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很多人歧視奢侈品?

我同事買了個 LV 的包包給將大學畢業的兒子,不料其兒子不肯背而說20歲的青年背 LV 會遭其大學同學歧視。

據說該大學裡的同學認為背 LV 的都是沒眼光的暴發戶,是以奢侈品而標榜自身。我平常也了解過一些奢侈品製作工藝,對愛馬仕用心的態度佩服得五體投地。但看到社會對奢侈品的反感後覺得很無力,故問:

【一】為何社會上許多人以為背 LV、穿 hermes 皮帶的都是沒品位的暴發戶呢?

【二】平常我也有 LV 的袋子,怎麼背才看起來不像暴發戶,且不會被罵或以為是在炫耀呢?


以下所有回答均系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具指導意義。文中所有例子都具有特定性、場景性,個人性,並無攻擊、嘲諷或倡導意圖。


許多人購買奢侈品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身份認同和被識別,即利用其準確地找到自己所處(嚮往所處)的生活族群。
一般而言,LOGO越明顯的奢侈品,越容易吸引更多的顧客,因為認同和識別的過程都變得相對簡單。但很多奢侈品品牌,為了保持其「高貴性」,所以他們會盡量縮小LOGO的標誌,限制購買者的數量,以顯示其低調行為。
當銷售和購買行為日益增多時,由於奢侈品品牌文化、定價、目標客戶、以及實際購買者的類型有所區別,所以很多使用者,會主動或被動地貼上各種文化標籤。
例如在國內:
HERMES 貴婦,貴族
香奈兒:名媛
LV:有錢人,初入門、暴發戶
PRADA:有實力的文青
MIUMIU:裝嫩大娘
COACH:美國大媽
GUCCI:派對女郎,花花公子
givenchy:優雅女性。
ralph lauren紫標:低調成功男
等等
以上標籤不代表個人認可,僅做舉例用。
而這些標籤,並不一定是固定的、正確的,它僅是一種相對共性的大眾認知,會因為所處的圈子環境不同而變化。
比如,在你朋友兒子的心中,認為LV是是暴發戶背的,很大可能是因為在他所處的圈子中,LV和暴發戶這一族群形象有牢牢的聯繫,比如,他可能覺得LV是那些有錢而不懂得買東西的人買的,主要為了告訴別人我有錢,例如趙本山。也有可能,他覺得LV是那幫很裝的同學用了炫富才買的,他不想和那些被討厭的同學受到同樣的待遇。
而在我工作的圈子中,如果有人背LV,我們一般會覺得這個是很講實用的姑娘,而且隱含她是靠自己工作吃飯的意思,因為LV確實方便耐磨不需保養,適用於各個場合,是日常返工的好搭配。
同樣,在很多小姑娘的的心中,愛馬仕的BIRKIN代表著不需工作衣食無憂的白富美身份,但是在政商圈中,它的H字頭沒準就與許家印腰帶暴發戶形象、或者受賄、好出風頭聯繫在了一起。
而在不少人心中,勞力士是一款香港做生意人常戴的表,因此很多人認為它代表著暴發(隱含香港文化的淺薄性)、有錢人。但是,在投行PARTNER的眼中,不帶鑽的勞力士可能是就是一款樸實沒花頭的中檔表,是牢靠不炫耀的象徵。

因此,針對你的第一個問題,回答如下:
許多人討厭或岐視奢侈品,其實討厭的是奢侈品品牌背後的標籤和族群,以及它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並不是討厭奢侈品本身。舉一個例子,翡翠屬於奢侈品,但因為其沒有特別影響的品牌,造成其使用者的標籤和族群意義並不鮮明,所以並沒有太多人特別地岐視和討厭它。
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人覺得奢侈品售價太貴自己用不起,就有酸葡萄心理,或者厭惡有些使用者炫富。

針對你的第二個問題,回答如下:
要想你背LV的時候不會像沒品位的暴發戶,可以:
1、用有歷史感的舊LV包。
2、隨意地用它,比用它裝菜裝電腦裝球鞋。
3、避免購買太多中國人愛買的包款,比如neverfull,購買類似水波紋款那種非monogram的款型。
4、更換一個社交圈,或者把包放到不會在乎包型品牌的社交場合中使用。
5、當別人(羨慕嫉妒)問的時候告訴人家是仿貨。(需視場合使用)
6、同時也使用其他所謂「有文化」的名款包。


瀉藥。
得,今晚要逼我炫富炫到底了?
……
我這麼說吧,歧視奢侈品的人,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為什麼?
因為奢侈品,對窮人來說是奢侈品。
對有錢人來說,就是日用品。
你覺得別人背個愛馬仕包是炫富,可其實對別人來說那只是日用品而已。只能說明你自己太窮,而且心態很酸。
……
說個真實的故事。
之前某次,我參加同學聚會,我穿的是一件范思哲的襯衫,有LOGO,皮包是LV。
結果被某同學譏諷我是炫富。
我沒說什麼,忍了。
然後大家吃飯後,按照同學會的慣例,大家AA制出錢,又是這個傢伙公開起鬨,指著我說,他是土豪嘛,讓土豪買單就好了。
我依然沒搭理他。

幾天後另一個同學結婚,我前往,穿的是件T恤衫。
上次譏諷我的炫富的那個傢伙看我那天穿的的T恤衫,就說:你今天穿的這不很好么?大家同學在一起,你故意穿那些名牌來給誰看啊!
我忍了忍,為了不刺激他的玻璃心,還是沒告訴他實話。
其實我那天穿的T恤衫是麥昆,拿的包是BV。
只是他不認識而已。
呵呵……


用一句話來概述吧,在你月薪五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那些用蘋果手機的人其實並沒有裝逼,等你月薪一萬的時候,你也會發現其實經常出入星巴克不過只是生活的常態,等到你月薪幾十萬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那些開賓士寶馬的人其實也沒有裝逼。你覺得人家在裝逼,只不過是因為你做不到。


(以下回答僅代表個人直觀感受觀點,不具有統計數字支持,如不準確不喜勿噴)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涉及到人類社會性和自我個性的平衡,階層的標籤,以及對dress code的融合與打破。

在使用奢侈品這件事上一般隱含了幾方面的屬性和含義,也就是使用者購買這件東西所看中的,包括:1品質(實用性)。2商標(品位以及彰顯個性)。3價格(老子有錢!)。這三個屬性對奢侈品本身應該說是重要性遞減的,可惜的是,主流社會價值觀使得第3屬性在國內許多奢侈品消費者眼裡才是最重要的。在對生活其他基本細節以及精神生活都要求不高甚至沒有意識去要求的時候,捧著一個大logo到處跑,就等於一副把「老子有錢」四個大字寫在臉上四處找抽的嘴臉。此人群人數眾多,也連累了奢侈品某種程度上成了這四個大字的替代品和替罪羊。

一個人如何迅速的融入一個圈子?很簡單,類似的衣著、相近的口味、共同的話題、差別不大的收入和消費能力。但是在一個新近圈子中要脫穎而出讓人印象深刻,獨特的品位和個性這時候要發揮作用了。奢侈品於社會性上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有類似圈子敲門磚的效果,相當於勾勒出了一個人大約的品位衣著與消費能力。這也是@葛巾 大大提到的奢侈品對於人標籤性的作用。有知友提到的小女生省吃儉用買一個奢侈品包包,其實就是想把自己貼入更高的階層。某些人士露出一個腰間的「H」,不一定就是想說老子有錢(比如某些政府官員),更大的可能是想把自己的個性或品位貼入更高的位置。

還一個原因是國內社會很多時候與場合對dress code要求不是很嚴。奢侈品的使用就經常出現與環境不搭的情形。題主的例子非常典型,學校里讀書的大環境,多數大學生的經濟來源是靠家裡。無論是讀書還是打工,大多數奢侈品都不實用,背著個2.55去上課,確實涉嫌裝b不是?其實這就是不屬於學生的一種dress code. 當然用個speedy或者neverfull不是很貴但是耐用的空間很大的包包裝裝課本雜物什麼的,個人覺得完全ok。

工作中也是,投行金融業如果見客戶,西裝革履卻背著個安踏旅行運動包,豈非失禮?問題是在於很多2、3線城市,事業單位,公務機關,中小型私企,很多都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dress code, 大家都是休閑與襯衫齊出,運動共皮鞋一色。這種環境中無論你穿什麼,抱著一個高大上的Hermes出現,都會主動被動地與周圍不搭架。

對於你的第一個問題,那就需要社會價值觀的沉澱了,大多數人把對奢侈品的屬性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品質以及品位體現上來,就不會有太多覺得其是炫富的有色眼鏡了。其實很多圈子(比如葛巾大大周圍的投行)已然如此。

第二個問題就是需要讓自己對世界的要求全面的提高起來,出門空氣凈化面罩,水要多層過濾,食物一定要organic無污染,床單要睡1500幀以上,廚具雙立人,吸塵器要Dyson。使用奢侈品變的突兀不唯一,當你對一切都窮講究了,買個LV的帆布包買菜算個毛!


是。

是因為窮嗎?不是!

真的窮人,反倒看得開。而那些鄙視LV的,未必買不起LV。

為什麼?當然是因為教育!

孟子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重農抑商,是中國的傳統國策,中華傳統文化專註於黑有錢人,長達兩千多年。忽然在二十年間,中國全面轉型為一個商業社會,拜金主義橫行,遊戲規則可以說改就改,但是你讓中國人心理上怎麼轉變得過來?

別說普通民眾扭不過來,就連有錢人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有錢人,不少有錢人,以屌絲裝扮為自豪,可見國人對於「有錢」的態度,扭曲到怎樣的一種程度。

民間對於奢侈品有非議,一點兒也不奇怪。

至於題主所說的「如何把LV背出平民氣質」——唉,能別這麼扭曲嗎?做個背得起LV的人,不是應該很開心才對嗎?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家基本談的是個人觀察與感受, 我從學術理論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現象。

時尚與身份階層相關,已是很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所證明的事情。相關經典著作可參考(中文說明有中文版):

《服裝心理學》著者(J.C. Flugel);

《有閑階級論》著者(Thorestein Veblan);

《區分: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著者 (Pierre Bourdieu);

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s: Class, Gender, and Identity in Clothing (時尚與其社會屬性:服裝的社會階層,性別與身份標識)by Diana Crane

......

再比如,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也非常值得一讀。此書主要講述了品牌公司/時尚媒體,是如何通過時尚文案與時尚圖片,讓讀者相信了他們穿的衣服可以帶給他們的社會屬性(比如某種身份、階層)。在此書里, 巴特將服裝分為3種,一種是物質屬性的服裝(什麼面料、什麼工藝、什麼色彩做的衣服);一種是「想像中的」服裝。這類服裝,正是通過時裝雜誌的文案描述,及及精美的圖片,說服了消費者,穿了這樣一件衣服,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性感」;「很苗條」;「很有品位」;「屬於某個階層」;擁有某種身份。這是一種「被代表」了的服裝。「被代表了的」服裝即是,服裝被賦予了某種精神層面的意義。第三種服裝就是人們已經「使用了的服裝」。

「想像中「的服裝,是巴特所重點描述的對象。

舉例來說:

「一件絲製的印花連身裙「——只是顯示了衣服的物質屬性。

而「一件絲質的印花連身裙, 充滿了高貴、優雅的氣息」——那麼,讀者看到,會將這條裙子與「高貴、優雅」連接起來(語言的力量大於我們的想像)。而當她穿上這條裙子,她會感覺自己也很「高貴、優雅」。「高貴、優雅」即成了想像中的服裝所代表的屬性。

總之,時尚與身份階層相關,已是被證明的理論。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歧視奢侈品」?

首先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我不認為歧視奢侈品是個普遍現象。題主特別提及是對方的兒子對LV嗤之以鼻。這個更多的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習性變化。題主沒有寫這個兒子的大致年齡,但應該至少是90後甚至95後吧。

90後對奢侈品的渴望確實沒有他們的父母輩那麼強(但這不代表就是歧視)。 原因有幾點:

——90後出生於物質不匱乏時代。從小見多識廣,包括各種名牌包包、衣服之類的。「物以稀為貴」,奢侈品不再是稀有物。所以也不再稀罕。

——90後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的前輩穿戴奢侈品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的,以此換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品位、身份、階層等)。但是90後大多更在乎自己的感受。 穿衣服是個人喜好問題,與他人無關。

—— 奢侈品公司為了保留自己的歷史經典,以及自己高大上的形象,一貫比較傳統。這種傳統行事的作風,讓他們沒能跟上這幾年時尚潮流和消費者習性變化的步伐。 比如,現在90後喜歡的不是經典的風格,而是時尚中帶有運動感,運動中帶有時尚的風格。喜歡的是模糊性別,各種混搭的風格。這些,都與奢侈品一貫講究的經典、高雅不太相配。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太老了,屬於父母輩的用品。

總之,目前奢侈品公司在市場上確實在年輕人市場面臨諸多挑戰。但這類現象在每次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時都曾發生過。並不代表奢侈品公司會從此走向沒落。

LV在這個案例中被歧視與其假貨泛濫有特定關係。這種現象不能擴展為奢侈品現象。


這個得看你給你孩子買的是什麼。

實際上奢侈品牌的很多產品並不是大家買不起,相反有一部分量產貨針對的就是踮腳尖就能入的普通人。
這類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個人總結,求不噴】:
1.賣的就是logo,logo怎麼明顯怎麼來。
2.設計的角度來說價值不大,甚至沒有價值。
舉個例子,比如答主入坑不久的珠寶:
卡地亞的螺絲釘:

蒂芙尼的小桃心:

寶格麗的搪瓷戒指:

梵克雅寶的四葉草:

價格你絕對買得起,大多在幾千到小几萬。
確實百搭,確實不難看,但平心而論,如果沒有那個logo,你買不買?

奢侈品的價值,根本不能用這些量產貨體現好嗎?有相當一部分的奢侈品的精髓,在!高!定!
隨便扔幾張壓壓驚:

如此天馬行空的設計,絕妙的工藝,美不美?雖然買不起……

和朋友@徐馳聊天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奢侈品的價值在於本身被設計師賦予的含義。
就像珠寶公司吧,珠寶公司牛逼不牛逼,高端不高端,更看的是它定製的寶石的大小,而不是公司年代、銷量什麼的,比如說壕得一筆的graff……
我並不覺得這些量產貨能夠代表奢侈品真正的價值(無貶義),而且從美觀性說,確實不好看。

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類人和我一個心態:並不歧視奢侈品,但確實很不喜歡胡亂搭配或者是只看重logo價值的人。
雖然像我說的,那些高級定製絕對不是我們可以買到的,量產貨必然會有一些缺憾,但是哪怕是那些量產的產品,它也有它獨特之處,如果好好搭配,必然美艷絕倫。
然而我生活里看到的更多的是,買了一個量產貨就得意洋洋,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看見那個logo,卻根本沒考慮過搭配的人。
平心而論,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在心裏面會感到很遺憾和惋惜。
奢侈品的價值遠遠不僅僅是一個logo,至少在購買的同時,希望可以提升品位,不至於讓自己那幾萬塊錢花的毫無價值。

所以為什麼有人討厭奢侈品?個人覺得有兩個原因:
1.很多人覺得那些量產貨=奢侈品。大家常見的款式,平心而論好看的並不多。
2.買的人對搭配不上心。只是買了個牌子,或者像好友所言,只是買了個面子。

【當然,再不欣賞這種風格,也只是我不欣賞。
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嘲笑別人都是很沒禮貌的。】


為什麼買奢侈品 因為設計真的好看啊!用起來好用啊!就是喜歡啊!為什麼要被莫名其妙貼個標籤 你不喜歡不用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何必強加到別人身上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相處,可以關係很近,但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別人身上,就算是父母也不可以強迫孩子去走他們自己認為對的路。對於那種每天對別人評頭論足,強加指責的,例如你為什麼要買奢侈品,多浪費~又或者你怎麼可以背這種暴發戶的包(ps 其實lv真的很好用好多真的很好看也很好搭誒 算是一個可以買到老用到老的牌子)只有一句話 關你屁事
再一個 不管花多少錢買的包 它只是一個給你用的包 而全身上下穿的都是奢侈品的人 他也只是一個人而已 跟你一樣 一個幾萬的包包或者出去旅遊的時候淘到的十塊錢手工編的小袋子 如果都能讓你開心 那本質上沒什麼不同
個人觀點。


社會上的人不是歧視奢侈品,而是歧視對奢侈品毫無概念的人。
最簡單一個,前段時間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人說,購買勞斯萊斯需要貴族資格,不是貴族再有錢也買不到,我一邊點贊一邊默默感慨我小學還沒畢業的老闆原來是貴族。

再者,國內多數人以為LV是奢侈品,但實際上我在歐洲LV店內作導購的時候發現…LV根本不是奢侈品,而是耐用品。經常有用了LV包十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阿姨奶奶來補針(就是用著用著,經常使用的那塊區域線會變松,然後把線塞回去),但是包還是跟新的一樣。LV跟其他品牌比起來,新款真心少,二三十年前什麼樣,現在還在出,經常有中國人問我哪個是最新款…我都答不上…因為根本沒有最新款,再新也是半年或者一年以前出的,但是款型還是跟二三十年前的一樣(當然,偶爾也有花紋或者設計上的改動,但是比起香奈兒那些品牌來說,那根本不算『新款』)。


一看到標題里「被歧視的奢侈品用戶」,身邊一姑娘的臉一下子蹦到了面前。三五個名牌包換著背。幾個包都是真的,但是除了包,她身上包括鞋子就不會有超過100塊錢的單品,近一年進步了一些,可能能到達一百五吧。總之整個人站著就……一股LOW氣撲面而來。
這是因為這三個包跟她身上所有別的東西都不搭,跟她這個人也不搭,唯一的作用就是告訴人家你看我花不少錢買了個包,而且動機太明顯,就是「快看我不LOW」。
這樣的就實在沒法誇讚奢侈品提升了她的逼格。

所以說一個人站出來最LOW的部分往往決定了逼格。而硬努著顯得高大上的部分,和最LOW的部分差距越大,整個人看起來越LOW。
這就是為何有些奢侈品用戶讓人看不起,因為他們不能傳達出一致性。同理可證為什麼有的人一身名牌仍然讓人想歧視,那是因為他最LOW的部分,審美,已經遠遠LOW於這些奢侈品。

總而言之,被歧視的不是奢侈品用戶,而是不能保持整體性的奢侈品用戶
能把奢侈品還原成物品原來的屬性來使用的,比如買了個包就當個包用,在意的是它作為一個包好不好用,這種就是不LOW的奢侈品用戶啦。


每個人對這個東西的看法都不同,談不到歧視那個層面去。自己買了覺得滿大街都在看自己一樣那是錯誤的想法。沒人在乎你買了什麼用了什麼。
有的人恨自己買不起,有的人只是單純覺得這東西沒意義。前女友就是屬於視金錢如糞土,那麼多年前前後後送給她的各種奢侈品也不少了,但是所有東西加起來,總使用次數不到30次吧,還有買了幾年都壓箱底的,不為什麼就是不喜歡用。覺得2w和500的包一回事。


呵呵,嘲笑別人用奢侈品的,大多都是一些屌絲。他們自己用不起,看到別人用了,通過貶低別人來讓自己心裡獲得平衡。奢侈品用著好不好看,我覺得個人氣質很關鍵,有些人就是有本事可以把KENZO的虎頭衫穿的跟七浦路幾十塊錢的一樣。。。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這麼現實的社會,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清朝前中期歧視英國人,認為他們是蠻夷。清朝末期被英國人痛打,依然歧視英國人,認為他們是奇淫巧技。歧視大概就分這兩種,一種是自大無知,一種是自欺欺人。鄧小平時代,談香港回歸問題,你談就按我的路子談,不談我有的是方法治你。
歧視別人的人都低著頭,或者因為狹隘,或者因為膽怯。
強者才會不歧視別人。強者會審視你。


不是歧視,只是買不起


因為得不到


因為買不起。


自己買不起。


窮怕了


身在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大概任何可以表現出土豪身份的事物都是大多數人的追求吧。對奢侈品反感?不存在吧,也許是建立在仇富基礎上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


只羨慕,不歧視。


推薦閱讀:

TAG:奢侈品 | 社會學 | 珠寶 | 人際交往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