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地涉獵一個領域的知識?

比如我現在對電腦、汽車、奢侈品、軍事等等這樣的領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想快速的學習其中某個領域的知識,達到懂得基本術語,能和喜歡這個領域的朋友交談,看懂這個領域的新聞,需要用什麼方法途徑來學習?

-------------------------------------------
我看了各位前輩對我的評論,真的覺得受益匪淺,但是我現在還是高三的學生,我所提及地涉獵知識只是想達到粗略的了解,平時看新聞或者朋友們聊天的時候能聽得懂他們講的是個什麼就足夠了。謝謝各位,看完評論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學習方法,我想這對我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一定有莫大的幫助。


謝邀。先說一個例子,再回答問題。

我一位朋友,在一很大的企業當一把手,現在已經退了。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第二年,我去看他,談到了企業效益。我問他產品售價,他說了,以我對這個行業了解,這個售價下,企業可能是微利更可能已經虧損,我再問職工收入,他說了一個不錯的數字,我吃了一驚,說有這麼多?他說,我賬上積累有數十億(具體數隱了吧),可以對付。

看過電視劇《大宅門》嗎,宅子里當家的那位老太太,在日本人打進來他們家最艱難時,她把她家興旺時暗存在花旗銀行等處的一批值錢的東西拿出來了,度過了難關。

聰明的當家人,都知道以豐補歉、狡兔三窟的道理,他們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決不輕易示人,關鍵時候就起作用了。像我那位朋友,大宅門的老太太,要早說了,早被當唐僧肉了。就算做了,也不會說。這可是他們的秘密武器啊。

像我那位朋友,能如此給我亮底,需要三個條件:一、信任,知道話會到我這裡為止;二、知識,如非交流到這個份上,他也不會說,說了我也聽不懂,沒意義;三、無傷,我和他沒有利益上的瓜葛。

假如不具備這三個條件,他會口若懸河說一通,一通無關緊要的東西,雲山霧海地就把人似懂非懂地應付了。

現在我們看財經方面的報道,常常看不明白,其實許多說的都是皮毛。不管有多少亂象,緊要之處,常常在常識範圍內,幾句話就能讓人明白。這得看操盤手願不願說,或者是他其實已經點到了,但你太缺乏相關知識了,聽不出來。

下面回答問題:

一、高中畢業前,我們所學的是最基礎的知識,對後期的學習,不管怎麼分支,都是基礎至少是或多或少有一些關聯度;到了大學,分了專業,學的主要也是這個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這個長達10多年的時間,本來就是讓人去弄懂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明白一些基本概念的,如果荒廢了或者學得較差,這有點糟糕。

二、現在你提出的是,電腦、汽車、奢侈品、軍事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假設你對這些方面從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就不了解,而每一個方面包括術語在內的知識,都浩如煙海,而現在你已經沒有在學校里那樣的專門的學習時間和條件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是,即使下決心去背了一些術語,是死知識,在沒有建立相關的知識框架時,知道一點,還是支離破碎的,或者記不住。

如果只是想粗通一點,或者有時也能明白那些緊要的關鍵點,看你的提問是這個意思,捷徑或許也有,但前提還得是你真感興趣或真有需要。

第一、找真正的高明者,給你說概要,說緊要點。然後你能運用你的既有知識和常識,對這個領域,大致形成一個是怎麼回事的印象。此種開門見山,提玄鉤要式的介紹,加上語言的輕重使用,容易讓人獲知要領。遠比看那些正襟危坐寫下來的書來得快捷。如果當時不方便記錄,隨後宜追記,這個「記」,是進一步消化。如果你能有機會多找幾個這方面的人,能有多次請教更好。對對方的講述,既要有點敬畏之心,但又不宜奉為金科玉律。最終還得結合實例,促成自己認識。

第二、從問題和事件入手。問題和事件,最易喚起人的思考熱情。弄明白一個問題,弄清一個事件,常常會讓你有掃蕩了一片知識盲區的感覺。搭載在上面的知識和術語,也因有了問題和事件為內容,會更容易記住並更知其含義和功用。

第三、有了上面兩點最好,只能做其中一項也行。同時需要從書籍上或網上補充相關知識,逐步拓寬相關的知識面並加以準確把握。

如果要歸納一下,可以將其稱為直接進入法,一路擴展,以至越來越多。當感覺到自己越來越無知時,正是越來越知道得多的最好時候。

人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的,或者是尋求最佳的行為。當我們進小學時,就一白丁,理解力不行,教什麼就學什麼,以後靠學歷增加循序漸進學知識。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甚至已經在社會上操練了一個階段後,強項就變成了理解力。需要倒過來學,從需要認識的問題直接入手,包括一些A、B、C級東西的學習也在其中。而在這一過程中,還會讓人獲得一些和高明者接觸的機會。

到達一定的程度,你可能就不再單純的是要請教了,而可以是對話是交流,當著有了信任度,他所深思熟慮的一些見解,他把握的一些關鍵情況,會隨口就說了出來,讓你豁然開朗,同樣,你所形成的一些見解,也可能會讓他豁然開朗。我那位朋友,和我有多年深交,如非如此,他不可能會一句話就拋出他不輕易示人的情況,讓我明了的。

據我所知,一些高明者,特別是當他們把握要津,被人仰慕,握有權利,被人恭維時,一言九鼎,說錯了也被他人恭維為對,不管他是否享受這種狀態,內心卻常常是孤寂的,渴望和值得一談的人交流分享看法,此時,你正好成了他的需要。如果某一天,你達到了這個程度,那就自在多了。

上述意見,屬我觀察和人生中的心得,供你參考吧。


-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一般來說,專業領域的 know how,我一般分為「常識」「知識」,以及「門道」。

一、
比如在維基,在百度,能找到的答案,一般是「常識」,只因你能在上面找到,也能在別處找到,那些「常識」不能說沒有價值,放以前的世界,你還得掏錢上書店買去,到了這時代,在網路的時代,「常識」的價值已趨近於零。

二、
再來說「知識」。

比如在知乎,很多時候,因為答題人的善意,所以能看到比較深入的「知識」。它比「常識」要深入不少,對行外人,對非專業人仕的人而言,有時見到,跟「撞牆」一樣,我的媽,有這內幕?有這說法?有這講究?

我不信。

通常你看到有意義的「知識」,第一個反應,就是「不信」,不能到叫你驚訝的程度,就不能被稱為「知識」。

可惜的是,「知識」在知乎被提出來,總會引來一群瘋狗亂咬。

正所謂,「咬呂洞賓的『白目』之犬」。

在知乎,我常勸人,不要對「不同於己見」的答案,肆意攻擊。因為那些「不同於你的『淺薄看法》的視見」,讓你驚訝的「圈內人說法」,其實是最寶貴的,它摻雜了「血淋淋的經驗」,也有答題人承受的「痛苦教訓」,更有無私分享的「主觀善意」在裡面。

不能因為跟你原來的「常識」衝突了,你就在討論串中雞雞歪歪。

憑啥?你明明是個圈外人,你明明啥都不懂,不是嗎?

試想一點即可,大部份的人在公司行號里上班,能手把手啟發你的長官或同事,多稀有珍貴?

但在知乎,幾乎每個寫的好的答案的討論串裡面,都有偌大的一群混蛋在罵人。

三、
最後,要說「不傳之秘」,真正的行業「內幕」,真正高價值的,成體系的一套玩意。

我形容為「門道」。

門道,是不可能隨便說給別人聽的,我帶了幾個寫劇本的徒弟,這幾徒弟也在知乎上出沒,(我相信,知乎上如我一樣,有師父徒弟同時存在的,一定不少。)我想,這許多人一定能理解我說的是什麼?

真正行業內的,不能說透,不能隨便免費給你指點,叫你一輩子也參透不了的門道,別傻了,圖書館,書店,網路上,都不可能找見。在知乎,也不可能看見。

(以編劇的「門道」,比如,怎麽同時寫兩部劇?如何把點子給人看,又不會被偷走?又比如,庫存的偉大爛小說,可以讓你拍五年十年拍不完的庫存?從沒人知道的奇妙點子。電視台幾個編審中,各有哪些怪異品味?甚至,如何把紅包送出去給關鍵人物的,收錢的白手套……)

那得「以物易物」才能得來。

比如,我今天還在車上還把徒弟罵了一通,因為他犯錯了,我罵他「你用生命換來的門道,老實說,你自己若不重視,你對不起你自己」。

那種東西,是一代一代師徒傳下來的,跟衣缽一樣,不是交到你手上,你就能「悟道」了,不是的,交給你,是師父的責任,能不能理解參透,只有老天爺知道。

四、
說結論吧。

如題所問,要「快速地」涉獵一個領域的「知識」,若說的「知識」,是我上面的定義。
其實不難,跟緊幾個網上的有心人,現實中,學校跟上個好老師,公司跟緊個好前輩,
想偷來知識,學來知識,真心不難。

但坦白說,那些「知識」都太過廉價,也沒有太多意義。

原因就是,它們被獲得的途徑和方法,沒有代價。

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

-


多謝邀請。
唔,雖然我寫了一系列 從零開始做XX ,但這個話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從零開始旅行、設計、編程等等,每個方向不一樣,導致入手點也不一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

我常用方式是:
1)關注知乎相關話題,能答的回答一次,不能回答的看懂。
這個非常有幫助,首先,你答錯會有人糾正你。你答得很有觀點,會有人跟你私信交流。
無論怎樣,都能學到東西。我進入知乎常常先切到「話題」頁面,看我關注的話題,有啥新東西可以答。

2)去看知乎和豆瓣推薦的書單,下載閱讀。
3分鐘熱度的人,下載閱讀最快,瞬間拿到書,馬上開始研究,不喜歡就馬上換下一本。
要書好,還要能幫到你。這種只能讀讀才知道。

3)公開課裡面是否有相關課程?若網易有翻譯好的,可以邊吃飯邊看。
4)相關視頻新聞,youku能搜到。推薦視頻是因為,相比較而言,電視和視頻,更有公信力,他們審核信息會更嚴謹。推薦新聞是因為,新聞是社會熱點,最集中反映改主題目前狀況。

5)最重要的是這一步,開始做相關的事情。做一次比讀書10天更有效。
書有時效性,書裡面講各種理論概念歷史等等,也許現實中作弊、虛假信息等等才是最緊迫問題。
如果沒有機會動手嘗試,參加相關主題的線下活動也可以。線下演講、聚會、分享,很多行業乾貨。

你補充信息裡面提到的汽車、軍事、奢侈品、電腦太廣泛了。
會不會是入校新生,發現同宿舍男生話題都是這些,而之前自己並不了解,很想加入話題?
如果是世界觀、生活環境幾十年差異,想短期快速彌補,而且看不出區別,雖然有點難…但前蘇聯間諜培訓能做到。記得多年前看過書,軍事訓練裡面,講大量關健信息強迫背誦。
或者,建議找另一個圈子的朋友玩兒?比如喜歡編程、戶外、歷史、電影等等。

祝好。


對於具體事物的學習方法,自己總結除了的一個學習框架:沉浸式體驗法

這個方法說起來很簡單:

  • 至少擁有一個這類事物
  • 積極用起來自己已經有這個事物
  • 積極對這個事物相關項目進行研究
  • 對同種事物的不同類型進行使用

舉個例子。
比如了解汽車。

  • 你要先有一輛汽車。(二手還是新車無所謂,路虎還是奇瑞也無所謂。)
  • 把車開起來,每天開個1小時。
  • 然後有了興趣,就會開始研究各種規格,型號,品牌,質量,使用技巧,術語。(研究可以是讀基礎教科書也可以是前言雜誌)
  • 根據自己了解的資料,可以去車商那裡去試車,或者租車,可以玩模擬器體驗不同型號。

這樣,你很快就能就能學到很多對於車的相關知識。

比如電腦也一樣

  • 先有一台電腦,最好自己組裝
  • 然後每天用電腦
  • 然後研究各個硬體,軟體,優化,技巧等知識(無論是碎片化的還是系統化的知識)
  • 經常跑商店,試試不同配置的電腦,多去電腦展,嘗試更多的最尖端電腦

這樣很快就能學到很多車的相關知識


這裡有兩個重點:
(1)興趣
興趣非常重要,它是驅動你學習的第一要素。無論是我這個沉浸式體驗法,還是其他學習方法。只有先有了興趣,才能驅動上面的所有步驟。不然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2)必須先有一個這類事物
其實這個方法,最關鍵的是你必須有這個東西,然後所也後續步驟都是圍繞你擁有的東西進行的;沒有這步驟,其他的步驟就是空談。好像從來沒有下過水的人,談起游泳頭頭是道,也是徒勞的,沒有太多可信度的。

名字叫做沉浸式體驗法,關鍵也就是要擁有至少一個這個事物,然後不斷體驗它,在體驗它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學習。至於高級的和貴的,雖然可能不能擁有,但是都可以在某些場合下進行體驗。

有研究指出,深度實踐體驗(做中學)是加深學習記憶和學習深度的方法之一。這就是我實踐出來的沉浸式體驗法

如果是無法擁有的東西,那麼至少應該有個模擬器,比如說你愛好民航飛機,那麼就要有個民航模擬器;如果要研究軍事,坦克模擬器至少要有一個。

另外注意,這是學習框架,把其他優秀回答的方法加入到這個框架中,是會起到更好的作用。當然有一個學習的小組,能一起討論研究,可以更快的學習成長


知乎上第一次回答問題,有點激動啊。。。請給點鼓勵吧,謝謝

回答如下:
1 wiki上查經典的內容建立起大框架,首先把只佔20%但高頻使用的常識填進去。
wiki本來就是快點快點之意,這裡扮演地圖和指南針的角色,否則迷路了就欲速而不達了。

2 先不要一頭扎進細節,想一切辦法,找一個業內大牛帶你坐「過山車」看個全貌爽爽先。要誠心誠意拜師傅,如此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比自己吭哧吭哧要好的太多。同時認真觀察幼兒園的小娃娃們是如何善用模仿本能的,肯定有幫助。

3 大量閱讀,大量思考,大量實踐,大量犯錯,大量反省,周而復始,無反饋無進步。開頭會比較痛苦,有小成之後,樂趣會大於痛苦 --請參見張佳瑋的文章快感和學習成本 。無論過程如何,見多識廣是無敵的,專家不過是在一個很窄的領域裡犯了所有錯的人罷了,哈哈。

4 蜜蜂采百花是為了釀自己的蜜糖,同樣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建立自己的宇宙,而不是成為別人的衛星(尤其在大牛的光芒萬丈下「敢質疑"難能可貴)。批判思維是消化和吸收的好幫手,推薦看看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美]尼爾?布朗,[美]斯圖爾特?基利)【摘要 書評 試讀】

5 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是類似看武俠小說的「代入感」,換位思考,演什麼像什麼。推薦去看看經典美劇-偽裝者,看了你就明白了。此外,聯想,比喻,想像都是非常好的武器,能夠快速地將舊知識和新知識串聯起來或者遷移過去。這些技巧都是沒有最好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隨著水平的提高,會發現更多驚喜。

6 最後推薦兩本書 劉未鵬 暗時間 和 scott young "learn more study less"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快速學習的天才,年輕的令人髮指。

《暗時間》(劉未鵬)【摘要 書評 試讀】
《如何高效學習:1年完成MIT4年33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加]斯科特?揚(Scott Young))【摘要 書評 試讀】


說說我的經驗,我們經常會請諮詢公司替我們做一些行業的諮詢項目,都是麥肯錫之類業界頂尖的諮詢公司。之前我看到過一個說法是諮詢公司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能快速建構一個領域的基本知識架構,這樣才能各式各樣的諮詢需求和項目。而且我也看到過說諮詢公司的人為什麼工作這麼拼,就是因為他們要在短期內拚命消化大量行業知識,以便能和行業中從業人員相互交流。

好吧,這些說的似乎都是勤能補拙的事情,實際上如果真的是對這個行業基本無所知的諮詢師來做項目,諮詢公司自還有一整套的方法論以及強大的資料庫、行業專家作為支撐,幫助他們快速獲得該領域的知識。

而我們從實際項目來看,上面所說的一切完全沒用

就算是最拼搏、最聰明的年輕諮詢師,他能在一個月之內吸收的東西。系統在該領域鑽研過半年的人可以輕鬆秒殺他。他能在兩個月之內吸收的東西,鑽研過一年的人也肯定可以輕鬆秒殺他。以我看來,這種通過智力和體力來獲得效率上的提升,最多也就較正常人高過4倍的水平而已。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某次項目中聘請的翻譯,因為要翻譯大量的專業術語,所以同樣要惡補大量專業知識,而且因為翻譯在心理上比較沒有芥蒂,可以直接和我們交流,本身又比較好學,所以其進步程度比諮詢師也不遑多讓。

所以我最大的建議是:不要不懂裝懂,如果對方真的在該領域鑽研很深的話,那麼要不然你要不那麼「快速」,多花一些時間保證確實能和對方有個同樣的基礎。要不然就做個有趣的人,盡量通過你的綜合素養做到能夠和對方交流,從中吸取行業經驗。實際上如果一個人真的在一個領域浸淫很深的話,往往對於和別人分享也有著強烈的願望。

還有一條可參考的就是見過檢驗很老到諮詢師,雖然對我們要研究的A領域並不了解,但是對相關的B領域比較了解。所以不但他個人對A領域的了解很快速,而且他一上來就講了很多關於B領域的有趣話題,為雙方構造了一個可以互相聯通的語境,這樣交流起來也很順暢並且愉快。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話術了,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相似的知識儲備可以利用的。


這幾年不斷的在網上學習,也有一段時間專門用來研究學習法,和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時間管理,思維導圖等等。不斷的摸索,提煉和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如下:

1由於是自己提煉的思維導圖,很多都是概括,大家可能看上去不是很清楚,哪些看不明白可以問我。
2這個問題很泛,所以回答的也很泛
3很多方法都是需要內化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所以快速的途徑還是需要不斷的積累,經驗很重要。執行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下次才能做到最好!
4方法千萬不要都運用上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打組合戰。


googling


我來說下我的做法吧,目測比較靠譜、簡單粗暴。
因為我是產品職位,然後我把知乎上面所有產品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因為我是做團購的,然後我把知乎上所有團購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因為老闆說要做App,然後我把知乎上關於ios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因為我喜歡電影,然後我把知乎上關於電影的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因為我喜歡旅行,然後我把知乎上關於旅行的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因為我在成都,然後我把知乎上關於成都的的精華問題全部看了個遍;
.........and so on ..........


提一點,無論是想快速地學習,還是想要深度地學習,都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並不單指物理環境。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學習巔峰是高三?就是因為有了一個不斷刺激你學習力的環境。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自虐,而是說找到同好,能夠互相促進,對於學習是絕對有很大地幫助的。

摘錄一篇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你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你
====================================
我原以為只有非專業的初學者才會需要找個人問問該怎麼學,專業的學生有系統的課程設置、專業的教師,哪還需要我在這裡說三道四。可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學校里的東西也並不總能讓人滿意。因為過去都學C++,所以我們也上C++,因為現在大家都用Java,所以我們也上Java。沒人向學生解釋為什麼要學這一門課,這門課後續還需要做什麼,對以後的影響在哪裡,整個知識架構應該怎樣建立。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缺乏體系,似乎只是為了因為要有這麼多學分,所以必須得開這些課,一學期上完了,劃個重點,考試。通過就拉倒,不通過就補考、重修。假期過完,完全不知道上學期這課到底上了些什麼。

有人感嘆大學荒廢四年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這事兒我覺得不能全賴個人缺乏主觀能動性。既然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怎麼能把責任全部都依賴於個人的自學能力上。看看現在大學都擴招成什麼樣了?2013年畢業生700萬。而每一屆為這幾百萬人,學校究竟提供了什麼?師資力量、課程資源嗎?現在信息科技都這麼發達了,我在家裡就可以看到哈佛的課程。你讓我花幾千上萬一年跑你那兒就為聽些支離破碎、令人乏味的課程?說到底,只不過多拿了一張帶有某種名頭的紙。而你覺得,在每年七百萬張跟你一樣的紙當中,你的那張就真的比別人的更值錢嗎?

不過你沒有選擇。如標題所說,互聯網都發展到今天這樣了,信息共享和溝通方式已經完全被顛覆,但理應最具有革新力的教育居然還停留在野蠻原始的石器時代。你覺得你是來上大學,其實由不得你,你只是來被上的。如果你沒有足夠勇氣反抗,那隻能調整姿勢,不讓自己那麼痛苦。大環境一時沒法改變,你還能改變自己的小環境。至少別讓自己在這七百萬人里被壓在最下面。


收藏≠學習,儲存≠掌握
============================
既然原始的傳統教育不行,不是還有先進的互聯網嘛。

是,互聯網是一片學習的烏托邦。你可以去網易看視頻公開課、去YY語音聽各種培訓課程,想學編程可以去國外的codeschool、codecademy,上面都有豐富的課程、視頻和互動式練習。每一門學科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海量的電子教材。這些東西,遠遠超過你上任何一所大學可以給你提供的資源。

但是,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嗎?

至少在我身邊,我還沒有真正見到誰單純通過看電子教程或者視頻,就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能的。大多數的情況是,你決心去學一門知識,然後你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有人提到很多書、一些視頻課程,幾個網站。然後你按圖索驥,把那些電子書都下載到了硬碟里,把視頻添加到了收藏列表裡,把網站加到了瀏覽器書籤里。轉發了一些相關的微博,附上一句,「先收藏了」。之後長舒一口氣,好像已經把這些標題之下的內容都了解了大概。等你晚上吃完飯,打算開始你的學習計劃時,忽然想到今天有動畫新番了,就去看一集吧;第二天晚上出去跟人逛了街,回來晚了;第三天作業太多;第四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前面說了,大環境不好。但你在獨自一人的世界裡,小環境也不咋地。互聯網教育資源獲得的成本之低,也導致了你的放棄成本非常低。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便捷性,也帶來了隨時隨地放棄的可能性。在大學裡,你好歹要為了點名去教室、為了學分背答案。在自己的電腦上、手機上,你覺得自己隨時願意都可以打開那些資料開始學習,於是就一直這麼覺得下去。即使開始學習了,也很可能因為一條彈出新聞或QQ留言轉移了注意力,或者一些身邊的打斷而點了右上角的「x」。

所以,網上的學習資源,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裡,不多不少。沒有辦法利用,它們就跟你毫無關係。即使你把它們收藏了、儲存了,也沒用。相反還會給你造成錯覺,覺得自己已經努力地去為學習做準備。這無非是把電腦扔回到石器時代,毫無價值。


學習2.0:社會化學習
============================
你需要的,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學校給你不了這種環境,那裡更適合打球和打dota。你自己也給不了自己這種環境,除非你的自制力極高,否則處在獨自一人的舒適區,很難做到。

為什麼以新東方為首的英語培訓機構都喜歡把人拉到一個地方,進行全日制的封閉教學?這就是強行為你創造出一種學習的環境,讓你的大腦處於這種環境下進行學習。但是,這種帶有很強功利目的的運動式學習不可能成為學習的常態。這種高度集中封閉的狀態是有違人性的,以至於那些培訓講師得在課程中插入大量的笑話和故事,才能調節學生的狀態,保持注意力。而且客觀上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成本也很高,無法和你的正常生活共存。有些地方的中學就長期採用這種模式,看似效果很好,其實相當摧殘。在如今教育難以跟上時代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甚至有人還讚賞和追捧這種模式。那我只能說,這的確不是石器時代,這是恐龍時代。你要摧殘你自己沒問題,但請不要摧殘你的孩子。

所以,合理的解決方法是讓你的生活中出現這樣的學習環境。它應該是自發的、寬鬆的,但又緊密聯繫的,一種具有高頻率的弱連接關係。

就像,社交網路。

不知道你是否還有社交網路出現之前的記憶。在沒有網路的時代,當你畢業、換工作、離開城市,很多人可能就再不聯繫。這些人里,有些還是你覺得值得一聊的,但關係又沒有熟到你會專程去見上一面或是打一通電話。之後就斷了來往,再想聯繫上就更難了。而社交網路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溝通交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你降低了聯繫的成本和心理壓力。學習也是如此,大多數時候,學不學並沒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你覺得學一下應該會很好,但因為一些瑣碎事就擱置了,時間久了就很難再繼續。這是否也能用類似的方法改善?

參考一下社交網路對於遊戲行業的改變:從當年紅極一時的偷菜,到現在大熱的打飛機,看起來極為簡陋甚至無聊的小遊戲,因為社交網路的原因,讓人沉迷其中。試想一下,如果打飛機是單機版,還會有多少人對著這個操作單一、節奏拖沓的黑白遊戲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地被虐?

你覺得,學習和無趣的黑白打飛機,哪一個更有意思?如果一個如此無聊的遊戲尚能如此,為什麼學習做不到?

所以大膽地推斷:基於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社會化學習」,一定會給傳統的學習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是未來學習的趨勢。學習的發生不再是自己悶頭看書的時候,而是與人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當學習者被聚集在一起,集群的思維會產生比個體思維更大的效果,同時可以避免單個個體在學習過程因缺乏經驗指導而走彎路。因為社交化而產生的學習環境,則會促使學習的參與者繼續學習,降低中斷放棄的可能性。

社會化學習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教育資源的共享。雖然互聯網上共享的資源已經足夠多,但這些資源都是「死」的。就算是視頻,那也是事先錄製好的,無法針對學習者所需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而對於這些散落在網路上各個角落的資源,如何利用,本身也是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我個人是很幸運的,能去國內一流的學校,遇上一些極為優秀的老師。其中有些老師更是為教育犧牲了健康和個人生活。然而這些老師如此辛勞又能夠惠及多少學生呢?我是一個沒有教師資格的人,通過一個微信,就能幫到數千人學習。如果能讓這些老師通過社會化學習的平台分享知識,那效果又會有多大?

微信課程剛做一陣子的時候,有朋友問我,你現在多少聽眾?你能回答多少問題?等人越來越多你還能搞得定嗎?剛開始我也懷疑會不會有一天人數增長了,我就沒法應付了。後來的實際情況是,我確實沒法應付,但也不需要我應付了。現在每天兩個群和論壇上都有很多問題,但絕大部分都會被同學所解答。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在社會化學習的情景下極為明顯。每個人是學習者,但每個人又都是知識的傳遞者。過去從教師到學生點對點的單向線性傳播,在社會化學習網路的雙向立體傳播面前,簡直弱爆了。

唉!

只可惜,現在眾人大呼小叫的互聯網教育,卻沒有發生預想中的革命性改變。即使是業內炙手可熱,擁有眾多用戶,甚至一些已經上市或將要上市的互聯網教育機構、網站,也還差得太遠。隨便去網上搜一搜,你會發現這些網站,無非就是教程、習題和視頻。有一些互動式的功能已經是巨大的創新了。可這些東西,只不過是拿互聯網的瓶子,灌裝了一下傳統教育的老酒。你給我一堆視頻,儘管是名師、是精品課程,可那又有什麼用呢?這不是拿互聯網的思維去改造教育,而只是把傳統教育的思維套在了互聯網上。學習的本質問題沒有解決,只是又多了一堆工具。學習者拿了這些工具,自以為問題就解決了,然後就又陷入了前面所提到的那種心理錯覺。


你行你上啊!
============================
一開始我也就利用業餘時間隨便發發自製的課程。後來越走進這個領域,還真越覺得,得把這事兒好好做下去。一年七百萬畢業生吶!還有眾多畢業多年仍需要學習的人,有多少人在尋找學習的道路。而你就扔給他們一本電子書,一個視頻這種,能解決問題嗎?至少我們教室可以把學習的同行者組織到一起,這也比一個人獨行要好很多了。

你問我有什麼顛覆教育模式的產品,我只能很抱歉讓你失望了,答案是暫時沒有。雖然我悶頭三個月開發出一款具有社會化學習屬性的互聯網教育革新產品這種事情聽上去很激動人心,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現在有的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賬號、兩個QQ群和一個論壇。它們已經實實在在地給很多編程學習者帶來幫助,甚至學生中已經有UI設計師轉型成為從設計到布局、交互全能的前端工程師的案例發生。

互聯網已經有很多學習工具,不急於再添加一種。現階段,我更希望形成這樣一塊學習的交流地帶。你學python,可以來我們這裡交流,你會知道哪些書好,哪些網站的課程不錯,哪些地方可以練手;你想學建站,也可以來了解,要學哪些知識,用哪些工具;即使你是某學習工具的深度用戶,你也可以來這裡交流它的使用心得,推薦更多人嘗試。

如果你認同我,相信社會化學習的力量,歡迎加入我們的教室。如果你還不確定,那也不妨過來看看,反正關注一下也不會吃虧。

至於我們自己的產品,也許在某天時機成熟,學習者需要它的時候橫空出世。工具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假如你也有志於用技術幫助人的學習,歡迎你聯繫我,我們可以一起讓這個工具更加有效。


快速學習依賴個基本能力:
1、快速閱讀
2、摘要記憶

兩個能力可以一起訓練:隨便找一本幾百頁的書,15分鐘內讀完。讀完後找個人,和他談這本書里內容。可以先從小說開始,逐步轉向知識性的書。

成年後再培養這些能力不太容易,不過可以試試。


雖然已經有很多優質答案了,不過還是想推薦一下蕭秋水的這篇《陌生領域快速學習四大技巧》。
原文載於蕭秋水的個人網站,但現在好像作者已經刪了,附上作者網站鏈接 逍遙遊·蕭秋水 : 致力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研究 裡面有很多關於知識管理的文章,在此推薦。

《陌生領域快速學習四大技巧》原文:

這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新領域、新名詞不斷湧現的時代。古老的封建社會,一個人只會一樣手藝,可以受用一生,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不可能,我們必須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慾,主動或被動地接觸新的、陌生的領域。面對陌生,很多人往往會懷有畏懼感,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可怕。

人月神話建議:

1.大量的閱讀,泛讀為主。

2.搭建知識體系結構

3.確認自己的問題和價值方向

4.找關鍵主幹展開和延伸實現價值。

以下是我站在學習方法角度給出的一些建議。未必中肯,僅供參考。

一、建立全景圖

在進入陌生領域時,如果能夠在開始就獲得全景圖,或者自己搭建,會加速學習進度,可以更快地掌握新知識。這就好像在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拿到一張地圖,路線清晰,目的明確。
下圖是一個簡單的模型:

獲得全景圖,相對容易,只要找對人或書藉,可以拿到現成的資料,比如我和秋葉在《超越對手:大項目售前售後的30種實用技巧》就曾提供一個項目經理的知識框架全景圖:《管理軟體從業人員知識結構體系》。

在沒有現成全景圖可用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自己繪製?一般人可能會認為不可能,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對於一個你沒去過的地方,你如何能夠去描繪出路線?

而我認為是可能的。其實這個難度並不大。雖然沒有去過,沒有現成的地圖,但是,我們身處一個資訊豐饒的時代,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片斷資料,從中篩選、再根據自己的需要整合,完成這個拼圖遊戲,就可以知道全貌,

比如我在春節期間去香港南丫島,是從網上先搜索,查找到路線,要確定從深圳怎麼到香港,在哪個關口出關合適,而每一個關口,路線可能不一樣,到香港後又怎麼到南丫島,再三比較後,我選擇了福田口岸-九龍塘-旺角-中環碼頭-榕樹灣線路,同時,我也從網上查找南丫島的資料,了解概貌、地形、景點等情況,有備而行,非常從容。

進入專業領域,和旅行其實非常類似。

我的方法是:多找幾本專業書藉,對照目錄,就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了,也就可以形成大概的知識框架。比如通過《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一書的目錄(取自卓越,在卓越、噹噹、豆瓣往往都會提供書藉的目錄,並不必要一定擁有這本書才可以看到目錄),我就可以了解雲計算大概包括什麼內容。

如果感覺書藉目錄不夠直觀,那可以用思維導圖軟體,做一個簡易的轉換法,改為結構清晰的框架圖。當然,真正的框架圖,必然不是純粹的書藉目錄,需要多番對照、再根據自己的學習進程不斷進行剪裁。一個知識框架是活的而非死的,要不斷延伸和靈活調整,就象地圖,當修了新路後,也需要更新。在這個目錄里有八大寶典推薦,沿著這個推薦可以找到更多,是謂知識價值鏈。

特別標註一下:如果要研究的領域在國內大學有現成的課程,那麼,大學裡的教材的目錄是較好的知識框架,因為教材一般來說不講究文采,注重實用,所以雖然看上去生硬、枯燥,但恰好可做知識框架用。(有些領域在大學裡是沒有的,比如知識管理,就不能應用國內教材,如果有國外教材是可以應用的)。

二、緊扣知識價值鏈

全景圖是有了,但還需要一個資料一個資料的看、吸收、實踐、驗證、揚棄,才能夠化為己有,圖只是告訴我們應當擁有什麼知識,而擁有的本身仍然需要付出和努力。

全景圖是宏觀,而知識鏈上的每個節點,是微觀。要先宏觀再微觀,然後再把微觀聯合為宏觀,並且浸淫數年,才能夠說掌握一個領域,而掌握,與精通,還是有差距的。要區分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的差異點,同時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弱點,針對全景圖、知識鏈上的知識節點,分別給出不同的精力投入。
比如,我正在研究雲計算,對於虛擬化技術、對於平台、語言,那些是我的弱項,就算我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並不如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所以我只需要大概了解,並不必要在上面投入更多。而對於我感興趣又有優勢的部分,則可以分配大量精力在上面。

在研究知識節點的過程中,有時候很容易「迷失」,就象在閱讀一個百科的時候,因為網頁上有指向其他術語的鏈接,於是點擊、閱讀,在另外的頁面上,又看到其他的鏈接,於是又點擊,如此,有可能掌握的都是片斷,而不完整。較好的辦法是:閱讀一個術語的整篇,對於感興趣的術語,做出標識(比如隨手勾畫在便箋上),等讀完全篇後再去閱讀其他術語,如此類推。

因為有了全景圖的限制,所以,在迷途的時候,容易清醒、回歸。

三、抓關鍵
資料是無限的,一個全景圖看上去是平面的,事實上是有縱深的,即使精力有側重,要快速掌握一個領域,也必須懂得技巧。
要先做一些設問:
1、這個領域涉及到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關聯的其他概念?
2、發展的歷史?前景的預測?在國外如何發展?國內如何發展?
3、最近兩年的行業報告
4、這個領域裡最知名的專家有哪些?(開始的範圍最好不要超過五位,太多了研究不過來)他們各自的觀點?他們的著述?
5、行業的競爭格局是怎樣的?
6、這個領域裡頂尖的幾家企業分別是誰?其有什麼產品或服務?
7、業界有什麼大的活動已進行?在進行?要進行?……

帶著問題去研究,要比漫無目的強很多。一個一個的問題被回答後,明白度就會不斷增進。

四、善用工具
可以用到的工具有:
1、網路(搜索引擎、百科、豆瓣、行業網站、博客、微博……)
2、書藉(圖書館、網路書店等)
3、視頻(光碟、優酷等)
4、當面交流(比如與專業人士的直接交流,但要注意先有一定基礎後再交流,否則對方會因為掃盲行為而降低你的價值)

即使是有秘訣、有技巧,腳踏實地地學習、吸收知識,仍然是必須的途徑。我一直信奉兩句古語: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做不到。也不值得去做。

因爲工作緣故,不得不急於求成,可以理解。不過內心總該清楚速成是不可能的。知道不可能,還是拚命去學,總想學得比別人都快。這很好。

最糟糕的是急於求成者只是爲了「能夠跟人談這個話題」。所謂不懂裝懂都是這樣造成的。由於存在有這種心態的人,我們每天都會在公共場合聽到白癡口沫橫飛地談論各種自己不懂的事情。


湊個熱鬧吧。
03年畢業的時候,苦於無法與客戶交流,總覺得無話可說,04年春節後,和一個客戶(資深財務總監)言談甚歡,於是便請教:如何這樣自如的與人交流呢?把他說的話歸納起來就是:一、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二、自己也需要對這個話題有所了解。

當時對很多東西不是太了解,比如經常會一群人談論股市、大盤、指數或平倉之類的術語,自己想參與也不知道怎麼聊,於是找了一些股票方面的書來看,但也了解不深。直到後來,一朋友在銀行上班,某天建議投資一部分基金吧,當是存點錢下來以備後用,收益也比存款要高些。自從買了基金後我發現,自己主動的便了解很多術語了,也會關注大盤走向了,也知道很多名詞了,甚至不知不覺中也會和別人一起拍大腿嘆息發泄情緒了!
前段時間突發奇想要學一下JSP編程,問朋友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他說,不要看著書學,自己找個有用的項目來做,一步一步學,不懂的就去翻書,有目的的從做中學效果最好!

以上所說就是,如果要快速地涉獵一個領域的知識,一是充分參與其中或與人交流,電腦汽車奢侈品之類,如果光買一些《奢侈器鑒賞入門》之類的書很可能連皮毛都理解不透,但如果有資深人士給予建議、能與熟識本行的朋友交流或者自己能有機會去接觸,比如為買一台組裝電腦而了解配件的常識,以「準備買一台跑車或一塊鐘錶」的態度去了解汽車與表,比純粹的看書要好些;二是,如果沒有興趣那最好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看通過看軍事小說來了解軍事,比純粹的瀏覽百科全書來了解要容易得多,這是興趣,如果學習的目的轉為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學某行的知識為了通過一個行業考試,那比「我要與人交流」這種目的要明確得多,也會學得深一些。

僅供參考。


交一個那個領域的女朋友(男朋友)


首先用搜索引擎找到最基礎的定義、術語、學科類別方面的知識。解決「它是什麼」的問題
然後下載或者購買最基礎的入門書,要課本或者底層工作人員用的簡明教程,全方位了解該學科。解決「它包括什麼」的問題。這裡千萬不能是專家著作,不僅沒幫助,還會把你繞蒙了。
接下來選取對你要做的事情有實際幫助的內容,找些實際操作方面的書研讀。
解決「它如何使用」的問題。 這裡就要做筆記、畫圖表和聯繫實例了,還是推薦在網上找實例,圖書中檢索搜集太慢。
如果這一步完成後頭腦比較清晰,還覺得有欠缺,可以找專家著作或學術論文,專攻一個點。
所有步驟都切忌過度展開,外延的東西看看就算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快速上手。
多說一句,對絕大多數學科而言,良好的數學基礎、清晰的邏輯性都非常重要,這一點其實和學校及研究所里沒有區別。如果這方面根基不夠,還是先補一下的好。
此外,建立知識結構樹和預先作單個實例熟悉流程是最有效的手段,好多東西不親手做一個完整實例永遠也理解不了。


個人覺得,快速學習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有的時候,只是為了一個很窄的目的(比如快速做一個有特定需求的程序),那麼無需掌握整個知識體系;而有的時候是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系統地掌握一個門知識的框架,而不是細節(比如需要快速做出正確的技術決策)。說白了,一個是從點突破,逐漸拓寬,可是說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一個是從面了解,逐漸細化,可是說是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一個Java程序員,突然收到要求要在3天內在已有的軟體中加入許可權管理的功能。在基本不了解許可權管理知識的情況下,這個程序員可以有如下兩種選擇:

1. Google一下「許可權管理類庫」,在5分鐘之內瀏覽完前10個鏈接,在其中一個論壇上找到一個答案,說用Spring Security Framework 最好,於是決定就用它做了。花1天的時間搜索所有能找到的關於Spring Security的帖子,集中學習了一下。再花1天時間寫好代碼,最後一天調試通過。這是自下而上的例子。

2. Google一下「許可權管理類庫」以及5個類似的關鍵字,花2天的時間閱讀了大量的wiki,技術網站,博客,論壇,相關書籍,橫向評測,示例代碼等等,並且和領導討論並最後確定用Apache Shiro,因為它更簡單。最後1天學習一下Shiro,做好代碼,調試通過。這是自上而下的例子。

基本上合理地搭配兩種方法的使用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說,首先應該花費足夠多的時間才保證你大概了解(即使是非常粗糙地,模糊不清地)這個知識領域內的全部知識的綱要,即這個知識領域有哪些分支或者子領域,每個分支或子領域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大概是如何解決的,達到除了很偏的內容以外,沒有你不知道的分支。這就可以保證你能夠做出基本上正確的,八九不離十的選擇。畢竟在錯誤的路線上前進等於倒退,所以大方向一定要找准。不要做到最後才發現,我靠原來這有個庫都已經做好了,我這一直在做重複功呢! 方法嘛,最容易地自然是找牛人諮詢指導,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資源。對於屌絲來說,要多多利用互聯網,從效率的角度看,上策是Google看看有沒有牛人總結好的技術文章,直接受用效率最高,最可靠性最低;中策是去領域內最權威的論壇或者問答站(或者像知乎這種全領域問答站)發帖跪求指導,如果有大量牛人及時回復效率也很好,可靠性也更高些,因為能夠看到各方面的意見;下策是找幾本(&>=3) 領域內最權威的入門型書籍,主要瀏覽目錄和各章節的第一段或導言部分,這種效率最低,但是可靠性最強,因為這些知識都是在領域內獲得廣泛接受的普遍的認識。所以其實快速學習就是在給定的時間和資源範圍內,在效率和可靠性中做出的一種平衡和選擇。


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的事情,否則一不留神,你就會落下裝B的名頭。

每個領域都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其中樂趣很多,不要填鴨,沒意義。

-----------------------------我是分割線--------------------------------------------------

覺得有必要再補充一下答案,題主有沒有考慮過做一個聆聽者?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快速入門手段。

先簡單羅列一些門檻,打消「題主快速涉獵之後就能與朋友暢談」的想法。

電腦:如今已經不是DIY時代,數碼的門檻低了很多,但是種類卻龐大了很多,cpu,主板,內存,硬碟,電源,機箱等等的各種架構各種特性還是要了解的,幾乎電腦硬體中的每個種類,都可以從橫跨十幾個數量級。我一個電腦狂的哥們得到一筆意外之財,想配一台一萬元的兼容機,他不眠不休的選了一天一夜,為得就是能把每一分錢花到刀刃上,選的內存都自帶風扇,花嚓。

汽車:這個不懂,不露怯了。

奢侈品:在前幾天的非誠勿擾中,寧財神作為嘉賓提到一個事情,有一次他收到一筆稿酬,然後一個下午花了70萬,現場還被孟非調侃。當時我就跟幾個朋友吐槽,一下午70萬,怎麼花啊?

他們幾個每個人給我列了一張清單,每個清單不超過8樣,幾乎沒有重複,絕大多數我都沒聽過沒見過,上網查了查,都剛好在70萬左右,瞬間我就有種老子白活這麼多年的感覺。其中兩個還吐槽都沒選手表……還有一個敗家子,選了一雙鞋,一雙鞋八萬多吧(淘寶價格),太受刺激,具體價格有點記不清了。

奢侈品種類太多,而且其中很多品牌的愛好者都會詆毀其他品牌不是奢侈品,所以用奢侈品來定義這個門類,你容易吃力不討好。

軍事:不得不說,這個門類實在太大太大,是喜歡各國綜合軍事實力YY,還是討論背後的合作,是喜歡武器性能,還是領先的技術,海陸空裝備、配置,輕武器重武器,是有過實彈射擊經歷還是喜歡真人CS,或者單純的從電腦CS遊戲討論開去,而且男生討論喜歡的軍事力量,幾句話不和,容易出現現場演練的情況,呵呵。

綜上所述,與其偷偷研究不消化,不如乾脆在別人討論的時候,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然後乖乖做個聆聽者,偶爾再提個問題交互一下,你的人緣會變得非常好的。既然這些方面是弱項,那就不要嘗試做討論的中心,對很多人而言,他們不喜歡與自己辯論的人,而是願意跟喜歡聆聽的人做朋友。

而你,只需要記得不要從中挑撥即可,把昨天從張三那裡聽到的理論,在今天跟李四辯論:昨天張三說的不是這樣的,blabla,這就壞了!!


所有方法中,按照從快到慢的順序如下:
1. 最快的,是有個博學而洞察的老師。
直接根據你的需求,告訴你需要學習的知識。由他來掌控學習的進度、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習到的程度。
並且,這個老師能夠用非常簡單的語言說明複雜的語言。(PS:大學裡的通識課,老師教的還是太按部就班了。)
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完成老師要你做的事情。

2. 其次快的,是以用帶學。
帶著一個目的去學習,篩選出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集中進行學習。
至少在這一塊成為熟手,那麼和高手交流的時候,至少知道自己該問什麼。
(需要同時對整個學科的框架和基本概念大致有個了解。)

3. 一般性的自學和學校的教學,都太慢。
學校的教學,系統性會很好。
自學,一般情況下不提倡,不過有時我們沒有什麼選擇。

==========================================
過程中的輔助方法:
(1)就是前面有人提到的「完全沉浸」。
如果我上面所說的那幾個方法,指的是「路徑」,那麼「完全沉浸」就是「強度」。
「完全沉浸」,一旦做到,威力極大。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的確會比較困難。

(2)如果是自學,那麼最好有個人指點一下,從而明白該放棄掉哪些內容
因為沒有學過,所以不能知道整個知識的全貌,也就無從做出取捨,這點很糟糕。
導致自己要學到一定程度才能判斷出來哪塊知識是沒有必要的——雖然這個過程本身是有價值的,但卻會降低速度。
就像是我學Photoshop,將一本Photoshop的書都翻了一遍,才發現自己當時需要學習的,其實只是裡面的極少一部分內容。
對此,知乎是有所幫助的,雖然也仍然要自己去找,但畢竟是最好的途徑之一了。
此外,有一些專門的論壇,上面也許會有學習的流程。

(3)一定要背住(或理解)基礎的概念。
哪怕不會操作,也要知道這個概念說的大致是什麼。
否則是沒法交流的。
如果是一個學科,那麼一定要看這門學科的最為基礎的那一門課(或書)。比如,要自學財務管理(或者想能看懂財務報表),那麼《會計學》這門課是要學的。
再比如要談論營銷,至少科特勒的那本《市場營銷》要看一下吧,至少要了解一下「定位」是啥意思吧,「定位」都不知道,然後還膽氣特別大的批評別人的營銷策略,這就很難交流了。(史玉柱這種人除外)

============================================
其實如果為了交流,除了基礎知識本身外,另外有些方面也很重要。
比如,你的交談技術

我舉兩個例子。我圍棋下得還湊合,以前有段時間非常喜歡。
A問我:「你說常昊和李昌鎬哪個更厲害?」或者問我:「你說圍棋走邊好還是走角好?」
總之就是類似的問題。
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好像不知道從哪聽說了圍棋的一點點名詞,就來問我,我不解釋顯得我不近人情,解釋起來很麻煩,因為他其實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一點興趣都沒有,好幾次我剛剛說一點開頭,他就把話岔開了。
B對圍棋也懂得不多,但他問我圍棋思想對於日常生活有什麼啟發,或者問我為什麼電腦在圍棋上還不能超越人類,從而把話題引到了我們都能夠談論的位置上,而我也明白他對圍棋其實不大懂,所以會儘可能簡化圍棋的術語,而把聊天的重心放在彼此都能懂的點上。
而B還能夠根據我的表述,將內容關聯到他所擅長的一些方面,發表出他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對我來說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當然,最好是懂,然後再聊天。不過,能夠達到和懂行的人交流的地步,我自己的經歷,不學到一定地步是不可能的。那麼,當不大懂的時候,怎樣找到聊天的契合點是很重要的,或者,在聊天中提供你自己獨特的思維——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本行業的知識略微不懂,其實關係並不大。
我大學期間曾經在火車上和一個美院的人聊藝術,我對藝術所知甚少,但我抱著請教的態度,在聊天的過程中偶爾加入自己的理解,結果一聊就是幾個小時,根本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而如果是「看懂新聞」。
我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僅僅是知道對方說出來的話是什麼意思,是不難的,基本上做到上面的地步,就基本上能「聽懂」了;但是,如果要分辨出新聞中的內容的真假、價值點、隱含的意思……這就很困難了,需要積累很多,還需要鍛煉自己的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尤其,新聞裡面還有一些矛盾的說法(比如財經類),如果自己沒有一個體系,那麼恐怕也無從判斷。
所以,如果要想真正的「看懂」新聞,那麼需要比「聊天」更深一個層次的學習。


前面有如此多的答案,回答的老師都比我有閱歷、有經驗。
前輩們指出了急於求成的不當,不過作為類似目標的同齡人,我想我的經驗也許對大家有用。
但是介於寫在這裡有些唐突,所以想稍微引證一些其他例證。
「以我自身的經歷來講,若想要快速精通,掌握兩個字就可以了------邏輯。」

一、邏輯無處不在
豆瓣上搜索邏輯,出現的書有《金融的邏輯》、《建築的邏輯》、《經濟運行的邏輯》、還有著名的講述如何寫作得明白易懂的《金字塔原理》……
相關的書有很多,足以證明一點,在生活中無論是大到金融、軍事、經濟、政治,小到寫文章、說話、穿著打扮都受著規律的牽制。
而如何描述這種規律呢,那「邏輯」就光榮登場了!

二、千般萬般都與邏輯有關
雖然軍事、政治、寫文章、打扮看起來毫無關係。但其中「人」的參與都是不變的。軍事、政治需要考慮對方如何理解我方的行動,而寫文章、打扮也是需要知道別人怎麼看我寫出來或穿出來的東西。只是對象和具體條件不同而已。如此類推。
嘗試思考一下,當我們面對完全沒接觸過的新事物是怎麼做的?以前沒有沙發,當沙發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它可以吃嗎?」「它是活的嗎?」,因為我們從它的外形已經把它和椅子聯繫起來了。發現各種各樣的與原有認識的聯繫,才讓我們可以在各種新事物中如魚得水
所以為什麼簡單的聯繫可以做到,稍微晦澀的聯繫就不行呢?

三、邏輯並不枯燥
最開始的時候,要從一個具體的東西,剝離出裡面的因素可能十分困難,但試圖這樣去做,就有機會提升。
抽象出因素
具體中檢驗
抽象出因素
……
如此循環,你就能在很快的時間,應對各種新事物,並能說出比從前深刻的見解。
一句話,習慣了就不覺得累了。

四、輔助邏輯的理論
日常的訓練,可以結合各種理論開展。以理論發現自己的漏洞,再以自己的邏輯分析將理論應用到生活當中。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從時間中獲益,那麼就提高「強度」吧!


推薦閱讀:

男生十六歲要知道哪些事?
為什麼部分中國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主動提問?
有哪些既不貴又實用好看的書包?
為什麼大學的學神反而不是讀書時間最多的人呢?
我朋友長期嚴重沉迷於《羅輯思維》,現在世界觀似乎有點反常,這是什麼情況?

TAG:學習 | 知識 | 世界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