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中國具有很強的侵略性,那麼世界會是什麼樣?

假設古代中國具有很強侵略性,積極對外擴張。假設唐朝,明朝等


打個比方吧。
你的祖宗,三四千年前窮,提著青銅和棒子殺出了一條血路,揍的其他的窮棒子嗷嗷叫,這叫血性,也叫侵略擴張性。
後來天下所有最肥沃的土地,都是你祖宗的了,北面是大漠,地里只長草,天寒地凍,最南邊的疆土是崇山峻岭,遍布瘴氣,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戈壁,從肥沃的關中,到關東平原,再到劍南的天府之國,統統成了你家的後花園。
這個時候,你的祖宗已經是世界首富了,挑糞的扁擔,在以前那些窮棒子眼裡都是金子的,你難道還繼續提著你的金棒子,還去揍那些窮鬼?
不會,這個時候,你的祖宗已經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了,它需要的已經不再是開疆擴土,所追求的卻是秩序,要把窮棒子分成三六九等,然後你們這些窮鬼,按時來給我朝覲,你那點地,相當於王思聰遇到了一個街邊的乞丐,王思聰的孫子,難道還要想,當初我爺爺,為什麼不把這些乞丐搶光呢,問題你祖宗他不想搶啊,當一個人,成為世界上的主宰者(他所認知的世界),那麼這個時候,維持秩序比搶劫要重要。
這就如今日最強大的美國,我吃飽了撐著去搶了墨西哥的地?
我已經是食物鏈的頂端了,我需要建立一個維持我強大的遊戲規則,誰敢破壞我的體系,才觸動了我的根本利益。
我們的祖宗也一樣,那些窮鬼太窮,榨不出一點油來,我吃飽了撐著去侵略它?你見過工業革命時期的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去搶劫和殖民,你覺得他們血性,那是因為他們窮啊,工業革命開始之前,人家那是真窮。
同學,一群窮鬼家徒四壁,就算是搶了別人的鍋碗瓢盆,他也賺了。 你讓一個脖子上掛幾斤重金鏈子的土豪跑去搶人家一點破銅爛鐵,你祖宗若是泉下有知,會爬起來抽死你這不肖子孫。
不要用你的認知,來取代古人的認知,古人在當時的技術和生產力條件之下,已經做了最優選擇,你認為他們愚蠢和無知,恰恰表現出了很多現代人對古代歷史以及生產力發展的無知。


可能現在的"中國"僅剩下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在內的幾個省份。

畢竟眾所周知,古中國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所以才能開拓到如今的領土。如果古中國的侵略性下降到"很強"這一檔次,那中國領土必定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本來是隨便答一番,但是很多朋友評論指正,在此再略做修改,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於古中國的概念,我承認我說的古中國並不具有代表性,只是一個臨時的說辭,可以說,我所說的古中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強盛的時代。至於哪朝哪代,大家也都大致清楚。

衰弱的朝代是基本沒有什麼擴張的。所以在這裡我也就不說了。

——————————
古中國已經達到了他所能擴張的極限。
你怎麼讓古代中國越過北海極寒之地征服歐洲。你怎麼讓古代中國越過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去征服南亞。你怎麼讓古代中國穿過茫茫隔壁與荒漠去征服西域(原答案把南亞和中亞搞混了,還有朋友指出有個別朝代的影響力非常遠,所以把影響全部換成征服)。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擴張的方法無非是兩種,一是武統,二是文服。事實上可行的方式一般都是先武統,後文服。至於為什麼不征服朝鮮,不佔領東南亞。我的看法和有些朋友差不多。一來,朝鮮半島,東南亞臣服中國也不是一兩個世紀的事情了,這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征服吧,畢竟經過多年的文化擴張,都已經屬於一個文化圈內的了。再者,朝鮮,東南亞一個極北,一個極南,按照當時的看法,都是一些不適合居住的地區。也就是說,征服他們所得到的利益不會多於征服他多付出的代價。至於有的朋友說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不征服所到達的地方,先不說明朝一直存在的內憂外患問題,而且你遠隔千里去征服一塊在國內管都管不到的土地有什麼用處?

事實上我認為中華民族的領土擴張從漢朝之後就開始收斂了,一是因為古代科技的發展已經開始放緩,二是因為戰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達到極限。當然,有人會說元朝例外,這是體制問題,舉國興戰不說,而且戰爭方式(騎兵與火器的大規模運用)與補給形式(牛羊隨軍)也與各國非常不同。可是呢,結果佔領的土地最後還不是四分五裂,這是他所擴張的領土大於自己所能控制極限的結果。

一個民族的活動範圍是依託於這個民族的科技水平的。古代各個國家的國土都是運河所能及的地方,往近點都是在馬蹄弓弩所達到的地方。在看歐洲都是輪船所能登陸的地方。可以說,古中國,已經達到了她所能佔領控制(佔領控制重讀)的極限。

說什麼哪個民族熱愛和平,哪個民族有侵略性都是扯淡,興盛的民族從來都在擴張,衰敗的民族從來都在收縮,之所以熱愛和平,是因為沒有擴張的能力。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不然你以為這960萬平方公里還不算清末被割走的那些是充話費送的?


外交部發言人為什麼喜歡說「自古以來」?
潛台詞就是:「我們祖宗憑本事搶的地盤兒,幾十年之前又是先人憑血肉之軀守住這些搶來的地盤兒,為什麼要給你?」


為什麼題主會有一種古代中國沒有很強侵略性的錯覺呢?!

從最早的黃河流域,周朝的150萬平方公里,到清朝的1300萬,到現在的960萬,,這都是充話費送的嗎?

(由於清朝對外政策不太一樣,以下部分討論不代表清朝的政策)


北邊?


古代中國已經擴張到沒法再擴張了,實際上北邊過了長城就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了,可以看看蒙古部落始終人口不豐,因為草原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尤其漢人有定居的習慣,還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樣游牧生活,佔據大片草場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得不償失。漢朝征討匈奴,把匈奴的地盤都佔領了,也很快就撤了回來,因為派兵長期佔領沒有意義。

東北方向?答主家就是東北的,一到冬天零下三四十度,但凡中原有一條活路誰也不想去東北苦寒之地跟熊瞎子作伴去。至於說後來晚清放開關禁,闖關東闖出局面那是另一回事了。清朝的時候,朝廷還隔個幾十年去遠東宣誓主權,然而除了東北的熊瞎子以外貌似並沒有什麼人響應。

再往北?西伯利亞?!連熊瞎子都沒了,去那啃木頭??


東邊?

已經到大海了,朝鮮半島幾千年來跟中國相愛相殺,大部分的時間基本都是中國的屬國,基本也被納入勢力範圍了。

再往東?

日本?

唐朝以前的日本人在中國人眼裡連蠻夷都算不上,完全是野蠻人,比猴兒強不到哪去,連文字都沒有,還經常噴火山鬧地震,窮的都要當褲子了,咱們瘋了去打他們?

元朝的時候倒是去打過一回,蒙古人征服了大半個已知的人類世界,元世祖忽必烈看看東海,覺得亦可賽艇,加上這時候已經對日本有了一定認知,就派人去讓他們稱臣,話說的很霸氣,結果小鬼子給臉不要,估計他們那會對蒙古人有多猛沒什麼認知,很強硬的回絕了元朝。

有意思的是當時出使日本的使者回來說:「臣居日本歲余……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民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說白就是一片窮地方,雖然他們不開眼,皇上您也不必跟他們一般見識了。

然而忽必烈咽不下這口氣,至元十一年去打了一次,大勝,彼時日本人身高平均也就一米四幾,武器還很落後,元軍的回回炮都用了多少年了,所以日軍一觸即潰。可是元軍客場作戰,地形不熟,加上南邊當時還在打南宋,元軍士氣也不高,日本人抵抗的也比較激烈,想想也就撤了。

七年以後又去了一次,而且規模很大,十幾萬人,打算一次性滅了日本,然後……碰上颱風了。

碰上了颱風的元軍船隻互相撞擊,沉沒許多,剩下的船雖然沒沉,裡面的人基本也上吐下瀉。更要命的是主要將領居然見勢不妙跑路了,失去指揮的元軍被趕來的日本軍隊突襲,全軍覆沒。

本來日本聽說元朝大軍襲來嚇的不行,結果沒想到老天爺如此靠譜,於是這場颱風在日本被稱為「神風」——對,就是那隻敢死隊的名字。

之後忽必烈還想再戰一次,可是國內形勢不好,反對聲音太大,也就作罷了。

元朝征討日本純粹是因為那種蒙古人的霸王思想,元朝都失敗了,明朝清朝就更沒有這種想法了。明朝還打了一次抗倭援朝戰爭,把日本進攻大陸的想法給滅殺了。

東邊的擴張這就是這樣了,你總不能指望古人橫跨太平洋殖民美國吧?

南邊?

記得蘇軾被發配到哪嗎?

海南。

為什麼?

因為在宋朝,據說那是比滿門抄斬低一等的刑罰。

蘇軾去海南是抱著必死的信念去的,日子過得極其悲慘:「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要啥沒啥,而且蘇軾還不是普通人,畢竟還有個官員身份,當地地方官仰慕他是大文豪還比較照顧他。當時的人形容海南是「暗無天日,蛇蠍橫行」。可想而知海南在中國人眼裡已經是這樣,中南半島得是個什麼樣子?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楚國就算是蠻夷了,過了雲夢澤基本就屬於化外之地了,後來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但是兩廣之地依然被認為是煙瘴之地。宋朝想整人,就把人往兩廣發配,比如寇準被丁謂整走,就發配到了廣東。當時的人覺得這對寇準也太狠了,後來丁謂還親自去看了一次寇準——因為他也在權力鬥爭中失敗,路過此地,而他的發配地點是:海南三亞。

連當官的都不願意去,老百姓就更不願意去了,所以除了江洋大盜和使者,基本在古代誰也不願意往兩廣以南的地方走,朝廷也沒有征服那裡的慾望。(清朝不算)

中國人的算盤向來打的精,我們對不能種的地不感興趣,雖然東南亞的地能種,但是氣候實在跟中原差距太大,又是沼澤又是蠍子的,想想還是算了吧。


西邊?

西南肯定是不行了,青藏高原的山對於古代軍隊近乎是無解的問題,昆崙山那都是傳說中的地方。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只要西藏的農奴制國家不鬧事就可以啦。

西北還好,不過有個重要的問題是補給問題,河西走廊一條線,南邊是群山北邊是沙漠,輜重只能從這裡走。古代出征的軍隊走這條路線耗費的輜重都是幾何級的上漲。唐朝的時候曾經在新疆建立過有效統治,但是只要中原有變,對新疆的控制很快就會失去,何況當時還有個吐蕃虎視眈眈。

新疆再往西?

第一是地不能種,以牧區為主。其次以古代的後勤條件,漢人的軍隊又不能像蒙古軍隊一樣以戰養戰,你讓他們遠征出國土幾千公里,太為難人了。


所以西邊也已經到了極限。

實際上在清朝之前,中原王朝的真正版圖(不是勢力範圍)這就是五六百萬平方公里的樣子,關內十八省。清朝是第一次對內蒙,新疆,西藏,外蒙,東北都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當時西藏蒙古的諸親王們是真正的臣服於清朝,清朝朝廷在那裡雖然平時不理事,但是是說了算的。

辛亥革命的時候,有人建議民國政府從清朝手裡只要漢地十八省的主權。幸虧當時的掌權者沒糊塗,完完整整的接過了整個清朝的主權,這才把中國的版圖擴大了這麼多,即使經過晚清民國的喪權辱國也還剩下個大公雞,對比明朝的疆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這也算是清朝對現代中國最大的貢獻吧。


題主可能想說為什麼中國沒有大航海時代。

因為我們的文化里,種地是主業,經商那都是末流。明朝的海洋貿易其實也比較發達,但是從事那種行業的人基本都是流氓,正經有營生的人是不會下海的。加上朝廷時不時還願意搞海禁,所以百姓對海洋始終沒有啥熱情。

宋朝的海外貿易比明朝還發達,但是他連自己的地盤都快保不住了,你讓他殖民海外,不太現實。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古代中國對「外國」這個詞是沒有什麼概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了中國都是蠻夷,誰會有主動征服蠻夷的慾望?而且他們有的咱們都有,頂多帶回點土特產,完全是凈出口嘛(看看鴉片戰爭之前的中英貿易),我們不需要走出去。明朝的時候中國出口物資多到全世界的白銀一大半都在中國,沒有動力自然也就沒有人主動開拓市場。

歐洲人從最開始就見過「外國」就知道什麼是國際貿易,而且一直都是海洋國家,陸地面積太有限,只能往海里發展,自然就有大航海時代啦。


在中國人眼中,自己是這樣的

在西方國家眼中,中國是這樣的

題主,知道不知道,中國在南海填島給世界造成多大震撼嗎?

在爭取生存空間這個問題上
中國人的傳統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來來來,我們來看地圖。

詳細一點的

幾千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是多大?

那好了,多出來的地方是你二大爺送給你的嗎?


有個詞叫「帶節奏」,最初不明白什麼意思,現在看這個問題,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問題,說中國古代過於軟弱可欺,下面有答主反問難道這麼大的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嗎?」很多人點贊,我也覺得反問得很好。
然而,現在這個問題底下這麼多人罔顧事實、拾人牙慧、充滿優越感地說著別人發明的現在已經成了陳詞濫調的笑話,就非常有問題了。

中國誠然不是一個軟弱可欺的民族,但也絕對不是一個具有很強侵略性的民族。以下是秦朝的中國地圖:

可以看出,漢族的核心區域在秦朝就已經奠定了。
下面是明朝版圖,英文維基上的(當然,中文維基上和很多其他出版物上的版圖會大很多,因為邊疆地區有爭議,特別是羈縻統治區域如何歸屬,選這張圖是為了體現漢族核心區域):

兩千年了,跟秦朝相比,變化很大嗎?
邊疆的東北、蒙、疆、藏,中原王朝強大時就能控制,衰弱時就控制不了,且直到近現代才開始有大量漢族居民,也就是說此前即使控制也從未「殖民」。中國和邊疆少數民族區域,往往只是宗藩關係。中國文化里的著名地點、包括演義小說中的,幾乎就沒有邊疆地區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化記憶全在中原。到現在那些地區的地名也不是漢語,這足以說明在數千年的歷史裡我們沒有進行擴張,大多數時候只是在王朝極盛時進行羈縻控制。
對比一下,想想真正具有「侵略性」的民族都是怎麼乾的,澳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原住民都上哪去了?非洲為什麼凈是歐洲語言和歐洲宗教?
想想蒙、疆、藏,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地真正完全控制這幾個地方的有哪幾個朝代?漢、唐極盛時曾經控制過新疆的一小部分,且時間非常非常非常短。完全控制這些地方並納入版圖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蒙族和滿族,那麼短的時間那麼點的人就佔領了那麼大的地方,且一直統治。跟周邊民族相比,漢族有個毛的侵略性啊。

中國版圖的增加,有如下兩種非侵略性的方式:一是對蠻荒煙瘴地區的開發,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向南方擴展,由此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方的邊界直到大海;二是少數民族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比如清朝的嫁妝,由此奠定了中國北方和西部的邊界。

然後可能人就要說了,中國的擴張能力體現在先秦,先秦都已經擴張到大海了,以後就沒法再擴張了。
這個說法是沒道理的。如果說上古年間沒有航海能力,那後來呢?歷史書上不是說三國時期的孫吳就派人上過台灣島嗎?怎麼一直都沒向海外擴張?
明朝鄭和下西洋,以那樣的航海能力,一個具有侵略性的民族為什麼不組建皇家海軍呢?
明清近代東南亞大量華人,經商的,當海盜的,甚至還有建國的(華人在1777年在印尼建立了蘭芳共和國,並立即向清朝稱臣),一個具有侵略性的民族怎麼連這都不要?
如果把中國換成了大英帝國,你信不信現在疆、藏、蒙、外東北、東南亞都是一個民族,都說一種語言?

我們中國人是最講道理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侵略性是可恥的,不是光榮的。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取代美國,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個新秩序絕不應該是靠暴力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絕不應該繼承大英帝國的殖民主義、美利堅帝國的霸權主義,絕不應該因為我們被侵略過就要侵略別人。「落後就要挨打」,這話是用來自我激勵、自我鞭策的,而絕不是說可以隨便打落後的國家。中國人自古以來相信道理,是禮儀之邦,崇尚王道而反對霸道。


國人之所以認為中國古人沒有侵略性,大概是因為我國古代征戰大多是被逼無奈,比如竟然有蠻夷見我天朝不主動進貢下跪,叔不能忍嬸更不能忍,隧以正義之師名義,打跪為止。


這位同學,你知道古中國是多麼的有侵略性嗎?是多麼努力多麼認真的在擴張嗎?多讀點史書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1,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拚命的往東北擴張:燕國開遼東置遼東郡,漢武帝滅(衛氏)朝鮮置漢四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各個北方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唐太宗征高句麗,唐高宗滅高句麗百濟置安東都護府熊津都督府,遼聖宗三征(王氏)高麗,元世祖滅高麗置征東行省,清太宗征(李氏)朝鮮……當然遺憾的是朝鮮還是在近代獨立了,非天朝不努力也,天命也!
2,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拚命往南擴張:楚國滅古滇國,擴張到南嶺,始皇帝開嶺南置象郡南海諸郡,漢武帝滅南越國置交趾九真日南諸郡,伏波將軍馬援平天南,隋煬帝滅林邑置比景海陰林邑諸郡,唐末獨立後宋代三征安南,元代征安南占城婆羅,明永樂又滅安南置交趾布政史司,清乾隆清越戰爭……當然遺憾的是越南還是在近代獨立了,非天朝不努力也,天命也!
3,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拚命往西南擴張:秦國開秦嶺滅蜀國巴國置蜀郡巴郡,西漢開西南夷滅滇國夜郎國置益州牂牁越巂諸郡,東漢臣服哀牢置永昌郡,諸葛亮南征孟獲,西晉設寧州,隋唐間獨立後為了重新收復,唐南詔諸戰宋大理諸戰都是屍山血海之戰,元又滅大理置雲南行省,明八百宣慰司,清乾隆清緬戰爭……當然遺憾的是沒有打到印度洋獲得出海口,非天朝不努力也,力不逮也!
4,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拚命往西北擴張:秦設隴西諸郡,西漢開西域都護府設敦煌武威諸郡,又設金城西海諸郡,南北朝十六國皆有損益,隋煬帝開西域設且末鄯善諸郡,唐安西北庭都護府,遼宋夏金忙於內戰,北宋河湟開邊隴右都護府,蒙古長子西征四大汗國,清三征准葛爾新疆行省……當然遺憾的是沒有擴張到歐洲蒙古不算,非天朝不努力也,力不逮也!
5,北面游牧民族像雜草一樣,割一茬又一茬,什麼犬戎,北狄,匈奴,鮮卑,高車,丁零,鐵勒,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室韋,蒙古,韃靼,滅一個起來一個,一直到清代才算徹底降服,再往北你讓漢人去西伯利亞種地?而不能耕種的土地最終都難以固化為中國的領土。
6,西邊的青藏高原太高了,幾乎寸草不生,人上去呼吸都費勁,還能怎麼擴張?翻過喜馬拉雅山去進攻印度?
7,東邊的大海太寬了,在控制朝鮮都費勁的情況下越海進攻日本,擴張美利堅?先不說造船技術行不行,動不動就刮颱風咋整?(參見元征日本之役)

……………………………………………莫名其妙的分割線……………………………………………

總之,誰要說古中國愛和平不愛擴張,越南朝鮮一定會吐他一臉唾沫!中國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打過他們倆,包括我朝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據說越南國的中學歷史課本就是一部北方某邪惡大國數千年的侵略史,想想也是汗顏呀),其它方向的國家為啥不吐?因為天朝力量能及的範圍幾乎都成了天朝的「自古以來」了,什麼大理國吐蕃國西域三十六國蒙古契丹靺鞨渤海女真滿洲之屬的很傷心。
其次,地盤打的再大,同化不了穩定不下來都是白搭,西南諸夷我們同化了兩千年了,現在看看雲南貴州廣西還有多少少數民族?翻翻史書平均三五年就有一次少數民族起義,至今需要維穩就是明證。

所以說呀,同志們,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呀!說中國人民愛和平不喜歡擴張的,要不就是不讀史書要不就是別有用心的呀!
儒家的確相對更內儉一些,不太推崇窮兵黷武,但這都是在國力有限的客觀前提下的,那啥「尊王攘夷」「外王內聖」「邦國九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無二日,地無二王,日月所照,莫不賓服」都是幹嘛用的呀?就是說呀,我想打你的時候我有能力打你的時候,有的是借口呀呀呀!!!
再者古中國基本已經把東亞最好最富饒的地兒占完了,其他的地方不是草原沙漠就是高原雨林,統治成本太高,打下來也不好治理呀,所以基本都是朝貢蕃屬之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僕從國/同盟國/勢力範圍,沒事給天朝皇帝送點土特產呀美女呀什麼的多好。

所以說呀我要特意表揚表揚老愛他們家,我大清國開疆擴土滴功勞大大滴呀,基本上把工業革命前古中國能占的領土的極限都佔了呀,我們今天才有960萬平方公里啊!我記得古代文人對中國領土的描述一般是這樣幾句話:「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大家品味品味這才多大?所以說呀,我們今天的領土可不是充話費送的呀,都是一點一點打下來滴呀!

題主還能認為古中國不擴張嗎?非是不想擴張到歐洲美洲呀,非是不想打下朝鮮越南日本呀,非是天朝不努力呀,天命也,力不逮也!

……………………………………………地圖分割線……………………………………………
最後,上幾張地圖,對比一下中國疆域的變化以及周邊的形勢,配合上文食用口味更佳。圖是小本子的圖《吉川弘文館 標準世界史地圖》,做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


題主顯然是低估古代中國對外擴張的源動力了。
中國古代對外擴張,一直秉持著一個原則,既強力反彈,有限擴張,強力反彈是指當中原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壓制百十年後,新的大一統王朝會對外進行強力擴張,可以理解為報復性反彈,比如在戰國亂世結束後,秦漢對外進行的領土擴張,南北朝結束後,隋唐對外進行的領土擴張,我們今天說到盛世,言必漢唐,就是因為漢唐王朝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一直恩澤著這片土地繁衍的人們,為後世子孫開闢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直到今日。
為什麼中原王朝會強力反彈,從而大肆擴張領土?因為這片土地上的華夏民族始終存有著一種力量,那就是民族向心力,在這個民族四分五裂,被北方游牧民族壓制百十年後,一定會有一股力量,讓這片土地重新走上統一的進程,把這片土地的人們凝聚起來,每當這時,就會釋放出強大的力量,統一之前是各自為戰,並且戰鬥力都不弱,一旦完成統一,這種戰鬥力會形成協同作用,向外輻射。
那為什麼在強力反彈後,會是限擴張呢?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溝通效率太低,這就決定了中央王朝對於周圍的力量輻射是有邊界的,太遠的地方統治成本太高,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古代中國統治的疆域極限,基本上和今天的的中國領土範圍差不多,最西至帕米爾高原,再加上地形影響,古代中國對青藏高原的力量輻射也是很有限的,雖然那裡距離統治中心長安很近。
華夏民族是農耕民族,這個民族能夠一直延續幾千年直到今天,是因為有兩個天賦神技,一個是能種地,一個是能生孩子,古代中國基本上占遍了整個東亞適合耕種的土地,也在糧食的供給極限範圍內生了最多的孩子,所以古代中國的人口數量一直都在世界佔比很高,最多時佔了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
所以,在我們極盛時,我們並沒有把土地一直向西擴張到兩河流域,即使我們完全有那個軍事實力,我們最多也只是把領土擴張到帕米爾高原以西不遠處,因為再遠的地方,即使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也很難長期佔領,對於古代中國,那就已經是統治的極限了。
可以說,古代中國在「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基礎上,已經展現了最大的侵略性,因為光有侵略性是不夠的,客觀條件會制約你的行動,佔領土地是為了獲取利益,如果成本高於利益,那麼統治就很難持久。
比如蒙古帝國,侵略性堪稱人類文明史第一,建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廣褒的帝國,然而佔領過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這種極強的侵略性讓那些蒙古先民榮光一時,然後就是一蹶不振,再也沒可能恢復當年的宏圖霸業。
而中原王朝,即使在強力反彈後再次衰落,也依然能夠再次反彈復興,因為基本盤還在,民族復興即在不遠的將來。
混戰不斷的戰國時代結束,迎來的是武功赫赫的秦漢王朝;天下大亂的南北朝時代結束,迎來的是盛世高歌的隋唐王朝;清末民國亂世結束後,迎來的是欣欣向榮的共和國,我們今天能有這麼大的領土,是我們這個民族用血肉開拓出來的。
領土擴張,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福澤後世子孫的豐功偉業,在古代那個叢林世界,一個王朝如果只是想被動地守好現有的領土,那是很困難的,只有不斷主動出擊,對外擴張,掃平周圍的威脅,才能保證自身統治的穩定,我們的古人很務實,有些地方太遠又不適合耕種,所以就沒有納入版圖管理,但是對於那些異常肥沃又近在眼前的土地,我們是絕不會放過的。
如果古代造船工藝再發達一些,相信我,東邊的霓虹國也是我們的領土。


我在想如果怛羅斯之戰中國勝利,安史之亂沒有爆發,唐帝國的騎兵一路西征會怎麼樣,直到後來我看到一本書《海魂》
說清楚,本書作者為閃爍,書名《海魂》,是架空歷史,大家想看可以百度!

我給大家貼一下他的不一樣的歷史吧:
唐歷133年(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舊)唐帝國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掃蕩石國,攻佔了石國首都,斬殺石國國王,屠戮石國城池,石國王子逃王阿撥斯王朝(阿拉伯帝國),向阿拉伯帝國求援。高仙芝引唐軍兩萬,以及數萬聯軍奔赴迎戰,與阿拉伯帝國大軍戰與怛邏斯。兩軍激戰五日,聯軍噶邏祿部謀叛,被高仙芝鎮壓。兩軍鏖戰月余,高仙芝出奇兵斷阿拉伯帝國大軍糧道,阿拉伯帝國軍隊敗退。
  唐歷137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殺邊令誠,率兩萬安西守軍「回京勤王」。唐帝國第一次內戰爆發。到唐歷137年,叛軍史朝義自殺,叛亂平息。高仙芝擁立越王李俙,郭子儀擁立太子李豫。內戰進入第二階段。唐歷162年,李俙與高仙芝在洛陽城被殺,同年代宗李豫,護國大將軍郭子儀亡。德宗李適登基,唐帝國第一次內戰結束。
  唐歷186年,唐帝國大將李存勛統兵十五萬攻打阿拉伯帝國,協助波斯帝國復國,唐帝國第一次西征開始。次年,唐軍攻入撒馬爾罕,波斯帝國遂立國都於此。阿拉伯帝國集兵三十萬於木鹿城。兩軍鏖戰三月,唐軍破城,殲敵二十餘萬。阿拉伯帝國退守哈馬丹城。唐軍進軍哈馬丹,與十五萬阿拉伯大軍鏖戰兩月,城破,阿拉伯帝國退守巴格達。
  西征第三年,唐軍協助波斯帝國復國,定都泰西封。李存勛拜大將軍,定西大元帥。唐軍留兵五萬,助波斯帝國整套阿拉伯帝國。從此開始,波斯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戰爭持續了兩百餘年。到唐歷388年,波斯帝國確定回教為國教後,阿拉伯帝國瓦解。此時,波斯帝國疆域東到印度河流域,北達高加索山脈,西瀕地中海,南抵印度洋,成為了西洋最龐大的帝國。其鼎盛時期,疆域一路拓展到了北非大西洋沿岸,並且出兵伊比里亞半島,進軍歐洲。從此,波斯帝國與唐帝國世代修好,成為了唐帝國最強大,也是最為重要的盟友。
  波斯帝國的中興,改變了唐帝國的歷史發展,商貿,特別是海上貿易的發展,成為了當時唐帝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唐帝國的紡織技術,絲綢,茶葉,造紙術,火yao等等都擴散到了波斯帝國,並且一路傳到了歐洲。東西方交往達到鼎盛時期。同期,唐帝國控制了裏海與烏拉爾山脈以西的廣闊地域,成為了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帝國。
  唐歷386年(公元1004)年,唐帝國航海家第一次到達馬達加斯加島,並且稱此島為「巨島」。五年後,第一支唐帝國的探險穿隊繞過了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唐歷399年(公元1017年),唐帝國第一支船隊進入了地中海,並與波斯帝國聯軍佔領了直布羅陀。從此,東西方海上貿易航線開通,大航海時代來臨。
  唐歷554年(公元1172年),唐帝國第二次內戰爆發。這次內戰持續長達一百五十年,期間唐帝國數度分裂成數個,甚至數十個小王國,中央政權幾乎徹底崩潰。東方世界陷入混戰。
  這是一次幾乎摧毀了整個東方世界的內戰,也是唐帝國陷入內亂最久的一次內戰。從唐歷554年到唐歷708年,內戰持續了154年,帝國數度出現短暫的統一,不過中央政權都迅速垮台。在持續了154年的內戰中,唐帝國的人口從5500萬銳減至不到2000萬,經濟面臨崩潰,民不聊生,國家凋零。
  唐歷708年,(新)唐帝國締造者,光武帝李隕輝起兵洛陽,建新唐帝國。唐帝國中興統一戰爭爆發,6年間,光武帝向波斯帝國借兵十五萬,逐一翦除帝國內地各獨立王國,到唐歷714年(公元1326年),唐帝國基本實現統一。
  經過了十五年的修養,唐帝國依靠發展商業,加強與波斯帝國的聯繫,唐帝國恢復元氣,現天津,蘇杭,廣州三地的手工工業初具規模,且唐帝國成為了東方世界最強大的商貿帝國。同一年,光武帝李隕輝去世,洪武帝李孝存登記。
  唐歷732年,帝國大將楊郁驄統兵25萬,開始征討邊塞叛亂地區。歷時十八年的「復邊戰爭」爆發。此次戰爭的目的是要恢復唐帝國以前的版圖,征討那些在唐帝國第二次內戰中叛變的邊遠地區的王國。波斯帝國出兵20萬相助。
  楊郁驄(唐歷688年——756年),(新)唐帝國頭號大將。早就曾跟隨光武帝征戰天下,屢立戰功,深得光武帝重用。早在光武帝末年,楊郁驄就請兵20萬,為帝國收復邊塞,不過當時光武帝沒有答應楊郁驄的請求,直到洪武地登基後三年,才命楊郁驄統兵西征。
  這也被西方國家稱為唐帝國的第二次西征。楊郁驄先後破滅十數國,滅突厥族,兵發烏拉爾山以西。他不僅僅光復了唐帝國的失地,而且還一路打到了黑海西岸。到唐歷750年,楊郁驄凱旋迴京時,唐帝國再次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楊郁驄被後世尊稱為「帝國第一元帥」。
  唐歷826年(公元1444年),唐帝國第三次內戰爆發。
  這是唐帝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第三次內戰又被稱為「工業革命戰爭」。從新唐帝國建立,帝國商業,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出現了最初的資本家,商人與資本家的社會地位卻並沒有得到保證,另外帝國徵收高額的商業賦稅以及工業賦稅,官僚機構腐敗,導致商人與資本家極為不滿。
  這一年,唐帝國頒發了《禁海條令》,一改光武帝定下的以商業立國的基本國策,採取封閉鎖國政策,嚴重威脅到了商人與資本家的利益。結果,蘇杭,廣東兩地首先爆發資本家起義,接著兩湖(洞庭湖,鄱陽湖),天津,以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內戰很快就擴大到了帝國各地,資產階級組織武裝軍隊,要求帝國廢除《禁海條令》,給予資本家,商人政治權利。
  第三次內戰的第一階段持續了八年,在中央軍隊的迅速鎮壓下,起義軍隊損失慘重,被迫轉入地下活動。資產階級革命跌入低谷,不過戰爭並沒有結束。
  唐歷834年,西安與洛陽兩地爆發學社運動,軍隊殘酷鎮壓參加運動的學生。第三次內戰進入第二階段。資產積極起義再次爆發。這一階段內戰持續了六年,資產積極軍隊得到了全面武裝。最後佔領了西安與洛陽,帝國皇帝被迫接受資產階級的條件,廢除《禁海條令》,改組朝廷,成立帝國內閣,並且成立帝國下議會,給予資本家,商人參政大權。
  在內戰結束後的五十多年裡,帝國仍然處於動蕩之中,保皇運動,資產運動,以及來自東面的倭患都在威脅著帝國的存亡。直到唐歷897年(公元1515年),張紹廷出任帝國首相,帝國內部動蕩才逐漸平息。
  張紹廷是第一位平民(資本家)內閣首相。他一共連任四屆,其執政期間,推行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改革法規,並且拉攏了大批開明貴族,加強了對舊地主的鎮壓,並且改革帝國軍政制度,正式成立了帝國陸海兩軍,將帝國軍隊掌握在了內閣,而不是皇帝的手裡。這其實也就標誌著,帝國正式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皇帝失去了對軍政大權,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帝國最高統帥,而帝國的行政大權已經落於內閣手中。
  同時,張紹廷還建立起了完善的議會制度,帝國上議會(貴族議會)只有象徵性的權力,下議會掌握了議會實權,並且具有了監督內閣政府,以及立法這兩項大權。張紹廷還為帝國建立起了第一套公平的,公開的,完善的法律體系。採用了「案例審判原則」。這也是後來帝國法律體系的基礎,成為了帝國法律不斷完善的根據。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張紹廷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現代意義上的唐帝國的締造者。雖然他出身低微(一名普通的工人的兒子),沒有任何的裙帶關係(其妻子也是工人出身),沒有參軍的經歷,甚至可以說沒有多少個人資產。但是,他為唐帝國建立起了一套實行了四百多年,而且仍然沒有過時的政治,軍事,法律體系。直到現在,張紹廷首相的雕塑仍然屹立在帝國首相府的庭院中。而張紹廷博物館則是帝國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唐歷949年(公元1567年),扶桑,也就是現在的日本爆發內戰,隨後出兵入侵朝鮮王國。唐帝國派兵協助朝鮮王國擊退了入侵軍隊,隨後帝國出兵干預日本內戰。這是帝國海軍第一次以主力身份參加對外戰爭。
  日本內戰持續了一百多年,後在唐帝國的幫助下,日本天皇擊敗了以德川家康為首的番軍,重新建立中央統一政權。後來日本花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向唐帝國學習經驗,也先後完成了各種資本主義革命,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政治體制,不過,在日本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中,天皇仍然具有部分國家實權。
  從唐歷1050年到1178年(公元1668年——1796年),唐帝國聯合波斯帝國與西方列強,即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共和國,瑞典王國,威尼斯共和國等國為爭奪海洋控制權,進行了長達128年的戰爭。
  歷史上,這場歷時一百多年的戰爭被稱為「東西方百年戰爭」。戰爭的焦點就是東西方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集團)為爭奪海洋控制權,爭奪世界各大洋的霸權。而戰爭的根本仍然是商業以及海外利益。戰爭分成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唐歷1050年到1078年。唐帝國與荷蘭共和國,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爭奪印度次大陸,非洲東部與南部的殖民地,還有印度洋上的制海權為主。期間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海戰,即科蘭巴海戰(唐歷1054年),孟買海戰(唐歷1062年),霍爾木茲海戰(唐歷1066年),馬達加斯加海戰(唐歷1074年)。另外還爆發了五次大規模地面戰爭,即亭可馬里登陸戰(唐歷1055年),古里包圍戰(唐歷1058年),孟買戰役(唐歷1063年),波斯戰爭(唐歷1066-1072年),以及馬達加斯加戰爭(唐歷1074-1078年)。
  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都圍繞著印度洋地區的霸權展開,西方列強打擊的重點不是唐帝國,而是波斯帝國。通過這一系列的戰爭,唐帝國最終確定了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並且將這一霸權保持了數百年之久。
  因為波斯帝國成為了西方列強的主要打擊對象。唐歷1055年,波斯帝國皇帝塞留斯五世遭到刺殺,皇太子即位,為馬哈木圖三世。隨後,波斯帝國爆發革命,並於唐歷1068年退出戰爭,西方列強則趁機向波斯帝國大舉進攻。革命在唐歷1074年達到高潮,波斯帝國危在旦夕,唐帝國派遣遠征軍進入波斯帝國,一方面穩定住波斯帝國的西方戰線,另外一方面協助波斯帝國鎮壓國內叛亂。波斯帝國內戰在1082年結束,馬哈木圖三世與商人資本家集團達成妥協,承諾進行憲政改革,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第二階段,從唐歷1088年到1122年。唐帝國在穩定了波斯帝國的局面,並且已經確定了印度洋地區的霸權後,開始向西推進。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圍繞著非洲大陸上的殖民地展開。因為雙方的戰線都很漫長,再加上殖民地比較分散,後勤保障困難等等原因。在這一期間的戰爭中,小仗打了幾百場,可大規模戰役卻很少,值得稱道的大勝仗也寥寥可數。雙方在非洲與南大西洋上的爭奪持續了34年之久。
  從唐歷1123年開始,戰爭進入第三階段。此時波斯帝國皇帝已經是塞留斯六世,這是個開明的皇帝,在其登基之後就立即宣布完成憲政改革,還政於民,仿照唐帝國的模式,成立了議會,內閣政府等等由貴族,商人,資本家控制的權利機構。到唐歷1122年,波斯帝國的憲政改革基本上完成,國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唐帝國也在之前的三十多年時間裡積聚起了強大的力量。隨著兩大古老帝國再次恢復了實力,戰爭逐漸變得對唐帝國與波斯帝國有利了。
  唐歷1125年,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遠征軍分兩路進軍。其中東線以波斯帝國為主,唐帝國的地面遠征軍為輔,大軍從歐亞大陸橋殺入歐洲,橫掃巴爾幹地區,兵力直指歐洲腹地。東線以唐帝國遠征軍,特別是海軍艦隊為主,在迅速攻佔了迦納里群島,馬德拉群島之後,又攻佔了亞速爾群島,並且在北非登陸,準備進攻直布羅陀要塞,打通進入地中海的海上通道。
  戰爭在這一年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在此前一年,法蘭西帝國爆發革命,革命政府與唐帝國,波斯帝國簽訂和平條約,退出戰爭。而在整個第四階段的戰爭中,爭奪的焦點都在地中海的制海權上。交戰雙方的主要兵力仍然是海軍。
  唐歷1128年,唐帝國遠征軍攻佔直布羅陀要塞,打通了進入地中海的海上通道。唐歷1147年,唐帝國海軍遠征軍炮轟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投降,退出戰爭。唐歷1152年,波斯帝國遠征軍與唐帝國遠征軍橫掃中歐平原,結束了瑞典王國在中歐地區長達數十年的霸權地位。唐歷1158年,波斯帝國遠征軍繞道北非,與唐帝國遠征軍聯手進攻西班牙帝國,三年後,西班牙帝國戰敗。
  西班牙帝國戰敗後,戰爭平息了八年,大英帝國,荷蘭共和國與唐帝國,波斯帝國媾和,希望能夠體面的結束戰爭。唐帝國與波斯帝國也在前面的戰爭中耗盡了國力。另外波斯帝國皇帝塞留斯六世在唐歷1162年駕崩,波斯帝國無心再戰。交戰雙方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不過,在戰爭還沒有結束時的談判並沒有多少效果。
  唐歷1173年,一艘唐帝國的遠洋商船在北大西洋上遭到了懸掛大英帝國國旗的掠奪艦攻擊,數十名船員被殺害。這本來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件小事了,問題就在於,一名船員逃了出來,在海上漂浮了三天後被一艘經過的唐帝國巡洋艦撈了上來。這成為了第五階段戰爭的導火索。
  這一階段,是唐帝國單獨向大英帝國與荷蘭共和國宣戰的,波斯帝國並沒有派兵參戰,只是向唐帝國遠征軍提供了物資等方面的援助。到唐歷1175年,唐帝國遠征軍已經在北大西洋上集中了近百艘主力戰艦,其他各類艦船五百多艘,集中了一支擁有五萬地面兵力的遠征軍。
  從唐歷1175年到唐歷1177年,唐帝國遠征軍首先打擊的是相對較弱小的荷蘭共和國,並且用海軍封鎖了大英帝國。唐歷1177年,阿姆斯特丹被唐帝國遠征軍攻佔,荷蘭共和國投降,退出了戰爭。當年年底,唐帝國遠征軍在愛爾蘭登陸,愛爾蘭宣布獨立,大英帝國在此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唐歷1178年秋,在五十多艘主力戰艦的掩護下,兩萬帝國遠征軍在泰晤士河下游登陸,隨即唐帝國戰艦逆流而上,炮擊白金漢宮,大英帝國在十日後宣布投降。這場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到此結束。
  通過128年的戰爭,唐帝國不但獲得了全球霸權的地位,而且唐帝國海軍也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鍛煉,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在鼎盛時期,唐帝國的海外領地面積達到了本土面積的1.5倍,唐帝國海軍的戰艦航行在世界各個大洋上,而飄揚在唐帝國海外領地上的金龍旗永遠都在太陽地下。從此唐帝國也得到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同樣,這長持續了128年的海上戰爭也讓唐帝國元氣大傷,五十多萬海軍將士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其中不少是祖孫五代同為帝國赴難。後來,帝國海軍在大沽港外建立了一座海軍軍人公墓,在寧波建立了第二座海軍軍人公墓,這也就是帝國海軍軍人公墓的來歷。而戰爭的直接結果,是唐帝國在東方世界的影響力反而迅速降低,對日本這類懷有狼子野心的國家不再具有統治能力了。
  這場戰爭對整個歐洲地區今後數百年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瑞典王國的沒落,以及遭殃及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沒落,歐洲中部地區分裂成了數十個小國家。原來的莫斯科大公國迅速發展成為俄羅斯帝國,並且在歐洲東部地區迅速擴張,其觸角一度深入了歐洲中部地區。威尼斯共和國沒落後,亞平寧半島上的數個王國迅速強大,特別是撒丁王國的崛起,義大利王國出現了統一的徵兆。法蘭西帝國革命遭到鎮壓,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出現在了法蘭西,他就是後來幾乎統一了歐洲大陸的拿破倫。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商運統治地位瓦解,大英帝國迅速的取代了荷蘭共和國,成為歐洲地區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帝國戰敗,導致了葡萄牙王國的崛起,兩國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三十多年。可以說,從唐歷1178年開始,歐洲大陸陷入了戰國時代。
  此時,在世界的東方,唐帝國並沒有因為勝利而獲得多少好處。反而因為在上百年時間裡將精力主要集中在了世界的西方,忽略掉了身邊的一個嚴重的危險,同時還忽略掉了新大陸上的變化,可以說,這場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東西方戰爭,實際上沒有給唐帝國帶來任何好處。
  唐歷1184年(公元1802年),日本再次出兵進攻朝鮮,反叛唐帝國,謀求西太平洋海上霸權。唐帝國與日本持續了近百年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唐歷1184年到唐歷1211年。唐帝國主要採取戰略防禦,在朝鮮半島,以及琉球群島,東南亞地區等地與日本僵持。同時,唐帝國迅速做了戰爭動員,將部署在西方的遠征軍抽調了一大半回來。而在這一階段中,雙方爭奪的焦點是漢城與琉球島這兩個地方。
  爭奪漢城的戰爭打了三次,前兩次唐帝國都以防禦為主。唐歷1208年爆發的第三次漢城戰役唐帝國在防禦穩固後採取主動進攻。因此,第三次漢城戰役也被稱為這場戰爭的轉折點。從此開始,到唐歷1211年,唐帝國用了三年的時間將入侵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趕出去,而朝鮮國王也重新回到了漢城。
  爭奪琉球島的戰役打了兩次。第一次是唐帝國海軍歷史上的一大恥辱。從大西洋遠道回來的艦隊在巴士海峽遭遇日本艦隊伏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結果唐帝國不得不放棄了反攻琉球島的計劃,並且在唐歷1201年將駐守琉球島的兩萬多軍隊撤了出來。唐歷1210年,唐帝國海軍開始反攻,重點就是琉球島。光復琉球島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唐歷1211年春,到年底,琉球群島全部光復。
  從唐歷1211年到1222年是為期十一年的休戰期。日本數度想與唐帝國媾和,唐帝國也需要時間恢復國力,因此雙方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戰役,小規模衝突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到唐歷1222年,唐帝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遠征日本,而日本也在西方列強的幫助下恢復了元氣,建立起了一支擁有四十多艘主力艦的強大海軍艦隊,其地面兵力擴充到了五十萬,準備與唐帝國評死一戰。
  戰爭的第二階段,也是雙方的僵持階段。海洋是主要的戰場。在此期間,雙方海軍爆發了十二次大規模海戰,第三次琉球島海戰,宮古島海戰,兩次濟州島海戰,對馬島海戰,朝鮮海峽海戰,呂宋島海戰等等。日本在西方列強的扶持下,勉強的應付著唐帝國強大的進攻。
  唐歷1244年,唐帝國與朝鮮王國聯軍登陸對馬島,第二階段戰爭進入了高潮,雙方圍繞著對馬島打了四次大規模海戰,並且在這座島嶼上鏖戰近兩年。對馬島爭奪站後期,唐帝國派遣五萬遠征軍登陸,最後在唐歷1246年攻佔了對馬島,然後在唐歷1247年攻佔壹歧島。
  從唐歷1250年到唐歷1270年的20年間,唐帝國內部爆發了一系列小規模動亂,主要就是持續不斷的戰爭導致唐帝國不堪重負,百姓負擔非常沉重,國內反戰呼聲非常強烈,並且最終導致唐歷1250年的長沙暴動,1252年的重慶暴動,1253年的福建農民暴動,以及1254年的廣州工人起義。國內動蕩打亂了唐帝國的戰爭安排,同時不得不將更多的軍隊用來鎮壓國內暴亂。到唐歷1270年,暴亂平定下來的時候,日本也已經恢復了元氣,西方列強也紛紛崛起,唐帝國錯失了消滅日本的最佳機會!
  唐歷1271年,日本海軍偷襲那霸港,戰爭再度爆發。而唐帝國國內動亂已經平息,而且有了十多年的修養機會。戰爭進入第三階段,決定勝負的階段。
  唐歷1273年,唐帝國海軍取得第四次琉球島海戰的輝煌勝利,日本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唐帝國海軍奪取了西太平洋制海權。唐歷1274年,鹿兒島海戰爆發,日本海軍殘存戰艦幾乎全部被摧毀,唐帝國海軍開始封鎖日本沿海,並且一度殺入日本內海,炮轟日本沿海工業重鎮,封鎖日本內海港口。唐歷1277年,唐帝國遠征軍登陸九州島,拉開了全面反攻的序幕。唐歷1281年,唐帝國海軍艦隊殺入東京灣,炮擊日本皇宮,當年秋,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日本承認戰敗。
  實際上,唐帝國與日本的戰爭的本質仍然是唐帝國與西方列強之間的戰爭。西方列強在遭受了一次慘痛的教訓之後,知道在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無法正面抗衡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因此,西方列強選擇扶持日本,鼓動日本的野心來對抗唐帝國。在整個唐日戰爭期間,西方列強向日本輸送了大量的戰爭物資,並且通過貸款等方式向日本提供了數十億元的戰爭經費。特別是到了戰爭後期,幾乎所有的日本海軍主力戰艦都是由西方列強提供的。換句話說,西方列強是借日本之手在消耗唐帝國的國力。相比而言,唐帝國並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向波斯帝國求援,因為歷史上,東方的海洋就是唐帝國的勢力範圍,唐帝國絕不允許任何列強到東方來與自己競爭,就連盟友也不例外!
  唐帝國再次贏得了勝利,卻也只是一場慘痛的勝利。到唐歷1281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唐帝國已經是遍體鱗傷,這一年唐帝國的經濟水平仍然維持在唐歷1150年左右的樣子,也就是說,在長達130年間,唐帝國幾乎沒有得到多少發展!相反,在這130年間,西方列強的經濟翻了至少二十倍,而幾個主要西方列強的經濟總和甚至超過了唐帝國。雖然在一戰爆發前的十多年時間裡,唐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可以用奇蹟來形容。到唐歷1295年,唐帝國佔了全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超過了西方列強的經濟總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時候,此時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走向了夕陽時期,唐帝國將要面臨最嚴重的挑戰了。

第一次全球戰爭(倒唐戰爭)
  唐歷1285年(公元1903年),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日本四國秘密達成「倒唐同盟」,共同將矛頭指向了唐帝國與波斯帝國。
  這四個新興帝國都謀求獲得等多的海外利益,並且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要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這兩個最古老,最強大的帝國均分世界利益。大英帝國的主要述求是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全球貿易份額。法蘭西王國的主要述求是歐洲大陸的霸權,俄羅斯帝國則想得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廣袤土地,日本則仍然在謀求西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
  這四個國家的主要對手都是唐帝國,以及在唐帝國支持下的波斯帝國。四個國家通過達成戰略同盟,以及實際上的軍事同盟共同向唐帝國施加壓力。世界局勢再度緊張,唐帝國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威脅。
  唐歷1287年(公元1905)年,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結成三方同盟,共同對抗另外四個帝國的威脅。德意志帝國因為要對抗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義大利王國這三個強大的國家來自陸地上的威脅,因此並無多少海外利益,國家安全更為重要。因此,德意志帝國與唐帝國同盟,共同應付法蘭西王國與俄羅斯帝國。
  至此,第一次全球戰爭的格局基本成型,世界上最強大的七個國家開始了緊張的擴軍備戰。從唐歷1285年開始,到唐歷1296年,七個主要帝國的軍費開支一直在以每年近兩成的速度增長,而且軍隊規模一直在擴大。特別是海軍方面,歷史上,這十一年時間被稱為「造艦十年」。除德意志帝國與俄羅斯帝國之外,其他五個帝國在這十年總建造的戰艦總噸位,超過了過去一百年間建造的所有戰艦的總噸位。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期,到唐歷1295年的時候,唐帝國的軍費開支已經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三成,波斯帝國為三成五,德意志帝國為三成,日本為三成五,俄羅斯帝國為三成五,法蘭西王國為三成,大英帝國為二成五。換句話說,這七個國家所支出的軍費,佔到了當年世界總產值的近兩成了。戰爭已經無法避免,而最後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引發戰爭的導火索而已。
  唐歷1296年(公元1914年),唐帝國皇帝與內閣首相先後批准了戰爭計劃。當年初,唐帝國以日本為能履行「唐日戰爭」後所簽訂的條約為由,正式向日本宣戰。次日,波斯帝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兩日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以及俄羅斯帝國先後向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宣戰。同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也向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宣戰。次日,德意志帝國向四個國家宣戰。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了。
  戰爭初期,唐帝國制訂的基本戰略是,先東後西。先消滅東面的日本,在西面的陸地戰場上採取守勢,由德意志帝國牽制住俄羅斯帝國,波斯帝國從南面進攻俄羅斯帝國。而在大西洋上,唐帝國的艦隊以開普敦為後方基地,先拖住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艦隊,等到帝國海軍收拾掉了日本之後,海軍艦隊進入大西洋,從海上威脅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迫使兩國投降,最後在陸地上收拾掉俄羅斯帝國。
  這一戰略計劃與唐帝國當初對付西方列強時的計劃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竭力避免大消耗,大損失的地面戰爭,盡量發揮帝國海軍的實力,通過控制海洋來獲得最後的勝利。整個戰略核心是圍繞著海軍展開的。不過,這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了,唐帝國還過低的估計了對手的戰爭決心,低估了日本的抵抗能力,導致了唐帝國在後面的一系列慘痛失敗。
  戰爭進入到第二年的時候,地面戰場上的情況變得對唐帝國一方極為不利,特別是在歐洲戰場上,局勢正在迅速的惡化。
  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首先集中力量在歐洲大陸上對付德意志帝國,戰線一度被推到了萊茵河東岸,進入了德意志帝國本土地區。最後,德意志帝國投入了150萬地面部隊,數萬門火炮,在萊茵河上穩定住了陣腳。一年之內,德意志帝國就與兩個強大的對手打了三場大規模戰役,其中科布倫茨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24萬人,科隆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21萬人,韋瑟爾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18萬人。雖然最後德意志帝國在西線穩住了局勢,不過代價是極為慘重的。當時德意志帝國陸軍的455個師中,有320個部署在西線戰場,或者是本土的西部地區,七成火炮也都投入到了西線戰場上。結果就是,德意志帝國無法按照唐帝國的戰略計劃,在東線上牽制住俄羅斯帝國,反而要應付俄羅斯帝國的猛烈進攻。
  俄羅斯帝國也將重點首先放在了德意志帝國身上,不過俄軍的戰鬥力並不強。雙方的戰線一直穩定在維斯瓦河一線。德意志帝國用90個師擋住了俄羅斯帝國兩百多萬地面部隊的進攻。不過,問題是,德意志帝國只剩下了不到5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就算不陷入三線作戰的境地,只要這一情況持續下去,德意志帝國都將因為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去頂替損失慘重的前線部隊,而在一年之內戰敗。
  在此情況下,唐帝國與波斯帝國迅速修改了戰略計劃,加強了對俄羅斯帝國的地面進攻,迫使俄羅斯帝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東線與南線上來。半年之內,唐帝國在奧倫堡到阿特勞這條戰線上投入了120萬地面部隊,取得了兩次重大勝利,一度將戰線推進到了薩馬拉到阿斯特拉罕一線,迫使俄羅斯帝國不得不將原本用來去增強西線進攻的地面部隊投入到東線戰場上來。
  同期,波斯帝國大軍翻越了高加索山脈,連續攻佔了巴庫與馬哈奇卡拉,數十萬波斯帝國軍隊向羅斯托夫方向推進。俄羅斯帝國不得不在南線戰場上增兵50萬,以應付波斯帝國的進攻。
  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進攻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德意志帝國受到的壓力,到後來,德意志帝國僅在東線部署了不到40個師,抽調了50個師作為預備隊,鞏固了西線戰場。
  同期,唐帝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圍繞著濟州島,與屋久島這兩座島嶼的控制權爆發了兩場海戰。雖然最後唐帝國並沒有能夠攻佔這兩座島嶼,而且也沒有給予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但是,這兩次戰役穩住了唐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並且迫使日本海軍轉為內線防禦,放棄了在琉球群島與唐帝國海軍爭奪制海權的意圖。
  戰爭進入到了第三年,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聯合艦隊首次在大西洋上挑戰了唐帝國的第四艦隊與獨立艦隊。雖然數次海戰都不算激烈,唐帝國海軍的強大艦隊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住了在大西洋,特別是在中大西洋與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不過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海軍艦隊已經對帝國在大西洋上的存在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年初,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遠征軍攻佔了唐帝國在地中海的唯一據點——直布羅陀要塞,數千帝國守軍幾乎全部陣亡。隨著直布羅陀要塞淪陷,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大西洋艦隊可以方便進出地中海,從而威脅到波斯帝國的西部地區。戰局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巨變。
  同年中期,大英帝國遠征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炮轟伊斯蘭堡。隨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軍在伊斯蘭堡附近登陸,切斷了波斯帝國與其歐洲部分領土的陸上通道。大英帝國遠征艦隊進入黑海,炮轟被波斯帝國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波斯帝國軍隊被迫撤出克里米亞半島,撤退到了大高加索山脈北面的克拉斯諾達爾。同時,波斯帝國將主力轉移到了小亞細亞半島,投入了數十萬大軍與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軍爭奪伊斯蘭堡,努力打通與歐洲領土的聯繫通道。
  下半年,波斯帝國部署在拉塔基亞,特里波利,貝魯特三個港口的海軍艦隊遭到了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艦隊的突然襲擊,波斯帝國地中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同時波斯帝國也失去了在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
  年底,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艦隊炮擊亞歷山大港,並且在尼羅河三角洲登陸。波斯帝國駐軍被迫退守蘇伊士運河東岸。雖然,直到戰爭結束,波斯帝國仍然控制著西奈半島,不過波斯帝國的海軍戰艦,唐帝國的艦隊也無法再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了。
  這一年,唐帝國在西線地面戰場上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經達到了250萬,不過進攻收效甚微。如同歐洲西線戰場一樣,唐軍與俄羅斯帝國軍隊在奧倫堡到阿斯特拉罕這條戰線上陷入了苦戰之中,雙方均無法迅速突破對方的壕塹網。
  為了穩住波斯帝國,唐帝國派遣了近80萬地面部隊支持波斯帝國在對俄南線戰場,以及蘇伊士運河戰場,伊斯蘭堡戰場上的作戰行動。當時,在整個亞洲戰場上,唐帝國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經佔到了總兵力的七成左右,這是唐帝國最不願意扮演的角色。
  西太平洋上,唐帝國花了半年的時間,攻佔了屋久島與種子島,為此損失了近五萬海軍陸戰隊官兵。不過,這也同時切斷了日本海軍艦隊南下的通道,將日本海軍艦隊壓縮到了其本土附近海域。
  當年年底,唐帝國大西洋遠征艦隊,即之前的第四艦隊與獨立艦隊協同一支有一萬五千人的陸戰隊進軍直布羅陀要塞,準備奪回這座扼守著地中海咽喉的要塞,迫使英法艦隊離開地中海,減輕波斯帝國在海防方面的壓力,並且支援波斯帝國對伊斯蘭堡的進攻行動,改變整個亞歐戰場的局面。
  戰爭進入到第四年的時候,唐帝國海軍遭受了最大的一次失敗。大西洋聯合艦隊在馬德拉群島附近海域遭遇英法聯合艦隊。這是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海戰,海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
  唐帝國大西洋聯合艦隊擁有24艘主力艦,12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以及24艘驅逐艦,其規模已經超過了帝國用來對付日本的第一艦隊,以及鎮守南洋地區的第二艦隊。英法聯合艦隊則擁有27艘主力艦,14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30艘驅逐艦。這也幾乎是兩國海軍戰艦總規模的八成。
  雙方勢均力敵,不過英法聯合艦隊早就確定了這一海戰戰場,而唐帝國艦隊則是從黃金海岸出發,航行了數千公里,再與敵艦隊接戰的。戰鬥從一開始就對大西洋聯合艦隊極為不利,在上午的戰鬥中,艦隊就損失了至少四艘主力艦,並且被迫開始南下撤退。隨即英法聯合艦隊進行追擊。在撤退過程中,唐帝國艦隊司令官猶豫不決,沒有當機立斷的拋棄數艘航速較慢的戰艦,主動退回到黃金海岸,然後再尋找戰機,結果被英法聯合艦隊追上。
  決戰發生在加拿利群島北面海域。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雖然唐帝國海軍將士奮勇作戰,將其能力發揮到了極限,但是結果仍然是殘酷的。大西洋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有3艘速度稍快的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以及12艘驅逐艦逃回了黃金海岸,並且隨後撤往開普敦,其餘戰艦全部被擊沉,或者是被毀。英法聯合艦隊損失了8艘主力艦,以及另外二十多艘戰艦,取得了海戰的勝利。
  這場海戰的直接結果是唐帝國失去了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反攻歐洲大陸也變得遙遙無期。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間接後果。在唐帝國失去了威脅歐洲大陸的資本後,義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在半年後先後向唐帝國宣戰。而且,這最終影響到了美利堅合眾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傾向。可以說,整是這場海戰,讓唐帝國不得不在最後被迫跟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的停戰條約,從而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這場海戰也讓唐帝國決定收縮戰線,特別是在西方戰線上,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海軍艦隊在年底就全部撤出了大西洋,退守科倫坡。而由大英帝國艦隊,法蘭西王國艦隊,西班牙王國艦隊,義大利王國艦隊組成的西方聯合艦隊在當年年底就進入了印度洋,一路高奏凱歌,戰線逼近了帝國的內層防禦圈。
  地面戰場上,隨著唐帝國軍隊的到達,波斯帝國光復了伊斯蘭堡,恢復了之前中斷的與德意志帝國的陸上通道,大批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了已經快要油盡燈枯的德意志帝國。不過,隨著義大利王國參戰,德意志帝國的南線也變成了戰場。如果義大利王國的軍隊能夠有英法軍隊一半的戰鬥力的話,那麼德意志帝國肯定投降了。
  隨著歐洲戰局的惡化,唐帝國不得不派遣一支25萬的地面部隊前往德意志帝國,參加歐洲的地面戰爭。而這25萬唐帝國陸軍的到達,為穩定德意志帝國的戰線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至少,德意志帝國不需要再為南線的安全而擔心了。
  可以說,這一年的戰局在海陸兩個方面上體現出了巨大的差異。唐帝國海軍遭受了一次慘痛的失敗,並且丟掉了大西洋的制海權。不過,在陸地上,隨著唐帝國的戰爭工業全面進入戰時狀態,而且唐帝國的國內動員也已經全面展開,龐大的工業實力,以及人力資源的優勢體現了出來。唐帝國在地面戰場上已經穩住了陣腳。現在,所剩的就是在海面上取得一次勝利,然後迫使「倒唐聯盟」投降。
  戰爭的第五年,也就是唐歷1301年(公元1919年),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年。戰爭雙方都已經拼出了最後的一份力氣,而且隨著各條戰線上的戰局逐漸明確化,勝負結果也快要出來了。地面戰場就如同一台巨大的絞肉機一樣,交戰雙方修建的壕塹網就是士兵的墳墓,在沒有辦法對付壕塹網的情況下,地面戰場上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交戰雙方都經受不起慘重的人員損失。海戰卻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唐帝國已經退出了大西洋,退守印度洋,不過唐帝國海軍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任何人敢於肯定唐帝國將在海上遭受徹底的失敗,因為數百年來,唐帝國就從來沒有在海洋上敗給過任何一個對手。
  年初,西方聯合艦隊進攻科倫坡,科倫坡港的唐帝國戰艦全部撤往獅城,編入了姜邦國將軍指揮的第二艦隊。同時,帝國海軍司令部做出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獅城,並且將海上戰線穩定在南洋地區,絕不能讓西方聯合艦隊威脅到帝國本土。姜邦國收到的是一條死命令,如果獅城失守,或者是帝國本土防線崩潰的話,他恐怕連以死謝罪的資格都沒有。
  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也蠢蠢欲動,準備趁西方聯合艦隊威脅唐帝國南線的時候,與帝國海軍第一艦隊決戰。當時,指揮帝國海軍第一艦隊的是剛剛調來的薩季亭上將。而這場唐日海軍之間的決戰成為了整個戰場上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唐帝國海軍獲勝,那麼日本很有可能第一個投降,特別是隨著唐帝國開始準備登陸九州,四國時,日本海軍失敗就意味著日本戰敗。如果唐帝國海軍戰敗,那麼唐帝國將在東面與南面同時受到來自海洋的威脅,唐帝國也就輸掉了這場戰爭,並且將直接淪落為三流國家,恐怕數十年之內都無法與其他列強爭奪世界霸權了。
  日本聯合艦隊在一月初離開了東京灣,尋找唐帝國第一艦隊決戰。薩季亭也已經率領第一艦隊離開了那霸港,前去尋找日本聯合艦隊決戰。此時,雙方的勢力其實相差無幾,其中,最重要的主力艦各為18(唐)與16(日)艘,其他輔助戰艦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誰也無法判斷這場海戰的勝負。
  2月初,雙方在八仗島附近海域遭遇,戰鬥立即爆發。第一艦隊搶先佔據了「T」字頭,所有主力艦也完成了戰鬥準備。日本聯合艦隊的動作慢了大概半個小時,而這半個小時就將是致命的。
  在半個小時的激烈炮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4艘主力艦遭受重創,先後退出戰鬥。而第一艦隊則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雙方的實力對比變成了18比12,而主炮的數量對比則達到了2比1左右。顯然,第一艦隊已經具備了取勝的基礎,日本聯合艦隊則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隨後,日艦隊的驅逐艦發動了魚雷攻擊,希望能夠打亂唐帝國艦隊的戰線,為自己的主力艦爭取到反敗為勝的機會。第一艦隊的驅逐艦也在同一時間從兩側衝鋒,準備用魚雷攻擊日艦隊,而為主力艦護航的重巡洋艦(對付驅逐艦最厲害的戰艦)則紛紛從艦隊戰列線中殺出,擋在了主力艦前面。結果,進攻的22艘日本驅逐艦被擊沉擊毀了14艘,雖然有5艘第一艦隊的重巡洋艦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或者是遭到重創,不過第一艦隊只有一艘主力艦被擊中一條魚雷,被迫退出戰鬥。而在第一艦隊的魚雷攻擊中,日本聯合艦隊再次損失三艘主力艦。
  雙方實力對比瞬間變成了17比9。第一艦隊以兩艘戰列艦對付一艘日主力艦。而日本艦隊的巡洋艦,驅逐艦都已經無法對第一艦隊構成威脅了。這樣的戰鬥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天黑之前,日艦隊最後5艘遭受重創,主炮幾乎全部被摧毀,不過還具有航行能力的主力艦撤出了戰場。隨後,第一艦隊展開追擊,在日本聯合艦隊退入東京灣之前,又有兩艘日主力艦被擊沉,其中一艘是被帝國海軍的潛艇擊沉的。
  八仗島海戰以帝國海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在這一天的戰鬥中,日本聯合艦隊中,8艘主力艦被擊沉,另外8艘主力艦遭到重創,至少都得在船塢里躺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日本海軍失去了本土附近海域的制海權,並且都退縮到了東京灣內,而日本在橫濱的海軍造船廠根本就沒有辦法同時為8艘戰列艦提供修理服務。換句話說,日本海軍已經被「消滅」了,現在的問題是,唐帝國何時迫使日本投降。
  第一艦隊的勝利是決定性的。當年3月,第一艦隊殺入東京灣,炮轟橫濱,橫須賀,東京三處的船塢與船廠,4艘正在維修中的日主力艦全部翻覆,另外還摧毀了大量停靠在港口內的艦船。月底,第一艦隊再次進入東京灣,這次重點炮擊了東京市,對日本天皇皇宮的集中炮擊幾乎摧毀了這座宮殿群。到4月中旬,帝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在九州島,四國島登陸,另外一支大約有5萬人的海軍陸戰隊進入了東京灣,4月下旬在川崎登陸,然後在第一艦隊的掩護下向東京推進。
  5月初,日本天皇宣布向唐帝國投降,日本第一個戰敗。這對整個第一次全球戰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這是整個戰爭期間第三個重要的轉折點。唐帝國用了四年多的時間,在其他各戰線都沒有獲得好的戰果的情況下,迫使日本投降,讓唐帝國終於可以將東部戰線上的兵力撤出,投入到其他方向上去了。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自然是帝國海軍最為強大的第一艦隊!
  第一艦隊在6月初回到了那霸,接著開始對各戰艦進行檢修,一部分老舊的戰列艦還返回了大連,青島,松江三地進行短期的快速改裝。8月中旬,第一艦隊雲集舟山。此時,第一艦隊已經擁有了21艘主力艦,其中4艘主力艦是剛剛建成的新型戰艦。
  同期,第二艦隊也在南洋地區與西方聯合艦隊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西方聯合艦隊在2月初的時候就進入了馬六甲海峽,並且炮轟獅城。姜邦國將軍留下了5萬地面部隊(其中有4萬帝國海軍陸戰隊官兵)堅守獅城,他則率第二艦隊離開了獅城,出海尋找西方聯合艦隊決戰。當時第二艦隊只有12艘主力艦,其他輔助艦艇四十餘艘,而西方聯合艦隊擁有42艘主力艦,其他輔助艦艇超過了80艘。
  恐怕,沒有任何人相信第二艦隊能夠守住帝國的南大門,甚至連帝國首相,皇帝都覺得,第二艦隊去迎擊西方聯合艦隊,這簡直是在以卵擊石。不過,姜邦國卻證明了第二艦隊絕不是那種害怕敵人的艦隊。
  在2月下旬的一次夜戰中,第二艦隊讓敵人嘗到了帝國海軍炮彈的滋味。趁西方聯合艦隊炮擊獅城的機會,第二艦隊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在三個小時的炮擊中,西方聯合艦隊的5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還有十多艘其他戰艦遭到重創,其中7艘主力艦被迫返回科倫坡進行維修。而當時帝國海軍在撤離科倫坡的時候,已經炸毀了港口裡的所有維修設施,結果這7艘主力艦到當年年底才基本上修復了動力系統,受損的主炮卻必須要返回國內維修,從而錯過了後面的科倫坡海戰。
  這場戰鬥最大的意義是,西方聯合艦隊意識到了唐帝國第二艦隊的存在,對他們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時唐帝國在南洋地區有數十個港口與基地,第二艦隊可以方便的得到物資補給,並且能夠藉助這些港口,基地對西方聯合艦隊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而西方聯合艦隊如果要逐一拔除這些港口與基地的話,不但要消耗很多的時間,而且會給第二艦隊提供大量的突襲機會。因此,西方聯合艦隊司令官做出的決定是,先消滅第二艦隊,然後再攻佔獅城。
  這就是姜邦國所需要的機會。在接下來的近7個月的時間中,第二艦隊藉助帝國海軍在南洋的基地網路,以及該地區密布的島嶼,複雜的海況等等條件,與西方聯合艦隊打起了海上游擊戰。並且先後在勿里洞島,淡美蘭群島,以及阿里巴斯群島附近海域與西方聯合艦隊發生海戰。其中阿里巴斯海戰的意義最為重大。在這場海戰中,第二艦隊雖然損失了4艘主力艦(其中兩艘沉沒),不過卻重創了對手6艘主力艦,同時迫使西方聯合艦隊返回科倫坡補充彈藥與燃料。獅城受到的威脅也被解除了。
  到當年9月中旬時,第一艦隊到達獅城,與第二艦隊匯合,兩支艦隊成立了帝國聯合艦隊,由薩季亭擔任艦隊司令,姜邦國為參謀長。此時,交戰雙方在該地區的主力艦對比為29(唐)比27(西),其他戰艦數量相差不大。從這一點上來看,雙方艦隊的實力是旗鼓相當的。不過,帝國海軍是在自己最熟悉的海洋上作戰,而且經過了前面半年多的一系列戰役,帝國海軍士氣如虹,特別是第一艦隊的各艘戰艦都進行了維修與改裝,戰鬥力處於巔峰狀態。相反,西方聯合艦隊在進入南洋地區的作戰行動一點都不順利,而且還有15艘主力艦遭到重創,且其在外活動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年,士氣低落,各戰艦的狀態都有所降低。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帝國海軍已經具備了反敗為勝的基礎。
  雙方的第一場戰鬥是在安達曼海爆發的。結果西方聯合艦隊的一支偵察艦隊的4艘重巡洋艦,8艘驅逐艦成了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列艦熱身的最好目標。接著,隨同艦隊行動的帝國海軍陸戰隊攻佔了安達曼群島上最重要的幾座島嶼,恢復了島嶼上港口,為聯合艦隊建立起了前進補給基地。
  到了年底,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已經控制了孟加拉灣的制海權,而帝國內閣也要求海軍儘快取得印度洋的制海權,這樣戰略物資才能夠通過海運送往波斯帝國。薩季亭大將在年底確定了科倫坡戰役,決定趁西方聯合艦隊還沒有來得及撤出印度洋的機會,在科倫坡附近將其殲滅,為帝國海軍最後揮師進軍大西洋打下基礎。
  戰爭的第六年,也就是最後一年,唐帝國已經顯示出了在長期消耗戰中的強大潛力,憑藉著龐大的資源,強大的人力基礎,以及完善的工業體系,唐帝國的戰爭實力一直穩定在了戰爭爆發之後第三年的水平,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戰爭實力則在被迅速的消耗掉,俄羅斯帝國則幾乎快要被拖垮了,日本則已經戰敗,就連新參戰的義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的實力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那麼唐帝國無疑又將笑到最後。
  年初,帝國海軍聯合艦隊進軍科倫坡,海軍陸戰隊首先在錫蘭島東面的亭可馬里登陸,數萬陸戰隊開始向科倫坡推進。西方聯合艦隊不得不準備撤出錫蘭島。此時,帝國聯合艦隊已經在科倫坡外海嚴陣以待。
  這場海戰是沒有多少懸念的,帝國聯合艦隊很早就控制了科倫坡港的出海通道,在西方聯合艦隊離開港口的時候就遭到了帝國戰艦的猛烈炮擊。戰鬥傍晚持續到天亮,再持續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在一天多的戰鬥中,西南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十多艘戰艦逃了出去,35艘主力艦中,28艘參加了海戰,結果15艘被擊沉,另外13艘被擊毀,後被艦員鑿沉或者是炸沉。停泊在科倫坡港內的7艘主力艦中,3艘被鑿沉,4艘在船台上的被炸毀。不過,這7艘戰列艦後來都被帝國海軍打撈修復,在戰爭結束後,除了大英帝國的「君權」號戰列艦被拖到大沽港做了戰利品進行展覽,並且最後被改建成了水上博物館之外,其他戰艦都先後被拆毀。
  科倫坡海戰之後,海上戰局的天平已經傾斜向了唐帝國一方。當時,西方四個海上強國剩下的主力艦已經不到30艘,而且其中一大半是老舊的裝甲戰艦,而不是新銳的戰列艦。相反,帝國海軍在一年之內,至少會有12艘戰列艦服役,加上帝國海軍現有的近30艘主力艦,帝國海軍在實力上已經有了絕對的優勢。
  地面戰場上,俄羅斯帝國在年中宣布退出戰爭,單方面與唐帝國,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簽訂了停戰條約。而隨著俄羅斯帝國的退出,之前日本的戰敗,「倒唐同盟」實力銳減,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已經難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了。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局勢再次發生變化,而最終決定戰爭結果的是美利堅合眾國,而不是唐帝國。
  8月初,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在馬里亞納群島,中途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問題上發生了小規模衝突。這三處地方之前是屬於日本的,在日本戰敗之後,唐帝國因為集中力量對付西方聯合艦隊,因此並沒有急於派兵佔領這些島嶼。結果,一直獨身事外的美利堅合眾國出兵佔領了這些島嶼,並且將其列位自己的海外領地,甚至一度南下由唐帝國控制的索羅門群島,向澳洲施加影響力。這些,都觸及到了帝國的底線。
  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戰爭一觸即發,不過,這絕對將是致命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戰爭的前幾年中大發戰爭橫財,向戰爭雙方出售了大量的戰略資源,而且還暗中擴展自己的影響力。比如在唐帝國退出了大西洋以及東太平洋之後,美利堅合眾國趁機在南美洲地區顛覆了多個親唐國家的政權,扶持親美政權,逐步獲得了在美洲大陸上的統治地位。另外,美利堅合眾國還在趁機「進軍」非洲大陸,施加其影響力。唐帝國對其都一忍再忍,原因很簡單,美利堅合眾國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國家,不論是國家的實力,資源,人口等方面,都是僅次於唐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強國。如果美利堅合眾國倒向了「倒唐聯盟」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很難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
  到了年底,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矛盾已經日益突出。為此,唐帝國不得不將第一艦隊留在了西太平洋,僅僅只派遣得到了加強的第二艦隊出征大西洋。因此,唐帝國也就無法在大西洋上獲得絕對的實力優勢。同時,美利堅合眾國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其「中立」的地位,開始向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提供更多的軍事援助,甚至由自己的工廠來幫助這兩個國家生產戰爭武器。比如,當時大英帝國首先發明的坦克,就主要是在美利堅合眾國製造的,然後再送往歐洲前線戰場。歐洲戰場上的局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唐帝國也在加強對德意志帝國的支持,波斯帝國也派遣了軍隊在巴爾幹半島上與義大利王國的軍隊作戰,唐帝國遠征軍已經恢復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並且光復了亞歷山大港。不過,隨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投入,歐洲戰場上的形勢對唐帝國這一方已經很不利了。
  到了10月底的時候,英法西三國聯軍依靠坦克突破了德意志帝國在萊茵河上的防線,開始向德意志帝國腹地進軍。雖然德意志帝國隨後在杜伊斯堡附近投入了50多萬大軍發動戰略反擊,同樣依靠坦克的支持將戰線推進了數十公里。不過歐洲戰場上的局勢是很明顯的,德意志帝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如果戰爭再持續兩年的話,德意志帝國將如同俄羅斯帝國一樣,因為國力衰竭而被迫退出戰爭。
  戰爭持續到了11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出面調停,表示願意提供談判場所,讓交戰雙方進行停戰談判,並且擔保交戰雙方談判人員的安全。同時,威爾遜還暗示,如果唐帝國不接受停戰談判的話,那麼美利堅合眾國將以唐帝國的敵人身份參戰。
  顯然,唐帝國無法拒絕這樣的「邀請」,如果美利堅合眾國參戰的話,那麼戰爭肯定還會持續數年,唐帝國還將為此付出數百萬官兵的生命,而且最後也不大可能贏得戰爭,反而很有可能輸掉戰爭。特別是歐洲地面戰場上的變化,已經超過了唐帝國所能控制的範圍。唐帝國海軍也無法迅速的獲得大西洋的制海權。因此,最後很有可能會在美利堅合眾國參戰之後輸掉戰爭。比起最後失敗,一個體面的結局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12月初,交戰雙方的七個國家(義大利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取代了日本與俄羅斯帝國)先後宣布接受美利堅合眾國的調停,並且派遣了全權代表前往華盛頓進行停戰談判。交戰雙方也達成了第一個暫時停火協議,停火期限為三個月,而三個月的談判將決定戰爭是否結束。
  戰火在當年年底就結束了,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艱苦談判,交戰雙方達成了一個大體的停戰協議。可以說,在這場談判中,唐帝國的損失是最大,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整個談判持續到了唐歷1303年(公元1921年)底。在最後達成的停戰協議中,唐帝國雖然保住了面子,不過卻幾乎丟掉了一半的海外利益。
  唐帝國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等國家在大西洋上的統治地位,直布羅陀要塞移交給大英帝國,馬爾他島交給了義大利王國,另外唐帝國在這些國家的所有特權都被取消,租界全部歸還給主權國。而唐帝國在大西洋上的據點只剩下了黃金海岸的洛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以及南大西洋上的幾座島嶼。
  太平洋上,唐帝國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對馬里亞納群島,中途島的控制權,而美利堅合眾國則將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歸還給了日本,唐帝國將佔領的小笠原群島,南鳥島等歸還日本。這也是日本在戰後得到的唯一好處。同時,唐帝國在南洋地區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強的承認,澳洲利益則由美利堅合眾國與唐帝國共享。只不過,唐帝國的經濟在戰後出現了嚴重衰落,也就不可能與美利堅合眾國在澳洲進行競爭了,相當於是退出了澳洲。
  印度洋上,唐帝國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強的承認。同時波斯帝國在阿拉伯海,以及紅海的地位也得到了承認。雖然蘇伊士運河已經在波斯帝國與唐帝國的控制之中,不過運河的通航權向所有國家開放,波斯帝國不再具有運河的主權。
  西亞地區,波斯帝國退出了在黑海北部的所有要塞,一直退到了高加索山脈以南地區。另外,波斯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土獲得獨立,先後建立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希臘擺脫了波斯帝國的統治,倒向了西方列強。
  歐洲大陸上,德意志帝國控制下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先後宣布獨立,德意志帝國僅僅保住了維斯瓦河以西的波蘭土地,以及在東面的一塊飛地。另外,萊茵河以西地區定為非軍事區,雖然主權仍然歸德意志帝國所有,不過德意志帝國不得在該地區部署軍隊。之前主要親向於德意志帝國的比利時,荷蘭倒向了大英帝國,同時德意志帝國放棄了對丹麥的野心。
  俄羅斯帝國遭到瓦解,其波羅的海地區的三個國家獨立。另外,俄羅斯帝國在烏拉爾山脈南面,裏海北面的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唐帝國。為了不過分削弱俄羅斯帝國,烏克蘭的獨立請求沒有獲得同意,俄羅斯仍然控制著這片富饒的地區。
  從整個戰爭的結果來看,俄羅斯帝國,日本這兩個在戰爭結束之前投降的國家都不同限制的遭到了削弱。唐帝國喪失了近一半的海外利益,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也被削弱了,波斯帝國則損失了其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土等等。雖然,最後唐帝國沒有宣布戰敗,而是宣布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實際上,唐帝國已經戰敗了,而且是數百年來第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
  而戰爭的另外一方,即「倒唐聯盟」中最賣力的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卻沒有能夠從戰後的停戰條約中獲得多少好處,雖然其海外利益得到了擴充,控制了唐帝國在大西洋兩岸的一些殖民地,但是這與兩個國家在戰爭中付出的代價是不成正比的。
  整個戰爭中唯一獲得好處的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在此之前,美利堅合眾國只是名義上的世界第二號強國。而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美利堅合眾國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二號強國。美洲大陸基本上已經落到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控制之中,澳洲也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勢力範圍,非洲大陸的西岸地區也受到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交戰雙方都欠下了美利堅合眾國大筆戰爭債務。在戰後的頭幾年中,美利堅合眾國是所有列強中唯一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而其他的所有交戰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嚴重下滑。
  也許,唐帝國在戰爭中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面子吧。名義上,唐帝國仍然是世界頭號強國,而且控制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其所確定的霸權區域也是最為廣闊的。不過,唐帝國已經完全失去了統治世界的地位。「倒唐聯盟」雖然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卻也迫使唐帝國離開了霸主的寶座。
  戰爭中,海軍的地位,海權的重要性得到了證明。因此,在戰後的一系列條約中,《松江海軍軍備條約》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條約。九個主要的海上強國所簽訂的這份條約為戰後二十年的海軍發展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不過,一份海軍軍備條約是無法制止列強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的,這最多是將下一次全球戰爭延遲了一段時間而已。
  整個停戰條約中最大的漏洞就是沒有限制各列強的軍備發展,甚至連日本,俄羅斯帝國這些在戰爭中投降的國家都沒有受到限制。這為戰後各列強迅速擴軍,積極為戰爭做準備提供了基礎。
  從客觀的角度看,一戰後期簽訂的所有條約,實際上只是「停戰」條約,而不是「和平」條約。停戰條約的本質是停止戰爭,或者說是暫時停止戰爭。通過停戰期的休養,讓世界各列強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而已。因此,唐歷1303年(公元1921年)達成的一系列停戰條約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下一場戰爭的開始。


  美國發跡史
  唐歷874年(公元1492年),由西班牙王室支助的航海家哥倫布首先發現了美洲大陸(實際上是巴哈馬群島)。唐歷875年,唐帝國大航海家鄭濟民到達美洲大陸西海岸。因此,歷史上到底是哥倫布,還是鄭濟民首先發現了新大陸,東西方的觀點並不一致。
  唐歷1089年,唐帝國探險家劉懷古穿越了洛基山山脈,以及北美洲中部荒漠,首次到達了五大湖地區,遭遇了西方殖民者。當時唐帝國,波斯帝國正與西方列強交戰,因此這次的探險活動也立即結束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直到唐歷1108年,唐帝國移民才首次與西方殖民者爆發衝突。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雙方的衝突規模都很小,一般都是幾十到幾百人規模的衝突,而且大部分都是對定居點的偷襲。美洲大陸上的爭奪也沒有引起雙方的重視,這並不是爭奪的主戰場,甚至連次要戰場都算不上。
  到唐歷1150年前,分布在美國西海岸的上的唐帝國移民已經達到了五十萬,其中大部分為流放的罪犯,以及尋找黃金的探險者。同期,生活在美洲東海岸上的西方殖民者達到了近百萬,並且已經擴展到了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
  唐歷1158年,北美大英帝國十三個殖民地的移民首先爆發動亂,美利堅合眾國獨立戰爭開始。到唐歷1165年,獨立戰爭結束,唐歷1194年,美國完全擺脫大英帝國統治,獲得獨立地位。
  同期,西海岸唐帝國移民也爆發動亂,動亂者主要為流放的罪犯。唐帝國一度派兵加強在美洲大陸上的兵力數量。結果,唐歷1184年爆發的唐日戰爭讓唐帝國無力向美洲大陸大局增兵,而到唐歷1194年時,唐帝國在美洲大陸的軍隊不到兩萬人,其中在美國西海岸地區的則只有五千人左右。在唐歷1195年,主要由唐帝國移民,以及唐帝國與印第安人混血人種位主的墨西哥宣布獨立,開始反抗唐帝國的殖民統治。唐帝國緊急增兵,鎮壓墨西哥的獨立運動。
  唐歷1204年,唐帝國承認墨西哥的獨立地位,同時墨西哥承認為唐帝國附屬國。次年,美國西部地區的移民宣布併入墨西哥,現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亞利桑那州,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以及猶他州,科羅拉多州的一部分都為墨西哥領土。唐歷1206年,唐帝國將夏威夷群島交由墨西哥管理。
  唐歷1227年,美墨在得克薩斯州東部地區發生衝突,一部分東西方混血移民要求併入墨西哥,美國政府出兵干預。當年5月,美國對墨西哥宣戰,美墨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持續到了唐歷1230年,美國在西方列強的幫助下攻佔了得克薩斯地區,然後迅速進兵,掃蕩了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猶他,科羅拉多以及加利福尼亞南部地區,逐一拔除了墨西哥的據點。唐歷1229年,美軍進逼墨西哥城,唐帝國緊急派遣五萬援軍支持墨西哥,並且最終在墨西哥城擋住了美軍的步伐。當時唐帝國與日本的戰爭進入了最慘烈的階段,因此唐帝國無力在美洲大陸部署更多的軍隊。結果,在唐歷1230年,美墨停戰,墨西哥割讓所有被美軍佔領的地區,戰爭以墨西哥失敗而告終。
  這場戰爭讓美國的國境線擴張到了太平洋,美國本土版圖基本成型。同時,也埋下了美墨衝突的禍根,失敗了的墨西哥並不甘心,同樣,唐帝國也不甘心。
  唐歷1242年,支持削奴的林肯總統上台,隨即美國南部蓄奴洲宣布獨立,南北戰爭爆發。
  墨西哥政府與唐帝國政府立即支持美國南方獨立各州,想藉此削弱美國。美國南方聯邦也表示,將在獨立後將以前佔領的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等地區歸還給墨西哥。墨西哥支持美國南方獨立州,也正是想既此成為美洲霸主,並且打壓美國。
  美國聯邦政府獲得了大英帝國等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為了削弱唐帝國,以及減輕日本所受到的壓力,因此大力支持美國聯邦政府,向美國聯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戰爭援助,法蘭西王國,大英帝國甚至派兵協助美國聯邦政府作戰,出動海軍封鎖美國南方聯邦的港口等等。
  相對而言,唐帝國對墨西哥,以及美國南方聯邦的支持就非常乏力。當時唐帝國國內動蕩的徵兆已經出現,與日本的戰爭進入到關鍵時期。為此,唐帝國甚至不得不退出北大西洋,收縮戰線,集中兵力對付日本,哪還有多餘的力量來支持美洲大陸上的戰爭?
  唐歷1247年,美國聯邦軍攻入里士滿,南方聯軍李將軍向聯邦軍將軍格蘭特投降,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南方獨立聯邦被消滅,美國恢復統一。同時,美墨,美唐矛盾也迅速擴大。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將唐帝國視為最大的威脅。
  唐歷1267年,第二次美墨戰爭爆發。戰爭的焦點是在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墨西哥佔領了現洛杉磯一帶地區,並且得到了美國南方聯邦的承認。在美國重新統一之後,因國力衰退,因此一直與墨西哥交涉,要墨西哥退出該地區。到唐歷1267年春,雙方談判破裂,夏季,美軍集中十五萬兵力準備發動戰爭,同時墨西哥開始戰爭動員。秋季,第二次美墨戰爭爆發。
  圍繞著洛杉磯地區的爭奪戰打了兩年,在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暗中支持下,墨西哥軍隊守住了這座要塞,並且一度擊潰美軍,將戰線推進到了洛基山腹地。到唐歷1269年,唐帝國與日本關係再度惡化,唐帝國被迫減少對墨西哥的支持,波斯帝國也與俄羅斯帝國在黑海地區發生衝突。墨西哥無力支撐,在當年年底退出了洛杉磯地區。
  唐歷1271年,也就是唐日戰爭第三階段的第一年,美軍兵臨墨西哥城下,墨西哥被迫與美國簽訂停戰條約,割讓夏威夷群島,以及現得克薩斯州南部平原地區。第二次美墨戰爭結束。通過這一次戰爭,美國完全確定了自己在美洲大陸上的霸權地位,墨西哥國力被嚴重削弱,迅速淪落為二流國家。唐帝國在美洲大陸的影響力也縮小到了中美洲地區,失去了在北美大陸上的發言權。
  唐歷1275年,大英帝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宣布獨立,隨後繼續保留在英聯邦範圍之內。唐歷1277年,加拿大東部地區,即現在的華盛頓州,蒙大拿州,俄勒岡州,愛達荷州等地居民投票併入美國。美國本土擴張基本完成。
  唐歷1278年,美國借兵加拿大,進攻唐帝國在北美洲大陸上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即現在的阿拉斯加地區。唐帝國在此地的駐軍不到一千人,到1280年,阿拉斯加被美軍完全攻佔,唐帝國撤出北美洲地區。
  唐歷1281年,唐帝國戰勝日本,同時國內經濟嚴重衰退。次年,唐帝國與美國達成和平條約,承認了阿拉斯加屬於美國,放棄了對阿拉斯加地區的領土要求,以此換來6500萬元的經濟援助。
  到此,美國完成了大陸上的擴張,同時,美唐之間的矛盾也成為了一大主要矛盾。在唐帝國疲於應付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的挑戰時,美國趁機崛起,在西方列強的扶持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並且獲得了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控制了北美洲地區,壓得墨西哥喘不過氣來。雖然唐帝國仍然據守中美洲地區,在南美洲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但是美國的迅速崛起,必然威脅到唐帝國的根本利益。這也為後來美唐交惡,美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中趁機向唐帝國施壓,迫使唐帝國放棄到手的勝利等等打下了基礎。
  從美國的整個發家史來看,美國本身就是建立在侵略為擴張基礎上的。在其獨立初期,僅僅只有東部十三走,國土不到百萬平方公里,而且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趁著東西方強國相互爭奪的機會,美國迅速的掃蕩了北美洲大陸,加拿大淪為其保護國,墨西哥失去了與美國競爭的能力。在一百多年的擴張中,美國的國土面積擴大了近十倍。而美國的根基就是建立在那些唐帝國移民,以及唐印(印第安)混血種族百姓的基礎上的。一百多年中,上百萬移民背井離鄉,數百萬人死於美國軍隊的槍口之下。為了控制新佔領地區,美國採取的種族滅絕,以及保留地等等政策,將這些人趕入了絕境。
  美國的崛起,實際上也宣告了唐帝國統治時期的結束。後來唐帝國逐步退出美洲大陸,南美洲淪為美國保護地等等,都與此有關。同時,這也是唐帝國國力衰弱的一個具體表現,如果唐帝國仍然在鼎盛時期的話,美國恐怕連獨立的機會都沒有。
  美國的獨立還帶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唐帝國對附屬國的控制方式。墨西哥曾經是北美洲,乃至整個美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在唐帝國承認了其獨立地位時,墨西哥的國土面積比美國大得多,是北美洲的霸主。而問題也就在這裡,唐帝國並沒有幫助墨西哥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而美國則在西方列強的扶持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因此,在唐帝國無力向墨西哥提供大力支援的時候,墨西哥根本就不是美國的對手。而歸根結底,這仍然是由唐帝國的政策所造成的,因為,在唐帝國的政策中,海外領地是不需要工業的,而且還得限制海外領地發展工業,以此保證帝國本土工業有足夠的海外市場!
  美國的迅速崛起,最終將威脅到唐帝國的世界霸權。在唐帝國所面臨的眾多對手中,美國無疑是最為強悍的一個對手,而且也是打破唐帝國全球霸權的一個對手!


  世界崩潰(唐歷1313年經濟危機)
  一戰結束後的十年,特別是在唐歷1303年,交戰雙方簽署了《華盛頓-德黑蘭停戰條約》之後,世界經濟走出了戰爭期的低谷,開始全面回升。因此,從唐歷1301到1313年的這十年間,也被稱為戰後(一戰後)經濟大發展的十年。
  第一次全球戰爭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損失是極為巨大的,除了沒有參戰的美國之外,世界其他主要強國的經濟都已經崩潰,或者是處於崩潰的邊緣。戰敗的日本,俄羅斯帝國經濟已經徹底崩潰,國內爆發革命,或者是由極權政府上台。唐帝國,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等國家的經濟也都處於崩潰的邊緣。這其中,唐帝國的經濟狀態最為危險。
  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之前,唐帝國的經濟就處於低彌狀態。在結束了與日本的戰爭,以及在美洲大陸的收縮之後,唐帝國極為需要一段休養時期。因此,從唐歷1281年開始,唐帝國的軍費投入不到1280年的六成,到唐歷1284年,唐帝國的軍費開支降低到了1280年的兩成。可好景不長,新的戰爭危機再次出現,西方列強的迅速崛起,以及日本在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的扶持之下,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的威脅下,唐帝國從唐歷1285年開始,唐帝國再次增加軍費開支,國內經濟發展再次陷入了停頓之中。
  一戰前的十年,唐帝國的經濟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在倒退,除了軍事工業,重工業之外,唐帝國在其他方面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已經衰落了至少半個世紀,如果不是有強大的外敵威脅,以及國民對重振帝國雄風的頑強毅力的話,那麼唐帝國很有可能在一戰爆發之前就崩潰了。
  到唐歷1296年,也就是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的時候,唐帝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已經縮小到了兩成,而最重要的軍事工業與重工業的比重卻上升到了三成五。也就是說,唐帝國已經在這十年中進行了重新武裝,為戰爭進行了長期的準備。
  長達六年的戰爭,唐帝國雖然最終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並且體面的結束了戰爭,通過損失海外利益保證了最重要的利益,包括限制日本,削弱英法,打擊俄羅斯,確保了唐帝國在東方世界的霸主地位。可實際上,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唐帝國的經濟已經面臨崩潰。
  唐歷1303年初,唐帝國結束戰爭狀態,解除戰時配給制度,恢復市場經濟體制,結果,到當年年初,帝國國內物價水平比戰前上漲了二十四倍,貨幣嚴重貶值,帝國經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也就是在這一年,唐帝國裁軍五百五十萬,同時削減軍費開始二百八十億,政府重點資助民營經濟。到年底,通貨膨脹危機結束,帝國國內市場得到了穩定與恢復。從唐歷1304年開始,帝國經濟走上了快速復甦的道路。
  與唐帝國一樣,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在得到了美國的援助(主要是減免戰爭期間的債務)之後,也都在唐歷1303年左右開始走上復甦之路。而爆發了國內革命的俄羅斯帝國並沒有跟上世界的步伐。
  到唐歷1308年,唐帝國的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並且仍然以每年超過一成五的速度快速增長著。到唐歷1313年,唐帝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超過了美國,再次成為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唐帝國的強大復甦能力讓世界極為震驚。而在唐帝國的帶動下,波斯帝國也在1306年走上了經濟快速復甦的道路,並且在唐歷1313年的時候超過了戰前的經濟水平。德意志帝國在1304年開始復甦,到1313年的時候,德意志帝國的經濟水平已經是戰錢的兩倍半。
  躺樣的,到唐歷1313年的時候,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日本也都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或者是超過了戰前水平。俄羅斯帝國的動亂也結束了,叛亂份子遭到了殘酷鎮壓,而隨著極權政府上台,俄羅斯帝國也開始復甦。
  世界正在戰爭的廢墟上開始重新建設,可一場新的危機正在醞釀之中。持續了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所有投資者都對經濟發展速度盲目樂觀,而且投機成為了社會的一大熱門。當投機成為主體的時候,基礎建設跟不上,結果導致的恐怕是比戰爭還要恐怖的毀滅。
  從唐歷1310年開始,世界股票市場的投資增長速度就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到唐歷1313年六月,松江股票交易市場各大主要股票的市制已經比1310年時翻了足足二十倍,到月底,這些股票的價值又上漲了一倍。暴利,以及投機倒把,成為了股票市場的主要牟利手段。從六月到十月,松江股票市場每日的成交量都超過了八百萬股。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在戰前,松江股票市場的日成交量不過二十萬股而已!而在這其中,很多是銀行,基金,信貸機構等等的巨額投資。在股市利潤超過了其他的投資市場的時候,這些原本應該起到金融穩定作用的投資機構也將其主要的資金投入了股票市場,而結果就是,如果股市崩潰的話,那麼整個金融體系都將崩潰!
  危機已經到來,實際上也已經有人意識到了瘋狂股市背後隱藏的危險。唐帝國政府在1312年就出台了相關的投資法,想依靠政府調控,以及法律的手段來限制大型投資機構向股市注入資金,以控制股票市場的增長速度,消除經濟危機。而實際上,唐帝國政府所做的努力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法律上的漏洞也直接限制了這些法律條文的有效性。到1313年十月的時候,松江股票市場的危機已經形成了。
  在九月八日,松江股票交易市場的成交額達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日成交額達到了1200萬股。同月月底,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降。為了穩定股民,政府,金融專家紛紛出面保證,這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確實,十月初,松江股市再次上升,並且連連接近最高成交額。可好景不長,災難在十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降臨了。
  唐歷1313年十月二十四日,松江股票市場大幅度下滑,簡直可以用高台跳水來形容。這一天,十二家銀行,基金集體從股市撤資,結果,當時松江股票交易所的工業指數下跌24點。驚恐迅速籠罩了外灘(帝國的金融街,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松江股票交易所就位於黃浦江邊的外灘上)。隨著十二家主要的銀行,基金撤資,其他的投機者也紛紛撤資。當日,交易所的成交額達到了1500萬股,再創歷史新高。到十月二十八日,松江股票交易所的工業指數已經下跌了近三十個百分點,一些主要股票的跌幅超過了四分之三。到十一月一日,交易所工業指數下跌了五成,數十種主要工業股票縮水九成以上。從十月二十四日到十一月一日,在這短短的九天之內,超過五百億的資金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帝國百姓眼睜睜的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這幾天之內煙消雲散。不過,這還僅僅在第一輪打擊。這次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才剛剛拉開序幕。
  金融市場的崩潰,帶來了「大蕭條」時代。從唐歷1313年開始,世界各國進入了寒冬期。大量的企業倒閉破產,無數的投資者變成了窮光蛋,企業為保證利潤,將大量的成品銷毀,農場主為保證利潤,不得不銷毀大量的糧食作物,牲畜,以及肉奶蛋類食物。彷彿一夜之間,冬天就籠罩了整個地球一樣,戰爭的摧殘,戰後的瘋狂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1313年的這個冬天徹底的爆發了。
  到唐歷1317年經濟危機結束的時候,全世界因為經濟危機的損失達到了三千五百億,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生產力倒退至少二十年。在這四年中,唐帝國幾乎被打回原形,唐歷1317年的經濟水平僅為1310年的六成,美國則降低到了1308年的水平,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日本,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等等,都嚴重的衰退,大概只有處於極權政府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受到的影響最小吧。
  經濟危機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世界各個強國選擇了不同的解決辦法,而當時幾個主要強國應付經濟危機的辦法主要有三種。
  以唐帝國為代表,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等國家採取了新政,加強政府在國家經濟中的干預力量,通過政府的大幅度財政赤字支出,來提高國內生產力,刺激國內消費,以此讓經濟復甦。從此,唐帝國進入了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時代,結束了自由市場經濟時代,國家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而這一辦法也被成為「劉興凱主義」,因為其國家宏觀調控理論是由帝國經濟學家劉興凱提出來的。
  以美國為代表,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則採取的是休眠治療方法,通過減少政府干預,由市場的力量自行恢復。因此,這些國家仍然保持著自由市場經濟的特點,而且經濟復甦的速度並不是很快。
  而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在這個時候卻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他們所採取的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雖然有所不同,但實際上都是一個辦法,及通過擴展軍備,增加國家開支,通過增加軍費,發展軍事力量來刺激國內其他的重要工業,特別是鋼鐵,化工,船舶,車輛製造等等方面的工業快速發展,度過經濟危機時期。
  日本也是在這個時候再次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且首先退出了《華盛頓-德黑蘭停戰條約》,開始擴充軍備,全面步入戰爭化狀態。
  法國與英國則是極權政府上台,先後退出了停戰條約,全面擴充軍備,準備戰爭。而俄羅斯更是變本加厲,從唐歷1316就開始了戰爭準備。
  當然,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一戰的戰敗國。俄羅斯與日本是徹底的戰敗國,而英法雖然沒有承認戰敗,可實際上是戰敗了,而且在戰後損失了大量的海外利益,國際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正因為這一點,這些國家在走上軍事化道路的時候都得到了國內民眾的支持,特別是在日本與俄羅斯,大部分平民都認為,他們不應該戰敗,他們本應該獲得勝利,是他們的戰爭準備不充足,所以才導致了失敗。而這也正好被一些極端主義份子所利用,因此,這些國家都先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可以說,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第二次全球戰爭就已經無法避免了。相對而言,唐帝國,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通過新的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手段,讓國家迅速的恢復了元氣,避免陷入了軍國主義的旋渦,可也無法避免戰爭,因為他們將是戰爭的另外一方。
  這場經濟危機導致的後果遠超過了一場戰爭,而這也導致唐帝國在二戰爆發之前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元氣,甚至一味的採取忍讓政策,希望避免戰爭。可實際上,戰爭是無法避免的,而這也就導致了唐帝國在二戰初期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甚至連軍事動員都沒有進行。倉促應戰的結果,讓唐帝國在二戰初期吃夠了苦頭。


「中國政府多次聲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古中國一直具有侵略性啊。不然你以為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充點話費送的嗎?
( *?ω?)?╰ひ╯

番外:阿西吧,為什麼這麼多說亞歷山大遠征軍的?問題是你們說的時候能不能先了解情況再說呀!我不想再解釋了!
亞歷山大遠征軍,全盛時期3萬士兵加5000騎兵。一路平推到中亞到印度。然後亞歷山大死了。然後遠征作廢了!老大你們覺得遠征軍一路打到中國還能有多少人?就算是全盛的3萬士兵加5000騎兵。那麼他有兩條路進攻中國一條是從印度到緬甸再一路過來然後我們可以恭喜他,他將會遇到楚國。如果他直接沖中亞走直線過來,他會遇到大秦。呵呵呵,我還是那句話3萬人的遠征軍。打的過誰?

怛羅斯之戰。是唐玄宗大唐的勢力與來自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招討使,率步騎一萬(這裡的兵馬不是全國的,只是安西都護府的一萬兵馬。)進行長途遠征。這次戰爭,唐朝動用了一萬兵馬與2萬僱傭軍,總計三萬人(外國專家考證多認為唐朝最多動用兵馬為2-3萬人。),唐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總於在七月份平推到了中亞名城怛羅斯城下,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軍(20萬的軍隊!!!!)趕到,從背後襲擊唐軍段秀實傳圍城五日不克)。在外圍警戒的葛邏祿部僱傭兵見事不妙突然逃跑,導致唐軍陣腳頓時大亂。切,由於高仙芝在一路平推過來途中,對於那些小國(僱傭軍的國家貪暴),各國與僱傭軍大怒 而導致僱傭軍叛逃勾結阿拉伯軍隊,導致唐軍遠征失敗。
此役的具體唐軍損失數字不明,《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中全部過程僅記載為: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唐軍面對阿拉伯聯軍二十萬,沉著應戰,令阿拉伯聯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中,大約損失一萬餘人,其中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數千餘得以身還(從高仙芝還想與大食一決高下,就可以看出,唐軍仍還有不少人)。阿拉伯忙於平亂,對保住中亞心滿意足,也未能進一步擴張。而怛羅斯之戰後,安西都護府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但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也許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一句話,唐朝就一個安西都護府的一萬兵力就能一路平推至中亞怛羅斯,最後由於僱傭軍的叛亂與勾結阿拉伯軍隊才導致的戰爭失敗。加上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導致唐無力再次西進。阿拉伯由此確定了在中亞的霸主地位,卻也不敢再東進與大唐再戰。

如果沒有喜馬拉雅等西部群山及高原的攔著(咱得承認,高原確實不是那麼好上去的。特別是在古代,想打上去就更難了,所以一般古代,不管是唐將疆域拓展到了中亞,還是明打的蒙古四處逃竄,西藏的那一塊高原地方始終是空的,高原與巍峨的山脈始終是阻擋軍隊前進的不二法寶。直到清朝它自動「倒戈以禮來降」。),如果不是北海只能放羊不符合中國的種地哲學,如果不是領土已經拓展到了農耕文明的極限的話,現在的外交部估計能指著世界地圖說:「自古以來……」了。
世界應該感謝喜馬拉雅等中國西部山脈與高原像一座屏障一樣保護了他們,阻攔住了古中國拓張的腳步。世界還應該感謝古代中國人銘刻在骨子裡的農耕文明精神,感謝古中國的技術雖領先世界但還沒有到突破天際的地步,感覺古中國人一度愚昧的「士農工商」看不起不重視「工與商」。一旦古中國人開始學會了牧羊,不再是單一的種地文化,一旦他們將「工與商」提高到了與「士,農」相提並論的地步。在中國傳統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和「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再配合封建統治者口口聲聲的「非戰功者不得封爵」,這個世界就要真的「自古以來」了。而所謂的一戰,二戰將有可能是「中國內戰」了。


我們看看這中國歷代疆域圖,就明白了古中國到底有沒有侵略性了。現在的世界領土面積第三是怎麼來的了,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我們還敗光了不少。


中國歷代疆域圖
(圖片來自於《史圖館》,其中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我因為時間太晚了,想睡覺就不去找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夏(一小點,夏:別看我小,但是我的後輩會艹翻你們的,大到你們無法接受。(●°u°●) 」)

商(大了一點,但還不是很大)

西周(我還能再大一點)

春秋戰國(雖然我們諸夏在內戰,領土一開始有所減少,但是我們的領土還是能慢慢的再大一點)

(戰國 公元前301年)

秦(歐耶,我統一諸夏了。我是始皇帝,誒,領土感覺有點小,要不在向外擴擴?!)

(這裡開始上各朝代巔峰疆域圖了。大晚上凌晨3點鐘的實在是懶得找圖了,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找,發上來吧。)

秦(那還是擴擴吧,這麼小的屋子住的有點不舒服呀。ヽ(*′з`*)?)

西漢(誒,怎麼感覺屋子有點小,要不我們也擴建一下? (?òωó?) )

新朝(我做的不好,變小了。≥﹏≤)

東漢(東漢:雖然比新朝那傢伙大了些,但是還是沒有我爺爺他們大啊。( ??? ? ??? ))

西晉(又變小了(???︿???))

(中間省略南北朝)

隋(寶寶委屈,寶寶雖然小,但是寶寶比你們能打,比你們都有錢。(??益?))

唐(李淵—李治)(哈哈哈, 誰能比我大?(?&> &

武周(見到李治我該怎麼和他解釋變小了這個問題呢?在線等挺急的。(?)?Д?(ヽ) )

唐(中唐—晚唐)(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既然西邊不好走,那就去東邊吧。 (?Д?≡?Д?)?)

北宋(我雖然小,但是我有錢啊!?_?)

(中間省略西夏、遼、南宋、金。其實我連北宋都想省略的。好睏呀(ΘへΘ),絕對不是因為懶?(ˉ﹃ˉ?))

元(@唐,我能比你大!我才是真正的誰能比我大?!(?ω?)hiahiahia )

明(艹,算了,也不小了,畢竟種地的和騎馬的沒有共同語言,雖然沒前朝大,但是我活的比他久。(╬  ̄?皿 ̄? ╬))

清(大家都是騎馬的,我也很想比元大啊,但是……沒辦法呀。 (?ó﹏ò?))

中華民國(我老大是委座,他想有多大就有多大!ヾ( ??д?? ;)?啊哇哇)

(委員長地圖開疆。實際情況大家都知道。看看就好,別較真,要較真請於中元節聯繫中正先生他。( ̄へ ̄))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雖然領土只有964萬,比以前小了那麼一些但是,我會努力的。而我努力不是為了證明我有多厲害,我只是要告訴全世界,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會親手拿回來的!ヽ(`⌒′メ)ノ)


題主你攤開張地圖仔細看看,你覺得我們老祖宗還能往哪發展?
往東,無垠大洋,中間還有條大海溝。
東南,暗礁密布,海況極其複雜,一不小心就沉船。
南邊,雨林山地,瘴氣毒蟲,自古謫放之地,意思就是拿犯人罪臣的命去拓荒,能佔一點算一點。
西南,青藏高原,很多地方直到今天都只有半年能進人。
西北,戈壁荒漠,那一兩處綠洲補給點只夠給小型商隊充能,大隊軍勇過不去。
北邊兒,西伯利亞凍土,普京大大前陣子求著送大片土地都招不到人拓荒。
東北,不好意思,那圪垯以前是咱蕃屬,說句不要臉的,等哪天鷹醬熊呆不給力了,咱要「自古以來」,那一摞摞的資料都現成的。

限制我們疆域的,是科技,是實力。

從來不是我們的野心。
=========================================
疆域大小跟野心大小真的沒太大關係。

土地在那裡,你去不去搶,是由你的野心決定的;你能不能搶到,是由你的能力決定的;你搶到了能不能守住,是由你的實力決定的。

亞洲大陸又不是月球火星,留個腳印插根旗子就能宣布這是我們的領土。也不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原住民只能一臉悲壯地拿著石矛銅刀對陣炮管鋥亮的五月花乘客。

我們和宿敵們一直是有戰爭、交流、互市的。我們在智力上、能力上並沒有代差,只是科技樹上點亮的技能不同而已。


這個問題從地理上入手解答是沒有錯的,但重要的是因果關係不要搞錯,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富有侵略精神才會將疆域擴展到地理隔離的極限,而是中國所在的地理環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極大的概率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中國的黃河流域很適合發展成一個統一的文明體系,因為同緯度相似的氣候容易造成相近的農業文明,而缺乏必要的地理隔離,黃河流域在農業時代很難形成長時間的割據態勢,這點與歐洲形成鮮明對比。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在地理上相連,西邊有漢中盆地作為跳板與四川相連,中間有南陽盆地通往江漢平原,東邊的淮河支流可以通過運河溝通長江中下游,因此在後勤補給上問題不大。長江流域支離破碎的地形又決定這裡難以形成與北方抗衡的力量,因此當黃河流域的勢力整合完成後,長江流域必然會成為南下殖民的第一個目標。

嶺南相對遠一些,但靈渠溝通長江珠江水系後,在沒有後勤壓力的情況下,嶺南也無力對抗北方來的敵人。

農業時代,水運是長途進軍最靠譜的補給手段。超過300公里(20天),任何試圖利用陸地運輸作為補給線其實都是不可能的(運輸隊自身的消耗會大於負載能力)。因此非常有趣的是,雖然距離上更遙遠,但北方的力量實際上是先沿湘江珠江水系奪取了珠江流域(秦始皇),數百年後才逐漸進入福建,浙南,江西。

黃河,長江,珠江三個流域被運河打通,成為中國的基本盤。向南無力推進的重要原因,在於後勤補給的困難,失去對中南半島的控制是大概率事件。

東北(含朝鮮)的情況與越南相似,在農業文明狀態下(無海權),欲控制東北及朝鮮,必先控制遼東,欲控制遼東,必先控制遼西(遼西走廊),而欲控制遼西走廊,必先控制右北平,也就是熱河(承德)一帶的山地和水系。這一脆弱的鏈條在北方游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的反覆興起中很難穩定存在。控制遼西走量在軍事上甚至比控制河西走廊更困難。

北方蒙古草原天然不是漢族文明所能消化的。奪取之後無法轉化為農業區,棄之不理又會養成軍事壓力。中原實力強大的時候,最多能西控河套,中間進據大同盆地,東邊前出漁陽,上谷,將燕山一線作為緩衝。

西域情況好一些,因為有商業價值和農業自給能力,控制河西以後可以進而控制西域,但後勤補給線實在是太長,當一路向西,到達維持存在的成本大於收益的地方,便成了漢,唐的國界線。

青藏高原比漠北草原更糟糕,不僅從文明結構上,甚至從基因上,青藏高原註定不屬於低海拔的人。

現在中國對於西域,東北,蒙古,青藏的控制,本質上是農業文明後期(明清時期),隨著技術進步,農業文明的軍事能力(火器的普及)和後勤補給能力產生質變,最終構成對游牧民族的壓倒性優勢。中,俄兩個前現代力量從東,西兩個方向相對擴張,並最終在中亞會師。

歸根結底,在什麼樣的地理造就什麼樣的文化。古代中國擴張的原動力不是漢族的侵略性,而是農耕文明在相同氣候環境下趨同進化(黃河流域是一片雪花成長為晶體結構過程里最初的那個核),以及控制外圍緩衝地帶以滿足自身的安全需求共同作用形成的。


也就是現在這樣吧

關鍵不是侵略性不夠,而是沒有超前眼光。但要求超前眼光,確實是勉為其難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本身作為一個惡霸,已經霸佔了幾十畝的土地,住著2000平的3層豪宅,你還會有興趣去霸佔你家周邊的一些貧民窟小平房嗎?當然不會。

但是有一天,你聽說這貧民窟下面埋著寶藏,這時候你才有點後悔

古代中國面臨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在東亞,本身就是巨無霸,文明和財富的巔峰,該霸佔的土地都霸佔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東亞最好的土地都得在這裡了。那周邊還剩下什麼呢?往北那是西伯利亞苦寒之地,那時候可沒有電,煤都不會用,完全不適合文明人生活;往南,都是熱帶雨林了,充滿了無法克服的流行疾病,那時候醫療衛生技術差,那樣的地方同樣沒有中國文明人願意去生活;往西,是沙漠覆蓋的新疆和世界之巔西藏,再往西就是帕米爾高原,翻過帕米爾高原,遇到的就是中亞草原以及伊朗高地,還是一個字,苦,沒法生活。往東就不說了,就是大海,有一個窮得叮噹響的日本在那裡。真是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已經沒有值得霸佔的地方了,所以才到此為止。

現在你會說,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霸佔東南亞,截取航道,順便搞搞旅遊;沒有霸佔西伯利亞和中亞搞點石油和礦產資源;或者沒有跑去中東直接霸佔阿拉伯世界坐收石油紅利。但你現在是屌絲心態,羨慕人家有資源有錢,但你不知道當時的中國是富人,富人是沒有心情去搞這種窮地方的,那時候根本無法預料那些地方有礦產和能源,而長期佔領的成本太高,是帝國無法承受的。這一切後來是怎麼改變的?是科技進步改變的。科技進步讓世界上各類東西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如果沒有科技進步,現在來看當時中國的版圖就是最合理的了。

至於歐洲為什麼在最近幾百年能霸佔世界,你們需要去看看中世紀的歐洲都窮成什麼樣了。窮人才有動力玩命地去開拓,自己窮,開拓的成本才低。當然,肯定會有人問,非洲大洋洲的人很窮啊,為什麼不行?當然,窮是必要非充分條件,還得有技術優勢做支撐,所謂窮人有武器,流氓會武功,誰都擋不住。

所以,佔領不佔領,佔領什麼地方,佔領多久,對古人來說,和投資一樣,都是理性分析投資回報後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侵略性」這樣的民族性格詞語能夠描述的


我們漢人是世界第一大族,十多億同胞,東亞最好的土地都在漢人手裡,然後你嫌我們漢人侵略性不強。

歐洲人是占的地盤大,但是這純粹是運氣好而已,它們早期的對手全TM是石器時代的土著,換誰都打的過,我們周邊的傢伙隨便放出去一個都是文明瘟疫。

我們把匈奴揍出翔來,匈奴把月氏揍出翔來,而就是這麼挫的月氏跑到印度都能建個貴霜王朝。

我們因唐末之亂而放鬆對草原地帶的控制,崛起的蒙古人就能席捲大半個文明世界。

看看世界歷史就知道,我們這個文明只被外敵征服兩次,而且是游牧蠻族高度發展之後的結果,而這個世界上其他的文明,除了日本這種島國,基本上都不知道被輪過多少次了。

以英國為例,最早的凱爾特土著被羅馬人輪過一遍,然後被盎格魯撒克遜人輪過一遍,再然後又被諾曼底人輪過一遍,這都算好的。

像波斯,像敘利亞,像希臘,這些傢伙被輪的次數都不好數了。


題主,看到你能這麼理直氣壯的提出這個問題,我就放心了。


世界怎麼樣我不知道,我就知道知乎的三分之一用戶會抱怨家鄉北西伯利亞特別行政區的網路信號,或者阿富汗省的城管會強姦男孩,阿拉斯加因紐特自治區的天氣,要麼就是撣省女孩過於熱情,男孩紛紛變性。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權謀手段?
有哪些歷史上存在過的神秘民族?
歷史上有哪些產生了巨大影響但連名字也沒有留下的小人物?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黑吃黑事件?
歷史上有哪位人物讓你覺得遺憾?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