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爛片賣座的現狀還會造成什麼後果?
前有爸爸去哪等綜藝電影大獲全勝,後有左耳等爛片的票房飆升,我們看到目前的中國電影是這個情況:小成本綜藝電影穩賺不陪,一堆半路出家的導演協同一群不是演員的演員(舉例左耳)騙吃騙喝,只要是題材噱頭宣傳好(如用一本特火的小說翻拍電影),那基本上票房沒得說,繼續下去,還會出現更加壞的局面嗎?
我在一個問題裡面有分析,雖然是對青春片的未來進行分析,但數據是來源於全國的。
如何看待《小時代》《匆匆那年》《左耳》等爭議很大的電影? - 流放瘋的回答
結合這些圖你們會明白現在大陸爛片賣座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全國影院近幾年開始高速擴張,全國都瘋了一樣的建電影院,小地方有點錢的人都流行開個電影院玩玩,在這個時期,只要全國近14億人里的1.43%即2000萬人來看一部電影,就意味著這部電影輕鬆能達到4,5億票房。所以知乎上可能一邊倒的罵一部爛片渣渣,但這部爛片還是有的賺。因為知乎這點人和全國10多億人次的觀影大軍來比簡直不值一提(2014年全國觀影人次是8億,今年估計能到10個億)。就算把微博豆瓣貼吧也全拉上都不夠戰。
那麼,中國電影就這麼完蛋了?當然不能這麼早的下定論,因為這種高速擴張不可持續,從上圖可以算出全國電影院的上座率其實在不停的降低。每年每場平均觀眾人數的下降趨勢如下圖。
從票房上來看也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國產電影全年總票房的增長速度在30左右%,但你去看看現在國產爛片的票房增加速度,根本沒有30%這麼快,2013
年的富春爛成那樣還能有2.7億的票房,到了今年《何以笙默蕭》3.5億,看上去後者提高了不少,但是和中國電影票房整體的增速比起來就不值一提了,而且很多電影的票房都是發行方自己買的,扣掉這一部分水分,國產片的票房增速真是堪憂。
另外全國觀眾對爛片的興趣都在減少,中國觀眾真的愛看爛片嗎?現在好萊塢大片在廣電各種拖後腿的政策影響下還能動不動就破10億甚至20億票房,但國產片的票房紀錄竟然一直沒破12年《泰囧》的12個億,甚至一年都很難出幾部5億以上的,就算超過5億的也都集中在國產保護月里,和海外片同檔期能突圍出來的國產片少之又少。要知道每年最終能上映的國產片從5年前的100多部提高到今年的400多部,屬於供應量大增,但票房沒能等比例提高的局面。所以說實話,中國觀眾其實是處於一種被動選擇的地位,市場是被某些集團壟斷的,都搞壟斷了還不能讓國產片的市場快速增長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這種下跌趨勢意味著大陸電影市場會很快達到一個影院再怎麼用力擴張,票房卻上不去的尷尬時期,連國產保護都救不了,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就算搞國產保護月,但國產片的上座率依舊會低到谷底,這個時候爛片搞壟斷票房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市場將會進入又一輪調整期。等泡沫散去,會有2種可能,一是長時間的停滯,這才到了真完蛋的時候,二是整個行業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開始重視質量,靠自己出品高質量的電影和更優秀的營銷方式(不是無腦請明星,搞壟斷那種)來搶奪票房,最後帶動整體票房回升。----------------------------------------------------
這個答案是15年初寫的,15年7月國產電影《捉妖記》終於破了《泰囧》的記錄,不過很明顯的存在刷票房的嫌疑,發行方自己掏錢買票房已經成了公開的潛規則,票房統計在國內越來越失真,這也是影視圈泡沫越吹越大的一個表現吧。15年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進口片在國內票房佔比持續走低,原因在 為什麼2015年好萊塢進口片(引進/批片/合拍)在中國市場票房份額創下十多年來最低? - 流放瘋的回答 里有詳細的闡述。
-------------------------------------------------------
2016年5月更新一下我看到的現象,16年5月爛片雲集,就算有美國隊長3這種熱門好萊塢大片坐鎮也然並卵,5月份的上座率和票房差不多創出了全年最低記錄,這就很有意思了,不知道下半年會發展成什麼樣,我感覺國內觀眾成熟的速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期。
再壞能壞得過相聲?
搶答一下這個問題。
最重要最現實的後果就是:中國電影終於從已經誤入多年的歧途上迷途知返,前景一片光明。
確實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幾年能賣座的國產(內地)電影,導演幾乎沒有一個是正規的影院導編系出來的,尤其是沒有出道就在電影主流圈內發展的。張藝謀是攝影出身,馮小剛是美工,高曉松是玩音樂的,姜文、徐錚、趙薇是演員,郭敬明韓寒乾脆是外行。只有個烏爾善是北影導演系的,但之前是先讀過中央美院,畢業後也是先在純商業化的廣告業幹了很多年。
原因直接了當的說吧。便是中國專業的電影編導教育和影評圈,走進歧路很多年了。因為多年來他們只熱衷於用「反對體制」、「追求藝術「兩招來搏名,進而更以讓自己的影片令絕大多數中國觀眾不愛看、看不懂為榮。於是求仁得仁,多年積累下來,他們在商業片上的能力,基本都已經完全廢了,從田壯壯陳凱歌一輩開始到陸川、婁燁、賈樟柯、王小帥,再到無數墊底的無名新人,全都是。所以,也只能先由「外行們」來填補這個真空了。
馬克思的名言: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在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只要切准了主流觀眾脈博。100%甚至300%的利潤不敢說,但20-50%的利潤指標還是不難達到的。於是資本活躍起來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既然」正統電影人「拒絕改變,繼續堅決要求只為他們自己而不是為觀眾們拍攝電影,那麼資本就換一批願意為觀眾們考慮的人唄。
「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原來中國電影的製片權、立項權基本掌握在」正統電影人「手裡,除了少數不得不完成的「主旋律」任務外,中國電影的主流其實在很多年裡都被強行綁架在了」作者電影「的單一軌道上(當然多數其實是四不象的」作者電影「)。而」張屠夫們「還能論證出,混毛豬代表有機、天然、更健康,我們自己愛吃,所以讓大家也只吃混毛豬,當然是為了大家們好啊。
然而電影市場開放後,新的王屠夫李屠夫們湧進來了。他們沒有原來的」屠夫行會「發放的」大師」「新秀」的證書、頭銜,但他們至少願意按著吃客們的口味,去毛、放血,按著大排、小排、蹄膀、五花、頭尾腰花下水……分門別類,明碼標價。
老張屠夫們痛心疾首,到處曰: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吃客們竟然只顧貪圖些許口腹之慾,竟不顧新屠夫們沒有經我等開過香堂,在張飛祖師爺神主牌下沒有輩份。這是逆天理倫常,國將不國啊。
有人真在乎張屠夫們的悲哀和警告嗎?反正我不在乎!
必須要說明,我從來不否認藝術家或者說任何藝術創造的小圈子,有權弄出一套自己的獨特話語和標準,來設置對藝術的品味和鑒賞能力的層次高下——只要他們別要求用稅金和市場壟斷為他們買單就行。
「正統」電影人應該學學超現實主義畫家,人家一樣擺明了蔑視多數大眾看不懂自己高深的創意,無法理解自己澎湃的情感,但人家能找到私人金主啊。
痛恨「爛片」打垮了「藝術片」的文藝青年們,其實可以做得更簡單——去掏錢。
做一個簡單的計算,中國僅僅百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就能達到一千一百萬左右,如果平均每人每年掏出50-60元支持藝術(作者)電影(僅相當於一年貢獻兩張普通電影票),就能形成5.5-6.6億的藝術電影市場,按一般37%的發行製片方分成比例,也能每年為藝術電影製作提供2億元以上的資金支持。按現在的製作成本,這筆資金足以同時支持每年20部以上,有整套正規技術班底支持的藝術電影拍攝。這個規模放在全球哪裡都不小的。
什麼?連1%的支持度都遠遠拉不到?
那容我坦率的說句真話:還是洗洗睡了吧。時間過了這麼久,現實還是爛片大行其道
不過更多爛片還是賠的。但是賠的都是投資的,導演、演員、劇組穩賺不賠。
但是外人都看不到賠的,只看到大賺的,所以投資電影的還會越來越多,爛片越來越多。
另一個後果是政府永遠不會反思自己的管制問題。只要電影市場看起來欣欣向榮就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去電影院看爛片,忍住!
醒醒吧。
對進電影院的大部分人群,《一步之遙》這種才叫「爛片」。同理,侯孝賢、楊德昌、賈樟柯幾乎所有的片子放到電影院都會票房奇慘,罵聲一片。
《爸爸去哪兒》、《匆匆那年》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很好看」的類型了,《小時代》也起碼看起來光鮮。「大眾」們溫飽乍富,有點擰巴又好高騖遠,明星們鮮衣怒馬的生活恰好給予了最適合的幻想對象。你看,在販賣廉價夢想這方面,商人總是有著令人驚嘆的洞察力。
資本市場比文藝青年們不知道高哪裡去了。
================更===============
文藝片會有其市場,高質量的商業電影也會在泥沙中逐漸顯現,這只是時間問題。但把「格調」看作商業市場中獲勝的絕對因素,那未免太樂觀了。
若說在文化市場,什麼會導致更壞,可能所以得原因最終都指向一個:文化管制。公權力限制了思想的傳播,年輕人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加以浮誇消費風尚的衝擊,繼續下去,恐怕現在還不是最壞。
但好就好在,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儘管有GFW,但起碼不是密不透風的牆。我對技術進步報以樂觀。假設中國有三千萬玻璃心和綠茶婊,那麼小時代這種電影就能一直拍下去。你覺得小時代是垃圾,人家女生還覺得小時代是好電影的哦,人家看小時代都看哭了啦~
再比如說抗日神劇,你對它嗤之以鼻,中老年人愛看的很!電視劇的主要受眾本來就是中老年人,特別是農村人口。你指望貴州農民看《兄弟連》能看得淚流滿面?人家就愛看手撕鬼子!
國內的製作公司和導演都是人精,他們能不知道觀眾的品味?為何從九十年代起,清宮辮子戲開始大行其道?還不是因為那幾部電視劇在台灣和東南亞熱播?一代皇后大玉兒知道不?戲說乾隆知道不?梅花三弄知道不?
豈止是現在青春劇大行其道?二三十年前,什麼一簾幽夢,什麼在水一方,哪一部不是登頂收視冠軍啊?你以為瓊瑤是大陸捧紅的么?人家七八十年代就是台灣教母級編劇了。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太大,人口太多,十三億人口只要百分之一的觀眾也有一千三百萬。所以抗日神劇橫行、青春片大賣。郭小四拍小時代,本來就沒打算賺大學教授們的票房,人家目的很明確,就是瞄準15到30歲的女性群體來的。同樣,抗日神劇也不是拍給年輕人看的,你坐在電腦前吐槽手撕鬼子的時候,說不定你家的長輩正坐在電視機前看神劇看得驚心動魄呢。八零後一個個看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看得喜笑顏開的時候,估計長輩們在心裡罵道:這拍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可以撂一句話在這,假如中國電視上每天都播紙牌屋、越獄、生活大爆炸這種電視劇,中老年人絕對不會想看電視。
@黑島人 的回答可以結合為什麼在網上韓國電影評價遠比中國電影高? - 電影工業來看,風味更佳。
中國電影的現狀是什麼?一方面爛片當道,小時代爸爸去哪縱橫江湖砍下票房無數;另一方面文藝片領先亞洲,總能在國際電影節拿到獎項。
但當我們想去電影院正經的欣賞一部國產的優秀電影,卻太難太難。
中國電影人病的太重。文藝片才是正經的電影,商業片就是自甘墮落,一個個文青扯著犢子拍一些奔著拿獎去的電影,賣座?別扯了,俗!昔日票房大腕馮小剛搖身一變抨擊素雞7,就是最好的註解。
憑什麼觀眾就要進電影院去給你那不知所云的夢想買單?
事實擺在這裡,中國就是如此巨大的一票倉,你不拍商業片,有的是人拍,拍不出讓子彈飛這種色香味俱全的大菜,我拍個小時代,看著漂亮就行。
如果中國電影人能踏踏實實拍出觀眾喜歡看的高端商業片,又何須抱怨爛片賣座呢
盲目跟風
沒有人會好好拍電影了!
綜藝節目大電影一部接一部!
搞笑微電影也跟著上映了!
目前連手撕鬼子都不拍了!
沒啥希望了!
對於爸爸去哪兒,有眼光的看到的是合家歡市場,沒眼光的看到的是綜藝電影。
感覺後面太啰嗦簡單來一句總結一下
分隔線………………
首先你存在偏見 小成本綜藝電影並沒有穩賺不陪,目前也就兩部沒賠。其次,在我看來爸爸去哪兒是市場對合家歡電影的需求決定。沒有爸爸去哪兒出現,電影人根本不會重視合家歡這個市場,爸爸去哪兒的成功是有極大貢獻的,難得有部電影我可以帶著親戚老人小孩十幾口人去看啊!那年的大爛片不是爸爸去哪兒而是大鬧天宮好不!去年澳門風云為什麼能火啊,沒別的原因,就是小孩看的懂!你說左耳多難看,確實難看,但是我見很多小孩就是喜歡看這種電影,因為沒有其他更適合他們的電影。比如這次賀歲檔你想要小孩看老炮兒還是尋龍訣啊?帶小孩只能選萬惡的惡棍天使了啊!國慶檔我也只能在港囧跟夏洛特中選夏洛特煩惱小孩還問我什麼叫裝小樹林啊!為什麼捉妖計煎餅俠大聖能同時大爆?因為都可以帶小孩去看。今年賀歲檔我都不好意思帶小孩去電影院看電影,不帶小孩我又沒法出門,乾脆不看了!
補充,昨天看見有人說大聖歸來,捉妖計都還算不上嚴格意義的合家歡,大聖歸來還有小孩嚇哭的,笑點也不夠足。我覺得很對,跟好萊塢的合家歡比起來我們還要學習,目前恐怕也只有〈爸爸去哪兒〉是唯一國產的真正的徹底的合家歡。
中國電影出現怪圈已經很長時間了,而且這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這種怪圈出現並且能維持很長時間的經濟基礎是中國老百姓日益養成的觀影習慣。這種觀影習慣在近三年出現了井噴的態勢,蛋糕小了都要搶,蛋糕大了更要瘋搶!!一些不是導演的導演帶著一群不是演員的演員量產一些不是電影的電影,而且產能極高,當拍完後導演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拿1個多億弄出來個什麼玩意的時候,投資商說了句還行嘛,大片啊!上了!
這不是在欺負人嗎?中國老百姓業餘生活愛好實在太少,幹啥去呢?看電影去啊,你看看那個《屎時代》有養密哎,《糞手大屎》有凳炒哎,《玩物省長》有飯兵兵哎,操!
題主在問這種現狀還會造成什麼後果,個人認為這種後果相當嚴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由經濟,文化決定的,我們的經濟迅猛發展,而文化哩?我們暫且把中國當代文化劃分為幾個簡單方面:影視,音樂,文學等。而最易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方面就是影視,大眾愛看什麼絕大多數取決於你拍出來什麼。這句話我還真敢這麼說,原因在於中國老百姓的業餘愛好實在少的乏善可陳,歌劇看不懂看啥啊,交響樂好煩的還這麼貴,國外經典影片好看可是難找到啊!那咋解決需求呢,去影院看電影啊,便宜,時尚啊!你拍啥我就看啥,反正這電影都有大牌,都有明星,我也不管你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我看了就有可以跟別人聊天的資本不是嗎?有沒有發現好像很長時間我們看完國產片都沒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感覺了嗎,有的只是一樣的對話:「這片咋樣啊」「很爛!」覺得爛還去掏錢花時間看正是因為上面我說過的,你拍什麼我看什麼。。。
我所理解的電影應該是導演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我們分享一個世界,在心靈上產生一定的共鳴,從而達到心靈洗滌的功效。而近幾年盛行的青春校園愛情片,真是日了狗的感覺。卧槽,原來我和他們都生活在天朝,青春差別如此之大!關鍵是這種價值觀扭曲的電影對於心智尚未發育健全的青少年來說是怎樣的打壓!
不吹不黑,除了美國電影市場比我國健全外,韓國,印度等國的電影市場所流行的文化氛圍就比我國強很多倍!韓國棒子最擅長的犯罪題材電影劇情跌宕,元素多樣,價值觀正常,感人至深,往往向人們表現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引發觀者強烈共鳴,有極強的人文主義情懷。
反觀國內,一部《那些年》火了,致青春,左耳,萬物生長,匆匆那年都上來了!我到現在都很納悶為什麼那部電影會叫「左耳」,整部電影都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其實這種趨之若鶩的感覺最令人擔心,一部文藝片火了都拍文藝片,戰爭片火了都拍戰爭片,是不是色情片火了都拍色情片啊!
這樣用不了幾年,中國電影市場會在浮躁中影響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中國電影停滯不前,老百姓審美觀都會扭曲。中國電影會呈現每年一到兩部好片子、爛片成堆出現的趨勢,而且好片子還不賣座哦!
我,大學狗,人微言輕,你說我擔心中國電影市場,擔心中國老百姓審美觀是不是太裝逼了?那些大導演還跟沒事人似的你瞎操什麼心,我覺得大導演唯一能做的就是出好片子,以身作則,遵守職業道德。大家可以想一想,作為一個導演,拍出自己看完都吐的電影跟醫生故意醫死病人,教師教授錯誤的知識有什麼區別嗎?
請影視工作者不單單考個證拿個學歷就能拍個電影的好嗎,你可以賺錢啊,我也想賺錢啊,但能不能考慮下一個億兩個億待的時間久還是膠捲記錄的光影待的時間久啊!「電影是很神聖的東西,不是是個人就能拍的!」這句話是心懷電影夢的中央戲劇學院的保安說的,我真的希望再來一部《活著》《鬼子來了》《霸王別姬》《喜劇之王》吧,老謀子,星爺,姜文叔,凱哥啊,李安,你們能看下去嗎?希望你們的作品不要再下滑,希望有新人來填補這青黃不接的時代!希望電影投資人高抬貴手,看好你找的這導演把1億弄出來個什麼屎!
首先,先贊同 @黑島人 的回答,下面我說我的
什麼是爛片,沒人看,沒票房的就是爛片,票房高,受人歡迎的,那就有他的價值,這就是好片
咱們國家的文藝工作者,早就把服務大眾丟在了腦後,甚至把賺大眾的錢當成是一種恥辱,你拋棄了大眾,自然會被大眾拋棄,有什麼可哀嘆的,活該啊!
對於大多數的三四線電影觀眾來說,為什麼不喜歡看你們一二線青年喜歡的「好電影」
其實原因很簡單
看不懂,不好看
看不懂,體現在文化差異和劇情安排上,別說國外電影,國內電影稍微有點劇情轉折,很多觀眾都說看不懂了,可見大部分人智力水準只是直線式的,一個彎道就能搞暈很多人,這個無解,笨蛋總是占多數的,中外都是一樣的。
其次是不好看,這個主要是在劇情片上,其實道理和上面那條差不多,如果劇情上看不懂,那至少畫面上要"高大上""酷炫",不然就有種花錢吃虧的感覺,而且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很難複述情節或者劇情再思考深化,也就少了不少談資,還不如看一部簡單粗暴的電影,然後和拿著山寨機的小夥伴大談裡面的爆炸多酷炫,裡面的妞奶子多大。
看,多實在國產電影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一個電影是不是賣座或許不能做為是不是爛片來評價。
我們去看一個電影的驅動因素其實不是因為這個電影好,而是因為宣傳對我們的轟炸。畢竟我們在看一部電影之前根本不知道它會是什麼樣子。等我們知道了,人家票錢也掙完了。
也許評價一個電影的好壞不應該看賣了多少座,而應該看它有多久的生命力。
硬漢打架的《第一滴血》,故事迷人的《海上鋼琴師》,溫情懷舊的《天堂電影院》。每一個經典很多人都看了不止一次,甚至幾年以後都還會翻出來看。並且會推薦給朋友去看。但我們能想像幾年後扒出來以前炒的一塌糊塗的《還珠格格》嗎?
不要抱怨那些沒有生命理的爛片,它們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的。
相信大眾的智商,我們也不會一直被炒作忽悠到世界末日。
以前的爛片還是很講道理的,你看完它頂多覺得像是吃了口屎。現在很多爛片不是,好像給你插了根胃管,胃管另一頭連著一個化糞池,高壓水泵把整個化糞池往你胃裡打,旁邊還有粉絲在打call。
真正完整接受過中國教育體系的人正在逐漸佔據社會的主力。 看他們能不能改變些什麼。
後果就是當青年學生在看了爵跡後紛紛表示他們很憤怒。
"這部電影受到了不公正的評價,罵得都是噴子,原著劇情那麼好,糾結劇情先看原著啊。特效那麼好一流的團隊還用了還幾台攝像機呢,做的像遊戲一樣的質感非常棒。演員整容太強大了,都是明星我們家愛豆演的棒極了,支持愛豆!」
以某些導演為首的中國電影人成功的利用早期電影市場不成熟觀眾審美低的契機培養了下一代人傻錢多的觀眾。
大IP,大明星,大宣傳;有名字的導演,東拼西湊個劇本,有這些投資人和演員就可以開香檳了。
沒有人在乎拍出來的電影是否是好電影,只在乎拍出來的電影是否賺的了錢,會有更多人繼續拍這樣爛但是有人看的電影,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