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低職高薪」現象真的是未來趨勢嗎?

北京眾多藍領工資超白領:拉麵師月薪上萬

為什麼相對低端的職位能拿到高薪呢?趕集網高級產品經理王曉紅進一步剖析,仔細研究這些高薪的低端職位,無外乎幾種情況:一是職位「聲譽」並不好,比如送快遞的通常與汗臭相連吧?二是都很辛苦,「像你提到的電力運行值班人員,肯定至少得值夜班吧?」三是有一技之長,「拉麵師傅12000元,是帶著配方的,不然肯定不會給這麼高!」

  王曉紅強調,這種低職高薪的趨勢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美劇里的水管工都很受歡迎,屬於中產階層。就是要給辛苦的工作以相對較高的報酬,腦力體力之間因為社會分工不同造成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這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歐美等發達國家現在是否是這樣的現象?感覺歐美很多體力勞動者還是拿著很低的時薪,而高等教育者拿著較高的時薪啊。
還是說北京這樣的是特例?
北京這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日常經濟學 · 我為什麼這麼窮,更多「勞動經濟學」、「貧富差距」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Reinhardt Jin 的答案中已經概括了好幾種情況了,還有一個原因,也是造成題主所謂「高薪低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薪酬設計中的「職位工資」現象。

靜態的來,每個人的薪酬應該和自己的生產率成正比,也就是說應該是這樣的:

看上去很合理,隨著時間的增加,員工生產率增加,那麼薪水也相應的增加。但是事實上,從經濟學來看,這並不是最優的。因為我們每個人考慮問題的時候,都在考慮整個職業生涯,比如從一個基層的銷售到CEO,中間可能有很多個階梯,那麼如何利用這一點,在盡量少支出薪酬的基礎上,能夠給員工最大的激勵呢?那就只能改變薪酬的支付曲線了:

當員工處在基層崗位的時候,因為員工知道,自己只要升一級,比如從銷售升級為銷售主管,工資就會提高很多(儘管在提升的時候,自己的能力提升是緩慢而連續的,並不會因為自己當上主管,能力就迅速增加一倍),所以員工會非常努力的幹活,以爭取拿到相應的職位工資。

於是這麼一級一級的向上升,利用職位上下級之間的薪酬差距就可以有效的激勵員工工作了,比如說兩個副總競爭一個總裁的職位,兩個人可能能力差不多,誰上誰下有一定偶然性,但是總裁的工資可能就比副總要高出很多。這個高出來的並不是能力的體現,而是基於「總裁」這個位子,為副總之間的競爭創造激勵而設計出來的。

但是這個機制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基礎崗的工資被壓低了。通俗的說,就是要在每一個階段都懸掛一個足夠大的胡蘿蔔作為獎賞,但是如何保證在儘可能節約成本的基礎上,讓每一根胡蘿蔔都比之前的有顯著差異呢?那就是把第一根胡蘿蔔弄的特別小。

相比體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的職業上升途徑比較窄——一個水管工,當一輩子還是資深水管工,他們提供的服務,工作的性質是不變的,所以對他們來說,不存在這種基於職業生涯的激勵,而是直接的生產力變現。

所以年輕的白領們其實也沒有必要說水管工的工資高,自己的工資低,雙方的薪酬機制就是不一樣,在初級白領的工資里,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對未來買單了;而體力勞動者的高工資,則是對他們上升空間相對較窄的補償。


首先推薦一本勞動經濟學教科書:博哈斯(George Borjas)的《勞動經濟學》。這本書講解較清楚,也有適量的的實例,有一點經濟學基礎的人閱讀起來並不難。

然後簡單說說勞動經濟學會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工資的決定因素並不單一,有如下幾種主要的因素:

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這一點在做實證研究時,常用習得崗位所需技能所花費的的平均時間來代理。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每種職業也並非完全隨機地從全體勞動力和准勞動力中選擇勞動者,但為了消除這些偏誤要消耗的成本巨大,且伴隨新的偏誤源。故我們在解釋題主所言「低職高薪」現象時,不妨也使用習得耗時來衡量技能水平。

下面來考慮三種職業:公司前台、廚師和精算師。在北京,薪資排序目前是公司前台&<廚師&<精算師。我們分別來考察這三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能:

公司前台:與人溝通的能力、對公司內各部門職責的熟悉等。前一種屬於一般技能(general skill),後一種屬於專有技能(firm-specific skill)。前一種技能的習得耗時難以衡量,後一種技能的習得耗時一般在兩周到六周之間。另外,北京此類職位的學歷要求貌似為大專或更高,這樣一來,我們暫且認為它要求的技能水平是「六年」,即三年高中+三年大專。

廚師:基本的烹調技能、對本飯店菜品各類標準的熟悉與操作。同樣地,前一種屬於一般技能(general skill),後一種屬於專有技能(firm-specific skill)。我印象中,初中畢業生進入廚師學校學成畢業,經過飯店學徒期後正式成為廚師大概是要四、五年。再次暫且把廚師技能的水平估計為「四年」。

精算師:一般技能包括一定水平的概率統計知識、金融知識和財務知識等,專有技能則與公司使用的風險計量模型等相關(如果有)。典型的精算師具有碩士或以上學歷,並且持有準精算師或以上的資格認證(儘管精算師考試持有學士學位即可報考)。以初中畢業為限,掌握成為精算師所需的一般技能的時間常常超過十年。

根據上面的分析,不難理解為何精算師薪資要高於前兩者:僅看技能水平這一因素,精算師職位需要的技能水平要遠高於公司前台和廚師。但是僅考慮技能水平難以解釋北京廚師平均薪資高於公司前台的現象。下面引入的「補償性工資(compensated wage)」概念有助於解釋之。

補償性工資:若某職位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若其支付的工資水平不高於對技能需求類似,但給勞動者帶來更小負效用的職位,則滿足要求的勞動者不會優先考慮前者。因此,為了補償勞動者效用的損失以招到人,僱主所支付的高於相應技能水平「均衡工資」的一部分工資稱為補償工資。舉個實例:下礦井運煤相比去火車站扛行李,技能水平相似,但風險高得多,環境也更惡劣。因此下井運煤對勞動者造成的負效用比去火車站扛行李相應的負效用更高。假如煤老闆知道當地火車站的行李工平均月入1200,那麼他可能需要開1800的工資才能請到足夠的人手為自己運煤。為每個工人多開的600塊錢工資就是下井運煤的「補償性工資」。

題主提到的王曉紅的解釋實質上使用的就是補償性工資的概念。公司前台一般坐在空調房裡,從事低強度勞動,該職位對其造成的負效用極小。廚師一般在悶熱且氣味特殊的廚房中,工作強度較大,一般來說工作條件惡劣,理應得到一定數額的補償性工資。另一個理應得到補償性工資的例子是卡車司機,理由不贅述。

以上兩點決定了勞動的「影子價格(shadow price)」(用得不一定準,但我難以想到更精確的詞)。價值規律愛好者也可稱之為勞動的「價值」。而我們看到的工資收入是勞動的「成交價格」,價值規律愛好者可以簡化稱為「價格」。有了影子價格,我們可以引入均衡分析了。不難想像,勞動的均衡價格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離影子價格差得不遠。但具體到某個案例就不一定是這麼回事了。

北京的生活成本大家都有概念。廚師工作的影子價格難以覆蓋高昂的均衡租金並正常生活。這導致了對廚師技能的供給較低。但對該種技能的需求較大且較穩定,因此該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均衡對應的均衡工資反而要高於公司前台。

以上是基於初級勞動經濟學理論的分析。在此還需要補充幾點:

上述分析中所指的工資是「工資率」,一般的計量方式是時薪。打個比方,廚師每月平均工作240小時,白領平均每月工作160小時。設廚師的工資率是30元/小時,白領是40元/小時,換算成月薪就是廚師7200元/月,白領6400元/月。

上述分析所指的工資不僅包括貨幣工資,還包括非貨幣工資即「福利」。當然,我對廚師職業有哪些福利並無了解,恕難舉例比較。但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白領職業享受的福利比藍領職業好得多。

上述分析有意省去了影子價格並不佔主因的職業。例如國內的醫師職業。這是一個技能要求極高的職業,也常面臨十幾個小時連續工作、長時間身處藥品異味環境等負面場景。我斗膽猜測,一位在直轄市或發達省會城市工作的主治醫師,其勞動的影子價格應為3~4萬元/月。但我聽到的數字與這個猜測差距較大。而我所估計的影子價格與擁有強力工會和腫大醫保體系的美國同等資質醫師的均衡工資也有不小的差距。這個問題我認為憑初級的勞動經濟學難以作出可信的解釋。在此打個小廣告:哪位醫學或醫療管理方面的博士生願意與我(金融+數學本經濟碩,清華五金博)各取所長,合寫一篇相關的論文,請私信。


低職很難定義。有人認為比較累的,不體面的工作就是低職,但是這不代表這些工作不具有較強技術性,在勞動市場上高技術的工作自然工資高;有人認為低職是容易上手的,簡單的工作,比如餐廳服務員,投遞員,在勞動市場上這類工作供給交大,工資不太可能很高。有人說個別市場非常不體面,工作雖然容易,但是大部分人不願意做,那工資可能會較高。不同市場的低職高薪可能是不同原因導致的,所以還是要從供求角度逐個分析。

發達國家有這種現象,但是原因可能不同。長期看簡單的勞動可能被機器取代,很多不體面的工作藉由機器變得體面的很多。比如發達國家的保潔員和垃圾處理員可以保證工作的體面,很多昂貴的清潔,消毒設備投入使用,工人的效率提升明顯。從某種意義上來所,這些人只是操縱機器而已。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行業自治組織以及工會比較成熟,這些組織提高了工人/技術工人的福利。大量傳統的計量模型都指出工會對於工人工資顯著影響。你可以搜一下水管工的自治組織,他們不但有技術培訓,也會有代表為他們爭取政治政策上的利益。

最後學界認為近30年來公司變得扁平化,結構上傾向於精簡中間管理層,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白領」的工作可以被軟體替代。

我個人認為(單位時間)高工資就是高職(市場機制有效),傳統經濟學會研究價格決定,但是職位的高低在定量上有一定困難。


薪水多少只和勞動市場供需有關。和職位高低的關係是偽相關。


在西方國家,水工電工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水工為例,那種天天接電話幫人疏通管道堵漏的那種水工是最低技術水平的,這樣的水工也就是中產偏下的水平,但凡需要涉及到責任和生命安全的水工活,如煤氣管道的鋪設維護(沒錯西方國家煤氣管道、屋頂等都屬於水工範疇),新房管道鋪設和新水表的安裝等,一般都是跟著建築公司走的,收入就要更高一些,屬於標準的中產『;而工業性質的水工是收入最高的,比如我的一個哥們在澳洲開工廠的,機器的蒸汽和熱水管道需要定期維護,這種水工不僅工作環境更危險,而且價值更高,要知道工廠管道出了問題,停工多耽擱一小時那就是幾千塊錢的損失(這還只是一個小工廠,大工廠不敢想像損失),所以給水工付200澳幣一小時的工資,聽起來很高薪了,但對於工廠運作來說,完全是可負擔的。類似這樣的水工,那就是高薪職業,是跟地產商、IT精英們一起住豪宅區的那種。

電工同理,但由於危險性的問題,收入就比水工都要高一個水平(西方國家的百姓比較節省和動手能力強的,疏通管道和堵漏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干,但電路出了問題需要修理則是需要有電工簽字的,如果改動電路沒有電工簽字,一旦發生與電路有關的災難如火災觸電,保險公司是不賠的,所以一般百姓不願意自己搞電路,會找電工)。


你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的水電工和中國水電工的區別,那就是責任擔的更大,所以入職門檻就要高,比如之前熱炒的澳洲砌磚工,在中國隨便一個農民工就可以做的工作,在澳洲其實是需要專業培訓和發證的,如果工程質量上出了問題和事故,砌磚工是要擔責任的,責任越大,門檻越高,從業者必然也就不會多,自然收入就越高,收入雖然高,但他們的服務對象收入更高,能聘得起他們,能享受的起高責任高質量的水電工,於是就形成了穩定的就業市場。


大家所看不起的水電工,認為他們是「低職」,其實是因為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收入低時不注重工作質量,忽視責任,那麼這些活的門檻就低誰都能幹,外加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僧多粥少,所以這些行業就不值錢了。說白了還是因為中國發展水平低,接受水電工服務的人付不起那麼高的工資,自然也就無法享受更有責任和質量的服務。


不是有人研究得出,任何健康的經濟體系都是最終會通貨膨脹的嘛,那底層工作的工資就會不斷的升高,維持中產階級不變,等到剝削完成為止。


我就想問一句:憑什麼說人家是「低職」?

憑什麼?

憑人家工資比你高?

++++++++++++++++

評論里有說:「技術含量低,入門門檻低」的——反正拉麵我是拉不出來的。

你說只要簡單培訓即可入門,我告訴你,90%的職業都是「只要簡單培訓即可入門」的。一個小姑娘,學學打字(現在拼音輸入都不用學了)office,就能做行政做文員。哦,坐辦公室就比在廚房拉麵「高」?

我以前以為知乎清新脫俗,結果還是「惟有讀書高」爛掉牙的那一套。還死不承認「不讀書也能掙到錢」,這個問題是不是打臉?

來比較啊,上圖表啊,講概率啊,談談「倖存者」啊?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簡單的道理這麼多讀書人不明白:

你能掙多少錢,是由你的**貢獻**決定的,不是由你**讀多少書**決定的。

讀了幾本書,人家就應該巴巴的把錢給你送上來?

憑什麼呀?!

還「高職」「低職」(哪裡冒出來的個詞?搜狗拼音都打不出來,自己硬造的吧?),書都讀到哪裡去了?「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

我還想問一句:為什麼這個老問題又火起來了? ㄟ( ▔, ▔ )ㄏ


供求關係決定。隨著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小白領的人力供應肯定是過剩的,所以普通小白領的收入越來越沒競爭力是肯定的。而社會層次不高的職業,尤其是需要一定技能或者智商的,供應一定是不足的,收入肯定會高。


我突然想起八十年代的一個詞:腦體倒掛……

不過當年腦體倒掛是體制面對市場的潰敗,而今天則是市場自己的選擇。

而且,今天的腦體倒掛……其實這個腦……哎……

白領、藍領,或者什麼人,大家的分野往往來自命運……家長重視教育啊,小時候環境很好啊……這種環境里大部分人也就慢慢地隨大流考大學、找工作、當白領……平淡無奇且乏善可陳……

而這個體,也不那麼簡單,很多工作需要技術,還很辛苦。而且在這「不體面」的工作中,總是有很多人,勤奮、努力、好學……僅僅是成長的道路讓他們選擇了這種「不體面」的工作。隨著努力,命運逐漸改觀,收入超過所謂白領,也是應有之意。


在美國呆過一段,簡單解釋:水管工確實收入較高。關鍵是工具。五金類工具,電動類工具,小金屬加工車間。基礎配置大約十萬美金上下,全套配置一般都是幾個人的小公司了。美國中產較多,house 類的住宅,最麻煩的就是自來水、下水、供暖的管道閥門。美國買二手house,很看重管道系統。所以給了水管工很大的空間。


另,以為水管工知識水平低是一種誤解。獨立供電系統,獨立給排水系統,基本上是建築行業很專業的幾個領域。house 佔比很高的美國,確實有空間。

包括裝修類,其實專業性很強的,外塗內塗,不懂的人就會亂搞。木工泥瓦中央空調。國內從業者素質低,那是我們付出的成本太低了。

我們的消費會逐步拉開距離,成本高的自然質量會提升,專業化程度會提高,會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術型「藍領」。但街邊接活200元刷兩居室的自然也會長期存在了。

國內其實也有自立更生的房主…

我覺得可以用多元化來描述未來的趨勢吧。


用高端低端區分職業的毛病應該改改吧。

拉麵師傅每天拉面前認真清潔雙手案板、不斷總結拉麵經驗,對不同配比的面進行長期實踐觀察;

高大上企業白領做個PPT都應付了事,只是混口飯吃,自己的業務一問三不知,更別說有見解;

日本某著名壽司店,客人吃到很晚已經沒其他客人了,但主廚就這麼做完每一道料理後站著,寂寞的望著窗外,絕對不會因為客人只有一位而懈怠。將料理端給客人後安靜的站在櫃檯後,禮貌的等待客人直至用餐結束;(圖片是微博五嶽散人的)

某國內知名連鎖服務員,客人準備點菜還跟其他服務員說笑,拿雙筷子恨不得半個小時。
到底誰高端誰低端?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趨勢是,敬業者高薪。


我需要說明的是,我寫這個不是為了給你灌一些雞湯。而是說每個人、每種職業都是這個社會運行的必要組成,用高低貴賤去區分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上面說的趨勢不僅僅是未來,現在高薪的這些職業也正是過去的人敬業的結果。


題目既然說到了經濟學角度,所謂經濟,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就是交換。無論產品還是服務,有形或者無形,交換的基本屬性都沒有改變。既然是交換,那麼沁入更大心血顯然有更大的價值,但也正如經濟學最基本的規律,價格並不一定直接反映價值,而是受供求關係影響的圍繞價值上下浮動的。

所以,不要用暫時的價格去衡量價值。而所謂的高一些的職位和低一些的職位,用在同一個職業的不同水平段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比較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孰高孰低,未免太過主觀。


電力運行值班工,按輪值制和按常日班制上班的人沒有明顯差異。所以上不上夜班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點。


知乎首答~
前兩年流行【腦體倒掛】現象
自08年金融危機以來,政府為刺激經濟,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入了巨量的資金。這首先導致建築工人數量不能滿足需求的迅速攀升,甚至產生了一些地區泥瓦匠供不應求的用工荒。很多地區室內鋪磚的大工一天的費用達到了200元以上。其次,由於基建投資的回報率和資金周轉均較低,所以對成本較為敏感的民營企業主動介入的意願並不強,於是海量的資金通過對資金回報率不那麼敏感的政府和部分國營企業注入基礎設施建設中。一方面,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率較低,從而拉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使經濟的高速發展進入依賴過度投資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政府不計回報的投資行為對企業投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同時抬高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帶來的影響就是製造業能投入到產業升級的資金有限,產品研發、工藝改進及新技術應用對技術人員的需求不足。兩方面共同作用,就產生了09年以來普通本科畢業生收入趕不上沿海地區民工的怪象。但很顯然,過去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現象2:2000年至2013年,美國17-18歲年齡段高中生輟學性別差距沒有縮小,反而維持在1.4%的差距(男生5.4%,女生4%)(來自彭博社)
美國經研局NB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本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頁岩油氣行業的興起為當地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低技能的高薪崗位。賓夕法尼亞州到北達科他州的一乾地區水力壓裂油氣行業的就業率每上升0.1個百分點,男性青少年的輟學率就會上升0.3-0.3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十年間,雖然在頁岩油氣儲量較高的通行區青年男性薪資增速高於同齡女性及受過更高教育水平的同齡男性。但在抽樣調查末期,即便彼時油氣價格仍處於高位,但行業的福利卻在不斷減少。(現在的情況自然就十分糟糕了,美元走強,大宗商品下行,大家懂得~)
由以上兩例可見,低技術崗位(與題主的低職範圍有較大重合)的高薪現象往往只是特定經濟周期和特殊行業在一定時間段內發生的現象。一方面,這種現象僅僅是短期人力市場供給不平衡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往往不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最後的最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想拿個別低技能高薪酬行業當不學習借口的孩紙們快醒醒吧~這種想法無異於股市的高位接盤,完全是職業生涯的自殺行為~


個人眼裡餐飲、理髮等服務業的很多工種,是要有手藝經驗加成的,不能算是低職。在某些國家有的食客在享受一道絕佳的菜肴後,是會當面感謝廚師的。

相反很多辦工桌前面對電腦的工作,可重複性更高,而且能力不隨時間提升,也不能算是高職。

所以「拉麵師傅」這個例子根本談不上低職高薪,是對一些服務業職位充滿偏見的輕視。


當年我們大院有個放射源做探傷,每次入庫出庫都需要一個人在旁邊手工操作。有個上了年紀的二混子,就靠這個為生。每次操作1小時,能拿30塊錢。那會我爸本科畢業,工資一個月才50多點。
趕上工作忙的時候,一個月要整好幾次,這大哥月薪輕鬆破百,相當於當時廠里總工,或廠長的待遇。
但你說誰又羨慕他?拿的都是賣命的錢啊。同樣,現在好多人的工作看似錢多,但都是夏干三伏,冬干三九的苦活,有些更有生命危險。這些也是辛苦錢,人家吃了別人吃不了的苦,也不用大驚小怪的。


不請自來,在職場打拚幾年的階層狗來答一波

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個本科生的薪水和關係戶的職員差別有多大。如果你是6K,那麼別人就是12K。原因無他,因為別人是關係戶。

我同學是純工科生,但是畢業後直接去培訓機構學代碼,四個月出來,薪水8K起。而答主,實在無法用語言形容自己的薪水。

職位的不同產生的薪水差異是很不同的,一個很牛逼的技術員拿到的薪水很多時候,還不如一個剛進企業的研究生,別問我為什麼,其實公司不差這點錢。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多找自己的原因。你英語學好了嗎?你工作效率高嗎?你是關係戶嗎?你有能力跳到一個高新的地方嗎?當你弄明白這些事情後,便不會抱怨了。

申明一下,至於符不符合題目,我只能說:我所說的低職高薪,是一種趨勢。但不完全是的,看懂答案在來噴吧


我不認為存在什麼低端高端這種說法,任何工作都分技術難易度以及市場需求吧。有些重複性工作確實屬於金字塔底層,但很多「低端」的重複性工作都被機器替代了。因為工廠自動化流水線引發的大罷工不是一次兩次了。

挖煤的低級么?國內普遍認為臟累窮,風險大。在國外可能不是這樣。我參觀過澳洲的coal mining service,全部機械化自動化,三個人就可以開一條礦道出來。就連礦難救援隊都有dome VR來做日常訓練(300w刀建的好像)。煤礦工人都是專業防護服,護目鏡,3M口罩耳罩。連健身房費用都報銷……收入中產啊。技術含量並不低啊,他們很了解煤礦結構,礦物分布,大型機器的使用,不靠蠻力的,培養一個高級技術人員,成本不比培養一個飛機技師低太多。


雙方自主交易達成的價格由交易時刻的供求關係決定。
薪水是資方願意購買勞動者勞動力,同時也是勞動者願意售出勞動力的價格體現。勞動力能夠賣個更好的價錢,是因為勞動力的供給稀缺,賣方市場。
為何低職工作的勞動力供給稀缺?
首先,
我對於低職的理解是: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重複性、機械性的體力或腦力勞動;極度淡化組織、協調、管理、決策等能力的要求和鍛煉。
其次,
嚮往自由,渴望享樂是人的天性。作為人的需要,創造性和成就感是一種無上的褒賞。但凡有機會,人會選擇更自由更具創造性的工作,自然性勞動力流出。比如80/90後的民工荒(無歧視意思),不願意再如父輩一般數年如一日當著生產線的螺絲釘。
第三,
人類的能力總是趕不上慾望的速度,因此才會推動進步。現實中,富士康機械臂在緩慢替代流水線工人;amazon在研發無人機送貨;豐田在優化流程,減少環節提升效率。但是這是一個逐步的追趕過程,如同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慾望已經走了很遠,替代的能力亦步亦趨還沒有趕上,所以,低職的供給稀缺產生。
以上回答完本問題,一句話,願意干這活兒的人少,但這個活兒現在還得有人干,得加錢。
一些提醒,
低職高薪是一種被動的狀態,因為低職的特性導致自己缺乏對未來變化的有效影響,當平衡被打破,失業成為必然,所以萬不可掉以輕心。很多初入新環境者,從低職干起,即使是高薪也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努力完成自身的提升和積累。創造力才能使自己扼住命運的咽喉,即使潮來潮去,我自可搏擊。


在北京,兩個住出租房的男人。
然後,月收入過萬的程序員嘲笑月收入過萬的男廚師,說他工作太低端。
這不就是,柬埔寨嘲笑非洲難民嗎?

說真的,這倆人要是同時34歲被炒魷魚。
男廚師決定比前者退路多。
如果他手藝真的很棒!
可以找新飯店,可以回老家飯店。
還可以去京郊或老家創業個小飯店,
干成了,年收入幾十萬。


首先要明確高職的定義:更有可能獲得上升渠道(social tube)的職業即高職。也就是「發展前景」(對應後面的第3條。)
我覺得這才是定奪高職低職的最大的指標。

那麼在這種語境之下,高職低薪很有可能也很正常。(比如到英國搬磚一個月4w,那為什麼不都去搬磚?在中國做導遊,瓦匠等一月1,2w也有可能,但為什麼不是熱門兒職業?為什麼很多IT程序員都是5k-5w不等,去依然被稱為碼農?為什麼一個月兩三千的白領/紅領反而很熱門兒?為什麼?說的就是發展前景)


下面請聽詳解:
@金超 說的非常好,這裡僅做個人補充:

我認為工資水平跟如下因素有強關聯:

1,成本(門檻)
2,風險(與利潤相關)
3,發展前景。
4,面子(名譽)
5,造血年數。
6。傳承能力/轉型能力。

最後附上@金超 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216662/answer/27123510


推薦閱讀:

支持國產車到底有什麼好處?
如何看待浙財大教授@謝作詩 的「低收入者可以幾人合找一個老婆」的觀點?
北京房價能降嗎?
碧緹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從經濟學角度上看,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 這個世界幣的模型應該是怎麼樣的?

TAG:經濟學 | 貧富差距 | 薪酬待遇 | 勞動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