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朗讀者》這部電影的情感訴求?

請儘可能剖析電影的的情感訴求~關於細節,漢娜為什麼要掩飾自己的盲點而寧願終生受禁,心理學的解析會非常感謝。另外,夏伯格為什麼選擇在法庭沉默,中年後給漢娜寄磁帶又是什麼心理。
歡迎創建性解讀~


先簡單回顧一下劇情吧,電影和小說我都看了一些。

15歲的米夏(也就是夏伯格)認識了36歲的漢娜,也許是性的萌動,讓米夏對漢娜萌生了愛意。每次做愛之前,漢娜都要讓米夏朗讀小說等文學作品。後來漢娜因為工作的調動,與米夏不告而別。

失魂落魄的米夏再次見到漢娜的時候,漢娜卻坐在了被告席上,被指控參與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對猶太人的屠殺。而米夏作為法學院的學生旁聽了訴訟。在比對一封關鍵證據文件筆跡的時候,漢娜因為自卑隱瞞了自己文盲的事實。承認了文件為她所寫,最終漢娜被當做主犯,被判終身監禁。而一直坐在旁聽席上的米夏在明知漢娜是文盲的情況下,沒有做出任何舉動來洗刷漢娜的罪名,只是噙著淚看著漢娜被投進監獄。

後來米夏開始錄製自己的朗讀錄音帶郵寄給監獄中的漢娜,死氣沉沉的漢娜漸漸地變得精神起來,並自學了文字,開始給米夏寫信,但從未收到米夏的回信。在監禁了十八年之後,漢娜獲得減刑出獄,監獄人員找到了米夏,希望他可以幫助漢娜重返社會。最終兩人在相隔二十多年後才有機會面對面坐在一起。米夏為漢娜安排好了工作,祝賀他早日出獄,但是漢娜在出獄的前一天晚上自縊,死在了監獄裡。

1、漢娜為什麼要掩飾自己的盲點而寧願終生受禁?
這個在原著小說中,作者提到過,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當時和自那時以來,我總是拒絕這樣想。不,我對自己說,漢娜沒有想去犯罪。她沒有接受西門子公司對她的提拔,而不自覺地決定做了女看守。木,她沒有因為她們為她朗讀過就把那些溫柔體弱的人送往奧斯威辛。她特別把她們挑選出來為她朗讀,是因為她想使她們在被送往奧斯威辛以前的最後幾個月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在法庭上,漢娜沒有在暴露自己是文盲還是暴露自己是罪犯之間進行斟酌。她並沒有三思而後行,她的行為舉止缺少策略性。她寧可被繩之以法,也不願暴露自己是文盲。她進行的鬥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她的真理、她的正義。那是個可悲的真理、可憐的正義,因為她總要偽裝自己,因為她從未開誠布公過,從未完全自我過。不過,那是她的真理和正義,為此而進行的奮鬥是她的奮鬥。

我理解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死結,為了這個逃避這個死結,人會偏執的做出很多異常的舉動出來,漢娜之所以寧願選擇做一個有罪的罪犯而不是一個無罪的文盲,是因為「文盲」是她的死結。這和一些人為了堅守某個信念,而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出來一樣。你可以聯想北韓那些為了在大火中搶救領袖畫像而甘願被燒死的人。

2、夏伯格(米夏)為什麼選擇在法庭沉默?
這個這原著小說中也有提及,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我發現,我認為逮捕漢娜是自然的和理所當然的,不是因為人們對她提出了控告、嚴重譴責和強烈懷疑——關於這些我還一點不知詳情,而是因為把她關在單人牢房裡她就會從我的世界中,從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想離她遠遠的,讓她遠不可及,讓在過去幾年裡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她變成一種記憶,僅僅是一種記憶。如果辯護律師成功的話,那就意味著我必須做好再次見到她的準備,我就必須使自己清楚我是否見她和如何見她。而且,我看不出他怎麼能不成功。如果漢娜到目前為止沒有企圖逃跑,那麼她為什麼現在要去這麼做呢?她能掩飾什麼呢?這恰是逮捕她的一個理由。

我理解的是,漢娜的不告而別,對米夏的心靈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那種愛恨交織然後又伴隨著年齡的巨大差異,肉體的歡愉以及後期米夏可以隱藏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米夏的性格。這在遭受過很重的情傷的人表現的尤為明顯,想靠近,但又想遠離,想把對方從自己的生活中驅逐出去,但是又發現對方進入的更深。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米夏的女兒會說他是一個很「遙遠」的人,走不進他的心裡。其實現實生活中,那些刻意隱瞞自己過往經歷的人都會給別人這樣的感覺,即感覺遙遠而不真實。

3、中年後給漢娜寄磁帶又是什麼心理?
小說中是這麼寫的:

許多夜裡我只能睡上幾小時,我躺在那兒睡不著。當我打開燈拿起一本書看時,眼睛就睜不開了;而當我把書放到一邊、關上燈時,我卻又睡不著。這樣我就大聲朗讀,大聲朗讀時,我就不再打盹。當我的大腦處於雜亂無章的回憶和夢幻中時,當痛苦在我腦中盤旋時,當我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對我的婚姻,對我的女兒和我的生活進行反思時,漢娜總是在左右著我,我乾脆就為漢娜朗讀,為漢娜在錄音機上朗讀。
————————————————————————————————————
當時,我從未想過漢娜有一天會出獄。問候信和錄音帶的交流是如此正常和親密,漢娜對我如此自如,使我感到她既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我完全可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知道,這很舒適,很自私。

我理解的是,當米夏自認為漢娜關進監獄後,經過長久的時間消釋後,自己終將把漢娜從自己的記憶中徹底驅逐出去,但是他最終悲哀的發現,有些記憶真的是永遠也沒辦法忘掉的,尤其是像這種感情的創傷。即便你以為你忘記了,或者麻木了,也會因為某個場景,某件事情,甚至某個夢境而而被重新銘記,想起一回,記憶便深刻十倍。於是米夏索性放棄了對感情的刻意忘記,而是隨著自己的內心本來的樣子去做一些事情,結果就是再次為漢娜朗讀。

因為只看了一遍,有些細節記得不是很準確,當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感慨了好大一會,這部電影是不折不扣的一部悲劇,除了米夏和漢娜那些朗讀與做愛的場景以及騎單車遊玩的那些情節讓人略感愛情的浪漫與溫馨之外,電影全篇都沉浸在一種壓抑,沉悶的氛圍之中。此外也萌生出一種人生在世,在面對感情與現實的時候,總是充滿了無力與蒼白。也許米夏與漢娜的之間本不應該產生愛戀,年齡的巨大差異從一開始就給人以一種不穩固,隨時就要崩塌的感覺。而恰是這麼一段有些畸形又過多參雜了肉慾的愛戀,又像一道巨大的溝壑橫亘了米夏的整個人生,而這一切都不是米夏所能夠自由掌控的。


《生死朗讀》第一遍,流淚;第二遍,深思;第三遍,領悟。

也許這部影片有著沉重的二戰背景和關於人性的思考,但今天,我只想談談這部電影的所展示的——愛情。

在影片麥克和漢娜去郊遊,麥克的獨白就是: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make life complete, that is love.

是的,世間,讓生命完整的,唯有愛。

也許開始漢娜並不真的愛比她小20歲的少年,但當歲月荏苒,她因對文盲這個身份無與倫比的自卑,而為納粹背上罪名入獄終身,當再次收到當年那個「KID」為她寄來的錄音帶,她也許真的理解到了「愛」這個字,即便麥克當時只是為了排遣自己感情生活的虛無,想通過朗讀這種方式再次建立與漢娜的某種聯繫,但,每次在獄中收到來自麥克的朗讀帶,她臉上所泛出的少女般的光芒,真實的寫著「愛」,為了愛,她可以克服種種困難,在近五十歲的時候開始重拾鉛筆,一個字一個字的通過錄音帶開始識字,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下認字學習,不是為了愛,她完全不需要這麼做。

但當漢娜全心全意的認字,給麥克寫信,多麼強烈地渴望麥克可以給她回一封信,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直到最後與麥克的見面,麥克問她是否還記得以前,不是以前他們共度的時光,而是希望她記得自己犯下的罪行,這種審判徹底粉碎了她的心,她終於明明白白的知道,麥克早已不再愛她。

20年的牢獄生活,是對愛的希冀讓她沒有放棄自己,而最後幾年,監獄長說:她開始放棄自己了。也許是年復一年寄出的信得不到迴音讓她一步一步邁向失望的深淵,也許因為學會了識字,她也慢慢了解自己當初因為恪守所謂的納粹職責而犯下的錯誤,讓她不再珍惜自己。

無論如何,是麥克最後擊碎了她重新活下去的勇氣,原來漫漫20年在獄中以為麥克對她的愛都是虛無,沒有愛的生活,又有何貪戀?也許,結束,才是最好的結局。

這部戲最虐心的地方是:當麥克全心全意愛著漢娜的時候,漢娜更多的是希望傾聽他的朗讀,滿足自己雖然是文盲卻強烈的求知慾望,但她也並沒有讓麥克因為自己荒廢了學業,遠離了朋友,這是漢娜對麥克非常好的地方,也是麥克之所以後來學業順利的原因;而當漢娜在獄中開始對麥克產生真愛的時候,麥克此時卻不再愛著漢娜,他內心深處不願意承認和漢娜的感情,寧可漢娜被判重刑也不願意站出來,後來為了排遣內心感情的荒蕪,渴望與漢娜再次建立某種聯繫而選擇了朗讀這種方式,但卻拒絕雙向溝通,拒絕交流,直到毀滅漢娜唯一的生的希望。

當我愛著你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也許是上天錯開了時間,但愛過,就是生命的完整。

願我們都珍惜愛著的每時每刻,不要後悔,不要遺憾,因為,這,一定是老天的恩賜。


Hanna的掩飾是一種強烈自尊以致自卑的表現,片頭她與Berg一起外出點餐由於不識字而表情僵硬,於是說:跟他點的一樣!可見她有多麼在意。此外,她自身對文化追求在片中讓Berg為她朗讀就有所體現,可見她感覺到了文盲是缺陷,並想改變。若從人性格來說,她在接到上級命令關門,以致讓那些無辜人無法逃生而死亡這一點,她自己的想法是這是命令,必須服從,在她的意識觀中自我反思甚少,更多的認為服從就等同正確。有點像我們小時候被小學老師教育成的絕對服從者,那時候我們都認為只要是老師要求做的就是對的,而且將當眾出醜視為奇恥大辱,在眾人注視下被罰站就覺得天已崩塌。我想Hanna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與這種想法一致,因此當庭承認自己文盲無疑在精神上扼殺了她。這種人一般非常固執,只知道堅定自己先前被灌輸的價值觀,不能向我們一樣去衡量監禁與承認文盲的後果差異,在她看來後者更可怕。至於Berg,他非常像大多數普通人,有一定的同情心,善良,但遇到危及自身利益情況下就會很懦弱,可以說是人性很難迴避的自私,如果他站出來為Hanna作證,那勢必要引出自己與她從前的那段故事(涉及性的話題),那對於這樣一個青年法學學生的前途聲譽必定有影響,於是人性的自私與懦弱站了上風,他選擇緘默。但他畢竟是善良的,一定程度上認為自己對Hanna的監禁有一定責任,出於愧疚,也出於彌補,他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去滿足Hanna對於文化的追求,像以前一樣為她朗讀(通過磁帶),但他能做到的僅此而已。所以當面臨Hanna問可否像以前一樣時,他拒絕了。於是乎,Hanna的最後一線對生活的留戀與希望,被在她看來近乎嫌厭的拒絕徹底摧毀,於是她選擇自殺。而我們的主人公Berg能做的也只是繼續的在不影響自己聲譽的情況下默默的愧疚著,不過也僅限於此了。


有很多疑問的,
1、漢娜離開米夏之前,替他洗澡,認真的仔細的擦拭他的身體,為什麼她要這麼做?和愛情有關嗎?
2、從審判中我們得知,漢娜在做納粹看守的時候就喜歡聽人朗讀,而得之真相卻已經深深愛著漢娜的米夏,此時的失落迷惘我們也從電影中感受到了,原來,多麼不對等的感情,對於米夏來講,是愛情,而在漢娜那裡,似乎只有愛好聽人朗讀而已。正義,生命,都不重要,這時的米夏,似乎比漢娜不辭而別後的米夏,更加感到絕望和頹廢。
對於審批中的漢娜,一如和米夏在一起的漢娜,執著的,堅定的,一如一度堅硬的牆。作為納粹看守,讓人痛恨,內核里,那脆弱的決絕的自尊,又讓人心疼。在這樣激烈的情感交鋒中,米夏依然是那個十五歲的軟弱的心藏秘密的少年……
3、我一直看不起軟弱,卻忽視了一件事,軟是和弱連在一起的,而代表堅定和強悍的漢娜,參與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惡行之一,所以說,強大意味著的,就一定是對的嗎?但人類歷史的發展永遠追求的就是強大,法律能夠代表正義嗎?而在電影中,法學院老師一出場,恰恰就否定了這一點,所以,到了審判的末期,在教室里討論時,痛苦的糾結的人中,有人義憤填膺,有人迷惘,還有一個人,放棄思考,出去了。我覺得,那個離開的背影,和漢娜一樣。而選擇觀看這場審判的,本來人就很少,這是一段痛苦的歷程,深深同意法學院教授的話,願意參與的,是精英。
電影展現出來的糾結,米夏的糾結,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同作為軟弱的人,理解米夏的所作所為。
3、關於秘密和疏離。整部電影中,除了米夏,漢娜沒有朋友,除了工作,永遠獨自一人,而年少的米夏,婚後的米夏,對父母,對同學,對妻女,也是如此疏離。擁有共同秘密的兩個人,相處時才有歡樂和感動,有人把這當作愛情,米夏也這麼認為,而審判時倖存者母女解開了這段溫情深處殘酷的現實,也將漢娜們的悲哀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平庸的惡,讓年輕的法學院的學生們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4、電影的結尾,漢娜在她的牢房裡自殺,記得監獄裡的人說的那句話,她並沒有準備離開,那間牢房漢娜沒準備離開,那段堅定的不願意認罪的過去,她也沒有在米夏面前做出絲毫的懺悔。當聽到遺囑,將所有的錢留給倖存者的女兒時,米夏哭了,所謂愛,就是這麼多年來,我和你一起疏離,而你認錯了,我也得到了救贖。秘密終於可以說出口了,對倖存者,對自己的女兒,和你們分享秘密,一如走出陰暗的牢房,分享到了和平溫暖的人性之光。
活著的人,軟弱的愛著的朗讀者的米夏。死去的人,堅定的索取的聽者漢娜,這應該是德國人對二戰的反省。


看完《生死朗讀》這部電影,接著看原著。關於二戰後德國人的思考。當我們把人放在主體位子,而不是客體上的時候,道德,正義,法律,開始變的莫衷一是。


在電影開頭,漢娜因為好心而幫助了在雨中重病的米夏,從而相識。這時,漢娜發現米夏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她開始了交易:用身體留住米夏,讓米夏朗讀。在逐漸的相處中,米夏對漢娜逐漸從身體的沉淪的感情中上升為愛情,從而在意漢娜從來不去了解自己、不去關心自己。緊接著,漢娜被通知升職到辦公室,她因為要守住不識字的秘密而選擇逃離。這時雙方的感情是不對等的,對漢娜來說,米夏只是一個朗讀者,可是對米夏來說,漢娜確是他的愛人。 幾年過去了,當米夏逐漸要忘卻漢娜時,他卻在納粹審判中,見到站在被告席中的漢娜。在接下來的庭審中,他意識到漢娜不識字。可是當米夏看到漢娜被誣告為集中營的管理者,卻 因為自尊心而去選擇承認罪行的時候。他一方面清楚的意識到,漢娜只是因為無知而去協助同夥殺人,並不是主犯,只要他為其證明,她就可以減刑,另一方面,米夏又想要掩飾自己認識這個被控告的殺人犯,他猶豫了。 當米夏看到漢娜寧願選擇被判終身監禁,也不願說出自己不識字的真相時,米夏保持了沉默。
可是在後面的歲月中,米夏一直被自己的良知所折磨,終於,他選擇給獄中的漢娜寄朗讀磁帶來自我救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米夏寄給漢娜的磁帶,成了漢娜唯一的精神支柱,這也使漢娜鼓起勇氣面對自己不識字的事實,她開始了自學。當漢娜會寫字後,她開始給米夏寫信,可是米夏從來沒有回過信。 漢娜的刑期快滿了,獄警知道漢娜沒有親戚、沒有朋友,而唯一和漢娜保持聯繫的是米夏。獄警聯繫米夏,請他給漢娜安排出獄後的住所和工作,並請米夏來探望漢娜。 當漢娜終於看到米夏時,她很開心,也很激動,她以為米夏還愛著她。當她和米夏聊天后,她知道,米夏現在只是把她當朋友,她選擇了在出獄當天自殺。


我不懂心理學,個人見解,漢娜應該自尊心很強,很在意自己是文盲這件事,像我也不願意在自己愛的人面前坦露自己的弱點(對於大眾不是弱點的弱點);夏伯格在法庭沉默在我看來是知道漢娜很在意這點,漢娜自己都寧願掩飾盲點入監獄,如果當時夏站出來了,漢娜估計也很難過自己這關。當時同學之間也有壓力吧?給漢娜寄磁帶應該是愧疚心吧。先下班回去了~~想起來再來補充~~


推薦閱讀:

你構想過什麼樣的架空世界觀?
有哪些關於「刀」的故事?
動畫漫畫小說電視劇電影等文藝作品你最討厭的情節是什麼?
關於孤獨,什麼樣的描述最能引起你的共鳴?
有哪些令人感動到崩淚的腦洞故事?

TAG:電影 | 小說 | 心理 | 愛情 | 朗讀者(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