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世界地理冷知識?

相關問題:有哪些中國地理冷知識? - 知乎


(多圖預警)

1.太平洋之盾——柏爾金字塔島(Ball"s Pyramid)

這是640萬年前盾狀火山被侵蝕後的殘餘物,高5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蝕柱。

皇家海軍中尉Henry·Ball在1788年發現此處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塊火山岩距離澳大利亞本土約600公里。

如此壯觀的自然造物,不攀登一下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啊~~

直到1965年才首次登頂成功,但在1982年政府開始禁止攀登、並在1986年禁止所有人進入該島,不過在1990年之後放寬了管制,需要在條件嚴格的申請被批准後才可以攀登。

2.天使瀑布(Salto ángel)又稱安赫爾瀑布,落差979米(第一級807米),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有19個尼亞加拉瀑布那麼高。

天使瀑布掩映在委內瑞拉的高山密林深處,究竟誰是第一個發現的人爭論較多,但美國飛行員Jimmie·Angel在1933年尋找黃金礦藏時第一次飛躍了瀑布,從那以後天使瀑布才廣為人知。

1937年,Jimmie·Angel試圖駕駛他的火烈鳥單引擎飛機降落到裂縫交錯、沼澤密布的Auyan-tepui山頂時,輪子陷入泥濘的地面損壞了飛機,Angel與他妻子和兩位同伴歷盡艱險在11天後回到了文明世界。他們的冒險故事為人們所稱道,並且因為Angel正式確認了瀑布的存在和準確位置,委內瑞拉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瀑布。

冒險家、黃金獵人Angel的飛機在33年後被運回地面、修復,展示在玻利瓦爾機場。

雲霧繚繞之中的天使瀑布氣勢宏偉、景色壯觀,動畫片《飛屋環遊記》中「天堂瀑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此。

3.桌山

天使瀑布落差巨大的原因得益於此處令人嘆為觀止的獨特地形——南美洲蓋亞那高原上帕卡賴馬山脈眾多邊緣陡峭、頂部平坦的山地,俗稱「桌山」,在當地的語言中意為「神的居所」。天使瀑布所在的Auyan-tepui山是面積最大的一個,而最著名最高的是2810米的羅賴馬山。

換個更酷的角度~~

不過動畫片裡面畫出來的似乎更加清爽完美。。。

4.永恆的火焰瀑布

紐約栗嶺公園頁岩溪保護區內一個瀑布下的小石窟中,自然散發出來的天然氣形成的火焰究竟是何時被點燃或自燃的已經無從得知。印第安納大學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燃燒的氣體來源於地下400米深處的頁岩,曾經的構造活動可能會在斷層中產生到達地表的通道。在周圍地區還分布著其它一些微量滲漏,研究人員估計瀑布火焰的滲漏量大約為每天1公斤。

雖然地球上這種因天然氣滲漏而產生的燃燒現象並不算少,甚至還有一些地下的煤層已經自燃了幾千年,但與瀑布結合在一起形成水與火的自然景觀非常罕見。不過,這處火焰還是太微弱了,偶爾會因為水量大或大風而熄滅,需要人工來重新點燃。

5.火瀑布

加州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馬尾瀑布,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閃耀著橘紅色的光芒,如同噴涌的火山熔岩順山崖傾瀉而下,蔚為壯觀。

不過這種奇異的景象並非能輕易的出現,首先瀑布依靠山頂在十二月到一月的融雪形成、水量並不穩定,然後要在晴朗的天氣中太陽照射的角度剛剛好,每年僅有二月中下旬幾天內的一小會是拍攝的好時機。但條件如此苛刻,成功拍攝到的火瀑布照片沒有那麼多,攻略里的建議一般都是帶把椅子、一本書和一瓶葡萄酒坐在那裡耐心等待。

6.巴塔拉峽谷瀑布

這個奇妙的三重洞穴、三層岩橋、位於黎巴嫩的三橋峽谷瀑布落差255米,直到1952年才被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科菲特發現,因為如果僅從附近路過的話還真看不出有太多不凡之處。

得需要進入下面的山谷中才能一窺真容,並且只有在三、四月份冰雪融化時才有水。

7.綠色沙灘

類似於夏威夷的這種綠色沙灘,在地球上可能不超過4處,綠色的「沙子」實際上是49000年前冷卻的熔岩中所含的橄欖石。

這裡的條件得天獨厚,不但熔岩中橄欖石的含量更豐富、並且形成了一個狹小的海灣;在海浪幾萬年的沖刷下,熔岩中比較輕和細碎的成分都被掃進了大海,而相當沉重的橄欖石則在海灘上積聚下來。

放大一下看看,大部分都是美麗的綠色橄欖石晶體,黑色的是輝石、白色的是貝殼或珊瑚碎片。

再放大一點(下面肉色的紋路是人的手掌)。

當地人傳說這些橄欖石是火山女神的淚滴,如果有人擅自撿回家就會遭到女神的報復;旅行提示也強調「只帶走回憶,只留下腳印!請不要把綠沙帶回家作為紀念品!」。因為這片珍貴的沙灘實際上非常小,如果一人帶走一把很快就會拿光了。

不過,若撿到一顆大的就發財了。。。

所以,如果去那裡旅遊的話多踩一踩~~

8.粉色沙灘

粉色沙灘在世界上大概有12個,通常是由一種細小的紅色或亮粉色的有孔蟲的骸骨,覆蓋、混合在珊瑚粉末形成的白沙灘上而呈現出的粉色,顏色的保持與質地和周邊海域有孔蟲的生存環境狀態高度相關。

秀色可餐、浪漫、曖昧、性感、誘惑。。。粉色沙灘所能承載的感性與情緒無可替代啊~~

9.內陸海灘

位於西班牙的這個40多米長的小海灘距離海邊大約100米遠,由海水蝕刻出的地下通道創造而成,隨著潮汐漲落還能產生小波浪,在大海上沒有比這更安全的避風港了。

10.隱藏海灘

位於墨西哥馬列塔群島的這處沙灘別有洞天,幾乎有點歸墟的感覺了。

最有趣的是,想要遊覽這個地方船是開不進去的,需要從一條200米長的水道中游過去,洞穴最低的地方距離水面只有幾十厘米。墨西哥政府為了保護這個地方,嚴格限制每天和每次進入的遊客數量,並且限時。

11.白色岩石海灘

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南部的這處岩石海灘,因其不同尋常的光滑、潔白而聞名。

看起來這種方式的日光浴挺舒服~~

12.玻璃海灘

美國加州布拉格堡的這處海灘在1967年之前充當了幾十年的垃圾處理場,在將其關閉並進行各種清理之後的幾十年里,可降解的自然降解了、金屬和其它一些東西被運走。大海不但最終將這個地方重新洗刷乾淨,而且富於創意的將曾經作為垃圾丟棄於此的各種玻璃製品,打磨成了如同珠寶一樣的藝術品、美不勝收。

出於對海灘獨特景色的保護,管理部門禁止遊人帶走這些美麗的玻璃。

不過,當討厭的破酒瓶、碎玻璃重新變得美麗之後,人們就又喜歡上它們了,經常會忍不住的拿走幾塊珍藏,再加上海浪的不斷消磨,玻璃卵石已經越來越少了。

這種地方還有一些,例如俄羅斯的這個海灣曾經是傾倒廢酒瓶、陶瓷廢品的地方,如今也被大自然變成了優美的風景勝地。

自然的鬼斧神工獨有一種質樸的天然氣息,與人工的美大有不同~~

13.卡諾克里斯塔爾彩虹河(Ca?oCristales),可能是地球上最美麗的河流之一,色彩絢爛到令人迷醉。

彩虹河位於哥倫比亞中部、安第斯山脈東邊,長達100公里,每年7~11月能夠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就像一條流動的液體彩虹。

鮮艷的顏色來自於當地一種屬於川苔草科的特有植物Macarenia clavigera, 這個科的植物通常生長在湍急河流或瀑布的岩石表面,它們的根部能牢固的粘附在岩石上,很多種類分布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區域內,甚至只生長在一條河流或瀑布中。

當然一撈出水就變形了。。。

這種細膩的植物從淡粉、粉紅、血紅到褐紅色等紅色調最為常見,也有一些是黃綠色的,在陰影和明暗光線的作用下可能會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綠色、藍色、黃色、橙色等,加之黃色的砂石和黑色岩石令彩虹河形成了罕見的自然奇觀。

河道高低錯落、有很多衝蝕坑洞,激流和瀑布令美景更加別緻。。。

但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這個區域都在游擊隊的佔領之中,現在哥倫比亞政府軍控制著30公里長的河道可以進行旅遊。但這獨一無二的生態環境也是很脆弱的,所以制定了嚴格的環保規則,每個旅遊團體不能超過7人、每天的上限200人,禁止接觸河流的人使用驅蟲劑和防晒霜,只開放有限的下水游泳區域。

14.哥斯大黎加藍色霓虹河——塞雷斯特河。

這條河流位於特諾里奧國家公園,天藍色的水體令人驚嘆,就像天空倒映在水中。本地的傳說是當上帝描繪完天空以後,在塞雷斯特河中洗刷了畫筆。

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塞雷斯特河是由兩條無色透明的河流匯合在一起形成的,在交接混合之處立刻就出現了天藍色,界限清晰、綿延14公里。

看來,顏色的秘密就在於兩條無色支流的混合,雖然有各種關於有色礦物質成分的猜測,但直到2013年的一次詳盡研究才揭開了謎底。

上圖C量杯中是在河裡取得的水樣,看起來是清晰透明的,這似乎表明水中並沒有帶有顏色的礦物質、河流呈現出天藍色的原因必定是涉及大部分水體的一種物理現象,經過複雜的化學成分與光譜分析之後確定了這一點。原來附近火山與熱泉眾多,其中一條支流的酸性很強,在與另一條支流混合後PH值變化導致水中的小顆粒硅鋁酸鹽發生聚集,形成了大小約566納米的懸浮顆粒、散射效能增強,從而使得河流顯現出翡翠般的天藍色與青綠色。

青山綠水間的漂流愜意無比~~

15.狹長的伊柳塞拉島位於巴哈馬碳酸鹽台地的邊緣,左邊的淺灘水深不超過25米、呈現出綠松石一樣的淺藍色;而右邊陡峭的台地邊緣海水的深度急劇增加,呈現出深藍色。

在伊柳塞拉島最狹窄的地方就出現了這種反差很大的景觀。

走在狹窄的石岸上,一邊是幾米深的沙灘,而另一邊就是上百米深的大西洋了,遊走於懸崖峭壁之間卻並不驚心動魄。

16.「水下瀑布」

模里西斯島西南端的這個地方,海面之下就好象是有一個無底深淵在吞噬著滾滾而下的海水,在失真度較大的衛星地圖上看尤為明顯。

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幅大自然創作出來的「三維立體畫」而已,岸邊這個形狀特殊的地方在海浪的衝擊下使沙子和淤積物以瀑布般的方式分布著,在視覺上產生了虛幻的錯覺,如此逼真的「水下瀑布」只不過類似於一個沙漏。

17.大西洋之路

挪威西海岸的這段大西洋海濱公路蜿蜒穿梭於島嶼和礁石之間,長約8.3公里,是64號公路的一部分,共有8座橋樑、4個休息站(觀景點)、1989年通車。

水天之間,道路似乎永無盡頭通向了天邊,這條美麗的公路深受自駕、騎行、攝影、海釣、旅遊愛好者的喜愛,常被稱為「通天之路」、「天堂之路」。

這裡也是一個拍攝汽車廣告的好地方。

18.童話島

這是美加邊境聖勞倫斯河口千島風景區中著名的一個小島——心島(Heart Island)。

1900年,美國旅館大王、億萬富翁喬治·博爾特買下這個小島,用圍堤圈改成心形、投入巨資修建規模龐大的城堡,準備將其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心愛的妻子。但不幸的是,城堡即將完工時他的愛妻病逝了,悲傷的博爾特下令停工並且再也沒有踏上心島一步。千島大橋管理局在1977年接手了損壞嚴重的城堡,花費多年進行修復,如今成為了知名的旅遊景點。

希望這些青山綠水、碧海銀沙能給大家帶來幾許清新之意,不被冬日的寒冷與陰霾遮蓋那激情飛揚、浪蕩不羈的內心~~

----------------------------------

地球上還有原始人嗎?

切斷人體左右腦的連接會對意識造成什麼影響?

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到底是什麼呢?

.


先從一階開始

最大的島:格陵蘭島,2166086 平方公里

最大的湖:裏海,371000 平方公里

二階

最大的湖中島:馬尼圖靈島,位於美加交界五大湖中的休倫湖,2766平方公里

最大的島中湖:納蒂靈湖,位於加拿大巴芬島南端,5542平方公里。

三階

最大的島中湖中島:沙摩西島,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多巴湖內,520平方公里。

最大的湖中島中湖:前面二階的馬尼圖靈島上還有一個湖,叫做馬尼圖湖。104 平方公里。

四階

最大的湖中島中湖中島:休倫湖中馬尼圖林島中 Mindemoya 湖中的 Treasure Island(珍寶島?)。

最大的島中湖中島中湖:菲律賓呂宋島的 Taal 湖上面的火山島,島中有火山湖 Crater lake. 這裡離馬尼拉不是很遠。

五階

對,真的存在五階。

前面的那個火山口湖中間,還有一個小島。

叫做 Vulcan Point。

這是一個島中湖中島中湖中島。

這裡風景還是挺漂亮的。

---------------------7月11日更新-----------------------

可是,這並不是最大的島中湖中島中湖中島。

最大的位於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島上。是在 geography lake 上的一個無名島嶼。這個湖裡面也同時存在 4 個五階島嶼,其中 3 個跟菲律賓的 Vulcan point 同樣大小,但這個遠大於它們。


【多圖預警哈~】

地球在宇宙中雖然只是一粒沙塵,但對人類來說,它已經足夠大了。想必有很多地方是人類鮮有涉足,甚至從未探索過的。

小黃人對於西方的各個國家也是非常熟悉了。

今天,就由小黃人帶大家前往那些世界上最偏僻,最孤獨,最難以到達的地方。

下面的部分圖片來自Youtube up主RealLifeLore的視頻,其他來自維基百科和Google。
RealLifeLore有很多腦洞大開的冷知識小視頻,喜歡可以關注支持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5tjEmvPItGyLhmjdwP7Ww/featured


如今,我們生活在2017年,陸地上的絕大部分區域都可以通過飛機+汽車到達。

假設小黃人從英國倫敦乘飛機出發,歐洲的幾乎所有地區——外加上圖中的其他紫色部分——都可以在1/2天之內到達。

坐飛機去舊金山,需要1/2天。

去悉尼,則需要1天。

然而,如果小黃人生活在一百年前的1914年,想做到同樣的事情要難上許多。

從倫敦出發,前往歐洲諸國,就需要5天時間。

去舊金山,需要10至20天。

去東南亞,需要20至30天。

而到達南美洲中部,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俄羅斯北部,澳大利亞北部,以及非洲中北部地區,甚至需要40天以上的時間。

那麼在今天,是否依然有一些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旅行才能到達的地方呢。

讓我們去看看?(???????)?


皮特凱恩群島(Pitcairn)是一處英國海外領土,它位於遙遠的南太平洋。

它的周圍全是海,島上的常住人口有…大約50人。

這裡一年四季氣候溫和,盛產連英國女王都喜歡的美味蜂蜜。

並且如果你想移民到這裡的話,會得到一片免費的土地用來蓋房子。

這聽起來不錯,是吧。

然而島上並沒有機場,所以到這裡來的唯一途徑是——坐船。

悲劇的是:很少有船會經常到這種鬼地方來(摔)。

小黃人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先出發再說。

他先乘美聯航班機抵達洛杉磯。

隨後,從洛杉磯乘飛機到達Tahiti(大溪地),兩次航班總共花費24小時

接下來,小黃人需要乘小飛機從大溪地前往曼加雷瓦島Mangareva Island。

然而這趟班機,一周只有一次

可惜……小黃人錯過了這趟班機。


一周後。

小黃人從大溪地搭乘另一班飛機,經歷5小時30分後,到達了曼加雷瓦島。

這裡隸屬於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風景秀美。距離我們的目的地Pitcairn島的距離——仍有531公里。

去往Pitcairn島的渡船始發於紅箭頭處的港口。這艘渡船預計要花費3天的時間到達Pitcairn島。

悲劇的是:這個船的出發周期是——每3個月……

更悲劇的是:小黃人剛好錯過了這班船……

他只好獃在曼加雷瓦島上,和海星談笑風生。


眾所周知,法國是一個奇怪的國家,它總是喜歡佔領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

位於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群島(Kerguelen island)便是其一。

這裡受法國海外領地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管轄。由於島上並沒有常駐居民,被稱為 「荒蕪之島」。

凱爾蓋朗群島位於兩千萬年前沉沒的大陸頂端,在澳大利亞和印度都曾發現了類似的沉積岩,表明它們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陸地。

這裡有嚴峻的氣候,持續的大風,和嶙峋的海岸線。

島上的常駐居民是50-100名法國科學家。

這說明:除了科學家以外,沒人願意住在這裡。

因大量企鵝居住在這裡,所以島上的流通貨幣是Q幣(霧)。

距離這裡最近的陸地是……馬達加斯加,距離3300公里。

由於小黃人被困在了曼加雷瓦島上,無法繼續我們下面的旅程。

海賊—王路飛決定挺身而出,前往凱爾蓋朗群島一探究竟。

凱爾蓋朗群島上依然沒有機場,唯一的抵達途徑——依然是每三個月訪問一次的輪船。

海賊—王路飛先從馬達加斯加坐船到達了東面的法屬留尼汪島(La Réunion).

這裡有每年4次前往凱爾蓋朗群島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補給的Marion Dufresne號補給船。

這艘船預計將在6天後到達凱爾蓋朗群島。

悲劇的是:海賊—王路飛錯過了補給船,所以他只好待在法屬留尼汪群島等待三個月。

海賊—王路飛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可是個海賊!

他決定從法屬留尼汪群島游泳去凱爾蓋朗群島。

出發前,海賊—王路飛在知乎上寫道:

謝邀。 2017年,我一個人從法屬留尼汪島橫渡印度洋,游泳到了凱爾蓋朗群島。

由於惡魔果實能力者不能游泳,這件事很快被熱心機智的知乎用戶識破。

隨後,海賊—王路飛由於編故事被封號。


人類和猴子的相同點是,都住在森林裡。

人類和猴子的不同點是,猴子的森林是木頭做的,人類的森林是鋼鐵做的。

人類平時只砍木頭森林,有時發瘋,連鋼鐵的也砍。

孤獨是會上癮的,奈何身邊人山人海,到處都是歡笑聲,歡呼聲,炒熱氣氛,心卻很冷。

我是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夢想:去一座沒有人的熱帶海島上,當海島看護員。

假設有一台傳送機,可以把我們在一瞬間傳送至一座荒島上。

碰到土著人的幾率也很大。

還可能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故事。

這一點都不孤獨嘛。

那麼,除了我的Facebook主頁以外,世界上哪裡才是最孤獨的地方呢。


英國海外領地Tristan Da Cunha(特里斯坦-達庫尼亞)是南大西洋的一個群島,距離南非2816公里,距離南美洲3360公里,它是全世界最偏遠且有人居住的離島

這裡有多於一半的時間在下雨。鮮有外人涉足,是人類繁衍所需最小種群的研究樣本。

島上的人口是1816年至1908年間來此定居的15人(8男7女)的後代(似乎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

由於在如此小規模的人群中實行了長達200年的內婚制,島上的世代居民獲得了血繼限界,包括……青光眼和哮喘。

#你們是我見過最差的一屆血繼限界#

島上醫療條件非常有限,要做急診外科手術必須把病人運到南非的開普敦。

而近幾年來,到南非開普敦的航次為——每年……2次。

距離該島最近的其他人類居住地是——英國海外領地Saint Helena(聖赫勒拿島)和南非,距離分別為2000公里和2400公里。

到聖赫勒拿島,要花費七天在輪船上。

也就是說,如果你住在Tristan Da Cunha島上,突然得了急性痔瘡,即使到達附近最近的機場,也需要七天的時間。

七天時間,足夠痔瘡君毀滅一個人了。


Palmerston island(帕默斯頓群島)是南太平洋北庫克群島上的一座環礁,人口64人。位於紐西蘭東北方向將近4,000公里。夏威夷西南方向將近4500公里。

這裡非常孤獨。沒有飛機跑道,要到達這裡只能通過船隻,由於同樣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常被拿來和同樣遙遠閉塞的Pitcairn島相比。

這裡很歡迎旅遊遊艇的到來。不過島上沒有汽車,沒有餐廳,沒有酒店,住宿只能住在當地人家裡。信用卡在這裡也僅僅是一張廢紙。

同樣也沒有清真美團外賣。

(這就是我想要去當看護員的地方)


Devon Island(迪翁島)名字取自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劃掉),是加拿大帕里群島的第二大島,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無人島。

島上的丹達斯港口原先是有人居住的。直到1951年,島上的人終於受不了這沒有火鍋吃的地獄般的日子(霧),紛紛離開了Devon島。

就連最後的人類也離開了自己,Devon島悲傷逆流成河,樹木逐漸枯了,島上的環境也越發惡劣起來。

它一天天消沉下去,逐漸成為了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由於它的地質條件太像火星了,近年來,有科學家居住在Devon島上,進行關於火星的研究。

Devon島的大小和克羅埃西亞相仿,人口卻相差懸殊,是克羅埃西亞人口的四百一十九萬一千分之…零。

在它的西邊有一個小島,南方有個叫做Resolute的地方,這裡有常駐居民229人。

同樣孤獨的地方,還有位於北冰洋上北地群島最北邊的共青團員島,以及它西南方的少先隊員島,東南方的十月革命島。

他們都是共產主義的好朋友。


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是一個孤獨的地方,它和美國本土48州隔海相望。

同時它也是美國人口最稀疏的州,阿拉斯加北部地區的人口稀疏程度,就像是七十歲大叔的頭髮一樣。

Point Barrow(巴羅角)位於Barrow(巴羅鎮)北面9英里的地方,它坐落在阿拉斯加州的最北端,同時它也是加拿大本土板塊的最北端。

從航拍圖上看,即使在溫暖的六月份,也是這樣:

冬天的時候,是這樣:

巴羅鎮是北美洲最北邊的小鎮,這裡每年有65天的極晝現象,和65天的極夜現象。

它與世隔絕,駕駛車輛進入巴羅鎮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巴羅鎮的周圍,根本沒有公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23391/

神奇的是,竟然有5000人選擇居住在這裡。其中60%的人口來自因紐皮雅特部落(因紐特人分支),已經在這裡居住了數千年之久;剩下的40%……是為了開採附近海域的石油。

這是一座完全自給自足的鎮子。鎮內設有郵局,銀行,教堂,高中,警察局,火警局,機動車管理局(DMV),餐廳,商店等基本設施,還有一堆搖搖欲墜的房子。

巴羅鎮的大學:

由於附近的海水終年處於冰結狀態,補給船一年僅到來一次。也就是說,如果你要買汽車、建築材料這類大型物品,一年的預定機會只有一次,一旦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

汽油,酒,信件,食物等生活物資都需要通過飛機空運。這直接造成了巴羅鎮的物價居高不下:一塊加州售價三美金的冷凍披薩,在這裡要17美金,一桶在加州售價8美金的洗衣液,在這裡要40美金。

這裡的人均收入是美國人均收入的145%,生活在巴羅鎮的人不但意志堅定,而且還很有錢。不過相比高昂的物價,也不值一提了。


從阿拉斯加州繼續向北。Alert(阿勒特)是全球最北端的永久居住地,位於加拿大Nunavut地區埃爾斯米爾島的Cape Sheridan(雪萊頓角),距離北極817公里。2011年長期居住的人口數量為0,短期居民為軍方及科研人員。

Alert衛星圖:

這裡被稱為 "The Worlds Most Northern Station" 世界最北站。

這裡是一個孤獨的地方。

還好我們有可愛又美味(劃掉)的北極兔。

High Five!


Bouvet Island(布韋島)位於南極洲北面,全島93%的面積被冰川覆蓋,完全與人類社會隔絕。

因為一些不明原因,挪威宣稱對此島擁有主權……

布韋島是一個超級孤獨的地方,距離它最近的陸地有兩個:

1600公里以外的南極洲—毛德皇后地,一個相比之下更孤獨的地方。

還有距離2260公里的,上面提到過的,那個近親結婚200多年的……Tristan Da Cunha島。


南極是一個孤獨的地方。

然而,即使你身處南極,你也並不完全是孤獨的。

在南極點,科研人員早已在此安營紮寨,繁衍生息。

紅色箭頭處是南極大陸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點,同時也是南極上最孤獨的地方、「最不可接近的地方」,英文叫做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日文叫做 "到達不能極"。

從這裡走到南極點,要經過878公里,這相當於英國在地圖上的長度。

亞洲的 "到達不能極" 有兩個,一個位於新疆境內,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另一個是:「金正恩的卧室」。


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地球上已知最深的海溝。

它的孤獨程度甚至超過月球。

截至2012年,到達過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人只有3個。

而截至1972年,到過月球的人已有12個。


海洋上的 "到達不能極",全世界離陸地最遙遠的地方——Point Nemo(尼莫點),位於南緯48°52′36″,西經123°23′36″,是南太平洋的最遙遠的一處海洋點。直到1992年,它才終於被人類計算出來。

它的名字 「Nemo」 來自於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作品 「海底兩萬里」 中駕駛潛水艇環遊世界的Nemo船長。和動畫電影 &<海底總動員&> 並沒啥關係。

Nemo這個單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 「沒有人」,對於這個點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尼莫點距離Easter Island(復活節島),Ducie Island(迪西島,一處無人島),以及南極大陸的距離是相等的,為2688公里,距離紐西蘭2778公里。

尼莫點幾乎沒有生命存在,它附近飛速旋轉的巨大洋流阻止了富含營養的水進入這裡。

該地區也被稱為「飛船公墓」,數以百計的退役衛星,廢棄空間站和航天器就埋葬在這裡。

如果你的船在尼莫點上壞掉了,要經過15天,10小時,37分鐘的時間,才可能有人來救你。

不僅如此,身處在尼莫點之上,你會感到一股莫名的恐懼感。因為相距不遠的地方,就是海底城市拉萊耶(R"lyeh)——一座美國小說家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在小說 &<克蘇魯神話&> 中虛構的,沉睡在海底的城市。

章魚頭,人身,背上有蝙蝠翅膀的巨人——邪惡神靈克蘇魯(Cthulhu)沉睡在這裡。

「繁星的位置正確之時」,拉萊耶將從海底浮上,克蘇魯將醒來,為地球帶來浩劫。

近海之王克蘇魯:「滅哈哈哈哈哈哈!落在我手上算你好狗運,就算你喊破喉嚨,也沒人會來救你的!」

我:「破喉嚨~破喉嚨~」

也沒人:「收到,收到。破冰船救援隊即將出發營救,破冰船救援隊即將出發營救。預計將在15天,10小時,37分鐘後到達,請耐心等待。」

我:「為什麼要開一艘破冰船來?太慢了!請換一艘好冰船來謝謝。」


位於Point Nemo之上,距離你最近的人類,位於你頭上416公里的空間站內。

且說那海賊—王路飛遭知乎殘忍封殺之後,決心將此游泳橫渡南印度洋大計付諸於行動,搞個大新聞,以驚世人,一雪封號前恥。

海賊—王路飛當即跳入水中,向荒蕪之島游去。隨後溺水昏迷,被天龍人救起。幾經輾轉,經南印度洋洋流來到非洲。海賊—王路飛終於看破紅塵,他發掘了生命的終極意義,不滿足於僅僅當個海賊。最終,海賊—王路飛於非洲某空間站成功竊得一太空船,飛往太空。

誰能想到,"海賊-王路飛" 搖身一變,竟成了 "宇賊-王路飛"。

站在尼莫點上,抬頭向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問好的同時——

可憐的小黃人還困在曼加雷瓦島上談笑風生,等待著前往皮特凱恩群島的船。

說好的帶我們環遊世界呢喂。

(敏感內容現已刪除)


當你感到孤獨無助時,請看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

(就會覺得更孤獨了)

————————————

部分圖片來自Youtube up主RealLifeLore的視頻,其他來自維基百科和Google。
RealLifeLore有很多腦洞大開的冷知識小視頻,喜歡可以關注支持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5tjEmvPItGyLhmjdwP7Ww/featured

喜歡就點個贊吧(?????)

?


謝邀,我只能講些海洋地理的。

一、萬物皆受潮汐。

潮汐大家都是了解的,水多了就是高潮,反之就是低潮,這是由月球引力造成,很常識。但是我想說的第一點是,潮汐並不僅僅來源於地球和月球的欲拒還迎,而是地球、月球和太陽3P的結果。字面上說,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天體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和天體質量成正比,並和天體到地球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太陽也是有份的。月球引力是太陽的2倍之多,主要仰仗自己隔壁老王的身份近水樓台。

第二點是不要看潮汐字字帶水就局限於玩水,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固體潮汐,簡稱固體潮或地潮;大氣各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化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簡而言之,在這個日月球的引力場中,各方的體位不同,都會導致地球生理上的反應。只不過這種反應在潮汐之外很難被覺察到,後兩者主要用於天體觀測上,有人開腦洞研究固體潮和地震活動的相關性,我還看過此類論文,結論就是無法判斷相關性,好無聊。

二、海面並不唯一。

既然有潮汐,那麼就有不同的海面,大潮高潮面,小潮低潮面,高程基準面,深度基準面,朝鮮冷麵,義大利面…不同高度的海面就明確了那些算不得島的礁石礁盤該如何分類。

比如說著名的公案曾母暗沙…別跟我急,我是沒什麼爭議,曾母暗沙是我國的神聖領土!以下省略三百遍。但我始終覺得說是領土不太合適,因為畢竟是暗礁…還TM在水下那麼深(根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船1985年—1986年調查最淺處水深為17.5米)…反正是我們的就對了。但是我們有些豬隊友說「自古以來」採用歷史性證據,號稱我們的漁民發現曾母暗沙,這我就不服了,你丫見過沒有?

那是在水下隱隱約約的一塊啊!你路過的時候往哪插旗豎碑?可能經過都發覺不了啊!

順便說一下這名字的由來,曾母暗沙首先由英國探險家發現並以其名字命名James Shoal,民國22年,國民政府內政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南海各島礁名稱時採取了中式翻譯,就成曾母了…MD我小時候以為曾母和媽祖是一個系統的…

三、地球是只大梨。

現在人們都知道,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在不同年代,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和所得數值,這個橢球體曾被命名為Everest、Ariy、Clarke、Hayford…將其當做圓球體是為了方便計算,但要進行長距離的測量和更為準確的計算,地球物理數值的取用需要更加精確。就大地基準面來說的話,其實地球是一個「梨」形球體,北極凸南極凹。

四、海圖直線為弧。

航海用圖是墨卡托海圖,採用等角圓柱投影,就相當於將地球按經度像剝香蕉一樣一道道剝出來鋪平,那麼高緯度其實是變形的,這個特點叫做「緯度漸長」。

在這種圖上,恆向線就是一條直線。而地球實際是球體,那麼在上面畫一根線就是弧線。所以在海圖上作一條大距離的直航線,是不可能到達的,所以遠洋大航線被稱作大圓航線。

五、時區並非整數。

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所以有時區。說起來,時區真是天賜中華呢,從美國發射的導彈要晚一日才能到中國,從中國發射卻可以當天到達,所以我們擁有地緣戰略的巨大優勢呢。

但很多人不知道有許多國家是半時區的,對旅行者來說,本來過15經度就調前調後一個小時已經很煩了,到這些國家。。。你想像一下在西南亞轉一圈的狀況,調錶都要調傻了。。。

六、領海有名無實。

如果說時區可以根據各國的生產生活節奏來自定,都是有道理的,但你實在無法理解有些國家劃領海的企圖。。。

加入《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國家,通常約定領海為12海里,然後毗鄰區12海里,經濟專屬區200海里,方便實施自己的國防和經濟意圖,向他國船舶宣示主權等。比如說進入領海準備靠港,要提前24或48小時請示報告,規範船舶行為,明確船舶動向,不得排污或傾倒垃圾。有些國家採用3海里或6海里,比如約旦和希臘,也是地理和歷史原因造成的。有些國家。。。比如貝南、秘魯、索馬利亞,把領海划到200海里。。。丫有病吧?

1海里=1852米,200海里就是370公里,乾脆全球都是你家的得了唄?劃那麼遠,管又管不了,這個逼裝的實在沒勁。本人曾經駕著小艇在索馬利亞外面幾海里轉悠一個上午,抓我呀抓我呀抓我呀?哦忘了他們沒有海軍,只有海盜。。。

七、海峽命名來源。

在歐亞大陸沿岸,古來航海事業就非常發達的沿海地帶,海峽大多是以就近的地名命名。比如英吉利(多佛爾)海峽,馬六甲,新加坡等等,行船人長年累月的在這裡航渡,誰說的清是何時發現呢。而在曾經文明世界的邊緣,在格陵蘭,在非洲和美洲南角,在北極圈附近,在廣袤太平洋的島嶼中,海峽幾乎都是以人名來命名的。

1519 年麥哲倫起航,過南美時命名了麥哲倫海峽;1585到1587 年,英國航海家戴維斯三次探尋西北航線,首次進入北極圈,留下一條戴維斯海峽;1577 年,一艘英國海盜船「金鹿」號被風暴逼到火地島南部,意外發現了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通路,便用這個海盜頭子的名字稱為德雷克海峽。1769 年英國人庫克從紐西蘭一南一北兩大島中間穿過,發現了庫克海峽;1787 年法國人拉佩魯茲考察亞洲沿岸,在庫頁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留下自己的名字;1724 年丹麥人白令渡過鄂霍次克海到堪察加島,翌年進入北冰洋,17年後再次出徵到阿拉斯加,他逝世的島叫白令島,那片海叫白令海,那條國際日期變更線都要遷就其的海峽叫白令海峽。

也有例外的命名。比如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是拉丁語手鐲的意思,博斯普魯斯是「牛渡」的意思,取材於希臘神話宙斯化牛馱人泅渡的傳說。直布羅陀海峽的命名起源還要追溯到阿拉伯語,一個叫塔里克的將軍在半島南端建起城堡稱為直布爾塔里克,直布爾是山的意思,到英語就變成直布羅陀了。

八、海水有色無色?

紅海是因為束尾藻,黑海是因為指南針,白海是因為冰雪,我說過一千遍,海是有顏色的,要不然,要水色計幹嘛使?

但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透明的,於是很多水色澄明的海上,船在上面好似懸浮。

航海上還有專門測透明度的設備,其實就是個大白盤子。放到多深看不見了,就是這片海的透明度。世界上最透明的海是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66.5米。


一個神奇的國家

這個國家被
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王國,大月氏,大夏,罽賓,貴霜王國,薩珊王朝,嚈噠,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大唐,阿拉伯帝國,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花剌子模,蒙古帝國,伊爾汗國,克爾特王朝,帖木兒王朝,莫卧兒帝國,波斯薩非王朝,大不列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美利堅合眾國
所佔領過,但並不長遠
世界上那個大國它沒見過
還坑了一波蘇聯

阿富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喜歡的話記得點贊哦(* ̄3 ̄)╭?)

————蜜——汁——分——界——線————
感謝評論區對花刺子模(誤)和花剌子模(正)的討論,看了半天才反應過來呢~漲姿勢了~


隨便打開一張世界地圖,最容易分辨的應該是那幾個大洲吧——從小我們就認識它們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它們的端點究竟在哪裡呢?這大概可以算是個「冷知識」。

就像有不少人認為非洲最南端是好望角以及美洲最南端是烏斯懷亞一樣,尋找端點這件事還是小有學問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地方到底在哪,以及我們怎樣才能到達。

讓我們先用地圖做一個提綱,來一個概覽。

Map by 窮游錦囊編輯部(你可能需要放大看)

歐洲

不不不,歐洲大陸的最北端真的不是挪威的北角(NordKapp),你可能去了假的......原因很簡單——北角在一個島上(這裡根本不是大陸)。乘坐大巴前往北角的路上,如果你沒有睡著的話,應該會注意到大巴開過了一段長長的隧道,就是從大陸通往北角所在的馬格爾島(Mager?ya)的。

如果算上海島,北角是不是歐洲最北端呢?不是。幾百公里外的斯瓦爾巴德群島比它北多了。最為悲慘的是,北角甚至不是馬格爾島的最北端,因為旁邊的 Knivskjellodden 海岬比它更北一點點。不過,考慮到在斷崖前遠眺北境望不到頭的大海的景緻(如果天氣好的話),以及在地球雕塑前面合影留念,北角也是值得一去的。

圖:挪威(託管) 斯瓦爾巴德,Photo by 窮游er 蔡景暉

離北角一百多公里的諾爾辰角(Kinnarodden)才是真正的歐洲大陸最北點,但它不是那麼容易到達,遊客也很少(但並不是沒有)。你需要在荒原上完成單程 23 公里的徒步,需要帶好 GPS、地圖和禦寒衣物,你可能在雨霧中迷路,通常還需要露營一晚。但是在徒步盡頭看到像巨鯨一樣卧在大陸盡頭的諾爾辰角,極目眺望海面和大陸卻只有你一個人,會感到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圖:歐洲大陸的最北端 Kinnarodden

徒步的起點在 Mehamn 小鎮,你可以從特羅姆瑟乘坐小飛機到達。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從北角坐巴士到 Mehamn,不過需要換乘四五次,每天也只有兩三趟巴士,需要做好在北歐的荒野中無處投宿的準備。在這裡可以查到巴士的班次:Snelandia | Reiseplanlegger

歐洲大陸的最南端很容易到達,也很值得去。這是西班牙一座叫做塔里法(Tarifa)的小鎮,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命名於安達盧西亞的伊斯蘭時代。這個名字來自一名摩洛哥的柏柏爾將軍。在塔里法小城的南端,一條沙洲連著的半島就是歐洲大陸的最南端。這座軍事要地扼守直布羅陀海峽,曾經歷經無數戰爭,比如 1812 年拿破崙戰爭中的塔里法之圍。海岬上的要塞塔樓保存至今,你可以在登高遠眺地平線上的非洲大陸,以及海灘上無數的風箏--這裡終日大風不止,成為了衝浪愛好者以及玩風箏衝浪的聖地。

除此以外,出海觀鯨也是來塔里法的一大理由。這座小鎮離阿爾赫西拉斯與加迪斯都很近,很容易到達,有時間的話不妨把它加入你的西班牙旅程。而且從塔里法坐船大約 40 分鐘便可抵達非洲大陸——摩洛哥的丹吉爾,對中國護照免簽。

圖:歐洲大陸最南端 Tarifa,Photo by 悟空

歐洲最西端,那可能是最著名的真正的世界盡頭了——葡萄牙的羅卡角(Cabo da Roca)。每年有無數人來看懸崖上的燈塔,感受那一句「陸止於此、海始於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a)。當然,和所有的世界盡頭一樣,這裡的狂風也是出了名的,記得要多穿衣服。

歐洲大陸最西端:Cabo da Roca, Photo by 窮游er Senor-Tu

在 Sintra(辛特拉)火車站旁邊坐 403 路公交車(班次有限,工作日和節假日不同,且有的班次不到羅卡角,請提前在車站看好發車時刻表以免出錯),返回的最後一班車在落日之後,也請提前看好時間。單程 5 歐,上車買票,可以考慮在里斯本買好 BUS+TRAIN,15 歐,包括從里斯本到辛特拉的火車和辛特拉本地及到周邊的所有公交車,比較划算。

至於歐洲大陸的最東端,就取決於你怎樣定義歐洲了,一般來說是烏拉爾山北端分水嶺上面的某個山峰。大家也許聽說過烏拉爾山北部的迪亞特洛夫冬季神秘遇難事件,而這個點還在該事件發生地的北面七八百公里,四季如冬,勸各位還是不要去了。

亞洲

如果你去過新加坡聖淘沙的話,可能會記得沙灘旁邊有一條懸索橋,走過去之後能看到兩座小亭子,上面有一塊牌子上寫著「亞洲大陸最南端」。可是一想不對啊,新加坡是個島,聖淘沙也是個島,這是不是玩賴......

亞洲大陸真正的最南端,其實在丹絨比艾(Tanjung Piai),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國家公園,這片長滿了紅樹林的灘涂面對著馬六甲海峽,你可以在木製的棧橋上看繁忙的貨輪穿過海峽,或者在一座地球形狀的雕塑前面合影。雖然新加坡和印尼近在咫尺,不是很有天涯海角的感覺,但是在丹絨比艾公園裡還可以辨識紅樹林中動植物的生命史,算是值得一去的打卡點吧。

亞洲大陸最南端:Tanjung Piai,Photo by Ronald Tagra CC BY SA3.0

丹絨比艾國家公園開放時間:周二至周五為早上 9 時至下午 5 時;周六、周日及公共假期為早上 9 時至下午 5 時半。 門票: 成人 10 令吉,學生 5 令吉。從新山的 Larkin bus terminal 可以乘車到 Pontian 再轉車到丹絨比艾國家公園。也可以包車去,遊客中當地人比較多。

不過,亞洲還有一個最南端倒是值得一去,就是印度次大陸的最南端,印度泰米爾邦的科摩林角(Kanyakumari)。印度的東西海岸在此匯合,最後通往茫茫的印度洋。這裡自古就是印度洋航線中一個重要的中轉地,鄭和的船隊也曾到達這裡。這裡從前是泰米爾人的王國,抵抗了莫卧兒王朝的擴張,直到今天也還和印度北方有完全不同的風情。在科摩林角的最南端有一座印度教的神廟,這裡就是他們信仰中的天涯海角。每逢節假日都有無數當地人前來朝聖,要注意男性必須赤膊才能入內。乘坐火車可以很方便地從印度南部城市到達科摩林角。

印度次大陸最南端:Kanyakumari,Photo by 窮游er Circean龍二喵

亞洲最東端和最北端,呃,就不是那麼容易去的了,即使對於西伯利亞人來說,那裡仍然是真正的遠在天涯。最東端的傑日尼奧夫角(Мыс Дежнёва)在和莫斯科有 9 小時時差的楚科奇半島頂端,隔著白令海峽與美國阿拉斯加隔海相望。最北端則在的在北冰洋的切柳斯金角(мыс Челюскина),緯度比冰島和挪威高多了,只有一個科考站常年駐紮。

亞洲大陸的最東端:傑日尼奧夫角,Photo by 窮游er shiningshell

這裡是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冰雪覆蓋的苔原,原住民的村落和蘇聯時代的礦山在慢慢廢棄變為遺迹,卻是鯨、北極熊、海雀和各種極地動植物的樂園。在亞洲的東極,還可以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上同時看到今天和昨天。

這兩個地方除了狗拉雪橇沒有任何陸上交通工具能夠到達,簽證和通行證也很麻煩,作為旅行者除了跨海徒步游泳以外,唯一的辦法就是乘坐旅行社的郵輪,大約一個月的旅程可以同時游遍亞洲的東極和北極,從俄羅斯最東端沿著傳說中的北方航路一直到最西端的摩爾曼斯克,費用大約是 2 萬美元,但是絕對,絕對物有所值。體會遠離塵世的天涯海角感覺,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了。

如果想去的話,有一家紐西蘭公司運營的探險路線,價格昂貴,另外也可以單獨游東極,時間和價格都減半。想具體了解的話,我們曾經寫過關於楚科奇半島的一篇文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楚科奇 | 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 - 知乎專欄

亞洲的最西端就沒什麼天涯海角的感覺了,它位於土耳其的 Cape Baba,距離亞歐分界的達達尼爾海峽不遠,面對著愛琴海上遍布的群島和海對面的希臘。只有兩條殘破的小公路通向這個海邊小鎮,幾乎沒有旅行者會來這裡。鎮上還有一個燈塔和港口,如果你是帆船愛好者,倒不妨在這裡逗留一晚。

美洲

美洲大陸的最北端隱藏在加拿大北部那一片似斷似續的島嶼中,一個被稱為 Murchison Promontory 的地方,其實是一條海峽的南側,雖然並沒有茫茫大海,但是這裡距離最近的因紐特人聚居地也有一百多公里,只有少數豪華郵輪會偶爾經過。

格陵蘭北部:Kaffeklubben Island,Photo by Mr Minton

而更具有荒野感的海角,是格陵蘭島的北部一片名為 Kaffeklubben Island 的沙洲,它是北美最北端的海島,也是地球上最北的陸地。這裡沒有什麼咖啡俱樂部,甚至連北極熊都嫌這裡太冷很少出現,遺憾的是普通旅行者也沒有什麼辦法到這裡。

不過你若是對格陵蘭感興趣,我們在知乎也回答過一個問題:冬天可以去格陵蘭島旅行嗎?那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 知乎

格陵蘭島 Photo by 窮游er 劉硯

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去美國的最北端。這是阿拉斯加北面一座稱為巴羅(Barrow)的小城,和阿拉斯加很多城市一樣,沒有公路通往外界,只能乘坐飛機到達。在巴羅的海邊,一道鯨骨拱門外就是茫茫的北冰洋,因紐特人相信鯨是神性的動物,他們的船員就從這個拱門下海。

Barrow 的鯨拱門,Photo by Dewhurst Donna

美洲的最西端也同樣只能乘飛機到達,位於阿拉斯加的威爾士鎮(Wales)附近。白令海峽的對面就是俄羅斯的傑日尼奧夫角,歐亞大陸的最東端。在上一個大冰期海平面下降的時候,白令海峽變成了一條陸地,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從這裡徒步來到新大陸。所以,下次不妨找一個朋友,在海峽對面隔著日期變更線相望(某種行為藝術)。

北美洲的最東端不難到達,相對來說。在加拿大泛拉布拉多公路(Trans Labrador Highway)的旅途中間,你可以在一座名為 Lodge Bay 的小鎮上停留兩天,在遍布礁石和草甸的荒野上徒步十來公里就可以到達北美大陸的最東端,一座叫做 Cape St. Charles 的小漁村。路上除了注意防風保暖,還要小心被「空襲」,那裡的海鳥可是多得很…… 我們來看看 1908 年那裡的樣子:

南美洲的最東端和最西端都是大城市附近的海灘,沒有什麼世界邊緣的感覺,那我們直接來看最南端吧。世界最南端烏斯懷亞小城的遊記你可能讀過不少了,但是很遺憾,這裡也不是美洲大陸的最南端,因為烏斯懷亞其實是位於大火地島上,被曲折的麥哲倫海峽從美洲大陸上分開。

美洲大陸真正的最南端在智利的弗羅厄德角(Cabo Froward),麥哲倫海峽北面的一個海角,有一條著名的徒步路線通向那裡,大概需要 3-4 天時間,在陰雨的天氣下穿過草甸、樹林和溪流,最終到達弗羅厄德角的巨大十字架:這是為了紀念 1987 年教宗訪問智利而建造的。徒步的出發點是 Rio San Pedro,你可以從 Punta Arenas 乘車到達。

美洲大陸最南端:Cabo Froward,Photo from radiomagallanes

如果你覺得這個最南端太重口味了,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美國的最南端西礁島(Key West)絕對值得一去,著名的 A1A 公路把群島連接起來,猶如汽車行駛在海上,直到加勒比海的世界盡頭,海的對面就是古巴。不過確切地說,這裡是「美國大陸有陸路聯通的最南端」,聽起來好像也是個假的天涯海角,因為夏威夷明顯更南。

美國 A1A 公路

非洲

非洲的最南端是好望角嗎?好吧你已經知道我們的套路了,當然不是。最南端是離好望角兩百多公里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比起好望角來說,這裡的旅行者要少得多,但是絕對值得從開普敦開車到這裡來體驗狂風巨浪,或者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碑留影,或者登上燈塔俯瞰陸地與海洋的盡頭。

窮游錦囊@非洲大陸最南端:Cape Agulhas,Photo by 窮游er ZHU JOY

非洲大陸的最西端也值得一去,就在塞內加爾的達喀爾最西邊,稱為 Pointe des Almadies 的海灘盡頭。和很多天涯海角一樣,這裡風浪巨大,不適合游泳,卻是適合衝浪的地方。

非洲大陸最西端:Pointe des Almadies,Photo by Thom Haslam CC BY SA2.0

非洲大陸的最北端是突尼西亞 Bizerte 附近的一片懸崖海岸,只有四驅車才能到達,不過去那裡的難度怎麼都比不上非洲大陸的最東端,沒錯,它就是位於索馬利亞的 Cape Guardafui,曾經是海上交通要道,現在還保留著一座百年歷史的燈塔,但是普通旅行者暫時就不要想了。

眾所周知,索馬利亞只是一個存在於地圖上的國家,在那裡沒有忙於打仗的政權並不多。現在 Cape Guardafui 屬於邦特蘭政權的勢力範圍,據說他們有計劃要在那裡建國際機場開發旅遊,但是......到時候再看你敢不敢去吧。

澳洲大陸

差點忘記澳洲大陸(畢竟也是大陸,當然澳洲是個俗稱,這裡並非指大洋洲,所以不包含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澳洲大陸最東點非常休閑、非常美,非常容易到達,就在黃金海岸南面一點的小鎮 Byron Bay,小鎮旁邊那座叫做 Cape Byron 的海角就是這片大陸最東點。這裡有沙灘、燈塔,酒店與咖啡店,旁邊就是 Arakwal 國家公園,在這裡住幾天也是不錯的。

澳洲大陸最東端: Cape Byron

澳洲大陸最南點稍微難一點,它就在墨爾本旁邊的 Wilsons Promontory 海洋國家公園最南端,公園裡的雨林緊靠海灘,除了幾十種澳洲大陸的特有動物,你還可以沿著清澈的溪流徒步,或者在近海潛水。如果要到最南端的 South Point 需要一兩天的徒步,就要做好紮營的準備了。

澳洲大陸最西端的氣質就更加荒野了。從珀斯出發,要沿著荒涼的西海岸公路開 600 多公里,然後還要開著四驅車在紅土飛揚的簡易公路上開接近 200 公里,才會到達這片無人的懸崖海岸,Steep Point,看一個印度洋的日落。這裡的陸地是不毛的荒野,但是海洋卻是魚類的天堂,有一些硬派的釣魚愛好者會把自己掛在懸崖上垂釣,不過大部分釣上來的魚都餵了鯊魚。

澳洲大陸最西端:Steep Point,Photo by Ethanwhite07 CC BY SA3.0

當然說荒野肯定比不上最北端,約克角(Cape York)半島大概能算是荒野澳洲中最荒的荒野,從凱恩斯到這裡有上千公里的路要走,其中大部分是土路不說,還需要穿越雨林、沙丘,甚至用木筏渡河,只有最硬派的越野愛好者才能最終到達最北端的約克角,然後望向北方更加荒野的新幾內亞島。

南極洲

哦,對了還有一個,就是南極洲大陸的最北點(最南點當然是南極點),是南極半島上的Prime Head。不過這個地方並不在南極郵輪的常規線路之內,大概是因為也許只有企鵝才會把它當成是天涯海角吧,對於人來說可能算不上是什麼景點……

窮游錦囊@南極大陸最南點——南極點(感覺像廢話)

到這裡為止我們已經講完了這些地理上的端點。當然,如果你不是個地圖控,其實沒必要刻意去追尋這些地理意義上的地方——可能哪天你路過了都未必意識到呢。

去探索自己心中想去的地方才最重要啦!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巴塔哥尼亞,因為地理位置封閉而被稱為「世界的盡頭」,然而這一片荒涼的土地,卻曾賦予一家國際公司最初的靈感,也讓登山者不斷實現夢想與追求。

我們先從一個攀登故事說起:

巴塔哥尼亞,世界盡頭的攀登殿堂

「世界盡頭」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攝影:Jimmy McIntyre

為什麼是巴塔哥尼亞

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在山友們心中十分知名,而它的故事與一處登山者的聖地有著不解之緣。

南美大陸上,峰巒疊嶂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來源:patagonia.com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故事要從1968年說起,那時,住在加利福尼亞的美國年輕人伊馮·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突然收到了朋友的邀請,一起去攀登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菲茨羅伊峰。從加利福尼亞到那裡足足有8000多公里的路程,他們決定一路開車前往。於是,他們買了一輛二手麵包車,開著車絕塵而去。

一輛甲殼蟲,四個人說走就走,前往巴塔哥尼亞。圖片來源:Patagonia Historical Archives

一路上,他們隨心而行,去衝浪,去登山,去攀岩……經過了6個月的旅途,遊覽了四五個國家,他們終於到達了巴塔哥尼亞。

左側為托雷峰,右側為菲茨羅伊峰,均位於巴塔哥尼亞高原。攝影:Barbara Rowell

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從平原一眼望去,菲茨羅伊峰的輪廓線清晰可見。山就在眼前。

在公路上遠觀菲茨羅伊峰,當年喬伊納德眼中就是這幅景象。攝影:David Peiro

菲茨羅伊峰。攝影:Mario Cuiti?o

喬伊納德等人攀登菲茨羅伊峰時,遭遇了巴塔哥尼亞可怖的狂風,經歷了艱難險阻。

1968年,與喬伊納德同行的道格拉斯·湯普金斯(Doug Tompkins)菲茨羅伊峰攀登中的經典照片,道格拉斯也是後來北面(The North Face)的創始人。攝影:Chris Jones

多年後,喬伊納德創立了著名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在設計品牌標誌時,他腦海中一下子就浮現出菲茨羅伊峰壯觀的天際線。於是,巴塔哥尼亞公司這個簡潔有力的logo就誕生了。

巴塔哥尼亞logo,圖案以菲茨羅伊峰的天際線為藍本。來源:Wikipedia

天際線上的菲茨羅伊峰。攝影:nardelli claudio

可以說,巴塔哥尼亞之旅改變了喬伊納德的一生。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它的魅力又在哪裡呢?

世界盡頭

巴塔哥尼亞地理位置非常封閉,自然環境東西差異顯著,由於人類活動較少,這裡的景象仍與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眼中所見相差無幾。

千百年來未變的高原景觀。攝影:Pete S.

「巨人之地」——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中橫渡了大西洋,抵達美洲南端,成為了第一位踏上這片土地的歐洲人。

麥哲倫船隊於1520年到達巴塔哥尼亞高原。來源:WN.com

一下船,水手們就發現了一群衣不蔽體的巨人在海邊又唱又跳。據當時船上的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Antonio Pigafetta)記載,那些巨人有10英尺(3米)高。

水手給巨人麵包。來源:wired.com

他們派出一個水手去接近那些巨人,和他們一起載歌載舞表達「友誼」,然後把一個巨人哄騙到麥哲倫的營地。

我們最高的船員都只能達到他的腰際,而且他的聲音大如洪鐘。在我們面前,他又驚又怕,手指著天,以為我們是降臨的天神。引用來源:Antonio Pigafetta《 Magellan』s Voyage: A Narrative Account of the First Circumnavigation》

這就是歐洲人與巴塔哥尼亞原住民的第一次相遇。

因為這些巨人,這片土地被命名為「巴塔哥尼亞(Patagonia)」。這個名字來源於1512年風靡西班牙的小說《Primaleón》中巨人的名字「Patagón」,詞綴「-ia」有「土地」之意。

巴塔哥尼亞就是「巨人之地」的意思。

1562年的一幅地圖,圖中描繪了巴塔哥尼亞的巨人。來源:wired.com

麥哲倫一行甚至抓住了一隻巨人準備帶回歐洲,但巨人在船上死去了,巴塔哥尼亞的巨人族就成了一個謎團。

五百年過去了,同當年一樣,巴塔哥尼亞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也正因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小,今天,巴塔哥尼亞的大多數地方保持了當年的風貌,一如五百年前麥哲倫之所見。

冰與火風光——巴塔哥尼亞是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地區,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在阿根廷和智利境內。它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南面與南極大陸隔海相望,宛如世界盡頭。

巴塔哥尼亞位於南美洲南端。來源:quasarex.com

巴塔哥尼亞西鄰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濕潤的西風從太平洋吹來,遇到高大的山地,被強烈抬升,形成豐富的降雪。

水蒸氣遇冷凝結,安第斯山脈降雪豐富。攝影:Don César

降雪堆積,形成了綿延1700平方公里的南巴塔哥尼亞冰原,這是除了兩極地區之外的世界最大的冰原。這片冰原上分布著48條冰川,以莫雷諾冰川最為知名。它前沿的冰舌伸入阿根廷湖,高出湖面達74米,在重力作用下不斷地崩塌,巨大的冰塊從冰川上崩解落入水中,蔚為壯觀。

莫雷諾冰川。攝影:Luca Galuzzi

而在安第斯山脈東側的平原,景象則大不相同。這裡是西風的背風一側,乾燥的西風翻過安第斯山,沿著山坡一路直下。這裡降水非常稀少,大片土地被荒漠佔據。

乾旱貧瘠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攝影:Waldemar Halka

在巴塔哥尼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僅僅體現在冰川和荒漠的鮮明對比,這裡的山峰更是獨樹一幟。冰川和風力常年侵蝕造了獨具一格的山峰。

山在那裡——連綿高聳的安第斯山脈,為巴塔哥尼亞帶來了姿態各異的山峰景觀。安第斯山脈由花崗岩構成,由於板塊的碰撞擠壓,南美洲板塊被抬升,形成了今天平均海拔3660米的山脈群。

峰群景觀。攝影:Carlos Díaz

另外,在冰川、水汽、風力侵蝕下,巴塔哥尼亞山峰的山體變得尤為陡峭,崖壁常常接近垂直,以花崗岩巨塔的面目示人。

冰川侵蝕下的山峰。攝影:Francisco José Sánchez M

冰雪與荒原。圖片來源:Thienthongthai Worachat

水氣豐沛的峰群。攝影:Agnieszka Bachfischer

光滑而陡峭的山崖、高海拔的低溫和山頂的狂風,使得攀登這些山峰極具挑戰性。因此,這裡成為技術攀登的天堂。

天際穿越

在巴塔哥尼亞,有一座著名的山峰,菲茨羅伊峰(Fitz Roy)。它的主峰矗立天際,一排山峰緊湊地排列著,打破了一望無際的原野,像世界盡頭的巨大的石牆。

托雷峰和菲茨羅伊峰同框,圖中左側是托雷峰,中間是菲茨羅伊峰。來源:grayline.com

菲茨羅伊峰——如果你沿著公路驅車前往阿根廷查爾騰鎮,即使是從數百里之外,你也能一眼看到,在平原的盡頭,矗立著菲茨羅伊峰,它的輪廓線在天空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平原盡頭的菲茨羅伊峰。來源:wall.alphacoders.com

靜謐的菲茨羅伊峰群。攝影:Patricio Jiménez Barros

那條輪廓線清晰可見,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情不自禁地想像自己沿著那條山脊一路上下攀登。(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天際線——天際之上的攀登是頂尖高手的夢想,橫穿整條菲茨羅伊峰的天際線,需要連續攀登7座山峰,這條路線被稱為天際(Skyline) 路線。

Skyline 路線圖。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對橫穿天際的暢想由來已久,但始終沒有人能真正完成。

穿越之旅——2014年2月12日至16日,美國人湯米·考德威爾(Tommy Caldwell)和亞歷克斯·漢諾爾德(Alex Honnold)創造了 Skyline 路線的史上首次穿越。

這一次攀登有些特殊,因為湯米和亞歷克斯並不是專業的登山家,而是攀岩運動員。攀岩和登山有些不同,湯米說:

我本來只專註於攀岩技術,從來沒有應付高山環境的經驗。去攀登菲茨羅伊峰,只是因為我渴望攀登那7座巨石。(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穿越 Skyline 的路線總長6400米,其中一半是垂直攀登。

這幾千米長的直上直下的攀登,需要身手敏捷才能做到,這就需要攀登者有很大的勇氣。亞歷克斯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人,所以他能夠在懸崖上靈活自如。(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湯米和亞歷克斯向山峰進發。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兩人在菲茨羅伊峰腳下等待了幾日,抓住天氣好轉的時機開始攀登。出發時,他們才發現另外兩位登山者羅蘭多(Rolando)和科林(Colin)也要穿越 Skyline。

羅蘭多和科林都是身經百戰的專業登山者,而且是巴塔哥尼亞登山的專家。湯米和亞歷克斯在他們面前意識到了競爭:

羅蘭多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有機會完成穿越 Skyline 的創舉。(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於是,兩隊登山者展開了登山比賽,他們都想第一個穿越 Skyline 的7座山峰。這是兩種技術,攀岩技術和高山技術的對決。

雪坡橫切中的湯米。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然而,在高山經驗上已經處於劣勢的湯米和亞歷克斯,又犯了一個大錯。亞歷克斯的冰爪和他的鞋並不配套,那種冰爪需要高山靴卡扣,但他穿的是輕便的登山鞋。亞歷克斯後悔不已:

這樣以來,攀登的難度就大大增加,而且可能會很危險,因為冰爪隨時可能脫落下來。(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作為攀岩運動員,他們所擅長的技術在陡峭的石壁派上了用場。但開始攀登之後,他們又遇上了新的困難。岩石的縫隙中有很多冰柱,他們需要一邊攀岩,一邊清理冰雪,才能繼續向上。

湯米和亞歷克斯需要不斷地清理路線。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湯米攀登到中途,發現羅蘭多和科林正在前面等著他們。由於羅蘭多身體突然不適,他們決定下撤。當羅蘭多得知亞歷克斯的冰爪無法正常使用卻仍要堅持攀登,就拆下自己的冰爪送給了他。亞歷克斯說:

羅蘭多放棄了自己穿越菲茨羅伊的夢想,卻給了我完成穿越最急需的工具,他的心胸讓我十分敬佩。(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這感人的一幕,讓寒冷的菲茨羅伊峰有了情誼的溫度。

在之後的幾天里,湯米和亞歷克斯繼續在群峰中上下攀登。

攀登途中。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在出發的4天後,他們終於穿越了 Skyline 全程,創造了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穿越。人們這樣評價兩人在菲茨羅伊的演繹:

「他們改變了巴塔哥尼亞的遊戲規則。」

登上頂峰。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花崗岩巨塔

離菲茨羅伊峰不遠,有另一座充滿傳奇的山峰。它因為獨特的外形而辨識度極高,花崗岩的巨塔誘惑著登山者的目光。這便是托雷峰(Cerro Torre)。

托雷峰群。攝影:Patricio Jiménez Barros

托雷峰以其醒目的外形和極高的難度聞名。攝影:Davide Brighenti

它是典型的花崗岩巨塔式山峰,尖銳的主峰像一柄長劍直刺雲天。在山峰的最頂端,有一個高達50米的冰蘑菇,這給登頂帶來了額外的難度。而西風帶疾風勁吹,給托雷峰帶來了大量的降雪和風暴,使得攀登的環境十分不利。

托雷峰頂端的冰蘑菇是攀登最後的難點。來源:news.dahe.cn

托雷峰的難度讓攀登變成了一場極具挑戰性的冒險,登頂托雷峰更是無數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成就。數十年來,登山者對托雷峰的追求從未停止。

無休的爭議——1959年,馬埃斯特里(C. Maestri)和艾格爾(T. Egger)攀登了托雷峰。他們向上攀登花了四天,但在下撤的途中遭遇了雪崩,艾格爾遇難了。之後,馬埃斯特里宣稱他們創造了托雷峰的史上首次登頂。但是,由於照相機在雪崩中丟失了,他無法拿出任何登頂的證據。

於是,馬埃斯特里和艾格爾登頂的真實性就成了一個謎。後來的登山者在他們兩人登山路線沿途也並沒有發現固定繩索等遺迹和遺留的登山器材,這就讓1959年的「登頂」愈加飽受爭議。

雲霧籠罩著托雷峰,給這座山峰和它的「首登之謎」罩上神秘的面紗。來源:summitpost.org

1970年,馬埃斯特里又回到了托雷峰。這一次,他帶了一台150公斤級石油驅動的壓縮空氣鑽,一邊沿途向山體中打入螺栓,一邊藉助螺栓攀登。近400個膨脹螺栓遍布長達350米的岩石路段,馬埃斯特里憑藉這個「螺栓梯」攀登到了托雷峰岩石部分的盡頭。之後他拒絕攀登山頂50米高的冰蘑菇,他堅持認為那不是托雷峰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會從山上脫落下來。

1970年馬埃斯特里的登山隊和他的鑽機。來源:tecpetrol.com

馬埃斯特里的螺栓激怒了一些登山者,他們認為馬埃斯特里「殺死了托雷峰」。斯洛維尼亞登山家卡羅批評馬埃斯特里:

這次登頂是從未來偷取的。如果沒有這些螺栓,托雷峰未來的攀登史會更加精彩。我堅信,登山運動的精髓不在於你攀登了那座山,而在於你如何登上它。(引用來源:卡羅口述)

一副諷刺馬埃斯特里安裝螺栓的漫畫。來源:alpinist.com

對托雷峰的追求伴隨著無休止的爭議,當然,也有對「真正的登山」的思考。除了焦點人物的故事,每一名前往巴塔哥尼亞的登山者,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在托雷峰留下印記。

不斷的追求——阿根廷登山者拉米羅·卡爾沃(Ramiro Calvo)對托雷峰的魅力深深著迷,他不僅兩次攀登托雷峰,還把他的攀登過程拍成了電影《Ritmo Latino》。

《Ritmo Latino》海報。

我覺得每一個來到巴塔哥尼亞看到托雷峰的人,都會想要去攀登它。他那巨塔的外形特別引人注目,如果你是登山者,而且有機會攀登它,你應該試一試。(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近距離拍攝的托雷峰頂。來源:Ritmo Latino

1997年,卡爾沃所在的登山隊首戰托雷峰。

當年我們想要攀登西坡,我們幾乎大功告成,但是最後的冰蘑菇我們沒能登上去。那段路正是攀登成功與否的關鍵,需要碰上合適的條件才能攀登,那裡難倒了許多登山隊。(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1997年登山隊止步之處,他們沒能登上山頂的冰蘑菇。來源:Ritmo Latino

這一次失敗並沒有打擊他們的信念,卡爾沃說:

我第一次看到托雷峰是在16歲那年,後來,我去那裡撿登山隊丟棄的器材,因為我沒有自己的裝備,只能靠撿。當時的阿根廷經濟社會一直不太穩定,登山對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我心目中,除了吃飯和上學,登山是最重要的事情。(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2005年,卡爾沃又回到了托雷峰。

二上托雷峰。來源:Ritmo Latino

一路上,他們一邊攀登一遍拍攝。卡爾沃說:

我們此行首要目的是攀登,其次是拍攝攀登的過程。我不喜歡人們把攀登世界高峰說成是著名登山家的專利,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登山中找到自己的樂趣。這部影片不僅會展現風暴之類的困難,也會記錄其他的瞬間:如何挖雪洞、如何在山野中美餐一頓……這些都關乎攀登的身心狀態。(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在攀登冰雪路段時,登山隊員在一條垂直的冰洞里向上攀登。來源:Ritmo Latino

他們終於回到了冰蘑菇之下,7年前止步的地方。他們在冰面上開闢出攀登的路徑,終於站上了托雷峰頂。

攀登冰蘑菇。動圖來源:《Ritmo Latino》

我們特別感動,也特別興奮,因為我們終於登上了最後的冰蘑菇。(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帕伊內峰群

巴塔哥尼亞高原佔據南美洲一隅,大部分屬於阿根廷,另一部分則屬於智利。在智利的巴塔哥尼亞地區,也有著一處地標性的山峰群——帕伊內峰群(Torres del Paine)。

帕伊內峰群俯視著太平洋的港灣,被譽為「這片高原上最宏偉的峰群」。

猶如仙境的帕伊內峰群。攝影:Dan Ballard

帕伊內日落。攝影:Arun Sundar

造山運動和冰川侵蝕塑造者這些山峰的形態,帕伊內峰群中的許多山峰自身有著顏色的變化,上部的深色和下部的淺色對比分明。淺色的下層是花崗岩,而深色的上層是強烈侵蝕殘存的沉積岩。

山峰上下部分的顏色差異,是造山運動和冰川侵蝕作用的結果。攝影:Bill Hertha

三座巨塔——群峰中最著名的是彼此相連的三座山峰,它們按照方位被稱為南峰(2500米)、中央峰(2460米)和北峰(2260米)。

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徒步者接近三座花崗石塔,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蹟」。自1957年起,來自阿根廷,智利,紐西蘭和美國的登山隊也相繼在三塔之上開闢過登山線路。

遠觀帕伊內三峰。攝影:Roger A.Smith Br?uning

帕伊內三峰。攝影:John Paul Kelly

當三座山峰並列,對登山者而言,連續的穿越需要勇氣與實力,也代表著至高的榮譽。 2002年,美國人史蒂文·謝德(Steven Scheider)在51小時內連穿了3座山峰,成為頭條新聞。西班牙人佩德羅( Pedro Cifuentes)在2014年完成了同樣的壯舉。

三塔連穿——2015年,一支年輕的隊伍來到帕伊內塔群。隊伍由24歲的智利登山者克里斯托瓦爾、27歲的胡安、23歲的阿根廷登山者庫西雷特組成。他們希望成為歷史上的第三支完成三塔連穿的隊伍。

通過三天的攀登,這支年輕的隊伍平靜地完成了三峰連穿。為了輕量,他們三人擠入一個睡袋中取暖;途中也有沖墜受了小傷,但他們並沒有把攀登當做艱苦的修行,而是盡情享受。早上醒來,他們還會來一段風笛。

吹響風笛迎接清晨。圖片來源:patagonia.travel.com

針對三峰連穿的成就,面對媒體的報道,他們依舊很平靜:

大多數人一生只想爬一次這樣的山峰。我們則會一遍又一遍地爬。我們會一遍遍爬菲茨羅伊峰、托雷峰,和帕伊內三塔。僅僅因為我們喜歡登山,我們知道抵達頂峰時的奇妙感受。

攀登本身比目標更重要,這是一種感知生命的奇妙方式。

世界盡頭,攀登殿堂

有山,就會有登山者。當峰群矗立天邊,人類中關於攀登的天性自然流露,即使是世界盡頭,也可以成為攀登的殿堂。

菲茨羅伊峰攀登途中。攝影:Mikey Schaefer

托雷峰的巨石、菲茨羅伊群峰、帕伊內三塔。這片風雪侵蝕的高原用最驚異的地貌吸引著攀登者的目光。是當之無愧的夢想之所。

托雷峰攀登途中。攝影:via Tumlbr

這便是巴塔哥尼亞,也許荒涼,但閃耀著攀登殿堂的光芒。

文:姜楷文 編輯:宇昕

(全文完)

原創文章,文字圖片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的轉載,保留一切權利


世界最長的地名是泰國的
「krung thep maha nakorn amorn ratana kosinmahintar ayutthay amaha dilok phopnoppa ratrajathani burirom udom rajaniwesmahasat harn amorn phimarn avatarn sathit sakkattiya visanukamprasit.」
這個泰文名稱由163個字母組成。
評論區告訴我這個名字就是曼谷,如果有錯馬上就改。
但是這個記錄暫時沒有被計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現在被世界承認的第一長是紐西蘭的一個地名,(實際上是第二長),在吉尼斯大全中這個地名是最長的。
「Taumatawhakatangihangakoauaotamateaturipukakapikimaungahoronukupokaiwhenuakitanatahu.」
一共由85個字母組成,是個毛利短語
大意是
「大膝蓋的男人塔瑪提亞,他滑山、爬山、吞山,以吞食土地而聞名海洋和大地旅行者,他在這裡對心愛的人吹響笛子。」

純手打特別累,各位看官點個贊。


經常瀏覽世界地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美的海岸線自帶一條圍堤。

在這個比例尺下,中國和北美的海岸線並沒有任何不一樣的地方。

然後我們放大中國海岸線的比例尺,可以發現基本是凸凹不平的。這也很正常。

然而,我們現在轉到美國東部的海岸,注意,發現了什麼特別的?不少地方有一條圍堤,有木有?

為了讓大家看清楚一點,我繼續把地圖放大一些:

佛羅里達東海岸。

South Carolina 東海岸。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些圍堤之類的東西是老美為了旅遊度假建的。但我發現美國西海岸並沒有這樣的圍堤。下圖是美國西海岸。

想想也是,這些圍堤結構動不動幾百公里,而且寬度也在幾十上百米,怎麼可能是人工建的呢。

於是我調查了一下。這個東東叫barrier islands (Barrier island - Wikipedia)

有專門的形成原理:

大致原理就是,一片較深的海岸由堅硬的石頭構成,海浪打過來,衝上陸地一段距離,然後又散開流回到大海。最終,最外面那一層不是被海水侵蝕最厲害的,被保留了一來。日久天長,形成了一道長長的海邊屏幕(Barrier)。

中國東邊的海岸可能由於有很大的大陸架,水較淺,土質也不是岩石,所以沒有形成類似的圍堤。


貝加爾湖,俄語Байкал,音譯baikal。百度百科解釋貝加爾是富饒的湖泊的意思。而俄語中Байкал沒有對應的意思。俄語拼讀里清輔音要濁化,所以kal其實讀做gal。漢語拼讀為"巴依嘠勒"。
蒙語的富裕是bayin ,河流,流域是gol。
所以貝加爾一詞是由蒙語音譯成俄語在音譯成漢語而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大的自治州就叫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也是富饒的流域的意思。
貝加爾和巴音郭楞是同一個詞的不同音譯,漢語真偉大。
------—------------------------------—-----------
評論區里有人提到,那麼再多說一下,baigal在蒙語確實是大自然的意思。但我們只能用漢語名字去推原本意思,而有些詞發音相似的詞翻成漢語讀法太過相似,或者同一個詞翻成漢語有不同的翻法,比如有人說巴音,有的說白音,貝加爾湖原本究竟是不是蒙語的大自然我們也無從得知。只是看到百度百科上說貝加爾是富裕的流域的意思,想到富裕的流域用蒙語來說讀音跟它極其相似,才如此推測。


俄羅斯擁有世界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劃: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面積:30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1個印度(實控316萬)

人口:僅100萬,印度則有13億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印度擁有世界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劃:北方邦

人口:2億,相當於一個巴西,或者4個廣西

面積: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1個廣西

印度北方邦

廣西GDP與印度北方邦或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GDP最高的兩個邦)相當

GDP總量最多的一級行政區則是聯合王國的 英Gay蘭(2014年數據)

世界一級行政區GDP一些排名如下:

上圖榜單只更新到2014年,與現在有出入,見異勿怪。

英文維基鏈如下,數據較新,以供參考:

List of country subdivisions by GDP over 100 billion US dollars

註:

1、榜單只列舉到147位,故甘肅是最後一個入榜的中國行政區。

2、沒上榜的分別是:海南、寧夏、青海、西藏、(人口太少,均不足千萬),澳門(人口不足百萬)

3、台灣GDP超過5000億美金,若作為省入榜,應該排第22位。

4、數據更新到2014年,遼寧GDP虛報醜聞在之後爆發,所以榜單沒有顯示變化,抽水瘦身之後,遼寧的GDP排名應在安徽之後。

5、英國近來發展較慢,加上脫歐、英鎊貶值等因素影響,以美元計算的GDP不升反降,英格蘭已經落後加州,英文維基鏈接數據較新,顯示 加州 已經重登第一。

再發鏈接 以供參考:

List of country subdivisions by GDP over 100 billion US dollars

再說個萌的:

海拔最低的火山,

日和山,海拔3米,位於日本仙台。

曾經海拔6米、位居全國第二矮的日和山,被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沖刷,一度被推斷為已經消失不見。但是日本國土地理院再次對受災地沿岸地形進行測量時確認,日和山的實際海拔為3米。至此,日和山成功超越了一直位居全國第一矮的大阪市港區天保山(4.5米)。

日和「山」

土坡成山,日本人還是挺有情懷的

順便提下 被「日和山」逆襲的 「天保山」,也挺萌

海拔4.53米,位於大阪市港區

天保山...達到了驚人的4.53米!雖然是「人造山」,不過它還是被登記在了日本國土地理院發行的地圖上。並且,當地的有志之士還自助結成了「山嶽會」,他們的目的就是拯救登山遇難者,只要付錢,他們還會發放「登山證明書」。

天保「山」 沒錯,是個人造山。。


智利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

南北長4352公里,如果把它放在中國地圖中,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平均只有180公里,不過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為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天涯之國」的獨特地理特徵。首先,智利西鄰南太平洋(無國家),南部與南極洲相隔德雷克海峽(無國家),北部和東部又有安第斯山脈阻擋。地理位置上與其他國家和大洲之間交往不便。其次,安第斯山脈平均海拔3660米,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並不適宜人居住,也造成智利與接壤的阿根廷、秘魯和玻利維亞有點與世隔絕。第三,智利地形狹長,北部的地形與氣候不適宜居住,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南部,這也是與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集較少的一個原因。

智利縱跨南緯18度與57度(對比下,海南三亞到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的緯度區間為北緯18度至北緯53度,尚不及智利「長」),而且各地區地理條件不一,使得智利的氣候複雜多樣,包括多種形態,難以用一句話總結智利全國的氣候狀況。

在智利國境內至少包括了五種主要的氣候亞類型:1、北部的熱帶沙漠氣候;2、東部和東南部的高山苔原和冰川氣候;3、復活節島上的濕潤亞熱帶性氣候;4、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氣候;5、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氣候。

舉兩個例子展示這種廣度,世界上下雨天數最多的地方之一,包括智利Desolacion德索拉西翁島Felix菲利克斯灣,平均一年325天下雨。而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是同樣在智利,其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僅15毫米,其中Arica阿里卡和Iquique伊基克僅1-3毫米(吐魯番年平均降水量20毫米,其西部的托克遜是我國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年平均5.9毫米)。有跡象表明到1971年為止的400年漫長歲月里,阿塔卡馬沙漠可能沒有一場明顯降雨(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Atacama may not have had any significant rainfall from 1570 to 1971)。

阿塔卡馬沙漠美景(圖片搜自網路):

P.S.:我國是智利櫻桃最大的消費市場,囊括了智利櫻桃出口量的80%左右。

評論中有朋友提到了智利的地圖,這個問題可以參考peisen的回答:智利這個國家是如何印刷全國地圖的? - 知乎


關於 @地理狗 的這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66770/answer/196685392 必須要吐槽一下。

1. 巴西:世界級瑪麗蘇
聽說上帝就是巴西人,巴西的自然稟賦好到就剩八個字:沒災沒難,要啥有啥。
整個巴西由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東南沿海狹長平原與山地組成。

這部分就不多說了,稍微懂地理,看了點曉松奇談的人都知道,巴西海岸線附近沒有大平原,而巴西高原和沿海狹地之間海拔高度差巨大,公路交通非常困難,直接制約經濟發展。絕對不是要啥有啥,更不是世界級瑪麗蘇。世界瑪麗蘇那是美國和加拿大。

關鍵是這部分:

2.澳大利亞:蠢萌蠢萌的神奇大陸 故事要從億萬年前講起,那時候咱地球大陸都是相連的,動植物們可以自由的傳播。

大約在6000萬年前,大BOSS恐龍滅絕之後,地球歡欣鼓舞地迎來了哺乳動物時代。 當時的哺乳動物有兩種:一類是幼崽在媽咪的育兒袋裡長大的有袋類動物。 一類是幼崽由胎盤提供營養發育的有胎盤類動物,你就是其中之一。

很顯然,這位答主是不懂的。 億萬年前,地球並不是一整塊大陸。在11.5億年到7億年之間,大陸確實拼在一起,叫羅迪尼亞超大陸(Rodinia)。但是這之後大陸裂解,直到3.35億年至1.75億年之間才重新拼合到一起,叫盤古大陸(Pangea)。至於6600萬年恐龍滅絕,哺乳動物興盛,跟大陸裂解沒有任何直接相關。時間也相差甚遠。

繼續看他回答的下面部分

就在兩種哺乳動物統一全球的時候,大陸卻悄悄分裂了。 大約4000萬年前,澳大利亞大陸徹底分離,向北方越漂越遠,成為史上最執著的北漂,一下子漂了幾千萬年。

此處完全把時間線搞混,盤古大陸裂解時間為1.75億年前,而哺乳動物統一全球則至少要到6600萬年之後。澳洲與南極洲分離的時間為5300萬-3900萬年,這之後,澳大利亞也沒有向北走多遠,甚至還沒有碰到赤道,跟非洲的移動距離基本差不多 (完全算不上是北漂)。而印度板塊都已經向北狂奔到了北回歸線。

這個時候,在自然環境多樣、生存競爭激烈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上, 動物進化特別快。 腦力發達,性情兇狠的高級哺乳動物,比如老虎,獅子開始出現,幾乎沒什麼競爭力的有袋類動物很快玩完去領盒飯了。 然而,澳大利亞大陸成為一個諾亞方舟,帶著這些蠢萌蠢萌的有袋類動物越漂越遠,海洋成為猛獸永遠跨不過去的障礙,傻甜白們居然奇蹟般活了下來。 澳大利亞就此進入一個進化論的死胡同,至今都沒有猛獸,唯一有點殺傷力的袋狼也在上個世紀滅絕了。

答主還很神奇的引用了上面這張大陸漂移圖,但是卻連其中一個時間點都沒有說對。可能是不認識其中的英文,又懶得翻字典吧。至於後面關於澳大利亞進入進化論死胡同的說法簡直自相矛盾,「至今都沒有猛獸,唯一有點殺傷力的袋狼也在上個世紀滅絕了。」 事實上,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到4.5萬年前人類遷徙到澳洲之後才逐漸滅絕。

我猜這位答主應該是熱愛地理的,但是熱愛並不能成為你馬虎對待地理的借口。這樣的答案和內容在我看來,毫無誠意,知識欠缺,不負責任。希望學地理的人,還有地球科學相關的人,多多指出此類回答的謬誤之處,維護知識本身的乾淨。也希望答主好好努力,認真對待你熱愛的地理,不要寫一些玄幻類的,漏洞百出的回答。


先來一張地理界的污圖,沒看懂的點個贊,答主跟你解釋解釋。。。

(我不會告訴你加拿大百分之七十的人住在上面的小圓圈裡)

【比較奇葩的地理知識】
【加個小目錄:】
1.從加拿大坐船兩小時到法國】
2.某國首都,人們只敢去城北嫖娼】
3.只通火車,不通公路的小鎮】
4.北美洲的一戰遺址】
5.那些起名字一點也不走心的城市】
6.那群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人】

1.只要兩小時,加拿大坐船輕鬆到法國!

蛤?答主你搞笑?你學過初中地理嗎?你開的是飛船嗎?
這尼瑪隔著一個大西洋誒,你坐一個看看!

慢著!
你以為大法國在北美洲沒有領土嗎?去法國就一定要漂洋過海去歐洲嗎?
你仔細看看看下面這個島,然後回答圖裡的問題!

這時,一群搞地理競賽的初中生跳出來告訴你:「這tm不就是加拿大的紐芬蘭島嗎?世界著名三大漁場之一的紐芬蘭漁場就在這裡.............」

當然不是!當你繼續放大這個島的時候,沒錯,你就會發現....

在紐芬蘭島的南部,居然藏著一塊神秘的法國領土!全名叫做聖皮埃爾和密克隆(St Pierre and Miquelon)

這裡的居民可是正宗的法蘭西血統,說的是法語,唱的是馬賽曲,升的是法蘭西三色旗,而加拿大離這裡最近的地方,是紐芬蘭島的福瓊鎮(Forture),福瓊鎮上的碼頭,每天有兩班渡輪往返聖皮埃爾港口,連船票都是要用歐元購買,而不是加拿大元(彷彿到了歐洲),中國公民想從加拿大這邊上船出發,要有法國簽證或者歐盟簽證才行,否則船都不給你上!雖說是法國領土,但尷尬的是,這個地方早期是沒有航班飛到法國本土的,但島上的機場卻有直飛到加拿大東部各大城市的航班,假如你是這塊土地上的法國人,想去一趟自己國家的其他城市,都tm還要到另外一個國家轉機,哈哈哈哈。

給大家上幾張這個法國在北美洲海外領地的美圖

港口和機場

----------------------------------------------------------------

2.某國首都城市,城北居民和城南居民講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

現象: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城市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渥太華河(Ottawa River),搞笑的是,河的南岸,也就是城市南部的人講的是英語,而過了一段短短的橋,到了河的北岸,周圍的人全都講法語了。當市內的公交車一過橋,車上的報站播音也自動從英語變成法語。試想一下南部的人,跑到北面的餐館吃飯,結果菜單也看不懂了,服務員說的也聽不懂了,連公交站牌都tm看不懂(全是法語),真的賊尷尬,然而最尷尬的是,這tm還是自己居住的城市!

原因:
渥太華河不僅僅把渥太華分為城南城北,同時該河也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和魁北克省(Quebec)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北渥太華其實是魁省領地,南渥太華是安省領地,一個首都城市,橫跨了兩個省,而安省和魁省的官方語言是不一樣滴,前者是英語,後者是法語,所以導致了一城雙語的奇怪現象。

但是,這並不是最有趣的,最有趣的是,在城南嫖娼,時時刻刻要提防警察蜀黍,然而一河之隔的城北(過橋走路只需要十分鐘),就變成了男人的天堂,各種流鶯各種店(你懂的),雖然兩省的法律都規定嫖娼違法,但魁省的管理比安省寬鬆的多,魁省的警察幾乎從來不管這些黃色場所,這就導致了一城二景的奇葩現象。

另外,由於兩省的法律不同,你和你的男票或女票在城南同居但不領結婚證,同居滿兩年後,法律會將你們定義為夫妻關係,but如果你倆住在城北,嘿嘿,就算同居了一輩子,你們也只是男女朋友,魁省法院不承認長期同居等於結婚的法理。

-----------------------------------------------------------------


3.不通公路卻通鐵路的小鎮


先說兩句廢話,2013年,墨脫公路的通車儀式一舉行,中國再也沒有不通公路的縣市了(壯哉我大天朝的交通網)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城市,也都是先通公路,再通鐵路。
但是,在加拿大安省,有這麼一個奇葩城鎮,它通火車,卻不通公路!你想要去那裡玩,只能坐火車(早些時間開通了航班,但就是沒有公路!)
這個小鎮叫做慕索尼(Moosonee)
位於哈得孫灣南部(Hudson Bay)

當然,只通火車不通公路是有原因的,穆索尼緯度高(高到經常可以看見極光),地處極寒之地,如果修了公路,一年也是有200天被大雪覆蓋和結冰,駕駛的危險性可想而知,而且鏟雪和融冰的成本極大!所以修了火車,就算冰雪覆蓋了鐵路,有些型號的火車可以通過車頭的特殊裝置來去雪和破冰(簡直是火車中的戰鬥機,哦不對是破冰船,求火車大神們來科普一下這種火車)


火車行進的樣子

火車站

站台

當然,這條鐵路線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中國大陸,任何通火車的城市都是互相相通的,只要肯換乘,你就可以坐火車從海南島的三亞到高原上的拉薩,也可以從香港特區的九龍半島到大漠戈壁里的新疆和田!中國大陸的鐵路是一張完整的鐵路網(除了台灣省,畢竟隔著海峽,火車過不來),

但穆索尼這條鐵路是獨立於加拿大鐵路網以外的,這才是這條鐵路的奇葩之處!也就是說,穆索尼有火車站,多倫多也有火車站,但你不能坐火車從穆索尼到多倫多!
(用我拙劣的筆法給各位畫張示意圖,那根短的黑線就是穆索尼-科克倫(Moosonee-Cochrane)鐵路線,而紅線則是加拿大的鐵路網)

如果穆索尼的居民想坐火車到其他大城市玩,他(她)要先坐火車從穆索尼到科克倫,再從科克倫坐大巴任意一個在鐵路網內的城市,最後才可以坐火車到達其他城市。


關於這條鐵路,還有一個奇葩的特點,大家回想一下,在中國,所有的火車票最終都是中國鐵路12306票務系統出的票,在加拿大也一樣,加拿大大部分客運火車和火車票都是維亞鐵路公司(VIA Rial)管理的,類似於中國的12306,但穆索尼—科克倫這條鐵路線tm居然不是維亞鐵路管理的,這條鐵路的鐵軌和所有的火車本身是屬於另外一個小公司,叫做Ontario North Land,這就很尷尬了,就好比說是你在國內坐火車,其中有一段的車票不歸中國鐵路管,你得到別的公司網站去買票,異常奇怪哈哈哈哈哈。

4.北美洲的一戰遺址

喂喂喂!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在歐洲打的嗎?關北美洲什麼事?
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在加拿大大東部大西洋海濱大城市哈利法克斯(Halifax),簡稱哈法,確實有一個完善的防止搶灘登陸的塔防系統,位於整個城市中心的最高點,為什麼說這個堡壘型的塔防系統是加拿大的一戰遺址呢?原因是這樣的,當年的一戰,大部分戰役確實是在歐洲戰場進行的,但同盟國的軍隊曾經計劃,密令一支艦隊跨過大西洋,深入敵後,突襲當時還是英法殖民地的加拿大聯邦,而他們登陸的第一站,就是哈法,哈法當時擁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但這個密令被協約國給知道了,所以在哈法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塔防系統,部署的炮可以直擊轟擊港口的戰艦,可惜由於某些原因,同盟國偷襲北美的計劃被擱置了,然後加拿大人辛辛苦苦修的塔防就這樣白白浪費了,現在已經改成了加拿大愛國教育的博物館。

5.我們很多熟知的加拿大地名翻譯,用的是粵語音譯,而不是普通話音譯,比較出名的:
Waterloo,滑鐵盧(粵),沃特盧(普)
Scarborough,士嘉堡(粵),斯卡布羅(普)
Markham,萬錦(粵),馬卡姆(普)
Richmond,列治文(粵),里士滿(普)
Montreal,滿地可(粵),蒙特利爾(普)
當然,現在隨著國語的普及,很多譯名都按照國語發音來翻譯,比如美國南北戰爭時南部聯盟的首都Richmond,在歷史書上被譯為里士滿,而不再是列治文。
同樣的,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都管Montreal叫蒙特利爾,但加拿大最大銀行之一的Bank Of Montreal,其官方譯名依舊沿襲粵語翻譯,稱為滿地可銀行。
另外,在加拿大,如果你英文不好需要尋求中文翻譯時,不是直接說Chinese translator的,而要選擇Mandarin(普通話)or Cantonese(粵語),在溫哥華,Chinese 泛指粵語和繁體字,如果不明確說需要普通話翻譯,那麼別人就會直接給你找個粵語翻譯。

6.加拿大有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的名字大多直接複製歐洲城市的名字,比如說:
倫敦市(London)— 英國的倫敦(London)
斯德拉夫特市(Stratford)— 英國的斯德拉夫特(Stratford)(莎士比亞的故鄉)
劍橋市(Cambridge)— 英國的劍橋(Cambridge)
新漢堡鎮(New Hamburg)— 德國的漢堡(Hamburg),是城市!不是吃的漢堡
新柏林市(New Berlin)— 德國的柏林(Berlin),不過加拿大的新柏林已經改名了,叫做Kitchener
巴登鎮(Baden)— 德國的古地名巴登(Baden),現在變成了德國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一部分

這個城市群的早期居民主要是英國移民和德國移民,估計是思念祖國吧,又或者是懶得取名,乾脆照搬照抄。

7.講講北美人民懶得起地名的後果

話說12月的荷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一個阿姆斯特丹的小夥子,選擇去澳大利亞的悉尼避避寒,然後他開始上網買機票,然後,悲劇就發生了。。。。。。。。。
話說澳大利亞的悉尼英文是Sydney,加拿大也有個叫悉尼(Sydney)的城市,同名不要緊,怕就怕在加拿大的Sydney也有一個不小的飛機場,網上有售阿姆斯特丹到加拿大悉尼的機票,而且比去澳大利亞的悉尼便宜太多,節儉的小夥子通過比價,終於買了荷蘭飛悉尼的票,但是由於機票網站沒有直接註明是哪個國家的悉尼,於是他悲劇的買到了荷蘭飛加拿大悉尼的票。
此時的小夥子在機場里穿著短袖短褲,幻想著陽光沙灘暖風,搭上了前往加拿大悉尼的飛機,而此刻加拿大的悉尼,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穿著羽絨服都不敢出門,結果這個荷蘭的小夥子剛剛走出機場就哭了,冷冷的冰雪打在他的臉上,最後還是好心的警察蜀黍接濟了他並幫他買了回荷蘭的機票。所以說,瞎起名會坑了子孫後代啊哈哈哈哈哈。

8.那群住在地球最北端的人類


有個高票回答講了人類最北的永久居住點—阿勒特(Alert),剛好阿勒特又在加拿大境內,給大家分享一下阿勒特的故事

曾經有人問,遙遠有多遠,直到他知道了阿勒特。
阿勒特離北極點只有817km,緯度位於北緯82度以上,是不是很北!
直至2016年,阿勒特的人總數到達了62人(比我高中一個班的人還少),但是,和2011年比,人口增長了1140%,沒錯!人口增長了百分之一千多,數學好的同學快來求一下2011年阿勒特的人口。

幾十人生活在廣袤無垠又不通車的冰原大地上,風速極大,稍微去離基地遠一點的地方撒泡尿,都可能會失蹤,當然在那裡,順風尿十尺都不是問題!不過一出來就結冰了orz

在這裡住的62人裡面,分為三種,分別是阿勒特邊防官兵(Canadian Forces Station Alert,這些士兵不是真的邊防,純粹是抵抗惡劣天氣,話說老毛子的軍隊也不可能從北極的那邊打過來),加拿大環境研究站(Environment Canada Weather Station)工作人員和全球氣候觀察站(Global Atmosphere Watch)工作人員。

這就是世界上最北的全球氣候觀察站

世界上第一波到達這個地方的人是英國籍海軍背景的船長喬治(George Nares)和他的小夥伴們,當然他們最遠到達的地方離阿勒特還有10km,不過他還是被認為是第一個抵達者,答主翻了一下百科,這群人在1875年就來到這了,真的好奇他們當時是怎麼取暖的?

阿勒特機場也是全球最危險的機場之一,這些年來,一共有13人在飛機起飛和降落中散生,阿勒特機場的跑道是冰跑道,在這裡起飛簡直就是拿著飛機在溜冰,似魔鬼的步伐。

阿勒特空難事件的飛機殘骸

從阿勒特歸家的士兵

阿勒特居民的居住環境

冰道起飛的飛機(求大神科普一下飛機的型號)

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悼念飛機墜毀的罹難者

加拿大北部的標誌—極光

話說阿勒特在加拿大也曾上過兩次新聞
2006年,時任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帕坐飛機到阿勒特考察,順便宣誓一下主權
2009年,溫哥華冬奧會的火炬曾經在阿勒特傳遞

。。。。。。。。。。。。。。。五百贊分割線,繼續更。。。。。。。。。。。。。。。。。。。。。。。。。

說完加拿大,再說一下美國吧!

1.尷尬的飛地

如果你從谷歌地圖上看美國和加拿大的國界線,你會發現,西部的分界線特別直,彷彿一刀切一樣

然後,在這種一刀切的國界下面,在溫哥華附近切出了一塊尷尬的飛地,我給大家放大看看

當我們不斷地把紅圈的地方放大,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框框裡面那個叫做point roberts的小地兒,是一塊只和加拿大接壤的美國領土!上面的美國人特別崩潰,因為point roberts上面沒有大型的購物中心,他們每次周末想出去浪,都要坐船回美國或者跨國去加拿大的溫哥華浪,整個point roberts就是一個小社區,上面的居民想晨練跑遠一點就到了國境線,特別憋屈,而且這塊飛地上只有一所小學,中學生想上課都得坐船orz,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我見得多了,但坐船去上課的還真不多見。。。

純手打,很多都是答主在旅遊時聽當地人說的,如果有什麼寫錯的,歡迎補充和糾錯,答主會很感謝你的~~~


除了漢族之外,苗族人在世界上的分布也很廣,在很多國家都有苗族聚居區。比如,在南美洲的雨林里,還有一個苗寨: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b6ce6b01011l3l.html

除了南美的苗寨之外,在美國也有很多苗族人,苗族人口最多的州是加州,其次是明尼蘇達州,第三是威斯康星州。人口上一千的城市有10個。最集中的是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St.paul-Minneapolis),有苗族40707人,這是苗族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在第二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日諾(Fresno),這是加州的農業重鎮,有苗族22456人(2000年統計數據)。

據說在美國的苗族人依舊保持著很多苗族傳統習俗,在美國的公墓里吹竹笙,殺活雞祭祖,還發生過苗族「搶親」的時候被圍觀群眾打了911的事情·······


下面是10張特別的地圖,讓你從不同的視角了解世界,如果課堂上的知識也是這樣,一定不會有人逃課了。
▼世界地圖的形狀就像貓咪在玩球。球……就是澳洲。

▼這是英國酒吧分布圖,那裡的人到底多愛喝酒?

▼波蘭人喜不喜歡喝酒我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很愛去教堂。

▼圈圈內住著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其他少部分分布在其他地方。
印度,中國

▼如果陸地和大海換一下,世界看起來是這樣。

▼世界IQ值分布圖,非洲人的智商真的是這樣嗎?

非原創 (萬一火了 侵權刪)


  • 美國有很多地名叫 中國China、北京Pekin、上海Shanghai、廣州Canton
  • 伊利諾伊州,是美國唯一一個集齊了北上廣的州,而且這三個村互相離得都不遠,一會兒就逛完了。

City of Pekin,IL 的市政府(寒評齋提供)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京的舊稱應該是Peking,怎麼這裡少了個g。其實在19世紀時,Peking經常被寫成Pekin,或許源於法語Pékin

參考:How did Pekin get its name?

Pekin, Illinois - Wikipedia

另外,Peking Duck是北京烤鴨大家都知道,而烤鴨所用的鴨子品種——北京鴨,英文叫Pekin duck 或 White Pekin Duck。北京鴨在北美的改良品種叫American Pekin,在歐洲的改良品種叫German Pekin

  • 美國作為新大陸國家,短短的時間裡,無數的村鎮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來拓荒的農民們文化水平不高,起名非常隨便。西方又有給新地點起老名字的習慣,所以你在美國境內可以找到各種舊大陸的地名,通吃歐亞非,而且每個名字都不止一個。與西歐重名的佔了絕大多數,太多了就不說了,此外還有波斯、黎巴嫩、摩洛哥、伯利恆、古巴、哈瓦那、德里(印度)、的黎波里(利比亞)、孟菲斯(埃及)、底比斯(埃及/希臘)、科林斯(希臘)、雅典、斯巴達、大馬士革、巴格達、耶路撒冷、貝爾格萊德、布拉格、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奧斯陸、波蘭、華沙、克拉科夫、敖德薩、聖彼得堡、莫斯科。。。歡迎補充
  • 還有中國:

7個中國:China

10個北京:Pekin

3個上海:Shanghai

一大堆廣州:Canton

顯然19世紀西方接觸最多的中國大城市是廣州,所以廣州的數量遙遙領先,上海崛起已經是19世紀末了,所以數量最少。

感謝評論中陳廣駿的指正:至於「Canton」,倒不一定是因為廣州。原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地區,某些行政區劃或村鎮也叫「Canton」。

評論里很多人提到,在瑞士,自治州就叫"Canton"。

A canton is a typ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a country.[1] In general, cantons are relatively small in terms of area and popul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uch as counties, departments, or provinces. Internationally, the best-known cantons - and the most politically important - are those of Switzerland. As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Swiss Confederation, theoretically (and historically), the Swiss cantons are semi-sovereign states. The term is derived from the French word canton, meaning corner or district (from which "Cantonment" is also derived).[2]

法國、比利時、普魯士等國也曾用Canton來做地區劃分。

我發現威爾士也有個Canton,看來這個詞的來源挺複雜,不止一個詞源。多個單詞演變成一個單詞,並不是特別少見的事。

——————————————————————————————————

補充:

伊利諾伊、俄亥俄、馬薩諸塞、喬治亞、巴爾的摩、紐約、南達科他的Canton,都有記載是來自著名的中國城市廣州。這些東岸和中部平原的Canton都建立的較早,比19世紀後期的第一批華工要早。其他的Canton要麼是以前面的村鎮命名的,要麼來源未知。

List of places named after Guangzhou

唯一一個在西部的Canton在加州,很可能是和華工有關係。這個鎮曾經因為有金礦而形成,現已消失,準確位置未知。第一批華工就是來加州採金的。

Canton, California is a former gold mining town in El Dorado County, California. It was located near Coloma, but its precise location is unknown.

——————————————————————————————

補充前人的總結貼:

Shan Ye:美國的地名都是怎麼來的?


說一個和馬尾藻海有關的吧~

不知道算不算是冷知識,它的名字大家從眾多的文學、影視作品中應該都有所耳聞,不過,小閱還是想整理一些有關此地的資料,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世界上的海基本都是大洋的邊緣部分,與大陸或其他陸地相連。但是,在北大西洋中部有一片水域,西邊與北美大陸隔著寬闊的海域,其他三面是廣闊的洋面,它就是介於北緯20°~35°、西經30°~75°之間的馬尾藻海——世界上唯一沒有海岸的海,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特殊區域。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馬尾藻海的面積為500—600萬平方千米,四大洋流將其包圍,西面為墨西哥灣暖流、北面為北大西洋暖流、東面為迦納利寒流,南面為北赤道暖流,這四大洋流相互作用,使馬尾藻海的邊緣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因為這樣的順時針方向流動,這片海域就有異乎尋常的「平靜」,是一個終年「無風區」,在蒸汽機出現以前,靠風力行進的船隻在這裡只能停滯不前。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在這片廣闊的海域中,最為眾多和繁盛的生物就是——馬尾藻,這是一種能在開闊水域上自主生長的藻類,它們並非像其他藻類一樣,長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區,它們無根,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從海水中攝取養分,通過分裂成片、再繼續以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鋪在海面上,像一塊巨大的毯子。

葡萄牙航海家們曾將馬尾藻稱為「sargassum」,即葡萄牙語中「小葡萄」的意思,因為這些馬尾藻長得就像一串串小葡萄,所以這片有眾多馬尾藻的海域也被命名為Sargasso Sea。

此外,由於馬尾藻海遠離江河河口,雜質很少,因而海水碧青湛藍,透明度可達66.5米,個別區域可達72米。因此,馬尾藻海又是世界上海水透明度最高的海。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但馬尾藻海更多的是因靠近百慕大三角而出名,因為靠近這個區域,馬尾藻海也被視為海上荒漠和船隻墳場,在大航海時代,被眾人渲染得神秘又恐怖。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應該是歷史上第一位向世人描述馬尾藻海的人,在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途中,他的船隊就曾經路過這片海域——

1492年9月17日,海面上一絲風都沒有,船隊中打頭陣的妮娜號忽然被困在一篇奇異的水域中,進退不得。水手們頻繁看到漂浮的水藻,它們彷彿生長在礁石之上,並一直延伸到西方。水手們自己以為接近了陸地,可是探測的結果卻表明,下面依然是深不見底的海洋……

一星期後,妮娜和傳遞中的另外兩艘帆船——品達和聖瑪利亞號,依然束手無策地漂浮在這片海域上。水手們開始騷亂,並抱怨說,如果這裡總是那麼風平浪靜的話,他們將永遠無法返回西班牙……

不過,由於哥倫布的船隊只是初涉馬尾藻海的邊緣,經過3個星期的奮鬥,他的船隊還是駛出了這片海域。

近些年來,最新基因技術和深海探測技術逐漸應用到這一海域的探測中,慢慢發現,這裡不但不是傳說中的死亡地帶,而是充滿了勃勃生機,這裡的海洋植物以及附著於其上的微生物具有眾多奇異特性,並且,這裡還生活著許多獨特的魚類——飛魚、旗魚、馬林魚、馬尾藻魚等。

不過眾多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仍然把這一區域稱作神秘的「恐怖」之地,不論是被渲染,還是真實的,在一望無際、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四周被眾多的馬尾藻包圍著,就像死水般靜寂,還是挺嚇人的。

讓閱讀變得有趣~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掌閱讀書 - 知乎


(下方補充西班牙海外領土...)

------------------------------------------------------------------------------------------------

不知道算不算冷...想說一下歐盟的地理範圍

我們印象中的歐盟可能是這樣的:

再清楚一點的人可能知道歐盟的地理範圍是這樣的:

存在著很多不是歐盟的小國或地區哦

但實際上,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歐盟實際的地理範圍是這樣...:

紅色的也是歐盟地區,歐洲,南美洲,非洲都有哦~

貢獻最大的是法國,然後是西班牙,然後是葡萄牙

-----------------------------------------------------------------------------------------------------------------

人在西班牙,補充一下西班牙為歐盟版圖做出的貢獻

大家熟知的西班牙可能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那個南歐窮國,但西班牙有3塊海外領土(不算地中海上的無人島)可能很少人知道,都在非洲,分別是休達(Ceuta),梅利利亞(Melilla)以及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

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

加那利群島其實還是很知名的,因為以下幾個原因:(感謝評論不斷補充提醒!)

1.加那利寒流 加那利寒流_百度百科

2.著名獨裁者西班牙弗朗哥當年在這裡起兵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_百度百科

3.三毛和加那利群島的故事 三毛(台灣著名女作家、旅行家)_百度百科

4.史上最大的空難,特內里費島空難 (兩架波音747相撞)特內里費空難_百度百科

------------------------------------------------------------------

休達(Ceuta)和 梅利利亞(Melilla)

這兩個地方是西班牙的自治市,都在北非,所以也容易成為非法移民的跳板,因此比較有特色的是這裡有防止非法移民的「高牆」,可能是歐洲和非洲間的唯一高牆??和特朗普基本是一個思路

給大家欣賞一下這個高牆

地理位置

放大看...

長長的鐵絲網高牆,高達6米

可依然當不成住非法移民....圖為一次大規模非法移民...對於他們來說翻過牆就是歐洲啊!比起橫渡地中海還是輕鬆不少的。

鐵絲網不怕,非洲兄弟表示:有網就能翻牆!


在高中地理選修課本上看到的。

智利南端的海倫娜岬角上幾乎所有動物都是瞎子。

野兔是瞎子,所以可以很輕鬆的被拎起來帶回家;河裡的魚也是盲魚;鳥也是瞎的,都成了當地人的美味佳肴。


這種情況是因為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面積不斷擴大,而智利南部距南極最近,被暴露在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下面,強烈的紫外線無臭氧分子吸收阻擋,【無情的射向大地】。

當地居民出門就帶墨鏡啊抹防晒霜啊之類的防晒裝置特全乎。可是傻傻的小動物們因為毫無自我保護能力,在紫外線的傷害下成了瞎子。許多野生動物因此喪失了生存能力。

只要點個贊就可以給海倫娜岬角的野兔捐個墨鏡!!!(好叭我跟周圍人說的是打錢x)


推薦閱讀:

美國的「town」是什麼概念?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命名後就失去雅緻了?
為什麼秦國要冒險發動長平之戰?
有哪些歷史上存在過的神秘古國?
泥沙在河流中的傳播速度大概是多少,和哪些因素有關?

TAG:旅行 | 文化 | 地理 | 地球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