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款蘇制武器最能代表蘇聯的暴力美學?

比如側衛,我認為最能代表暴力美學


正好前幾天在視頻里看到個有意思的,可能有點跑題

T-34坦克為了最大幅度的簡化生產,設計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

坦克履帶上用來連接每段履帶的栓桿,一般的坦克都有某種形式的固定措施,而T-34的履帶就是這樣直接插在那兒,沒有固定,車開著開著就會滑出來:

T-34的解決辦法是,在底盤側面焊個撞錘,每次履帶經過這個位置時滑脫的栓桿就被撞回去:

簡單粗暴,然而卻有效。我看到這塊兒笑了半天。。。同時讚歎設計師的天才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妥妥是斯大林之錘啊!

因為這玩意兒它不講道理的...

重炮這玩意兒,其實大家都搞過...

請讓我們先看看德國人是怎麼做的:

他們把虎式的腦袋拆掉,加高了戰鬥室,換上了一門重炮,嫁接出了十幾輛「突擊虎」...

誠意滿滿!誠意滿滿!不愧是德國人!

順便再強調一次:不要從炮管里上下車。

他們把4號坦克底盤加長,安上一門大炮,得到了6門卡爾臼炮...

誠意滿滿!誠意滿滿!不愧是德國人!

他們把巨炮裝上列車,得到了2門多拉列車炮...

誠意滿滿!誠意滿滿!不愧是德國人!

德意志科技世界第一!

而毛子....

毛子他們去了一趟拖拉機廠:

然後往上裝了一門炮:

就得到了近1300門Б-4 203毫米榴彈炮:

誠意呢?德三對你那麼上心,你就拿這玩意糊弄人!?

進林子:

進巷戰:

毛子就開著拖拉機從蘇芬戰爭開始,一路誰不服敲誰,敲到了柏林...

拖到面前抵近開火...不管你是土木堡壘還是國會大廈...

德國人用了繳獲版都說好!

你說這簡單粗暴,但是還不夠暴力?


都人送諢名「斯大林之錘」了啊喂!

雖然這種火炮不見得是毛子一家獨創,但是顯然,只有配合戰鬥民族的打法,才能真正顯示出其獨到的美學風格。

從Б-4榴彈炮的初次實戰起,蘇聯人就發現了她的正確打開方式。

蘇芬戰爭中,為了突破堅固的混凝土堡壘群,鐵木辛哥向斯大林請示,獲得特批使用Б-4,此前,一般火炮完全無法對芬蘭混凝土工事造成實質打擊。

Б-4的名聲並不好,而由於斯大林對大口徑火炮的迷之喜愛,Б-4又被嚴加保管,甚至基本只能出入於閱兵場。

然而在芬蘭戰場進行了第一天的炮擊過後,蘇聯炮兵指揮官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Б-4移動到距離目標250-300米的距離上直瞄射擊...在漫天飄落的混凝土碉堡碎屑中,蘇聯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抵近射擊成了流行於Б-4炮組的通行做法。

之後,Б-4進行了200多次抵近射擊,都是在步兵營、重機槍和其他炮兵的嚴密保護下進行的。

一方面是因為斯大林十分珍視這些火炮,派遣專人負責火炮的安全。

另一方面,Б-4的抵近直射,意味著需要其他部隊攻擊的目標已經化為齏粉了...反正閑著,乾脆保護火炮吧...

Б-4可以在悄悄的布置在叢林中,在攻擊發起前把近在咫尺的目標砸碎,也可以在巷戰中從對方死角拆除整棟建築物,甚至可以隔著建築物打掉背後的目標。

隨著戰局的日益激烈,雖然Б-4依然是僅配屬炮兵預備隊和軍屬炮兵營的寶貝疙瘩,但是裝備數量的提升讓她們日益活躍在一線。

尤其是到了二戰後期,開始在德國境內進行激烈巷戰時,Б-4與戰鬥工兵結成戰鬥小組,工兵進攻受阻後,Б-4(當然還有其他火炮)會迅速登場,在最遠不超過400米的極限距離上,把任何可疑的目標砸碎。

大概就是這個效果:

也可以提前轟炸開闊廣場和街道,讓藏身的狙擊手集體懵逼。

在攻克柏林國會大廈時,蘇軍一度集中了89門Б-4狂轟濫炸。


據說2015年烏克蘭打仗,又復原了一門Б-4拿來用...

雖然我完全不相信還能用,但是Б-4的生產確實一直延續到了戰後。(當然,也有可能毛一口伏特加下去忘了關生產線...)

所以你看著我的眼睛再說一遍夠不夠暴力吶?


為啥說她不講道理啊?

你想想啊,你是個德國佬,鑽進了一棟房子,拿沙袋、木板精心構築了掩體,配置了機槍,預製了拌雷......忙活到第二天早上,終於完工了,坐下點上煙,忽然一聲巨響你就上天了....

換誰不要掀桌子啊...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這玩意本質上是個半身不遂拖拉機啊..

你可以為自己的火炮起各種各樣酷炫的名字,弄出各種各樣酷炫的造型...

突擊虎

巴黎大炮

古斯塔夫

龍捲風

冰雹

多拉

.
.
.
.
.

但是沒有人能承受被拖拉機殺死的恥辱:

作為一名藝術類工作者,我有必要分享一點人生經驗:

很多人對暴力美學的理解比較局限,並非是優美的暴力工具才有暴力美學,這種審美理解停留於比較基礎的再現主義觀念。

能從其暴力方式中展現出美的形式,才是真正暴力美學。


用最誇張的方式把人轟上天,這才是暴力美學的典範啊...

直接,乾脆,簡單,要命。

能炸碎的東西就不要管裡面是什麼!

能抵近的目標就不要管精度夠不夠!

能上拖拉機的就不要搞什麼幺蛾子!

這種對美的形式的提煉,反映出毛子們卓越的藝術修養,他們跳過了表現主義,直接為我們奉獻了傑出的形式主義作品!同時還帶有一絲原始生殖崇拜的樸素!可謂雅俗共賞!雅俗共賞啊!

你們以為故事已經結束了么?

naive...

毛子之後還開發過各種奇怪的火炮,不乏203口徑的後輩,或者是240口徑的迫擊炮,但是大之大者莫過於下面這位:

圖中右邊兩門是斯大林之錘,而左邊的是2Б1 oka...

她的口徑是420...(謝 @Wang samul 指正,之前認成406口徑的2A7了...)

是一門核大炮。

但是用法不限於打核彈,愛因斯坦說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但是第四次肯定是石頭。

然而這玩意我估計可以打完核彈就挺著炮管捅人...

和槍騎兵差不多...懟上去就對了

蘇聯優勢無限大...

反正你們都捅不過我。


在 @吳聯輝 和 @安國大將軍 提到的斯大林之錘和米格25之外,蘇聯武器暴力美學的代表,自然少不了東部戰場上那位最著名的姑娘——喀秋莎 Катюша,德國人叫她,斯大林的管風琴。

傳說暴力美學始於吳宇森導演,在槍火硝煙映襯下安詳飛起的白鴿。在官感上,暴力美學用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暴力美學 - 維基百科)

與之如出一轍的,是在戰場上暴力的宣洩和死亡的悲鳴里的喀秋莎,她是一位美麗的姑娘,是一首輕揚的管風琴曲,更是一片絢爛的煙花火雨。

夜幕下,喀秋莎的火箭雨

喀秋莎,1941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包括БМ-13為代表的各式火箭炮。她的名字,源於炮管上銘刻的K,它是「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蘇軍戰士並不知道這件秘密武器的名字,就用喀秋莎來稱呼她。在二戰中,它以簡單粗暴的製造瘋狂的一次火力打擊而聞名。

各式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為了緊急裝備,各式卡車都用來快速裝上火箭炮,這件武器的發射車幾乎使用了當時蘇聯所有的戰場運輸工具:ZiS-5、ZiS-6、GAZ-AA等各式卡車、T-60輕型坦克等及美援的雪佛蘭G7117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喀秋莎火箭炮 - 維基百科)

「死亡之箭」,來源:Weapons Manual: BM-13 Katyusha Rocket Launcher

在戰場上,它更是暴力至極。它的準確度不高,但勝在數量。1941年7月,一隻由7輛BM13組成的火箭炮連,在費列洛夫大尉的帶領下,首次裝備БМ-13,奔赴白俄羅斯前線,在極短的時間內向駐紮在奧爾沙火車站的德軍發射了一百多枚火箭炮,致使德軍惱怒異常,甚至以為遭遇了蘇軍炮兵師的攻擊,立即組織反擊!然而喀秋莎打完就跑,德軍炮擊全部打到了空地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光榮的第一戰後,費列洛夫大尉和連隊官兵們向德軍發動了數次類似打擊,最後在當年10月的一場遭遇戰中發射完所有火箭炮後,摧毀戰車,全部壯烈犧牲。

再後來,就是朝鮮戰場上的喀秋莎。1950年10月,志願軍接收蘇聯空運的120門БМ-13,緊急組建火箭炮師赴朝參戰。這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在僅僅訓練40餘天后,喀秋莎與志願軍並肩作戰的第一場戰鬥,就取得了殲敵七百的戰果。在1952年的上甘嶺,更是戰功卓著。

其實喀秋莎不僅不是蘇聯率先發明,更不是僅有蘇聯裝備的火箭炮武器。在二戰中,美軍、德軍都有類似的火箭炮(二戰中各國火箭炮使用情況怎樣?)。然而中國人最熟知、最有名的那一個,只有喀秋莎。這大概正是源於曾一同並肩作戰的鐵血情義。

(志願軍戰士與喀秋莎,1951-1953)

(志願軍裝備的喀秋莎在發射中,1951-1953)

說了這麼些,我最想分享的還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時,解放軍戰士在紅場排練時高唱的那一首喀秋莎,壯懷激烈,催人淚下。

(中國解放軍參加俄閱兵綵排高唱《喀秋莎》 引民眾歡呼)

那一年——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661型「見血封喉樹」核潛艇,鈦合金艇身,反艦導彈外(相對耐壓倉)設在船舷(經 @阿爾巴特軍區 提醒修改)發射筒,90%功率時航速可達到42節,全功率時航速達到44.7節。可惜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航速超過35節時產生的流體動力噪音超過100分貝,敵聲納兵:驚恐。當然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老子跑的就是快,航速超過同時期美國海軍常用反潛魚雷MK-46,只要跑得夠快寂寞就追不上…

反潛直升機:嗯?

要說這個661,其實是大躍進的產物。在項目書上要求的是:航速和潛深提高50%-100%,將反應堆和渦輪單位質量減小1/3到1/2,導彈武器發射深度增加2倍。結果孔雀石設計局居然更躍進,直接把標書38節設計航速提升到45節。
戈爾什尼科夫:喜出望外.jpg
當然了,你要考慮到,能聽到噪音的不光是敵人的聲納,還有——慘烈的艇員。據退休的北方艦隊首席工程師反映,當潛艇開到35節的時候,你耳朵里彷彿有一架飛機。

當然了,這艘潛艇的成本嘛…這麼說吧,如果這艘潛艇是美國造的,國會可能激動地把海軍司令腦袋剁下來。

不過再怎麼說,大力,真的是能出奇蹟的。

========

扔炸彈炸坦克炸不中怎麼辦?
開發新飛機掛更多炸彈?太慢了
更新光學瞄準儀器?不存在的
制導武器?滾,沒錢

那當然是掛一堆小炸彈炸一個散布區出來啊!蘇聯空軍開發了PTAB-2.5-1.5炸彈,稱之為反坦克炸彈(「圓徑2.5千克級,實際重量1.5千克的航空反坦克炸彈」)或反坦克聚能彈。從理論上計算,1架伊爾一2能攜帶4盒每盒48發的數量,如果在200米的高度以340~360千米/時的速度飛行,所投擲的PTAB足夠覆蓋寬15米、長約200米的廣大範圍。不僅伊爾4、伊爾2能掛,就連波2也能掛。砸中頂蓋基本就是個穿(垂直時60mm),穿不了也至少炸個滿目瘡痍,每一發都是蘇聯人民和土地對你的愛。

這輛虎承受不了如此熱烈的愛,死了(誤


在Tu2轟炸機裡面裝了88挺波波沙衝鋒槍

。。。。。。。。。。。。

PS:
而且造型十分符合人體工程學


突擊虎的380比起下面這位只能算是小寶寶。

我知道很多人都用過一個腦洞。

要是艦炮裝到坦克底盤上會怎麼樣?

你們只是敢想,蘇聯人是真的敢做!

1957年,毛子在紅場展示了一種火炮。

這種火炮的炮管,就是之前給「蘇聯」級戰列艦準備的16寸炮,口徑406毫米,型號2A3,只造了4輛……

據說後來還有一種420毫米的「奧卡」核巨炮。

至於圖我只找到一張,是不是還真不確定……

但2A3這種腦洞玩意,倒真的是蛋疼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認為二戰中的波波沙衝鋒槍很具有代表性。

蘇聯二戰中使用的波波沙衝鋒槍, 射速900發/分,使用71發彈鼓 。

二戰中波波沙衝鋒槍對蘇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德國閃擊蘇聯,導致蘇聯兵力損失嚴重,急需補充新兵力。

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這9天時間裡,就徵召了530萬士兵與65萬預備役軍官。這使蘇軍在被德軍突襲重創後,不至於完全崩潰。 (美蘇兩國二戰的傷亡是多少?_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徵兵後都是需要訓練才能作為有效戰力投入戰鬥。

蘇聯短時間內徵召了幾百萬的新兵,訓練時間有限,怎麼保證部隊戰鬥力?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波波沙衝鋒槍在蘇軍中的大規模使用。

蘇聯衝鋒槍的使用還得從蘇芬戰爭說起。

1939年,蘇芬戰爭爆發,在強大的蘇聯軍隊面前,芬蘭的抵抗顯得很無力,但是這場戰爭中芬蘭部隊竟然反敗為勝。芬蘭人所使用的制勝法寶便是在這場戰爭中聲名遠揚的索米衝鋒槍。

索米衝鋒槍, 1920年代末,芬蘭著名設計師拉赫迪(Aimo Johannes Lahti)研製成功一款衝鋒槍,被芬蘭軍隊定型為索米1931衝鋒槍(Suomi 1931)。 (衝鋒槍:索米1931衝鋒槍- 中國日報網)

蘇芬戰爭中,雖然芬蘭軍隊只裝備了大約1千支索米衝鋒槍。但是面對 40萬入侵蘇軍,芬蘭官兵依靠靈活的戰術多次挫敗蘇軍攻勢,造成可怕的傷亡,最終迫使斯大林放棄了吞併芬蘭的打算。

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蘇芬戰爭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造就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

蘇芬戰爭後,蘇聯就充分意識到了衝鋒槍的作用,開始研製新的衝鋒槍。

索米衝鋒槍雖然厲害,但是缺點明顯,就是造價過高,工序過於複雜,並不適合大量生產。

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牛逼之處就在於,他設計了一款性能接近索米衝鋒槍,而又便於生產的槍。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PPSh-41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的誕生距離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僅有6個月。 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

PPSh-41衝鋒槍,與索米衝鋒槍很像。

衝鋒槍的好處在於使用容易,新兵很容易上手。學會了使用,戰場上見了敵人一陣突突,10秒內就能夠將一個彈鼓內的子彈打出去,把敵人打成塞子不在話下,火力非同一般。蘇聯大量補充新兵,還能保證戰鬥力,PPSh-41衝鋒槍功不可沒。

衛國戰爭中相比德軍MP38/40衝鋒槍,「波波莎」更適合在蘇聯的嚴寒條件下作戰。東線德軍不僅自己繳獲、撿拾「波波莎」,還改造成使用德式9毫米手槍彈的MP41(r)衝鋒槍。德國國防軍亦印刷和分發如何使用繳獲的PPSh的德語手冊。

德軍MP38/40衝鋒槍

MP40使用32發直彈夾,只是蘇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戰中,德國士兵更換彈夾的次數要大大多於蘇聯士兵,在換彈藥的時候,火力必然要間斷或者停止。在戰鬥中,火力的中斷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對於這點,一線的德國士兵有著最快的認識。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德國士兵都拋棄自己的MP40,而是撿起一把有著71發彈鼓的波波莎衝鋒槍。在德國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實的反映(MP40衝鋒槍_百度百科)。

這就是蘇制武器的暴力美學。


米格25

========

早期的噴氣式飛機一般用鋁合金來造
因為鋁的強度不錯,密度又輕(2.7)

但是鋁有個毛病
就是熔點低(660℃)
——飛機飛得越快,鋁製機身跟空氣摩擦越劇烈,溫度越高,越接近鋁的熔點,那麼鋁的強度就經不起考驗了
在那個追求「高空高速」的年代,鋁製機身成了一個技術瓶頸

於是
壕一點的國家,比如美帝,就選擇拿來做飛機
——鈦強度高密度低(4.5),這跟鋁差不多
——鈦的優點是其熔點(1660℃)比鋁高得多,缺點就是貴(還有加工困難)
但是對美帝來說,「貴」並不是問題

所以美帝就出了鈦制偵察機A12「牛車」

——「牛車」還打算改造成鈦制戰鬥機,也就是YF12

當然更有名的是鈦制偵察機SR71「黑鳥」

(謝評論區提醒,XB70「女武神」並不是鈦制的)

========

而對於蘇聯而言
鈦這種東西,實在太貴
而且加工困難,維護更困難
有沒有實惠的材料可以取代鈦來造飛機呢?
——比如說,鋼(鐵)

於是就有個世界上第一款鋼製飛機米格25

鋼的熔點(以鐵計,為1538℃),這個跟鈦一樣比鋁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但是,鋼的密度(以鐵計,7.85),這個也比鈦(4.5)和鋁(2.7)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更重要的

美帝為了能飛上3馬赫

專門設計了一款特殊的變循環(渦噴→衝壓)發動機

J58

而蘇聯的米格25呢,就是一款普通的渦噴發動機而已

所以說

蘇聯人用渦噴發動機+鋼製機身

也達到了3馬赫

……

============

一覺起來破千贊,嚇死我了

謝各位捧場!

============

我看評論區里不少人提到了蘇聯的「鈦制核潛艇

說蘇聯既然連鈦制核潛艇都能造出來,為什麼不造鈦制飛機呢?

那麼這裡回答一下所謂「鈦制核潛艇」的問題

蘇聯的鈦制核潛艇,總共有五個型號,即P級(661型,SSGN)、A級(705型,SSN)、S級(945型/945A型,SSN)、M級(685型,SSN)和大家都知道的「颱風」級(941型,SSBN)

——咋一看很多是不是?

但是!

——P級和M級,分別只造了1艘

——S級(包括改進型),總共只造了4艘

相比之下,同樣是SSN,V級(671型)總共造了48艘(含兩種改型),而「阿庫拉」級(971型)也造了15艘——其中不少還是蘇聯解體後才造出來的

而A級雖然也造了7艘,但直到退役都被蘇聯海軍「限制使用」——此外A級一號艇在服役時發生「殼體開裂」的事故而被迫早早退役

另外,作為鎮國之寶的「颱風」級雖然造了6艘,但在蘇聯解體後貧弱的毛子無力再繼續維護「颱風」級,使得該級潛艇普遍早早退役

——目前「颱風」級僅剩一號艇在役,而且只承擔「布拉瓦」的試射任務,不再負責戰略值班

相比之下,已經「年事已高」的「德爾塔」級(667型),至今還有多艘在役(D-III級4艘,D-IV級6艘)並繼續承擔著戰略值班任務(直到這幾年新一代的「北風之神」出現為止)

由此可見

雖然蘇聯造了不少鈦制核潛艇,但因為建造成本過高、加工困難、維護更困難,導致這些鈦制核潛艇既不能像V級、「阿庫拉」那樣大批量建造,也不能像「德爾塔」那樣老當益壯

同樣的道理,米格25前後生產了1200多架——相比之下,「牛車」+「黑鳥」只有米格25的零頭——這顯然不是昂貴的鈦合金可以幹得出來的

END


當然是數輪子數到懷疑人生的蘇制多軸重型運輸車!給大家舉個經典案例:MAZ-7900系列,這個系列型號繁多,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輪子多!
第一個上場的是MAZ-7904,這個型號是7900系列的基本型,上世紀70年代就已完成研製。那麼這個基本型號有多少輪子呢……?上圖。

這個基本型號就已經採用了12X12的驅動方式!每個輪胎都是超大號的子午線鋼絲輪胎,和駕駛艙對比可知,直徑幾乎接近兩人身高。載重量呢?不多不少,200噸。並且在載重情況下依然擁有良好的越野性能。這樣的一隻陸地巨獸,心臟—發動機在哪裡呢?答案是就在兩個獨立駕駛室中間,躺著一台V12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1200馬力。可以說,7904作為7900系列的開端,繼承並且發揚了蘇制多軸重型運輸車的傳統,這才有了7900系列之後的輝煌。
在7904之後的是7906……你可能會問7905哪裡去了?因為7905也是一輛12X12驅動的過渡車型,所以存在感很低。首先大家來猜一猜,7906有幾個輪子?
嗯好了不猜了,直接上圖!

答案就是16個!陸地蜈蚣的稱號在此刻屬於MAZ-7900家族!
作為7904的升級版,7906的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1500馬力,加上更加強大的16X16驅動方式,載重和越野性能更加出色。這種車型曾經向朝鮮作為軍用戰略物資交付10輛,據稱朝鮮將其作為「勞動」-2導彈載車。
當然,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毛子並不會就此滿足而止步。他們在追求更大、更重、更暴力的路上沒有停留,奮力衝刺。1985年,明斯克汽車廠的同志們終於鼓搗出了MAZ-7907!
下面是例行公事猜輪子……好,現在公布答案!

你沒有看錯!這是數輪黨的勝利!這是暴力美學的升華!24X24驅動底盤,車高4.5米,寬4.8米,長度……30米!
7907的載重能力依舊為200噸—已經夠大了。但7907更換了一種革命性的動力裝置—燃氣輪機,型號為GTD-1250。在他面前,同樣使用燃氣輪機驅動的M1和T-80主戰坦克就像一個小玩具……

作為一輛體格和能力都空前提升的巨型運輸車,7907不僅在軍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也廣泛投身於油井鑽探等民用事業,為人民造福。
7900系列仍舊沒有停下發展的步伐,目前俄羅斯的鎮國重器「白楊」洲際彈道導彈,載車就是MAZ-7912。動力系統採用710馬力柴油發動機,驅動方式則比較有趣:14輪負重,12輪驅動。

同樣為「白楊」而生的還有MAZ-79221。這款運輸車採用了16X16的驅動方式,採用了YAMZ-847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800馬力。

7900家族的大致發展就介紹到這裡啦。其實蘇聯重型多軸運輸車的家族非常龐大,大家感興趣的話,日後繼續更新!
謝謝觀看!


在蘇聯,極具暴力美學元素的武器有很多,但儘管如此,個人還是首推蘇聯「蛙」系列戰術火箭。

蛙-1

蛙-2

蛙-3

蛙-4

蛙-5

蛙-7

評論區里不少人問蛙-6在哪裡,事實上不是我忘放了,而是本身就沒有蛙-6……至於這個東西和飛毛腿系列比起來誰美,尚不存在定論,但是如果比誰更有暴力美,那答案自然是這個。其實飛毛腿也挺符合暴力美學的,畢竟飛毛腿換一種說法就是跑得……但畢竟……所以就不如以本體命名的系列富有暴力美感了。


「在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標是香奈兒、蘋果、三星、賓士和微軟,其中沒有一種屬於俄羅斯,但作為一個俄羅斯人,我想說的是,無論從產量、盈利,還是對歷史的深遠影響看,它們都在AK-47面前相形見絀。」
——亞歷山大·烏茲漢諾夫(Alexander Uzhanov)《卡拉什尼科夫》

————————————————————————————————

AK是不是比賓士、香奈兒、蘋果、微軟盈利更多影響更大我不知道,但在非洲、南美、中東的很多地方有了AK才會有賓士、香奈兒、iPhone、蘇菲婆、土地、金錢和生命。。。至於三星嘛倒是可以和RPG相媲美。

另外為啥悍匪、恐怖分子、毒販、游擊隊都愛用AK47,除了便宜保養成本低易於操作之外最主要的是AK47粗曠、威猛的外形處處透著匪味兒。AK和吉列威風、zippo、伏特加、Cigar、哈雷一樣都是爺們兒的標配。

簡單粗暴有效就是男人的暴力美學


看到好像還沒有人說光榮級:

當然也可以換個更暴力的角度:

沒錯作為殺手鐧的16枚反艦導彈發射箱就這麼直愣愣的堆在甲板上……
不過好像這麼大也真的沒有什麼其他地方好放了吧。反艦導彈裝核彈頭?這都不叫什麼事兒,人家還配核魚雷……魚雷……雷……
更重要的是,光榮級是被作為基洛夫級的小弟設計出來的,這麼一個怪物,還只是小弟……

更新分割線

網上又扒了幾張十幾年前(應該是十幾年前吧)咱們沒能成交的光榮級烏克蘭號現狀圖片:(侵刪)

其實據說當年沒買的原因,從咱們這邊來講,還是感覺火力雖猛,但是整艦的電子系統實在太落後了,放了十幾年後已經不能適應了。

再次更新分割線


評論里有同xuo提到紅警里蘇聯的無畏艦,其實我覺得無畏艦原型更可能是無畏級驅逐艦,待小可我放張圖上來:

當然如果說是以現代級為原型也說得通:

設計風格就是如此暴力。

三更分割線


今天又看到一個以前的圖,貌似就是我軍軍官評價聯合軍演時俄軍艦艇的話:

小兄弟翅膀硬了,這麼快就開始看不起老大哥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話心裡還是挺爽的。


上車的注意了啊,這是去紅星幼兒園的,不要上錯了!


談論這個話題少不了的神貼~個人最喜歡的是雙駕駛室多輪到懷疑人生的運輸車巨獸

《轉載》超多圖, 侵刪

以下為部分原帖內容,查看全部內容請移步

尋找男人的世界一:落日餘暉-追憶紅色帝國的暴力美學_貼圖專區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作者博客(天涯ID ybhcd)

尋找男人的世界一:落日餘暉--追憶紅色帝國的暴力美學_天涯博客_有見識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區

----------------&<原帖的分界線,有刪節,更正部分錯別字&>------------------------------

剛才看了一套復古的前蘇聯電影宣傳資料,鉤起一些感慨,特發此帖,以紀念這個逝去的帝國。

  前蘇聯由於長期不重視武器裝備的工業設計問題,只強調實用、便於訓練、低成本、大批量生產,因而設計、生產、裝備了大量外形醜陋無比、讓人滿眼充滿壓抑感和恐懼感的武器裝備,加之當時包括我們在內的全球媒體對前蘇聯成功地妖魔化包裝,這些醜陋的武器更加重了這個帝國的「邪氣」。但對於我這種變態的人而言,這些不重視工業設計的武器,卻在我眼裡卻有一種暴力美,看著是一種享受,呵呵。今天有空,開始一個連載,並根據使用的圖片配以儘可能生動的原創解說。有空就會不斷更新。

  所謂工業設計,可簡單理解為設計外形、人機工程學方面的設計,它對武器裝備戰鬥力的影響一直充滿爭議。本貼迴避枯燥的技術討論的,旨在完全通過本人的記憶,在線即興撰寫圍繞這些鋼鐵怪物各種傳奇,因此文中難免會有遺漏和不足之處,各位可僅當百科知識閱讀即可,不必過於認真:)  

  1、SA-5地空導彈

  這是前蘇聯50年代設計生產的一種地空導彈(見下圖),主要用於戰略層次的國土防空和要地防空,這幅圖來自於紅場閱兵,士兵身後的就是醜陋的SA-5地空導彈履帶式運輸車——注意,這是一套龐大的防空系統,你在圖片中看到的僅僅是其中的導彈運輸車,它並不能用於發射。一般,這種沉重而恐怖的導彈採用一種絕無僅有的部署方式:地下發射井,這種部署方式一般僅僅用於戰略核彈道導彈,它是一個特例,只是後期才出現了一些使用地面發射架的導彈陣地,多數仍被部署在地下深處。今天,只有朝鮮、古巴等少數國家還在使用這一古董級的防空系統,但在當年,它是一種恐怖的武器——他專為當時的美軍戰略轟炸機群量身設計,大量SA-5被蘇聯防空軍安裝上核彈頭,這是也是醜陋的SA-5創造的另一個記錄,他還擁有即便今天來看也是恐怖的射程:250公里。這一切安排的背後,只為一個目的:在美軍的戰略轟炸機群中央中央製造一場核爆。因此,在美軍當時的計劃里,對待SA-5地空導彈導彈陣地的方式也是以牙還牙:使用核彈摧毀,這也是迫使前蘇聯將SA-5部署于堅固的地下發射井的原因之一。

這是後期使用地面發射架發射方式的SA-5,這種發射方式一般使用常規彈頭而非核彈頭,估計是怕被人偷走:)。北約給這種當時恐怖的武器取了一個難聽的名字:咸豬腳。這種武器的確恐怖,例如下圖,咋一看一會以為是在發射衛星:)他沒有什麼很高的命中精度,因為根本就不需要精度——記住他裝著核彈頭,嚴格說根本就不是一中防空系統,而只是把核彈頭直接送到美軍轟炸機群附近利馬引爆的戰術核武器。

2、圖-128國土防空截擊機(見下圖)

  圖-128國土防空截擊機設計生產於60年代,大量部署給前蘇聯截擊航空兵部隊,主要作戰方向為廣大的西伯利亞荒野的天空,準確說是儘可能堵住前蘇聯龐大防空網不避免的漏洞。他嚴格和忠實的繼承了前蘇聯武器奇醜無比的傳統並發展到頂峰,這件傑作根本就是一隻腦袋被人打出一個大包的鋁合金鴨嘴獸。其實,從一誕生開始,它就不是一架用於空中格鬥的戰鬥機或截擊機,而是一架中型轟炸機,只不過相對失敗的設計輸給了名滿天下的圖-16。隨後,蘇聯空軍驚訝的發現這架失敗的轟炸機竟然意外擁有一架遠程截擊機所必備的素質:在當時遠達近2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兩噸的載彈量足夠應付美軍蝗蟲一樣飛來的B-52戰略轟炸機群,寬大的體積可以容納兩個飛行員在漫長和無聊的截擊航程中輪流睡覺,再給他裝上雷達,則廣袤的西伯利亞荒原所匱乏的地面雷達站和作戰引導站完全可以不照顧他們,只需要管好腿短的蘇-15、蘇-9就行了。所以,我們見到下圖這架巨大的、沒有戰鬥機基因的「戰鬥機」的誕生,蘇軍國土防空軍一共裝備了數百架,但由於針對性太強,導致用途單一:他只能攜帶4枚同樣巨大的、專為圖-128設計的AA-4被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攻擊B-52,除此之外他什麼也幹不了。關於這架「戰鬥機」的有趣的細節很多,聽我慢慢道來。這種巨大的資源浪費,能讓人很容易明白蘇聯為什麼會在軍備競賽中被拖垮。

可以看出,圖-128座艙寬大,但其成員的視野很差,尤其是後面的雷達和武器操作手,笨重的機體無法承受空中格鬥所需的高過載,因此蘇聯國土防空軍僅僅賦予它一個戰術:發現B-52,然後在50公里外迎頭齊射全部四枚AA-4導彈,然後立即逃跑,絕不戀戰。與其說它是截擊機,不如說它是一個空中導彈發射架,蘇聯空軍也曾計劃給其配備核彈頭:)這種截擊機當時較為機密,從未出口,因此即便今天很多人也不認識他,容易把它當作另一個醜陋的巔峰之作——雅克-28截擊機。北約給圖-128取了一個優雅的名字:提琴手。

飛行中的圖-128,她經常孤伶的扮演一個游擊隊員的腳色,游弋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天空,彌補防空雷達的死角,只是從未遭遇實戰,屬於「游而不擊」的一群。

這是圖-128的一個紀錄,下圖為其UT教練型,出現了絕無僅有的三座艙設計

粗壯的後起落架,根本就是屬於一架轟炸機的,無法把它與輕盈的、真正的戰鬥機或截擊機聯繫起來,不過這種設計配合其高高在上的進氣道,令圖-128可以在最破爛的野戰土跑道上承受猛烈的起降顛簸。

圖-128攜帶的AA-4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特寫,只能用於迎頭攔射。但在當時,中局彈是一中新生事物,依然較為先進。當然,蘇聯的電子技術落後,使用電子管依然大量使用,導致其重量大,只能圖-128這種怪物才配發射他。

在北約眼力,笨重的圖-128被恥笑。但是,北約顯然是過於輕率了。對於北約而言,從來不會面臨前蘇聯那樣廣袤的天空,以及西伯利亞百里無人煙的、寒冷、惡劣的、無法部署大量地面雷達站和作戰引導站的地面環境,對於負擔沉重的蘇聯故土防空軍而言,圖-128也許是必須的,而在當年,它所對北約遠程轟炸機形成的威懾,也證明了他的價值。不過,儘管有sa-5和圖-128些密布蘇聯領土的怪物,依然無法堵住所有漏洞,以致出現了德國人駕駛簡陋的單引擎飛機橫穿蘇聯降落在紅場的尷尬一幕,不過,這些恐怖的攔截武器從來就不是為這種玩具飛機為對手的。

  最後再看一眼充滿暴力的圖-128。今天到此為止,下次有空為大家更詳細的講述圍繞另一個怪物的傳奇故事。

3、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機

  這是一件跨時代的傑作,圍繞這個飛行器的設計任務從一開始就超過了其誕生時代的技術能力———與圖-128相同,米格-25誕生於60年代,但不同的是,它被不斷改進,其子孫米格-31至今仍是繼承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國土防空軍的截擊機主力,而非大多數人想像的蘇-27系列,警戒著北極熊的天空,北約給了他一個形象的綽號:狐蝠。圍繞這架跨時代的飛行器,有著許多傳奇:它至今仍是人類僅有的兩種闖過熱障的大氣層內飛行器、創造了無數飛行記錄、他的肆無忌憚蹂躪的天空跨越了東歐、中東、日本,圍繞它展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諜報戰、甚至被多事的好萊塢拍成流行一時的電影《火狐》。

  是什麼讓這架醜陋的的飛機擁有如此長的生命力?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是一件超越時代、充滿蘇式的「粗暴想像力」的傑作——即,用匪夷所思的簡單粗暴實現方式,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甚至這架飛機從裡到外就是由各種粗暴的部件組成,從機體材料到電子設備無一不是如此,根本不符合一架敏捷的戰鬥機要求,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完成帝國賦予的任務,甚至一度讓不明就裡的北約對其充滿恐懼,以屈屈戰鬥機的嬌柔女兒身,籠罩著北約天空,實現了戰略欺騙式的威懾。她的成功,應驗了一句諸位而熟悉的革命語錄:跳出洋框框,走自己的路:)

  這是一架起飛中的米格-25,你可以想像,巨大的雙翼的確很像一隻展開雙翅的蝙蝠,打開加力燃燒室的兩台發動機噴吐著火焰,階梯式的縱列雙座艙機頭淹沒在機翼的投影中。我們就從這裡,開始米格-25 的「粗暴」的之旅。

粗暴之一:機體

  從設計之初,米格設計局就面臨一項似乎很難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用什麼材料製造這架飛機。因為其設計要求達到音速三倍!即便在今天,這也是高難度的挑戰,因為將不可避免的。面臨熱障,令飛機天女散花般的空中解體————99%的飛機都使用鋁合金,今天也是如此,因為他輕巧堅固,但是很不幸,當溫度達到200度時,結實的鋁合金就變得像麵糰一樣柔軟,而三倍音速的設計要求,必然使機體溫度輕鬆躍過200,如果米格-25用它製造,上天后只會變成一個發著火紅光芒的飛蝶。如何解決?首先,蘇聯人想到了鈦合金,他比鋁還輕,卻更結實,而且高溫對他來說就像撓痒痒一樣無所謂,但很遺憾,也同樣因為這些原因,攻這個鈦盾的長矛直到今天人類都還沒有磨快,更別說在60年代了,蘇聯人只能有把握加工一些簡單的長條形鈦材,用在有限的部位,而更多戰鬥機外形複雜的鈦制零件根本無法加工。粗暴的蘇聯人不知何來靈感,竟然想到了不鏽鋼——他們打算用密度高達7.8的沉重鋼材來製造一架截擊機,而且還要達到3倍音速!最終,這個大膽的妄想成功了,誕生了這架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鋼製戰鬥機——想像一下,米格-25實質上就是一個能以三倍音速飛行的幾十噸沉重鋼胚。這個構想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於北約在米格-25服役很多年後,一直認為這架「啾」的一聲從北約雷達上一晃而過的飛機,是使用鈦合金製造的,這讓他們非常恐懼,這意味著蘇聯掌握了哪想像的鈦合金加工技術,意味著鈦材會在各種軍事裝備上遍地開花,這件然他們恐懼的飛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以至於很多年北約都籠罩在米格-25的愁雲慘霧中,無法設想在隨時可能爆發的空戰中如何戰勝這個夢幻的魔棒,這種恐懼一直持續到某一天的到來——和這一天一起到來的人名叫別連科。

  欣賞一下這個整過容後打扮成鳥的鋼胚,機頭就像被敲凹了一樣塌陷下去,兩個飛行員分別住在「一樓」和「二樓」,估計需要用樓梯上下:這是沒有在其他戰鬥機上出現過的少見階梯座艙設計。飛行員視野太差了,加上高速,以至於飛過他的飛行員抱怨說:我像坐在火箭里,只能看見前面,飛快的往前沖,射完就跑,我根本看不見我身後發生了什麼。

粗暴之二:發動機

  為了推動這個沉重的鋼坯以三倍音速飛行,設計發動機的團隊也必須是一群妄想狂,他們顯然也受到了米格設計局的啟發,依樣畫葫蘆的同樣用大量鋼材製造發動機,因為要推動這個鋼胚飛出三倍音速所需的推力超過了當時設計師的合理邏輯,很好,也成功了。當裝上發動機後,米格-25飛出了難以想像的高速——M3.2,也就是音速3.2倍!飛行員們說,和飛其他飛機不同,他們在座艙里感到很熱,汗流浹背——靠,這麼快的空氣摩擦被加熱成烤箱那是合情合理的。於是又一個大膽的天才想了一個辦法——修改機體油箱分布,讓脾氣暴躁的航空煤油變成吸收熱量的機體冷卻劑!

  這是米格-25的發動機在試驗中,他被臨時裝在了一架圖-16中程轟炸機下方,那可是大型轟炸機,可米格-25的發動機毫不示弱,依然顯得如此巨大!

更直觀的讓你明白米格-25發動機有多粗暴之一,噴口結構被徹底簡化,甚至不能調節,因為推力大,所以溫度太高工作環境太惡劣,這樣設計能減少機械機構,提高可靠性。

更直觀的讓你明白米格-25發動機有多粗暴之二。機體因為發動機高溫要嚴重燒蝕,兩台發動之間是減速傘倉,腹部有當時流行的設計——腹鰭。巨大垂尾上的五星機徽分外耀眼。

粗暴之三:電子管和磁控管

   為了配合這個怪物儘快投入使用,蘇聯人給他裝上了各種成熟、簡單、可靠的電子設備。在當時電子技術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成熟」兩個字就意味著一種東西:那就是電子管。下圖是米格-25機頭特寫,這些電子都設備被安裝在這裡。大量電燈泡似的電子管設備擁擠在機頭,絕對有孵化箱的效果,需要液態氮氣瓶製冷。這些電子設備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雷達,因為軍方要求米格-25具備強大的獨立搜索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因為這是一架截擊機,這與蘇聯相對落後的電子技術形成了矛盾,於是,蘇聯人開始了發酵麵包似的放大設計,即加快進度,於是不經意間製造了一個跨時代的「微波武器」———他們製造了一根功率空前強大的磁控管,這是雷達的關鍵材料,讓這部這電子管雷達的持續發射功率達到了500-600千瓦左右(我想理論上說峰值也許能夠接近1000千瓦),這導致了兩個嚴重後果:1、如果在米格-25在100米超低空飛行時這部雷達開機,能夠靠電波殺死前方地面1公里內的飛奔的野兔,其原理類似於微波爐,一把飛行的獵槍;2、因為功率太大,這部雷達甚至能夠直接「燒毀」來自敵方的電子干擾電波。因此,不得已,蘇軍規定:禁止在地面維護時啟動這部雷達,以免把不慎站在前方的地勤人員「燒死」,或者將大腦燒成精神錯亂。

粗暴之五:挑釁

   在1970年前,神秘的米格-25在北約雷達屏幕上就是真實的UFO,他同總是突然出現,迅速消失,如果那時存在哈里波特,那麼在北約眼裡,只有哈里波特的掃帚才能追上這隻「狐蝠」。他創造了無數飛行記錄,例如速度、高度、爬升率等等不慎枚舉,北約想盡各種辦法,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諜報戰,依然一無所獲。大概在1971年(可能有錯誤,記不太清了),數架米格-25的偵察型號被蘇聯秘密部署在了埃及和伊拉克,這些飛機被嚴格保密,以至埃伊空軍都不能靠幾年,一切維護由蘇聯人負責。機會來了,但北約沒有想到,這次機會不過是一場水中撈月的羞辱——一架米格-25在某一天,突然出現在以色利天空,以色列人驚訝的發現了雷達屏幕上的以不可思議的高速移動的亮點,立即起飛F-4戰鬥機攔截,在確認這是一架埃及空軍的飛機後,F-4發射了響尾蛇空空導彈,這時,讓以色列飛行員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這架米格-25打開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長長的火舌立即噴涌而出,在已被驚呆的F-4眼前閃著「尾燈」,大搖大擺還不到躲閃的一騎絕塵而去,即便那枚導彈也無法追上,一頭栽向天際線,雷達屏幕上顯示著敵機速度:M3.2。不過,這架米格-25的代價也不輕,在返回基地後,飛行員被嚇出一身冷汗:飛機發動機因為在瘋狂的逃跑中過度工作,已被高溫燒毀。也許這幅照片最能模擬那名以色列飛行員的感受:看著米格-25在自己眼前的逃之夭夭而毫無辦法,處於如此有利的尾追攻擊位置而一無所獲,對一名戰鬥機飛行員而言是一種侮辱。

他們也許是米格-25曾經的參與者,或者是繼承者,他們身後是一架巨大的米格-25,站在這個鋼鐵巨禽前,是一種榮譽。

這是米格-25的另一個標準掛載之,AA-8"蚜蟲"。不過他一點也不粗暴,很溫柔——它是世界上最小巧的空空導彈之一,有雷達和紅外兩種導引頭:)

粗暴之五:肢解

  照片中的這個人,名叫別連科,前蘇聯截擊航空兵的米格-25飛行員———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北約因為這個人,終於在1976年掀開了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陰雲。

  1976年,別連科因為個人恩怨,精心策劃,駕駛一架米格-25,逃過昔日同志駕駛的、同樣的米格-25的追殺,叛逃西方。當他闖入日本領空時,又一次遭到了追殺——但這一次是日本人的F-4,憑藉高速,他再一次在日本的天空躲過一劫,慌不擇路的高速迫降在日本涵館機場,以至於衝出了跑道——不過結實的米格-25毫髮無損。

叛逃到日本涵館機場衝出跑道的米格-25

興奮的日本人,他們在米格-25的淫威下被脅迫多年,需要這種形式的排泄。

北約如果至寶,美國空軍迅速派出專家團飛臨日本,將米格-25大卸八塊,試圖找到他們一直以離開認為的各種神秘技術:鈦合金的機體、神秘的發動機、讓自己電子干繞設備失效的雷達波。。。。。。然而,結果就像大家現在已經知道的那樣,美國人什麼也沒有得到,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是那麼過時,當他們經過7天拆借後,發現這架讓他們恐懼10年的UFO,竟然使用不可思議的不鏽鋼製造,肚子里塞滿了落後的電子管——他們不得由衷的佩服他們的蘇聯同行的天才設計:這樣簡陋的材料,製造出了這樣一架速度M3.2,機動過載高達11G的跨時代作品,並用它整整欺騙了北約10年。別連科駕駛米格-25的故事,被好萊塢拍成電影,風靡一時,電影中,米格25被描繪成可以通過人腦意念控制的超級的戰鬥機,足見當時西方對米格-25深深的恐懼。當然,蘇聯空軍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米格-25從此失卻神秘的威懾,並耗資巨大的被迫更換了全部蘇聯空軍作戰飛機的敵我識別設備。

米格-25的傳奇一生中,出現了許多改型,有些很有意思,例如下圖的基於米格-25的超音速客機改進型:)

四、赫魯曉夫H-bomb

   如果說我們以前介紹的SA-5、圖-128、米格—25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工業怪物,那麼今天推出的,則是一個無法觸摸的、有關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和以前不同,這個東西很漂亮。

   H-bomb,是一個組合英文單詞,即:氫彈。詞頭H,可以理解為High的縮寫,即「高爆」之意,不過在今天,H還可以被理解為「很嗨」,我們可以把H-bomb解釋為「很嗨的炸彈」——氫彈的確是可以讓我們都變得都「很嗨很嗨」的炸彈。

   從50-70年代,外冷內熱的冷戰逐漸Hi到了高峰期。美蘇不斷上演「你有我有全都有」 的遊戲———雙方都在很認真的玩著這個遊戲,不過為了爭奪多如牛毛的第一把交椅的很多行為,在今天看來非常有趣,因為很多交椅根本就毫無意義,不過在當時,卻是實實在在你死我活的隔空神交,剖析雙方的心理,骨子裡都是「小兒過家家」的狠角色——如果其中一個在昨天製造了一個鍍金馬桶,那麼隔天另一個必定抬出一個純金的,迅速填補對手因一時疏忽而留下的、那麼一丁點兒的關於馬桶的剩餘改良空間——我不鍍金,我用99.9%的純金造。以此徹底湮滅對手針對馬桶的剩餘想像空間。

   1954年,美國人Hi出了一顆25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他也知道這沒什麼實戰價值,用它在戰場上毀掉對手的同時也會毀掉自己:)赫魯曉夫同志視此為奇恥大辱,他親自挂帥,直接領導,吃了搖頭丸般決定一步到位將氫彈當量的頭把交椅直接Hi到「漲停板」,徹底消滅對手的幻想空間——這個漲停板的價位被他提升了400%,直接釘死在1億噸TNT當量#¥#?¥#¥%#。

  1億手的漲停板買盤給美國人傳遞了這樣一個神交信息:如果你還想坐莊,就來接盤吧:)

  如蘇聯人所料,這個海拔高度與珠穆朗瑪峰持平的蘇式操盤手基地,絕對沒有人任何莊家敢來搶庄——直到今天,操盤的北極熊早已升天,但這個寶座依然沒人敢座——在很短的時間裡,赫魯曉夫團隊製造出了一個迄今為止威力最大的人造爆炸裝置——1億噸TNT當量氫彈,這顆炸彈的名字和它的威力一樣可怕——它被稱為為「赫魯曉夫炸彈」。

   我們跳出H-bomb的圈子,更形象的理解一下關於1億噸TNT炸藥的爆炸威力是何場景,因此我們隨手拈來一個人人皆知的例子——恐龍。下面兩幅示意圖是猶家墩半島,這裡有一個外徑300公里(第1幅圖),內直徑10公里(第2幅圖,很漂亮的環形「湖」,不過都是海水)的天坑,這個坑經過超級計算機運算的結論,是由一個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留下的,撞擊當量與赫魯曉夫規劃中的漲停板驚人一致——1億噸TNT當量。這個天坑,被今天的科學家認為是恐龍滅絕的鐵證之一:),一般而言每隔上千萬年,地球才會被這樣寵幸一次。

這顆該死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顯然忘記了通知赫魯曉夫同志,讓赫魯曉夫團隊忘記了它的巨大威力所帶來的尷尬——當搖頭丸藥效過去後,同志們發現,由於威力太大,這顆炸彈在地球上竟然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試驗————面對這顆理論計算爆心徹底毀滅半徑上百公里,殺傷半徑1000公里,綜合毀傷效應半徑4000公里以上的超級爆竹,即便是東西橫貫14000公里的廣闊蘇聯也找不到可以試驗的地點。不得已,在起爆它之前,這個大爆竹被減低了威力,降低到5000萬噸TNT當量。如果當時蘇聯人可以登上月球,他們決不會減低威力,而是會將它送到月球引爆,可能會把月亮一分為二,那麼結果就是今天的地球也許會有兩顆衛星環繞。 最後,爆炸地點被選擇在了前蘇聯的新地島,投放方式為圖-95戰略轟炸機空投,起爆方式為空爆。

我們現在只能找到這張不太清晰的照片,展示這件傑作,它是如此巨大和沉重,以至於需要結實的三腳鋼樑支架支撐才能放置,否則有自行坍塌的危險。它外形光滑漂亮,流線型的彈體可以充分減小空氣阻力,美麗的外表下,真是應驗了一句古話:色字頭上一把刀

這是存放在彈體尾部減速傘倉內的兩個巨大減速傘(尚未徹底收緊),小的為牽引傘,大的為主傘,主傘面積達到幾百平方米。

經過理論計算,這顆超級爆竹如果選擇合適的地方投方爆炸,會造成如下災難:1、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會造成以莫斯科為中心半徑500公里內的所有城市毀滅;2、如果投放在紐約,則地形的優勢會擴大殺傷半徑,從紐約到費城相距700公里半徑內的所有城市都將不復存在;3、如果投放在美國東海岸,則會造成高達1000米的超級海嘯,則電影《後天》中恐怖的水魔會淹沒整個美國東海岸的城市——印尼海嘯的威力大減都見識了吧,比起這個來是小意思。

  美國人和蘇聯人對這種瘋狂的毀滅競賽都有責任,須知美國人2500萬噸的TNT和蘇聯人5000萬噸的TNT不過是兩個50不笑不小100步的玩意兒,都吃錯藥了——對比今天,人類的核武庫已經僅僅使用10-100萬噸之間TNT當量的核彈頭就足夠了——由此你就可以就此想像當時的瘋狂。

今天,這顆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炸彈已經很難找到清晰照片,不過一摞不太清晰的寶貴資料被保存到今天,記錄下了它來去匆匆的一生。

  1961年冬天的一個凌晨,前蘇聯遠程航空兵基地,直徑幾米、長度十幾米的赫魯曉夫炸彈被艱難的裝上了一架被專門改裝過的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這顆炸彈太大了,以至於圖中這架龐大的遠程轟炸機彈倉也無法容下它,只能改裝後掛在機腹下。

  當太陽升起後,一場人類迄今為止最Hi的爆炸將會如期而至。

圖-95載著在這顆炸彈艱難的爬升——這架轟炸機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武器,在蘇聯人發現他們當時難以解決上萬公里作戰半徑的轟炸航程所需後,他們後退一步,在噴氣時代選擇了螺旋槳發動機——不過,這種發動機不是普通的螺旋槳發動機,而是當時才出現不久的渦槳發動機,每台發動機上複雜的、獨特的、相互反向旋轉的雙層渦槳,用較低的成本賦予了圖-95超長的航程、巨大的載彈量、巡航時間、以及高亞音速的速度。請仔細看,這顆「赫魯曉夫H-bomb」就掛在該機機腹下(紅線標明處),彈尾的黑色部分,是減速傘倉,以使這顆沉重的炸彈能樓穩定到達目標上空,其作用與神州飛船降落時使用的減速傘一樣。

飛行員駕駛著這架圖-95飛向新地島。駕駛艙裡布滿了蘇式特色的機械儀錶,眼花繚亂,讓人滿眼充滿硬朗的質感。此時,飛機即將飛臨目標新地島上空。

數分鐘後,圖-95已經抵達目標區上空。飛行員戴上了護目鏡,蘇式戶護目鏡、頭盔、呼吸器配合在一起,形象非常恐怖和壓抑,同時也很像一隻綠頭蒼蠅。

主減速傘成功打開,赫魯曉夫H-bomb穩定的飛向新地島預定距離面4000米的爆心

硬朗的機械指揮儀終於歸零——赫魯曉夫H-bomb在目標區上空4000米準時起爆,一個人造太陽開始迅速裂開,由於亮量太高,爆心周圍的天地在感光膠片上顯得如同黑夜。

一秒鐘後,「黑夜」不再,第一步裂變起爆過程完成,一道絢麗的天空閃光——氫彈不能被直接引爆,必須首先完成一個原子彈似的裂變起爆,依靠這個爆破造成的瞬間高溫(上億度)高壓,實現核聚變——這第二步才是真正的氫彈爆炸。

爆心收縮,周圍又塌陷和暗淡下來了,第一步裂變起爆完成了,他將立即造就高溫高嚴的極端環境,由此引發的核聚變即將到來——也就是真正高潮將開始。

第二步高潮如約而至,第二次更加通亮的天空閃光夾雜著各種致命的射線、粒子、核塵暴、衝擊波,砸向四面八方,一切變得如同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荒般雪白透亮——此時你需要一副墨鏡,然後就是等死

這一刻,架設在700公里外城鎮的攝像機拍到了同步的畫面,天空猶如日出被照得發紅,一場絢爛的核煙花。城鎮安靜的迎來黎明,也將隨後迎來末日,居民們已被提前疏散。

此時,圖-95已經飛出爆心區200公里以上,不要以為他已經安全了——以30萬公里/秒從200公里外爆心飛濺而出的光粒子,正在迅速撲向這架巨大轟炸機的駕駛艙。漆黑一片的駕駛艙,只能模糊看到駕駛員的輪廓——他穿著沉重的防護服,等待這一刻的來臨。

第一批光粒子夾雜著各種射線的闖入駕駛艙,飛行員的頭頂上方已經迅速被照得發紅,像一塊迅速燒紅的鋼板。

隨後,光子風暴的主力撲面而來,座艙變得透亮,駕駛員即便戴著蒼蠅一樣的護目鏡,依然不得不屈服——他下意識的低下了頭迴避這200公里外耀眼的光球。隨後趕來的衝擊波,即便經過了幾百公里的顛簸和消耗,依然還保有足夠力量將巨大的圖-95轟炸機攪得上下翻飛,幾乎失控。

現在,讓我們回到4000高空處的爆心,幾百公里外的攝像機記錄下了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請注意,「赫魯曉夫H-bomb」是在4000米高空被引爆,但是,巨大的能量迅速沖向地面,當他砸到堅硬的地殼,迅速被彈起,激起巨大的、致命的核風暴和核塵埃,一柱擎天又射回蒼穹,即將與剛才看到的、位於4000米高空雪亮的火球——也就是爆心匯合,爆心的亮光已經隱約可見;而另一股力量則向四面八方肆無忌憚的擴散,似乎核彈是在地面被引爆。

核煙雲從地面拔地而起,不斷擴散,爬高,最終回到他的出發點——與4000米高空的爆心重新融為一體。注意,地面已經不復存在,你在照片下方中看到的墨綠色背景不是地面或者海洋,是以60公里/小時速度向四面八方滾動的、迅速擴散的核風暴和核塵埃,地殼早已被淹沒在這場風暴中。

蘑菇雲的先鋒,終於衝出爆心下方致命核塵埃形成的、厚重的、暗無天日的核地獄,並射流般的穿出了雲層,重見天日

在高空俯拍的爆心地面,中心像一個隕石坑,方圓幾十公里的地面已經塌陷。這是資料中記載的一段文字,從一個很小的局部描述了這場爆炸的慘狀:「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試驗區內3米多厚的冰層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試驗人員隨著一聲撕心裂肺的悶響被震了起來,頓感地球末日的來臨,有的經不起這強烈的刺激而神經失常。為試驗而放在爆區內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爆區內做試驗的動物,總數達15000頭,當時還活著的寥寥無幾,大批死亡的動物連皮毛都找不見了。特別是在200公里之外試驗人員地下掩體之外的那幾個大鐵籠子里的一些猩猩們,腦漿飛濺,肝腸塗地的慘狀,讓人不忍卒睹。」

  意外的是,即便是上千公里外的蘇聯城市,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停電和通訊中斷,事後蘇聯政府不得不進行了規模不小的城市搬遷工作,一些地方被宣布為永久無人區。方圓4000公里內的蘇軍通訊完全中斷,無數雷達、電子設備、軍用裝備被爆炸產生的高能粒子直接「燒毀」、空中指揮徹底癱瘓。更讓人意想不到的,爆炸直接波及到了美國:遠在美國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島的「北約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大量電子系統也受損,警戒雷達無法操作,通訊中斷。

  這是人類歷史上動物死亡最多、最慘烈的一次核爆炸——這顆「赫魯曉夫H-bomb」搖頭丸的確Hi到了極點,以至於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再來第二次——這個漲停板永遠封死在5000萬噸TNT當量,永遠屬於蘇聯人

五、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永不消逝的致命電波

  赫魯曉夫H-bome的威力超過了我的想像——善良的我已經知情識趣的迴避了一些關於這個牛魔王的細節,例如對他造就的恐怖核塵暴的形成過程的詳細圖文解說:我僅僅使用了一張圖片。但是即便是這樣,斑竹依然在前天和昨天分兩次將本貼掛上了社區和這個論壇的首頁置頂漲停板——本應對此不感興趣的女斑竹們也Hi了。我的社會責任感驅使我今天必須讓諸位爺噴張的血脈收縮一下,用奈諾的鼻清噴劑收縮一下血管。因此暫時擱置一下原有的魔王計劃,在今天的先擺上一道筋骨相連的清蒸骨肉食譜,以防各位因今天不慎過火的菜單而鬱鬱寡歡的面對周末的餐桌。

  正如大家已經知道的,美蘇手裡各自都攥著類似「赫魯曉夫H-bome」這樣虎視對方的大殺器,因此一個很壞的結果出現了——在那個「大規模核突襲」理論統治的時代,雙方都很快患上了強迫症:他們永遠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睡覺前總要去再觀察一下是否有小偷正在攀爬上自家的窗戶,儘管之前他們已經檢查了至少三次,這是典型的強迫症。其實我們多數人都有這種強迫症,這是精神病的一種:)——他們隨時想知道對方趁自己睡覺時,正在幹什麼偷雞摸狗的難看勾當。

  於是,一場耗資巨大的競賽開始了,雙方精心建造了一大堆令人嘆為觀止的、輻射致命電波的「超級長波雷達基地」——我們當然不能把它們僅僅稱為雷達,而是必須稱為「超級雷達基地」,因為他們實在太大了,甚至他們的名字都是「某某級」這樣類似於航母的命名規則,有些核心的雷達基地根本就是一座小型城市:周圍以公里為計量單位遍布的雷達發射陣地、雷達接收陣地、發電廠(這些怪物都是難以想像的電老虎,有些根本就健在發電站旁邊:))、製冷站(發熱太大,需要專門的製冷中心冷卻)、後勤生活和維護設施、警戒兵營……..等等,城市中央則是巨大的控制中心,雷達由幾百名訓練有素的專家同時操作。這些雷達基地的作用在於:在可能像下雨一樣拋撒而來的核彈頭到來之前、甚至在對方核導彈發射之初,就能讓自己提前知道,也許僅僅是提前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但這寶貴的時間已經能夠在蘑菇雲中劈開一個綠色的時間通道,讓自己閑庭信步的步向早已挖在地下深處的、為核冬天準備的隱蔽所。

  由於這些雷達基地的隱秘性,有些從誕生之初到結束使命一生都沒有怎麼露面,而另一些作為一個國家拱衛國門的前哨,至今都還在使用。因此關於他們的詳細情報非常稀少,則本章節的內容將可能又是一個少見的揭秘之旅。這些超級雷達基地隱蔽在叢林、山川,安靜、永不停歇的工作著(其中重要性不能允許他們宕機)——那裡的黎明靜悄悄。

  為了加深各位理解,我們再次隨手拈來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手機,各位一定有電梯裏手機信號消失或者中斷的經歷,這是由於手機使用高頻率短波長信號造成的,否則我們的手機從根本上就不能造得這麼小。在此,請回憶一下高中二年級物力課本的中關於「波的衍射和反射」章節,從這裡我們知道,拋開愛因斯坦那枯燥的、關於波的速度、頻率、波長之間關係的公式,我們從中剝離出與本章節相關的部分,將其簡單描述為:波長越長的波,克服地球50公里曲面造成的距離限制的能力越強、穿透障礙物的能力越強,同時也因為這個原因,其發射和接收天線將是巨大的,否則長波長的電波將輕鬆穿越天線而不能被天線俘獲————由此你就可以知道,本章中用來監視對方萬里之外核彈發射信號的雷達們,就是不得不使用這種長波的雷達,它們都是使用米波級,也因為相同原理,他們必須花費巨資、被造得非常巨大。如果我們的手機也想使用這樣的無處不在穿透力極強的長波信號,那麼我們的手機必定會有一個一個幾平米面積的天線架,每個人用手推車載著手機遊走四方:屬於我們的隨身雷達接收站:)。

  這是一個典型的長波雷達或長波通信天線陣列,用於接收長波的信號的天線陣一眼望不到頭。

 二、步向成熟的暴力雷達——真正的超級遠程預警雷達基地建立

  從67-70年,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前蘇聯逐步建立了起強大的全球遠程導彈來襲預警雷達網,形成了鋼材墳場級、雞籠級(包括德涅斯特河級、第聶伯河級、加瓦級)、伯朝拉級。

  1 暴力雷達傑作之一:鋼材墳場級長波超視距雷達基地

  這級雷達基地的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鋼材墳場,它是一種超長波、超視距遠程導彈來襲預警雷達。他由總設計師樓庫茲明負責研製,於1970年進行了針對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導彈目標的成功性能測試,並開始部署,由著名Dnepropetrovsk機械廠負責具體建造工作。

  在該雷達基地中,其雷達發射陣地天線寬210米, 高85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接收陣地天線寬300米,高135米,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不愧為巨大的鋼鐵墳場,也許要對搭建這個名叫雷達的鋼鐵腳手架的Dnepropetrovsk機械廠的工人們,採取必要的「中國式的欠薪」手段,才能促使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而且完工後站在高處討薪也將非常容易——因為他實在太高太高了。

  這是站在他發射天線陣地頂部拍攝的照片,有兩個證據證明了他的暴力:1、請觀察雷達頂部遍布的紅色警報燈,那顯然是為霧天的飛機準備的「閃爍信號寶寶」:),它以告訴飛機:「我知道我很高,你丫的別撞我」;2、請觀察其下方松樹林的相對高度來向想像他的偉岸。紡錘形的尖椎物應是發射單元。

還有其他的雷達陣列,內容較多,有興趣的請看原帖

七、馱運死神的浴火挑夫——暴躁的蘇維埃重型軍用越野運輸車(第一部分)

  我們都是有教養的:我和各位看客當然包括在這個儒雅的圈子裡——為了讓這句鬼話以假亂真,我必須鄭重的提醒各位,不要在觀摩完N1火箭後,留下沒有教養的後遺症——你不該把本篇題目中的「浴火」兩字,經過你那色迷迷的雙眼成像,然後把成像結果經你痙攣的視覺神經加電,並傳導到你大腦的語言細胞後,就放縱它搖身一變成了「慾火」——我絕沒寫錯字,我寫的是「浴火」而非「慾火」,無論你怎麼歪曲,我的本意都是高雅和嚴肅的。

  「浴」和「欲」從來就是五行之中最大的一對冤家:浴,水也;欲,火也。二者不可得兼,本篇只能舍「欲」取「浴」——敢問諸位,你們不都是「欲」完了就會去「浴」以滅「欲」嗎?所謂以「浴」制「欲」,所以他們從來就是不相容的冤家。可是很不幸,冤家畢竟路窄,祖宗造字時就在打瞌睡,出了這麼個大差錯——他們竟然讓卑鄙無恥的「欲」和一清二白的「浴」擁有同一個發音,而且模樣長得一樣俊俏,導致諸位不小心犯下了「雄兔腳撲漱,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錯誤——看來,李安的《色戒》是一個非凡的名字,它講明了一個隱藏的道理:「色」和「戒」其實就住在對方的隔壁,這兩個人生中的死對頭經常被你在不經意間合併或拆分,這是因為你人性中的惡根根本就開不了善花。

  基於以上讓你雲遮霧繞的理由,則我的嚴肅、你的誤解現在都有了答案。同時,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你雙眼的晶狀體畢竟就是一面標準的凸透鏡,你的物理老師告訴過你,凸透鏡是反向成像的:不用考慮前述的大堆理由,僅此一點,則我的「水」被你看成了反向對立的「火」就是可以原諒的——不過,我對你的諒解到此為止,從現在開始,請恢復你的嚴肅和教養:修復一下險些被N1火箭降低了的道德標準、腦細胞、以及指揮某一個重要器官的植物神經和毛細血管系統,找回一些自稱座懷不亂的虛偽狀態,穿好西裝,打好領帶,老神在在的跟我繼續。

  看本篇題目,我們像是要講述東北的「倒騎驢」,亦或是重慶的「棒棒軍」,甚至是鬼子的佐川急便。不過,以上都是些和顏悅色、經不起摔打的民用二流貨色,本篇感興趣的,將是頂級的、純粹的軍品,也就是那些面目猙獰的蘇式重型軍用越野運輸車,他們都是徹徹底底脾氣暴躁的蘇維埃挑夫,沐浴著戰地的血火,背囊里塞滿了糧秣、彈藥、或者核導彈、火箭——那都是馱給蘇維埃敵人的死神。

  [題圖說明]:這是一隻目空一切、在泥濘中前行的猙獰老虎——明斯克汽車重工聯合體的535系列8輪驅動重型軍用輪式越野運輸車,但在本篇中,他只能算是相對而言的小個子,不過絕對尺寸已經很大了——我非常喜歡他。他使用鋼絲繩索,牽引著一隻相對而言微不足道的、謹小慎微的爬蟲:利哈喬夫汽車重工聯合體的157型6輪驅動中型軍用輪式越野運輸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國產「老解放」的蘇聯仿製原型),這隻利哈喬夫小爬蟲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從這種路面通過的——為什麼我這麼肯定535在牽引157,圖中其實看不出來:謎底就在本文中,耐心讀吧。

1、7900系列之1:7904型12輪驅動重型軍用越野運輸車

  7904型是龐大7900系列的老祖宗,也就是老愚公,他是以後一系列7900系列變形金剛的主要基型車。他那包袱的容量絕對讓你目瞪口呆:設計載重量200噸————這意味著,如果貨箱容積足夠,他可以裝載3000個成年人、或200輛奇瑞QQ小車,或5輛T-72主戰坦克:它能夠馱載著這些貨物,歡快的爬上喜瑪拉雅山燃起篝火野營。

  這是一台剛出廠的、血統純正的7904型12輪驅動底盤,乾淨漂亮——這台底盤尚未安裝貨箱或導彈發射架,還沒有沾染上即將交給它馱載的軍火的暴躁壞脾氣、或者核導彈討厭的放射性。請注意下圖車頭駕駛室下方的樓梯高度、駕駛室高度和大小、輪胎高度、結合蘇聯人的高個頭——把這些線索竄連起來,換算一下相對的比例,你就能輕易的聯想到它偉岸的身軀。兩個駕駛員各霸左右山頭,分別負責左右轉向,長得太心寬體胖就是這麼遭罪,沒有辦法。兩個駕駛室中間是一台柴油發動機。巨大子午線鋼絲輪胎的高度最好估計,足夠一個半成年人的身高。

過之處被碾出深深的、筆直的、對稱的車轍,似乎它是一列沿著軌道前進的軍列——這條車轍的深度和寬度,足以讓我以前常玩的大排量賽車摩托輕易深陷其間並人仰馬翻,也能讓排氣量1.0左右的小汽車不能動彈。這是在哈薩克拜科努爾宇宙航天發射場進行試驗的一台7904,就這一點來說,他竟然和N1火箭有過不正當關係:畢竟,能和拜科努爾聯繫在一起的,都是因為太大,這裡才能讓他們盡情撒野。

這是7904使用的發動機,從圖片細節觀察,其發動機是V型排列的12缸水冷柴油機,這種V型氣缸配置方式較之直列氣缸配置而言,能夠輸出更大的扭力——例如我以前飈車時玩的大排量賽車摩托,他們中V型機和直列機的扭力是完全不同的——我的第一部大排量賽車摩托,就是直列4汽缸的CBR400,它與V型對置四汽缸的VFR400的扭力有著天壤之別,雖然他們排量氣量都是400cc。V型機能夠賦予車輛更出色的負重爬坡能力。我不清楚他的具體型號,只知道他的最大功率為1200馬力——這是50、60噸級的現代主戰坦克所使用的發動機級別。骯髒和漏油的蘇式大功率柴油機,皮實耐用是他們的特點。

7904為12輪全輪驅動,獨立懸掛,這意味著這個大傢伙具有在崎嶇路面上出色的「貼地」越野能力,前、後四輪分別具備驅動和轉向功能,中間四輪則是單純的驅動輪。下圖為輪胎內配備的動力傳動齒輪箱——足夠複雜,每個輪子里還藏著這麼大的獨立傳動箱。

3、7900系列之3:7906型16輪驅動重型軍用越野運輸車

   7906型為16輪全輪驅動,前、後各6輪動力轉向,獨立懸掛底盤系統,車長30米以上,發動機功率1500馬力——這條蜈蚣不用於運送二流軍火,而是專用於戰略導彈的機動運輸和發射,其越野載重能力為150噸。

4、7900系列之4:7907型24輪驅動、燃氣輪機全電傳動重型軍用越野運輸車

  7907型是7900系列中車輪最多、最有特色、最誇張的型號。他和7906型的設計初衷一樣,都是作為當時研發中的「Tselina-2」洲際導彈的運輸發射車使用。全車長度30米以上,寬度和高度均接近5米,擁有與7904一樣200噸的驚人載重能力,最高時速40公里,24輪驅動,配備獨立差速控制系統和獨立懸架,具有與其龐大身軀不相稱的敏捷機動性能——他的前、後8輪均可以動力轉向。

7907型創造了一個驚人的記錄:它是唯一一種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裝置的重型運輸車——要知道,燃氣輪機一般被作為飛機的動力裝置和熱電廠的發電機!當然,有兩種坦克,也就是蘇聯的T-80和美國的M1也使用了改良自飛機發動機的燃氣輪機,但這畢竟已被證明是不成功的,新一代的坦克都已重回柴油機動力——燃氣輪機的巨大油耗、噪音、發熱都是讓人難以忍受的。而7907作為一輛輪式運輸車,竟然也使用源自飛機發動機的燃氣輪機,實在是太瘋狂了。

  因為這個不同尋常的動力裝置,這台車必然伴隨著遠遠超過柴油機的巨大噪音和油耗——看看這台車的大鼻子,那就是專門容納這台體型碩大的飛機發動機的,司機也許需要配備耳塞才能在駕駛室里正常工作。也因為如此,他吃不慣粗燥的柴油,只能喝與飛機一樣精細和昂貴的航空煤油——別忘了,N1火箭也使用航空煤油作為燃料,呵呵:)這個東西用起來可真不便宜。

  該車配備的燃氣輪機的型號為GTD-1250,功率1250馬力,可以作為小型熱電廠的發電機使用,也被用於T-80坦克。美國M1坦克使用的GT-1500燃氣輪機則是直接從UH-1飛機上移植過來的——從動力裝置上說,7907是瘋人院里設計部門神志尚未恢復正常的工程師在夢遊時搞出的怪物。

除了使用燃氣輪機以外,7907還有另一個記錄:他沒有汽車必備的機械變速箱傳動機構,而是直接使用大功率電動機傳動——你可以把這台車看作是一座小型的移動燃氣輪機熱電廠,他通過那台航空燃氣輪機帶動一台大功率交流發電機發電,然後將電力傳導給安裝在24個車輪輪軸上的24台驅動電機,以這種獨特方式使自己前進——熟悉機械和電傳動的看客都知道,這在當時是一個不簡單的創造,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一台車上控制這麼多大功率的電動機進行全電傳動並不容易——即便在今天,也只是下一代的軍用車輛才開始嘗試使用類似的全電傳動。全電傳動具有結構輕巧、維護修理簡單、效率和可靠性高的特點

。。。省略部分內容

裝載「白楊」導彈在密林中穿梭的7917,這裡根本就沒有道路,只有這種帶廚房洗手間的怪物才會喜歡這裡

這是行駛在森林小道上的一支既兇悍又漂亮的「白楊」戰略導彈作戰分隊,暴力美學的全國人大代表之一:第一輛車是一部7917「白楊」導彈運輸發射車,第二輛車是一部7910戰地移動指揮車,第三輛車是一部高爾基汽車重工聯合體製造的2975吉普車,第四輛車還是一部7917「白楊」導彈運輸發射車。只要美國人和俄羅斯人吵架,以一定會經常從電視新聞上聽到「白楊」這個名字並且看到類似畫面:以後你可以知道了,這載車叫7917:)

  如果你買了剛才那部7912,就請按照這個樣子改裝一枚全尺寸的「白楊」導彈模型裝在車上:沒有圖紙可以找我,但一定要進行舊化處理,那樣就沒有人敢懷疑你車上裝載的純正貨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煤油漬洗,再加點摻合了502膠水的赭褐色泥土,做出一些流銹的斑駁痕迹:)然後,你開著他進入鬧市區,絕對無需挂車牌,也沒有交警敢管你,而且他們還會向你立正敬禮:)

待續。。。


喀秋莎站在峻峭(都怪搜狗 )的岸上,發出了十六發132mm火箭彈

@陌生世界Nigel 給你喀秋莎


這種問題當然是少不了我超音速戰略炸逼大白鵝了⊙?⊙!

艾瑪不好意思圖放錯了,繼續繼續。
前面看

後面看

側面看

哎呀呀怎麼看都好看⊙?⊙!
拉出來看看

飛一個看看

變個身看看

刮個地看看!

大白鵝簡直就是為暴力美學這個詞而生的,器大活又好hhh
看什麼看,你大爺蒙上頭巾也是你大爺╯^╰


t90坦克

平時閉著眼時已經很酷了

可是一旦睜開眼……

就問你怕不怕


跑題了,這應該是俄羅斯的暴力美學。
BMBT坦克支援車,綽號「坦克伴侶」、「死亡康拜恩」等等。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吃了大虧,特別是坦克進入城市打巷戰,因為仰角限制,經常被武裝分子自高而下打伏擊卻反擊乏力。
戰後俄軍在T72的底盤上整合了小口徑火炮、機槍、反坦克導彈、自動榴彈發射器,看上去就像個刺蝟。 BMPT的炮塔裝備了兩門史普諾夫2A42式30毫米自動炮,這種雙供彈自動炮能使用高爆燃燒曳光彈(HEI-T)、脫殼穿甲曳光彈(APDS-T)、殺傷爆破燃燒彈(HEI-FRAG)以及穿甲曳光彈(AP-T),並有200~300發/分鐘的低射速或者550發/分鐘的射速可調。這種自動炮能有效損傷1500米內的輕裝甲單位和2500米內的人員。備彈850發。雙炮的上方有一挺PKTM(PKT同軸機槍改進型)7.62毫米口徑機槍,備有電子機械傳動裝置和PHK瞄準儀以及2000發子彈。炮塔兩側裝有左右各2組9M120式「衝鋒-T」反坦克導彈(北約代號AT-9「螺旋-2」)發射器,4組發射器中各常備1枚處於常備狀態,其裝備的破甲榴彈(HEAT)彈頭能穿透任何裝甲(包括反應裝甲)、鞏固掩體和指揮所。射程為6公里。炮塔上仰角為45°,下俯角5°,能360°旋轉。 車上有兩門AG-17D型30mm自動榴彈發射器分置駕駛艙左右,各由一名乘員操縱。主要打擊敵方中、近距離火力支援人員及無裝甲目標,比如卡車、通信設施等。這種使用30x29毫米口徑榴彈的自動發射器能使用VOG-17和VOG-30兩種榴彈。
BMPT戰車可以在5,000米開外摧毀敵方坦克或者永久性防禦工事,在武裝直升機配合下徹底清除直徑3公里之內的所有有生力量。據俄方專家評價,一輛BMPT坦克支援戰車戰鬥力相當於6輛裝甲車或者40名士兵的一個排。如此火力讓BMPT獲得「死亡聯合收割機」稱號。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экраноплан проекта 903 (Лунь)


推薦閱讀:

蘇聯模式對重工業和輕工業發展的利弊是什麼?
俄羅斯全民免費醫療會導致醫療水平下降嗎?為什麼?
貢沃集團(Gunvor Group)在石油行業的影響力如何?
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人喜歡普京?
國際社會中,中、美、俄這類國家有哪些典型的「耍流氓行為」?

TAG:歷史 | 軍事 | 科技 | 俄羅斯 | 戰略忽悠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