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像西方的貴族和日本的貴族們大多都有自己的家徽,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卻沒有?
日本戰國貴族的 家紋
西方國家 紋章學


長文慎入(本文為增強部分讀者閱讀興趣有部分賣萌化處理,想看乾貨忽略這部分即可)
正如題主說明中提到的一樣。
日本所謂的「家徽」在日語環境下是「家紋「,而歐洲所謂的「家徽」叫做「紋章」。
日本的家徽文化與歐洲的家徽文化是不同的。
最顯著的區別在於:
1. 日本在長期歷史發展演變中從皇室到百姓都可以擁有家徽,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家徽有約2萬多種。而西方的家徽是上流社會王公貴族的象徵數量不多。
2. 歐洲崇尚虎、豹、獅子、鷹、鷲等莊嚴兇悍的肉食動物,大多以這類威嚴的動物的圖案製作徽章。(國徽同理)


日本藝術深受禪宗文化的影響,強調自然、安靜、簡,因此家徽圖案大都比較樸實、典雅多為植物、數字、文字、普通自然物等。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日本、歐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並無交集,卻都孕育出了自己迥異但殊途同歸的家徽文化。

有人此刻會不耐煩了:人家題主問的是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歐洲那樣的家徽文化。你扯日本和歐洲不同點幹什麼?趕緊說正題啊,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問題幹嘛要逼逼叨叨寫不完?耗人家流量、電量,損害人家眼睛,耽誤人家勾搭妹子,你以為你是梁邊妖?

額,別急么
我不談不同點了。(其實就說了一兩句)
接下來,我講日本、歐洲的家徽演變史。(這可不只一段兩段)

實際上,當諸位了解二者情況不盡相同但都孕育出家徽文化的演變史後,再稍加一分析,從側面得到想要的結論便不難了

日本:(諸位若是趕時間可以只看粗體字)
1. 起源

日本已故學者田賴輔的《日本紋章學》被尊為該領域最高權威著作,但書中對日本家徽文化的起源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判定。

就從目前看來,因在繩文、彌生時期出土的文物上已經能夠見到波型、繩型、爪型等呈幾何學模式化的紋樣,這些紋樣與現在的家徽有相通之處,故這一時期被當作日本家徽的起源
2. 產生
宮廷貴族家徽:

平安時代中期,宮廷貴族牛車上就開始帶有主人心儀的圖案,稱其為見印。但是此時的見印作為個人標誌的意義更為強烈,並不代表家徽

此後,除了兼有裝飾作用的家用車輦上的文飾紋案外,服裝服飾也出現了紋飾圖案,甚至起於某種紀念意義的特定的徽紋也誕生了。這些紋飾圖案、徽紋漸漸演化為宮廷貴族家徽。

武士家徽:

戰國時期,為了能在戰場上區分敵我、避免誤打誤傷,在戰旗、戰車以及士兵、馬匹上標示統一的標識則是最好的方法。於是,一目了然又有個性的標誌很快在武士中興起。同樣此時這種標誌,不代表家徽。

等到後醍醐天皇將桐紋徽章賜給足利尊氏將軍的時候,武士家徽由此正式產生。此後,足利尊將軍更是把桐紋家徽授予武士作為獎章,由此,家徽伴隨著戰火在武士之間開始普及,並迅速向全國蔓延。

3. 發展

鎌倉幕府的設立,使得宮廷離開了政權的寶座,到了足利幕府,宮廷貴族連御車御輦也不得使用了,顯然,家徽也失去了使用的機會。與其相反,武士階層在軍旗上,戰馬上,帷幕上大肆使用,幾乎所有的武士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徽。

進入德川時代,全國範圍的大一統使得家徽與戰爭脫離家徽的用途也由戰場轉變到了生活。然而,江戶幕府為了強化統治,執行了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不僅把整個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等,武士集團內部也有嚴格的等級劃分,這樣一來,家徽又成了身份的象徵和重要的禮儀標誌。

4. 繁榮

到了元祿時期,太平盛世,服裝服飾大為華美。

到寶曆年間,平民百姓以其為美開始參與創作徽紋以裝飾服裝。上上下下以此誇耀技巧、相互竟精竟美。

江戶末期,平民、尤其商人階層中富人增多,沉湎於奢侈生活的傾向逐漸增強,社會成了商人的世界。於是,效仿武士使用家徽的習慣隨之而來,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例如:

日本的女性在出嫁以後,儘管改用夫姓,但在和服的背面,卻仍然裝飾著自己娘家的家紋,並終其一生穿著這種和服。另外,還出現了這樣一種風氣,即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在婚後,可以將兩人的家徽拼合成一個新的家徽,以象徵他們的結合這種新的家徽有一個富有詩意、具浪漫情調的名稱「比翼徽」,它象徵著「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堅貞愛情。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隨著家族的繁榮昌盛,子孫滿堂,家徽也不斷地繁衍、增殖,由祖宗家徽演變出多種多樣的子孫家徽。


歐洲:(同上可只看粗體)

1. 起源

法國學者米歇爾·巴斯圖羅在《紋章學:一種象徵標誌的文化》中提到了3種學說,

一種學說是「古希臘、羅馬時代曾使用過的軍用或家用標誌的直接延續」。第二種學說認為,「紋章源於東方,由十字軍在第一次東征時借用了伊斯蘭或拜占庭的習俗而成;第三種學說認為,「古代北歐字母、蠻族符號及此前10世紀日耳曼——斯堪的納維亞的象徵標誌對於封建時代紋章的形成產生了特別的影響」。還有學者認為,紋章的起源可能更早,如古埃及的方形王徽便是一個內部框有王名的矩形符號框,上棲荷魯斯神鷹,通常被用於宣示王權和在戰鬥中辨識軍隊,這很可能就是紋章的雛形。

2. 產生

紋章是一種象徵符號。一種紋章象徵一派勢力,初用於區分敵我。12世紀中葉,西歐戰亂頻繁,騎士們在鎖子甲外的罩袍上繪製圖案徽記,因此紋章最初稱之coat-armour而非coat of arms。

14世紀以後,騎士開始身著防護面積更大的白鐵盔甲,頭戴視野狹窄的鐵制包覆式頭盔,這些盔甲因多產自米蘭和哥特而造型趨同,缺乏明顯的識別標誌。戰鬥時,騎士們左手持盾緊護軀幹,盾面成為比罩袍面積更大的物體,為避免誤傷,人們於盾面繪製扁狀桃的圖案徽記,由此逐漸演變為紋章。

3. 發展

在諾曼征服後100多年的亨利一世時代,紋章開始系統性地作為身份的標識而被廣泛使用並具備了世襲性與永久性。

中世紀,西歐諸國處於封建時代中期,廣泛推行的采邑制度將土地私有權下放給官員和將領等貴族階級,由此建立起國王與封臣的主從關係。封臣履行兵役及其他義務外,擁有相對寬鬆的自主權,可以建立軍隊和設置行政機構。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任一階層只需對上一級負責,國王對於封建諸侯的控制力因而有限,諸派家族勢力為了提高自己的組織化程度,有必要建立一種具有歸屬感且世襲沿用的符號體系。紋章不同於普通的標誌,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與排他性,除了作為戰場識別的標誌,還適合貴族之間界定身份、表現從屬和統治關係,並且可以記錄宗譜、名譽和功績,是一門藝術的語言。

4. 繁榮

事實上,在出現相關機構統一管理和規範之前,紋章風行,乃至庶民;每個人或每個家族、每一人群或團體,都可以使用獨有的章且可用於任何的場合。但是,平民並不願意用紋章宣示自己並不值得驕傲的農奴身份,只有貴爵才備加青睞紋章的身份昭示價值。

中世紀晚期,紋章見諸於文件封蠟、旗幟等媒體和木刻、石雕、刺繡、琺琅、彩畫玻璃等工藝品,而不再僅僅局限繪製盾牌和盔甲的表面為了對紋章進行規範和管理,歐洲各國相繼設立紋章官和紋章院,類似現在的商標專利局;直到今天,在英國、比利時、荷蘭仍然保有存在。

英國,12世紀便出現紋章官,1484年,英王理查三世授命創立皇家紋章院。作為專門管理紋章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院長由王室典禮官公爵擔任且屬世襲,其下轄13名熟諳貴族名字與家系的紋章官。15世紀末,紋章官的權力有所擴大,原本紋章由家族自行設計,後由皇家頒贈,這時3名最高紋章官已能受命給低級貴族頒贈封號。紋章不再可以隨意購買,但除了王公貴族、官宦士紳外,出身平民但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者,經申請再由庇護人協助,也能被紋章院破例授予紋章家徽,這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如莎士比亞家族。

而在法國,1696年11月,法蘭西國王頒布詔書,命令紋章管理局對境內的所有紋章進行徹查,以便登記。此非「旨在將紋章的使用嚴格限定在某個社會階層」,由於剛剛經歷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法王便想方設法充實國庫。在詔書的附加條款中有:凡使用紋章者,不論是否貴族,不論個人還是團體,不論行業,均必須進行登記並且支付20法郎的登記費,違者將被處以300法郎的罰款並沒收所有繪有紋章的財物。如果登記後又希望更改者必須重新登記並支付登記費,否則同樣罰款處理。然而最後響應者寥寥。


而今,騎士時代已成過往煙雲,英國皇家紋章院連同十三紋章官依然存在。現代的紋章官都是持有高學位的家譜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工作是答覆卷帙浩繁的群眾來信。如家中一尊瓷器的紋章是何來頭?某教堂或某公墓的紋章是何家族?某紋章的銘文是何意思?要知道,這些銘文是英國化的拉丁文和古代諾曼底法文的混合體,如紅色不是red,而是gule;星星不是star,而mullet,因其非常難懂,只能問詢專家。此外,紋章官也是王室的禮賓官,每逢國會開幕、象徵最高榮譽的「嘉德勳章」授勛儀式、王室典禮或其他重要典禮、遊行,十三紋章官都要身著綉滿紋章的緞鎧甲、頭戴盔冠列於隊伍排頭或端坐會場顯眼的位置。除一般的公共服務外,他們可以承接的業務主要有兩類:一是為申請的社會名流設計獨一無二的圖案,收入頗為可觀;二是為聲稱自己是名門後裔的顧客證實或證,其重要依據是16、17世紀官方普查登記的「紋章官調查檔案」,美國某前總統和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屬愛爾蘭同一王室的後裔,便是此部檔案調查的結果。

總結共同點:
1. 由原始的圖騰崇拜起源
2. 打仗時用紋章、家紋區分敵我是重要促進因素
3. 封建割據時代方才大為發展
4. 成為等級身份的重要標誌

諸位看官此時肯定要罵不爽了。逼叨個歷史有毛用,知乎真是百度知道化了,知乎到底怎麼了?這就是開放註冊的產物……


額,別急么。

讓我再補充點中國「家徽」演變史。


在了解日本、歐洲家徽發展的基礎上對比中國「家徽」發展史,我們到底缺了些什麼?


諸位看到了,我上邊的中國「家徽」加了引號。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到底有沒有家徽?

這個等我說完下文,您自己評判。


中國:(同上也可只看粗體)

1.起源

紋章源於圖騰。

原始氏族部落,選用一種動物或自然物象作為特殊標記,女媧氏族以蛇為圖騰,夏禹的祖先以黃熊為圖騰,人們將圖騰刻在洞穴和工具上,並作為戰爭和祭祀的標誌,由族旗、族徽演變成國旗、國徽,成為區分等級、自我存在的標誌。氏族成員常用圖騰裝飾自己,並認為可以受到其保護,圖騰具備了吉祥的意識

《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龍圖騰氏族基本在南方;鳥圖騰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東部和湖北省西部;蛇圖騰氏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馬、牛、羊圖騰氏族在陝西、甘肅、青海等地;豕類圖騰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部、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

2.產生

中國古代貴族一般沒有家族徽章,但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往往繪綉十二種等級紋飾,《尚書?益稷》記載了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即十二章紋。據說虞舜衣服就有十二章紋,周代十二章冕服,是帝王祭天的禮服,因有絕地通天、君權神授的寓意,為帝王壟斷。這是王權象徵意義的特定標記和符號,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宮廷貴族的家徽。


嗯。完了。


毛線啊答主,你就答兩點幾個意思啊?3 發展 4繁榮呢?你這不是崇洋媚外么?

就知道歌頌日本、歐洲發展呀、繁榮呀呀!滾出知乎!知乎又不是沒有先例,人家比你牛逼多了。


額,別急么

這不是還沒開始分析了么


對,是這樣的。中國的家徽制到了產生這個階段就基本結束了

肯定有人會拿出類似這樣的圖片來反駁我。

答主你睜大你的狗眼看看。

這是不是中國的家徽?


額,別著急么

且不說這幅圖是後人附會所作,即使他是上古流傳下來的,你再看看你說的家徽下邊是什麼?


你看到了,是姓氏。上邊的東西往早可以追溯到圖騰,往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你說他是不是家徽?

你穿的衣服上有他么?你住的房子里畫著他么?你的族譜上印繪著他么?或者再換句話說,你在此之前見過他么?(你肯定知道我不是說姓氏是說圖騰)


沒有。

單拉出來張照片告訴你這是你的家徽你肯定揍我。

所以,僅個人觀點看來,中國是沒有家徽制這個傳統的,就算你說有也是比較尷尬的。

為何中國家徽制發展到第二階段產生階段就沒有下文了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

廢分封,立郡縣,加強中央集權,官吏任免由中央決定。


答主,你這不是在逗我,這我高中,不,初中就學過的玩意兒你逗誰?


額,你別著急么

但是真的就是這樣啊。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開始了廢分封立郡縣。秦王嬴政橫掃六合之後,群臣來了場大討論:載於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塡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就這樣,中華帝國,比日本、歐洲早千八百年結束了分封。

(不要跟我提後邊的西漢既分封又行郡縣,更別提什麼唐末節度割據。)


結束分封就要行郡縣,郡縣長官從哪裡來,中央任命你來。(任何事情,都要按照郡縣的基本法來,當然了,中央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滴)

郡縣的長官,可以說是題主所說的貴族階層了,但是他的官職不能傳給他的兒子(不能明目張胆的傳,嗯,你懂得)連自己的家族能不能完整的保持其政治地位到第二代都不敢奢求,(皇帝說砍誰就砍誰,嗯,你懂得)更別提雞毛撣子的家徽了。


而反觀日本、歐洲在同時期內的封建主世代沿襲勛爵,培育出了家徽的傳統。

接下來,為了不讓我的評論區隔三差五就有人開炮說我鋪墊那麼多就用小學知識結論裝x。


再分析一個次要原因:

如果你看我前文的話,你肯定知道我在敘述日本、歐洲家徽演變史的第二階段產生階段時,都曾提到過一個重要因素:打仗時用紋章區分敵我。


中國古代打仗怎麼區分敵我?幹嘛不你家紋個龍我家紋個豹像人家日本歐洲恁般呢?

我們現在不知道,在中國先古的某個時期,一堆人干仗是不是先要在自己己方身上抹點什麼來區分敵我。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即使這個時期有類似家紋的東西,也僅僅是短暫存在過。

我們有標誌著主帥姓氏的大旗。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張飛手下的人舉個」張「字,關羽底下人舉個「關」字。這便是用旗幟來表明是敵是友。打仗的時候,旗子是不能倒的。(自行結合抗戰神劇腦補)

古代打仗是分片兒打的,這百人組成一個方隊,另一百人組成另一個方隊。主帥坐鎮後方觀戰,旗子一往後走主帥就知道,該思考自己是撤還是增援:旗子往前走主帥就知道,該思考是趁勝追擊還是就此打住防止是詐。

有人說,這只是解決了己方一個方隊不會和另一個方隊打起來的問題,並不能解決一個方隊里的張三砍李四啊。

ok,假設張三平時從沒見過李四,還有一個識破李四是敵是友的辦法。

那就是靠。


答主,你怎麼又罵髒話。

額,別急么

聽我說完


有一個東西,你們應該都看到過。

他背在後邊的叫做靠旗,又稱作護背旗。

靠旗,有什麼用?有人說,可以分辨敵我,有人說只是傳令官傳令工具而已。

諸位看日本戰國電視劇便可看到這一奇怪的道具背在人背後打仗的場景。

但是,就算沒有靠旗,一定會有識別友方 的某種途徑,更多的可能就是戰前頭上裹塊紅抹布,號稱「紅巾軍」這種。

or

粉絲千萬別怨我,我真的只是隨便一搜掛上去的,只為舉個例子。攤手,求饒過。

此時,有人要問,為什麼古人不直接通過所穿的衣服直接辨別是敵是友呢?

你要知道,古代打仗很多時候都是自備軍備上前線,在很大一段時期內,並沒有職業軍人,而古人的衣服又哪有近代以來花樣多,打仗時真的一定程度上光靠衣服分不清打誰。


實際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國家有能力舉一國之力去為自己上前線的士兵置辦一套可以明顯看出己方特色的軍裝。這又回到我們第一個主要因素上了。


其實如果細細分析還可以分析出更多內容來比如等級制度、比如文化傳統等等

舉個例子,日本很多平民直到近代明治維新才有了名字,日本人在歷史上重視家徽的心態就如同我們重視姓氏的心態,只不過是不同表現形式罷了。


其他原因就不詳細展開了,不管什麼原因都會與第一條因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ps:諸位辛苦閱讀了。

以上


既然被推上日報了,還被我偶然看到了,我覺得有必要回應一下 @閆浩的答案:

你看到了,是姓氏。上邊的東西往早可以追溯到圖騰,往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你說他是不是家徽?

你穿的衣服上有他么?你住的房子里畫著他么?你的族譜上印繪著他么?或者再換句話說,你在此之前見過他么?(你肯定知道我不是說姓氏是說圖騰)


沒有。

事實上,有。

除了甲骨文之外,先秦文字還有一種,叫金文,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青銅器在戰國鐵器普遍應用以前,始終是國家戰略性物資。用這種武器級物資製作的家庭生活、祭祀用器具,不用說,是貴族家裡的「大件」,大致相當於如今某土豪在家裡置辦了一個核反應堆用於生活用電。

如果考察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大約西周時期開始,銘文才形成整段的表意內容,而在更早期(如商代)的青銅器上,更多情況下,一件器具上只會有一個文字——或者你說他是徽記也好——而這個時期姓氏這種東西尚未定型,現在普遍認為這些青銅器上的徽記與所有者的姓氏爵位都是有關係的,換言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族徽。

舉些例子。以下全部圖片出自吳鎮烽編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山東青州「亞丑」家的銘文:

河南輝縣「子龍」家的銘文:

河南安陽(待考)「亞疑」家的銘文:

河南羅山縣「息」家的銘文:

更多舉例和青銅器器形照片,請看吳鎮烽編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另外我在如何把字寫得很萌? - 舟子杭的回答裡面也掛了同一本書里的一些銘文,歡迎來贊。


考慮到先秦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些「族徽」自然沒有歐洲或日本中古時期發展的完善,但我覺得它們符合 @閆浩所總結的幾點共同點,可以被認為是族徽。當然,對於其中戰爭形式的考證要是聊起來話可就多了。


PS:@閆浩還說:

單拉出來張照片告訴你這是你的家徽你肯定揍我。

事實上,這個真的有可能是某家人的姓氏和族徽。

不僅可能有這個,還可能有這個吶:


日本的家徽起源於平安時代(公元794~1182年),平安時代是以奈良時代經濟發展成就為基礎,日本歷史上一個文藝繁榮的時代,當時詩歌音樂等藝術流行,公卿貴族經常外出參加社交活動,多乘牛車前往,很多人的車又都是黑漆塗面,難於辨認彼我之輦,有人便在車的某個部位鑲嵌上金絲圖案。

它就是家徽的起源。平安中期,已經開始對貴族服裝上的紋樣做出了一些規定。即「有職文樣」。紋樣固定下來以後,就以此來表示特定的身份。平安中期以後,一些貴族就開始把自己家族特有的紋樣用於莊重場合所穿的和服上。這樣,在重大儀式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的通過服裝紋樣分辨出對方的身份。此時家徽的作用多是給服裝增加色彩,表示家景繁榮昌盛。比如,天皇家族的家紋是十六瓣多重菊。

日本國徽(天皇的家族徽章):

鎌倉幕府成立後,政權由公卿貴族轉向武士階級。家紋是時代的產物,總是反映當時的政治。較之公卿貴族,武士的家紋欠優雅而重實用。因為內亂及戰爭,需要很快識別敵我,不只戰旗、武器、馬印、車蓬幕布有家紋,就連平日的衣服、用具上都有家紋。當時群雄割據,一軍上下不熟識家紋就不能克敵制勝,由於時代的要求,初次出版發行了與家紋有關的書籍《見聞諸家紋》。

織田家家徽: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迎來德川幕府統治的太平時期,家徽從貴族武士階級逐漸推廣到尋常百姓的家中,家紋的作用也漸漸從識別敵我,區分貴賤過渡到表明身份提升影響力(家族團體) 近現代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企業為更多推銷自己的商品,讓顧客認識自己的商標,家紋又開始廣泛使用。今天.日本的許多企業、事業單位要求員工穿有本單位標誌的工作服或佩截公司徽章,就是要求職員要以單位為家,強化本單位職工的認同愈識,是增強集團凝聚力的一種舉措。在現代企業中,這種方式已成為職業教育和企業文化的一項。

三菱商標(家徽?):

歐洲的紋章起源於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在封建時代的大戰役中,成百上千的戰團參與其中。戰士們的裝備差異,因為兵裝製造者們更頻繁的技術交流,以及戰團中普遍採用的、繳獲後即收歸己用的制度,也漸漸變得不那麼明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盾牌、盔甲上使用的顏色和符號變得越來越重要並且這盔甲的重量在稍後數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重,開放式的頭盔被全包的騎士盔所取代,這也同時遮住了身穿盔甲者的臉。十字軍東征中,每次戰役都有為數眾多的領主加入,這大大地促進了紋章學的發展。

全身鎧甲武士圖:

12世紀後期,騎士比武大會在法國開始盛行並風靡歐洲(穿全身鎧甲比武),紋章成為騎士們榮譽驕傲的象徵。由此西方建立起了等級森嚴的世襲制度。分貴族與平民,貴族分公、侯、伯、子、男五級,世襲罔替,姓氏和紋章成為了貴族騎士的象徵。

貴族騎士比武圖:

中世紀也是歐洲分封制施行的時期,國王將土地分給領主,領主再細分給騎士(騎士有十幾個隨從,算小地主)。於是出現了很多世襲貴族,為了保證貴族階級的利益能夠傳承,貴族們的血統意識越來越濃厚,人們開始在自己的房屋上使用這些紋章以表明自己的身份。自然而然的,紋章上所使用的色彩及組成元素也開始展示親屬之間的關係,至此紋章徹底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和日本一樣,雖然貴族和戰爭隨著時間而漸漸消失,但紋章卻憑藉著易辨識,代表榮耀等特性,依舊流傳,一些紋章逐漸演化成了現代的品牌商標,一些仍然存在的王室也保留著他們的紋章。

保時捷的商標(前身是當地公爵的盾形紋章):

英國皇室紋章:

另:相比於中國天子作為一切的核心,日本和西方的貴族打仗就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而戰,而且日本和西方的士兵屬於私人武裝,日本的武士、西方的騎士,只效忠於他所屬的領主。正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私人武裝佩戴領主的家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中國古代也是有家徽的,中國的家徽圖案中,除了一些鳥獸圖騰外,隱約也可以看出象形文字的特徵。在發展上,因為文字本身便足以表達訊息,不需要另創圖騰做為標示,所以中國的家徽發展比較緩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中國文字最優異的地方。

(看,辨認家徽的成本多高)

中國只有周朝為真正的封建制度,秦滅六國後廢封建設郡縣,漢代恢復封建,但七國之亂後就開始削藩,此後一直是中央集權統治。沒有領主和騎士,只有中央統一訓練和指揮的軍隊,因此不需要代表家族和個人的紋章。再加上秦朝時期出現了郡縣制這種極力反對藩王出現的制度,擁有家徽,強調門閥是極度危險的!雖然秦滅亡很快,但是影響確實非常之大,再到漢武獨尊儒術,實行推恩令後,極度強調中央集權,藩王逐漸被架空,徹底形成以天子為核心的統治系統。

隋創科舉之後,尤其在宋之後,士大夫階級多是以師門一系傳承,這一文人階級,主要的傳承的是是學術和政見,不再依託血緣,因此家徽這樣代表血統的東西,已經完全不是上層主流文化需要的了。

本來明朝是有機會形成「具有獨立行政能力」的貴族,奈何朱棣造反出身,明朝的貴族一代不如一代,也許富貴有餘(到了中後期連飯都吃不飽),但是絕對沒有人事權力與軍事權力。

由於漢字的特殊性,中國古代的戰爭一般以戰旗作為辨識敵我的工具。

總結:相比於歐洲和日本,古代的中國並沒有形成財政、人事、軍事獨立,具有長期血緣傳承能力的貴族。再加上漢字在軍事上起到了代替紋章、家徽的作用,所以家徽並沒有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流傳,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雖然我國沒有家徽的傳承,但我國的國徽也是國徽中的精品,中國的國徽放在全世界設計都是數一數二的。答案傳送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11134

感謝大家的指正以後 慎重 寫答案,多看書。


因為有姓啊,姓氏錄在那裡,家徽何用?
好吧,關鍵的問題在於,徽章是什麼,什麼情況下你會拿一個徽章代表自己?
後一個問題,只有你自己代表不了你自己的時候,說明不了自己的身份所賦有的權利義務,才靠這麼一個東西干這件事情,前一個問題,徽章就是說明你是誰的一個東西,而這個誰基本上是一個組織,軍隊也好,教會也好,行會也好,家徽,那就是家。
家族徽章對應的是家族依照血緣或者擬血緣傳遞的身份權利,比如一個歐洲貴族,它的合法成員只要拿出徽章,那麼你就不能把人當農奴,戰場上拿住了也不能隨便殺掉,參軍也要按照家徽來組織自己的隊伍,因此,假如家並不對應於一個權力單位,並且由此生成成員的社會權利,那麼也就無所謂家族徽章(歐洲這一傳統在古典時代就基本成型了,羅馬法中,家長對於家族成員是有類似於產權的自然權利的)。在中國,上古,尤其是戰國,其實大家族是以宗為單位的,因此並非沒有家徽,今天青銅器還能看到很多家族性的徽章。但是到漢後,宗族已經降解為家族,同時家族也沒有對應的權利定位,因此徽章也就沒有了意義,因為從法理上說,漢代之後家族並不能給你什麼,最多證明你不是賤民而已,無論是官職還是武職,本質上都是由皇室賦予的,儘管歷代都有貴族,但是以權利本身而言,他們依然是出生之後由皇室單獨授予的(也就是封),法理上貴族和子女之間在爵位上並不存在天然繼承,貴族身份以及權利理論上也無法脫離皇室(朝廷)而單獨存在(包括孔張兩家,雖然傳承不斷,但每一代的身份都要經過朝廷敕封,並不是自動接續的)。以這一點而言,歐洲典型貴族在中國並不是不存在,但漢代以後是趨向於消失的。
日本比較特殊,因為其一,日本的「姓氏」是長期不普及的(相比之下,中國的家和姓隨著歷史進展越來越缺乏對應關係),過去有姓的家族基本上是有一個神仙祖宗的,可以追溯至日本書紀的年代,儘管此後的改姓極多,但家徽代表的家族單位是有限的,家對應于姓氏基本上成立,因此家徽自然逐漸成了神聖身份的一種標示,尤其在平安時代時,家因為社會分化而進一步得到強化。家徽作為一個獨立概念是平安時代開始成型的(廣義的紋樣和狹義的徽章不是一回事,儘管兩者都具有代表功能,但徽章要具備表意的單獨性和完整性特質,簡而言之,徽章本質上是一段完整的話,其中的圖像信息在闡釋上是確定而且完整的,要形成A+B象徵a+b的明確指代關係,和你的身份證是一樣的,而像連枝紋,雲紋,龍紋等等僅僅是紋樣),這一時期也是日本貴族政治以及相應的律令制國家開始解體的時代,這一時期家相比於官職在身份界定上的意義開始上升(但是律令制國家實際上並未消失,法理上直到明治維新,日本始終都是律令制國家)。德川時代之前,貴族公卿依然是日本社會一大主要力量,主導著日本的核心文化,而武家的家徽文化是在此基礎上生出的。
其二,日本的家是一個權力的完全體,家族成員的基本社會權利首先是來自於家的授予,而任何對於個人的權力授予也首先是對這個家族的授予。所以就像今天一個警察的權利最直接表徵的就是警察證件上的徽章,而徽章是更上層的權力首先向這個人的所在單位進行授權的,因此家族成員,尤其是武家之所以能夠行使武家的身份權力,也首先來自於「家」,儘管權力並非天然生成,但「家」卻是日本社會中不能繞開的制度因素。當然,這一套僅限於將「家」完全確定和普及化的德川時代,此前雖然「家」已經是日本社會中的絕對主流組織形式,但並未成為一種書面制度。所以,雖然日本並不是一個歐洲式的封建制國家,並沒有貴族的自然權力可言,但對於家族成員而言,第一,他們的武職是來自於歷史傳承的,第二,他們自己的身份不是由某一個中央權力直接授予的,而始終與「家」相聯繫,因此家徽也就非常必要。
所以雖然本質上不同,日本和西歐在介紹人的時候都有稱父名的傳統,也就是誰誰,誰的兒子,誰的孫子,其實這句話和家徽本質上是等意的。當然日本的姓名中往往有襲字現象,也就是名字里獲得長輩或者上位人名字中的一個字來體現的,這也是一種和家徽相關的文化現象。相比之下,中國雖然是父權社會,但是子女的社會權力其實和父權沒有直接關係,而家族雖然在中國社會是一個權力單位,但上有姓氏錄這種東西來賦予其合法性,本身則並沒有對應的政治和法律屬性,因此也就無所謂徽章了。


因為不按皇上定的規矩穿衣服,皇上會砍了你……


瀉藥
我覺得中國,因為有漢字的存在。
--------------------
話說,硬說我國古代有家紋的,也不是沒有,比如清末的旗幟,

每個朝代,都將龍作為皇室的象徵,所以,龍圖案作為皇帝,或者皇室的象徵。

但繼續追溯到始祖皇帝,秦始皇的時候,他有沒有龍圖騰呢?我覺得,肯定有。問題是之前,戰國時期,中國早就有了跟日本戰國規模差不多的戰鬥了。也是需要區別敵我。所以家紋之類的,可以參考下圖。

。注意上面的圖,是不是很像漢字?
秦一統後,家紋(權當是家紋)就只有龍了,而其他將,則用其名字作為其軍隊的標識。而和平時期,家紋也沒什麼用,也或許,用字替代了家紋吧。以上內容均從網上尋找而來,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僅用於演示,不作為其他目的。如有其他問題,本人也不因此負任何責任。


國務院辦公廳於1997年11月18日發表《關於禁止自行製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要求各級地方政府禁止自行製作和使用地方旗及地方徽,廣州、寧波、南京、蘇州等城市相繼廢除地方旗及地方徽,只有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保留特區區旗。

題主這個通知文件是不是很有啟發?


原因有許多,個人淺薄之見,若有錯漏,還望指正。

因為日本和西歐,在歷史上,都是領主勢力相對獨立的區域。

真正與之近似的類型,應當是中國的春秋時代。小型的勢力像細胞一樣擠在一塊土地上,整體看上去(譬如說從月球上看),是和諧而美好的。

既然勢力相對獨立,畫個家徽肯定也和玩一樣吧?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楚國王族在「鳴玉而行」之時,佩玉上說不定雕刻有、象徵王室的「九頭鳳凰」的呢。

但是為什麼後來不這樣做呢?

因為「 中國人有漢字 」,中國已經脫離單獨的圖騰崇拜。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在最初就是以圖騰的形式出現的。


舉例說明:假設有一個部族以男性生殖崇拜為圖騰,那麼他們就會在旗幟上面畫一個小丁丁。
譬如:且。

然後,這個圖案經過演變,最後變成「且」-「且」-「且」,在春秋時代、這個部族在中國的河北省建立了「且國」。

戰國之後,且國被燕國所滅,國民流離,成為且氏,再到現代的且姓。

這就是「從一個小丁丁到一個氏族符號的歷程」。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最終到了大皇權時代。即使有人要造一個家徽,說不定就違反了「祖制」、「禮制」。東晉後來的時代,漢人的氏族大多流離失所,一個姓氏尚且不能保住,哪來傳承家徽圖案呢?

我還是覺得,原因一的可能更大些。


感覺設立了家徽後這個家族就要被滅族了,因為總感覺有要謀反的嫌疑......


在始皇帝陛下之前,的確是有的。

那個年代,比如我們大秦,擁有孟西白三家。

而我家並不是白乙丙的這個白-,-而是白公勝的這個白。

——————————————————————————————————————————

但是這TMD就是圖形化的文字罷了。。

這是漢字的勝利,請諸位銘記這一天。漢字本身就是圖形化的。


——————————————————————————————————————————


在我大秦眼裡,楚國的蠻子啊,什麼齊國自詡為文明之邦啊,文字不都TMD是奇形怪狀的家紋么?


——————————————————————————————————————————

用個大家熟悉的歷史:

三國時期,劉關張的那個劉,關,張……
不都是這樣么?


可能是因為科舉昌盛,世襲衰微的緣故,我猜的。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圖紋


歐洲是貴族政治,中國是士族政治,貴族相對王權獨立,士族依附皇權存在,對歐洲的領民而言領主是直接統治者,對中國的小民,皇帝才是天。
家徽這種具有凝聚人心帶有區分性質的標示物不能為中央集權封建統治者容忍。
補充幾點:在隋唐以前,豪強和高門大閥的興盛期,這段時期中央集權未到後世的地步,應該說當時的豪強和高門大閥相對獨立的地位比較類似歐洲的貴族的,但是相對於西方更為講究個人和家族的武力開拓和政治進取而言,中國古代貴族更為重視的是掌握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宗族觀念和鄉土情結輔以精英式教育延續貴族地位,這時的中國貴族說家徽沒有,但是像上述很多答案提到的琅琊X氏、山東X氏之類,就是類似家徽的標籤並且附帶了地域和民眾的認同感。


在中國啊,一不留神滿門抄斬,怎麼穿下去,你私養多一點人馬就是想造反,你搞個徽章有幾個人帶,沒幾個人帶又有幾個意思?況且豪族要麼一起為一個主子賣命,要麼是一起幹掉皇帝另立新主,中間要讓多少豪族家破人亡。


首先家族上,和日本不同中國的缺少幾百年級別的豪族,朝廷上互相傾軋,公卿一不小心就下台,所以沒有設置家紋的必要。至於武家就更別說了,所以中國缺少這個條件
然後……中國早就有姓,而日本苗字必稱令要到明治維新。江戶到明治允許平民使用家紋,然後平民紛紛用家紋作為姓的替代

其實硬要說中國也不是沒有家紋,皇家的龍就是了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們有一條龍就基本夠了。


1 相對拼音文字來說,象形表意文字已經是家徽般的存在了

2 從家徽的用途,即家族間武裝衝突的識別功能來說,首先要考慮家族武裝在天朝存續到何時。換言之就是軍事貴族延續到何時。

由於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的獨立武裝勢必隨之削弱,代代相傳的軍事貴族不斷減少,科舉制buff又使得軍功晉陞這一出路越發不受歡迎(掉腦袋的事……),使用家徽的土壤越來越稀薄了


這就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了:

中國歷史上的貴族都是掌握知識文化的一群人,而且有漢字這個大殺器,出門旗號上寫個姓基本就搞定了。南北朝時你要說自己是琅琊王氏或者陳郡謝氏,在北方你說自己是清河崔氏,所有人都會肅然起敬。

西歐的貴族們識字的不多,寫出自己的姓更加難。一個個土上加土的老冒們只好用形象化的東西來代表自己的家族,然後畫得各種奇葩的族徵就出現了,好讓自己記住,自己的親友敵人記住,自己的封臣記住,自己治下的佃農記住。

越玩越花,最後還出現了紋章學。

說到底還是沒文化啊。


大家都是識字的人,不需要靠畫畫來辨敵友。。。╮( ̄⊿ ̄)╭


中國中央集權啊 ,皇權至上啊,你敢公然扯旗造反?朕正好有削藩之意!


推薦閱讀:

大家對日本的仇恨主要在哪裡?為什麼這麼排斥日本?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日本歷史 | 歐洲貴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