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好在哪裡?

評分很高,讀過幾章,可能是我還沒發現這本書的價值。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愛」定義有了新的認識。

看到過一個故事,一隻十多歲的老狗遭受病痛的折磨,家人決定為它實行安樂死,並讓它一直伴隨成長的七歲孩子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當這隻狗安詳閉上眼睛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感嘆狗的壽命太短,而一直安靜不語的孩子突然說:「我知道狗的壽命為什麼比人短。我們人出生後要先去學會怎樣去愛,而狗天生就知道,所以它們沒必要活這麼久。」


這句從天真孩子說出的話振聾發聵。人類自一出生,就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學會如何去愛。我一開始對這個問題不屑:這麼簡單的事情還用去學?直到讀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之後才恍然,許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愛不過是自私的包裝,真正的愛是讓我們想成為更好的人。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是擁有愛的,愛家人、愛朋友、愛自己,而如何去愛則是判斷一個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標準。作者對愛下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備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在書中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母親帶著孩子走進糕點店,很和藹的讓孩子選擇口味,然而當孩子選的巧克力口味並不令她滿意時,她便獨斷專行選擇另一種。孩子當然不高興,又只能在母親的嚴厲訓導下勉強遵照了她的意思。作者把這種行為和類比飼養寵物,在給予的同時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規範一言一行。這並非是真正的愛,而是將其視為私有財產的獨佔,自以為施與的愛不過是個人慾望的滿足,而這樣的現象並非少見。


愛不是單純一種情感,它應是一種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斷成長的意志。作者將愛視為成長的原動力,而非依賴、佔有和指責。基於這一點,我們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係,會更加清晰判斷和修正自己以愛的名義對待他人的行為。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是令人愉悅的享受,是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的前提。如果大家都懂得這一點,這世上會少許多反目的朋友、爭吵的情侶、凶暴的家長,真正讓愛成為彼此受益和成長的源泉。

學會如何去愛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卻少有人走上正確的路。說到底,以何種方式去表達愛意,也決定著我們能夠成為怎樣的人。尊重、獨立、成長,這才是愛的關鍵詞。


《少有人走的路》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開頭的一句話就讓我痴迷:人生苦難重重。

媽的,人生難道不應該是幸福的嘛。這與我二十幾年的人生觀相悖,卻與我二十幾年的人生體驗相同。於是我的腦子在拒絕,身體卻在迎接,產生了一種不可言說的獲得真理般的快感。

在此之前,我認為人生是一個正值,幸福必定大於等於0,搞不好能上100。

在此之後,我承認人生是一個負值,幸福的最大值是0。

0不代表不幸福,而是一種靜如止水的狀態,寧靜即是幸福。

接受了這個偉大的真理,就再也不會為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不再哭哭啼啼,不再怨天尤人,不再總感嘆自己運氣不好。

人生就是一個闖關遊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通關後的短暫空隙,可以享受片刻的寧靜。就像小時候父親耕完一壟地,坐在地頭上抽根煙。然後,下一關,一直到死。

人生這麼苦,如何才能勇敢面對呢?

兩個字:自律。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

四個方面:①推遲滿足感 ②承擔責任 ③尊重事實 ④保持平衡

這四點看上去都非常簡單,但能做到的寥寥無幾。因為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是動物和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做不到這四點的,多多少少都是存在心理缺陷的人。也就是說,99%的人在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你是不是經常刷手機到深夜?

你是不是總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動手寫PPT?

你是不是減肥三年還胖了兩斤?

沒事,別怕,我有病,我驕傲。但最好別傳染給孩子。



先看自律第一點:①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痛苦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最大的快樂。

作者說,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其實這種生活方式從小爸媽就教過我們,那就是:先苦後甜。

可是呢,如果當爸媽的做不到自律,教孩子啥大道理都沒用。讓孩子寫作業,他們卻去看電視、打牌、刷手機,孩子當然不服氣呀。

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源自於童年。當面臨痛苦抉擇時,如果父母能與孩子一起經受痛苦和折磨,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甘心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此時他會慢慢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會提醒自己:既然爸媽願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應該承擔責任,面對自己的痛苦。

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愛,是自律的原動力。否則你看電視刷手機多舒服,幹嘛非要陪孩子一起受苦。父母帶著愛的自律行為,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的寶貴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自律的根基。

孩子的這種自信必須從幼年培養,成年後補救往往事倍功半。幼年時父母的愛,能讓孩子在成年後勇於面對一切挫折苦難,而不致自暴自棄。

所以,要為人父母,先把自己身上的拖延症治好再說吧。

自律第二點:②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人生的難題,它們會像山一樣橫在我們面前。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這是我的問題,還是讓我來解決。」

責任感出現問題,會產生兩種心理疾病:一種是神經官能症,一種是人格失調症。

這兩種病症表現恰好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加強責任,人格失調患者不願承擔責任。當與外界發生衝突時,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患者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神經官能症患者的口頭禪是:「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

人格失調症患者的口頭禪是:「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

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症患者讓別人活得痛苦。

幾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症或人格失調症。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神經官能症患者當了父母,會把全家人的過失都攬在自己身上,搞得自己很累。

人格失調症患者當了父母,會把自己的過失轉嫁給子女。在孩子德行或學業出現問題時,他們不自我檢討,要麼罵老師罵學校,要麼就怪是別人家的孩子「帶壞」的。他們甚至會向孩子表達:「要不是為了你,我早跟你爸(媽)離婚了」,「我這輩子一事無成,都是為你犧牲的」,等等。

孩子無法理解這種指責是多麼不合理,就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由此會變成神經官能症患者。

所以,你懂了吧,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可長點心吧。

自律第三點:③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

對現實了解的越少,思維就越混亂。了解事實越多,處理問題就越得心應手。這就像做市調,市調做得越細,定位就定得越准。

在這裡,作者引入了「人生地圖」的概念。

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靠的是自己用親身體驗繪製出的人生地圖。我們手持自繪的人生地圖,走完人生旅程。所以,地圖的準確性尤為重要,需要不停地修訂。

可是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地圖的修訂。20歲就死了,80歲才埋,一輩子活在狹隘和偏激中。

大多數人也好不到哪兒去,人過中年就自認為人生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毫無瑕疵,對新事物失去了興趣。

知乎上有個同學總結了社會學三定律,我覺得挺有意思:

1、凡比我早生十年的都是裹足不前的老頑固。

2、與我年齡相差十歲以內的都是社會精英中流砥柱。

3、凡比我小十歲的都是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

80後、90後們對這些言論應該都很熟吧,哈哈。

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直到生命的終結。這需要不斷克服巨大的對未知的恐懼,和修訂地圖帶來的痛苦。但這也只需要做到「誠實」二字。

誠實可以帶我們抵達真理。它讓我們敢於接受其它製圖者——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由些確定地圖是否與事實相符。不然,我們就只能活在自己的個人幻想中,活在一個單間牢房裡。

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人:「不許頂嘴,我是你爸(媽),在家裡我說了算。」

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人:「我們就這樣湊合著過吧,我改不了的。你要跟我吵,我就跟你鬧個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們不要做這們的人:「我都老成這樣了,你為什麼還要跟我過不去?我活得不開心,都是因為你不孝順。」

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人:「我是老大,我說了算,你不服就捲鋪蓋走人。」

……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但只有超越人性,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嗯,儒家的老孟師傅講「成人」,也是這個意思。

自律第四點:④保持平衡

自律,很艱苦,又需要持久戰。所以呢,也別把自己逼得太死,要確定彈性的約束機制,適當靈活對待。

推遲滿足感,也別忘了適時獎勵自己。

承擔責任,也別大包大攬。

尊重事實,必要時也可以有所保留。

還是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為自己創造多一點的快樂,不要做苦行僧。

做到了以上四點,我們就可以放棄過去的我,獲得新生。

「人生是一場冒險。我們一生要經歷千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走出童年朦朧混沌的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成長,像死亡一樣痛苦。也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誕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後,我們就可以活到更高的層級。

活得像一個正常人,活出愛。

愛——自律的源動力

作者給愛下的定義,是我此生見過最棒的: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從這個定義來看,大多數的中國人談戀愛的時候,都是不愛對方的。哪怕是痴情到墜入情網,也不是愛,而僅僅是一種幻覺。

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首先,一個人能愛別人,自己必定要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墜入情網的人,模糊了自我與他人的邊界,認為只要「我」和「他」合而為一,就能獲得幸福。這是一種情感和心靈退化的現象。

所以,假如你兒子或女兒早戀了,一定要及時告訴他(她):所謂愛得撕心裂肺,不過是因為智商低罷了。

其次,付出真愛的人,也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自戀的人之所以找不到男(女)朋友,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為人父母去愛孩子,也是一樣的。從孩子一兩歲能聽懂話開始,就應該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獨立的個體對待,而不是等他長大了再拿他當大人。

記住,愛的對象,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完整思想和靈魂的人。

(什麼,你也愛狗?狗奴滾開!)

愛的重要特徵之二: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持之以恆的行動。

這個好理解,愛不是你心裡喜歡一個人,也不是你嘴上說愛一個人,而是你為那個人恆久付出。一點一滴,一粥一飯。

你愛你的女神,就把自己變成男神,然後駕著七彩的祥雲去娶她。(什麼,你做不到?那你就滾。)

你愛你的孩子,就努力工作,掙更多的錢,讓他受最好的教育。或者,花更多的時間陪陪他,跟他一起長大。別沒掙著錢又整天說自己忙,還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孩子最討厭這種父母了。

愛的重要特徵之三:愛他人,先愛自己。

愛是為了讓他變得更好,但你自己首先變得更好。要是連自己都不自律,沒有持之以恆地去變好,法海你也配說「愛」?

只要你心中有愛,又自律,那不是英雄也是好漢,能不能出任CEO走向人生巔峰並不重要。

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過程。老孟師傅又說了,這叫「天人合一」。到這裡,這本書已經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愛的本質,其實是自我完善。

王陽明師傅也是這樣說的,做個好人,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好人難吶。愛的最大風險,就是要不斷進入未知領域,不斷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踩在腳下,及時拋棄狹隘的人生觀。就算不能天人合一,起碼也能幹翻中年危機吧。
你覺得呢?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不誇張地說每讀一遍都有新的啟發。
作者有關自律的重要性,關於心智成熟過程的探討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最近感觸最深的則是「懶惰是最大的原罪」,深以為然。
我不覺得這是一本雞湯。有雞湯會在開頭第一句就告訴你:life is difficult(生活如此艱難)么?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當時看到宣傳語是:愛情心理學最暢銷的書籍,讀後感覺言過其實,還不如陸琪,若干年後再讀此書,發現這本書根本就不是講的愛情,講的是人生選擇。


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社會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受到國家、領導、家人、朋友的影響,中國人在上下級之間,在長幼之間最常用的兩個字就是「聽話」,你越聽話,越符合其他人的要求,你就算是行為正確的人,上學時,你應該學習好考試分數高的科目;畢業後,你要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配偶;工作時,你要按照領導的意願努力工作,你付出這麼多,除了獲得他們的認同,你內心深處是否能夠長期的保持平和快樂呢?你有沒有後悔選擇了一個你當初並不喜歡的專業、配偶、工作,而僅僅是因為其他人或明或暗的要求你,你半推半就的做出了當初的那些決定呢,如果當時是完全由你來做這些決定,是不是會更好呢?所有的答案其實都在你心中,大多數人走的道路是尋找改變我們的外在世界的道路,而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條通往我們內心的道路。

但是這條道路並不好走,這就像一種絕世武功,會的人本來就少,見過的人更少,但是一旦學成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我們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咱們可以用著名的「戀愛專家」陸琪的語錄做例子,愛情需不需要堅持:他先說「愛情不需要堅持,需要堅持的,是你的勇敢」,後來又說「兩個人在一起,其實不缺愛,也不缺浪漫,更不缺感動,缺的只是堅持」。我們總是生活在這種自相矛盾的狀態中,上高中讓好好學習,不讓搞對象,大學畢業了恨不得讓你奉子成婚,工作的時候領導總是給你畫大餅,但是等你真的獲得權力地位的時候,你一樣沒有當初幻想得到權力的那種幸福感,那我們到底錯在了哪裡?我覺得我們可能是生活的過於表面,缺少有深度的閱讀、思考和感知,咱們可以反思一下,本科畢業我們讀了16年書,除了那些教科書,我們還閱讀過多少本書,我們畢業後又看了多少本書?我們思考的東西除了我穿什麼好看,哪個數碼產品最先進,我怎麼追求一個姑娘外,有多少思考過那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呢?

那少有人走的路有什麼好處呢?其實這條路是一條通向我們內心的一條路,這就好像一種絕世武功,你學會了之後,就會生活的更平和,能夠踏踏實實的享受一些微小的幸福,你會慢慢尋找到自己的使命,你不再忙忙碌碌的跟在別人身後迷失,你能夠保持非常幸福的親密關係。你會成為一個稱職而優秀的父親,你不再會為了一些簡單的問題而困擾,因為你直面的都是更加深刻的問題。我最近讀了幾個已逝之人的著作,一本是程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另一本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離死亡越近,越能明白生命的意義,你會慢慢不再糾結:你怎麼「演戲」別人會更認可你,你不會再傷感,為什麼你愛的人不愛你,你會更加抓緊時間實現自己的理想。很多人在一點一滴走向死亡的時候,都會變得異常耀眼,光輝萬丈。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走向死亡,只是我們不知道路程的遠近,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我們應該首先了解自己的局限,據說三歲之前的孩子,都以為自己是上帝,因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因為所有的人斗圍著你轉,成年之後,還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上帝,就會很多的慾望,就會以己度人,覺得不理解自己的人都不可思議,給自己設置了很多完不成的目標,所以第一步,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想法,尊重每一種知識。

我們還應該知道自己的偉大。有的時候我們很可悲,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體重,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慾,沒法堅持早睡早起,我們一夜一夜的奮戰在電腦前、電視前,對我們來說養成一種新的對自己好的習慣異常困難。長此以往,我們便喪失了改變自己的勇氣,我們腦袋中想著自己應該變得更好,但是我們實在控制不了自己,堅持不下去,我們便從那個渴望改變世界的人,被世界結結實實的改變。其實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得事情,沒有那麼難,是因為我們太心浮氣躁了,本來30天就是沒法把體重減下去的,因為你用了10年讓自己長胖,本來3個月就很難學會英語的,因為你當時學漢語也用了很多年。但是只要你堅持下去,成功遲早就會屬於你,因為確實有太多太多的人做到了,他們除了不計較成果的堅持,無其他成功的不二法門,越不計較短期的成果,越能獲得長久的成功。

當你了解自己的渺小和偉大時,你就走上了那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們一起加油!去感受另一個世界,感受另一種人生,人生只有一次,你為什麼不把握機會,多體驗一些不同的東西呢?


如果想用最簡單的語言說清楚這本書的話,

它好比一盞燈,
對於一直生活在光明裡的人,它暫時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對於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它是你做夢都不敢想像的強大光源,讓你對面前和身後的路,一目了然。
但是,一直生活在光明中的人有一天遇上黑暗,翻到它的時候猶如找到一盞燈,在白天里看了沒有什麼價值的這一點光線能讓你迅速找回重回光明世界的道路。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工具書,有沒有用,好不好看,在於你所處的環境。而不是它本身。
就像你平時看字典是折磨,遇見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字典是救星一樣。

注意它的作者,

M·斯科特·派克,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他的傑出不僅在其智慧,更在於他的真誠和勇氣。

這是一個心理學家寫的書,所以它的應用時間是你心理受到困擾的時候,一本尋找內心光明的字典。

副標題是心智成熟之旅,所以說當你看到這本書之前你已經完成了自己完善心智的路程的話,你會覺得它很廢話,甚至不如雞湯文好看。但是我還是建議你把你放在床頭,等你因為外界因素的干擾,心智暫時被蒙蔽的時候,趕緊翻一翻,它會提醒你那些被你負面情緒暫時壓倒的心智回歸。

就這樣吧!

此致!
祝閱讀愉快!


---------------------------
12年,大四的時候看到的這本書,那個時候的我,一面悔恨自己浪費了四年的大學青春,一面不可遏制的沉迷於DOTA當中,我已經不再討厭這個學校,也不討厭這個社會,我只討厭我自己,對於戒掉遊戲總是出爾反爾,這樣的自己真的很可恨,最難過的是我不知道怎麼改變,哪怕我明明知道這個狀態實在是太糟糕了。
看的是電子書,關於「責任」「自律」「愛」的幾個部分,對於我無疑是當頭棒喝。尤其是那句「愛是一種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把我這些年來為自己找的種種借口一一戳穿,就像是將傷口隔開,把膿擠出來。
可能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以至於對這本書的感受也各有不同。但是,如果你真的潛心讀完了的話,會發現《少有人走的路》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是一本心靈雞湯。作者沒有在喂你什麼東西,他只是在不停的戳痛你,至於戳沒戳中,視人而定。
-----------------------------------------------------
附加一句,我現在送人書,常送的是《小王子》、《少有人走的路》,也有朋友說讀完沒感覺的,就這樣。


08年偶然買到,翻了一遍,認為作者簡直一派胡言——照此而言世界上人豈不都是神經病!接著在書後空白處將作者譯者出版商大批一通!
10年,在一些事情讓我深鑽牛角、痛不欲生、昏天暗地、球迷杏眼的時候,我想起這本書中的一些主題。於是翻出來。
讀著這本書,我覺得就像是拿著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在一點一點剜掉自己身體上腐爛了的肉。


沒有這本書,也許我沒有今天過的這麼開心。

一句話評價就是:越怕死的人越容易死,越怕艱難困苦的人,越難以走出艱難困苦。


先賣個關子,為什麼再偉大的作品都沒法吸引所有識字的人去看?

很多人都把這本書當心靈雞湯。沒錯,的確找到很多類似這種的心靈雞湯。對於『心靈雞湯』這四個字,很多知識分子是抱著一種揶揄的心態的,因為覺得層次太低。就好像很多作家覺得看《讀者》之類的雜誌很丟人一樣。不過這本書相比很多內容空洞的暢銷書來說,還是有很多乾貨。畢竟作者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懂得人們渴望什麼,遇到過什麼心理障礙,懂得什麼樣的語言能對人產生影響。特別是作者結合美國的基督教文化,講了很多操作性強的方法。可以說這本書是有很多乾貨的心靈雞湯。

為什麼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籍都能賣得不錯呢?因為需要的人多。每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都在不斷變化。讀書也像談戀愛,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才是緣分。很多時候發現一本書,你會覺得,相見恨晚啊。因為這個時候你的『精神頻率』正好與作者寫書時的『精神頻率』一致。也許在你很順利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書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生活事業遇阻,內心一直在處於困頓之中,突然發現一本書很對自己的胃口,看得津津有味。這時候你高度評價這本書,誰也不能懷疑你的真心實意,誰也不能否定這本書對你的價值。
而這種事一點也不稀奇,人口基數大了,需要寬慰和鼓勵的人自然也多。書自然暢銷,當然也繼續博得很多人的不屑。而這種不屑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舒緩。

放在書架上,說不定10年之後的你,會非常喜歡這本書也說不定啊。


《少有人走的路》,好書,譽滿天下。

昨天又讀了一遍。核心道理很簡單——

愛,

本質是進步,

方法是自律,

天敵是懶惰,

常態是苦難。

人生充滿苦難,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逃避問題痛苦,解決問題也痛苦,但解決問題之後,我們能進步,進步就是幸福。

如果逃避問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只會讓痛苦形成循環,不得解脫。

顯然,逃避問題是錯誤的,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核心原則,就是自律。

自律的四個要點: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就是要有耐心,敢於等待,不急於享受,不因無法一蹴而就而拖延懈怠。

承擔責任,就是要直面問題,不逃避,也不把問題往外面推。

尊重事實,就是要正視真實的困境,不自欺欺人,越了解現實,越能解決問題。

保持平衡,就是不怕痛苦,也熱愛幸福,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點,不過於極端。學會放棄,就學會了平衡。

自律,是通往進步的道路。而進步,就是愛的本質。

愛一個人,就希望ta進步。

自愛,就希望自己進步。

不要固步自封,不要逃避挑戰,不要活在過去的觀念里,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進步。

愛 → 自律 → 在痛苦中解決問題 → 心智更加成熟

心智更加成熟,即進步,是愛的本質,也是要通往的目標。

通往這目標的方法,是自律,掌握了上面說的自律的四大要點,我們就做好了解決問題的精神準備。

解決問題的過程,會伴隨著痛苦,但不解決問題只會更痛苦,人生既然充滿苦難,我們就必須在苦難中前行。

解決問題之後,我們會有收穫,會進步,心智會更加成熟。於是,我們就實現了愛。

上面說的是愛自己,那愛別人呢?

關注ta,傾聽ta,幫助ta進步。

具體言之,就是幫助ta學會自律,讓ta在痛苦中解決問題,讓ta的心智更加成熟。

非常簡單的道理,非常簡單的公式。

真正的道理,總是很簡單的。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簡單。

人類最大的罪惡,就是懶惰。

懶惰,是「愛」的最大的敵人。

所以,如果你愛一個人,或者,如果你愛自己,那麼,就讓自己忙起來吧。

人生苦短,時間寶貴,每一分每一秒,都過了就沒了。

資源如此有限,你我又為何敢浪費?

勤於實踐就是熱愛自己。珍惜時間就是擁抱生命。

笑對痛苦,勇敢向前。

miss and busy.

思,而,勤。


引發我對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的思考,從此明白了成長環境、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性格、一生的命運的影響有多麼重大。
影響深刻的一句話,大致是:「只要你從小在父母愛的沐浴下學會了自尊、自愛,將來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的磨難,都不足以將你擊倒」
所以這本書堪稱一部經典的家庭教育指南。


我只想說一句話,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醫生,不是專欄作家。

這本書里幾乎每個結論,都附帶一堆病歷。

另外國內買的4本的版本是假的
其中的
少有人走的路3:心靈地圖
是本假書,作者是個專欄作家。類似樂嘉。


剛好打算整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溫故而知新呀:-)

開篇是一個偉大的真理,人生苦難重重,這才是人生的常態。只有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苦難耿耿於懷了。不會再抱怨偏偏自己生而不幸。

那麼,你是憂鬱至死,還是開始解決問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但是,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更何況,問題及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

解決的要訣在於自律。自律有四個方面,分別為推遲滿足感,尊重事實,承擔責任,保持平衡。

一 推遲滿足感,即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父母的以身作則,表裡如一的愛是自律的關鍵來源。如何解決知識,社交,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你是否指望問題消失?積重難返,逃避只會讓痛苦更大,時間更長。親愛的,去嘗試吧!花時間去解決!

二 承擔責任。神經官能症認為錯在自己強加責任,人格失調的人認為錯在他人逃避責任。人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傾向,尤其是孩子,要理解。我們的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這一事實就會成為自由的人,無法接受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三 尊重事實。


人生苦難重重
這句話確實是真理。


謝邀。

讀書要看緣分的,這本書我讀過,當時看的時候也是如痴如醉的,不過現在內容幾乎全忘……

近期讀過的書,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籍香港女孩安妮塔寫的《再活一次和人生溫柔相擁》,一個真實的死而復生的案例,我覺得所有對死後會發生什麼有些好奇的朋友都應該去看看。

這本書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一生到底「為誰」而活……


如果你認真讀,會改變你的一生。
讓你更了解自己和他人,但不保證能讓你過得更開心。
我閱讀速度很快,但這本書我看了一個學期才看完。因為它不只是一本書,是一本近乎聖經的東西。心理學、宗教和哲學,而且還是通俗化了的。
這本書,進去後,要出來。


少有人走的路——完善「自我」體系

2015年1月份開始閱讀,歷時3周

一、叢書簡介:

①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M·斯科特·派克/著 于海生/譯)

②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的面對謊言(M·斯科特·派克/著 堯俊芳/譯)

③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M·斯科特·派克/著 劉素雲 張兢/譯)

④少有人走的路4心靈地圖(托馬斯·摩爾/著 嚴冬冬/譯)

二、「自我」體系完善流程

(表達能力有限,簡單的做了一個圖,幫助理清思路)

順著時間軸來敘述,首先我將讀《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的「自我」認知定義為「甲我」,閱讀①和②我用了大約10天時間,這十天內心世界的變化是比較波瀾壯闊的,因為初次接觸到心理學書籍而且都是引用病例來鞏固理論,所以會有點兒代入感,不知不覺就開始用剛剛看到的理論分析自己和周邊的人或事。這個階段基本上每一天都會明顯的感覺到自己更加理性客觀的看待情緒問題。具體書的內容我就不贅述了,這裡主要是談談我的感悟。

讀完了①②這兩本書之後,就對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療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論基礎,可以相對客觀的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狀況,而不再瞎子摸象似的聽信雞湯文的斷章取義。此時的「自我」認知我把它定義為「乙我」。然後第三本書③就開始拔高了,主要作用是鼓勵讀者去懷疑。因為①和②的介紹都是基於善惡,這是加入了人為價值觀的,無論是作者的價值觀還是普世價值觀,這都不是讀者自己分析得來的而是拿來主義,所以③就是推崇懷疑論,提倡對於他人的觀點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分析和論證一點兒一點兒把別人的價值判斷過濾成為自己的,鞏固真正的「自我」意識。第三本書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用了不到兩天時間,因為它對我有一種吸引力,就是這本書我一翻開就放不下的感覺,也是這套書裡面我讀過之後感覺最爽的一本。

如果逐漸培養起自己的懷疑性價值觀,那麼「自我」就會步入相對更穩定的一種狀態,受外界的干擾慢慢降低,人云亦云的情況也會有所緩解。這時的「自我」認知我定義為「丙我」。最後談談最後一本書④,這本書通篇都是神話故事而且充斥著大量悖論,瀏覽過內容之後非常無感,因為就跟啥也沒說一樣。但是它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它鼓舞了我們安心做自己的士氣,以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優缺,不是以修正而是以成長的心態去關懷自己。這種「自我」認知我定義為「丁我」。


這個月看了《少有人走的路》,簡單談幾點讀後感。作者是一個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學家和心理諮詢師,他記錄下了很多自己心理診療的案例,加上自己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綴文成篇,於是有了這本書。這書其實大學時候就有同學推薦過,可是那時候我了幾頁就覺得其並無多少知識容量,害怕如各種QQ美文般不過雞湯一碗,再加之敘述的平淡,未能繼續看下去。一隔多年,我卻再次捧起了這本書,畢恭畢敬。
書中講述了關於自律、愛、成長的許多故事和看法,敘述平淡,無限波瀾,或以魯迅的「於無聲處聽驚雷」一句形容最為恰當。我無法一一列舉,只說幾個印象最深的。

  • 1、繪製地圖 我們的經歷、經驗、學識、見識構築了我們的地圖,這是我們既有的人生積澱、期待視野。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很多人放棄了不斷地繪製地圖,突破自我的界限,擴展對世界的認識。於是人生一定程度上歸於對舊日生活的重複,走向淺薄。

  • 2、愛是一種自我完善,自我擴充,不是暫時的激情,而是兩顆心靈的共同成長,是一個不斷走向心智的成熟的過程

  • 3、熱力學第二定律使得一切走向無序,是一個熵增的過程。而生物的進化則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走向有序,是一個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奇蹟。而人的成長,是微縮的進化史,心智走向成熟的過程,是一個人的進化。這是違背定律的,因而必然艱辛,然而作為人,我們卻不該拒絕走向成熟。

  • 4、懶惰,是一種消極而可怕的力量,其最大的特徵就是恐懼感。 阻礙心智成熟的最大力量就是懶惰,而克服懶惰走向成熟的力量,是愛。

  • 5、最接近上帝的地方,也許就是我們的心靈,因而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也許便是上帝。這樣的宗教觀很是新奇。《西遊記》中唐僧問:這山一座接著一座,何時方可到靈山?悟空說:師傅,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皆是靈山。 這樣的觀點豈不是異曲同工?

--------------------------------------------------------------------------------------------------------------------------------------
華麗麗的分割線

  • 一直對心理學懷有極大的好奇,大學學心理學課的時候以為學完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洞察別人的心理,然而那門課只可恰能讓我識得幾位有名的心理學家和幾個心理學流派,以及一些有趣的心理學實驗,離走向內心,還太遠太遠。不過好歹是入了門了,此後遇到心理學的東西,便破除了神秘主義的色彩,只是將之視為一種不同視角的關於人的解讀,就像生物學立足於生物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的解讀一樣。 後來學文學,驚奇地發現文學批評里有個精神分析批評,直接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一個頗為有名的觀點是「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弗洛伊德將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歸結於性的解讀已堪稱驚世駭俗,沒想到在我心中純潔無比的文學竟而也被佔領了!文學創作不過是是作者的「白日夢」,初覺無理,細想卻似乎果真如此。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而這流淌的文字自是作者思維的投射,是「白日夢」又有什麼好奇怪?然後驚覺用精神分析批評對某些作品的分析又果真是精當無比,就像一個本來在低倍鏡下看到的模糊視野突然增大了倍數清晰了起來。這一學說也影響了很多作家的創作,他們有意識地向這方面靠攏,誕生了諸多深藏功與名的作品。這是我對心理學認識的一次突破,所謂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溝通,大抵如此。 大四時候看了當時網上很火的哈佛幸福課,是涉及積極心理學方面的內容, 具體的知識大多只有模糊的印象了,可是那個課程我聽的很激動很開心,它把我從因為學了心理學課後得知心理學無法洞悉內心的遺憾和失望中拉了回來,使我認識到了其對於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的積極意義。心理學就像一條漸近線,永遠也無法抵達內心,卻永遠都在抵達內心的路上,最靠近內心。 於是心理學成了我最想涉獵的一個學科之一,人生有限,學海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然而這確乎是一個迷人的領域。

成長的路上,需要堅定的力量,身處方寸之地,更需要突破自我的界限。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小小的心中要有大大的宇宙,書中的語言發出的脆響,也許便是生命的拔節生長。


作為心理諮詢行業出身的作者,洞悉人心與人性的脆弱與孤獨。
作為自己以及與來訪者的共同人生經驗來分享給讀者。閱讀的人提供人生體驗,很多事情都是作為人將經歷的必經之路,而如何去走是對於每一個人生路上前行的人的考驗。
在很多「過來人」眼中,人生之路都是殊途同歸的,甚至人生的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相同,不論是有多麼的個性化,終究仍然是作為人而存在的。所以,智者如釋迦摩尼、耶穌等都不同程度達到了某種自我的補完。所以為什麼宗教可以啟蒙,為什麼宗教讓人信奉,那是源自人心深處的渴望,那麼多的智慧就像一個引路人一樣,指引我們前行。


割———————————————————————————————————————————

下面來說說書。對於沒有私人心理醫生的人而言,這本書是可以幫助你完成自我癒合的一本工具書。簡言之,自助者天助。
第一本書的名字就告訴了我們他想說的是什麼:心智成熟。
成熟的象徵是什麼?首先:直面自己的痛苦。

但是單單懂得如何直面自己的痛苦,還遠遠不夠。所以其次:你要懂得理解其他人,你要懂得愛。

但是事實上單單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我們最終難以獲得足夠的力量完成自我成長。於是我們需要來自其其他人的智慧、經驗的幫助。宗教與信仰(其實信念更為合適)是我們保持內心活力的源泉。

勇敢的面對謊言。其實不僅僅是拆解了我們自己面對痛苦時候的不成熟的表現,也整合了我們可能會面對其他人的不成熟。



割———————————————————————————————————————————

這樣一本教你做人的書,你覺得到底好在哪裡?


嗯,相同的書由不同的人讀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大學的時候我租了一本奇幻小說,
我的同學看完說一點意思沒有,我看完之後發獃半晌,驚為神作。
那本小說現在也沒有完全出完,名字叫《冰與火之歌》。
好吧我不是說自己的品味多高(鼻子長長長)

話轉回來,《少有人走的路》不應該被歸為雞湯吧,其中講的很多內容都是相當有實用價值的。
比如其中對於迷信與信仰的解釋,對於愛情的解釋,目前我仍未看過更好的。


推薦閱讀:

這個社會中,有真才實學技術的人,是否總體不如「非常會來事」的萬金油混得好?

TAG:心理學 | 書籍 | 成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