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

很多人說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有些不懂,問幾個問題。
1、輕步兵的定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劃分輕步兵?和步兵有什麼區別?
2、歷史上的輕步兵有哪些?各自有過什麼戰鬥?
3、志願軍為什麼是輕步兵,為什麼能超越其他輕步兵?
4、加冕巔峰輕步兵的戰績?


--------------------2016.9.2更新----------------------------------
好久沒有看過這個答案了,看到有人有質疑這是小說,我在發一篇黃河故人寫的文。我之前打了很多話,不過都刪了,對於有些人,即是是真的他也不願相信,與其做無意義的爭論,我更希望那些願意相信的人去銘記志願軍戰士的付出,是他們讓我們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以下為黃河故人的回應----------------------------------------------

五烈士的故事,坦誠的告訴大家,我一直是打著問號的,直到大約一個月前。

《中國人在此》一文的來源是鄭大藩當年寫成卻未能及時發表的幾篇文章之一。鄭大藩是誰?就是發掘了邱少雲的那名記者,要不然邱少雲就是二、三等功了(邱少雲的遺骸是按照一般功臣在朝鮮安葬的,成了英雄後來才被送回國)。所以,我想他寫作的東西可信度還是足夠高的。《偉大的戰士邱少雲》於1952年被新華社播發後,鄭大藩當月接受15軍政治部的委託去採訪先進事迹,接受任務不久,還沒搜集很多資料就負傷。傷好之後被調到東線,忙於東線的相關報道,而十五軍1954年回國,寫成的文稿就被擱置起來。

他則在1955年回國,這些文稿就在他那裡陪他到1981年離休。大約1990年前後,他把這些文稿發表在了地方文史資料上,這就是我看到的來源

五烈士的戰鬥在本人這篇小文里看過去極為慘烈,而在上甘嶺的戰場上,只不過是戰場上的一個角落。須知十五軍1948年才成軍,在解放軍裡面那屬於倒著數的小弟。然而上甘嶺一場大戰,一躍成為解放軍top5的主力之一,評委是開國時的那批將帥,在他們面前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可能,上甘嶺的慘烈絕非三言兩語可形容。

五烈士的重要性,有朋友認為俺誇大了。這裡,做一下解釋。

第一, 大家是從本人這篇小文里看到的五烈士。一般來說,看近的東西總是覺得他們大些,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 對抗坑道作戰,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坦率的講,直到聽過了林老給我們講過的故事,我才知道,反坑道,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是最重要的,武器,普通的步兵武器就夠了(當然這是1950年,沒有雲爆彈。)志願軍一樣有打韓國人的陣地,多次站不住被人從坑道里打下來的記錄。後來一下子把預備隊全撒到陣地上,韓國人整個被堵在了老鼠洞里,才拿下來。

所以,五烈士能夠讓韓國人的第二梯隊不能順利投入到坑道陣地,俺認為這個功勞很大。只有留住了坑道,才有上甘嶺的第二階段作戰。

說道這個記載的可信,還有兩點:

1. 原文中提到了督戰隊。美軍沒有督戰隊,而韓國人是有的。恰好這一天之前,美軍和韓軍換防。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5烈士可以佔據一座美軍的營級指揮部。

2. 原文提到了崔建功對這個陣地的關注。可惜崔老去矣。

呆鵝提到秦基偉的確認問題。這個以十五軍軍部的忙碌情況,可能有人抽得出時間來確認烈士身份么?gaogeli也提過,五十軍打坦克那一仗,有烈士炸掉敵人坦克後,遺體還在坦克上。短時間沒有確認身份,待到過後去確認時,這位烈士已經無名了。

說道上甘嶺上最大的無名英雄,應該是我們的炮兵。我們說某小組消滅敵人100多人,幾十人,很多時候是把支援炮火的殺傷也給算進去了。有意見?誰不服誰到戰場上去自己統計、區分。

志願軍有一個連沒上陣地就犧牲殆盡的記錄;美軍一樣有一個連上去,還沒到目的地,一頓炮火砸成個位數回來。

這個陣地不能確定,但肯定不是7號陣地,因為7號陣地應該是是孫占元、易學才的陣地,早就存在於地圖上了。說道孫占元,有誰知道他具體的犧牲經過?雖然都知道他是和敵人同歸於盡。

孫占元當時是就帶上去一個班共兩個組,易學才是一個組長,別的部隊傷亡很大;美國人是四個火力巢,沒有蓋頂,就是把周圍用麻袋搞起來,一個裡頭有的是一個班,有的是兩個班。他們攻下第一個火力巢,裡面美國兵一個多班,犧牲了一個戰鬥組,就剩下易學才小組了。孫占元掩護易學才這個戰鬥組又打下了第二個火力巢,這個火力巢有兩個班和一些重火器,然後就剩下易學才和孫占元沒負傷了。

美國兵隨後上來70多人增援,被他們兩個人的機槍交叉火力幹掉一多半。隨後孫占元雙腿負傷,他掩護易學才去炸第三個和第四個火力巢。也就在易學才去炸第三個火力巢的時候,沒死的一二十個鬼子撲到孫占元的火力點,基本上在孫占元和鬼子同歸於盡的時候,易學才打下了後兩個火力巢。

損失一多半還要往上沖,上甘嶺中的美國兵,是很兇悍的,不太像之前的少爺兵。

寫這個例子,主要是想說一件事。也許我們認為上甘嶺已經被細細的研究過了,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的還有很多,很多。


-------------------------------------------------------------------------------------------------
有人可能好奇,志願軍如果用美械能打成什麼樣子,分享一篇文章,由西西河的黃河故人發表的,原作者是鄭大藩。
---------------------5.3更新《中國人在此》-------------------------

這天是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兩周年的日子。這天,也是上甘嶺的一個時間段分割點。


頭一天晚上,秦基偉把自己軍部的警衛連96人由連長、指導員帶領,派往597.9高地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是秦基偉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員,跟隨秦基偉長達五六年,多次在戰場上冒死掩護過秦基偉,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只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犧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虜。十五軍自成立以來,大小數百戰,還從沒用上軍警衛連,初次上陣損失就這麼慘重,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痛心不已。


美國人也不輕鬆,這一天飯佛理特也到了第九軍軍部,把美七師撤了下去,南朝鮮二師接替了美國人的主攻任務。


應該說這時候的美國人的狀態時比較好的,秦基偉這邊已經把軍部的警衛連送了上去,可以說兵力已經近乎到了極限。聯合國軍則是生力軍剛剛投入戰場,一鼓作氣之下,勝負往那邊傾斜,不必多說了。奇怪的是在之後的這幾天,雙方進行的是坑道爭奪戰,而韓軍這邊,並沒能投入足夠多的力量去徹底解決坑道,反倒是十五軍這邊緩過了一口氣來。


當天,崔建功在指揮所看到,對方黑壓壓一片一片人頭就在炮火掩護下過來了。突然之間,對方的第二梯隊一片大亂,戰鬥突然在敵人的背後打響。崔師長邊誇戰士打得好,邊問這是誰打的,居然沒人知道。


與此同時,597.9高地上看得更清楚。有一支奇兵,佔據了美國人留下的一座非常堅固的堡壘,冷不防在敵人內部打響。猝不及防、距離又近,敵人第二梯隊死傷慘重,後路被抄、援兵不繼,前面的進攻立刻失去了後勁。

可以這麼比喻,聯合國軍張開了大口,準備把前面的志願軍陣地一口吞下,卻不料喉嚨里突然卡進了一根刺。不光不能咽下前面的肥肉,張開的大口合上也很困難,只能張著嘴等著別人一點點敲自己的牙齒,拔自己的舌頭。而且共軍不僅發現了這根意外的刺,還不停地給這根刺幫忙活動一下,可憐的韓國人。


如果不好理解,想一下黃繼光,如果黃繼光堵住槍眼後,後續部隊沒能立刻衝上來,那黃繼光的犧牲就沒有了意義。


從597.9高地上,可以看到一小時後對方糾集了一個連對這個堡壘發動進攻,力圖一舉拿下。硝煙中,三個戰士從堡壘中悄悄潛出,兩個人繞道敵後,一個人埋伏在堡壘前面的炮彈坑裡。就在敵人以為志願軍將堅守堡壘的時候,還沒接近就被手雷給炸了個暈頭轉向。敵人派出一個班,慢慢摸到堡壘邊上偵察,發現沒什麼動靜,認為我軍都已犧牲,遂大喜過望,一連人直起腰來,大搖大擺走向堡壘。不料瞬間三名志願軍戰士呈三角陣形出現,手中的轉盤槍對著這一連人一通橫掃,爽!

敵人立刻又派了一個連企圖連續進攻,這時候,志願軍的迫擊炮發言了。不多的炮火用在了關鍵的地方上。圍著這個堡壘,志願軍打出了一道火牆,敵人的連續攻擊就此破產。

也就是在同一個時間,崔建功師長和前面的團指揮部與各陣地確認後發現,沒有一個陣地向敵方派出小分隊……


沒人派出小分隊,難道是上甘嶺的炮火太強烈,某網路神人穿越了?那時候可沒這個詞。

當天夜裡,團里師里都派出了通信員前去聯絡,可是對方的照明彈打得前沿陣地和白天一樣。美國人堡壘和志願軍陣地之間用炮火打成好幾道封鎖線,通信員全部犧牲。再繼續派人已經沒有意義,於是這個陣地被標註成了無名陣地。


美國人也反應過來了,首要任務是除掉自己嗓子眼裡的這根刺,否則,自己的部隊一集結,就等著給人當靶子。


第二天,六架飛機掩護一個連的敵人攻了上來。六架飛機瘋狂肆虐,可是這個堡壘是美國人自己修的,很是堅固,狂轟濫炸沒什麼作用。而在炮火的縫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個志願軍戰士的身影在閃動,在同百倍於他們的敵軍在作戰。


志願軍的炮火也沒閑著,在堡壘的周圍也打出一道火牆,敵軍部隊照樣被鋼雨嚴重殺傷。炮火密度之大,以至於有一發炮彈竟然撞在了美國人的一架飛機上。可以把坦克砸成癱瘓的榴彈炮彈落在了飛機上,可以想像一下這是多麼壯觀的景象。

隨後一天,槍聲仍然不斷,直到10月28日。在無名陣地上的戰士,就這樣孤軍戰鬥了四天四夜。這四天,成了十五軍非常重要的四天四夜,十五軍緩過來了。


這五位英雄的功勞是相當的大。第一天他們剛剛打了第一仗崔建功就說他們要記特等功,何況他們還遲滯了敵人的進攻四天,但是也不適合把他們上升到上甘嶺戰役的關鍵點的高度。上甘嶺總的來說是美國人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戰役起始階段,美國人成功的欺騙了志願軍的上上下下,但是十五軍上上下下的浴血奮戰給志願軍爭取到了修正自己錯誤的機會,然後十五軍自己也一戰成名,從二流部隊一躍而成為頭號主力之一。


10月28日,我某團四連排長田丙辛帶兩個班的部隊衝到了無名陣地。


出現在田丙辛排長面前的首先是堡壘外面的三位烈士遺體。一位烈士的遺體保存較好,躺在鴨絨睡袋裡面,應該是犧牲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裡面;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邊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經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彈早已打穿了他的雙手,而手裡還有一顆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遺體在稍遠的地方,周圍敵屍重重疊疊,手指上是手榴彈線圈。


走到堡壘的門口,第四位烈士的遺體在堡壘門口,身上傷痕纍纍但沒有致命傷,懷裡抱著一根爆破筒;滿懷希望的田排長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擊孔邊上,怒目圓睜,手指還扣在機槍的扳機上。走近才發現,這位烈士也犧牲了。


環顧後發現,這是一個美軍營級指揮所,沒有人敵人進來的跡象。也就是說,五位烈士犧牲後,聯合國軍並沒有敢打進這個堡壘來看一下。堡壘周圍,敵人還有二十多具屍體沒運下去。堡壘裡面的兩位烈士都沒有致命傷,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想想坑道里是何等的艱苦,送蘋果進坑道就有二等功,何況孤立在坑道前面好遠,和後方沒有任何聯絡的無名陣地;從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能看到美軍不是紙老虎,一個營級指揮部,就可以堅固到在美國人自己的炮火中倖存下來;第三個方面無名陣地的志願軍基本上是用美國人的裝備打的這幾天的戰鬥。我們經常說要是志願軍有了美國人的裝備朝鮮戰爭會打成一個什麼樣子,那現在大家看到的該是一個現實的例子,五名志願軍烈士,死傷在他們面前的聯合國軍何止於百倍。


根據情況分析,應該是五位烈士隨增援部隊到了陣地上,但是在如此猛烈地炮火下,夜間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們沒能找到坑道,卻一路深入了敵軍陣地。正好趕上了美七師和韓二師換防,這個指揮所被放棄了,於是五位志願軍就潛入了這個堡壘。而且他們很沉的住氣,一直到敵人的第二梯隊集結完畢,才一通猛揍,在聯合國軍的嗓子眼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已經不能接回自己的戰士,確認烈士的身份就成了大問題。從發現的遺物看,五位烈士不止一位識文斷字,可是他們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部隊的番號,僅在一位烈士身上的布片上,發現了「山西省」三個字,推測是來自十五軍前身——當年九縱的老戰士。由於上甘嶺上的部隊編製多、變動大、傷亡重,這五位烈士的身份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團。


個人推測,他們也許是十五軍軍部警衛連的戰士。首先頭一天晚上,秦基偉把自己的警衛連派上了陣地;其次,五名烈士不止一人識字,有的還能寫筆記,這個文化素質不低,一般的連隊比較難達到這個高度;第三,這五名烈士的仗都打成精了,看咱們前面的敘述,打得非常漂亮,軍事素質極為優秀,符合軍部警衛連的身份。

五位烈士留給我們的話,筆記上有這麼一段「吃的是美國餅乾,用的是美國槍,打的是美國子彈,消滅的是美國狼。」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烈士把它深深地刻在了堡壘一邊的石壁上:


中國人在此


在另一個問題回答的評論里(如果志願軍遇到侵華日軍,誰更厲害? - 軍事),看到題主的疑問,剛好感興趣,所以就趁友好度被知乎管理員再次扣光之前,來說說我的看法吧,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
————————
1、什麼是「輕步兵」?

「輕步兵」的起源和演變歷史,已有答主介紹過了,不再贅述。 這裡主要說現代戰爭里的「輕步兵」,指的就是,裝備以單兵輕武器,如步槍、機槍、迫擊炮、槍榴彈等為主,很少、甚至沒有重型裝備支援,能夠不依託機械化重型裝備進行機動和作戰的步兵。——因此,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以往與「輕步兵」相對應的「重步兵」概念,實際上已經被淘汰,現代與「輕步兵」相對應的概念,應該是「機械化步兵」,或者說「合成化步兵」。
——所以,對於題主的第三個問題:

3、志願軍為什麼是輕步兵,為什麼能超越其他輕步兵?

答案是很明白不過的,以志願軍當時的裝備,就算不想當輕步兵,也不得不當輕步兵。
至於「志願軍為什麼能超越其他輕步兵」。
首先要說的是,二戰以後各主要軍事大國的陸軍里,就只有二戰時的日軍、K記,以及1930s—1990s的中共軍隊(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是真正意義上以輕步兵為主體的陸軍,美蘇德英法的軍隊都是機械化步兵,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合成化步兵」,——我更喜歡稱之為「炸逼化」。這種「合成化步兵」作為一個獨立兵種的地位已經大大弱化,而是整個諸兵種合成化部隊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美蘇德英法合成化陸軍的戰鬥序列里,步兵更多是為了掩護、協同機械化的坦克、裝甲車、炮兵,而不是作為攻擊和防守的中堅力量,這是與二戰時中日陸軍的最重要區別。
然後,志願軍的輕步兵為什麼牛逼?因為在二戰至今,就只有志願軍能夠做到以輕步兵跟純炸逼化的對手,在攻防兩端剛正面,而且還能打成五五開。日軍在太平洋上,除了初期憑藉偷襲的優勢,打了美軍和英軍措手不及,所以一路豬突猛進外,到了中後期面對緩過神來,徹底炸逼化的美軍,被炸成什麼樣,那是人盡皆知了;K記就更不用說了,別說面對炸逼之王美軍了,就算是對著日軍那樣的小水管+小豆丁,都還被炸得找不著北了。K記在中國軍事發展史上,最大的貢獻恐怕就是無私地給土共當陪練,讓土共軍隊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把輕步兵百萬兵力大兵團戰役戰術練到了滿段。
另外,還要提一個輕步兵玩家越猴,作為土共初代輕步兵大師們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輕步兵玩得也是很溜的,只是仍然無法跟志願軍比,——還是那個原因,面對炸逼化的對手剛不了正面。整個越戰時期,面對炸逼之王美帝,剛不了正面而只能玩游擊和自殺式襲擊,那還可以甩鍋的話,可從40年代抗法開始,直至1978年推柬埔寨,有著30多年戰爭經驗的越猴,面對著剛開始向初階炸逼化過渡、炸逼化程度可能連50年代的美帝都不如,而且已經10多年沒有打過實戰的PLA,剛正面照樣被炸出翔來,那就說不過去了,所以,毫無疑問也已經從「輕步兵巔峰」候選名單中除名了。

現代「輕步兵」相對於「裝甲化步兵」、「摩托化步兵」的最大優勢在於,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小,對於後勤補給的依賴也小,部署和作戰的靈活性很大。
這裡要強調一點,「輕步兵」之所以為「輕步兵」,並不僅僅是指裝備上的「輕」,而是在於戰術運用上的「輕」,這才是「輕步兵」與其他類型步兵的本質區別。就像古代的重步兵並不是換了輕武器、脫了重鎧甲就能當輕步兵一樣,現代的機械化步兵,也不是說丟開坦克、裝甲車就是輕步兵了。因為訓練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因此再牛的士兵,其能熟練掌握的技能也是有限的,再強的部隊,能熟練運用的戰術也是有限的。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朝鮮戰爭中,向來喜歡向對手「致敬」的李奇微,對志願軍的各種穿插滲透奇襲戰術充滿了敬意,於是就嘗試著搞一次營級規模的「致敬」行動。被李奇微挑來執行這次行動的,是陸戰一師的一個營。這個營恰好是跟土共有很大淵源的,其前身是「卡爾遜突擊隊」,因為其經常喊的口號是「工合」,因此又稱「工合營」。這個營創建者埃文斯·卡爾遜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老兵,也是著名的鐵杆白左。他組建的「卡爾遜突擊隊」除了裝備豪華N倍,生活條件奢侈N倍,和不能設置政委之外,跟土八路基本沒有什麼區別。美帝裝備+土共思想的結合,能夠對戰鬥力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在塔瓦島、馬金島上跟「卡爾遜突擊隊」交過手的黃軍最有體會了。(參見【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儘管在朝鮮戰爭的時候,由於麥卡錫主義盛行,這樣一個散發者著濃濃「共產主義」味道的另類受到了排擠,因此1946年卡爾遜退役後,這個按照土八路方式治軍的營,又恢復了美軍的傳統,但畢竟才過去幾年時間,戰術傳統還是有保留的。——李奇微特地選擇這個營來執行這次「致敬」行動,真可謂是精緻的惡趣味了。
結果然並卵。事實證明,即使是這樣一個曾經深諳土八路那套穿插奇襲戰術的部隊,在這次完全模仿志願軍的行動方式(全程無線電靜默、無空中支援、無炮火支援、全輕裝、只依靠地圖和指北針利用山地掩護在敵後快速穿插、隱蔽接敵、夜間發動奇襲)的行動中,一開始就吃盡了苦頭,差點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對了路到達目標,結果立即被駐守水庫的志願軍發現了,只好把奇襲改為強攻,但是沒有了習慣的炮火和空中支援,只靠手中的輕武器的一個營愣是沒能把志願軍依託地形和工事的一個排駐守的水庫拿下,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此後,在板門店談判的時候,美方還特地向中方要求,要見一見當時駐守水庫的指揮官,當他們得知當時志願軍的守軍只有一個排的時候,還死活認為是中方在撒謊,直至中方排長向他們詳細描述了當時志願軍的工事、火力點布置和戰鬥過程,這才不得不相信。——估計美方代表當時的感受是:丟臉丟到姥姥家了。
————
2、輕步兵與現代特種部隊、游擊隊的異同

在如果志願軍遇到侵華日軍,誰更厲害? - 軍事這個回答的評論里,看到有人把特種部隊、游擊隊也算作輕步兵,我個人認為是有待商榷的。

現代特種部隊和游擊隊,與一般意義上的」輕步兵「最大的區別在於戰役戰術的定位不同。
前面說過,輕步兵是要進行剛正面的戰鬥,以爭奪一城一地的,但特種部隊和游擊隊都不適合剛正面。

特種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對敵方高價值的戰略戰術目標進行打擊,說得形象一點,就是高爆發一波流,打完就跑的。
你要是讓他們去打像上甘嶺戰役那樣的陣地攻防戰,分分鐘還不如普通部隊。

游擊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敵人控制的一片區域里進行騷擾、牽制,說得形象一點,就是野區遊走打醬油的。要他們正面剛上去,分分鐘被秒。越猴抗法的時候,其部隊已經有了10多年的戰鬥經驗了,而且人員素質和作戰意志也是杠杠滴,還外加了土共剛從朝鮮戰場回來的軍長們組成的軍事顧問團親臨指揮,彭德懷、粟裕這些土共輕步兵名宿也在北京遙控指導。可是打奠邊府的時候,在總兵力4萬:1.6萬,火炮為兩倍這樣的大優勢兵力下,照樣亂七八糟。要是讓土共在這樣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下來打的話,奠邊府這樣規模的戰役,別說對手是高盧雞了,就算是鷹醬,兩三周內也妥妥地解決了。——為什麼呢?就算是讓彭老總、粟裕親自來指揮,可畢竟身在前線的那些個越猴團營連排長們,不是土共那些在解放戰爭中經過K記無私陪練,鍛鍊出來的經驗豐富的輕步兵指揮官,而真正在前線執行戰術指令的,正是這些基層軍官們。

在整個越猴獨立戰爭中,能讓他們鍛煉輕步兵剛正面能力的,也就只有抗法階段,面對炸逼化程度不是那麼高的高盧雞。後來炸逼之王鷹醬接盤後,根本沒機會給你鍛煉,你敢一開始就拿這樣炸逼化到牙齒的對手練手剛正面就是找屎。後來打寮國、柬埔寨,對手也是游擊隊,直至1978年對著剛開始向初階炸逼轉型、10多年沒打過仗的PLA,才真正有機會鍛煉輕步兵剛正面的戰術,可PLA僅僅是靠著啃許世友、楊得志這批經過幾十年前的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中鍛煉的老本,照樣在戰術上吊打越猴,要不是越猴那批部隊經過長期戰爭鍛煉,作戰經驗豐富,單兵作戰素質比PLA高一個檔次的話,面對著炸逼化的輕步兵滿段選手PLA,恐怕在交換比上還要更難看。
————
稍微排了一下版,並且修改了一些錯誤。再展開討論一下「志願軍為什麼是輕步兵的巔峰」,以及輕步兵的發展和傳承的話題吧。

3、志願軍為什麼是輕步兵的巔峰?

我們必須明白一點:
沒有完美的兵種,任何一個兵種都有其固有的優勢和劣勢。
——如果不能理解、不承認這一點,那麼我只能說一句:三觀不同,散了吧。
所以,任何一支能被稱為某個兵種巔峰的軍隊,都必然是做到了把發揚兵種的自身優勢做到了極致,同時把掩藏兵種的自身劣勢做到了極致。
志願軍之所以是「輕步兵的巔峰」,正是因為同時在以上兩個方面,做到了前無古人、暫無來者的高度,——我一直深信,志願軍輕步兵創造的高度,恐怕要比博爾特的短跑世界紀錄更讓後來者難以企及!

前面提到過,輕步兵的主要優勢是:
1、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小;
2、後勤補給的壓力小;
3、部署和作戰的靈活性大。
——即使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輕步兵相對於其他陸軍兵種在這些方面仍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而輕步兵的主要劣勢同樣也很明顯:
1、火力和防禦力薄弱;
2、攻擊距離近,極限投送、突擊距離短,難以對敵人實行大縱深打擊。
志願軍之所以是「輕步兵巔峰」,就是因為通過合理的戰略戰術運用,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化,而最大程度上彌補和避免了自己的劣勢。

——充分發揮自身受地理環境限制小的優勢,通過合理的戰術運用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發揚火力和彌補防禦力弱的劣勢。
其中,在進攻端,主要是「三三制」的步兵戰術運用,最大程度上提高突擊火力的效率(參考:是否有影視作品詳盡反映了「三三制」的步兵戰術? 和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的步兵戰術和志願軍的三三制相比有何優劣? ),同時大量普及手榴彈,以加強突擊火力。
朝鮮戰爭中,美軍對志願軍有兩個極其深刻的印象:近乎無盡的兵力,和永不告罄的手榴彈。
「無盡的兵力」這個印象,主要是因為根據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機槍收割BANZAI日軍的經驗,在他們這樣的火力輸出下,志願軍應該已經死傷慘重了,然而攻勢卻並沒有減弱,從而得出來的志願軍有「無盡兵力」的印象。然而志願軍搞的並不是日軍那種自殺式的衝鋒,而是通過有效的交替掩護,大大降低了傷亡率。加上志願軍多數在夜間發動攻擊,由於視野和視力的限制,美軍火力的命中率也大大降低,且對火力效果也很難準確判斷。
而「永不告罄的手榴彈」,那倒是真的。恐怕全世界也沒有任何部隊,對手榴彈的重視程度,能比得上當時的共軍的了,畢竟能有效地加強本來就弱得可憐的突擊火力的,就只有手榴彈了。二次戰役時,志願軍120師359團3營8連全殲美軍貝克連的219高地戰鬥中,就有倖存的美軍士兵就回憶,當他們被志願軍的手榴彈雨壓制在窪地里擠作一團的時候,他一個人用腳踢出去藏身處的手榴彈,就超過40顆(神馬狗屎運……)。
在防守端,則主要憑藉逆天的野戰土工作業(這個能力,恐怕至今也是無人能超越的),充分利用利用地理環境,構築工事和布置陣地。志願軍的土工作業能力,從源頭上可以說是師承日軍,在經常被用來黑八路軍戰鬥力的關家堖戰鬥中,親臨指揮的彭德懷、劉伯承等八路軍高級將領,戰後查看日軍岡崎支隊的陣地時,對他們的土工陣地之精巧和合理印象深刻,劉伯承親自下令把日軍陣地布局畫成圖,向全軍推廣。隨後,在抗戰和內戰中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而日臻完美。尤其是在後來抽調了原八路軍絕大部分骨幹而組成的四野,在林彪的改良和創新下,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相對來說,與八路軍相對獨立的新四軍發展而來的三野,對土工作業的重視程度就要弱得多,而且能力也差得多。
而這樣逆天的土工作業,正是志願軍能在絕對劣勢的火力下,跟美軍剛正面的重要資本。剛住創紀錄的「范弗里特彈藥量」的上甘嶺坑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很多人說,人的意志、坑道工事,在炮火覆蓋下都是渣,這樣的說法。這裡簡單地說明來反駁一下。
不要神化炮火覆蓋,炮火覆蓋,——哪怕是「范弗里特彈藥量」這樣的飽和火力覆蓋,都不是說能在同一時間,把炮火覆蓋到對手陣地的每一個角落。在一輪炮擊當中,總會有炮彈落不到的地方。於是,有經驗的部隊,在掌握了打炮的規律後,就往往能夠在兩輪炮擊之間,快速轉移位置,以躲避炮彈,減小傷亡。而美軍的炮兵又恰好是非常耿直的,打炮的規律很好掌握。——而這也是美軍炮步協同的緣故,畢竟美國人的炮火威力太大,又不可能實時看著前沿陣地的動態,不按套路來很容易誤擊自己人。
所以有經驗的志願軍部隊一聽到美軍打炮,就知道下一輪炮會打到哪裡,步兵什麼時候發起攻擊。志願軍剛入朝的時候,對美軍規律不清楚,確實被美軍的炮火炸得找不著北。但搞清楚規律後,通過合理地布置陣地,就能很好地避免躲避炮擊了,比如,二次戰役時,38軍113師337團1營1連2排,在龍源里創造的這個極端的戰例葛峴嶺。
而個別部隊甚至能夠利用這些規律,打一個時間差,讓美國大兵嘗嘗美國炮彈和炸彈的滋味。後來在書堂站揚名的38軍112師335團,在一、二次戰役間的誘敵阻擊階段就這麼干過。遭遇突然阻擊的聯合國軍,就會召喚飛機和炮兵對阻擊陣地進行一輪狂轟濫炸,然後組織步兵進行一輪試探性的進攻,然後又是狂轟濫炸,再組織步兵進攻,如此重複。找到了這個規律的335團團長范天恩,就跟聯合國軍開起了玩笑,先佔領一個山頭陣地猛烈地打一輪阻擊,搞得動靜很大(動靜越大,能招來的美軍火力就越猛),然後快速轉移到另一個山頭,遠遠地看戲。聯合國軍一輪炮彈炸彈過後,步兵就開始了試探性進攻,沒有遇到任何阻擊就佔領了空無一人的阻擊陣地。正懵逼的時候,聯合國軍的第二輪和炮彈和炸彈,就招呼到他們頭上了。
而最讓志願軍頭疼的,是美軍飛機投擲的凝固汽油彈,能把整個志願軍的陣地變成一片火海。志願軍初期沒見識過其威力的時候,傷亡非常慘重。後來,也找到了對付的辦法,——挖防火溝,非常土、非常簡單,卻非常有效。

——充分發揮後勤補給壓力小的優勢,以彌補極限投送和突擊距離的不足。
@章北海閣下在評論中提到的志願軍行軍速度,指的就是二次戰役中,38軍113師在穿插三所里的時候,創下的14小時穿插72.5公里的強行軍紀錄(而且還不是單純的行軍,沿途還遭遇零星的阻擊,並且72.5公里只是地圖上估算的距離,由於山地地形的奇伏,實際行軍路程不止於此!)。——這一例子,就是利用後勤補給壓力小,來彌補極限投送和突擊距離劣勢的典型。
(參考:抗美援朝中的「左勾拳」:志願軍迂迴戰術重創美軍)
這一戰例、尤其是這一強行軍紀錄,長期被軍迷們津津樂道,而且經常拿來和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行動」,18空降軍的4.1公里/小時的紀錄,來做對比,認為志願軍僅靠雙腿就實現每小時5公里的推進,而美軍全機械化才實現4.1公里/小時的推進,故而志願軍比美軍更了不起。
雖然我也對志願軍先輩如此極限的表現由衷敬佩和感動,然而客觀地說,美18空降軍的「左勾拳行動」,比志願軍113師的三所里穿插行動,無論從組織和實施的難度,還是從行動風險來說,都是要高一個、甚至幾個級數的。
① 首先,機械化程度越高的部隊,受到後勤補給的制約就越大,因此要組織和實施遠距離的投送和突擊,比起對後勤補給依賴極小的輕步兵,本來就處於劣勢。畢竟,輕步兵隨身攜帶數天的給養和彈藥,就可以連續數天行軍作戰,而機械化部隊沿途沒有油料補給就得趴窩,因此行軍速度完全取決於後勤補給跟進的速度。——而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號稱「閃電」的德軍,實際上很多部隊一天的推進速度,也僅僅是十幾公里、甚至幾公里,而到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更是根本推不動了,後勤補給跟不上,就算你坦克時速100公里也只是個裝備技術指標而已。
② 其次,實施的規模也不在一個級數上,志願軍113師的龍源里穿插行動僅僅是一個師,突破的正面寬度也僅僅是幾公里,而美18空降軍的「左勾拳行動」是一個軍(含82空降師、101空中突擊師、第24機步師、第25機步師),突破的正面寬度數十公里,無論是協同還是任務本身的難度,美18空降軍都要比113師高得多。
而且,113師這個5公里/小時的紀錄,只是計算了14小時的紀錄,而並非整個二次戰役的紀錄,而美18空降軍的4.1公里/小時的紀錄,卻是在整個「左勾拳行動」中連續89小時的平均紀錄,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而如果同樣是選某一時段連續行軍速度紀錄的話,在「左勾拳行動」第一天,美18空降軍的24機步師下午3點開始,到當晚總計約8小時時間裡,突擊距離120公里,平均速度約15公里/小時。只是後來遇到了伊軍設置的大片反坦克障礙地帶,不得不停下來清理道路,才嚴重降低了推進速度。
③ 最後,就行動的風險而言,美18空降軍的「左勾拳行動」,也要比113師穿插三所里的行動危險得多。因為儘管雙方都是出其不意地選擇了從對手兵力薄弱的方向進行突破,但113師作為輕步兵而且目標小,隱蔽性要比機械化的美18空降軍好得多,而且一旦推進受阻、甚至陷入包圍,輕步兵也便於化整為零、或交替掩護撤退,不至於全部陷入絕境(五次戰役的180師則是因為穿插得太深,而且奉命阻擊掩護,所以才會陷入重圍而全軍覆沒)。而機械化部隊則很難做到,畢竟分散了也不可能隱蔽撤退,而一旦被切斷補給就是死路一條。
因此,美軍的「左勾拳行動」其實是一次極其冒險、甚至是作死的行動。只因為對手是能用現代化的裝備,打成一場中世紀戰爭的伊軍,這樣從戰術水平和戰鬥意志都是渣渣的對手,察覺到18空降軍的行動,就已經慌了陣腳,毫無抵抗意志了,所以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功。而要是換了PLA或者俄軍的這樣經驗豐富、且意志頑強對手的話,18空降軍這次很可能就不是「左勾拳行動」,而是千里送人頭,禮重情意重了。
但無論如何,都不得不說,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在策劃「左勾拳行動」的時候,膽子確實比彭老總大,而且也確實賭對了伊軍沒有膽量和能力對18空降軍進行反制。
——所以,113師的強行軍紀錄確實是體現輕步兵巔峰的紀錄,並且至今為止,也並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單靠徒步行軍,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戰例,確實值得我們敬佩和感動。但沒有必要去過分誇大和神化。

——充分發揮部署和作戰靈活性大的優勢,白天潛伏隱蔽,利用夜色掩護隱蔽接敵,縮短攻擊距離,以彌補攻擊距離短的劣勢。
志願軍的潛伏隱蔽能力,大概不會再有任何一支軍隊可以超越、甚至僅僅是達到也很難。二次戰役的時候,已經得知中國軍隊參戰的美軍,進行了每天連續24小時不間斷的空中偵察,也沒能發現志願軍的任何蹤跡。更加諷刺的是,麥克阿瑟高調的公開下達「全線進攻」命令後,特地帶著一群記者,乘坐他的「巴丹號」專機,到朝鮮西海岸,沿鴨綠江向北轉一圈,以展示其過人的勇氣。「巴丹號」這次不但飛過了正等著致按麥克阿瑟命令北進的聯合國軍於死地的志願軍陣地,更恰好經過了志願軍司令部上空,這是朝鮮戰爭中雙方的最高指揮官距離最近的一次。然而,興緻勃勃地從飛機舷窗向外張望的麥克阿瑟,什麼也沒有發現……
而在長津湖之戰打響前,美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親自乘坐直升機,到蓋馬高原上空低空飛行,實地偵察他的部隊要前往的地區,找尋志願軍的蹤跡。他確實飛過了志願軍潛伏的地方,然而除了茫茫白雪之外,他什麼也沒發現。以至於當九兵團向他的部隊發起攻擊時,他都想不明白這些中國士兵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而志願軍的潛伏技巧,其實也並沒有多麼的複雜:
晚上利用夜色掩護在山林地區快速行軍,拂曉前挖掩體,或者利用廢舊礦洞躲藏起來,並偽裝武器裝備,讓小股偵察部隊前去探路,確定晚上的行軍路線和明天的紮營地點。——唯一的難點,就是保證幾十萬大軍,在潛伏的時候紋絲不動。這樣的意志和紀律性,大概不會有幾支軍隊能做到了。
而一旦當志願軍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到聯合國軍陣地前沿發起突襲的時候,只要到了可以投擲手榴彈的距離,那麼美軍的一切火力優勢,都將蕩然無存了。飛機大炮也不可能在雙方地面部隊如此接近的時候進行支援。
————————————————————
針對對評論區里部分觀點的回應,並作為「為什麼志願軍是輕步兵巔峰」的補充說明吧。
1、 @Taormina

Taormina
志願軍戰鬥力連同時代的本子兵都不如。你不怕死,人家也不避諱玉碎。人家槍法完爆你,後勤完爆你,訓練完爆你。輕步兵?輕(pao)步(hui)兵吧!

① 雖然不知道你哪來的底氣,敢說先在東北把幾年前在緬甸剛把本子剛爆的新一軍剛爆,後在朝鮮把剛從太平洋諸島推到本子家的美軍攆退幾百公里的志願軍,連本子都不如,但我在知乎上看過一位答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精闢:

匿名用戶
caterpillar 等 288 人贊同
不知道彭老總習不習慣 實力差距不大的戰爭

② 作為二戰中投降率最低的一支軍隊,要比不怕死還真沒幾支軍隊能比得過腳盆黃軍的,然而玉碎也值得拿來裝逼的話,那麼栗林忠道在硫磺島嚴令禁止腳盆黃軍BANZAI衝鋒,難道是傻逼嗎?然而,栗林忠道指揮的硫磺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次登陸方傷亡大於防守方的戰例。——所以,我想大概栗林忠道至少跟你比起來不是傻逼。
二戰中,經常能看到毛熊集體烏拉、日軍集體BANZAI的例子,然而共軍卻極少有類似看著讓人熱血沸騰的例子。所以要比不怕死的話,或許土共真不如毛熊和腳盆黃軍。但如果比意志的話,喜歡烏拉的毛熊,和喜歡BANZAI的腳盆黃軍,在土共面前並不比明確規定了可投降情況的揚基佬高到哪裡去。
——試想一下,你接到一個任務,要死守某個陣地,你蹲在一個坑道里,子彈不斷從你身邊飛過,炸彈不斷從你身邊落下,眼裡看到的血肉模糊的殘肢爛肉,耳朵里聽到的槍炮轟鳴,鼻子里聞到的是血腥、汗臭、屎尿和硝煙,身上沾的是血液腦漿,吃不上東西,喝不上水,你頭昏腦脹,筋疲力竭,而你並不知道這一切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到頭。——我相信,要不了幾個小時,痛快一死這個念頭,就會徹底佔據你的腦子。於是,你就會把你的任務,你的陣地通通拋諸腦後,渴望喊著烏拉、BANZAI或者其他什麼能讓你歇斯底里的東西,無所畏懼地衝去,然後你對面突突突的機槍,很快就能滿足你的願望,結束掉這一切了。
在戰場那樣的極端環境下,一個人要做到不怕死並不難。真正難的,是由始至終都牢記著自己的任務和使命,並且想盡辦法去達成它!土共從土八路到志願軍,並不乏整排整連、甚至整營犧牲在陣地上的例子,但從來不會做自殺式的衝鋒。土共的不怕死,不是體現在自殺上,而是體現在「人在陣地在」上!
為什麼栗林忠道在硫磺島要特彆強調嚴禁BANZAI衝鋒?因為這是揚基佬最歡迎的舉動,也是他們扔成千上萬噸炮彈所要達到的效果。只要看到腳盆黃軍出來BANZAI了,就差不多可以收工了。
③ 要比槍法的話,倒是可以拿腳盆黃軍的例子來比一比。房兵:抗美援朝「冷槍冷炮運動」滅敵一個軍-20140519軍情解碼


巔峰?個屁啊!

一隻基本沒馬沒車沒飛機,只能靠兩隻腳行軍的軍隊。
缺乏對空能力,為了避免被飛機轟炸掃射而被迫在夜間行軍。
身處天寒地凍的朝鮮,卻缺衣少食。
軍械落後,基本上是二戰甚至一戰之前的武器。
子彈也沒幾發,炮彈更是連座山都削不平。
連空中支援也得靠蘇聯。

而且最後連美國也沒有打贏!就打了個平手而已。

這能稱得上巔峰嗎?不能!相反,美軍就沒有那些問題中的絕大部分!

——除了同樣打了個平手之外……


不要過分神話志願軍的戰術水平——兼談密集隊形進攻不等於主觀上的人海戰術

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無形的戰鬥作風和有形的戰術水平。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的技術裝備落後、後勤保障薄弱,完全無法和美軍相提並論。在以火力和後勤論勝負的現代戰爭中,能夠取得那樣的戰績,精神力量、戰鬥作風是重要的因素。志願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為國而戰的戰鬥作風,歷來為世人所肯定、所敬仰,無論怎麼稱讚、頌揚,都不為過。無論持何種立場的人,對於這一點的爭議是很少的。

但是談及戰術水平,立刻呈現出兩極分化、走極端的態勢。持肯定態度的人是過分神話,認為志願軍的戰術水平世界一流,是輕步兵的巔峰;而持否定態度的人則過分貶低,認為志願軍的戰術水平很差,就是靠人多去堆,即所謂的「人海戰術」。雙方都能夠拿出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因而幾十年來針鋒相對、相持不下。

就認識事物的態度而言,大家都可以把「客觀」二字掛在嘴邊。可實際上,是個人都有個屁股,都有個立場,真正的絕對的客觀,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辯論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否定或迴避對方提出的證據,同時反覆強調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樣的結果,就只能是自說自話,互不服氣。

過分神話志願軍戰術水平的人,習慣性的把「三三制」、成熟的散兵線掛在嘴邊,認為密集隊形進攻在志願軍中是不存在或者少之又少的情況,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密集隊形進攻至少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也就是運動戰階段也就是頭一年,是普遍存在的情況。且看彭德懷司令員1951年8月15日對第三兵團軍以上幹部講話時談及我軍存在的重大缺點時是怎麼說的:

而且真要把第一階段作戰中究竟是疏開隊形佔主流還是密集隊形佔主流下個結論,恐怕不可能,只能是結合具體戰例作具體分析了。

接下來,既然密集隊形進攻曾經是普遍存在的情況,是不是就意味著我軍真的就喜歡靠「人海戰術」打仗呢?當然也不是。

第一,客觀上呈現出密集隊形衝擊的行為不等於主觀上有採取人海戰術的故意。密集隊形衝擊,有其複雜原因,比如幹部指揮能力差,比如分隊戰術水平低下,比如為了彌補火力不足的弱點,比如通信聯絡手段落後、比如受地形限制等等。

第二,一種行為的普遍存在不等於行為實施人就喜歡這種行為。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某銀行貸款經理為了完成任務,增加業績,一周有3天時間在酒桌上,你能說他喜歡喝酒?說不定人家每次舉杯的時候心裡都有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好不好?

只能說,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確實較為普遍的存在過不講戰術密集隊形衝擊的情況,但是這不等於我軍就喜歡這種行為。否則,不講戰術的密集隊形衝擊只會成為表揚的對象,而非成為反覆批判力求解決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我姑且猜測題主看的是這個回答吧:為什麼抗美援朝時中國裝備那麼落後卻可以打過美軍? - wangxiaosea 的回答

其實提到過志願軍是輕步兵巔峰的回答很多,上面這個應該是最初始最完整的。人家說的很清楚:就戰鬥意志和戰術水平而言,朝鮮戰爭時期的志願軍堪稱輕步兵的巔峰。這是有前提有限定的,不是就乾巴巴那麼一句「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放在那。

大家從輕步兵定義、裝備、作戰方式、志願軍為什麼是輕步兵等等角度回答下來也算是夠苦口婆心了。可是,恕我直白,題主的問題根本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屁股坐在哪的問題。

問題後半部分關於志願軍作戰方式、戰術戰法、兵種劃分、以及打朝鮮戰爭是為了解決國民黨起義部隊的描述,槽點實在太多,以至於不知從何吐起。。。董其武、曾澤生他們九泉之下有知,估計能氣活過來。解放戰爭期間共軍俘虜、改編國民黨軍隊何止百萬,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一共傷亡了183,108人(維基百科),就算這18萬人全是國民黨起義部隊,那解決啥了?仗一開打先上的全是共軍當家主力好么?完整軍級建制入朝參戰的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也就一個50軍了。

正面剛過美軍的軍隊的戰鬥力,即使是政治上非常不正確又是美軍手下敗將的德軍和日軍,都是很難黑的,何況最差評價也是和美軍打了個平手的志願軍。至於志願軍是不是輕步兵的巔峰,說得露骨一點就是立場問題。人人都有表達立場的權利和自由。所有的立場都是合理的,我們沒有必要相互理解。

黑TG黑PLA的姿勢千千萬,而黑志願軍一定是所有姿勢中最爛的,沒有之一。

只黑志願軍而對美帝及二十幾國不產生任何連帶精神傷害那麼高級的黑法,恕我才疏學淺,二十幾年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我知道我語氣非常不委婉,只能請題主海涵了。


本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解釋什麼是「輕步兵」,第二部分回答志願軍是不是輕步兵的「巔峰」。

首先是什麼是輕步兵。題主說「輕步兵」這個詞是「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這太扯淡了。

古代的輕步兵就不贅述了,主要講講現代的輕步兵。現在的「輕步兵」主要是建立在有了「機械化步兵」這個概念的基礎上的。

機械化步兵的成熟主要是在二戰(美國叫機械化步兵,德國叫裝甲擲彈兵,蘇聯叫摩托化步兵)。當坦克和裝甲車大規模裝備部隊之後,由於坦克單獨行動就會變成被步兵吊打的移動棺材(不理解的可以看看《狂怒》最後一戰),所以需要步兵的掩護。但是步兵的機動能力與坦克相比又很差,所以就有了步兵戰車或者裝甲運兵車的出現,來保證步坦同步。(其實所謂的裝甲師也是機械化步兵師,只不過坦克的比例占的比機械化步兵師要大而已)

以現代美國陸軍為例,機械化步兵都是帶著這些玩意一起作戰的:

M1A2艾布拉姆斯:

M2A3布萊德利:

而沒有這些裝備的單位,比如美國的山地第10師,是這麼作戰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說,大紅一師是機械化步兵師,第10山地師是輕步兵師。

--------------------------------------------------------------------------------------------------------------------------

至於志願軍是不是輕步兵的巔峰,這個還真不好說,至少這個說法是不嚴謹的。什麼叫輕步兵的巔峰?是說可以碾壓一切輕步兵師?還是戰功最卓著?還是同時期最好的輕步兵?

先說碾壓別的輕步兵師。

美國現在的輕步兵師就有兩個(其實還有75遊騎兵,101空中突擊和82空降,嚴格來說都是light infantry),

一個是上文提到的第10山地師

還有一個是第25步兵師

還有一個75遊騎兵,算Tier 2的特種部隊了,也在ASOC的編製裡面,不過我也把它算到輕步兵裡面。(101和82就不說了)

志願軍吊打這三個目測有點困難。

再來兩張101和82的圖:

---------------------------------------------------------------------------------------------------------------------------------

再說戰功。

有個電視劇叫《兄弟連》,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是講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的故事。他們也是輕步兵。

從1944年6月6號諾曼底空降,一直到VE日都有參與,其間還有過在阿登森林與德國裝甲師硬碰硬的戰績。

在阿登森林這些沒有空中支援,缺少彈藥的輕步兵,面對的是這些東西:

另外82空降師和遊騎兵在二戰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82空降師一點不比101戰績差。75遊騎兵臂章上的青天白日就是為了紀念二戰時期在太平洋一起作戰的中國遠征軍,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在奧馬哈第一批衝上灘頭,後來去救瑞恩的也是遊騎兵(瑞恩是101師的空降兵)

E連的小夥子們和米勒上尉表示不服,來戰。

--------------------------------------------------------------------------------------------------------------------------------

至於同時期最好的輕步兵,前面知友所說的對抗范佛里特彈藥量,三所里,長津湖,都很讓人驕傲。我們來對比一下同時期美國的輕步兵。

美國在朝鮮戰爭投入的整建制師有陸戰1師,陸軍第2、3、7、24、25、45、40步兵師。由於美國在43年之後,步兵師都有其獨立的坦克營和裝甲車營(區別於之前的「三角師」),每個營都有76輛坦克或者各類型裝甲車(包括M8,M10,M36反坦克殲擊車)。所以嚴格來說他們都不算輕步兵師。

所以我們只能與投入戰鬥的遊騎兵的幾個連來作比較。

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其中在wiki有戰績記錄的只有第2和第3連,分別隸屬於第7和第3步兵師。

第2連的戰績

The company was highly regarded for its actions capturing and holding Hill 581 during the Battle of the Soyang River, in which the company inflicted hundreds of casualties on the Chinese without a single Ranger being killed.

By 17:00, the Rangers secured Hill 581 from the Chinese, who suffered 50
killed and 90 wounded in the attack.

Chinese troops counterattacked in force at 23:00, with two battalions of
infantry supported by snipers and mortar fire. Aided by 7th Division artillery
fire, the Rangers held the hill against Chinese resistance. The Rangers
repulsed four successive Chinese assaults by one of the battalions, expending
all of their grenades by 02:00 on 18 May, and running short on ammunition by
03:00. At that point, the second Chinese battalion commenced its assault,
surprising the Rangers and driving them from the peak of Hill 581. Queen
counterattacked and retook the hill by 05:00. At 06:45, the Chinese gave up the
attack, having been severely mauled. In the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take Hill
581, Chinese losses amounted to at least 120 killed and several hundred
injured. The Rangers, having relied on tight interlocking crossfire and well dug-in positions, suffered only 10 wounded in
the battle. Commanders in the 7th Infantry Division were stunned by the 2nd
Ranger Company"s effectiveness in the fight, and as a result of the action, the
company came to be considered a model unit

This culminated in an attack on Hill 545, where an estimated company of
Chinese troops, who had previously pushed the Marines back, were themselves
surprised by the Rangers and forced to withdraw, losing 15 killed to the
Rangers" two wounded.

第3連

Channon was eventually able to return to his men, ordering them to attack the ridge to push the Chinese off. Channon"s force advanced 600 metres (2,000 ft) across paddy land while under attack from three Chinese machine gun positions and mortar fire. Once at the base of the ridge, they encountered additional Chinese resistance in trenches that necessitated tank support. The rangers then fought entrenched Chinese troops at grenade range, and, after intense fighting, they were able to push the Chinese off the ridge.
Eventually a bayonet charge, coupled with the tanks moving into supporting positions, forced the Chinese troops to retreat. Four Rangers were killed and 32 wounded in this first engagement.

The company then advanced up the valley under sniper and artillery fire until it located and destroyed a Chinese communications and supply center at the end, before returning to 3rd Infantry Division lines. In all, they had killed over 100 Chinese in this fight, and the commanders considered the mission a success in spite of the high casualty count.
In this action, the Rangers adopted a new motto, "Die Bastard, die!"

(簡單翻譯一下,第一段是說第2遊騎兵連是如何在不死一人的情況下換掉幾百志願軍並奪取某高地的戰例;第二段是說第3遊騎兵連,死了4個傷了32個換掉100多志願軍然後被指揮官罵傷亡過大的戰例。)

--------------------------------------Taylor, Thomas (1996), Rangers Lead the Way

如果大家相信這本書的話,感覺這個戰績還是能看的。不過鑒於第二次戰鬥有坦克的支援(至於炮兵支援由於雙方都有就不提了),並且遊騎兵已經被當作「特種兵」來用了,所以拿他們來跟志願軍的純步兵來比還是不太客觀。

最後希望大家能根據我提供的資料,來自行判斷志願軍是不是輕步兵的「巔峰」,因為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說法,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所以我沒法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

以上。


其攻如狂蜂,
其守如磐石,
其動如疾風,
其志如鋼鐵,
其計如鬼訣,
蓋軍備上五者,
千年未闕。

乃以此五力,
御天擊,戰鐵流,敵火網,迎廿國,
而未崩殂
可劃線止戈者,
惟此軍爾。
步兵置顛,
孰出其右?


據說還開了場戰俘奧運會,畢竟20國聯軍。


=。=看了樓上很多回復,不想說更多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闢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燦爛的陽光

我就覺得小時候聽這首歌很感動
現在是時代變了嗎?豺狼洗白了,最可愛的人變成了最想黑的人


有的人你和他談法律,他和你談道德,你和他……就是這樣。你和他談誰處境慘,他說我比戰功,你和他談戰功,他說我輕鬆滅了你一個連,你說這要考慮裝備人員素質,他說你也有火炮一度還比我多呢,你說總體上差距懸殊,他說你自行判斷。都這樣了這還要判斷嗎?你把現在的SAS扒光了換棉襖步槍放到上甘嶺他們也守不住,(當然了Price隊長在的話如果他不是主人公那就能守住)。因為那就不是戰術的問題了,步兵的戰鬥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叫戰鬥意志。 志願軍是不是巔峰戰鬥力是不是最強我不知道,全體美械後勤空軍都一樣是不是碾壓美軍這不能瞎掰。 那種密度的炮擊,還能頑強堅守意志不崩潰最後守住了的部隊,不就是最強的嗎?


巔峰是60年代對付印度

抗美援朝戰爭後期隨著蘇式輕武器的大量裝備,我軍以53式班用武器統一了步兵的裝備,結束了輕武器裝備「萬國造」的局面。這一時期的我軍步兵班,步兵主要裝備仿製於「莫辛.納甘」的單發栓動步槍,除班長副班長使用的「波波沙」衝鋒槍外步兵班沒有自動武器,班一級的火力很差。為此,在步兵排中配屬有一個機槍班,裝備兩挺仿製DP的53式輕機槍。

1956年,我國軍工界開始仿製蘇聯CKC7.62MM半自動步槍、AK-47 7.62MM突擊步槍、傑格佳廖夫 7.62MM輕機槍的相關資料,仿製定型為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56式7.62MM衝鋒槍和56式7.62MM輕機槍。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軍開始大規模換裝第二代56式班用槍械。我軍步兵班的火力大大增強。

56式班用武器最大的特色是其背道而馳地以半自動步槍為主要武器,步兵班中僅班長副班長攜帶「56沖」,其他士兵都裝備有「56半」。走進當時所有北方部隊的軍營宿舍,都可以見到一排排武器架,一般都是以1個班為單位排列,前面是班長、副班長的2支「56沖」,後面是士兵使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然後是1~2具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和1挺56式班用機槍。而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是CKC步槍在蘇軍中僅僅裝備了很短一個時期,就被AK47所取代,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過渡產品。但是該槍的仿製品卻成了當時我軍的骨幹裝備。


共軍從1927年建軍上陣一直打到1953年,中國乃至全世界再也不會有一支這樣的軍隊了。


LS某人的氣量小的真是可以,既然他那當年的巴斯托捏戰役來說事,那我們就談談巴斯托捏戰役。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曼托菲爾戰線南方的主要攻勢是各進攻師越過烏爾河(River Our),然後對重要路口聖維特和巴斯托涅加強施壓,裝甲縱隊攻取外圍村落。這些村落的頑抗以及德方的交通混亂,使美軍第101空降師得以在12月19日乘卡車抵達巴斯托涅。巴斯托涅的激烈抵抗,特別是這裡的美國工兵部隊表現特別顯著,使德軍無法快速攻取此鎮。因此裝甲縱隊由兩邊繞過,巴斯托涅在12月20日被斷絕交通。(裝甲部隊明明已經繞過去了,說好的虎式坦克呢?)

12月21日,德軍已包圍巴斯托涅。此地由美軍第101空降師和第10裝甲師B戰鬥部隊據守著。第10裝甲師B戰鬥群,有裝甲步兵營,裝甲炮兵營和坦克營各1個和少量工兵,坦克殲擊車和防空分隊(美軍裝甲師戰鬥群的一般配置)。2個155毫米炮兵營,第705坦克殲擊車營。其中2個炮兵營基本和101師同時到達而且匯合。(說好的輕步兵戰鬥呢,第10裝甲師算啥?)

再來看看德軍的情況:

20日德軍第2裝甲師已經準備上路,第26國民擲彈兵師的步兵們靠著兩條腿也趕到了大部分。不過他們的炮兵和物資還在後方跋涉同來的還有裝甲教導師的大部分,他們的炮兵和物資也同樣落在後面。裝甲教導師一半的火炮也是馬拉的。此外47裝甲軍軍屬炮兵中的火箭炮也來了一部分。而且第5傘兵師也在趕來,他們將在巴斯托尼以南建立防線,準備阻擊美軍救援的部隊。此時德軍迅速佔領巴斯托尼已經不大可能,但是投入當前所有部隊,還是有把握最終拿下的。之後他們就將和美軍支援的部隊糾纏在一起。從後來局勢的發展來看,還不如此時就集中兵力攻佔巴斯托尼。但這時候距離德軍預定的目標還太遠,時間已經耽誤了不少,所以已經趕到前線的第47裝甲軍軍長(在諾曼底戰役中他是第2裝甲師師長)還是決定把巴斯托尼包圍,儘快讓裝甲部隊上路。

20日第二裝甲師就出發了,同時第26國民擲彈兵師和裝甲教導師做了一次向心突擊。這次進攻是第47裝甲軍軍長越過手下師長直接指揮的。結果是突破了一些美軍防線,但沒有能夠攻入巴斯托尼,雙方戰線成犬牙交錯的狀態。在這次進攻中,101師位於西側,也就是美軍後方的後勤地域被德軍小分隊突襲,俘虜了大部分醫務人員和醫療物資。這也顯示出此時美軍還不認為自己很快要被包圍。

21日裝甲教導師和第二裝甲師一部配合第26國民擲彈兵師最終完成了包圍,之後裝甲教導師留下一個步兵團和馬拉炮兵(德軍後勤已經不可能讓他們跟上裝甲部隊),繼續前進了。本就不滿員的裝甲教導師此時向前突破的只有一個加強團的兵力了,而且他們也是唯一能保護第2裝甲師側翼的部隊。德軍完成了包圍後,在22日就發生了那個著名的勸降事件,這件事比巴斯托尼所有的戰鬥都要有名

也就是說,進攻巴斯托捏的主力根本就是第26國民擲彈兵師

至於國民擲彈兵師的狀況。。。

1944年8月,德國創立了一種新類型的師,這就是國民擲彈師(Volksgrenadier Division),它是在那些已經殘缺不全的正規師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兵源主要是青少年,60歲左右的老人,復原的傷兵,不符合正規部隊徵兵身體條件的人,以及從空軍和海軍抽調的部分人員。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訓練國民擲彈師的「新兵」們,只好給他們裝備非常簡單易用的武器,包括步槍,機槍和鐵拳反坦克火箭彈,一般在訓練三個月後,這些國民擲彈師就被投入到戰場中去。國民擲彈師的初次登場是在突出部戰役中,結果損失慘重(意料之中的事),此後他們多被用於防禦作戰。德國一共組建了大約57個國民擲彈師。其編製與國防軍的正規步兵師類似,一般下轄3個擲彈團和1個炮兵團,只有很少的機動車輛和裝甲車,有一些自行車單位,沒有坦克,火炮也很少,以反坦克炮為主。

所謂的兄弟連面對這樣的部隊(就算是這樣,主要的火炮都沒有到位)。。。竟然有臉和志願軍來作比較,呵呵呵呵。


「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
你們以為這話完全是褒獎之詞的,根本沒有理解這句話裡面的惋惜和無奈。
要是飛機大炮管夠的話,誰願意拉大栓?!


只為了回應@魏沈默的答案

他偷換了概念。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這句話的主題是志願軍,而不是志願軍某軍某師。要比較的話,對等的單位只能是2戰時的美軍,或者如今的美軍,或者其他軍隊的整體,而不是美軍中的某個軍,或者某個師。那麼無論哪個時代的美軍,重型軍械的比例,同取得戰績的成果之間的GAP有達到志願軍的程度嗎?顯然沒有,所以用了一個偷換的概念來比較是很不負責任的。


因為從來沒有這樣一隻部隊,能在這樣巨大的裝備差距下,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答的。
志願軍在朝鮮不是和美國打的,打的是聯合國,志願軍暴打以美國為首的近二十國部隊,這才幾十年,一些見識到美帝肌肉的人將信將疑,不是一窮二白沒文化嘛,打一國姑且信了你,同時與近二十國開戰,怎麼可能。 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值得好好答一下。


最近比較忙,有些東西也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寫的不系統,大家體諒一下。

在開始之前先把毛暗影同志拉出來批一頓,很多人都說如果小毛不去朝鮮戰場,我們就是第二個朝鮮。 其實不是的,毛主席根本沒想著讓小毛接班,而那時候才是剛剛建國,先留點尾巴。


據說啊,據說啊。毛主席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抽了三天三夜的煙,權衡利弊,最後拍板說出兵。剛剛建國,國內情形他肯定了解,經歷大戰,百廢待興,所有人都想著和平,包括那幫跟著他打天下的將軍們,阻力很大。 不打呢,朝鮮瞬間被聯合國軍推平了,做最好的打算,聯合國軍推完朝鮮就停下了,然後這時候整個東北就成了緩衝區,常年陳兵百萬。那時候東北可是屈指可數的重工業基地,這下直接就不能發展了。要是聯合國軍打完朝鮮不解氣,又為了平衡蘇聯直取東北怎麼辦?或者說蘇聯看不下去了,直接出兵,朝鮮那麼小的地界肯定不夠打,移兵東北,或者直接在東北開戰怎麼辦?

通俗點,你想活的好好的,結果旁邊一個滿胸胸毛,凶神惡煞的絡腮鬍大漢伸出一隻黑乎乎還沾著血的手就放在你褲襠邊上,你是什麼感覺?

睡前更一段。很多人分析戰爭的時候喜歡從政治啊經濟啊乃至武器裝備戰術之類的上面開始分析。這些分析的太多了,我想從人的因素上來說一些。

我跟一個警院的師兄散打對抗過,他身高足有一米八,常年鍛煉,一身橫肉,被他瞪一眼,魂都嚇掉了半個。 給他舉腿靶,他都沒怎麼用力,隔著厚厚的海綿,一拳過來,整個胳膊都感覺要斷了。真正的對抗的時候,我根本不敢上前,繞他,看他出拳的時候趕緊躲開,在挨了幾拳以後,我整個人都有種要爆炸的感覺,每一次中拳身上就是一塊青,可以想像犯罪嫌疑人面對摘了拳套的熊的時候下場是有多悲慘。 可即便是被打的要爆炸了,我還是沒倒下,半個多小時下來,他也累了,也算是兩個人打了個平手。


知乎果然古代軍事部分渣。
冷兵器時代,輕重兵種之分,在主要是作戰方式是不是肉搏,主肉搏的為重,玩投射的為輕,兩樣都會的叫通用/多功能騎兵。
近代戰爭中,大家都是投射、肉搏玩的不差,輕重之分沒有以前明顯了,但是通常還是把作戰隊形密集為重,鬆散的為輕。
再後來步入現代社會,輕重之分就在於重武器了,比如美帝的傘兵,相比正常美軍缺少重武器,它就是輕步兵,雖然是精銳輕步兵。


魯迅先生真的不愧是對中華民族看得最透的人。

說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的人,就是魯迅所說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

我們沒有空軍,沒有海軍,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裝備,沒有後勤保障能力,這樣一支軍隊,本來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戰鬥力。

但沒關係,鍵盤阿Q還是找到了這支部隊僅存的戰鬥力,我們有步兵啊!

可惜,這樣的步兵戰鬥力也是不強的,因為就連裝甲車輛,重機槍,無後坐力炮等等步兵重裝備都缺,戰鬥力也不強。

這時候鍵盤阿Q又總結了:把重裝備不算,我們是世界上最強的輕步兵!

這時候我耳畔就想起了阿Q的名言「我祖上也闊過」。

比富裕,本來就比的是現在,而阿Q非要比祖上。而打仗,本來就是整個軍事體系,甚至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這些鍵盤軍事家卻說只比步兵,還要是「輕」步兵。

說真的,我覺得赤手空拳的狀況的話,志願軍恐怕更比不過美軍了。美軍士兵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哪樣不比志願軍強?如果不是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是無法與美軍交手的。

很多人立刻就會用戰鬥意志來反駁我,說志願軍的戰鬥意志是天下第一的,證據就是很多志願軍凍死在了陣地上。王樹增在其著作中就多次宣揚這是了不起的鬥爭精神。

我不太理解這些人的腦迴路。士兵也是人,為什麼就應該被凍死?讓士兵凍死,本來就是指揮員的失職。而且,讓士兵凍死,對軍事勝利沒有任何幫助。在長津湖戰鬥中,中國十幾個師,包圍了美軍的一個師,最終還是讓這個師跑掉了。相當重要的原因是,相當多的志願軍被凍死了,據說當時凍傷凍死高達5萬人。

而美軍能夠從容撤退,恰恰就是注重了後勤保障工作。在長津湖戰役中,當時的美軍指揮官,就是考慮到嚴寒天氣對美軍後勤造成的壓力,專門在前線修建了一個機場,運送了幾千噸物資,從而為美軍撤退創造了條件。

珍惜每一個士兵的生命,這就是美軍強大的原因,因為戰爭本身就要依靠士兵來完成。抗美援朝戰爭中,看毛和彭的來往電文,他們原來的目標是消滅美軍成建制的幾個師,後來發現不現實,目標降低到一個師,甚至一個團。可惜,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方儘管不斷地從國內增兵,甚至各軍區輪戰,但從未成建制的消滅過美軍的一個團以上部隊。反而是在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180師整個師被打散,師長被俘,其餘相當多部隊也失去了戰鬥力(而當時的志願軍實際上在武器裝備上是遠遠強於入朝初期的)。經過第五次戰役和,中方基本上認清了無法戰勝美軍的事實,開始坐下來談判。實際上,將戰線停在了三八線,是政治妥協的結果,而不是中方軍事勝利的結果。

但是很多人卻罔顧事實,認為朝鮮戰爭是中國強大的開端,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標誌。打不打得贏,不要緊,敢和美國打, 就很了不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鮮戰爭確實是一場勝利,精神上的勝利。

這就是魯迅總結的:精神勝利法。


關於重步兵和輕步兵的說法,源自古希臘時期。兩種步兵的區別,在於作戰方式不一樣。
重步兵的作戰方式,是近距離衝擊,包括方陣和推壓戰術,包括斜列分割和側擊……
輕步兵的作戰方式,是遠距離射擊,包括弧形和翼射戰術,包括射擊跟隨和輪射……
了解這個判定輕重兵種的條件,那麼同理去理解輕重騎兵也十分方便,這就是古代輕重兵種的兩種戰術,在中國古代兵書中被稱為奇正之術。
一支輕重步兵搭配合理的軍隊,通常是重步兵正面列陣吸引敵人和正面衝擊敵人,而輕步兵在側翼投射箭矢來消耗、騷擾敵人。當輕步兵騷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重步兵就發動衝鋒。
古代戰爭中,靠重步兵衝鋒取勝的將軍比比皆是,像漢尼拔、皮洛斯之類的名將都是如此。但是古代世界有個輕步兵之王,也就是擊敗漢尼拔的西庇阿,他是運用輕步兵和輕騎兵(投矛騎兵)的高手。通常將領在正面接戰之前使用輕步兵騷擾,藉此消耗敵軍力量,但是西庇阿上來就是重步兵推進,快到衝鋒的距離,輕步兵才跑步上前進行三輪火力齊射,然後在衝鋒的重步兵身後大約三十碼(大約是三十步距離),不停的進行箭矢投矛火力支援。敵軍在對抗西庇阿式進攻時,通常會手忙腳亂,因為這時候大家注意力都在抵禦重步兵的衝鋒上了,自家輕步兵基本已經散開規避,這時候,輕重火力一起壓上來(羅馬重步兵衝鋒六十步之後會投出一輪短矛,加大破壞力度,據說這就是西庇阿的創設。),真的很難擋得住啊。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古代打仗大致上是怎麼樣的了。西庇阿戰術為什麼後來用的人很少,因為這需要精良的訓練和很好的協同指揮能力,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做不到這兩點,結局就是自己的輕步兵給予自己前面正在衝鋒的重步兵一擊重創(想像下,步兵衝鋒的時候,重機槍朝著自己的後背掃射一輪的結果。)
我們現代戰爭中的大部分攻擊模式都是從西庇阿戰術中發展出來的,正面衝擊,火力支援。
而將輕步兵戰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還是我們的諸葛丞相,諸葛弩就是見證。蜀軍打仗長於野戰而攻城無力,這是當時的史書評價,為什麼,因為諸葛丞相玩得是輕步兵,輕步兵就是靈活機動,野戰無敵,但是一到正面堂堂之陣,衝擊力太差,防護力不行,攻城更是送死。所以,才有蜀軍對南蠻藤甲兵連敗數陣,最後靠火燒包戰術取勝的事實。
同樣,對於魏軍騎兵,東吳的水手們見了就屁滾尿流(正面就沒怎麼打贏過),而蜀軍在野外遇到的話真是笑到嘴歪啊,連弩一輪齊射教你分分鐘cosplay刺蝟啊……連人帶馬一起變刺蝟啊……所以司馬老賊就不跟 諸葛丞相打野戰,憋死你個喜歡射人一臉的孫子,玩連弩,去陰間玩吧。
一直到後來,曹魏終於找到了對付諸葛弩的方法,就是全身甲(棉甲,真的,棉甲就夠了。),連馬一起都披上全身甲,任你飛箭如蝗,我直衝你臉。丞相的連弩陣最終沒能挽救蜀漢,他大規模運用輕步兵也是不得已,蜀道艱難,川黔困頓,不但重裝步兵的裝備太貴,更要命的是讓一個穿著厚重鎧甲的步兵爬蜀道,估計十個人能過去一兩個人已經很好了。
那麼話題再回到解放軍是什麼步兵的問題上來。我可以下個定義,解放軍是歷史鮮有的能成功實施重步兵戰術的輕步兵。
不用多說,看裝備,解放軍絕對是輕步兵,沒有重火力。(拿破崙戰爭之後,重步兵和輕步兵的區別在於是否配備重火力武器,要知道線列步兵都是帶著野戰炮的,尤其是投彈兵,還會帶著炸彈,而斥候和輕步兵營,連個炸彈都不會發的,他們的任務就是騷擾和打擊外圍敵人,絕對不會拿去衝鋒的。)但是看看戰術,解放軍可是經常使用重步兵戰術的,衝鋒號一響,殺啊,衝出去了。(美國鬼子肯定傻了,特么這幫黃皮膚瘋了,你們是輕步兵啊,衝鋒是摩托化重步兵乾的事情,沒有坦克裝甲車你們衝鋒不怕被打成篩子啊?)當然,這個戰術是從鬼子那裡學來的,要知道抗戰初期,國共兩軍都在日本鬼子的衝鋒下潰敗過。可見,在足夠的火力準備下,板載(萬歲)衝鋒的威力還是蠻大的。(這是古希臘步兵戰術的現代版,火力準備,快速接近,衝鋒。希特勒的納粹軍隊也玩得很好,火力準備,快速接近,衝鋒分割,包圍消滅。幾千年了,戰爭都是這個模式。)
不過人民解放軍卻是改變了一下這個戰爭模式,小改了一下下。我們玩的是西庇阿的戰術。鬼子和納粹,都是拿重步兵發動衝鋒,而解放軍卻是拿輕步兵發動衝鋒。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地方,當然也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無奈……我們沒有更多的裝備來武裝我們的輕步兵,將之轉化為重步兵。
所以當朝鮮戰爭的後期,解放軍的一些兵團已經有了較為可觀的支援火力,轉化為半重步兵之後,跟美國的對戰效果明顯就下降了。(人家知道重步兵怎麼玩,所以你指揮藝術再好,也只能打個半斤八兩。)
所以,美國人對於解放軍的認識就停留在朝鮮戰爭初期的拿輕步兵來玩重步兵衝鋒的可怕映像中,所以才有了,這是「世界上最強的輕步兵」的說法。

好了,我回答完了,大家看著就當看個故事,聊供一樂。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戲言最後變成了預言?
「將軍墓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是病態社會的體現嗎?
東北的人口負增長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響經濟的首要原因,會造成嚴重的歷史後果嗎?
人生而平等嗎?
有哪些最終走向墮落的英雄人物?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陸軍 | 中國人民志願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