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公寓會不會被推廣?你願意入住膠囊公寓嗎?


不好意思有沒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我回答了這個題目之前的很長時間內都沒人點贊,最近忽然多了這麼多贊。。。知乎的這個內容推廣機制到底是怎樣的啊?
不過看到多了不少有價值的答案,我覺得我費這麼大勁寫了一塊兒「磚」還是有意義的。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科普下什麼膠囊公寓出現的背景吧。
最早出現這個概念其實是源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metabolism architecture movement,
翻譯過來就是建築的新陳代謝主義運動。主要是由一批丹下健三帶領的日本建築師發起的。
(當然,其中還摻雜了一批高技派的建築師諸如Team10,Archigram什麼的就按下不表了,跟題目聯繫不大,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總之那個時候的建築風潮是相當前衛和未來派的,不怕你不敢做,就怕你不敢想。)
他們看到了戰後日本/迅速發展和城市的日新月異, 於是開始思考是否建築應當也能夠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於是他們從植物的生長中,和佛學的輪迴思想(日本人總是很喜歡這些禪意的東西)中得到了靈感,於是想要做一個類似於主體+模塊的形式的建築(一般來說是塔樓的形式)。並且預製混凝土的技術發展也使得他們有能力去實現這種想法。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日本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葩誕生了!
Nakagin Capsule Tower(中銀膠囊塔)
那這個奇葩的設計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大師 黑川紀章了,我認為日本建築師名字翻譯過來最帶感的一位。什麼史上春夜,半毛,安藤腫熊統統的靠邊站。
啊,該上圖片了,你們看字要看睡了吧。

噹噹噹噹,就是這個樣子,像是把很多空調室外機堆在了一起的感覺有木有~~~
恩,簡單說一下,樓高54米,共13層。
放幾個圖解釋下內部構造

解釋下這張圖,就是中間一個service core(生活核心區,包括水管電線,電梯,垃圾道等等。)加上周圍共8個膠囊為1層。那麼這些膠囊的設計壽命是25年,結果現在用了40多年了還沒換。這個生活核心筒的設計壽命是100年。而且因為黑先生可能設計的時候眼前一黑,這個樓只有頂層的膠囊可以被更換~~~1-12層是固定的@_@
你可以看到這個每個房間裡面有個小衛生間,一個床和一個書桌櫃。

就是這樣。
那麼這個樓是怎麼蓋起來的呢?

是這樣的。我覺得畫的挺明白了我就不解釋了。就個搭積木一樣。搞建築的同學們可以模仿下類似的分析圖。

終於把背景介紹完了,累死我了。
感謝Wikipedia:Nakagin Capsule Tower
感謝不知名網站: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69-72.
感謝我的建築史老師:Florian Sanchez,你給了我個C+我不會忘了你的!

。。。。。。。。。。。。。。。。。。。。。我是很帥的分割線。。。。
那麼我來說一下,這個東西的前景如何。
我覺得不是很好。至少不適合在所有地方推廣。
哦,我知道你問的其實是膠囊旅館,但是你既然加了個建築學的標籤我就多說點。
膠囊公寓形式建築的這座樓本身對空間有極大的浪費,因為有很多牆和很多的伺服空間沒有被使用,同樣的佔地的普通公寓樓可以多60%的使用面積。其次造價很高,導致每25年更換一次的話經常無法收回成本。最後一點就是空間過於局限,缺乏靈活性,所以目前這座樓要被炸掉重修了。


那麼我再來說說膠囊旅館
這是一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便宜,乾淨。可是我覺得這很不人道。
你聽說過一個東西叫做關禁閉嗎?住在膠囊旅館裡大概就是同樣的感受。

然後我還想到這個,無菌動物飼養中心哦,乾淨整潔。

在我們追求自由,文藝的今天,把人塞到一個小盒子里實在不是什麼很好的體驗。
建築的目的是布置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壓縮空間。

此外,一般二三線城市小旅館的主要客源是什麼,是窮游的和情侶吧。
對於旅遊的來說,費了千辛萬苦到了麗江,你讓他住這麼一地兒,他要如何自拍,想要來個45度的低頭自拍發現手舉到25度就沒法抬了,只能拍個大餅臉:(

沈從文在邊城中描寫吊腳樓的時候說: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可是在這樣一個旅館,你只能看天花板順便想想剩兩塊錢是買個包子還是炸串。

對於學校的小情侶來說,除非你把兩個中間開個洞,
否則倆人只能互相擁抱著度過這個冰涼的夜晚了,別說什麼69,我很純潔我不懂。

此外,這個房子看起來什麼都有,但是其實用起來非常的不方便,這也是我反對所謂的集成設計的原因。比如說,行李櫃在你的腳邊,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里的東西,你需要彎著腰把身體在狹小的空間里調轉180度,然後拿了東西,再調轉回來。睡過火車卧鋪的都知道這有多麼彆扭。而最差勁的小旅館裡,至少我也能直起身子來。對於連東西掉到桌子底下我都懶得彎腰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折磨了,不過你要是打算練瑜伽,這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我要說到的是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安全問題。
這樣一個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會迅速的變成一個大烤箱,因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電線都是集成在內部,一旦電線短路被點燃估計10秒鐘後就變成一個大火團了並且會迅速蔓延到旁邊的膠囊里。考慮到這個東西轉身極為困難,所以基本沒有機會逃生,此外高溫受熱整個框架變形,就算你能轉身門很可能也會卡住打不開,所以你就悲劇了。
當然了,還有傳染病的問題。。。
所以與其省20塊錢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但是在一線城市中,膠囊旅館還是有存在的價值的。
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那些來城裡進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在他們找到工作之前提供一個暫時的落腳點,雖然環境差一些,但是至少比流落街頭要強。
東京新宿的一般旅館價格大概是1000人民幣左右一晚上,
但是東京新宿的膠囊旅館可以便宜到200人民幣一晚上。
所以如果北京的酒店平均價格按照300元一晚來算,膠囊旅館最多收費80元。
要是這個價格想要維持一定的利潤的話,要求必須有很高的入住率。
不過考慮到幾個一線城市中的蟻族,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
其實下文中 @毛羽立 對於這種社會性的論述寫的更為詳細,我就不再多說了。

因此這種形式的建築只可能作為主要建築形式之外的一種補充,一個廉價高效但是很差勁的解決辦法,永遠不可能成為城市未來建築形式發展的主流。
As an architect, I serve for better life.

下文中有幾個同學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我大概給回復一下。首先是對於這個膠囊旅館空間的定義的。
你是定義為一個居住的空間,還是一個簡單的容身之所。
如果是後者,那麼你住帳篷,或者搭張床,亦或者是橋洞底下,其實區別不大。因為你並沒有除了睡覺之外的額外需求。
但是如果是居住,我覺得是有很多欠缺的和不便的。我作為一個建築師來說,一個空間里放一個電視不代表滿足了娛樂需求,電視跟頭部的角度,電視的尺寸,整體空間的音效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當考慮到了這些之後,膠囊旅館就不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了。
學生公寓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至少從空間的角度來說沒有硬傷,軟體配套的問題是可以慢慢解決的,但是膠囊旅館這種先天空間硬傷的東西是無法被解決的。
當然了,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調節機制,每個人對於舒適二字的定價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沒有完全否定膠囊旅館的價值。但是我覺得建築學的角度來說,直覺告訴我應該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許我可以在我的碩士設計中探討下這個問題。


一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答案里會出現黑川……贊同數最多的 @陳振宇已經說了很多關於建築的了,我來說點兒關於生活的。

首先,膠囊公寓的定位是什麼
隈研吾在《十宅論》里把日本的住宅分為10類,並分別歸納了每類住宅的目標人群及其生活方式。與膠囊公寓最接近的,應該是「單身公寓派」——五到六坪大的混凝土小空間,廁所浴室一體化的組合式浴室。它的原型是商務旅館的客房,是「旅館式家庭」的抽象和誇張。
那麼誰會住在膠囊公寓里呢
隈研吾的答案是:現代都市的單身者。他們理想的生活狀態不是安定下來,而是要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在不得不開始安定下來以前,他們不是想拚命努力,而是想就這麼遊盪著。旅館般的空間同時也讓他們產生有關性的聯想。
膠囊公寓有什麼特點
無論是廁所、浴室、甚至是廚房都被塞進這個小空間里,個人的生活被局限在這樣的組合體中。建築物的主體構造是混凝土,房間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連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鐵門給隔斷了,這樣就完完全全成為了一個密室。

所以,關於膠囊公寓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人員流動會很大,並且以職業不穩定的年輕人為主,如果是在天朝,估計會包括不想住宿舍的大學生、同居的小情侶、獨立藝術家、自由職業者、自命不凡的瘋子、開啟煉丹爐模式的考試黨、收入不高又喜歡玩樂的單身漢、激進的搖滾青年……我對以上人群沒有歧視,但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湊在一起,可以組成一種平靜、恬淡、舒適、安全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閃靈》結尾處的那些房間)

膠囊公寓還有一些別的問題。把人塞到一個個小格子里,姑且不論舒適與否,我認為至少是很不低碳的。本來90㎡的房子才需要一套廚衛,現在這麼小的一個格子也需要一套,會增加很多管道之類的設施;為了良好的隔音,房間的四壁需要吸聲材料,增加了成本;絕大多數房間不佔據良好的採光朝向,全部房間沒有自然通風……至於「增生」的概念,至少在目前,還只是代謝派的理想國罷了。


當然如果指的是膠囊旅館,就另說了,我自己在台灣住過膠囊旅館,感受不錯,如果在大陸推廣,主要問題在安全性能和管理模式上。


作為建築師,我試圖從經濟角度回答這個問題(簡直是花樣作死=_=):

先說日本的膠囊旅館,其實也就流行在東京和大阪的大都會核心區,其存在的根基是:軌交結束後,打車回大都會邊緣區住家的成本遠高於在城裡住一晚膠囊旅館。然而在中國,顯然計程車、專車、Uber並沒有讓打車變得高不可攀。(當然,隨著帝都魔都房價的飛漲,城市邊界持續擴散,這一需求未來會應運而生也沒準)

再說膠囊公寓,日本自樓上@陳振宇@毛羽立 提到的黑川的中銀艙體樓之後也並沒什麼特別成功或著名案例,反倒是在一體化「膠囊衛生間"方面成效明顯,一體成型注塑的衛生間明顯地壓縮了面積和成本,適合日本袖珍型的住宅和酒店。

在中國這邊,其實上海以前石庫門存在的「亭子間」倒是有點像膠囊公寓,高度在2米左右,面積6-7平米。但隨著生活改善,大多已無人居住。目前中國城市的賣地財政致使國內城市大量攤大餅,形成低效的城市化,矛盾在於房屋空置而非不足,商品房的租售價格比極低。因而膠囊公寓這種適合城市密度極大住房緊張(如香港、東京)的形態短期內看不到任何優勢。(更具優勢的是精鍊的小戶型房,比如25平米單身公寓、90平米三房神馬的)

最後一點,丈母娘會認為膠囊公寓是房子嗎!?


作為開房狂魔,同時也作為資深窮人,住過各式經濟型酒店及青旅,其中就有膠囊形式的產品,自己也有關注過這塊案例,來簡單說一下吧。這裡只說短住型旅館,不提長租。(多圖)

說到底,不管是做成膠囊(Capsule)還是做成什麼睡眠盒子(Sleepbox、Cabin)都是把睡眠這件事做成了一個微型的「Unit」,為旅遊住宿行業提供了一個模塊化標準化解決方案。而膠囊和盒子相對於傳統酒店(尤其是傳統經濟型酒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單位面積更小,建造成本更低,複製效率更高。同作為標準化產品,膠囊旅館和睡眠盒子相對於傳統經濟型酒店來說更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為極短住宿(也可以理解為小時房)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

膠囊酒店以及睡眠盒子現在比較常見的有三種形式:
A. 集裝箱改造(small box in big box)
B. 模塊化定製(capsule cabin)
C. 區塊內聯排(fixed pod in line)

下面先看幾個案例:

A.1 Capsule by Container Hotel位於吉隆坡2號國際機場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2

A.2 HOME | SLEEP BOX HOTEL THAILAND, 內設五種不同房型,主要區別在盒子大小上


A.3 英國SNOOZEBOX HOTEL(http://snoozeboxhotel.co.uk/),加長版集裝箱式單元房房車,製造方為A. Smith Gt Bentley Ltd, Coachbuilders, Specialist Vehicles(與SONY,BBC,SUPER SPORT以及多家國際醫療救助組織有密切合作)。

B.1 napcabs,以獨立箱體為單位全自動服務,箱體外立面可作廣告位,慕尼黑機場已投入使用

B.2 芬蘭睡眠膠囊品牌GoSleep(加了蓋兒的豪華版按摩椅,內設電源介面及USB等設施),現已在7個國際機場可以體驗,在迪拜機場已經看到過。

B.3 ArchGroup出品的Sleepbox,顏色及尺寸可定製,可以抱團也可以做獨立盒子散在各處

C.1 高野山ゲストハウス Kokuu(コクウ),Alphaville出品(高野山ゲストハウス ? Project ? ALPHAVILLE Architects ? 京都の建築設計事務所アルファヴィル一級建築士事務所),純木構建築,聯排箱式床位,設有三種房型(單人capsule,雙人上下鋪,雙人大床)


C.2 FHAMS インテリアと建築のデザイン出品的TamaHotel Phnom Penh Tower,這家酒店是個非常酷炫的綜合體,內部功能分區、各房型配給比例以及建築和室內設計都非常棒,建議看下官網,該店店內設有餐廳、酒吧、娛樂區、開放辦公區等以及5種房型,除了Compact房型是作為獨立houses in house存在之外,其餘的都屬於正常房間。Compact房型為標準化設計的獨立小木屋,每棟小房子里被布置成了Loft式樣。

看完案例圖現在來說上面幾大類作為商業項目來說的優劣勢、劣勢解決方案以及合作方向:

  • 優劣勢概述:

A. 優勢:建造成本低、複製效率高、靈活機動性強(尤其是案例A3和B1、B2)
B. 劣勢:單位面積小、通風光照差、住宿條件簡陋(上述所有案例的共同特性)

  • 可開發及已有合作方向:

A. 時效性較強的可移動旅遊住宿市場
與國際夏令營、大型行業展會、音樂節、狂歡節等節慶日及體育賽事合作,案例A3中的SNOOZ與眾多足球俱樂部的青訓項目、方程式賽車及大型草地音樂節有密切合作,詳情可參見官網

B. 極短時間歇住宿市場
大型交通樞紐(大型國際機場及客流量極大的火車中轉站)及大型探險型森林公園臨時休息站,參考案例A1、B2、B3,另外就是大型災害之後的安置房和急救站(比如地震後出現的成片的鐵皮房

C. 作為ShowRoom與體驗室與潮流品牌合作PR開發市場
這裡可以參考案例C2和地產學報專欄里的一篇文章零售臨時店,可不僅僅是潮流而已 - 地產學報 - 知乎專欄以及有沒有人了解西安機場睡眠盒子(蜂巢)? - Juliana Yang 的回答,把空間的功能不僅是局限在accommodation上,而是把空間賦予其他層面上的意義

D. 一系列快閃活動及體驗活動的參與者容納器
比如台北的夜宿海生館,這裡還可以和一系列博物館、天文館及社團組織合作

E. 傳統青旅


另外,由於這些場所作為獨立的Unit對於外界的防禦能力普遍都偏差,所以除了要注意解決通風透氣隔熱保溫等一些列作為小空間存在的通病之外,與放置在建築內的Unit相比,放置在室外的Unit還需要注意到對自然界不確定因素的防禦以更好地為盒子做好防損措施。除了像案例B3中那樣設置隨盒保護罩之外,也可以提前圈地做個大金鐘罩。下圖金鐘罩里的是 YHA Eden Project (powered by Snoozebox)里的舞台和展示館部分不是客房,只是做個參考(蠻像水立方。而那些放置在室內的Unit集合體則需要比傳統酒店更加註意整個大單元的動線設計及功能分區,對於空間流動性的要求相對更高。

最後說兩句題外話,這些大大小小的capsule也好cabin也好box也好,其實都是微縮的建築與空間,相比那些大型傳統酒店建築來說舒適度確實會被犧牲較多,但他們的靈活機動也是傳統大型建築所給不到的,所以並不能說這些東西是一無是處,隨著材料技術的進步和設計的優化,微縮空間在使用上的舒適性、安全性以及用途的多樣性上都會有進步。

另外,換個角度來說,任何大型建築其實也是微縮的單元空間拼湊而成的,而傳統酒店並不應該把自己的空間功能固定化在Accommodation和FB上,模塊化多元化使用和與外方更加開放的合作越來越是未來酒店的發展趨勢,不僅對於酒店本身做軟品牌和輕資產運營有極大的幫助,也為非常多的老舊酒店產品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參考澳大利亞新興酒店品牌Ovolo Hotels在澳大利亞兩家用工業廠房和漁船碼頭改造的綜合體酒店。如果所有的設計師都把舒適度的衡量全部怪罪於空間的尺寸上,那買不起豪宅住不起奢華套房酒店的人是不是都應該去死?


不會。我有太多衣服了。


嘿=。=

我來做一個為數不多的支持者,我個人認為這種「膠囊公寓」在大城市裡面還是有一定的存在價值的,尤其是在節假日對於預算不多的同學們來說,為什麼呢?

首先附圖一張,五一假期的時候我和基友兩個人去重慶玩的時候住的就是膠囊旅館:

附上來的圖片是在美團網的團購訂單,真實可查。一個人49塊錢,節假日一個人加30,一個人一共花了80元左右,兩個人160的樣子,而我們住的地方又是哪裡呢?

圖中圖釘處,距離解放碑只有5分鐘的路程,下樓左轉走小於等於5分鐘即可到達解放碑,解放碑周邊的地方都在覆蓋範圍之內,10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小十字那個地鐵站,個人覺得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那麼給大家看一下同樣區域的酒店的價格,都是節假日的價格哈:快捷酒店報價大約是200起/單人房,別的那些什麼喜來登,國貿格蘭維我就不說了,窮學生只能望而卻步了……

而樓上說的位置小又是怎樣呢?是否真的是「比如說,行李櫃在你的腳邊,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里的東西,你需要彎著腰把身體在狹小的空間里調轉180度,然後拿了東西,再調轉回來。睡過火車卧鋪的都知道這有多麼彆扭。

我直接援引了美團的圖片,有電視有保險箱有掛鉤有小桌板有換氣扇有燈,環境不能說很高大上,但是住是絕逼沒有問題的。

看一下下面的那個妹紙,我真的覺得沒有很狹窄的感覺,本人一米八,70KG的身材,也沒有覺得很狹窄的感覺,可以在裡面坐著(下面還有一手高的床墊),拿東西也很方便,遠遠不是火車上鋪那樣的狹窄可以比較的好么,比那個要寬的多了!

火車上鋪手都沒有辦法伸直好么!!!!!!!!!!!

所以說,你真的認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那些來城裡進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目的人群我以為是——在五一國慶人多的要爆的節假日為來旅遊的學生,青年等人群提供旅遊的棲身之地,因為他們不會把有限的資金中的大部分花在住宿上,為什麼要住青旅?是因為便宜,那為什麼節假日的時候還是就不住青旅呢?

其實還是因為便宜,在空間與價格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個平衡點。

市中心熱鬧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去住,雖然只有一個公共的浴室,一個盥洗盆,不過我可以在我自己的那一個鋪位中有自己的安身之處,不會很擠,我可以把經費中住宿所佔的比例放倒儘可能最小

說實話,我去重慶住在那裡的一天半,全部都是學生,上海的,湖南的,成都的……
而安全呢?

這樣一個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會迅速的變成一個大烤箱,因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電線都是集成在內部,一旦電線短路被點燃估計10秒鐘後就變成一個大火團了並且會迅速蔓延到旁邊的膠囊里。考慮到這個東西轉身極為困難,所以基本沒有機會逃生,此外高溫受熱整個框架變形,就算你能轉身門很可能也會卡住打不開,所以你就悲劇了。
當然了,還有傳染病的問題。。。
所以與其省20塊錢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本身的材料並非是塑料,全部都是三合板那種預製板做的(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就是通過框架和手掌寬的模板架起來的),而防盜呢?老闆那裡我只有一個攝像頭,不過至少提供了保險箱吧,在易於逃生的環境下出現問題我覺得還是很大幾率不出事情的,最多就是損失財物了……
門的話是那種下拉的類似於厚窗帘的布料,其實你一腳都可以踹開,但是隔光還是挺好的=。=
至於這個萬一印發了火災啥的,老闆那裡放了四個滅火器……
至於東西會不會被偷,會不會入室搶劫呢?幾率和普通民居比略小吧,畢竟這麼熱鬧……

來看一下大家的評價。我就不附鏈接了,以免說是廣告。

[廣州]膠囊公寓隱小區 該類旅館可領到營業執照
膠囊公寓_陝西傳媒網

每個膠囊面積只有2.52平方米,但電視、梳妝台、電腦桌、無線寬頻等設施一應俱全
網友「miss琳達」表示,她和同學正商量著去體驗一次,不過價格算下來住一個月得800塊錢左右,比與人合租還要貴,在她看來「膠囊公寓」並不適合長期居住
而網友「重慶森林」則認為,膠囊公寓的住宿價格,很有吸引力,如果有機會去西安出差,他願意去體驗一下「膠囊公寓」。
躺在膠囊公寓里細說配套實施。分別是17寸大小電視一枚,在膠囊頂部,靠著看大爽;小桌板一枚可放電腦;小柜子一個可放小東西;右手邊分別是插卡取電的插槽(我住的沒有這個),照明燈開關,換氣扇開關,電源插座;還有一面鏡子和一個小檯子;左邊還有一枚袖珍滅火器,以及掛鉤若干。

題主的問題:
如果你願意入住,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便宜,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諧的氛圍。
如果你不願入住,你認為膠囊公寓有什麼致命的缺點讓你累感不愛?
-需要加強的安全措施,沒有監管措施而造成的諸多困難,比如消防監管我覺得應該是過不了的。

就是這些,有問題請評論,勿噴。

不過我上次去成都的時候住的國際青旅,一晚上80,寬窄巷子,所以其實差不多吧……
我去睡覺了……

此外,政策性文章(這個是國內一個老人自己研究的旅館啥的,我沒有仔細看):
黃日新:膠囊公寓值得推廣

黃日新表示,我的膠囊公寓是弱勢城市流動人口的臨時居住所,特彆強調「臨時」,為什麼呢?這個居住所不是給你在這兒待著創業的,三個月,我只給你三個月,很多人湧進北京以後要找居住點,我的膠囊公寓就是給他一個立足點,進了北京就能安下來。因此,膠囊公寓值得推廣。

對於北京市擬出台的「對群租面積」設限,黃日新感到很納悶。他表示,有錢我就住大房子,100平方米的住著;沒錢我住1平方米,我也認了。

他拿出自己在「整治群租草案」公布後做過一個小調查舉例,調查包括60位弱勢群體,有賣菜,修腳,按摩,送快餐的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調查人的平均居住面積不到2平米。一家三口一般就住在8-9平米的房子里。他還指出,北京市有509萬流動人口,1755萬人,也就是說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

他說,「假設我們出台這種政策,政府又不買單,大部分人住不下來就要回家,因為在這個城市生存不下去了」。

對話黃日新:膠囊公寓有推廣價值

此外,請看知乎的這個問題:膠囊旅館為什麼在日本那麼盛行,在中國卻難以推廣?
後面有秦蓁的一個回答,我推薦大家看看……

ps.
但是如果你說要推廣這個玩意去銷售,或者說當做住房,臨時屋租售的話,
還有,你要是較真說住在洗浴中心,網吧包夜也可以過一個晚上的,我只能呵呵了,
我覺得還是洗洗睡比較靠譜……


我從長期入住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是旅行或者短租,出去玩,自然要玩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上述三個「最好」在經濟可承受範圍內)。

幾年前我在帝都住的地方應該還不如排第一的 @陳振宇答案中給出的參考圖那樣。
前後大概住了近兩年,大致講一講,你們可以感受下:

類似《哆啦a夢》里小叮噹的壁櫥,客廳的附屬間(客廳跟我沒太大關係,合租房嘛大家懂的),整個房間長寬約2.3m x 2.3m
裡頭擺下一張單人床,幾乎佔掉半個房間。
剩下半個房間左手邊一個小書櫃,大約2m高1m長0.3m寬,被我當作衣櫃。
然後一個書桌,一張椅子把剩下的空間基本佔全了。

大概是這個樣子,excel隨手畫的~稍微有點誤差大家不要在意細節,囧rz

洗手間在客廳的另一角,公用的熱水器洗衣機一應俱全。廚房也是公用,鍋碗瓢盆我自己有一套。
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是,沒有窗。

其實……
其實並沒有太壞的感覺。

我是一個比較節省的人,但還不至於節省到病態......
那段日子過得還算開心,周末自己依然會想出去嗨就去嗨,想在家裡看書上網就在家看書上網。當然,不會也不可能邀請朋友來住的地方坐一坐是挺遺憾的,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合租了一個兩居室中的主卧或者次卧,我也不會邀請朋友來吧,除非已經不是合租。
桌椅相對也還精緻,傢具市場自己淘的,地板鋪著泡沫墊,牆上貼著各種海報。每天晚上回家打開燈看著自己的小天地其實感覺挺好。
小房間貼著客廳,空氣並不差,相反,冬天暖氣十分到位,夏天略有一些陰涼潮濕,相對帝都的乾燥氣候這個潮濕真是恰到好處。

Q:沒有窗會不會感到閉塞或者抑鬱?
A:笑,說來我應該是一個相對開朗直爽的人。若不是某些重大到讓我無法正常生活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我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會發自內心的認為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就像上面所說,晚上回到家,也只會發自內心的認為美好的一天結束了我又回到溫暖的自己的家了。嚮往自由,並不只是空間上的自由而已。
不過,如果真是像樓上幾位給出的那種「像是火車卧鋪」似的膠囊房間,特指房高在1.7m以內(我身高1.8m,大約設身處地想了一下,至少需要我保持坐姿時有一定的空間感),可能會不適應。

Q:為什麼會選擇住這樣一個地方?
A:最初是從大學同學處獲得的這個信息,事實上他和女友就住這個房間的主卧。
然後呢,「因為離家近」——日本准籃球第一高中生流川楓。
真的就是離公司近啦,在望京那麼一片房租貴到飛起的地方有這麼個又便宜又近還有熟人住一起的選擇。你還有什麼需要考慮的嗎?只要600塊,真的只要600塊。600塊你買不了房,你也買不了車,600塊,趕緊住下來就對了!

Q:這樣的「家」除了睡覺還能幹什麼?
A:能幹的事情多了啊。可以賴在床上玩筆記本(那會ipad還是個奢侈品);可以坐在床上看書;也可以爬起來跟基友們開荒;還可以跟父母視頻聊天;周末我會自己做飯;我還經常把我的房間、同學的房間和大家的公用空間抹一抹,掃一掃,拖一拖。
至於周邊也是比較繁華的地段,下樓晒晒太陽,圍觀路過的各種思密達……等等等等。

==========好了,不跑題了,回答一下題主提出的幾個問題============
如果你願意入住,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在外面工作了近六年,我是一個習慣了漂泊的人。每次面臨要換新環境時,心裡除了對未知的茫然,更多是一種期待。背起並不多的行李(三到四個箱子,主要是衣物和床上用品)轉身就走。有熱水器,有洗衣機,可以有網路」,是我對即將入住的地方最基本的期許。要求相當不高,在這個的範圍內,再根據交通便利、房租便宜等因素進行挑選。至於其他房間內部的要求,我可以自己把它們收拾的很好,省錢,舒心,且並不費力。
而像前面答案中展示的便宜、明亮、簡約的膠囊公寓環境,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要求,不是么?

如果你不願入住,你認為膠囊公寓有什麼致命的缺點讓你累感不愛?
安全問題!
這是我個人比較關心的因素。圖中膠囊公寓的安全隱患著實很大。
首先是入住用戶的交集空間。公用的地方越多,如衛生間,廚房等,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人和人之間的交互,乃至摩擦,進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是在外租房,尤以合租、群租為甚,相信有過類似經歷的朋友都深有感觸。
同樣的,在這樣一個人口密度大,活動空間狹小的集體環境,任何突發情況,如火災、地震等,帶來的影響將是非常可怕的,幾乎就意味著你可以在裡面等死了。
樓上有朋友的回答里提到了「上海今年也學習了前幾年北京的整頓政策,剛剛頒布一房間不能居住2人以上,不得小於5平方米」。我想更多的,是出於對每年都不斷因為群租合租引發的本來可以避免的人員傷亡事件而做出的考慮和整頓,而不僅僅是」政府的隱形經濟手驅趕範圍「。


有哪些你期待的功能或者特點是希望在膠囊公寓中特點的?
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結合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如果對於長期入住的用戶,根據用戶類型進行一些人以群分,效果應該會不錯吧。


我認為膠囊公寓會被推廣,但有可能不是以目前的這種形態,畢竟現有的這種格局來看缺陷還是比較多。

我認為它會被推廣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成本以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就拿我剛進入社會那幾年來說,工資很低,還忙得像狗,每天基本十幾個小時都在公司,半個小時在飯館,回家基本吃完飯休息一下就得上床了。如果公司事情不多,就和同事出去玩,趁老闆不在時打CS……所以房子大對當時的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但如果家的位置能和公司近15分鐘的路程,就意味著我每天可以節省出半個小時的業餘時間——要知道那時我每天頂多只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可想而知這半個小時對很多人來說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不可否認人都有空間需求,但這種空間需求並非在所有場合都屬必須:例如睡覺時一張床的空間就夠了。

如果你嗜好音樂,可以去音樂廳;喜歡電影,可以去電影院;喜歡咖啡,可以去咖啡館……大部分城市都有的是滿足這類需求的專用場合,將以上功能塞進家裡,一方面本身就意味著高昂的成本(面積、器材、折舊、搬運等),另一方面也很難達到專業場合的體驗水平。

我的一位同事給自己的房子修出了一個十幾平米的植物陽台,花高價購買了包括電動地台原木茶台藤椅之類的高級玩意兒,結果一年使用次數還未夠五指之數。若早知如此,多花的這十幾萬夠住多少次和式旅館?夠品多少高閣香茗?所以與其將所有的器材都收入己身,不如放鬆包袱享受世界。

況且,很多名義上並非「膠囊公寓」的群租房其條件還不如「膠囊」。

現有群租房的施工過程完全控制在房東手中,這部分人群是很難受到政府的直接操控的。一方面政府不可能投入那麼大力量監管每一處房子,另一方面這類房子的施工從工人、原料、工藝、設備等環節都源自低端市場,全部處於政府監管範圍的邊界甚至外圍。可想而知其質量保障必將十分薄弱。可怕的是,這類群租房恰恰是大部分人外來務工人員的選擇,是一個不忍直視卻又無可迴避的現實。

而膠囊公寓作為新生事物,相對來說更容易從頭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與市場環境。僅僅是公寓建造板材一項,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火災隱患。

如上圖,正如目前最高票陳振宇的答案中所說的日式公寓(對象A)浪費了太多空間,所以我認為將來的「膠囊公寓」應當採用「對象C」的結構,這樣在保障同樣居住空間的條件下,單位容量大約可以提高1/3以上。如果施工技術允許,改成蜂窩狀或許更好(當然整體剛性增強對抗震來說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圖上依然畫成了井字結構)。

即使不使用蜂窩結構,目前「對象C」的「井」字結構依然可以提供更多支撐(哪怕只是簡單的輕鋼龍骨),對於地震等災害的抗性也會更強一些。這樣的結構雖然增加了居住人數,但也更容易將火勢封閉在一個隔間內(不止阻燃效果,如果能做到密封火場,小的空間內氧氣會迅速耗空,火焰會會自然熄滅),降低傳統群居房(對象b)的火災隱患。

從管理角度而言,將原本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外來人口集中到某幾棟樓里也更有利於管理。
1 房屋用途專一化。現有民居可以租住他人,也有可能用作倉庫、自住、商用、婚房……但膠囊公寓只能派做很有限的用途,無需頻繁更新資料和管理單位。
2 在單位密度內居住人口數量更多,管理人員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3 便於安裝專業統一的公共服務設施,例如攝像頭、身份證管理系統、環境管理系統、客流管理系統等。

例如一棟膠囊公寓每層居住100人,每季度匿名投票一次選舉出1位最不受歡迎住戶(噪音擾民、骯髒邋遢、破壞公物、浪費資源、不懂禮貌等)來承擔公用照明電費,費用從押金中扣除。類似舉措不單凈化了公寓環境,更能優化城市環境。

下面簡單畫了一張膠囊賓館的房間設計側視圖:

在上圖中,我把單個「膠囊」的寬度略微加寬了一點,增加了一個小壁櫃和一個擱板,床頭做成斜面以便於半卧,斜面可以打開,裡面是另一個柜子。

「膠囊」頂部、也就是小腿位置的上方增加了幾個掛衣槽,可以垂掛一些小物品或個人衣物。

「膠囊」長度延長,床墊下多了一處可以用來放鞋襪箱包等物的位置。因為供風口在膠囊里側,空氣是向外流動的,所以味道應當不是問題。

這樣的設計就比現有那種只有一張床位和一個小盒子的膠囊賓館舒服一些了,也更適合較長時間去居住。

現在大部分政府(也包括國外的)都有一個趨勢——不歡迎外來打工人員,尤其是底層產業人員。這對膠囊公寓來說的確是一個破壞性的政策,也可能讓我的期待完全落空。但我寧願相信事態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我認為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中低層收入人群所從事的行業是所有社會形態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座城市經濟體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也許你應當把一些工業設施趕跑,卻不可能趕跑所有的低收入行業,也不可能關閉所有的中小企業。人口結構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意願去「優化、改善」。

外來人口是一座城市得以發展的重要動力,雖然他們是外來的,雖然他們相比原住民可能沒有對城市發展作出過更大的貢獻……但他們應有依靠自身勞動付出在城市中獲得一席之地的權利,任何一座城市也應當保障外來人口的這種權利。膠囊公寓不算什麼高大上的設施,相信大部分人但凡有辦法也不會去住這種房子。但一座城市的資源和外來人口的收入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新來人口都住上兩室一廳。退而求次儘管無奈,卻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2年前的問題居然現在還有人邀請我來回答我也是醉了,讓我一個人好好靜會兒(什麼鬼),知乎是個神奇而且問題開始泛濫了的地方!


按某青旅老闆所言就是停屍房。


新時代的大雜院。


IIIII把I一I個I大I房I間I縱I切I分I成I很I多I小I隔I間I是I可I以I理I解I的IIIII

———————
但是像火車卧鋪
———————
一樣橫切成很多
———————
層就不太人道了


群租都被禁止了,膠囊公寓就更別想了


不住。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下,心理學有個著名實驗:卡爾霍恩,「擁擠導致的行為異常」,高密度的居住環境下白鼠社群出現的攻擊、性異常、繁殖障礙等應激。
白鼠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把宿舍改成大一點一人膠囊好少不錯的。四人間 六人間 八人間是很反人類的。


在日本住過,說下實際體驗:

1.很實惠划算,適合加班族和單獨旅遊的人。我在大阪市中心住的,摺合100人民幣一晚,還有7平米左右的房間,可以放行李箱。

2.有公共浴室和廁所,條件還可以。在國內開的話要搞好衛生。

3.隔音很差,情侶住的話不太推薦,當然如果分開睡不啪啪啪也無所謂。


自己住倒是沒什麼,只是如果要老婆也一起住膠囊公寓的話我會哭的。
補充,買不起房子了,老婆願意租房很好了,盡量寬敞點吧。


住過兩次,感覺還不錯呀,有機會還是願意再去的。
我並沒有幽閉空間恐懼症,反而狹小的空間讓我有種安全感。覺得很好玩。
小時候也喜歡掖好被角在鋪蓋裡面打著電筒玩啊。所以膠囊旅館這種形式,我覺得挺好玩的。


像個活人的「停屍房」。


這玩樣兒肯定沒多少人喜歡住,如果開始普及了,說明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了,等著爆發GM吧。我第一反應,感覺提問的人就是一投機商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價一天飛漲 70 萬元?
想要查尋某一個項目的施工單位是哪一家,通過什麼渠道可以查到?
現在的法律認可前朝的地契嗎?
「北京有 6000 『中介業主』手裡有 300 『間』房屋」的說法真實嗎?
澳洲房產投資好嗎?

TAG:生活 | 租房 | 房地產 | 建築學 | 短租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