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噁心林徽因?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曾任浙江巡撫,曾資助蔣百里赴日本留學。其父林長民是學者,其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母何雪媛。其弟林恆是中國空軍,於1941年3月14日成都雙流空戰殉國。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其侄女林瓔是美國建築師,為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因為林徽因受到種種荒唐的包裝,被打扮成一個「小確幸」風格的淺薄的女文青,彷彿她只是舊民國上層社會的某個中學裡的一個溫柔美麗、醉心於情愛和故紙堆之中,「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綠茶婊。這樣的形象當然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問題是真正的林徽因根本就不是那個德行。林女士的主要工作是跟著梁思成深入基層考察古建築,為革命戰爭中的文物保護事項乃至新中國的城市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她的代表作品叫做人民英雄紀念碑,代表性名言更霸氣,是「門外就是揚子江」——這句話是對勸她和丈夫離開西南聯大飛赴美國躲避戰亂的美國友人說的,當時她一度患病卧床不起,然而美國友人問她日本兵來了作何打算的時候她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除了她和徐志摩等人的那段戀愛故事和外貌打扮和所謂的民國范稍微沾點邊,這完全就是一個標準的人民中國的新女性。
所以我們最終應當得出如下結論:
1.林徽因本人是偉大的。
2.討厭林徽因的人大多實際上是討厭被叫做林徽因的一個虛構出來的冬妮婭,或者刻薄一點,討厭的是被包裝成龍應台的林徽因。
3.1+2可以得出,此事的罪魁是那些拿林徽因開涮的王八蛋酸腐文人。


林徽因之可恨可悲,不在於它寫作上的技藝淺薄,不在於它也許風流旖旎的情史,更不在於它那些膚淺的文藝女粉絲們。

是這麼多年,媒體致力於消費它,給它打造出來的這樣一個媚俗形象。

我請在這個問題下的諸位,仔細想想,你們第一次接觸到林徽因,是因為什麼樣的際遇?

是不是在各類民國人物畫傳里,閱讀到了它的美麗與哀愁?
是不是在各式讀者青年文摘中,瀏覽過了它的情史與愛欲?
是不是在民國愛情影視劇集里,咬牙切齒那些矯揉的浪漫?

我覺得這很荒謬。試問我們頭次接觸魯迅,頭次接觸林語堂,乃至我們頭次接觸徐志摩,哪一個不是從作品開始的?並且提起來,又哪個不是至少有篇代表作刻在我們心底?古往今來,名人大家中並不乏美男子,但請問有多少人是靠臉立傳的嗎?

但是我們的民國才女們,卻統統被運作成了這樣的模式。幸運的是,無論張愛玲還是蕭紅,它們除了臉蛋和情史被紛紛八卦外,至少還有可以為大眾輕易閱讀的通俗小說作品。

唯有林徽因,始於一個民國美才女的八卦名號,又因其專業的冷門,終於一個名不副實的民國美才女的八卦定論。

每每對著林徽因發表高見的人們,卻往往從未看過它在建築史上的論著,甚至並不知道它也曾參與國徽和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更罔論梁思成的作品多由林徽因加以潤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像你們一樣厭惡林徽因。因為我也是看著它的八卦長大的一代。我由此自以為更深刻地認識了徐志摩、陸小曼、張幼儀、梁思成、金岳霖。我讀錢鍾書的《貓》,看冰心的《我們太太的客廳》,跟大家一起事無巨細八卦林徽因割過的雙眼皮,暢談林徽因到底劈腿幾次,在多少個男人之間周旋並大肆施展魅力。

南方系某次以林徽因為噱頭,評選出了所謂當代五大知女:新聞知女柴靜、民主知女伊能靜、微博知女姚晨、文藝知女湯唯、財經知女曾子墨。這更是令我對林徽因的厭惡登至巔峰。

是的,你看到了,在媒體操作中的林徽因系列,論其規格,先要以臉蛋顏色定高下,然後大約是風流交際之姿,再所謂的知識理性、心懷天下,不過是那鮮花上的一點點露水而已。有則平添艷美,蒸發了也無妨其嬌嫩。

這樣定義的美才女們,剛剛捧出來,也許會引發一片驚艷憧憬之情。媒體包裝出了一朵看起來無懈可擊的玫瑰,以迎合受眾們一睹才子佳人故事的心。然後不停強化,不停強化,終於又激發了大眾的反彈之情。當然了,空對著那些臉蛋和三角戀,又怎麼能不讓人開始心生懷疑和不滿?

但是我們的媒體,寧願加固交際花的形象,也從不肯告訴你林徽因並不止是周旋一群男人中間的女人,更曾為建築工作一路泥濘的田野考察;它們一次次印刷出林徽因少女時代的照片,卻從來不告訴你它四十餘歲就憔悴無比,纏綿病榻還堅持執教的真相。

我們的媒體,笑看一眾女文青,跟隨自己,把林徽因捧上神壇,又笑看一眾女文青,叛變自己,把林徽因狠批成婊子。

因為無論怎樣的吹捧和批鬥,都永遠只會建立在它的臉蛋和它的情慾上了。

待到下次拍攝相關多角戀的電視劇,不出意外,還會有更高的收視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提到過瑪麗居里那波蘭蕩婦的名頭,林徽因當然比不得瑪麗居里。但是我想,基於普羅大眾對女性的審美,基於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定義,這也許就是歷史長河裡,眾多出色的女性在某個階段時期,不得不應得的待遇。

可恨,可悲。


P.S.抱歉各位,因為不友善,今天無法回複評論。


謝邀。

兩個因素。
其一是逆反心理。
一方:「哎呀呀看這個女神多了不起呀,大家都要膜拜她!」
另一方:「呸!以前都把你說得那麼神,我們偏就不服氣,看看,果然不過如此吧」。

其二是八卦心理。
「她寫過什麼做過什麼無所謂,反正是女神,我們就來描述她的故事吧。」
「她寫過什麼做過什麼寫過什麼無所謂,既然要八卦,我們就只把你當娛樂明星來八卦!」

第一點。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讀者》、《知音》及各類輿論,一直在建設一個「林徽因是美才女,遊走於眾多美男子之間,還是人間四月天」的形象。於是林徽因,連同其他民國才女一樣,成了一個圖騰神話。但這個圖騰,是屬於淑女或自命淑女們的神話。
我必須得插一句,因為當時許多寫作者品味不高,甚至可說頗為媚俗,所以將林徽因的形象也描繪得俗氣不堪,是典型的「沒文化的人想像中的才女」嘴臉,儼然就是《圍城》里蘇文紈的現實版。

但我國有許多人民,出於逆反情緒,酷愛破神。中學時被迫讀了多少魯迅先生,年長後就要吐槽「他的文章哪裡有那麼多含義?」中學時被迫讀了許多《紅樓夢》,年長後就要來追問「《紅樓夢》是否被過度解讀了?」少年時被《三國演義》宣傳了諸葛亮和劉備多了得,年長後一定要把他倆踩到谷底去。
同樣,等年紀稍長,大家便開始反林徽因。認為她如何不守婦道、徒有虛名,諸如此類。
這些,是對當初塑造起她形象的那些人的反擊,是一種打破偶像的報復行為。

第二個因素,八卦心理。
或者說:「我們只在乎她的人,根本不在乎她做過什麼」的心理。
實際上,我國人民一向如此。對許多名人,只約略知道一些標籤新聞,不了解,也懶得了解,他們具體的成績。所以談事情,主要就從八卦角度談。


我國人民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因為他們的感情故事,也許最多知道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建築研究成果,八卦他們的人真會去琢磨嗎?
微信朋友圈許多人翻來覆去轉發王小波給李銀河的情書。他們有幾個真去讀王小波的著作、李銀河的研究報告嗎?
每天念叨楊絳先生好優雅,與錢鍾書先生多般配的諸位,除了知道楊絳這個名字,有幾個人讀了她的翻譯和論著?能讀一本《我們仨》和《洗澡》,加本《圍城》,都算了不起的了吧。
念叨薩特和波伏娃感情的,沒幾個人真會去讀《第二性》和《自由之路》。
念叨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能認出《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之外徐志摩詩歌的,怕也沒幾位。
張先寫詞幾十年,反不如他八十歲娶親時蘇軾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戲語有名;陸遊詩詞數十萬言,都不如他和表妹唐婉的傳說和那首「錯錯錯」有名。秦觀名氣一半來自子虛烏有的蘇小妹,《史記》里只提了一句的虞姬,則是任何楚漢傳說中無法忽略的女主角。唐伯虎具體畫過哪些畫寫過哪些詩知者有限,編出來的秋香倒是天下皆知。周邦彥的詞能誦者不多,恐怕最有名的就是傳言他偷聽李師師和宋徽宗那段對話。

人民自古愛八卦,是因為從歷史八卦中,能夠獲取「帝王將相亦凡人也」的親近感。因此自古演義傳說,都喜歡將高層政治簡化為凡人視角。但人民還有另一種需求:他們需要將歷史人物拉近自己。當「尋找歷史人物的平易近人點」變成「將歷史人物拉到平易近人」之後,人民就能獲得更多的快感。


所以,談論林徽因,本來該從學術角度入手。
但先是有傳媒將她塑造成才女,從八卦角度入手,好比將一個好好的演員拖入了娛樂界。
於是就必須被八卦其私生活了。人民的樂趣嘛。


而始作俑者,是將她拖入這個流行消費文化領域的,那些將她塑造為才女圖騰的,80年代開始的《讀者》思維們。


你為什麼要噁心林徽因?——駁斥「十號胖狐狸」

@十號胖狐狸 先生前兩天寫了篇文章:《為什麼很多人噁心林徽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03283/answer/159080578, 引起了一些爭論, @二傻 同學寫了篇反駁文章(不知為何被小管家建議修改),狐狸先生又寫了《知乎(上的很多言論觀點)誤導人了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864548/answer/159870844, 於是口水戰就開始了。

—————————————————分割線———————————————————

好吧,就在剛才4月24日23:28,狐狸先生又寫了篇文章,怎麼看待「外行指導內行」這個現象?外行又是如何成功指導內行的? - 知乎 偷換概念,不想反駁,就截個圖吧

—————————————————分割線———————————————————


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開宗明義:我明確反對十號胖狐狸先生的幾個觀點。


1.1 「噁心林徽因」的真實原因

狐狸先生開頭就不俗,或者很低俗,從下三路開始,很懂撩人的心理,還給了例子:

既然大家對下三路的事情感興趣,我們不妨用一個下三路的問題開場:民國大師為什麼都喜歡搞女學生呢?
魯迅的妻子是學生許廣平,沈從文推女學生失敗,金岳霖雖然沒結婚,但是和自己的學生關係曖昧

我們的狐狸先生很八卦,應該是非常喜歡看《讀者》《知音》之類的地攤文學。這可以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隱藏有一顆燃燒著熊熊八卦之火的火熱內心。可問題是你就連八卦都沒有狗仔隊的考證精神,我不得不指出你的錯誤:沈從文追張兆和4年,不僅成功了,還結婚了,只是婚姻不太幸福。至於金岳霖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曖昧不曖昧,你恐怕沒資格評價,人家梁先生還沒發話,你那麼著急?唉,剛開始就被抓了小辮子。

狐狸先生有點兒啰嗦,我概括一下他的文字(但都是原話):

民國女性地位低下;民國女大師就沒幾個,女學生也沒多少;有一些文化的民國男大師希望有傳說中的靈魂伴侶;因此,一個有文化的女青年是非常搶手的;而林徽因這種站在民國女性鄙視鏈頂端的女性,遊走於一系列優秀男性之間,幾乎是必然的。

可絕大多數人對林徽因的了解,不過就是從地攤文學中得來的形象:完美的家世背景,人間四月天的美才女,遊走於幾個優秀男人之間。

我們先來看看林徽因的家世:1904年生,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堂叔林覺民(此人早逝,寫過《與妻書》)。她青少年隨父遊歷歐洲,1927年夏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又在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了半年舞台美術設計24歲嫁給梁思成,公公是梁啟超。這兩人是什麼角色不用再介紹了吧?

再看看她身邊的男人:

徐志摩——愛她而不得、為她與髮妻離婚、最終為參加她的演講會而飛機罹難。徐志摩是誰,那可是寫過《再別康橋》、能夠「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風流才子啊。

金岳霖——愛她而終生不娶,追隨他們夫婦比鄰而居。他同時也是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被譽為「中國哲學界第一人」的人物。

這不得了,完全符合現在關於人生贏家的定義啊,怎能不讓一眾怨女羨慕嫉妒恨呢?怎能不讓一眾痴男垂涎艷羨?難免有人會幻想自己也能成為她,幻想自己也能娶到這樣的女神,於是把她當成神女捧上了神壇。可是現實是殘酷的,一旦現實把幻想破滅,他們又惡狠狠地將她從神壇拉下來貶成綠茶婊再踏上一腳。——這個恐怕才是那麼多人噁心林徽因的原因吧?

狐狸先生說:

多少林徽因的女粉絲,對這種深入骨髓的歧視女性的傳統文化視而不見,幻想自己穿越回民國,就能成為被若干男神追捧的掌上明珠,而實際上,更可能的,就是我在上一篇裡面所說的:
是饑荒中餓死的趙小艷,是死於難產的錢二丫,是被賣到妓院的孫玉紅,是被土匪活埋的李翠花。
民國的絢爛屬於貴族,不屬於平民。而上知乎的,都是平民。

這裡倒是和我的觀點類似。但是,你拉上這些女子背書做什麼?為你助勢,好分階級站立場打擊貴族女子林徽因?既然你知道該噁心的是那些把林徽因捧上神壇的人,為什麼還要這麼噁心無辜的林徽因呢?她可沒做這些事啊。你的邏輯實在是混亂。

要我說,了解或者批判一個人,還是要從事實出發,看他實際做了什麼。


1.2 梁林二先生是否壟斷了建築學術圈

狐狸先生在第二部分開始說學術圈了,精簡起來(但都是原話)就是:

民國的學術圈拼爹;這個圈子裡太多的人走紅,不是因為有真才實學,而是因為壟斷;民國,知識是極其昂貴的,知識分子也是稀少昂貴的;於是,每一個學術領域,就被少數拼得過爹的人壟斷了,霸佔得夠久,就成了大師;而建築這個學術領域,就被梁林夫婦壟斷了。南懷瑾、文懷沙也是這路數。

先不說梁林,南懷瑾先生的文集我是概覽過的,不敢說學到多大心得,但至少他的佛學講解我現在還在看還在學,我對才仙逝5年的南老先生是打心裡尊敬的。文懷沙先生不了解,不評價。狐狸先生真是大牛啊,又評文學又評佛學紅學,還都不在您眼裡。我都有點想打退堂鼓了。

唉,都衝到跟前了,沒辦法,還是硬著頭皮來吧。

知識分子少,怪得到梁林二位先生嗎?民不聊生,中國之大都放不下一張書桌,這個你應該怪黨國不作為啊。正是梁林南文之流有這個學識和能力,還願意去做,才使得在民國那個動亂的年代,學術的種子得以種下,承平之時才有機會傳承延續,我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滅。難道我們不是應該感謝他們?怎麼在你的邏輯里他們反而成了罪魁禍首?

狐狸先生又說了:

民國修中國建築史並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修兵工廠和日本人干;盛世修史;中國建築史這個選題,是應該在國力強大,人員儲備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去搞。
講個故事,抗戰時南京博物院也就是故宮博物院有一大批高級文物運不走,就被鎖在朝天宮的一個倉庫裡面,日本人來了之後果然沒有發現,後來國軍轉進台灣的時候把這事忘了,八十年代才重見天日。
文物都不撤,撤什麼呢?當然是金陵兵工廠啊。還說當權者非常清楚,抗戰打贏了,日本人就算搶走了文物,也能拿回來,打輸了,這些文物還有什麼卵用?

哈哈,雖然我對蔣公和國黨不太感冒,但也還知道,蔣公和國黨在1937年戰略撤退的時候儘可能地撤走了很多文物古籍。至於來不及撤走的,是不想撤嗎?不是!是來不及撤!是小日本殺來了!

可是緊接著,狐狸先生又給日本人侵略中國洗了一下地:

日本人並不是草原民族,不是野蠻人,不是只會燒殺搶掠的,他們也識貨,北平淪陷,故宮沒有被燒,南京淪陷,孝陵和中山陵也沒有被燒。至於那些深山老林里的木結構古建築,日本人對這些東西沒什麼興趣。畢竟敵後游擊隊就夠頭疼了。還是那句話,趕跑了日本人再研究,完全來得及,那些房子都放了好幾百年了,不差這七八上十年。

小日本研究中國1400年了,當然識貨,難道你沒看到他們搶走了多少文物嗎?運不走的他們又毀壞了多少?你知道1937年之前就有多位日本學者已經踏上了中華大地開始考察中國古建築嗎?他們是要亡我國滅我種的,恨不得把我們的文化徹底毀滅而後快!你骨子裡流的可是中國人的血,說這話你難道不臉紅?

說什麼「盛世修史,中國建築史並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修兵工廠和日本人干。」

你可懂得,浴血的戰士們要保衛的正是梁林南文他們這類人從事研究的權利,保衛他們寫史作詩等等等等……的權利嗎?你可聽過羅素在一戰的那個故事?

正如一位知友@陳俊回復的:「這簡直是對戰時政府、軍人的侮辱。每個人可以從事且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是抗戰的意義所在!」


像你這樣只看到下三路、美化侵略者,又哪裡會去了解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四川李庄的生活。梁從誡曾經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麼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你可領略得來這個書香女子的巾幗氣概?

嗯,稍稍有點點激動了,平靜一下,要以德服人。好,繼續。狐狸先生又說:

梁思成定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因為個人眼光的局限性把都江堰、靈渠漏過了。

可歷史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1948年,解放軍包圍北平,為保護城內的眾多文物儘可能免受戰火破壞,中共中央請梁思成先生在一幅北平的軍事地圖上,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築的地方在地圖上標出來。當時,梁思成正為北平城中大量的名勝古迹、古建築群落的命運擔憂,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難,使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毀於一旦。於是,他和林徽因用紅筆在那幅軍用地圖上,把他們認為必須特別加以保護的地點,一一圈點了出來。當然,後來傅作義將軍投誠,北京和平解放,文物完好無損,這份《北平重點文物圖》就沒有派上用途。

緊接著,為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中共又請梁思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軍編印一本《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以供在解放各個城市和地方時用。梁思成擔綱率領林徽因、清華建築系的部分教師及中國建築研究所人員一起動手,根據營造學社對中國古代建築的調查和研究情況,1949年3月編撰了《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其中,共收入 22 個省、市的重要古建築和石窟、雕塑等文物465處, 分為 4級,並加註了文物建築的詳細所在地、文物的性質種類 (例如:佛寺、道觀、陵墓、橋樑……)、文物的創建或重修年代以及文物的價值和特殊意義,條理分明,簡明扼要,便於查閱。解放軍用這份《簡目》作為攻城的文物保護手冊。這也為後來的文物摸家底和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提供了重要參考,而這種分級對待的原則也為後來文物分級管理的辦法提供了先例。

1956年,中央曾經印發了該簡目升級的記有8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並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文物普查工作,由於受反右、大躍進等運動的影響,直到1961年,國務院才公布了第一批1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陳毅認為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僅有180處太少。他說「如果這個名單通過了,我作為主持人就對不起我們的祖宗和子孫後代」。文化部解釋說這只是第一批,今後還會分批地陸續公布。這樣,陳毅同志才表示同意。後來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共計62處,其中有都江堰;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共258處,其中有靈渠。

你看梁先生不僅不背漏掉都江堰和靈渠的鍋,還有大功。

狐狸先生又說:

梁林夫婦壟斷了中國建築史研究,導致相關專業多由其徒子徒孫把控,從而沒有經歷過足夠嚴格的學術批評。

真是奇怪的邏輯,在很少人研究的情況下,梁林夫婦研究中國建築並為中國建築界培養了很多建築人才,怎麼就成了把控壟斷建築專業呢?還有,你說梁林壟斷,你覺得 劉敦楨、樂嘉藻 、童寯、楊廷寶、林克明、沈理源這些前輩會怎麼看?你覺得東南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這些很早就有建築系的高校又會怎麼看?

狐狸先生前面不是說讓梁林二位先生去搞兵工廠去和日本人幹嗎?且不說兵工廠不需要多大的建築藝術,如果沒有梁林夫婦從事中國建築史研究,沒有他們從1928年創建東北大學建築系、1931年起在營造學社開始進行的調查和1946年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打下的調查研究基礎和培養出來可堪重用的學生,這《北平重點文物圖》《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能那麼快出來?難道去找日本人要嗎?後來又從哪來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可是,您又責怪說梁眼光有限,把第一批名單漏了都江堰和靈渠,您怎麼前後矛盾呢?怎麼這麼簡明的歷史也不去查證了再來說?或者,你根本沒有查證的素養?


1.3 中國建築史連三級學科都不算嗎?

狐狸先生提到:

說到@二傻同學,他對我的主要不滿是我把中國建築史說成無關緊要的三級學科。首先我在這裡要鄭重道歉,中國建築史不是三級學科,因為它還算不上一個三級學科。
學科的編寫者大概認為中國建築史夠不上一個三級學科的標準,因此連個學科都沒有立。畢竟還是政府更狠。
覺得三級學科不對的,左轉是政府,這鍋我不背。

哈哈,這就屬於胡說了。我免費給你科普一下。

中國的學科分類有兩種:

1、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修訂版。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共設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

此標準下:

08 學科門類:工學

0813 一級學科:建築學

二級學科:081301 建築歷史與理論

081302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81303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081304 建築技術科學


2、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它是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發布,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標準。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藥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8個一級學科。

此標準下:

學科門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

560 一級學科:土木建築工程

56010二級學科:建築史

56040二級學科:土木建築工程設計(三級學科:建築設計方法與理論;城鄉規劃方法與理論;建築美學;建築室內設計;建築室外環境設計;土木工程設計;土木建築工程設計其他學科)


狐狸先生,您來說說看,嗯,用指頭點好哦,別點錯行了,建築史算幾級學科呀?建築史含中國建築史和外國建築史兩塊哦。您這麼瞧不上中國建築史,硬生生把它剔除了,說人三級都算不上,這鍋您不背誰來背呢?難怪學建築的二傻同學要懟你。

現代建築學興起於西方,西方建築史是極為重要的。然而,這種重要性並不包括中國建築史。西方建築史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建築學發展中內生出的,而中國建築史則是強加在建築學上的一個外生的東西。中國建築長於精細木結構,和西方的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是另一個路數,學習中國建築史,對理解現代建築學並沒有什麼幫助。 中國建築史,水平低劣,舉例:因為數學水平不過關,中國木工做大構件的時候,需要放大樣,就是把大件按照真實大小畫成圖紙,照著圖紙做,費時費力。建國以後,有一個初中文化水平青年木工,覺得這個辦法不好,於是使用初中數學書上的三角函數知識,做了一個木工簡易計演算法,大幅度的推動了中國木工的技術水平,因此獲得了魯班獎,後來一路平步青雲,官至敏感詞。

研究中國建築史有何意義,1945年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建築史》中就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明確而又有深遠意義的答案:「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築史的最大意義。」

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歷史積澱濃厚,具有濃郁的東方特色,傳統的木結構建築更是精華所在。所以學習中國建築史,就是學習本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建築手法,豐富我們的思維模式,了解本國歷史,從而可以幫助我們去接受、學習西方的現代建築形式,並且處理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現代建築之間的矛盾關係。

中國建築之個性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現代化建築的發展不是對中國古建的排斥,而是繼承與發展如何正確運用中國的古代建築去設計現代建築,讓其源遠流長。


狐狸先生舉出的李魯班李常委的例子,不正好是中國傳統建築手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嗎?不要這麼替對手幫忙好不?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對了,您應該知道什麼是施工放樣吧?


這裡可以去看看蘇州博物館(貝聿銘)和寧波美術館(王澍),看看兩位大師是怎樣把中國古建築藝術和現代建築和諧對接的。知乎放圖好麻煩,我就隨便貼幾張吧(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這是 蘇州博物館, 其建築風格延續了拙政園建築的特點 ,主要通過對蘇州古建築風格和中國建築元素提煉;從傳統的古建築構造元素中發掘適合該建築的設計元素,對蘇州傳統建築中的幾何形狀進行演變,用現代的技術、材料重新詮釋現當代蘇州建築設計風格。在建築的空間規劃方面,中國傳統的移步換景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該建築的空間中。

這是寧波美術館,入口處的設計引用中國園林小橋流水的靜默詩意,增添了美術館濃厚的文化氣息。 美術館的建築材料上採用了青磚,青磚設計是體現在美術館的基座上,而基座上的設計紋樣元素從敦煌中提取出來的。青磚與木材飾面的結合自然樸實,與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內外統一的設計場景。

而諸如漢服、中醫和中國建築史這些所謂中國元素的走紅,本質原因,則來自於近代以來長期受壓迫帶來的民族自卑感。相當一批中國人,喪失了民族自信,不相信現在和未來的中國人能創造出比當前西方體系更好的服裝、醫藥和建築,不相信我們能讓世界都用上中國創造的東西,更好的造福人類文明。他們只能訴諸民族主義,在中國元素中為失敗尋找虛無的慰藉。

在這裡,黑中國建築史的同時,狐狸同學又順帶把漢服、中醫黑了一通。您到底對中國元素有多痛恨呢?您連漢服和中醫都懂啊,真是全才!可是你有沒有看到國外這些年針灸有多火?巴黎時裝周上出了多少中國元素了?人家羨慕你有這麼長的歷史這麼多的元素,偏偏自家非瞧不上,這算是怎麼回事?


1.4 學科間比較就必須是外行評價內行?

狐狸先生在這段里有句豪言:

有很多人說我是外行評價內行,然而,做學科間比較,就必須是外行評價內行。

我勒個去!這得是多麼胸(厚)有(顏)丘(無)壑(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最專業的評價從來就應該是同行給出來的,最有價值最富有敬意的評價也從來都是來自於同行。所以物理學界會認為楊振寧是有史以來排前十的物理學家;所以美術界會認為梵高是不世出的天才。

你要跨學科評價(打擊)也可以。你起碼先學習了解粗通,都不說精通了,先當一個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你再來評價(打擊)。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物理基礎不好的文科生去評價楊振寧的物理成就,一個素描不好的工科生去評價梵高的星空。最終得到的評價不外乎:一樹梨花壓海棠,梵高是個神經病。

狐狸先生又說:

文科就是重災區了。林徽因就是惡意被拔高的大師典型。
有傳聞說吉林西站是梁林設計的,然而,設計圖紙上沒有他們的名字。
就算設計一個吉林西站也沒啥大不了的,維特根斯坦作為業餘人士還設計過大使館呢。
有人說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林徽因設計的,而其實國徽和紀念碑的設計者是一個清華的團體,林徽因只是其中的一員。
有人說林徽因是清華的一級教授,而按照清華官方的消息,清華第一個女教授是王明貞教授,1957年才到清華,而林徽因1955年就去世了。
根據同行評議的原則,林徽因沒有拿到清華的全職教授頭銜,其真實水平,我們認為達到了清華副教授的水準,和大師不沾邊。

你看,你連林徽因做了什麼工作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不過是《讀者》《知音》或者一些推她上神壇的人給她強加的東西,傳聞當作證據,你也好意思嗎?你如果要噁心,那也只能噁心那些欺騙了你的人,也順便噁心一下你自己被人賺了智商稅,但你無論如何噁心不到一個逝世62年的老人,何況這是一個對中國做出過貢獻、有著民族氣節的巾幗女子,還有著淡淡書香氣。

我再免費給你科普一下吧:

梁思成的成就就不說了,隨便都查得到,就一句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我們來看看林徽因有什麼成就

1、在建築上的貢獻:(這裡借用了知友 @炕思鹿 的觀點,略有改動,《林徽因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其影響性如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96338/answer/96896530, 侵刪)

  • 是林徽因導致了梁思成改學建築,她為中國帶來了一個建築宗師;
  • 林徽因對中國古建築的特點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是真正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最早作出主要貢獻的學者。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有顯著影響,使其從現代古典主義向結構理性主義轉變。她和梁思成一道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建築史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 抗戰中後期,開始關注民居建築和戰後國家重建與住宅建設問題,較早注意到住宅設計對新社會的意義,並將研究用於實踐。

198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樓慶西,郭黛姮)


2、主要建築設計作品:

1929年,設計東北大學校徽

1932年,設計北平大學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

1938年,設計雲南大學女生宿舍映秋院

1946年,設計清華大學教師住宅勝因院

1950年,參與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50年,設計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1951年,主持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助手: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

1952年,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


3、主要建築論文著作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林徽因,1932

《平郊建築雜錄》,梁思成,林徽因,1932

《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1933

《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林徽因,1934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梁思成,林徽因,1935

《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林徽因,1935

《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林徽因,1945

《中國建築史》全稿都經過她校閱補充,前期資料收集她也是親自到野外爬腳手架的,1945

《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協助梁思成完成,1946

《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林徽因,1945

《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與梁思成等合編,1949

《城市計劃大綱》,梁思成,林徽因等,1951

《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1954


4、文學成就:

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5、主要就職經歷:

1928年,應張學良邀請,梁思成林徽因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梁為教授,林為副教授。

1931年,林徽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

1932年到1937年的五年間,林徽因和其他營造學社成員一起,走過137個縣市,經調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詳細測繪的建築有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為我國後來的古建研究留下了一套科學完備的珍貴資料。

1946年10月,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梁為系主任,吳良鏞為助教,林徽因參與工作;

1946 -1947年,梁思成作為聯合國五常中方代表赴美參與聯合國大廈設計,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期間清華建築系由林徽因(此時林沒有任何清華建築的名銜)、劉致平和吳良鏞主持;

1949年底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不拿薪水),主要講授《住宅概論》課,教授住宅建築設計理論。

1953年,梁林夫婦為保護北京古都奔走


6、民族氣節: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拒絕日本人的邀請,和林徽因帶領全家輾轉流離天津、長沙,於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庄鄉下。期間,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1941年和1945年病重的時候,甚至兩度被誤傳已病故。梁思成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症,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但他們依舊完成了很多出色的工作。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包括老友費正清夫婦都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梁思成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兒子梁從誡問:「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麼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本節最後引用知 @卡諾循環,《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成就有哪些成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63600/answer/49734987 回答里的一段話(侵刪),列舉一些建築設計行業人士對林徽因的評價

1) 梁思成:在林徽因墓碑上刻下的是「建築師林徽因」
2) 吳良鏞,兩院院士:「一位了不起的中華第一女建築師,才華橫溢的學者」
3) 樓慶西,清華建築學院教授,古建研究所所長:「當之無愧地是我國建築歷史與理論這門學科的創始者與奠基者之一。」
4) 常沙娜,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常書鴻之女:「林先生為我們對中國歷代裝飾圖案(包括建築裝飾、各類青銅玉器、服飾等),進行多種的比較、分析。生動地傳授了歷代的文化背景及相互影響演變、發展特徵,她像個活辭典,博古通今地指點講解。」
5)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文通中外,學貫古今的大家」
6) 關肇鄴,工程院院士:「她的學識極廣,談論問題總是旁徵博引而且富有激情。對於設計的評論,她的眼光總是敏銳而語言總是坦率的。」
7) 茹竟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林先生在建築系任教授講課,同學們不管是不是自己選的課,都會抽空到系裡來,甚至老師也不例外,聆聽她的高論。」

1.5 錯誤的言論觀點誤導人,需要改嗎 ?

狐狸先生最後說:

真正傑出的,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其收到的尊敬並不仰仗私德。
林徽因的關鍵問題,就是獨立的貢獻不夠。她沒有在一個獨立的領域做出令人信服的貢獻,從而證明自己。
學者真正的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性,林徽因的不可替代性在哪裡呢?
這一篇,算是對@二傻和諸位的正式答覆。

呵呵,說得挺好啊,受尊敬不仰仗私德。可你噁心她用的恰恰就是一些人編造和幻想出來的所謂私德。況且,林徽因先生在建築領域是做出了獨立的令人信服的貢獻的。

下面是狐狸先生在最原始文章里的一些話語,列出來,懶得再一一駁斥了,上面所述已經足夠了。

林徽因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貢獻么?絕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和梁思成一起完成的,都是第二完成人,她有什麼獨立工作的成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兩者的神聖是中國人民賦予的,和她林徽因有幾毛錢關係?
林徽因的貢獻領域不過是中國建築史,不過是一個非常無關緊要的三級學科,在這個領域,其貢獻也多半是借著丈夫的名氣。作為一個太太,林徽因遊走於一眾男人中間,是成功的,然而作為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獨立的人,在一眾民國女性之間,她根本就排不上號。
承認吧,林徽因走紅,並不是因為其貢獻,而是因為其綠茶的風格,正好搭配當代中國女文青對民國社會的美好瞎想,沒有徐志摩,林徽因熱要掉一半,沒有金岳霖,林徽因熱還要掉四分之一。
反正在我看來,林徽因有點綠茶,但是婊是談不上的。

最後的最後,我想問胖狐狸先生:您,一個擁有36000多關注者的知乎大V,怎麼可以怎麼敢這樣輕易地詆毀一個為中國建築史做出貢獻的傑出女性、詆毀一個學科、詆毀整個中國建築史?甚至順帶還捎上了沈從文南懷瑾文懷沙以及民國學術圈,還有漢服、中醫?您,真的這麼有才華嗎?

你在最新的文章《知乎(上的很多言論觀點)誤導人了嗎?》中說:

除非你能證明我是錯的,
否則有關部門上級領導來了我都不改,
知乎封號我都不改,
判刑坐牢我都不改,
殺頭滿門抄斬我都不改。

這段話我是欣賞的,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所以,我才願意花費了一整晚的時間來寫這篇東西,連《人民的名義》都沒去看,還要花費中午休息的時間來修改文字和排版。因為,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我曾關注過你,因為你寫過很多有趣的東西,但這篇文章出來後就取關了。因為,知乎上一些錯誤的觀點,尤其是大V的錯誤觀點,確實會誤導人。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說的話、對寫的東西負責。


參考文獻

[1] 陳學勇.林徽因生平創作從考[M]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

[2] (美)費慰梅.中國建築之魂:一個外國學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M] . 成寒譯.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 .

[3] 林徽因.林徽因經典作品選[M] .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7 .

[4]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與我[M] .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1 .

[5] 田芊,徐振明.清華大學史料選編[M] .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6] CCTV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

[7] CNKI

[8] 百度學術

[9] 百度百科


P.S1:知乎的編輯功能好難用,真佩服那些寫Hin長回答的知友,以後看到好的長文章我一定給贊。打死我也不寫這麼長還得編輯的東西了,好累!!

P.S2:非建築專業的外行班門弄斧,如有疏漏,請不吝指正。


以上


我是學過建築史的,認真寫一個答案,不知道有沒有人認真看。
說實話,中國歷史上被嚴重過譽的人不止林徽因,但林徽因成了最明顯嚴重過譽的受害者。
例如,我覺得,季羨林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出過好成果的學者,但是,國學是個偽命題,國學大師更是滑稽。想來,應是先生人生無政治道德劣跡,而寫出牛棚雜記,該書充分反映了時代現實卻不怨政府,政府和媒體就消費了季先生的晚年。
回到林徽因。我個人認為林徽因是這樣一個女人,內心豐富而坦誠,她的愛,是純粹,熱烈,包容而不作偽的,她不可能只愛一個男人,她心裡有整個世界。這方面的道德評價你們隨便,我寫這個答案,只是為了寫出普通人常不知道的事,指出一些史實的誤解。
我在趕畢業論文,只寫基本可靠的史實,以後有空再擴展和寫來源。
(6.4更新一個重要信息,對私生活感興趣的同學們請直接移步@Helin zhang同主題下的答案。此公辨析使用史料的能力很棒!)
(再更:推薦@野渡 答案,引一篇論述林學術水平的材料。但我與此君略有分歧,我認為中國建築史應分為「一般意義上的建築史研究」和「學社建立的中國建築史研究體系」,林在這兩個體系的成就不可一概而論,也是我認為林的絕對學術貢獻不如梁等人的原因。在此君評論區我也進行了一些補充闡述。)

一,有關林徽因的求學背景
有人指責林徽因學美術出身,當不起建築師之名。真實情況是,林父和梁父本來是要把孩子送到賓大學建築的。但是建築系當時不招女生(此原因為一家之言,待考,不影響主要問題),因此梁思成入了建築系,林徽因入了美術系。林主動旁聽課程,加強學習,並得到梁的幫助。
我也學過建築學的皮毛,認為比較公允的看法是,林的學術水平不及賓大建築系學生是真的,科班系統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說她只懂皮毛,是不對的!!!

二,有關林徽因和建築學
有很多人認為,林徽因的建築設計非常一般般。這句話說得對,但是!!!!!!
林父和梁父,教育背景為中西結合,從小對孩子進行了經典教育。梁思成並非為喜歡建築設計學建築,求學期間就收到了父親寄來的營造法式!
梁林二人畢業回國,從來不是為了「設計自己的建築作品」,而是為了「研究中國建築史」,「為中國文化正名」,「繼續傳承中國文化」!!!
他們做過的有限數量的設計,不是他們的主業,其中一部分多是「以建築史研究指導建築設計」的嘗試。以現在的眼光看都難免幼稚。最有影響的設計,是為保護古都北京而做的規劃。(從未實現,當然。)
所以,你們用建築學來談她的貢獻,是不對的!應該用建築史學!

三,林徽因真實的歷史貢獻
林徽因的學歷是不完整的,學術水平是有但是有限的。她從未獲得獨立的偉大學者讚譽,卻做了一些不可否認的貢獻。結合組織成果列一下:
1,營造學社遍地跑,為中國大量古建築留下了第一批科學記錄和歷史資料。林小姐這個時期跟了很多項目,自己也會參與拍照,畫圖,整理資料。
2,林徽因的名字,在學術論文中常為「二作」。她自己寫的文章,多為「科普」。但你仔細閱讀她的文章,評價會是,她確實寫得,很對。。。相當於一個中學老師,你可以說他科研水平不行,不能說他學科沒學好。
3,抗戰時期學社逃亡李庄,林打理全家生活,助學社工作,有時會指導學生。
4,解放後回到北京,沒有做什麼驚世駭俗的大事,但在古都保衛戰中,和梁思成堅定站在一邊,在梁重病時,代梁演講,和領導撕逼。
總結一下,林徽因的歷史角色是,雖有一身知識和一個職業身份,但承擔了非常多的社會角色,是梁思成的秘書和賢內助,也是堅定的建築史從業人員和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者,還是以文藝方式對學社成果進行科普的傳道者,又是梁家體系中的外交官。自己一生短暫,未能獨立創造出重要學術貢獻,在諸多重要學術和社會事務中起到推動作用。
如何看待這樣的歷史角色,是很主觀的事,但脫離這樣的史實,只能是愚昧和惡意的評價。

四,其他八卦和我的看法
與本答案主題無關,與討論對象有關。
1,林徽因是上流社會沙龍女主人,這是她很火的原因之一。這一身份讓她和部分女人不愉快,和部分男人有瓜葛。但在婚姻中,這樣的女人是「夫人社交」的一種角色,她彌補了梁性格上一些短板,也是她有底氣出去和領導撕逼的原因。
2,據說林徽因沒有耐心,建築製圖確實不行,常常提出設計思路就讓梁思成去畫圖了。沒啥評論,設計師這樣可以是大師,可以是草包,問題人家夫妻本來就不是想做設計師。
3,罵林徽因的人罵的是她的北京和美國,不知道多少人知道她在李庄的故事。她要真是個婊子怎麼撐起一家人,怎麼幫助學社工作?見仁見智吧。
4,(謝評論里有知友提出疑義,慎重起見,刪除徐志摩與金岳霖之事,無它,閨房事難考。僅表達對林梁的個人看法。)林徽因心裡,事業多大比重,愛情多大比重,林梁的婚姻里,多少是愛情和忠貞,多少是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合作,你我敢說自己知道?以前我還小,特別羨慕林梁「神仙眷侶」般的愛情,現在自己快婚了,才懂得,支持他們走下去的東西,反而是一種深深植根於現實的,成份複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男女互相佔有。這段婚姻恐怕也不簡單產生和維繫於所謂愛情,裡面還有理想,有互敬,有氣節。

暫時這樣吧。


之前有知友在評論區問中美通電報的出處,因為這些資料是前兩年從中國電信官網收集的,所以又再次加以落實,發現1930年12月是中國官方自辦電報局跟美國通電時間,之前中美間是可以通過外國電報公司通電報的。

給大家帶來的誤導在此道歉。

關於林徽因群發電報的謠言更新在後。

=====================================================

說什麼名不副實的歇菜吧。梁林之前,中國的建築沒有歷史。至於這話什麼意思,不解釋。
說什麼人家沒有建築設計作品的也歇了吧,他家兩口子是設計師么?還是你對建築的了解就止於蓋房子?

林徽因本人是做什麼的,有哪些成就,政府在她死後已經給了定論。

這個證書不解釋。不懂的請自行百度。

林徽因是清華建築系的女教授,這是清華對她的肯定。清華之前出了本書,就叫《建築師林徽因》,名不副實什麼的,你說了也不算,想必清華更權威一些。

看這麼多人滿嘴私德,看著就像點錯到了村村通的天涯八卦。那麼現在來說說她的私德吧。

一、愛上金岳霖

這個流言,起源於林洙的書《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我忽然想起,社會上流傳的關於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的故事,就問梁公,是不是真有這回事。梁公笑了笑說:
「我們住在總布衚衕時,老金就住在我們家的後院,但另有旁門出入。可能是在1932年,我從寶坻調查回來,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她和我談話時一點不像妻子和丈夫,卻像個小妹妹在請哥哥拿主意。聽到這事,我半天說不出話,一種無法形容的痛楚緊緊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連呼吸都困難。但是我也感謝徽因對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沒有把我當一個傻丈夫,怎麼辦?我想了一夜,我問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還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個人反覆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覺得儘管自己在文學藝術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養,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學家的頭腦,我認為自己不如老金。於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結論告訴徽因,我說,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他們永遠幸福。我們都哭了。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

還好梁二夫人為了圓謊,編了個確切的時間和地點。那麼,林徽因和金岳霖,在1932年梁思成去寶坻的時候,到底有些什麼活動呢。


有一份林徽因給胡適的信,比較能說明問題,節選如下:


我今年入山已月余……思成又跑路去,這次又是一個宋初木建——在寶坻縣——比薊州獨樂寺或能更早。這種工作在國內甚少人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天氣好得很,有空千萬上山玩一次,包管你歡喜不覺得白跑。
徽音香山六月十四日

梁思成《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寺殿》 營造學社彙刊3卷2期 編號1932.6.4
十七日清晨三點,我們在黑暗中由寶坻出南門,向河西塢出發。……到香河縣時太陽已經很高了。十點到河西塢;聽說北上車已經過去。於是等南下車,滿擬到天津或楊村換北寧車北返,但是來了兩輛,都已擠得人滿為患……
當時我們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在河西塢過夜,等候第二天的汽車,一個是到最近的北寧路站等火車,打聽到最近的車站是落垡,相距四十八里,我們下了決心,換一輛轎車,加一匹驢向落垡前進。
下午一點半,到武清縣城,沿城外牆根過去。……三時半,居然趕到落垡車站。……等到四時二十分,時刻表定作三時四十分的慢車才到。上車之後,竟像已經回到家裡一樣的舒服。七點過車到北平前門,那更是超過希望的幸運。
————————————————————
這就是說,梁思成去寶坻考察的時候,林徽因在香山住著,並且已經「已月余」。而梁思成6月17日晚回到家中。並且這時,林徽因已經懷孕7個多月了。梁從誡出生日期是1932年8月4日(維基百科)。

這是林徽因一方,1932年調查寶坻的時候,林徽因不住在家裡月余,且懷有7個多月身孕。


現在看看金岳霖一方。

1931年,我又有機會到美國留學一年,我就到哈佛大學的謝非先生那裡學邏輯。我告訴他說,我教過邏輯,可是沒有學過。他大笑了一陣。…… 無論如何,我走上了比較著重在分析的哲學了。—— 《金岳霖文集》第4卷

金岳霖在 1931到1932年間趁休假赴哈佛隨謝佛補習數理邏輯。
—— 劉培育主編《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增補第2版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網站上金岳霖的網頁介紹:
1926年金岳霖受聘到清華大學任教,歷任講師、教授。1931年休假出國,在哈佛大學聽謝非教授講邏輯學。

清華當時有個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公費去外國訪問進修。

這就是說,金岳霖在1931年的某個時間,去了美國學習,時間為一年。那麼到底是幾月去的呢,我們看看徐志摩怎麼說的。


以下兩則皆錄自 徐志摩 《愛眉小札 書信》
一九三一年七月四日自北平
愛眉:
……老金他們七月二十離北平,他們極抱憾,行前不能見你。小葉婚事才過,陳雪屏後天又要結婚,我又得相當幫忙。上函問向少蝶幫借五百成否?
競處如何?至念。我要你這樣來電,好叫我安心(北平電報挂號)。「董胡摩慰即回眉」七個字,花大洋七毛耳。祝你好。
摩親吻 四日

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自北平
愛妻小眉:
……你的鞋花已買,水果怕不成。我在狠命寫《醒世姻緣》序,但筆是禿定的了,怎樣好?
詩倒做了幾首,北大招考,尚得幫忙。
老金、麗琳想你送畫,他們二十走,即寄尚可及。
楊宗翰(字伯屏)也求你畫扇。
你的親摩
七月八日

————————————————————

這說明,金岳霖的行程是1931年7月20出發。而臨去美國之前,仍跟麗琳同居。

以上。金岳霖1931年7月20日出發,公費進修一年去美國學習數理邏輯,自然在1932年8月左右回來,趕上9月清華開學。
且金岳霖在去美國之前,一直跟麗琳租著凌叔華家的房子同居,壓根沒見過林徽因幾面。怎麼就變出來林徽因大著個肚子,跟老公說愛上了一個只見過一兩次的,有女朋友的,十個多月前就到地球另一端去進修了的人?而梁思成31年6月回到北平,跟金岳霖壓根還沒見過,怎麼就能把老婆送他?就算送老婆,難道連還沒出世的兒子也一起不要了?

至於林洙為何要選這個時間來造謠,估計是因為,在這之前,金岳霖跟梁家幾乎沒有交往,在這之後,林徽因認識了無話不談的費慰梅並且往來密切。

費慰梅在自己的書里對金岳霖的描述:他是把自己從屬於梁家的。當然徽因是吸引他的主要力量。……他當然是愛她的,但是無私地和坦誠地愛她。他沒有把她從她的家庭拉走的想法。思成和孩子們也都愛他、信任他,他實際上已經融入了這個家庭。——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金岳霖後來跟梁從誡生活,畢竟他們早已把對方視為家人。

二、現在來說說八寶箱。

把胡適日記、胡適信件、林徽因信件、凌淑華信件串起來看,整個事件其實非常明了。


徐志摩死後,胡適牽頭整理他的遺作(追悼會發言),所以請凌叔華把徐放在她那裡的八寶箱拿給他。

1983年5月7日,凌叔華致信陳從周:

至於志摩墜機後,由適之出面要我把志摩箱子交出,他說要為志摩整理出書紀念。我因想到箱內有小曼私人日記二本,也有志摩英文日記二三本,他既然說過不要隨便給人看,他信託我,所以交我付存,並且重託過我為他寫「傳記」,為了這些原因,同時我知道我交胡適,他那邊天天有朋友去談志摩的事,這些日記恐將滋事生非了。因為小曼日記內(二本)也常記一些事事非非,且對人名一點不包含,想到這一點,我回信給胡適,說我只能把八寶箱交給他,要求他送給陸小曼。以後他真的拿走了。

1931年11月26日(開會討論追悼志摩之後),凌叔華晚上約葉公超去看徐志摩放在她家的八寶箱。葉公超看到了康橋日記。(之後凌叔華把箱子交給了胡適。)

1931年11月28日,晨,林徽因從胡適那裡拿到八寶箱。胡適的目的是請林徽因編遺作目錄。

之後,林徽因聽說凌叔華私扣了康橋日記。

1931年12月7日,凌叔華找林徽因要一些徐志摩寫給林的信件,用來編「志摩信札」。林找她要康橋日記。

1931年12月9日,林徽因依約去凌叔華家拿康橋日記。凌不在家,留條說日記還沒找到。

1931年12月14日,凌叔華送了半冊康橋日記去林徽因家。

林徽因32年元旦給胡適的信

適之先生:

志摩剛剛離開我們,遺集事尚毫無頭緒,為他的文章,就有了些糾紛,真是不幸到萬分,令人想著難過之極。我覺得甚對不起您,為我受了許多麻煩,又累了別的許多朋友,也受了些糾擾,更是不應該。

事情已經如此,現在只得聽之,不過我求您相信我不是個多疑的人,這一樁事的蹊蹺曲折,全在叔華一開頭便不痛快——便說瞎話——所致。
我這方面的事情很簡單:
一、大半年前志摩和我談到我們英國一段事說到他的「康橋日記」仍存在,回硤石時可找出給我看,如果我肯要,他要給我(因為他知道我留有他當時的舊信,他覺得可收藏在一起)。註:整三年前他北來時,他向我訴說他訂婚、結婚經過,講到小曼看到他的「雪池時代日記」,不高興極了,把它燒了的話,當時也說過「不過我尚存下我的『康橋日記』」。
二、志摩死後我對您說了這段話——還當著好幾個人說的。——在歐美同學會,奚若、思成從濟南回來那天。
三、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六晨,由您處拿到一堆日記薄(有滿的一本、有幾行的數本、皆中文,有小曼的兩本,一大一小,後交叔華由您負責取回的),有兩本英文日記即所謂Cambridge(康橋)日記者,一本乃從July.31.1921(1921年7月31日)起。次本從Dec.2nd.(同年12月2日)起始,至回國止者。又有一小本英文為志摩一九二五在義大利寫的。此外幾包晨副原稿,兩包晨副零張雜紙,空本子、小相片、兩把扇面、零零星星紙片,住址本。註:那天在您處僅留一小時理詩刊稿子,無暇細看箱內零本,所以一起將箱帶回細看,此箱內物一是您放入的我絲毫未動,我更知道此箱裝的不是志摩平日原來的那些東西,而是在您將所有信件分人、分數撿出後,單將以上那些本子、紙包子聚成這一箱的。
四、由您處取出日記箱後,約三四日或四五日聽到奚若說:「公超在叔華處看到志摩的康橋日記,叔華預備約公超共同為志摩作傳的。」註:據公超後來告我,叔華是在十一月二十六日開會(討論追悼志摩)的那一晚上約他去看日記的
五、追悼志摩的第二天(十二月七號)叔華來到我家,向我要點志摩給我的信,由她編輯成一種「志摩信札」之類的東西,我告訴她舊信全在天津,百分之九十為英文,怕一時拿不出來,拿出來也不能印,我告訴她我拿到有好幾本日記,並請她看一遍大概是些什麼,並告訴她,當時您有要交給大雨的意思,我有點兒不贊成,您竟然將全堆「日記類的東西」都交我,我又embarrassed(困惑)卻又不敢負您的那種trust(信任)——您要我看一遍編個目錄——所以我看東西絕對的impersonal(非個人的)帶上歷史考慮眼光。interested only in(只愛好)事實的輾進變化忘卻誰是誰。
最後我向她要看公超所看到的志摩日記——我自然作為她不會說「沒有」的可能說法,公超既已看到(我說:聽說你有志摩的康橋日記在你處,可否讓我看看,等等)她停了一停說可以
我問她:「您處有幾本?兩本么?」
她說兩本——聲音拖慢,說後極不高興。
我還問:「兩本是一對么,未待答是否與這兩本(指我處康橋日記兩本)相同的封皮?」
她含糊應了些話,似乎說:「是、不是、說不清等等。(似乎)一本是——」現在我是絕對記不清這個答案(這句話待考)。因為當時問此話時,她的神色極不高興,我大窘。
六、我說要去她家取,她說她下午不在,我想同她回去,卻未敢開口。
後約定星三(十二月九號)遣人到她處取。
七、星三九號晨十一時半我自己去取,叔華不在家,留一封備給我的信,差帶復我的。
此函您已看過。她說:「(原文)昨歸遍找志摩日記不得,後撿自己當年日記乃知志摩交我乃三本,兩小一大,小者即在君處箱內,閱完放入的。大的一本(滿寫的)未閱完,想夾在字畫箱內(因友人物多加意保全)因三四年中四方奔走,家中書物皆疊成山,甚少機緣重為整理,日間得閑當細檢一下,必可找出來閱,此兩日內人事煩擾,大約須此星期底才有空翻尋也。」註:這一篇信內有幾處瞎說不必再論,即是「閱完放入」「未閱完」兩句亦有語病,既說志摩交她三本日記,何來「閱完放入」君處箱內,可見非志摩交出乃從箱內取出閱而「閱完放入」,而有一本(?)未閱完而未放入此箱偏偏又是當日誌摩曾寄存她處的一個箱子,曾被她私開過的(此句話志摩曾親語我,他自叔華老太太處取回箱時亦大喊「我鎖的如何開了,這是我最要緊的文件箱,如何無鎖,怪事!」又「ch(查理)奇怪許多東西不見了missing(丟失)旁有思成、Li Lian(李連)、Tailor(裁縫)及我三人」)。
八、我留字請她務必找出借我一讀,說那是個不幸事的留痕,我欲一讀,想她可以原諒我。
九、我覺得事情有些周折,氣得通宵沒有睡著,可是我猜她推到「星期底」必是要抄留一份底子,故或需要時間(她許怕我以後不還她那日記)。我未想到她不給我。更想不到以後收到半冊,而這半冊日記正巧斷在剛要遇到我的前一兩日
十、十二月十四號(星一)halt abook with128pages received(完成了收到128頁的一本書),dated from Nov.12.1920(從1920年11月17日開始)。ended with senterce「It was badly planned.」(用「計劃得很糟」的一句話結束)。叔華送到我家來,我不在家她留了一個note(注釋)說,怕我急,趕早送來的話。
十一、事後知道裡邊有故事卻也未胡猜,後奚若來說,叔華跑到性仁家說,她處有志摩日記(未說清幾本),徽音要,她不想給(不願意給)的話,又說小曼日記兩本她拿去也不想還等等。大家都替我生氣,覺得叔華這樣實在有些古怪。
十二、我到底全盤說給公超聽了(也說給您聽了),公超看了日記說,這本正是他那天(離十一月二十八日最近的那星期)看到了的,不過當時未注意底下是如何,是否只是半冊未注意到,她告訴他有兩本,而他看到的只是一本,但他告訴您(適之)I refuse tobe quoted(我拒絕被引述)。
底下事不必再講了。

二十一年元旦

1931年12月28日,胡適去信凌叔華,索要另半冊康橋日記。

胡適12月28日寫信給凌淑華:

昨始知你送徽因處的志摩日記只有半冊,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冊半留下作傳記或小說的材料了。

但我細想,這個辦法不很好,其中流弊正多,第一,材料分散,不便研究,第二,一人所藏成為私有秘寶,則餘人所藏也有各成為私有秘寶的危險,第三,朋友之中會因此發生意見,實為最大不幸,絕非死友所樂意。第四,你藏有此兩冊日記,一般朋友都知道。我是知道的。公超與孟和夫婦皆知道,徽因是你親自告訴她的,所以我上星期編的遺著略目,就註明你處存兩冊日記。昨天有人問我,我就說:"叔華送來了一大包,大概小曼和志摩的日記都在那裡,我還沒有打開看,所以我今天寫這信給你,請你把那兩冊日記交給我,我把這幾冊英文日記全付打字人打成三個副本,將來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給你做傳記材料。

請你給我一個回信。倘能把日記叫來人帶回,那就更好了。

我知道你能諒解我的直言的用意,所以不會怪我。

祝你好。


1932年1月22日,凌叔華把手上的半冊康橋日記交給胡適,但仍然私自截去4頁。

胡適日記 1932年元月22日:

……為了志摩的半冊日記,北平城鬧得滿城風雨,鬧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寧。今天日記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讀了,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

我查此半冊後幅仍有截去的四頁。我真有點生氣了,勉強忍下去,寫信去討這些脫頁,不知有效否。後面是今早還日記的原書。這位小姐到今天還不認錯!


林徽因拿到手的這些日記,在她死後多年,被林家的某位家人銷毀。

關於這些日記的下落,卞之琳曾說:

我1982年為一卷本《徐志摩選集》寫序,僅就聽說林徽因當年爭到的一部分而言,說過物隨人非(她於1955年病逝),確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終於消失了,倒並不是出於紅衛兵的打、砸、搶。這是我當時特向金岳霖探聽到的下落。

——————————————————————

以上,八寶箱事件始末並不如傳說中那麼複雜。

1、因為陸小曼燒毀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時的雪池日記,所以徐志摩把其它日記放八寶箱里托凌叔華保管。

2、徐志摩死後,胡適以文壇領袖和徐志摩摯友的身份,牽頭收集他的遺作以備出版。

3、凌叔華(不得不響應號召)把八寶箱交給胡適。但是在給胡適之前,她把箱子里的康橋日記拿走了。並把這事告訴了葉公超。

4、胡適將八寶箱里的東西整理了一下(有的拿出來,有的放進去),然後把箱子委託給林徽因(因為他自己手上收集到的遺作也不少),請她編目錄(不是搶來的)。

5、葉公超把凌私拿日記的事告訴了張奚若,然後兩人分別告訴林徽因(有可能也告訴了胡適,畢竟他們天天在胡適家討論徐的後事),但是林並沒有像傳說中的去索要(或是強搶)。

6、幾天後,凌找林要一些徐林之間的信件。林才問凌康橋日記「可否讓我看看」 「借我一讀」,凌雖不高興,還是答應了。但後來放了林幾次鴿子。(貌似這也不算強奪吧)。

7、凌終於給了林一本康橋日記,但是故意只給了徐遇到林之前的部分。林於是在朋友圈說了凌的壞話(也沒有強奪事件發生)。凌也同樣。

8、胡適知道凌私留日記,去信責備並請凌交出。(寫於1931年12月28日)

9、林徽因寫信給胡適解釋經過。(寫於1932年元旦有人說林這封信有弦外之音,是請胡適幫忙索要日記,胡適看了以後兩肋插刀就去幫林要康橋日記去了。好吧,姑且不說整封信找不出請求幫忙索要這些字眼,重點在於人家胡適四天前就自行寫信去索要了啊,並沒來得及等林徽因寫信「請他幫忙」。

10、大半個月後,凌叔華把私扣的日記給了胡適。但是,仍然裁去四頁。

11、這些日記在林徽因死了十多年後,被林家某個人銷毀。

按照凌叔華的說法,康橋日記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戀愛日記。但是,這本日記陸小曼看過,沈從文看過,葉公超看過,胡適看過,這幾位從來沒有林和徐談過戀愛的說法。林徽因保存這些日記到死,然後留給了梁思成,真是戀愛日記,哪能如此坦蕩。

至於日記最後被誰銷毀,這其實也很好推測。當時梁再冰在國外,梁從誡並不跟父親同住。而紅衛兵貌似對此也沒什麼興趣。當然,被銷毀的似乎並不止這些日記,包括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間的信件情書,也都不見了蹤影,已知的出版物中,只有梁思成寫給林洙的一封情書。

似乎梁思成這輩子只寫過一封情書,就是給林洙的。

三、群發電報事件

徐志摩1925年3月10日為避與陸小曼的閑話,遠赴歐洲。

1925年3月20日是凌叔華的生日。過完生日以後,張歆海送陸小曼回家,陸小曼在日記中寫到:

(張歆海)在路上就罵我,他說還要打我,因為我同外人說他的閑話,我老遠的亦說不清,到了門口他進來坐了一忽兒,我說是甚麼呢!原來是為了菲(林徽因)打電報的事情。

——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誤解是林徽因發的電報,所以「群發電報」的謠言出處大概就是這裡。


歆海說……他接信的時候他早就知道別人亦有的,所以他在電報局裡知道你亦打了他並不驚奇,是在他意料中的,他知道你一定以為是你一個人有的,所以他才告訴你

——好了,這裡很明確,林徽因不是發電報,而是寄了信。張歆海在電報局回電時知道徐也發電報了,所以告訴徐自己也有接到信。


他要求我給他看她那封長信,我昨晚沒有答應他,……他亦要我看她給他的信……

歆海臨走的時候說:「志摩有hope(志摩有希望)」。呀,這是甚麼意思阿!難道她愛他么!他今天還來呢,他答應我都告訴我的,若是她真愛他那為甚麼我來夾在裡邊呢!

——張歆海既然說徐志摩有希望,說明自己收到那封信並沒有什麼「希望」。


歆海來過了,他才走,坐了好久,同我講了許多話,倒看他小小年紀比你還利害呢,她給他的信我亦見了,簡直同給你的完全兩種口氣,今天歆海看完信,他說:「這樣看起來志摩沒有hope了」。

——很顯然,林徽因分別寫了內容不同的信給了在國內的朋友,給徐志摩的甚至不如給張歆海的親密。


晚上適之請北京飯店吃飯。歆海說「我寫了一封信給志摩說你愛我」,我就接著說which are not true,(這不是真的),他氣極了,他說「我老同他走一樣的路」,我說「上次你比他愛的待遇好,這次你可不如他了」

——走同樣的路,是指都喜歡林徽因,然後又都喜歡陸小曼。


1926年6月3日,徐志摩用南胡的筆名在晨報副刊詩攜第十期上發表了一首詩:拿回吧,勞駕,先生

啊,果然有今天,就不算如願,
她這「我求你」也就夠可憐!
「我求你」,她信上說,「我的朋友,
給我一個快電,單說你平安,
多少也叫我心寬。」叫她心寬!
扯來她忘不了的還是我——我,
雖則她的傲氣從不肯認服;
害得我多苦,這幾年叫痛苦
帶住了我,像磨面似的盡磨!

還不快發電去,傻子,說太顯---
或許不便,但也不妨佔一點
顏色,叫她明白我不曾改變,
咳何止,這爐火更旺似從前!

我已經靠在發電處的窗前;
震震的手寫來震震的情電,
遞給收電的那位先生,問這
該多少錢,但他看了看電文,

又看我一眼,遲疑的說:「先生,
您沒重打吧? 方才半點鐘前,
有一位年青先生也來發電,
那地址,那人名,全跟這一樣,

還有那電文,我記得對,我想,
也是這……先生,你明白,反正
意思相像,就這簽名不一樣!」——
「嘸! 是嗎? 噢,可不是,我真是昏!
發了又重發,拿回吧! 勞駕,先生。」

————————————————————

以上,林徽因在1925310日之前,或許因為國內局勢不穩讓她懸心,或許因為美國生活不順讓她想念故友,所以給國內幾個(人數不確定,現在知道的是兩個)朋友寫過信,信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都有讓朋友給她個平安回復。信寫好後一併寄出,所以兩朋友在電報局前後腳給她回了電。就這麼一事兒,撕點在哪?

要說林的信件有什麼挑逗之意,那為啥張歆海會覺得自己沒希望?然後徐志摩比他還沒希望?有這麼挑逗的嘛。

我同意閆紅的說法:只是身在美國的林徽因給她北平的朋友們寫了一組問候信而已,但女神在大洋彼岸掀動一下翅膀,北平的文化界就起了大的風浪,從徐志摩到張歆海,都爭先恐後地奔往電報局,也就有了《拿回去吧,勞駕,先生》里描述的那出鬧劇。

四、錢鍾書的《貓

錢鍾書的《貓》寫於1946年1月之前,刊於李健吾和鄭振鐸共同策劃的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創刊號。

錢氏夫婦1949年8月底住進清華園與梁氏夫婦為鄰。此前兩家並無交集。

所謂交集,就是有資訊往或來。如果真要評價一個人,那你首先要了解這個人,知道你要評價的事。放在今天,網路上在同一個社區討論過同樣的問題,那也算有交集。

林徽因名滿京城的時候,錢鍾書還是個學生,錢鍾書既沒見過林,也不了解林,跟林的朋友圈也沒往來,也不像現在可以在網路上了解一個素未蒙面的人。

所以,在他受不了西南聯大苦楚執意要回淪陷區的時候,寫了一個去日本做過雙眼皮的虛榮女子來諷刺在李庄捱苦執意不去美國就職的林?

林徽因這輩子從未去過日本,也沒開過什麼雙眼皮。而且,錢鍾書本人,也否認過這個文影射林徽因。

《貓》這篇文章發表八九年以後,錢家和梁家因為做了鄰居,才相互認識。兩家才都養了貓,錢鍾書在這時候才開始為他家的貓打架。

五、冰心的《太太客廳》

眾所周知,冰心吳文藻在當時也是有辦沙龍的,叫做周五敘餐會,但是辦的非常寡淡,毫無意趣可言。

林徽因經常出現在當時北京最有名的沙龍:朱光潛的慈慧殿3號,冰心偶爾也去。林徽因的大放異彩,是冰心嫉妒的根源,所以太太的客廳才寫得如此陰暗惡毒,甚至連死去的朋友和五歲的孩子也不放過,實在是有負她國民祖母愛孩子的好名聲。

而且,梁家1931年10月搬進總布衚衕三號,徐志摩1931年11月去世,1932年客廳才基本成型。

徐志摩怎麼可能像小說里那樣,去過他死的時候還不存於世的太太客廳?

所以,林徽因大方送冰心一壇醋,你編得再不堪,人林徽因也是個光明磊落的職業女性,醋就是人家出差帶回來的。

六、關於高曉松的曉說

高曉松外公外婆一直住勝因院23號,梁家住新林院8號直到1954年初,然後搬到勝因院12號。54年下半年林徽因離開清華進城養病,至死未回過勝因院。

勝因院12號跟23號是鄰居?再有,林徽因住進勝因院基本上是病到快死的狀態,不然也不會僅幾個月後就進城養病了。

因為院系調整,金岳霖1952年就調離清華,搬到北大去住了。

所以,高曉松說他老媽10來歲的時候,在林病的快死的半年間,看到已經不在清華住的老金去他外公鄰居家怎麼樣怎麼樣,這也有人信?

高曉松一直說他跟梁家關係好。以他的朋友圈,跟梁再冰、梁從誡是搭不上什麼關係的。所以,他跟梁家誰的關係好呢?自然是梁二太太林洙或是她的子女了。

林洙這些年來,特別是梁從誡死後,一直致力於耍各種小心機抹黑林徽因,在各種出版物中去林徽因化。

既然高曉松跟她關係好,明裡暗裡幫她抹黑幾筆林徽因,那還不是理所當然。

之後,高曉松可能也覺得邏輯不對,所以後來的視頻里就沒這段了。


此題已臭,不過不介意做點科普,糾正另一位開頭就講「我是學過建築史的,認真寫一個答案」的「林徽因被嚴重過譽」之說,恰恰是「梁思成的秘書和賢內助」這種印象,使得她嚴重被低估了:

趙辰:作為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As A Pioneer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Academia
趙辰(南京大學建築研究所)

摘要: 長期以來,林徽因先生對中國建築學術的特殊貢獻因與梁思成相提並論而未能受到中國建築界的足夠認可。在文學界十分重視林徽因;文娛界將她炒得炙手可熱的今天,有必要將她在建築本行里從新確立她應有的地位。本文正是為此,而對林徽因作為中國建築學術的先行者意義所作的重新評價

關鍵詞: 林徽因、中國建築學術、中國近代建築、梁思成、中國營造學社

二○○四年六月十日,是林徽因誕辰一百周年的紀念日。各類紀念性的活動和文字再次大量湧現在各種媒體,林徽因實在是太讓人牽掛了,可以出於各種理由。

試圖為林徽因寫一些文字的願望,原本是在兩年之前的二○○二年四月,林徽因的終身摯友費慰梅(Wilma Fairbank 1910-2002,費正清之妻)與世長辭。她是與林徽因有特殊知遇的一個人物,她們兩人之間的溝通是他人所無法替代的。我曾期望能與費慰梅面談而得到一些活生生的「口述史」,……然而,在她的那本《梁與林,一對探索中國建築的伴侶》的書中將林徽因說成是:「徽是他(梁)建築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受人紀念的原因則在於她畢生所寫的詩篇」1。這讓我十分不平,不過我也不得不承認費慰梅說的幾乎就是一種不合理的現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建築師林徽因」而不是詩人林徽因,儘管這幕碑上的刻文在文革中被破壞,至今未恢復……

林徽因,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光彩照人的奇才美女,已是今天的人們所熟知的了,作為梁思成的夫人,徐志摩的夢中情人和金岳霖心目中的「女神」,她的故事更是被演義成各種通俗文學、影視作品。在「太平盛世」而脂粉氣十足的當今文娛界,林徽因完全被人們歪曲成「粉紅色」了。而在林徽因本行的建築界,由於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總是被作為梁思成的合作者來提及的。多年來,一直有知情者呼籲要重新發現與評價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學術事業的重大貢獻。但是,至今為止,大部份的言論多為回憶性的文字,在學術上都還是將她與梁思成相提並論的。如果今天問及林徽因在建築學專業上的貢獻,我們似乎總難以自信地如談她的詩、文那般一一數來,往往難免將她與梁思成混為一談,也極易使讀者得到「夫唱婦隨」的聯想。

在筆者看來,這種狀況與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學術的重大貢獻很不相符。也很不利於我們對林徽因、梁思成等學者的正確理解,儘管這些都是並不算久遠的歷史,卻非常容易被人們誤解。為此,今天我們在紀念她的時候,有必要對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學術事業的先行者意義作一重新評價。筆者希望通過以下對她的建築學術的思想、她的特殊個性以及與梁思成的學術性格比較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思想者,林徽因

長期以來,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學術方面的成就都是與梁思成聯繫在一起的。儘管連梁思成本人在內都強調了梁思成的建築學術成就中的林徽因之重要意義,抑或是梁思成在建築界的地位一直過分顯赫;抑或是林徽因在文學方面更早、更全面地被人們認可;抑或是梁具備建築學方面更權威的專業學歷;抑或是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之作用,梁思成的建築學術成就被聚焦在「光環」中的同時,林徽因卻被籠罩在了「陰影」之中。然而,如果我們把由中國近代首批建築學者建立起來的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之核心,定義為中國建築的歷史與理論的話,也就是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築做出的建築學專業的詮釋,我們應該認識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最早做出主要貢獻的學者,她是這一學科的奠基者,她是在思想上的先行者。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奠基

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築的專業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營造學社,在該學術團體的研究成果中,呈現出首批由中國學者對傳統的中國建築進行的理論性詮釋工作,基本上都是林徽因之作。儘管作者之名常常冠以梁思成與林徽因,甚至梁思成更多見於「第一作者」。

在《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一期上,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2,這應該是首次由中國專業的學者發表的關於論述中國建築的理論性文章。在這一重要的理論性論述中,林徽因顯然針對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詮釋中的一些誤解,提出了相應的符合中國民族主義情結的價值判斷。在數年之後正式發表的為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所作的「緒論」3中,林徽因再次較完整地歸納了她的理論框架。這雖然是兩篇獨立的論文,但是從其所涉及的內容以及寫作的時間4等諸因素來看,都反映了林徽因當時對中國建築的理論認識,可以作為一份統一的論文來看待。從中國學術的角度來看,這兩篇文章是全然不同於以往的中國文人士大夫們對建築的表述,而是充分運用了當時國際上的藝術史的觀念與方法,將中國建築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一種獨特的系統來進行論述、評價。我們知道,營造學社在梁思成、劉敦楨等加入之前,雖然有朱啟鈐、陶湘等傳統文人士大夫的熱心倡導「整理國故」,但由於缺乏建築學專業學者的研究而只能是一群清末遺老遺少們的好事之作。梁思成加入之後使得這種局面首先得到了全面的改觀,而林徽因的這一重要的論文則應被視為這種新局面的代表;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林徽因的論述則明顯地澄清了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的曲解和誤讀。力圖奠定適應於西方的理論框架又不同於西方的中國建築的理論基礎。儘管時至今日,我們的學術理論體系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而應該可以重新看待林徽因在七十年前的研究。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幾十年來我們用於分析評價中國建築的理論要點和基本框架,多半都基於這兩篇文字。這主要反映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林徽因運用了由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BC. 90- BC. 20)所定義的,也是國際所共認的建築審美三項基本原則——「實用、堅固、美觀」5,來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築體系。並明確聲明,「中國建築,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這是以中文首次運用這一國際建築學共認的原則來評審中國建築,就此,國際的建築學術理論與中國的傳統建築體系發生了直接的關係,其理論上的價值必然是極大的。

其次,林徽因以藝術發展史的基本階段理論來討論中國建築。也就是以作為近代藝術史奠基人的德國藝術史學家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的「循環理論」6,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嘗試」、「成熟」以及「因襲」、「墮落」,並在「清式營造則例」的「緒論」里已經提出了關於中國建築大約在唐朝已經達到最為成熟時期,而宋後至清朝趨向於退化。這種基本的中國建築歷史發展定義,顯然在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7。

再次,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徵。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為重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西方建築史學家都曾對中國建築的詮釋之中產生的一些誤解,基本上都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清楚的認識。這與西方的古典建築多以磚石建造及壘砌結構有關,框架結構方法被建築師們很好理解一般要到近代的鑄鐵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後。這些誤解在早期西方建築師在中國所做的所謂「中國建築文藝復興」(Chinese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一類的教會建築中,被反映得尤其明顯。以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築的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儘管她在賓大就學的專業是美術而非建築。至今為止,這一基本認識仍然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並不斷被發揚光大。其實僅僅憑這一點,我們足以將林徽因定為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奠基者與先驅者。

在以上最重要的三點理論性的貢獻之外,林徽因在這二篇文章之中還分別論述了中國建築卓有特色的幾個要素,分別為「屋頂」、「斗拱」、「台基」、「平面布置」這幾個方面,這些論述以後都成為了中國建築的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多見於各種研究和論述之中。在此基礎之上,林徽因還分析了她所認為的中國建築的幾個弱點:主要集中在對木料的斷面比例合理性;梁架體系的缺乏三角形受力關係;以及中國木構的地基浮淺的問題。

在國際建築理論有了極大發展的今天,我們再回頭來看林徽因當時所做的理論性工作,難免可以認識到其中的許多不足之處。然而,筆者以為這並不應影響我們對她所做出的基礎性貢獻的認同。相反,我們應該就此認識到,她結合國際先進理論對中國建築做出的詮釋這種學術精神與方法,實際上很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借鑒。

「平郊建築雜錄」與「建築意」——建築審美價值的創造性定義

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出版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四期上,有另一篇署名梁思成、林徽音(因)的「平郊建築雜錄」8。該文的特殊學術價值,在一九九一年由吳良鏞先生的啟發性論文中重點提出後,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其主要的意義被一再強化的是該文中所提倡的「建築意」的概念,此說曾經被不少學者提出重新評價的要求9。

筆者以為,關於「建築意」這一概念究竟應該如何來定義和理解,確實是很值得討論的理論問題。其中十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建築意」作為一個具有原創性的中國建築美學概念,確實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對建築特有的深刻理解。不過,筆者在此希望論證的主要是,這一概念應該是來自於林徽因的思想火花。同時無可否認地,梁思成可以作為林徽因建築思想的忠實支持者。

我們首先可以從該文的文風和意趣方面來明顯地感知林徽因的筆墨風格:「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者,但經過大匠之手澤,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蘊含生氣的。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合,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10」這些文字與我們常見的建築歷史論文是迥然不同的,是優美的散文。既有濃烈豐富的熱情和想像,又有精鍊準確的辭彙和定義,充滿著生動的氣韻和敏感的靈氣。這種文字在梁思成的文章中是見不到的,卻可以在林徽因的一些激情之作見到。

夏鑄九先生曾有評價:「林徽音的建築史寫作,文字動人,使得一種技術性的寫作,也滿了熱情,以帶有深情之語句,肯定的口氣,鼓舞讀者之感情。譬如說,林徽因用字精要,段落分明,尤喜於段落結尾。以肯定性之語句,簡捷地完成段之敘述目的。11」筆者在贊同夏先生的這些評價的同時,也認為這些評價完全適用於這篇「平郊建築雜錄」。

要說明這以梁思成、林徽因署名的「平郊建築雜錄」一文為林徽因之作,我們還可以從該文的由來談起。一九二九年八月,林徽因在她的女兒梁再冰出生之後不久,她年輕時曾一度患過的肺病複發了。東北的嚴寒顯然十分不利於她的這種呼吸系統頑症。在多位朋友和醫生的勸告之下,一九三○年,林徽因離開了瀋陽的東北大學回到北京,住進了位於西郊香山的雙清別墅休養。這是一段對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意義十分深遠的時期,香山的優美環境和景色陶冶了她的性情。期間有不少朋友經常去探望她,其中就包括詩人徐志摩。這一切都十分有益於林徽因的身心和文學創作,後來所知林徽因的首批重要的詩作與小說都創作於此時12。如梁從誡所言:「香山的『雙清』也許是母親詩作的發祥之地。她留下來的最早的幾首詩都是那時在這裡寫成的。清靜幽深的山林,同大自然的親近,初次做母親的快樂特別是北平朋友們的真摯友情,常使母親心裡充滿了寧靜的歡悅和溫情,也激起了她寫詩的靈感。13」

正是由於這段特殊的經歷,使得林徽因對這片山水情有獨鍾,充斥於其間的一些古迹、遺構更是成為這山水景色的一部分而令她難以忘懷。一年之後的一九三二年夏日,她與梁思成再次來到北京西郊的這一帶考察遊歷,對於林徽因來說應該是故地重遊了,想必觸動女詩人的文思。「平郊建築雜錄」正是真實地記述了她的感受,雖然應是建築學術的議論,但是面對培育她文學創作的「詩情畫意」之地,林徽因實不能滿足於一般建築學論述「技術性的寫作」。於是,她所具有「文學復興色彩」的思緒導致林徽因創造性地去用中文定義特定的建築美學價值,這便是「建築意」的產生。在筆者看來,「建築意」正是林徽因所徹悟的「詩意」在建築範疇之延伸,其含意似乎要比一般的建築學的美學概念要更廣一些。

縱觀營造學社先輩們的有關建築學術方面的論文,「平郊建築雜錄」顯然是其中最充滿激情優美文字的。將該文及「建築意」的創作者為林徽因這情況理清楚,有助於我們很好地去理解各位先輩們的學術思想,從而有助於我們今天的研究思路。

●關注「民居」——對中國人本主義文化特色建築學的回歸

作為以人本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民居原本就應該是中國建築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內容。然而,中國建築學術體系的奠基者們對中國建築的詮釋工作,都是以關注尊貴建築開始的。這與他們的學術研究目的是為建立能與西方抗衡的中國古典建築(Chinese Classic)有相當大的關係。14

中國的建築學者的對本土建築文化中的民居建築之關注,是經過長期的積累到一九五○年代最終轉變為真正規模意義上的重視,並主動引入建築設計創作之中。而在早期對民居建築表示關注的建築師中,有後來均有相關出版物而被人們熟知的劉敦楨、劉致平等15。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林徽因事實上是他們之中極重要的一位,並且很有可能與劉敦楨、劉致平等共享了這方面的研究興趣。林徽因在這方面的貢獻長期以來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完全不應該的。

憑著她藝術家的敏銳眼光,林徽因顯然在她所參與的早期營造學社的考查之中就開始注意各地民居的那種豐富的形態環境了。在那次與費正清夫婦等共同赴山西峪道河避暑兼考察晉汾古建築之行中,林徽因特別關注了山西的民居,並且在由她執筆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狀況16。這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營造學社彙刊上的關於民居實物的描述之一。從一些學者的回憶中都提到過這一點,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王其明、茹競華二人的回憶文章提到一種說法:「林先生很早便對民間建築很重視了。聽到有這樣一件往事,梁、林兩先生只有一台照相機,梁先生要照斗拱,林先生要照民居,時常為此爭執不下,後來還是林先生做了讓步。17」儘管筆者至今未能為此事得到可證實的材料。但是從後來林對民居建築的具體研究和倡導來看,相對於梁思成來說,她對這一重要主題的關注應該是由來已久的。

一九四五年,在克服了千難萬苦而出版發行的最後一期「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七卷二期上,林徽因發表了關於「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一文,該文是林在翻譯凱瑟林·保爾(Cartherin Bauer)的住宅研究成果基礎之上,針對中國建築現實的一項研究18。在以清一色的古建築、文獻等研究論文為面貌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顯得十分的突匹而顯出作者的獨特眼光。

一九四九年,在北京解放之後的清華大學建築系裡,林徽因首次開設了「住宅概論」的專題課,為研究生系統地教授現代的住宅建築設計理論。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第一代精英式的建築理論家對中國建築文化的核心之回歸。一九五一年的清華大學畢業論文中,林徽因指導由王其明、茹競華二位女同學完成了「圓明園附近清代營房的調查分析」19。當時的林徽因通過梁思成自美國了解的戰後新興的城市規劃理論,尤其針對「鄰里單位」和社區等新概念來從中國傳統的聚落規劃中作出對應的研究,這顯然是相當有遠見的一種探索。可惜這種探索在後來的中國建築研究中卻甚為鮮見,以至於中國建築的研究似乎只能與國際上的理論隔離才能進行。

筆者以為,從深層次來看,林徽因先於其他中國建築學者而對中國傳統民居及現實住宅有所關注和熱愛,應該還緣自於另外兩個特殊因素:一是她作為一位具有敏銳觀察生活眼光的文學家之緣故;二是她作為一位因戰時而不得不從事鄉間家務勞動的女主人的緣故。這兩點實際上意味著,民居對於她來說,超出一般建築師將之作為一種純粹的建築形態的意義。

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卓有貢獻的女性作家,林徽因的人本主義思想原本就是她的核心文學思想20。這在她的許多文學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出來,林徽因的個人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出自於這一點,這種注重人和生活本身的「文學」眼光在建築學方面的體現必然會有極大意義的。梁再冰認為既為建築師又為文學家的母親是特別關注建築中的「人」的問題:「作為建築師的媽媽一向重視『人』和建築物的關係。她的建築設計思維的一個特點就是,總是認真細緻地考慮各種建築物中人的方便和審美需求。所以,她對住各種房子(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里的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比較注意。」21林徽因在她的文學作品中會自然地描寫這種「人」與建築的關係,在她的《昆明即景·小樓》中,有這樣的文字:

張大爺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
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
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

根據梁從誡的記敘,這段的前一句原來為:「那上七下八臨街的矮樓」,而這正是昆明當地沿街常有的矮樓民居底層高八尺,二樓高七尺22。筆者每每在昆明老街巷裡見到這類典型民居矮樓就會聯想到林的詩句,並為之感悟民居在「人」的尺度上對這位前輩的觸動。應該是意義十分深刻的。就如當年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1887-1965)在他的「東方之旅」中從希臘、土耳其民居中得到對現代建築模度(Module)的靈感,實在是十分類似的。

這種關注「人」與建築物的關係的思維特點應該最易在居住建築中反映出來。在「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一文中,林徽因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建築學不重視住宅問題必將改變,這種情況也會明顯體顯在戰後的社會發展之中:「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多數國家都對於人民個別或集體的住的問題極端重視,認為它是國家或社會的責任。以最新的理想與技術合作,使住宅設計,不但是美術,且成為特種的社會科學。23」在當時建築學術界多以大型公共建築和古代尊貴建築為主要關注對象的情形下,這種非常有見地的學術眼光,顯然與她重視「人」的文學家思維有相當的關係。

如果我們回顧中國建築學術界的對民居的研究歷程,抗戰時期實際上是這項工作的真正起始。費慰梅在描述營造學社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的工作生活時道:

「直到此時為止,學社對研究民居建築只給予很少的注意。……然而,從北京到昆明穿越一千五百英里的內地鄉村,晚上就宿在村裡,在艱苦和疲憊的條件下的旅行打開了研究人員的眼界,使他們認識到中國民居在建築學上的特殊重要性,這種住所的特色,它們因住戶生活方式的關係以及它們在中國各個不同地區的變化,忽然一下子變得顯而易見而有意思了。24」對中國的民居研究起到集大成作用的劉敦楨先生之「中國住宅概論」正是起始於這段時間的調研25,劉致平先生的中國居住建築的研究也基本上始於同一時期。

同樣是在抗戰的逃難時期,林徽因比營造學社其他男性社員更為深切地體會中國民居的意義,這是因為在這段她一生中最為艱辛的日子裡,她已經從京城的「小姐」徹底淪落為一位困苦的主婦:「我一起床就開始洒掃庭院和做苦工,然後是採購和做飯,然後是收拾和洗刷,然後就跟見了鬼一樣,在困難的三餐中間根本沒有時間感知任何事物,最後我渾身痛著呻吟著上床,我奇怪自己幹嘛還活著。這就是一切。26」原本就具有極高的藝術眼光和修養以及專業的建築學的技能的她,經歷這樣的生活之磨難,林徽因所能理解的作為建築與生活之關係為基本要義的住宅,想必應該比其他人更為至深至切。於是,當他們在一九四○年春天終於在昆明郊區龍頭村,住進了由他們自己設計並參與建造的簡陋農舍之後,林徽因對之欣賞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已經完全住進了這所新房子,有些方面它也頗有些美觀和舒適之處。我們甚至有時候還挺喜歡它呢。27」林在這裡表達的正是「居者有其屋」理想實現之時的一種審美心理,應該是與身居都城,養尊處優的小姐偶爾下鄉時對農舍美景而發的觀感有著天壤之別。梁再冰也回憶到:「建房期間,特別是上樑和立柱時,媽媽常要我和弟弟到工地去看看,了解中國房子的建造過程。28」這種特殊的建築學課程卻也承託了如同鄉村農婦般的對自己的居所之希冀。有著這樣經歷的女建築師,林徽因對民房的熱衷必然超出了一般建築藝術的意義範疇。

還是同樣在抗戰時期的昆明,林徽因還為當時的雲南大學設計了女生宿舍29,那是因當時雲南省的軍政長官龍雲之妻顧映秋的捐款而命名的映秋院。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該設計中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定的民居的手法和風格。最明顯的特點是,使用了不對稱和院落組合的布局;還使用了游廊和望樓這兩種中國民居中的要素作為該建築的水平與垂直交通空間的構成。該建築雖然已於一九八七年被拆重建,幸而新建之映秋院還基本按照了原建築的形態,使得筆者在造訪之時(1997年)還是辨認出了作者的良苦之心30。筆者以為,映秋院的意義是表明了林徽因在當時已經開始重視了民居與現實建築的內在關係,這與前面提到的她對民居的特殊關注有著必然的聯繫;也想向我們證明了中國建築師是對建築創作中借鑒民居的探索之起始,比一般認為的陳植先生設計的上海「魯迅紀念館」(1956年)實際上要早很多。因此,這一難得的林徽因的建築設計作品,今天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筆者在造訪映秋院時的感想是,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學術的貢獻,其實正如這個映秋院一樣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林徽因還是在中國建築界帥先提出要保護民間建築的學者。根據羅哲文先生的回憶,在一九五三年由北京市政府召開的「關於首都文物建築保護問題座談會」上,林徽因特別提出了要保護民居住宅建築:「北京市保護舊文物建築多半屬於宮殿,廟宇,對民間建築便沒有注意。藝術從來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面,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31她的發言得到了時任國家文物局長也是著名文、史學家的鄭振鐸的支持,從而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對以後的古建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從建築學術的角度來看,如此明確地提出對民居建築遺產之保護,在當時來說即便是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先進的32。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林徽因基於她廣博而深厚的中、西學功底,「文藝復興色彩」般的藝術氣質,敏銳而準確的洞察力,為中國建築學術作出了基礎性的和發展方向性的重大貢獻。她在理論上的作用完全不應低於任何一位與她同時期的建築學者,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二,強者,林徽因

林徽因俊秀、纖柔的外表令人蒙生憐愛之心,加之她長期蒙受疾病煎熬之苦的病軀,更是容易使人將她視為嬌柔不可自立的,只能依附於家庭及丈夫才能在社會上生存的女子。

事實上,林徽因是一位內心極為堅強,具有良好組織能力和社會感召力的強者。

一九四六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成立之初,梁思成即赴美國考察。對於這一新建的建築系的所有計劃,組織工作實際上都由林徽因來承擔了。當時雖然有吳良鏞等年青助教的大力協助,但是從白手起家創辦建築學專業,所需要的組織能力應該是極高的,除了林徽因之外,當時並沒有其他人能夠具備這種能力並真正起到這樣的作用。然而,要知道當時的林徽因的肺結核與腎炎進入極嚴重的時期,基本上是卧床的狀況下而從容地指揮了這一日後在中國建築學術事業中舉足輕重的建築系的新建過程。吳良鏞先生回憶到:「以後的許多事都說明,林徽因雖然經常卧病在床,卻能運籌帷幄,是一位事業的籌劃者,指揮者……。33」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林徽因並不具備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正式教職,更無任何一官半職。即使是梁思成回來後主持的整個的工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林徽因的策劃和影響。根據朱自煊先生的回憶,在一九五○年之後的那段重要的清華建築系發展時期,他們經常在梁、林的家裡召開系務會,而林徽因經常提出了對建築系發展的建議和看法;「常常是我們在梁家西邊客廳開會,林先生卧室在東面,隔著過道喊『思成』,梁先生聽到後馬上趕過去,過一會兒回來轉達林先生的意見和建議。34」梁思成雖然作為清華建築系的主要負責人主持著這個系的發展工作,但是對於林徽因的建議顯然是言聽計從的,這自然是尊重她的那種能力和權威的表現。事實上,林徽因的行政管理能力一直就是極強的,這可以從她的家庭管理之中體現出來。在與梁思成結親之後的家庭生活中,由於他們各自來自於較複雜的大家庭,而導致林必須處理許多繁瑣的家政事務。尤其是抗戰期間,林徽因的身體已處於極為糟糕的境地之中,卻常常要在梁思成不在的時候自行處理這些麻煩事。這些在費慰梅的書中以及梁再冰和梁從誡的回憶文章中都有所表達,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段在林給費慰梅的一次信中以紐約中央車站來形容他們家中的雜事:「思成是個慢性子,願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最不善處理雜七雜八的家務,但雜七雜八的事卻像紐約中央車站任何時候都會到達的各線火車一樣沖他駛來。我也許仍是站長,但他卻是車站!我也許會被輾死,他卻永遠不會。……35」這顯然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作為一個火車站,紐約的中央車站是十分特殊的。在這個位於地下的火車站,來自四面八方的列車不斷地到站和發站,景象十分繁忙,給人們很強烈的中央處理能力重要性的印象。以此,林徽因表達的顯然是,當時大量的雜事儘管都是沖著梁思成而來的卻都需要她來處理。也表明了相對於梁的容納能力,林徽因的處事的果斷和不妥協。

在筆者看來,無論從能力方面還是從心力方面來看,林徽因都不是所謂的的弱柔女子。而應該是一個強者,是一個有著極大的抱負和才能的女中豪傑。

在梁、林的家中,林徽因不但一直扮演著「家長」的角色,並且常常顯示出比梁思成更具社會感召力。最為明顯的就是他們家的「午後家聚」,從來就是以林為中心的,儘管參加者是來自各種背景的文化人,以至於那篇著名的帶有醋意的雜文也正是以「太太」來點題。事實上,「午後家聚」這種典型的英國人習慣就應該是林徽因及徐志摩、金岳霖從英國的生活之中領教來的,這一活動的主導者實際上也必然是林徽因。

同時,林徽因也是一位性格剛強和意志堅韌的女子,梁從誡曾回憶到幼時得到林作為母親的教誨,多為英雄氣的古詩文,而從來沒有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童稚故事。36當面臨戰爭之時,林徽因給女兒(當時僅七、八歲)信中說:「我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佔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37」這樣的氣節大約在當時,絕不亞於軍中的決心抗日將士之豪邁之情。更有甚之的是,當梁從誡問到若是日軍打入四川而大家都沒有退路怎麼辦時,林從容地答到:「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38」林徽因的這種剛強和堅毅,與她嬌柔的外表是難以吻合的,大概與今天溫柔風極盛的中國文娛界也是極難協調的。於是,林徽因只能被通俗文學中描述成才貌雙全的佳人來欣賞了。這實質上是對林徽因的極大誤解。

關於「強者」的討論似乎只是林徽因本人的個性問題,與建築學術並無必然的關係。然而,筆者以為,中國的建築學術事業在建立以來的發展之中,一直經受著不盡的磨難。尤其是梁思成、劉敦楨等人的營造學社之工作,在相當一段時期里處於戰亂的困難之中。林徽因的「強者」性格對於致使他們的堅持不懈而終成大器,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導致梁思成在戰時的極端困苦之中得以完成其重要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關於這一點,梁思成應該是體會最為深刻。為此他在「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之中深切地表達了對林的欽佩:「近年來,她雖罹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毅;在戰爭時期的艱難日子裡,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39」 可見,在梁思成的眼裡,林徽因的「強者」風範,其作用不僅在於對他家庭的支撐,還在於對營造學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

三,「才女」與「拙匠」

雖然,林徽因與梁思成共同作為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和建築史學家而被今天的建築學者們來紀念著。但是,在建築界,林徽因地位顯然是與梁思成不可同日而語的。在梁思成已經被推崇到了至高無上地位的同時,林徽因至多只能被人們稱之為與梁公的成就之「不可分」。這難免使人聯想為林是作為梁的事業的支持者,就如同大部分傳統的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維繫家庭的女主人一般。然而,筆者所理解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學術上的關係遠非這樣的林對梁的從屬關係,或許反之則更恰當。

梁從誡曾評價他們兩各自的特點時道:「他們之間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珍愛和對造型藝術的趣味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許多差異。父親喜歡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母親富有文學家式的熱情,靈感一來,興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顧其他,有時不免受情緒的支配。40」他們倆的這種各自不同的秉性,應該在很多情況下是有利於他們之間的合作的,並且已經在他們於賓大的學習期間就體現出來了。但是,林徽因個人在藝術創作方面的想像能力和靈感都是要強於梁思成的,再加之林的強悍的性格,以至於仍然有時出現不協調。梁再冰記述道:「我記得媽媽曾經說過:有一次,他們的作業是設計一張聖誕卡,媽媽有一個比較新穎的靈感,爹爹也頗為讚賞,但認為此卡必須由他來畫出,才能盡善盡美。媽媽不同意,她說同學們都認得他倆的畫圖風格,爹爹如代她畫,別人一看就知道「槍手」是誰。但爹爹仍堅持由他來畫,為此兩人吵了一架。41」費慰梅也曾記敘述在賓大就學的時間裡,林徽因由於不願得到梁思成的過多照看而有過爭執:「她已擺脫了她的家庭和文化的抑制,在新大陸旗開得勝。所以當思成由於覺得不僅愛她而且還對她負有責任而企圖控制她的活動的時候,她當然堅決予以反擊。42」

不過,林徽因中、英文的出色文字功力和她那超人的敏銳和才思,一直得到了梁思成的衷心讚頌,以至於梁對自己的文字長期處於一種不自信的狀態之中。

梁思成的早期中國建築研究工作,主要專註了測繪和實物的考證,熱衷於繪圖和攝影。他在「清式營造則例」的「序」中強調了這「只是一部老老實實,獃獃板板的營造則例——純粹於清代營造的則例」,而請林徽因作的緒論則是彌補歷史與理論方面的不足43。可見這位被今天認作為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始作俑者」,當時並不很自信,並顯然認為「內子林徽音」是更為合適的人選。同理,在梁的另一英文版的重要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之中,雖然梁思成已經在林徽因的協助下從事了「歷史與理論」的工作,但是他依然表達了這一自認的規範。「最初我曾打算完全不用釋文,但在圖紙繪成之後,又感到幾句解說可能還是必要的,因此,才補寫了這篇簡單的文字」44。而將書名定為「圖像中國建築史」,顯然還是表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林徽因在世時,梁思成的所有學術性文字基本上都得到了林的修改和加工。而梁思成也是顯然十分滿足於這位名為內助實為老師的「神來之筆」。梁從誡寫到:「父親後來常常對我們說,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親給『點』上去的。這一點在『文化大革命』中卻使父親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母親那些『神來之筆』往往正是那些戴紅袖章的狂徒們所最不能容忍的段落。45」

關於林徽因的才情,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議論和口碑。諸如她的英文好到了費正清都羨慕,她的詩、文、畫、戲劇、建築各業無所不精,是中國近代出現的「文藝復興色彩」人物,更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被譽為「中國第一才女」。相比之下,梁思成則更認為自己應該是「拙匠」。

梁思成常常以「拙匠」自據,曾以「拙匠隨筆」為名在一九六○年代發表過一系列的小文章,並且多次談論過其中的內涵:「我們建築師就是匠人,『匠』才能準確精細給人民蓋房子,為他們造福,不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師,寧『匠』勿華,所以我取『拙匠』……。46」筆者以為,梁思成實際上是完全不缺乏才氣的,從他年青時的多才多藝和後來成就的一番事業都能看出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文藝復興色彩」的人物。然而,只是相比於林徽因則確實在才氣方面顯得略遜一籌。因此,所謂梁思成的「拙」正是相對於林徽因的「才」而言的,這更能顯示林的才情出眾而已。以下的論述更應以此為前提尚可較好地理解。

梁思成晚年曾經向林洙透露過他自己對林徽因的才情之衷心讚許:「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林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築,測量平面爬樑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47」顯然,梁思成正是經常被浸沒於林徽因的才情之中而相形見「拙」的。而且,儘管他認為自己在才氣方面有欠缺,確又因為有一位如此才情出眾的妻子而更忠實地欣賞這種才氣。汪國瑜先生曾回憶到:「有一次在他家,談到書畫品格,藝術風格等修養問題,他似乎很有感慨地說:『文藝作品的氣質與作者的愛好和素養看來也並非總是一致的。我本人很喜歡那種奔放豪爽的風格,特別欣賞那些『帥』味的作品,有『靈氣』有氣韻;不喜歡、不欣賞那些『匠氣』的東西。可是我自己的字和畫,都工整有餘,『帥氣』不足。自己想『帥』也『帥』不起來,眼高手低唄!48」筆者以為,這可以視為真實地反映梁思成欣賞他人的才氣而自認「守拙」的意義所在。完全可以理解成他與林徽因在學術志趣方面的異與同。按費慰梅的理解,他們二人正因為此而應該有極佳的配合,並在賓大的就學期間就已經反映出來:「在大學生時代,他們性格上的差異就在工作作風上表現出來。滿腦子創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畫出一張草圖或建築圖樣。隨著工作的進展,就會提出並採納各種修正或改進的建議,它們自己又由於更好的意見的提出而被丟棄。當交圖的最後限期快到的時候,就是在畫圖板前加班加點拚命趕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齊齊整整的設計圖定稿了。這時候思成就參加進來,以他那準確和漂亮的繪圖功夫,把那亂七八糟的草圖變成一張清楚整齊能夠交卷的成品。他們的這種合作,每個人都向建築事業貢獻出他的(或她的)特殊天賦,在他們今後共同的專業生涯中一直堅持著。49」

這樣的合作關係確實是太美妙了。客觀地說,才情與匠意都是好的建築師所需具備的。正如阿爾瓦·阿爾托(Alva Aalto, 1898-1976)所認為的詩意與匠意皆備才是好的建築師。然而,在建築師工作的高級階段,尤其是理論研究層面,才情應該是比匠意更重要的素質。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梁思成日後完成的大業有哪些能夠離開林徽因的思想呢?「梁思成與林徽因是不能分的」,這樣的話已經有多人言及。但是以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他們在建築學術上的「不能分」,正如作家卞之琳所慨言林徽因「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50」事實上林徽因起碼是在與梁思成共享了在建築方面的學術之同時,又獨享了在詩、文、戲劇甚至是工藝美術方面的藝術創造者。因此,在總體上看,林徽因在創作和思想上對梁思成的影響應該是更大的。這應該是「才女」與「拙匠」的良性關係。

四,結語:

一九三二年農曆初一,時年二十八歲的林徽因在寫給胡適的一封情緒激動的信中流露了她對自己事業和生活的心聲:「我自己也到了相當年紀,也沒有什麼成就,眼看得機會愈少……現在身體也不好,家常的負擔也繁重,真是怕從此平庸處世,做妻生仔的過一世!我禁不住傷心起來。51」我很想知道,林徽因當時所希望自己的成就究竟是什麼?然而我所能知道的是,在林徽因被人們不斷傳頌和談論的今天,她對中國建築學術的巨大貢獻卻依然難以被建築界認可。雖然,林徽因可以作為一位詩人被我們來永遠紀念,但是我們畢竟知道她真正終生為之奮鬥的是中國建築學術事業。我很疑惑也很慚愧,作為建築師,我們今天拿什麼來紀念她呢?似乎人們都有所感悟,如作為文學家的蕭乾先生所言:「我不懂建築學,但我隱約覺得徽因更大的貢獻,也許是在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無名英雄!52」

林徽因為何在建築界只能是「無名英雄」呢?這其中是否因為太多的世俗的緣故呢?她似乎總是在梁思成之後成就建築學方面的頭銜或者沒有頭銜;不論是在東北大學還是在營造學社,或是在後來的清華;當然她沒有機會成為院士(即便她活到那時也未必能成);她沒有獨立完成自己的建築學術著作或是「科研項目」;她也沒有正宗的建築學的學位;她還是一個女人……。正是由於受到這種世俗的桎梏,而使得我們在她已脫離了這種世俗近五十年之後的紀念之時,仍然難以對她有正確的評價,這不是我們建築學術的可悲之處嗎?

不過,我也想用一個世俗的角度來反駁這些「緣故」,那就是,梁思成的選擇建築學作為他的赴美留學專業(也是他的終生專業)是因為林徽因53。儘管梁思成的個人秉性與能力應該導向對建築的興趣。但是,在與林徽因的熱戀之中受到一位具有「文學復興色彩」的、並且比他更早了解西方建築學術的情人之影響,想必是比任何其他動力都要強大的,這其中應該還有作為對情敵至勝的法寶之意義。

我們原本不應這般世俗地談論「學術」問題,然而,這些「世俗」的確左右著我們。

如果不是因為林徽因的緣故,梁思成確有可能不選擇建築學的話。我們中國的建築學術事業不禁要失去一位大師了?儘管大師不是完全由個人的因素成就的;儘管歷史是不能夠以假設為基礎的……

二○○四年十月三稿於寧

注釋:

1 費慰梅:「作者前言」,《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xiv. (Wilma Fairbank: 「Introduction」,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2 林徽音(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一期,國際文化出版社翻印版,1997,P. 163
3 林徽音(因):「緒論」,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1, P. 3.
4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發表時間是1932年3月,《清式營造則例》的發表時間是1934年1月,但是該書的脫稿時間為1932年3月,不過在定稿之前林徽因有過修改。參見曹汛先生注,梁從誡:《林徽因文集,建築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92
5 維特魯威的拉丁文原文為:Utilitas(實用), Firmitas(堅固), Venustas(愉悅、美觀)
6 溫克爾曼在他的《古代藝術史》一書中將藝術史的發展階段規律定義為:「起源」、「發展」、「變化」和「衰亡」,參見邵宏:《美術史的觀念》,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10,
7 在《圖像中國建築史》中,這一歷史階段論被發展為唐大中至宋天聖的「豪勁(Vigor)」;宋治平至明洪武的「醇和(Elegance)」;以及明成祖至清末的「羈直(Rigidity)」三個時期。見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P. 155
8 梁思成、林徽音(因):「平郊建築雜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四期,國際文化出版社翻印版,1997,P. 98
9 吳良鏞先生在1990年發表的「發揚光大中國營造學社所開創的中國建築研究的事業」(《建築學報》,1990年12期)中重點提出了「建築意」,並認為此說即為後世挪威著名建築理論家舒爾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提出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吳先生後來還在其他的文中提到,並為「建築意」加英文注為「architecturesque」。侯幼斌先生則專門撰稿討論過「建築意」,見侯幼斌:「建築意象與建築意境——對梁思成、林徽因『建築意』命題的闡釋」,《建築師》,第50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0 梁思成、林徽音(因):「平郊建築雜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四期,國際文化出版社翻印版,1997,P. 98
11 夏鑄久:「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90年春季號
12 林徽因創作於此時的作品有:詩歌,「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情願」、「深夜裡聽到的樂聲」、「仍然」、「激昂」。小說,「窘」。見陳鍾英、陳宇:「林徽因年表」,《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家選集),三聯書店(香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13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76
14 參見趙辰:「『民族主義』與『古典主義』--梁思成建築理論體系的矛盾性與悲劇性之分析」,《第六次中國近代建築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6
15 劉敦楨後來完成了《中國住宅概說》,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57,劉致平則完成了《中國居住建築簡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10
16 林徽因、梁思成:「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五卷三期,國際文化出版社翻印版,1997,P. 12,費慰梅曾記載,這次的考察報告是由林徽因來寫的。費慰梅:《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75, (Wilma Fairbank: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17 王其明、茹競華:「懷念我們的老師林徽因先生」,《建築師》,第20期,P. 1
18 林徽因:「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二期,引自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建築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251
19 同注17,P. 6
20 藍棣之:「林徽因的文學成就與文學地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159
21 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70
22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70
23 林徽因:「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二期,引自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建築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251
24 費慰梅:《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110, (Wilma Fairbank: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25 劉敦楨:「大約從對日抗戰起,在西南諸省看見許多住宅的平面布置很靈活自由,外觀和內部裝修也沒有固定格局,感覺已往只注意宮殿陵寢廟宇而忘卻廣大人民的住宅建築是一件錯誤事情。」劉敦楨:「前言」,《中國住宅概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57
26 費慰梅:《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111, (Wilma Fairbank: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27 同注26,P.113
28 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64
29 見陳鍾英、陳宇編「林徽因年表」,《林徽因》,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30 筆者曾於1997年專程造訪「映秋院」,已經能夠辨認出「映秋院」建築的特殊意匠。後來又從雲南大學檔案館的資料中得到了證實。
31 羅哲文:「難忘的記憶,深刻的懷念」,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147
32 國際上的關於民間建築的研究主要開始於1950和1960年代。
33 吳良鏞:「林徽因最後的十年追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111
34 朱自煊:「憶林徽因先生二三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173
35 林徽因:「致費正清、費慰梅」,梁從誡:《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380
36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96
37 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57
38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96
39 梁思成:「前言」,《圖像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P. 64
40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96
41 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57
42 費慰梅:《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113, (Wilma Fairbank: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43 梁思成:「前言」,《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P. 64
44 梁思成:「前言」,《圖像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P. 61
45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我的母親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96
46 汪國瑜:「緬懷梁、林二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系)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P. 22.
47 林洙:《建築師梁思成》,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天津,1996. P. 164
48 汪國瑜:「緬懷梁、林二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系)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P. 22
49 費慰梅:《梁與林,一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現者》,P.113, (Wilma Fairbank: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4)
50 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陳鍾英、陳宇編《林徽因》,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51 林徽因:「致胡適,四」,梁從誡:《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321。筆者註:該信應該和後一封信「致胡適,五」為同一天寫的,1932年的農曆元旦(正月初一)。林徽因的落款(二十年正月一日)與曹訊先生的注(本信寫於1931年農曆正月1日)均有誤。原因有二:一為此信寫於徐志摩去世(1931年11月19日)之後;一為此信有:「下午寫了一信,今附上寄呈,……」。
52 蕭乾:「才女林徽因(代序)」,梁從誡:《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2,P. 3
53 關於這一點,有多位人士的回憶文字中提及。我們最起碼能證明的是林徽因在隨父留英之時就已決定要以建築學為其終生職業。參見王貴祥:「林徽因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197


題主添加了問題補充,主動對號入座,最後再編輯一次,傷神。

這個答案確實文不對題,張公子回答的很好。

但是你問我噁心不噁心,我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我要說點別的。
我寫答案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多回答,但是答案再好看論據錯了也是不算分的。
你說「她長得丑我噁心她」,我不關心。
你說「我感覺她品德有問題,她好噁心」我不關心。
但是你說「她不會造房子,什麼建築師」那我今天就要得罪你一下。
我就明確告訴你,你沒資格評價。
你可以說喜歡或者不喜歡,但是你沒資格評價好壞。
你們沒資格評價格子畫;沒資格評價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沒資格評價無調性;沒資格評價代碼寫得好不好。怎麼就覺得自己有資格評價她會不會造房子了?

這個答案是對林徽因建築貢獻的科普,但是看完你還是沒資格評價。
你可以去花神喝咖啡,再談談薩特。你可以說薩特長得好噁心;可以說花神咖啡好噁心,所以薩特好噁心;但是在你看過《噁心》之前,別說薩特的作品噁心,哪怕你看過書評。
你可以說錢先生名字很優雅;錢先生長得很優雅;但是你說錢先生寫書很優雅,我真忍不住。哪怕你看過《圍城》第一頁都說不出這種蠢話來。錢先生刻薄的很優雅,我感覺我還要學習一個。

——————————再也不改的分割線——————————

道德方面我不了解,如果有想用論據說話的,這裡有人願意討論,期待爭出個結果。
為什麼很多人噁心林徽因? - Helin zhang 的回答

—————————————正文—————————————

專業建築相關,看不下去了寫點東西。

道德方面不關心,綠茶不綠茶又沒統一標準,你們開心就好。
文學方面不評論,林徽因的冰心的作品我都讀不下去,甚至我覺得徐志摩的也不怎麼樣。「還要知道莎士比亞,雪萊,拜倫」——摘自他在燕園的講話

建築方面沒什麼好黑的,你們以為林是女神或者綠茶,其實建國前她和梁主要是干這個的。

想像一下干戶外工程的是什麼樣的,林就是什麼樣的——又黑又瘦還有肺結核。

梁思成和林徽因大約1930年左右回國。你們知道那是什麼年代,他們認為研究和保護古建更有價值。所以從回國到49年,這十幾年也沒什麼別的,他們主要做了三件事:勘測,寫書,逃難。如果說還有什麼成就,那就是給《營造法式》寫了注釋,並沒有獲得幾百個教授的一致通過——他們是開荒者。

我不知道你們行不行,反正我不行,我不會爬樹,會爬也不上,她行她上了。之前有個高票答案叫她「林先生」,說敬仰「林先生」為人,然後被批判了一番。來跟我念:他敬仰的不是「搞N角戀」的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古建研究者林徽因,建築教育家林徽因,五道口的建築教授林徽因。他好酸,這種事放心裡就好了,說出來不是找噴嘛。你們噴他就好,別噴我,我沒加一個形容詞,而名詞無法否定。

德國有個叫格羅皮烏斯的,辦了個學校教人造房子,翻譯過來叫包豪斯。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一些人)在中國差不多是同樣的地位。我沒有說林和格羅皮烏斯的貢獻相同,絕對沒有,你們不要想搞……然後……
我在說林徽因對中國建築的貢獻主要在於教育方面和古建築研究方面。如果一定要問有什麼經典的建築設計,那確實沒有。
但是保護中國古建在當時比設計現代建築更有意義。(三遍)
法國的盧浮宮你們識得不識得?比門口的玻璃金字塔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玻璃金字塔剛弄出來的時候還被法國人批判了一番。設計者叫貝聿銘,美籍華人,國內宣傳度最大的建築家之一了,我打賭知道的不到一半。
所以別說梁和林沒有經典的建築作品,然後把他們批判一番。
就好像「我和我先生有5000萬現金請問該如何理財?」
「理財算什麼本事,有本事比誰工資賺的多」
真比不過,賺工資需要的是技能的提升,建築設計靠的是實踐和訓練。但是我有5000萬我肯定去學理財,你要是願意賺工資我幫你理財,利潤分我點就行。

有的問林在古建研究上具體有什麼貢獻。
我本行是種樹的,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賣力的給造房子的洗地。
引用造房子的回答。

野渡,三寸金蓮覺得天足不友善
留學賓大時代,林雖修美術而非建築,但做過建築系的助教。
東北大學時代,林有作品系獨力完成,如吉林西客站,梁只負責審定。
營造學社時代,幾篇重要的建築論文,系林執筆,如《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避難雲南時代,設計過一座自住的民宅,一座雲南大學的女生宿舍院,映秋院。
抗戰勝利以來,較早注意到住宅設計對新社會的意義,指導學生測繪藍旗營,編譯國外論文。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論文我沒看過,我猜我看不懂。我好奇的一點是,攻擊碼農的時候直接說他是備胎不就行了嗎?你們還要看他寫的代碼?累不累?

別說中國建築師了,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賴特高迪,知道的有多少呢?何必google之後再把他們按長相批判一番呢?美工比碼農好欺負?

——————————————————————
葉治景
印象中他們是一群人,答主描述得讓人以為就他倆人。另外,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馬克思覺得燕妮在《資本論》里有不可忽略的貢獻,那該書的署名就應該是馬克思燕妮。再一個,波伏娃的男友是薩特,但我知道波伏娃寫了《第二性》。
說什麼像地質勘探啊,又黑又瘦啊,爬上爬下啊,是挺抒情,但營造學社其它人全被抹了?就梁思成及其夫人在跑來跑去做調繪古建?劉敦楨羅哲文楊廷寶怎麼想?……我並不想說她是西貝貨,因為沒有證據支持我這樣說;但我也不覺得她在建築史乃至設計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繞不過去的人物,因為在這一方面,我們其實說的是梁思成——好吧,禮貌點說:梁思成及其夫人。
————————————————————————

這個評論挺好的。
署名那個沒什麼可爭的,和學術水平沒關係。不恰當的比方,學生幫老師做了很多研究,老師發論文不署名第二作者。那不是學生的問題,當然我個人願意善意的相信梁和林是沒意識到或者無所謂。
之後的那段,你說的對。他們是一群人,每個都很了不起。
來,不知道的也混個眼熟:梁思成 劉敦楨 羅哲文 楊廷寶,萬一以後裝逼用上了呢

但是誰關心呢。我知道薩特,先知道他和加繆波伏娃薩岡糾纏不清,再知道第二性,西弗斯的神話,存在主義以及「他人就是地獄」;我知道羅蘭巴特,先知道他是個同,再知道戀人絮語結構主義。梁和林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知道梁思成,因為他是梁啟超的兒子,再然後是錯綜複雜的N角關係。大部分時候我們止步於此,並不真的關心他們做了什麼。我只是碰巧學了這個學科而已。

我不關心你們是林粉或者是林黑,我就是看不得無腦粉無腦黑。黑人也要按照基本法來,他們造房子界一般這麼黑:好好的一個建築師長得像男模,拍廣告成何體統;你搞的這個山水城市概念啊,簡直naive。

要麼黑的言之有物,要麼按照知乎名句來。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你就記住,別攻擊你不懂的東西,攻擊道德就行。」
(菲茨傑拉德好像戀足,要不要拉出來黑一黑?)
(為什麼沒人提問 「為什麼很多人討厭徐志摩」?)


半夜躺床上要了一會兒手機水了一下知乎純隨便說了幾句,沒想到今天這麼多贊。
﹉﹉﹉﹉﹉﹉﹉﹉﹉﹉﹉﹉﹉﹉﹉﹉﹉﹉﹉
①我並沒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喜歡林徽因張愛玲三毛倉央嘉措納蘭容若的姑娘。開頭說的「討厭很多」≠「討厭全部」;「很多」≠「全部」。評論區里那些從小讀三毛的姑娘、因為敬畏林是著名女叫建築學者、因為國家地理而敬佩林的姑娘,我也在評論里回復了認可、理解和支持的語言。但是遺憾的是,縱觀周圍,絕大多數人都是膚淺地因為林的情感經歷而關注林的、並不了解她的、道聽途說而沒有考證事件真實性、業餘閑暇嚼名人舌根的人,或者是把自己當成林徽因般魅力四射、希望身邊有男人像金岳霖一樣為了自己終身不娶的人。他們/她們並非像你們一樣有真切真誠具體明確的理由。我也相信你們是真的熱愛,真的喜歡。
~~~~~~~~~~~~~~~~~~~~~~~~~~~
②我其實想表達的是林徽因倉央嘉措納蘭容若三毛張愛玲是被過度消費的。這過度的消費來源於——只為了吸取讀者而眼球製造噱頭、選擇性誇大林的感情經歷的媒體;偽文藝、總是「淡淡憂傷」,發朋友圈qq狀態總是「歲月安穩現世美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標榜著喜歡林徽因卻壓根不了解林徽因的矯揉造作的偽文青;還有沒真才實學、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寫書人。所以很多真正喜歡的人反而都不敢說自己真喜歡了怕被別人誤會成自己最受不了的那類人……
~~~~~~~~~~~~~~~~~~~~~~~~~~~
③我們真的能完全了解林徽因嗎?我認為我們無法完整立體地了解林徽因。原因如下:其一,斯人已逝。我們和她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我們對她的認知絕大多數都來源於二手資料。我們無法和她接觸,對她有種直觀或理性的印象。那些回憶錄、口述等,大抵都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沒法實現對林公正客觀的評價。其二,我們與她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隔閡較深,難以透過層層光環看清她真正的品性、她對於那幾個男人的態度、她真正踐行的是怎樣的婚姻愛情觀。如今的文藝圈娛樂圈名人尚且毀譽參半,我們傻傻不明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左右,無法辨明真相,更何況她呢。
~~~~~~~~~~~~~~~~~~~~~~~~~~~
④我沒必要苛責他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只需要好好過自己的、以及我太偏激:我承認我們的確沒法以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他人。僅僅是個人一己之見。
⑤喜歡和不喜歡林沒有孰對孰錯,不牽扯是非問題。因為「喜歡」包括真喜歡和假喜歡;「不喜歡」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因人而異。不必苛責所有人一致
﹉﹉﹉﹉﹉分割線,正文出現﹉﹉﹉﹉﹉

我並非討厭林徽因,而是討厭很多標榜著喜歡林徽因的人。 很多喜歡林徽因仰慕林徽因的女人/女生,實際上都不是仰慕其才華而是羨慕有那麼多男人為她付出真心一生都忘不了她或者為她終生不婚,而且那些人都是赫赫有名條件優越的男人。這種標準的瑪麗蘇情節才是絕大多數女生們真正的口味所在、對林徽因的興趣點。

﹉﹉﹉﹉﹉﹉﹉﹉﹉﹉﹉﹉﹉﹉﹉﹉﹉﹉
並且她們會幻想症,覺得自己也是一朵白蓮花。不切實際憧憬著自己也能有林徽因一樣的感情經歷,希望自己被很多人追求。好像自己擁有曠世才華絕色美貌似的。於是將自己的情感之路坎坷抑或沒人追求歸結於自己沒有遇上那些痴情又優質的男人。
﹉﹉﹉﹉﹉﹉﹉﹉﹉﹉﹉﹉﹉﹉﹉﹉﹉﹉
而且她們以為讀林徽因就是顯得自己清高、脫俗。可是依我看挺矯揉造作的
﹉﹉﹉﹉﹉﹉﹉﹉﹉﹉﹉﹉﹉﹉﹉﹉﹉﹉
事實上她們看的林徽因不過就是白落梅寫的非常扯的寫林徽因的書。這種所謂的細膩筆觸(類似安意如)實在太做作。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太明顯。
﹉﹉﹉﹉﹉﹉﹉﹉﹉﹉﹉﹉﹉﹉﹉﹉﹉﹉
時間長了,見的這類女生太多。於是有點受不了,讓我覺得喜歡林徽因的人整體上水平不高。林徽因的格調也被她們硬生生拉低了。(類似還有倉央嘉措、納蘭容若、三毛、張愛玲)
﹉﹉﹉﹉﹉﹉﹉﹉﹉﹉﹉﹉﹉﹉﹉﹉﹉﹉
現在網路上傷感文字太多。天天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明媚的憂傷的人總被稱為「文藝的人」「文青」。於是「文藝」和「文青」兩個詞貶值了。


時間線上被這個問題刷屏,想來圍觀一下,沒想到戾氣這麼重。。。

最高票說「我不是討厭林徽因,我是討厭喜歡林徽因的女生」。。。深深中槍的我默默地來給林徽因平個反。。。

我正好有時間,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張幼儀:

關於張幼儀,在她侄孫女張邦梅所書寫的張幼儀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中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

1947年,林徽因大病,以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託人傳話說想要見張幼儀。張幼儀說:「我心裡雖然嘀咕著林徽因幹嘛要見我,可是我還是跟著阿歡和孫子去了。見面的時候,她虛弱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望著我們,頭轉到這邊、又轉到那邊。她也仔細地瞧了瞧我,我不曉得她想看什麼,也許是看我人長得丑又不會笑。」

張幼儀家裡重男輕女,她又是家中老二,剛才所說的那本自傳中就有介紹她小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父母關愛,以至於很多事情都必須靠自己爭取。也可知,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往往有些嚴肅,不甚可愛。而且在她與徐志摩的關係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她的相處模式:付出,付出,再付出。

我不好說她是嫉妒林徽因從小受寵繼而由內而生的自信大方,可我還是覺得她的言論並不能客觀地講出真實的林徽因。

2、冰心

其次,有人拿冰心的那篇《我們太太的客廳》說事兒,且不提冰心老師一貫非常聖母的性格,就拿冰心老師在徐志摩出事後,寫給梁實秋的信件內容來說吧:

「志摩死了,利用聰明,在一場不人道不光明的行為之下,仍得到社會一班人的歡迎的人,得到一個歸宿了!

我仍是那麼一句話,上天生一個天才,真是萬難。而聰明人自己的糟蹋,看了使我心痛。志摩的詩,魄力甚好,而情調則處處趨向一個毀滅的結局。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飛》等等,彷彿就是他將死未絕時的情感,詩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預兆,是說他十年來心理的醞釀,與無形中心靈的絕望和寂寥,所形成的必然的結果!

人死了什麼話都太晚,他生前我對著他沒有說過一句好話,最後一句話,他對我說的:『我的心肝五臟都壞了,要到你那裡聖潔的地方去懺悔!』我沒說什麼,我和他從來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憐惜他了,他真辜負了他的一股子勁!
說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誤他?』(還是)『他誤女人?』也很難說。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處就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
——到這裡,我打住不說了!」

我再附上兩個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是關於為何當時徐志摩乘坐了安全性並不高的飛機返回北京。很多人說,這都要怪林徽因,因為徐志摩要聽她的演講才搭乘了那班飛機。

可實際上呢?當時陸小曼揮霍無度(補充:我就多說一下她有多麼揮霍無度。徐志摩每月掙的工資,她除了租下豪華公寓外,還經常出入高檔餐廳甚至是賭場,後來吸食鴉片更是揮金如土),為此,徐志摩不得不往返北京與上海兩地賺取一些生活費用,而且他也是為了及早趕回北京,才選擇了天氣不好仍然出行。更重要的是,第二天他自己在北京就有課程。這些原因,不知愛黑林徽因的又有幾人知道?

二是冰心在之前曾發表過一篇明裡暗裡諷刺林徽因與徐志摩關係的詩歌,名為《我勸你》。徐志摩認為冰心或許對自己有所誤會,曾專門拜訪冰心希望能用誠意促進雙方之間的了解。而冰心是什麼態度?「最後一句話,他對我說的:『我的心肝五臟都壞了,要到你那裡聖潔的地方去懺悔!』我沒說什麼,我和他從來就不是朋友」

綜合這兩個故事以及冰心書信來看,大家覺得冰心那篇充滿醋意的《我們太太的客廳》又有幾分可信度?

還有同學評論說讓我看看錢鍾書的貓,我只想說對於錢鍾書的作品,我一直認為很犀利但過於刻薄,他筆下女子幾乎沒有性格可愛的,所以他的評論我也覺得有待商榷。

3、金岳霖

其實金岳霖的故事本來想放在第一條里講,可還是覺得重點挑出來說一下為好。

很多人說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身不娶,可事實上金岳霖曾和他的美國女友Talyor育有一女,只是因為一直信奉羅素的「試婚」理念,才一直處於同居狀態。林徽因給她女朋友的信中還曾這樣寫過金岳霖,「他激進的連婚姻都不相信」。


4、關於林徽因


依舊是摘選幾段林徽因信件中的原句:

「由盧溝橋事變到現在,我們把中國所有的鐵路都走了一段!最緊張的是由北平到天津,由濟南到鄭州。帶著行李小孩奉著老母,由天津到長沙共計上下舟車十六次,進出旅店十二次,??我們對於戰時的國家僅是個不可救藥的累贅而已??二哥,你想,我們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法子安頓這一副還未死透的良心?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凈的『糟糠』的典型,租到兩間屋子烹調,課子,洗衣,鋪床,每日如在走馬燈中過去。中間來幾次空襲警報,生活也就飽滿到萬分。」

關於這段經歷,我還記得林徽因曾笑談過火車中的虱子,因為她不好意思把手伸到衣服中去,導致後來發現全身都起了大大小小的紅包,換作是你,你又能做到幾分?

除此之外(下段引用自網路),

林徽因在1953年夏的一次歐美同學會聚餐中,她指責當時負責北京城建的副市長吳晗破壞文物建築,據與會的陳從周教授回憶:「林先生的感情更衝動了,她指著吳晗先生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嗓失音,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1954年,林徽因抱病專門去北京市委當面辯論,對著北京市委領導的面,她義憤填膺地說了那句千古名言:「你們拆的是具有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真可謂擲地有聲!

同樣的,你是否有這個氣節去做出跟她一樣的事情?

說她是綠茶婊,在手心上玩弄男人的女生,你們又是否讀過民國的故事?你又是否知道其實林徽因是個急性子,還是個話嘮,每每聚會只要她一出現,別人就沒有插嘴的餘地。就連陸小曼這個頗有男人緣的「情敵」也曾這樣說林徽因:

「歆海講得菲(林徽因)真有趣,他亦同他(指徐志摩)一般的痴,她果真有這樣好么?一個女人能叫人在同時敬愛,那真是難極了,有一種人,生來極動人的,又美又活潑,人人看見了能愛的,可是狠少能敬的。我的人的本性是最驕傲的,叫我生就一種小孩脾氣,叫人愛而不敬,我真氣極了。看看吧,我拼著我一生的幸福不要,我定要成個人才。」

回到正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噁心林徽因?

我堅定地反對一切認為不喜歡林徽因的同學都是在嫉妒她的觀點。

我只是覺得這些人不過是不相信男女之間純粹的友情罷了,他們也不相信一個女生能不因為自己的性別屬性,只因人格魅力獲得異性的認可與情誼,而且還是僅止於友誼的情誼。


請你們別說是討厭林徽因了,說白了就是討厭原來那個無知愚蠢的自己。
最早你們讀到的雞湯文,關於金岳霖的,關於徐志摩的,都感動的不行不行的吧。
後來!!
你們知道金岳霖在暗戀林徽因的同時還有穩定的女票:有個男人為了你終身不娶的夢破了!為了女神終身不娶的夢碎了!

你們知道才子追佳人的徐詩人,有老婆,跑出去勾搭16歲未成年少女,讓自己的髮妻打胎,覺得林徽因成了破壞人家家庭感情的罪人了?哈,徐志摩拋妻棄子讓林徽因看透了這個渣男,渣男愛上我,怪我咯?怪我生的美?怪我有點會寫幾首小詩?林徽因學的建築學!你學的啥專業,你有她一半厲害就不至於這麼蠢了 上上心吧,孩子。別人敢回國就滿中國考察古建築,保留構造圖,你就會出去拎個單反秀文青。

林徽因書寫的確實就那樣,人家隨便寫寫,她是靠寫書吃飯的嘛?張愛玲是,張愛玲跑去美國還不是被像你們這幫蠢貨造的?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後面發現自己被騙了又BB,動點腦子行不行。
人家明明可以靠臉吃飯,非要在當時中國一個冷門的專業的嘔心瀝血換成你們早早的就在歐洲拜倒在大詩人的筆下了。呸呸呸,以後在給自己翻案啊,當時我才16歲是個孩子!人家16歲就分得清誰是渣男,你蠢你分不清,你就怪別人婊,什麼邏輯。


林徽因有站在講台講:姐姐是民國第一女神,宋慶齡、宋美齡、楊絳、張充和、張愛玲、張幼儀、陸小曼都被我比下去了?


後面媒體覺得有料,拿來炒作,你輕信,你蠢,你不信了,又覺得討厭別人。
我拿棍子打你一頓你別恨我啊,打你的是棍子,不是我。
蠢成這樣了還有什麼資格討厭人。
覺得不懂就去看書,看史料,自己思辨,想一想換成你,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我們研究名人,八卦史料是為了變聰明,變得有學識,有涵養,就你聰明?就你厲害?就你恍然大悟?


把她的學術成果算在她老公身上的人,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琴瑟相和的對象的原因了。人家夫妻的事情,關你屁事。挑一個好對象,也是婊的一部分咯?


一個女人,能在那個時代,在戰爭,國難,病痛的條件下,儘力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無論她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很厲害的了。麻煩看待歷史人物尊重點,大家都是人,你不過幸運點,活在這個時代罷了。


老文。
林徽因的私生活我不做評論,但作為一個為中國古建築留存做出巨大貢獻的建築師,一個對漢史保護做出不懈努力的學者,國徽的設計者,被人用一本真偽難辨的回憶錄層層扒開點數她的私生活,得出一個結案陳詞:婊子。

在道聽途說的徒眾眼中,女人的道德只和感情有關。所有的不屈、堅持和尊嚴都是虛偽的。一個跳樑小丑拿著半吊子野史閉門造車寫出的下五流知音體翻案文章,就足夠毀掉/重塑一個人。

她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哦不,聽說她劈腿)

她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哦不,聽說她劈腿)

她平生只有兩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哦不,聽說她劈腿)

她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哦不,聽說她劈腿)

她獨向蒼天橫冷劍寫下萬字平戎策。(哦不,聽說她劈腿)

只要在感情上弱勢,連挑軟柿子下尖刀的呂雉成了情有可原的被背叛者,而蔡文姬不過是三嫁棄婦,何足言說

好像只要感情上足夠弱勢,就足以說明一切,豁免一切;一句「小三」「劈腿」,就可以抹黑一切,抨擊一切。而其他的詞語,卓越、理想、尊嚴、信仰,所有的熠熠生光,根本就不是為女性創造的。而更加可怕的,是女性之間的互相judge,女性之間的互相指責,把除了愛情之外的一切都看成掛衣服的架子,賢愚何用,忠奸何用,善惡何用,那些都是給男人準備的,堂皇機智的朝斗留給男人,而女人只配像老母雞互啄一樣進行營營苟苟的宮斗,用生不生娃、顧不顧家、做不做小三來評判對方的價值。

然而縱使有瑕,仍不改美玉質地;縱使蒙塵,仍不減明珠光輝。

縱使秋瑾不安於室、婚外移情,仍是名垂青史丹心碧血的鑒湖女俠,仍是寫狀詞歌秋風的平權先驅,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領袖。

一些個江湖宵小,一兩本髮廊小說,何有於青史哉。
--------------------------------

有些人自稱是因為被一些喜歡她的人噁心,所以噁心她。

你看到一個你噁心的人在吃某樣東西,或者覺得他們吃東西的方式很噁心。
於是這被吃的東西也一定是有問題的。
還拍案到:這世間喜歡這食物的食客也一定都是XX樣的人。
呵呵。

你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誰,這沒有對錯,純是你的自由。
可是當你向大家傳播你的觀點的時候,總得有點不胡說八道的責任心,有點可以說得過去的邏輯。

不然,還真是夠噁心。
—————————————更新的分割線—————————————————

關於林徽因建築學的成就和局限
趙辰:作為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第一,你不知道那就不要瞎說,很多東西你不學它沒有義務去找你,不是你不知道就是別人很弱雞。
第二,那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衝突的時代,一對合作的夫婦,何以那麼多人堅持認為他們的合著便都是丈夫的功勞?他們是怎麼認定的?
第三,那些質疑沒有著名建築作品的人,在那個年代,進行古建測繪發掘研究的工作在你們眼裡就是P是吧?

脫離歷史環境要求歷史人物就是耍流氓。


之前看《營造法式》,(我以前做房地產整合推廣的,建築也要了解)接觸到梁思成,後來看到一張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西安古建筑前的留影,一個女生走那麼遠的路,修的又算是理工科,就覺得很有意思,反差大的人很有魅力我很喜歡,然後開始注意他們,發現好多電視劇好多書寫他們,而林也真的不是理工科,她的美學,文學都是很好的,然後就是很佩服啦。今年寫微信公眾號,寫到她,也發到知乎,評論的只有否定,開始我以為是我沒有查清楚,資料有誤,後來才發現,否定的人其實根本就不了解林,只不過信口否定罷了,所以,我從不討厭林,我討厭那些不了解林只看了幾集電視劇就瞎BB的人,您要真覺得您了解OK,麻煩您拿出證據,也讓我更新我的知識,如果您不了解,請不要作聲,不要隨意否定,不帶論據的否定很。。。。。


其實是因為當時文人尤其是謝婉瑩的中傷和當代娛樂八卦的取向,加上樑思成續弦的抹黑和白落梅等人的消遣,使得林徽因在整個文化圈中成了大眾所謂的綠茶。

但是我們必須撥開迷霧看真相,首先從冰心的文章說起。

近代文學史上的公案,一個&<我們太太的客廳&> 捲起千層浪啊。
  冰心和林徽因不合的傳聞已經都是相當明顯的了。

  •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北京時,同他的兩名翻譯徐志摩(右)、林徽因(左)合影。

事實上林徽因與冰心的祖籍同為福州,算是同鄉。二人的丈夫梁思成和吳文藻是清華住一個宿舍的同學,算是真正的同窗。

   由於梁思成遭遇車禍腿部受傷,比吳文藻晚了一年出國留學。1925年暑期,已是戀人關係的冰心與吳文藻,到康奈爾大學補習法語,梁思成與林徽因也雙雙來到康奈爾大學訪友。
   於是兩對戀人在綺色佳美麗的山川秀水間相會,林徽因與冰心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生活照。有人認為,這是林徽因與冰心「作為友情的紀錄」。想不到返國後,二人公開結怨並成為仇敵。

  •   1925年夏,冰心和林徽因在綺色佳風景區野炊。

  • 就圖片來看。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冰心隨後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就真的令人大開眼界了。

冰心隨後在結怨過程中寫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之後林徽因送了她一罈子山西陳醋,這個是廣為流傳的軼事了。考察一下當年的過程,可以發現,這個故事還要更豐富一些的,林徽因也是寫了些東西作為回應的。

 事情的過程看起來是這樣的,1933年9月23日(星期六)《大公報 文藝副刊》創刊,主編楊振聲、沈從文,每周出兩期。林徽因在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肺腑激昂的文章《惟其是脆嫩》鼓勵文藝創作界努力開創時代,從文字的語氣來看,當時她應該是風頭甚健的人物。而且感覺她寫這個有點繼承徐志摩當年辦《晨報副刊》的那種熱情拼搏精神的意思的,冰心可能也有這種感覺,而且對於林徽因可能有些看法,於是,「響應」了林徽因在「創刊號」上的號召,「積極」的向《文藝副刊》投了稿——《我們太太的客廳》,從9月27日(星期三)第2期一直連載到10月25日第10期。她是邊寫邊發表的,並不是以前的存稿。

  文章連載了幾期後,客廳描寫展開,人物紛紛出場,映射林徽因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在10月7日的《文藝副刊》第5期上,林徽因發表了一篇《閑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附梁思成君通訊四則)》,就和冰心的連載登在同一份報紙上。除了這篇文字外,林徽因從沒有在《文藝副刊》上寫過古代建築藝術的文章,這種內容也和《文藝副刊》的宗旨不太符合的。所以這篇文字的發表應該看做是冰心小說連載導致的一個結果。

 林徽因的文章表面說古建築藝術而內在是要說說梁思成的。也許是因為冰心的小說里對於梁思成的形象寫的過於不堪,已經成了一個猥瑣市儈的拿錢哄老婆開心的人了,而且把林徽因寫成一個花著丈夫錢的交際花,林徽因不知道冰心接下去還要寫出什麼來,乾脆自己寫一篇把事實情況說一說。

這文章信息量很大,看起來恩愛理解的背後隱隱的透著一些心酸的,可以看出梁思成很多時候脾氣像個小孩子,小孩子的天真,興趣,熱情,認真和古怪想法。心理年齡上感覺比林徽因還小,在文章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梁思成對於林徽因的感情是知音,尊敬和依戀。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的話,這種夫妻間的感情關係能讓林徽因感到甜蜜可愛,但未必能令她感到滿足和可靠的。林徽因能做到的就是在工作上,家庭上,精神上支持他,但是並不能放棄自己的情感上的追求,所以才形成了梁,林,金同居的結果吧。林徽因對待感情的態度並不是無私的,但卻是真誠執著的,忠實於自己的心和性情的。

文章里有些話和段落是有些語帶雙關和暗示的,比如:

    「我只得笑著說阿彌陀佛,他所傾心的幸而不是電影明星!」

    「這一段小小的新聞,抄用原來的通訊,似乎比較可以增加讀者的興趣,又可以保存朝拜這古塔的人的工作時的印象和經過,又可以省卻寫這段消息的人說出旁枝 的話。」

冰心肯定能看到林徽因在《文藝副刊》上的這篇文章,我們看到,她的小說連載到最後筆鋒一轉,先生出場:

    「我們的先生在客廳門口出現了,大異於我們的想像,他不是一個圓頭大腹的商人,卻是一個溫藹清癯的紳士,大衣敞開著,拿著帽子在手裡,看見詩人,點頭說:「你在這裡,美呢?」

    之後又寫了一段三角糾葛,小說收筆。

據韓石山《碧海藍天林徽因》一文考證,小說中不如10年前「二九年華」的「美」太太,對應的是出生於1904年的林徽因。太太的女兒彬彬,對應的是出生於1929年,時年5歲的梁再冰。

  「約有四十上下年紀,兩道短須,春風滿面」的文學教授,對應的是1891年出生的北大文學院院長鬍適。

  「很年輕,身材魁偉,圓圓的臉,露著笑容」的政治學者,對應的是1900年出生,25歲便做了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的錢端升。

  「一個美國所謂之藝術家,一個風流寡婦。前年和她丈夫來到中國,捨不得走,便自己耽擱下來了」的柯露西,對應的是1932年與費正清在北京結婚的費慰梅。

  「一個瘦瘦高高的人,深目高額,兩肩下垂,臉色微黃,不認得他的人,總以為是個煙鬼」的哲學家,對應的是後半生一直寄住在梁思成、林徽因家裡的金岳霖。

  「頭髮光溜溜的兩邊平分著,白凈的臉,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態度瀟洒,顧盼含情,是天生的一個"女人的男子"」的「白袷臨風,天然瘦削」的詩人,對應的是已經因飛機失事而遇難的徐志摩。他與林徽因一見面,便「微俯著身,捧著我們太太的指尖,輕輕的親了一下,說:"太太,無論哪時看見你,都如同看一片光明的雲彩……"」

  「不是一個圓頭大腹的商人,卻是一個溫藹清癯的紳士」的丈夫,對應的是在營造學社任職,以「梁思成林徽因建築事務所」名義在北京掛牌營業的梁思成。

按照韓石山的說法,這些都不算什麼,即便是影射,也還在可容忍範圍之內。可怕的是,小說中竟然不顧時人最為避諱的家庭隱私,一再暗示林徽因是庶出,即是小老婆生養的。林長民有妻葉氏,不生育,娶妾何雪媛,為浙江嘉興一小作坊主的幼女,生林徽因,又生一女一子,均夭亡。徽因8歲時,林長民又娶妾程桂林,先後生有一女四子。

    從這次交鋒里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性格差異,林徽因大方直率,冰心多了不少的狡猾。

    文字上看,是冰心高了一招,但是幾十年後,她卻發現自己其實輸了,也就不得不試圖混淆是非了。

    幾十年後,在冰心文中諷刺的那位外國風流女人露西,也就是費正清夫人,寫了一本認真嚴肅的傳記《梁和林》,敘述了兩人的一生和他們長久的交往友誼,其中披露出來大量真實的書信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林徽因對待朋友的真誠熱情,在和丈夫的事業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讓人感慨至深。

    冰心輸的原因就在於她是用筆來創作文字,而林徽因是在用真誠的心,用寶貴的生命來創作生活吧。

其實不論從當時和現在的名譽來看,冰心都更加顯示出了一個刻薄文人和小女子的心態。依靠建國後政府的粉飾以及洗腦式宣傳,她成了一個好的形象。然而在歷史上,她年輕的時候容貌比不過林徽因,甚至比不上陸小曼。論人際交往,她更是連林徽因的一半都趕不上。就連她文壇出名仿照泰戈爾寫的繁星與春水,也未得到泰戈爾的讚賞,與此同時,泰戈爾卻相當讚美看重林徽因,其訪問中國也是由林徽因與徐志摩作為陪同。吳文藻出名也是依託梁思成室友的身份,這其實是相當可笑的。只可惜由於梁思成續弦帶來的可怕女人,林徽因在最近幾年被她抹黑造謠,在可怕的白落梅筆下淪為了一個只知道風花雪月的小女人,甚至在作風問題上都出現了問題。這不得不說是文化娛樂讓一代才女變成如今這般不堪的局面。

其實時間就是最好的良藥,在歷史的進程中,冰心不斷被啪啪打臉

1931年11月25日,也就是徐志摩遇難的第6天,冰心在寫給梁實秋的書信中表白說:「人死了什麼話都太晚,……我和他從來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憐惜他了,他真辜負了他的一股子勁!談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誤他?"還是"他誤女人?"也很難說。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處就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

這種話說出來,其實面對已經去世的徐志摩而言,是非常惡毒和刻薄的。

不過令冰心料想不到的是,徐志摩生前寫給陸小曼的一封家書,似乎印證了她的不實之語。

1928年12月梁啟超病重,徐志摩從上海趕到北平看望,其間曾到清華大學拜訪羅家倫、張彭春等人,「晚歸路過燕京,見到冰心女士,承蒙不棄,聲聲志摩,頗非前此冷傲,異哉。」

  或許是冰心的如此落井下石讓林徽因發怒忍無可忍,於是她在1940年寫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的書信中寫道:「但是朋友"Icy Heart"卻將飛往重慶去做官(再沒有比這更無聊和無用的事了),她全家將乘飛機,家當將由一輛靠拉關係弄來的註冊卡車全部運走,而時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職務的人卻因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對我們國家一定是太有價值了!很抱歉,告訴你們這麼一條沒勁的消息!」

  這封英文信後來由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翻譯為中文,收入《林徽因文集》。據相關資料,這件事正是指冰心在1940年受宋美齡邀請赴重慶出任婦女指導委員會的文化事業部部長一事。

年青一代的張愛玲、蘇青,對於當年高踞於正統文壇之上充當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部部長的冰心也另有非議,可以說是相當不滿的。

1945年4月,張愛玲在《天地》月刊第19期刊登《我看蘇青》一文,其中寫道:「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蘇青在投桃報李讚美張愛玲的同時,同樣也對冰心進行諷刺以至於人身攻擊:「從前看冰心的詩和文章,覺得很美麗,後來看到她的照片,原來非常難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賣弄她的女性美,就沒有興趣再讀她的文章了。

  最後附上兩篇文章,均為林徽因所寫,其中也是她與冰心恩怨的開始。一篇好的文章,只是被人嫉妒,後者就要在自己寫的東西里含沙射影,還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壺啊。

    惟其是脆嫩 (節選)

    刊於《大公報 文藝副刊》 1933年9月23日 星期六(創刊號)

    現走遍人間是能刺激創作的主力。尤其在中國,這種日子,那一副眼睛看到了什麼,舌頭底下不立刻緊急的想說話,乃至於歌泣!如果創作界仍然有點消沉寂寞 的話——努力的少,嘗試的稀罕——那或是有別的緣故而使然。我們問:能鼓勵創作界的活躍性的是些什麼?刊物是否可以救濟這消沉的?努力過刊物的誕生的人 們,一定知道刊物又時常會因為別的複雜原因而夭折的。它常是極脆嫩的孩兒……。那麼有創作衝動的筆鋒,努力於刊物的手臂,此刻何不聯在一起,再來一次合 作,逼著創造界又挺出了一個新鮮的萌芽!管它將來能不能成田壤,成森林,成江山,一個萌芽是一個萌芽。脆嫩?惟其是脆嫩,我們大家才更要來愛護它。  

    這時代是我們特有的,結果我們單有情感而沒有表現這情感的藝術,眼看著後代人笑我們是黑暗時代的啞子,沒有藝術,沒有文章,乃至於懷疑到我們有不有情感!  

    回頭再看到祖宗傳流下那神氣的衣缽,怎不覺得慚愧!說世亂,杜老頭子過的是什麼日子!辛稼軒當日的憤慨當使我們同情!……何必訴,訴不完。難道現在我 們這時代沒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喜劇悲劇般的人生作題?難道我們現時沒有美麗,沒有風雅,沒有醜陋,恐慌,沒有感慨,沒有希望?!難道連經這些天災戰禍,我 們都不會描述,身受這許多刺骨的辱痛,我們都不會憤慨高歌迸出一縷滾沸的血流?!  

    難道我們真麻木了不成?難道我們這時代的語辭真貧窮得不能達意?難道我們這時代真沒有學問真沒有文章?!朋友們努力挺出一根活的萌芽來,記著這個時代是我們的。

  ======================
    閑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附梁思成君通訊四則)(一)   (註:這個是報紙原標題)
    刊於《大公報 文藝副刊》1933年10月7日 第5期

  林徽音  
    在這整個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掙扎著他們垂危的運命的時候,憑你有多少關於古代藝術的消息,你只感到說不出口的難受!藝術是未曾脫離過一個活潑的民族 而存在的;一個民族衰敗湮滅,他們的藝術也就跟著消沉僵死。知道一個民族在過去的時代里,曾有過豐富的成績,並不保證他們現在仍然在活躍繁榮的。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到了連祖宗傳留下的家產都沒有能力清理,或保護;乃至於讓家裡的至寶毀壞散失,或竟拿到舊貨攤上變賣;這現象卻又恰恰證明我們 這做子孫的沒有出息,智力德行已經都到了不能再墮落的田地。睜著眼睛向舊有的文藝喝一聲:「去你的,咱們維新了,革命了,用不著再留絲毫舊有的任何智識或 技藝了。」這話不但不通,簡直是近乎無賴!  

    話是不能說到太遠,題目里已明顯的提過有關古建築的消息在這裡,不幸我們的國家多故,天天都是迫切的危難臨頭,驟聽到藝術方面的消息似乎覺到有點不識 時宜,但是,相信我——上邊已說了許多——這也是我們當然會關心的一點事,如果我們這民族還沒有墮落到不認得祖傳寶貝的田地。  

    這消息簡單的說來,就是新近有幾個死心眼的建築師,放棄了他們蓋洋房的好機會,卷了鋪蓋到各處測繪幾百年前他們同行中的先進,用他們當時的一切聰明技藝,所蓋驚人的偉大建築物,在我投稿時候正在山西應縣遼代的八角五層木塔前邊。  

    山西應縣的遼代木塔,說來容易,聽來似乎也平淡無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睜大一分。但是西曆一零五六到現在,算起來是整整的八百七十七年。古代完 全木構的建築物高到二百八十五尺,在中國也就剩這一座讀一無二的應縣佛宮寺塔了。比這塔更早的木構已經專家看到,加以認識和研究的,在國內的只不過五處而 已。  

    中國建築的演變史在今日還是個燈謎,將來如果有一天,我們有相當的把握寫部建築史時,那部建築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偵探小說,其中主要的人物給 偵探以相當方便和線索的,左不是那幾座現存的最古遺物。現在唐代木構在國內還沒找到一個,而宋代所刊營造法式又還有困難不能完全解釋的地方,這距唐不久, 離宋全盛時代還早的遼代,居然遺留給我們一些頂呱呱的木塔,高閣,佛殿,經藏,幫我們抓住前後許多重要的關鍵,這在幾個研究建築的死心眼人看來,已是了不 起的事了。  

    我最初對於這應縣木塔似乎並沒有太多的熱心,原因是思成自從知道了有這個塔起,對於這塔的關心,幾乎超過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臉的時候,他會說 「上應縣去不應該是太難吧」。吃飯的時候,他會說「山西都修有頂好的汽車路了」。走路的時候,他會忽然間笑著說,「如果我能夠去測繪那應州塔,我想,我一 定……」他話常常沒有說完,也許因為太嚴重的事怕語言褻瀆了,最難受的一點是他根本還沒有看見過這塔的樣子,連一張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沒有見到!  

    有一天早上,在我們少數信件之中,我發現有一個紙包,寄件人的住址卻是山西應縣XX齋照相館!——這才是偵探小說有趣的一頁,——原來他想了這麼一個 方法寫封信「探投山西應縣最高等照相館」,弄到一張應州木塔的相片。我只得笑著說阿彌陀佛,他所傾心的幸而不是電影明星!這照相館的索價也很新鮮,他們要 一點北平的信紙和信箋作酬金,據說因為應縣沒有南紙店。  

    時間過去了三年讓我們來誇他一句「有志者事竟成」吧,這位思成先生居然在應縣木塔前邊——何止,竟是上邊,下邊,裡邊,外邊——繞著測繪他素仰的木塔了。

  通訊一

    ……大同工作已完,除了華嚴寺外都頗詳盡,今天是到大同以來最疲倦的一天,然而也就是最近於首途應縣的一天了,十分高興。明晨七時由此搭公共汽車赴岱,由 彼換轎車「起早」,到即電告。你走後我們大感工作不靈,大家都用愉快的意思回憶和你各處同作的暢順,悔惜你走得太早。我也因為想到我們和應塔特殊的關係, 悔不把你硬留下同去瞻仰。家裡放下許久實在不放心,事情是絕對沒有辦法,可恨。應縣工作約四五日可完,然後再赴X縣……

  通訊二  

    昨晨七時由同乘汽車出發,車還新,路也平坦,有時竟走到每小時五十哩的速度,十時許到岱嶽。岱嶽是山陰縣一個重鎮,可是雇車費了兩個鐘頭才找到,到應縣時已八點。  

    離縣二十里已見塔,由夕陽返照中見其閃爍,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對於這塔的拜見禮。在路上因車擺動太甚,稍稍覺暈,到後即愈。縣長養有好馬,回程當借匹騎走,可免受暈車苦罪。    
    今天正式的去拜見佛宮寺塔,絕對的Overwbelmlng,好到令人叫絕,喘不出一口氣來半天!  

    塔共有五層,但是下層有副階(註:重檐建築之次要一層,宋式謂之副階)上四層,每層有平坐,實算共十層。因梁架斗拱之不同,每層須量俯視,仰視,平面 各一;共二十個平面圖要畫!塔平面是八角,每層須做一個正中線和一個斜中線的斷面。斗拱不同者三四十種,工作是意外的繁多,意外的有趣,未來前的「五天」 工作預算恐怕不夠太多。  

    塔身之大,實在驚人,每面開三間,八面完全同樣。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 寺暮色里同向著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願忘記那一剎那人生稀有的由審美本能所觸發的銳感。尤其是同幾個興趣同樣的人在同一個時候浸在那銳感里 邊。士能忘情時那句「如果元明以後有此精品我的劉字倒掛起來了」,我時常還聽得見。這塔比起大同諸殿更加雄偉,單是那高度已可觀,士能很高興他竟聽我們的 勸說沒有放棄這一處,同來看看,雖然他要不待測量先走了。  
    應縣是一個小小的城,是一個產鹽區,在地下掘下不深就有鹹水,可以煮鹽,所以是個沒有樹的地方,在塔上看全城,只數到十四棵不很高的樹!  
    工作繁重,歸期怕要延長很多,但一切吃住都還舒適,住處離塔亦不遠,請你放心。……

  通訊三  

    士能已回,我同莫君留此詳細工作,離家已將一月卻似更久。想北平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非常想家!  
    像片已照完,十層平面全量了,並且非常精細,將來謄畫正圖時可以省事許多。明天起,量斗拱和斷面,又該飛檐走壁了。我的腿已有過厄運,所以可以不怕。現在做熟了,希望一天可做兩層,最後用儀器測各檐高度和塔剎,三四天或可竣工。  
    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這塔的現狀尚不壞,雖略有朽裂處。八百七十餘年的風雨它不動聲色的承受。並且它還領教過現代文明:民十六七年間馮玉祥攻山西時,這塔曾吃了不少的炮 彈,痕迹依然存在,這實在叫我臉紅。第二層有一根泥道拱竟為打去一節,第四層內部闌額內尚嵌著一彈,未經取出,而最下層西面兩檐柱都有碗口大小的孔,正穿 通柱身,可謂無獨有偶。此外槍孔無數,幸而尚未打倒,也算是這塔的福氣。現在應縣人士有捐錢重修之義,將來回平後將不免為他們奔走一番,不用說動工時還須 再來應縣一次。
    X縣至今無音信,雖然前天已發電去詢問,若兩三天內回信來,與大同諸寺略同則不去,若有唐代特徵如人字拱(!)鴟尾等等,則一步一磕頭也是要去的。……

  通訊四  

    這兩天工作頗順利,塔第五層(即頂層)的橫截面已做了一半,明天可以做完。斷面做完之後,將有頂上之行,實測塔頂相輪之高;然後樓梯,欄杆,格扇的詳 樣;然後用儀器測全高及方向;然後抄碑;然後檢查損壞處,已備將來修理。我對這座偉大建築物目前的任務,便暫時告一段落了。  
    今天工作將完時,忽然來了一陣「不測的風雲「。在天晴日美的下午五時前後狂風暴雨,雷電交作。我們正在最上層梁架上,不由得不感到自身的危險,不單是 在二百八十多尺高將近千年的木架上,而且緊在塔頂鐵質相輪之下,電母風伯不見得會講特別交情。我們急著爬下,則見實測記錄冊子已被吹開,有一頁已飛到欄杆 上了。若再遲半秒鐘,則十天的功作有全部損失的危險,我們追回那一頁後,急步下樓——約五分鐘——到了樓下,卻已有一線嬌陽,由藍天雲隙里射出,風雨雷電 已全簽了停戰協定了。我抬頭看塔仍然存在,慶祝它又避過了一次雷打的危險,在急流成渠的街道(?)上,回到住處去。    
    我在此每天除爬塔外,還到XX齋看了托我買信箋的那位先生。他因生意蕭條,現在只修理鐘錶而不照相了。……  

   這一段小小的新聞,抄用原來的通訊,似乎比較可以增加讀者的興趣,又可以保存朝拜這古塔的人的工作時的印象和經過,又可以省卻寫這段消息的人說出旁枝 的話。雖然在通訊里沒討論到結構上的專門方面,但是在那一部偵探小說里也自成一章,至少那XX齋照相館的事例頗有始有終,思成和這塔的姻緣也可算圓滿。    

    關於這塔,我只有一樁事要加附註。在佛宮寺的全部平面布置上,這塔恰恰在全寺的中心,前有山門,鐘樓,鼓樓東西兩側配殿,後面有橋通平台,台上還有東西兩配殿和大配。這是個極有趣的布置,至少我們疑心古代的伽藍有許多是如此把高塔放在當中的。


今天是林徽因生日,怒答之:

那些肆意對旁人做道德評判的人們,不妨捫心自問,你們所獲知的林、梁、徐、金等等的事迹,到底有多少來自事實?又有多少來自電視劇?來自無良的微信微博營銷號?來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類噁心死人不償命的雞湯文學?

反正我是眼瞅著《你若。。》這本書長年掛在亞馬遜首頁最暢銷書top5里。

林被大眾傳媒消費自「人間四月天」這部電視劇始,而其時林的舊友多已故去。真正懷念林的文章並不多,我所知道的:只有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寫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以及金岳霖、蕭乾、巴金、沈從文、陳從周等直接與林有過接觸的老先生的幾篇懷念文章和訪談而已。除此內容以外,多是戲說。自梁從誡先生前些年故去,某續弦年年出書賣情懷也是醉了。流言花邊的真偽, @Helin zhang 的答案已基本考據了。

說兩件貌似其他人還沒提到的小事:

1. 金岳霖老一直活到90歲,晚年一直和梁從誡住在一起,並由從誡先生奉老送終。其子坦蕩清白如此,旁人心裡的齷齪,只能用蘇軾和佛印的典故來回應了:心中有佛,所見即佛;心中有屎,所見即屎。
2. 根據梁從誡回憶,梁林抗戰遷居李庄的時候,他曾問過母親,若日本人打過來了怎麼辦? 林淡定地回應:門前不還有長江么。可見那一輩的知識分子,雖然已經披了西化的外衣,骨子裡依然是屈原以來不變的骨氣。

人們有什麼資格在網路上唧唧歪歪。

--2015.06.10


我第一次知道林徽因,是小學的時候背《再別康橋》時,老師隨口一提的一個名字。

第二次是初中的時候再次學到這篇課文時,老師在提到她之餘,順便提起的一首詩。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那時的她在我眼裡是一位詩人,情感濃烈,卻又端莊,讀罷閉上眼睛,眼前浮現出初戀之人的盈盈笑臉。

再後來,是在央視的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中了解到的,兩位偉人和一段偉大的愛情。

我是理科男,讀關於她的書少,對於她,我只了解了這麼多,因為我只喜好於這些,因此為什麼有人噁心她我也不解。

我能想到的一個解釋是,好像人類都有這麼一種心理,喔,怎麼可能所有人都讚美她呢?她一定有問題。喔,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指責她呢,她一定是有苦衷。讓人包容一個正面人物的缺點,比讓人包容一個有一兩個優點的負面人物要難很多,說白了這叫嫉妒和自我麻痹的優越感。

其他的原因@張佳瑋 答得很漂亮,這裡不再班門弄斧。

分割線–––––––––––––––––––––––––

題外話:

一個狗屎大V,「隨便」的一段話,看不到任何的有價值的東西,其充滿個人主觀臆斷的隨便的答題態度實在讓人噁心之至,完全不知道那上千個點贊的人是什麼心態。不去考證真實與否,只管吸睛圈粉,一覺醒來,看到吸引了一幫腦殘粉,好了,完成任務。

只留下那些真才實學的人看了氣得跺腳,花成倍的時間找各種依據,苦心孤詣地去用自己的知識去一點一點反駁。

喜歡上知乎,是喜歡這裡錙銖必較的求學態度,是喜歡這裡吹毛求疵的論證過程,是喜歡這裡的一群在冷門專業中堅持著、踽踽獨行的學者。

然而總有那麼些人,半灌水響叮噹,一顆老鼠屎打壞一鍋湯。


徐志摩知乎匿名提問:
「和女神很曖昧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金岳霖關注該問題

「為和女友結婚和老婆離婚,女友卻跟了官二代怎麼辦?「
王賡關注該問題

「如果一個女生並不愛男生為什麼還讓男生追求她?「
(匿名提問,多年關注)金岳霖,王賡關注該問題

-------
梁思成知乎提問:
「家裡安排相親,門當戶對,她對我有好感,該不該結婚?「
問題補充:據我所知,她有男朋友,與我相親後她說他們已經分手了,知乎的大大們,我該和她結婚么?

「老婆總與前男友來往,她說他們是朋友關係,我該相信她么?「

「老婆總與單身有為青年來往密切,她說他是男閨蜜,她只愛我一人,我該干預么?「
陸小曼,王賡點關注

「出差回來老婆說愛上了鄰居,我該離婚么?「
問題補充:鄰居阿三老是不結婚(老婆說他是gay,讓我離他原點),他喜歡跟我當鄰居,我在哪裡租房子,他就在那裡租(他說我是學建築的,肯定找的房子風水好)。平時總愛來我家串門,每次都帶點吃的。出差回來,老婆說她愛上了阿三!那個死基佬!我老婆賢惠內秀,肯定是阿三勾引我老婆!各位大大,我該怎麼辦?要離婚么?
網友回復:哎,阿三是愛你的。。。。

------
金岳霖知乎提問
「如何追女神?「
徐志摩關注該問題

「愛上已婚女,怎麼辦?「
徐志摩,陸小曼關注該問題

「女神從不拒絕我,這是愛我么?女神已婚?「
徐志摩關注該問題

------
林女神的提問:
「愛上有婦之夫,該繼續么?「
問題補充:他與老婆沒有感情,我是真的愛他,爭取么?「

「為我離婚的男友與家裡介紹優質男選哪一個?「
問題描述:男友才華橫溢,我們留學時相識。之後陷入愛河。後來發現他已經結婚。他說他與老婆無感情。當時我也沒想那麼多。結果他離婚了,現在來找我。我害怕他遇到喜歡的女子也會這樣對我。家裡介紹官二代優質男,喜歡我。如何選擇?
---------
謝謝大家的關注,已冷落離婚男,和優質男過著沒羞沒臊的生活。
徐志摩匿名回答:「沒想到你是這樣看我的。既然你選擇了他,我不會在糾纏你。祝你幸福。「
網友回復:「驚現男主角!「
徐志摩加入知乎醋club

「已婚女愛上單身男,怎麼辦?「
問題補充,單身男也愛我,老公說讓我自己決定,我很愛我的老公,我也很愛單身男,好苦惱。
陸小曼,徐志摩關注該問題

----
陸小曼在女神的每個提問中回答
「賤人就是矯情「
張幼儀使用匿名身份點贊
金岳霖點沒有幫助。徐志摩給陸小曼發私信。
陸小曼的回答被女神小號舉報,友善度下降為0

-----
徐志摩,王賡,陸小曼,張幼儀關注了問題「離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討厭林徽因的和說居里夫人波蘭蕩婦的是一批人,這批人的共同特點是目光狹隘到用私生活這幾朵小浪花去評判這兩個偉大女性大海般波瀾壯闊的一生。我沒看到一個化學專業的人會去詆毀居里夫人,或者一個建築專業的人去詆毀林徽因,你的知識面越大,眼界就越大,心胸也會越大,也就越不容易被三言兩語的爆料顛覆了人生觀。


為什麼黑?

看不慣唄,可有些就是低端黑,說來說去就是綠茶啊什麼的,沒勁兒,看錢鍾書是怎麼黑的。

此文轉自貼吧竹林忍者。

據說錢鍾書的《貓》,是影射林徽因的

——竹林忍者

錢鍾書的小說《貓》,那是刀刀見血,拳拳到肉的諷喻文學力作。裡面影射了誰,歷來是有興趣的話題。


有人認為,

齊頤谷似指蕭乾。

李建侯,愛默二人,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文壇定論。

愛慕女主人的詩人為徐志摩。

政論家馬用中即羅隆基。

袁友春,指林語堂。

親日作家陸伯麟即周作人。

科學家鄭須溪,似指周培源。

學術機關主任趙玉山,影射趙元任或胡適之。

作家曹世昌,影射沈從文。

文藝批評家傅聚卿,似指朱光潛。

畫家陳俠君,似指常書鴻。

鄭須溪可能影射金岳霖或梁宗岱。

文藝批評家傅聚卿,似指朱光潛。

這些人,都是文壇巨子或學界泰斗,人中龍鳳。但試看他們在書中的形象。

李建侯的太太愛默,無疑指近代第一才女美女林徽因,梁思成之妻,梁啟超之媳,林長民之女。

要講這位李太太,我們非得用國語文法家所謂「最上級形容詞」不可。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長相最好看,她為人最風流豪爽,她客廳的陳設最講究,她請客的次數最多,請客的菜和茶點最精緻豐富,她的交遊最廣。並且,她的丈夫最馴良,最不礙事。

李氏夫婦的父親都是前清遺老,李太太的父親有名,李先生的父親有錢。李先生的父親曾做出洋遊歷的隨員,回國以後,把考察所得,歸納為四句傳家格言:「吃中國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人生無遺憾矣!」誰知道建侯那糊塗蟲,把老子的家訓記顛倒了。第一,他娶了西洋化的老婆,比西洋老婆更難應付。愛默在美國人辦的時髦女學畢業,本來是毛得撩人、刺人的毛丫頭,經過「二毛子」的訓練,她不但不服從丈夫,並且丈夫一個人來侍候她還嫌不夠。


李太太從小對自己的面貌有兩點不滿意:皮膚不是上白,眼皮不雙。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許多條件,第十八條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進醫院去修改眼皮,附帶把左頰的酒靨加深。朋友們私議過,李太太那樣漂亮,怎會嫁給建侯。有建侯的錢和家世而比建侯能幹的人,並非絕對沒有。事實上,天並沒配錯他們倆。做李太太這一類女人的丈夫,是第三百六十一行終身事業,專門職務,比做大夫還要忙,比做挑夫還要累,不容許有旁的興趣和人生目標。旁人雖然背後嘲笑建侯,說他「夫以妻貴」,沾了太太的光,算個小名人。李太太從沒這樣想過。建侯對太太的虛榮心不是普通男人佔有美貌妻子、做主人翁的得意,而是一種被佔有、做下人的得意,好比闊人家的婢僕、大人物的親隨、或者殖民地行政機關里的土著僱員對外界的賣弄。這種被佔有的虛榮心是做丈夫的人最稀有的美德,能使他氣量大、心眼兒寬。李太太深知缺少這個丈夫不得;彷彿亞刺伯數碼的零號,本身毫無價值,但是沒有它,十百千萬都不能成立。

建侯頭腦並不太好,當學生時,老向同學借抄講堂筆記,在外國的畢業論文還是花錢雇猶太人包工的。結婚以後,接觸的人多了,他聽熟了許多時髦的名詞和公式,能在談話中適當地應用,作為個人的意見。其實一般名著的內容,也不過如此。

林徽因皮膚黑,愛慕李太太的詩人(似指徐志摩)說:「在西洋文藝復興的時候,標準美人都要生得黑,我們讀莎士比亞和法國七星派詩人的十四行詩,就知道使他們顛倒的都是些黑美人。我個人也覺得黑比白來得神秘,富於含蓄和誘惑。一向中國人喜歡女人皮膚白,那是幼稚的審美觀念,好比小孩只愛吃奶,沒資格喝咖啡。這隻貓又黑又美,不妨借莎士比亞詩里的現成名字,叫它『darklady』,再雅緻沒有了。」有兩個客人聽了彼此做個鬼臉,因為這詩人說話明明雙關著女主人。

親日作家陸伯麟即周作人,那個留一小撮日本鬍子的老頭兒,他主張作人作文都該有風趣。可惜他寫的又象中文又象日文的「大東亞文」,達不出他的風趣來,因此有名地「耐人尋味」。袁友春(林語堂)在背後曾說,讀他的東西,只覺得他千方百計要有風趣,可是風趣出不來,好比割去了尾巴的狗,把尾巴骨亂轉亂動,辦不到搖尾巴。

翹著腳抽煙斗的袁友春(林語堂),自小給外國傳教士帶了出洋。跟著這些迂腐的洋人,傳染上洋氣里最土氣的教會和青年會氣。承他情瞧得起祖國文化,回國以後,就向那方面花工夫。他認為中國舊文明的代表,就是小玩意、小聰明、幫閑湊趣的清客,所以他的宗旨彷彿義和拳的「扶清滅洋」,高擱起洋教的大道理,而提倡陳眉公,王百穀等的清客作風。讀他的東西,總有一種吃代用品的感覺,好比塗麵包的植物油,沖湯的味精。更象在外國所開中國飯館裡的「雜碎」,只有沒吃過地道中國菜的人,會上當認為是中華風味。他哄了本國的外行人,也哄了外國人——那不過是外行人穿上西裝。他最近發表了許多講中國民族心理的文章,把人類公共的本能都認為中國人的特質。所以看到他的文章,就象鴉片癮來,直打呵欠,又象服了麻醉劑似的,只想瞌睡。又說,他的作品不該在書店裡賣,應當在藥房里作為安眠藥品發售。

學術機關主任趙玉山(趙元任或胡適之),西裝而頭髮剃光的是什麼學術機關的主任趙玉山。這個機關里僱用許多大學畢業生在編輯精博的研究報告。最有名的一種、《印刷術發明以來中國書刊中誤字統計》,就是趙玉山定的題目。據說這題目一輩子做不完,最足以培養學術探討的耐久精神。他常宣稱:「發現一個誤字的價值並不亞於哥侖布的發現新大陸。」


作家曹世昌明顯地影射沈從文。

舉動斯文的曹世昌,講話細聲細氣,柔軟悅耳,隔壁聽來,頗足使人誤會心醉。這位溫文的書生愛在作品裡給讀者以野蠻的印象,彷彿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兇猛。他過去的生活籠罩著神秘氣氛。假使他說的是老實話,那末他什麼事都干過。他在本鄉落草做過土匪,後來又吃糧當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戲,在大飯店裡充侍者,還有其他富於浪漫性的流浪經驗,講來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學校里生活的青年搖頭伸大拇指說:「真想不到!」「真沒的說!」論理有那麼多奇趣橫生的回憶,他該寫本自傳,一股腦收進去。可是他只東鱗西爪,寫了些帶自傳性的小說;也許因為真寫起自傳來,三十多歲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經歷。他現在名滿文壇,可是還忘不掉小時候沒好好進過學校,老覺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隨時隨地提防人家損傷自己的尊嚴。蜜裡調油的聲音掩藏著劍拔弩張的態度。因為地位關係,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來。這時大家講的話,他接談不來,忍著一肚子的忌妒、憤怒、鄙薄,細心觀察這些「紳士」們的醜態,有機會向小朋友們淋漓盡致地刻劃。

文藝批評家傅聚卿似指朱光潛。

傅聚卿的眼睛,不知道由於先天還是後天的緣故,自小有斜睨的傾向。他小學裡的先生老覺得這孩子眼梢瞟著,表示鄙夷不屑,又象冷眼旁觀,挑老師講書的錯兒。傅聚卿的老子是本地鄉紳,教師們不敢得罪他。他到十五六歲時,眼睛的效力與年俱進,給他一眼瞧見,你會立刻局促不安,提心弔膽,想適才是否做了傻事,還是瓜皮帽結子上給人掛了紙條子或西裝褲子上紐扣沒扣好。他在英國住過幾年,對人生一發傲睨,議論愈高不可攀;甚至你感到他的卓見高論不應當平攤桌上、低頭閱讀,該設法粘它在屋頂天花板上,象在羅馬雪斯丁教堂里賞鑒米蓋郎琪羅的名畫一樣,抬頭仰面不怕脖子酸痛地瞻望。他在英國學會板著臉,愛理不理的表情,所以在公共集會上,在他邊上坐的要是男人,陌生人會猜想是他兄弟,要是女人呢,准以為是他太太,否則他不會那樣不瞅不睬的。

畫家陳俠君影射常書鴻。

他曾在法國學過畫,可是他不必靠此為生。他嘗說,世界上資本家以外,和「無產階級」的勞動者對峙的還有一種「無業階級」,家有遺產、不務正業的公子哥兒。他勉強算屬於這個階級。他最初回國到上海,頗想努力振作,把繪畫作為職業。誰知道上海這地方,什麼東西都愛洋貨,就是洋畫沒人過問。俠君在上海受夠了冷落,搬到北平來住,有了一些說話投機的朋友,漸漸恢復自尊心,然而初回國時那股勁頭再也鼓不起來。因為他懶得什麼事都不幹,人家以為他上了勁什麼事都能幹。他也成了名流。他只有談話不懶,晚上睡著了還要說夢話。他最擅長跟女人講話。他知道女人不喜歡男人對她們太尊敬,所以他帶玩弄地恭維,帶冒犯地迎合。例如上月里李太太做生日,她已到了願有人記得她生日而不願有人知道她生年的時期,當然對客人說自己老了,大家都抗議說:「不老!不老!」只有陳俠君說:「快該老了!否則年輕的姑娘們都給您比下去了,再沒有出頭的日子啦!」

齊頤谷(似指蕭乾)學校里的愛國分子鬧得凶,給軍警逮捕了一大批去,加上罪名坐監牢。頤谷本來膽小,他寡母又怕兒子給同學們牽累,暫時停學在家。經過輾轉介紹,四天前第一次上建侯的門。這個十九歲的大孩子,藍布大褂,圓桶西裝褲子,方頭黑皮鞋,習慣把左手插在褲子口袋裡,壓得不甚平伏的頭髮,頗討人喜歡的臉一進門就紅著,一雙眼睛冒牌地黑而亮,因為他的內心和智力絕對配不上他瞳子的深沉、靈活。

科學家鄭須溪(似指周培源)又瘦又小,可是他內心肥胖,並不枯燥。他曾在德國專攻天文學。也許受了德國文化的影響,他立志要做個「全人」,抱有知識上的帝國主義,把人生各方面的學問都霸佔著算自己的領土。

錢鍾書的機智與諷喻,到肉入骨,一流手筆。

至於他為什麼在書中對林徽因夫婦那麼不客氣,據傳聞是兩家做鄰居,都養貓,貓經常打架,錢鍾書還會拿著竹竿幫自己的貓打架。或是林徽因養了一隻貓,號稱她們家「最重要的家庭成員」,但這隻貓卻經常越界,闖入「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的錢家,錢鍾書不勝其擾,揭竿而起,實行自衛權。錢夫人很擔心會因此惹惱林,後來果不其然。

這些傳言不大可信。因為錢鍾書對文人的觀察和看法是一貫的,&<圍城&>里就很明白。何況他諷刺的不止林夫婦,其他中刀的,也都是天縱之才,大師人傑。

錢鍾書是一個純凈的讀書人,小說的行文風格卻是言辭辛辣,語意刻薄,比喻生動。但對宅心忠厚的人來說,諷喻與刻薄性質不同。對人隱私外貌甚至長輩的抨擊,傷人甚深。

學者謝泳指出,錢鍾書作為學者型作家,虛構能力確實不強,很多作品中人物都有影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要否定其文學創造力。

但他卻又說,「現在,有些人專門研究書中人物與現實人物的一一對應,我覺得大可不必。影射只能當做趣聞,有助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但要作為引證,則矯枉過正了。」

也是一家之言。心存厚道者,不妨將錢氏小說視為"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但若認為全屬虛構,則錢氏的創造力令人驚嘆。而且也不改對他尖酸刻薄的風格的觀感。


打個廣告:《行路難》與行路難 - 知乎專欄

我的長篇仙俠小說,喜歡的可以進去轉轉。


在豆瓣看過有人評論她的一段話。
有人說林徽因敢愛敢恨,我看她恰恰不是這種人。
陸小曼敢愛敢恨,懷著王賡的孩子敢跟徐志摩跑;蔣碧薇敢愛敢恨,扔下倆孩子去跟有婦之夫張道藩;王映霞敢愛敢恨,高興了跟郁達夫生5個孩子,不高興了轉投戴笠懷抱。
凌叔華不大敢愛敢恨,雖然有那個英國情人,畢竟有點捕風捉影,一輩子沒離開陳西瑩。
孫多慈不大敢愛敢恨,雖然徐悲鴻都離婚了,她還是沒頂住家庭壓力做了許紹棣的繼室。
林徽因,愛了一圈(或者說放了一圈電),最後還是跟家裡給定的親梁思成結婚。跟徐、金,以及其他可能的暗戀對象,都沒什麼真正的作為。這裡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她從來沒真愛過徐和金。


推薦閱讀:

TAG:林徽因 | 民國生活 |