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有多偉大?
在中國提出這個肯定答案大部分都是吐槽的,但我想聽聽嚴肅的回答。
大學政治課的內容就不要重複了,我想聽聽研究歷史和哲學的朋友講講完整的故事
補充:
評論區很多人說社會主義政權的問題。
我認為,如果單單看社會主義政權的話,要看到兩方面,既要看到好的,也要看到不好的。
好的方面,例如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中國在建國前是個什麼情況,看過歷史的都清楚。當時的超高的非正常死亡率,在建國之後戛然而止這是為什麼?當時的地主被消滅,或者說被「社會主義改造」之後,老百姓歡天喜地,這又是為什麼?建國之後,開始普及文盲率了,開始宣傳民主了,老百姓也參與了政治運動。為什麼我們建國之後直接可以抗美援朝,可以和全世界一等一的列強對毆?很多人看到了大躍進,看到了WG帶來的災難,但是忘記了建國使得我們擺脫了殖民統治和封建統治,使得我們有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忘記了我們解放前即使是經濟最好的幾年,每年的死亡率都比大躍進要多。以及像蘇聯這樣的國家,雖然確實有大清洗,有血腥的歷史,確實有專制獨裁,但是它把一個二三流的帝國主義國家,打造成了一個可以打敗法西斯的工業強國,打造成了一個直接和美國抗衡的國家。如果在這些社會主義革命之前老百姓的生活是豐富的,他們為什麼要革命呢?正是共產主義運動,帶給了他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希望。在這個方面,經濟上政治上是大大的進步。
不好的方面,確實出現了各種暴力,各種群眾運動,確實出現了封建獨裁,出現了僵化和腐敗。。除了不可避免的部分(革命必然出現的部分,例如法國大革命同樣有這樣的暴動),確實比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是在經濟上政治上大幅退後了。從這方面共產主義運動是有很多不好的。
但是,這些和馬克思都沒有關係。無論是共產主義運動導致的民族獨立運動,也就是好的方面,還是社會主義政權出現的暴力,也就是不好的方面,都是後人的實踐。的確,這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對被剝削壓迫階級的鼓動,讓他們有思想的武器密不可分。但是如何革命,如果之後具體怎麼做,與馬克思無關。馬克思的時代,對於社會主義的實踐,只有巴黎公社。按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精神,他也只能分析巴黎公社,而巴黎公社只是一個城市的,只存在一百多天的政權。至於後面的一切經驗,一切社會主義政權的模式,斯大林模式也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好,朝鮮也好,都是後人實踐的問題,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是擴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他們只能證明,馬克思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多麼強大的威力,而不能用來否認馬克思本人。
舉一個例子,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我們可以為指南針的發現所開闢的大航海時代,開闢的世界的聯繫而自豪,也可以為後面造成的殖民統治,被殖民地的苦難而惋惜。但是,我們不能把殖民統治的鍋全部放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上面。同時,即使是有殖民統治的歷史,我們仍然認為指南針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在歷史上有著無限的改變世界的力量,而結果如何重點在於運用它的人。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
-------------
我做些補充。這是我在《資本論》中,工作日這一章隨便找的兩段。
「1860年1月14日,郡治安法官布羅頓先生在諾定昂市會議廳主持的一次集會上說,從事花邊生產的那部分城市居民過著極其貧窮痛苦的生活,其困苦程度是文明世界的其他地方所沒有見過的…… 9歲到10歲的孩子,在大清早2、3、4點鐘就從骯髒的床上被拉起來,為了勉強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裡10、11、12點鐘。他們四肢瘦弱,身軀萎縮,神態獃痴,麻木得象石頭人一樣,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慄。馬勒特先生和別的工廠主起來抗議討論這類事情,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這種制度,正象蒙塔古·瓦爾皮牧師所描寫的那樣,是無拘無束的奴隸制,是社會的、肉體的、道德的和智力的奴隸制…… 如果一個城市竟舉行公眾集會,請求把男子每天的勞動時間限制為18小時,那我們將作何感想呢!…… 我們抨擊弗吉尼亞和加羅林的種植園主。然而,他們買賣黑奴、鞭笞黑奴、販賣人肉的行為,比起為資本家的利益而製造面紗和硬領的過程中發生的那種慢性殺人的暴行,難道更可惡嗎?」
威廉·伍德,9歲,「從7歲零10個月就開始做工」。一直是「運模子」(把已經入模的坯子搬到乾燥房,再把空模搬回來)。他每周天天早晨6點上工,晚上9點左右下工。「我每周天天都干到晚上9點鐘。例如最近七八個星期都是這樣。」就是說,一個7歲的孩子竟勞動15小時!詹·默里,12歲,他說:
「我乾的是運模子和轉轆轤。我早晨6點鐘上工,有時4點鐘上工。昨天,我幹了一整夜,一直干到今天早晨6點鐘。我從前天夜裡起就沒有上過床。除我以外,還有八九個孩子昨天都幹了一整夜。除了一個沒有來,其餘的孩子今天早晨又都上工了。我一個星期掙3先令6便士。我整整幹了一夜,也沒多得到一個錢。上星期我就整整幹了兩夜。」
在資本論中,像這樣的描述大把大把。尤其是後面關於家庭作坊等等的描述,更是讓人心寒。而且這還是當時最發達的英國的工人的狀況。當時,歐洲大陸的工人都羨慕著英國工人的生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下提出來的。
你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社會主義政權的很多暴力情況,卻沒有看到20世紀風起雲湧的共產主義運動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什麼。且不說我們國家的獨立,單單說全世界的工人的生活狀態。
我們享受著義務教育,享受著《勞動法》,享受著政府的各種補助。我們這個世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享受著現在的生活,難道不正是馬克思所帶來的嗎?正是馬克思告訴無產階級,你們要起來反抗,你們是被剝削的,你們的反抗是正當的,你們應該奪回你們的勞動果實。
當然你可以忽略歷史事實,然後說,沒有馬克思,同樣會有這些。但是,馬克思恰恰促進了這一切的發展。沒有馬克思的21世紀,肯定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加舒服。
即使是這樣,仍然有人在享受著這些福利的同時輕視馬克思,我真的不知道要做何感想。如果這些人本身是大資產階級,大地主也就算了。那些拿著工資,抱怨著加班的僱傭工人,那些所謂的中產階級(其實也是僱傭工人),也站出來批判馬克思,我就真的搞不懂了。
----------------
原答案:
我說那些批判馬克思的,起碼也應該至少看一本馬克思的著作吧?就拿著教科書以及其他膚淺的人的解讀,就去評價馬克思?
噴共產主義烏托邦?難道沒有看到過這一段嗎?
從資產階級的觀點看來,很容易把這樣的社會制度說成是「純粹的烏托邦」,並冷嘲熱諷地說社會主義者許諾每個人都有權利向社會領取任何數量的巧克力糖、汽車、鋼琴等等,而對每個公民的勞動不加任何監督。就是今天,大多數資產階級「學者」也還在用這樣的嘲諷來搪塞,他們這樣做只是暴露他們愚昧無知和替資本主義進行自私的辯護。
說他們愚昧無知,是因為沒有一個社會主義者想到過要「許諾」共產主義高級發展階段的到來,而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在預見這個階段將會到來時所設想的前提,既不是現在的勞動生產率,也不是現在的庸人,這種庸人正如波米亞洛夫斯基作品中的神學校學生一樣,很會「無緣無故地」糟蹋社會財富的儲存和提出不能實現的要求。
……
其實,當博學的教授,以及附和教授的庸人和策列鐵里先生、切爾諾夫先生之流談到荒誕的烏托邦,談到布爾什維克的蠱惑人心的許諾,談到「實施」社會主義不可能做到的時候,他們指的正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但是無論是誰都不僅沒有許諾過,而且連想也沒有想到過「實施」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因為這根本無法「實施」。
——列寧《國家與革命》
你說的共產主義烏托邦,那個就是馬克思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的關注點都在發現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他寫的作品,絕大部分也都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至於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的討論,尤其是具體的「按需分配」等等,都只是出現在書信中。在他的著作裡面,對於共產主義只有泛泛的描述,例如:
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一定要聯合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並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係,那麼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係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共產黨宣言》
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對於自由平等的訴求嗎?即使是現在,對於自由平等的訴求不也是如此嗎?難道現在這些人已經到了,不想當奴隸同時又從科學上面證明奴隸主存在的必要性了嗎?已經到了,認為自由發展,全面發展是不可能的這樣的程度了嗎?這些是不是烏托邦,在沒有出現之前誰也不知道;就好像過去沒有推翻封建,推翻貴族統治的時候,現代社會也是一個烏托邦。退一萬步說,即使這是烏托邦,也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極小的一部分。馬克思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分析,這是那些庸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僅僅從頭腦中想像了一下,覺得不可能,就覺得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命脈,就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了馬克思。最可笑的地方就在於這裡,這些人用空想主義的方式,去批判馬克思是空想的;而他們根本不知道,在這之前,馬克思已經用不知道比他們高到哪裡去了的方法,去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關於社會的具體的描述。
至於那些說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苦難的人。你們對於歷史的無知已經到了如此程度了嗎?那些殖民地國家本身就是深受苦難的,如果沒有普遍的貧窮和苦難,又怎麼會有革命?二十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運動,不正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嗎?沒有馬克思主義,這些民族會以什麼方式獨立都很難說。就比如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現在都不知道會分裂成多少個國家,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更別提現在的國防實力,現在的經濟成就了。忽略了殖民地國家本身的苦難,忽略了那些人民本身的苦難,忽略了社會主義導致的民族獨立,就是脫離環境看歷史。不知道你能夠看出什麼。
至於後面蘇聯這些國家出現的獨裁腐敗等等現象,請問這些政治制度是馬克思創立的?還是說按馬克思的指導進行的獨裁腐敗?事實上馬克思很少談及社會主義的具體措施。例如在《共產黨宣言》裡面,具體措施只有這麼幾句話。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首先必須對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實行強制性的干涉,也就是採取這樣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在經濟上似乎是不夠充分的和沒有力量的,但是在運動進程中它們會越出本身,而且作為變革全部生產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措施在不同的國家裡當然會是不同的。
但是,最先進的國家幾乎都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
1.剝奪地產,把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2.徵收高額累進稅。
3.廢除繼承權。
4.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裡。
6.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裡。
7.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營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
8.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9.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
10.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等。
第一句就是爭得民主。爭得民主啊各位。在馬克思甚至到列寧的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都仍然是資本家的民主,所謂的普選也就最近幾十年的事情。當年民主可是社會主義的宣傳口號,現在連這段歷史都忘記了嗎?說那些國家獨裁專政的,和馬克思有什麼關係嗎?
至於後面的具體舉措,難道不是大部分,例如剝奪地租,例如國家壟斷銀行,例如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裡,例如開荒和改良土地,例如實行義務教育,都已經被實行並且被廣泛接受了嗎?這些難道造成了苦難?
即使是這些具體的措施,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忘指出。
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
也就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措施,包括後面造成的各種情況,和馬克思的關係不大。馬克思從來都是在研究資本主義的本質問題。至於社會主義的實踐問題,馬克思從來沒有深入。因為根本就沒有實踐,無法深入。說馬克思導致了很多社會主義國家的遭遇的人,容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達爾文的進化論用在人類社會導致了納粹主義,是不是這一切都要達爾文背鍋?
最後,你們說馬克思的同時,不就是想跪舔資本主義,跪舔西方嗎?難道你們連《資本論》都沒有讀過嗎?難道你們連當時西方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的底層工人的情況都不知道嗎?沒有馬克思創立的工人政黨,沒有蘇聯這樣的死對頭的出現,難道你們認為現在資本主義會那麼美好?那麼多福利,那麼少的工作時間?難道不正是在冷戰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才得以提上去的嗎?
直到今天,我們看到各種各樣對於底層人們的剝削,看到貧富分化,我們仍然會抱怨,仍然會不爽,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抗。如果讀過《共產黨宣言》,難道沒有發現,裡面的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過時,每一句話都照應著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嗎?普通人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只能認命的時候,是馬克思告訴廣大的工人,這樣的貧富分化的不合理的,這樣的生活是不合法的。是資本家剝削了工人的剩餘價值,我們要把自己創造的價值奪回來。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八小時工作制,才有了最低工資標準,才有了現代的勞動法,才有了現代的義務教育,才有了一切的福利。馬克思把武器給了勞苦大眾,也就給了他們力量。今天這些享受著馬克思所帶來的福利的人們卻反對起了馬克思?
我前面說的這些,正是馬克思在現實方面,在實踐方面的成就。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以及其發展出的列寧主義使得無數殖民地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這個成就,我們中國人應該最有體會;另一方面他改善了無產階級的命運,使得社會福利得到了一個提升,也就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狀態。比起馬克思的理論上面的成就,這個現實成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的。馬克思確實改變了整個世界。
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鄧小平
我也堅信,當這個世界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當底層人民的越來越一貧如洗,當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世界經濟的低迷摧毀了人們對於資本主義生活的信心與樂觀的時候,馬克思就會重新出現,共產主義的幽靈就會重新出現。
我心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綱:
一、兄弟,你天天挨打,是你沒覺得挨打,還是你覺得挨打活該?總之不是因為你皮糙肉厚抗揍?
二、你tm必須打回去
三、你為什麼要打
四、你要打誰
五、要抱團打
在松鼠會看到過一篇文章,是利用文章引用次數來衡量學者的學術水平(影響力)的。
鏈接如下:科學松鼠會。
兩個比較有價值的數據分別是所有文章的總被引次數和每篇論文平均被引次數。
總被引次數可以較好的衡量學者的總學術影響力,而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則是衡量該學者發表論文的平均水平。不過,
不過,不同學者的風格不同,無論是考慮總引用數還是考慮平均引用率都會有人吃虧——有些學者惜墨如金,只發表他最好的觀點,總引用數就吃虧;但還有些學者喜歡溝通交流,好點子和不那麼好的點子都寫出來,那平均引用率又吃虧了。
H因子就應運而生了。H因子的物理含義可簡單的表述為:「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這樣就綜合考量了一個學者的學術影響力,高總引用次數的和平均引用比較給力的學者都不會太吃虧。
然而,H因子也並不完美。各學科間的學者的H因子相差極大,導致H因子大小不可以用於不同學科之間學者的比較。如,生物、化學、材料等領域的文章眾多,這些領域的學者的H因子都很高,動輒幾十上百。而數學、物理、工程領域的學者則往往較低。
例:我用Web of Science (SCI核心資料庫)計算了一下當代數學界三傑之一華人天才陶哲軒(Tao Terence)的H因子,所得結果為24。這個數字在數學家裡面已經是頂級的了,而在化學界根本不算什麼。我的老闆今年44歲,國內二流水平,專業分析化學,h因子也有24。
因此,有好事者(印第安納大學信息學者菲利坡·門策爾(Filippo Menczer))創造了一個新(wu)的(liao)計算方法,並創建了Scholarometer 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將每個學者的h因子再除以該學者所在領域的平均h因子,作為衡量一位學者學術影響力的指標。
所得結果顯示:卡爾·馬克思在歷史學領域裡H因子鶴立雞群,是該領域所有學者平均值的21.5倍,名列所有學科所有學者榜首。不想聽大學政治課本的內容,說明綠色那本你都沒看仔細。
馬克思最吸引人的是共產黨宣言和自由王國理論。自由王國理論就是他的偉大所在。你覺得是什麼讓一個整天混上流社會沙龍的少爺投身革命理論的研究流亡幾十年?就是對終極自由的嚮往,和反壓迫的鬥志。
為了這個終極目標,可以犧牲一切,就是某些人說的:不自由,毋寧死!
BBC有兩個馬克思的紀錄片,納入公開課系列。都不是很長,1個小時左右,有興趣可以看看。
一個是現代世界的天才系列(BBC:Genius of the Modern World)的第一集。其餘兩位是尼采和弗洛伊德。
這裡面說了馬克思的身世,他是個受普魯士官僚打壓的猶太人。這對他的思想啟蒙起了決定性影響:有壓迫的地方就有抵抗。公子哥金碧輝煌的生活他也滿足不了。他要的更多。
馬克思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用系統化的理論解釋分析的人。所以他應該是當今社會學的鼻祖,而不是單純的馬克思主義那麼簡單。
另一個是BBC的貨幣大師(Masters of Money)系列的第三集,另外兩位經濟學家是哈耶克和凱恩斯。馬克思篇的小部分內容和之前那個天才篇有重合。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先好好看看這個片子再說,人家世界上第一個把資本主義發揚光大的國家,都給了馬克思如此高的地位。
為什麼英國人眼裡的貨幣大師不是別的小魚小蝦,而是這三位?不排除有部分學者是左翼,但人家可推崇的是哈耶克和凱恩斯,而不是別人的拓展延伸。
冷戰後期英美工會被打壓,BBC紀錄片里也說了。蘇聯解體之後,中美等國的某些人更肆無忌憚了,我國現在就有嚴重的問題,996不是個別案例。
蘇聯一國確實建立不了共產主義,但它的存在對於資本主義是一種警告。紅色的幽靈是不會投胎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句話在社會學和哲學中的意義比在經濟學中重要的多。
尤其是在19世紀,還深受基督教倫理思維影響的歐洲,掃清德性論這種糟粕我覺得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一部進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負義史。後生者只是一味地撈取和享用好處,至於曾為好處所付出的代價連想也沒去想。攙和在這種忘恩負義之中的還有愚矗、無知以及理論家、知識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視。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這樣的詞語甚至使人連哈欠也打不起來:人們幾乎不知道,這些詞語意味著什麼,只是想像,這大概是某種紅的左的東西,因而這已足夠令人懷疑的了。須知:沒有工人運動,沒有社會主義者,沒有他們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爾?馬克思,當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還生活在半奴隸制的陰鬱的狀態之中;沒有鬥爭,沒有起義,沒有罷工,這需要發動,需要引導,資本家是連半步也不讓的。西方世界理應感謝卡爾?馬克思,儘管東方世界宣布信奉卡爾?馬克思,不過,似乎有一種遠比爭取如下的遠景更為複雜的想法:維護卡爾?馬克思,不要讓我們的子孫認為他是可怕的幽靈。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似乎馬克思都在被論證為是荒唐的。打著他的旗號的為數眾多的派別,對其學說的數不清的篡改,使得他的名字成為激進派淑女聚會時的談資,抑或成為紳士們的玩物——這些紳士們就像知道普魯斯特一樣知道馬克思。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挨餓,這個世界還在散發著被剝削者的汗酸氣,它似乎不再需要馬克思。有可能,一百年之後,在今天世界上飢餓的地區,也不得不遏止消費,也不得不對經濟增長剎車——要求企業家「牟利不可過分」,也許現在就已經這樣做了。西方世界——它此外也在宣布信奉基督教——至今還像馬克思提出他的理論的一百年前一樣,除了樂善好施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外還沒有別的回答。在一個大多數人渴望吃飽的世界上,有人為了吃得過飽而發愁。這個世界——當然是在理論上——取消了貧窮;貧窮這一字眼對這個世界不再具有神秘的意義。貧窮一詞已被無社會能力所取代——該詞詞義不斷變化,多種意思混合在一起——是疾病,犯罪,不衛生的混合體。貧窮原是基督和其所有聖徒的神秘的故鄉,有著完全不同於社會意義的意義。抽去貧窮的社會意義,從而也掩蓋了剝削,剝削才是貧窮的原因。面對世界上的被剝削者,而今基督和其聖徒又陷於何等樣的境地呢?看來他們的境況似乎是極其辯證的:他們為飢餓者帶來樂善好施,帶來福音。這是一種具有特色的、具有歷史特色的福音——因為在基督誕生之前,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種勢力關心到窮人——向窮人宣告這種福音。他們向他們的孩子宣布卡爾?馬克思為反基督者,難道他們能夠完全放棄這樣的馬克思嗎?抑制經濟增長,調節福利,以及「牟利不可過分」這樣美麗的話語正如同階級鬥爭那種嚴肅而又陰暗的字眼一樣,很少是基督教的辭彙。階級鬥爭明確無誤地意味著革命,而革命意味著流血。
馬克思期望革命,希望革命。
從24歲到去世,他就一直獻身於他的革命思想,以及這種思想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同時代的人認識到了他的偉大,種種遺留下來的材料毫無疑義地證實了這一點。莫塞斯?赫斯在給他的朋友奧伊爾巴赫的信中曾談到寫上述文字的青年馬克思:
「在這裡結識一位男子,你將會感到高興,他也屬於我們的朋友,雖則他住在波恩,在那裡他不久便會講授哲學。你對此要有思想準備,也許你是在結識一位唯一在世的哲學家。他很快便會在公眾中嶄露頭角,他將把全德國人的眼睛吸引到自己身上來——我的偶像名為馬克思博士,他還是一個青年,可他要給中世紀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後的一擊;他將最深刻嚴肅的哲學和最辛辣的幽默結合在一起;想想看,他集盧梭、伏爾泰、費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於一身,集者並非胡亂混在一起。這就是馬克思博士。」
更一個相關著作吧。
Karl Marx (May 5, 1818 – March 14, 1883) - 馬克思及其相關著作
這就是馬克思本人著作以及對其研究的著作的冰山一角。
其實,一個人去世一百多年以後對他的討論和爭辯依然,這不是偉大又是什麼呢?
馬克思
出生於1818年,在一個律師家庭。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
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 。
1843年,發表了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
最終連國籍都沒有了。
如果當年馬克思專門給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想來生活也不會差,但是他沒有這麼做。
恩格斯
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
生活水平極其優越, 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恩格斯74歲時, 他還有大約3萬英鎊的財產,3/8給了馬克思的女兒勞拉和愛琳娜,1/3給了馬克思長女小燕妮的孩子們,1/4連同傢具贈給了他的秘書路易莎。其餘財產一部分給了德國社民黨作活動經費,一部分給了妻子的侄女瑪麗·艾倫·羅舍。在遺囑中,恩格斯還說:「我希望將我的遺體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你可以看不上,討厭,甚至憎惡馬克思主義,但是你永遠不能否認:
馬克思同志和恩格斯同志從來就沒有為自己考慮過,他們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革命,他們是真正的為底層而戰的勇士,他們犧牲了一切,就是為了你們!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卡爾·馬克思寫於1835年8月12日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毫無疑問馬克思的思想始終是不可磨滅的一道聖光,包括政治經濟學、哲學和革命理論,牛逼閃閃到無需多言,每次聽唐朝樂隊翻唱的《國際歌》都會熱血沸騰。之前曾經在人人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上面說到 「等到認識了誰是馬克思,也就認識了全人類」 貼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誰是馬克思
武廣漢馬克思到底是誰?這是一個亘古的命題,困擾著筆者。沒上學的時候,馬克思是隔三差五齣現在新聞聯播里的奇怪的名字,往往跟著「主義」這個更不懂的名詞。上了中學,馬克思是一本薄薄的課本,什麼唯物主義,什麼辯證法,什麼剩餘價值,是快樂生活中的小小蒼蠅屎,而到了高中、大學時它就變成了大大的一坨屎,橫亘在我與錄取通知書和GPA之間,薄薄的一本也變成了厚厚的n本。在學校里虛度了若干年華之後,想過去看今朝,筆者發現自己對馬克思的理解是一波三折波瀾壯闊波濤洶湧波及無辜,有詩為證:
啊!馬克思,讓我歡喜讓我愁
你是鋪天蓋的網,你是踢來踹去的球
你是犀利無比的小鋼炮,你是丟人現眼的大馬猴
你是抹哪哪亮的地板蠟,你是誰穿誰美的紅褲頭
總之,馬克思是馬克思,馬克思不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不是毛潤之,限於智商筆者在本文中只是「孤立,片面,靜止」地談談馬克思本人。本文引用材料經過去精存粗去真存偽可信度極低,所述的道理放之四海而不準,我就這麼一說,你就那麼一聽,總之是不說難消心中塊壘。
文中凡少兒不宜的漢字,皆按照李零老師的優良傳統,用拼音表示,已經是拼音的就不作處理。當然也有同學表示這種文字馬賽克讓文章更邪惡了,原來只是圖形文字,自從用了拼音之後,大家遇到之後都會下意識的讀出聲了,但筆者對這種現象概不負責,筆者的意圖是良善而和諧的。
三歲看老
生於特利爾猶太律師家庭的小正太馬克思在家備受寵愛,下面有幾個妹妹,小馬整天欺負妹妹,把她們當成馬從山坡上往下趕,還捏臟麵糰當蛋糕逼她們吃,但是她們愛他,因為他會講很多好故事。講故事是馬克思一生的拿手好戲,當小馬變成老馬的時候,他經常給孫子孫女講故事,故事不按個講,基本單位是「英里」,要多長有多長,想到哪說到哪,小朋友會說,爺爺爺爺,再講一里地的故事嘛。當然,馬克思一生講的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就是資本主義的故事,我們都活在這個故事裡,按長度算應該是兩萬五千里長征級的故事,這是後話。
上了學的馬克思也早早的顯露了刻薄的才能,讓大家又喜歡又害怕,小朋友們喜歡他點子多,會玩(老年馬克思同樣會玩,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模擬古希臘海戰,疊了一堆紙船放在水桶里,點著了火,一起圍觀),又怕他刻薄編順口溜笑話自己,曾經把別的小朋友說哭過,馬克思的青少年時代活脫的一個人文社科版Sheldon Cooper,尖酸刻薄不諳世事,充滿智力優越感又惹人喜愛,只不過沒有Sheldon那麼乖。
牛頓小時候家裡養貓,他在門上給大貓開了個大洞,給小貓開了個小洞,此事不明真偽,很可能是階級敵人造謠,不過愛因斯坦小時候用泥巴捏凳子腿都捏不直這事兒是坐實了,總之大凡大神級的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點腦殘的軼事。馬克思的初中成績單也比較讓人跌眼鏡,歷史居然是最爛的,想像他後來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法蘭西內戰》、《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上哪說理去……
到了青春期,馬克思被送到波恩上大學,據史書記載,當時全家出動,帶著鍋碗瓢盆叮了咣啷大早上四點鐘到碼頭坐船,很像現在的大學生入學。嬌生慣養的公子哥,到了大學更是揮霍無度,以至於老爹寫信抱怨說他沒有金錢觀念。小馬加入了波恩大學的特利爾同鄉會,主要活動是喝酒,喝完酒了打架,這毛病到了三四十歲也沒改,據說後來他喝多了還和李卜克內西半夜砸燈泡玩,叛逆傾向昭然若揭。不過受家庭的影響,馬克思熱愛古希臘藝術,喜歡莎士比亞,喜歡歌德、席勒等浪漫主義藝術家,拉丁文希臘文法文都學得不錯,正經是個有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文藝小青年。這對後來的馬克思寫作影響也很大,談論理論問題中間還時常引用個希臘神話、莎翁詩句。
波恩的文藝小青年
後來老馬一看小馬這樣下去不行,就安排他轉到學風踏實的柏林大學,小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變,從酗酒文青變成了學術宅。這也讓世界上少了一個三流詩人,多了個牛魔王級別的大牛思想家(馬克思20歲左右已經寫出了三本詩集,《愛之書(一)》、《愛之書(二)》和《歌之書》,聽名字活像日本小清新動漫,據稱內容也才華平平)。關於馬克思的讀書生活,真是駭人聽聞,普通青年切勿模仿。作為一個大一學生,馬克思浸入法學典籍的海洋里,妄圖構建自己的法哲學體系,最初計劃300印張,篇幅是《資本論》第一卷的6倍,中文版《資本論》第一卷是八百多頁……當然最後計劃失敗了,不過失敗的產物也是相當於《資本論》第一卷篇幅一半的小怪物。經常三四天不怎麼睡覺,小馬哥也扛不住了,病了,於是休學療養,在療養期間一不小心就把現存的所有黑格爾派哲學著作讀了個底掉,成了個黑格爾分子。馬克思的傳記作者梅林說,馬克思在兩個學期學的內容,「如果按照學院的餵養方法,20個學期也學不完。」這個玩命的架勢馬克思保持了一輩子,到了臨終前兩年,還寫出了厚厚的4大本筆記,還是現學的俄文看的俄文書。到了23歲,馬克思憑藉對伊壁鳩魯的研究得了個博士學位,這使得後來的馬克思被歐洲各國當局稱為「恐怖紅色博士」。
馬克思談戀愛
現在泡妹紙,送花擺蠟燭寫詩那只是第一階段,比如燕妮看了馬克思感情充沛的三流情詩之後「落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淚」,不過按常理然後就該是日常戀愛的溫情了,不過小馬感情太充沛太蕩漾,搞對象搞了好幾年,信里還都是詩。姑娘們,想像一下,你給異地男友發簡訊說,「想你了,一個人在外上學多保重」,結果過一會兒那邊回來了句 「面對著整個奸詐的世界,我會毫不留情地把戰挑,讓世界這龐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撲滅不了這火苗。」,這就是小馬的原話,這實在讓無蛋可疼的燕妮也蛋疼不已,抱怨說,「卡爾,你的愛情並沒有從我身上得到它實際要得到的東西:對它十分感激,完全為它所迷戀。所以,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注意生活和現實,而不要像你所喜歡做的那樣整個地沉浸、陶醉在愛的世界裡,耗費你的全部精力,忘卻其餘的一切,只在這方面尋找安慰和幸福。」,甚至小馬他爹老馬也介入了,教育兒子說,給燕妮寫信「應當充滿溫情和純真的愛情……也應當明白述說你們的關係……一定不要充滿詩人的幻想」。
馬克思談戀愛談到了給父母的信里都是情詩的地步,一次馬爹很火大的寫信說,我和你媽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來你的家書,結果裡面寫的全是你有多想燕妮,這是給爹媽寫信的態度嗎?豈止是不靠譜,簡直是不靠譜。從馬爹的信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不靠譜的生活狀態:
「雜亂無章,漫無頭緒地躑躅於知識的各個領域,在昏暗的油燈下胡思亂想,蓬頭亂髮,雖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卻穿著學者的睡衣放蕩不羈;離群索居、不拘禮節甚至對父親也不尊重。與外界交往的藝術僅限於一間骯髒的房間。
我們常常幾個月見不到你的信,最近這一次你明知愛德華生病,媽媽微恙,我自己也不大舒服,再加上柏林霍亂流行,可是,在你的來信里對這些隻字未提,好象這一切無須請求原諒似的。這封信里只有倉促塗寫的幾行字和以《訪問》為題的日記摘錄,坦白地說,這樣的東西我與其收閱,還不如扔出門外。這是一派胡言亂語,只能證明你白白浪費了你的才華和好幾個不眠之夜去製造怪物、證明你正在步現代無恥之徒的後塵,這些人自己編造出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想聽的話,卻宣稱這些滔滔不絕的話是天才作品,因為它們沒有任何思想或者只有被歪曲了的思想。」
豈止是不靠譜,簡直是不靠譜。不過後來的馬克思穩重成熟多了。
「臍下三寸」的問題
對於眾所周知的馬克思私生子事件,筆者的態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誰說革命導師就一定能管好自己的褲襠?朱熹同志存天理滅人慾的同時不耽誤養n多小妾,馬克思當濟世大佛同時也沒準是個送子觀音。不過二人情況截然不同,馬克思從不做道德說教,這和道學先生們不一樣,馬克思知道自己的斤兩。為了不讓生育問題影響聲譽問題,恩格斯不得不自己背了這個世紀大黑鍋,這是馬克思的不仗義。
飯島愛2001年在台灣回答蔡康永的問題「你這麼恨你爸爸,為什麼又想見到他?這不是很矛盾?」,她說「先生,難道您不知道,人生本來就是矛盾組成的啊。」用學術圈的話說,人性就是這麼的「吊鬼」。有了這檔子事兒,筆者反而踏實了許多,馬克思本質上也不過是個凡人,但是他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希特勒不近女色並沒有讓他流芳百世,傑斐遜搞女黑奴也沒能讓他遺臭萬年,群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在談到馬克思的時候,不能忘了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有JJ的革命導師。
小鋼炮馬克思
作為社會科學家的馬克思,一往無前生猛無比,一輩子最崇拜的科學家是開普勒,開普勒大家都知道,一輩子窮困潦倒成就輝煌,我說地球圍著太陽轉,你們非說太陽圍著地球轉,哥就算給你們看,我算,我算……算到死後身上只剩七分錢,可是算出了牛頓,算出了人造衛星,算出了太空梭,算出了哈勃望遠鏡,算出了人類新時代,是我們既往開來的領路人。不過人類對先驅往往很刻薄,死後多少年才能平反摘帽。馬克思的科學生涯大致也是這樣。
另據極不可靠八卦消息,馬克思和達爾文互贈過大作,這二位都是所在領域的非主流,都對挑戰權威有先天癖好,都承受著巨大的鴨梨,達爾文還被報紙諷刺為猴子,他們還都把歷史感引入了科學研究。我們可以盡情想像馬克思給達爾文的書的扉頁上寫著什麼:「獻給自然科學界的戰友,你懂的」。也可以想像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扉頁上寫著「理解萬歲啊,親」,當然,這都是yy,yy而已。
在馬克思的世界裡,經濟學家分為傻bi和非傻bi,前者中的代表有薩伊、西尼爾、穆勒(沒錯,就是偉大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馬爾薩斯等大部分人,如果新古典早期的大神人物馬歇爾、門格爾、米塞斯、龐巴維克等人不幸早生幾年,估計也會被馬克思歸為傻bi一類,當然這些大神仗著自己生得晚,倒是沒少管馬克思叫傻bi。非傻bi組包括很有限的威廉·配第、亞當·斯密、魁奈、李嘉圖等人。馬克思倒是從沒直接管前一類人叫傻bi,他只是從經濟研究的邏輯和歷史的發展以及這些人各自所處的歷史環境、受的教育、看到的材料和利益關係,系統地分析了這些人為什麼是傻bi,這個就比較淫蕩了。他本人有個文雅的說法,管這些人叫「庸俗經濟學家」,《資本論》這一論述經濟學同行的傻bi之處的著作,也有個文雅的副標題叫「政治經濟學批判」。雖則如此,馬克思還是在書里極盡刻薄之能事,把道理講清楚的同時,能噁心你一下算一下,凡是提到傻bi組經濟學家的時候,總是酸溜溜、賤兮兮的,整個《資本論》,就是馬克思在向觀眾娓娓道來經濟理論,涉及一個人的觀點的時候,把他拎過來,揪著脖領子給觀眾朋友們看,看看他長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簡直沒有人樣,道理說完了,piapia扇兩個耳光就給扔到歷史垃圾堆里去了,所以《資本論》是寫得很歡樂的。不怪乎馬克思受擠兌,書也賣不出去,一家子搞得又窮又挫,學術圈裡來了這麼一匹戰鬥數值八位數的瘋狗,大家都得團結一心把他搞掉,踏上一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想像一下在今天,搞新制度經濟學的人,把科斯諾斯威廉姆森稱為傻bi的後果),更何況他的學說包含著一些莫名的危險信息……
說說《資本論》吧。馬克思本人是把它當成大寶貝兒、當成人生的終極藝術品來打磨的,他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資本論》里達到了巔峰,誰看誰知道。當時資本論三卷都完稿了,恩格斯興奮異常,說哥,咱們趕緊出版把,馬克思說nonono,最近有個人新寫了一本書,我得看完了把東西補進去,恩格斯當即表示很無語:看看你那書,大字套小字,章節附註夾腳註,怕有騙稿費之嫌,哥們兒修訂的時候都不敢在最後加參考文獻,還差這麼一本新書啊?這書拖了這麼久咱可不能再拖了。馬克思說了這麼一句,「我不能下決心在一個完整的東西還沒有擺在我面前時,就送出任何一部分。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都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但是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我的方法,在他們沒有完整地擺在我面前時,不拿去付印。」
我經常想,如果《資本論》是普魯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的話,馬克思寫的結項報告肯定牛bi閃閃:
本書系統地論述了當代主流經濟理論的傻bi之處,並詳細的指出了他們為什麼傻bi、怎麼傻的bi、以及他們還將繼續傻bi的形式。本書批判性的吸收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創造性的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學說,解釋了剩餘價值的形成這一世紀科研難題,並首次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引入到經濟學的研究中,使整個政治經濟學科的研究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本書還全面闡釋了我國及整個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經濟制度的運轉機制,指出了其中的根本性危機。本書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與現存制度的辯證發展過程一道,通過不懈的抗爭以減輕制度變遷的陣痛,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當然,如果馬克思生活在現存的科研體制下,早就被領導拿著磚頭厚的《資本論》一路打出來,邊打邊罵,叫你丫批判吸收,叫你丫全面闡釋,還根本改變,還根本性危機,還尼瑪政策建議,還尼瑪解放全人類……實際上這個項目根本就立不起來。不過歷史上的馬克思是有人包養的,申請立什麼項恩格斯都會批,事實證明這個項立得很值,一百多年過去了,在遙遠的中國的一隅,我校經濟論壇上關於《資本論》的月經式大爭論一直都是我眼中最歡樂的活動之一,每隔一段時間筆者都會去徜徉在口水的海洋里自娛自樂。治學如此,夫復何求!
當時馬克思不會知道這些,與他同時期有個三流詩人哲學家叫塔波爾,馬克思對他真是羨慕嫉妒恨,辛辛苦苦寫的《資本論》看的人那麼少,可丫的《諺語哲學》在鳥屎大的英國都賣出去了上百萬冊,讓人心裡怎能平衡。塔波爾的書放到現在,連于丹老師的書都不如,全書充滿了「空洞淺泛的道德教誨」,書里留下的句子到現在只剩下這一條,「極端的悲痛和極致的歡樂都會在期待的長河中緩和減弱,就像惱怒和慰籍都會在忍耐的水流中稀釋變淡一樣」,確實夠爛。馬克思罵得也夠犀利,他說「馬丁·塔波爾在詩人中的地位就像邊沁(沒錯,就是功利主義大師邊沁)在哲學家中的地位一樣」,罵一贈一。鑒於當時倫敦工人生活的慘淡狀態和馬克思本人經濟情況的慘淡,言語中的這種戾氣是可以理解的。當時的英國童工很多活到14歲就過勞死掉了,工人不得不吃饞了石灰的麵包,具體情況參考狄更斯著作,馬克思自己則死了女兒又死兒子,一片愁雲慘霧,本來就沒好話,這下批評就更不留情面了。
總之,科學家馬克思可以用寫開普勒的詩來概括:
沒有誰比他飛翔的更高
他在一生結束時窮困潦倒
由於他只賜給智慧以歡樂
他的肉體卻得不到溫飽
只有了解了馬克思的一生之後,才知道他在《資本論》序言中所說的話的意思:
科學的入口即是地獄的入口
馬克思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馬克思的生活水平
嚴格來說,馬克思一家即使在倫敦也並不是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很多時候他們還保持了紳士的生活水平,他的閨女還請私人老師學繪畫和法語,到了周末也有全家去公園的歡樂一刻,馬克思背著小女兒滿地爬。出門也打的,也抽大雪茄。據群眾反映,馬克思的家就像是個無底洞,多少錢進來連個響都聽不著就沒了,這位經濟大神顯然不善理財。他不無自嘲的說,研究貨幣的人都和他們的研究對象保持了良好的關係,而我和自己研究對象的關係則一直比較緊張。由於不會管錢,賺錢能力又真心不行(想去鐵路辦事處賺倆零花錢,因字太潦草沒有拿到offer),馬克思一家經常性的陷入困頓,被房東趕出來,小孩兒的玩具都被沒收抵債,馬克思一家是苦逼的一家,不過這也不奇怪。把理想寄托在宏大事業上的人往往是這樣。馬克思給全世界的革命輸送思想,不僅僅是一座燈塔,照亮了遠在加利福尼亞的礦坑,他簡直是頂在魔都之塔上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隔著上百年晃瞎了我的狗眼。但凡濟世偉男都有燈下黑的毛病,在外面有多亮,燈下就有多黑,女同學們嫁人前請仔細甄別,看看自己是否願意用一世的苦逼換取百年的榮耀和人類的解放。燕妮是願意的,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看著馬克思的學說為世人接受。
導師馬克思
馬克思的一生是不斷與人決裂的一生。青年黑格爾派的鮑威爾,從前的好朋友,妄想用哲學的思辨來完成對現實的批判,不靠譜,掰了(為此馬恩還合寫了本損陰德的書,最初定名為《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就沖這書名活該賣不出去,後被出版商改名為《神聖家族》)。魏特琳,幻想著平均共產主義,不靠譜,掰了。沙佩爾,總想著打出英國去,解放全歐洲,不靠譜,掰了。蒲魯東,想用二手黑格爾建立自己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大廈,不靠譜,掰了。巴枯寧,以為無產階級有朝一日來個總暴動就能推翻所有權威,進入無政府狀態,不靠譜,掰了……這個名單非常長,關於馬克思的旁人回憶材料,開頭總是這樣的:據後來與馬克思絕交的某某某回憶……當然,折服於馬克思的深邃思想的人更多,他們「緊密地團結在以馬克思同志為核心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周圍」,過著激情澎湃朝不保夕的快樂生活。馬恩二人為什麼那麼黏糊?從這就能看出來了,他的大部分朋友「不思進取」,以馬克思的前進速度,很快就和他們沒法溝通了,而恩格斯始終和他保持一致的步調,甚至有一次馬克思在倫敦恩格斯在曼徹斯特同時看到了一本書,寫下了一個意思的評論,連措辭都一樣,真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基一點通。這樣的友誼馬克思怎能不珍視?尤其是在晚年,馬克思在外出療養的路上給恩格斯寫的信里什麼雞毛蒜皮都有,今天路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最後還都寫著千萬要想我哦。馬克思想不到一百多年後很多人死命研究著他們的這些肉麻的信件,並且以此為業。
他與別人結識是因為思想上的親近,但是與他們的決裂不是因為友人退步了,而是因為他們止步不前而馬克思一直在狂飆猛進,一日千里。所以恩格斯說,馬克思有很多敵人,但是沒有一個私敵,被他損哭的小朋友除外。
在筆者的東北老家,「裝」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大致相當於西文的disguise,trick,bluff,hypocritical,arrogant……是個可以以一當百的詞。馬克思一輩子最痛恨的就是別人「裝」,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當事人回憶材料,可以負責任的說,馬克思本人絕不裝,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牛到了不用裝也是大神的地步,這個是不是更欠扁?所以有些接觸過馬克思的人會覺得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但又不得不承認馬克思是個很誠懇的人。他的朋友說,「在我所認識的人物中,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為數不多,而馬克思便是其中一個。在這一方面,他表現得太偉大、太強大,因而看來也太值得驕傲了。他從不故作姿態,始終保持本色」,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的人說,「故作姿態是同關於一個充分了解自身價值從而認為無需用外表方式來強調自身意義的人的觀念完全不協調的,馬克思是一位純樸的、甚至是心地善良的交談者,談起話來滔滔不絕,富於幽默,喜歡自嘲。」,他的敵人說,「馬克思把巨大的智力優勢同孩子氣和心地善良獨特地結合起來……不會偽裝」。既然一個人已經牛bi至此,那麼至高的「裝」就是展現完全的純真的自我了。
只有了解了19世紀英國工人的生活狀況,才能了解馬克思為他們撐腰的價值。下面的資料來自1860年英國政府的《工廠調查》。
「一些工廠主僱傭12-14歲的兒童,迫使他們從星期五早晨6點一直勞動到星期六下午4點,除了吃飯和半夜一小時睡眠外,不讓有任何休息,這些孩子在成為再生毛料洞的小屋裡一連勞動30小時,洞里瀰漫著灰塵和毛屑,連成年工人都要經常用手帕捂著嘴來保護自己的肺。工廠主聲稱讓他們睡4個小時,但偏執的孩子偏偏不肯」
「陶工作為一個階級,不分男女,代表著身體上和道德上退化的人口,他們一般都是身材矮小,發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型的。他們未老先衰,壽命短促,遲鈍而又貧血;他們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臟病、腎臟病和風濕症,表明體質極為虛弱。但他們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種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稱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結核。還有侵及腺、骨骼和身體其他部分的瘰癧病,患這種病的陶工佔三分之二以上。」
「倫敦的麵包工人通常在夜裡11點開始幹活。他先發麵,這是一種極費力氣的活。根據烤制麵包的數量和精粗程度,需要半小時到三刻鐘。然後他躺在那塊兼作發麵盆蓋子的面板上,拿一個面袋枕在頭下,再拿一個面袋蓋在身上,睡幾個鐘頭。隨後他一連緊張地忙上5個小時,把面揉好,分成一塊一塊,做成麵包的樣子,放到爐里去烤,再從爐里取出,等等。烤爐房的溫度達75度到90度,小烤爐房的溫度還要高些。各種各樣的麵包做成後,分送麵包的工作又開始了。短工中的一大部分人,剛剛結束了上述繁重的夜間勞動,又要在白天提著籃子或推著車子挨戶送麵包,有時,他們還要再在烤爐房裡幹些別的活。根據季節和營業範圍的不同,勞動在下午1點到6點之間結束,而另一部分工人則在烤爐房裡一直忙到晚上。」
「一個20歲的女時裝工瑪麗·安·沃克利是怎樣死的。她在一家很有名的宮廷時裝店裡做工,店裡的女工平均每天勞動16又1/2小時,在忙季,她們往往要一連勞動30小時,要不時靠喝雪莉酒、葡萄酒或咖啡來維持她們已經不聽使喚的勞動力。當時正是忙季的最高潮。為了迎賀剛從國外進口的威爾士親王夫人,女工們要為高貴的夫人小姐立即趕製參加舞會的華麗服裝。瑪麗·安·沃克利同其他60個女工一起連續幹了26小時,一間屋擠30個人,空氣少到還不及需要量的1/3,夜裡睡在用木板隔成的一間間不透氣的小屋裡,每兩人一張床。」
「在梅里勒榜區,鐵匠每年的死亡率為31/1000,比英國成年男子的平均死亡率高11/1000。打鐵幾乎是人的天生的技能,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只是由於過度勞動才成為毀滅人的職業。現在強迫他每天多打這麼多錘,多邁這麼多步,多呼吸這麼多次,而這一切加在一起就使他的生命力每天多耗費1/4。他儘力做了,結果在一個有限的時期內多幹了1/4的活,但是他活不到50歲,他37歲就死了。」
…………
簡直是屎能忍尿不能忍,叔能忍嬸兒也不能忍了。於是馬克思夜以繼日的寫,他說,要想工人能工作八小時,我就得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現在馬克思超額完成了任務,現在在英國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時都不到,全靠福利養活,也沒產業可做了,這涉及全球的分工和產業轉移,這是後話。
需要澄清一點,是工人暴動在先,馬克思出面指導在後,甚至「共產主義」一詞也早已有之,只不過馬克思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先有革命才能有革命導師,所以不存在忽悠不忽悠的問題,人家過得好好的你忽悠也得有人聽啊。嚴格來說,馬克思在統計口徑里應該算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革命諮詢服務業。當時的情況是,歐洲一大票人渾身不舒坦,但是說不出哪不舒坦,為什麼不舒坦,舞舞扎扎的要麼砸機器,要麼就想跟誰拼了,馬克思這是候站出來說easy,easy,聽我慢慢道來,大伙兒看他說的有道理,慢慢的就開始聽他的了。恩格斯說,也許在和平時期,我的判斷對的多一些,但是在動蕩時期,馬克思的判斷從來沒有錯過。
作為革命導師的馬克思,很亮。
馬克思之死
一般的思想家越是到了晚年,思想越趨於保守,鮮有大的突破。而馬克思越是到了晚年越是深邃,活到盡頭了還成天琢磨事兒,還都不是小事兒。晚年馬克思開始把眼光從歐洲移開,關注東方,主要研究俄國村社,寫的筆記被後人稱作《人類學筆記》,儼然有要突破歐洲中心論的架勢,天若假年,誰知道他又能鼓搗出些什麼東西來。不過一代思想家還是提前「停止思想了」。馬克思的一生與時俱進,歷史的鼓點兒一踩一個準,始終保持著黨員先進性,時代走到哪就跟到哪寫到哪,通過寫作和社會活動,踐行了年輕時的那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句話也被刻在馬克思在倫敦的墓碑上,任憑風吹雨打,時刻準備經受歷史的批判。
細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矛盾體,馬克思更是這樣,他高傲又謙遜,自負又虛心,溫和又暴躁,善良又邪惡,讓人摸不清頭腦。不過馬克思身上有一點是不矛盾的,那就是對自己選擇的事業的忠誠和一往無前的熱情,不管受到什麼打擊,多大困難,始終和資本主義死磕,既生瑜何生亮!
誰是馬克思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里,有一首動物版的國際歌《英格蘭牲畜之歌》。一頭智慧的老豬在臨終前教會了動物們唱這一首歌。
英格蘭、愛爾蘭、各個地方的
牲畜們,請大家聽我言,
聽我告訴你們一個喜訊:
我們的未來將像黃金般燦爛。
這一天或遲或早定要到來,
殘暴的人類將被我們推翻。
只有動物們能夠享受
英國大地的沃土、良田。
我們的鼻子不再穿著鐵環,
脊背上沒有了挽具和轡鞍,
嚼子和馬刺也將永遠消失,
再沒有人對我們揮動皮鞭。
生活富裕得誰也無法想像,
大麥、小麥、稻草堆積如山。
苜蓿、蠶豆和鮮嫩的甜菜根,
到那一天將是我們的美餐。
英格蘭的田野一片光輝燦爛,
河流、池塘的飲水純凈又甘甜。
空中將吹拂溫煦、新鮮的清風,
在我們牲畜獲得自由的那一天。
為了這一天,我們一定要奮鬥,
即使我們死在自由到來之前。
牛、馬、雞、鵝……所有的動物們,
為爭取自由大家都要流血流汗。
英格蘭的牲畜、愛爾蘭的牲畜,
普天之下的兄弟們、姐妹們,
請聽我說這個喜訊:告訴大家
牲畜們將有一個金光燦爛的明天。
雖然說的是動物的事兒,但是人看了也心有戚戚,這樣的夢想並不可笑。
馬克思給的比這個老公豬威靈頓要多,他還試圖給人實現夢想的途徑,他最喜歡的希臘神話人物是給人間帶來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也往往以此自比。魯迅在一篇雜文里說,非洲部落神話里的竊火者普羅米修斯是另一個樣子,他受的懲罰也是被綁在山崖上,但沒有老鷹來啄食他的肝,而是一群蒼蠅蚊子寄生蟲叮在他的身上吸取膿血,圍在耳邊嗡嗡亂叫,這種折磨也是很嚴酷的。馬克思受到的考驗就是這後一種,被驅逐,被盯梢,被查禁,被逼債,無休止的騷擾,還有死後無休止的口水。米諾陶牛魔王也好,普羅米修斯也好,馬克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儘管馬克思希望自己的著作隨著舊世界「速朽」,「交給老鼠去批判」,但是杯具的是,現在他的東西還是最大的口水源,煥發著「你來呀你來呀一起上啊」的挑釁光芒。
年輕的馬克思在十八九歲時寫作文yy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當然後來馬克思三觀劇變,活著的時候別人的評價都不在乎了,死後的評價就更不在話下,不過馬克思年輕時的這個有點幼稚、有點理想主義的願望還是實現了,面對他老人家的骨灰和著作,高尚的人們和不怎麼高尚的我,都撒下過熱淚,是真的熱淚,不是背馬哲時的苦逼的淚。
新古典綜合派巨擘薩繆爾森在談到馬克思時說,「馬克思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話也可以用來作為一切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名家的座右銘」,走在地鐵里,看到喬布斯的巨幅頭像,上面寫著「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歷史彷彿越發「吊鬼」了,筆者表示真心看不懂了。德里達說的好,馬克思這個幽靈繼續盤旋著,衝出歐洲走向了世界,隔三差五蹦出來嚇人一跳。
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發現自己還是一頭霧水。等到認識了誰是馬克思,也就認識了全人類。
馬克思偉大之處,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方法論是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工具。簡單說下吧。
從樸素集合論出發,得到萬物的共性,即絕對運動。
從公理化方法出發,得到萬物的全面、發展、聯繫。進而推導出矛盾論和實踐論。
矛盾論和實踐論——作為我們從客觀存在中總結出來的理論規律,實際正反映了物質的、客觀的全面、聯繫、發展到認識的、理論的全面、聯繫、發展之關係。矛盾論和實踐論的總和,即馬哲的方法論。
馬哲的方法論運用於人類歷史研究,則產生歷史唯物主義。馬哲方法論運用於現實的人類社會研究,則產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馬政經。馬政經加上社會中存在的(無產階級的)立場,則產生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即馬主義。
現在,又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系統科學哲學和方法論,讓人們對社會這個大系統的認識和實踐更加科學。
不學習整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這些整合不起來的。當然,以上內容,說的實在是太簡略了。。。。
這一套理論,,,把社會學科學化,不用在依靠各種玄學和什麼心學之類的東西了。。。
重申一下~~~別成天把馬克思當神供起來,馬這一套是科學,不是玄學和打雞血。
西方世界公認的世界三大經濟學家之一,另外兩個人是亞當?斯密和凱恩斯。
馬克思的力量,是穿越古今的,200多年前的理論,放在今天依然有效,我列舉了一些馬克思主義裡面的很多基本觀點加以解讀。
比如最大的爭議,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解釋的很明白,生產力是《人加工具》的總和。
在馬克思的著作裡面,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人和牛的比喻。
一個人赤手空拳勞動,假設你可以出產10,那麼,給你一頭牛,你就可以出產100。不管,你赤手空拳勞動,還是依靠牛勞動,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你產出的商品,都是因為你的勞動。
所以,當你被別人僱傭,不管資本家給你提供了什麼樣的勞動工具,其產出的商品,都是因為你的勞動,而不是因為工具。就猶如地主,地主給你土地,你的勞動所得,都是你自己生產的,而不是因為土地。
你不給地主勞動,地主只能幹瞪眼。有的人會說,那土地我是爹留給我的。胡扯,我還說那土地,是侏羅紀的一隻霸王龍留給我的呢,不信你去問啊。
很多資本家說,他提供了機器,資本,你提供了勞動力,他說這叫分工,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鬼扯,勞動工具的確可以放大勞動價值,但沒有勞動者最核心的付出,他什麼都不會有。並且,現代的勞動工具,工廠的生產線,也都是另一種形勢的勞動積累。人類世界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類自身勞動獲得的。
資本家給你提供的設備,是另外一些工人建造的,等於在說,資本家用另外工人的設備,去奴役你。
歷史,也在不斷的證明這一點,比如前三十年很多人無限的去黑,但那些人事實上證明了,沒有資本家的社會,工人們乾的挺好。當然,歷史也有反面,一個沒有資本家的社會,在精神資本家的眼裡,是罪大惡極的。
在勞動價值論上,知乎一大堆的精神資本家,辯不過就抹黑,抹黑不了就罵人,早就是正常現象了。
第二:商品拜物教
在資本主義商品社會裡,人和人的關係,早就變成了物和物的關係。當代評價一個人成功不成功,最大的標準就是可以掙多少錢。
早在40年前,毛主席活著的時候,社會的價值尺度,可不是這樣的。現在很多姑娘嫁個小伙,都需要一套房子,你嫁人看的是房子,還是人?資本化的商品社會裡面,沒有人的個性,只有物的個性,只有對名車,名表,豪宅的崇拜。
各種商品的佔有,成為了社會價值尺度的本身。
男人壞?沒有關係,有錢就行!
對方不是男人?是條狗?那也沒關係,有錢就行。
資本主義世界,衡量人的價值,早就出了很大的問題,並且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會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向更加可怕延伸。共產黨宣言裡面說,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赤裸裸的錢和錢的關係。
在可以預測的未來,國人對資本,商品的崇拜,會再次掀起一股高潮。
第三:勞動異化
今天大多數的人,一聽到勞動這個詞語,多半都會捏鼻子,因為他是十分痛苦的。
勞動=痛苦,這種等式是正確的么?
當然是大錯特錯的,這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獨特事。
比如,現在有大量的網路遊戲沉迷者,這些網路遊戲本身,幾乎都是在模仿人類早期狩獵,種植之中的某種場景。當年的一個偷菜遊戲,就火遍了大江南北,可見在人類的基因里,對待勞動這個問題,是熱情的,快樂的。
如果說,人類的本質就是勞動,這一點沒有錯。
在我們漫長的進化歷史裡,一隻不愛勞動的人類,怎麼可能存在呢?靠偷東西?活不久!
勞動和啪啪,這是人類存在的兩大最直接的動力。
但在資本主義社會,我們最美好的一個事物,被資本直接異化了。
工人們,農民們,開始不停的仇視勞動,認為勞動是一種罪惡。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富士康的蘋果手機的生產者,在生產一種世界上最多粉絲的商品的時候,由於強烈的痛恨勞動,從而跳樓自殺了,還一下跳了十三個。
為什麼我們如此的仇視勞動?為什麼?我們如此的痛恨上班?我們如此的痛恨生產?
其實很簡單,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勞動本身越來越單調,無聊,每天只能重複一個動作,一件事。
我們愛勞動,幾乎每一個人人類都愛勞動,但絕對不愛資本主義下的,被資本異化過的勞動。
第四:原子化的個人
你可曾記得,獨身主義,丁克族,仇視家庭,仇視組織,是在什麼時候,被人灌輸到你的腦海里的?你不記得了吧?反正,他們隨著資本主義的流行,悄悄的達到了你的身邊。
人類喜歡孤單一個人麽?喜歡個人主義么?
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基因都告訴我們,我們不喜歡個人主義。
人類本質上是群聚動物,遠古的祖先為了可以生存下去,都會聚集在一起,一起抵抗各種災難,野獸。為此,我們進化出了語言,方便彼此溝通,為此,我們進化出了協作,好讓大家一起狩獵,採集。
群居性,共同生活,幾乎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本能。
只要留心就可以發現,如果你睡不著,旁邊躺著個傻子,都會有助於你睡眠的。你只要留心,也會發現,在大街上那些快樂的人,都是跟朋友在一起的,單身狗,沒朋友的單身狗,臉上永遠掛著痛苦,寂寞的表情。
我們熱愛集體,熱愛集體生活,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我們越來越仇視集體的作用。
資本,對人類世界的另外一大異化,就在這裡。
資本不喜歡集體,假如工人們聯合在一起,就會想法設法的跟資本家談加工資了,這不對,這該死。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直接的會影響你的思維。於是乎,各種個人經濟,獨身主義,廣泛的在社會上流行了開來。
你越來的越討厭和人相處,開始喜歡狗。
當你開始喜歡狗,不喜歡人的那一刻,這就說明,你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人了,而是一個被資本異化了的怪物。性格會變得古怪,人會變得呆呆傻傻的,自殘,憂鬱症,孤僻症,厭世都會隨之而來。
一個國家的人民,越是單身主義流行,你就會越發現,這個國家越變態。
目前,世界上最變態的國家就是日本,屬於大變態。
美國好一點,屬於中變態。
我們在變態的路上,一直奮鬥不息,目前處在「小變態」階段,在向中變態進化。
第五:生產相對過剩。
《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開篇。
自從資本主義誕生以來,生產的相對過剩,一直都伴隨著資本主義。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先剝奪工人,農民的生產資料,在已工人為市場,從而誕生的。工人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就剩餘工人生產的勞動價值和自己相互分離了,工人的產出被資本家侵佔了去。
這種獨特的生產方式,有別於歷史上一切的生產方式,他是最邪惡的生產方式。但資本主義無意間,形成了一個高積累的模式。這些積累過剩的商品,必須拿去投資,改造生產資料,擴張市場等等。
在這種模式下,資本家只有不停的改造生產工具,才可以生存下去。馬克思曾形容,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永遠的動蕩。
也是因為這獨特的模式,工業革命誕生了,機器的轟鳴聲響起,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
機器的偉力是很難形容的,為此,卡爾馬克思說:大工業使得人類,具備了「跳躍式」的生產力爆發。
人類的生產總是在擴大,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於是同時,工人的貧窮則和世界物質的豐富成正比。
資本主義世界越繁榮,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商品越多,工人越貧窮。
無窮無盡的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工人和資本家的抗爭,開始變得血淋淋的。
活在這個人世間,只要你是一個工人,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你一定問過這些問題。
為什麼?房子那麼多,都生產過剩了,我卻買不起?
為什麼?車子那麼貴,我開不起。
為什麼?這花花世界這麼美好,我卻無錢消費?
為什麼?他們寧可把牛奶倒到河流里,也不給我喝?
因為,生產的相對過剩,永遠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頑疾,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構成的。
工人要罵,就罵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吧。
資本家,你們想罵,就去罵馬克思吧,我佔一邊去,誰叫他揭示了世界的真相呢?
這時候很多人會說,你心裡的那個社會主義,就意味者貧窮,永遠的落後。
我說:窮一點好啊,買不起,還不如沒有呢,至少爺爺心靜。
第六,剩餘價值。
這個東西,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工人,都是會明白的。只有,在B乎這樣的地方,一些《精神資本家,祖上是地主》的傢伙,睜著眼睛說瞎話。
你是一個資本家,你僱人生產,不掙錢幹嘛呢?所以,本質上你僱傭人,給的錢越少,他乾的越多就越好,這樣你侵佔他的勞動果實就越多。
資本的邪惡是沒辦法形容的,崇拜資本簡直就是在犯罪。就彷彿,阿里進入世界五百強,也改變不了普通程序員,一個月只有幾千塊的事實。
剩餘價值學說,200年來一隻在挺立,從來沒有被駁倒過,只要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很快就會明白這個理論。
第七:階級於階級鬥爭。
很多年前,還有人在否認階級,認為階級和階級鬥爭,是虛幻的名詞,並且讓我曾經深信不疑。
後來,我懂了,因為現實已經改變了,赤裸裸的階級分化,已經開始了。
於是,我又懂得了,為什麼很多年前,我不信階級這個詞語,因為當年的「那個人」還活著,因為,他的革命是那樣的成功,讓我們忘記了人和人的差異。
回過頭想,他是不是太過於偉大了?
因為革命的成功,我們忘記了世界本來的殘酷?
有人說:共產主義實現的那一天,我們應該幹什麼?
有人回答:要忘卻共產主義這個詞語。
很多人,因為偉大,使得我們忘記了世界上的某些東西。有些人,因為渺小,讓我們把《他們》找了回來。感謝蒼天,有一個讓我們見證奇蹟的時刻。
第八,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在我們的歷史裡,包括西方的歷史,以前一隻是這樣的。
世界是由幾個英雄構成了,他們天天打來打去,他們打完了,世界的大事就定了,這種已幾個英雄為歷史主角的歷史觀,實際上是可怕的。
在他們的歷史裡,勤勞耕作的農民不重要,心靈手巧的工匠也是不重要的,社會裡千萬的勞動者,統統都是路人甲。
曹操打了一次赤壁之戰,對百萬小兵的描寫,還沒有曹操一個人多。。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這些路人甲,農民,工匠,小兵才是最重要的。
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總之,馬克思幾乎是沒辦法批判的,200多年,從來就沒有人在學問上,真正的駁倒過馬克思。很多人只能通過一遍一遍的抹黑,來達到侮辱馬克思的目的。
想要徹底的弄倒馬克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消滅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的總總弊端還存在,只要資本主義依舊在作惡,馬克思會主義會一遍一遍的被很多人呼喚出來。資本主義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沒了,馬克思的理論,以及馬克思的文章,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的。
也許幾百年後,偶爾有一個小子翻翻歷史,會發出這樣的驚嘆:原來幾百年前,我們的世界有一個叫資本主義的怪物,和一個叫馬克思的屠龍士,誓言要幹掉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至於這個小子,能不能理解什麼叫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未知數,可能在他的眼裡,這就是一個幽默的童話故事吧,就彷彿我們讀騎士和龍的故事那樣。
我學校學的知識,畢業後受過的訓練和培訓,99%是西方那一套。
如果你是經濟學專業的就能體會到這種情況,教學中,西經是重頭,馬經是敷衍了事,就連我都對它抱有極度厭惡的心態。
但越是深入研究,越是感覺到西經的重大缺陷,而我又不是那種看到問題連為什麼都不問的人。
西經的缺陷是,專門討論經濟學本身,強調自由經濟,就連公共產品提供和政府的經濟職能里,也沒有政治的影子,而是強調成經濟體不可或缺的公共職能部分。
職能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你得起到服務的作用,是機器的零件之一,不可以強勢參與進來當主導,可見它是極力的推崇政治本身不要干預經濟。
那麼,它是不是真的就是現實呢?
用大腦想一想,這可能嗎?政治和經濟密不可分,在每一個國家都是既定事實。
如:
1,具有經濟實力的階級群體有沒有在追求政治權力?有!反之,政治群體也試圖追求經濟實力。
2,混雜了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群體,在運營中能不能把政治和經濟如書本上一樣分開?不!完全不能!
3,有沒有哪本著作,探討了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有!
如果對這三點視而不見,那你絕對是一個缺乏科學精神的人。
我們都知道經濟是如何運作的,但它並不合理,因為應用在經濟學之下的國家發展模式都是雷同的。
一開始階級矛盾小,人創造財富的能力高,學習熱情也高,因為階級不板結,努力有回報。
隨著資本的集中和自我增殖,變成階級板結,這個國家調動人口進行生產的能力不斷下降,同時這些貧困人口無法變成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公共教育資源少的國家)
而即使有公共教育,窮人們帶著一肚子知識出來,可應用還有相當的差距。
能力?看看我們對能力二字的定義吧,已經逐漸定義成資本和人脈這種繼承性的東西。
努力的回報越來越小,富家子弟的優勢越來越大,而富家子弟的數量又相對較少,總體人才凋零。
至於為何資本會越發集中?這是資本的本質。
當一個國家的活性逐漸消失,它也就離死不遠了,怎麼辦?西經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解決。
那麼高能的部分來了。
即使經濟學沒有解決,但問題總是存在,總要面對。
而且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太複雜,簡單粗暴易行而且自發的就解決了,太複雜你沒法操作。
答案就是富人移民,窮人留下,你可以想像一個國家的大公司,老闆都在國外吃喝玩樂,工人們在國內勤勤懇懇給他們打工,完了發一些微薄的工資,人家也不怕你造反殺人。
如此,資本變成國際間的流動,有些國家變成金融核心,有些變成製造國,兩者共同構成一個共同體。
這樣的遊戲玩久了,許多國家的資本和富豪都開始自由流動,從而形成更大的共同體。
而富豪們每每到了一處樂園,將財富以僱傭傭人,讓其提供服務業的方式改造這個地區,總是有一種「善良的施捨」,「經濟靠貴族」,「富人引領國家發展」,「富人消費帶動國家經濟」的錯覺。
這種錯覺不但要給奴隸洗腦,連富人自己都給自己洗。
看吧,經濟控制加思想控制,很完美。
它有沒有用?國家是否從此能繼續安穩運行?短期有用的,這個短期可能會持續一兩百年,更久的也不是沒有,富豪跑了自然不怕泥腿子起義,覺得自己有錢什麼買不到?你就算起義了,也就是掌控一下國家,生產產品後賣給我。
這種做法還有更多的變形。
比如資本家們發現了一個人口眾多的窮人國,於是他們決定通過資本控制該國,也不怕泥腿子造反殺自己,不過要說去基層坐一坐,增強下掌控力,還得隨身帶軍隊。
這就是舊殖民主義,不過最後全部終結於獨立戰爭。
又比如一個國家到了資本家移民的選擇臨界點,為了讓國內健康穩定,它可以走相反的路子,他們不是自己移民到國外,而是把低收入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而後通過資本控制它們。
這樣就使得自己國家的人收入提高,社會穩定,福利豐厚,這就是新殖民主義。
然而新殖民主義的被殖民者,總想著翻身做主人。
比如像中國這種,一開始極度排斥外來資本和資本家,你以為我說的是新中國?不,想想被洋人用鴉片和大炮轟開的國門。
很多人並不能理解為何要用武力打開市場,打不開不賣了倍?不是,一定要發動戰爭。
然後再想想近代的改革開放,中國,一個以廉價物資供給了美國二十年黃金髮展期的國家,你可以想像一下,全社會集體大手大腳的買東西,東西都不會漲價的情況,物資會有多麼豐厚。
而如今我們也想自己做老大。
歷史證明,這些被控制,被人試圖控制的國家還是反了,沒有反的內心都還藏著反骨。
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表達就是:管理層把公司收購了,自己當主人,同時也成為新的資本家。你不讓我收購,我就拉了一批人辭職,獨立出去開新公司,有本事你親自下海外再跟我干過。
咳咳,拉回來,上文所說的資本轉移,資本家轉移和中低端產業轉移,這三種轉移變成了各國國內矛盾最好的解決方式。
這種轉移並不能「刪除」有怨恨的群體,它反而被轉移成了國家之間的矛盾。
當它漸漸,自然的變成國際,國家間矛盾的時候,就直接形成了武力對抗,最終的勝負將由戰爭決定。
帶著這種觀點研究歐洲歷史,你會有新的理解。
看看這世界上有無數人痛恨著這種自由流動又龐大的國際資本,有多少戰爭因此燃起?
而提到武力,就不得不提到核彈,因為它是武力對抗的最高體現,按照我對矛盾的闡述,你可以自己想想,如果富人國有核彈而窮人國沒有,窮人國的出路在哪裡?答案是毫無出路!
一個沒有核彈的國家,在武力弱勢的背後,它的政治和經濟都會吃大虧。
這是我理解的,軍事,政治,經濟三者都不可分。
軍事目的取決於政治,政治目的取決於經濟。
如果說貨幣戰爭是玄學,是包含各種內幕,陰謀論的幻想小說。
那麼我所說的資本流動、痛恨與矛盾,則是完全的陽謀,真真正正就展示在你面前,它的矛盾自然積累,自然激發,最終變成世界大戰,而且其他方法對它一點解決辦法都沒有。
而馬克思的資本論,正是一門研究「如何不通過這種方法就能保持國家活力和穩定發展」的探索之作,而即使你拋開資本論,想要另闢蹊徑研究該問題,也毫無疑問的涉及到經濟和政治兩個領域。
資本論的重要,它的深遠影響,它的研究價值,如果要我做一個評論:
它相當於在牛頓經典物理的基礎上誕生的相對論。
馬克思相當於尚未得到最終答案,但已經有了部分思路愛因斯坦,他的偉大無法被那些粗略學了一些經濟學的人理解,亦不是這些人能夠評價的。
而它的最終應用產物,將是一個保持強大活力,生產和研究上都能綻放力量,階層流通自由無限,人民自發的奮發向上的超級強國。
這種發展模式一旦開發出來,相當於人類國度中的一顆核彈。
同時,在一個國家面臨崩潰的時候,亦等同於面臨「在近似光速下經典力學不適用」的情況。
這時西經已經失去了意義,資本論和共產主義將是文明之火重燃的一道核爆閃光。
-------------------------------------------------------------------------------------------------------------------------
資本主義是如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 暴君的回答 - 知乎
鏈接:一種基於熵的經濟學世界觀
如果不承認馬克思的真誠,我們就不能公正地對待他。馬克思的開放的心靈、敏銳的現實感、不信空言、尤其是不信道德方面的空言,使他成了世界上反對偽善和法利賽主義的最有影響的戰士之一。他有著幫助被壓迫者的強烈慾望;他充分意識到,需要在行動上而不只是在言詞中證實自身。儘管馬克思的主要才能是在理論方面,但是為鑄造他認為是科學的戰鬥武器,以改進大多數人的命運,他付出了巨大辛勞。我認為。他追求真理的真誠和他在理智上的誠實,使他與他的許多追隨者完全不同(儘管不幸的是,他沒有徹底擺脫在黑格爾辯證法的氛圍中養成的腐朽影響,這種辯證法被叔本華描述為能夠「摧毀一切理性」),馬克思對社會科學和社會哲學的興趣,基本上是一種實踐的興趣。他在知識中找到了一種推動人進步的手段。
馬克思學說中的這一理論已經被他的大多數追隨者放棄——也許是出於宣傳方面的理由,也許是因為他們並不理解他——一種庸俗馬克思主義的密謀理論已經廣泛地取代了獨創的、原初的馬克思的理論。這是一種可悲的理智上的墮落,這種墮落從《資本論》降到了《二十世紀的神話》的水平。然而,通常被稱作「歷史唯物主義」的,才是馬克思本人的歷史哲學。但是我並不認為,在馬克思的這部分理論中,存在任何嚴重的不一致性。我甚至認為,沒有誰理解馬克思,尤其是不理解他反對心理主義的主要成就。
馬克思畢竟寫了《資本論》、研究了自由資本主義並為社會科學做出了嚴肅而重要的貢獻。即使許多方面已過時,也是功不可沒。
摘自《開放社會極其敵人》
雖然作者卡爾·波普爾在本書中對馬克思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反駁和批判,卻也同時承認馬克思的成就和偉大。
偉大不偉大第一看偉不偉。
偉是人才出眾。
毫無疑問馬克思是學術巨人。著作等身。而且對歷史對社會對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要是有個人跳出來說,馬克思毫無建樹,不學無術,顯然這個人很無妄不靠譜,沒有常識。
第二這個大不大,是說影響力,大家都聽他的。
這個聽不光包括正面聽,也包括反面聽。
正面的我就不多說了。
反面的,一種學說遭到討論批評痛恨甚至污衊,但沒人能繞過去,本身就說明他的影響力。
要麼說他好,要麼說他不足,要麼說他壞,但無人能迴避而不面對這種思潮。
對學說的各種解釋各種思想的運用足以造成國家政權的動蕩分裂甚至覆滅,政壇的路線之爭,關係到民生社稷,幾億甚至幾十億人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
所以馬克思的偉大乃是名至實歸。
他掀起的這股思潮運動最終走向何方,可能會決定人類的最終命運。
利益相關:非自干五,非毛左。我是信奉唯心主義叔本華的。
所以我至多只能算中左。
只是存在主義者,跟馬克思主義者走得很近,為啥。
因為我們明白,即使把馬克思主義從人類記憶與歷史中剔除出去,社會只能是更加荒謬更加冷漠更加怪誕悲慘污穢。
信我吧。沒有共產主義的地方,該是壓迫飢餓不公的地方一點也沒有少。而能夠輕易被一種主義煽動起來,本身就說明病入膏肓。
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東西叫希望。教主鎮樓。
——————————————————————————
一起來看看西方學界大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吧。
PS:以下所列的學者當中,既有馬克思主義者,也有馬克思主義的讚賞者,還有持反對或批判態度的批評者,但他們都毫不例外地對馬克思同志表達了崇高的敬意。這些摘取的片段都只是其論著或文章中的一小段,只為貼合題意所需,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並不代表作者本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態度。
- 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
卡爾·馬克思通常在人的心目中是這樣一個人:他自稱把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的社會主義;他比任何人都做出更多貢獻,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運動,通過對人的吸引和排斥,支配了歐洲近期的歷史……他是一個復興唯物主義的人,給唯物主義加上新的解釋,使它和人類歷史有了新的關聯。再從另一方面看,他是大體系締造者當中的最後一人,是黑格爾的後繼者,而且也像黑格爾一樣,是相信有一個合理的共識概括了人類進化的人。
——羅素《西方哲學史》
-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
馬克思的影響是三重的:科學的、哲學的和政治的。
(1)作為一位重要的經濟理論家,馬克思有其自己的地位。他對社會學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在今天,如果第一次讀他的書,仍然是很有啟發的。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他提出了很多明智的見解,並對當代事件作出了透視。在經濟學探索中,他在建設性和破壞性方面都具有有效的推動力。不論他的被融入人類知識主流的結論,還是他的被批判地拒斥的觀點,都表明他有極其廣泛的知識領域……
(2)馬克思是一位哲學家,即便在他的純科學的著作中也表明了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從不對科學本身的細節感興趣,他要縱觀全局。他對所有題目的調查都是為了進一步證實和詳盡闡述他關於整個歷史進程的確定的見解……馬克思最終獲得了可靠的、包容一切的科學……這一新的信仰的結果是使信仰者儘管具有偏見,仍然問心無愧,因為他相信這種偏見本身在歷史上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威力很明顯就在於它的狂熱的信仰。它對於所有有違於它的事物,富於批判精神而缺乏交流的能力。
(3)……實際上馬克思首先是個政治家。他的政治影響發揮了信仰影響的作用:他的信仰本身就是政治,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者是信仰的鬥士……
——雅斯貝爾斯《科學方法的挑戰》
- 漢娜·阿倫特,德國思想家、政治哲學家
西方的政治思想傳統明確發端於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在我看來,有一個同樣明確的終點,這就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哲學不僅顛覆了黑格爾,而且顛覆了思想與行動、沉思與勞作、哲學與政治的傳統等級秩序……他以一種富於挑戰性的、悖論式的風格,建構起他的關鍵理論的輪廓(包括政治哲學),後者構成了他的另一部分具有嚴格科學性的著作的基礎,並且超越了這些著作……
……其中的任何一個觀點,都是通過與一些傳統公認的真理相對立,才具有意義,在現代來臨之前,這些真理的表面上的合理性,一直不曾遭到質疑。「勞動創造人」,首先意味著是勞動,而不是上帝,創造了人。其次意味著,一個人,只要是有人性的,創造了其自身,也就是說,人性是其自身的活動的產物。再次,這一論斷表明,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亦即人的物種特性,不是理性,而是勞動,也就是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勞動的動物。最後,它表明,不是理性(迄今為止一直被看作是人的最高稟性),而是勞動(在傳統中,一直被看作最低級的人類活動),才是人的人性的源泉。通過這種方式,馬克思挑戰了傳統的神明,挑戰了傳統的對勞動的評價,挑戰了傳統的對理性的讚美。
——阿倫特《西方現代性的曲折和展開》
- 雅克·德里達,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
不去閱讀且反覆閱讀和討論馬克思——可以說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錯誤,一個理論的、哲學的和政治責任方面的錯誤。當教條的機器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機構(國家、政黨、黨支部、工會和作為理論產物的其他方面)全都處在消失的過程中時,我們便不再有任何理由,其實只是借口,可以為逃脫這種責任辯解。沒有這種責任感,也就不會有將來。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因為這將是我們的假設或更確切地說是我們的偏見:有諸多個馬克思的精神,也必須有諸多個馬克思的精神。
——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
- R.G.柯林武德,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美學家
……黑格爾已經和18世紀的歷史自然主義宣告決裂了,而且確乎是除了以部分的方式而外並不曾成就過,但是無論如何卻曾要求過有一部自律的歷史(因為一部除了邏輯必然性的權威而外不承認有任何權威的歷史,便可以無愧於要求自律這一稱號);而馬克思卻又回到這種要求上來,並且把黑格爾已經宣布從自然科學管轄之下解放出來了的歷史學,又一次隸屬於自然科學的管轄之下……
然而在他(指馬克思)的哲學史中,而且也只是在這裡,他的確是對於一個歷史的領域進行了有效的佔領;而且正是在這裡,他一定曾使他自己確信,正如他曾使許許多多的讀者所確信的那樣,他對於歷史學思想的自律性這一要求在原則上是有道理的……
如果說馬克思顛倒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個後退的步驟,那麼它也是前進的一個序幕。這種前進奠基於黑格爾所留下來給他的弟子們的那種實際情況,特別是它導致在處理那種特殊的歷史即經濟史上的一場巨大的前進;在這方面黑格爾是軟弱無力的,而在這方面馬克思則是分外地強而有力的。如果說一切近代有關哲學史的研究都得回到黑格爾這位一專題的近代大師那裡去,那麼一切近代有關經濟史的研究在同樣的意義上就都得回到馬克思那裡去。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
-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英國歷史學家
馬克思仍然是任何較為規範的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為——迄今為止——他是唯一在方法學上試圖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闡述,並設想和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的學者。就這方面來說,馬克思要高於馬克斯·韋伯,他是馬克思唯一真正的對手,他對歷史學家產生了理論上的影響,在許多方面作了重要的補充和更正。以馬克思理論為基礎的、無須韋伯學派增補的歷史學是可以想像的,但對韋伯學派而言,除非它把馬克思,或至少把馬克思主義者研究的課題作為它的起點,否則它就是令人無法想像的。要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進程,就意味著,即使你不接受馬克思的答案,但你至少要提出同樣類型的問題。
——霍布斯鮑姆《馬克思和歷史學》
- 卡爾·波普爾,批判理性主義哲學家
如果不承認馬克思的真誠,我們就不能公正地對待他。馬克思的開放的心靈、敏銳的現實感、不信空言,尤其是不信道德方面的空言,使他成了世界上反對偽善和法利賽主義的最有影響的戰士之一。他有著幫助被壓迫者的強烈慾望;他充分意識到,需要在行動上而不只是言詞中證實自身。儘管馬克思的主要才能是在理論方面,但是為鑄造他認為是科學的戰鬥武器,以改進大多數人的命運,他付出了巨大辛勞。我認為,他追求真理的真誠和他在理智上的誠實,使他與他的許多追隨者完全不同(儘管不幸的是,他沒有徹底擺脫在黑格爾辯證法的氛圍中養成的腐朽影響,這種辯證法被叔本華描述為能夠「摧毀一切理性」),馬克思對社會科學和社會哲學的興趣,基本上是一種實踐的興趣。他在知識中找到了一種推動人進步的手段。
——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 約瑟夫·熊彼特,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
通過他分析中有缺點甚至非科學的全部東西,貫穿著一個沒有缺點也不是非科學的根本觀念——一種理論觀念,不僅是無數不連接的個別模式,也不僅是一般性經濟數量的邏輯,而是那些模式或經濟過程的實際序列,它在歷史進程中以自身的動力前進,每時每刻產生由本身決定下一個狀態的狀態。因而,這位有許多錯誤觀念的作者也是想像出即使在今天仍可算是未來經濟理論的第一人,為了這個經濟理論,我們正在慢慢地、吃力地積累石塊和石灰、統計資料和函數方程式。
他不只懷有這個觀念,還試圖實現這個觀念……他是系統地看到和教導他人經濟理論如何可以進入歷史分析和歷史敘述,如何可以進入歷史理論的第一個一流經濟學家……這個工作沒有成功;但在失敗中,他建立起一個目標和一種方法。
——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 理查德·羅蒂,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家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能認真對待基督徒和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再延期和一再保證。但是這並沒有也不應該阻止我們到《新約》和《共產黨宣言》中去尋找靈感和勇氣。因為這兩個文獻表達了相同的希望:到時候,我們將願意也能夠以尊重和關心與我們最親密的人、我們所愛的人需要的方式來對待所有人類的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原以為僅僅是建立革命政黨的一個過渡的工會運動,已經成為有史以來基督教自我犧牲和無私博愛美德最激動人心的體現。從道德上講,工會的產生是現代最令人鼓舞的發展。它見證了最純潔最無私的英雄主義。
——羅蒂《後形而上學希望——新實用主義社會、政治和法律哲學》
-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裔人本主義哲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馬克思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所做出的貢獻,或者說,他對心理學所做出的貢獻,至今仍是很少被人們重視的一個問題……現代理論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關於異化的人的科學,是從異化了的和正在異化的人的科學,是從異化了的和正在異化的方法進行調查和研究的……馬克思的心理學建立在充分意識到的異化事實的基礎上,而又超越上述那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馬克思的心理學理論,對於那些在如何認識人這個問題上只相信反射論和條件論的人來說,實際上一直是一本從未打開過的書……
馬克思最為普遍而十分富有成果的動力概念,存在於他對「固定動力」(即「不變的欲求」)和「相對動力」(即「可變的欲求」)所作的區分之中……這種動力的區分是與一般人性和變化了的特殊人性的區分密切相關的……僅就此而言,馬克思便對當今討論的動力和潛能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馬克思把相對欲求與社會結構、生產條件和交換方式相聯繫,這樣,他就為一種動力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所說的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非人性化」,「支離破碎的工人」,即是與「全面發展的人」相反的「殘缺不全的人」。對此馬克思解釋道,如果人自身對他、對自然的關係不是一種積極的關係,那麼他也就喪失了自身,其動力就喪失了人性而只呈現獸性……這正是馬克思動力心理學中的革命因素和治療因素……馬克思提出的與全面發展的人相對立的殘缺不全的人的概念,為一種創造性的神經症的新概念奠定了基礎。
——弗洛姆《馬克思在認識人的問題上所做出的貢獻》
??????
——————————————————————————貼張「馬恩全集」丫個皺↓
不做這方面研究,僅讀過馬恩選集若干篇,大體了解馬克思各階段文章,不全面,也不激進。
1. 從社會學,政治學學術角度來看,本人認為,馬克思是無法繞過的,尤其是專門研究中國的,更是應該讀讀馬恩,不管持有何種立場,因為馬克思之後是開啟了自己的流派。
2. 馬克思思想發展有多個階段,總體而言,馬克思是批判的,幾乎批判了所有歷史或現存的國家、政體和社會結構。他只欣賞共產主義社會,一種經濟平等的、完全「民主」且自治的、完全自由的聯合體。所以,如果他活到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會被他批判的。
3. 馬克思又是最具爭議的思想家。我覺得他理論的基礎是經濟決定論,哲學方法論、或階級理論、或政治經濟學大綱都有體現。當然,這也是有爭議的,馬克思晚年思想也有所改變。不過從西方哲學社科思維來看,和中國傳統思維不同的是,西方理論基本有二元的非此即彼的傾向,所以馬克思思想大體上往往被後人認為是經濟決定論。即使這充滿了很多爭論,從多數人的現實經驗來看,馬克思對經濟物質是人的生活和政治行動的基礎的論斷並不離譜。當前香港台灣美國西歐的社會運動無一不與新的貧困階層和經濟分配問題聯繫一起,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又開始流行了。
4. 馬克思的文章非常晦澀難懂,和韋伯完全不同風格,所以看韋伯的人很多,韋伯寫書方法就和他提的「形式理性」一樣,先定義好概念再一板一眼推論。馬克思則是文學家筆法,不過還是值得認真去看的。個別句子讓人拍案稱奇,尤其是現代性或政治批判方面。偶爾聯想到當前社會主義中國,思緒萬千。謝謝邀請,不過我很想問一下,什麼叫偉大,怎麼定義偉大……
倘若是做「影響力大」解,其實很多影響力大的哲學家/思想家/XX家的理論都會遇到被後人誤解,或者理論被人拿去依樣畫了個他本人也不認識的葫蘆的結果。馬克思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Marx, not Marxist),榮格也說過自己不是榮格主義者(Jung, not Jungian),這樣的事也不少見。
現今說起馬克思主義,倘若第一反應想到的是各式花樣革命,那真有點冤。蘇聯的有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別處還有鐵托主義,咱們也有咱們的主義,馬克思是個大框架,是窺看世界的一種宏觀觀點,和實際操作細節沒多大關係。
個人一直覺得馬克思理論是基於對他所在的當下的直接觀察,這種宏觀觀察既「偉大」又局限於他所處的當下。馬克思理論最飽受詬病的地方就在於他太過注重社會階級的影響,而忽略了種族、性別、民族等等同樣可能有團體凝聚力的因素。哪怕是1848年大革命(共產黨宣言就是那之後寫的),現今歷史學家也做出了和馬克思在當下不同的解讀。近代研究更是指出年齡、性別、種族、地域區別等等可能對階級帶來的影響,無論是橫跨階級鴻溝,還是豎將階級分的更細。試想三個工人階級,一個是黑人,一個是白人,還有一個是女的,這三人間一定就有階級凝聚力么?對社會不公的關注點一定一樣么?倘若他們同處的國家和另一個國家打仗了,他們是不是會和同個城市的中產階層一起走上街頭,甚至響應貴族的號召省糧,一同參戰?
但人的思想總是被當下所束縛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全球化,習慣了多元性,習慣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社會轉變。就好像我們感嘆信息革命給當今社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一樣,馬克思觀察的是機器剛剛取代人工,貴族社會動搖,歐洲革命到處被點燃的年代。這麼多年來,他的宏觀基礎理論(並非後人實際操作)依舊可以被各個學界借用來解釋政治經濟社會學各個方面的現象,這不是一兩句吐槽可以抹掉的。更別說新馬克思主義學派(Neo-Marxist)早就已經認識到上面所說的缺陷而做了改進。
就算是樓上大家爭論的關於階級革命的這一點,馬克思其實說的是,階級只有在「一個和其他階級沒有利益衝突的階級產生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消失*,那什麼時候這樣的階級能產生呢,就是個人資產和勞動分工被廢除的時候呀,個人資產和勞動分工怎麼才能被廢除呢?馬克思說,我也母雞呀。
馬克思從沒有在自己的著作里寫過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壓根就沒有烏托邦的藍圖。沒見過葫蘆,瓢長啥樣,還不是靠各人自己發揮……任何政治理論搬到現實中都要經受細節的考驗,君不見自由民主主義不是那回事,法西斯主義不是那回事,……主義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扯遠了……
馬克思是不是偉大,要看怎樣在你看來才算是偉大。但馬克思的影響力不可否認,理論著作也絕非酒後抖機靈。倘若有意研究政治經濟社會哲學任何一門下屬寬廣的人文社科學,便很難繞得過馬克思的大鬍子。就這一點就夠萬千文科生挑燈夜讀了2333333……
不敢妄言很懂馬克思,因為個人研究側重點也只是注重讀了階層的部分,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業學哲學的同學們指正。
——*Marx, The Formation of Classes..., with Engels, 1845-6
即使不談馬克思本人長期關注那些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可謂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社會活動家之一。
也不談他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造詣。
就社會學而言,馬克思本人也是和韋伯,塗爾干並列的三大開山怪之一。。
最後說句題外話。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建立者是俾斯麥。
但是在社保制度建立前,俾斯麥還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反社會黨人法鬥爭。
所以,民眾的福祉取得,社會的進步,
更應該感謝十年長期鬥爭的德國社會黨人,而非俾斯麥。
偉大可從兩個意義去分析,一在時下可以被歸為是尼採在獻給瓦格納書中論述的「偉大的對抗性"的體現。這個可被理解為自由意志與權威在對抗過程中體現的美學價值。二是歷史作用的邏輯剖析,從歷史事件的空間演變上弄清其影響力的脈絡,這種考察方式與個人的價值論沒有聯繫。
馬克思主義屬於歷史學家所說的四次黑格爾主義運動龐大分支。它的作用直接體現在共產國際時期,早起蘇聯時期,早起新中國時期,六十年代後社會主義運動時期。
一般從歷史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做考察而言,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二十世紀中國和蘇聯地區的政治範式上考察,馬克思主義對蘇聯出現過的集體主義等和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深刻。早期的政治團體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論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實踐方法上,具體可見列寧主義,這種實踐決定了早起蘇維埃政權下的生產方式和早起新中國的生產和三合會關係。我們對細節耳熟能詳。
共產國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和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運動對西方時下的一些左翼形態和政治口號和措施也起著很大影響。主題內容較複雜。可以參考很多數目,可見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和六十年代西歐的其他社會政治哲學類出版物。
如果從歷史脈絡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巨大。從偉大的對抗性角度看,取決於個人對自由意思的表現的追求。這個問題的結論應該由主觀給出。
其他人的答案有些很幼稚,有些很混亂,建議參考我的。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