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同桌的妳》?


好吧,大概瞟了幾眼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是在吐槽的,其實我最初看過之後的感覺也是,泥馬這片子也太爛了吧,不少劇情的發展簡直毫無邏輯和理由,兩個人本來愛的死去活來的,結果分手分的莫名其妙,基本交代都沒交代,還有細節方面也很粗糙,比如,在2001年學校的球場上居然出現了曼聯2010年的隊服,虧了高曉松還一直稱自己是鐵杆球迷。不過讓我驚訝的是,同去看的妹子居然看了之後感觸頗多,那幾天一直跟我說這個電影,剛好趕上她們學校那幾天校慶,她帶我去校史館參觀,結果校史館沒怎麼看,卻一直在問我關於這部電影的看法,比如,孩子該不該生下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當時好尷尬。。。直到昨天看了一篇影評,才明白妹子的心情。其實從懷孕墮胎最後大出血住院,男主被女主的父親轟走,我一直覺的,這男人也太慫了,關鍵時刻掉鏈子。然後女主後來問男主,重來一次,會不會留下孩子,男主只是一個勁的說,我保證不會再有下一次了,看的時候沒感覺,但反思一下,似乎我自己也會這樣,平時看著似乎很勇敢,遇到了大事,卻總是躲在後面,想著逃避,不敢承擔責任,真是慚愧,我想大概妹子也了解我也是這樣不給力的人,也難怪那幾天一直被妹子問,套用影評里的一句話,整個影片講的就是女主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推動男主不給力的成長過程,我似乎也在男主身上,看到了自己不給力的畫面。當然還有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我跟男主一樣,選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幾乎沒有顧及她,最後卻感到兩頭空。。。
還是決定把原影評貼過來。。。

你可以簡單將兩個相愛人的分離歸結為造化弄人、緣分交錯,但本質上這就是個怯懦的借口。抽離出那些我們80後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元素,高考、軍訓、四級考試、非典、留學,這個故事的根底上其實是一個女孩用最寶貴的青春、真情陪伴一個男孩漫長、不給力的成長。

同齡男孩比女孩晚熟得多,這是《那些年》告訴我們的一個定論。但其實,男性也不必然比女孩更勇敢、更無畏,相反在面臨考驗時可能更膽小、更怯懦。

小梔對林一說,以後我就叫你「哥哥」。當一個女孩把自己的男朋友叫「哥哥」的時候,這裡面飽含多少不明就裡的託付,信賴這個男人會在任何緊要關頭給她兄長般的保護和依靠。那個時候的林一自然不會懂得。

他為她打架,比拼喝牛奶……他給她的都是一些自以為是男子漢的幼稚保護,但在每一次大是大非面前他都露了怯,小梔把自己第一次交付給他意外懷孕時,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是「我們該怎麼辦」?他陪著小梔去非正規醫院墮胎大出血,小梔父親讓他滾,他就真滾了,沒去醫院看一眼。小梔問他,如果再有一次機會選擇,會不會留下我們的孩子?他說,過去的事不要提了,我保證不會再發生這種事情。小梔問他,我不去美國你還去不,他說「你去哪兒我去哪兒」,然而最終的答案是我還會去。

一個女人判斷一個男人是否可以託付終身,不要看那些平日里溫柔體貼的「小好」,而要看涉及你切身利益時他的那些抉擇,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大好」。

非典的時候,林一被隔離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送走。生死攸關的時候,小梔原諒了林一,在深夜裡爬上高高的梯子,用小小身軀里積聚的愛情力量敲碎了隔離室的窗戶玻璃,伸出手讓林一跟她走……

到底是誰在庇護誰?瘦弱嬌小的小梔一直在庇護高大威猛的林一,考大學,過四級,留學,把他送上了一步步人生輝煌的階梯。

有時候,女人對男人的愛近乎母親對幼子的愛,包容他所有的幼稚、怯弱、不擔當,如貝蚌孕育珍珠,愛起來都是生疼生疼的。

這個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展示了夢想的虛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來光鮮靚麗的生活表面有著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棄了小梔並沒換來想像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換來的不過是一份真摯感情的破碎和兩個人都找不到真愛的湊合婚姻。

一紙請柬,讓兩人十年重逢。感情,在兩個人閃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梔還愛著林一,林一也還愛著小梔,但是沒有承擔和歸宿的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算,愛,一百年、一萬年不熄滅,對雙方都沒有意義,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說不出別的話的「你還好嗎」。

教堂里,小梔穿著潔白的婚紗,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搶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閃念,最後小梔那句遲疑的「我願意」將我們拉回了現實。最後一次,他還是怯懦了,與自己深愛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個女孩等了十年,等不來一個男孩的真正成長,你也確實可以說這是命運的安排。


廈大在劇組心目中就是學渣複習了60天也能考上的第二志願男生往女生宿舍裝竊聽器每天抽煙打牌打架考個四級都要作弊在校期間無法無天畢業之後不過爾爾女生野戰人流半夜跑男生宿舍通宵的學校而且居然在華大取景還硬說是廈大整部片最無辜的就是廈大了被黑得我都看不下去了。


每年春天來了的時候,都會上一部懷舊青春片,2012是《那些年》,2013是《致青春》,今年則是《同桌的你》,對於這種類型的電影,只要有故事,有笑點,有淚點,觀眾都會買賬,電影手法是不是很成熟就不是很重要了。
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當然是 @張小北啦。


從林一(01)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他是搞IT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程序猿註定苦逼...即使你搞出來校內....


0.最重要的一點,我看電影是野路子,以下的分析不成體系,只是我自己的個人感受。
1.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雖不優秀,但可及格的國產商業電影的習作。他並不是一個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有很多敘事細節和電影技巧上的漏洞,但是導演用科班出身的基本技巧,演員用科班出身的基本素質,把電影做到及格了。
2.我對國產的事物,評價起來都很寬容。鑒於本樓負面評價太多,我先說說我認為電影比較好的一面。
我不知道高曉松在製作過程中參與度多高,但整個電影就如同高曉松他本人人給我感覺一樣:雖非完美,但有亮點。
亮點一,在《那些年》《致青春》這樣具有清晰的話題性的噱頭之後,揪住了這個噱頭,卻同時堅持了電影故事本身的情節張力,所以看下來,有些人去談喜歡,有些人去談不喜歡,這證明一件事:你真的看完了。
這幾年的國產片,很令人憤怒的一點,就是只顧著找噱頭找話題,完全無視電影本身的內容,導致大夥看都看不下去。具體我就不舉例子了,太影響心情。本來我在沒看到諸多評價的時候,瞅一眼:卧槽周冬雨,卧槽還有林更新!正常情況,我對這部片子是理都不會理的,還是燒烤攤的烤羊肉吱吱冒油看上去挺吸引我的樣子。但看到有這麼多人參與評價,我就去看了。
在電影敘事的角度,鋪墊-遞進-高潮-收尾,結構清晰明了,將電影故事本身,用合適的推進節奏賦予張力,即使你不喜歡這個故事的深度,也可以毫無障礙的看完。沒有過多的矯揉造作, 沒有裝文藝,就是按照普通商業片的節奏,很順利完整的將講完。無論如何,這是好的現象,中國內地本土的導演,可以按照流水線模式,將成型的電影結構表達出來,這就是專業訓練的體現。可以無大才,但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就是一種成功。這比那種段子堆砌、剪輯凌亂的片子,進步了幾個台階,走上了正路。只要方向對,就是在追趕,不是么?

故事也合格。我還記得第一次看高曉松《那時花開》的感受:那是他用電影在抒發情懷,說庸俗點就是裝個文藝逼。前幾年本土年輕導演都是這熊樣,就是不肯把腳踩在地上把情節捋順了。而這個片子,就是簡單直接:少年故事,中年轉變。要回憶,給你回憶,要現實,給你現實,商業元素,消費者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而消費者不需要的扭捏轉折,看著頭暈噁心,那就收著。這很好,消費者進電影院消費一部商業片,不是要看你賣弄導演編劇又騷又軟的情緒,而是要享受90分鐘順暢帶入情緒的體驗。肯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把該給的元素給了,這是誠意;而提供元素的方式方法不生硬不造作不是成心噁心人,這是水平。對這電影,我給肯定。

鏡頭語言,這個我分析起來有點力不從心,但是總體感覺,還是表達到位,個別地方還挺喜歡的。還是那個思路:能準確到位,就夠給肯定的了!

細節的小心思,比如那個年代的鉛筆盒、跳跳蛙,製作方肯去完善這些細節,就已經看到誠意了。而北方冬天,上課時候教室中間的大爐子和圓筒煙囪,這簡直驚喜(你們都沒見過吧,hiahiahia……)。誠意也到位了。

3.怎麼會沒缺點怎麼會沒缺點啊!
故事框架當然沒錯,可是導演使勁是一股子一股子的啊!這是拍課後作業么!兩場追逐飛奔的戲,拍的很流暢,也有獨到的小細節,在電影里,這是高光表現啊,這是不是導演你上學時候拍的最滿意的課後作業,複製到這來顯擺的啊?除了這兩段,別的地方,好多力不從心,活兒不到的感覺啊。比如燃起男主荷爾蒙的,女主的那回眸一笑,我就沒見過更爛更水的「回眸一笑」了,手法真糙啊,這個關鍵點你泄了,後面根本沒說服力啊,基本上就是相當於旁白一句「對女主一見鍾情」了,然後硬著頭皮往後講故事了。還有男主被綠的那一段,簡直就是copy《萊文斯之謀》,可人家是哀莫大於心死的極端情緒,你這連點情緒都不給,綠了就綠了啊?反正好多地方都是這樣,該給一股勁的時候,就是給不到位啊。尺寸合格了沒用,關鍵時候你給不上勁,怎麼讓對方到達那個點!
林更新算是中規中矩的完成了表演,周冬雨中規中矩的完成了她長相的作用,拜託不是會流個眼淚就叫會演戲好么,你燙個頭髮也根本看不出這個角色長大了十歲啊……
配角高亮!曹陽真美。
還有,沖著@張小北,你忍心給差評么!


電影的名字應該叫《流川楓和蒼井空》。除了開頭的部分,後面和同桌有毛關係?標題黨啊我擦。
此刻你要問我為什麼?
好的,附上《流川楓和蒼井空》這首歌的歌詞,謹以此紀念我曾經的蒼井空:

三年前他和她相遇在 師大路的報攤
為了買同一本《灌籃》 兩個人對上了眼
從此白天發簡訊 晚上在網上聊天
半年後在八里村 他們住在了一塊
她送他一本淘來的舊書 作者叫村上春樹
他送她一瓶廉價的香水 她知道這香水沒毒
他們是兩個沒畢業的學生 日子過得很苦
但青春期有了愛情 就是完美的幸福
為了對未來的憧憬 他和她埋頭苦讀
他考上研的那天 她拿到華為的簽約書
一個去了深圳 一個去了成都
在新的世界裡 每天茫然四顧
想念被距離拉遠 也被時間沖淡
現實像一塊橡皮 擦去了曾經的浪漫
當他鼓起勇氣 說出分手的那天
她也只是對著電話 輕輕說聲再見
---------------------------------------
這樣的故事每年都發生 在這城市之中
這樣的故事每年都結束 消失在風中
還記得當年他和她 愛的那麼濃
他是她的流川楓 她是他的蒼井空
---------------------------------------
三年後他和她相遇在 同學會上
他依然瀟洒 她依然漂亮 但眼神都有些滄桑
他的身邊帶著一位剛剛完婚的新娘
而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子 也站在她的身旁
握手的瞬間 那熟悉的溫度 讓她突然想哭
她只能擠出一絲笑容 不讓淚水流出
所有的回憶 所有的故事 又衝進了腦中
他們站在人群里 像兩個孩子一樣無助
---------------------------------------
這樣的故事每年都發生 在這城市之中
這樣的故事每年都結束 消失在風中
還記得當年他和她 愛的那麼濃
他是她的流川楓 她是他的蒼井空
《流川楓與蒼井空》
------------詞曲 曹石(黑撒樂隊主唱)


這是一部少有的將一個大眾早已形成美好印象的詞弄得「不倫不類」的電影,這個詞叫「同桌」。

但姑且拋開電影傳遞的愛情觀或價值觀或「同桌」的理解不談,單就影片的電影藝術而言,除了鏡頭畫面多少令人看得下去之外,基本乏善可陳,就連高曉松最擅長的音樂也很一般。不知道是不是脫口秀做多了,以致於最擅長的東西變得生疏了?

主要還是故事。如果你經歷過初戀或者任何真正的愛情,你在觀看《同桌的你》時,就會感覺到一股深深的扯淡感在四周飄蕩。這部由高曉松監製並參與編劇的電影,即便影片不那麼三番兩次的使用《同桌的你》作為配樂,也還是會帶有濃重的高曉松風格。這種風格和他的網路脫口秀《曉說》一樣——看起來很像那麼回事,但實際上又並非那麼回事。


《同桌的你》講述的所謂愛情故事,不接地氣也就算了,反正國內很多愛情片都不怎麼接地氣,不缺它一個。但不接地氣卻還硬生生地要製造一些「戲劇化效果」以博取觀眾的一絲「情感共鳴」或「觀影享受」,表現得又如同初級商業微電影一樣的水平,就未免太敷衍了事了。影片的敘事方式本身就有些過於追求風格,時空交叉的敘事並沒製造特別令人驚嘆的效果,反而給人一種「沒本事偏要耍得很花」的輕佻感。而故事的過於追求「戲劇化」,以及試圖表現「現實對愛情、青春的打磨」,都讓電影顯得異常彆扭。好比強扭的瓜一樣,影片男女主角的愛情缺乏真實與自然,故事的發展缺乏邏輯與說服力,結尾不僅沒有給人一種愛情或三觀上的振奮,反而用一個狗血劇情帶來一個不知悲喜的結局。


一對有著近十年感情的情侶在面對所謂現實的時候,分開十年,最終沒能在一起——這對情侶特么到底有沒有愛情?沒有愛情為什麼願意放棄優質大學,為什麼願意忍痛打胎,為什麼願意非典中奔跑,為什麼願意輕易放棄奔赴美國,為什麼願意為達到女孩要求而拚命努力,為什麼願意吃醋而大打出手,為什麼願意在美國忍辱負重,為什麼就不願意回到國內,為什麼兩個人就那麼輕易地被「即將上市」的所謂現實所打敗?難道這就是創作者所理解的愛情或者現實?


你有時間幻想搶婚,有時間想像美國街區,怎麼就沒有時間爭取在一起?


能被現實擊垮的愛情本身就不是愛情,能夠輕易擊垮愛情的現實也不是現實。《同桌的你》試圖傳遞某種看似正確的觀念或情感,但又並不具備一個完整且具有說服力的故事,只得勉強地製造一些故事佐料,加在影片當中。於是,我們看到的這部試圖勾起某些青春、校園、愛情等共鳴的電影,被生硬的扭成了一個帶著做作帶著誇張帶著莫名其妙的奇葩。


並非雞蛋挑骨頭,也並非對高老師不敬,只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真的很希望能在影院里重溫一些舊夢,收穫一些共鳴,引起某些思考。但《同桌的你》並沒有像老狼演繹的歌曲那般具備觸人心弦的魔力,儘管影片在表現校園生活方面的確充滿了趣味和懷舊感,但最基本的故事沒有講好,再華麗的回憶,也難免不夠給力。電影不能當MV看,不能當段子看,更不能當歌曲聽,真誠而實在地把故事講好,說不定真會比歌曲還經典。

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看的,所以,不要太投機,不要太勉強,不要太自戀。如此,才有可能在以後的某個時間裡,會有人想起,會有人惦記,那個同桌的你。


原文出處:專欄「木易影評」《同桌的你》:一隻強扭的瓜 - 木易影評 - 知乎專欄,歡迎大家關注,賣萌感謝ing~


既然有為她出頭被打死抗的倔強,既然有賴在她教室不走的固執,既然有孤注一擲放棄北大的果決,既然有不顧一切爬上梯子砸碎玻璃的勇氣,既然一同面對了早戀被抓,高考志願,未婚懷孕這些對於20歲男女來說十分艱難的事情,那你們最後為什麼又沒有在一起?這中間的十年光陰是個什麼東西,斯坦福和簽證是個什麼東西,放蕩的未婚妻和勢力的新郎是個什麼東西,我們回不去了是個什麼東西。編劇不能因為那些年火了就盲目跟風,喜劇結尾我也會買票去看的呀。不過呢其教育意義值得肯定,人流容易大出血,大學女生需謹慎~/揮手


這個回答被頂到第一完全是因為我看《同桌的你》時間很早,回答得也很早,再加上吐得一手好槽……
其實 @木易前輩的回答,無論是態度、專業詞語的使用和整體內容都要比我好。
發現自己的回答靠前,真是慚愧。
所以在此推薦一下前輩的回答~~~
——————————————————————————


對於這種青春懷舊主題的電影,我在評價的時候都會心軟,捨不得在豆瓣上分打得太低。
但是看完《同桌的你》,我立馬上豆瓣給打了一星。

因!為!真!的!太!失!望!了!

作為曾經的男神就是「同桌的你」的妹子,你知道我懷著多高的期待去看這部電影嗎?
——真的很失望,這麼好的一個主題被浪費掉了。

你知道即使是青春年少不問世事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就那麼輕易地喜歡上另一個人嗎?
——林一因為一個笑容就喜歡上周小梔也實在太不科學。
我當年喜歡我男神之間經歷了多少次相談甚歡、臉紅心跳、小吵大鬧你們造嗎?
故事講得太粗糙太碎了太空洞了,一點都不細膩。

你知道我們的青春到底是怎樣的嗎?
——電影里表現的青春也太空洞蒼白了。
往女宿舍裝竊聽器,和別人打架,這就是你們以為的青春?!
當然我不否認作者在時間和事件安排上的匠心,比如小虎隊、鐵皮玩具、畫著李雷和韓梅梅的 英語課本、大白兔奶糖、高考、遊行、非典、911等等。
但是,真的太生硬了!連起碼的故事支撐都沒有,再多物品,沒有人,也是徒然。

你以為我們那麼容易被逗樂嗎?
——整部電影的笑點,低俗且無趣。這個真不好多說什麼了。

你以為我們那麼容易入戲?
——整部電影的情節設計非常不科學。首先一點是,非常容易齣戲,前一秒男女主還因為墮胎的事心生隔閡,下一秒就決定一起努力共赴美利堅了。前一秒男主角還和女主角吵架來著,下一秒就抱在一起了。
最不科學的還是非典那個情節。為了突出非典那個年代的回憶我可以理解,但是我沒法理解通過把隔離的病人帶走這樣的情節來歌頌愛情的偉大。非常不科學甚至反社會。幸好是電影,你說要是林一真得了非典,傳給身邊的朋友,然後朋友一傳十十傳百的……我猜導演試圖把二人塑造成羅密歐與朱麗葉,可惜未能成功。
還有最後那個結尾,為了呼應周小梔救林一的情節又塑造了一個「假結局」,這次是林一帶走周小梔。你說要結局要真是那麼美好,也就算了。現實不是童話,但是我希望電影是。我TM眼淚都流一地了你告訴我這只是男主角的想像……我%……¥…………
(評論中有知友糾正是女主角的想像,大概是我弄錯了。抱歉。特此更正。)

總的來說,很遺憾的說,《同桌的你》是一部爛片。
笑點低俗無趣,人物一點都不形象生動,情節讓人容易齣戲且不科學,故事非常瑣碎,煽情沒煽到點子上。

不過,5211314這個設計還算不錯,因為我們沒猜到。

類似的傷感青春的主題,雖然《致青春》也不是說特別好,但是也甩《同桌的你》好幾條街了。

懇請國內的導演們,對懷念青春這類的電影手下留情,拜託不要糟踐了我們心中可謂「聖潔」的主題。。。


我們回不去了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有些人覺得很差,不好;有些人認爲這是文藝;

對另外的一些人,那只是過去發生過的片段。

年少的時候,情感總來得突然,那時候喜歡的姑娘,鐵定是很美的,

至少少年心中自以爲是地這麼認爲。


你想想,小小年紀,能裝下多少胸懷,

除了美,連同美背後的性,還有什麼元素能激發愛情嗎?

所以傻布拉吉地要求


-- 做我女朋友吧。


女孩子心性那會總是比男孩子成熟,也就那麼一丁點啦。

當然了,就這麼一丁點,高下立判:


我可不會這麼輕易答應, 想讓我做你女朋友?!

哼,得有個前提。


- 先考上同一個大學再說吧,少年!


少年癡情,自然奮力用功

可惜他沒能注意到,這個提議多麼偉大。


偉大到女孩自己幫助他達成這個前提,

女孩是有大的理想的,

但爲了自己的愛情,可以放棄最好的大學


來到廈門大學


爲什麼是廈門大學?


哎呀,高曉松先生和廈門大學年輕時候有一腿就是啦。

這叫情懷,不叫文藝,

其實這個世界上本不應有「文藝」這東西的,我說真的。

所以,這個「前提」是我幫你完成的,你得自己再做點什麼


- 這樣把,軍訓拿個標兵吧。

-- 哦,好啊。

少年拿了標兵,女孩卻想著,這樣還不夠,不過可以每天給你 5 分鐘做女朋友,

還煞有介事地弄了個電子錶,隨時提醒時間。


無規矩 不成方圓

沒了方圓 我兩以後咋辦?


女孩是認真這麼想著的,

那時的女孩, 總努力著和少年一同謀取個未來。

- 你得過四級啊,不然畢不了業啊,少年!

女孩知道少年愛她,她也愛少年

女孩有時候獨處,或者會默默想著:


你可知道爲何我要求你這個要求你那個?你或者只是傻傻按照我說的做,

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以後能和你在一起,成爲你妻子,然後我們可以有一個朝南的房子,還有 個院子,掛著我新買的裙子。

你可知道後來斯坦福不再是我最重要的理想了?


聰明的女孩從不直接了當敘說自己對少年的情感


她會對追求者說 以後要和少年結婚

她會把願望和承諾 加密成 5 分鐘的女朋友,21分鐘的女朋友, 設置講價陷阱最後達成預定的 13 分鐘的女朋友; 還有多獎勵一分鐘成爲 14 分鐘的女朋友。


年少時,總愛製造這些遊戲。

用盡了 凱撒密碼, 莫爾斯代碼,mp3 文件的信息欄,如今photoshop 都上了。

把寫著奇妙句子的小紙條夾在桌子縫隙,衣櫃, 琴盒裡面,


偷偷地購買禮物 製造驚喜


幾乎耗盡一生最好的想像力。

女孩曾是一個有斯坦福理想女孩,斯坦福是一個好大學,所以這理應是個好女孩。

女孩一直是美好的女孩。


她那麼美,少年想帶她到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地方。

有她便是擁有全世界了,年少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宏大的打算

這便是此間少年的理想。


好女孩會把她愛著的少年帶到更高的地方,看見更好的風景。

只是 少年就是少年,磨礪太少

這會出問題的,在責任和能力不匹配的時候


女孩懷孕了

少年不知所措

女孩很傷心


青春就是這樣的好東西

一旦做得不好,就開始往那找原因了


可這就真的是原因

在責任和能力不匹配的時候

在年少 不夠強大的時候

的確諸多事情做得很糟糕


糟糕透了!


回想起來真想撞牆

來個肝腦塗地都不足於彌補


不過女孩是愛他的

所以 會原諒少年


尤其覺得愛人有生命的危機時

更是自動冰釋前嫌

義無反顧


這便是年輕的美好了。


這些美好終結於我們年長了


時間讓我們積累了磨難和無奈

哦,還有本不該有的失望


直到

我們不再像最初那樣 滿懷希望勇往直前


開始覺得應該收穫了

開始更多的剋制

開始覺得委屈

開始退縮


所以

最後就終於用上 半生緣 中的那句話:

我們回不去了。

-------------------------

謝謝你贈予的時光。

--- 雷諾阿君


這種青春哪條狗願意吃。唉。


怒答,剛下午看完.
這部電影有且僅有3個地方很吸引人:

  1. 周冬雨笑的時候眼睛很吸引人
  2. 周冬雨哭的時候眼睛很吸引人
  3. 片名很吸引人

你說其他啊,其他就沒了...


很多人說的不對,後面搶婚是女主的想像,劉同解釋了。如果男主真的搶婚,女主一定會跟他走的。可是男主沒有,而且這個結局太狗血了,現實更不會這樣。所以最後的結局才是完美的終結,哪怕會有遺憾。還有,喜歡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理由,一見鍾情沒聽過嗎?


轉自空間

電影《同桌的你》告訴我:1.北京高考生沖北大很隨意,考砸才會選廈大。2.再純的愛情經歷大學基本初夜不保。3.大學要隨時做好避孕措施,無痛人流都是坑。4.下班後只知道買零食的男人不僅老婆跟人跑,甚至十年才能攢夠一張回家的機票錢。5.年輕時嘴毒長大只能干城管。6.對你好的,真心的愛你的,你愛的,最終都會輸給有錢的。


票價25 周冬雨的笑容值24 剩下1塊錢給5211314的創意.當然,陪你一起去的人無價。


拍給小女生看的電影不提也罷
高中某個女同學在上映前一天就約我去看這個,然後我極力阻攔。超凡蜘蛛俠要上映了呢。
看這麼爛的電影浪費錢啊。
然後她一個人跑去看了。回來後說電影院就她一個女孩哭的最凶。
走之後留下一句話:我們高中是同桌呢。
噗。。。。。。。。。。這是在暗示什麼嗎?


今天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左邊坐著一對les,男的整場唉聲嘆氣,最後還哭了。我頗為擔心回去女的與他吃醋吵架。電影散場之後,我拚命回想我從小學到高中的同桌都有誰,發現,有一半都是男生。另一半的其中一位還是講台。剩下的女性同桌里,好像都結婚了。嘖嘖。繼而發現,我還是和男同桌玩的快活。水滸傳是部好電影,裡面都不屑與女的快活。都喜歡和兄弟,酒和肉快活。哈哈。

回到電影。關於主打青春回憶題材電影的,這兩年有台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有大陸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香港導演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不知道是《同桌的你》去年還沒製作完畢,還是出品方就是想今年上映。反正這個決定基本不算錯。因為,這四部電影里,同桌的你,最差。

高曉松作為編劇,所要表達的無非就是兩點——第一,北京學生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比如由於身處政治中心,北京人都有股子歷史親歷者的自我感覺。在本片中硬插的歷史新聞,可見一斑。比如北京考生,甭管學習好壞,理想都是去美國,還十有八九簽證順利。甭管學習好壞,高考填志願都是第一志願北大,第二志願瞎填一個也是廈大。總之就是不愁沒有985可以上。當然了,現實中,北京學生至少有一半達不到這點。但是,曉松同志,歷來有名校北京生的優越感。英達大叔在這點上比曉松同志就低調的多。呵呵。後者的優越感總有股子我不顯擺你們就不知道的氣氛。嘖嘖。

第二,人生的多姿多彩,然後故作出來的人生無奈。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的就是,為了顯得男女主人公,不同尋常的平常生活,而刻意營造了好多未必發生在多數人身上的故事,然後又用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來強烈感嘆下人生的無奈。

暫且不說裡面那種《一夜驚喜》式的誇張幻想鏡頭語言對於觀眾觀影的出離,只說幾個橋段。1,初一學生天天打架打的鼻青臉腫然後照樣上課,打架。作為一個初中資深打架狂魔,我從沒把誰天天打成那樣,一般來說,打一次能管一個學期。2,即使我們認為,確實有人,有可能以自己搬桌子理轉文然後老師拖也拖不走的案例,但是,我不能理解導演和編劇讓一個報考廈大的文科生選了計算機專業,難道計算機專業是文理兼招嗎?3,做愛必懷孕,懷孕必打胎,打胎必大出血,大出血必120急救,這些在21世紀初在廈大這樣的名校發生,不是不可能。但可是,可但是,明目張胆發生校方視而不見,沒有流言蜚語,這都可以為了藝術的按下不表而理解。然後這個劇情就沒有然後了。之後影片的走向,和這個橋段就沒有任何關係了。難道這個橋段真的是因為所以,科學道理嗎?4,非典期間爬窗戶砸玻璃,與保安與大夫賽跑這一橋段,但是可以理解的真實感虛置。

然後,男主角去了美國,女主角沒去。然後倆個人就分手了。然後畢業十年,女主角結婚,邀請了男主角。男主角因為在美國混不下去,包括下班看到自己未婚妻被一個百鬼騎,然後就飛回國了。然後就是傳統的畢業十年後再聚會橋段。沒混好的不說話,混得好的使勁說,正好和上學的時候顛倒個個。然後女主角的老公(那個聚會應該是婚禮前的預備宴會,所以推測倆人早就領證了,其實片頭女主角不遠萬里給男主角發了一封EMS的請柬上面就有結婚證照片,嘖嘖,女主的這個行為可以值得深究。當年作為我i的同桌的我的初戀女友,結婚就沒告訴我。嘖嘖。)最逗的就是女主角的老公在以女主角的前男友的寢室好友的桌子上,不著調的諷刺這幫同學。這得多自來熟或者深切的恨的人才能幹出來的事兒啊。哈哈。剛才說了,這次宴會,來的女主角的同學,都是她的前男友的室友。而女主角和男主角都不是一個學院的。而女主角自己的同學,除了和她前男友室友做情侶的她的室友外,都沒來。也挺有意思,是暗示這女主角有意請這些人還是這女主角人緣不好呢?

然後女主角邀請男主角喝十杯葡萄酒,然後說她多麼愛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二天婚禮照舊。

那麼按照這個鋪墊,唯一可解釋的理解,就是女主角後悔和現在老公的結婚了,在暗示男主角干點什麼。

然後就出現了大鬧婚禮搶婚的一幕。本來為了這一幕,我決定給這部其實只能算差強人意的電影四個星。畢竟,這也算是彌補了大陸電影在搶婚橋段的空白。但是。。。。。。。大鬧婚禮之後,導演告訴大家,剛才的一幕,都是男主角的想像。我只能在心裡狠狠罵了句,WTF。

導演同志,你看看人家《你是我的蘋果眼》,男主在也自己前女友婚禮上想像了一下自己和前女友的接吻,但是人家那個是為了打賭和新郎結結實實的接吻的。這個設置,自然而深情。而同桌的你的這個想像,是純粹的愚弄觀眾。就憑這一點,只要從四星降為兩星。

這裡面還算上了之前導演逼迫觀眾認可男女主角對於時間和世界的無奈這種按著觀眾脖子讓觀眾哭的野蠻行徑的舊賬。《1942》有觀眾大罵馮導強迫觀眾哭,我還沒體會到。《同桌的你》,讓我深刻體會了這個行徑。C。

現在的電影,都煽情到了裝大的地步。什麼叫裝大?就是十年當成三十年,小職員當作業界精英,打雜的當作區域總監。現實生活中的裝大,被更加誇張的移植到了電影中。而失去了生活的質感和真實的精彩。導演一味強調了所謂的人生無奈,但是其實男女主角的沒在一起的理由,根本就不是個理由。這種沒有在一起的牽強感,與陳孝正那種「我的人生不能差一厘米」的說服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歷史懷舊感上,中國合伙人做的就比較自然到位。致青春勉強及格。而本片則比較生硬。很遺憾。

以上,便是我的吐槽。

本想在此附上我的同桌的姓名。但是想想,還是在扣扣空間版本上發吧。哈哈哈。


三分鐘無痛人流是假的。


今天和我中學時代六年時光里唯一的女同桌去看了這個靠「同桌」「青春」等字眼為票房賣點的電影。

能和特別的人看這樣一場電影的過程我覺得很好,但是這個電影實在是讓我失望。雖然我知道這兩年大陸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大多打著這樣的旗幟來吸引票房,但是《致青春》好在有自己當年那一票辛夷塢的書迷們,《中國合伙人》也是有自己的現實題材加上三個男人的比較到位的演繹,相比之下,這部片子主打的「同桌」主題,倒是真的看不出來。大家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同桌」這個詞多數存在於小學或是中學時代,到了大學幾乎沒有這個概念了。如果我是導演,重點該是放在中學時代的同桌情節,我原以為會主打中學時代,類似於《青春派》,而不是這部片子最終呈現的前半部分生搬硬套的同桌關係只為後面兩人大學時期的關係的建立作鋪墊。

一些碎碎念。
1、故事沿著時間的脈絡帶著人們逐步回顧了我們這樣一代人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大事件以此想要換取人們的共鳴。小虎隊,青蛙玩具,大白兔奶糖,李雷和韓梅梅的英語課本,1999年遊行,911,非典,等等等等,可是我們還沒到需要靠這些來幫助我們回憶的年紀吧導演?
2、林更新在故事中的1999年的時候穿了一雙和我今天穿腳上的一模一樣的三葉草。是我太土還是你太潮了啊喂!
3、男孩子平時洗澡啊脫衣服啊這種事情都得多練練,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這是我對片子小旅館戲份的最深印象。
4、周冬雨這個看起來還是有點高中生的演員出現裸背這種畫面我看這部電影之前敢想像嗎。
5、劇情轉化太生硬。像上面的同學有提到的剛坐下來看了一眼就著了迷喜歡上對方。說好了談戀愛規定了時間,下一刻又開房成功。前一秒兩人還在為墮胎的事情大吵大鬧指責男孩子不擔當而且設計的這麼俗套以至於是個人都知道女孩會為這個原因發怒,但是後一秒已經在一塊奮發圖強想著飛往他美利堅。
6、在青春時期未能終成眷屬的戀人的婚禮喜酒桌上和她互訴衷腸,這算哪門子事。同樣是當年的一幫同學去參加一個女同學的婚禮的情節,九把刀設計的就比較自然合乎情理。

為數不多的亮點。
1、故事來到2003年,那個由對美利堅的各種美好憧憬瞬間切換到機場送別這種苦情的畫面,紅衣服的周冬雨挺美的。
2、「我沒有去過美國。但是你生活過得每一個地方,每一條街道,我都在地圖上反覆看過無數遍,我能想像出如果我能在這些畫面里出現該有多好。」原話可能不止這麼些,大致意思如此吧,我算是感同身受了。

不過不管電影多爛,我還是得感謝它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和我初三時的同桌敘敘舊。進電影院有時候更注重這個過程而不是電影本身,不是嗎?


全片充滿了高曉松的黑色幽默。

影片一開始是大白兔奶糖的專題廣告,然後是莫名其妙大概只屬於高曉松的青春期,大學時代最讓人鄙視,發情一樣的yy了一個中國版的《社交網路》,林一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的扎克伯格,最後的婚禮更是讓人莫名其妙。

  跟那些年比起來,簡直拿不上檯面。
  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全片籠罩著濃濃的高曉松的諷刺和黑色幽默。
  有人說同桌的你是一部把小時代,致青春和中國合伙人一起亂燉的雜交品種,但是這種說法太低估高曉松的實力。
  同桌的確可以看到很多這三部影片的影子,但是這些是有原因的,高曉松用黑色幽默狠狠的在諷刺那些「致青春」的人。

  一
  片頭一開始林一的獨白,香車,豪宅,嬌妻,偉業,台詞的設計里一股郭小四的腥臭味撲面而來,讓人乍以為還真是那麼回事。但是後面一起夢回現實,擠地鐵,亂屋子,綠帽子這些才是真實生活的全部。全片很多地方用到了幻想和現實的對照,誰的青春沒有過白日夢?但是又有誰可以真的一直生活在郭四娘的小說里?

  二
  原本高中是文科的林一非常神奇的在大學裡學了計算機,這種逆天的修鍊自然有他的用意。模仿《社交網路》嗎?不,這是在諷刺看過合伙人後打雞血的屌絲們。誰的青春不曾有過改變世界的衝動,誰的青春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但是,又怎麼樣?即使給你一個未來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在眼前,即使機會再給你一百次,十年後,你還是那個擠地鐵,被老闆罵,看女朋友出軌,毫無出息的屌絲。

  三
  最後周小梔的老公似乎被設定為了一個素質差,帶著有色眼鏡識人的銅臭商人。似乎給人最直觀的感覺是,這個男人配不上周小梔。但是別忘了,周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她的人生她有自己的選擇了。誰的青春沒有單純的喜歡過一個人?或因為他籃球好,或因為他長得帥,或因為他學習好……但是歲月消磨下,青春的愛情又算得了什麼?

  四
  高的黑色幽默貫穿整部電影,這種有點清高的俯視也符合他的一慣風格。但是我更樂意去理解為這是善意的,或者說是帶著狠鐵不成鋼的憤怒的,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電影,否則他也沒必要費盡心思融入那麼多硬傷式的元素。這同時也是一部很簡單的愛情電影,只傳遞一個信息:
  花錢去電影院看的都是傻逼,包括我。

  p.s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初中同學,那時候她在我隔壁班,我們經歷過異地戀,也經歷過異國戀,現在還「頑強」的熱戀著。青春的美好,在於是不是沒忘記當初為什麼開始。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哪些電影適合推薦給學習繪畫的人看?
你會推薦哪部「微電影」?
有哪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改版電影,前景如何?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高曉松 | 同桌的你(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