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有積極的正麵價值嗎?

在文藝作品裡面好像一個規律那就是:自古經典多悲劇,從東方的《梁祝》到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喜劇能流芳百世的經典卻很少。
那麼悲劇作品的意義何在,它有什麼正面的價值?


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麼我常鼓勵大家讀書?因為我們的人生非常有限,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經驗,看到別人的人生是什麼樣子。一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抽離的能力。


培養抽離的能力,能夠讓我們跳脫當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較容易面對失敗。這個能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靠著我們不斷去摸索別人的人生,累積到足夠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活著,還有無數活的可能。


讀書如此,觀影亦是。


人生最好的安慰劑就是知道痛苦無處不在,永遠新鮮,而你的痛苦並不特殊,甚至不值一提。


我想,也許這就是 悲劇 的價值之所在吧。


雅典王子,得勝歸來,卻忘了更換船上的旗幟,他爹愛琴王遠遠的看到了黑旗,以為王子掛了,就跳海了,從此,那海就命名為愛琴海。

羅密歐看見朱麗葉假死,以為她掛了,就服毒自盡了,朱麗葉醒來一看,也自盡了。

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女扮男裝,十八里相送,不解風情,後來就掛了,然後都化蝶了。

... ...

這些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信息不對等,是悲劇的根源。

所以,我們大力發展信息科技,發展互聯網,是有其道理的。打破信息壟斷,減少中間環節,彌合信息上的不對等,讓大家在一個更公平的環境下競爭。減少因出身,環境,信息閉塞而造成的悲劇。

試想想,假如雅典王子打牛的時候,帶著海豹突擊隊的攝像頭,父王實時追蹤打牛進度,自然不會跳海。

朱麗葉喝葯之前,如果先用微信和羅密歐商量好,也就不會有悲劇了。

梁山伯如果能上網,什麼女扮男裝,cosplay,啥沒見過,祝英台那套打扮,不過是增加情趣而已,不用等到十八里相送,可能孩子都有了。

科技改變生活。


悲觀者往往是不愛看悲劇的。因為悲觀者早已有了最壞的預期,他們知曉悲哀的起源與結局,便不願再靠悲劇提醒印證。

反而是樂天派們,能從悲劇中感知到衰亡與殘損的一如既往,看見自己生活里往往熟悉得無可復加的一切,也許會逐漸消亡。感到一切平和之下都有劫變,不把一切都寄放在未來。

眼前擁有的,或許以後再不會有。笑不來,自然也哭不來。於是珍惜珍重。

至於以後,生活依然不饒,仍要用變故苦痛來折磨你,此時的樂觀悲觀並無二致,毫無作用。能做的就是靠以前打下來的最壞預期的心理建設,來強撐下去。若是撐不住了,也不是罪過。

悲觀的,樂觀的,內向的,外向的,哪一個不要正面生活。悲劇無非是一聲敬告。

敬告罷了。

悲劇的意義,就像寫了天氣預報的報紙,在狂風暴雨的天,沒有用的。在那之前或者有用,可人總有萬般緣由要上路。有風有雨,路不還是要走下去么。


這道題夠寫三十萬字的答案,太大了

凈化心靈

古希臘高悲劇,講人對自然對神靈的反抗,這種人的渺小但偉大

然後進入生活,講人的殘酷,人的血腥,這種死人。而且殘酷。

最後進入現代的生活中的悲劇,類似《孔雀》《海鷗》《櫻桃園》這種不死人,以心靈的毀滅,為主,


悲劇是秋天的神話,一本書弗萊的,涉及到悲劇的論述。
原形批評,批評理論,論悲劇精神,論麥克白理查三世的悲劇,這裡麥克白是清醒的懂得反思的英雄直面內心用道德良知在殺死老國王后後悔內疚,而理查三世是個歷史劇,沒那麼多的內心描寫,人物也不悲劇。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為什麼一個悲劇一個歷史劇了呢?都是國王都死了都篡位了,為什麼還有區別呢?因為前者代表著人類的良知,自省,道德準則,高貴的品性。


在古典希臘羅馬高悲劇中。悲劇中重要人物都死了,所以告誡大家別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高悲劇探索的是宗教與真理,信仰與良知的問題。是深刻的世界認識,是人類與宇宙的搏擊,彰顯的是人類的力量與體魄,智慧與勇敢,這是精神財富。
而後的是
日常生活中的悲劇,比如伊索,
後來的悲劇就不死人了,但就是讓人生不如死。夢想破滅,給人以警示,啟迪的作用。


中國的悲劇是抽象的善惡之間的衝突
不算悲劇。


悲劇涉及到集體無意識,悲劇的題材應該是觸摸到人類發展和歷史進程中比較重大的哲學命題,恩格斯說悲劇產生於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極限之間,衝突。


所以悲劇代表了最先進的智慧與現實的衝突,是值得高知分子思考的,對自己人生,對人類未來的宏觀把握,


揉碎是喜劇,毀滅是悲劇。
最後的藝術,必定是悲劇,因為悲劇是希望的藝術,是絕望里上升的藝術。
所以悲劇給人以勇氣。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句話是哈姆雷特說的。闡述了悲劇的主要問題。多麼像英勇就義的人像當年的為中國崛起的那一批人。如果生在那樣一個時代,就明白什麼是悲劇了。

悲劇在塑造人性的典範時,實現了悲劇的崇高感,當這樣的痛苦不表現為感官的痛苦,並引起崇高感。可以進化心靈,行為規範。

康德,席勒,談美書箋,美與崇高里提及過這些悲劇的論述。


悲劇讓人懂得什麼才是值得愛的,什麼才是應當被敬畏的。所以悲劇的正麵價值是有的,只是現在國內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國內只上映喜劇,共產社會無悲劇,國際上都是自己悲劇都有,我們只有喜劇,按照西方的意思來說當國家處於下降的時候是喜劇橫行,當國家處於上升期時,是悲劇佔主導地位的,我國是上升還是下降呢,這個理論用不成了。所以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無悲劇的環境里,真的不知道悲劇有什麼價值,這就是悲劇之一,現實生活里的悲劇。


那一瞬間我冷靜下來了我想到了那些生命中我不願離開的人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我縮回我的殼,暗自垂淚痛定思痛,多少年以後當痴愚舞曲默默的回蕩我會想到在那個瞬間如果我沒有聽憑理性的判斷,沒有轉身離去而是迎上前去從此告別我卑微的人生,留下微不足道的聲音會怎麼樣,這種兒孫滿堂時浮現的追悔,這種幸福中的哀愁,聰明人的遺憾就是一切悲劇的根源。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


首先,人類對於苦難,痛苦的理解永遠會大於快樂。
因為真正快樂的人很少,對於大多數來說,不是在經歷苦難,就是在對苦難反思。

人類有兩個永恆的底層動機,逃避痛苦和追求快樂。
逃避痛苦的力量是追求快樂的5倍。


所以,任何藝術作品,必須是悲劇才能讓我們心理產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由於悲劇,由於感受到了痛苦,才會讓我們去反思生活,反思自己,從而吸取教訓。

人類是很難從喜劇和快樂中收穫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的。
痛苦,苦難其實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們因為成功會沾沾自喜,但唯有失敗的痛苦,才會讓自己反思過錯,完善自我。
正面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從一段虛構的故事中,感受痛苦,開始反思,發生思考。

唯有痛苦才能帶來教益。——本傑明·富蘭克林


這個問題,實話講,我擱置了兩年,兩年間我一直在思考,在經歷,不知不覺生活和工作已經發生了巨變。

當初不知如何作答,如今有了一些感悟,只能說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惑都是暫時的,答案都會浮出水面的,只是需要時間。

首先拋一個問題,人為什麼需要雞血,雞湯,喜劇,勵志?

因為大部分人中,極少會有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他們有的很迷茫,迷失在就業的三岔口,是選擇哪個公司?換個平台?跳槽?創業?還是休息一陣?不知道往哪兒走;有的很憂傷,因為愛來愛去,愛來了,愛又走了,她劈腿了,他變心了,他為何不愛我?她到底怎麼想的......愛情能衍生的問題有千百萬種,你看知乎上關於愛情的求問,此起彼伏從不間斷;剩下的,朋友撕逼,合伙人背叛,親戚鄰里糾紛,父母關係不好,職場小人得志,病痛折磨,婚姻盡頭,賺錢太少,移民很難......

千人千種煩惱絲,每個人,無一不都在努力讓表面光鮮,實則深陷泥沼。

飽蘸了雞血,雞湯,勵志和喜劇的作品,就像是看另一個泥沼打滾的人,他鐵馬軍心,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最後成功將自己脫離困境,他上了岸,邁向森林盡頭的曙光。

就是那麼一點點的微乎其微的曙光,讓正在親歷人生的我們,感動非凡。

「他做到了。我也可以。」

「人生就會是這樣的,只要努力!」

「這種感受我懂,太燃了,我有動力了!」

作品裡的主人翁,通過努力改命,逆勢上揚,給予旁觀者正面情緒,或鼓勵,或欣慰,或感動,或輕鬆。

人在這種時候,往往會無意識參照虛擬主角,試圖給自己的人生建模——類似一種「他」的坐標系,我能套進去運算,並能解決問題,甚至萬眾矚目的主角光環。

可現實是否真的會像影視劇那般美好?

你是否真的像「他們」那樣,熠熠生輝?

你會發現,該碰壁的還是碰壁,心儀的大學因幾分之隔而失之交臂,不管你怎麼努力對方還是不跟你一起,以誠意口碑低價跟了很久的單還是黃了,等等等等......

我在這個過程里,這才明白雞血,雞湯,喜劇,勵志的作品,根本就是精神鴉片,要當主角實在太難了,進而意識到普通人需要從這些作品,他獲得的,不過是片刻的,脫離自身生活的,看上去可觸及的人生之歡愉。

大部分文學作品,影視劇是微縮,從中只有這個主角,這一生的其中一個橫截面,他在這個時期內的成就而已。

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又一個的橫截面,這個橫截面光鮮了,黯淡了,還有下一個橫截面。

新的問題和挑戰,持續不斷,接踵而來。

而多揣摩悲劇的意義則是——

它能把攀上枝頭眺望遠方的我們拉回泥土,從這個角度看遠方,遠方是不同的。

拿我自己創業的事來說,我能看到創業會是個過程,結果可能會好,也可能會壞。而真的有一些朋友,他們投身創業,只因為看到了周邊人創業成功。

拿一些電影舉例。

《百萬美元寶貝》和《百元之戀》,女主打拳,最終也未能獲得拳擊場上的滿貫。

《黑天鵝》,因太渴望角色演繹成功而墮入自我的迷失,黑天鵝成就了她,但也因壓力而選擇自殺。

《海邊的曼徹斯特》,在經歷過喪子,離婚等打擊後,主角未能走出困境,無法和自己的人生做出和解。

......

觀照這些結局,你才能意識時刻保持清醒這件事,對於「一個人走下去」將是有多重要。

我們可以很熱愛很熱愛雞血勵志,對苦難的事物心生希望。

但也最好同時敬畏著「人事暫告安全」,「人事暫且幸福」的當時。

在悲慘之時想著物喜,在幸福之時預見己悲。

當然,於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悲劇更能接近人生真相。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

我覺得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孤獨的海岸,看見星空和船隻只是短暫的幸福,而在大多數時候,絕望,痛苦,不安,陰鬱,就像一輪巨浪拍地你疼,往後,仍有更多一輪又一輪的巨浪永不停息。星空很美,船隻停泊又走了,海岸的幸福轉瞬即逝,而巨浪,總是會重佔上風。

因為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又一個的橫截面,這個橫截面光鮮了,黯淡了,還有下一個橫截面。

源源不斷的新問題和挑戰,加減組合,成為這一輩子。


「Tragedy is a tool for the living to gain wisdom. Not a guide by which to live. 」這是犯罪心理里給我最大震撼的名言,據說是肯尼迪說的,完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不過我還想補充一下,就是推薦傅佩榮在《哲學與人生》這本書里對神話與悲劇的詮釋,很好懂:

」真正的悲劇是指一個平凡人,沒有特別做好事,也沒有故意做壞事,卻因為命運的擺布,而陷入一種極慘的境地。這種悲慘的情景會使觀眾產生兩種情感:第一種叫做「憐憫」,這是因為觀眾覺得此人並沒有犯太大的罪,卻遭受極慘的遭遇。第二種叫做「恐懼」,是因為這樣子的事情能夠發生在平凡人身上,也就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悲劇的主要作用就是引發這兩種感情進而凈化這兩種感情。人活在世界上,情感中往往摻雜了許多雜質。欣賞悲劇則能夠讓人把情感展現,然後加以凈化,使自己的心靈回到原始的、純真的、真誠的一面。我們平常與人來往常常會斤斤計較,但看到人類在面臨命運的擺布而表現出那種無奈的抗爭之後,就比較不會再和別人計較。
   希臘悲劇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悲劇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運。
   其所凸現的是命運對人的操縱。之所以希臘悲劇以後不再出現這種意義上的悲劇,是因為人類的理性增長,人類認為自己能夠控制自然,命運的法則被人所認識到的自然界的規律所取代。但是,實踐證明,也許人類無論怎麼努力,可能最終都依然無法擺脫命運的擺布。也依然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悲劇而已。所以希臘悲劇直到今天依然流傳於世,對人的心靈能夠產生影響。「


個人拙見,錯了請指導。

從三個方面可以進行說明。

第一個是,人生時間本來有限,個人能力有限,經歷更是有限,文藝作品中的悲劇喜劇,都能讓你看到體會到,世界上另外一種經歷,自己沒有過過的人生。

第二個,悲劇是更容易升華的。
比如說,悲劇會讓人更矯情,這也算
悲劇會讓人更加深刻的,深邃的,體驗其中的每一分鐘時間下,心靈的感受。從而思考,升華,思考人生或者別的事情真正的價值。

第三個,接著第二個,就是可以讓人避免造成悲劇,不走彎路。這是建立在深邃的思考之上的。


人生本來就是悲劇性的,忽然而生,忽然而死,樂少苦多。悲劇只不過是把這個真相展現給你看。正視生活的真相,而不是做非洲鴕鳥,逃避事實,就是最大的積極意義。


淺見:悲源於愛。當你悲得時候,你心裡是有愛的。它讓人更加理解愛的內容,更加明白什麼值得愛,親情、愛情、勇敢、忍耐……悲劇啟發人心。悲劇寫的不是悲,愛才是永恆的主題。


看多了悲劇。
我發現很多可以歸結為 不信任。 不溝通。誤會。
然後呢
然後還要問我嗎。


這個題目和眾多答案(包括我的)本身即構成了一部悲劇在上演。
在古希臘時代,唯有悲劇是人們心目中的正劇,喜劇、鬧劇是不入流的。因為生命本就是一出悲劇。(如果死亡、分離、失愛……被認為是悲劇,那麼生命中你必然經歷這些。)所以問題根本不是出在悲劇有什麼意義,是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排名最高的答案,則向大眾很好地展示了——何為一個鬧劇,以及它千百年來嘩眾取寵的本質。
悲劇的意義在於,當生活中滿是這樣的鬧劇,當眾人在鬧劇中步向終點,當悲劇的元素(死亡、分離、失愛,被侮辱,失去自由……)來臨的時候,恐懼不會是你唯一的感知,當什麼樣的鬧劇也幫不了你的時候,你可以平靜地做好準備,活出一個人真正的尊嚴。


悲劇展示了人生總會出現的不幸,沖淡了觀眾對於自己人生的痛苦感受。

真正的悲劇不是說主角多慘,而是主角無論如何努力,最後還是逃不掉慘的命運。


看了一遍沒有我這個答案,我就把書找出來了給你看,對不起,網上找的盜版書,但是我想說一句:
所有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


審美的本質是痛苦,悲劇之美美在缺憾。

其實生活本身即是一樁悲劇,你來這世上,經歷生老病死,品咂離合百味,最終卻還是要幻化為虛無。

你說你出生第一秒為什麼選擇了哭,因為人啊,都生有悲觀的天賦。而藝術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無非是放大了悲劇性,把破碎的故事淋漓展現。

悲劇教會我們不受生活甜蜜表象蒙蔽,遇事從壞的方面著想,唯有如此,更兢兢業業,努力去過活。正如知乎程浩曾言,天堂不一定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後。

悲劇讓人清醒,不被希望所蒙蔽。我喜歡看人家哀矜從容,心懷希望去擁抱絕望。見識了美好怎麼走向破碎,你就會知道,那一刻美好已然彌足珍貴。《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為什麼讓人動容,因為他一生入戲,現實卻逼迫他齣戲。他選擇了不妥協,以死抗爭命運。

又或者,芸芸眾生其實都在趨利避害,犧牲著出賣著,來換取痛苦的避免,幸福的表象。

我們看悲劇的時候,看到的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喜劇。

學會悲觀,就是悲劇的教育意義了吧。壞處出事,但凡不糟糕到底都是喜出望外。而一味嚮往喜劇的人,總是在生活里失望。

追逐悲劇像是自苦,但我們都流著淚也不止步,經營起了痛苦當前也不舍放棄的人生。

藝術里的悲劇,影射的正是我們身處的生活本身。悲劇里的正能量,就是教給我們可以試行的活法。

問我怕不怕人生苦。
我說飽覽悲劇,何懼苦長。

但願所有悲劇降臨之前,為之歡笑過哪怕剎那。


悲劇的正面在於分量。
人歷經悲劇的過程特別像煮雞蛋。
你一直咯吱一個雞蛋,一直咯吱,它會笑啊笑個不停,但它永遠不會變熟。
生雞蛋重還是熟雞蛋重?
不要實驗,感受一下。
人無分量輕飄飄。
通常衡量一個人有多重指標:
高度、寬度、厚度、甜度、銳度、幽默度等等。
但一個人要想有分量,他就要歷經悲劇。
這個價值可說是其它任何東西無法給你的。
對悲劇的一種認識是,
看到別人那麼倒霉,總會覺得自己比較幸福。這個不是悲劇是喜劇。
看到別人那麼歡樂,總會覺得自己比較倒霉。這個才是悲劇。
所以你看,人是被推動的,正能量推動,負能量往往更推動。


對於樓主來說沒有。幹嘛勉強自己要在虛構的戲劇中找到什麼意義呢。太累了,寶貝兒,洗洗睡吧。


上次看到的一句話:悲劇加上時間,就是喜劇。


有,我個人認為悲劇的正能量在於人看過之後對自己心靈的剖析,從而產生出善的力量。從個人感受上說,我更喜歡悲劇,更喜歡一部影片有一些黑暗的元素,這樣看完以後我才更能發現善的不易,以及惡人身上的善。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被解救的姜戈》中舒爾茨為什麼最後寧可同歸於盡也不願握手?
如何評價電影《內布拉斯加》?
如何看待叫獸易小星開拍電影《萬萬沒想到》?
<第九區>里外星人武器和技術都這麼牛逼,為什麼不組織起來反擊?
第九區有沒有可能拍第二部?

TAG:電影 | 人生 | 文學 | 人生觀 | 悲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