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中會有「城中村」?它真實的狀況是怎樣的?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最近走訪了深圳的城中村,感觸頗深:城市馬賽克——深圳福田「城中村」走訪有感 - 地圖、地理與區域 - 知乎專欄
從「共同體」角度思考農村和城市:
談談共同體[3]:農村共同體的瓦解與復興 - 地圖、地理與區域 - 知乎專欄
談談共同體[4]:城市,身邊的共同體生活 - 地圖、地理與區域 - 知乎專欄
此問題讓談意義,就不說城中村的那些骯髒污垢了。
城中村,顧名思義,城市中的農村,其實就是村莊耕地被收走後,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圍後形成的城市中的農村聚落。城中村身處城市之中,是一個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理清了這個事實,我們可以認識到城中村這個空間可以說是一種由村集體或村民提供的非政府城市空間。因為《土地管理法》規定了城市土地均為國有,而城中村土地則是一種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不是法定意義上的城市土地,卻因為身處城市,而擁有了城市土地的功能。
城中村是一種「廉價城市空間」
既然城中村缺少城市土地的法律地位,也就缺乏了本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所以它的成本要比其他城市土地要低很多,對於外來人口來說就是一處獲取成本較低的空間,人的居住、生產等等離不開空間,正規政府土地所提供的空間成本太高,那麼人們就會遷移到城中村這種非正規土地空間上。這裡的低成本不光體現在地價上,也包括城中村內部物價、公共服務、住房供給的成本。低成本完全適應了城市新移民,尤其是農民工低收入的特點,所以城中村會有大量人口聚居,以致於外來和本地人口可以達到10:1的高比例。
一切都很清楚了,城市有了城中村的存在,就會為城市提供一種獲取和使用成本低的空間,許多住房、公共服務不需要由政府提供,而是由城中村村集體或村民來提供,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大大緩解了壓力;而另一方面,城中村的低成本,也使得一無所有的新移民能夠在城市中立足下來。此外,城中村保留的農村聚落格局、人際網路也讓新移民可以在真正融入城市之前有一個心理上的過渡,城中村成為了一個新移民、農民工入城的踏板。
城中村現象在國外體現在貧民窟,新移民在城市的未利用地上新建住房,經過數年的發展,成為城市中的非正規空間,這樣的貧民窟也提供了一種踏板的功能,起到的作用和中國的城中村非常類似。
總而言之,城中村是一種城市中的低成本空間,為城市裡低收入者提供了一處相適應的空間,這個空間成為銜接農村(或小城市)和城市的踏板。
城中村及其城市空間供給、服務提供與正規的城市土地空間供給、公共服務提供形成了明顯的二元體制,對於城市發展中公共服務提供的缺失起到了一個彌補的作用,對於城市發展也是擁有一定意義的。
---------------------------------------------------------------------------------------------------
---------------------------------------------------------------------------------------------------
城中村是那種被城市包圍起來的農村聚落。當耕地被征走之後,剩下宅基地和部分農田頑固的存在在城市中,與周邊的城市景觀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城中村被許多人譽為城市中的「毒瘤」,不光建設落後,而且藏污納垢,成為城市中黑暗的角落。不過許多學者和城市管理者也發現城中村亦成為外來人口在城市中能夠得到的一個能夠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卻成本低廉的居住、生產空間。城中村本身是矛盾的,只是我們總是被偏見牽著,只看到了其髒亂之矛,忽視了其包容之盾。
在許多城市案例中,簡單地來看,城中村土地與正規的國有土地成為了組成城市空間供給市場的兩大主體。國有土地是由政府來為居民提供生產、生活空間;而城中村則是一種由村集體及其村民這一非政府社會力量來提供生產、生活空間。《土地管理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就是土地由國家所有,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就是土地由村集體所有。「國家」的代表是各級政府,而村集體則是鄉鎮以下數量眾多的農村政權組織。「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明確地說明了在城市,土地為國家所有,代表國家的各級政府通過徵收等方式將土地國有化,為城市居民提供空間。而隨著城市的擴張,城市越來越需要郊區的土地提供空間。而只有通過徵收,才能將原來屬於村集體的土地變成國有,為城市空間擴張提供土地資源。然而徵收本身是一種成本非常高的產權轉讓行為,尤其是宅基地的徵收。暴力拆遷常常成為各地的頭條新聞。於是乎,政府往往繞開宅基地的徵收,將耕地收走,這就導致了國有土地的城市建設將原有的農村聚落包圍起來,農村聚落就成為了城中村。土地經濟的外部性導致了城中村雖然建設落後、內部設施薄弱,但是依靠外界公共服務外部性的溢出,成為一處能夠享受城市設施但是低成本的空間。這導致了兩個後果:農民大規模加建住房提供給外來人口獲取租金;外來人口大批地湧入城中村。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城中村內部的居住密度。此外,由於是非國有土地,城市規劃限定的道路寬度、建築高度等限制在城中村往往沒有作用,城中村成為與周邊景觀格格不入的空間。城中村空間的低成本和極高的居住密度也會催生一些低成本產業:小商品、居民服務(理髮、修理等)、餐飲、加工廠等,所以許多城中村也成為擁有一整套生活服務、產業集聚的空間。使得城中村成為一種居住-生產複合空間。
城中村是村,卻蝸居城中,除了城市經濟的理論,分析城中村亦離不開鄉村政治、鄉村社會的理論。一般來說,廣東、福建的農村擁有極強的宗族勢力,在面對地方政府時有著很大的博弈能力,使得廣東、福建的許多城市中,城中村難以被拆除,成為當地城市中重要的生產-生活空間供給者。在深圳,總共有200多個城中村,成為深圳外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這些城中村集體成為了城市土地供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大量的居民湧入以及周邊城市的發展勢必導致城中村的地價水漲船高。當年羅湖的漁民村拆出了20億的天價,已經讓深圳市政府感到壓力不小,最近的崗廈村拆遷則又拆出了好幾位億萬富翁。深圳市政府發現與其拆除,不如改造,一方面成本較低,另一方面也讓社會力量(也就是村集體)解決了外來農民工的住房問題。皇崗村、田面村等的改造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城中村的原有風貌,改善了居住環境,也算是政府與社會力量的一種妥協了。
在北方,政府的強大導致了城中村的村集體在土地供應市場上成為絕對的弱勢,地段好的城中村會被政府強勢拆遷,而留下的城中村往往並沒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地價難以抬升,也使得當地的村民缺乏加建的動力,而外來湧入的人口也較少。所以總體來說北方的城中村普遍沒有較高的樓層與高密度的人口。相應的產業發展也不如南方那樣豐富多樣。產生對比的是,在廣州、深圳的城中村內高樓林立,很多農民加蓋了十幾層的樓房,村內擁有各種店鋪、小型加工廠。快餐、美甲、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聚集,甚至形成了商業街、商業廣場等形態,夜生活也極為發達;而北方的城中村則主要是居住,白天、晚上都較為蕭條,在北京,石各庄、四道口等城中村樓房普遍為1-2層,產業以廢品回收、加工修理等為主,輔以簡單的餐飲、理髮等居民服務,商業氛圍遠遠不如深圳、廣州等城市。這一方面與氣候有關,另一方面主要也和兩地城中村在城市空間(土地資源)供應市場上的相對地位有關。
下圖為上沙、下沙村,外圍一排的高樓為正規的小區,而其包圍的則是城中村
走訪實錄
福田區是深圳市核心城區,最近來深圳出差,賓館在沙尾村附近,所以常常在空閑時間去沙尾、上下沙、皇崗、崗廈等福田的城中村走一走。
深圳城中村比較典型的特點就是高聳的樓房與逼仄的街巷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是一個人造的一線天:
城中村內部設施齊全,各種商業形態比較齊全,能夠很好的滿足居民的需求:
由於城中村居民流動性非常強,搬家是城中村居民需要經常面對的,因而舊貨、二手電筒器、搬運成為城中村一個重要的產業:
深圳年輕人非常多,城中村中就更是如此了,年輕人對於夜生活有著很大的需求,到了晚上,城中村的主要街道也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深圳城中村給人的整體感覺是一個非常繁榮的空間所在,比周圍國有土地上建設的社區要更具有人氣。這裡的居民也不局限於農民工等群體,很多白領也在城中村租房住,因而從城中村內停放車輛的檔次、商業店鋪的檔次來看,城中村聚合了一個城市從上到下各個階層的生活形態。從居民之間的關係來看,這裡保留了傳統鄉村社區的強人情關係,有著濃烈的街坊歸屬感。不過由於很多住房建設參照小區,都是單元門、三居室的格局。所以絕大多數居民之間依然像城市一樣,過著老死不相往來生活。一些相鄰的店鋪之間往往會互相幫忙看店、收賬等,很類似於農村的生活場景。城中村畢竟是城市與鄉村混搭的產物,各種形態都相互交織和影響。
思考
城市與鄉村的混搭,使得城中村給人一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亂,樓房造型不統一、街道鋪設隨心所欲、電線水管往往露天鋪裝、店鋪裝修也較為簡陋。這些雖然滿足了低成本建設的要求,但是也讓人難以產生美的享受。可以享城市之便,卻無法享城市之美。
城中村的所有者與管理者往往是村集體以及村民,而居住者(使用者)主要為外來租房的人口。很多城中村,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1。城中村對於外來人口的管理也無能為力。而市政管理為代表的政府公共服務往往不願意或不可能進入城中村,使得城中村成為一處藏污納垢的「黑暗」空間。霍布斯在《利維坦》、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等中均強調了強權在一個社會或共同體中的作用。而城中村則恰恰缺乏這樣一種強權,城管不了,村管不動,這導致了城中村管理上的「兩位缺失」。中國傳統的政治體系中,國家的公共服務往往不會進入農村甚至鄉鎮,即所謂的「皇權(主要是指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不下縣」,農村的公共服務往往依靠自己提供。而很明顯的,城中村在保留了傳統的農村治理體制的情況下,顯然無法管理原本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外來人口。城中村在無法構建自身的共同體的同時,也使得國家的公共服務難以進入。平時不管,一旦出事則臨時加強措施,治標不治本,這才是城中村混亂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城中村治理的問題就是,或者提供給村集體更大的權力,尤其是直接面向外來居民的一些強制性權力,同時要求其承擔更大的責任;或者收回村集體的部分權力,將政府服務延伸進去。前者利用城中村自身的力量推動其升級改造,後者則依託外力促進其升級。兩者並無優劣之分。畢竟中國土地二元管理制度,導致了村集體與政府成為了中國城市二元土地供給市場的主體。這也要求在空間治理上,二元制將成為一個存在很長時間的治理方式。
對於廣大外來人口來說,城中村的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居住空間。現實中城中村也的確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社區營造等傳統的城市社區建設理念也應該引入城中村的空間治理中,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空間是一個高密度、高流動性、所有權管理權與使用權高度分離的矛盾空間。城市管理往往會出於大局,從整個城市乃至市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城中村等非政府空間則需要一種更為微觀的角度來看待。
為什麼要改題目?完全是兩個題目了!完全是兩個題目了!完全是兩個題目了!
-------------------------------------------------------------2015.9.16-----------------------------------------------------
要轉載,先私信!
雖然人是平等的,但收入是不平等的。客觀說,每個城市都需要大量低收入的勞動者,那麼城中村為這一部分人群提供了一個安頓之所。這種安頓之所本應該是政府保障的廉租房。這種安頓不僅僅是簡單的低房租,而在於城中村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給住在那的人提供一切生活所需,村外可以是一線城市,村內是髒亂差但卻是普通小縣城的消費水平,完全獨立於這個城市。
我走訪過北京的城中村小月河,那裡的居住大多以床位為單位,很少叫單間、套間,一個普通的二居室可以隔斷成十多個小空間,每一個空間只能放下一張床。如果你想研究怎樣最大化利用空間,你可以去那走訪一下,超出你的想像。這樣一個床位的價格是每月300左右(2013年),其實細算一筆賬兩居室的價格和普通小區的差不多。也有能容納整個家庭生活的所謂居室,只是價格稍貴。城中村是一個獨立於城市的完整小社會,在那有一個城市的所有職能,有診所、書攤、KTV、夜宵店、飯館、服裝店、超市、按摩店、髮廊、幼兒園等等所有的需求都能在城中村內部得到滿足,甚至能提供相當一部分的就業。所以,城中村不僅僅是一個住所,也給了在大都市消費不起的低收入者一個完整的生活,雖然在質量上是低的,但是完整的,可以說相當一部分人在大城市找不到歸屬感,除了在這裡。城中村同時保留了人性的尺度與在大城市中逐漸喪失的鄰里關係。村外是一線的大都市,村內只是一個小縣城的消費水平,而且,就交通位置來說,小月河是很便利的,跨過小河轉兩個彎就進入了繁華的大都市。所以,也給一部分剛畢業或初來咋到進入這個城市的白領、生意人提供了一個過渡住所。深圳的城中村我也去過,但可能因為深圳城市太新,或者我去的地方太少,給我的感覺是深圳的城中村條件不錯,深圳是「鎮」的感覺而不是「村」的感覺。
我討厭這樣的拍攝視角,它只是展示了城中村的髒亂差與城市的格格不入。引起我們高高在上的旁觀者抗拒與反感。
更喜歡這樣的視角,這樣的視角讓我們能看到這裡人們的生活
政府一直覺得城中村是醜陋的,是這個發達城市的傷疤有損國際大都市形象,當然,最主要的是土地沒有得到最大化的價值,想極力改造、剷除。我們工作室也有人將城中村的改造作為畢設題目。建築的改造很容易,新的安置住宅的建設也很容易。然而這些都是無解的,除非我們想好怎麼安頓這裡人的生活,讓他們的收入與這個城市的物價相適應。
即使那樣,還是會有低收入地區的勞動者進城謀生,他們還是會需要一個安頓之所。
其實,政府對待城中村的態度是曖昧的,它是髒亂差但它彌補了政府廉價住房不足的缺陷,緩解了大城市低收入者與政府社保職能欠缺的矛盾。
城中村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政府沒為其正名。
如果說城中村對於個人有什麼意義的話,那便是:沒有城中村我們住哪裡?
多圖,慎。
大一的時候出於好奇曾和同學做過城中村的調研,遠沒有前面幾位知友思考的那麼深入,結果也比較粗糙,但也想分享一下成果,期待在知乎學習到更多。
怕不切題,先回答問題:對於城中村中絕大多數原住居民而言,他們在這裡就是在等待拆遷,因為原有生活習慣居住在這裡的,(起碼就我們所調研的這個城中村而言)真的少之又少;對於租客而言,這裡是他們進入大城市生活的跳板,但事實上,很多人在這裡一住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
我們調研的是北京CBD地區的一片城中村,距離國貿一站地鐵,我們是兩年前調研的,據說今年初拆遷方案基本已經確定了。在決定調研這個地方之前,你真的很難想像距離國貿幾百米範圍內有這麼一片區域。當然,我並不是說它不好,正如其他知友所說的,這裡為很多剛剛進入大城市的人提供了便宜的住所,且交通方便。但起碼從照片上來看,這片城中村與周圍的環境,真的格格不入。
(這張是當時拍的)
(這張是網上找的,來源見水印,侵刪)
在調研的時候適當做了一些調查,因為基數並不大,只有幾十戶的樣子,所以調查結果僅供參考。
(這裡說明一下,上圖中0%代表的是「不清楚」,10%是「非常有必要」。)
我印象很深的是,問一個在那裡開店的外地大姐:您對現在的生活還滿意嗎?
大姐邊看電視邊回答我:滿意滿意,買菜買東西都很方便,這有啥不滿意的?
我又問:那您覺得城中村有存在的必要嗎?
大姐想了想,說:要是有錢誰會住在這兒啊?這臟又亂的,給大城市丟臉。
她需要城中村這樣一個租金低廉,交通方便的場所,但也迫不及待的想要脫離它。
我們還遇到了挺多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的居民,他們當中的年輕人也有四五十歲了。
一個出來扔垃圾的大姐看我們在調研城中村的事兒,熱情的拉住我們,又叫來了好幾個街坊,一起訴起苦來:上廁所、做飯、洗澡都很不方便,治安也不好,這拆遷的事情都說了好多年了,就是一直沒動靜。
政府難道不想拆遷嗎?對於政府而言,市中心的城中村無異於城市的傷疤,不想拆大概是騙人的。但政府、拆遷戶、開放商多方面的利益交織,很難有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拆遷方案。
拆遷後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原本居住在城中村的外來人口該如何安置等等。
所以說,城中村之於城市,尤其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言,真的是很矛盾的存在。
距離調研有挺長時間了,感覺自己的邏輯有些混亂……有時間再整理補充吧T T。我小學一到五年級家裡都住在城中村
租住在那裡
因為父母都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畢業後又被分到山裡後來才到了大城市所以那個時候還沒有能力買房子
可能也是他們不想給各自的父母加重負擔想自己在城市奮鬥吧
我一到五年級都在上城中村的小學
那所小學的人很雜
孩子們的父母可能是賣菜的
可能是醫生
商人
當然還有城中村的村民
學校的教育質量說不上好
活動眾多
學校最大的特點是人多
城中村裡有菜市場
有診所藥店
烤肉攤
有我從小到大吃過的最好吃的米線
一應具全
並且都是有人情味的存在
當然城中村往往也是紅燈區
小學六年級家裡買了房子
我也被轉學到新房子所在的社區的國際學校
地上和天上吧
我很喜歡我的新學校
但我也懷念我的舊學校和同學
還有城中村方便的
有趣的生活
小時候並不覺得苦
父母收入還不錯
在城中村可以租兩件房子 或者一室一廳
雖然衛生間是全層公用的
那個時候也沒覺得有什麼
可以聽到樓上打孩子的聲音
爸爸在家放梁祝的碟
樓上的叔叔說真好聽會借去聽
沒帶鑰匙在家門口一邊玩一邊逗樓下房東家的狗…
這一切對我後來的生活和成長
我到大學才理解
轉學後我一路順風順水
重點高中
top2大學
全美top30研究生
本科修了社會學
反觀自己
我覺得城中村的生活讓我能夠包容和理解
接觸不同背景的孩子讓我可以在豐富的環境下成長
現在我在國外學城市規劃
感覺城中村是我這幾次專業選擇的一個原因之一
對於個體城中村是實現社會流動的一個起點
是一個包容性的社區
城中村
對於城市可能是一塊不好看的疤痕
但孕育了城市的活力
相比那些空置率高的嶄新的住宅小區
這裡更有人氣
是死的城市和活的城市的區別
連接了鄉土與城市
因而既具備鄉土社會熟人社會的特徵
同時又具備城市高速運轉高度發展追求效率的特徵
對於那些城市的初來者再合適不過了
Ps:很多同學提到《落腳城市》這本書
我研究生申請美國大學就用落腳城市和中國的城中村來寫ps 有時候並不是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 應該翻譯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冰冷的大都市並不能讓城市更美好
城中村幫助大都市孕育未來的市民
幫助大都市包容那些外來的落腳者
給那些為城市的正常運轉提供必要的服務的收入暫時相對微薄的人提供容身之所
~
煽情無意 只是希望詬病城中村的同時 能夠理解其存在的意義
我的小學同學
漂亮班花的嫁入了豪門
醫生的孩子去了哈工大
保鏢的兒子當了老闆
小時候惡霸的村長孫子長大後斯文羞澀…
下崗職工的孩子考上了私立高中沒有錢上後來上了本地的大學
律師的女兒在澳洲留學
…
階層在這裡既固化又流動
本來就在外面的人則去了更遠的世界
城中村形成有很多的原因。
而我看到的大多是人性的醜惡和冷漠。
那一年城市創衛,第一次認識到城中村,城中村就像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很多樓上的居民提著垃圾走幾百米就為扔到村民的地盤上,村民看到了於是立刻開始圍攻,周圍的人就像事先準備好一樣,越聚越多,有動嘴的,有動手的,警察根本進不去,在外面抽煙、說笑、照相的。某市長說:大家冷靜一下,聽我說兩句。一個屠夫手提菜刀,立刻就罵上了,你他媽算那根蔥。某市長說:我是某市長。不說還不要緊,人們立刻就圍了上來。一看局勢要失控,警察瘋了一樣的沖了進來,把某市長頭按住從人群中鑽了出來。晚上打來電話,說打起來了,然後我們看了某市長一眼,某市長裝作沒聽見,於是我們繼續低頭工作。
旁人給我講:那個屠夫就是個刺頭,那年市政府組織幾個部門聯合拆那個城中村的市場,那個屠夫就站在拖拉機上帶頭罵。一個新來的市長,說了兩句嚇唬的話,屠夫提著菜刀立刻就追著市長在菜市場里跑了起來。警察都看公安局長,局長一臉漠然的抽著煙,於是大家繼續觀望。眼看馬上就要追上了,局長把村支書踢了一腳,罵道:有完沒完了。村支書吼了一聲,那個屠夫一愣神,把菜刀一扔,你看你個慫貨,還嚇唬老子。然後在地上碎了一口,開始回他的拖拉機。
大多城中村不開發是因為成本太高,地產商一聽是那塊地,根本不願意去,地產商都橫,但橫的也怕不要命的。
有些城中村則搞得比較好,人家自己開發,還自己蓋賓館、醫院和學校,完全就是國中國的架勢,地方政府也是裝作沒看見。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啊。
那些被拆遷的城中村,命運多是坎坷的,人一旦脫離了他原有的社群,那就像螞蟻一樣,甚至連螞蟻都不如。也有拆遷發家的,但敗家更快。回答在另一個問題里的,看了看放在這更合適。
關於形成原因和一些問題等,我用我一門課的彙報來回答吧。這是給老外看的,10分鐘的彙報比較淺顯,很多細節沒有深入,但是能看個大概。
圖方便的直接看圖上的字就好了。換了電腦字體啥的有點問題,沒動畫有些地方看著也有點奇怪,看官們將就一下就是。請輕噴。
中國城市的非正規住宅—城中村,經常被當地政府和媒體形容為骯髒、混亂和危險的地方。這些負面的描述難以避免的導致了整體拆除的建議。但是,這些地方很少被從功能的視角審視。我希望通過淺顯的文字來闡述什麼是城中村,揭示一些常常被忽視的負面和正面的影響及問題,最終反思目前過於天真的整體拆除方式。
- 形成
理解城中村我們必須要了解中國土地的城鄉二元體制:即中國的城市土地均為國有,而所有農村土地歸屬於村集體。
因此,城中村是指被快速向外擴張的城市所包圍的農村。
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需要為土地徵用(land acquisition)向村集體支付賠償費用,即所謂的拆遷費。徵用土地方可轉變性質。農業用地向來是土地徵用的主要目標,因為無論是徵用宅基地還是安置拆遷戶的費用都大大高於徵用農地費用。(Ps:長期以來,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被征地後,這些失地農民失去他們的生產資料,傳統的選擇為進城務工。然而幸運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導致了廉價租賃住宅供給的嚴重不足,促使他們利用自己的宅基地進行住房租賃以及其他相關的商業活動維持生計。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正式的城市規劃只在政府擁有並管理的土地上實施,這意味著農村土地是在村集體的控制之下,而在正式的城市規劃系統之外。因此,這樣的自主權賦予了村民在宅基地上改造自己住宅的優勢。
因為村集體的土地以及在這些土地上建築是不能出售給村外人員,促使他們的增加住宅密度的最大原因,變成了以一層層向上改造的形式最大化可租用面積。
這些非正規的改造最終形成了現在城中村雜亂無章的現狀。
- 影響--負面
從政府和開發商的角度,城中村經常被看做是城市發展的阻礙,嚴重影響了為合法城市居民和新興中產階級提供足量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進程。他們同時認為城中村損害了城市的現代化形象,影響了對於投資的吸引。
除此之外,城中村經常在位於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周邊高昂的土地價值和租金差(rent gap)清晰揭示了改造(redevelopment)以及後續的士紳化(gentrification)所能帶來的利益。因此,改造重建城中村也意味著一個城市轉型升級的機遇。
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在特大型城市,城中村對於周邊的城市用地價格有著負面的影響。一些源自城市新興中產階級和政客的避臨主義(NIMBYism)已現端倪。(Ps:避臨主義-NIMBYism:Not In My Back Yard)
- 影響--正面
從正面的影響來看,城中村創建了一個低開支的租賃市場,為絕大多數城市的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住所。值得關注的是,大量的高教育背景的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比如新畢業的大學生,未成名的藝術家,為高科技公司工作的新入職工程師等,傾向於暫時居住在城中村當做過渡。他們大多數對於這個城市來說是個新來者,雖擁有較好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但暫時不能承當在正規房屋市場購房的壓力。
因為常位於新城的中心,城中村為租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靠近辦公地點的住所。這樣的位置優勢確保了這些城市新移民們能大大減少每天在辦公通勤上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同時,新移民們的匯聚產生了對於各類服務的需求,進而促進了一個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商業服務集群。從整體的宏觀經濟來看,城中村不僅僅是一個『移民宿舍』,更像是承擔了一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貧民窟所承擔的角色,為所有希望落腳城市的移民們提供了過渡的場所。
- 問題
除了一些最表面的問題,像是擁擠,低質量,缺乏公共空間和綠地,缺乏公共設施等,我在這提兩個不太容易被關注的問題。如果說土地的二元體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基礎,那戶籍系統進一步加深和複雜化了城中村的問題。在這個系統下,當地城市居民所有的各項權利是不對絕大多數非本地戶口的移民開放的。這些移民不能在正規的住房市場購買住宅,也不能獲取商業貸款。所有的住房福利,包括實物形式的補助——廉租房等公共住房,以及現金形式的補助——公積金,也是同樣情況。因此,正是在城中村內,政策模糊和市場經濟轉型導致的非正規性,為這些城市邊緣群體提供了居住和維持生計的空間。
另一個問題是歧視,不是那些眾所周知的來自外界的對於城中村的歧視,而是隱藏在城中村內部的歧視鏈條。那些城中村的村民,借力於高速城市化帶來的福利,成功轉變為有產階級。在一些城中村典型案例中,大部分的村民已經搬離城中村,住在更舒適的區域,以一個地主(landlord)社會形態生活,至收租而不做任何其他工作。剛才提到過那些創意階級是最被這些地主們歡迎的,因為他們被相信是能夠按時付房租並有相似的生活習慣。相反,那些低收入的群體的優先順序最低了。他們的租金甚至會略高於這些創意階級,並且至少提前3個月支付房租以及付3-6個月的押金。一個調研顯示其實對於城中村的居民來說惡劣居住環境和低收入對於他們居住滿意度的影響,遠不如被排斥隔離,或是缺乏鄰裡間社會聯繫來的嚴重。
- 未來
那城中村的未來將是什麼?
目前來說城市的美化和現代化是在城市規劃中佔主導性地位的。在表面上徹底的城中村重建是為了提升城中村所在位置的居住和公共設施條件,但是在實際上這摧毀了原有的廉價住宅,進而導致流離失所(displacement)。而對於那些現存的社會和空間隔離的頑疾,這樣的處理方式毫無幫助。可以說,簡單的整體拆除,只是把這些非正規元素(informality)推到了城市的邊緣,推到那些剛剛被包圍而產生的城中村,最終又留到未來的未來處理。
當意識到城中村的作用之後,循序漸進的更新改造以及對於租賃市場的規範化管理成為了中國各級政府短期內的政策新導向。這些更柔性的政策能更易被執行,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同時,替代城中村作用的廉價住房的增量供應是必須的。長遠來看建設足夠的保障房以及開放住房福利給城市新移民,將成為提升他們住房品質進而防止新的城中村產生的關鍵。
用 聯合國人居署 UN-Habitat的話結尾:
政治家需要改變他們的對於現有住房政策的態度,需要嘗試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去幫助不僅僅是那些租用房屋的社會群體,也包括那些能提供這些廉價房屋的人們
關於城中村的報告其實寫了好幾篇。有人看的話我再理一理關於城中村內部非正規性(informality)的分析。
以上。城中村住白領,宿舍住工人,窩棚住農民工。
北上廣深,早年我在廣深住過不少城中村,其實,月薪兩萬的仍大把住城中村,兩萬以下的更不用說,開賓士寶馬的也不在少數,生活成本太高,還要存錢買房買車找老婆生娃。
深圳90%是外地人,廣州有一半,加起來兩千萬人住在城中村裡,這是多大一個社群,你以為他們是難民,其實他們是全國的精英;你以為他們可憐,其實他們充滿了驕傲。
城中村是什麼,也許貧民窟才是它正確的叫法,從物質上是的,從精神上卻相反。
當清晨人擠著人,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擁向各個公交車站;當深夜,歸來的人仍絡澤不絕,狹窄的小巷各種熱氣騰騰的吃食;當握手樓里亮起一盞昏沉的小燈,響起沖涼的水聲;當穿過內衣內褲的叢林,來到那正午也不見陽光的小窩。
夢裡你成了馬雲、化騰,醒來對著鏡子嘁出努力奮鬥,用手推出嘴角的笑容。
家鄉雖然有親人朋友,雖然遠勝十倍百倍的居住條件,但是,沒有希望。
城中村才是城市和中國的真實面貌,不是那CBD,不是那豪車美宅。雖然物質不足確充滿希望。
每一位來廣深的年輕人都會在城中村留下熱氣騰騰的回憶,祝happy!城中村是跳板,是飛地。
每天都有新進城的人住進城中村,也有在城市中積累一定資本的人離開。
城中村看起來髒亂差,其實作為暫時的落腳點來說,周邊的生活成本低,物價低,各類開支都可以控制在低水平線上。對於新入城市的人來說,維持基本的生活不成問題,這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說起來,城中村也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驛站,兩地之間的人通過城中村維持聯絡。
正如道格桑德斯《落腳城市》里寫的一樣,世界各地也都一樣,農村人進城講究傳幫帶,早先入城的人往往會在城中村先打好根基,幫助新入城的親朋,有的甚至做起了生意,擁有了自己的房產可以租給後來者。而這些跨越兩地的聯繫,不管是人際聯繫還是經濟聯繫,都把城市與鄉村聯繫的更加緊密。
城中村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產生,城市化一天沒有完結,人口流動一天不會停止,城中村也一天不會消失。
政府的拆遷也好,棚改也好,都無法阻止城中村的誕生和壯大。行政手段的干預無比可笑,正如戶籍政策不能把人留在當地一樣,人們已經用腳投了自己的一票。
大家說的是為什麼城市出現貧民窟。而不是城中村。
城中村跟一般的貧民窟很不同,城中村遍布市區,一片片點綴在城市當中。以廣州為例,市中心的天河區有棠下,上社,前不久剛被拆的冼村,獵德。以及海珠區的客村等等,他們都處在城市核心區域。從一般的城市發展眼光,這是不可想像的,除非城市中心凋敝,否則不可能市中心出現貧民窟。
這跟特殊的土地開發政策有關。在中國是政府規劃哪兒開發就哪兒開發,為了控制土地價值,不能一股腦兒全開發完。同時城市建設普遍攤大餅。這就造成開發的區域是一塊一塊,當城市開發逐步推進,未開發區域就形成一個個小塊。而且此時土地價值已經很高,拆遷難度也越來越大。城中村就形成了。
從好的來說,城中村等於大規模的廉租住房。容納了大量的低收入者。而且分割成小塊,使得不至於形成大規模的貧民區,變成容納大規模犯罪社會毒瘤的溫床。當你剛去一線城市,做一份2000到3000工資的普通工作,除了城中村還能住哪裡?以我剛到深圳住過的下沙為例,我住的一室一廳1300和人合租的房子,隔壁幾百米之外就是月租2500 +的單身公寓,你以為我不想住這個??我當時月薪才2200。。。
PKUSZ城規在讀,(昨天了的……)上午的城市經濟學課老師剛好講了深圳市的「城中村」現象形成的原因。怒答前半道題,權當整理課堂筆記。
深圳市的城中村問題在特區(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內尤為嚴重,特區外由於多為山地,聚落分散,所以「城中村」其實算得上「村中城」;而特區內則是由於城市擴張佔據農業用地而形成的典型的城中村。
首先,這些城中村曾經是真正的村,但是城市的發展帶來城市的擴張,城市擴張到村口,就需要用村子的地了。理論上講,這時候只要拆遷一下就可以了;但實際上,拆遷宅基地所需要的補償費用是非常高的,而相比之下,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則很低。於是農民的耕地被徵用,而房屋則仍屬於農民而不被改造。城市不斷擴張,不斷徵用農民住宅周邊的耕地,最終對住宅形成了包圍之勢,這就造就了城市之中的村落。
上圖如下:
在城市包圍中,城中村居民的物質結構與生活結構逐漸變得非農化,但這些城中村的實質仍然是一種農村社區,受到村委會而不是居委會的管理,經濟上仍為集體經濟。
失去耕地的農民開始選擇租賃房屋作為謀生的形式。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加高住宅層數,並增加房間內隔斷,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狹小的空間。因此,城中村吸引了大量外來打工的人口,據統計這些人口佔到了深圳市總流動人口的一半左右。
高密度的流動人口使得城中村的環境惡化、不穩定因素增加,城中村是大多「城市人」避之不及的地方,然而城中村的改造問題卻也很難解決。最主要的原因和造成城中村的原因相同,那就是補償金額的問題。在正常的拆賠比(1:1左右)下,若房地產商要盈利,則改造容積率要高於現狀數倍,而市中心處的容積率可能會大於10,但這是不允許的,《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對居住組團(人口1000-3000人)和居住小區(人口10000-20000人)容積率的控制標準分別為2.8和3.2;但如果按照3這一容積率進行改造,若又要盈利,那麼對拆遷戶的拆遷賠償比例就要壓低,但拆賠比太低,村民們是不會配合拆遷的。由此可見,純市場行為改造城中村是幾乎不可能的,只能依賴於政府的干預。以上只是簡單解(fu)釋(shu)了城中村的形成原因……至於真實狀況……由於剛來深圳不久加上學業壓(tuo)力(yan)重,一直沒怎麼出過大學城校門,因此也沒怎麼接觸過大學城外的兩個城中村,平山村和塘朗村……只是感覺大學城的圍牆內外真是兩個世界。
然而在北京的時候也曾去過農大東區東面的小月河,大概也算得上是個城中村,給我的印象是髒亂差,幾平米的小房間住幾個人已是常態了。但裡面真是想要啥就能買到啥Orz
以及也許課程論文會去做有關的調研,於是後半個問題,有緣日後補充吧。
問反了,村子周圍怎麼變成城市了?
一個城市的良心
推薦看《落腳城市》,城中村不是貧民窟,是農村裡的佼佼者進城的棲息地,那裡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政府覺得城中村那是肥肉啊,多好的地啊,規划出來多漂亮啊。
低收入人群覺得居住起來很便宜,至於髒亂差~他們有選擇么?
全推倒,蓋高層。然後給回遷戶一部分房子,還能剩下不少房源來出售。而且新房子新小區,漂漂亮亮,規划起來好帥的感覺。
可是那進城務工人員何去何從?好刁民,哪個去管你的死活。我們要打造靚麗城市,明白?
去深圳前,一直以為深圳都像深南大道那麼繁華整潔,在剛到深圳後第五個小時,我震驚了,朋友帶我去了她臨時住的地方,一個髒亂到我無法接受的城中村。對於一個住習慣了象牙塔那種整潔明亮寬敞的我來說,簡直是顛覆我的三觀!!深圳,居然還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直到現在,我依舊住在關外城中村一個沒有電梯的七樓單間!!步行兩分鐘是某樓盤,整潔明亮寬敞……每天經過都要看多兩眼,問自己什麼時候能住在上面?!
作為一個準大四的大學生的視角來回答這個問題。過去的一個多月我一直在某一線城市實習,我們六個實習生就住在城中村,亂七八糟的街道,混雜的各地方言,合住的滿嘴髒話的打工妹。其實說實話,心理上是有很大的落差的,畢竟初出校門,一個月才2500的實習工資,今天看了樓上的回答,才明白我們這一個月心理落差的原因來自哪裡:定位!我們一直以為那是城市的一部分,其實它沒有!
不是來吐槽和抱怨我們的生活並不好的,過去的一個月其實我們過的挺好。我們住的房子是兩層的公寓,我們去的時候還沒裝修好,但是因為實在找不到房子就住進去了,那時候還只有我們六個人,後來來了好幾個在城市打工的,然後整個公寓就熱鬧起來了。後來我們才知道,那個房子如果住滿的話,可以住下將近50個人,200平米可以住五十個人,密度很大,只有一個公共的客廳和衛生間,每人房租300,下鋪350,房東每月收房租1.5萬,我們房東一個有兩套這樣的房子,每月房租收費3萬多,不過我們沒有見過房東,有一個專門管賬的,就負責收房租和押金,還有一個阿姨負責管理,感覺比宿舍還要有制度。
再說吃,村裡街里小飯店特別多,也是各地的都有,但是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前一個星期我們都是在探索,基本吃一家就決定以後再也不會再來的那種。後來遇到一家剛開業的川菜館,味道還可以,我們就固定了,每天都去他們家吃。雖然味道不咋地,但是每家的老闆人都特別好,對人很熱情,比公司附近的飯店好很多。價位一般,但不是像樓上說的那麼便宜,就是二線城市的水平,比一般小縣城要貴。
交通方面還可以,反正公交很發達。村裡的生活節奏比外面要慢很多,外來打工的佔了全部人員的一半,村裡也有KTV,我們去過一次,是十年前KTV的那種感覺,又貴音質不好,我們去的那天周末,唱到十點,還是只有我們幾個人,沒有其他顧客,不知道他們平常怎麼經營下去的。
第一次回答那麼長,城中村有好有壞,有讓人接受的東西,也有讓人不能接受的,但是只要心態好,過的還是挺開心的!
我是廣州的,一朋友是天河區林和村的原住民,後來他們家被拆了,土地也被收了,小時候的一切現在面目全非,只能搬到珠江帝景懷念童年,想想就覺得慘,真想替這位友人承受這一切啊
城中村有什麼?什麼都有啊,手機店洗髮店賣米線米粉煮麻辣燙的。可是唯獨沒有一點,就是城市內核。我認為城市的內核應當是提供更優質更美好的生活質量。所以你可以在清晨時看到煥然一新的街道,可以看到每一個衣冠整潔的人,每一輛車都秩序井然的行駛在街道上。你吃飯的時候,有乾淨的桌椅,有可口的食物。好像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那城中村呢?城中村沒有么?不,你能想到的城中村都有。
KTV的霓虹燈多姿多彩,赤膊的人紅著臉打著酒嗝,手機店老闆玩著手機問你沖多少話費辦不辦業務,十字路口電動車司機對你頻頻招手。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並且消費也不貴。這樣來說,城中村似乎是一個天堂。擁有著低廉的物價,享受著城市的便利。
可是你看到過沒有,三五成群的小學生集結著一台老虎機打遊戲,黑網吧各色年齡段的人脫口而出的髒話,白色塑料桶里的地溝油。隨手亂扔的垃圾,餐廳門口狼藉的地面。廣場上年輕的廣場舞人群。很多時候,你會深深的感受到一種無力感。然而周遭的環境又慢慢的會將你麻木,從眾的人群最終會把你合併。你會坦然接受一切,覺得理所當然。
人是從什麼時候墮落的?喪失希望。城中村的人,以我遇見的為例。多數都將希望放在下一代,但是卻忽視下一代應當如何教育,只是覺得他年輕。應該什麼都可以。就好像播了種,就能收到效果。就好像要了號碼,就能追到女生一樣。
想的還是太簡單了。如果缺乏教育,年輕的人只是重複以往的老路而已。
就好像那個放羊的少年,用淳樸的眼神告訴你。他的夢想就是養羊,娶妻,生娃。下一代也是如此。陷入一個可怕的死循環,就像是掉進了無邊無際的黑洞。重複著同樣的夢魘。
當你還無力落腳的時候,城中村是個不錯的過度。但是不要陷進去,不然會像是一個泥沼。讓你掙扎不出來。
城市化,過程中不斷蠶食郊區地區的村鎮區域,然而限於『政府的不可抗力因素』(官方解釋)無法進一步解決相關基礎設施,該區居民收入,居住條件,受教育等。
另一類是規劃中計劃拆遷的舊城區一些小居民點,『』但『』由於種種原因長期擱置。
註:規劃從業者只是城市規劃的提出建議人群,對決策的實施只能起到卵大的用。(各級地市的黨委領導責任制)
tm規劃個短中長三期,也抵不過換一屆領導班子推倒重來的快。一任領導一任新規劃新口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