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本質是什麼?
已識乾坤大 猶憐草木青
同意@Quartz的答案,經歷過最深的黑暗還能顯露出光來的,才是黎明。
一直覺得自帶的爛大街善良不叫善良,那是無知。只有你深入其中,切身感受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性醜惡和黑暗,還能保持拳拳初心的,才是真的善良。先說一個小故事,貌似是多年前「易中天講三國」時聽來的:曹操有次得到了幾副精美的裝飾品,拿回家分給妻妾。他讓卞夫人首先選擇。卞夫人選了其中一副中等檔次的。曹操奇怪地問她為什麼,卞夫人的回答是:「取其上者為貪,取其下者為偽,故取其中者。」
之所以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是因為卞夫人的回答實在深得我心。對於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很大程度上即為我們所有人)而言,善良體現為兩面:利人——善良必有正的外部性,不損己——這才能排除偽善。而利人不損己的善良才能靜水流深,反之靜水流深的善良才能利人不損己。
好了,略微跑題(也許沒跑?)後回到問題——善良的本質是什麼。
柴靜說:「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寬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同理,我覺得善良的本質是認識。將它放置在認識領域而非純粹的道德範疇,才能更有利於善良的靜水流深。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善良或不善良的人與事,於是你也會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I"m a human being, so nothing human is strange to me. 反觀我們自身,我們又何嘗純粹地善或純粹地惡呢?我們身上也是有善有惡呀。當對具體的善惡能持一個比較冷靜寬容的態度時,接下來才可以談善良的選擇——不管外界如何,善良/儘力保持善良仍是我的選擇。否則,善良是無從談起的。不帶認識力的善良,是未開化的野獸,它表面溫馴,但其未來走向是動蕩的。
先有認識,再談選擇。累積的認識有助於正確的選擇(竊以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能算個不錯的例子)。我是這麼認為的。希望我們能做個真正善良的人,希望這個世界能變好/更好。
====================更新補充:剛剛恰好回顧木心先生的一句話,覺得能起概括的作用,拾人牙慧,與諸位共享~
【知得愈多,愛得愈多。愛得愈多,知得愈多。知與愛永成正比。】
同理心
15歲的時候我覺得善良就是軟弱,比方說我的外婆,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女,對她老家來的人都感恩戴德,只要是有人求她辦事,但凡有一絲希望都會竭盡全力幫助別人,那些老家人只要來城裡辦事必住外婆家,常常以恩人姿態在外婆家吃吃喝喝住住,好煙好酒 伺候著,但仍對著外婆呼來喝去。我萬分看不過眼,外婆慈眉善目地說孩子他們就這樣,做人要寬容善良。20歲我覺得善良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你要敢無任何正當理由打我臉,我必讓你成豬頭。那幾年,做了很多好事,也打了不少人的臉。但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善良的。說話辦事直率,問心無愧,是我的善良。20歲後人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經歷太多不匿名就不能言說的事情,對善良的理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不強求,不勉強,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他人一馬,也是放自己一馬。今天我跟一個年近五十的姐姐談起人生,她說善良就是保住底線,成全自己,成全他人,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對於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不用多說什麼,做什麼,遠離和無視就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善良。我欣賞一句話,君子絕交,不出惡聲。這就是最大的善良。
靜香爸爸曾經這麼評價大雄:「這個年輕人會為他人的幸福而祈禱,因他人的不幸而悲傷。這是身為一個人最重要的特質。」
我以為這就是善良。不雞湯
善的本質是續存
但善與惡等同重要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無善無惡才能循因看待問題,與其說這是一種智慧——思考萬物的智慧,不如說是一種選擇——對稱公正的選擇,對稱公正才是雙方乃至多方能共事的前提,在思考所有可能結果之後選擇雙方都能接受乃至樂意接受的結果
不利己的善不具有生存競爭力乃至行為價值,不利他的「善」 不能說是「善」
我不想說善是一種藝術,沒有目的的善是一種傻叉行為,善必須是利己利他而不是無腦的犧牲才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構建一種和諧循環
如果只是一方在忍無可忍情況下的犧牲,那我只能說此兩者不適合相處,善與惡的劃分過於明顯,非天秤平衡的狀態終將因為日積月累的某些事件徹底崩塌善良、奉獻、犧牲本質上都是偉大的自私,不少人只有這樣,才覺得舒服、快樂、爽!
真正的善良,是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奉獻了善良。
所有想著我付出了善良,因此要:證明我是個好人or期待某種回饋哪怕再小,那都不是善良,而是自我滿足。
純粹善良有著極致的力量,它宏大的你幾乎意識不到,這就是善良的本質。
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
善良的本質是「自私」
用不那麼刺耳的說法就是同理心,也叫物傷其類。
舉個例子,你春遊踩死了只螞蟻,很可能一笑了之,而不會對著它血肉模糊死狀極慘的屍體愧疚感傷。去年過年從奶奶那裡逮了兩隻家養全身雪白的大鵝,拿到賣禽類的地方放血去毛。放血的時候白鵝一時沒有死透,在那裡不住哀嚎抽搐,看的我心裡都隱隱難受。旁邊直接有女孩捂住眼睛罵我殘忍。
你看,佛說眾生平等,螞蟻和白鵝從生命的角度上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為什麼我們人類就會對白鵝生命的逝去產生強烈的同理心呢?很簡單,白鵝從生理形態上和螞蟻相比,和人類更相似。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話想深一層,你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老人,才能意識到社會上其他老人也是他人的父母,才能對他們恭敬。你只有愛護自己的小孩,才能意識到陌生小孩也是他人的心頭肉,才會對他們也產生愛護之情。
這是最樸素,最順乎人 性的價值觀。
肯定有朋友說,我這個結論未免太過偏頗和武斷了,「無私」,"奉獻「,「犧牲」等等這些「善良」下的子集不都反駁著我嗎?
再延伸思考一下,「善良」這個詞首先是一個道德判斷。那道德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我認為道德是一定歷史時期,由文化,傳統,族別,信仰相似的人類族群用於規範日常生活,維護族群穩定和存續發展的軟法律。
換言之,凡是有利於族群穩定和存續發展的行為會被定義為「善」,凡是不利於族群穩定和存續發展的行為會被定為為「惡」。
所以我們現在所秉持的「善良」是被社會集體意識不斷修正和發展的。但要究其本質,依然是由「自私」「愛己」孕育而來。
因此,人先自愛,方能愛人別人的高尚,自己的原則
想給你一切評論區反對我答案或者有自己見解的朋友說一句 這是我所理解的善良 如果有不同意見 望添加答案
不打擾別人的見解 也是一種善良
謝謝
———————————————————
原文來自白小帆 「對不起,我不是個善良的人」
一
當年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和人一起合租,合租的姑娘嬌生慣養,據說在家過了18年,連垃圾都沒有倒過。所以從合租的第一天起,我就扮演起了老媽子的角色。她從不買菜,不做飯,不打掃房間,不刷碗,甚至不刷廁所。除了洗自己的內衣褲,她簡直過得像一個公主。後來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床上躺了三天,她就讓屋子亂了三天,第四天我忍無可忍地爬起來把屋子打掃了一遍,扔掉了所有的垃圾,洗乾淨了所有她用過的杯子和碗。兩個小時以後她回家了,帶了外賣回來,吃完之後,照例把用過的碗筷堆在了洗碗池裡。
我忍無可忍地發了飆,後果是之後的一個星期里,她四處告訴所有的人,我是一個多麼不近人情的人。你看,她那麼可憐,從小都沒有獨立生活過,長這麼大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本來就方寸大亂。而我,從小就獨立生活,有嫻熟的生活技巧,卻不肯對她有任何包容。
於是有人來告訴我,你應該寬容一點,善良一點。我張口結舌,氣得回家哭。
二我有個朋友,被男友劈腿了。幾年之後,男友和新歡結婚了,但是過得不幸福,是他們自己生病了,還是孩子生病了,我已經忘了,反正結果就是,他們回來找我的朋友借錢,說是救命。
我朋友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於是也有人告訴她,你應該善良一點,無論當年發生過什麼,這畢竟是一條命,朋友跟我吃飯的時候敲著桌子大罵。我知道她為什麼罵,當年她失戀以後萬念俱灰,喝酒喝到酒精中毒進醫院,她自己那條,也是人命。
三其實你會發現,這樣的場景在生活里很多見。
好比你去買東西,一個比你歲數大的人插隊在你前面,如果你和他爭吵,那麼可能就會有人說你斤斤計較,不吃虧。
好比你去坐車,一個老人提出要和你交換上下鋪的位置,你如果拒絕了,可能就會有人說你小小年紀不懂得敬老,這麼點方便都不肯行。
如果你的工作夥伴不負責任,給你造成了巨大的困擾,而你發飆的時候,她抹著眼淚從你的辦公室里一路飛奔出去,那麼不要半天,你「嘴不饒人,把人活生生罵哭」的名聲可能就會傳遍全公司。
如果你過得還算不錯,而一個窮人侵犯了你的利益,那麼在你對他追究責任的時候,就可能會有人罵你為富不仁。
你看,總會有那麼多人,完全不問事情的起因緣由,就自顧自的站到看上去比較弱勢的那一方去。
後來有了網路,我發現這種善良的人越來越多了。好比說,你總會看到殺人搶劫的新聞里,有人在悲天憫人地說,如果有足夠的錢,誰會去搶劫呢?
後來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號稱被搶劫,被欺騙,被背叛,被壓榨,都仍舊應該心存寬仁的人,當自己利益被觸犯的時候,往往也是跳腳最快的那些人。我親眼見過一個告訴我們「搶劫犯也是生計所迫才會去搶劫,值得同情」的人,在自己錢包丟了以後指天誓日地咒小偷全家去死。
我也親眼見過一個指責我「你比我有錢多了,幹嘛不肯幫我買單」的人,因為朋友找他借了個包,卻晚還了一天,就此和朋友翻了臉。
從此我就明白了,原來這些整天把善良掛在嘴邊的人,和善良兩個字實在沒什麼關係。
他們有些是希望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不懂得反抗和據理力爭的人,這樣,在他們想要不講道理佔便宜的時候,就會越發順遂。另外一些,是想表達自己有那麼深邃的思想和那麼柔軟的心靈——反正被傷害的也不是他們。
當然還有一些,則是根本就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選擇善良,只是因為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比做一個「講道理」的人輕鬆。你看,你只要站在看上去可憐的那一邊就好了。
就是這樣的幾種人,湊在一起,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無所謂事實的真相,無所謂事情的道理,無所謂那個真正的在這件事里受了委屈或者付出的人是多麼需要人的體諒和支持,他們只會為了那個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沒有任何責任感地說出輕飄飄的空話。
你應該善良一點。真奇怪,我為什麼要善良一點?
所以在我想通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就選擇不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了。我只要做一個講道理的人,也負責任的人。
四我在意真相,我在意道理,我在意在一件事情里真正付出努力並最後被辜負的那個人。我也在意一件事情里無辜被傷害卻深知不能為自己討個公道的那個人。一件事情,我只想知道它本來的面目,我不想看誰流淚了,誰控訴了,誰顫巍巍在風中發抖,或者誰喊得比較大聲。我不想聽誰說他是無心之失,聽誰說他是好心辦了壞事,聽誰說他只是不知道,不懂得,這些都不是他們該得到支持和原諒的理由。
無知即惡。蠢即惡。傷害即惡。這世上有些東西,起因比結果重要,比如追尋夢想。而有些事情,結果永遠重要過原因,比如傷害別人。如果我認為捅人一刀是表達友善的方式,於是去捅了人一刀,那麼這絕不說明對方應該因為我本無惡意而原諒我,相反這隻能說明我是個白痴。
這世上最大的惡,往往都是以善良的名字四處橫行。惡人的最大幫凶,也常常是那些根本不需要為自己所標榜的「善良」做出任何實際付出的「善人」。
而這世上最可笑的事,莫過於善良本身,居然因為善良之名而寸步難行。
善良是對心中缺失不安部分的安慰。
籍此得到滿足感。
我不認為名譽、美德、成功、博愛、等等人們所稱頌的東西有多麼絕對的好,剝開無數界定為純潔、罪惡、利他、自私的外表,唯一吸引人的東西是美,它在人們眼中可以像天使般治癒,也可以蘊藏恐懼的隱喻,這種無比直觀的體驗,我只相信它。
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倫理學上來講,內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類似「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默認的道德體系,並無法達成完全統一的意見,我在此班門弄斧一下,把一些基礎的知識搬上來供大家參考,有不當之處,權當拋磚引玉,還請見諒;
在倫理學的道德體系中,存在一種基本原則,即:善良原則;所謂善良原則,大多指以下三條內容:
- 永遠行善;
- 永遠不作惡;
- 制止其他的惡行;
這三條內容是「善良原則」的基本內容;
但是這時候問題來了,什麼是行善?什麼又是惡行?
語言這個東西,總是把東西弄得支離破碎,在此,不去過分探究詞源和語法:
我們認為,善,就是一些好的行為、對的行為、正當的行為;而惡,就是一些壞的、錯的、 不正當的行為;
生活經驗,或者是直覺告訴我們:
好的東西總是包含著某種程度的幸福和快樂,以及包含某種程度的和諧和創造性;我們把好 的,稱為道德的;
壞的東西總是包含著某種程度的不幸和痛苦,以及會不利於某種程度的和諧和創造性;我們 把不好的,稱為不道德的;
所謂行善,即帶來好處的行為,是合乎道德的;
而作惡,即帶來不好的東西的行為,是不合乎道德的;
倫理道德究竟是什麼,有很多很多種觀點,在此列出幾個基礎的觀點,這些並不是絕對的,各個觀點中間有分歧,也有交集;:
【目的論】
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應當以帶來好結果的方式行動,目的論中由有幾個分支:
利己主義者認為,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行動是合乎道德的;
功利主義者認為我們為了一切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合乎道德的;
【義務論】
義務論認為,判斷人的善良或者道德,不應該根據結果去判定,而應該根據一些規則,或者是 直覺;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康德的觀點,部分內容如下:
絕對命令:如果某一行為的規則不能被一切人所接受奉行,那這種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實踐命令:任何人都不應該僅僅被視為或者用作達到別人目的的手段;
可逆性標準:判斷某個行為是不是道德的,可以把行為反轉過來,你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 嗎?
【美德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目的是幸福,人的基本活動是理性,人的目的是為了完整的生活而理性 思考,從而具有善良的品質;
善良的美德是過量和不足之間的中庸之道,譬如羞恥感,過量即是害羞,不足即是無恥,中道 即是謙虛;
等等等等;
關於善的本質,有過太多太多的思考,不僅僅是哲學家或者倫理學家,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直覺判定,並且本質這個辭彙也包含太多的意思,過於含糊:究竟指的是善出現的原因,還是善究竟是什麼?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善?還是其他什麼?
如果是善(道德)出現的原因,那麼一個比較大眾的觀點是: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人們似乎都需要某種好的東西:友誼、愛、自由、和平等等,為了滿足這些共同的需要,我們確立自己的道德原則,希望所有的人能夠和善相處;
如果是問善究竟是什麼?除了上面的一些簡單描述,還有很多很多觀點,不同的哲學家,不同 的宗教,不同的文化,而且這裡還涉及到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並不能給出一個非常確 切的答案,還請題主去了解一下倫理學的各種觀點;
在此推薦一些倫理學的基礎書籍:
《倫理學簡史》 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
《倫理學與生活》 雅克.洛蒂
《倫理學的邀請》 費爾南多.撒瓦特
《倫理學導論》 史蒂文.盧坡爾
《倫理學是什麼》 何懷宏
《西洋倫理學評述》 楊昌濟
《倫理學導論》 唐納德.帕爾瑪
善男子。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
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醎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噁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凈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
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
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
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
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
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
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設身處地為其考慮的同理心。
走在路上,繞過搬食的螞蟻,避免踩死它們。看到落水的小蜜蜂,把他撈出來。看到乾涸水溝里的小魚兒,把他撈進旁邊的小河裡……
勸阻同行的小夥伴踩螞蟻,或者勸阻他們用剪刀戳破青蛙肚子,也勸阻過別人掏鳥窩……
力所能及的幫助身邊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
甚至,幫助飽受病痛折磨,卻又不得治癒的人結束生命,給垂死哀嚎的動物補上一刀,讓其痛快的走……
這些都可以算作善。
善良與否,似乎並不取決於表現形式,就像並不取決於殺生還是不殺生。關鍵是看,表現的形式是否順應了對象的當下之所需。
如果哪一天,我身患絕症飽受病痛折磨,又行動不便,誰能讓我沒有痛苦的走。在我看來,也是一大善事。善良源於同情,源於對他人遭遇和情緒的感同身受。
同情人才關心他人所關心的事物,才被感動他人的事物所感動,才能把感情由一個人心中移注於另一個人心中。
人們的心靈是互相反映的鏡子——休謨
弱逼們自我安慰的借口。
大多數人對善良的理解建立在無知上
善良,我們會想到孩童,因為單純,因為無知,所以不險惡,直到有一天他們變成了惡魔
這是虛偽的善良,是一捅就破的泡泡
這要求的是理解與寬容
一個人能夠有一個博大的世界,接納不同的人與事,不去爭辯不去一較高低
不去苛責別人和這個世界,有一顆同理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