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有參考價值么?

就是聽到過一些很極端的言論,說國內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都是bullshit。是完全可以不參照的。當然這裡沒有責怪審計、會計師的意思,只是國內的財務制度確實還有很多不健全的的地方。就像問問各位審計或會計師或投資者朋友,你們覺得國內上市公司的財報到底對投資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有多少參考價值?


這取決於你拿來做什麼的參考啊,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可以作為很多東西的參考來著。。。
比如說,站在企業財務的立場,如果企業的財務碰到了一些比較奇特的業務,他想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那如果有同行業的上市公司的話,那就可以去參考年報裡面會計政策這一段的內容。有些東西不知道該怎麼披露,或者不知道該披露到什麼程度的時候,也可以去看看同行的做法。當然,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部分都直接copy會計準則的原文,完全沒見到tailor的部分,這隻能說審計師也不太負責任,至少我們以前在執業時,不管是上市和非上市公司,都會比較仔細的去tailor被審計企業的會計政策,因為企業自己基本上不會做這玩意。對於懂行的報表使用者來說,你不告訴他們你這邊重要業務具體的會計政策,而只是照抄會計準則,那不是bullshit么。這方面港股的披露確實會到位很多。即便是做假賬,你也要參考一下其他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費用率,經營利潤率之類的不是么?這方面下面還會提到。

再換一個證券分析師的立場,分析師看年報主要是為了出結論找點談資,還有年報的數字要用來刷新模型,畢竟再怎麼不相信年報數據,這年報還是唯一官方的財務數據來源不是。對分析師來說,除了看財務數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報表的字裡行間找一些介紹業務的內容,因為這個在大部分情況下比財務數字要重要。很可惜的是,中國證監會對非財務數據的披露的要求並不嚴格,所以大部分A股公司在非財務數據的披露方面就是bullshit,因為大部分都不會披露任何東西。能夠隨便給一個分segment的利潤表甚至僅僅是收入已經是給足你面子了哦。但是要是去看看港股和美股的披露的話,就能夠體會到這部分的差距。比方說是礦業,大部分港股在非財務數據的披露上會做的非常詳細,一般會詳細披露礦權信息,儲量信息,產量信息,銷量信息,產能信息,每噸成本,甚至是每噸成本中具體的明細構成。如果是A股的話,大公司好一點,因為有些是兩地上市,順便也就披露了。小公司的話,說不定就告訴你年產銷量對少,其他一概沒有。大家想想分析師主要是通過抽象業務模型,建立利潤表,再估計其中的關鍵因子來對未來進行預測的,一份年報裡面除了財務數據,沒有任何他們想要的關鍵因子,你叫人家怎麼幹活。所以大部分分析師都會直接去找董秘或者管理層聊天,年報的價值么,只能呵呵了。忘了提到的是,分析師經常會將同行業的一堆公司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放到一起做比較。即便是A股年報有水分,不至於大家一起搞的很離譜。在一堆公司裡面看同樣的指標和趨勢,是比較容易看出問題來的,即便是只有財務數據也是。所以一家公司的年報也許沒太大價值,但是一個行業的年報放一起看的價值就可大了。

然後再換一個其他投資者/個人學習者的立場。這其實是另外一個比較大的題目,就是如何學習一個新的行業的知識。在這裡我就把年報的範圍擴大一點,包括上市時候的招股說明書和發行債券時候的說明書。因為上市公司在披露方面有必須性,所以作為一個其他行業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一個新的行業的知識,上市公司的這些披露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窗口。至於其他知識渠道暫時不表。一般來說,企業在上市的時候那份招股說明書,會把自己的公司以及公司所在的行業寫的非常清楚,包括政策啦,風險啦,歷史沿革啦,財務數據啦,非財務數據啦,上下游供應鏈啦,要怎麼全怎麼全。雖然當中也有很多廢話和屁話,但是還是像我剛才所說的,不要單看一家公司的,你把這個行業的全部的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都挖出來仔仔細細橫向縱向邊看邊對比,一個行業看完我覺得你也可以出去忽悠那些不懂的人了。至少能夠對這個行業的關鍵指標和財務數據有一定的敏感性,這對你自己建立預期值很有幫助。你一旦心中對一個數字有了預期值,別人要騙你,就沒那麼簡單了。隨便編個例子,一個產品的成本是200塊,然後你發現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很高,你按照它的披露算出來它單位產品成本是100塊,這個時候你可以有目的的去了解這家公司了,要麼它真的有什麼技術將成本降了那麼多,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麼多半是個fraud。其實當時網秦剛上市的時候,細心的網友就有指出它在市場佔有率方面的披露和之前上市的360是有衝突的。

以上是我在以往工作經歷中的一些經驗,如有錯誤,請各位輕拍。


財務報告中確實會有少量(我覺得正常情況應該不會超過10%)可調節的內容。但這些調節也局限在會計準則的規定範圍內,不能脫離真實的業務情況。如果投資人熟悉會計處理方法、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這些調節是可以看懂的。也就是說,對有專業技能的投資人,這部分經過調節的財務處理也有參考意義。

剩下的超過90%都是硬貨,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只能按照規則規定的方法記賬,沒有什麼調整餘地。這部分內容當然就更可靠。


我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是研究年報信息披露,南方知名綜合性大學,可以放心論文基本都是乾貨,盲審嚴格,每年都有不通過率。
我當時一邊實習,一邊瘋狂地看了600多份抽樣的上市公司年報(2007年),重點不是財務數據,而是管理層意見等文字性信息披露,印象是:
1、認真披露的公司有,但不多,或者很少,印象里當年最詳細的是三一重工,還是徐州重工,忘了,閱讀起來邏輯感非常強,信息量巨大,格式很漂亮;
2、大部分公司都是以財務信息為主要,非強制性披露內容極少;
3、願意披露非強制性信息的,大部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有點憂傷的,也是保證努力云云;
4、有胡扯的,前後矛盾的居然也沒檢查出來。
綜上,我認為,部分年報的可讀性還是很強的,製作一份詳細而又有邏輯的年報,本身就是一種嚴謹負責任的企業氣質;用在股票投資上,短線可能沒什麼價值,但是考慮長線的,應該將企業近幾年的年報都找出來讀一讀。


先放結論:有價值。具體你可以搜basu(1997),國內應該有學者用這個模型驗證過,論文搜搜都有的。


當然有參考價值,不過需要真正看得懂,而且要看多年,和上市公司的各方面組合起來思考。


來自 唐朝。


非常有價值 特別是要做股票投資的話 很多企業都是靠期末計提大量壞帳準備降低當期利潤壓低股價等次年再沖壞帳來個開門紅的 還有很多是不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一般都是對地皮或者樓盤 樓價飛漲卻不做公允 很明顯是變動太大 絕大部分股權都在少數人手裡 這一做必然出大事的 但是一旦要是做了 那麼股民的收益就是爆炸式的激增了
財務報表能幫我們理清楚寫手放的煙霧彈 看到企業經營狀況的實際情況 還是非常實用的


如果是核算錯誤,我相信大多數國內企業財務核算與會計準則的規定偏離度還是挺高的,但經過事務所和公司CFO的層層審核,對外發布的財報就可靠得多了,即使有時候出錯(甚至在審計上認為錯誤足夠嚴重),也往往達不到誤導財報使用者的程度。但對於凈利率十分低的企業,就無須過於糾結過今年凈利潤比去年增減多少比例了;當凈利率很低時,成本核算一有偏差,對凈利潤影響十分大,而有些企業成本核算過程複雜,本身就存在計算精度不夠高的情況。

如果是舞弊錯誤,近兩三年財務造假曝光非常之多,確實刷新了我們對財報質量的認識。有些造假公司真實經營情況還不錯,但還是要招股書中」錦上添花「以增加估值。鑒於造假出事的代價比較高,我還是願意相信大部分高管不會選擇造假,只是看財報的時候真的是需要保持質疑。

補充:《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通報IPO財務專項檢查開展情況》


密集答業務題,從這道開始。

看財報首先要看讀報人自己的身份與讀報目的,不同的人關注點不一樣。這個回頭補。。。。。

讀懂財務表,首先要有一定的財務基礎,但是要看懂,功夫在詩外,比如懂得行業特徵和常識,比如有企業管理運營的常識,比如知道組織結構和權力分配(國企這點特別明顯)。如果有了這些基礎,那麼上市公司經過審計的財報還是很有看頭的。

首先要看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是非標審計報告,恭喜,必有妖異。會有很多財技。
1、與行業內的其它企業對比著看。
比如某些利潤、成本、費用行業大致範圍(用共同比),由此可以看出這家的經營風格什麼樣,如果異於常規,也許有創新商業模式,不過,更多是小動作,比如債務出表,延遲成本確認,提前確認收入等。

2、連續幾年的年報,最新的季報、半年報對比著看。
能看出為什麼,有些企業為了滿足我國上市企業不能連續虧損的特殊要求,有時候會在宏觀經濟明顯不行或者行業低谷時「洗大澡」,以便將來撥回時創造出「利潤」;要注意會計政策的變更,比如計價方式(成本法還是公允價值),折舊、減值等。

3、看組織結構和人事變更。
員工持股計劃、定增、一把手的年紀與變更,都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

占坑,明後天寫答案。某天敲了三條+今天補充幾句話,回頭再整理,謝謝點贊的朋友。


信息披露英文為Disclosure,亦稱信息公開,一般表現為企業在發行股票前向公眾發布募股說明書,上市伊始的上市公告、已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年度報告以及重大事件公告等,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報表。最近,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6號「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對上市公司併購行為提出披露要求。我們應該從有利於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改進信息公開主體企業的披露形式和對審查機構約束機制來「治本」。

一、改進財務信息披露形式

首先,要讓財務報告公開到能讓以廣大個人投資者為主的財務報表利用者隨時查詢到企業的財務報告。目前我們的企業財務報告出於管理部門的要求,局限於年報和中期報表,登載於指定的報紙上,也登載在網上。但是,除了像終止上市前,業績存在嚴重問題類必須說明的情況外,一般人在互聯網上查到的只是企業的業務介紹和產品介紹,查不到詳細財務資料。為何不敢隨時全面的向公眾公開,特別是由本企業主動公開?讓人生疑,或許有不規範的難言之隱,特別是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世界範圍內頻頻發生的利潤操縱(Earnings management)和造假事件。要說是商業秘密,那美國的GE、日本的SONY等國際上知名大公司都敢披露到隨時查詢,在內容上具體到月份財務報表,當然還有業務以及地區分部報表。公開的程度也就是透明的程度,說明一個企業的合法經營程度,以及信用實力,這值得我們的企業特別是業績良好的企業注意。
其次,公開的財務信息稱呼要統一規範。如常說的財務會計報表以及財務會計報告應與國際接軌稱為財務報表,其英文financial statement按原文直譯即可。又如對損益表還是利潤表的稱呼上,2001年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企業會計制度》稱為利潤表,而實踐運做中企業從工商、稅務部門領用的是損益表,銀行貸款審查也是損益表。損益表英文為Profitand loss statement是英國流派的叫法,縮寫為P/L;利潤表英文為Income statement是美國的叫法,有時也稱為Results of operations或Statement of earnings,也許是因為近年來英國流派對損益表改進比較大的緣故,我國《會計法》授權的統一的會計制度傾向於美國流派。但是,無論如何這種稱謂不統一,會影響投資者尤其是外國投資者對我們的看法,認為我們在報表方面卻統一不了、規範不了,讓人懷疑我們的經濟指揮棒是否還靈。其實它也反映了我國關於財務信息方面的法規政出多家,證監會、財政部會計司以及地方工商稅收部門等的規定矛盾的現實。
再有,財務信息公開的內容方面要統一。如我國 1997年頒布、2000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適用於所有企業,但是有些教科書以及大塊頭的「財務報表大全」等圖書依然大篇幅贅述《財務狀況變動表》,有些主管上級部門還要求企業提供《財務狀況變動表》,讓外國學習者迷茫,國內諮詢者尷尬。它反映了我國目前財務信息披露方面在理論與實踐、政策與實施上不匹配的缺憾,所以我國在規範報告標準方面應嚴格使用統一途徑。
此外,為了保證財務信息披露的連貫性,我國應儘快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1993年雖已公布並且後來又修改了《基本會計準則》,但是它還沒有達到「制訂會計準則的依據」程度,即缺乏真正的「會計準則的準則」。

二、改進會計信息披露的審查機制

從 1997年1月1日年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開始,財政部以及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就有了正式披露要求,雖然這類規定已經不少,但是披露主體方卻不遵守。據1999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統計,世界範圍內企業應用國際會計準則IAS的國家排名中第一位是德國,有132家企業,其次是中國,有112家。但是,嚴格意義上這112家中完全符合IAS標準的只有兩家。除了誤期呈報外,主要原因是未能遵守IAS第1號「財務報告的披露」中的規定。我國披露主體的企業方面問題很多,如將投資收入編入主營業務收入,2002年11月公開的堪稱「中國證券市場作假之最」的東方電子事件,偽造 17億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不按《企業會計制度》關於廣告費做期間費用處理的規定,而是分期攤銷以拉高本期利潤和EPS指標;曲解《會計準則》「關聯方交易不能全額提取壞賬準備」的規定,對關聯方的欠款不提壞賬準備等;重大信息故意不按時報等都有害於投資者,違反「及時性」原則等。此外,還有些企業打著名為「盈餘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不違反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旗號,實為進行利潤操縱,影響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造成這類信息披露方面的「臟、亂、差」 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審查監督環節不過關。
在審計時會計師事務所應該保持中立、公正,但是我國的現實中存在很多問題。如為降低審計成本,本應由事務所的人查賬,但是有僱人臨時做的;審計時間過短,審查時間短到讓人覺得查賬人員只有翻看會計賬頁的工夫,沒有仔細核實的時間;註冊會計師自由聘任制,選擇能為企業說話的註冊會計師以及事務所;有些會計師事務所會計水平低下,如企業資產置換時,被置換資產的定價,用過去資料推算今後收益現值,不結合市場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只查會計賬,不查相應業務的真實性等。由於上述披露主體以及審查方面存在問題的多方面、多層次原因,我國應考慮調動社會力量齊抓共管,結合國外的做法,或許能開拓一些思路。

三、借鑒國外經驗

首先,考察日本的三重審計制。日本的企業分為一般企業、大型企業以及公開企業,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分別要求不同層次和內容的審計。審計執行人分為企業監事人審計、會計審計人審計和註冊會計師審計。企業監事人審計屬於內部審計,所有企業都要搞,是政府要求的。其審計內容不僅對會計賬簿手續方面進行審計,還對企業的實際業務情況進行核實。對大型企業在企業監事人審計的基礎上,還要設置會計審計人,會計審計人指聘任的專門審計人員,要求必須具有註冊會計師資格,此審計人隸屬於企業,所以可以理解為內部審計。註冊會計師審計面向包括上市企業在內的公開企業,其註冊會計師獨立於企業、隸屬於會計師事務所。像豐田、索尼、本田公司那樣的既是大企業又是公開上市企業就要接受企業監事人、會計審計人和註冊會計師的三重審計。也就是說日本的會計信息監督靠政府、企業和社會三重監督。
其次,很多國家大都實施著註冊會計師保險制度,它是社會監督企業信息披露的另一種體現。註冊會計師保險制指註冊會計師編報或者審計過程中出了事故,給他人造成直接損失或者投資導向損失,判罰後不是註冊會計師本人賠償,也不是所屬會計師事務所賠償,而是保險公司賠償。當然,會計師事務所及其註冊會計師本人有投保的義務,但是,並不是所有註冊會計師的投保都能被保險公司接受。保險公司只選擇信譽好的註冊會計師為保險對象。這樣做的實質是註冊會計師的水平與道德,靠保險公司,也就是靠社會來評判


你認為看新聞聯播有沒有參考價值?


這要看,你說的參考價值指的是什麼了
你可以去看看中註協每年公佈的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就可以發現,99%左右的都是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剩下1%的非標準審計報告中,有絕大部分都是附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報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但是,如果憑藉他們的年報進行投資決策,那麼這樣的參考價值,就不一定具備。


我覺得對於個股的走勢和投資選擇而言,參考價值還是挺大的。市盈率低,業績好,股票總有漲的一個潛力。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當然是有參考價值,貓大叔說的很贊同,同時要知道財報是敘述企業一年經營成果的匯總記錄,記錄內容和數字可以值得商榷,但基本經濟業務都會展現出來,這些就需要判斷,比如說說上市公司收購一家同一控制下的另一公司股權或資產,可能財報的描述是非常有收購價值,且意義重大事務所的資產評估也表現如此但實際卻恰恰相反,你要怎麼看呢,財報指出的重要事實就是收購股權或資產,這個信息當然是有價值的,至於收購是否值得和影響如何就要看你的判斷了。財報反映的基本經濟內容關鍵看你怎麼解讀,修行還是要看個人啊。


學海無涯


有參考價值,只是現金流量表的編製水平不夠高!


有參考對比價值,但不可全信!!!!


從A股市場來看『年報的數據與企業真實情況有一定的差異。如上述前輩所說『這是會計師與企業博弈的結果。在如今的監管格局和會計師收入獲取與風險不匹配的大環境下』我相信大多數會計師都有自己的底線的。


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參考性的。財務報告中有一些還是無法做假的,抱著半信半疑的想法去看,就可以客觀一點。


別的公司不知道,反正我們公司的報告出現的紕漏都應該屬於人力所難及的程度了,每次編報我們都要吐血了,我們的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段收其他、付其他都要子公司列明細逐條查看的,只是為了防止啥都扔到其他,我們有數十家子公司啊,各位腦補一下這個報表做的多悲催。這都是前幾任留下的老傳統,我們沒發過更正公告,自公司成立起。


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腦子中要擠掉一些水分的!


多年審計經歷,基本可以說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是可信的(少部分如萬福生科,獐子島之類的也不排除有問題),有調節也是在準則允許的範圍內(曾經做一個重組項目,在當年利潤完成的情況下,留了一部分到明年,當然也是準則允許範圍內),不知樓主所謂的參考價值主要指哪方面,如果單純作為投資決策的話,建議多看看董事會報告中的戰略規劃可能更有價值(如有沒有來年打算重組的情況,基本可以從字面推斷出一些端倪),畢竟財報反映的都過去的事情了,而股市更喜歡講的是未來。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歡聚時代(YY)2013 年第二季度財報?
如何解讀京東 2017 Q3 財報?
如何看懂財報?

TAG:投資 | 體育 | 股票 | 財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