放,團練應運而起,地方重新武裝,一場十餘年的江南財富大轉移便拉開了序幕,時間定格在三藩之亂的近200年後。問題在於,這次散戶們的要求有一點奇特,試圖用外來神搞單一冠名權(當然這也不是最後一次本地人借殼上市,外來神在百年之後,成功的分得了一杯冠名權的羹)。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們不跟著太平天國北上的問題。我們這幫讀孔孟的,在解讀聖經的新政權裡面找不到管理層的工作啊。要是外來神拿走了冠名權,本地神就木有活路啦。裡面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漢族地主倘若真的要造反,他們的本地神又在哪裡?曾國藩還是左宗棠,張之洞還是李鴻章?最終的解決,還是請了一個外地神來救場子,早起,三民主義就來鳥,但是這個外地神還不夠靈,最終請了一個在歐洲鬧出了廣泛革命的馬大神,白話文這麼一推廣,冠名權問題總算了有了著落。的確,外地神來了,本地神就跪了,曾國藩們的擔心,延遲了百年,還是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上。這是意識形態上面的,財政上面,大清如不是如果不是靠著正牌機構投資者,外國洋行借錢,天平天國的殼早就橫掃全國了。至於為什麼洋行看好團練們,是因為大清為了借錢,拿著自己的冠名權用海關的收入做了抵押,太平天國就沒有這個覺悟,所以就做了漢族官僚們升官發財,扭轉乾坤的墊腳石了(湘軍攻破南京之時,江南的財富盡入湘江,在某種程度上也促成了一群湖南人後來的崛起)。國庫都空了,不可避免的,帝國指數一路下跌,而皇族越來越無法和機構投資者進行冠名權的博弈,最終1912年滿清在名義上放棄冠名權,轟然倒塌。
你看,搭便車這種事情,我們400年前就在幹了,美國人那會還不存在咧。
漢族機構投資者,在明清兩代的構成就是日益壯大的官僚集團(學閥),無論帝國指數上漲也好,震蕩也好,下跌也好,他們都是先於皇權的吃掉市場紅利的集團,在土地和人口增長的年代,他們最先擴大自己的土地數量,在白銀大舉輸入的年代,他們最先轉化為官僚資本集團,大肆貯備白銀,這個叫做,誰執行,誰受益。
根據上面對於政治集團的博弈,帝國指數的變化,以及市場因素的分析,我們發現,對於大一統王朝的冠名權歸屬問題,市場因素才是決定性的力量,通過時間來發揮作用。第一個百年,各有利因素推動市場看漲,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都很開心,因為他們吃完市場之後,發現還有剩餘,自然沒有人去琢磨冠名權問題,都在忙著擴大自己在帝國這份產業中的份額。第一個百年的末期,推動市場的因素,一個一個消失殆盡,首先是氣候無常,然後是再也沒有新的土地可供開墾,放牧;這個時候,帝國指數進入振蕩階段,機構投資者開始相互挾持散戶進行博弈。兩漢,兩晉,李唐,兩宋便是便是在機構博弈中皇權失敗的結果。這裡以西漢時間最長,西晉混的時間最短,很簡單,前面皇權誰最能最大限度擴張自己的領土,誰的賭本就最大,自然活得久。李唐中間換過一次冠名權的。至於他們家為什麼還能續命,在於他們的連襟楊家替他家修了京杭大運河,物流續命,這條運河,不僅救了李唐,趙宋也是靠著她接著多混了一百年。黃金家族就玩不了,因為那條河,在元代末期的時候,沒水了。所以元代,就混了100年就結束了,而埋葬元朝的淮西勛貴們,大多來自於這條黃金水道的兩岸,漕運改海運,失業了,自然就造反了,而且是有組織的造反。明清兩代,通過白銀各自續命了百年,差不多都是混了2.5個世紀,所以我們知道,大一統王朝能夠維繫百年是局域性市場決定的(土地,人口,氣候,馬爾薩斯),能否衝破第一個百年,要看王朝是否找到了能夠續命的流通性市場因素(通貨,物流等等)。明清兩代,都是局域性市場因素推動了第一個百年,流動性市場因素續命了第二個百年,最後都死於流動性不足,而流動性問題,興亡皆已加入世界發展潮流。
至此,我們重新架構了明清兩代的歷史,了解了大一統在明代末年已然是天下大勢所趨,大一統王朝在建立之後,基本上都是200來年的命數。接下來我們分析維護者和挑戰者在歷史博弈中的趨利避禍的行為,即,為什麼漢族的機構投資者能夠容忍滿族霸佔著帝國指數的冠名權如此之久?
首先來分析帝國指數單一冠名權對於機構投資者有什麼好處?隨著歷史的發展,好處越來越少,表面上,家族之名,長存於歷史,多麼光榮,實際上,處虛名,致實禍。這一點,明末天下大亂之時,朱家的皇帝們,藩王們的慘死,應該是給了大家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經過了近2000年的王朝更迭之後,對於冠名權的麻木,應該是明朝以來廣大漢族機構投資者以及為數眾多的漢族散戶的共識。亡天下和亡國,是兩個層級的問題,大家的政治共識應該建立在天下興亡上,而非國號的更迭。明朝權臣迭出,張居正給自己的對聯是,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
但是終明朝一代,只有藩王們起來造反,權臣們從來不試圖搞IPO,要知道前朝的歷史,權臣們上台當皇帝的例子多了去了,你要說明代特務發達,皇帝們治理有功,我看是官僚們怕死才是真的(滅族)。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經過明朝末年的續命,漢族機構投資者是以白銀為資本的,而更換冠名權,是要以鮮血為資本的。在帝國指數上漲的年代,白銀哪裡買得起鮮血,買不起不惜命的人力,造個屁反。另外一個,漢族官僚集團在近距離的觀察滿族貴族後,會清楚地意識到,滿族人擴大地盤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的,或早或晚,這些游牧民族在科舉和經營上面都會全面落敗於他們,這一點在元代,已經發生了一次。皇權所帶來的秩序有利於秩序的維護者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變成挑戰者的。然而在鴉片輸入之後,帝國指數開始進入下跌區域,皇權維護者與挑戰者的博弈便開始了,在一場漢族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慘烈的搏殺之後,將白銀資本變成鮮血資本的漢族官僚集團,在實質上成為了皇權的挑戰者,這個時候,他們清楚皇權再也無法為他們帶來實際的利益,拋棄滿族,只是時間問題。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後,曾國藩到趙烈文處聊天,憂心忡忡地說:「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京城)氣象甚惡(形勢不好),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勢必會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指中央政府先垮台),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趙烈文自稱)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指各省)無主,人自為政(地方割據),殆不出五十年矣。」
聽了趙烈文這番石破天驚的談話,曾國藩立刻眉頭緊鎖,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顯然,他不完全同意趙烈文的觀點,認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頂多發生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政權南遷後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對此,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指亡國),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後還能苟延殘喘百餘年,恐將徹底滅亡。
漢族之所以在2.5個世紀的時間裡面不去更換滿族的帝國指數冠名權,是因為:第一,漢族認識到冠名權屬於被嚴重被高估的無形資產,冠名權無法為他們帶來實際的利益;第二,漢族機構投資者手中的白銀資本在帝國指數上漲的年代,也無法轉換成人力資本進行更換,到了帝國指數振蕩的年代,機構開始動用手中的白銀資本儲備人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漢族機構投資者最終掌握了壓倒性的人力資本後,準備進行更換,謀取更大的利益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近200年了。
蒙古人完成了對於俄羅斯的征服之後,大概也維繫了150年左右的指數冠名權。印度人在乾隆年間被征服之後,二戰之後才拿回了自己的冠名權,時間大概也是150年。美國人也是在13個殖民地建立之後150年後,重新建立自己的冠名權。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實。
最後講一個事情,華夷之辨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追查他們的來源,很多是來自於西周之前中原地區人民的北遷後,形成了所謂的東胡,西胡等等亂七八糟的,從基因角度來看,和他喵的漢族,根本沒有本質區別,我猜漢族人在面臨異族統治的時候,是不是會拿出來這個來進行自我安慰?至於什麼時候拿這個出來說事,那就完全是利益導向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很好,涉及到很多的問題,先寫到這裡,大家湊活看看。
到了我朝嘛,冠名權問題就換成了意識形態問題,就好比,足球俱樂部的名字一般不會變,但是主場的名字可以每隔20年換一下嘛,誰有錢,換誰唄。
蘇聯給軍火以及工業項目的時候,我們馬克思主義萬歲,斯大林萬歲;
日本給貸款的時候,我們中日友好;
和美國同上互補的時候,我們太平洋容得下兩個國家,
嘛?
謝 @劉德凱邀。當運轉了兩百多年的明朝體制徹底腐朽時,當農民軍李自成和張獻忠們還遠沒有實現政權鞏固化時,滿清則經在關外數十年經營,由不世梟雄皇太極打造出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拉攏得了人才,穩定得了秩序,收得上稅收,能給軍隊發得出餉銀,同時能做到令行禁止,戰勝重賞、戰敗重罰,適應了當時局勢的切實需求,當然一時間勢如破竹、兵鋒無往而不利。
而所謂「古代漢人民眾沒有民族意識」一說,是對千百萬死在滿清屠刀下的愛國民眾的厚誣,亦是對那些賣國求榮、數典忘祖的精英階層的變相洗白。
鐵一般的歷史證明,恰恰是整個原大明王朝的精英集團,不分文官武將的集體墮落,喪失民族氣節,效順滿清為虎作倀,叛君叛國,才是滿清得以區區幾十萬人口掌控整個天下的主要原因。
同樣恰恰是廣大漢人民眾的持續不懈抵抗,才是滿清從北京攻陷南京只花了不到兩年,但到統一全國花了十八年,基本撲滅漢人抵抗花了三十九年,並在之後二百餘年一直風聲鶴唳、窮盡一切專制集權法門、推行愚民統治的根本原因。
(考慮到作為回答不宜篇幅太長,以便閱讀,特將全文發於答主專欄,這裡只擇取精華摘要)
明末痛史到辛亥革命: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之奇恥已雪!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崇禎末年,大明朝二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病入膏肓。一邊是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嚴重,錢財集中於權貴巨室,一邊是國家根本收不上稅,財政窘迫,難以供應軍需,維繫正常運轉。
巨鹿之戰殉國的盧象升盧忠烈公,曾在巡視九邊後,上書崇禎皇帝:
【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
這就是大明朝的前線支柱武力、西北邊軍將士當時的狀況。一群平日賣兒、鬻女、典妻、乞討,或與將主為奴來維繫生存的乞丐和奴隸,指望他們保家衛國到幾時?一個連帝國核心武力都弄成這樣子的政權,可能長久持續下去么?
九邊重鎮這幾十萬缺衣少食的大明邊軍,正是以後束甲投闖投清,下江南取四方的主力軍團。
多爾袞入關後,一片石之戰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邊大軍,戰略上更把明朝和李闖皆藐視到了極點,就以區區20餘萬八旗壯丁的基本盤,分散兵力,四面開花,甚至令同時阿濟格攻李闖,多鐸攻南明。
其後豪格進川,勒克德渾掃湖廣,博洛攻浙江福建,都是幾千真八旗+幾萬偽軍,一路席捲收編各種降兵;如此驕狂浪戰,竟能快速打下大半疆土,甚至若非「剃髮令」導致江南反覆,近乎摧枯拉朽之勢。
原明帝國體制的武夫們,近乎全都投效在滿清旗下,為其鷹犬來剿殺故國。南明原來的守護者江北四鎮和左良玉部諸將,倒戈投清之後,更是衝鋒在最前的急先鋒。
揚州十日、江陰血戰,嘉定三屠,掃蕩南方各省,那些漢八旗和綠營兵,哪一戰不是主力,哪一戰不是先鋒?
三藩起兵而半壁河山皆反,清帝玄燁靠的不是幾萬早已腐化的八旗,而是張勇的甘肅綠營、趙良棟的寧夏綠營,這些人從明末邊軍轉化而來的漢奸兵馬,打贏了這場戰爭。
而士大夫之無恥、則是為國恥。明代士大夫集團歷經二百餘年的的不斷劣化,劣幣驅逐良幣,最後毫無民族氣節的敗類佔了絕大多數。多少地方官員奮勇投效滿清,多少讀書士子見滿清仍舊開科舉就乖乖剃頭讀八股。
李闖破京師而多爾袞舉棋未定時,是范文程幫他下定入關決心;李定國二斬清王時,是南明中樞不欲他建大功而拖他後腿,是洪承疇幫清廷力挽狂瀾;
鄭成功鎮江一戰盡殲江南八旗,可在南京城下卻被郎廷佐等幾個名不見經傳的漢奸小人誤騙欺瞞,以致功敗垂成;
從白蓮教造反到太平天國舉義,又是漢人地主官僚們自發組建的練勇,幫助虛弱不堪的滿清中樞鎮壓下去。
滿清王朝歷次生死危機中,一次又一次在勸阻他們放棄中原、逃回東北老家的,從來不是那些昏聵無能的八旗貴族,恰恰便是那些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漢人精英、官僚士大夫。
為什麼在滿清王朝治下,幾萬萬漢人卻被幾十萬八旗奴役驅使,從陳永華到陳天華,二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曾苦苦思索,不得其解。
其實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那些有能力的漢人精英們,都不敢貿然出頭,深怕打垮滿清後卻被同伴摘了桃子,讓別人做了朱元璋,自己去當陳友諒張士誠。因而各懷心結,各行其是,即使鄭成功這等大英雄亦不能免俗,孫可望輩更等而下之。
三藩起兵時,太多人冷眼相看,甚至如《鹿鼎記》小說所寫那樣,不反清先反吳,甚至以為反吳優先於反清;鄭經的東寧水師掌控了東亞海權,本可抄掠兵力空虛的滿清大後方,卻不停攻略廣東、福建沿海,打得耿藩降清,自己最終也在大陸難以立足;
如「天父殺天兄,依舊歸咸豐」的悲嗆,太平軍和湘淮軍兩支漢人兵馬決死廝殺十餘年,導致上億人口死傷後,曾、李、左這些出類拔萃的人中之英,手握天下兵權卻在互相牽制,明明誰都缺乏對滿清的忠心,可又誰都不願意率先舉事,生怕是為人作嫁。
即使到了宣統年間,手握北洋六鎮、盡掌京畿重地的袁世凱,居然仍會被一幫玩鳥斗蛐蛐的八旗子弟掣肘於鼻息,一度打算遠遁海外逃命,若非革命黨南方舉事,仍舊下不了和滿清決裂的決心。
所謂「煌煌大清」,就是在無數太過聰明的漢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險為夷,苟延殘喘了二百六十七年。
與精英們的不成器恰恰相反,誰說廣大漢人平民百姓不在乎華夷之別,沒有樸素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近現代民族國家同樣也是對古代種族、古代國家的繼承和發展,是以當代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是古代愛國主義(或說族群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密切不可分割。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愛國主義,其主體便是華夏族群主義,為心向華夏文明、效忠華夏王朝之人所秉承,是廣大民眾自發性抵禦外虜、抗擊侵略的思想基礎。
為了抵禦夷狄的侵略屠殺與奴役,為了維護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明,不止是讀書人倡導的春秋之義和夷夏大防,而且保國家、保民族、保家鄉、保衣冠的樸素族群主義,同樣在那些哪怕目不識丁的普通民眾心目中不可動搖。
比如江陰民眾不分貧富、不計貴賤,為了護衛華夏衣冠,苦戰數月,舉城殉國: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比如李來亨李定國這樣的義軍領袖,竟可以毅然率十萬數計的農民軍,為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奮戰數十年,至死方休。
江南各地抵制剃髮令,抗清至舉城被屠的,難道不是普通民眾?堅決抗爭至死不休的李定國之西營,李來亨之變東十三家,他們的將士組成,難道不是普通民眾?堅持反清二百餘年、從無一朝止歇的洪門天地會,難道不是普通民眾?
從周秦一直到明代的幾千年里,漢人男子都以身體髮膚為受之父母,蓄留長發,束髮為冠。
滿清王朝在孫之獬等漢奸敗類的建議下推行「剃髮令」,令漢人男子都剃光大半個禿瓢腦門,即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為此不惜逼反江南,付出巨大軍政代價也在所不惜,目的是什麼?
目的便是逼迫所有漢人民眾交納服從其統治的「投名狀」,被剃掉的不止是幾莖頭毛,更是從此和清虜抗爭的底氣,是身而為人頂天立地的尊嚴;
留下的也不止是「金錢鼠尾」小辮,更是背棄祖宗良心、屈膝於異族統治的恥辱。
通過「剃髮令」,廣大漢人民眾便洞悉明白,這不再是一次尋常改朝換代的「亡國」,而是一次一個異族集團從此欺壓在我們族群之上、欺凌之奴役之的「亡天下」!亡國是官僚士大夫之事,亡天下則匹夫有責。
通過「剃髮令」,滿清當局便立刻將不能接受其奴役統治的漢人在第一時間鑒別出來了,然後橫加殺戮,以為殺盡了反抗的種子,只留下苟且偷生的順民,便能讓他們的黑暗統治千秋萬代。
面對民眾的自發反抗和抵制,滿清當局的慣行軍法,是反抗之城必屠,民眾不肯剃髮之城必屠,其殺戮之慘烈,唯有人類史最強殺戮機器蒙古帝國可比,遠遠超過其餘任何一朝的開國鼎革。
【其據城逆命者,並誅之。】——《清實錄·順治實錄》
【諭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道:……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爝火錄卷四》載清軍屠城布告
從努爾哈赤屠殺遼東「無穀人」,殺遼東漢民百萬人起;揚州十日,殺八十萬人;嘉定三屠、殺五十萬人;屠濟南,殺十三萬人;屠大同等晉北四城,殺四十萬人;屠沅江,殺十萬人;屠南昌,殺四十萬人;屠廣州,殺八十萬人;屠江陰,殺十八萬人;屠嘉興,殺十萬人;屠贛州,殺五十萬人;屠涇縣、舟山、蒲城、沙鎮、金華、湘陰、曹州、常熟,各殺兩萬、三萬、五萬不等……
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這些清初弊政且不必說,嚴禁漢人出關也且不提,
單說那被滿清當局謚為「仁皇帝」的康熙帝玄燁,此人為了對付台灣鄭氏,頒布臭名昭著的《禁海令》,強逼沿海百姓背井離鄉,不願內遷者都被格殺勿論,單單這一樁惡政被迫害的百姓又何止數十百萬?
那些帶著血性去抵抗異族侵略的漢人普通百姓,被得到了漢人精英鼎立支持的滿清當局,足足被殺害了幾千萬,殺得遼東江南滿目榛荒,千里無人煙,殺得中原大地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這都是那些名為「大清官軍」、實為兩足禽獸做的好事!
時至現代,多少道貌岸然之輩,便如小說《鹿鼎記》中,一邊歌頌滿清皇帝為愛民如子的有道明君,一邊說「漢人老百姓只要有衣穿、有飯吃,便不在乎是漢人還是胡人坐天下。」讓多少人誤以為滿清王朝治下的漢人百姓,是一群「不抵抗」「不懂愛國」「沒有民族意識」的愚氓……
煌煌華夏先民何辜?久遭塗辱至如是之甚!
他們所不知道的,有骨氣堅持抗爭的千百萬民眾被滿清殺盡了,剩下的在血腥屠刀下被迫隱忍,是為了延續我們民族的血脈,更是為了有朝一日天道好還!
人不是牛馬,從沒有什麼名血貴種,世家簪纓的精英軟了骨頭,草澤之中自有不屈英豪。
侯嬴朱亥這等草莽俠士,讓李太白為之感懷,揮毫寫下千古名篇《俠客行》。
黃巾軍、天師教、白蓮教、天地會、拜上帝會……這些為文化精英們鄙薄為愚昧無知、魯莽躁動的草民組織,哪個不是深刻影響歷史、瓦解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王朝?
在滿清治下,從白蓮教到天地會,從太平軍到捻軍,二百多年來漢人民眾此起彼伏的反抗接連不斷,從無止息。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之奇恥待雪!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們手握兵權,封疆一方,卻偏偏被所謂「君臣綱常」製得不得動彈,就聽任葉赫那拉氏這麼一個滿洲婦人差使,去跟著禍國殃民。
反倒是一些只有血氣之勇的青年學生,一群下九流的會黨或者說黑社會們,帶著自製的簡陋炸彈,一次次如飛蛾撲火般的攻擊,嚇得那些尸位素餐的八旗權貴們惶惶不可終日。
終於到了北洋軍和立憲派的精英大員們都明白過來,原來「我大清」的畫皮不過如此,八旗子弟再沒有什麼金戈鐵馬的意氣,就剩這麼一群連幾個土炸彈都能嚇死的廢物點心,推倒紙房子也就輕而易舉了。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龍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辮子革掉了,滿清滅亡了!
比起這些十餘年來持之以恆,為漢民族光復捨身忘死的小人物,那些規規矩矩去讀八股考進士入翰林的守序精英,是不是應該汗顏無地?那些甘為異族鷹犬,鎮壓反抗民眾的「中興名臣」,又寧不羞死?
今天人民英雄紀念碑依然有「金田起義」和「武昌起義」兩處浮雕,反清英烈註定與天共老,與國無疆,又有誰會在意滿清王朝治下那些文章寫得花團錦簇的狀元探花,姓甚名誰?
弱弱的答一下…漢族地主階級:封建土地私有制保護么?清帝:保護。漢族地主階級:皇權不下縣同時朝廷的官員從基層縣令到上層部院長官我們有份不?清帝:不下,有份。漢族地主階級:君臣父子綱常名教認可不?清帝:認可。漢族地主階級:吾皇萬歲萬萬歲!
題主可能無法想像封建社會的基層治理是個什麼樣子。
老話說「天高皇帝遠」,在過去,除了京畿以外,大部分地區的治理依靠鄉紳。鄉紳是什麼?就是有文化的地方元老、大地主、大土豪。比方說劉家屯的劉老爺,趙家村的趙舉人。
過去的地方父母官是會頻繁調遷的,但鄉紳不會,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管理著家鄉的土地,調節鄉民關係,照料佃農生計。即使是縣太爺,在斷案收租拉徭役的時候,也要通過鄉紳來協調。
那麼問題來了,改朝換代的時候,鄉紳怎麼辦?
答案是,無所謂,發個安民告示,跟大家說一聲:「皇帝改姓咯,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行了。
儘管元明清三朝經歷了六百多年,但老百姓並不在乎誰來當皇帝。老百姓關心的是,我老家那屯兒的鄉老爺,是不是要改姓,是不是要漲租子。鄉老爺歸順朝廷,我們就歸順;鄉老爺揭桿造反,我們就跟著干。
滿清統治期間,除了最早讓漢人留辮子這件事,引發了鄉紳們的不滿,其他時候相處得還是挺愉快的。尤其當玉米、番薯被廣泛種植以後,老百姓吃飯的問題更容易解決了,這日子豈不是過的很滿意?歷經康乾盛世,人口輕鬆翻番,突破3億。
在魯迅的《阿Q正傳》中,描寫過辛亥革命以後:「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這就是鄉紳主導下的基層治理,穩定,安全,不受改朝換代影響。
即使在中華民國時期,鄉紳也一如既往地發揮著他們的作用。不過,在我黨不懈的挖牆腳行動中,鄉紳階層受到了毀滅性打擊,由此也造成國民政府後期執政困難,缺乏基層滲透手段,收不上稅,納不到糧,征不到兵。至此,中國的基層治理方式才發生了永遠不可逆轉的改變。說的就跟其他朝代不是由少數人來統治似的
建議在優酷網上看看節目《羅輯思維》里那期「南明為什麼會亡」。
比較贊成@十號胖狐狸 的說法。
明末在部分江南士大夫中才開始產生以華夷之辨為基礎的民族國家觀念,近代以來形成民族國家意識的兩大關鍵事件是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是國族意識全面覺醒的標誌。
在那之前民不知有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極其低下,所以一盤散沙的幾億人打不過只有幾十萬人口卻全民皆兵的奴隸制軍事貴族集團也不足為奇。
嘉慶皇帝有言曰: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清朝統治數倍的漢人,因為其技能點幾乎全點在對內統治上了,專精帝皇之術,專搞秘密政治,專做奴化教育,可以說歷朝無出其右。
從清軍攻下台灣的1683年南明覆滅算起,到太平天國1851年動搖國基為止,清王朝穩定統治了168年。這168年里,可以說百姓已被調教成中國歷史上最順的順民了(清朝才該叫大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要統治如此之久,沒有兩把刷子是熬不住的,也不是投機能成功的。
制度:清承明制,但是清朝政治的本質,是少數統治多數,是滿族為首的部族政治統治,以這點為出發,清政治制度開歷史倒車,夾進了很多專門用來統治的私貨,錢穆稱之為「法術」。比如秘詔和秘奏。我國其他朝代,詔書和奏章都是公開的。皇帝下詔要經過六部,有的皇帝想直接下詔都要臉紅。「唐中宗不經中書省和門下省封拜官職,因心怯,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硃筆,而改用墨筆」。而地方上奏,也是先過六部再給皇帝。清朝呢,皇帝可以機密下詔,地方官的奏摺也可以秘密上奏直接給皇帝,而皇帝在各地更是有許多特務。明代皇帝的意見,大臣是可以公開反對的,清代大臣您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兒,皇帝和他的軍機處小團隊秘密決策就把事情辦了。
之所以這麼做,因為大臣和地方官,到底都是漢人體系,於是採用了這種秘密政治專門來搞統治。目的就是大臣地方相互防備相互猜疑,而皇帝這裡情報充足心知肚明,大臣最好的做法就是做順臣甚至做皇帝的特務,別想搞小動作。這種秘密做法,乃至有傳位詔書居然要藏於光明正大扁後的說法。
皇帝:全國的統治都繫於獨裁精明的皇帝,而皇帝幾乎把所有精力放在維穩上。馬戛爾尼說:「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地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康熙、雍正、乾隆就是典型的三個代表,影視界最紅的這爺孫三代勵精圖治,只不過圖的是維穩之治。他們是部族統治的代表,秘密監控全國,電視里什麼平三番、永不加賦、朱熹進孔廟、八股文、文字獄、四庫全書等等, 幾乎都是為了維護統治。相比什麼漢武帝征大宛、則天皇帝改科舉、宋神宗變法、明永樂下西洋,清朝皇帝的「政績」都鑽進了維穩里去了,把清朝所謂明君比歷朝,簡直丟臉。
百姓:知道夏完淳么?清朝入關後的鎮壓是很嚴酷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是血淋淋的歷史,帶頭反抗的骨氣志士都被殺光了。江陰軍民死戰八十一日,竟無一人降者,舉城戰亡。城裡死了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了七萬五千餘人。秦滅六國,尚有劉邦項羽;清滅明朝,留髮者皆殺;以至於百年間無「逆賊」,鴉片戰爭後在西方文明影響下才出志士。大清的百姓做了近200年的順民。
清朝的維穩統治,不放過任何逆反的苗頭,放大一些事情。有一本美國學者孔飛力的著作,名為《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講述了乾隆朝一場莫須有的民間叫魂妖術恐慌。
故事開始於民間謠言,說是有那麼一批和尚道士專門攝人魂魄,能謀財害命還能借魂做紙兵。謠言四起,導致人們開始私自捉拿和尚道士乞丐流民,演變成中國版女巫狩獵。
這樣的事情,起於謠言,本可以被地方官擺平,但是這叫魂謠言中有個致命的設定:攝取別人的魂魄,必須要剪取那人的辮子。結果,剪辮子這個設定觸動到了清朝統治者的G點了。
通過秘奏知曉的乾隆爺覺得,這事情背後一定有XX功一樣的逆反組織,而你們官員竟然想自己處理不給重視,於是一面下令各省要打擊妖黨,一面又秘密監視地方官是不是打妖認真,結果,官員們開始追捕不存在的妖黨,百姓見官府捉拿,更加捕風捉影,誣告、假案、刑訊逼供,演變為一場全國範圍的妖術恐慌,乃至政治恐慌。
但是叫魂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的事,各地捉拿的妖黨案都陷入僵局,乾隆本人雖最後覺察,卻還說這是一場由反清勢力發動的、陰謀顛覆朝廷的事件,為此還處理了一些破除迷信、不做冤假錯案的耿直官員,更別提當替罪羊的無數無辜百姓。
而這一切,就只是為了維護統治,這也是滿清政權最最熱衷的事情。經過清朝皇帝們的努力延續了近200年的統治,最終需要革命才得以推翻。要麼承認滿清太牛逼
要麼承認漢人太窩囊
可惜承認前者大家不甘心,承認後者又覺的沒面子。好問題啊
首先聲明一點,我承認滿清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所以皇漢們請直接拉黑我。
開始作答:
1、民族國家的概念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入侵才開始進入我國的,因此,在1840之前,並沒有民族國家乃至民族共同體的概念,用這一點質疑清朝的統治是不恰當的;
2、中國歷史上,王朝內部繼承以血統論,王朝更迭以道統論。稍微了解中國歷史尤其是早期歷史的人都應當知道一組對立的概念——華夏夷狄。華夏和夷狄區分的標準不是血緣不是地域,是教化。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滿清尊孔孟,開科舉,」化外蠻夷「和他們沾不上邊= =
PS:爭議更大的元朝,朱元璋滅元的時候一樣有漢族士大夫為元朝盡忠乃至殉節,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官員表現出了堪稱為臣典範的氣節。王保保_百度百科
3、清朝本身的政治制度和統治能力在封建王朝中就屬上乘,雖然在早期還有著部落民主制的殘留(議政王大臣會議),但是到雍正帝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專職大一統君主集權體制(君主集權的頂峰不是白叫的)——無論是中央(六部+軍機處+南書房)還是地方(督撫制度),清朝的統治制度都盡量避免了前朝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廢掉了六科給事中這種言官——這是私貨- -)
君主集權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君臣關係中的主奴色彩加重,總有人拿這點說事兒,但是這一點始自元朝,明朝也有所繼承,滿清更不例外——當然你要是覺得明朝把文官扒了衣服打屁股是尊重文臣我無話可說。文官獨立意識的弱化帶來的壞處當然是君主權力的集中和擴大,但是相對的好處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政令的發出和下達都比前朝順暢好多;
4、個人覺得,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在古代算最嚴格之一,也保證了繼承人素質不至於下降的太快;
5、中國古代,官僚系統也是統治者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很多農民一輩子都不曾知道皇帝是誰,只是接受縣令之類地方官員的統治。對他們來說,那縣令就是大清,大清就是那縣令。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麼「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裡——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然而先生早已看穿一切。
為什麼?因為漢族或者說中原牛啊。
自秦並天下以來,中原一直在開發一套系統,即封建專制系統。該系統主旨就是如何讓用戶(統治者)用極少的人數統治大多數人。經過不斷地開發,到明末這套系統已經趨於完美。六部制,八股文,錦衣衛,軍隊建制,乃至整個封建官場的運作,稅賦,律法都發展健全
然後滿清入關,相當於把這個開發公司的董事會換了,把終於原董事會的員工清洗掉,換上自己人。整個系統幾戶不動,把八旗制度融入軍隊建制,後期再做些升級,搞個軍機處出來,把一些之前較弱的模塊強化,比如文字獄,OK了。
基於封建基礎的各個軟體系統中,中國中原系統是最穩定最高效的。壓榨平民的同時又給平民上升通道(科舉改變命運),又沒有神棍臭逼逼(對比西方,阿拉伯),這麼套系統擺在那,天下豈有不平的道理?這問題真好:堂堂大清八旗兩百多年,怎麼孫中山帶著幾千海外革命人士,就輕易把兩千多萬八旗推翻了呢?孫文一來,不用漢族宣傳,八旗子弟一個個爭先恐後自己就把辮子剪了,相比明代是哪個朝代更不堪呢?
關鍵是廣大被統治者不在乎統治者是滿還是漢,是男人還是女人。。。
就跟廣大打工者並不在乎董事長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是基督徒還是無神論者。。
大家更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加工資,能不能不加班,,,
————————————
哪有那麼多民族主義。那些只是建立在吃飽喝足之後,閑著沒事找樂子用的。
————————————
因此,滿清能統治這麼長時間,主要是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滿足廣大被統治者的需求,比較晚的到達「橫豎是一死,不如拼一把」的改朝換代的年代。
——————————————
有人提出異議,覺得民族主義更接地氣。回復的打字有點多,就把這些字索性提到答案裡面。
他的反對依據如下:
沒有民族主義?談歷史能不能有一點點客觀的角度,民族主義即使在今天也是普遍存在的,更不說以前封建時代的對立性;通過武力和漢奸的幫助建立同志,再利用華夏的洗腦術結合本民族的元素進行洗腦教育,最後終見成效。沒有民族主義,為何推翻元清的口號都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明擺著 這是最接地氣的,不管起義的怎麼想,他明白廣大百姓的心理。
——————————————
首先現代漢語中的「民族」是一個舶來詞,從日文中借用的西方辭彙和概念,它的歷史至今不過百年左右!近代人王韜1874年前後在《洋務在用其所長》一文中說:「夫我中國乃天下至大之國也,幅員遼闊,民族殷繁,物產豐富……」,這可能是漢語中第一次出現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但此文不專在討論民族問題。(引自「民族概念」綜述)。
我歷史很薄弱,但從歷史上幾個應該「民族主義」高漲的時間:
1.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多少老百姓充當帶路黨,多少老百姓作為旁觀者看著他們「打架」。(參考[轉載]老百姓為何送侵華的八國聯軍進京)
2. 推翻元朝的口號可沒有驅除韃虜,朱元璋等起義最初是得到元朝官方的認可的,在元軍「看狗咬狗」的賤民表演的時間下壯大的!同時,元軍主要是自己內部消耗掉的。當然了也沒有哪一隻起義軍是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大家反元朝也主要在於元朝後期各地割據一方,蒙古人的統治管理能力太差,老百姓的生活過不去了。。。哦,為什麼是說反元朝呢,因為跟反唐朝沒有區別嘛。 (參考朱元璋推翻元朝打天下:全靠同室操戈窩裡橫 鐵血網)
3.驅除韃虜的提出者孫中山先生,當年打這個旗號的,也沒有多少人老百姓跟著鬧革命。也正是因為這,」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易主了。他的追隨者更多的是「吃飽喝足」的「革命先驅」。
關於洗腦教育:
中國歷代農民革命,大多數是靠著「真命天子」的「宗教信仰」聚集在一起的。你可以從「漢族」的起源劉邦、「反元英雄」朱元璋、「反清英雄「洪秀全等等故事中體會。
近代歷史洗腦教育拉攏老百姓一起乾的最成功的是」打地主分田地「好不!不是驅除韃虜還我中華的黨派好不。
推薦閱讀:
※非洲為什麼這麼窮?
※室友一直借我飯卡打飯,並不回請,該怎麼辦?
※混社會是種怎樣的人生狀態?
※兩個廣東人室友用粵語交流,其他人應該理解嗎?
※捧醫生是知乎的政治正確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