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樣的知識究竟有什麼用處?

我完全沒有看出這樣的知識有一點用處,也完全不打算鄙視或評論任何一個迄今仍然不知道這則知識的人。

這次修改是被同情的題主個人完成的重要修改,有可能涉及到問題重定向,因此也很可能不如不改而另提一問。
首先感謝所有人的回答、評論。
我本人本科讀的就是物理系,碩士將讀理論物理方向,並且自認為算是熱愛知識(不限於物理或理論物理),尤其對於這則知識可能還要比知乎平均水平來的更加親切。
但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我所要問的,並不是這樣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知識對我們全人類究竟有什麼用處,而是這樣一點即明的、無限多的知識對於我們常人(非科學研究工作者)究竟有什麼用處?我可以舉出很多一點即明的、無限多的知識的例子:某行星A氫含量是50%,行星B沒有水,龍捲風整個高度30%的位置角速度最大(純屬舉例,勿信,之前沒有標清,抱歉!)。有知友在評論區問我牛頓定律有沒有用處,我認為有用,因為牛頓定律不是自然科學的分支(經典物理範疇內),它是有限的那個原理,是核心。我選擇物理系,是因為我從未停止像一位知友一句話答案中說的那樣「格物致知」,但恰恰矛盾之處在於我認為這則知識對於我們格物致知完全沒有作用。一個易懂的反例,就是我認為愛因斯坦相對論對於我們格物致知起著很大作用。我認為,對於無限的知識我全無「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而一心奔向唯一的知識(物理學中)。
另一方面,很多知友對我「有什麼用處」的設問感到不滿意,我想指出這一點超過了本問題的討論範圍,意思明白就好~照諸位看來,「哪些常用的健身方法對於我們有用?」可能就不如「怎樣健身能強壯自己?」這個問題友善;「kindle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功能對我們有用?」可能就不如「如何優雅地使用kindle?」讓人看得痛快,同樣,為了讓大家少產生聯想,專心討論問題,我的問題也可以改成「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樣的無限多的知識?」


這個知識關鍵時候可以救人一命。非常時期,貴州幹部拍馬屁,稱省委書記是「貴州人民的小月亮」。一開始,上面覺得這是現行反革命,老毛是太陽,你敢是月亮? 後來有人指出月亮本身不發光,反射的是太陽光,所以這個比喻並無不妥。由此,貴州省委書記逃過一劫。


謝邀

我贊同 @歐陽笠的回答。

1 知識是理性的

這些一點即明的小知識,本身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是無用的。

所以題主的思路是對的,答案是幾乎無用。

龍捲風角速度大不大,奧地利有沒有勛爵制度,遙遠的天狼星座,有沒有純粹氣體的星球,又是否會蘊育出生命。

本質上都是無用的。

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來的觀點,所謂格物至理,一理即萬理。

這是訓誡式,教化式的理論觀點,實際上朱熹比題主還要再雜一點兒,朱熹是要求天地萬物都格的,堪稱格式化的鼻祖。

我們大可不談理學的宗義,整體上說,我方才所言的知識有用與無用,是一種從純理科角度來談的東西,以結果導向,與我的科技樹無關的,自然無用,我絲毫無興趣。

我是一個戰士,學什麼火球術,有病。

這是一種觀點,我稱之為,知識是理性的。

2 知識是感性的。

知識有沒有可能,是感性的。

前面部分的觀點在於,科學是可以分為有用與無用的,科學不存在這個知識我喜歡,就是好的,這個知識我想知道,就是對的。

無用就是無用,無法格物致知,無法給我帶來分毫的進步,我覺得,就是無用的。

那麼我不得不再加一個大框架,科學可不可以也感性的去追求,可不可以去感性的判斷,我所喜歡的知識。

我就將王守仁找來,王陸學說是典型的在理性角度攙和唯心主義,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王守仁與朱熹的不同,就在於走不走心。

朱熹,你不走心。

龍捲風角速度大不大,奧地利有沒有勛爵制度,遙遠的天狼星座,有沒有純粹氣體的星球,又是否會蘊育出生命。

這種知識,為什麼有人願意去知道,為什麼底下這麼多回答的人,都在勸解題主。

因為愉悅,知識有時候,就是感性的,知識會給人愉悅。

也許沒有數據上的增進,但是在心理層面,快樂有時候就是一種用處。

我想知道,我喜歡知道,所以我知道。

這句話,在理科角度,是不是錯的?

一個戰士,只要他喜歡學火球術,就可以學,也許他還能變成魔劍士。

只要他喜歡,這就是知識的感性。

3 談談我自己。

我小時候,是個徹頭徹尾的科幻迷,《科幻世界》幾乎每期都買,了解到了許多莫名其妙,也毫無用處的知識。

我喜歡一位船長駕駛著反物質宇宙飛船,穿梭在一個又一個星球之間,它們中,有的星球轉速是地球的三十倍,一天就是一生,有的星球,充滿了喜馬拉雅山那麼高的風暴,毀天滅地。有的星球只有氣體,上面的生物活在萬米高空之上,竟然也培育出了智能。

我很久以前,和我表哥買了一本《中華百科全書》,了解到月亮不發光,是太陽光的道理。

我曾經為了小升初加分,也背過諸如,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最長的英雄史詩是藏人的格薩爾王傳。

這些一點即明,無限多的小知識,我當時沒發現有什麼用。

實際上能讓我一個月多賺一個零的小知識,我從未見過。

直到有一天,我真的來到了青海,我想起這首英雄長詩,格薩爾王傳。

這個知識我不談它是否有用,我只是感覺那一瞬間,給我的震撼,我明白了為什麼這裡的天地這麼貧瘠,藏人如此辛苦,卻能夠一代一代的複述這首長詩。

這個知識讓我震撼,它無用,但是,它讓我震撼。

我不知道它,我還是可以來青海,可我恐怕就不太會有這種感覺。

我表哥是做剪輯的,他工作的地方與義大利隔了幾萬公里,可是他就是知道百花大教堂的典故,我們都覺得毫無用處。

可是他覺得知道本身是一種愉悅,不論他最後去沒去佛羅倫薩,他這一生,也好過只知道扎金花的許多同事。

知識本身,會給人愉悅,也給人歡喜,這是知識感性的一面。

而非僅僅以有用與無用來衡量。

我現在常常也幻想著遙遠星球的故事,我曾經了解到的普朗克常數,狄拉克什麼玩意兒,我都不太懂,可是我知道一點,我對於這個世界就更有興趣,我甚至對於這個世界之外的地方,也充滿興趣。

這不是有用與無用的問題。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淺見。

我還是希望,這個世界有一些科學家,能夠告訴我,在天狼星座,有沒有小天狼星。

畢竟成為科學家,是我兒時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我以為科學家,就是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


以上不少答案可能是在題主的補充之前寫的,並沒有針對題主真正的疑問。

題主質疑「一點即明的、無限多的知識對於我們常人(非科學研究工作者)究竟有什麼用處」,是因為這些知識」對於我們格物致知完全沒有作用」,也就是說,常人有格物致知的需求(或有好奇心,很多答案都有提到)這一點題主是承認的,但是呢,」月亮會不會自己發光「這樣的知識不能滿足這種需求。題主沒有懷疑相對論或牛頓定律等物理理論體系對常人的用處,是因為它們「對於我們格物致知起著很大作用」,能夠滿足我們的格物致知需求。

如果這樣理解題主的意思沒錯的話,這就是說,題主認為,普通人要想滿足自己對世界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恰當的做法是學習相對論等物理理論體系,「唯一的知識」,而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月亮會不會自己發光「這樣的「一點即明、無限多「的知識上,因為這樣的知識不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先擺出我的觀點。我認為,恰恰是」月亮會不會自己發光「這樣的知識,可以有效的激發我們的思考。

首先提一個問題,物理理論體系是怎麼得到的?
是通過先建立幾條先驗的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後一條引理一條引理的推導出來的嗎?或者,物理理論體系的建立,本來就深深的依賴於人們對大自然的繁瑣細節的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題主是學理論物理的,那我就來引用《費曼物理系講義》中幾段很精彩的論述:

我們在科學上所關心的事物,具有無數形式和許多屬性。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站在岸邊眺望大海,將會看到:這裡有海水、拍擊的浪花、飛濺的泡沫以及洶湧的波浪,還有太陽、光線、蔚藍的天空、白雲以及空氣的流動——風;在海邊有沙粒,不同色紋和硬度的岩石;在海里浮游著生物,此生彼滅;最後,還有我們這些站在海岸邊的觀察者;甚至還有幸福和懷念。在自然界的其他場合,難道不也同樣出現如此紛繁複雜的事物和影響嗎?無論在哪裡,到處都是這樣錯綜複雜和變化無窮。好奇心驅使我們提出問題,把事物聯繫起來,而將它們的種種表現理解為:或許是由較少量的基本事物和相互作用以無窮多的方式組合後所產生的結果。
例如,沙粒和岩石是兩回事嗎?就是說,沙粒只不過是大量的細小石塊嗎?月亮是不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呢?如果我們了解岩石,是否就能了解沙粒和月亮呢?風是否與海洋中的水流相似,就是一種空氣的流動?不同的運動有什麼共同特徵?不同的聲音有什麼相似之處?究竟有多少種顏色?等等,等等。我們就是試圖這樣地逐步分析所有的事情,把那些乍看起來似乎不相同的東西聯繫起來,希望有可能減少不同類事物的數目,從而能更好的理解它們。

幾個世紀以前,人們想出了一種部分解答這類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觀察,推理和實驗;這些內容構成了通常所說的科學方法。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是一條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應著大自然的一處細節。這樣的知識數目繁多,標誌著人類知識資料庫的龐大,人類探索未知的艱辛和輝煌,也說明了大自然的複雜和豐富多彩,稱其為」無限多的「並不算誇張。但是,這樣的知識,真的是「一點即明」嗎?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什麼是「發光」?也就是說,天體發光(輻射)的機制是什麼?

2.如何判定月亮(太陽)是獨立發光還是反射光有沒有什麼現象必須要用月亮反射光/太陽獨立發光來解釋?除了這種思路之外,是否可以通過地球上的接收器(眼球、CCD、光譜儀等)直接分析天體的輻射來判斷?也就是說,獨立產生的輻射與反射的輻射,輻射特徵是否存在可觀測的差異?人類的科技樹升到哪一級才有可能做出這種判定?

3.月亮是如何反射光的?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如何測量月亮的反照率?從反照率中可以得到哪些月面信息?

4.太陽是如何獨立發光的?發光對應著能量釋放,太陽要想持續的獨立發光,必須有穩定的能量供應。能量供應機制是什麼?是什麼能源讓太陽維持數十億年的持續發光?太陽會像一堆火那樣燒完嗎?太陽如果燒完,是像火堆那樣漸漸熄滅,還是像點著的汽車那樣爆炸?

5.為什麼月亮不能獨立發光而太陽可以?是因為月亮的物質構成中不存在某些太陽只有才有的「燃料」,還是有「燃料」但不具備點著的環境?月亮曾經獨立發光過嗎?月亮與太陽之間的物質構成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假設可以在維持月亮的物質構成和密度的前提下,把月亮放大到太陽大小,月亮會像太陽一樣燃燒嗎?這樣的「超級月亮」的歸宿是什麼?

。。。。。。

在看到「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句話時,如果你沒有根本想過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那麼,這句話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它不過是一個命題,一種詮釋,一個斷言,「蘇格蘭的綿羊是黑色的」一類的斷言。它與你無關。它描述的對象你並不關心。你信任這句話,接受了它,不過是因為書本或他人的權威讓你信服,而不是出於任何理性的思考。這句話本身是人類所掌握的知識,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識。這樣,採取跟福爾摩斯一樣的態度是明智的。

他不耐煩地打斷我的話說:「這與我又有什麼相干?你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走的,可是,即使地球繞著月亮走,這對於我或者對於我的工作又有什麼關係呢?」
-----------《福爾摩斯探案集》 血字研究

如果類似的問題自然的出現在你的大腦里,你也願意花一些功夫給出答案,那麼你會發現,每一個答案都會引出更多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鏈幾乎可以無限延伸下去,把天體物理的許多重要理論(輻射機制,空間探測,恆星形成與演化,太陽系起源,恆星模型,超新星爆發......)都包括在內。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科學事實(細節知識)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理論框架與其他事實鏈接在一起。嘗試建立這種鏈接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的過程。
另一方面,創立物理理論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把大量的科學事實有序的鏈接起來,指出它們背後的因果關係,抽象出更簡短的圖式來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細節。脫離細節知識的物理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迥異於現實經驗的理論。

知識不是裝飾。理論不是教條。


我來講一個概念:知識的 canonical application。

這個概念是某個人來給我們上 Wittgenstein 的時候提到的,由於我不太確定 Wittgenstein 本人是怎麼說的,因此我根據記憶開始隨便說說,並且將這個概念從數學知識領域擴展到所有知識領域。

這個概念最初是應用在數學上,數學的 canonical application 是什麼呢?假設你面前有一面牆紙,上面寫著 「1+1=2 1+2=3 2+2=」,然後右邊被衣櫃擋住了,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會猜測牆紙後面的內容應該是 4,這就是數學的典範應用。如果有個人喜歡用數學算式作為牆紙,並且,我們知道他寫的都是正確的算式,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數學猜測出牆紙的圖案。請不要被中文的「典範」誤導了,自己去查查看「canonical」這個英文單詞是什麼意思吧,然後意會一下。

至於 non-canonical application 嘛,為什麼夜晚出門不用擦防晒霜?為什麼月亮離地球更近,反而光線更弱?為什麼我們不能直視太陽但是能夠直視月亮?……

其實說起來,應對小孩子的好奇心到底是知識的 canonical 還是 non-canonical application 呢?我覺得是後者吧。


來來來誰來告訴我為什麼會被審核。


光是知道就很開心


「在幹嘛呢?」
發送了這句話之後,他的微信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後,對話界面更新,她輕描淡寫的回復,「沒幹嘛。」
他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24分鐘,比昨天慢了1分鐘,比上周慢了10分鐘...
比上個月...慢了整整24分鐘。

窗外清晨的陽光正懶懶的灑在他的身上,趕在周末的清晨6點就起來,他本來期望能夠在她睡前多說上幾句話。
在倫敦留學的她,現在面對的應該正是星空爛漫的黑夜吧。

嘗試克制了一下情緒,失敗。
他忍不住問道,「最近這一個月,你好像越來越不關心我們的未來了,為什麼?」
這一次的回復來得很快,沒有絲毫的停頓,「因為離得太遠了,心也遠了。」

他的雙手顫抖著,急急的敲擊屏幕,「在機場那天,你告訴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復的前面帶上了一個冷笑的表情,「是啊,我這邊倒是有月亮,你那邊有嗎?千里共明月,我們隔著不止千里吧。連月亮都不能共享,我們還在一個世界嗎?」

他痛苦的垂下了頭,感覺到胸腔已經無法束縛住跳動的心臟。
目光獃滯的看著床頭,那裡躺著的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記憶在腦海中掠過,那是在機場,他和她相擁在一起,不舍分離,直到喇叭大聲喊出她的航班號,他眼中含著淚,她眼睛紅腫著,從包里摸出了這本書。
他愣了楞。她將書塞進他的懷裡,「認真看,以後咱們孩子問一大堆問題,你可不能指望我去回答啊。」
他再次將她擁抱在懷裡。她偎依在他懷中,輕輕的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記憶的碎片閃爍著——
每個思念的夜晚,他捧起這本書一個字一個字的看。
看的不是書,是兩個人的未來。

他猛然醒悟,一陣狂喜,噼噼啪啪的連續敲擊,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
倫敦現在的月亮反射的也是太陽光,我們現在沐浴在同一片日光之下!」

她猶豫了一下,發來一個哭泣的表情,「我真傻,我錯了。」
他欣喜若狂,原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每一個看起來沒有意義的知識,上天其實老早就賦予了它意義。

手機振動,屏幕上顯示她撥打跨洋電話過來,他樂開了花,連忙接了起來,「親愛的...」
電話那邊,她輕輕嘆了一口氣,
「我本來想找個借口,你卻不給機會。我已經有新男朋友了,英國帥哥,家裡開寶馬的,希望你不要再聯繫我了。再見,窮鬼。」

他傻眼了,手機從手中滑落,掉在地上。

很久很久,他才拾起手機,無力的劃拉著破碎的屏幕,點開了通訊錄里那很久沒有聯繫的名字,沒等那邊說話,他淡淡的說,「我要回家。」
電話那頭傳來蒼老而又紳士的聲音,
「外面的世界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精彩,歡迎你回來,思聰少爺。「


人類的恐懼來源於未知。
多認識這個世界一分,你的恐懼也就少了一分。

因為你知道了月亮不發光,你就不會在深夜仰望明月的時候心想:
卧槽這亮堂堂的月亮上不會有什麼外星人拿著探照燈窺視我們吧?昨天晚上我還在月光下裸睡來著,這不是太羞羞了么?

因為你知道了微積分的基本求解公式,你就不會在看到楊振寧娶了翁帆的時候心想:
媽蛋數學家居然可以如此肆無忌憚,難道他們乾的工作是如此的驚世駭俗以至於可以為所欲為了?萬一有一天有個長得跟郭德綱一樣的數學家要來強姦我怎麼辦?

因為你知道了冠希老師和阿嬌的影視作品,你就不會在看到女明星的時候心想:
我到底能不能看到女神的(嗶——)呢?萬一這輩子都看不到,這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每當我們對這個世界多一分了解,這世界上就少了一種可以令我們恐懼的可能性。哪怕這分了解離題萬里,哪怕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也還是向著「無畏」邁進了一點點。


這就是人類求知的根本原因。


題主,我明白你的困惑。中學時看韓寒說數學學到初中二年級就夠了的論調也挺贊同,那時我的想法跟你差不多。不過,現在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見解,不妨與諸位分享下。

單個知識拿出來看,都沒什麼用。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又怎麼樣?知道逆轉錄病毒的致病原理又怎樣?知道曹孟德他長子叫曹昂又怎樣?知識體系才有用。由各種細碎知識組成的有機整體才有用。打個比方,一幢大廈由磚塊構成,每個磚塊單獨拿出來,都看似無足輕重,平淡無奇。甚至整個大廈換一塊磚,少一塊磚都無傷大雅。但沒有那一塊塊可替代的磚塊,大廈從何而來?

當然,我知道你可能會問,如果你根本不需要這個大廈,不需要這個知識體系怎麼辦呢?這個衍生的新問題應該分兩種情況討論:

第一,你現在以為你不需要,但在將來的某個節點你可能會需要。
舉個笠子,我大一時考完微積分仰天長嘆:這輩子終於不用跟數學沾邊了。到了PhD階段,我卻突然發現自己沒辦法對實驗數據做出有效的分析。於是我又跟著本科生一起上課,學習數學基礎課,然後再進階學習生物統計的博士課程。人生的路那麼長,什麼事情都不是那麼絕對。

第二,你真的一輩子都不可能需要。
對於知識,甚至對於人生,我始終一個觀點,不應該太功利。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用,更不是任何東西都需要拿來用。不然,往大了說,人生有什麼用?無非是一個熵變過程,跟浩瀚的宇宙比起來再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值一哂。有用沒用的事少考慮一些,生活更輕鬆一些。


意義在於,他避免了你真的不知道時,給你帶來的愚蠢和麻煩。
古人不知道月食的成因,就會有天狗吃月亮的故事。
古人不知道人病了的機理,甚至以為是鬼魂在作祟,於是就有了巫術治病的可笑的場景,而他們卻深信不疑,最終導致的是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當你真的不知道時,帶來的麻煩是你現在所想像不到的。


沒有用。

11月28日的《奔跑吧兄弟》,做任務時鄧超遇到一道題:半個時辰等於多少秒?
鄧超念念有詞,掐指一算,1800。咦?怎麼不對?
反覆算了好幾遍,還是1800,最後放棄。

嚴謹的講:
單獨就此一個知識點而言,對於非專業人士,無用。
無用的意思是,知道了,基本沒啥幫助;不知道,基本沒啥損失。


1
我不是來黑鄧超的,術業有專攻嘛。
有人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
有人知道亮相的四百種POSE啊。


2
@歐陽笠 說的好:

知識體系才有用。由各種細碎知識組成的有機整體才有用。

知識體系的價值是:能夠解釋獨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
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月亮本身不發光」這一個知識點,其所以然是什麼呢?

首先,看到的,不一定是發光的。
我也不發光,為什麼你能看見我?
因為我能反射光線啊。
和光線有什麼關係呢?
你之所以能看見我,是因為有光線照射到我身上,又反射到你的眼睛裡,在你的視網膜內成像。
所以,我們能看見月亮,是因為他反射了太陽的光線呀

引申一下,增加光線的反射,就可以增強人眼的可視性。
有個段子,說愛迪生小時候媽媽做手術,蠟燭不夠亮,
機智的小愛拿來了幾面鏡子,瞬間就亮了。
就是這個道理呀。

月亮不發光,那麼,就可以解釋月食啦。
月亮是蹭太陽的光信號的,月食那一天,它被屏蔽了。
太陽、地球和月亮,正正好好三點一線,地球在中間時,
地球整個兒地把月亮擋住了,月亮蹭不到信號了,就變月食了。

再次,為什麼看到的月亮形狀不一樣?
這就涉及月亮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和運行軌跡(動態圖,點擊查看,來自網路)
http://jwc.jxnu.edu.cn/filepath/2008-1/25/25164630iqug0.gif


月相 (圖片來自網路)

3


零散知識點,是不能替代系統學習的。

以前,人們做學問,總要讀幾本書,才算「略懂」;
現在,看幾個朋友圈,便心滿意足了。

零散的獲取幾個、幾十上百個知識點,也很難構成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需要有目的的、系統的、全面的學習,也就是教材講義的價值。


4


有人說,可以用來吸引異性啊。
獨立的知識點,本身可以製造浪漫嗎?
不能!還要加上文采啊。

文采你有嗎?如果沒有,是這樣的:

「你造嗎?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
「哦」
END

如果你有了文采,是這樣的:引自 @鍾火火

你知道嗎?月亮是不會發光的,她的華美來自折射太陽的光芒。而我的生活有了你,才開始有了絢爛的色彩。

可是,如果你有了文采,飛花落葉,皆可化為柔情萬種,還需要知識點嗎?

當然,利用知識點來吸引異性,也可以不靠浪漫,靠博學啊。
那得多少知識點才夠啊?
如果只是為了吸引妹子,與其背書,不如去練胸大肌吧。

5
有人舉例說,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說的很對,可是不對症。
單獨的知識點,何談學習方法呢?

6
那一期《奔跑吧,兄弟》,還有下文:
鄧超走後,李晨來了。
還是這道題。
大黑牛略一思索,3600,成功。


(一)
那天早上被voice call那邊東西掉落的聲音吵醒,天已經亮了。
寶貝,你的minion掉地上了,胖得那個。
......真的誒,你怎麼知道。
不告訴你。
天還沒亮誒。
是嘛,我這邊已經天亮了。
怎麼會,北京和深圳不是在一個經線上嘛。

你說的沒錯,但是北京緯度高。

(二)
易易的天文老師是個植物學愛好者,大學又是學地理的。
白天,她帶著我們走山路,賞石鑒草。晚上,我們觀星。
路邊有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快來看,這朵花沒有花瓣,花瓣的位置是雄蕊。
她說的是真的。
我們面面相覷,誰都沒見過這番奇景。
回去之後,老師翻起厚厚的手冊。
它叫瓣蕊唐松草,此時此刻興奮的像個孩子。

此時那株草或許已經被不知其然的路人踏平了吧。

(三)
又一次觀星的路上,草原,壩上。
大家都忙著風吹草低見牛羊。
她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火山石。
你們找找看,這些玄武岩,裡面可能會有「微鍾乳」。
我甚至不記得是不是叫這個引號里的名字,大抵說的是火山石的小孔內有像鐘乳石一樣的結晶。
易易有幸找到了這樣的一塊,長滿了那樣的結晶,和盧溝橋的石獅子一樣,大小不同,形態各異。

興高采烈地拿回家,
你為什麼拿了塊搓腳的石頭回來?
姥姥不解。

(四)
易易,你見過銀河么?
見過啊,怎麼突然問起這個?
真的和照片上一樣嘛?
其實看起來是沒有顏色的,但是震撼的程度遠超過照片的感覺。
唔、你不害怕嘛?
害怕?
對啊,是因為太習以為常就不害怕了么?它們那麼多,那麼遠,每一個上面都可能有和我們一樣的——生命,在看著彼此。
是啊,的確是太習以為常了,應該害怕的。

(五)
曾經收到過這樣一道HR的心理測評:
你是一位火車司機,不巧你的火車失控了,前方有五個施工的工人,你可以選擇改變軌道,但是這樣會撞到另一個施工工人。你會怎麼做?
A 繼續前進 B 改變軌道 C猶豫不決

我選A。
為什麼?
因為火車司機不能選擇開哪條軌道。

(六)
如果你是個臂力很大的胖子,你在路過天橋的時候發現橋下的有軌電車失控了,遠處有五位施工工人,你會選擇把橋上除了你之外的唯一一位瘦子扔下天橋來讓電車出軌傾覆然後停下來么?
A 會 B 不會 C 猶豫不決

我選D。
那是什麼?
把他扔到車頂,然後給電車斷電。

(七)
大一入學的時候有一門化學。
真是日了狗了,我們為什麼要學化學。
一周56課時的課,凈排些亂七八糟的課。
自動化和化學有一毛錢關係么?!
學院是傻逼,老師都是蠢貨。

其實,註冊電氣工程師的考試是有普通化學的。

(八)
現在程序員和金融可賺錢了,為什麼不讓你家孩子學這個?
學什麼是他的自由。而且他也喜歡歷史。
那也得學點有用的呀,學歷史有什麼前途,出來只能當個小老師。

是啊,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是個老師,一個月只有十幾。
飯局上,他放下筷子頓了頓。
而王府井的服務員一個月工資近一百塊錢。大家都排著隊去。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很快話題就變了。

你想要浪漫,卻只知道石塊和小草
你想要正義,卻只知道前進和轉彎。
你想要理性,卻只知道有用和沒用。
你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不知道。

版權聲明:
個人轉載無需徵求本人同意,隨意轉載,但需要遵循知乎協議。
其他組織或團體請參考知乎協議,徵得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


這個問題蠻有趣的,我試著從古代-中世紀哲學的視角給一個分析,供參考。
洗手間答題,有錯歡迎指正。
在亞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只有人進行了「求知」的活動,他的「自然」(本性)才得到了完整的展現,才是完整的人,而人的潛能的充分和合宜的實現,就是完滿的幸福,求知活動就是這個幸福皇冠最頂端的明珠。重要的不是求知的對象,而是這一活動本身作為我們理性靈魂的一個實現(entelechia)。
在柏拉圖,從感性得來的知識是不可靠的,是變動的,我們只是藉助這些知識來「回憶」起真正的「知識」—不動的,永恆的理念世界。這個意義上來看,一個具體的瑣碎的知識,如果它沒有喚起你對永恆的一種回憶,而只是陳列在那裡,那就是無用甚至有害的。


沒人聊聊占星術(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嗎?我對173個回答Ctrl+F了一下,居然還沒人談到。那就讓我來拋磚吧。
我這裡不和你們討論占星術有用沒用合理不合理。我只是說,了解一個知識可以讓你更輕鬆地了解另一個知識。就像你推出一個定理然後可以用它推出另一個定理,以及更多更強大以及更實用的。至於什麼是發光什麼是月亮什麼是太陽那些更刁難的問題可能直指公理層面的基石,可以拿來建構另一個世界了。
可能讓人意外的是:你們科學界的知識放在我們巫師界一樣有用,在初期可以很大程度地幫助一個巫師輕鬆進階。
占星術里有很多關於日月的說辭和論斷技巧。
太陽和月亮,即我們中國人說的太陽、太陰在西方占星體系裡面也是一對對立概念。比如,太陽代表意識/精(spirit),月亮代表潛意識/靈(soul),而且越亮的星星在占星術里和物質的關聯越小(符號往往不帶十字)。如果你不知道誰是主動發光,誰是被動反光,不知道運動軌跡和周期,只是覺得一個亮一點一個暗一點,那麼你對於一切關於它們的論斷都會覺得很牽強,除非你長期觀察這兩個星體,有非常豐富的感性體驗。一個敏感的人即使不懂任何科學知識也能看出甚至聞出這兩種光的區別:陰陽寒熱虛實表裡,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選擇題總能猜對。
如果你對太陽月亮本身沒有什麼了解,你就很難理解一個古老的論斷到了今天是否還適用,一個古老的原型到了今天有了哪些新的指代。無論你用科學的描述法還是藝術的描述法來格物,最後都能致知,讓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望文生義按圖索驥食古不化的困境。
如果你知道水星金星屬於內側行星,在五星中距離太陽最近,周期最接近一年,你就更容易理解它們為什麼會指代語言和價值觀愉悅感這些和大腦緊密相連的話題。
如果你知道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木星代表擴張和慷慨。以及進一步理解它所守護的雙魚和射手。
如果你知道土星外面有個明顯的土星環,就更容易理解那幾個關鍵詞在占星術裡面的含意:邊界,定義,限制。
---------------------
既然講到這裡了,熬不住要說些題外話:
為什麼科學界的知識可以被巫師借用呢?
因為科學界和巫師界很多時候討論的事情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巫師界用文學的語言,科學界用數學的語言,當數學比較幼稚的時候,文學更吃香一些(所以在某些時代,巫師很可能還啟發過科學家,也許這種荒誕對理性的啟發是一直存在的),當數學語言精確起來豐富起來的時候,文學的語言就開始邊緣化了。舉個例子,巫師界會用溫潤柔和這樣的方法來描述一個臉龐,科學界在數學幼稚的時候只會說長短比例,慢慢地他們學會了曲率,學會了階數,學會了分形這些東西,普通的巫師在描述能力上已經很難顯示出什麼優勢了。也就是說,當你掌握足夠精確和豐富的科學知識,相當於擁有了一個中高段位巫師所擁有的體驗成果。描述能力是一個信息學語言學的問題,論斷的邏輯則是一個經驗的問題,從經驗中可以得出有規律的關聯性。科學界用手記錄用手翻閱用手演算的時代,推理速度怎麼可以和巫師相比?但大數據和超級計算機的出現,加上超強的描述能力,一個巫師練一輩子可能都玩不過沃爾瑪的大數據,至少在某些確定範圍確定規則的單項上是玩不過的。巫術越來越成為一個有趣的手藝活兒,留著對舊時代的懷念和人類特有的荒誕情懷
再抽象的數學描述落到底層還是本能的感受,比如兩點間直線最短。所以科學對日月的描述和巫師對日月的感受往往並不矛盾。只是這兩套語言在歷史中賽跑,科學的語言可以傳遞,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是接力;而巫師的語言無法傳遞,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從頭開始體驗,沒有巨人的肩膀可以讓你踩,這是一個人的長跑,只有通過修鍊讓自己成為巨人。
當然,做為一個巫師,時刻謹記,表達即謬誤,精確的表達就是絕對的謬誤。雖然微小,但是仍然絕對。只不過微小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人都可以無視了。


八歲那年,浩浩喜歡上了一個女孩。

她有著微卷的發梢,長而蜜的睫毛,笑起來的時候眼角彎成一輪新月,就像五月的蜜桃一樣香甜。
她坐在教室左起第一排的倒數第二個座位,每當日落,霞光就會照紅她的臉頰。
她說她叫渺渺,浩渺的渺,渺小的渺。

渺渺家住在新華街五十六號B棟7樓。
每天早晨她的媽媽會載著她在陸振興吃一碗蟮絲面,或者隔壁早餐店買一個糍飯糕配碗咸豆花。

她的書包上別著一個木星徽章。
在一個初夏的午後,渺渺托著下巴,問他:「浩浩,你喜歡哪顆星呢?我喜歡木星,冬天的夜空里,它比平時都要亮。你知道嗎?其實它是借著太陽在發光,我們肉眼可以看見最亮的是金星,可它度不過黑夜,絕對星等最亮的是天狼星,可它離我們太遠,奇怪的是火星離我們更近卻不如木星明亮。你說它是不是特別特別努力地想讓我們看見,所以才這麼用力發光呢?如果是,那它應該非常寂寞吧…」

浩浩摸摸頭,他不懂天文學,更加不懂行星恆星和絕對星等,他只是獃獃地傻笑,大概吧,星河比人海寬廣,是該比我們更加寂寥啊。
渺渺見他無聲無趣,轉過頭看向窗外,不曾再看他。

十六歲那年,浩浩仍舊喜歡著渺渺。

她剪短了頭髮,鼻樑上架著一個黑框,低頭的時候鏡片會順著滑下,她喜歡用食指和中指緩緩推上。
十四歲以後,渺渺就沒有長高,一米五五的她現時坐在教室第一排的中間靠左,小小一隻,不愛說話。
她現在早餐愛吃街口阿姨的雞蛋餅配上學校小賣部的黑豆奶。
書包上的木星徽章被取下,換了一個星盤筆盒,課間她會和同桌木木聊些八卦。她們一起上學,一起下學,夏天相約吃一碗龜苓膏,冬天結伴喝一杯紅豆湯。
渺渺的生活里,已經很久沒有浩浩。

有一天晚自習,浩浩趴在圍欄看著星星,渺渺提著零食上樓,他們四目交接而後錯開。
浩浩在那一瞬間,想要告訴渺渺,他最喜歡的星星是克魯特尼,它有著奇異的運行軌道,千百年來逐漸被地球吸引,緩慢環繞,還有五千多年才能與月亮結群,冠上地衛二的名號。

你因寂寥閃耀,我為愛慕環繞。

二十六歲那年,浩浩娶了別人

渺渺嫁給了一個法國人,她現在有些豐腴,笑容卻依舊燦爛。
很少有人可以憑著單純的喜歡戰勝歲月的摧殘,渺渺已經不再喜歡漫天的繁星,可是浩浩卻越陷越深。
他同他的愛人講木衛三的故事,他說這是太陽系最大的衛星之一,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加里米德。
天庭的侍酒金童,為愛人斟滿瓊漿玉露,然而美酒卻只為取悅愛人的新歡,他是永遠的配角,只憑浮光掠影,卻能一世甘之如飴。

他也同她講渺渺的故事,他講了渺渺的自然卷,講了她的小身板,講她愛吃的咸豆花和她家樓下四季變幻的繁花,還有她最愛的朱庇特…
愛人有些生氣,她問浩浩你還愛她不是嗎?
浩浩搖搖頭,他說:「我曾經也這麼以為,我會成為渺渺的地衛二,木衛三,土衛六…就這樣被她吸引,將她圍繞。」

「但我不是星星呀,永遠只有一條軌道。人世的變幻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我的每一天都在擁有新的相遇,慢慢放下久別重逢的期許,你會發現更大的世界就在眼前,你會遇見更多更亮的星星橫陳天際,我說不定會遇見獵戶座的參宿七,再遠一點發現天鵝座的天津四,努力加把勁,說不定還能同劍魚座s結伴星際。」

愛人似懂非懂,還有些生氣,於是質問他:「那我是什麼?」

「你就是你呀,如果非要說一個比喻,你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A,我遇見你,突然願意停下腳步變成一隻小狗伴星天狼星B,兩個人一起繞啊繞最後一起變成了白矮星,白頭到老。」

「渺渺不是宙斯,我也不是加里米德,但我沉醉侍酒,皆因酒香難拒,不因思慕難消。」

———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有什麼用?

知道渺渺是自然卷有什麼用?
知道渺渺愛吃咸豆花有什麼用?
知道渺渺的一切都沒有用!

因為她不喜歡你。
所以浩浩就是大傻逼?

不,渺渺讓他愛上了天文學,所以還是有些用處的。

那知道所有恆星的絕對星等有什麼用?
知道太陽系引力的邊界是冰與彗星的奧爾特雲有什麼用?
知道我們所見的宇宙深空照片來自127億年前又有什麼用?

好像真的挺沒用的。
旅行者一號飛了三十四年才0.002光年,地球旋轉運行至今的里程還不夠到達室女座距離的四分之一…

但是「知道」只是為了「有用」嗎?

其實就像浩浩知道渺渺的一切一樣,大多數人都是痴漢,他們對世界抱有少女般的愛慕,孜孜不倦地窺視它的一切,同時被它的高冷傷害。在漸行漸遠中發現生活的真諦,遭受性慾的折磨,和食慾的誘惑。

世界一切戀愛都不是初戀,當你嘗試對世界好奇的那一刻,你已經把美好的愛情貢獻給了無垠的宇宙。題主只是和天文學分手了而已…

戀愛有什麼用?
性愛才有用呀。

可是戀愛時的那種怦然心動,打炮能替代嗎?

總結一下,我覺得,我覺得它可以用來寫比喻句啊!

(≧?≦)


天狗吃月亮的時候可以少敲爛很多盆。


我覺得這個知識還是蠻有用的


從題目描述推測,題主希望研究「世界的本質」,而對錶面地瑣碎地「葉子知識」沒有興趣,關注的是知識樹的「源頭」。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換成行星/衛星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恆星」又如何?(當然這條結論是否正確要依據非恆星體的定義,還可能有特殊的發光的非恆星天體)

在這裡,兩條知識都有知道的必要。第二條是抽象的本質知識,而第一條是最簡單最具代表性的「實例」。還有一些知識如:M星不發光,發光的是N星。這些也是具體的「實例」,但這些實例沒有代表性和實際價值,可以直接由本質知識推導出來。


那麼到底什麼是知識「源頭」,什麼又是細枝末節的葉子知識?

  • 從學科間的角度來闡述,可以說內容上最本質的學科是「哲學」,來一個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按照定義,哲學是概括一切的學科,是抽取最本質內涵的學科,因此哲學的知識是最本質的知識。

然而,多年前我曾發現一個更本質的理論/術語:「全集然文明」,按照它的定義:

完全集中自然的文明(用存在物共有屬性的名詞來集中自然萬物,就像用一條貫穿所有自然物的線,將所有信息完全集中在一起)

其認為哲學也還不是最本質的,全集然文明研究的才是世界的本質。關於全集然文明有興趣的可以去自行百度


還有「數學」,「物理學」,也是研究本質或接近本質的學科。哲學的發展就受到數學和物理的影響。我高中時曾經對一些終極問題很感興趣,其中物理學研究本質的內容有很多,如「基本粒子」,研究構成萬物,不可再分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還有「弦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時間和空間是怎樣的關係?宇宙有邊界嗎?多重宇宙存在嗎?這些都是一些終極與本質的問題。


按照全集然文明中「本質球」的概念,所有的知識都可以抽取出最本質的部分,作為球心,而其餘的知識按照「本質程度」的不同由里到外擴散。關於「知識與本質「的模型到底能不能成為」球狀「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究竟有沒有最最本質的唯一的知識存在,能概括一切」(球狀),還是說最核心的本質是有限但不唯一的(也算是球狀),還是說最核心的本質是無限的(矩陣)?


我們無法說基本粒子理論研究的比宇宙學要更本質,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至少都是接近本質的知識,比「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太陽系行星A氫含量是50%」這樣的知識要本質的多。

為什麼我不說生物與化學本質呢?物理規律在整個宇宙間都是無法逃避的,但化學與生物的規律只在一定範圍內適用。化學研究至多去到原子核與電子的層次,而生物一般也只研究到分子的層次。

人文學科,社會學科也是如此,都是基於「人」的研究,除非能證明全宇宙生物都有「人」的特性,否則本質程度不如哲學等學科。


上述的描述加入了我的個人觀點,因此我們發現,跨越學科間的具體知識比較是較為困難的,而學科整體之間的比較相對容易;但是最清晰的是同一個學科內的知識的比較。

  • 從學科內部的角度來闡述其一,共性的規律就是本質的知識。所有細節的東西都可以抽象出共性的規律。其二,從聯繫的角度說,越接近本質的知識,它在整個知識體系內,和其他的知識關聯越多;而細節的知識關聯度很小,是相對孤立的。

明白了什麼是本質的知識後,需要討論下一系列問題。「本質與具體哪一個更需要學習?具體的知識是否沒有價值和意義,只要學會本質的知識就可以了?」


我的觀點是:研究學習本質的知識要比那些細枝末節更有用,至少有意思的多。我會對這些本質的知識激起無窮的求知慾,甚至我會把弄懂這些知識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相對地,我很難對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激起巨大的求知慾,比如「某個名人是哪一年死的?」


但我卻絕對不敢說那些細緻末節的知識沒有用,甚至有很多時候了解具體的知識反而比本質知識更有用。具體知識也分很多,可以按照實用程度來劃分。生活常識有很多都是具體的末端知識,但這些知識可能比很多所謂更本質的知識還要重要的多。


一些歷史知識是需要強記的時間,重要程度相對低點,但即使是像「名人哪一年死」可能也是有意義的。比如那一年,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而你剛好知道了這一名人在這一年死了,就會有深一層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知識的聯繫」。


從人類學習實踐上來說,對許多知識,只學習其概念定義而沒有舉例子,往往難以學的好,例子作為具體的末節知識比概括的定義能更清晰與更實用,能讓人容易理解知識,因此具有很大的作用。

再套用哲學「聯繫」的觀點,末節的知識也會和各種知識有數不清的聯繫,而我們永遠都無法確定所有的聯繫,對聯繫多寡的判斷也是困難的。太陽系某行星某元素的含量在目前也許作用非常小,但是當科學程度發展到人類能登上該行星的時候,這個知識的「實用性」就大大提升了。


對於我專研的方向「計算機網路」我更有感悟:可以把OSI7層模型認為是計算機網路知識體系結構中比較「本質」的部分,7層模型一些根本性的知識的確也是最重要的。但一個矛盾是,除了理解能力很強的人,一開始學7層模型都是無法學懂的,唯有對每一層展開具體的學習之後,才能真正掌握7層模型真正的內涵。這表明了,本質的知識的確是更重要的,但細節的學習可以幫助理解,也更實用。附上一篇我原創的關於計算機網路學習方法的技術文章(來自我的技術博客)

《計算機網路思想》系列(1)網路體系結構―――理解,總結,辨析,升華


再來一個碼農的例子:API只要會用就行,不會有人有興趣專門去學具體的API。而提供API(編寫API)的人必須更有趣,軟體工程,編譯原理,數據結構域演算法這些更本質的知識也必須更有趣,學校教的也是這些知識而不會教具體的API。但是一個現實的例子是:一個不懂編譯原理甚至是演算法等知識的程序員,熟記了很多API可以寫出一個技術含量不太高的程序。而僅僅懂許多原理而對這個項目的API一竅不通的程序員,在這一瞬間無法寫出任何程序(但只要學個幾小時/幾天就可寫出更高水平的程序)。更簡單的例子是:類(本質)和對象(具體實例)


總結下我的觀點:

1. 總體來說本質的知識比細節知識更有價值,尤其是更有趣,引起求知慾

2. 細節知識的作用大小應該按照實用程度來劃分等級,例如劃分成三個等級(常識,用於「逼格提升」的知識,「暫無」任何意義的知識)。至少可以確定:了解常識往往比許多「本質知識」更有作用,例如哲學的作用要小於生活最基本常識。但其他實用性較低的細節知識則一般比不上本質知識。

3. 像月亮本身不發光這項知識,雖然對生活無直接影響,可它仍然算是常識等級,因為這項知識太「濫大街」了,知道是正常,不知道可能會被看不起,這裡可以拿來判斷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這裡起到的作用應屬於社會人際關係的範疇。但換作其他普通人不了解的天體,或者是某行星中的某元素的含量,龍捲風角速度這些姑且可以算是第二或第三的等級的知識,它們的價值除了極個別科研人員,在現階段大概只有「裝逼」的作用。但是當科技繼續發展,也許這樣的知識也會升級為「常識」。這也說明不同知識對不同個體的作用大小不等,且與社會,科學發展相關

4.細節知識的一些特點是更易入門,相對容易理解,可以直接運用(有實操性)。對智商要求更低(′Д`)


為了嚴謹犧牲了點通俗性,其實就是自說自話+提了一些自己沒有答案的神奇問題,為了讓我這又長又認真的答案讓多點人看到,求怒贊(●′ω`●)


我在高中時最不喜歡政治、歷史和地理,因為這幾科高考不考,並且可能我一輩子也用不上。可能也有同學討厭物理、化學和數學吧?還有的同學只喜歡某一科,不去好好學其它的主科。但是「白痴」教育部為什麼要讓我們學這些我們一輩予都可能用不到的東西呢?這麼說不誇張,我在高中學的最好的就是化學和生物,但是在清華學了三年電子我們完全沒有用到這兩科,有理由相信,我這輩子都不會再配平一個化學方程式了,用好多人的話說這兩科就是高考的敲門磚。我當時弄不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這些課程,相信我們在座的好多人也不明白吧。我給大家說了下面的例子大家就應該明白了。
我們大一的時候有一門必修課叫「機械製圖」——主要內容是在圖紙上畫螺絲。我們是電子系的,畫這個幹嗎啊?的確,那學期之後我們再也沒有接觸過相關內容。我們好多同學當時非常不滿。我們的系主任為了平息怒氣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曾經帶過一個大四的本科生做畢業設計(16周),他給這個學生的課題是給一台新型計算機編寫應用程序。這台計算機結構既不是馮諾依曼體系也不是哈佛體系。它用到的計算機語言完全不合常規。第一周老師先給這位同學一本相關的書讓他弄懂。經過一周的努力,弄明白了。第二周到第八周都是這樣。第九周到第十五周開始編程。最後一周寫論文。這位同學順利的完成了任務。畢業的時候,導師問他:「你這次畢業設計用到了大學四年的哪門課程啊,微積分?」「沒有。」「線性代數?」「沒有。」「C語言?」「沒有。」「微機原理?」「也沒有。頂多用到了英語,因為編程是用英語編的。」「那你大學四年都幹什麼了?你所學的所有的課程都沒用啊。」這位同學傻了。但是老師又問:「如果你是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學生,你能16周完成這個課題嗎?」「顯然不可能。」「這就對了,你大學四年學到的是學習知識的能力,四年前我給你的每一本書你都要學一個學期,但是你現在一個星期就完全吃透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可能以後永遠都用不到,但是你在學習各種不同的科目時總結的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思維視角等都會伴隨你一生。在你遇到新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利用以前的經驗很快總結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全文叫做:「一位清華大學學生對高中生的報告」,一搜就有,不放鏈接了,截取了其中一段,


加黑這段我覺得是說的比較好的,拿過來用了。


但是此論點還是基於學以致用的基礎上,告訴你看似沒用的其實這是有用的,所以要好好學,blah


我覺得更好的情況是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本身就夠我開心了,管他有沒有用,這是一個心態問題。


告訴人類,可以登月,別登太陽

======================
感謝@ChriStupiD的補充:可以在晚上登陸太陽!

太機智了!


這取決於如何定義「有用」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追求所謂「有用」,那很多研究恐怕就沒有意義了。


而事實上,物理學乃至其他科學的研究目的,首要是滿足人的好奇心,是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所謂有用只是副產品罷了。


回到問題本身,這個知識讓你對世界有了更加相對正確的認識,這還不夠「有用」嗎?


推薦閱讀:

有哪些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業術語?
將小盒子抽成真空,能飄起來嗎?
作為醫護人員,有哪些讓你難忘的病人或病例?
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在科普文或知乎上的科普回答里,引用普通人難以接觸的專著是否合適?

TAG:科普 | 教育 | 知識 | 功利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