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網劇是要崛起嗎?

最近大火的《心理罪》《無心法師》以及火過的《匆匆那年》,都是網劇,真心拍的比一般電視劇好,都稱良心劇,特別是選演員,真心選的比某些電視劇的好,那麼我就不懂了,為何現在網路劇那麼火,為何有網路劇的誕生,為什麼不直接拍成電視劇呢,是不是和利潤有關?中國網路劇真的會崛起嗎


用8年,網劇殺出頭

「從辣眼睛到精品化,網劇比電視劇要努力。」

每一年都會爆出幾部高口碑、高關注的網劇,今年也不例外。

《河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我們都曾逐一推薦過。

其中豆瓣評分9.1的《白夜》,無論是在網劇還是電視劇範疇,或許都稱得上今年的最佳劇作。

令人更為眼前一亮的是,這些網劇各方面配置明顯升級,變得愈發精良大氣

「秒殺同檔電視劇」、「拍出了電影質感」、「擁有美劇一般的節奏」,如此抬高卻奏效的安利文案,煽動著更多的觀眾跌入網劇大坑。

而最早做網劇、看網劇的那批人,也萬萬沒想到它的發展會這般迅猛。

趁午休,同事幾人湊在一起用《報告老闆》下飯;《盜墓筆記》那麼爛,竟然又捧出一位小鮮肉;《太子妃升職記》劇組一台「哭窮」鼓風機,也能成為熱搜點……一切都彷彿是前陣子發生的事。

▲全劇存在感最高的鼓風機

從2009年起,網劇經歷過2014自製元年,2016爆發之年,到了如今的階段已趨向於成熟。

粗製簡陋到細心打磨,靠創新、獵奇吸睛到以品質、深度動人。

就拿開頭說的三部網劇為代表,王老實帶你們從四個方面,來看看網劇這些年的變化。


題材:電視劇內容的一種補充

電視劇能拍的,網劇都能拍,反過來,卻行不通。

它熱衷於大尺度題材,鬼怪、盜墓、同性等敏感元素混雜其中,極大地滿足了一種電視上甚至大銀幕上,看不到的快感。

三部劇,之前總結過,都屬於在網劇中大行其道的懸疑驚悚類

再往下細分,《白夜》是少見的硬漢派推理,《無證》演繹了一場社會派推理,民國背景的《河神》則用上怪力亂神的元素進行推理。

再加上網劇盤點裡的「常客」《暗黑者》和《心理罪》,推理劇如此受歡迎,在推崇瑪麗蘇大女主的電視劇圈,是絕對難以實現的。

無一例外,它們都有IP小說打底。

主角一個賽一個的人設清奇——神探不「變態」就精分,法醫還能有潔癖;

案件一起拼一起的重口血腥——SM、亂倫、分屍、吃人,噁心到爽。

獵奇多了將不再稱奇,罪行背後的人性陰暗揭露和社會問題探討,直到最近才能成為一部網劇的閃光點。

敢挖就要深談,這預計是網劇接下來要持續去做的文章。

今年還有一部《殺不死》,來自網劇神作《毛騙》系列的原班主創,兩者把難拍的社會題材推向了類型極致。

別看後者的低清畫面簡單粗暴接地氣,其原創劇情就像裡面的騙子團伙一樣精心布局,充滿野心和想像力。

加上它對社會每一層面的精彩勾畫,使得短期內不會再有任何一部劇能夠趕超。

再說,靈異盜墓類,如《靈魂擺渡》《無心法師》,如《盜墓筆記》《鬼吹燈》。

同性類,如《逆襲》《上癮》《刺客列傳》,以及現在被電視劇圈驅逐的穿越類,都找到了能收容自己的平台。

只是這些劇多是佔了類型突出的優勢,觀眾圖一時的新鮮,越往後拍越容易泄氣。

你看,曾火及一時的穿越題材,拍成網劇各式花樣,《太子妃》的男穿女,《雙世寵妃》的兩個靈魂用同個身體,《顫抖吧!阿部》直接是外星人穿越回古代……

接下來又能怎麼玩?

還有一種拍得總是得心應手,青春題材的網劇時常完爆同類型電影。

從《匆匆那年》到《最好的我們》再到《一起同過窗》,光是新人演員乾淨又年輕的面容就贏了大半。

似乎我們真實的青春,是被網劇記錄下的。

▲選角合適也非常重要

不知你們是否記得,各大視頻網站最早出品的網劇,多以情境喜劇為主。

優酷的《嘻哈四重奏》《萬萬沒想到》、搜狐的《屌絲男士》《極品女士》,裡面的惡搞段子、搞笑用語,娛樂了一代網民。

如今視頻網站搖身一變影視公司,發布會、招商會上,宣傳自家接下來的新劇計劃。

▲昨天的優酷秋集,當然裡面很多不是自製劇

類型不一,全面開花,幾乎看不出和熱播上星劇題材的區別。

從題材單一到不再受限,作為一種內容補充的網劇,可以說為接近飽和的電視劇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製作:低廉成本升級為精心打磨

成本低廉一直是網劇的一大優勢,所以有人說,拍網劇就是low啊!

有些不思進取的網劇是很low,但整個行業的野心藏不住,「做大、做好」,成了眾多網劇計劃接下來最關鍵性目標。

這兩年表現得尤為明顯,以前全是小作坊業務,現在連電影公司、知名導演都擠了過來,所以出現用電影技法拍網劇,也不足為奇。

儘管《河神》無大牌明星加盟,背後可是陳國富的工夫影業,產出過「鬼吹燈」系列最好的電影《尋龍訣》。

《河神》的服化道、畫面質感、氛圍營造之精巧,有目共睹。

當時同期開播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導演是在電影、電視劇圈快樂遊走的管虎,這部口碑和關注都輸了《河神》。

寬銀幕畫幅、講究構圖、動不動就出現的長鏡頭,卻讓王老實在追劇時產生看電影的錯覺。

以及《白夜》第一集人人都要誇上幾句的長鏡頭。

《無證》的劇本是電影圈大佬韓三平親自帶著,去找秦昊來演的。

未來還有馮小剛、周星馳、王家衛這樣咖位的大導會拍網劇,誰還會覺得low呢?

網劇有錢了,最明顯體現在特效上,全網嘲的「盜墓筆記」牌屍蹩,越來越少見。

▲真想把你上交國家……動物園!

對比一下,《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和《黃皮子墳》的特效。

不吹多逼真、高級,畢竟電視劇還搞摳圖,至少不會再辣眼睛,看著齣戲。

▲向被我傷害到的密恐患者致歉

其次是劇本不求高效了,短平快,走不長。

《白夜》的劇本就精心籌備了幾年。

就連新官宣的《大明皇妃孫若微傳》,一看就是瑪麗蘇小說改的,也說自己策划了三年,誰叫女主是好不容易請來的電影女神湯唯呢。

不可避免地要舉兩個失敗的例子,被稱為唐人口碑救市之作的《無心法師》,和2015年現象級網劇《太子妃》。

前者的第二部,後者新開播的《將軍在上》,同樣的團隊,更多的資金,不變的設定,相似的套路。

卻拍得異常尷尬無趣,令劇迷大失所望。

▲您倒是現場給我鑿一個看看吶?

《毛騙》早就證明「神劇是不會被粗糙的製作所掩蓋」,網劇缺的不是錢,是用心

歸根結底,「好團隊+好故事」才是一部網劇成功的核心要素。


劇情:故事短拍得好

每當王老實點開一個熱播的國產劇,看到集數那一欄寫著一個&>50的數字時,內心都是有點崩潰的。

劇情注水、拖沓,已經成為了當前國產劇的一個通病,而且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根本沒得治。

▲90集的《如懿傳》,我拒絕!

大多數電視劇劇集長是因為成本高,加之日播的高頻更新速度,使得製作方和電視台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而延長播出時間。

但網劇就不同了,首先它的製作成本較低,不必刻意追求集數來抬高價格;

其次由於大多數是周播,所以不會出現口碑才發酵,劇情就完結的尷尬局面;

最重要的是,視頻網站的受眾和電視台的受眾存在著較大的區別

▲ 《微微一笑很傾城》收視率平平,在優酷上點擊率卻達上百億

相較於電視台而言,視頻網站的觀眾更加年輕化,他們對於劇情的緊湊度、故事的邏輯性要求更高。

如何在如此小的篇幅下,把故事拍好?《無證》作為其中代表,給出了答案。

短短十二集,就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完整、複雜又邏輯縝密的故事。

各路人馬、各種角色,隨著劇情的發展挨個登場,無論是案件的偵破過程,還是人物的內心轉變,都進行地有條不紊。

▲秦昊在劇中飾演男主角嚴良

因此有網友評價說:「現在部分網劇的質量,確實比電視上播出的效果要好,這一部基本是按照電影套路來的,不急不緩地把事情講清楚,人物塑造好。」

同樣《白夜》,也被盛讚為美劇作風。

以劇情取勝的網劇,《毛騙》就不提了,來說一下《一起同過窗》

這部劇的製作班底,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主演,都是默默無名的90後。

沒有大牌明星,也沒有IP加持,卻依靠紮實的劇本、細膩的情感,成為2016年豆瓣評分最高的網劇,口碑碾壓眾多大製作。

沒有狗血的故事,沒有矯情的台詞,荷爾蒙囂張地涌動,僅用真實打動觀眾,實屬難得。

現如今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播放的自製劇,正常集數都不會超過24集,是一般國產劇的一半。

▲2017年部分網劇集數一覽表

並且有越來越多的網劇,選擇了季播,如《餘罪》《靈魂擺渡》《毛騙》等,在形式上不斷向美劇靠攏。

「超級季播劇」這一概念也是在此過程中產生。

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季播劇」,但很明顯,距離已不再遙遠。


表演:如同天降的造星方式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評價網路劇《白夜追兇》?」,回答量高達1200多條。

仔細查看其內容,無一不提到了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的精湛演技。

▲潘粵明在劇中飾演關宏峰、關宏宇兩兄弟

對於觀眾來說,看雙胞胎兄弟互相扮演,互換角色,自然大呼過癮。

但對於演員而言,卻是對演技和心理的一大考驗。

在兄弟倆同框的拍攝現場,潘粵明不得不隨時轉變角色,自己與自己交流,上一秒還是以關宏峰的語氣說話,下一秒就要露出關宏宇的神情。

這種神一般的演技,讓他在觀眾心中的印象,徹底從 「董潔的前夫」蛻變為中年男演員的典範,一人撐起了這部豆瓣9.1分的神劇。

如果說潘粵明、「餘罪」張一山這種實力演員,是靠演技逆襲的話,那麼還有一大波偶像明星正憑著網劇一炮而紅。

最典型的,便是在《盜墓筆記》中飾演張起靈的楊洋

現在嘲歸嘲,當年楊洋版的「小哥」,可是被眾多粉絲稱為這部大爛劇中,唯一還原小說的可看亮點。

楊洋更是憑藉這部劇逆天的播放量,一躍成為國內頂級流量小生。

同樣走紅的,還有張天愛

在《太子妃》這部,巧妙利用了觀眾的獵奇心理而爆紅的網劇中,張天愛成功地塑造了美艷大氣的張芃芃一角。

靠著出眾的顏值,自然的表演,以及適當的炒作,從默默無聞的十八線小演員,飛升成為一流大製作的女主角。

如果還要繼續細數憑藉網劇走紅的偶像明星的話,王老實還能說出一長串的名字。

《匆匆那年》中成功演活了喬燃的白敬亭、《最好的我們》里本色出演余淮的劉昊然、憑藉《上癮》賣腐卻收割一大波少女心的黃景瑜、許魏洲……兩隻手根本數不過來。

▲白敬亭在網劇《匆匆那年》中飾演喬燃

誰能想到,就是這些不知道什麼時候開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播,也不被國民所知曉的網劇,為娛樂圈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一波又一波的新人演員們。

仔細探究其原因,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

網劇質量不斷提高,新人演員角色討喜,演技也都說得過去,不像傳統電視劇依賴大牌明星,觀眾對千篇一律的面孔,感到厭煩。

眾多因素交叉影響,才成就一個又一個娛樂圈的新星。

▲來押一下已經主演了好幾部網劇的鄭業成,幾時能混出來?

當下的網劇在造星能力上,已經完勝電視劇,大膽啟用合適的新人演員,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老實誠建,當電視機前的你們看膩了常年霸屏的「詩、冪、穎、恩」,又或是煩透了某些占著資源,演技卻一塌糊塗的流量們,網劇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不過,越來越多的知名演員也開始拍起了網劇,再加上「先網後台」「網台同步」的播出方式,網劇和上星電視劇的界限,正逐漸變得模糊……

為什麼網劇越拍越好看?王老實從這四個方面寫完,甚至都找不到它之後拍不好的理由。

新鮮、有趣、短小、精妙,是網劇架構的活力。

猛烈、尖刻、辛辣、寫實,是網劇延續的深度。

希望未來一日,國內有視頻網站可以做到像國外的Netflix一樣,自製網劇都是品質保證,那樣我們即使是付費點播,也心甘情願。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用8年,網劇殺出頭


謝邀。

又是要寫論文的節奏啊……盜墓筆記那個坑好像還沒填完……望天……

一、網路劇火,首先得益於題材

大家都知道現在電視上在黃金檔能看到的題材了,很簡單:都市生活劇,青春偶像劇,古裝偶像劇,歷史劇,諜戰劇,和手撕鬼子劇。

下面是網路劇的題材分布。
(數據均來源於骨朵網路劇的統計)

首先是2014年的205部:

然後是2015年上半年的166部。
(也能看出數量上的提升)

這裡面能看出,比如奇幻靈異、偵探推理、驚悚懸疑、熱血勵志、時空穿越、玄幻修真等題材都是電視上看不到的。

電視劇,尤其是黃金檔,被許多成文不成文的條款限定,導致體量大但卻題材相對單一,而且一旦發現只能在某幾個吸引人的題材上做文章以後,比如諜戰,那就大做特做,狂轟濫炸,引起觀眾審美疲勞,就更不要說那些主婦們愛看的婆媳劇了。

所以,在廣電「黑手」尚未伸過來的網路劇領域,除了一貫的搞笑風或者正常的偶像劇之外,那完全是題材奇葩甚至邪門,到了幾乎是只要不觸底線,想怎麼拍就怎麼拍的地步……
(說完這句話還真是有點怕怕,廣電的大大們求睜隻眼閉隻眼……)

比如最新的一條網路劇拍攝消息是這樣的:

不知道是不是受去年《靈魂擺渡》的影響,今年的網路劇,靈異題材開始多了起來,芒果TV的《古鏡》、愛奇藝的《傲魂之活死人》、樂視的《古鏡》、搜狐的《無心法師》,甚至包括《張震講故事》這樣的有聲讀物也改成了網路劇,加上上面這一部,以及即將播出的《靈魂擺渡2》,今年的靈異劇數量真不少。

還有電視上已經絕跡的刑偵劇,比如《餘罪》、《活著再見》等,還有偵探推理劇如《暗黑者》(原著《死亡通知單》)、《心理罪》等,以及今年興起的懸疑言情風,比如《他來了,請閉眼》、《示鈴錄》(原著《怨氣撞鈴》)……

(甚至包括了同志劇和耽美劇,比如大《逆襲》)

如果是你,單單從題材上來說,你是看電視劇,還是看網路劇?

二、製作

以往的網路劇都以low著稱,事實上,現如今網路劇里製作水準低下的也數量很多,畢竟拍網路劇完全沒有門檻,你自己拿個DV、找兩個同學拍一拍、做做後期加工一下都行。

去年有好幾部精品網路劇,如口碑好過電影版的《匆匆那年》,還有低成本但仍然備受好評的《靈魂擺渡》,還有騰訊的《暗黑者》。

今年,因為越來越多的傳統影視公司加入到製作網路劇的行列,比如拍攝《北平無戰事》的侯鴻亮團隊。他們能調動更大筆的拍攝資金,運用以往成熟的拍攝經驗,選擇優秀的演員(指的是更適合角色的演員,不管是否有名氣)。由此應運而生,今年誕生了一個新的網路劇劇種,叫做「超級網路劇」。

這個概念是為了把精品網路劇與其他區分開來,這個「精品」體現在哪裡呢?首當其衝,當然是投資。投入的資金多了,才有可能做出好劇。所以「超級網路劇」就是指那些單集投資在100萬以上的劇。

今年的超級網路劇,截止到目前是35部左右。當然,就算是超級網路劇,他們的品質也並不一定能夠完全保證,但最起碼,他們已經能算是網路劇里的精品了,頂尖的超級網路劇更是叫好又叫座,比如現在被安利最多的《心理罪》《無心法師》兩部。

這兩部劇其實挺像的,都算是目前網路劇里的口碑典範,而且《無心法師》就在昨天和前天還登陸了台灣八大台(一家電視台的名字,不是八家電視台……)播出(台灣人民眼光真好~)。

這兩部劇除了製作精良外,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演員都不出名。其實這也是網路劇的一大特點,因為網路劇的成本較低,拼咖是拼不起的,所以製作方只能儘可能找那些不出名的新面孔。

三、演員

說到演員,大概是電視劇和網路劇最大的區別之一。

網路劇里是極少有「咖」的,像《盜墓筆記》里的李易峰、楊洋、唐嫣等屬於特例,絕大多數網路劇里多半都是不出名的演員。

事實上這些演員未必就沒有演技,比如《無心法師》里的韓東君,《心理罪》里的王瀧正、《暗黑者》里的郭京飛等,他們過去也出演過許多角色,演技有保證,顏也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口味,新面孔也比那些熒幕上看慣的演員討喜,而且價錢還便宜,為何不用?

這就是網路劇里出現大量大家很少見過的新面孔的原因,也因為這一點,網路劇其實對於捧新人是很有利的。

甚至現在出現了這樣的奇特情況:一部劇在籌拍時,網友會紛紛呼籲「不要請大牌」「請把找知名演員的錢花在特效上」。

新鮮摘兩條評論:

這是和電視劇迥異的。眾所周知,電視劇現在已經陷入一個怪圈:如果沒大咖就不好賣,電視劇觀眾還是認明星居多,而請大牌就導致製作費水漲船高,就更需要靠明星來賺吆喝好賣個高價錢……網路劇不存在這些問題。一因為成本限制,二來觀眾已經習慣了網路劇里看不到電視咖,三就算沒大咖,視頻平台也會買單,所以既然這樣,為什麼要請大咖?

所以小結一下,題材新鮮有趣,請的演員不再是大而不當,而是以演技為優先考慮,再把請大咖的錢放在製作水準上面,網路劇當然會顯得比電視劇更加良心。

四、為什麼網路劇不能在電視台播出

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1,沒有大咖,電視台、廣告商、觀眾(收視率)很難認可
2,題材太過多樣化,難以過審

大咖其實很容易解決,也就是資金的問題。

題材是網路劇的優勢,反過來,也成了其無法向電視台輸出的關鍵。

大家可以看到《盜墓筆記》的關鍵性改動,為什麼會導致那種反覆強調的政治正確「上交國」,就是因為其實這部劇一直想要台網聯動播出,況且,這麼說吧,政治不正確,很可能連網路平台也播放不了。

如果網路劇要在電視台播出,勢必要經過大幅度修改,以規避風險。這樣一來,其題材吸引人這一優勢其實就已經被削弱了。

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在非黃檔播出。比如今年10月份,搜狐視頻出品的《他來了,請閉眼》將登陸東方衛視晚間非黃檔「心跳90分」周播劇場,為東方衛視的周播劇場打頭陣、開疆拓土。這部懸疑言情作品尺度不小,但非黃檔的審查相對黃金檔要寬鬆得多。

※※※

新鮮的題材,新鮮的面孔,精良的製作,以及男性女性觀眾更加中和(這部分不展開了……),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網路劇想不火都難。

現在成熟觀眾還是不太能接受網路劇,看網路劇的多半還是30歲以下、甚至25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但這樣也挺好,與電視劇受眾區分開來,而且其實得年輕人得天下(想想芒果的策略),因為核心觀眾群未來更有影響力,所以綜上,我個人是很看好網路劇的發展的。弱弱地說,只要廣電的大大們不把手伸過來,網路劇的崛起指日可待……

(話音剛落,心理罪今天就……(T▽T))


誰能想到,在中國最先顯露美劇范兒的竟是網劇?

《白夜追兇》,這個迄今為止國產網劇的豆瓣最高得分選手由優酷自製獨播,宣傳定位為「中國首部硬漢派懸疑推理劇」。自8月30日首播以來,每到周三晚上的更新時段,它就是優酷流量最高的內容,在尚未播完的情況下總播放量已超過20億,而今年的熱門大劇《我的前半生》在優酷平台的播放量也不過21億。

不止《白夜追兇》,同檔期愛奇藝的《無證之罪》以及稍早之前的《河神》和騰訊視頻的《無心法師》等一系列網劇在這個夏天佔據了各大視頻網站的首頁推薦,社交網路上也不斷出現討論熱潮。

集中性的爆發就像某種宣言,這批網劇無論是從大眾接受度還是自身品質角度評價,都受到了認可。尤其在製作水準上,部分橋段「神一樣」的處理甚至讓觀眾進一步對整個國產劇都有了新的期待。

如果從本質看,網劇和電視劇這種說法不過是以不同的播放渠道來定義連續劇集,而核心還是在於內容本身的品質。現在,網劇的觀看模式和對收視時間的解放讓其更有美劇特徵,網劇製作團隊和目標受眾群體更趨年輕以及更多受到英美劇集影響,這不但深刻衝擊了中國傳統的電視劇製作,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反而是網劇能更早一步顯示出美劇品質的重要原因。

愛奇藝副總裁、自製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在自製劇市場沉浸多年,她發現中國的劇集市場正經歷著美劇曾經走過的道路。而美劇之所以成為現在的「美劇」,無法忽視一家標杆公司,那便是HBO。

1997年,HBO確立了新的戰略,「It"s not TV,it"s HBO」,這句slogan一直沿用至今。正是那一年,它推出了《監獄風雲》,被認為是HBO「精品化」策略的開始。此後,不斷有類型題材的劇集出現,投資規模也逐漸加大,後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等好萊塢大導演成為其製作人。再之後,便是Netflix的出現,美劇打破傳統播出時間限制,實現流媒體播放。

中國電視劇在市場化的20多年裡,也正在逐步趨於類型化。然而由於跟風采購製作現象嚴重,過去幾年你只能看到武俠劇、婆媳劇、抗戰劇、古裝女主劇、玄幻劇幾個常規類型反覆出現,更多的創作類型則被忽視了。

視頻網站的自製劇則是堅定的類型化策略,從青春、罪案到懸疑,這些現實主義題材更容易受到互聯網年輕觀眾的追捧。所以,如果做一個類比,如今視頻網站自製劇的發展歷程其實就像是美國HBO+Netflix結合的成長曆程,只是美劇二十年的發展道路在中國視頻網站的資本和流量加持下,三到五年便走了大半——這個局面你應該並不陌生,同樣的故事已經在音樂、媒體等行業上演。

如果從2008年優酷推出《嘻哈四重奏》算起,國產網劇發展至今不到10年時間。在2014年之前,網劇還是以段子劇為主,免費播出,主要靠廣告招商植入來實現收入。2015年前後,《盜墓筆記》《心理罪》和《太子妃升職記》的出現開創了「自製劇」新的商業模式——付費收看。有了這個更基礎的盈利模式做支撐,網劇就此開始了正軌化歷程,無論是製作成本還是創作團隊開始全面向電視劇看齊。

「我不敢說超過了全部電視劇,但至少能比肩80%以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在他看來,網劇在製作成本上已經與同類型電視劇旗鼓相當,只是由於沒有頂級明星加入而在播放量上略有遜色。

更重要的是,網劇已經不再是燒錢項目。對於視頻網站來說,製作一部網劇的商業回報已經實現多元化,前貼片廣告、中插廣告、冠名、植入,當然還有最有想像力的會員收入——優酷、愛奇藝和騰訊的會員數量早已超過3000萬,騰訊視頻的會員數量甚至達到4300萬。

楊偉東沒有透露付費看劇會員所佔的具體份額,但他承認自製劇集已經是拉動優酷會員付費「最大頭的內容」。

王曉暉在回答是否盈利的問題上更加直接乾脆,「都是盈利的。」愛奇藝的《河神》《無證之罪》,包括之前製作的幾部自製劇均實現了盈利。而且《河神》的總體製作成本已經超過1億元,這意味著視頻平台的商業變現能力已經可以承受過億成本的劇集。

「爭奪時間的戰爭在互聯網上比在電視台要嚴酷得多。」王曉暉說,用戶看了十分鐘如果覺得不好看可能就立刻轉走,去騰訊或者優酷,甚至去看《中國有嘻哈》,去玩《王者榮耀》,「互聯網用戶現在的選擇太多了,他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你這兒。」

從本質上看,網劇的競爭對手並不只是同類產品,而是用戶有限的時間。一般而言,電視劇的播出模式為線性播出,商業模式也是以廣告為主。這種先天特質要求這種劇集要拉長播出時間,分攤製作成本的同時享有更多廣告時間。但是在互聯網上,無論是播出模式還是商業模式都發生了改變,劇集的這種屬性自然也要跟著變。

「我特別怕拍成網路版《重案六組》。」《白夜追兇》製片人、阿里文娛大優酷影劇中心高級總監袁玉梅對《第一財經周刊》直言,不想做成傳統的東西,在她的構想里,《白夜追兇》應該有著「美劇的節奏,韓劇的畫質」。

除了質感,還有節奏。袁玉梅自己嘗試過用1.5倍速度觀看《白夜追兇》,發現根本沒法看,這也是她對於劇情節奏的要求,不能讓觀眾想跳著看。而市場上很多電視劇用1.5倍速度觀看也並不影響劇情,很多用戶都會用快進、拖拽的方式刷劇,這意味著不必要的劇情出現在敘述過程中。

節奏與密度正是傳統公司製作的作品裡欠缺的。它們本身的項目儲備更多偏重於長劇集、大明星、向電視平台分發,幾乎都是40集起的體量。

由於內容行業在中國正在起步,創業大行其道,「大牌製作人都去開公司了,」王曉暉說,「他們覺得過來當職業經理人還不如自己當老闆。」事實上,很多製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始人自己,他們平常都是要看劇本的。

所以,最終還是回到了人的問題上,這也許就是網劇下一步的競爭核心。


-

很多「網劇市場」上的現象,有本質的原因,別聽一堆人瞎解說。

2015年的網劇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看待?

下面是我的意見。

一、「一劇二星」威力無比。

因為「一劇二星」政策的出現,傳統電視產業遭遇巨大衝擊。
(本來可以賣幾家衛視的,現在不準賣了。一旦大門關上,高成本的電視劇,勢必賠錢。)
所以,這幾年來拍的大型電視劇,因為回本困難,定會大舉入侵網劇市場。

別以為「花千骨」「琅琊榜」是網劇。大錯特錯矣。
那些片子,本來就是傳統產業界的人,為傳統電視產業,花幾千萬拍的正經作品。

是政策逼的他們走入網路市場,理由很簡單,傳統媒體的「路」不見了,
可是呢,網路播出平台,又給不了幾個毛毛錢,但不管如何,硬著頭皮也得上。
(愛奇藝、優酷等單位,還沒有過「經營平衡點」,賠錢單位,承擔不了高製作費。)
因為賠錢局面已定,百分之百賺不到現金利潤,至少賺個名聲,撈點未來的投資。

所以,優質的電視劇,才會以網劇的面目出現(一切都是被逼的)。

是的,時代已經變了。

「萬萬」也好,「暴走」也罷,包括「十冷」,包括「屌絲男士」,
都是「一劇二星前時代作品」。現在是2015年年末,現在的時代,是「一劇二星時代」。

諸君可以拿算盤算算,平均一年傳統產業生產的電視劇不少於六、七萬小時。
這六、七萬小時,幾年累積下來,就是十幾萬,幾十萬小時的節目,
一劇二星命令下來前,已經拍峻,未上市的作品量,有多少?想過沒有?
這些成品,若是一股腦全進到網劇市場來?會是什麼情況?

傳統電視愈加危怠,新媒體愈加成熟。

觀眾的口味,一貫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網劇界諸君,別整天看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掙扎,你們的紅海也已經大潮來臨了。
想明白這個道理沒有?

2012、2013年時,諸君引領的是風潮。
2015、2016年,新媒體諸君作的,可能已經是過氣的廉價產品。

二、降維攻擊

套用劉慈欣的名詞:「降維攻擊」。

因為這兩年國家稅務法規改變了,接受 「IP」可作為營利事業企業單位的「財產計算」,
掀起了一股巨大的 IP 熱潮(我相信這個熱潮只會愈來愈盛,不可能褪去。)。

也因為如此,傳統產業許多擁有巨大實力的製作公司,紛紛進入到網劇市場里來。
他們也許是帶著已經拍好的片子(上述的「一劇二星困境」),
也許呢,是帶著全新的案子,全新的資金,一氣湧入。

這些公司,就是所謂的「降維攻擊」。

知道嗎?

我所知道的這些傳統產業公司,涉足新媒體,無不戒慎恐懼。
深怕不懂網路生態,作出不合格產品出來。深怕討好不了年輕一代網路視頻觀眾的心。
雖然是「降維攻擊」,但絕對沒有一絲絲嬌奢習氣,只怕追不上現有的網路視頻工作者。

但,總叫我不能明白的是,我所遇見的網路視頻工作者,卻是一點駭怕沒有。
個個得意洋洋,無一不把傳統產業,在血海里拼博數十年的工作人員,當作笑話一般看待。
從北京到上海,從優酷到B站,每個人都想把網劇的廉價內容,硬生生複製再複製,
甚至蠻橫地,毫不在乎地,硬搬上電影銀幕。

「觀眾就是愛看我們燒腦洞。」
「電影院,就該加上彈幕,才是進步。」
「誰跟你說二次元宅需要劇情的?有劇情,沒梗,叫 low 逼。」

(以「B站」為例,用戶數還真不如個「知乎」。二次元的市場真的很大嗎?)

說實話,這三年來,除了「暴走」和「屌男」的電影企畫能叫我順眼,有一定的產品高度。
其它業界企劃,都叫我吃驚。(諸君的「自我說服能力」,委實也太利害了。)

我的天,諸君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你們是在作「升維攻擊」呀。

降維攻擊的人,如履薄冰?
升維攻擊的人,毫不在乎?

這絕對不成道理。

你真以為傳統媒體業界的人不會玩梗?那是廣電總局、電視台看不上呀。
真把電視劇拍成那樣,你會連准播證都拿不到。
信不信到了網路劇(沒人審片,也不用准播證了),老媒體人耍賤耍低俗,一定勝你千倍萬倍?
不信,你有本事,拍個抗日神劇給咱看看?(我就是打個比方),諸君真以為那玩意兒好整?

新媒體諸君們,爾等一會被狠狠地圍殲的。
不挨罵,不被否定,不被打殘,就沒有天理了。

三、

說回題目。

對觀眾而言,老實說,他才不在乎是在電視機前(坐客廳看電視)?
還是在pad上?手機上?抑或在電腦屏幕上?

不,他們在乎的,只是「好不好看」如此而己。

在2015年的當下,我認識的許多從業人員,早把「電視」「網路」之別拋在腦後。

當電視也有機頂盒,也能下載錄影,也能快速拖拉,也能倍速觀看,跟網路幾無分別時,
再去分別所謂的新舊媒體,只是「夜路吹口哨」的行徑。

新媒體的工作人員,你們的升維攻擊,有氣無力。
拿新媒體的內容,湊成九十分鐘去上戲院,賺再多的錢,也是殺雞取卵。

同理,傳統媒體的諸君,降維攻擊時,請不要降低你的標準。
你在2016(明年)籌拍的案子,只會在2018(大後年)上映,這兩年的「時間差」太是可怕。

不要放棄打坦克大決戰的那種能力(決戰),去學網路劇界的把戲(游擊戰)。
抄、賤、耍貧、段子劇、荒誕的笑話、90年代的港式無厘頭。
即使在日本,搞笑漫畫日和,也是末流,真正的市場主流,永遠是正劇。

若你想學新媒體的老一套,用2011年,2013年的網路視頻標準,去作你的「廉價IP夢」?

我的建議,洗洗睡實在。

不信,再過兩年,看我說的是真是假。

-


謝邀。
當我們說出「網劇」這個詞的時候,毫無疑問,我們特指的是基於互聯網這種技術基礎之上而誕生的劇集,且是相對於傳統的以電視台為主流播出渠道的電視劇而言的。這種用傳播渠道來命名一種藝術形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探討的事情。它至少說明,網路技術本身對於網劇的出現來講是缺一不可的底層基礎設施和必要條件,沒有網路,就沒有「網劇」。

因此,這篇文章,不談網劇的大盤能否趕超電視劇,也不談豆瓣評分前十名的劇中,網劇的比例是怎樣,讓我們單純一點,就談技術的力量能否為網劇成為主流形態提供可能性。(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可能性,而非絕對性。我們只是想排除其他干擾因素,來單純地探討一下,技術和網劇的正相關性,以及技術本身對於藝術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包括基於技術之上的新的商業模式搭建。)

溫納在《自主的技術》中說,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又構建了整個社會。也就是說在他看來,新的技術誕生之後,人類的文化體系也就此發生根本性遷移,技術是一種構建文化和社會體系的有力工具。

當我們談論網劇今天的發展時,不妨先把目光放回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及20世紀60、70年代兩個歷史性的階段。前一個,電影在一件咖啡館中完成了最初的放映,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這種入場券僅為投一枚五分鎳幣的新興藝術,逐步取代戲劇成為大眾藝術的代表;後一個,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業蓬勃發展,對好萊塢電影構成很大威脅,倒逼製片廠作為內容提供商與電視網路展開合作。
電影超越戲劇,首先是可移動、可保存的膠片在傳播性上遠勝於固定的舞台演出;電視反制電影,也是先基於有線電視和光纜的普及。

當一門新興技術逐漸鼎盛以至於對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產生影響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形式等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按照「技術建構論」的說法,技術規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整個文化活動的決定性因素。

在今天,網劇對於傳統電視劇的衝擊甚至顛覆,首先取決於互聯網技術在整個社會的普及。國人特別自80後開始的幾代人,開始越來越依賴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得到知識、進行社交、完成娛樂活動,諸如電視、報刊、廣播之類的傳統媒介的地位開始式微。當人群開始從心理習慣上完全接納這種趨勢時,承擔娛樂作用的影視載體的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文化將會給影視行業帶來這麼幾點變化:

互動式傳播成為主流。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只是傳播者向受眾傳遞信息;而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它能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實現溝通和互動。
網劇行業有一個比較時興的詞叫做「彈幕思維」,指的是根據用戶的彈幕判斷主流用戶的喜好、槽點,在籌划下一部作品時可以據此調整。實際上,這只是其中一方面,網劇在策劃階段可以通過大數據調研受眾信息、觀眾投票參與演員選角;到營銷階段,主演、主創團隊還能通過直播、微博互動等形式與觀眾產生新一輪聯繫。

網路傳播媒體與受眾之間地位平等。網路媒體的傳播主體既可以是專業的媒介組織,也可能是個人包括非專業者。
從微電影到網劇,作為新媒體影視形式的開創者,往往來自民間,草根群體;一直到網劇後期採用的「PGC+UGC」模式,專業團隊的加工製作始終與來自觀眾的創意、意見想法密切相連的。

用戶選擇性大大增多,網路媒體面對的是更加細分的受眾,這也要求媒體的個性必須突出。傳統影視劇常被觀眾詬病「題材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新花樣」,而對於網劇則很少出現類似情況。網劇興起之初,很大程度得益於題材優勢,相對於前者,題材的寬容度更多,製作形式也更加多樣,到了現在,懸疑、罪案、仙俠、都市喜劇等各類型百花齊放。不同於傳統影視劇往往在觀眾分層上往往「一刀切」,一種類型的網劇是針對相應的那部分受眾群的,指向增加明確。

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更高。網路時代,用戶時間以及信息傳播都趨於碎片化,對於視頻內容的觀看要求更加便捷、高效。
相關劇集的精彩片段剪輯、片花、花絮以短視頻的方式快速傳播開,更多時候,粉絲並不需要完整的追一部劇就可以了解最重要的內容;視頻剪輯技術的普及不僅使得觀看的體驗更加及時,同時也方便了內容的快速擴散,由點及面,更多人可通過不同的渠道接收到相同的內容,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接收的及時性。

對新興技術的適應性更強。4K技術已經被大量用於網劇製作中,《最好的我們》《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等劇也說明,網劇已經擁有不輸於甚至超越傳統影視劇的畫面質感,電影感更強。

以上特點其實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趨勢:網劇以用戶為中心,一部網劇的製作更接近一款用戶產品的運作,用戶需要從中找到體驗感。

做互聯網產品,最先考慮的是市場需求和產品體驗。互聯網融入影視的同時,也把互聯網那套生產模式帶到了影視行業。綁定一定的受眾群體,基於一部網劇作品,打通整個IP生產鏈條,其實是網劇發展的方向。

以上是理論,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和美國兩個市場網劇發展的實踐再來看。

HBO向來是美國電視行業的標杆,但近年來,在與Netflix的競爭中,HBO卻節節敗退,這並非是HBO已經製作不出好內容,而是Netflix作為矽谷的互聯網公司,它比HBO掌握更多先進的技術。

《紙牌屋》便是Netflix創作的一個典型案例,內容是關鍵,內容是什麼,也是重中之重的關鍵,解決內容是什麼的問題,就需要新技術的優化改良。Netflix利用平台上的大數據,分析觀眾的喜好,不惜投入,製作出了《紙牌屋》,並且利用互聯網宣傳推廣,更顛覆式的一次性放出全集,這樣大體量的播放,直接衝擊了以線性播出為主的傳統電視行業。Netflix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8600萬會員,發展勢頭相當猛,基於流媒體技術下的版圖擴張,Netflix將有能力製作出更多的多樣化劇集。據悉,Netflix年度內容預算為60億美元。

互聯網基因的電商巨頭——亞馬遜目前也在積極布局網劇,2016年下半年其年度原創內容預算約30億美元。只在美國境內提供流媒體服務的Hulu也有斯蒂芬·金和J.J·艾布拉姆斯聯合打造新劇。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美國流媒體平台越來越深入於線上原創內容領域,因為面對蓬勃發展的市場,這些人都意識到,付費點播技術為新型的電視故事提供了機會。

最明顯的突破就是,原創內容激發了國際聯合製作的機會。Hulu將與BBC合作,共同打造由英劇《路德》(Luther)的主創——尼爾·克勞斯執導的罪案劇Hard Sun;亞馬遜已經與英國天空電視台Sky共同製作了歷史劇《布里塔尼亞》(Britannia),目前正在與BBC合作開發新劇;而Netflix則和加拿大電視台CBC合作開發《雙面格蕾絲》,同時還在與法國付費電視台Canal Plus、BBC展開新劇開發合作。

有一種聲音認為,矽谷的力量正在衝擊視頻市場。

國內,互聯網對於電視台的衝擊本身探討得比較多了,這次我們直接談談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這三家互聯網企業分別可能以什麼方式讓網劇成為主流,以及誰最有可能闖出一條更新的路。同樣都是視頻平台,三家企業背景不同,戰略也不盡相同。我們基於企業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在網劇方面推行的戰略兩方面來進行綜合分析。

首先是騰訊。眾所周知,騰訊視頻是騰訊的嫡子,具有社交和遊戲基因,資金、資源、用戶優勢明顯。基於以上基因,騰訊視頻屢屢推出《我們15個》《看你往哪兒跑》等多檔互動類型的大型綜藝節目,不過在商業上面都並不是成功的典範,反而像《放開我北鼻》這種大眾化的題材討巧的節目得以成功。騰訊在網劇領域可以說是做得相當不錯了,從早期的《暗黑者》到去年的《如果蝸牛有愛情》《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都取得非常不錯的口碑。近來出手越來越闊綽,綁定正午陽光、尚世影業、歡瑞世紀這樣的知名影視機構,可以說在資源的布局方面是相對完整的。純網劇方面,從今年上線《約會戀愛究竟是為什麼》《問題餐廳》《狐狸的夏天》《我女朋友的男朋友》等題材類型來看,騰訊在題材布局等方面漸漸收窄,都市、青春愛情類型是其重點打造的一個方面。而相比純網內容的劇集,騰訊更看重的是網台聯動劇,比如跟歡瑞世紀、北京衛視共同推出周播劇聯動、跟湖南衛視合作《青雲志》、跟江蘇衛視合作《九州天空城》、跟東方衛視合作《如果蝸牛有愛情》《求婚大作戰》等。所以,騰訊視頻在劇方面的戰略是很清晰的,就是網台聯動劇。不過,這種劇跟傳統的電視劇區別究竟有多大,這種網台聯動劇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未來網上劇集的特質和方向,在這點上,本文略持保留意見。

優酷是資本和營銷基因,在被阿里收購之後又多了一個電商優勢,阿里各方面的資源均可以利用。從去年的《微微一笑很傾城》再到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優酷在大劇熱劇營銷上面可謂大手筆,地鐵「桃花陣」等戶外大屏廣告引起挺多話題。在網劇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優酷重點宣推的《熱血長安》也取得不錯的播放量。事實上,去年6月開始,優酷「秋集」發布3+X劇集策略,今年4月的「春集」更是一口氣發布50部劇綜內容,前後的兩次活動均是圍繞內容出發。在這兩回「劇集」中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優酷換logo事件,換logo、換slogan,背後的終極目的是戰略方向的改變 ,用「這世界很酷」取代「世界都在看」,不再追求大而全,轉戰年輕內容市場。像《軍師聯盟》這樣的網台聯動其實是優酷的一個戰略,優酷近期播出的純網劇則充滿二次元風格,比如《熱血長安》《囧女翻身之嗨如花》《鮮肉老師》等,從中可以窺見優酷可能會將網劇引向的方向。

愛奇藝雖然背靠百度,但其實是相對獨立在運營的,相比較來說,乍一看,愛奇藝在BAT三家的當中的所謂聯動資源可能不顯眼。龔宇(愛奇藝創始人、CEO)在近期的採訪中也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來看看原話是「你已經擁有的資源,未必就是最成功的——有各種各樣的約束,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包括人員、包括整合成本,所以這世界才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世界特公平」。的確,這幾年的成績的確也說明這家公司撬動影視行業資源的能力很強,也很懂行。大概是不滿足於單純做內容的播放器,愛奇藝從2014年開始不斷地發力電視劇和網劇在內容和商業模式方向上的創新。《花千骨》創造了影游聯動經典案例,《盜墓筆記》一下刺激了整個網劇行業的付費浪潮,可以說從這部劇開始,整個電視劇行業的人才、資源、資金開始迅速向網劇傾斜。

愛奇藝的基因是技術,這點跟優酷、騰訊又不同。這裡並不是說後者沒有技術,大家都是技術搭建起來的,這裡要說的是,愛奇藝尤其強調技術,以及重視通過技術的可能性。原因簡單明了: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是個清華大學畢業的典型理工男。龔宇不止一次說過說自己不只是一家視頻企業,更是一家技術企業。事實上,龔宇不論是參加哪個大會都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用技術改變人們娛樂生活的夢想。比如在最近這家公司7周年的公開信中,還有這樣的表述「愛奇藝的誕生,是源自一個關於技術驅動娛樂的夢想」。「未來中國娛樂生活將進一步向線上化、沉浸化、IP化方向發展。線上娛樂和交互體驗將不斷提升,用戶將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IP多元衍生服務開發將不斷成熟,人們將能夠在網上享受多種娛樂服務,並且線下場景也將與線上服務進一步融合。」這些想法貫穿於愛奇藝近年來基於娛樂內容基礎之上的很多試水。比如在網劇方面,《花千骨》成功之後,《老九門》《餘罪》《無間道》《尋找前世之旅》都是影游互動配套,並且從《老九門》開始還讓貼片廣告、中插廣告這種形式得到推廣。因為這項技術的運用很好解決了用戶觀看體驗和廣告商之間的平衡問題,所以已經成為現在各大平台、製作方主要的廣告應用方式。事實上,這種叫做VEDIO IN的技術各家網站都有,只不過叫法不同,但是愛奇藝第一次讓這種技術的應用產生了行業轟動性的效果。所以我們能看出,愛奇藝在推廣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更自然、更理所當然地將技術融入其中,而這些技術恰恰是每一次網劇內容模式和商業模式能夠有所突破的關鍵。

說到網劇戰略,愛奇藝同樣也重視網台聯動,比如《老九門》《射鵰英雄傳》包括近期的《卧底歸來》等都是這樣的劇。不過愛奇藝更重視的是純網的自製劇。大概從今年開始,愛奇藝不斷在向行業露出讓自己的網劇對標美劇的戰略方向。他們的理由比較簡單,他們認為電視台和互聯網是兩個不同的傳輸介質,由介質帶來的傳播方式、商業模式、用戶人群畫像和習慣都不一樣,因此,這個「技術」介質會影響到網劇的創作方向。怎麼影響?其中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網劇的劇集不應該像電視劇那麼長,因為網劇力推的是付費模式,付費的人想要看到的是精製作的內容,所以網劇應該向美劇一樣,短一點、製作則對標電影品質,更重視故事性,完全按照周播劇的邏輯來走。從今年的《卧底》(24集)《無證之罪》(12集)來看,愛奇藝想要做出區別於電視劇模式的網劇的訴求表現得已經特別明顯。當然,具體的劇集能不能成功,不在這裡論述,我們要講的是,這個對標美劇模式的戰略方向是清晰的。

就在近期,Netflix宣布與愛奇藝達成內容授權合作,這是國際頂尖流媒體平台首次與國內平台達成合作,Netflix優質原創內容的引入這項無疑將會為攪動中國內容市場的新格局,這也說明,中國的網劇再往更高的國際化道路前行,中國市場的商業模式獲得了國際的認可。對於Netflix選擇和愛奇藝合作,原因可能有兩點,一來是目前愛奇藝在國內視頻行業的領先地位,不管是用戶基礎還是行業影響力都是受到認可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商業模式,愛奇藝所提出的以IP為核心的大蘋果樹生態就是基於技術支撐的「線上好萊塢」模式,Netflix也是以技術核心為保障,雙方在戰略布局以及發展步伐上是一致的。

由此再來看國內視頻平台誰更能推動網劇的崛起和發展,也已經顯而易見了,與國際的接軌一定程度上是技術對於網劇模式的顛覆和影響,不管是廣告還是4K、VR體驗,技術改變了大眾的娛樂消費習慣,也培養了新時代的內容生產方式。網劇在朝著更高規格的方向發展,未來,勢必能夠比肩甚至超越傳統電視。

當然,網劇的崛起也不能單單歸功於技術的服務,更有題材內容、付費趨勢、觀看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認的是,新技術的應用極大程度的推動了網劇的成功,且未來仍舊會繼續向更遠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

在未來,技術和內容雙線並進,互相影響。誰能把握好技術與內容的關係,並認識到技術變革給產業帶來的顛覆性力量,誰便有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這個贏家,我賭愛奇藝。


不得不說yol叔說的兩年前的預言實在太準確了,底下那些取笑網劇製作不可能精良的答主,不知道如今作何感想?

陳國富監製《河神》剛剛將網劇精良程度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邊韓三平就帶著《無證之罪》登場,裡面還有前幾年想都不敢想的電影咖秦昊。另一邊廂《白夜追兇》勢頭正猛,收視率好評雙收。再加上之前《軍師聯盟》網台聯動,還有《中國有嘻哈》作為一款純網路綜藝的火爆程度,可以說網路製作在今年挺直了腰板。

《河神》對我來講是一個標誌性的劇,第一讓我感嘆網劇如今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作為一個以前極其鄙視網劇的人來說,第一次有了追的慾望。還有隻放出五集的《無證之罪》,也是讓我欲罷不能,裡面秦昊與姚櫓的表演水平已經超出網劇平均水平一大截。如果把某些片段單獨拎出來,完全可以說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懸疑犯罪電影。

當然網劇低成本的問題還是偶爾會暴露,但是不得不說這幾部劇以後,網劇的金元大戰即將開啟,更多的電影咖會加入到這個戰場里。從目前來看,未來就是優酷VS愛奇藝的格局,騰訊可能也要發力(所以基本就是BAT之戰),誰能耐得住這種瘋狂燒錢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


網劇起來了嗎?
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無論證實還是證偽,都是難解的題。

網劇市場當下呈現的欣欣向榮之勢不可小覷,從13年的50部,短短三年內,總量翻了7倍之多,在產量上幾乎與傳統電視劇持平;觀眾叫好,資本聞風而入,很多影視製作的正規軍由傳統電視劇轉戰到網生戰場。不看好的意見也依舊在:題材魚龍混雜,只為博眼球者不在少數;一味追風年輕受眾的口味偏好,導致同質化作品積壓,網劇類型比重畸形化;口水劇、段子劇仍有很大市場,甚至有人覺得,網劇不應過多追求大製作、高投入,這種只是用來輕鬆搞笑的劇更接近生活流、「本土化」才更迎合網生觀眾需求。

給予這種觀點實力打臉的,是愛奇藝幾部大劇的發力:《靈魂擺渡》區別於同類型網劇一味貪圖感官刺激,讓觀眾看到的是一時的驚悚,過後留下回味的卻是一抹溫情;《最好的我們》沒有追隨國產校園劇、青春劇對於狗血情節和矯情范的惡趣味,平實的還原生活,反而更有力度和溫度;在一些製作方總是圍著網路小說打改編主意的時候,《卧底》開始原創內容的發力,甚至在製作、節奏、排播上邁向美劇的道路。

《靈魂擺渡》非IP,非大演員;《最好的我們》沒有一些人口中「惡搞逗趣」的「網感」;《卧底》是原創內容IP,沒有大演員,節奏、風格鮮明。這三部都不屬於上述反對聲音里對「本土化」網劇的描述,但都叫好又叫座,可謂給網劇掙下面子,也開出一條可行的精品劇路線。

那麼問題來了:網劇的「本土化」究竟是什麼?

網劇初生的08-13年,一些以生活里的小場景、低成本、台詞有趣甚至惡搞為特點的劇目出現,並迅速擁有一批受眾;這類網劇有濃厚市井氣息,也有對現實的吐槽甚至解構精神,但更多依託台詞出位,電影感占的成分很少。當時,年輕受眾面對傳統電視劇長期固有的題材套路,已經感覺審美疲勞;伴隨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成長的他們,在網路平台上找到了更為新鮮又與自身生活有關聯性的內容。最早一批網劇是隨同移動網路的興起、青年亞文化的繁盛成長的,自身帶有對傳統影視作品很強的解構精神。

由上述得出的結論是,「本土化」之於網劇,是對受眾所在的地域、文化的適應性,與受眾自身的生活、教育背景契合度高,令觀者有共鳴;以對白為主驅動情節,服化道簡易,小場景甚至固定場景製作,只是網劇誕生初期的一種形式。當同質網劇數量增多,當網劇受眾基數增加、受眾層面大為擴展,觀眾依舊會有一天,像對傳統劇審美疲勞一樣,再次投向國外劇的懷抱。

由此可見,網劇自身的革新晉級是必然之路,既避免作品同質化的大量出現,也為適應觀眾不斷升級的品味,這其中,95、00後已經日益成長為消費的潛在主力甚至主力,他們自小對美劇英劇日劇的耳濡目染,是之前的70後、80後都少有的。

這番革新晉級之路,就是網劇走向精品化。國內視頻網站中,愛奇藝在這條路上涉獵早、行動快,也布局全面。它從網劇本身的內容創作,到排播、營銷模式,再到衍生產業鏈的布局,對之後網劇製作團隊很具啟發性。

內容選擇上,它把優質內容放在高於IP的位置上;求新求質,不跟風;
製作團隊包容性強,吸納眾多傳統影視劇製作團隊,走的是PGC+UGC的路數;
排播模式借鑒美劇,首嘗先網後台,像Netflix一樣走向內容生產上游;
營銷上花樣頻出,《老九門》的內嵌廣告甚至本身也形成二次傳播;
最終,以內容為中心,構建蘋果樹模型的大產業鏈,從小說到VR到遊戲.....

但精品化的同時,並不排斥本土化的存在;相反,一部能在地域內形成爆款效應的優質作品,一定與本土受眾在心理和文化層面上有很強的契合度。

《靈魂擺渡》里有很多取材於中國民間傳說的素材;《老九門》的盜墓題材也是這兩年在網民間呈爆發趨向;《最好的我們》就是對90後、95後中學時代的真實還原;《卧底》是熱血警匪動作劇的代表,網路劇也可以具有主流的現實教育意義……

精品化與本土化並不矛盾,相反是相互承接的。
網劇光明的未來,是需要這兩者在作品中擰成合力。
這是愛奇藝在爆款網劇鍛造中證實的道理,也是對其他製作者的啟發。


好基友是麥斯?米科爾森的腦殘粉。

她幾乎每次和我聊天都會跟我不停安利她的男神,我最後在她的極力慫恿下,擼完了《漢尼拔》第一季,劇情有點重口味,但是很好看。順便感嘆下,麥斯?米科爾森雖然看起來長了張性冷淡的面癱臉,但確實還挺性感的,嚶嚶嚶。

前不久追《射鵰英雄傳》追的津津有味,還被吐槽「是雜食性動物,能看觀劇鄙視鏈高端的美劇,也能看底端的國產網劇」。

雖然上文提到的兩部劇都是根據IP改編的劇,但實際上美劇和國產網劇的發展路徑有很大的差別(以下只從編劇這一工種的角度進行討論)。

我從大學期間一直關注美劇,所以對美劇的發展模式有一定了解。美劇製作是一個充分尊重市場,「收視率至上」的產業。美劇基本使用的是「制播同步」的創作模式,也就是說編劇在寫劇本的同時,電視劇也在拍攝中。這樣做的好處是劇本和美劇相互作用的程度達到高點,劇本的好壞決定了美劇整體的質量,而美劇本身收視率的高低又反過來影響劇本接下來的走向。在一部美劇的製作團隊構成里,編劇常常是由一個主編劇帶領一個編劇團隊進行工作,主編劇是團隊的主心骨。製作方對於編劇的選擇和去留也會非常慎重,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美劇內容的質量和方向。


來來來,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國產劇的製作。


提到國產劇的狗血台詞,你能想到哪些?

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台詞總是讓編劇成為被指責的對象:題材扎堆、劇情狗血、台詞漏洞百出……但實際上,在現在整體的大環境下,國產劇的編劇也過得並不開心。

我記得讀書的時候看到《紙牌屋》這個片子,我們非常興奮,覺得「我靠,我大天朝什麼時候也整一個!政治諷刺!多牛逼!」可惜,我們所處的創作環境是建國後動物都不能成精的神奇地方。被政策碾壓其實只是一方面(也有牛逼的編劇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了牛逼的劇本,所以這一點不詳細說),另一方面是,編劇在整個電視劇的製作中常常被邊緣化,比如,演員可以改劇本、導演可以改劇本等等等(反正就是全世界都可以刪改劇本)。

很多劇本還是「半成品」的時候就開拍,也是劇本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原因之一。經常,導演拿著大綱就開機,每天拿到啥場次就拍啥,這就難怪很多電視劇內容接不上。另外,多數編劇都不進組,需要改劇本的時候,「跟組編劇」就會作為替補隊員上場,硬傷就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那對於國產網劇和電視劇來說,如何降低劇本質量參差帶來的收視率風險呢?IP改編,利用已經成為優質IP的電影OR文學作品OR電視劇進行改編是一個好出路,這一點,我覺得《射鵰英雄傳》就做的很好。

查看2017年2月相關數據,各平台網劇播放總量達86.59億,其中,《射鵰英雄傳》播放量最高,達13.25億,佔總播放量的15.31%。愛奇藝平台上的頭部內容《射鵰英雄傳》成為短期內的贏家。而這部網劇也一改觀眾對網劇固有的「LOW、粗製濫造、5毛特效、狗血劇情」的印象,在豆瓣上獲得了8.0的高分(這裡就不要過分要求啦,你要知道在豆瓣網劇的評分8.0以上可以算是鳳毛麟角)。

選角用心,劇情節奏和內容走心,特效良心,道具精心,也就不難獲得「居然意外地好看」這樣的評價了,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度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從《射鵰英雄傳》到去年大熱的愛奇藝獨家網劇《老九門》以及《卧底》等網劇的發力,能夠感受到愛奇藝在網劇這一塊的野心。從「綜藝」殺出重圍到多方面布局成為網劇製作的頭部大平台,看我下面的分析,你會同樣覺得不意外。

隨著口碑大漲、投入越來越大的雙重優勢下,網路自製劇受眾也越來越多。網劇會成為電視劇的主流形態。

第一、主力受眾的觀看平台已從電視向到互聯網轉移

當前各平台播出的網路劇以幽默搞笑、奇妙幻想、玄幻修真三種類型為主,類型趨於多樣化。主要受眾年齡段多集中在15—30歲,而這一年齡段的人已經養成了通過互聯網平台獲取信息的習慣。

第二、對「付費用戶數量的增加」保持樂觀,網劇的收入一部分來源是會員收費的轉化和貼片廣告。

近兩年,「為知識付費」讓羅輯思維、在行分答、iReader等平台開闢了一條商業化道路,微信也開始了付費閱讀的新打法。事實證明了,只要是優質內容,就一定會有用戶願意付費。另外還有大眾付費習慣由PC端轉向移動端;付費越來越便捷、政策打擊盜版給了正版視頻網站繁榮的市場環境,我對未來用戶的「付費習慣」持樂觀態度。

第三、網劇的製作越來越成熟,不單純迷信「明星效應」。在某玄幻電視劇官微下,我看到很多這樣的評論「能不能把請這些面癱明星的錢花在好好做特效上!」回望2016大熱的電視劇,多被某嫣某穎等幾位讓我們熟的不能再熟的「老朋友」霸屏。電視劇的成本過高,製作成本五年翻了七倍,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演員的片酬。很多人都迷信「演員扛收視率」,但那些用大明星做看點的偶像劇,常常高開低走,口碑撲街,粉絲效應成弱化趨勢。

但過去一年爆紅的網劇,無論是《射鵰英雄傳》還是其他好劇,證明了好的故事和製作才是一部劇的第一生命。現在除了極其大手筆的網劇《盜墓筆記》這樣的奢華陣容,一般好的網劇走的路徑都是「選角用心,劇情節奏和內容走心,特效良心,道具精心」。

第四、網劇的發展也逐漸找到自己的「風格」和「節奏感」

《太子妃升職記》的古靈精怪、《上癮》的萌腐、《餘罪》的驚險搞怪,《卧底》的致命懸疑,以上網劇發展依靠風格化敘事,引入好萊塢式的製片技巧、節奏感、爆點接踵而至,令人應接不暇,起承轉合中塑造出立體的劇情,網劇中立體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相對於平平無奇的電視劇角色,則更具有人性感染力,網劇豐富立體的劇情與深刻的人物發生反應,才讓網劇這種藝術形式,在愛奇藝平台經典的制度下,另闢蹊徑出現象級的全民網劇。由於互聯網平台的聚積效應,以愛奇藝平台為首的互聯網影視以風格化,帶動節奏感,一批類型化影視受眾聯動起大面積的互聯網影視群體,製造流量,生成粉絲效應,優質的影視作品無需多少宣發費用,就能夠藉助「自來水」的熱情,在互聯網影視中,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槓桿原理,撬動上億用戶的觀影需求。

在好萊塢的世界中,類型化影視早已瓜熟蒂落,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類型化的風格剛剛開始起步,對於節奏感的把控,對於風格化敘事的鏡頭語言或多或少有待提高,《餘罪》、《老九門》、《雲巔之上》、《卧底》等網劇率先做出了典範,然而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影視製作者追隨著互聯網興趣點的潮起潮落,進行類型風格化、節奏感的優化改良,總能夠滿足觀影群體的需求,獲得超乎意外的驚喜,中國影視還在激烈的發展中,優質的網劇將會風起雲湧,就讓我們在以愛奇藝、優酷、騰訊為首的影視平台上拭目以待吧。


網劇只是階段性發展,是電視劇市場受限,觀眾需求在互聯網出口暫時性壓力釋放。。。

電視劇行業問題再多,他也是有商業模式的,哪怕模式很糟。

網劇拍得再好,商業模式缺失,完全靠互聯網經濟思路融的資本,對內容生產做階段性的支撐,只要互聯網付費模式不儘快成熟,商業模式就不成立,然並卵。

國外Netflix和HBO都是半個多世紀的付費習慣逐漸養成,包括錄影帶租賃光碟租賃這種古老模式現在也存在,只不過是改成網路定時下載而已,包括音樂付費下載,過去二十年再多免費革命,人家美國也是靠著強大的支付習慣堅持下來,因為版權意識,因為法律體系(我並不完全贊同版權的過度保護)。

所以意識的培養需要幾十年,行業完善又需要幾十年,但觀眾需求可早早提前建立了,所以是意識和體制跟不上需求的發展。

只要廣電還在,對網劇全面嚴格監管也是分分鐘的事。
電視劇市場就已經不能吸引大資本了,網劇才開個頭而已。

中國的網站是在沒有幾十年對版權付費習慣形成同時迎來互聯網高速發展,而免費是互聯網共享精神重要內核,也是為快速發展規模打擊競爭手段重要手段。

目前視頻網站格局基本趨於穩定,收費早就開始了,視頻網站沒有那麼大的燒錢搶先市場的需求了。
盜墓筆記網劇也是靠大資金投入換取新註冊付費用戶,而不再是追求以前的所謂網站流量。

所以作為創作者一定要轉換思維,不要再單純追求免費點擊量而創作,而是要現在發行平台角度去想,什麼樣的內容最能吸引用戶形成付費習慣,視頻網站一定參與度會更深。

借上面一張圖,只想說視頻網站上給視頻做貼片廣告真不是什麼體驗好的商業模式,這個大家作為用戶都懂。
付費用戶是花錢來看有價值的內容的,不是花錢來去廣告的。

免費很重要,但高投入的版權內容,無論視頻,音樂還是圖書,無論是出於商業還是對創作者勞動和智慧的尊重,還是開始接受付費的未來吧。

所以網劇的未來根本不是創作本身決定的,最終依然歸於體制限制,只要不能百花齊放,各種優質內容湧現,付費習慣建立過程就會很漫長很漫長,也就別指望什麼春天,冬天來還不是一兩個文件的事兒。

早知道廣電從來不關心誰誰的春天,啥商業模式,人家真心不關心這個。

當然不排除一種技術大爆發,超越一切權力機關的掌控,理論上也是有可能的。
但對應的未知風險其實也更大,因為,未來一定不是按你我預想的理性出牌。


「主流」的原義是指河水的幹流並與「分支」相對,在海外媒體中的翻譯是Mainstream。當網劇替代傳統電視劇被稱為影視劇的主流形態時,也意味著它能覆蓋最廣泛的受眾人群,以及也已擁有成熟的產業鏈,從未保證穩定地為受眾供給文化產品;這時,它是以一種影視藝術發展的主導趨勢的身份存在的。自14年以來,網劇的用戶基數伴隨其制播模式的升級,迅速壯大;按此形勢一如既往下去,網劇在影視劇領域佔據主導是明晰可見的未來。

對「網劇在未來成為影視劇主流」的存疑的聲音,主要成因是其初期得益於題材受限小而打出的一次次「擦邊球」,讓人將其僅僅看作是服務於亞文化甚至邊緣文化群體的影視形態。比如,某些打耽美或LES噱頭的劇,在同性平權意識尚未具備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基礎時,仍在更大規模的群體傳播中受限;同樣推證一些帶有「軟色情」「低俗」「惡搞」元素的劇,核心受眾始終在受教育層次較低的人群內徘徊,難以延伸到一般擁有較高學歷和收入的視頻付費主力用戶。而在美國,視頻網站7成以上的付費業務由中產以上的白領人群貢獻,這部分人的特徵是高學歷,高收入,較年輕化;另一方面,畫質粗糙、邏輯不流暢等原因也會對潛在的付費用戶產生干擾。

網劇整體朝精品化升級本是行業內部競爭優化的必然階段,廣電自去年以來突然收緊的網劇監管則從側面加速了這一進程。去年10月,部分網路劇就遭遇下架整改、點名批評甚至永久停播;12月19日起,包括網劇在內的所有網生內容一律實行備案登記制,並且將與傳統電視劇採取同樣標準;今年3月業已實行的《網路出版服務管理規定》為網劇監管再次板上釘釘。

事實上,對下架網劇名單稍作觀察即可發現,衝擊最大的主要是由非專業團隊製作的、畫質粗糙甚至投機性質比較強的劇目。短期內,這對於一些撈快錢的網劇製作方來說不算好消息,原本憑尺度、秀下限、拋噱頭來引流的方式被攔腰斬斷;但從長遠計,這一記反而阻斷了走小道的路勁,精力回到提高作品質量本身:「網感」一詞也回歸到應有的、適用於年輕人生活娛樂偏好的本質定位。

相反,這對於踏踏實實製作,不刻意趕風、製造噱頭的網劇製作方是福音。這就不得不提到愛奇藝的兩部匠心之作:《最好的我們》和《餘罪》。先說前者,在已經被吐槽態度的青春題材範疇內,看不到以往常見的狗血或矯揉造作的痕迹,令受眾回憶起青蔥的中學時光。後者則一改中國警匪劇一貫的正劇風格,打造出了一種IP劇新模式。

以上兩部現象級網劇誕生的背後,是愛奇藝「內容為王」的理念在鼎力支持。在「爭版權」之風日益喧囂的當下,愛奇藝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始終立足於一個大平台的綜合考量,參與IP改編創作,又不迷信IP,始終秉持年輕、陽光的風格去量體裁衣。現象級網劇不是急功近利的事,都是先從怎麼打造一部精品下手的。

面對審查風口的收緊,最優解仍在於內容本身,「打鐵還需自身硬」。以愛奇藝打出的「差異化」「精品化」兩副牌為例。「差異化」預防的是網生市場裡面經常可見的同質化題材傾銷局面,涉獵題材分布很廣,從《廢柴兄弟》等都市喜劇、《最好的我們》為代表的青春校園風,到《餘罪》《無間道》《卧底》這般主打警匪對抗的題材,還有漫改劇《畫江湖之不良人》;「精品化」在故事層面更要求創意,在畫質層面更講求電影感。

這一記監管加強也令網劇與電視劇在內容尺度上回到同一起跑線,長遠看是有利於網劇擴大受眾面,也扭轉一些觀眾對於網劇刷一味拼尺度秀下限的偏激看法。網劇業內競爭演變成紅海,觀眾逐步放棄對一些網劇的獵奇心理,轉而把目光瞄向精良製作的劇目。踏踏實實、深耕於此的製作方和平台方「酒香不怕巷子深」。

而以上表現的最終結果是,網劇競爭演變成大劇競爭、平台競爭,扶持精品劇、大劇的平台也會更加如魚得水。這就不得不佩服愛奇藝早早下了一招好棋,當幾乎所有網劇還屬於民間力量的小打小鬧時,它已經把橄欖枝拋向專業影視製作團隊;當網路上主要是草根藝人時,一部《老九門》邀來陳偉霆、張藝興、趙麗穎,也打開百億播放量的大門。大魚吃小魚的前奏,是快魚吃慢魚。而廣電監管收緊,是加速了這一歷史的進程,準備入主網劇的導演、編劇、製作人,也少了製造噱頭的心思,將時間放在雕琢作品上。


中國網劇的崛起除了有騰訊愛奇藝一擲千金熱門IP或熱門題材,也有一些初來乍到的小蝦米,其中前遊戲從業者是挺重要的一群力量。

這些剛剛轉行到娛樂產業的前遊戲從業者,一沒有充裕資支持,二來影視劇製作經驗也有限,所以目前看來,作品從服化道到劇本都有些硬傷。但因為他們往往對「二次元少年」喜好的把握更加精準,倒也已經開始辟出了自己的一條新路。

借用今年美國大選再度被炒熱的一個概念,「二次元遊戲少年」算是中國網民中的silent majority(「沉默大多數」),同時也是一個主流視頻網站尚未觸及的群體。如果能成功討好到他們,這些「中國網劇B級片」也會慢慢成為中國網劇不可忽視的力量。

我們《貴圈內行人》節目前些日子請到了現在一個還算成功的二次元網劇《器靈》的製片人田川,他分享了如何從零開始孵化自己的IP、然後在幾乎沒有產業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在開播前就收回成本,並且如何通過連環套的資源置換,讓自己的「小製作」登陸搜狐視頻這樣的主流平台。

  • 第一步籌備:對於製作能力不足的小公司,找到差異化題材實在是太重要了

田川:億奇作為一個剛剛開始的公司,我們的劣勢是製作能力不能與成熟大公司相提並論(公司履歷上只有一部情景喜劇《仙劍客棧》),優勢則是團隊在遊戲領域深耕多年,對ACG人群更加了解。

孵化一個文學IP或者漫畫IP需要3-5年的時間,所以《器靈》一開始就選擇了從網劇著手,小說、漫畫和手游同步開發。在設定IP時,首先你要明白你自己的定位,差異化非常重要。現在的市場常常是一個類型熱了就一窩蜂的都去做同一個類型。市場上充斥的青春愛情片,西遊片均是這樣,競爭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飽和而產品質量卻沒有提升。這個時候給觀眾一些新鮮的東西反而可以出奇制勝。

我們分析了大量數據,研究了很多日本產品之後,將自己定位為男性向、都市玄幻劇,將遊戲里常見的兵器擬人(日本在09年就出現了類似動漫,《最終兵器彼女》等)在網劇中實現,不和大廠、成熟題材競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雖然觀眾剛接觸會有陌生感,接受了設定之後反而會因為它的新鮮而被吸引,也更容易轉化為IP的粉絲。

確認的故事方向後,明確自己要服務的人群後,就該確認IP的大致框架——這個框架其實就是IP的內核,用大家現在更愛用的一個詞兒,就是「世界觀我們確定了「世界觀」之後,再分別交給網劇、小說、和漫畫團隊,各自根據這個世界觀去發展、去變形,這樣一來網劇、小說和漫畫的主人公和故事內容上會有實質差異,但同時被同一個內核串著那麼被網劇吸引的觀眾,再去看小說、漫畫,他會看到新的故事和主人公,得到新的東西,不會覺得厭煩;但因為它們屬於同個世界觀,對漫畫和小說接受的速度又會快得多。這樣一來不僅不會消耗網劇的IP價值,反而會多維度的為IP本身增值。

  • 第二步發行:你一定有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到它,再去撬動關鍵資源

田川:與一般影視製作公司先發行電視台或網路版權不同的是,《器靈》的第一筆授權費用來自手游。在《器靈》還沒有成型時,億奇就已經以一個相當高的價錢賣出了手游改編權,在網劇開拍之前就收回了製作成本。

能在平台未定時賣出高價的核心原因是:一來,對遊戲平台來說,每花10元營銷費用才能帶來一個用戶,核心用戶更是要花費50元。高額的營銷費用和遊戲核心用戶就是遊戲平台的軟肋。這幾年遊戲公司很流行搞影游聯動,而市面大部分的網劇都是女性向的,與游用戶重合度不高。以《神鵰俠侶》為例,當時電視劇熱播時為同名遊戲帶來大量流量,但次日留存率不到10%。而《器靈》本身的IP與遊戲用戶的重合度相當高,這個前提下億奇承諾在網劇頁面多處留出遊戲的入口,就對遊戲公司具有相當大的誘惑了二來,億奇也承諾了中手游公司,《器靈》會在主流視頻網站作為S級項目播出。

在拿下了中手游的訂單後,再去跟視頻網站談聯合投資,並且表示願意與投資方分享我們手游授權的收入。最後,我們選擇了搜狐視頻——然後我們再繼續拿著搜狐視頻網站的入口,置換了掌閱、閱文對《器靈》小說、漫畫的推廣資源。

這些置換於平台而言,是節約了營銷費用並直接找到自己的用戶群體,對億奇而言則是幫助這個原創初生IP的迅速成長和積累用戶。也是有了之前這些平台的合作基礎,億奇才能為《器靈》找到搜狐這樣的優質平台,並與搜狐共享IP紅利。

  • 第三步運營詳細規劃五年大計,多找粉絲給你出主意

田川:為自己的產品做詳細的規劃是IP孵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器靈》在項目初期就已經做好三年和五年規劃。在三年規劃中,《器靈》就已經確認都市版會做三季,首批核心用戶就是ACG團體。當IP的基礎打下和首批用戶沉澱之後就開始升級IP,一層一層的擴大用戶群體。按照《器靈》的時間表,三年內完成都市版收穫核心ACG團體後,下一步五年計劃就是出品古裝版。由於大量的修仙類型片的鋪墊,大眾對《器靈》的設定接受度會提高,古裝版《器靈》就可以嘗試台網聯動,大範圍的擴大用戶圈層,IP價值也會再上一個台階。

所有人都知道IP運營的關鍵就是維繫用戶,那要怎麼個維繫法才能不流失用戶們呢?傳統做法無非是將粉絲們拉倒拍攝現場,給粉絲們一個見明星的機會,沒事再在微博上互動互動,關注轉發點小禮品。在億奇這,這不叫維繫用戶,簡單的探班像是施捨給粉絲機會。億奇的做法是不僅僅將用戶請來現場,更是和他們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種親近的方式才能聽到用戶更多更真的想法。

《器靈》第一季不可避免的出現種種問題,彈幕的吐槽也好,微博的評論也好,這些來自初期核心用戶的評價是最有價值的意見。第一季還沒有結束,《器靈》第二季已經開始拍攝,並且全程直播拍攝過程。第一季用戶觀看時的吐槽馬上在下一部中就會改進,這才是對用戶聲音最好的反饋。這樣的維繫有效程度顯然更高,用戶陪同IP一起成長,用戶的粘性會更大,IP價值才會有所體現。

  • 第四步 調整:不迷信傳統經驗與成熟團隊,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田川:我們這個IP的核心是網劇,但在電視劇製作領域我們是新手,走了很多彎路。

首先,我們的世界觀和力量體系沒有構建得特別完整,缺乏一個詳細的產品說明書。這讓我們在後面小說、漫畫和網劇製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坑需要去填。反應在網劇上也產生了一些人物、情節立不住的問題。

其次是編劇方面,成熟的優秀編劇往往寫不出二次元的內容,在與不同的編劇磨合不成功後我們決定自己動手寫。第一季的嘗試顯然不太成功,劇本的硬傷不少。最後我們選擇組建自己的編劇團隊,從頭開始培養。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最大化的將自己的想法區別於市場上成熟的體系,同時保證編劇團隊的機動性,能夠及時響應用戶的反饋。


更多詳情,可以關注「貴圈內行人」(ID:thosewhoknow)的公眾號。


《餘罪》開了很好的頭


謝小北邀。

樓上的各位已經說了很多,我來晚了點,就補充一下自己親身感受的網劇現狀吧。

現在說網劇要崛起我覺得還為時過早,為什麼?因為網劇一直沒有固定的盈利模式。
真正掙到錢的網劇,非常少。的確可能有一些劇集是獲得收益了,但個案滋潤不了整個行業。更何況,網劇還遠遠不到能被稱為一個「行業」的地步。

互聯網視頻產業現在還處在燒錢階段,作為網劇的播放平台,如果它都不掙錢,那怎麼指望在其中播出的內容反而能掙錢呢?就好比,你作為一個商鋪的老闆,不可能坐視自己的租戶不交租金但天天開業的嘛。

網劇和它的播放平台,關係也非常微妙。我們以現在網劇的製作模式來分析。

第一類:製作公司自己掏錢,做出成片,放在網站做播出和推廣,靠流量帶起來的廣告分成掙錢。不過很不好意思,我還沒聽說過靠廣告分成能攤平製作成本的案例出現。更何況,點擊量的水分實在太大,大多數網站現在的主要流量來自移動端,而廣告播放的流量只計算pc端喲親。

第二:製作公司和網站各出一部分製作成本,這樣網站算是投資方之一,當然會用力推,不過這種模式基本只適用於大公司之間的合作,或者網站內容負責人的關係戶,一個小的團隊很難獲得網站的投入。

第三:網站自製。這個模式我了解的不多。

簡而言之,一個有一些想法的團隊,想做一個低成本的網劇,希望放到網站上掙大錢的可能性,很低很低。

但我們還是很樂見大量網劇的誕生的,首先這填補了電視平台上類型化劇集確實的空白,嗷嗷待哺的觀眾找到了另一批可追的內容。
第二,要說網劇拍的比電視劇更良心,我覺得未必,電視劇行業整體水平是要甩網劇好幾條街的,要不是現在沒有盈利模式,你認為傳統電視劇公司還會放過這塊蛋糕嗎?等到這個行業真的成熟了,傳統電視劇公司大規模進入,現在的小團隊,一個會比一個死的快。

現在這個行業湧進了無數的資本和人力,背後的原因跟網劇崛起沒有關係,都是資本的博弈。什麼時候拍網劇真的能讓大部分都掙錢了,才能說到更良心的劇集和真正的崛起。


毛騙!毛騙!毛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既然題主提到了《心理罪》,我就想說說這劇有多不靠譜。

《心理罪2》上線的時候,朋友跟我說他們這一季的主題是PTSD(也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們所做的廣告是這麼說的:

當時看完這個廣告我都懵了,……我真是不敢相信居然有一部劇能這麼離譜地誤導大眾。

什麼叫「凡事患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要麼自殺,要麼殺人。」

為了噱頭這麼說也太沒道德了吧。

《心理罪2》完全妖魔化了處於PTSD中的人,把PTSD塑造成了「連環殺手」、「精神病人」。這是非常非常不負責任的。

正處於PTSD中的人,很多是下了戰場的士兵、地震火災的倖存者等等。他們並不是殺手或是精神病人,他們只是經歷了災難和創傷的普通人。

中國網劇崛不崛起我不知道,但如果一直做成這樣,那還是別崛起了。


不請自來。
先回答問題:是的


我個人的預判是只要政策不封鎖,網劇會崛起。然後反衝擊電視劇市場,電視台開始購買網劇到電視播放。

看問題我現在習慣不會一刀切。存在即合理。個人認為電視還有人看,大部分已經年紀稍微大一些的人才看了。35+的人吧……

我自己,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網友,同行等等……80後的,基本沒有看電視的了。要看劇直接等網上有了,一次過看幾集,看到悶了就不看。下次有時間再繼續。
這樣有幾個好處:
1、省了追劇的鬧心
2、省了插播中途廣告的
3、可以隨時暫停

回到正題。不知道真假,反正我道聽途說是,現在電視劇審查都比較嚴。例如建國之後不能成精,不能有鬼。然而網劇不存在這個監督(具體可以看看一套叫《靈魂擺渡》的網劇,故事是有鬼的)。現在電視劇不是家長里短婆媳關係就是抗日,我看片花就想吐,別說讓我看了。

最後安利下《靈魂擺渡》《靈魂擺渡2》這系列網劇,真心好看。質量很高。不是《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這類沒什麼演技 瞎搞笑的劇場(我沒有惡意,我是非常喜歡這2系列網劇,輕鬆搞笑下),但這種網劇真的觀眾代入不了劇情,也就只能一笑了。……

利益相關:等《靈魂擺渡》系列更新中……夏冬青請問是不是人王伏羲?


1.網劇作為新興劇種,用戶的習慣和喜好還沒有固定,尤其沒有傳統電視劇那種必須要大咖的「風俗」。想想孫儷老師單集片酬50萬,《羋月傳》就是4000萬,這還是友情價,擱網劇這裡能夠拍倆太子妃。在演員片酬方面節省下來,錢就可以大量的用在特效和宣發上。在直接觀感上,網劇將不落後於傳統電視劇。
2.同樣,也是因為新興行業,觀眾對於網劇的期待值是很低的。《太子妃》如果不是網劇而是電視劇,恐怕就沒有這麼多人捧,《唐人街》如果導演不是陳思誠而是成龍,那麼口碑恐怕遠不如現在。同樣的道理,《羋月傳》在眾多國劇裡面至少是個及格水平,但是因為宣發上處處蹭《甄嬛傳》,導致觀眾的對於《 羋月傳》的期待很高。所以如何平衡是很重要的。
3.感謝廣電吧。至少到目前為止,廣電對於網劇的態度是「自審自播」,這就意味著許多上架的網劇實際上是打擦邊球的,在電視熒幕上是不能存在的,這樣網劇的選材的空間,劇情的把控空間要比傳統電視劇要大得多。再以《太子妃》為例,穿越尚可,BLGL是完全不可以出現在電視熒幕上的。政策上廣電是越來越收緊了,但是互聯網畢竟不是廣電的底盤,可預見的是網劇的管控相比於電視劇還是要寬鬆許多。
4.對於網劇的未來短時間內是樂觀的。


作為一個觀眾來講…
我家已經木有電視了
看電視劇看綜藝已經習慣上視頻網站了
視頻網站首頁上是啥我就點啥
前幾天有個地面台播的劇我在網上搜不到覺得好納悶呢…


互聯網大會今天閉幕,黨對網路劇的關懷,正在醞釀中。


崛起不崛起我姿勢不夠評判的,但是前兩年看見《O魂擺渡》裡邊出現真的鬼的時候,我直接感動尿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近十年來抗戰電視劇偏愛描寫「紈絝少爺」「江湖大佬」參加抗日?
為什麼許多圍棋愛好者對電視劇里出現圍棋深惡痛絕?
在哪個鏡頭讓你覺得一個演員演技爆炸?
如何評價寧財神的新劇《龍門鏢局》?
如何評價《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這部電視劇?

TAG:影視 | 電視劇 | 網路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