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有哪些潛規則?
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我猜很多人關注這個問題只是為了看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算起來不外乎權、錢、男女之類的那點事兒。不過,我今天倒不準備提這些,因為這些東西其實可見於任何行業。
所謂潛規則,以前曾經談到一些,可見命硬才是力量 - 菜園 - 知乎專欄
不過,借運、借勢之類,太過玄幻。談及這些,又不免扯到皮肉骨相,眾生百相,能力有限,不說也罷。只能談一些自己見到的還算有點道理的潛規則。
一、專業
何為專業?潛下心去了解自己所處的行業現狀;去讀懂各種上級文件、會議紀要、監管規章制度政策;去整理出有關於這些你掌握到的東西的思路、條理直到筆記。有了以上這些基礎,我們才好開始談及專業二字。這兩個字,斷斷不是吃飯的時候聽某人談及二三事就撒歡似的覺得自己已經通曉所在行業的全貌,同樣不是在知乎上看幾道題目幾個答案就足夠的。
在我還在老東家當小桂圓的時候,我的儲蓄主管與櫃檯外的理財經理相處極不融洽,這是常有的事情,一邊是合規至上一邊是營銷為尊,裡邊看外邊簡直無法無天外邊看裡面簡直就是教條主義,自然我兩邊都呆過,知道其中的矛盾中心點確是收入,而當時我的儲蓄主管掛在嘴邊的確實「理財經理/客戶經理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會發嗲/喝酒/不要臉么,要是我想(不要臉),我也可以做(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早些年,我一度信以為真,直到我和當年主管愁怨最深的理財經理共處一室時,才發現這個中專畢業年近四十有家有室的中年女人居然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她是我們分行最早一批考過CFP的人,對於上至監管文件,下到產品配置內容都能爛熟於胸,說她是學霸我是不信的,但說她專業,我是服的五體投地的。
我在知乎上認識了不少在這個行業業務無比精純的大爺們,談及專業性如 @麥麥@王超@少少@garhom 等幾位哪一個不是各類文件爛熟於胸,同行若說到潛規則,不妨想想,自己的專業性比他們何如?
行外人士不如捫心自問,如果你有500百萬需要理財,如果你有5000萬的融資需求,你會選擇一個千嬌百媚的實習生還是一個業務精純的客戶經理?從我在一線的這幾年的不完全統計,後者的概率算是完全壓倒前者了。至於你看到的那些覺得「潛規則的手段」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陪襯罷了。
二、服務
談及服務,不得不提我在2011年碰到的事情。
朋友有家咖啡館,我算是熟客,那次新來一個學徒要做出師前的「結業考試」,老闆便叫來了我一同當考官。
小妹白天從開門起,一板一眼,老闆道「先煮杯曼特寧來。」我一試,還算及格。老闆又道「沖杯濃縮來。」又試,皺眉,老闆也拿了一杯試了一下:「倒掉,零分。」
小妹大惑,明明一步步照著學習時做的,難不成師傅留了一手?當時正值二月,陰冷,老闆讓小妹摸了一下蒸汽管再摸一下杯子,小妹方才醒悟。原來溫度不足,溫的濃縮自然透著一股子怪味。
前段時間,看Forest Whitaker主演的《白宮管家》,片中的主角是一個白宮侍者,給總統送去下午茶時,先是用熱水在杯中暖杯,數秒後倒去,用手在外杯壁試了試方才把空杯放入托盤中一同呈上。欣然一笑,所謂服務,必到此細微處方可。
作為一個服務行業,用心才是王道,銀行之中的迎來送往雙手接遞亦都是此般。肯定有人說,你在扯淡,我在XX銀行就曾經受到很不友好的待遇……自然,百美難掩一瑕耳。
反過來說,當其他條件基本相當之時,你會選擇更用心服務更好的人或是他的反面?
前幾年看了吳君如的《金雞》,作為女版周星馳的她,這部電影看做是她的《喜劇之王》也是不過分的。片中的吳君如,是一個「有技術的女人」,是的,也就是雞了,起初做樓鳳的時候,生意慘淡,結果客串的香港十佳青年劉德華開導了她「你一定要投入,投入自然就有感情,有感情自然就有高潮,有高潮你就會開心,你開心,你的客人也開心,一傳十,十傳百,到時候全香港的好色鬼都會來找你,你就會真正成為一隻金雞。」
關於這一點,舉別人當例子就顯得掩藏了他們的專業性,便不要臉的拿自己當栗子吧。此前在作為一名櫃員,如何以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接待換破幣或零錢的客戶? 也談及一些。如果說專業用智、服務用心,投入這東西便顯得傻大黑粗純粹用力了。大抵就是靖哥哥所謂的「人家練一朝,我就練十天。」
如李宗盛在《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中所言:
「我覺得李宗盛因為念書念得不太好,還好有一點自己的理想,然後很堅持的傻裡傻氣的去追求,我身上其實代表我們那個年代的,是代表一個對理想的追求,對自己信仰的東西的一個付出。」
從某種角度看來,如我這般腦子不好又未必細心的傢伙,也代表了一部分同學。自己早年也受到挫折也一度自暴自棄,終歸還是覺得不甘心,只可惜底子薄,唯有勤力一些便是。
有支行的客戶經理曾經和我叫囂自己敢天天晚上十點鐘用辦公室座機打給我,以彰顯自己加班之苦。大笑對曰「你可曾試過36小時無休開車7小時折返兩地抵押登記凌晨開始手抄合同錄入系統只為了趕在月底前放款?」說笑便罷,這個行業比起勤力,誰也不曾怕過誰,你看到的那些聰明絕頂的人,也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
運勢是否有盡時,我學業不精,不敢亂言,但我見過的大多數在這個行業做的出類拔萃的,不管他們背景、資源、學歷如何,以上三點至少佔據其二的。說它們是潛規則,我看,也是不算跑題的。
——————————————————————————以上提及的諸位爺,排名不分先後,在知乎亦有許多優秀的銀行從業者,平時接觸的少,未能一一提及,深感抱歉。
謝邀,暫時總結了四句話,大家感受下
傍大欺小實無奈
一味擴張略風險
政治任務從天降
利息收入不算錢
潛規則是這幾年很熱的一個詞,語出吳思的《潛規則》,定義如下:
在仔細揣摩了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之後,我發現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經常與他們宣稱遵循的那些原則相去甚遠。例如仁義道德,忠君愛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這種利害計算的結果和趨利避害的抉擇,這種結果和抉擇的反覆出現和長期穩定性,分明構成了一套潛在的規矩,形成了許多本集團內部和各集團之間在打交道的時候長期遵循的潛規則。這是一些未必成文卻很有約束力的規矩。我找不到合適的名詞,姑且稱之為潛規則。
銀行同樣如此,確實有很多八卦和吐槽可以在這裡吐露,但就我而言更在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評價和後續走向,題主與更多人也許也更關心這個。一句一句來分解
傍大欺小實無奈
其實這句話里我已經隱藏了個人判斷,確實十分無奈。還是引用馬蔚華的那句話,「不做個人業務將來沒飯吃,不做批發業務現在沒飯吃」,貸款投放的問題,從國家到基層幾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但這麼多年來,國家和監管部門配套那麼多政策,收效不大,或者說完全無效,歸根結底,就是由於目前金融政策決定的,存貸款的固定利差讓銀行不需要進行精細管理就可以獲取高額利潤,而央企、地產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正是這樣的貸款大客戶,沒有他們,大量的信貸投放不可能實現。
舉個實例,我原支行在2002左右由於業績太差,差點被撤併,幸好當時放下去幾筆交通部門的項目貸款才緩過來,但這幾筆貸款有很大的問題,7000w資金以道路通行費歸還,居然一次性到期,導致現在貸款有些問題,這是後話,但當時這幾筆貸款真的是救了我們支行。再舉一例,本地水泥行業較為發達,但由於產能過剩等政策性原因,國有銀行很難介入,但boc的行長抓住一個政策空子,貸給本地最大的水泥企業項目貸款。後這家水泥企業被央企收購,銀行合作關係仍繼續,每月光各子公司歸集的對公存款就有5000w+,更不要論年底,要知道我們地方所有一年的存款增量總共也不錯也就在40000w左右,可見效益的顯著。
一味擴張略風險
原因同上,只有不斷的擴大存貸款規模,才能完成業績指標,其他方式慢且收效小。但在實際案例中,一線的客戶經理或是主管是非常無奈的,因為他們是接觸客戶的第一責任人,往往被上級(一般為行長)因業績原因所指使,很難獨立無壓力地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導致不少風險的產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招商引資客戶的大量湧入,行長一般覺得我不做的話別人做了,整個貸款格局就會有大改變而傾向做,而一線的營銷人員很難獲得第一手的實際資訊,可以這麼說,不良貸款的大部分都是在招商引資客戶這塊。
大家都在說的拉存款的事,也是其中一個方面。但我請大家注意,銀行考核的是增量,也許你可以憑藉獨特的資源輕鬆一時,過後呢。。。。我就認識一個女生,父親是一位房地產大佬,憑藉家裡的資金(3000w)左右橫行於各個銀行客戶經理崗位,但她也說,我也只能在商業銀行,國有銀行是看不上的,而且要一年換一個地方。同理亦然。
政治任務從天降
有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喜歡把一定要完成的任務稱為"政治任務",這個提法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看到的人都會呵呵一笑,那政治任務是什麼呢?舉個例子:9月初末,你們支行的對公積存金業務必須做到5戶,必須金額在5000萬以上。這就是所謂的政治任務,有期限,有目標,往往臨時出現,一般沒有完成獎勵。拿到這個任務後,行長層層分解,最後落到客戶經理頭上。不完成怎麼辦?你不可能不完成,領導每天在面前叨叨,上級部門天天通報,行長專項督辦,除非你不想幹了,不然別想完不成這事。完成的方式其實也很喜感的,因為確實很難完成,就像上面舉的例子,這事個真事。本來一個好好的理財手段,偏要用這樣的手段推廣,最後只能以我們倒貼企業辦理業務損失來了事(買入積存金與賣出有手續費)。政治任務的出現,實際也與利益密切相關,往往是上層由於某種需要,必須推廣某項產品或完成某項指標等,這樣推動實在不是一個現代企業的行為,但恰恰出現在銀行這樣高大上的行業,確實是個悲哀。
利息收入不算錢
四大銀行每年的利潤這麼多,我敢斷言,裡面利差貢獻了絕大部分,這就讓前段時間有關部門推動的所謂規範銀行中間業務收費運動顯得喜感十足:銀行背地裡說我也沒收客戶的錢,都是原來利差轉化過來的啊,有關部門也佯裝不知,安慰道,幫著轉移下社會矛盾嘛(臆想,個人想法)。好了回到正題,為什麼要把利差收入轉為中間業務收入呢,因為銀行都是上市公司,需要財報好看,表面高大上,而國外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最多能達到一半左右,中國只能達到20%多一點(注意這還是經過操作的),行為動機就很清楚了。那具體到客戶如何操作呢,很簡單,您原來的貸款是基準上浮30%吧,我給您每個月扣基準上浮10%,另外20%收到中間業務科目,什麼科目,隨便啦,反正看上面需要嘛。至於是一次性提前收還是到期再收,或是按季度收取全看企業的議價能力了。那為什麼還是會有很多企業主告狀到銀監會或是人民銀行亂收費呢,很簡單,總體融資成本高嘛,你給老闆們一個由頭,人精的他們會不用起來嗎?!這樣的現象造成客戶經理和主管壓力在季末、年末壓力很大,有很多應收未收中間業務收入,說的輕是工作能力不足,說得重就是具有道德風險,萬一人家交給你客戶經理,客戶經理沒入賬呢?!
最後的話
銀行業在中國絕對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行業,甚至很多潛規則外行人聽起來很難理解,但它是在中國,其他行業的共同特點怎麼會沒有呢,富二代、官二代橫行,哪裡不是如此?但幸好銀行是這樣,由業績說話,很多時候會說明些問題的,和高考一樣,遠遠不是最公平的方式,但在現在這個條件下,只能如此。
ps:遵守承諾。
1、icbc目前的行長y說起來並不陌生,因為他是市分行某部門老總學校里(學校可自行搜索,很多新聞都有提到)的下鋪,據說這位老總對y說,我自己是沒什麼指望了,我女兒一定要進省分行,果然在去年進入省行的培訓中心,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女生同時參加了市行的考試,居然連面試都沒進。
2、當y爆冷當上行長後,我曾經和同事探討過他是否會放鬆部分信貸政策,特別是小企業方面,畢竟是浙江行出去的,同事回我一句,「難道首席風險官w不是浙江出去的嗎,結果怎麼樣?!」想想也是,w幾乎是近年來開放政策的堅定反對派,可見,「屁股決定腦袋」此言不虛。
3、對於董事長j網上有非常多的說法,有人說他剝削員工,只為搶位(一行三會的領導),也有人說他遵循金融規律,抵制上意,反正在我得到的信息,由於多年未能上位,此時及以後已不可能,所以出現了典型的代理人問題,出國考察全部乘坐自己的專機云云。
暫時就這些,如果想了解更多,請關注這個答案,還在更新中,多謝閱讀。
銀行職位和各職位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不要因為比你年輕,比你學歷低,比你資歷淺,比你能力弱的同事成為你的領導或上N級領導而不忿,人家叔叔是正部級,公公是央企一把手,這裡不是強調官二代走後門的問題,是人家能拉來8位數的存款,這叫業績導向!
算潛規則?你要能拉來10位數,單獨給你設個部門都可以。
1、我們只做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
2、背景比實力重要。
3、活是客戶經理乾的,榮譽是領導的,處分是幹活人的。
4、公平咋寫的
我曾經作為一名地方商業銀行員工,覺得最不合理的潛規則就是陪領導吃飯喝酒唱K。我雖然是女人,卻並不抵觸和工作有關的應酬。但是我反感有事無事以工作名義叫上我。都知道陪坐的妹子是有小費的,陪得不高興大不了走人,大不了不要錢。而當時的我呢,免費,必須高興,不敢走。
1、很多名校畢業、學歷很高、能力很強、榮譽特多的畢業生在應聘銀行職位,甚至是基層行的普通崗位時,甚至在網申階段就被刷掉,不是因為你不夠強,也不是因為"關係戶"太多,把你擠下來了,很大的原因是你太優秀了,銀行普通的崗位給不了你很大的發展空間,把你招進來了銀行自己都覺得起讓你屈才了,而且會預料到這麼優秀的人才遲早會離開這個崗位,那為何不招一個能力雖然差點但是能留得住的人呢?就像一個老同事說的:我看咱們行招些專科生就很好,畢業後能進銀行肯定很知足,哪會想著要跳槽,反倒是招些名校大學生,一個個都留不住!
2、前幾日聽管招聘的領導說的:現在報咱們行的女研究生,北大的也好,人大的也罷,含金量也就是省內某**學校畢業的男性小本科生,依自身在銀行工作的這幾年的經歷,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分支機構明顯青睞男員工,因為男員工可以喝酒維護客戶、可以當驢使、可以不用很顧家的加班加點、可以承受更大的工作壓力、可以被領導罵又不會太小心眼、可以隨時被派著出差、可以不用生孩子、可以不用太計較工資薪水,可以承受很多女人承受不來的東西,因為這個行業就是這麼無情。既然這麼多基層行向管招聘的人事部門提出這樣的條件,那麼人事部門在招聘時自然不會單純的只考慮考試成績。
為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拿著4000萬,每個月推倒一個客戶經理呢?
說說房貸的事兒吧,其實你們跟售樓小姐、置業顧問一起做的那些假離婚證、假收入證明,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主意還是我們出的...
利息按照360天/年記
額……雲世襲?
說下我遇到的潛規則
1、上級永遠是對的
2、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3、崗位從來是BOSS指定
4、嘴子永遠比腦子有用
5、業績永遠比風險重要
銀行水很深 慎入
在銀行,人事就是一切。 一一半澤直樹
1.進入門檻
要麼有錢,要麼有關係,進這個行業易如反掌。
舉個例子,一般小的商業銀行,為了拉存款,只要你在該銀行存款500W(每月仍有指標)
它就能給你一個工作崗位
2.工資+提成
和業績掛鉤,拉的越多,獎金越多。已經不是潛規則了,一般家裡有點錢的去銀行,分到工資每月1.2w算正常
3.調職升職
有些人在櫃檯崗,有些人在諮詢崗,有些人當行長。1.2Y的大手筆交易不是看誰能力有多強,而是看你人脈有多強,認識個財政部的領導什麼的,不要懷疑,下一個行長就是你,
4.銀行水很深,混的好的要麼有錢要麼有勢,其他的也就混個溫飽,要稍微爬上去了,如果出了什麼事,也是背黑鍋的命
1.一把手在工作時間只用配發的車,絕不自己開車。
2.遇到業務問題,各行頭頭會直接電話溝通,對方都會如實告知,包括一些看似機密的數據。因為銀行業各個層面交流很多,任何秘密花點心思總能挖掘出來,與其掖著不如做個人情痛痛快快的坦白交流。有些時候看著基層員工藏著掖著真想罵他們傻比。
3.長得漂亮但是家境不好的女孩,很多會成為中層領導的槍套。看著她們幾年後還能找個優秀單純的小夥子嫁了,不得不感嘆女人的演技。
4.任何負面新聞會在2天內傳遍整個銀行界。
5.銀行高層的信息獲取速度至少領先政府半年,領先社會3-5年。現在的新興金融或者投資業務,多是被金融大牛們吃剩的。
6.高管多數都不靠工資,原因見第5條。
7.人行和銀監逢年過節就去銀行檢查開罰單,或者當他們想改善下生活時他們就會來走走。
8.銀行中層認為人行銀監都是幫沒雞吧的軟蛋,而高層對他們的看法截然相反。
9.高層基本都奉公守法,因為高層合法來錢的路子和信息多。
10.女性中層管理人員的識別標識是奢侈品包包鞋子和衣服。高層的識別標識是手錶和珠寶,她們穿的通常沒那麼好。
11.喜歡在圈內找親家,不是政治婚姻,因為彼此都知根知底。
12.會被媒體揩油,一些新聞報不報,曝光程度如何是明碼標價的,中國的媒體堪比窯子,記者遠不如妓女。
作為一個各處折騰一把年紀工科畢業去了四大行的新人對這個問題發言權還不是那麼足。我們網點主任覺得在銀行要混好的最大潛規則是要跟對人。
身為一個在股份制銀行里工作了快三年的銀行狗,還沒接觸到什麼太深層太黑暗的潛規則。
1、目前認識的爬得快的都是情商高能力強心思細且高度敬業(具體表現為基本沒請過公休假)的人,當然也有那種嘴巴甜能力差腦筋不清爽但因為進行早所以資歷高愛擺譜的人,鑒於這行業裡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種人也越來越不被認可。基本已被列入養老範疇。
2、領導從來沒跟我提過要拉存款的事兒,估計也是知道我窮哭了,並且我們這個部門是後台處理部門,業績壓力基本為零。但是想請公休假的時候被領導吐槽說進行里還沒五年請什麼公休假。現在已得請假恐懼症。
3、沖在一線的客戶經理非常辛苦。
4、投行部和金融市場部的產品經理儘管辛苦但是發展空間最大。
拉存款和放貸是銀行所有工作的中心!
銀行也是企業,就是要賺錢!
存款就是爺,其他都是次要。當然有業務能力什麼能力一樣能當上領導,不過存款還是硬道理。
作為某中部省的某國有行省分行的一名新員工,我來說幾個潛規則:
1、除了些名校的碩或博士,大部分都是有關係的,不過有關係的的同事,修養都很好呀,情商和智商都不得不服
2、總行安排給省行各種活,基本上都被分解給了二級行,然後又被二級行分解了給基層行,所以,也就是上通下達而已
3、所有的工作都拖,能拖就拖,一級拖一級
4、領導關心的就是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領導沒關心的再大的事都是小事
回頭再答
這些回答的人里有幾個是銀行的?
竊以為國內目前缺乏成熟的銀行市場,銀行也缺乏成熟的銀行產品和業務渠道~無非也是天朝各種黑暗現象的一個縮影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