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更愛扎堆北京而不是上海?為什麼?
城市吸引的產業類型和哪些因素有關?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實際上我也思考了蠻久,覺著有一些東西可以拿出來分享一下。
前面包括 @袁曉輝等知友提供了不少數據,非常感謝知友們的分享。然而我覺著,還不夠,這仍然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這麼少?
@袁曉輝的答案已經提到,相比於杭州來說,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其實並沒有很少。實際上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杭州在互聯網行業比較優勢真的不是特別突出。所以下面我重點分析北京和上海的區別,為什麼北京的互聯網公司這麼多,而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這麼少?
解釋企業數量的多少,其實就是在解釋為什麼在上海,互聯網的創業更少,而北京更多?
我想這需要先從互聯網本身的特點說起。相比於傳統行業,互聯網的一大特點是,這個行業並非資本密集型,而是技術密集型,或者甚至是idea密集型的行業。多數互聯網企業創業的前期並不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真正需要投入的資本無非是幾台電腦用於寫代碼,外加伺服器。比如Google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使用幾台破舊的電腦組成的伺服器。而這些需要的資本並不是很多,相比於傳統製造行業,是九牛一毛了。
然而這個行業卻特別需要人才。這裡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是那些有想法(idea)、有管理能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家」、「創業者」。而另一類就是那些具備互聯網專業素質的程序員、前端、產品經理們。而這兩類人,都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至少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一點決定了創業的供給。
那麼上海和北京在人才供給方面有什麼差別么?
首先,上海和北京都是教育重鎮,都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然而仔細比較一下,上海的好大學數量跟北京的好大學數量並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比如,如果按照「211」這個標準來區分「好大學」的話,北京有26所211大學,而上海只有9所。特別是,如果排除文科類學校(財經類、師範類),上海勉強只剩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這麼幾所,而北京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北京科技、北京郵電、華北電力等等一大批理工科大學,可以說在人才的供給上是遠遠多於上海的。
這麼多大學扎堆在一起,一個很直接的結果就是:北京大學生的工資比上海更低。下圖是09年北京和上海大學本科及以上在企業工作的僱員的工資水平的經驗分布函數圖:
可以看到,除去非常低端的一部分,上海的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在幾乎每個quantile上都大於北京的水平,我們說上海的工資水平相對於北京已經一階隨機佔優(first-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了。然而比較一下教育水平為本科以下(不包含本科)的工資水平:
我們發現,雖然平均水平仍然是上海高於北京,然而在很多的quantile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更不存在一階隨機佔優的情況。
所以根據以上兩張圖的情況,我們發現北京的大學生工資顯著低於上海大學生的工資水平。
所以,對於一個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才來說,在上海創業的機會成本要遠遠高於在北京的機會成本。想像一下,一個上海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相對容易的在上海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為什麼要去冒風險創業呢?或者說上海的那些已經處於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是工作就可以提供不錯的薪水,出來單獨創業的激勵就更小。而對於一個從北京高校畢業的學生來說,需要面臨的競爭則大的多,而且還要面臨更高的房價,因而在一個互聯網公司工作幾年之後,他創業的機會成本比起上海就小很多。既然這樣,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創業是一條不錯的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
創業的機會成本為潛在的創業者提供了激勵,而北京的客觀條件又為創業提供了可能。下圖是北京和上海2009年房租的累計分布圖(只截取年房租支出大於1000的租戶):
可以看到,上海再次一階隨機佔優。雖然上海的房價沒有北京高(解開中國房價之謎(上)),但是上海的房租卻比北京高。(這裡存疑,因為這樣的房租比較並非建立在同樣的位置等情況下,而是有抽樣的偏差以及租戶的選擇偏差的)
下圖是北京上海食品支出的比較:
可見,上海再一次dominate了北京。
還有交通成本:
上海再一次dominate北京。
綜合以上,相對於上海來說,北京又有相對更低的創業成本。
更高的激勵+更低的成本=更多的創業者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個人認為集聚和路徑依賴等可以部分解釋,但是並不能完全解釋這個現象。
集聚意味著當一個行業在某個地方已經存在這很多企業,那麼在這個地方這個行業的生產率更高。比如當北京已經有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時候,部分在這些公司的優秀員工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技能,可能會選擇自己出來創業。然而與北京相比,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少,但是仍然是全國第二位,所以上海仍然是最具有集聚潛力的城市,為什麼沒有像北京一樣?所以關鍵的問題還是回到了,為什麼北京的出來創業了,而上海的並不這麼選擇。現在看到的集聚更多的是一個結果,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一個原因仍然是存疑的。
另外路徑依賴也很難解釋。杭州坐擁阿里這個商業帝國,然而其互聯網公司的數量仍然少於上海。實際上,無論從高素質人才的供給到產業集聚這些方面來看,杭州似乎都沒有什麼優勢。也許阿里的崛起僅僅是一個偶然,馬雲如果不在杭電工作而是在上財工作,說不定阿里就是上海的了。當然,比較一下上財教師跟杭電教師的待遇,馬雲如果在上財工作,可能壓根不會創業。謝邀~剛好前一陣子我們在一篇文章中詳細比較了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的互聯網行業投資情況。
一般我們問為什麼,首先要再明確下是不是事實。那麼我們先來看看:
到底是不是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少,而北京和杭州的公司多?
手上雖然沒有互聯網公司的註冊數據,但從我們整理的中國互聯網行業1999年6月7日到2015年8月7日的所有投資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在各個城市的分布到底是怎樣,以及不同城市獲得的互聯網行業投資金額和領域有哪些不同。
先來看下互聯網行業投資筆數的城市排名: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7000多筆投資中,註冊地為北京的企業拿到了3394筆投資,佔總量的46%;第二名上海約佔21%;加上排在第三和第四的杭州和深圳,全國互聯網行業投資的82%都集中在了前四名的城市。而全國互聯網行業93%的投資集中在了前十名的城市。
再來看看互聯網行業投資金額的城市排名:
投資金額來看,北京佔據48%的份額,上海佔20%,杭州雖然筆數不如深圳,但金額排在了深圳之前。同樣,前四名城市佔據全國互聯網行業投資總量的87%。前十名城市佔到全國總量的96%。足見集聚效應之明顯。
所以,從以上兩張圖來看,上海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應該是領先於杭州的,至少從互聯網公司拿到投資的數據上來看是這樣的。不過也有可能杭州的互聯網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但拿到投資的企業不如上海多。
再來看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城市吸引的產業類型和哪些因素有關?
在討論影響因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四座城市到底集中了哪些領域的互聯網企業?
我們按照投資金額,篩出了每座城市中累計獲得最多投資金額的行業細分領域前五名,發現不同城市的一些特色。
北京和上海。不考慮北京和上海企業接受投資金額總量上的區別,就城市內部來看,電子商務都排在了細分領域第一名,而且前五名中都包括了本地生活、企業服務和汽車交通三類。不同的是,北京在汽車交通、文化娛樂體育兩個領域的份額更高,體現了北京作為文化之都(和汽車之都?)的地位;而上海在金融和本地生活兩個領域份額更高,反映了上海在金融業的地位和市民對生活品質的關注。
再來看杭州和深圳。杭州的電子商務可謂一枝獨秀,佔到了一半的份額。這足以體現阿里巴巴對杭州互聯網產業的影響。深圳呢,製造業強勁,硬體領域佔到了總投資的三分之一份額。還有其他三甲城市中均未上傍的遊戲領域,佔到了8%,騰訊功不可沒。
然後再來看看:這四座城市的互聯網投資領域是如何變動的?
從動態角度來看,在2009-2014互聯網行業發展最快的這五年間,城市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熱門是如何變化的呢?從這些變動過程我們能否發現每個城市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呢?
上圖是北京和上海的互聯網相關行業在2009-2014年之間獲得投資金額的百分比變動。共同的特徵是在2010-2011之間,電子商務出現爆髮式增長。明顯的不同之處是北京的遊戲產業出現減少,硬體領域持續增加,汽車交通保持增長,本地生活穩步增加。而上海的特徵是硬體和遊戲領域佔比減少,本地生活於2012年和2014年迎來兩個爆發,金融出現增加態勢。從下圖的投資筆數變動可以發現,數量持續增加的是電子商務,企業服務、教育、本地生活、汽車交通。
從上圖的投資筆數變動可以發現,兩個城市中投資筆數持續增加的是電子商務,企業服務、教育、本地生活、汽車交通。北京在文化娛樂體育方面也增長較多,上海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增速明顯。
對於杭州來說,電子商務一統天下的格局終於要被打破了,2012年後,杭州在硬體、廣告營銷、金融方面的投資金額明顯增多,走向更加多樣和平衡的發展模式;而深圳在文化娛樂體育領域波動較大,2012年後明顯增加的投資領域是遊戲、硬體、金融和房產服務。
杭州和深圳。從上圖的投資筆數變動來看,杭州的電子商務、企業服務、本地生活和金融保持了增長勢頭;深圳的硬體、電子商務、金融為最活躍的三個投資領域。
到這裡,我們會發現:
1、每個城市熱門的細分投資領域變動有一些共性特徵,如電子商務的熱度、汽車交通和本地生活的興起等,反映了互聯網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
2、城市熱門細分領域的不同,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城市的特質。反過來,我們可以認為是城市的特質,影響到了產業類型的方向。比如北京的交通與文化娛樂領域、上海的金融和本地生活、杭州的電子商務、深圳的硬體和遊戲,都是受到了不同城市產業發展環境的影響。
如樓上各位答主所答:人才、傳統、環境、集群、本地領軍企業都會影響到特定產業的發展壯大,而且這些都是經濟地理領域的專家學著總結出的基本規律。結合以上分析的互聯網行業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發現: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支撐(環境和集群)、本地領軍企業、城市文化(傳統)是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1)相關產業支撐。上海金融環境的發達,孕育了較高比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深圳以華強北為核心的製造業的實力,帶動了智能硬體等領域的發展;
(2)本地領軍企業方面,杭州的阿里帶動了杭州的電子商務領域熱度,深圳的騰訊帶動了遊戲產業的活力;
(3)城市文化方面,上海對生活品質的關注,孵化出如大眾點評、餓了么等本地生活服務類企業;而北京,由於文化更加多元和開放,孵化出的企業分布在更廣泛的領域。
城市吸引的產業類型跟哪些因素有關,是經濟地理學領域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今天就不再繼續深入探討了。題主如果感興趣,可以也關注一下這個領域。
關於互聯網行業投資的更多分析,比如哪些城市的互聯網企業融資多(拿到1億美元以上)、成長快(A輪就拿特多)、活得久(融了5輪以上),每個城市的明星企業都有哪些,可以參考我們之前在果說(微信公眾號:ifruitalk)上發布過的這篇:互聯網投資城市之戰——北上杭深大PK 希望有幫助~
這是一段悲傷的歷史呢……
第一波互聯網浪潮,做門戶的,大家都抄的雅虎。搜狐、新浪、網易、中華網、TOM. com、FM365……長的都差不多,後台金主一個比一個土豪,第一輪融資,搜狐只拿到了15萬美元,新浪拿到了650萬美元,中華網拿到了2500萬美元,大上海的代表呢?億唐啊,一份創業計劃書,什麼都還沒開始呢,就拿到了5000萬美元的融資。果然是金融中心,來錢太容易了。
有錢嘛,當然要高大上了,寫字樓要租最貴的,業務還沒頭緒,北京廣深先把分公司開了,員工必須是常春藤北清復交的,簡歷上必須在麥肯錫普華永道鍍過金的,搞活動必須是大手筆的,賣產品必須是無所不包的,你能想得到的,咱網站上都得有。
創業計劃書是這樣寫的:「億唐網不僅是一個網站,而且是一個輻射網上網下的強大品牌——它為被稱為「明黃一代」的18-35歲之間的年輕人提供各種網上服務和網下的生活用品,這是通往中產階級的一道門。
看到紅色,人們會想到可口可樂,看到山德士上校,人們會想起肯德基。我希望幾年之後,只要看到黃色,大家就會想起我們——億唐。我們的宗旨在於把積極的生活態度、優雅的生活方式和緊密的社區精神帶給新一代的中國人。」
當新浪網易都在籌謀著搞SP簡訊、開發遊戲,削尖了腦袋打磨產品的時候,億唐開始賣起手袋、背包、內衣、安全套,甚至還開起了模特經紀公司,連廣告語都是這麼牛逼閃閃——「今天你有否億唐」?
5000萬美金,一年燒光,如此的大款,我也真是醉了。
門戶不行,那就做電商吧。
易趣抄ebay出名的時候,淘寶的影子還看不著呢。2000年就融資了2760萬美金,比軟銀投阿里的只多不少。
可是人家淘寶做電商吧,會琢磨用戶需求啊,會本土化創新啊,今天搞個旺旺讓買家賣家及時溝通,明天搞個用戶點評讓商家口碑累積,後天來個支付寶保障交易安全,大後天再來場五折大酬賓人人嗨翻,花樣百出啊,用戶體驗那叫一個爽。馬雲想賺錢吧,嘴上就是堅持免費不鬆口,絕對不得罪顧客,至於後台嘛,各種櫥窗的廣告位,比南京路上的霓虹燈還多,競價排名,收錢收到手抽筋。
易趣呢,就是這麼的執著。ebay老師有的,易趣這有,ebay老師那沒有的,學生也沒有哦。可是易趣同學,這是在中國喲,金融不發達,信用不健全,你讓用戶買個東西還要去銀行匯款,還真不嫌麻煩,產品好壞也沒有保障,全憑商家一張嘴。換你,你敢在網上買?
和億唐的唐海松一樣,易趣的邵亦波也是來自哈佛商學院,一樣的高大上,一樣的短命鴛鴦。在2003年淘寶出世之前,易趣號稱是中國電商第一平台,但是用戶數從來只有幾百萬,當錢燒完,乾脆就賣給了老師ebay。淘寶還沒來呢,他就先跪了。
做遊戲呢,老輝煌了!
盛大、九城、巨人、久游,鼎盛時期就是中國網遊之都啊!
盛大就不說了,一炮而紅,加冕首富,網路迪士尼大旗招展!九城奇蹟,拿到魔獸後更加橫掃網遊半壁江山,意氣風發!巨人也是牛啊,史老闆打造網遊版腦白金,土老闆們紛紛掏錢不眨眼,真是日進斗金,睡覺都能聽到銅板響!久游吧,名頭沒那麼大,可是勁舞團也曾是風靡萬千少女的呢,拉開了休閑網遊的時代帷幕,怎麼說也是一方梟雄!
可是,賺到錢之後的上海灘遊戲大亨們,是怎麼做的呢?
盛大,投資啊,搞生態圈啊,網路迪士尼的夢想不是白叫的。上游收起點和酷六,熱門IP一網打盡,韓日美大作統統收羅,不就是錢嘛,咱最不差的就是錢,下游搞創新研究院,開發項目超過50個,麥庫筆記、1Q84電台、哼唱搜索、everbox雲盤……每個新興熱點都要佔個坑。九城、久游,也是跟著天天出國,滿世界收購,巨人呢,同樣收了51. com,要發力社交網路……
然後呢,騰訊、網易來了,GAME OVER。所有隻靠代理,一招鮮,吃九年的花架子遊戲公司都被趕上了絕路。
遊戲做不成,那就做視頻吧。
在線視頻行業,風口要來了,最早抄YouTube的,還是上海灘的土豆啊,比什麼優酷土逼要早的多好嗎!
先說優酷,創始人財務出身,懂得精打細算,把錢都花在刀刃上,買熱門資源,買網路帶寬,看視頻,第一重要的就是流暢不卡,想看什麼都有。至於頁面設計,四平八穩就好,追求的就是主流大眾的口味,別給我整什麼幺蛾子。
再看土豆,名字起的就特別文藝腔,做的叫播客,前衛夠逼格,頁面設計以黑色為基調,酷炫極客風,不走尋常路。CEO沒事就寫點風花雪月,文青大叔范迷死一眾花痴。這倒也罷了,公司上市前,先演一出離婚無間道的豪門大戲,喂,你以為你真是玩娛樂圈的啊。
就這麼著,玩二次元的土豆,打不過玩算盤的優酷,一點都不冤,真的。
哦,還有大眾點評,生活服務O2O,最早站在風口之上的,還是上海啊。
2003年就開始做餐飲了,論資歷、論經驗、論渠道覆蓋面,沒有人能跟大眾點評掰手腕的。美團,更只是晚輩中的晚輩罷了。
但是美團一來,就跟打了興奮劑似地,大搞農村包圍城市,中西部的二三四五六線縣城,一個一個的跑,一個一個的搶,兩三年下來就全吃透了。跑終端是個苦差事,明顯不合上海人的胃口嘛。阿拉上海人寫項目計劃書、玩PPT、跟你掰扯愛馬仕LV香奈兒星巴克貓屎咖啡的傳說還行,你要他們干臟活累活,哪裡斗得過天天吃灰的北京人呢。
就這麼著,在大眾點評上,一切都很好,頁面設計很好,用戶評價很多,可是一落到要團購買單,就卡殼了。除了一線城市,其他小地方的團購單總是聊勝於無,想買也買不到。如今在資本的壓力下,大眾美團合併了,可是誰將上位,誰將被架空出局,一切已在不言中。
怎麼能忘了攜程呢?
這可是上海互聯網的長明燈,擎天柱啊。滑鼠加水泥,優質的服務,持續的盈利,要是能一直這麼美好下去該多好。只是命運總是這麼殘酷,去哪兒來了,又是一個不怕死的主,機票搜索、酒店客棧、景點門票、專車接送,一個點一個點的撕扯,不但專註,而且有技術創新,有金主靠山,簡直就是拚命三郎,不把你捅死不罷休。
攜程的帝國反擊戰呢?打價格戰。除了價格,還是價格,把自己逼到巷子盡頭,一個季度一個季度的虧錢。除此之外,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創新。甚至在這場刺刀見紅,比拼的就是細節的大戰中,還發生了用戶密碼大範圍泄漏的悲劇,你讓攜程的鐵杆擁躉們——中高端商旅客戶情何以堪啊。
沒有必殺技,只能秋風祭。
如今攜程去哪兒合併,看似攜程收購了去哪兒,實質上卻是百度成了攜程的大股東。上海灘最後一面旗幟就這麼悄悄易主了。
你數一數,51job、世紀佳緣、榕樹下、起點中文、安居客、百姓網、易迅、一號店、verycd、東方財富、快錢、格瓦拉、PPLIVE、驢媽媽……光有點名氣的就一大票了,不知名的就更加是烏央烏央的啊。人才、資源、信息、渠道,樣樣不缺,哪一次互聯網的大潮,能錯過上海大少們的明星光環呢?
如今這一波O2O外賣的浪潮,站在風口之上的,融資最多的,燒錢就像玩兒一樣的,還不就是上海灘的「餓了么」?畢竟是金融中心呢,錢從來就不是問題,只是,不知道來得太容易的錢,又能玩過幾個冬季?
北京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比較多:百度,新浪,搜狐,人人,360等等。杭州有阿里巴巴和整個電商圈。
大型互聯網公司會帶來旺盛的互聯網人才就業崗位,吸引人才往這個城市流動。同時大型互聯網公司裡面的人才也比較容易看到創業機會,出來創業,創造更多的互聯網就業崗位,如此良性循環,互聯網公司就越來越多。
上海在互聯網方面,缺乏代表性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盛大是遊戲公司),創造的互聯網人才就業機會相對比較少,因而對互聯網人才吸引力比較少,相應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就比較少。
說個題外話:對比北京和上海兩地的startup公司,其實上海的startup公司更貼近海外的互聯網startup,比較適合「精益創業」模式。而北京的startup公司則特別喜歡追潮流,追VC投資熱點,比較適合燒錢創業模式。精益創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是很少的,而燒錢創業創造的就業機會非常多,也會造成這種人才流動傾向性問題,從而帶來互聯網公司的數量對比的差距。上海三大支柱產業:煙草,汽車,金融。
互聯網市政府根本看不上,軟體園什麼的都是區級的。
上海的一把手領導都是要幾年內拿出成績進中央的,對輿論的嚴控自打蛤當年就成了潛規則,畢竟怕出事,萬一撈個「政治軟弱」的硬傷那可是政治生涯的終結。如此高壓環境下,大家學會了只談錢,於是財經媒體成了上海媒體的主力軍。談理想的互聯網怎麼看怎麼像騙子,連個年收益率都給不出來,我還不如買私募靠譜呢。退一萬步說,你有人家IBM,惠普,SAP牛嗎?人家一年納多少稅?你不掙錢不說,還每年都要軟體行業退稅,你當政府是投機主義者嗎?作為全國最不願出事的地方,一切商業行為/行政決策都是為了求穩求大,這顯然與互聯網行業格格不入。
謝 @Zampeli Diana 邀。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正好是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這也是少數一個和西方差距沒那麼大的行業,甚至有些領域中國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現在開始答題。首先,題主的問題不完全正確。上海互聯網企業其實也不少。下圖來自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100強報告》:
2014年中國互聯網100強的企業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北京、上海和廣東,而浙江只有5家,而且總收入那麼高多半是因為阿里巴巴帶來的。不過這只是前100強的,也許其他的規模更小的企業有很多是在杭州。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雖然有19家企業,但總收入卻遠低於只有16家企業的廣東和只有5家企業的浙江。如果說廣東和浙江分別是因為有騰訊和阿里巴巴拉高總值的話,那麼上海也只比只有5家企業入圍的江蘇的總收入多了沒多少。所以上海的互聯網企業現在很可能或者規模不大,或者生意不好。
北京無疑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最為蓬勃發展的地方,數量和總收入都遙遙領先。一個地區能夠使某個產業發展壯大是需要滿足多方面的條件的。
一,人才。北京高校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全國最頂尖的,這一點也只有上海能夠媲美。但之前也有人提到,在培養程序員方面,北京的理工科院校在數量質量上是全國最突出的,這點上海也比不上,而杭州優秀的高校還是相對較少。
二,傳統,或者說路徑依賴。北京的中關村產業園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如今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最成功的高科技產業園。這樣的示範效應是上海和杭州都無法比擬的。海淀區中關村就是 IT 業的代名詞,隨著這一產業園的越發成熟,一批批新入行的 IT 從業者只需要跟著進來干就行,不需要有什麼別的顧慮。而且這一產業也在向外擴展,比如北京的上地。一家又一家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也給後來人無限的激勵。
上海給人的印象是金融中心,是白領金領的地方,是世界500強的駐地,這就像中關村和北京國貿的區別。而程序員相對來說顯得更加草根,雖然掙得也不比搞金融的少。
杭州,或者說整個江浙地區的特點是擁有大量的中小企業。我上周剛在杭州開完會,了解到很多大學教授都在研究浙江本地的民營企業。很多我根本沒聽說過的浙江本地的企業,其實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都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阿里巴巴的成功帶動了一批周邊產業的中小企業,形成了「淘寶村」,大多數的淘寶村都集中在江浙地區。所以我想如果把最上面的互聯網100強企業的數據擴展到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浙江的排名應該會有提升。但是有一問題就是,這些淘寶村的企業很多仍舊從事低端製造業,這對創新並沒有什麼推動作用。
三,環境。互聯網是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進入中國不過20多年的時間。這種擁有大量初創企業的新興行業更加需要一個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氛圍,需要勇於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這裡有一篇文章 盛大、巨人、九城等快速衰落,深度解析上海互聯網產業為何沉淪? 分析了北京和上海不同的文化,作者認為上海地區的人的精明、細緻的性格是導致上海互聯網企業不振的一個原因。當然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環境另一方面指知識傳播,這對於高科技產業尤其重要。比如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或者企業交流時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spill over)。還有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另外還涉及知識轉化,即如何將新的技術投入市場,校辦企業北大方正、清華同方就是一種形式。從業人員之間的交流也很重要,北京有知名的3W 咖啡,車庫咖啡館,這一形式也得到了總理的認可。好的點子只有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中才容易迸發出來。
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沒有提及,那就是產業集群網路的作用,如產學研的結合,這是傳統上研究產業集聚現象的很重要的一個角度。之所以沒有專門提這一點,是因為大部分內容在上文中都有涉及。沒有涉及的一個是融資,這個問題我沒有深入研究,不好發表評論,不知道是否北京的風險投資發展的更好,或者更偏好互聯網企業?另一個沒有提到的是政府的作用。我們通常認為,在一個產業集群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也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政府只需要設定好一套框架條件,保證企業能夠有序競爭,激發企業活力,並做好監督管理和服務工作,比如對待初創企業的稅收條件、創業門檻、行政手續繁瑣程度、融資渠道等。而過度的干預市場只會適得其反。很欣慰的是,政府在互聯網領域沒有進行太多的行政干預。儘管我們有審查制度、並且封殺了一些網站,但相比較其他行業動輒建立一個國企、利用政治資源直接攻城掠地無往不破,政府在互聯網產業上表現的還是很克制的。地方政府比較好的案例還是中關村,具體就不多說了,相關文章很多。不過也有不好的,一些地方政府不顧自身條件隨意興建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園,甚至以產業園之名搞房地產,雖然短期內可以吸引到一些企業投資,但長久以往,過於官僚的體制、繁瑣的管理、不完善的配套設施,必定會迫使企業逃離這裡。
---------------2015年9月2日更新--------------
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感謝大家的評論。從評論里我也學到許多東西,其他朋友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綜合大家的留言,我增加幾點內容:
1. 很多人提到北京的一大優勢是靠近中央政府,是政治中心。我想這個因素肯定是有幫助的,但並不會是主要因素。而且這也是把雙刃劍,靠近中央政府有時候消息確實會靈通些,但也有直接被政府干預管理的風險。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之所以能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一個原因就是遠離政治中心,政府管制的沒那麼嚴格。
2. 關於牆。(此部分我對原回答內容做了修改)有人認為是因為有防火牆封鎖外國網站,才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崛起的。
有關牆的作用,這裡可以提供一篇學術論文以供參考:
Taneja, Wu, 2014, Does the Great Firewall really isolate the Chinese? Integrating access blockage with cultural factors to explain web user behavior
至於作者說的有沒有道理,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3. 大家對上文中的中國互聯網協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100強報告》很感興趣,特別是其中的企業。首先,這是我找到的唯一一份比較權威的關於中國互聯網的最新報告,如果有朋友有更詳細或者更準確的數據或報告,可以分享一下。另外,很多人問具體哪個省份有哪些企業上榜,其實最下面我已經給出了這份報告的鏈接。不過為了方便大家查閱,我在這裡把這100家企業都貼出來。
參考資料:
2015年中國互聯網100強報告
北上廣互聯網創業者分布圖!
整個北方地區的「人才」都堆在北京,生活壓力太大了,每個人都希望能快速成功。
處於這個狀態的「人才」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焦躁難耐,雖然自己現在不能成功,但會強烈地支持任何「快速成功」的「創新」型實踐行動,因為可以從這些實踐行動中看到自己的希望。
於是,任何「創新」的行動都有熱烈的支持者。
而南方則不一樣,「人才」可以生活在蘇州無錫南京杭州...
呆在上海的「人才」層次差別較大,不處於同一狀態。很多年輕人不需要太拚命,逼得沒辦法回到長三角地區日子也能過,交通方便,生活富足。
本地人就更別提了。
互聯網產品在北京可以快速獲得「熱烈的支持者」-「第一波用戶」
這是互聯網公司更愛扎堆北京的原因。
說什麼上海只須要吸引成熟的大型公司就行了,還拿支付寶做例子,純屬扯淡。任何一個公司做大以後,只要不是自己所在環境太差,不是有特殊需求,都不會輕易挪窩的。要知道一個公司從創業到成熟,做了好幾年,自己公司高管大多已經在當地結婚生子,就算沒結婚的,也在當地有自己的交際圈,而這群人既然經歷了一個公司從創業到大型企業的過程,他們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拿到高工資,甚至完全可以自己創業,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人際關係網連根拔起跑外地去?而對於已經做大做強的企業來說,完全有能力把外地的人才吸引到自己這裡來,所以只要處於比較發達的地區就行了, 完全沒必要為了什麼人才而跑到上海去。
支付寶不過是在上海註冊而已,就像前面有人說的,支付寶的高管和高級技術人才還是留在杭州的。如果不是因為支付寶是做金融的,恐怕連註冊地都不會改上海去。
以前各種企業喜歡扎堆,那是因為聚集效應,而聚集效應的原因無非三大因素:人才、信息、物資。而現在,網路高度發達,不需要跑到專門的同業聚集場所去獲得最新的行業信息,就算有這種需要,也只需要一個辦事處就能解決問題;物流高度發達,實際上所謂的物資集散地這種概念,恐怕除了加工行業需要之外,其他行業都不需要;甚至技術越來越先進後,加工地點可以選擇靠近消費地點或者交通幹線上任何一點,而不需要專門的集散地。剩下的只有人才因素了,而上海的人才因素並不突出,相反,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反而不利於人才聚集。
目前,創業創新這些東西,反而具有人才扎堆的聚集效應,因為創業創新過程中,很多想法需要當面交流,需要多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網路上的交流依然有隔閡感。創業期的企業也無法吸引太遠地方的人才,所以必須往人才多的地方走;而參與創業的人才也必須從其他創業期的企業獲得思想上的碰撞。
將來,老的企業終究會逐漸消亡,而新的企業做大後又不需要專門搬遷到上海這種大城市去,所以像北上廣深這些企業,最後都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出來的當地企業來補充新的血液,否則只能坐吃山空。所以像上海這種只願接手成熟企業的想法,是極其短視的,看起來精明,實則是小聰明。
PS:富貴日子過久了,人容易飄。就像香港,當初靠著大陸唯一口岸的地位,風光了幾十年,最後全都跑去做金融和貿易了,其他的人家看不上,總覺得自己是金融中心,誰都離不開我。後來大陸都開放了,香港也就走下坡路了。上海靠著長江口的航運和歷史沉澱發展到今天,如果上海也想著老子手握金融NB得啥都看不上,那等信息化高度發達、物流高度發達,上海就該步香港後塵了。話說其實現在信息化已經高度發達了,物流高度發達也近在眼前。樓上的盆友們已經從多方剖析了北京與上海在地緣、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新一醬十分贊同@慧航的觀點。互聯網行業的確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人才是關鍵。而好奇、開放的年輕人們佔據了這個行業。
看看年輕人們的行為特徵,你大概會對北京和上海的差異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
新一醬不久前找到京東、大眾點評、支付寶、優酷、去哪兒、滴滴打車、微信電影票、知乎和領英(LinkedIn)這9個互聯網平台。它們的核心用戶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輕人。因此從這些平台上的用戶總量、用戶活躍度、移動端用戶佔比等基礎數據,就可以看到不同城市的年輕人會願意為哪些東西投入更多的精力,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我們認為,一座能夠讓年輕人感到幸福的城市,需要在五個維度獲得均衡發展。
首先它要能夠提供足夠多樣的選擇,讓年輕人可以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它也需要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以便滿足好奇心強烈的年輕人挖掘自我更多的可能性。效率和信息對稱則更能促進創新,也將年輕人從瑣碎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把精力更多集中到所熱愛的事情上。便利度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則會阻止城市老去。
參差多態的事物,讓一個面臨選擇的人獲得了自由——能在更大程度上左右自己,這種權利帶來了一種幸福感。
大城市的高房價和污染影響了幸福度,但當你看向每日生活的最微小層面——吃喝玩樂,擁有 226家電影院和11.9萬家餐廳的上海,可以讓你不那麼費力就擁有更多的選擇。你可以去最近的IMAX影廳看《速度與激情7》,也可以找家附近的小影院 看一部簡單的國產愛情片。類似的,在這裡,從街邊不起眼的夫妻麵館到「米其林三星」高級餐廳,從日本菜到東北菜,想吃什麼總是有的……
城市的勝利在於,足夠密集的人口帶來了一種規模效應,它可以滋養豐富的物質形態,而其成本被數以百萬、千萬計的居住者分擔,讓生活本身有了多樣性,從而實現了一種文明。
這是我們「多樣性指數」的邏輯所在。當我們討論年輕人的幸福感時,更著眼於考察這座城市中一些基礎設施的豐富度,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很微小,集合卻很龐大,樣本的影響力甚至勝過大機構和大公司,因為它們是在居民的生活中自然沉澱形成的。精力充沛且處於社交需求旺盛期的年輕人總是希望他們的365天都可以過得不 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在那些提供了最多選擇的城市,也總是集中了最有趣的年輕人群體。
在此方面,我們綜合利用了大眾點評和優酷這類網站的一些基礎數據。用優酷數據的邏輯在於,我們認為「宅在家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選擇——窩在家裡看美劇或者紀錄片,以一種安靜而自我的方式滿足娛樂需求。藉助優酷提供的各城市每天(以2015年4月5日為例)的播放總人數、播放總次數和播放總時長這些代表視頻網站用戶活躍度的數據,我們定義了每座城市對於 「宅」的接納程度,這種 包容性給了年輕人更大的自由度。看看北京和上海的差別。
問答社區知乎上集中的用戶會更傾向於將互聯網用做滿足好奇心的工具。當一個城市聚集了更多這種類型的年輕人,那麼這座城市就會更像是一塊巨型的海綿,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文化和知識,也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有更強的吸引力。
領英提供給我們的城市海歸數也被放了進來——這些視野廣闊的年輕人,已替我們對一座城市的開放度和包容度做了判斷。同時,這項指標也能從側面體現一座城市對外資企業和類似領英這種新鮮職場工具的接受度。
好奇心是年輕人最可貴的特徵,而他們往往習慣於藉助無邊界的互聯網去看世界。一座城市所擁有的這樣的年輕人越多,它的創新前景也就越有看頭。北京和上海的知乎排名似乎也能說明這兩個城市年輕人不同的氣質。北京的知乎用戶們愛問又愛答。
效率意味著生產力。城市本身就是一個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機器,它每天要運送大量通勤人口往返於辦公室和家之間,為他們的生存提供足夠的食物,又要迅速處理完產生的垃圾。在這些基礎之上,城市還得應付更多人享受好生活的各種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效率的提升也帶來了信息的自由流動,這一點讓年輕人產生了幸福感。
比如中國城市的運行效率最近的一次明顯提升是滴滴打車和其他叫車軟體的出現,它解決了計程車司機和乘客的信息不對稱。滴滴提供了一份從它上線以來的訂單量排名,過去有嚴重「打車難」問題的北京就是第一名。
你可以認為是北京的互聯網公司聚集使得這個城市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尤其快,但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樣規模和節奏的城市中生活,提高效率才能讓自己和整個城市有更多的時間去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中。
所以在京東、去哪兒這樣的平台上,北京的用戶活躍度也是最高的。
生活方式也反映出類似的問題。城市也會老去,並非因為時間,而取決於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怎麼娛樂即打發時間,反映了居民對生活的態度。假如上一代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佔據主導地位,則可能意味著年輕人比例很低,或者他們也失去了活力。這樣的城市必然暮氣沉沉。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運動、戶外郊遊(接觸自然)、購物逛街,這些行為更容易讓人產生正能量,相關科學實驗也證明,積極的心理及生活方式對人的幸福感有直接作用。
同樣是來自大眾點評在休閑娛樂項目上的數據,在經過項目的細分後,我們為運動健身、戶外郊遊、逛街購物等項目賦予了較高的正向分值,同時將足療按摩、洗浴等已經老去的生活方式視為不夠良好——將不同項目在每個城市中的關注度排名乘以這些項目各自的良好度權重後,得出了一份城市良好生活指數排名。
生活方式也反映出類似的問題。城市也會老去,並非因為時間,而取決於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怎麼娛樂即打發時間,反映了居民對生活的態度。假如上一代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佔據主導地位,則可能意味著年輕人比例很低,或者他們也失去了活力。這樣的城市必然暮氣沉沉。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運動、戶外郊遊(接觸自然)、購物逛街,這些行為更容易讓人產生正能量,相關科學實驗也證明,積極的心理及生活方式對人的幸福感有直接作用。
同樣是來自大眾點評在休閑娛樂項目上的數據,在經過項目的細分後,我們為運動健身、戶外郊遊、逛街購物等項目賦予了較高的正向分值,同時將足療按摩、洗浴等已經老去的生活方式視為不夠良好——將不同項目在每個城市中的關注度排名乘以這些項目各自的良好度權重後,得出了一份城市良好生活指數排名。
或許,最能說明北京的幸福感和城市氣質的是高度聚集的知乎用戶——北京的或與用戶數甚至達到了第2名上海的兩倍多。
我們把一座城市的開放度視做重要指標,在於它創造了亞文化的溫床。年輕人探尋創新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幸福的感覺。
知乎上集中的用戶會更傾向於將互聯網用做滿足好奇心的工具。當一個城市聚集了更多這種類型的年輕人,那麼這座城市就會更像是一塊巨型的海綿,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文化和知識,也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有更強的吸引力。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類年輕人也更可能是互聯網公司需要的人。
歡迎關注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 知乎專欄有更多與城市相關的數據故事~
(本文暫時僅對比京滬,手機更中)
吳儂軟語vs京片子
我們今天說的是【腔調】
上海 儂好
【習慣精緻小眾 互聯網並不受待見】
互聯網的發跡本身帶著草莽的色彩,上海卻小資氛圍濃郁, 講究腔調,講品味講時髦, 北京中關村那幫人都是成天頭也不梳,衣服也不換,有甩開膀子干互聯網的架勢。 北京順口溜怎麼說來著
「」酒糟鼻子赤紅臉兒,光著膀子大褲衩兒。
腳下一雙趿拉板兒,茉莉花茶來一碗兒。」
務實vs侃爺
務實, 上海則是屬於金融和貿易的中心,
因為規則的極度清晰和商業規則的透明而泯滅了夢想,大家更需要安全感,
上海是個外企扎堆的地方。當一個人不需要為溫飽發愁時,奮鬥的動力自然會減弱。
此外,自從上海設立滬市以來,上海人民賺塊錢的方法就已形成,投資炒股賺錢省力,回報快,何樂而不為。
這是一座太過工業化的城市。生活舒適,大家各按己命的享受著穩定的社會分工,即使擁有一些外地湧入的新鮮血液,也在城市生活中逐漸適應下來。
釋 侃爺: 京話能吹牛的人,能說的人。
侃爺, 北京是中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推崇各抒己見,更加開放的交流,氣氛是熱鬧的,所以在北京的車庫咖啡你可以看到眾多人侃侃而談
上海崇尚小眾,北京崇尚大眾、是聚會文化、活動文化,而上海是家庭文化。往往在北京聚會上感受到的是熱鬧、歡騰,而在上海的互聯網企業之間交流卻不多。
這也就導致了上海企業更為分散且缺少標杆企業
好多回答簡直無語,一看就是在對「互聯網」行業的臆想中寫的。
首先並不是互聯網公司都是996,996隻是少部分。第二,這和北京人/上海人有毛關係,北京互聯網公司創始人有幾個北京本地人了?員工本地人比例佔多少了?在圖安逸這個層面北京人和上海人沒啥區別反正家裡有房唄……
至於原題答案我覺得吧:
1.北京高校多(特別是理工科類),很多早期成功創業公司老闆都是什麼清華北大北理工科大畢業出來的,技術人員你也必須從這些北京的理工學校里找大量人才。那麼問題來了,你北京的大學畢業你是在北京工作還是去上海工作?
2.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冒出來的,很多都是做傳統「電腦生意」轉行的。比如金山系,還有賣電腦的劉強東,而北京很早很早就有所謂「中關村」文化了。
3.早期的互聯網行業,很多做的都是「門戶網站」類,其實你就可以理解為半個「網路媒體」。我們知道,中國的媒體是黨的媒體,你敢不靠攏國家政治中心么,於是你們懂的……
上海的政策沒什麼空子
我只談遊戲。
10年我打算換工作,去了幾家頁游公司,都是大公司有成功項目跳出來的團隊。
有的團隊已經被挖兩三次以上了。
什麼意思呢,有老闆說所有人雙倍薪資,跟我混吧。產品還沒做好,又有老闆說集體雙倍薪資,來吧,如此反覆。
重點是,產品都沒出來,這些人的薪資噌噌噌不停往上翻。
錢來得太容易了,許多從業者莫名其妙發財了,但就是沒產品。
然後大家看到了,頁游真正崛起在廣東。
來到廣州我只有一個感覺,大家都在做產品,靜下心來好好做。
上海是繁華的城市,資本金錢在這裡像洪流一樣涌動,有好的時機一夜翻身不是夢,但總歸是錢來錢往,有了錢之後,很多人變了。
大抵如此。
我前幾天跟一個投資人聊起這個,他說:上海創業的人少,都去外企上班了,而且逼格高,一般不接地氣死得快,日本為啥沒人創業,上海雷同。上海的創業成本太高了,所以有很多上海的團隊,去杭州入駐就是這個道理。
上海這種大型城市,在有優越生活與福利的基礎上,大家反而喜歡一份穩定的工作,不過這也是一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體現。
我來說個不一樣的角度。
上海人崇尚精英文化,對他們來說,衣著光鮮,學歷光鮮,是進入「精英範圍」的門檻。即使是Zuckerberg ,第一眼也會被看作「只是個穿著汗衫的屌絲而已」。
選擇一家公司,上海人關心的,是公司規模、制度、福利、以及辦公環境。公司規模是否足夠大,說出去別人都知道,制度是否成熟,福利最關心四險一金、五險一金、甚至六險一金,辦公環境,越高大上越好:(廁所一定要乾淨,周圍一定要有咖啡廳。)
而以上,互聯網創業公司都不一定給得了,在年紀稍微大點的上海人眼裡,這些所謂的創業公司,都是不入流、不正規的小作坊而已。
上海是喝咖啡的文化,北京是吃鹵煮的文化。
上海的環境是精緻、注重品味的,而創業,不被那麼多條條款款束縛,它是生猛的,怎麼行就怎麼來的。
更何況互聯網公司天天加班,如果讓上海人天天加班,那可受不了,都沒時間享受生活了。
所以,在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小公司里的上海人不會佔太多比例,上海人更偏向於選擇大公司,國企,央企,事業單位。
北京的粗曠和豪放更適合創業,但也有互聯網公司看中上海的便利,成熟的商品經濟。而另外,又因為上海的商品經濟比北京要發達得多,北京這一塊的欠缺也意味著新興電商的機會更多。人多財密官不管,此地必適互聯網
根據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來說。類似於上海這般成熟發達的地區是不太適合互聯網這樣新興產業發展的。
類似的,矽谷不會產生在紐約,東京的互聯網企業聚集於澀谷而不是中央區或千代田區。
因為若把business以:經營資源,process,價值標準的三個主軸來分析的話。雖然成熟經濟體擁有足夠的經營資源,但是其規模化的process以及高水準的價值標誌卻是innovation的阻礙要因。
例如,對於上海大企業的價值基準而言,不滿足自身roe標準的innovative business只會導致企業價值的破壞。
因此,即便是上海的大資本想要做新型business,選擇在與自身隔離的地方發展也許是更加合理的選擇。不是 北京愛國企,上海愛外企,深圳愛私企么......
記得一期《冬吳相對論》節目中提到了,上海一點都不缺乏職業經理人,缺乏的是創業老闆。這裡聚集了很多高學歷的人才,也有高薪職位,人們都太忙碌或者競爭太激烈,以致大家都力爭向前不能出格。而創業是需要有出格、冒險精神的;
北京具有天然的政治、文化優勢,加上帝都的氣場,到哪兒總是會有一群牛逼哄哄的人在談天論地(你也可以說是吹牛),可以查看答案:北京對上海的優勢在哪裡?這一點,我參加GDG活動時候,GDG的負責人也說過,北京的活動總是氣氛很好,一小撮兒人就能聊得熱火朝天。我只說一句,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上海電信限制外網,就這種環境,你讓互聯網公司怎麼在上海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