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處理和叛逆期孩子充滿火藥味的親子關係?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圓桌「心理諮詢師的進階之路,更多「心理諮詢」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家孩子還在小學,還沒開始青春期叛逆,不過,在我的記錄里,她已經經過3次叛逆期了。最近這一年,我們母女關係再次進入蜜月期,甜得發膩。所以,借這個題,總結一下,未來應對青春期或更年期時可以拿來學習~

1,
她第一次叛逆在2歲,典型的什麼都說不。寶貝吃飯嗎?不!寶貝洗澡吧?不!寶貝我們今天不洗澡了吧?不!作為新手媽媽,我不勝其煩。尤其是全家一起外出的時候,從開始準備出門到換衣服,穿鞋,按電梯,到小區口出門順序,一不小心她便可能說不,尖叫,生氣不動……種種癥狀。

而我也毫無處理經驗,處理方式是跟著自己的心情走的,處理她叛逆的目標是試圖扭轉她的彆扭。「小孩子怎麼能要求什麼都順著她呢?這樣不是太自私了?」 。結果,她的2歲叛逆期在火爆鬥爭中結束的。忽然有一天發現她又乖乖女了。

後來我看了一些書,慢慢的理解了2歲的孩子,才理解她不過是在嘗試去控制「可怕的」世界,她只有「叛逆」才能安撫自己焦慮的內心。

很長時間都會覺得很抱歉,在她2歲的時候我不是個稱職的媽媽。至今為止,每當她桀驁不馴時,我都會暗自自嘲說是我自己沒有在她2歲時好好幫助她。

2,
我家女兒的第2個叛逆期在5歲左右,表現是特別愛哭。早晨叫她起床聲音大了,說我態度不好,哭!晚上不讓看書了,說不想睡覺,哭!自己感覺什麼都沒做,她也不說原因,還是哭!

我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認真思考孩子的情緒問題的。想了很多辦法,轉機是買了那本我的n歲孩子的系列書。

合上書,我試圖回憶我學到的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技巧,發現全書只有一個字「愛」,兩個字就是「接納」。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覺得她衣食無憂,既無學習壓力,也無生活紛爭,但實際上孩子有自己的煩惱。大人世界看起來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裡可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我們無法理解她的世界,卻可以包容她的情緒,接納她的表現,無條件的表達愛她。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每當她哭的時候,不管我自己內心多麼著急,無奈,不解,我都會坐下來,跟她說:來,媽媽抱抱。

媽媽抱成為一劑良藥,在我懷裡,她只要幾分鐘就能停止哭泣,然後開始繼續常規生活。雖然還是很莫名其妙她為什麼就開始哭了,但至少我能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她不哭。

3,
最近的一次親子衝突大概是1年前開始的,我女兒又開始無故莫名發脾氣。哭,摔東西,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說自己要離家出走,甚至有一次說自己不想活了。

剛開始時是不適應的,那個每天樂呵呵的孩子忽然就消失了,動輒發脾氣。並且,媽媽媽媽抱失效了,她拒接媽媽抱,甚至拒絕接近。一度懷疑她受了什麼傷害。但脾氣過後,雨過天晴,還是輕鬆愉快的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總是回答:那是你們惹我!可怎麼才能不惹她呢?

不過,有了5歲的經驗,我應對起來輕鬆很多。

不讓媽媽抱,不讓靠近,會一遍遍的跟她說,媽媽愛她,希望跟她一起處理她遇到的問題。就算她說她不需要,就算她說她不愛我們,我也堅持。每天晚上都會陪她睡覺,不論白天是否有過衝突,也不論白天發生過多少次衝突,晚上一定會跟她說爸爸媽媽愛她。

然後,忽然有一天就好了。不會因為小不如意發脾氣,又開始在不爽的時候淡定的說:奶奶,我不喜歡吃生薑,下次燒菜時真的要記得哦!

4,
我常想,在青春期之外,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還有不為我們所知的激素引發的情緒問題,就像女人的生理期?

我也常想,對於孩子來說,生活有多少不為大人道的苦悶?

這是她情緒失控,叛逆的原因嗎?

5,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就讀過有關接納孩子的書,可是只有一天天跟孩子在一起,才發現「接納」兩個字有多重要,以及,有多難。

還有愛。無條件的愛她,多麼重要,又多難。

孩子叛逆時,對父母最大的挑戰在於,孩子的叛逆本質上是對父母的否定。

所以,我的經驗是,接納孩子,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6,
你說愛她,她說不需要。或者說:我不愛你!

就算在外面,也完全不顧大人的面子,故意做沒禮貌的行為。

甚至故意去「傷害」別人。比如,別的小孩子碰了她,她會看著你,然後輕輕把對方推倒,觀察你的反應。

所有這些讓父母憂心的是孩子偏離了正常軌道,但更讓父母抓狂的恐怕是:顯得父母很無能,很失敗。

所以,首先,接納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是的,對不起,我的孩子沒禮貌了;是的,對不起,我的孩子比較大,不該推你們家孩子。

然後,接納自己的情緒。有時候,看她叛逆,還要堅持去擁抱她,需要首先跟自己說:我很生氣,她不理解我。然後才能再次感受到自己對她的愛。

再然後,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說不愛父母的時候,當孩子故意挑釁父母的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那是孩子真實的情感體驗。那麼,接受孩子可能不那麼愛自己的現實。另一種可能是孩子被父母情緒困擾,他在表達需要。

我在為孩子的叛逆苦惱的時候,曾經感慨何時是個盡頭啊,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真正不要這麼作啊?轉頭之後,我和老公為了瑣事大吵一頓。我忽然明白,兩個40歲左右的成人都能被情緒左右,毫無理智的大吵大鬧。我怎麼能要求一個孩子總是理智呢?就像戀愛中的男女,什麼時候不作不鬧了呢?確定彼此深愛,或者,不愛後。

所以,作父母的,應該有隨時承受孩子負面情緒的心理準備和覺悟

7,
應對孩子的叛逆,僅僅有包容接納是不夠的。

父母還應該堅守自己教養的責任。

我們家娃,以及我自家已經青春期的小侄子給了我一個強烈的信號,叛逆的孩子更需要規則。

我們家娃曾經挑釁的故意推到別人家娃娃。我的做法是當時沒批評她,但一直安撫別人家孩子,跟別人道歉。等她情緒過後,開始嚴厲的批評,懲罰。

書上說孩子叛逆是為了反抗父母權威,爭取自己的自由。我自己的觀察是,更準確的來說,孩子叛逆是為了確立自己的行為邊界。爭取更多自由的同時,也希望更清晰的理解規則。

所以,給孩子明確規則,和包容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錯誤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因為無法管束叛逆期,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給孩子無限制的自由,是讓孩子承擔他不該承擔的責任,是孩子不能承受的輕。

說到青春期孩子,不得不說《麥田守望者》。父母幫助孩子釐清規則才是真的守望孩子,幫助孩子。


雖然有點跑題,我還是想說一件事。
我是青春期孩子的老師一枚,在高二臨近學考的時候,我給他們做了一次模擬測試。班上有個男孩子英語基礎不太好。考試那天,他不僅遲到,然後請假去廁所,結哼著歌買了早餐回教室!然後就在桌子邊發獃,發完呆就睡著了!我看到他拎早餐回來的時候我就有點懵。換成是自己家孩子,很多人早就跳起來講道理的講道理罵人的罵人甚至要動手了。然後就是所謂的火藥味很濃。針鋒相對油鹽不進不可理喻了。然而很多時候針對現象是沒有任何用的。就算家長很權威也只能換來表面的服從,內心的越來越疏離。
我先是很快回憶了一下前幾天他對我還是很友好的,我教了他一道題,他很開心地對我說謝謝。我覺得他今天這樣是反常的。雖然看起來對我十分不禮貌,但是這個反常肯定不是針對我,我想明白了這點我就把他叫醒來,單獨喊到走廊上,問他怎麼了。
他說,沒什麼,不想寫,反正我也不會及格的。
我想了一下覺得奇怪,我問他,你上次模擬考沒及格嗎?
他說,及格了,六十多,但是沒用的,我學考肯定及不了格的。
我還是覺得奇怪,我問他,是不是你之前努力了一段時間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結果?你想要多少分的結果?
他說,有一點,我想要七十幾吧。
然後我分析了幾句哪裡可以得分,他打斷了我說,我什麼都不會,不可能達到的。
我奇怪他怎麼這麼不相信自己就問他,是不是有人說了你什麼?
這時候他忽然眼睛裡湧出來淚水,他硬忍住了,點了點頭。
我問他,這個人是不是否定了你?
他咬了咬牙齒,點了點頭。
找到癥結,後來我和他討論了這件事表達了我對他的信任。最後我告訴他,這套試卷很重要,和學考很接近,可以試著做完,看看能有什麼結果。他說,他想晚上再寫。我同意了。他跟我說謝謝。
第二天他拿著認真寫好的試捲來找我的。
後來有次課前準備班上有點鬧,是他巨大聲讓大家安靜下來,幫我維持了紀律。
也沒有遲過到,課上去廁所,更別說買早餐了。而這幾點,我壓根沒跟他提。
我就想通過這件事表達,父母們,你們這樣去思考過孩子不恰當表現的原因嗎?還是單純因為他們的表現不符合你的期望就開始罵人了?開始嘰里呱啦講道理了?你從來不想去真正了解他,你不去相信他其實也想做好,那如何去真正幫助他?
最後分享一句話:傾聽比指教更重要,尊重比道理更珍貴。
————————————————————
我們班男孩子多,有些男孩子上課不聽講,作業總愛抄,看起來一副考成什麼樣子都無所謂的樣子,甚至還有些組團抽煙去網吧,有些比較可愛還是蠻尊重老師,有些根本把老師當空氣。剛大學畢業那會兒我看到這些既不喜歡學習也不尊重我的學生就覺得心煩,現在我當了媽媽之後才越來越覺得他們是迷茫,迷茫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認可。
如果我課前在班上放了一首某個男生推薦的歌,他之後幾天會認真寫作業。
如果某次作業我打了個good,下一次這個孩子會寫得更好。
我越來越覺得,其實看似不上進努力的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顆想要獲得肯定和認可卻又倔強敏感的心,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長大,身為老師和父母,除了要求之外,更應有真正的關心和體諒吧。會抽煙通宵的男孩子更多的是家庭里得不到爸爸媽媽真正對自己情緒和困難的關心,爸媽只想要他考個好分數,卻沒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他的痛苦。


1. 理解孩子獨立和自主的心理需要,尊重他的自我邊界,幫助孩子探索並建立自我認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處於假性獨立的狀態:表面上很有主見,能夠自己拿主意,但內心深處仍然有依賴父母的需要。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小大人」的自尊,體會更多對生活的控制感,他們需要跟父母劃清界限,擺出完全不需要爸爸媽媽的姿態。這也是「否認」和「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內心有越多依戀的需要,就越得否認,表現出完全獨立的樣子,從而掩飾自己內心的迷茫和脆弱。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沒法把事情做好,強行插手,就有可能引發孩子強烈的羞恥感和挫敗感:「我是不能真正獨立的。」他們可能會攻擊父母,和他們爆發激烈的爭吵,企圖消除帶給自己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罪魁禍首」。


此外,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整合人格,情感及社會角色等方方面面。因為正處在青春期這個劇烈轉變的階段,他們的自我尤為脆弱,父母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讓他們的自尊嚴重受挫。為了避免人格受到太多震蕩,孩子需要用強烈的攻擊性來保護自己的邊界不受入侵,就像一隻張牙舞爪的刺蝟,用表面的強大來掩蓋內心的虛弱。


為了緩解叛逆期的親子衝突,家長可以用商量、平等的語氣代替命令、強制干預的做法。在孩子熬夜晚睡時,與其直接命令「馬上熄燈睡覺」,讓他自尊受挫而反抗,還不如態度溫和地和他商量:「孩子,晚上睡太晚生長激素會分泌不足,不容易長高。到時候你看著其他同學一個個人高馬大而自己還在慢慢長,心裡該多難受啊。」如果孩子感覺到早點睡覺是為了自己,而不是被父母強迫著身不由己,他們的邊界就得到了尊重,不會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而和父母劇烈地爭吵。

2. 學會與孩子共情,設身處地地考慮他的感受,不把自己的想法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叛逆期的家庭經常出現以下的對話:「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那麼不聽勸!現在把書念好才是最重要的你知不知道!」「天天泡在房間里就能學好嗎?我就和朋友出去聚一聚有什麼關係?」最後的結果是劇烈的爭吵,兩敗俱傷。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老人言,將來遲早會吃虧,自己一片苦心被白費。而孩子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點不理解自己,心裡也十分委屈。


和孩子的關係陷入僵局時,家長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問自己:「如果我是我的孩子,我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對待我?」將自己代入孩子的視角,父母會更能理解孩子對獨立和控制感的需要。如果自己也不希望事事被控制,生活不能自主,家長也可以把這份理解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有更多自由的空間。


除了「以己度人」,家長也需要給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讓他們說出對家長的期望。有時候孩子一味跟父母對著干,不是真心想叛逆,而是用行為來表達對家長過度干涉的不滿。如果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說:「孩子,媽媽看到你最近情緒很不好,有什麼是我能夠做的嗎?」孩子會感覺自己的心聲被聽到,家長尊重自己的想法,攻擊性和負面情緒因此大大減少。


3. 接納分離焦慮,不用內疚感束縛孩子,不把自身的無力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有人說過: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卻是為了分離。許多關係都是從獨立慢慢走向邊界的融合,而母親和孩子,卻是從融合性的狀態逐漸變得獨立。一開始,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會全身心地依賴著媽媽的照顧,兩人親密得好像一個整體。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有越來越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也就不可避免地開始脫離共生狀態,往個體化的方向發展。


人格發展不夠健全的家長,很難面對這種關係模式。他們潛意識裡害怕:孩子真的有一天遠走高飛,和別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鏈接。這會讓他們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家長會使用很多方法來保持和孩子的聯繫:比如為孩子犧牲自己的愛好,事業,用強大的內疚感將孩子和自己捆綁在一起;或者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傳遞出「沒有我們的幫助,你一定混不下去」「沒有我的管教,你一定會走上歪門邪道」的信息,讓孩子一直處於弱小的,需要父母照顧的狀態。如果孩子獨立的需要持續得不到滿足,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會開始反抗父母的控制,激烈的家庭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這種情況,父母需要將害怕分離,希望孩子依賴自己的潛意識意識化。家長可以告訴自己:「我當然希望孩子留在身邊,一直陪伴我。但他逐漸長大了,不再是那個事事需要我的孩子。與其強迫他留下,大家衝突不斷,還不如尊重他的想法,放手讓他去成長。成年人的相處方式,或許更適合我們現在的狀態。」如果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阻礙者,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需要空間的時候不多加干預,放棄使用愧疚感和自卑感來控制孩子的策略,叛逆期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諧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我時而社交能力特強,時而特別恐懼社交怎麼辦? - 覃宇輝的回答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其實這個問題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了:

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家庭之所以會充滿火藥味,一定會有「導火索」的存在,而導火索的兩頭,是衝突的雙方,他們的個性分別是怎樣的? 都欠缺耐性嗎?個性都比較剛烈嗎?

在今天的社會當青少年的家長,本身已壓力很大。而面對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這些人到中年的家長,非但對子女,對他們自己的未來也會有很多的困惑和不確定性。子女的叛逆期疊加家長的中年危機,很多人因此在家裡脾氣變得特別不好。

雖然很多人都帶著這樣的不安感,但會審視自己的狀況和體察自己情緒的父母其實少之又少。大部份父母都不具備這樣的「自省力」,轉而把壓力轉移到子女身上,對自我意識正在覺醒的子女採取了更為激烈的情緒表達和更嚴厲的行為控制。

因而,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奇怪現象:明明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家庭問題,卻只會有人問怎麼應對青少年的叛逆期,沒有人提怎樣才是有效的家庭溝通,沒有人問年輕人面對什麼成長的困難和壓力,更沒有人會思考怎樣處理父母的迷惘、不安、失落夾雜的中年危機。


好吧,既然現在問題的重心放在叛逆期,下面我就針對叛逆期,分三個部份來回答:

1. 什麼是叛逆期?叛逆期真的存在嗎?

2. 叛逆期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3. 遭遇叛逆期,家長與子女的衝突如何處理?

1什麼是叛逆期?叛逆期真的存在嗎?

首先,「叛逆期」這個名詞,其實是有爭議性的。實際上,這個名詞並不被現代主流心理學所接納。原因有以下幾點:


A 理性層面上,父母的見解不一定比青少年更適用於當今社會

年長一輩和青少年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長,不管是在實際日常生活方式還是在理性思維層面,這兩代人都是有巨大差異的。而面對現今社會急速的變化,家長也往往在思維上已落後於現實形勢,難免把年青人新潮的思維方式視為「叛逆」,懷有偏見,理所當然地認為年長一輩的想法優於年輕的一代。另外,許多家長雖然步入中年,但其實並未對生活有過深入的思考,也並無長遠、理性的人生規劃,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往往也處於困惑的狀態,他們的意見不一定能幫助年輕人有效處理自己生活和成長的種種挑戰。


B 心理發展階段上,擺脫父母長輩的想法,是建立獨立人格和生活能力的必經之路

作為從青少年發展成青壯年的一部分,人必須建立一個獨立於他們的父母或家人的身份,以及對自己的生活、人生獨立決策的能力,這個過程往往要從自我意識的覺醒、從對長輩的質疑和反叛開始。他們可能會嘗試不同的角色、行為、乃至意識形態,這是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過程的一部分。

(近年這名詞也被用在小孩甚至幼兒身上。同樣道理,這不是「叛」「逆」,而是建立思考能力和個人身分的正常反應。)

C 從關係或環境角度分析,這其間的各種衝突和破壞性行為,較多是由於人際關係和環境因素,而非單純的心理發展階段因素

所謂的「叛逆期」中,令人最擔心的通常是和長輩的衝突以及一些危險性的行為。但通常都是家庭關係、朋輩關係及生活環境因素所致。當中個人成長因素只是一小部份,所以稱為「叛逆期」有誤導成份,令家長及老師忽略了環境因素和朋輩因素的複雜性,也漠視了自己對年輕人的 負面情緒反應和激烈行為的影響。

2. 這成長階段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其實從一些青少年時期過得比較順利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減少「叛逆期」破壞性的元素。


重點在幾個部份:家庭和朋輩關係,個人興趣和動力,和「被了解」的感覺


首先,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為青春期「保駕護航」的一個重要元素。

無論是心理學研究顯示或從我十多年的諮詢從業經驗所見,夫妻關係良好的家長,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情緒或行為問題的機會較小。其次就是多年婚姻關係不好,但已經分開生活或離婚的家庭,因為孩子需要面對的父母衝突或情緒張力會比較少,因此孩子青春期遭遇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而最差的是婚姻關係惡劣,但一直維持共同生活的家長,孩子的情緒壓力就變得很大。當中出現反叛行為的青少年只是一部份,還有不少青少年,因為長期感受父母之間的情緒壓力,欠缺情緒控制力或生活動力,經常被負面情緒困擾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另外也有部份的孩子是因為遭受同學甚至老師的欺凌,出現自我價值低落或朋輩關係建立困難的情況。


第二個重要元素是青少年的興趣發展和能否獲得滿足感,是影響個人發展的重要元素。因為學業壓力過大,並欠缺個人興趣作調節的年青人,出現反叛行為的比例也比較多。

第三個重要元素即青少年是否覺得有人了解自己,能否感覺到自己的聲音被聆聽。其實這和第一個影響元素有一定共通性,如果青少年因為家庭關係緊張或與朋友、師長關係出問題,會令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見」的可能性,從而帶來壓力。

3. 家長與子女的衝突如何處理?

青少年成長的需要是非常大而複雜的課題。由於題主本身只是關注家庭中的衝突,所以我也集中響應這一點。

要減少家中的火藥味,家長本身的情緒控制就變得非常重要。

青少年成長這個階段,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在發展當中,所以情緒的表達有可能會傾向於更劇烈。

家長往往會覺得,當與子女意見衝突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看法,才會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最好。這種偏執的想法,忘記了兩個重點:一、家庭關係才是子女成長的基石;二、子女是否接納自己的意見,是溝通是否順暢的問題,而不是「孩子聽不聽話」的問題。

我想指出,我們定義問題的方向會主導我們處理的方法。
我不是說責任都在父母,也不是否定有些年輕人因朋輩關係或個性比較難相處而令父母感到困難。但正如以上我的經驗和分析,把問題定義為「叛逆期」,只會令你自己把年輕人所有的掙扎忿怒傷心和痛苦的反應,都視為「叛逆行為」,把年輕人的感受進一步壓下去。這樣大概只會把問題一直維持下去甚至令關係惡化。

能有重新了解年輕人的需要和聽他的聲音的可能嗎?家人或親友師長中有這樣的一個人嗎?

若果家庭的關係已經到了溝通非常困難的地步,考慮找專業人士幫忙吧。

最後,套用一句被用濫了的話:育兒先育己。在抱怨子女情緒暴躁時,家長有無想想,自己知否克制好了自己?如何管理情緒又是一個大課題,建議家長先修鍊好自身,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這是親子關係之中很挑戰父母自戀的狀態與階段。同時也是父母可以藉此機會可以反思自己的某些下意識當中做法的契機。

所謂叛逆和火藥,也即關係之中發生衝突與爭執的頻率增多了。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會莫名其妙原先那麼溫順乖巧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了。等等。而我們知道這樣的衝突的出現與增多常常與孩子自身的自我意識的覺醒直接相關,也只有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之後,才會對原本的父母的意志對其生活的主導的事情發生著抵觸與反抗。也許這些反抗的理由,衝突的起因在父母的眼裡都感到莫名其妙和毫無必要,明明我這是對你好安排。

然而此時更加重要的是要父母接受孩子依照自己的意志與願望去決定事情,而非繼續延續那種用自己的自己的理由去運行孩子的生活。父母常常總是下意識地期待孩子總是如自己的所希望的那樣,但是卻很少有父母真正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狀態。這是需要一種情感成熟才能夠做到的,有這樣的情感成熟才能夠,放下這個自戀的。也即將孩子視作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而非認定孩子就該是符合自己的設想的模樣,等等。有這樣的情感成熟的父母也才能夠真正給予孩子這樣的自由以及自主的尊重。

所以此時如何處理這些親子關係更多的也許是父母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下意識地認定孩子就該是怎樣,然後期待著孩子為自己的這些設想去買單? 能夠這樣做的父母才會真正在關係發生衝突、爭執的時候有著那個意願去理解孩子這些反叛抵觸的表達當中的那些內心訴求。而不是僅僅因為孩子的行事乖張而急於譴責,或者認為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怎麼這樣對我而感到受傷。又或者總是感嘆孩子總是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 種種這些的背後常常是父母沒有真正搞明白一件事情,孩子的成長是不該以照顧你的情感需求與期待為核心的。而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或者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或者是自己認為高妙的安排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不是要求孩子在情感上去照顧自己了嗎? 在缺失了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了嗎?

這個道理理解起來並不難,難的是其實父母心中總是存在著一些缺憾,不足,而渴望得到孩子既定反饋以彌補那些失衡的事實。難的是讓父母看到自身的這點以及自己也學會真正的成長(從而不在依賴孩子的反饋)!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孩子常常不是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放棄成長的父母!


瀉藥,說說我的淺見,可能我說的不對,見諒。理想狀態下的親子關係,是不存在所謂的叛逆期的。
第一,理想狀態下的親子關係,孩子是信任父母的。他們會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做出讓父母措手不及的事。孩子怎麼信任父母呢?別老炫娃,拿孩子當成炫耀對象。你在親戚朋友面前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糗事當笑話說,這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感啊。親子關係也應該有分寸感,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保密,是獲得孩子信任的必要條件。
第二,理想狀態下的親子關係,孩子和父母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孩子既不會覺得父母壓迫他們,也不會覺得父母對他的關懷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會感恩父母的關懷,也會和父母之間換位思考。那要怎麼做?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而是把他們當成從另一個世界來自己家做客多年的客人。這段親子關係,就是他們帶來的禮物。如果你沒做好招待這位一生之客的準備,請在他們敲開你家門之前,送他們回去。
第三,理想下的親子關係,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充滿互動的。這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這種情況下,父母有更多的機會發現孩子的成長,可以給予孩子相應的承擔責任的機會。孩子感覺自己獲得更多信任,也能感受到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叛逆期的行為也就迎刃而解。
在我看來,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與其說是叛逆期,不如說是膨脹期。不管怎麼說,叛逆期也有父母對孩子來說高高在上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利於親子關係成長。


又碰到這種日經問題

青少年的「叛逆期」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 知乎

李志楠, 鄒曉燕, 張衛星. (2007). 8~16歲兒童父母權威觀及行為自主發展特點的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5(2), 168-170.

我國青少年和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下的青少年一樣,從童年早期到青少年時期。由單一地認同和服從父母權威轉變為親子雙方的不斷協調。尤其是在與音樂的選擇、如何穿衣打扮、支配自己的零用錢有關的問題上,青少年己越來越不願接受父母權威的束縛.而將其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希望自主決定。


1.尊重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調整心理距離,陪伴而非控制。嘗試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相信他們的能力,父母可以陪伴,在一旁看,而不是指手劃腳,更不是命令指揮。而當孩子需要協助支持時,能及時出現,給予幫助。
2.重視溝通,做好真誠,尊重。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有自己的一套三觀,可通過溝通來了解交流看法,可提建議和警示,但不能過分的壓制或控制。舉曾經的一個案例,父親和兒子說,我會把你當朋友,希望你能告訴我心理話。當兒子相信了,並告訴父親自己的內心時,父親開始破口大罵,訓斥兒子的想法觀念,兒子大受打擊,自此,對父母三誡其口,不願再與父母交流。
3.回想自己青春期時的經歷,當時你的需求和感受是怎樣的,你的小孩也會是類似的。換位思考,有過經歷的,都會有助於相互理解的。


轉換態度,不要再用命令式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果你能做到對待朋友、對待同事的方式對待孩子,基本上與孩子相處不會存在太大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中國家長做不到!多數中國家長習慣命令式教育,在孝道文化下,習慣父母與子女存在「尊卑」地位,而不是平等地位,當孩子不服從父母,下意識覺得「大逆不道」,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這樣的方式遇上青春期,孩子發展獨立性,必然發展自主控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會再「惟父母之命是從」!如果父母不能轉化成平等對待孩子的方式,把孩子的不聽從當成問題,當成叛逆,加強管教,必然遭遇孩子更大的對抗!父母轉化成平等方式,真正要做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要時刻提醒避免前面提到的「孝道」文化「尊卑」的過度影響,可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入習慣;二、改變過去十幾年習慣的命令式教育方式。僅這兩者就不容易做到,畢竟要改變十幾年的習慣,談何容易?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寫的書《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結合自己上千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諮詢經驗,總結父母如何更好地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購書可通過公眾號「心舞飛翔(xinwu-feixiang)」詢問,公眾號有很多文章也是講青春期教育的!祝好!


當我那個不成器的爹再一次因為喝高了,用不堪入耳的言語辱罵我媽媽的時候,我終於壓不住心裡的火氣了。那是我唯一一次對自己親生父親動了殺心的時候,我承認,當時想打死他,用拳頭的那種。不過最後他沒事,我倒是挨了不少的巴掌和拳打腳踢,因為我媽把我攔著了。

事後,我媽氣得離開家裡,那個人大咧咧坐在沙發上,一邊嘬著令人作嘔的煙,一邊兒用毫不在意的語氣說:「你給我記住,就你這個樣子,我是完全可以跟你斷絕父子關係的。」

可是知道今天,他恐怕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在他眼裡自己生出來的,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男孩為什麼不願意原諒他。

你看,完全對立的話語,從同一個人嘴裡說出來的感覺是不是很諷刺。

那只是我童年生活中後期日常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這個所謂名義上的父親甚至不願意聽我說哪怕一點點自己的看法。

父母願意和孩子對話嗎?願意,只要那個孩子是順從他們的意思,一切以他們說的為準。會有火藥味兒嗎?不一定。有的人想用激烈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有的人卻選擇忍耐。

你尊重你的孩子嗎?在你的眼裡,你的孩子是能說得通事理的,可以平等對話的人,還是只需要過了叛逆期就會變回聽話的奴隸呢?

你理解你的孩子嗎?你知道他/她到底在某件事情上有什麼樣的看法嗎?你知道你的某些行為帶給他/她的究竟是什麼體驗嗎?或者說,退一步來講,你願意去了解這些嗎?還是說你只是在乎他/她聽不聽你的話呢?

你覺得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呢?因為你是父母的身份,還是因為你說的有道理,能讓人信服呢?你覺得老子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算是以理服人的說法嗎?還是說你根本不在乎,你只想讓他們聽話呢?

現在,為什麼會有火藥味兒呢?因為人類是不會互相理解的呀。你強迫他/接受你的觀點,為什麼還不允許他們去激烈地對抗呢?

就像男孩子總是不懂女朋友為什麼會生氣,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哄哄;父母也從來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話。不過區別在於,為了維持戀愛的持續,男生或許會願意努力去了解,去努力做得更好;而父母卻因為親情這個本該是溫情紐帶的枷鎖,導致連理解孩子的想法都不會有。

小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傷害過一次,他們或許十年都不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我知道,你或許不會認同這觀點,但是請你務必記得,我只是希望你能夠真的拿出誠意去理解你的孩子,或許當你真的學會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用孩子的想法去考量你做過的事情,你才會真正了解那火藥味兒究竟來自哪裡。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叛逆期」
就是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接觸的越來越多,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開始覺得世界和父母說的不一定一樣了…
三個字概括:「不聽話」了
的時候

就是父母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就是父母的「控制欲」開始不再獲得滿足
就是「父母」認定孩子「莫名其妙」「不懂事」「無理取鬧」
就是父母開始惱羞成怒

的時候。


父母無法走近孩子的心
又沒能讓孩子走近自己的心


要麼火藥味十足
要麼無話可說


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再照顧孩子的情緒。


放下架子拿出誠意和孩子慢慢交談,

弄清楚矛盾所在

叛逆期一般是十幾歲吧,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不小了

不要站在領導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要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三觀

你願意和孩子推心置腹的交談,願意尊重孩子,願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

孩子自然會尊重你的


首先,親子關係問題的本質是親子溝通的問題。對待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親子溝通!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子教育的基礎,只有在關係和諧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親子關係不和諧,孩子逆反、不聽話,父母再多的知識、經驗、智慧都無法傳遞給孩子,可以說,沒有良好的關係,就沒有教育。

良好的親子關係來自於良好的溝通,溝通不僅要用心,還需要技巧,有效的溝通技巧不僅具有針對性,更包含著平等、理解、信任、尊重等人本理念,並且是具體的、明確的、可實際操作的。

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就需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方法,有效的溝通方法是一門藝術,是每一個為人父母都需要學習的。


探尋孩子的心靈世界

任何生命的成長都有他的規律,人的生命成長更不例外。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就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就沒有辦法真正有效的教育孩子。

一、孩子成長的心理軌跡探尋

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變化的過程,他使我們既不同於昨天的自己,同一時期內自身各方面變化的速度也不同。成長不只關乎身體的變化,更多的是心理的變化。影響這種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與生俱來的遺傳因素的影響,也有後期環境的影響。

人的心理成長表現出階段性的特徵,按照這些特徵把成長的過程劃分階段,使我們準確把握每個年齡階段,人的身上都會發生哪些具體的變化。這是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埃里克森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現在張老師將帶領大家探究前五個階段,也就是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的五個階段。

當然,在每一個階段也都會面臨危機,也就是說,成長中既有積極發展的可能,也有消極發展的可能。當積極面能夠戰勝消極面時,孩子就克服了成長危機,得到積極發展。

下面是我對五個心理成長階段的危機,重要事件的簡單描述:

分析:在上表中,心理發展軌跡中的 發展危機 的意思是,孩子還沒有判斷好壞和選擇對錯的能力,碰到問題時候常常內心有兩個聲音,其中一個聲音發展出積極心理品質,另一個則是消極心理的萌芽。孩子能否克服心理危機,獲得積極的發展,取決於在 重要事件 中受到成人怎樣的對待,和周圍環境如何反饋。

如果衝突點得到滿意的解決,孩子將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則會妨礙自我的健康發展。

本次回答節選於: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一)

更多親子溝通技巧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專欄:親子溝通的技巧

內含詳細四十篇親子方面溝通技巧,詳細的為大家體系的指導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歡迎關注!


狙擊手打擊目標不是直接瞄著目標的,如果忽視了風向風速的影響,儘管瞄準鏡瞄準了目標,子彈反而卻打不中

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獵人從來不是直接瞄著獵物的

每個人先是一個動物才是一個人

每個孩子先是一個人,才是你的孩子

每個父母也是一樣的


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就別想了,打一頓解決不了就打兩頓

人各有命,孩子選擇不了父母,父母也不能完全掌控孩子,歷來如此

來上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快哉快哉


當雙方火藥味十足時,需要第三方做滅火器。

我家孩子正好中二期,我們的關係有時蜜裡調油,有時電閃雷鳴。記得上次半期考又三科不及格,放學回家卻忙著刷手機,簡直不能忍!我直接開啟戰鬥模式,然後孩子就哭哭哭,更氣了好吧,都想動手打人了好吧(雖然從沒打過)。
這時孩她爸就出場了,和孩子說:「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說出來,我們努力改正」(因為孩子還在哭個不停)。然後孩子就亂扯什麼爸爸不讓她養貓,爸爸就再次解釋為什麼不能養,兩人就養貓進行友好蹉商(情緒轉移)。我在另一房間笑得肚子痛(不出聲),都什麼跟什麼嘛。

有時候是父女倆吵架,這時候我先把爸爸推到另一間,然後默默抱著孩子(又在哭),從小媽媽抱就是最好的安慰劑,不管磕了碰了受委屈了,抱她幾分鐘就能安靜下來。

家庭里吵架不可怕,火藥味也沒什麼,可怕的是父母同時對孩子開火,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情緒無法釋放,自然一點就炸。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總是會問上一句「這孩子怎麼了?怎麼變成這樣?」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父母。

孩子叛逆,不聽話,可能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弊端導致的。試想想,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總是跟父母頂嘴?

最簡單的例子,家長大多不允許孩子沉迷遊戲,自己卻在家整天刷微信,玩遊戲,這樣的環境,孩子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地聽父母的話?即使父母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年紀越大,這種現象就會越明顯,所謂的叛逆就會越來越重。

反過來想想,孩子不是天生就不聽話,愛搗亂,學習成績不好,更不想天天和父母作對,可以這麼說,孩子都是好孩子,父母卻未必是好家長。

我建議那些孩子叛逆的家長們,有問題多想想自身原因,而且要轉變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想法,不要隨意更改孩子的意願和決定,心平氣和的溝通遠比嘮叨更有效率,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帶有負面情緒,不要抱怨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攀比,有時候我們在比孩子,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比父母。

當你發現你的話對孩子沒有影響的時候,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對孩子控制太多,要求,嘮叨過多。如果你允許孩子自己做任何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旁邊提醒一下他,孩子的叛逆心一定會大大降低。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不屬於任何人,他的時間,精力都由自己來管理,這樣下去,家長才可以安心,孩子也漸漸獨立。


5月份勞動節結束後接手家教一個女生,6年級,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說的話越來越聽不進去,所以父母也很著急,都要升學考試了,福州學生的升學競爭壓力也是挺大的。然後家長就想了一個方式,請家教,要求女生,除了為孩子補習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能夠通過年齡相仿的家教老師開導學生。剛好自己在學生面前也比較能聊得開,最後孩子從七八十考到了100分。我和家長都很激動,學生自己也很開心。因為她自己一直對數學有畏難情緒,有點抗拒,而我自己又非常喜歡數學(雖然是一名英專生),每次補習她都會和我說學校發生的事,於是兩個話嘮在一起時間過得特別快。我願意聽她講學校的事,所以她也願意聽我的課。因為她說父母都不聽她講,覺得她話很多,因此她也聽不進家長的話吧。所以,不妨換個對象和孩子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一飛教育的誠心分享)


跟丫搞好關係,玩他玩的,看他看的,稱兄道弟,保證火藥味從此消失,什麼還得跟你說。


現在孩子的角度,你得讓我某方面很佩服,很信服你。


推薦閱讀:

關係親密的人之間要說「謝謝」嗎?
為什麼燈光如果從下方打到人臉上會使觀看者產生恐怖的感覺?
人言有多可畏?
因為戴牙套自卑怎麼辦?
當孩子面破壞孩子的玩具,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TAG:心理學 | 青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