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反感文藝青年?

如題


真·文藝青年一般是不會招致反感的,人們所厭惡者,通常都是偽文藝青年。

不讀文學書只是網上摘抄名人語錄還總抄到假貨,一輩子也沒去看過戲劇看過畫展只是喜歡把布萊希特莫奈的名字掛在嘴邊,穿著爛大街的帆布鞋棉布裙,聽著爛大街的「小眾」音樂,喝著爛大街的便宜咖啡,端著爛大街的lomo坐在萬人拉屎的鐵軌上擺pose,沿著爛大街的旅遊路線尋找「旅行的意義流浪的溫暖」,對著貼滿性病廣告的電線杆發春流眼淚,去一趟郊區農家樂能把你的朋友圈刷爆……

哦對了,還有我最厭惡的那兩句話:「沒有去過xx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有到過xx才能洗滌你的心靈」——————親,你的人生被耗子啃過,你的心靈布滿幽門螺桿菌,別他媽拉別人陪綁啊!


其實我一直很不理解。
我就留個長頭髮,有人非要說我文青。
我就純粹的看點書,有人非要說我文青。
我就買個單反拍著玩,有人非要說我文青。
我說我真是搞計算機的,有人說,別逗了,你學畫畫搞音樂的吧。
但凡我有點愛好,總要被人說文青。

除非我打cf,lol,跟他們聊妹子扯八卦,最好再打一晚牌,對瓶吹得撕心裂肺。

所以這些反感文藝青年,見誰都想在他(她)身上找出點文藝痕迹然後一棒子打死的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就算是真正的文藝青年在他眼裡也不過是調侃的對象罷了。

我就不明白,安安靜靜地過點自己想過的生活,為什麼會被別人不懷好意地調侃。

你說我是文藝青年,我說我不是,我是逗比程序員,你說你這人真裝。

好吧,我不說話,這是最好的,但依舊有人說你這人裝文藝裝高冷。

我都不敢給自己貼文藝青年的標籤,深知修為不夠豈敢高攀,怎麼周圍人就這麼急不可耐的要給我貼標籤呢?

直到有一天,我實在不耐煩了。

「好吧,我就是文藝青年,而且我不是搞計算機的,我是學畫畫的,你們滿意了么。」

「我就說嘛,你說你好好的,裝什麼逼呢。」

談話間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你說他們真正反感的是什麼呢?

文藝青年這個定義又是誰定的呢?

誰在這場真人秀中玩得最開心呢?

是作為演員的偽文青?

還是看誰都是偽文青的觀眾呢?

真正的文藝青年呢?

———一次分割———
評論區里不少人也有同樣的煩惱,細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1.偽文藝青年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自己愛顯擺愛作,給文藝青年這詞抹了黑。
2.被偽文青噁心到的圍觀群眾心中有了鎚子,看誰都是釘子,並進一步發展成類似文革的反文青知乎正確。
3.你的某些愛好與文青特徵值一致,被誤殺了。
———二次分割———
居然有人覺得我在秀優越,我覺得這個也是屌。

我怎麼感覺我在釣魚?

打lol沒什麼,只是我不怎麼打而已,看書也沒什麼,只是他們不怎麼看而已。

你同時喜歡看書打lol這都不是事。

問題在於,我看書沒礙著你打lol,合著我看書要被你BB?
問題在於,我打lol沒礙著你看書,合著我打lol要被你BB?

上面哪句話讓你看的爽了?上面哪句話刺痛你的玻璃心了?

是你覺得我在秀優越罷了,至於你為什麼會覺得我在秀優越,這我就不知道了。

———三次分割———
有人說我這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這種人大學裡我也見的不少。
「這女的穿這麼騷,一定是婊子。」
「她那麼有錢一定是被包養的。」
「她腿張這麼開,一定被上過不少次。」
這些人走路上,看誰都是婊子,啥?你說你不是婊子?
當個婊子還要立牌坊了?
———四次分割———
有人說我火氣大
有人說人家只是調侃,你沒必要太放心上
有人說你自己過自己的,那麼在意他人看法幹嘛

這個可以類比你在宿舍想睡覺的時候,人家只是音響外放,你沒必要太放心上,你自己睡自己的,那麼在意別人說話幹嘛,您覺得有理么?我只是想睡個覺而已,怎麼就這麼難。

所以嘛,有什麼事不能好好的坐下來砍幾刀呢:)
———五次分割———

「我覺得被人說文青沒什麼不好啊。」
怎麼說你好呢,傻白甜?
「你真是個天才」這句話是可以說的很嘲諷的

———六次分割———
有些偽文青別拿這個回答當擋箭牌

你自己矯情作死怎麼樣都行,但請不要噁心別人後還一臉無辜臉說別人不解風情。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讀書,文史涉獵很廣,卡夫卡,喬伊斯的著作讀過不少遍,可與人交談時,卻依舊不輕易發聲,下筆時也總是自嘲筆力淺薄,不敢妄語,我曾看過他的文章,寫得可真好,自愧弗如遠甚。

初中的一個學長,這些年來去過了很多地方,全靠自己打零工掙錢旅行,手頭寬裕時就住青旅,沒錢就找個橋洞湊合,搭過不少車,也差點被人騙,不是家裡沒錢,人家一手錶頂我一年生活費,只是他特別鍾愛這種生活。

qq群里的一個網友,條件不是很好,前幾年說想開一個咖啡店,放一大鋼琴,倍兒棒,大家笑他小資,談笑居多,應者寥寥。前幾個月突然告訴我們咖啡店已經開了,位置居然還不錯,大家都覺得很驚訝,問他這幾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他笑笑,沒啥,只是睡覺的時間少了些罷了。

反感這些人嗎?反正我反感不起來,我的心裡只有欽佩。

我想你反感的應該是這種。

言談中不是王小波就是村上春樹和米蘭昆德拉,真正追究起來,卻發現只看過《黃金時代》,《挪威的森林》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起點和言情小說里,做著龍傲天和瑪麗蘇的夢,恨不得一下子竄到書里去。

旅行是為了夢想和遠方,一定要去麗江,大理,西藏,拉薩,不拍照片就算白來,沒發朋友圈也算白來,發的文字全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古城小鎮,四季如春,似乎波瀾不驚,但心裡其實在嘶吼「看吶,詩!遠方!炸裂!」

去咖啡店一定要坐靠窗的位置,讓陽光灑到側臉,一杯咖啡續一個下午,不放奶油不放糖,味蕾爆炸但心裡卻美滋滋,覺得整個人都在這苦味里升華了,結賬時看到一杯38,立刻愁眉苦臉,靠,搶錢吧,真他媽貴。

這些人要麼是現實生活里的loser,要麼就是裝逼犯,大部分情況是兩者並存。

真正的文藝青年並不會以文藝作為標榜,因為對他們而言,那些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無異,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都是人間滋味,追求的是一個平安喜樂。

只有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才會拚命炫耀來之不易的一頓飽飯,一盞熱茶,把自己的生活或不動聲色,或大張旗鼓的展示給人看,邊炫耀還邊調笑,快看我快看我,說實話,還不如裸奔吸引人呢。

你得知道,他們拚命炫耀的,正是他們最缺少的東西。

我以前聽過一個笑話,某人去理髮店理髮,店主大叫Tony老師,卻無人應聲,最後氣急,只好大吼,草尼瑪的李狗蛋,給老子出來理髮。

所以說,也別急著貼標籤了,Tony和李狗蛋,真不是一回事。


我有個學長,用了剛過去的整個八月份,一輛自行車,從成都騎到拉薩。

到納木錯的時候,他忍不住發了照片,文字亦是文青標配:

這學長行事穩重,性情直爽,對學弟學妹真心以待,很受我們敬重。我覺得他身上集中了中國傳統歷來值得誇讚的一切美德,唯獨一股子文藝男青年的騷尿味有些撲鼻。我和他關係極好,常常不厚道地當面諷刺他這點,這一次自然也沒落下,忍不住就在他朋友圈底下留言:

我不怎麼刷朋友圈,就沒繼續關注他的西藏騎行之旅。

轉眼到了前兩天,宿管阿姨給我拿了張明信片過來,背面寫著:我在西藏尋找到了失落的心靈。

正面是藏傳佛教的宮殿,長明燈轉經筒招魂幡。

看著明信片我就笑了,今天請他出來吃飯。席間說起這次騎行,我問他緣由從何而起。他說碩士畢業去向未定,就騎了車去拉薩,318國道上九死一生,想明白了許多事情。

他說決定放棄高薪工作,去一家小公司做傳統文化的數據化。因為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既然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在乎錢多錢少了。

揮手作別,心裡感慨萬千,回來敲下這篇回答。

他有文藝青年的外表,理想主義的內心,和現實主義的行動。

而我們討厭的那種,其實大都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疊加——沒了第三部分。


不是反感文藝青年,是反感那些自認為稍微跟文化藝術沾上點邊就文藝得不行的青年。


對於菲利普來說,世上再不會有比與海沃德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這個人是帶著十足的書生氣來觀察周圍一切的,沒有一丁點兒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險,是因為他欺騙自己,達到了真心誠意的地步。他真誠地錯把自己的肉慾當作浪漫的戀情,錯把自己的優柔寡斷視為藝術家的氣質,還錯把自己的無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卻孜孜追求高尚嫻雅,因而從他眼睛裡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感傷的金色霧紗,輪廓模糊不清,結果就顯得比實際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謊,卻從不知道自己在撒謊;當別人點破他時,他卻說謊言是美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文藝青年」的毛病,被毛姆總結在這了。

————————————————————————————————

補充一下:之所以貼上這段話,因為第一次讀到時,就被「擊中」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有同感。但要說到反感和嘲笑「文藝青年」我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以某些人的標準,窮游要被「文藝」,拍照要被「文藝」,讀點詩詞文章要被「文藝」,發點小感慨要被「文藝」,隨便給別人貼標籤該不該被「文藝」啊?有資格反感和嘲笑的,或許是村西頭殺豬的張大爺,或許是鎮子上拾荒的李二狗,又或者是李庄跳大神的李半仙,也是輪不到你們的。
所以,大家還是省省吧,不文藝的人,是不會來這裡回答問題的,因為他們特么不!識!字!啊!
我想說的是,如果「文青」的標籤就這麼被隨便貼,然後被層層鄙視,那麼只有文盲才能獨善其身,站在鄙視鏈的頂端了!


因為現在很多「文藝青年」既不懂文學,又不懂藝術,沒有先天天賦,也無後天才華,整天懷揣一顆玻璃心,無病呻吟,矯情的要死,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眼高手低,憤世嫉俗,把沒教養當個性,縱慾濫交當心靈解放,做人無原則無底線,做事不靠譜不負責,總是犯中二病還特么裝成行為藝術,別人教育他,他笑世人看不穿,在社會上栽了跟頭,還非說錯的不是我,而是世界。

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惹人反感?

(我一口氣用了19秒23讀完以上的全部內容,算不算厲害?)


同樣是現實生活中的loser,媽蛋,可他裝逼比我厲害


只是因為這文藝是假的,真有文藝的連帶著也不肯稱呼自己是文藝青年了。

張岱講過一個很有名的段子,說有一個和尚,和一個士子,共乘一艘船,到了晚間,這士子高談闊論,和尚心生敬畏,拳足而寢。聽著聽著,就聽出了破綻。

和尚就問他:相公,這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

士子不屑,說這當然是兩個人。

和尚又問:相公,你說這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士子更不屑,自然是一個人。

和尚莞爾,說既然如此,且待小僧伸伸腳。

太陽底下無新事,蜷足伸腳之間,虧那士子還喜歡高談闊論。

又比方說,還是明人筆記,記載有一個人叫吳儼,官做到尚書,家裡是巨富,兒子也是個有學問的,頗喜歡收藏書畫。

當時他們家有個朋友,家裡有一件寶貝,唐人《十八學士》一卷。視若珍寶,非千金不賣。

這時候有趣的事情來了,吳儼的弟弟,家裡也特有錢,但是沒文化,總覺得被別人笑話。這時候他聽說有這麼一副好畫,就花了一千金買了回來。

這下沾沾自喜,可是有文化了一回。高高興興擺酒設宴,邀請哥哥一家和以往輕視他的人,想玩一波大的把面子賺回來。

於是吃到一半,拿出畫來,面有得色。但是帥不過一秒啊,這時候有個人問他:

君何以知其名畫?

你是怎麼知道這是一副名畫的呢?老吳一下啞口無言,顧左右而言他。我想他不知道閻立本便罷,想必連十八學士都是誰也沒聽過了。

筆記中怎麼說的呢?時人傳為笑談。

是吧,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年頭家裡擺一套上萬元《四庫全書》精裝,而不知道四書是哪四本的富人多了。

(別再拿《四庫》和《四書》問我了,自己百度一下不麻煩。)

我之前工作的那個公司,有一次出去和領導吃飯,一桌人最喜歡談的恰是佛教,焚香辟穀,寶剎神僧。有一個老闆提辟穀,扯到一本書,叫《禪觀正脈》,正侃侃而談間,有另一人頗不識相,請益此書寫了些什麼。

富商亦是如此,啞口無言,拿出手機想要百度一下,終覺不妥,顧左右而言他。

看來不是文藝青年要被鄙視反感,而是一切假裝文藝的人,都是要被反感的,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這一切的心裡根源,還是源於對自己沒有知識的不滿。吳儼之弟,坐擁萬貫家財,而悶悶不樂,今之眾人,亦生怕別人知道自己是沒有文化的。

以一充十,虛張聲勢,須知欲蓋彌彰。

這樣的事永遠不會斷絕,知識是有門檻的,不要說這世上沒有文藝,你的水平夠了,自然會有一個相應水平的圈子接納你。

以上。


-


很多人願意偽裝自己是「文藝青年」,至少說明「文藝」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是高級的、向善的,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花費精力的,哪怕初衷是一點點的虛榮。

這樣說好了,他們在麗江或者稻城發自拍,暢談自己對米蘭·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樹的認知,發表自己對於《肖申克救贖》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法的同時,他們至少先要走出去旅行,花點時間去吸收這些作品,再不濟,至少也要通過搜索工具把一些名詞解釋熟讀一遍吧。這種心向美好的態度,不是很純粹可愛么。

每一個五千觀影量,萬張專輯殺手或者日讀一書的真·文藝青年,最初也會有分不清基耶洛夫斯基和塔科夫斯基的時候,也有認為韓寒或者余秋雨是超牛逼作家的時候,也有聽完披頭士或者宋冬野的唱片就忍不住向朋友圈嘚瑟一下的時候。萬事總得有個開始嘛。

所以大可不必反感「文藝青年」們。你可能並不清楚,對於世上很大部分的人而言,他們容易囿於生計和瑣事,可能無法像很多「你們」一樣,花費足夠多的時間去接收和欣賞高級的文化產品。獲取這些優質內容的對價和渠道,可能都是他們在幼年或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難以負擔的。更何況,其中有更多的朋友,之所以顯得審美不太靠譜,只是因為太過年輕,獲取的知識量不夠豐富,欠缺些時間累積罷了。

因此,所有自發的,主動的去探尋精神層次需求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鼓勵的。尤其如今正是這個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才剛剛脫離溫飽時代,願意為更優質內容付諸時間與金錢代價之時。

如果你再有些擔心,又自認有充分的執行力的話,大可投身於能夠協助創造更優秀的文化內容的領域之中。當下,這個事業大有可為:)

.


普遍意義上的文藝青年給人的感覺是脫離現實,理想化,比較「酷」,有時候明顯在層次與追求中高於別人。很多時候我們不想被排斥,或者不想感受到那種與文藝青年對比之後的貶低感。矛盾的是,我們也很想做這樣的文藝青年,內心想做但是做不到,所以可能會反感「別人是文藝青年」的事實。


進一步分析,很多人可能不能接受自己不夠像文藝青年一樣,表現地更加自我。我們很想做到那樣的洒脫和隨性,但是我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做到。可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風格去呈現自我。


在生活中也確實有些人會非常明顯,時常將小說、散文中的名家之言刮到嘴邊,這樣的行為其實有可能是希望自己被一種更高的層次來看待,但是現實中可能落差太大,而選擇以這種方式去應對落魄的現實。


還有一些時候,人們的自我感覺和真實狀態有很大的距離。比如有的人肚中墨水不多,而覺得自己比較文藝,可是周圍人卻認為他「也就這樣」。這就涉及到自我感覺和他人評價的關係,自我感覺和他人的評價很難做到完全的一致。從一個人稱呼自己為「文藝青年」的出發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斷此人想要以一種身份來標榜自己,表現出了一種認同自己具備更高的追求,渴望與眾不同的態度,希望自己能夠更有內涵一點,當然現實中可能還不一定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而這樣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周圍有人來肯定他的層次,他渴望被關注,渴望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我曾發過毒誓,不與「文青」交友。

不穿襪子,踏在青石板上的匡威板鞋,雨水滴濕了她青草味的頭髮。這都與我無關,哪怕她大夏天穿兩雙大棉襪憋的腳氣複發都與我無關。

哪怕她要開個咖啡店,哪怕他愛彈吉他,哪怕她聽萬青,哪怕他讀王小波,哪怕他們要毀滅世界。都與我沒有任何關係。

我不是個愛管閑事的人,我覺得我能活到八十歲。

這年頭,很多人把文藝的定義給濫用了,看著一些自己討厭的人,想不出什麼辭彙來形容,一拍腦袋說「嘿,這不就是傻逼文青嗎?」所以漸漸的,文青這個詞眼的意味變了。變成了咖啡店狂魔,變成了夜店小野貓。

那些一心去西藏洗滌心靈結果被青藏線無良司機曲線強姦的也變成文青,那些成天飛葉子扎著臟辮搖頭晃腦抱著吉他像條種豬一樣勾搭少女的也變成文青。

若干年以後,會不會變成這樣,當街對罵「你這個大文青,你全家都是文青。」

這些將文青套用在自己身上幹些蠢事的與那些別人干蠢事就貼上文青標籤的,都是一路貨色,都蠢的臭不可聞。

那麼為什麼「偽文青」被人厭惡呢?我現在可以示範給你看,請你在審讀下段文字時緊緊菊花做好心理準備。

這是我12年深夜發的騷,安靜的待在我空間私密日誌沒有任何人看見,因為害怕造成大範圍殺傷所以不敢發表致QQ空間。我是個比較自覺且愛面子的人,我知道這篇文字會噁心我的朋友甚至讓他們痔瘡複發,而且在下一次聚會時一定會有喝高的傻逼站在飯桌上大聲念出我的「大作」。

沒錯,我也是個偽文青,但我是個比較悶騷的偽文青。

我曾只穿內褲披著浴巾模仿著電影亂世佳人里的舞步,對著鏡子看自己猥瑣的動作孤芳自賞。反覆鑽研王小波小說中的黃色情節,好幾次差點脫下了褲子。我還試圖從成都騎行到西藏過,結果從九眼橋騎到萬科魅力之城發現肚子餓了就立馬回家吃飯。

這樣的蠢事,我干過很多很多,但從來都是我一個人乾的。我不會發到朋友圈,不會迫不及待想要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偉大事迹。

身邊的人除了覺得我腦子有些不正常之外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試想一下,一個會做蛋糕泡芙,話不多不羅嗦,挑牙縫會用手掩著,就算偶爾甲亢發作也只是在你的杯子里放瀉藥的男人,確實不那麼討厭,哪怕他有些偽文青。

當然,我並不是說腦子有病就是偽文青,因為腦子有病有很多種,而偽文青必定是腦子有病。

或許你們會感到疑惑,「為什麼你自己就是偽文青還不與偽文青交朋友呢?」

因為我害怕,害怕每次與他們談論王小波時,腦海里自動浮現他們將褲子褪下將下體與五姑娘做著齷齪的活塞運動。

哦不,按照「文青」的話來說,這叫做:

「「走在寂靜里,走在天上,而陰莖倒掛下來」


因為這些「文藝青年」,除了文藝一無所有。

愛因斯坦會拉小提琴,錢學森愛好國畫和交響樂,王石也能寫東西。

大部分出類拔萃的人,從來不是單線發展。用木桶理論來說,人家最短的那一塊板,都比大多數人最長那塊還要高。他們有著文藝的心,也照樣創造自我和社會價值,而且還賺錢。

但反觀有的文藝青年,拿愛好當唯一的資本,不但快養不活自己,還成天給人添麻煩,能不討厭么?


因為這些所謂文藝青年,把文藝變成了標籤,把青年肢解成了符號,去西藏,留長發,走麗江,開酒吧,穿棉布裙子,彈木吉他,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弄一出昏天黑地的啪啪啪。

這就是文藝青年了,你貼上這些標籤,你就是,不貼這些標籤,你就不是。文藝青年的門檻變得如此之低,大喜事,文藝青年批發大減價了,買一條棉布裙子送仨。

事實上,他們既不喜歡文藝,也不是青年,他們從成人的那天起,就庸俗得如同退休的跳廣場舞大媽。他們喜歡文藝,是因為文藝是個有逼格的好詞兒,設若廣場舞是個有逼格的好詞,他們同樣把大媽擠得無處可跳。

但凡能有一點東西能提升逼格,那麼立刻要打扮上,於他們而言,文藝是一件時髦的裙子,流行的唇妝,如果張愛玲流行,那就盤個張愛玲的髮型,若是蕭紅流行,那麼不把張愛玲貶到糞堆哪裡有文藝青年的范兒?他們追逐著文藝氣息,自以為是穿花繞樹的蝴蝶,其實任何東西被他們喜歡,都難免散發腐爛的臭氣,他們只不過是追腥逐臭的蒼蠅而已。是的,他們確實愛好文藝,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文藝,他們只是文藝追星族,追陳丹青,追木心。

偽文藝女青年和偽文藝男青年不是不讀書,要怪只能怪世上的書太多,文藝圈(juan)風尚又轉換太快,《傾城之戀》剛讀完,村上春樹又火了,難免讓文藝青年們疲於奔命,消化不良加過度運動,這是胃下垂的病因。

所以,偽文藝青年們大腦會胃下垂,難免思想臃腫,臃腫到他們無暇去欣賞文藝,所以,他們永遠只能奔向下一個目標。

他們喜歡的文藝,一定要是為世人所誇耀的文藝,一定要是符號化的文藝。若是《刺客聶隱娘》得了戛納最佳導演獎,那就一定是好的,必須是好的,儘管如此乏味,他們也要去學習一個個美好的辭彙,專業的詞語,把自己武裝起來以免露怯,他們喜歡的不是文藝,不是《聶隱娘》,他們喜歡的是戛納這個符號。

他們永遠單純,單純得一如剛入城的農村青年,一入他們理想的文藝都市,以至於向同伴誇耀馬桶里自來水的甘甜,垃圾堆上包裝盒的絢麗。


首發微信平台:霍老爺的小木屋(ddz_233)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給你一個大盜賊的視界

http://weixin.qq.com/r/OUM9JcvEw5a8rY9G9xY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文藝青年三大特質:生性薄涼,歲月安好,冷暖自知
文藝青年三大夢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西藏窮游洗滌心靈
文藝青年的三種笑:淺笑嫣然,回眸一笑,.嘴角上揚
文藝青年的三種難過:凝眉,斷腸,眉頭緊鎖
世界上最幸福的三個國家: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
國內最幸福的三個地方:西藏,麗江,大理


因為很多「文藝青年」為了表現出自己與世界不一樣,做出了欺騙行為,欺騙他人,更欺騙自己


我來講一個我從《新周刊》上看來的故事吧

曾經有一個人閑著沒事,瞎編了一部名為《即使變成了甲殼蟲卡夫卡也還是進不了城堡》的電影,胡謅了一段劇情和IMDB編號,並將同事的英文名杜撰為演職員表,隨便找了個文藝的插畫編輯成了海報,做了很文藝的簡介,扔進了豆瓣電影庫。

大概是這樣的

有沒有發現什麼奇怪的地方?什麼,竟然有237人看過了!這部不存在的電影!!!!!!最後的數字好像達到了300多。當然,這部電影的界面現在早被刪掉了,但是多虧了網友,我們還是可以知道別人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

Swalt·Snow對中國人來說是個不算熟悉的名字,但縱觀這個小眾電影導演的作品,特別是
卡夫卡系列,對於後現代風格的掌握是非常純熟的,表現意識流的鏡頭也極具個人風格。
算是法國導演中我比較喜歡的一位。

我想說觀影前我從沒有對此片抱有太高的期待,是的,有我崇拜的Joseph K,但是,
故事會吸引到我嗎?怎麼定位?關於量子力學的家庭電影?愛情輕喜劇?抑或純粹帶有笑
料的勵志片? 於是當整部電影完整地呈現出來時,我出乎意料地發現,我竟如此享受影片
。即便是在這孤獨的情人節深夜,我在深夜中看完此片,拉開窗帘,吐出最後一口煙圈,
心底竟然湧上出一陣濕潤的感覺。很多事情已經漸漸偏離了我們所能掌控的軌跡,朝著我
們從未想像過的方向,越走越遠,直到再也看不見。不敢說《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
進不去城堡》是一部足以問鼎奧斯卡的電影,但它的確實實在在地感動了我,讓我在這個
下著雨的情人節晚上對著電腦哭得一塌糊塗。

對某些電影導演而言,缺乏歷史感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疾病。在一個彈丸之地呆得
久了,除了可以以「城市文明」來聊以慰藉外,對於過去,對於現在,對於將來,他們缺
乏一種必要的敏感和認知,甚至於一無所知。 電影作為一件有文化屬性的商品,當然也能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攝製者在認知上的短長。

討論一部電影,可以從很多個方面進行,這部電影可以進行的方向尤其多。關於其它
的方面我不太願意再多討論,太多的人做了太多的沒有答案的爭論。所以我只是要說一些
我想說的話而已。人類不是完美的,甚至很多人認為殘缺才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最重要的
特點。人類是一個非常美妙非常複雜的奇特而無與倫比的藝術品。但是到底什麼是人類?
準確的具體的哲學上文學上生物學上的定義?而,作為人類,為什麼又一定要擁有那些特
點才能被稱之為人類?

Swalt·Snow拯救了電影。他再一次向觀眾證明了他從現代電影中顯示出的驚人的導
演天賦。我深信,他幾乎能牢牢掌控任何電影類型並且能讓自身的作品煥發出美麗,真實
,發自肺腑的驚人張力。每一個電影藝術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往往在於他們有著鮮明的個
人特色以及從電影中流露出的驚人的藝術辨識度。 Swalt·Snow則通過自己獨具一格的視
覺設計以及對角色內心世界的逼真揣摩,慢慢朝著藝術大師的高度穩步駛去。

尼瑪你所崇拜的拯救了電影的人是一個惡搞犯的同事好嗎!!!!!!!!


還有這個

我和張小北同學一樣,在評價一部國產電影的時候,標準是和外國電影、尤其是好萊
塢電影不同的。這是一個暫時沒有任何辦法的現實:如果將國產電影和好萊塢電影放在一
個平台上進行比較的話,絕大多數的國產電影根本就沒法看。 所以我對國產電影的標準明
顯是更寬鬆的。對於那些能表現出某種技巧上的、技術上的甚至只是態度上的進步的國產
電影,我一般都會給予鼓勵。到了這部電影,我不知道該以哪個標準評價了。這本來應該
只是一部內地投資、由一個初出茅廬的香港導演指導的小成本影片,Swalt Snow的參與卻
使其在內地電影的殼裡面裝了一個好萊塢的核。

可能是因為寧浩瘋狂系列電影的成功,中國電影人開始更多的嘗試模仿好萊塢、歐洲
,特別是英國的黑色幽默,然而絕大多數影片的結局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直到這部《即
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的出現。我們一直在講,中國電影的出路是商業化
+類型化,可惜的是,中國電影能將這二者成功結合的影片確是少之又少,去年中國電影票
房成功突破100億,然而這100億裡面充斥著依靠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本著賺一票就走的
心態騙到觀眾鈔票的爛片,幾部不錯的影片也像《讓子彈飛》那樣完全是導演個人風格和
才華的體現,無法類型化。《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本來能成為中國黑
色幽默電影在瘋狂系列之後更上一個台階的作品,可惜卻由於商業上的失敗未能成功公映

雖然裡面有涉及了量子(好吧,肯定會有物理控說裡面對於杜尚與卡夫卡打鬥違反了
物理定律,但是這只是部電影,看個開心就好了,不要太較真)。這部電影嚴格算仍是一
部黑色幽默的後現代主義影片。我的感覺就是(蓋.瑞奇+大衛.芬奇+昆丁.塔倫蒂諾)除以
5。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腦海里想到的就是艾小柯對於《無恥混蛋》的評價:「誰能想到
,電影還可以這樣拍,故事還可以這麼講。荒誕裡面透著真實,正經下面全是爆笑,節奏
緊湊,高潮迭起,沒有一秒鐘不讓人心情沸騰,沒有一秒鐘不把人的情緒掌握於股掌左搓
右揉的。」

缺陷也很明顯,所採取的這種多線敘事和非線性敘事手法顯然對於導演來說有些難於
駕馭,故事的最後稍顯凌亂,這也是Swalt Snow與那三位大師的差距吧。

除此之外,還有網友說自己買到了DVD
有人寫下了「高潮觸及感官」、「一浪接過一浪」,「觀後潸後淚下、泣不成聲」,「CULT片傑作!硬史新定義」這樣的影評

所以這已經不是裝的問題、也不是作的問題了,他們定義了另外一種讓人討厭的物質,叫「欺騙」


不過,多虧了你們,讓我了解了一個詞「CULT片」


我很反感任何人以標籤的名義去攻擊一個定義都無法界定清楚的人群。
事實上,文學或者藝術修養,應當可以成為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前中文系七年然而非科班人,可以說得上對文學或者藝術都有一定的興趣和學習經驗,卻不會給自己貼一個標籤。標籤是一種認知和評價的途徑,卻無法涵蓋我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學習和涉獵的收穫。我是一個人,我的喜好是動態的,我對世界的認知是基於自我的,我在我的自我認知和評價體系里是此次一家的,我不需要也不喜歡標籤和被貼標籤。

我不會很懶惰去評價一個人群。我在自己的世界中是自洽的。


我們反感的不是 真正的文藝青年,而是披著文藝皮的「市儈青年」

文藝青年,至少要有兩個特徵:1 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中表達出的情懷一般的人生態度 。至少是青年期一段時間內的人生態度。
2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力,或者鑒賞能力。

注:1 只有照著法兒活的才叫人生態度,不然只能叫人生觀。

去某某處旅遊,穿某種風格的衣服,也許能帶來某些看法的改變,感悟的提升,但大體上,實際上只是一種很一般很普通的選擇,但 市儈青年 普遍因為缺乏精神生活,缺乏自我價值認同,需要一個「文藝,精神生活豐富」的外在認同標籤來填充自己內心的自卑和空虛感。所以他們會拿 去某某處旅遊,使用某個品牌的物品,來標榜自己,追求上述標籤的認同。

天涯讓「憤怒青年」的概念變成「無政府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的流氓無產者」
豆瓣讓 「文藝青年」的概念變成了「以小資情調和濫交為高度需求的市儈」

而貼吧和微博讓「屌絲」從「自嘲的犬儒主義者」變成了「困於社會底層的人」


我從來都不是文藝青年。

我留長發,不多不少,留38.4厘米,不是裝酷,是因為當年喜歡一個女孩子,她也剛好喜歡我的時候,她嘴唇的溫度,是38度4。

我留長發,蓄鬍子,我也愛乾淨,我騎行,我流浪,但從不給身邊人添麻煩。

我的長髮在空中飄揚,排氣管的聲音在夜的氤氳里轟響,我用迷一樣的速度飆車,美女們為我痴狂,我看她們一眼,就有人暈倒在地上,我走過去扶起她,說,今晚就你了,她就再次暈倒。

但我不會因為姑娘脫光了在床上就不去飆車,我飈了一把又一把,速度和激情將我埋藏,我要一直飈下去,飈到時間的終結,飈到世界的盡頭,飈到沒了汽油,就割開咽喉,把鮮血灌進去,然後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直到遊戲廳老闆走過來說,小夥子,下機吧,明天再來。

你看,我甚至不給警察叔叔和路人添麻煩,所以我不是文藝青年,可他們總說我是,我說我不是,他們說我裝逼,還要打我,他們說別裝了,你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渣子已經把你出賣,我照了照鏡子,是的,它們確實將我出賣。

他們說你這樣出色的男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於是我又照照鏡子,是的,他們沒有說謊。
所以,就這樣吧,我編不下去了。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過去工作原因,也算是接觸過不少文藝青年,有些挺不錯,當然也有讓人感覺不好的,如果要總結,就一個字:

裝!

明明就不是那樣子的嘛,他們非要加特效,讓自己看起來是那個樣子。

如果把他們類型化,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復讀機類文藝青年

  • 冷哥,我記得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其實我只是問他這醬豬蹄好不好吃)

  • 張老師,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曾這樣說過……(大家發現沒有,直接說普魯斯特,逼格只有,而把馬塞爾加上以後,立馬升級為啊,有木有,不信你試試)

  • 《君主論》中說……(省略200字),其實我是頂不喜歡馬基雅維利這種調調的,相比之下,《人性論》就顯得有誠意了些(卧槽,不敢插話,對方似乎被尼采加持過,渾身上下是休謨靈魂附體的樣子)

復讀機式文藝青年,勝在記憶力,隨口一句就是死了好幾百年的名人名言,你只能膜拜,無從反駁,同時被其驚人的閱讀量嚇尿。

對於這種文藝青年,冷叔只有一個小小要求:說人話!

另外,倒也不必被他們嚇到,冷叔是見多了,曉得這其中有竅門可尋。

說白了,你不必讀過《洛麗塔》,只需要了解一下大概情節,然後把最經典的那三五句話背會就可以了,就可以在約會中,不經意地說出:我正在想到歐洲的野牛和天使,顏料持久的秘密,預言家的十四行詩,藝術的避難所。這便是我想到的,我能夠和你共享的永恆,我的洛麗塔。

如果腦子靈光點,不要刻意引用,而是能應景的脫口而出,那效果真是不要太棒。

此類文藝青年往往還愛寫點字,他們自帶華麗言詞庫,繾綣旖旎緘默姽嫿,連標點符號都散發著濃濃的文藝氣息,用一兩次無妨,可他們是批發著用的,擼一篇文字,射得到處都是,通篇讀下來,無病呻吟也就罷了,能不能別用生僻字啊,要用也用些通俗易懂的啊,比如巭孬嫑莪。

二、花心大蘿蔔類文藝青年

注意,此類文藝青年以雄性居多,張嘴閉嘴上世紀60年代西方性解放那一套,以風格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我給起了個植物類學名——「逼屌草」,他們說話三句不離生殖器官,似乎那玩意兒天生就吊在了嘴上,但和市井粗俗又有所不同,他們出口成臟只是語氣助詞,並非有所指代。

一般來說,他們的性邀約也相對赤裸裸,時機一到,立馬強吻強上,嘴裡的煙草味道是他們的蒙汗藥,再混合點劣質洋酒的荷爾蒙,保准把你熏得五迷三道,不知不覺就失了身,還覺著這便是他們野性的呼喚。

若遇上強烈抵抗,他們便以「爺就是這樣洒脫的漢子」來順利脫身。

女性朋友要注意,這種風格的文藝男青年,往往不愛戴套,因為這會影響到他性靈的抒發,所以請自行備好,以防鬧出人命。

第二種類型,我尊稱其為「四十五度君」,他的眼角永遠耷拉成《春光乍泄》里張國榮的形狀,可惜往往閱歷不夠,沒學到位,生一看還以為丫長了痔瘡。

他們最喜歡用的語氣詞是:唉……一聲長嘆,伴之以搖頭、抿嘴、黯然傷神,他們把自己活成了故事,接下來準是一個感人泣下,浪漫至死的美麗邂逅,身為女生,這時候不借個肩膀擁抱,都說不下去,然後……最後……他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杜蕾斯,準備和你達成生命的大和諧,你則成了他下一個浪漫故事的女主角。

三、心靈之旅類文藝青年

濾鏡是他們的武器,單反是他們的標配,西藏是他們的嚮往,流浪是他們的宿命。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他們的自由,但他們往往不滿足於此,還想把這種自由賦予你。

俗事纏身?放開吧,何必在意那紛紛擾擾。

工作勞累?辭了吧,生命的真諦,我帶你去尋找。

問題是,他們累了醉了,還能回到24小時提供熱水的家,還是自帶二層小洋房那種,保姆會洗乾淨他們吐滿了穢物的名牌衝鋒衣,但他們會說,錢財都是身外之物,絲毫不會注意到,你連身外之物都沒有。

當然也有家境般般,能力般般,所謂窮游的,這並沒什麼,關鍵他們是越窮越游,越游越窮,肚子越來越餓,眼睛越長越高,最高成功長到腦門上,開啟鄙視一切的上帝視角,覺得命運虧欠了他,那姑娘竟然不給我艹,也是傻逼,工作有什麼意義,還不是為了骯髒的金錢……最後變成了移動的負能量傳播機,說著看透了世界,說著看透了一切,用十五天沒刷過的牙,把世間萬物噴一遍,成功的把你熏倒,弄得心情不好。

四、草泥馬類文藝青年

有一類文藝青年,很讓我不喜歡,不是留長發,也不是鬍子拉擦,而是不講衛生,還不懂尊重別人講衛生。住過青旅或一塊騎行過的同學們,此處該有淚水。

用我的洗髮水,無所謂,用我的毛巾,他媽的,不知道丫有沒有拿去擦什麼部位,還好老子多備著一條,也忍了,但用我的牙刷就不合適了啊,喂……我說呢,丫怎麼不帶牙刷,牙齒還那麼白。
還有就是真不把自己當外人,隨意用我的杯子,杯沿上全是口臭,一想到昨夜他這張嘴可能……真是隔夜飯都吐出來。

我還見過內褲穿一個月不洗的原味君,吃飯時隔著一米都能聞到他兄弟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動物世界》看多了,想靠這個味道來吸引發情期的雌性,別說,還真能吸引到,世間竟有口味如此之重的女人,大開眼界,也就不難理解《索多瑪120天》了。

當然,還有更難忘的就是,和羊駝君一路上談笑風生,從李時珍聊到李麗珍,從奧斯卡聊到奧斯維辛,沒事調戲下納蘭性德的艷詩,偶爾還膜個蛤,到分手的時候,彼此道一聲珍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的雲彩。

但丫帶走了我新買的微單!

去酒吧是怎樣一種體驗? - 張兆傑的回答


我只是反感裝逼的


推薦閱讀:

你會用父母的養老錢買房嗎?
「讓前任後悔」是種怎樣的體驗?
不成熟的戀愛觀是怎樣的?
結婚門當戶對很重要麼?
你經歷過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對方「不愧是老手,有智慧!」?

TAG:心理學 | 文藝青年 | 情感 | 價值觀 | 如何看待/評價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